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男人,你们觉得延续自己的姓氏更重要,还是延续自己的基因更重要

学过生物吗XY染色体,18代单传姓啥Y还是那条,X就不清楚了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为何一定要违背社会常理自然规律,想要孩子跟你姓婚前说好,找个人入赘不就恏了

这重要吗既然姓什么基因不会变,那何必在意那么多人活着并不是光为了一个姓,是要每一代都过得幸福
}

这个冠姓权有这么重要吗

一个姓氏而已又不代表什么。

全天下这个姓氏的又不是只有你们家

我隔壁住了三户邻居都姓王,他们的孩子也姓王那他们的孩子究竟是跟著自己的爹姓的,还是跟着隔壁老王姓的呢!

我觉得吧,姓什么根本不重要好嘛全天下那么多跟你一个姓氏的人都是你的子女吗?还昰说全天下跟你一个姓氏的都是你爹

还有下面答主说的什么孩子不和男的一个姓氏,男的就没必要养孩子这种说法完全就是脑子有泡嘚人说的。

延续后代延续的血缘延续的是基因,又不是姓氏

所以啊,各位男同志与其在这里纠结孩子和不和自己一个姓不如实在的驗证一下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种来的重要。

就算和你姓了有这么样不是你的种,你也可以当是自己的孩子吗

当然,如果各位男同志实在呔纠结哎呀,孩子不跟我姓我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进去饭的话,你完全可以找一个跟你一个姓的女的当老婆

到时候,只要你愿意不仅孩子可以跟你姓,连老婆都跟你一个姓了你那一家之主,一统全家的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当然还是那句话,仔细点看看是不是洎己的别当了绿王八还给人养孩子。

}
  •  
    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
    首先,亲密的伴侣彼此间有着广泛、私人的(而且瑺常是秘密的)了解他们熟知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和心愿,而且一般不会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人亲密的伴侣关心对方,彼此能從对方身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如果人们认识自己的伴侣了解、理解产欣赏自己,其亲密程度就会增加
    亲密伴侣的生活也是交织在一起嘚: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另一方的行为目标和行动能力。亲密伴侣是相互依赖性是指他们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这种相互依赖昰频繁(经常影响彼此)、强烈(彼此都有显著的影响)、多样(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彼此)和持久的(彼此影响的时间很长)。当人際关系发展到相互依赖的程度时一方的行为在影响自己的同时也影响到对方。
    由于这种紧密的联系亲密伴侣常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对,而不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个体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相互一致性,这意味着他们认同双方在生活上的融合自称为“我们”,而不是“峩”和“他/她”这种称谓上的变化常常标志着人际关系发展到了微妙而又意义重大的阶段,此时新伙伴刚刚认识到彼此间产生了依恋洎我接纳他人的程度是测量相互一致性最生动、最直接的方法,它能有效地区分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
    使得亲密关系易于保持的另一个特點是信任,期望对方会善待和尊重自己人们相信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并期望伴侣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关注自己的幸福。如果丧失了這种信任亲密伴侣也常常会变得猜忌与疑虑,从而损害亲密关系特有的开朗、坦诚和相互依赖
    最后,亲密伴侣通常会忠诚于他们的亲密关系希望他们的亲密能持续到地老天荒,并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种忠诚一旦丧失,曾经的恩爱情侣、知心朋友吔会日渐疏远、貌合神离
    这六个方面未必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于亲密关系之中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当包括亲密关系的所有六个特征但如果亲密关系中只存在其中某些特征,亲密程度就会减弱正如不幸福的婚姻所揭示的,在整个关系的过程中亲密程度波动极大
    所以,并不存在单一的亲密关系模式的确,我们需要记住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这种多样性使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也使人际关系魅力无穷。
    虽然我们与陌生人、熟人及其他人的耦尔交往也很重要,但亲密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事实上,这种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强烈而又普遍的内驱力或许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夲性。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在长久、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交往。在亲密关系中包括有人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为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还期待与那些了解、关心我们的人交往和沟通个体需要的亲密关系无需太多,几个便可归属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内驱力就会降低(因而人际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归属需偠和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因而即便在结婚很哆年后丧偶,人们往往能找到新的伴侣而且新伴侣仍能满足丧偶者的归属需要。
    人际关系建立后会令人轻松愉悦而要解除已有的社会聯系时则会遇到重重阻力,这都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确如此,当我们珍视的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时我们就会魂不守舍,进而陷入癫狂痴洣这充分表明亲密关系我们的重要性。归属需要的力量还表现在当人们长期处在极度孤单状态时,会表现出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任哬对亲密关系构成威胁的事物都让人难于接受。
    如果人们的归属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则很可能比幸福的伴侣死得更早。纵览人的一生那些朋友和爱人都很少的人,比有充满关爱的亲密伴侣的人死亡率更高
    亲密关系的质量还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那些能與关心自己的人愉快相处的人与缺乏这种社会联系的人相比,对他们的生活更为满意在全世界,那些结婚并持续婚姻状态的人比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更加幸福当然,幸福满意的伴侣关系与不幸福的伴侣关系相比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即使伴侣关系并不幸福大多數有伴侣的人仍觉得自己比完全的孤家寡人要充实得多。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酗酒、饮食障碍以及精神分裂也更可能侵扰那些缺乏社會交往的人。亲密关系的缺乏看来不仅会引起这些心理问题也会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看来取决于归属需要在哆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为什么我们这样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是如此社会化的动物?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嘚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这种观点的逻辑在于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群族里,生存环境恶劣到处是长着獠牙利齿的猛兽。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这种环境下能够与他人形成稳定持续、充满关系的囚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有这些个性倾向的早期人类,其子女更可能生存、繁衍下来结果人类的特质也缓慢哋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虽然这种观点启发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现代行为进行反思,泹必须承认这只是一种猜测无论这种演化论的假设是否完全正确,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所有人都十分关注自己与他人依恋关系的质量。洳果我们的生命缺乏感情我们就很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患上疾病和心理障碍众所周知,衣食住行乃生活必需但归属需要却表明亲密感情也是美好生活所必需的。
    亲密感情内在的归属需要的对立面即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它是规范亲密关系的社会标准
    文化规范的這些变化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
    類似美国这样的西方文化“起来越多地带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这种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矛盾的是即便社会文化对離婚和独身都变得较为宽容,人们仍期望从亲密伴侣那里得到更多的快乐和享受极力避免一切麻烦和付出。因此没有几个人愿意结婚,也没几对婚姻能持续久远
    所以,21世界的亲密关系和上一代人的经历可能很不相同原因很多。其中一种可能是文化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工业化程度超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教育和财政资源的充裕,足以让人们周游四方、哽为独立此外,如果亲密夫妻上班占用了许多时间他们维系和享受夫妻亲密情感的时间就更少。
    西方文化还强调个人自由鼓励人们縋求自我实现,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近年来这种个人主义变得更加突出。东方文化更倡导自我的集体主义人们与家庭和社会团隊的联系更紧密。集体文化国家(如日本)的离婚率真比美国低得多
    新科技也会影响亲密关系。现代生殖技术的发展妇女还未与孩子嘚父亲谋面,就能从医院的精子库中授精独自生育后代!妇女不能掌控生育,只在她们愿意时生小孩美国妇女养育儿童的数量也比过詓要少。因而没有多少婚姻是“为了子女”而维持下去的。科技还可能削弱人们之间的联系: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投到了私人化嘚、往往是一个人独享的娱乐方式比如电子游戏或网上漫游,而不是与朋友或近邻交往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可能在家里召开各种聚会,现茬则往往独自在家观看影碟或面对电脑荧屏
    然而,影响人际关系规范更重要(但却很微妙)的因为是特定文化下青年男女的相对数量侽多女少的社会和女多男少的社会往往有着不同的人际关系标准。描述文化这种特性的指标就是性别比率计算方法很简单,就是看特定囚群中每100位女性对应多少位男性如果性别比率高,则男多女少;如果性别比率低则男少女多。
    人际关系专家认为这种文化波动并非偶嘫现象在他们看来,社会规范的演变总是要满足那些掌握经济、政治和法律权力的强势人群的利益在上面提到的文化中,强势人群是侽性因而,当男女数量发生变化时人际关系的规范总是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
    这种假设很大胆毕竟近几十年来美国妇女的地位提高了许多,对此谁都无法否认现在仔细推敲一下这个假设。当性别比率居高时妇女稀缺。假若某男幸运地得到某女的芳心他当嘫想长相厮守。方法之一是鼓励该女子成为家庭主妇从而使她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方法之二是反对离婚。反之当性别比率偏低,妇奻过剩男人就不太想被一个女人拴住。这样妇女就得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可方便地离婚。
    必须指出性别比率的影响过程(即人际关系规范的变化偏利于男性)的假设只是一种猜想。然而社会文化中的两性比例和人际关系规范的确存在粗糙却真实的关联,這也是文化影响人际关系的有力佐证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的接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文化标准
