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软件开发?

持续集成,顾名思义,就是多次频繁地提交代码到版本库的主干,与已有的代码进行集成。实际上,持续集成包含了编译、提交、测试、发布、回滚等多个动作。而且,为了“持续集成”能够频繁地进行,这一系列流程需要实现自动化。

持续集成的目标是让正在开发的软件(位于版本库的主干位置)一直处于可工作状态。所以,一旦构建或测试过程失败,开发团队就要立即修复它。

持续集成是软件开发的一项优秀实践。持续集成可以给软件开发带来以下好处:

  • 更早地发现软件中的缺陷;

  • 随时可以获得一个可用的软件版本;

  • 更好的进度和质量控制;

高效地使用持续集成可以满足我们快速、高质量交付软件的需求。因为测试左移,可以避免开发完成之后才开始测试带来的进度、质量不能保证的问题;更早地发现缺陷,可以降低修复成本;随时获得可用的软件版本,满足交付的需求……

虽然持续集成是敏捷开发提出来的实践,但是,对于那些实施GJB5000A,仍然使用传统的瀑布模型进行开发的组织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很明显,需求明确之后就开始写代码,把功能实现之后再进行测试的方式远没有边写代码边集成、边测试的这种开发方式优越。让集成、测试更早地开始,更早地发现缺陷,以更小的成本修复缺陷,它不香吗?如果再实现自动化构建、自动化测试,它不更香吗?

有些组织在不能按期交付软件的时候,总是抱怨缺少开发人员。诚然,资源不足是影响交付进度的主要因素,但是,像持续集成这么好的实践为什么不尝试在组织内部推行呢?

增加人手很重要,过程的持续改进也重要。

持续集成好实践,软件开发要借鉴

快速交付质量高,谁用谁人都说好

参考书目:持续交付:发布可靠软件的系统方法,作者:[英]Jez Humble,David Farley,译者:乔梁,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先抛出大家最关心的结论,再来阐述原因,所以本文思路包括下面四个方面

2、分析原因:当前互联网企业的痛点
3、总结:很多公司要招聘测试开发的原因
4、分享:测试人员应该怎么办

所谓测试开发,是用更为全面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测试效率,同时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交付效率岗位

一线互联网大厂的测试开发工程师大多属于这个类型:50%测业务、50%效率改进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公司都要招聘测试开发?

因为传统的功能测试工程师在快速迭代工程中,只能通过人力堆积的来进行保障: 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产出的 效果不好。故而企业需要技术更为全面的测试工程师,来尽早的介入测试,提高测试效能。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揭秘,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公司都要招聘测试开发,如果感兴趣,请继续往下看。


二、分析原因:当前互联网企业的痛点

当前测试行业的两大痛点:

痛点1、互联网行业产品对产品质量和速度的诉求
痛点2、市场上占比最多的功能测试工程师在工作常常出现的瓶颈

痛点1、互联网行业产品对产品质量和速度的诉求

在现如今,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某一个产品一旦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类似产品就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要想在市场中占住脚跟,产品就需要不断的试错、迭代和更新。

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中,所有BOSS都希望在保障版本迭代的速度的同时,能提供给客户最好质量和效果体验,一个好的产品更容易吸引到客户流量。

而实际情况是,公司测试水平低,但又要抢占客流,只能迫不得已牺牲质量,快速上线最新的一个带有产品风险的功能,然后让客户去承担系统可能出现问题的风险。客户成了系统试验的小白鼠。

痛点2、市场上占比最多的功能测试工程师在工作常常出现的瓶颈

上文说到,产品为在市场中占住脚跟,就需要不断的试错、迭代和更新。快速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版本迭代。在这样的产品研发体系中,相信有不少做功能测试的童鞋遇到过以下的问题和痛苦:

  1. 修改一个点需要牵动全身,无法准确的评估本次修改所带来的风险,只能大量的堆积功能测试来保障;
  2. 上线的压力,让测试工程师不得不放弃以为风险不是太大的功能模块测试;
  3. 大量的重复测试工作,导致对业务功能测试疲乏和抗拒;
  4. 测试环境部署,回归测试代码部署受到开发的牵制;
  5. 随时顶着承担风险的压力来交付上线;
  6. 上线过后,线上的问题和维护只能由开发来进行定位和处理,测试沦为数据构造和重现问题辅助人员

