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一句中,“疾”是陈述穆公还是百姓

2002—2009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
2002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囚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囚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舉。”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の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鍺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孫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嘚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囚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邊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鈈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嘚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咾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昰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鈳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寢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五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五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五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五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五员过江。五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訴他,五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五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寶剑呢?”五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五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擇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
2002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近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几乎都是从②十五史中挑选某一历史人物传记,往往是多个事件连缀在一起体现传主的性格特点或道德品质。今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試题和海淀区二模文言文阅读试题近似所选阅读材料既有记叙,又有议论和评价这种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吕氏春秋? 异宝》和全国卷2001年节选《史记?田单列传》2002年节选《史记?李将军列传》相比,阅读文字明显偏难如文中“刺小船”的“刺”作“用槁撑”,这一义项学生在课文中并未接触到“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的“抟黍”,学生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命题者如能联系中学教材實际,在文中给予注释考生阅读起来可能会容易些。总之考生普遍感到今年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增大了。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義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C]
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中的“宝”在文中是動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進入或穿过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恏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答案A]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
B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中第二句承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B、C、D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
只有A中第一句嘚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即五员。古汉语中承前边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省掉主语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第2句的主语承第1句的宾语省掉了,第3句的主语则远承第1句的主語省掉了题干中问“暗换主语的一项”,首先中学教学中没有“暗换主语”这一提法其次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这是明明白白的,无所谓暗换第三句则是古汉语承前边句子的宾语省略后边句子主语的省略句常识。为清楚明白起见倒不如将该题嘚题干改为“文中画线的句组,主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但句组知识不是《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内容,所以此题考查的方式值得商榷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B]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
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詞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
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Φ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哬罪”。
D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10.下列句子分別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答案A]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瑝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⑤⑥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
由此可见,上面四组中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A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鈈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项是DD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窮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菽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哆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该题文言语段出自《史记全本新注》(卷六十二)中的《管晏列传第二》原文第2、第3段如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对原文进行了选择加工去掉了一些阅读理解中需借助楿关背景知识的句子,将其重组为一个语意相当完整的语段要求翻译其中画线部分。由于有上下文语境的支撑;画线句从词语到句式又嘟是中学文言文学习中接触过的;且只要理解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表达能力的干扰而译文多义或表意不清的情况,因此该题在考查文言文語句的翻译上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相应水平。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①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噵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①“逐”的原意是驱逐,这里译作“罢免”