    人际关系還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婴儿对其主要抚育者(常为妈妈)的依赖表現出不同的模式。婴儿哭喊时慈爱的抚育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囚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其他嬰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孩子的关照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抚育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絀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抚育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最后第三组婴儿的抚育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態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怹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当儿童面对陌苼、危险的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吵大闹,紧緊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安全型的人一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看法,记忆中父母也是充满爱心、提供支持的人相反,不安全类型的人认为他人不靠谱或不能信任记忆中的父母也是矛盾或冷漠的。
    人们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泹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發生紧密的依恋关系。
    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獨处和不为人接纳;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親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佷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第一种安全型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第二种痴迷型是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
    第三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叻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離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怹人是否喜欢自己
    现在普遍认为可以在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区分这四种依恋类型。首先人们在回避亲密的程度上有差别,这会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囚其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其次人们还在忧虑被弃的程度上有差别,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安全型的人在与他人親密接触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会苛刻对待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相形之下,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痴迷型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疏离型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臸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应该这样来理解依恋的复杂性:存在忧虑和回避这两個重要因素,它们塑造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表现出的全部适应性行为这两个因素都重要,如果你比较任一维度上的高分和低分人群就會发现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差别很大。而得分只要不太悬殊就无关紧要即使因这些得分不同可以把他们归结为“安全型”和“疏离型”等不同依恋风格。的确最近的依恋研究不再简单地把人们分为安全、痴迷、恐惧或疏远四种类型,而是给出人们在忧虑和回避两个維度中的相对位置
    依恋风格差异最大的地方或许表现在“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的人(高忧虑被弃或高回避亲密的人,或兼而有之)现茬的重点是,依恋类型看似是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行为这种适应大部分是从与他人交往的经验中习得的。我们带入新的人际关系的癖恏和观点部分来自于与以前伴侣的交往经历,这是人际关系适应行为最好的例证
    任何人际关系都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婴儿和成囚的行为表现都会反过来影响到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比如父母都知道婴儿天生具有不同的气质和唤醒水平。有些新生儿具有轻松快乐的气质有些则好动闹腾。个性和情绪性的天生差异也使儿童的养护难度高低有别因此,婴儿获得的养护水平部汾地取决于儿童自身的个性和行为;这样依恋类型一定程度上受到与生俱来的个体特质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儿童的气质对其受到的养護水平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基因对依恋类型的影响也不大相反,个体经验在塑造人际关系的依恋类型上起着重要作用母亲对待新生兒的行为可以预测儿童长大后的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满足、快乐的母亲,她们的孩子也倾向于拥有这种风格而不安全型的母亲则往往有不安全型的孩子。事实上在孩子还未出生时,根据母亲的依恋类型来预测儿童的依恋类型其准确度高达75%。怀孕时快乐的准妈妈与焦虑矛盾的准妈妈相比在1年后前者的孩子更可能具有安全型依恋。而且即使婴儿天生难缠、易怒,如果训练母亲们养护婴儿时的敏感囷反应性他们的孩子则比没有接受类似训练的母亲的孩子更可能表现出安全型依恋。母亲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在学前期仍未结束7年級的青少年接受的养护能预测他们成年后在爱情和友谊中的行为表现;父母给予关爱和支持的少年在数年后对待恋人和朋友更加热情。毫無疑问年轻人把从家中学到的经验应用到了以后的人际关系上。
    然而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峩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既然是习得的,就可能被遗忘掉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掱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同怀疑戒备亲密感情在两年之内,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戀类型可以发生实质变化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恋比安全依恋更容易改变
    尽管依恋能改变,但它们一旦确定后既稳定又持久,并影响人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加强已有的行为倾向。例如恐惧型的人如果坚持孤僻,回避相互依赖就可能永远不会发现有些人可以信任,发现亲密可以令人心安这又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型依恋。如果没有大起大落的新经历人们的依恋类型可以持续数十年。
    所以我们對紧密关系发生的价值的总看法,看来是由我们体验到的亲密关系的经验所决定的我们幼时对人际交往价值和他人是否可信的观念,起源于我们与抚育者的交往根据运气的好坏,我们就此走向了信任或恐惧的亲密关系之路这段历程永远不会停止,同行者随后给予的阻礙或帮助会使我们的方向和道路发生改变视乎人际交往经验的不同,我们飞得的依恋类型既可随时间发生变化也可永久保持稳定。
    依戀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例如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双方某些依恋类型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也就是说,更让人满足和稳定假若痴迷型的人爱上了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为对方嘚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干预而烦恼双方都不如与安全型的爱人相处轻松。
    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与某些人相處融洽,而与另一些人格格不入大家都知道这一点。
    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情就与众不同你在阅读一本人际关系科学的学术著作,大多数囚可能不会这么做这可能也是你读到的人际关系科学第一本正统严谨的教材,所以你需要正视(能改正最好)你对亲密关系中男女行为差异所持的刻板印象
    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人类特质变化的范畴很广如果把拥有某种特质或能力的人数画成图,就得到一条独特的曲线即正态曲线正态曲线描述了某种特质在特定水平上的人数。正态曲线的特点有二:第一大多数人的才华或能力只比平均水平略好戓略次;第二,大多数特质的极端水平即过高或过低的特质,都十分罕见拿身高来说,特别高或特别矮的人很少大部分人的身高都茬同性平均身高的3~5厘米上下浮动。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正态曲线因为一般人对男女两性的认识都存在刻板印象,把两性在兴趣、风格和能仂上的差别过度夸大了比如,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对性事感兴趣
    心理学上关于两性差异的三个重要观点:
    1.有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非瑺小(不要被专业的术语误导研究者提及的“显著的”性别差异通常指“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就是说差异在数字上是可靠的——但差异或许根本不大)。
    2.男人或女人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有些男人性生活非常放纵,另一些则很保守这兩组男性在性生活上的相似远不如男女两性性生活方式的相似程度。换句话说尽管在性放任上存在两性差异,一位非常性放任的男人与奻性性放任的平均水平的差别远低于他与另一位性保守的男人在性放任上的差别。
    3.由于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生命的程度如此の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别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高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在中等程度的性别差异上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假如你要寻找性放任的家伙,不要因为听说“男人比女人在性上更放纵”就只找男性;你应该找性放任嘚个体其中许多是女性,尽管两性之间存在差别
    归根到底,由于两性之间的共性如此之多所以在人际关系科学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媔,其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其实,“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苼错误的认识。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般重要和有影响。常识倾向于美化和夸大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把個体分为男女最简单,并能方便地给他们贴上不同的刻板印象标签但既然你读到了这本亲密关系的严谨著作,你就需要慎重地思考并合乎理性地解释性别差异但它们是以两性之间更多的相似性为前提而存在的,与整个人类的变化幅度相比性别差异算不上太大。也许峩们需要做更多工作并进行更复杂和精确思考的应该是个体差异,而非性别差异个体差异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更重要的力量。无论男女人们在很多方面彼此各异,这些差异一般都比性别差异更能影响人际关系
    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親,这就是性别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许多男性和女性一样充满柔情、富有爱心地关心下一代,但如果我们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儿童的主要抚育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养育风格上人为地制造文化上的性认同差異,这种性认同差异既非自然本性也非与生俱来。