怎么解决这两大痛点呢?这就得靠测试开发。

这里我们总结了测试开发的7个要点,如下所示

1、尽量测试左移,让测试工程师尽早介入测试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把控代码研发过程中的质量,编码规范,提交规范,代码逻辑校验;
3、有效的利用自动化测试改变重复测试工作,提升测试效率;
4、测试环境测试把控,第一时间close问题;
5、持续的部署,快速的迭代和测试交付;
6、更加深入理解整个项目质量体系;
7、对于测试有深刻的理解,快速的挖掘出当前测试过程问题并加以改进。

再将以上7个要点再合并归纳总结一下,测试开发的工作就是下面3点(重要,请认真看):

第一:本质上测试开发还是测试,需要结合各种开发以及测试手段来保证产品全阶段质量;
第二:测试开发需要将测试任务提前,保障质量和速度的并行;
第三:测试开发需要利用技术手段来改善测试过程以及测试团队的测试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什么是测试开发了:

测试开发还是测试,只是用更为全面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测试效率,同时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交付效率岗位。

三、总结:很多公司要招聘测试开发的原因

结合上文中互联网的两个痛点,其实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多公司为什么要招聘测试开发”答案了。每个企业都想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只有快速高质量的版本迭代才能有效的保障。

而传统的功能测试工程师在快速迭代工程中,只能通过人力堆积的来进行保障,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产出的效果不好。故而企业需要技术更为全面的测试工程师,来尽早的介入测试,提高测试效能。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招聘测试开发。是不是这样,请看下图:

职友集搜索测试开发当前的市场需求量超过了1w+(仅仅是北京)。同样的口径,功能测试,自动化测试的市场需求量,仅仅只有4k+和3k+(欢迎赶紧求证)。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可见测试开发当前有多热。

职友集搜索测试开发当前的市场需求量超过了1w+(仅仅是北京)。同样的口径,功能测试,自动化测试的市场需求量,仅仅只有4k+和3k+(欢迎赶紧求证)。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可见测试开发当前有多热。

祝各位软测职业者步步高升,给大家分享一套完整的软件测试视频教程,视频质量很高,非常适合新手和需要提升技术的测试工作者

内容侵权 涉嫌营销 内容抄袭 违法信息 其他

已经收到您得举报信息,我们会尽快审核

}

软件测试工作与软件开发模型息息相关,在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型中,测试的任务和作用也不相同,因此测试人员要充分了解软件开发模型,以便找准自己在其中的定位与任务。软件开发模型规定了软件开发应遵循的步骤,是软件开发的导航图,它能够清晰、直观地表达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以及每个阶段要进行的活动和要完成的任务。开发人员在选择开发模型时,要根据软件的特点、开发人员的参与方式选择稳定可靠的开发模型自有软件开发以来,软件开发模型也从最初的“边做边改”发展出了多个模型,下面以软件开发模型发展历史为顺序,介绍几个典型的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是W.W.罗伊斯(W.W.Royce)于1970年提出的软件开发模型,由模型名称可知该模型遵循从上至下一次性完成整个软件产品的开发方式瀑布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6个阶段: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其开发过程如图1-1所示。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这条线进行,只有当一个阶段任务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软件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结果产出,结果经过审核验证之后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下个阶段才可以顺利进行。如果结果审核验证不通过,则需要返回修改。

瀑布模型为整个项目划分了清晰的检查点,当一个阶段完成之后,只需要把全部精力放置在后面的开发上即可,它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人员的组织管理及工具的使用与研究,可以提高开发的效率。

但是瀑布模型是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的,无法适应用户需求变更,用户只能等到最后才能看到开发成果,增加了开发风险。如果开发人员与客户对需求理解有偏差,到最后开发完成后,最终成果与客户需求可能会差之千里。使用瀑布模型开发软件时,如果早期犯的错误在项目完成后才发现,此时再修改原来的错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瀑布模型要求每一个阶段必须有结果产出,这就势必增加了文档的数量,使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变大。

除此之外,对于现代软件来说,软件开发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不会是线性的,很难使用瀑布模型开发软件,因此瀑布模型不再适合现代软件开发,已经被逐渐废弃。

快速原型模型与瀑布模型正好相反,它在最初确定用户需求时快速构造岀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这个软件原型向用户展示待开发软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和性能,客户对该原型进行审核评价,然后给出更具体的需求意见,这样逐步丰富细化需求,最后开发人员与客户达成最终共识,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之后,开始真正的软件开发。

快速原型模型类似于建造房子,确定客户对房子的需求之后快速地搭建一个房子模型,由客户对房子模型进行评价,房子的样式、功能、布局等是否满足需求,哪里需要改进等,最后确定了客户对房子的要求,就开始真正地建造房子。该模型的开发过程如图1-2所示。

