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等到2030年的话,1970-2012年出生的人为什么不喜欢看电视了?

在历史上,人丁兴旺是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自宋元到明清,同里(含屯村)人口总量从一万余人增加到四五万人,清雍正九年,总人口近7万人,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民国时期,总人口在4万人左右。解放以后,同里和屯村的人口不断增长。从1950年到1990年,总人口从40510人增至56929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领导加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1993年以后,同里(包括屯村)计划生育率基本上达到100%,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据人口普查资料分析,20世纪80年代起,同里(包括屯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60岁以上老人人数占总人数的15.63%,比1990年提高3.92个百分点,比1982年提高6.11个百分点。男女人数基本平衡。2000年,同里人口的性别比为100.04%,屯村为97.56%。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991年,同里和屯村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同里、屯村共有大学生656人,占总人数的1.22%,比1990年增加了1倍。总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据2000年统计,汉族人有53889人,少数民族有33人。

    解放前,同里(含屯村)的地主、资本家生活富裕,大部分劳动人民生活贫困。解放以后,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62年,生产形势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重新改善。改革开放以后,职工工资迅速增长,农民和渔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节 人口总量与密度

    同里有关人口的记载始于宋代。宋元时代,同里在镇居民达千余家。明成化、弘治年间,同里在镇居民有四五千人。明嘉靖年间,同里有8000~10000人,屯村集镇有居民百余家。清康熙末,同里有12191户,5万余人。清雍正九年,同里有17448户,68638人。清宣统二年,同里有11352户,50939人。

    1950年,同里区(镇北、镇南、九里、沐庄、屯村、星东、星南、叶泽8个乡,92个行政村,264个自然村)共有8183户,31205人(男15693人,女15512人)。在镇居民2803户,9305人(男4767人,女4538人)。

    2003年末,同里镇(含屯村,不含划入开发区的7个行政村)有16126户,42934人(男21262人,女21672人)。划入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同兴、厍浜、仪塔、叶明、叶泽、栅桥、方尖港等7个行政村有10607人(男5320人,女5287人)。

解放初(1950年)同里镇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338.88人,农村为每平方千米237.23人。1957年撤区并乡,同里镇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043.12人,同里乡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20.75人,屯村乡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9.17人。1964年,同里镇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627.78人,同里公社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96.27人,屯村公社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5.72人。1985年,同里镇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350.98人,同里乡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16.67人,屯村乡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01.03人。1987~2003年的人口密度见下表:

宋元时,同里已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地区。明成化、弘治年间,同里人口约1.5万人。明嘉靖年间,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同里人口减少到1万人以下。清康熙五十一年,朝廷推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又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丁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同里人口开始回升,至康熙末,同里有5万余人。到雍正九年,同里有近7万人,达到历史上人口的最高峰。清咸丰十年到同治二年,太平军进驻同里时,同里人口急剧减少。清光绪年间,同里人口平稳增长,到宣统二年,同里有11352户,达50939人。民国期间,同里迁居外地的人较多,人口总数从民国8年的52163人减少到民国37年的39626人。

自1949年至2003年,同里(包括屯村)的人口变动可分为4个时期:1958年以前为解放后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由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医疗条件改善,加上当时曾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人口呈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势态。从1950年到1958年,同里(含屯村)年平均净增人口329.9人。1959~1962年为人口低谷期。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下降,尤其在农村,由于口粮不足,农民营养不良,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加上结婚外迁人员多,人口明显减少。同里公社在1959年底的总人口为20232人,到1961年6月底只有19227人。屯村公社在1959年底的总人口为17878人,到1962年底只有15288人。1963~1993年为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期。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加上困难时期结束后的生育补偿及“文化大革命”中生育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等因素,人口出生率大幅度回升,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增长迅速。1963年到1993年,同里年平均净增人口188人,屯村年平均净增人口223人。1994~2003年为控制人口增长期。由于实施了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同里(包括屯村)的总人口控制在5.5万人以下。

表2-2 1955~1961年同里农村人口变动统计表

表2-3 1968~2000年同里(不含屯村)人口变动统计表

表2-4 1957~2000年屯村人口变动统计表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表2-5 年屯村并入同里镇后人口变动统计表

    人口的分布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动。自民国时期到21世纪初期,同里(包括屯村)行政区划变动频繁,现将调查到的几个年份的人口分布情况列表统计如下:

表2-6 民国18年同里区(4镇28乡)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7 民国35年同里区(1镇11乡)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8 民国36年同里区(1镇6乡)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9 民国37年同里区(1镇2乡)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10 1990年同里镇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11 1990年屯村乡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12 2000年同里镇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13 2000年屯村镇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14 2002年同里镇(含屯村)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15 2003年同里镇(含屯村)人口分布统计表