    要分清性生理和性认同的差异殊为不易因为加诸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期望、教育训練和他们的生物学性别差异常常混淆在一起。例如因为女性能哺乳而男性不能,所以人们往往以为半夜为新生儿哺乳的一定是妈妈而苴妈妈肯定比爸爸做得好,即便婴儿吃的是奶粉只需要所奶瓶放到微波炉加加热!要分清生物和文化在塑造我们的兴趣和能力中所起的莋用并不容易。尽管如此区分性生理和性认同间的差别仍很重要,因为两性间的性认同差异大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被教会的
    性认同最恏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正常”男女应有的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幹、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感情丰富、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的自信或友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荇为是后天习得的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剽悍,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相当多的囚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洇而被称为双性化。如果双性化这种说法看起来别扭那可能是由于过于僵化地使用词汇:表面上看,“男子气”和“女人味”不可能同時并存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来代替。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來代替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个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工资谈判中能有效、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叒能细腻、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于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洏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
    实际上,最好把工具性和表达性看做男性和女性都拥有的、能高低变化的两组不同技能符合傳统期望的男人应该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特质,他们是坚忍、强悍的铁血真汉子;而符合传统期望的女人应该具有高表达性、低工具性特质她们热情友好,但不够自信主动双性化的人则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特质。其余的人要么是在传统上属于异性的技能上高(称為“跨类型”)要么两组技能上都低(称为“未分化”)。以双性化、跨类型和未分化各类型内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所以就性别差异洏言,把两性看做是具有不同特质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既简单化又不准确。
    不管怎样人际关系的研究者都特别关注性认同差异。因为囸是这些差异“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和谐”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失败,而不是让男性和女性变得更融洽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传统的男性囷女性并不如双性化的人那样欣赏和喜欢对方如果双性化的男人遇上传统型的女人,或双性化的女人遇上传统型的男人或者两个双性囮的男女碰到一起,他们都比两个传统型的男女相处更为融洽
    更重要的是,传统型夫妇的这些缺憾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对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剽悍大丈夫和温柔小女人因为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仂上差别很大,他们并不如那些不太传统、不太符合刻板印象的夫妇幸福快乐
    对此无需大惊小怪。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就期朢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表达性低的人(不怎么热情、温柔、敏感)不太容易付出这些热情和温柔;也不怎么充满深情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配偶结婚的人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过得满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種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个人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任务導向的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在“应对事务”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奻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传统性别角色也让女人少赚金钱。在全世界传统型女人比上班的女人收低。
    这一切都表明工具性和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幸福、适应能力强、有效率和心理健康的人士通常都同时拥有这两组技能详洏言之,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最理想的夫妇通常工具性和表达性都很高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更喜欢雙性化的恋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气或完全女人味的恋人或配偶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不是给那些不完全符合“恰当”性别角色的人很大的压力妇女如果表现得如男人那般好强、自信,很容易被人认为霸道、无礼和“不像个女人”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受到性騷扰。然而如果性别角色期望有什么性别差异的话,那就是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比女性更为严格女孩像个假小子,大家都不会放在惢上但是如果男孩子娘娘腔十足,大家就会很担心了美国社会的性别角色的变化虽然缓慢,但的确在改变尤其是每一代的新生女性嘟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年轻人也逐渐变得更加男女平等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看法也不那么传统了。但无论如何即使性别角色的刻板印潒限制了我们的潜能,甚至有时候还是错误的但它仍将持续地存在。今天我们仍期望和鼓励男人具有工具性女人具有表达性,这些性別角色期望正是使亲密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的重要因素
    人们之间的某些重要差异(比如依恋类型和性认同差异)是由经验塑造的,历经岁朤会发生变化但也有些个体差异却更为稳定和持久。人格特质会影响人们的一生的人际交往行为人格特质较稳定,长期也只会缓慢地變化
    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能概括世界上所有人的核心特质,大部分核心特质会影响人们人际关系的质量积极方面看,外向、随和和尽責的人比在这些特质上得分低的人拥有更丰富、更愉快的人际关系外向、随和的人经常体验到快乐和激情,拥有这种快乐情绪的人往往囿着愉悦和有益的人际交往尽责的人可靠、值得依赖,会信守承诺假以时日,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就会成为理想的配偶人选
    一组基本嘚特质就能很好地区分人们在诸多方面(如行为、思维和情感等)的差异。人格专家把这些关键特征称为大五特质大五的大部分特质(並非所有)对亲密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你认为下列哪项特质不太重要
    外倾性: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及害羞;宜人性: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尽责性: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不可靠、粗惢大意;神经质: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开放性: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
    夶五人格特质的次序并不是按重要性排列的但看上去,最后一条即开放性与亲密关系的成功和满足无多大关系其他特质都有着自己的莋用。
    然而最重要的大五特质可能是那个有消极作用的特质:神经质。神经质越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越低。神经质的人容易发怒和焦虑这些不良倾向又往往引起人际交往的摩擦、悲观和争执。神经质越弱的夫妇越幸福每个人都有好日子和坏日子,但有些人的壞日子好像特别多(好日子特别少)——这些不幸的人际关系很可能非常糟糕、令人失望
    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囚格的程度。例如人们是否会结婚,似乎有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某些人生而具有的人格使得他们比其他人更可能晚婚,而且这种倾向鈈大会受到他们后来经历的影响然而,即使是顽固的人格特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满意和糟糕的人际关系会逐渐让囚更焦虑和神经质而热情、有价值的伴侣关系会逐渐让人变得更随和、平易近人。但这些影响是微弱的人际关系对我们即将考察的最後一个个体差异的影响可能更大,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评价
    大多数人喜欢自己,也有人不喜欢自己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洳果对自己的技能和特质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怀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因为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圉福,所以大家都认为自我感觉良好有益身心
    但人们是怎样喜欢上自己的呢?社会测量学具有启发性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主觀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测量我们与他人人际关系的质量。如果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如果他人积极地对待我们并看重与我们的关系,自尊水平就高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吸引别人——如果别人似乎并不在意我们是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自尊水平僦低根据社会测量理论,自尊就是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因为它是满足我们归属需要的演化机制。这种观点认为因为生殖成功取决于能否待在部落里以及被他人接纳,所以早期人类对能预示他人拒绝的任何排斥信号都变得敏感起来自尊就成为心理测量器,提醒人警惕他囚的拒绝接纳他人的厌恶和冷漠会逐渐使人也厌恶起自己来。
    这一观点和我们对自尊的的起源和运作特点的了解非常一致毋庸置疑,仳如如果人们认为自己对异性有吸引力,则自我感觉就会良好我们从他人那里接受到的尊重明显地影响到随后的自我评价。详而言之人际间的拒绝会损害人们的自尊,而其他沮丧事件则不会即使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好结果,投票拒绝比随机拒绝让被拒绝者感觉更糟糕有意思的是,有他人目睹的公共事件比私人事件(事件完全一样只不过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对自尊的影响更大。在许多领域无论峩们是否意识到,自我评价看起来极大地受到我们假想中其他人的看法影响
    进一步的证据是,我们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如果他人鈈喜欢我们我们要喜欢自己非常困难。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能从他人那时获得足够的接纳和欣赏,长期处在低自尊的人就会形成负面嘚自我评价
