分析化学专业的化工工程师、大学化学教师和初高中化学老师这三者相比,哪个最好?

应用化学专业是我院2007年申报,2008年开始招生的首届工科本科专业。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高度重视本专业的建设,2009年,该专业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近四年的建设,该专业在各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本专业培养方案与建设规划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本科人才的培养,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于2012年下半年启动了本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明确本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富有坚韧意志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能在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及其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作了进一步优化,特别增加了化工原理、煤化工、煤制甲醇技术、精细化工、天然产物化学等与地方资源紧密结合的课程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与实验,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专业化,形成了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两个培养方向。

在建设项目立项之初,确定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以地方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使应用化学专业达到省级特色专业的水平。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专业的基本思路为:不断进取、锐意改革,在保持我院化学专业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人才的竞争力。围绕总体目标和建设思路,结十一五专业建设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应用化学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完成了预定目标,达到重点专业建设要求。

二、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

按照立项建设总体要求和具体规划,四年来,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是学校重点打造的工科专业之一,也是学校首批重点建设的工学专业之一,开始使用的培养方案是在原化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的培养方案,因而存在诸多问题,随着课程的实施运行,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在高等学校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一方面,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培养对象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2012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对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新的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充分研究我校生源状况和学生今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以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应用化学综合实验为载体的逐层深入和提高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主要表现为:在学生进校后,先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培训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大学二年级主要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重点掌握一些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学习有关物理常数的测定等;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主要开设化工原理实验,并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分别开设相关的应用化学综合实验,为学生今后发展和就业奠定基础。2)在专业发展课方面,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设置相关课程,主要增加了化工原理、煤化工、煤制甲醇技术、精细化工、天然产物化学等与地方资源紧密结合的课程,以培养地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3)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从增加实验课程、增加随课程进行的认识实习、增加金工实习、增加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艺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等方面来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根本。我们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采取了可行的措施:第一、聘请校外专家和引进人才;第二、选派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第三、选派骨干老师作为访问学者与外校知名教授一起研究本专业前沿课题,及时准确了解本专业当前的发展动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通过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学科师资队伍总量有所增加,水平有所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本专业有专任教师39名,教授4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4名,博士8名,硕士24名(含在读博士5名)。教师队伍中,有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市管专家1人,校学术带头人1人,校教学名师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3、专业条件建设——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专业建设的硬件部分,是办学的必备条件,也是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实验室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为此,我院制定了实验室建设规划及详细的实验设备购置计划。在原有的实验条件基础上,新建了“有机合成”“植物化学”、“生物化学”“煤化工”、“纳米材料制备”五个专业实验室,扩建了“化工基础实验室”,新增了“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实验室。2010年,新增仪器设备160万元,2011年新增仪器设备400万元,2013年新增仪器设备80万元。目前,设备总值800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将达到16台件,40万元以上有3台件。2011年,应用化学实验室被确定为贵州省特色重点建设实验室,应用化学学科成为省级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依托应用化学专业,贵州省煤基新材料工程中心获省教育厅批准立项。

优质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我院对主干课程进行了规划,制定了具体的建设目标。本专业在师资、教学设施建设、办学经费方面保障到位,四年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继2007年,“无机化学”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之后,2008年,“物理化学”课程成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9年,“有机化学”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年,以梁杰博士为领衔人的贵州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教学研究团队成为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2年,以杨玉琼教授为负责人的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建设期间,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技能评比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四年来,获省级教学团队1项,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申报立项教改项目7项,发表教研类论文20余篇。每年组织一次教学技能评比,评比项目包括讲课、板书设计(粉笔字)、教案等。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评比方面,有2人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评比一等奖,1人获三等奖,1人获优秀奖。

教学改革方面,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通过广泛调研、吸收兄弟院校有益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探索,着力完善、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内容的开设,使实践教学更具主动性、高效性和科学性,以真正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期间,我院教学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管理队伍由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及相关人员组成,成立了院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检查小组。教学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检查小组和各教研室,负责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5个教研室:无机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的教研室主任还负责协助分管院长抓好本室的具体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工作。教学档案管理学院设有专用教学档案柜,主要保管学生试卷、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生成绩登记表、毕业生成绩登记表等有关教学档案,能做到分类存放、标目明晰、规格统一。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学院化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重点制定了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管理能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无随意增减课时的情况,如因特殊情况需修改教学计划,需经院教学委员会研究同意后,报学校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教学运行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教学任务下达到每位教师后都能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授课时能认真填写教学日志,若因公、因病需调课的老师需办理请假和调课手续。为保证教学质量,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教材的选用和征订由教研室研究进行,所有必修课都有教材。教学质量监控从教学日志、教案、讲稿、辅导和批改作业纪录等方面检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情况。教学质量评估采取领导听课评估,教研室主任及同行听课评估及学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并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严肃考风考纪,阅卷采取流水作业。

应用化学专业成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后,投入了建设经费1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项目的开支:

1、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

2、调研考察、参观学习、学术交流

3、队伍建设(教师学习培训)

四、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应用化学专业是我院新建的工科专业,也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工科专业之一,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探索阶段。2011年,首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开始实习,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一方面,有序开展认识实习,与毕节东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联系,达成相关协议,让学生分阶段到公司进行认识实习:第一阶段,请公司工程师来学校讲课,就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作详细讲解(8学时);第二阶段,学生分组,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另一方面,加强对生产实习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学生在修完专业基础课程和大部分专业骨干课程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先后联系了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瓮福磷肥厂、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所、贵州中佳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毕节市环境监测站、毕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多家单位作为学生集中实习的地点,让学生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初步掌握一些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常规监测指标的测试和分析方法等。此外,还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煤化学实验、精细化工实验、天然产物化学实验等),并增开了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艺设计基础等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队伍建设。带头人、专家型学者,教师、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稀缺。措施:调整结构比例,引进相关人员。