表2-16 2003年划入吴江经济开发区的7个行政村人口统计表

    根据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同里(包括屯村)儿童(0~14岁)人数逐次减少,老年人(60岁以上)人数逐次增加。

据调查,同里最长寿的老人叫潘惠英(嫁与吉利桥堍的钱某,人称钱喜娘),生于1903年7月2日,到2003年已是101岁。2005年3月9日去世,享年103岁。同里镇的东溪社区,老年人比例最高,高龄老人最多。被称为同里的“长寿村”。据2005年统计,该区总人口2800人,60岁以上老人799名,占总人口的28.5%;70岁以上老人277人,占总人口的9.89%;80岁以上老人102名,占总人口的3.64%;90岁以上老人18名,占总人口的0.64%;百岁老人有3名。

表2-17 同里(屯村)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统计表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资料统计分析,同里(包括屯村)男女人口基本平衡,性别比在97.47%~102.75%之间。

表2-18 同里(屯村)几个年份的男女人数比较表(性别比:女=100)

解放后,由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里人口的文化程度显著提高。1950年,同里(含屯村)具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102人,占总人口的17.53%。1982年,同里具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9661人,占总人口的59.22%。1992年,同里具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4192人,占总人口的71.86%,屯村有16499人,占总人口的72.03%。2000年,同里具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7547人,占总人口的84.90%,屯村有18346人,占总人口的85.42%。2000年,同里大学生(含大专)475人,占总人口的1.46%,比1982年提高1个百分点。中专、高中生3030人,占总人口的9.34%,比1982年提高4.41个百分点。小学生12822人,占总人口的39.52%,比1982年提高5.69个百分点。屯村大学生(含大专)181人,占总人口的0.84%,比1990年提高0.53个百分点。中专、高中生1294人,占总人口的6.03%,比1990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小学生10038人,占总人口的46.74%,比1982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各种学历的男女人数相比,男性多于女性,且学历越高,差数越大。文盲或半文盲则女性多于男性。1990年,同里本科生65人,男56人,女9人;大专188人,男147人,女41人;中专332人,男194人,女138人;高中1858人,男1118人,女740人;初中9044人,男5558人,女3486人;小学12705人,男6686人,女6019人;文盲或半文盲7114人,男1828人,女5286人。屯村本科生11人,男10人,女1人;大专61人,男52人,女9人;中专63人,男38人,女25人;高中1016人,男755人,女261人;初中4982人,男3193人,女1789人;小学10366人,男5325人,女5041人;文盲或半文盲4536人,男1185人,女3351人。

据人口普查统计:1982年,同里总人口33200人,汉族33197人,回族3人。屯村总人口22206人,全是汉族。1990年,同里总人口33667人,汉族33658人,回族4人,壮族1人,布依族1人,白族3人。屯村总人口22905人,汉族22904人,白族1人。2000年,同里总人口32445人,汉族32421人,回族3人,苗族4人,彝族7人,壮族2人,布依族2人,满族1人,侗族3人,白族2人。屯村总人口21477人,汉族21468人,苗族4人,彝族3人,壮族1人,白族1人。

    据2003年统计,同里(包括屯村)共有姓氏233个,其中1000人以上的姓氏有沈、朱、张、王、陈、金、周、顾、徐、陆、李、吴等12个。现将各姓氏按人数从多到少排列如下:

第四节 华人华侨及港台同胞

    据不完全统计,自1946年至2003年,从同里出国、出境的华侨、华人56人,港、台同胞35人。解放前出去的65人,解放后出去的26人。其中:美国42人,加拿大5人,新加坡2人,奥地利3人,马来西亚2人,法国1人,澳大利亚1人,香港11人,台湾24人。

表2-20 1984~2002年出国、出境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情况表

    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公社、镇妇女主任兼管,农村各大队妇女主任及生产队妇女队长配合工作。

    1979年,同里镇、同里公社、屯村公社分别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配备计划生育专职妇女干部,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各大队等都指定专人负责,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服务、信息反馈等工作,由上而下形成计划生育网络。

    20世纪80年代起,计划生育的重点转向农村,各行政村由党支部委员、村主任分工负责,妇女主任抓具体工作,并组成有妇女干部、乡村女医生参加的节育保健网。

    1979年,同里和屯村分别成立计划生育领导机构以后,全面推行药物、上环、结扎等避孕措施,计划生育工作从此走上正常轨道。

1981年7月,吴江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90年11月1日,江苏省颁布《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同里和屯村各级领导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认真落实节育措施。根据有关规定,乡镇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独生子女的优惠政策。如颁发“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市镇每年发放儿童保健费不少于40元;农村每年发给儿童保健费工分400分,享受宅基地双份。并根据规定精神,对计划外生育者实施处罚。除了罚款,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夫妇双方,要扣奖金,影响工资和晋升;在农村的夫妇,如果在单位工作的,一律辞退,超生子女吃议价粮油;党员干部若计划外生育,除了上述处罚,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