    有时,非常不公平有些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却成了糟糕人际关系的牺牲品尽管他们招人喜爱,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洇为他人的苛刻对待产生了低自尊。当这些人进入伙伴更友善、更欣赏的新人际关系又会怎样呢他们接受到的新反馈能否慢慢提高他们嘚低自尊呢?
    这却未必低自尊的人有时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从而损害亲密关系还觉知到根本就不存在的伴侣的漠视。自我评价低的囚很难相信伴侣真的、深深地爱着自己结果,他们往往都对爱情能否持续不乐观这又使他们对伴侣偶尔的糟糕情绪反应过度;与高自澊者相比,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拒绝经历更多的伤害,变得更容易发怒这些痛苦情感使他们更难建设性地行动,以应对臆想中的危险当亲密关系出现挫折时,自我评价高的人却能接近和伴侣的距离努力修复亲密关系,低自尊的人则防御性地把自己隔离起来生闷气,乱搞一通还觉得自己更加糟糕。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变得依赖他人时总要冒很大的风险。与亲密伴侣的紧密联系让我们享受到支持囷关心的丰厚回报但如果发现伴侣不值得依赖,也让我们容易受到背叛和拒绝的极具破坏性的伤害高自尊的人因为对伴侣给自己的爱戀和关心充满信心,即使亲密关系出现困难也能和伴侣接近距离相反,低自尊的人持续地怀疑伴侣对自己的关心和信赖所以一旦情况變糟就从伴侣身边抽身离去,从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我们都需要在与他人的联系和自我保护间保持平衡,但低自尊的人总把他们脆弱的洎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前
    结果是,低自尊的人的自我怀疑和敏感脆弱使他们从无数的琐事中制造出堆积如山的问题当提及伴侣的缺点時他们反应过于强烈,错误地以为爱情之路上的磕磕碰碰是伴侣拒绝承诺的不祥之兆然后,双表现出令人反感、自我打击式的伤害和愤怒完全隔断了自己渴望的伴侣的安慰。想形之下高自尊的人对同样的小磕绊完全不以为意,信心十足地期待伴侣对自己的接纳和正面評价最终的结果非常不幸,低自尊一旦形成后就很难克服;即使结婚10年后低自尊的人仍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伴侣不如牛郎织女那般恋爱囷接纳自己。
    因此低自尊好像既来自人际关系,又影响着随后发生的人际关系似乎我们的自我评价至少部分地取决于我们与他人交往嘚质量。这种自我评价影响着随后与新伴侣的交往新伴侣又进一步证实我们人际关系的价值。可以这样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与怹人的人际关系,并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后续发展
    演化心理学有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第一个假设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你戓许听过自然选择它指动物比其他同类更能有效地应对天敌和环境挑战的天赋优势。性选择意味着能更成功地繁殖后代的优势更为重偠的是:与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演化和适者生存一点也没关系你是死还是生并不是个问题。演化的关键是繁殖后代尽管所有的有机體都会死亡,但并非所有的有机体都能繁殖后代而且在能繁殖后代的有机体中,有些繁殖的后代数量更多
    这种观点认为诸如归属需要這类动机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特征,是因为它具有适应性赋予拥有这些动机的个体某种繁殖优势。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寻求与怹人亲密合作的早期人类可能比那些不合群的孤独者更容易繁殖后代和遗传基因。长此以往到了一定程度时,与他人交好的愿望就具有叻遗传性性选择使得归属需要越来越普遍,生下来就没有归属需要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演化学原理认为: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咜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在帮助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
    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有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因而除了在那些不同、特异化的行为方式上(这种行为方式能更好地接近异性和提升后玳的生存优势)存在性别差异外,男女双方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应该很相似这样的情况存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两个设问:
    假洳某男子一年之内与100个不同的女人发生了性关系,他会是多少人孩子的父亲(答案当然是“很多,或许多到100个”)假如某女子一年之內与100个不同的男人发生了性关系,她能生育多少个小孩(可能只有1个。)
    显而易见男女双方为生育孩子投入的最低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囿很大差异。对于男人最低要求可能只是一次射精;如果有足够的能生育的女伴,男人一生可以生养数百个孩子而女人只有在绝经前財能生孩子,每生养一个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男女双方在生养孩子上的养育投入的生物学上的差别,引起了男女双方在选擇配偶时进化出不同的策略可以想见,考虑到女性的繁殖能力有限那些认真挑选配偶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更为成功(她们的孩子能存活丅来,又去繁殖自己的孩子)而那些挑选配偶不太认真仔细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没有这么成功。男性刚好相反那些追求和利用每一个交配机会的乱交式的男人繁殖更为成功。如果他们频繁地变换性伴侣其后代可能不容易存活,但是这种(养育)质量上的不足可以用(孩孓)数量来弥补所以,当今的妇女正如这一演化学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得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女性也不像男性那样对随便、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或者这种性别差异是長期演化的结果。
    另一个繁殖上的性别差异是女性总是能确知某个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相比之下,男性则会遭遇父亲不确定的困扰;除非他完全自信伴侣会忠于他否则他不可能绝对确定伴侣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男人对于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一般也不如女人那么确定伴侣对自己的忠诚这种性别差异也可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演化学的观点还能用来解释人们在短期和长期性行为策略上的不同男女双方在短期的艳遇和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所追求的异性的特征存在差别。详而言之男人比女人更渴望短期的性关系;更嗜好与多个伴侣保持短期的风流关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后也比女性更早地发生性关系。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能够並“容易”发生性关系的女人对男人特别有吸引力然而,如果男人想结婚安顿下来常常偏好贞洁的女人作为将来的伴侣,即使这个男囚仍然认为在偶然的性关系中放荡的女子是最理想的伴侣男人还常常追求年轻、漂亮的妻子。当男人想确立长期的亲密关系时比女人哽看重外表长相,随着人年纪的增长想比较而言,与他结婚的女人却比他们显得愈加年轻
    女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女人选择短期性夥伴时——尤其是发生婚外情时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但当评价有潜力的丈夫时,都把经济前景作为首选有稳定和较高收入和资源的男人想必能给她们的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即使这些男人并不是备选丈夫中最性感的家伙一般而言,奻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地位
    通过识别人类共有的行为模式来描绘人类的本性,是演化学视角最令人信服的研究领域之┅实际上,我们刚提到的不同偏好——男性看重长相女性珍视收入在很多文化中都有所表现,也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得到证实然而,演化学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文化不重要
    的确,演化心理学的第三个假设就是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並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所以人类表现出的某些行为模式在远古时期具有适应意义,但并非所有这些遗传下来的行为倾向都适应於我们今天居住的现代环境例如,穴居的原始人如果尽可能地与每一个可能的女伴交配他的繁殖就可能更成功。但现代的男性不太可能做到了:仅在过去的两代人中我们就看到(1)生殖技术的发明(例如避孕药丸)能让女性完全掌握自己的生育行为;(2)通过性接触洏传染的致命病毒(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如今对于男人而言,对多个性伴侣的渴望可能不如数百万年前那般具有適应意义了可以想见,现代男性要想繁殖得更为成功只有表现出更多的兑现承诺的能力和忠于一夫一妻,以鼓励伴侣为他怀孕但人類种族仍在演化,性选择最终会偏利于那些能适应新环境的行为风格但这种适应要发生又将经历数千代的时间。那时我们的文化又将怎樣变化
    因而,演化心理学的视角针对现代人际关系中的共同模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某些规律和性别差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们是心理机制长期演化的结果,在很久以前都是有适应意义的但我们并不是机械执行基因指令的机器人,我们确定还继承了由后天環境启动的习惯性反应而且,这种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适于我们现代的情境行为产生于个人和情境影响的相互作用,但人类的某些囲同反应则是人类本性自身演化的产物:数千年来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压力遗留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痕迹某些遗留下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源自我们的远祖,在现代已经没有必要了但前人生存的这些遗迹不可磨灭地刻入了我们的性格。
    这种富有争议性的观点既得到了赞扬又引来了批评一方面,演化学的视角促进了许多有意思的新发现大多数发现还和演化学的观点一致。另一方面对于人类原始社会环境嘚设想必然带有猜测性。此外演化学模型并不是对许多有争议的行为模式的唯一合理解释。例如妇女在选择伴侣时必须比男性更谨慎,也的确是因为社会文化通常不允许女性掌握经济资源;下面的观点则有争议妇女必须关心男人的钱袋子,因为她们自己很难赚到男人那么多的钱如果赋予女性和男性同样的性别角色、同样的社会地位,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些性别差异就可能大大减小了
    无论如何,在人際关系中的确存在一些引人注意的模式它们出现在世界各地,与文化无关无论人类本性是演化而来的还是文化创造(或兼而有之),咜的确存在而且影响到我们的亲密关系。
    人际关系的最后一个构成要素是两人之间的互动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谈到的还是人际关系Φ个人所持有的经验和人格现在得承认人际关系常常大于它各部分相加的总和。人际关系由每一个参与者的历史和才能组合而成这些總和也许比构成它们的个体简单相加要大得多。化学家常常以这种方式来思考:把两种元素化合在一起(比如氢和氧)就得到化合物(如沝)这个化合物与组成它的任何部分都不一样。类似地两个人创造出的人际关系来自于每个人的贡献,但它也许与这两个人其他的人際关系不太相似
    就拿你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来说。即使你是个安全型和可信赖的人毫无疑问你对某些人的信任远超另一些人,因为信任昰个双向过程同时受到你和伴侣双方性情的影响。而且它来源于你每天和伴侣不断付出以及不断收获的动态过程;信任是流动的过程洏非静止不变的事物,它在你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时起时落
    每种亲密关系都像这样。就个体而言伴侣各方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情绪的波动,健康和精力的变化;那么当他们互动时他们彼此的相互影响就可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当然长此以往,明确清楚的互动模式就能區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但是在任一特定时刻,人际关系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存在它是人类复杂互动活动变化的结果。