与瀑布模型相比,快速原型模型克服了需求不明确带来的风险,适用于不能预先确定需求的软件项目。但快速原型模型关键在于快速构建软件原型,准确地设计出软件原型存在定的难度。此外,这种开发模型也不利于开发人员对产品进行扩展。

迭代模型又称为增量模型或演化模型,它将一个完整的软件拆分成不同的组件,然后逐个组件地开发测试,每完成一个组件就展现给客户,让客户确认这一部件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客户需求,最终确定无误,将组件集成到软件体系结构中。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短期、简单的小项目,称为一系列迭代,每一个迭代都需要经过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的过程,其开发过程如图1-3所示。

在迭代模型中,第一个迭代(即第一个组件)往往是软件基本需求的核心部分,第一个组件完成之后,经过客户审核评价形成下一个组件的开发计划,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新功能的发布,这样重复迭代步骤直到实现最终完善的产品。

迭代模型可以很好地适应客户需求变更,它逐个组件地交付产品,客户可以经常看到产品,如果某个组件没有满足客户需求,则只需要更改这一个组件,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成本与风险。但是选代模型需要将开发完成的组件集成到软件体系结构中,这样会有集成失败的风险,因此要求软件必须有开放式的体系结构。此外,迭代模型逐个组件地开发修改,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的开发形式,从而失去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整体控制。

螺旋模型由巴利·玻姆(Barry Boehm)于1988年提岀,该模型融合了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它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其他模型所忽略的风险分析,如果项目不能排除重大风险,就停止项目从而减小损失。这种模型比较适合开发复杂的大型软件。

螺旋模型将整个项目开发过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按部就班地执行,这种划分方式采用了瀑布模型。每个阶段在开始之前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能消除重大风险则可以开始该阶段任务。在每个阶段,首先构建软件原型,根据快速原型模型完成这个迭代过程,产出最终完善的产品,然后进入下一个阶段,同样下一个阶段开始之前也要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完成所有阶段的任务。螺旋模型的若干个阶段是沿着螺线方式进行的,如图1-4所示。

图1-4有4个象限:制订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各象限含义如下。

(1)制订计划:确定软件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并且列出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2)风险分析:评价所制订的实施方案,识别风险并消除风险。

(3)实施工程:开发产品并进行验证

(4)客户评估:客户对产品进行审核评估,提出修正建议,制订下一步计划。

在螺旋模型中,每一个选代都需要经过这4个步骤,直到最后得到完善的产品,可以进行提交。

螺旋模型强调了风险分析,这意味着对可选方案和限制条件都进行了评估,更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之中。它以小分段构建大型软件,使成本计算变得简单容易,而且客户始终参与每个阶段的开发,保证了项目不偏离正确方向,也保证了项目的可控制性。

敏捷模型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在现代社会,技术发展非常快软件开发也是在快节奏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业务快速变换的环境下,往往无法在软件开发之前收集到完整而详尽的软件需求。没有完整的软件需求,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就难以展开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敏捷开发模型。敏捷模型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模型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拆分为多个相互联系而又独立运行的子项目,然后迭代完成各个子项目,开发过程中,各个子项目都要经过开发测试。当客户有需求变更时,敏捷模型能够迅速地对某个子项目做出修改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除了响应需求,敏捷模型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迭代,就是不断对产品进行细微、渐进式的改进,每次改进一小部分,如果可行再逐步扩大改进范围。在敏捷模型中,软件开发不再是线性的,开发的同时也会进行测试工作,甚至可以提前写好测试代码,因此在敏捷模有“开发未动,测试先行”的说法。

另外,相比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敏捷模型更注重“人”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项目的各部门应该紧密合作、快速有效地沟通(如面对面沟通),提出需求的客户可以全程参与到开发过程,以适应软件频繁的需求变更。为此,敏捷模型描述了一套软件开发的价值和原则,具体如下所示。

(1)个体和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

(2)可用软件重于完备文档。

(3)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

(4)响应变化重于遵循计划。

对于敏捷模型来说,并不是工具、文档等不重要,而是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敏捷模型可以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变更,不断适应新的趋势,但是在开发灵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例如,缺乏文档资料;软件之前版本的可重现性、可回溯性较低;对于较大的项目,人员越多,面对面的有效沟通越困难。因此敏捷模型比较适用于小型项目的开发,而不太适用于大型项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发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