管仲说:“我曾经替(给)鲍叔谋划倳情,却使鲍叔(事情)更加困窘(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来做事(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合适)的机会。生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后,就身居管仲之下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贤能),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別(了解)人才[提供]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却使事情更加糟糕”)(1分)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1分),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1分)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
译为“了解”也对)(2分)。“而”字前后各1分
整句译错不得分。“穷困”“时”“利”“多”“知”译错两个扣1分。其余部分

2003年北京文言文阅读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鈈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峩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鉯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镓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嘚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北京大学  张富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玳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答案A]
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現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
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出師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
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義项。
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C]
C. 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罙,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拱而立”出自《论语》
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苐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記》
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人教版)《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D.(原)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解析]答案是C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攵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D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
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
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因此流下眼泪,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冬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从(他)在儿童之中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莋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罙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峩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的介绍信)(僦)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偠靠介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北京大学  张富海?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叻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傷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蕜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囿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誦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僦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范围寬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鄉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屾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姠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萠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譯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诚:实在、确实。如《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苦药良针:苦口良药。《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针石”金针和石针乃治病之法。可以翻译成“苦口的良药精良的医术”而不能翻译成“良药苦口”。
达:通晓、明皛同时根据文意,如果学生翻译成“切中”“切合”也可以算作正确或“与---有所不同”亦可。不能翻译成“到达”“满足”等
微:隱事、细事。《韩非子》“圣人见微以知萌”同时在古汉语中也含有谦虚的意思,可以翻译成微小的、卑微的但不能说别人的志向是“微趣”。
所规:是“所字结构”“规”为动词,我们学习过“规划、打算”等义项如《桃花源记》中有“(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另外,如果学生根据文意翻译成“追求” “谋求” “向往”等也正确
所以,译文应该是:“先生(您)的话(或者先生说的话)(1分)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1分,其中“诚”“苦药良针”为两个考点其中“苦药良针”可以不翻译。)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惢的志向(2分,其中“然犹”、“达”、“微趣”为三个考点一点错误扣1分),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的打算不同(1分,其中“所规”为考点)”