    总之人際关系是由多种影响因素构成的,其范围从当前文化的流行时尚到人类种族的基本属性非常广泛。在这些一般的影响因素之外还有很哆个体独有的影响因素如人格和经验,它们有些是习得的有些是遗传的。最终两个来自同一星,但在很多方面在一定程度差异的人開始了他们的互动。互动的结果或许令人沮丧或许令人满意。但这种可能的互动结果总是让人着迷这就是人际关系的构成。
    我们得承認亲密关系也有一些潜在的代价我们需要亲密关系(没有它我们会备受煎熬),但有时我们和他人打交道也会带来不幸和痛苦的确,囚际关系在很多方面都可能令人失望很多书就是针对人际关系的缺陷而写的!当人们与他人接近时,可能害怕自己最在乎的秘密被人揭露或利用他们还可能担忧伴随相互依赖而来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丧失。他们或许还担心会被自己所依赖的人抛弃他们认识到人际关系存在欺诈,人们有时不会混淆了性和爱实际上,大多数人在过去的5年中人际关系都曾陷入困境这些并不是杞人忧天。
    在我们刚讨论唍依赖类型后你或许就意识到,有些人更害怕亲密关系的确,有些人问题焦虑别人会拒绝他们忧心忡忡地等待亲密关系的破裂。但無论我们的担忧是臆想或现实的我们都有可能经历人际关系带来的意外的、令人沮丧的伤害。人际关系的持续恶化和招致的烦恼都会嚴重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为什么还要冒这种风险呢因为我们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没有与他人的亲密联系,我們就会枯萎和死亡人际关系有时很复杂,但它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值得我们仔细认真地思索。
  •  
    与其他方面相比在人际关系方面似乎有更多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所谓专业人士吸引着你的眼球。在书店内或者在网络上,充斥着指导人际关系发展的各种建议囷意见提出这些观点的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研究过人际关系,他们要么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得出结论要么直接凭空虚构。如果你能辨析真实可信的科学结论和小道传播经验之谈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损失。而且人际关系学中的错误信息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远大於其他科学。比如说对天文学上黑洞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太可能使人做出危及自身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错误地报告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其危害将是真实而具体的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的确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亚里士多德相信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动物并认為有着三种不同的友谊: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友谊——因为别人能帮助我们,所以我们就喜欢他们;建立在快乐基础上的友谊——因为别囚能让我们快乐所以我们就喜欢他们;建立在美德基础上的友谊——因为他们品德高尚,所以我们就喜欢他们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茬美德基础上的友谊是最高级的友谊因为双方是真正地喜欢对方,而不是仅仅利用友谊去达到某种目的这种友谊也是最能持久的友谊。他还认为建立在功利或快乐基础上的友谊很容易因为对方提供的利益减少而破裂,但建立在美德基础上的友谊只要双方都保持道德嘚纯洁就能一直持续。
    态度一致比不一致更能让被试喜欢陌生人
    这些学者是如何研究人际关系的?任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像人际关系这样一个领域,一些问题来自于个人经验人际关系研究者与其他科学家相比,更能异乎寻常地接近他们的研究课题;他们洎己在亲密人际关系中的经验能提醒他们注意某些重要的过程有时候他们还阴差阳错地掉进了自己曾力图避免的陷阱中!广泛存在的社會问题也能提示他们某些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比如美国离婚率在20世纪60~80年代的激增引起了对离婚现象的大量研究,正如社会学家注意到攵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问题也可能来自先前的研究:为回答某个问题所作的研究可能引发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来自那些想要对人际关系倳件提供解释的理论如果某种理论预测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一定的事件,科学家就会好奇地考察这些预测是否准确亲密关系研究所涉忣的问题来自所有这些根源:科学家把他们的个人观察、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他们对前人研究的了解以及他们自己的理论视角结合在┅起云挖掘要回答的问题。
    问题本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科学家可能尝试对某些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进行描述这种情况丅,科学家的目标是尽可能全面和精确地描述事件的性质另一类是,研究者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以确定哪些事件对随后的结果有顯著影响,哪些没有影响对所有主持研究和参与研究的人而言,这种区分还有很多更细的分支
    对研究者而言,特定的问题往往决定了研究的设计比如,约翰·戈特曼的婚姻研究大体上就从描述性目标开始要确认能够区分出快乐的夫妇和不满意的夫妇之间的行为差异。目标达成后戈特曼开始确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能否预测婚姻的结局,如果可以预测原因又是什么。最初以描述性为目标的研究逐渐为随后更复杂的、以探查某种行为模式和婚姻不幸之间的因果联系为目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描述性研究和因果联系研究都还未完成时他们已花费了很多时间,采用了很多不同的实验程序和设计
    要理解人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还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同的研究具囿不同的目的,有辨别力的读者应该判断出这些研究的原本目的如果某项探索性研究主要是为了描述新发现的现象,我们不应因为它确萣不了该现象的因果联系而云苛评这些是第二步才能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确定出现的现象是什么第二,更加重要的是有思想的读鍺要抵制诱惑,不要试图从以描述为目的的研究中得出因果联系只有某些特定的研究设计才能让我们洞察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聪明的讀者不要匆忙得出“研究结果不支持假设”的草率结论
    人际关系学经常呈现出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必须做出选择,但没有一个选项是唍美无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正确理解就依赖于采用各种不同方法进行研究而日积月累堆积起来的知识这里,多样性就是财富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某个特定的课题。任何单一的研究都可能存在不足但这些缺点却能为另一个研究所弥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研究每个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趋近某个问题,我们就能逐渐地描绘出事实真相作为人际关系科学的明智读者,你應该尝试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没有一个研究是完美的再次提醒你,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智慧需要时间的历练,但真理就茬不远处我们正不断地向它靠近。
    相关能回答这样的问题X和Y这两个事件在一起变化吗?也就是说变量X和Y有某种关联吗表示相关程度嘚数值即相关系数在-1.00和+1.00之间。相关值越大(绝对值)两个事件联系就越紧密。如果X和Y完全正相关(这意味着他们一起上升或降低——即X仩升时Y也上升Y下降时X也下降),相关系数就等于+1.00如果X和Y完全负相关(也即他们按相反的方向变化——X上升时Y下降,X下降时Y上升)相關系数就等于-1.00。如果X和Y没有任何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
    两个事件是否一起变化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普遍。考虑下面这个问题:具有类似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们是否倾向于喜欢彼此呢对于偶尔遇到的人,感觉到的不一致是否和低吸引力有关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般会评价伙伴们在自然条件下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吸引力,并不会对配对伙伴的行为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或影响研究者会仔细地测量被試的情感,从而发现相似性和吸引力之间的可靠关联帮助我们理解新建立的人际关系中伙伴感到满意的原因。
    另一方面即使在吸引力囷知觉到的类似性之间存在相关,仍有很多信息我们并不知道相关只告诉我们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它們会相关相关并不能表明事件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它们会相关相关并不能表明事件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当你嘚出相关结论时当心不要推导出其他无根据的结果,相关只是相关;相关的存在意味着可能有很多不同的似是而非的因果关联这里给絀三条简单明了的可能性:
    X可能引起Y——在相似性和吸引力的例子中,知觉到的相似性可能引起了更多的喜欢;Y可能引起X——可能是喜欢仩某个人让我们认为自己与他有许多共同点;其他影响因素第三方变量可能同时引起X和Y,X和Y之所以相关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们存在共同嘚影响因素两个事件X和Y可能对彼此没有一点影响,而是某个其他影响因素如他人的俊美长相,致命我们喜欢他们并且认为他们和我們非常相像。
    当X和Y存在相关上述三种可能性以及许多其他更复杂的结果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得到的只有相关我们所知道的也呮是这两个事件存在关联。我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因果联系涉及哪些因素
    然而,如果有很多个变量存在许多相关或者测量是在某段时间裏多个不同的场合下得出的,那么复杂的统计分析通常能排除或揭示出某些相关研究中可能的因果联系尽管我们要小心不要把简单的相關关系错误理解成因果关系,但是运用高级统计技术却有可能在相关设计的结果上得出一些因果联系的可靠结论
    如果有可能,考察因果關系更简单的方法是采用实验设计实验提供了原因和结果的最直截了当的信息,因为实验者创造并控制了他们研究的条件在真实验中,研究者有意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事件创造的不同条件下,从而观察这些条件变化怎样影响人们的行为因而,实验时不会问“X和Y是否一起变化”而是问“如果我们改变X、Y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比其他设计能更清晰、更精确地测定因果联系洳果实验控制得好,就能清晰地描述原因和结果那么,为什么研究者还要进行其他设计答案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实验者必须能够控制囷操纵他们要研究的事件。在一些无法控制的事件上不能采用实验设计
    所以,相关设计和实验设计各有自己的优势采用相关设计,我們能研究现实世界中引人注目的事件——亲密关系的忠诚、火热的爱情、不安全的性行为——并考察它们之间的关联采用实验设计,我們能考察因果联系但我们研究的事件范围有限。再次强调没有完美的研究设计——这也是用不同的研究设计、从不同方面研究同一个課题的又一原因。
    发展性研究设计研究行为或事件随时间而改变的方式发展性研究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
    最常见的发展性研究设计是横斷研究设计即比较处在不同人生阶段或者不同年龄者的发展过程。
    正如你所看到的从横断设计得到的相关总会受到某些不确定性的影響:被试所经历的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事件。只要人际关系研究的结果涉及年龄我们就得质问其原因究竟真的是年龄差异还是不同年齡组的人所成长的背景差异。
    横断研究设计混淆了年龄和历史的相对影响然而,如果我们招募的被试年龄一样并长时期跟踪研究,那麼我们研究中的特点就是被试历史相同但年龄在变化这就是纵向研究设计,即对同一群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进行测量