表2-21 1981~2003年同里镇(含农村)落实节育措施统计表

表2-22 1981~2000年屯村镇(乡)落实节育措施统计表

表2-23 1987~2003年同里(屯村)人口增长及计划生育情况表

0

表2-24 1981~2003年同里(屯村)晚婚及独生子女领证统计表

解放前,同里(含屯村)的地主、资本家生活富裕,一般居民生活拮据,劳工生活艰难。据调查,民国12年,白米价每石10元以上,而劳工工资最多的不过每日1元,最少只有33文。其中木工每日2角1分,泥水匠每日305文,石匠每日2角6分,打米工人每日200多文,神模工每日1角5分,车博工每日600文左右,糖坊司每日2角左右,田工每日300文,店司每日1角左右,织毛巾每日1角2分,夥友每月2元至5元,学徒每年2元至6元,男役每月2元至3元,女仆每月1000文至1元5角,厨司每月2元至4元,银匠每月6元左右,船夫每月3元左右,电机匠每月22元至30元,教员每月5元至25元。就业人员多为商行、工厂、作坊、店铺的职工及小商小贩。一般职工每月工资折合粳米5~8斗,没有福利待遇,有病自费医疗,常常担心被老板辞退。妇女就业者极少。居民靠省吃俭用维持生活。有些子女多、吃口重的家庭,往往入不敷出,只好摆摊头、做帮佣、剪“鸡头”等贴补家用。物价不稳,职工工资大打折扣,小商小贩资金不足,生意难做。解放前夕,社会经济动荡,物价日翻几番,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解放后,工厂、商店多数归国家、集体所有,人民政府实行“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市镇居民由政府安排就业,就业人员增加,物价稳定,居民生活逐渐好转。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始在企业单位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8年起,实行退休及保养金制度,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提高。至1966年,职工平均月工资从解放初的20多元增加到近40元,而粮、油、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保持稳定,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同里(屯村)的居民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职工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机关、工厂、学校、医院和商业等单位职工工资多次调整,并增发各项补贴和奖金。1985年起,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即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4个部分组成,工资收入同职务、责任、业绩密切联系起来。1993年,根据上级规定,普遍进行调资增资,其后每隔两年又增资一次。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奖金收入比例增加,收入大幅度增长。2000年,同里的企业职工平均全年报酬达6450元,每月537.50元,屯村的企业职工平均全年报酬达5650元,每月470.83元,都比1978年增长10倍多。2003年,同里(含屯村)的企业职工平均全年报酬达8650元,比2000年增长34.1%。在此期间,生活消费品价格有所上升,但由于职工收入增幅较大,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除吃穿住用以外,有余力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据抽样调查,至2000年底,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大型家具357件(其中沙发93套),电风扇220台,电视机144台(其中彩电91台),收录机90台,洗衣机93台,冰箱73台,脱排油烟机45台,微波炉21台,空调30台,自行车154辆,摩托车41辆,电脑2台,汽车2辆。

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一是人均居住面积增大。经过单位建房、个人买房、购地建房,同里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从1982年的5.6平方米增大到2003年的27.5平方米。屯村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8平方米增大到2003年的28.2平方米。二是普及饮用自来水。过去同里和屯村的居民都饮用河水或井水。1980年,同里和屯村分别建立自来水厂,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至1995年,同里镇居民安装自来水3420户,入户率达99.5%,屯村居民安装自来水入户率达99.3%。2003年,同里镇(含屯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三是安装住宅电话。自1985年到1995年,同里镇居民安装住宅电话1028部,屯村425部。至2003年,同里镇(含屯村)居民住宅电话有4479部,普及率达98.5%。四是接通闭路电视。1992年初,同里镇居民开始利用共用天线收看电视节目。1995年,同里镇居民闭路电视通户数有1570多户。2003年,同里镇(含屯村)居民闭路电视通户率达97.4%。

20世纪90年代起,居民购建房屋、子女教育、结婚费用大增,普通居民经济负担较重,压力较大。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以后,职工收入差距拉大,单位效益差、无技术特长的职工,收入较低。企业改制后,下岗职工较多。政府努力发展旅游事业,兴办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给下岗工人提供再就业机会。对困难居民,政府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497人。

表2-25 1986~2003年同里(屯村)企业职工平均全年报酬统计表

解放前,同里(含屯村)农村平均每户耕种土地10亩左右,主要种植水稻、三麦(小麦、元麦、大麦)、油菜、蚕豆等。有自田耕种的农民,生活贫中见好。约占半数的贫雇农和下中农缺田少地,只得租种地主土地。“大租田”(田底权归地主,农民只有田面权)租米约占总收入的35%;“小租田”(田底、田面权都归地主)租米约占总收入的65%~70%。佃农辛苦一年,往往缴了租米,缺了饭米。若遭灾荒歉收,缴不起租米,要坐班房。贫苦农民的生活凄苦,有的卖房子,有的借高利贷,有的给地主富农当长工,有的外出谋生。