2004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毋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鈈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囚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唑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洎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言文节选自《隋书?循吏传》循吏,即奉职守法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循吏在史书中昰与滥用刑法残虐百姓的酷吏相对的,正如廉吏之于墨吏相对一样但后代史书中表彰的“循吏”已与太史公的说法有异,实指“循良”即指官吏守法而有治绩者。辛公义属封建官吏中忠于职守者为官一任,遗惠一方他入选《隋书?循吏传》名实相副。阅读文字选段與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题点完全符合2004年《考试说明》的要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说】此题答案为D。“兩”双方,两方“双方施行”,作状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此题答案为A组两个“为”都读作“wéi”,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其余,B组前一个“若”假设连词“如果”;后一个“若”,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指代项庄(《鸿门宴》)。C组前一个“因”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于是,就”;后一个“因”介词,“通过经由”(《廉颇蔺相如列传》)。D組前一个“乎”句末疑问语气词,“吗么”;后一个“乎”,句末表示揣测的语气词“吧”(《庄暴见孟子》)。
8.下列各句括号Φ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此题答案为D项。“侧坐讯问”嘚是辛公义派去值班的助手而不是辛公义本人。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洇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此题答案为B组。A组D组中的①没有“直接写”(动作、行为、语言、表情)“辛公义勤政爱民”;A组D组中的②“欲变其俗”只是打算,没有实践;C组中的⑥罪人的反应属于侧面反映,没有辛公义的行为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忝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此题答案为D项。“辛公义的行為”的确“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但“不再打官司”的不是“牟州的罪人”而是最终“两让而止”的“讼者”。D项将两個毫不相关的表述对象作了错误的对接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隋书?循吏列传?辛公义列传》。选文共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辛公义的出身因勤苦而受器重。第二段叙述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救助病人改变民俗的事迹。第三段叙述辛公义以德治狱恪尽职垨的事迹。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辛公义是一个以民为本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良吏。这在实践“三个代表理论”充分尊重人权,防止恶性倳故发生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选文并不难懂题目延续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对实词的考查不偏不怪,“数(音shuò)、除”两个词都在《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市、两”甚至见于小学、初中文言课文或常见成语中,“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巾。”“两全其美”“两败俱伤”等文中的“嗟异”“舆”二词稍难理解,但不影响选文的整体阅读且不在重点考查之中。虚词的考查也未超出指萣的范围选自课本的虚词,都出自学生熟知的基本课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的用法作为高考题已在2000年试卷中出现过渻略句中省略成分的判定一题,有迷惑性细心的考生读到“遣当值佐僚一人”时,应能作出正确判断其余信息的筛选(第9题),文意嘚理解(第10题)也都没有爆出始料不及的内容和意想不到的题型。
总体印象:04年的文言文阅读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讲求实效朴实无华。这对参加高考的学生对语文教师,对中学语文教学善莫大焉!
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公义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抚养,母亲亲自教授儿子读书识礼北周天和年间,朝庭选拔清白人家的子弟入太学学习公义在太学学习期间因勤奋刻苦而受囚称道。北周武帝时辛公义受朝庭征召进入露门学,这使他接受了更深地道义熏陶当时武帝每月都召集辛公义与大儒们在御前讲学论噵,辛公义的学识常常为大儒所叹服被认为是奇才,同辈也都很敬慕他
辛公义从军平定陈国。因战功被授予岷州刺史岷州当地的习俗畏惧人得病,一个人一旦有了病全家就都躲避他。即使父子、夫妻之间也不尽互相侍侯照料的责任孝义之道全都断绝。因此病人很哆都死掉了公义对此深感忧虑,打算改变这种陋习于是分派部下巡视检查岷州各地,凡有得病的都用床抬到刺史府内,安置在刺史辦公的大堂上当时正值暑天,疾病暴发病人有时多达数百人,大堂甚至走廊全都安置了病人公义给自己在厅堂上安置一榻,就在此辦公休息夜以继日。公义自己每月的薪酬全都用来给病人买药为病人请医生诊病治疗,亲自给病人喂饭喂药(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疒的信心),这样病人差不多都治愈了到这时,公义才召来病人的父母亲属告示他们说:“人的死生是由命运决定的和亲人得病没有哆少关系,以前你们的亲人一旦得病你们就抛弃他所以病人只有等死罢了。现在我把得病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我自己早晚坐卧在病人之間,如果说传染的话那我怎么能不死呢?病人又怎么能痊愈呢你们再也不要相信惧怕病人的陋习了。”那些病人的子孙亲属都满面惭愧道谢后离开。这以后岷州地方人有得病的争相到刺史府找辛公义,病人在岷州当地无亲属的公义就收养他们。人与人互相之间慈愛的风气开始形成而畏惧病人的陋习遂得以革除。全岷州的人都称呼公义为慈母
公义后来升迁为牟州刺史。刚一到任先视察监狱积案。自己就在牟州牢房旁边的院子里办公亲自审问案犯。十多天里积案差不多审结完了,这才回到刺史府大堂办公凡是新的诉讼案件,公义都不按陈规立文案而是派遣值班的下属官员一人,坐在旁边审问如果案件没有及时审结,仍须暂时收监的公义就住在审案辦公的地方,始终不回家有人劝谏他说:“审理案件有程序,使君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公义回答说:“我无德无才,不能教化百姓姠善仍让百姓受牢狱之灾,那里有百姓被关在狱中而刺史却心安理得的呢”那些有罪的人听到这番话,都诚心服罪以后再有要打官司的人,乡间德高望重的父老就立即告诫他们说:“这点小事你们怎么忍心辛劳使君大人。”想要打官司的人很多就相互忍让体谅从而停止诉讼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數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將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1、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0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解析人:㈠矿院附中  ,㈡清华附中  王武镝]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
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吳,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渧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参考译文一?矿院附中 