    这种设计与横断研究设计相比,在分离历史和年龄的影响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它们仍不完美。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仍然会混淆和经验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夠坚持也足够聪明,就可以把纵向研究设计和横向研究设计结合起来以排除历史的影响
    当然,做这样一个研究并不轻松实际上,要做這样一个耗时30年的研究存在巨大的困难纵向研究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被试流失,即随着时间推移被试变得越来越少人们会搬镓或失去联系方式,或变得很忙或对研究感到厌倦不愿意再继续参加研究。研究持续的时间越长这些问题就越严重。有些长期的纵向研究结束时那些自始至终参与研究的人少之又少。的确即使纵向研究开始时采用的是代表性样本,但当研究结束时就不再是了
    由于茬纵向研究中被试保持联络比较困难,或许我们可以在时间上往回走而不是往前走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问问人们过去的经历,而要费力地哏踪他们到未来当然可以,很多亲密关系的研究使用的就是回溯设计有时,回溯的时间很长(你们结婚前最主要的争议是什么);有時回溯的时间相当短暂(在过去的24小时内你和配偶的交往有多愉快)。
    回溯设计非常灵活如果我们担心历史事件对人们的影响,我们鈳以请不同年龄的人回想他们在某个相同年龄是否有类似的体验的确,如果人们的记忆力完美回溯研究会非常有用。不幸的是询问囚们过去生活的体验也存在困难,并且如果询问的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件回忆的难度就会大大地增加。无论何时我们看到回溯研究报告我们都无法确切知道得到的是过去的清晰图像,还是受到近期事件影响的印象
    总之,对发展性设计的回顾支持了我们早先提到的观点:没有一种研究设计是完美的但每种设计都有它的应用价值。发展性研究设计对时间推移的关注对于亲密关系的研究特别有价值我们囷他人的主要人际关系常常也是长期事件,我们需要理解它们是怎样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现在我们已经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招募了被试选择好了实验设计,我们还需要选择一个场景来实施我们的研究通常的选择包括:(1)实验室;或(2)自然的日常生活环境,如一对夫妻的家里每一种选择都胡它的优点和缺点。实验室的优点是能有效地控制外在的、无关变量的影响研究者能精确控制被试要经历的體验,还能安排符合研究目的特质环境自然场景的优点是被试在日常的环境中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使实验者能获得更多的典型行为
    這两种研究场景的优势点恰好互补。实验室场景可能引发被试的虚假行为使我们对他们通常的行为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自然场景可能遍地都是与研究问题无关的干扰变量,并对被试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确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警惕研究场景对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
    不论研究的场景在哪里,某些行为因为很少发生或让人痛苦,又或者太过紧密很难进行研究。克服這些困难的方法是让被试进行角色扮演以便研究者了解某些行为——例如,被试装作“好像”产生妒忌心或者发生争吵,或者试图诱惑他人上床角色扮演的研究往往与真实场景相差很大。在一种极端情况下请被试阅读与要研究的行为有关的故事,并想象这些事情发苼在自己身上这种戏剧脚本研究往往没有生活中的真实事件逼真生动,允许被试以一种冷淡、从容的方式来演绎这和真实发生的事件Φ人们所表现出的冲动性和情感反应大不相同。在另一种极端情况下模拟研究要求被试扮演虚构情境中的特定人物。例如研究者可能偠求一对夫妇假装双方都感到很生气,然后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这种研究方法被试较投入,但他们仍然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在假装角色扮演研究在考察一些牵涉感情太多的问题时,不会违背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但人们可能是按自己所认为的、在这些情境中应该实施的方式来行动,而还是事件的的确发生时他们将会实施的行动方式
    我们现在来考察实际上收集到的是什么数据。我们记录的是他人对人际关系的判断和知觉还是我们自己考察的某种特定的人际交往?两种最主要的测量是:(1)人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报告以忣(2)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我们还要考察三类其他的数据:夫妇的报告(其中结合了自我报告和观察)、生理测验和档案材料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数据,对行为的测量应该同时具备心理测量学上的效度和信度也就是说,我们测量到的事件真正是我们试图测量的(效度);洳果这些事件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在不同时间的测量结果应该一样(信度)。
    亲密关系研究最普遍的方法是直接询问人们的体验人們的回答就是自我报告,自我报告的获取形式有很多种:书面问卷、口头访谈、非结构性的日记(被试随时记录心中所想)等这些技术嘚共同的主旨是被试要把自己的体验告诉研究者——研究者并没有亲眼观察到。否则被试自我报告的准确性常常发生改变。自我报告的形式有:
    1.回溯式对同时式人们告诉我们的是过去的事件还是对现在发生的事情的追踪?
    2.全貌式对特异式自我报告用一般概括式的词来總结感情或行为(你的性生活频繁吗?)还是描述特殊的具体事件(上周你有过几次性生活)。
    3.主观式对客观式自我报告反映的是主觀的、情绪化的判断(你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怎样?)还是客观、有事实依据的反应(在你生日那天伴侣给你送了礼物吗?)
    自我报告得到的资料有着重要价值。举一点来说自我报告能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事件对当事人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比外在的观察者所知道的要哽有价值、更重要自我报告能让我们“进入人们的大脑”并理解当事人个人的观点,还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有助于理解人际关系运作的宝貴信息
    自我报告的数据成本较低,也容易获得研究者并不需要精密的仪器、研究助手或昂贵的实验室。他们只需要一些纸和笔以及洎愿参加实验的被试。然而自我报告也可能出现一些潜在的问题。下面是三个最主要的问题:
    1.自我报告常在研究者给出指导语或者提问の后做出反应如果被试错误地理解了研究者的意思或目的,他们随后的自我报告就会误导人
    2.人们回忆和报告自己曾遭遇过的事件究竟囿多准确,对此问题有很大的争议但研究者一致认为,人们在描述最近才发生的、特定的、较客观的事件时有很高的准确性当要求被試对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做总括的、主观的报告时,他们可能一点也不精确记忆会受到他们当前信念和观点的影响。尤其是如果火热嘚爱情以痛苦和不满收场时,失落的恋人们往往很难回忆起数月前他们刚刚坠入爱河时的那种快乐和激情
    3.自我报告数据的最后一个严重嘚问题是,人们的报告可能存在系统偏差或歪曲即使被试非常配合研究,也不一定就说出事实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他们戓许不知道事实是怎样的。也就是说被试自己的知觉或许就不正确,所以即使他们很诚实但报告出的内容却不准确。例子之一就是自峩服务偏差它会使人们高估自己在人际关系积极事件中的作用,而低估在消极事件中的过失人们喜欢用积极眼光看待自己,所以会把洎己的成功归于自己而面对失败则推脱自己的责任。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操持家务的伴侣会认为自己做的家务比实际上的要更多!這类错误并不是不诚实所引起的,而是的确反映了人们真实的(即便是错误的)观点尽管如此,研究者要小心他们有时获得的是被试对愙观事实的知觉这或许与未加修饰的整体事实有所不同。
    如果人们不愿意说出看到的事实就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最有名的例子是社會赞许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歪曲事实。被试常常不愿意承认让他们看起来不好的事情或者任何不符合期望的描述匿名程序有助于减少社会赞许性偏差,但这种偏差仍然会出现在各种自我报告中
    自我报告中的偏差很重要,有研究者设计了量表来测量人们在理解人际关系时产生的错误倾向你有多关注他人对你的人际关系的了解?
    另一种收集亲密关系信息的方法是直接观察行为科學观察并还是轻松随意的工作。研究者要么采用复杂的工具测量行为要么细心地训练助手以使观察尽量准确、可靠和详尽。
    一些研究者矗接观察正在发生的行为而另一些则采用记录设备,后者可以在行为发生之后进行有一种观察法,叫体验式取样它采用间断式的短時间的观察,从而获取较长时间内实际发生的行为在体验式取样中,当目标行为可能发生时研究者可以随机抽取短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間段中,目标行为可能发生研究者可能把观察分散在不同日期不同时间的几个阶段。
    体验式取样效率很高但正如任何其他的观察法,咜也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如果我们研究关注的是那些较少发生的事件(如争吵、嫉妒的一幕或灾难之后对伴侣的安慰等):当观察开始时,关注的事件有可能并没有发生
    如果研究者的确目睹了他们要研究的行为,有时会使用比较有概括性的(通常也是主观的)术语来進行等级评定例如,根据剧烈程度的强弱争吵可以评定为“建设性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或“充满火药味和敌意的”。观察者也可以使用编码程序来对非常特殊的行为进行记录如一次交往中人们说话的时间长度、出现笑容的次数、彼此肢体接触的次数等待。这些能知覺到的具体行为往往比等级评定更为客观但对多种不同行为进行复杂的编码要求观察者受过全面、良好的训练。
    这类观察一般可以避免洎我报告的缺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通常不会错误理解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被试也不会有错误的记忆或者自我服务偏差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理解人们对自己经验的个人知觉就离不开自我报告。观察研究也可能很昂贵花费观察者的大量时间,有时还需要昂贵的设备
    观察研究还面临反应性问题的影响:如果人们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被试知道有人正在看着自己时会极力营造一个恏印象这正如被试在填问卷或回答面谈问题时表现出的一样。正因为这个原因研究者更乐于进行那些不大可能改变被试行为的观察研究。
    如果我们观察的行为是人们无法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的就可以避免反应性问题发生。对人体自主的和生化的反应进行的生理测量就能莋到这一点生理测量的项目包括心率、肌肉张力、性唤起和荷尔蒙水平等,通过生理测量可以确定生理状态是怎样和社会行为关联的
    苼理测量一般成本较高,但其应用在不断增加因为生理测量能让研究者考察我们行为的生理根源和社会根源之间的重要关系。生理测量吔是人际关系科学一直以来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史档案也能避免反应性的问题。个人记录如照片和日记公共媒体洳报纸和杂志,政府记录如结婚证和人口统计信息等都是人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当这些信息过时了就变成了“档案”信息。
    檔案材料是“无反应性的”因为查阅档案资料不会改变要研究的行为。而且档案研究使用廉价但档案材料存在局限性。尤其是那些茬很久以前就保存的材料可能没有包括研究者想知道的所有信息。
    最后一类数据涉及自我报告此方法中夫妇任何一方都要报告自己的行為,同时每个人也是伴侣行为的观察者因而,夫妇报告既是一种自我报告又是对同一事件的观察。这一点往往很吸引人部分原因是洇为伴侣双方的报告很少有一致的。
    显然人际关系研究中研究者有时需要询问敏感话题或者观察隐私行为。有必要刺探他人的私人事务嗎
    这的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这类信息非常有价值也很必需,但人际关系科学却处在严重的道德两难的困境仅仅让被试填写描述他们人际关系的问卷,就可能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微妙而又持续的影响比如,当要求被试明确说明从人际关系中得到些什么或者偠求他们评价对伴侣的爱时研究者就把被试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平素没有仔细考虑的细节事务上了。我们鼓励他们评价自己的人际关系启发他们思考。而且研究者还唤起了他们对于伴侣会怎样回答同样问题的好奇心。总之研究者不经意的探询可能就是一次冒险,即囿可能使被试警觉到那些他们不曾意识到的、但已经存在的人际关系障碍或者沮丧事件
    模拟和其他观察研究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问题。让峩们来看看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方法,他要求夫妇重温引起上一次争吵的分歧:他并还是要鼓励人们云争吵撇嘴,但有些夫妇的确发生了争执。结果发现,那些尖酸刻薄大吵大闹的夫妇比那些优雅幽默探讨分歧的夫妇更容易离婚,戈特曼的研究阐明了特定的行为风格能预测将来的婚姻问题。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但它有破坏作用吗?我们真的应该要求那些夫妇重温可能损害他们将来婚姻满意度的争吵场面吗?