2、获奖成果(特色优势学科的培育、服务地方的能力)没有。措施:制定激励机制,培育优势学科,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3、平台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争取相关政策、相关部门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实验室建设的步伐。

4、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联合学校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调研,达成相关协议,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建成1~2个实践教学基地。

5、交流与合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争取、积极、主动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相关项目研究。

经过这几年的改革与建设,我院应用化学专业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优化了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化和锻炼。但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需要学院领导、各 任课 老师及实践技术人员进一步拓展思维,强化实践教学意识,使实践教学改革在创新中继续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高素质与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

齐陈泽:博士、教授,现担任浙江省精细化学品传统工艺替代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功能化多孔材料与绿色替代技术研究重点创新团队绿色替代技术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主要开展有机合成化学与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青年人才培养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绍兴市科技重点项目3项,地方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年均到校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00万元。在

盛国栋:2012年7月毕业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环境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2年8月至今在绍兴文理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应用先进光谱技术研究 金属离子的界面行为、微观结构和修复原理。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一项,先后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 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内外著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论文正面引用超过500次,两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科技 部评选),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 (全国一年50人);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科院“奥加诺(水质与水环境)奖学金”二等奖(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10人)等荣誉。

王立军,男,讲师,201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负责本科生《化工原理》和《无机及分析化学》及研究生《无机功能材料》等课程的讲授。主要从事多功能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催化及吸附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及合作作者在Biomaterials,Langmuir等SCI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陈朝贵,男,1986年4月生,福建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物检测和生物芯片传感器的相关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有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分析芯片,用于小分子检测的生物燃料电池芯片,新型纸芯片研发应用等,在Nano Scale, Lab on a chip, Analys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在生物芯片集成电极制备工艺,流体控制,大尺寸芯片键合等领域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以项目负责人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编号:。

董坚,教授,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1993年获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能源高分子、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大分子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先后在南京大学和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等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美国化学会会志》(J. Am. Chem. Soc.), Indicators入选为高引用次数论文1篇,此论文被世界上的科学研究同行引用了43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主编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1本,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次。近几年主持国家和浙江省科技项目5项,培养研究生4名毕业。  

曾敏峰:男,1979年生,200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专业为化学。2004年4月至今在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功能高分子材料、非均相有机催化。在J Org Chem、Green Chem、Int Biol Macromo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浙江省本科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攀登项目1项,现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化学”学科主要学科骨干。

董华平:1977年出生,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无机-高分子复合催化剂的构建及在生物催化反应方面的应用,以及微生物/铁矿物还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近年来,教学业绩名列学院前茅,获得2012年度教学优秀奖,主持市级教改项目并荣获三等奖。目前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ndustrial Enzymatic》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

梁学正:男,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副教授职称。200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G200048)- “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国家863计划项目的子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子课题(2006BAE03B06)。2009年在绍兴文理学院参加工作,主要从事聚离子液体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生物质高效利用研究。主持主持完成了绍兴市科技局重点工业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4100658)、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工业项目(00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

本、硕、博毕业于吉林大学化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年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2015年分别赴美国康涅狄个大和田纳西大学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纳米多孔固体酸合成及其在催化性能研究。近几年,发表高档次的SCI学术论文4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14篇,其中两篇发表在化学类顶尖期刊J.Am.Chem.Soc.杂志上,SCI被引总数超过800次,单篇被引超过100次的论文3篇,H-index因子达到14。

2012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浙江省科技厅创新团队,浙江省博士后 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并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水热、溶剂热合成纳米多孔催化材料与功能材料领域从事了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最近几年工作致力于提高纳米多孔固体酸稳定性、调节骨架的亲水-疏水性能,研究其在催化制备清洁生物能源中的应用。合成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多相 催化氧化、加氢、光催化材料及石油裂化催化材料。作为骨干参与了新专业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验收等工作,作为企业技术指导为2家企业提供技术指导。

钱红飞:博士,教授,毕业于东华大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业。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清洁染整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新型染料助剂的合成与应用、纤维材料的新型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在《Dyes and Pigments》、《Coloration Technology》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重大和省自然基金等项目4项,获得省科学 技术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于2012年被省教育工会评为“三育人”先进个人。

刘越:男,教授,一直从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以及功能纤维与功能纺织品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完成十余项科研课题。授权“离子型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13项。与企业联合实施的“九分色数码印花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等多个项目为企业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低温可染异型中空聚酯纤维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获评绍兴市和中国纺织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九分色数码印花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分别获评绍兴市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基于通用色浆的九分色宽色域清洁印花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获评2015年度中国纺织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先后授予2012年度“绍兴市优秀科技指导员”和“年度绍兴市十佳优秀科技指导员”的称号。

刘艳春:女,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表面修饰及性能研究、生物纳米技术及功能材料的研究及应用。主持省、市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省、市级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指导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三等奖,指导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

孟旭,男,1985. 10月生,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在多年的学习及工作中,一直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先后参与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西部之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在ACS Applied Polymer(Korea)等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篇,申请专利1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考化学老师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