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农民人均分得土地3.3亩左右,一般农民生活有了保障,但家底薄或劳力差的农民,生产困难,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1953年农业合作化以后,集体生产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有所提高。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村里社员吃“大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由于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等“五风”泛滥,又遭受自然灾害,农民口粮不足,最低的每天只有6两3钱(16两制老秤)原粮。许多人因营养不足而患浮肿病,饿死人的现象亦有发生。1961年3月,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营体制以后,农业生产正常发展,农民从集体分配中分得的口粮、现金逐年增多,又有自留地补充,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到1970年,同里公社社员全年平均口粮565.1斤,比1962年增加102.4斤;屯村563.2斤,比1962年增加115斤。同里公社社员分配现金(扣除粮、油、烧柴等款项)每人年平均109.5元,屯村107.50元。部分农民有了余钱,有的购置手表、缝纫机等耐用消费品,有的翻建住房。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生活资料还很匮乏,粮油、布匹、肥皂、火柴、煤油、手表、缝纫机等都要凭票供应,农民购物困难,消费水平仍然很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农民收入大大增加,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逐年增加,据抽样调查,至2000年底,百户农家自行车、摩托车、缝纫机拥有量超过镇上居民;大型家具、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拥有量接近镇上居民;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渐进入农民家庭。20世纪80年代起,部分农民开始建造楼房。2000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至2003年,增加到57平方米。

    1986年,同里农村只有燕浜村靠近镇区的161户农民饮用自来水。1993年,镇郊有8个村3375户农民饮用自来水。1995年,同里地区有水厂1个,农村深井17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3.37%。屯村地区有水厂1个,农村深井16个,自来水普及率为90.28%。至2003年,同里(含屯村)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20世纪90年代起,同里农村陆续安装住宅电话。1993年,同里镇栅桥村首先安装农民住宅电话,成为吴江市第一个电话村。1998年,同里镇25个村全部实现电话村。1995年3月,屯村肖甸湖村成为屯村第一个电话村,1998年,屯村镇20个村全部实现电话村。

20世纪后期,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已与城镇居民不相上下。但农民没有劳保,老人多靠子女赡养;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就业困难;小孩读书开支较大,大病医疗费用较贵,部分农民生活困难。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利益。20世纪90年代末,同里(屯村)开始实行农村医疗保险,2000年,同里农村医疗参保率为90.2%,屯村为98.89%。2003年,同里(含屯村)开始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从2003年起,农业税不再直接向农民征收,部分行政村对老年农民(男60周岁,女55周岁)每月发放养老金80~220元。

表2-26 1962~2003年农民全年人均收入及人均口粮统计表

解放前,同里渔民有本地帮和苏北帮之分。本地帮常年在本地作业,常用滚钓、鱼簖、罾、丝网等渔具捕捞;苏北帮流动性较大,多以摸鱼、张鳝笼、夹网、扒蚌、张猫篮、放“水老鸦”等方式捕捞。由于渔具落后,捕获量少,鱼价又低,渔民生活非常贫苦。一户渔民每天捕鱼不超过5千克,换不到2千克大米。刮风下雨时,所得更少,只得以粞粥、瓜菜充饥。衣着褴褛,补丁纳补丁,老大穿过老二穿,老三、老四还要穿。冬不保暖,夏不透凉。渔船多数破旧不堪,上面芦苇搭棚,一家五六口人吃、睡、劳作都在船上。封冻季节,渔民最最困苦,多数讨饭度日。有些贫中见富的渔民,往往受到渔霸的欺榨和土匪的抢劫,也是苦不可言。

解放初期,渔民生活变化不大。直到1958年,成立捕捞大队以后,渔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国家平价计划供应木材、毛竹、桐油等渔需品,渔民将捕获的水产品卖给国营水产公司,完成上交任务后可自由买卖。粮、油、煤球由国家计划供应,渔民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0世纪70年代中期,同里在镇南,屯村在虹桥港(一个组在东太湖)分别建起了渔民新村,渔民开始陆上定居,住进了新瓦房。多数渔民转向从事工商业和水产养殖业,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养殖水面实行“资源共享”,有实力的投标承包水面,当养殖业老板,其余渔民年终可获得红利。从事野生捕捞的渔民,有的一家拥有二三条3吨左右的渔船,使用质量好、功能强的渔具,捕获量提高,经济收入增长。到2003年,屯渔社区共1018人,全年人均收入达5448元;富渔社区共771人,全年人均收入达7410元。

表2-27 1985~2003年同里(屯村)镇村居民储蓄统计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给即将出生的宝宝一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