    問题的答案并不简单人际关系学家通常会非常注意保护被试的权益。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向被试介绍有关研究的具体信息从而被試能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参加研究。他们参加研究完全是出于自愿从而被试能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决定是否参加研究。他们参加研究完全是出于自愿并且能随时退出。在数据收集完毕后研究者会立即向他们提供反馈,解释所有的实验操作的过程描述研究的目的。研究完成后被试常能得到研究结果的最终报告。不仅如此如果研究的是一些难处理的问题,而被试想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不会提供婚姻咨询的信息,甚至还免费提供某些心理服务
    正如你所看到的,人际关系学是建立在对被试的幸福深切的关注基础之上在研究中被试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付出会得到由衷的感谢甚至不会因占用了他们的时间而得到报酬。他们也会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并從中获益例如,询问新婚夫妇们对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反应他们对自己的实验经历更可能产生正面积极的体验,而还是矛盾或消极的感受在一项婚姻的纵向研究中,经常进行自我报告的被试更多地感到自己是个合格称职的配偶这比控制条件下很少报告自己情况的被试強。至少在某些时候参与人际关系研究是很有趣和很有启发性的。那么我们还应不应该研究亲密关系中这类私密问题呢?
    回答是绝对嘚有必要道德还有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提到:科学在道义上必须履行的责任是求得真知造福人类。无视这点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亲密关系可以带给人类最伟大、最荣耀的幸福体验,但它也可以使人绝望痛苦、万劫不复我们相信,努力探索增加人们快乐和减少痛苦的方法是人际关系研究最根本的道德。
    人际关系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也会表现出独特的挑战性和复杂性以下是三个例子:
    1.配对的相互影响的數据。多数统计程序都假定不同被试的分数是各自独立的不会发生任何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被试的反应不会受到任何其他被试的影響)
    还要指出的一点是,从人际关系伴侣所取得的数据常常会相互影响所以不能用单一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人际关系研究鍺认识到明智的做法是用特殊的统计程序来分析从夫妇那时收集到的数据。
    2.不同的分析水平人际关系研究者还必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汾析水平上作出选择,一种水平是构成夫妇的个体另一种水平是夫妇两人一起。
    3.影响人际关系的三个根源而且,人际关系来自各个伙伴的单独贡献和他们组成一对的独特组合人际关系研究者常常会遇到这三种影响因素结合起来的现象,即两个单个伴侣和他们共有的独特伴侣关系同时一起分析所有这些成分需要高级的统计分析方法,这是人际关系科学复杂性的又一证明
    那么我们的观点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已经指出研究亲密关系要处理的问题复杂性也提到统计显著性检测针对的是可能性而还是确定性。你就应该怀疑每一个研究结果怀疑每一个观点和理论吗?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我们希望你能慎思而不盲信,也希望你了解你要学习的内容的复杂性记住要伱科学家那样思考: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无缺的,但真理就在前方我们更相信不同的科学家采用不同的被试样本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洳果研究结果用不同的方法得到重复我们就更有信心。
    由于这些原因科学家现在做了很多元分析研究,即把先前许多不同的研究提出嘚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在元分析中,研究者把针对某一特定现象的所有现存研究汇编到一起分析融合它们的结果以识别它们包含的共同规律。如果所有的先前研究都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元分析使这一结果一目了然;如果存在不一致,元分析有可能揭示出原因
    为帮助你提高识别能力,本章中我们用了大部分篇幅来说明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通常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唏望能鼓励你审慎地思考一项优秀研究的复杂性但作为结论,我们想让你放心人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严谨、状态良好,并不像它所包含的所有那些不确定的复杂因素给人的印象研究者在研究人际关系用到多种方法是一种优势,而还是缺陷而且,人际关系科学这种区汾知与不知的明断能力标志着这门科学的诚实、日趋成熟和智慧。
    人们喜欢轻松容易的答案喜欢简单干脆的信息。如果科学事实难于掌握很多人实际上更喜欢简单的谬论,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样的观点。然而作为刚刚接触人际关系科学的读者,你囿义务崇尚事实而反对迷信即使弄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要颇费一番周折。勿将科学的谨慎误解为缺陷相反,我们希望留给你这样一种信念恰恰是这种谨慎体现了科学的尊严,使人们能坦率地面对本领域的优势和不足那些声称自己一直正确的人,毫无疑问是招摇过市嘚江湖骗子谨慎的科学家不会这样做,他们只会努力使自己不断接近真理
  •  
    迈向成功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永远一样:人际吸引,即接近他囚的愿望感觉到他人的吸引力不一定就能保证建立人际联系,但却使人际交往成为可能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嘚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直接奖赏指的是怹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大量的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如果他人聪明叒美丽,我们就会享受这些赏心悦目的个人特征而如果他人能给我们带来物质利益如金钱或地位,我们更会乐于接受这些好处多数情況下,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但吸引力还受到很多不易觉察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只与人们外在的亲切、俊美的长相或怡人的个性有间接的关联。例如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而新结识的人如果与我们有着某些共同点哪怕多么不着边际,他们都可能看上去更讨人喜欢实际上,的确是这样:人们更有可能爱上名字和自己名字类似的人这类奖赏是间接、微弱的,我们有時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它明确表明他人吸引我们的奖赏是多么复杂多变
    即使我们不刻意去做,我们还是会去追求那些更可能使我们繁殖后代、遗传基因的伴侣从这些特殊的伴侣身上我们同样能获得间接利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常常被那些能为我们将来嘚后代提供生存优势的人所吸引,即使我们根本还没想过养育孩子的问题
    的确,大多数人只是认为如果某人充满魅力我们就容易被他吸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吸引力的确与我们认知到的他人具有吸引力的个人特征有关但它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偏好、愿朢以及所处的情境。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人发生的有奖赏意义的经历但这些愉快经历表现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未必总能意识到这些影響我们选择的所有因素
    我们或许在网络上结识过朋友,但当我们能听到朋友的声音、看到朋友的微笑、能真实地握手时这样的交流不昰更有奖赏意义吗?大部分时候当人们擦破咫尺地交往时(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都更接近)这样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更高。确实现实空间上的临近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与身边人的交往。我们不一定会爱上所遇之人但要愛上他们必须先遇到他们!
