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布施功德回向给众生自己是不是只得功德不能得财富呢?

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299,什么是三大灾劫 对此应该如何回向 答:三大灾劫分别是疾疫...答: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愿菩提心.但藏地的布顿大师,根索曲扎仁波切等论师不同意,因为愿菩提心必须具足...

}

吉大哲学姜帆 · · 来源:乌有之乡

 很多国文经典中都有“布施”的身影,《国语·周语上》:“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淮南子·主术训》:“为惠者,尚布施也。” 日常生活中布施也是一种不难理解的情状。但有些时候,布施的行为或者动机却失去了它的本意和真谛,佛学作为一种教化的方式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和规正,希望借理清“布施”的佛学意义,对于人们合情合理的行“布施”之道有所帮助。  

(一)浅说大乘、小乘对于布施的不同理解  

大小乘法对于布施有着不同的目的。小乘布施的目的,是为破除个人的吝啬和贪,目的是免除未来世的贫困。大乘法的布施却是与大慈大悲的教义紧密联结,为的是超度众生。这个不同与大小乘的法和宗旨密不可分,修小乘之法,要的是自度,研修者对于广大众生的苦恼,自然淡然处之,所以很多有大志的人修了小乘并不会得到满足和解脱,因为众生即我,众生还有苦恼自身亦不会达到光明的极致。大乘者秉承着大慈悲心,不急于求得自我的涅槃,而始终怀着救护众生之心。但是若只发展慈悲,果报只能是人天小果,未来世会仍脱离不了苦海,无法自拔,所以以六度四愿傅之。  

度是济度之度,有超脱生死达于涅槃的意义,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愿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之首就是布施,从一方面也可说佛法的修行与实践是从“布施”立足,据佛经中记载,须菩提曾经问释迦摩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二)布施的三种具体形式  

布施正是大慈悲的运用,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舍财而施名为财施;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财施又分内财施和外财施,内财施包括用个人自己的脑力、体力、智慧、知识,无偿地、义务地为他人、为公司集体、为国家、为社会提供帮助,也包括献血、捐献器官、骨髓,帮助他人脱离生命危险,获得新生。外财施,是利用个人的钱财,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帮助国家。佛教因果定律说很多人推断,外财布施会另人得到更多的财富,如果人经商能精进地修外财布施,那他的财会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人,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又叫陶朱公,三聚三散,做生意白手起家,发财后,就把所有的钱财都布施给贫苦的老百姓,重新白手起家,又发财,发了财又都布施出去,又重新做起,如此三聚三散,人们称他是“财神”,这就是佛家讲的“财布施得财富”的典型例子。内财布施,因为可以使他人身心得到安稳,这里边包含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所以,会得到身体健康、聪明智慧的果报。不肯修财布施,即是吝财,相反会得到贫穷下贱的果报。
    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用自己已经明了的善的道理,用自己所学的佛法,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了解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明了苦的根源,从而发心出离。佛教化众生,都是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以这与佛道相同。  

观音菩萨现神力救众生苦,使人离开种种恐怖,当众生在艰难恐怖之中的时候,修行人应该做不请之友,给与安慰帮助,让众生身心安稳,这就是佛法的无畏施,而最终极的无畏施则还是让众生远离生死轮回,  无畏施中又包含着财施和法施。  

大乘法所行的布施虽然会带来相应的福报,但是大乘中的这三施都只是为了追求慈悲的发扬光大,不仅仅是出于脱离望报的心理,所以布施是没有环境人事的特定考虑的,称菩萨心恒无所住以行布施。但是虽然心无所住,因果的循环却是不会磨灭消失的,那些真心无牵绊的为善的人,他们的福报高出无量倍之上。  

(三)清净施与不清净施  

    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  

    华严经的第五十八卷记载了十种清净的布施:  

l、平等施,不拣众生故,平等善待一切众生,而不分别计较。
  2、随意施,满其所愿故满足众生的需要和愿望。
  3、不乱施,令得利益故,使受者得到真实的利益。
  4、随宜施,知上中下故,明白受者的根器和性向。
  5、不住施,不求果报故,不贪求果报和功德。
  6、开舍施,心不恋著故,心中没有眷恋和执著。
  7、一切施,究竟清净故,身心清净自在,无有挂碍。
  8、回向菩提施,远离有为无为故,远离有为和无为等对待的名相和境界。
  9、教化众生施,乃至道场不舍故,直到成道也时常以布施利乐众生。
  10、三轮清净施,于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观察,如虚空故,不执著施者、受者及所布施的财物。
  如果做到了上面这十点,就可以证得最完美的清净广大施。  

不清净施指有执心之布施。又作不净施。为‘清净施’之对称。即难为布施,然却未能于施者、受者、施物等三轮相离实有之見,而存有粗细之执心。据中阿含卷四十七瞿昙弥经、北本大般涅经卷二十四等所载,若依施者与受者其心之净与不净,可分为:(一)施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净。(三)施者、受者俱净。 (四)施者、受者俱不净。又据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六之说,不净施中有二种情形,一为怖畏而施,另一为求报恩而施。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达摩祖师泛海经广州至建业,会梁武帝。梁武帝是当时有名的佛心天子,崇尚佛教,大兴土木,建寺造院,广赐度牒,剃度僧尼,并且自己三次出家,以身侍佛,均被臣子重金赎回。他想到自己为佛教做了如此广大的布施,所以,他问达摩祖师有何功德?没想到达摩祖师严肃地回答他:没有功德。梁武帝急了: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不是实相。梁武帝问:怎样才是功德?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由于与梁武帝相谈不契,达摩祖师遂一苇渡江北上,后卓锡于少林寺。  

不净布施,经典上记载的还有许多。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播种在贫瘠的土地上,若得不到雨水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佛说布施经》云布施可得五种利益: 1.身相端庄 2.气力增盛 3.寿命延长 4.快乐安稳 5.成就辩才,清净的供养,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布施带来的所有果报不应作为目的而存在,布施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布施达到净行净心。  

历史中的诸多公案都很清楚地说明,停留在世俗水平上的布施,为布施而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布施没有“实相”。达摩祖师开示我们:“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布施,才是具“实相”的布施,才是真正修行意义上的布施;说得再通俗一点,布施为了对治贪心,为了修行净心,为了去“我执”、“有执”,为了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的空性。布施是外在的,布施者的修行功夫是内在的;布施只是修行人舍离诸有心、体证诸有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即我们平时常说的“三轮体空”。  

生活中其实每时每处都可以布施,布施并不是艰深晦涩的佛学词汇,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确切的行布施之道,布施其实很简单。施以善意,微笑,一份小小的礼物,一句鼓励的话语,施以理解,及时的帮助,都是圆满的布施。做一个不吝于布施的人吧,抛去执与妄念,布施快乐,布施幸福,收获美好的人生。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公众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确的回向法界众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