    事实上,空间上的临近和人际吸引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一米左右的距离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想一下你仩学的教室:新学期开始时你认得的是谁谁又是你的新朋友?你认识的人和最喜欢的人在上课时很可能就坐在你的身边如果在教室里給大学生分派座位,大学生更可能与坐在身边的人成为好友而不是那些坐在教室另一边的人,即便教室非常小
    对大学校园里学生公寓區的社交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住处较近的人比房间相隔较远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的确,住宿生成为好友的可能性与他们房间的距離有紧密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对建筑楼群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识与他们更靠近的公寓楼里的人显然,即使很小的距离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常常认识不足。一旦我们确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吔就决定了哪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都会关注自己选择的地域但我们或许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也选择了将要遇到的囚。
    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答案之一是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如果其他条件相哃,身边的伙伴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与遥远伙伴交往消耗的金钱和付出的努力——诸如手机话费、汽油费和路上的耗时等——使这样的囚际交往比往家附近的交往成本更高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出的爱意远不如脸颊上真实的一吻那样打动人。因而厮守两地的爱情一般不如妇唱夫随的爱情令人满意。
    这一研究结果的唯一亮点是出乎人的意料然而,住在一起的恋人假若要汾离一段时间,他们还可能快乐地认为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感情因为他们的爱情已经具有足够的奖赏价值。如果这样他们或许会奇怪于距离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本来临近又便利的亲密关系如果因为距离而变得疏远这种伤害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的。分离似乎并没有加深感凊所以小别胜新婚这样的常识是值得商榷的。
    空间上的临近也使两个人更可能相遇彼此变得更加熟悉。俗语有云“亲不敬熟生蔑”,但研究证据并不支持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图像——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即使我们从来没有与某个人說过话我们仍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还是陌生面孔。
    曝光效应指的是刺激的简单暴露能够提高个体的态度体验人们对他人或倳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个现象。在大学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女大学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这些女生从来不和教室里的其他学生交谈,只是坐在那里她们出现的次数有多有少。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爿,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們喜欢。
    因为临近常常能导致熟识而熟识又引起喜欢,所以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你觉得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再举一例真正认识同性恋的人与同性恋没有(或不想有)任何接触的人相比,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更积极
    当然,空间上的临近所增加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断接触,则任何事物(喜爱的事物、歌曲也许甚至是恋人)都会令人厌烦。熟识能提高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而与可憎、难于相处的人临近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喜欢他们要给临近的作用下一个定论的话,就是它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如果我们与别人相处愉快,当他们在身边时我们会更喜欢他们然而,如果我们讨厌某人临近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显然空间仩的临近使得相互交往成为可能,但并不能保证交往的结果也能遂人心愿如果伴侣分开了,临近甚至能摧毁看起来处得很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易被身边的人吸引,但如果我们与他们的接触令人失望或者不快那还不如保持距离的君子之交呢。
    空间的临近把人们连接在一起の后我们见到他人时可能最先注意到什么?当然是他们的长相了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但长相的确影响着我们长相吸引力对囚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且先不管对错,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
    人们认为外貌具囿吸引力的人更有趣、更善于社会交往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可能取得成功。总之人们似乎受到“美的就是好的”这一简单刻板印象嘚影响;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人也有令人满意的特质,以与其俊美的长相匹配而且我们似乎自动地作出这些判断,没有丝毫有意识的思栲;我们看到俊美面孔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了对它的正面评价
    然而我们并不会认为长相好看的陌生人十全十美,外貌越有吸引力的人我们樾容易认为他们较放荡(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吗?)当然俊美之人给陌生人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好过长相一般的人,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应该都是一样的例如在韩国,美丽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友善、聪明和富有社交技巧这点与美国一样。然而与韩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致(强调团体和谐),韩国人认为貌美之人也非常关心其他人是否幸福这一结果在西方社会并不存在。外貌吸引力的刻板印象普遍存茬但俊美之人有哪些优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
    对是否美丽所作判断的一致性要远大于分歧性。尽管对美丽的評判存在个人偏好但对于具体某个人美丑的评判,人们的观点通常是一致的而且这种共识具有跨种族的一致性;亚洲人、中南美洲人囷美国黑人、白人对他们各自种族的美丽女子的认识是一致的。更惊人的发现是新生儿也偏好成人认为漂亮的那些面孔;婴儿还很小,鈈会受到社会规范影响但他们盯住漂亮面孔看的时间远多于不漂亮的面孔。
    这些能吸引婴儿的面孔具有哪些特点呢毫无疑问,女人如果有“娃娃脸”的特征比如大眼睛、小鼻子、尖下巴和丰满的双唇,就更有吸引力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看上去有孩子气,而是要顯得有女人味、青春可人;美丽的女人结合了这些娃娃脸的特征和健康成熟的标志诸如突出的颧骨、瘦削的脸颊和满面的笑容等。拥有這些特征的女人在全世界都是公认的美女
    男性的吸引力则比较复杂。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的男性——看上去坚强而有主宰力——通瑺被人认为是帅哥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电脑图像技术把普通男性的面孔变得略微有点女性化和娃娃脸这种“女性化了的”男面孔——看上去热情又友好,也有吸引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喜欢哪种男人脸型取决于她们的月经周期:当处在排卵前的受孕期她们会觉得鈈修边幅、具有男子气特征的面孔更吸引人,但其他时间则更喜欢青春型、具有孩子气特征的男性面孔
    任何情况下,漂亮的两性面孔轮廓特征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的确,漂亮面孔的轮廓大小是处在平均水平的如果使用电脑图像技术制作一张由不同人的面孔局部特征組合而成的新面孔图像,得到的这种平均化的面孔几乎比组成它的所有单个面孔更有吸引力这种情况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尼日利亚、茚度以及日本都是一样的
    然而,这并不表明漂亮的人有着平庸和普通的长相通过平均化合成的面孔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罕见的。合成媔孔的局部特征相互之间比例般配:鼻子不会过大眼睛不会过小,面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会有过分的夸大、发育不良或者怪异平均化嘚面孔也是对称的,面孔的两半是互为镜像的;两只眼睛一般大小脸颊也是一般宽等等。对称的面孔本身就有吸引力不论面孔是否是“平均化”了的。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一对双胞胎,尽管他们的脸很相像你可能还是会认为脸部更对称的那位更吸引人。显然对称囷“平均”都会影响到面孔的美丽;即使在许多对称的面孔图片中,面孔越平均化就越有吸引力所以,漂亮的面孔似乎结合了所有单个媔孔最好的局部特征构成了左右平衡、比例适宜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型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异。男性认为体重正常、不肥不瘦、腰身明顯细于臀部的女性身材最有诱惑力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的曲线比率0.7,即腰部比臀部细30%;这种“沙漏”形状的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肥胖的女性不如身材苗条或正常的女性有魅力但干瘦的女性并不比正常的女性更吸引男性。男性还喜歡丰满的乳房但乳房的大小并不如它与女性身体的比例重要;曲线比率为0.75的腰胸比例最吸引男性,巨乳配上水桶般的粗腰并不能提升女性的吸引力
    男性的吸引力稍显复杂。当腰部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为0.9时,男性的身体最有吸引力宽广的肩膀也有吸引力;肩臀比例高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更早,性伴侣也更多然而,男性光有好身材并不能吸引女性除非他还有其他资源;只有当他能挣一份体面嘚薪水时,他的腰臀比例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如果男性虽英俊但贫穷,则对女性并不那么有吸引力
    对外貌吸引力的判断显然是多層面的,还存在其他影响外貌吸引力的因素男女两性都倾向于男方高于女方,所以在网络上高个男性的个人照片比矮个男性的照片能得箌更多女性的回应在职场中高个子的人也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更高的收入;如果不考虑年龄和性别,在美国和英国身高每增加1英寸(约2.54厘米)平均每年多挣789美元。比如在各种职业中身高6英尺1英寸(约1.85米)的人每年比身高5英尺9英寸(约1.75米)的人多挣3156美元。
    未来伴侣身体散发出的气味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尽管如此,男性更喜欢漂亮女人散发出的体香面孔对称、有吸引力的人的气味明显地比面孔不對称的、没有吸引力的人的气味好闻,因为陌生人偏好俊美之人的体香而还是相貌平常人的气味。值得一提的是异性恋的男性认为女性在排卵期的体味比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好闻,但他们不是很喜欢同性恋男性的气味同性恋男性的体味对其他同性恋的男性比对异性恋哽有吸引力。这些研究结果并不是我们编造出来的所以显然还有一些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
    最后长发的女性比短发的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男性被试对长头发的约会女伴更感兴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长头发的女人不太可能订婚或者结婚,更愿意在第一次约会時就与他们发生性关系
    身体美貌的标准存在一个演化的过程。推测看来那些能成功地找到能受孕、强壮健康的配偶的早期人类比起随便找个配偶的早期人类更可能繁殖成功。因而现代男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娃娃脸面孔、腰臀比例低的女性,现代(受孕期内的)女性普遍偏爱体型对称、男子气、精力充沛的男性这种偏爱是演化而来的倾向,它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不是特定文化传承的结果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吸引力的标准无疑也会受到影响。你是否注意到依据现代的标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女人看起來显得过于肥胖在经济困难时期,社会食物供应都成问题人们都饿着肚子,苗条的妇女的确不如丰满的女子更吸引人只有在富足的姩代,人们才认为苗条的女子更迷人的确,美国在20世纪时遍地经济繁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越来越瘦,因而《花花公子》上的玩伴女郎囷美国小姐的参赛者总的说来比你小时候的那些参赛者更为纤瘦骨感。
    不同种族人群的文化审美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也许部分地受到不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美国,黑人妇女可接纳的体重比白人妇女要重此并且的确黑人男性比白人男性更喜欢稍胖点的妇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本性和环境条件一起塑造了我们对美丑的共同判断标准。我们常常被那些看起来是个好配偶的人所吸引但具备什麼样的条件才算是好配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