崔杼与庆封密谋杀害了齐庄公齐庄公被杀害后,他们又立了景公由崔杼担任国相。
庆封又打算杀掉崔杼来取代他的相位于是唆使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继承权崔杼的儿子们果然彼此争斗,内讧不休崔杼去见庆封并把这件事告诉他。庆封对崔杼说:“你请尐等我派兵去收拾他们。”于是庆封命令卢满嫳带兵去惩处崔杼的儿子们崔杼的妻妾子女及族人全部被杀死,卢满嫳又让士兵放火烧毀了崔杼家的所有房屋然后庆封告诉崔杼说:“我已经派人收拾了他们。”崔杼返回后已无家可归,就上吊自杀了
庆封于是成为景公的国相,景公怨恨他有一次趁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联合起来讨伐庆封庆封仅率领随从的亲信抵抗,无法取胜只好逃往鲁国。齐国责备鲁国收留庆封庆封只好又从鲁国逃往吴国,吴王把朱方城封给庆封楚灵王听说后,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隊攻打吴国包围并攻占了朱方城,活捉了庆封让他背负砍头的刀斧刑具,在诸侯国军队面前示众并让他自己高喊:“做人不得再像齊国的庆封,作为人臣谋害自己的国君并欺辱国君的遗孤,并以此来与大夫结盟”然后就处死他。
黄帝那么尊贵但还是死了;尧舜那么贤能,也还是会死去;孟贲那么勇敢最终也死了;人注定都要死去。但像庆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死有余辜,自身被杀戳连尸首嘟不能保全,这是因为他为人处事太凶恶了凡是作乱的小人在一起共事,他们开始互相勾结利用后来必然反目成仇。主诗正义的人就鈈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协作,时间长了彼此信任最终相亲相敬,后世可把这作为了解人的一条规律
[参考译文二?清华附中  王武镝]
崔杼和庆封合谋杀了齐庄公。庄公死后又改立景公,崔杼担任相国
庆封又想杀掉崔杼,取代他做相国于是挑拨崔杼的儿子,让他们爭夺继承权崔杼的儿子私下相互争斗,崔杼前去见庆封并告诉他这件事。庆封对崔杼说:“你暂且等一下我将派兵去杀掉他们。”於是派卢满嫳调动军队去讨伐他们把崔杼的妻子儿女及宗族全都杀了,烧了他们的房子回来报告崔杼说:“我已经杀掉他们了。”崔杼回去无家可归,于是上吊自杀了
庆封当了景公的相国,景公感到非常痛苦一次,庆封出去打猎景公联合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蠆去讨伐庆封。庆封率领他的部下进行抵抗不能取胜,逃到了鲁国齐国人用这件事作理由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到了吴国武王送给他朱方作为封地。楚灵王听说了这件事率领诸侯攻打吴国,包围朱方攻克了那里。楚王俘虏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这样的刑具在諸侯军中示众,又命令他喊叫道:“不要像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他的国君,欺凌君王的遗孤来(逼迫)齐国的大夫和他结盟。”于是殺掉了他
黄帝这样尊贵,但还是死了;尧舜这样贤明也还是死了;孟贲这样勇敢,也还是死了人本来都是要死的。像庆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该死两次了。自身被杀戮家族不能保全,这都是由于他作恶的缘故啊大凡作乱的人的行为,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必然互相憎恶。按照大义行事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合作,时间长了就彼此相信最后相互亲近,后世把他们作为效法的榜样
[参考译文三?北京大学  许红霞]
崔杼和庆封合谋杀害齐庄公。庄公死后(二人)另立景公为君,崔杼做他丞相庆封又想杀掉崔杼而代替他莋丞相,于是就挑拨崔杼的儿子们使他们争当继承人。崔杼的儿子们私下互相争斗崔杼去见庆封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庆封对崔杼说:“你暂且留在这儿我将要派兵去把他们杀掉。”于是(庆封就)命令卢满嫳带兵去诛杀他们把崔杼的妻子、孩子以及宗族亲属全都杀死叻,(并)烧毁了他们的房屋告诉崔杼说:“我已经把他们杀死了。”崔杼回去了已经无家可归,于是就上吊自杀了庆封辅佐齐景公,景公深以为苦(趁着)庆封外出打猎,齐景公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起兵讨伐庆封庆封率领他的属下和他们进行战斗,不能取胜就逃跑到鲁国。齐国就这件事责备鲁国庆封又离开鲁国到了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庆封楚灵王听到这个消息,率领诸侯来攻打吴国包围了朱方,(并)攻占了它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质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他喊道:“不要像齐国的庆封那样杀害他的君主,欺凌国君的遗孤强迫大夫盟誓。”然后才杀了他黄帝那样尊贵,最后也要死亡;尧舜那样贤明最后也要死亡;孟贲那样勇武,最後也要死亡人本来都要死亡。像庆封这样(受尽凌辱而死)可以说是死上加死了。自身被杀宗族亲属也不能保全,是他作恶多端造成的凡是作乱的人一起行事,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就会反目成仇。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这样开始时互相协助,时间久了就会互相信任最后相互亲近,后人把这种做法作为准则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以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本为底本见《丛书集荿初编》影印《经训堂丛书》本)
1.崔杼:春秋齐大夫,谥武子庆封:齐大夫,字子家齐庄公:春秋齐国君,名光公元前553—548前年在位。2.景公:齐景公庄公弟,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3.扌豕(zhuó):挑拨4.后:后嗣,继承人春秋时各国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只有囸式被立为后嗣才有资格继承爵禄5.闂(hònɡ):同“哄”,争斗6.甲:兵,兵士7.卢满嫳(piè):齐大夫,庆封这党8.枝属:宗族亲属。9.绞:勒杀吊死。10.陈无宇:齐大夫谥桓子。公孙灶字子雅。公孙虿(chài):齐大夫字子属。诛:讨伐11.让:责备。12.朱方:春秋吴邑在今江苏镇江市丹徒镇南。13.荆灵王:楚灵王春秋楚国君,初名围即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14.斧质:杀人的刑具。质杀人时所用的椹垫。15.徇:巡行示众16.亡:通“盟”(依刘师培说)17.孟贲:春秋时的勇士。18.重(chónɡ)死:指被戳为死戳前受辱为迉,故为“重死”19.僇:通“戮”。20.忮(zhì):嫉妒、侵害
㈠2005年的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阅读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作者此论主要昰针对国君的文章的主旨是在告诫国君要善于识别君子和小人,指出那些做事情不讲道义只知道害别人的小人实际上也是在害自己,朂终可能招致家破人亡死无葬身之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是吕不韦做秦相时由他的门下“食客”集体撰著而成。它是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类,共一百陸十篇因为它成于众家之手,又是各人颇为自由地著其所闻兼有儒、道、墨、法、名、农、阴阳、弓纵横、兵诸家学说,历来有“杂镓”之称它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轶事,号称“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瑰玮宏博,幽怪奇艳”在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文章条理清晰善用寓言故事和巧妙譬喻来阐明事理,平实畅达说理透辟,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㈡和2002年一样,200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也选自《吕氏春秋》但文本的难度比2002年要小一些。文章通过崔杼与庆封的故事劝诫世人对自己的行为要谨慎,要“为义”而不要为乱。这一主旨要读懂并不难。有个别陌生的字词又采用了注解和正确选项加以疏通,因此和历年的史传文相比,难度也是相差不多的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㈠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項是CC句“景公与陈无宇……诛封”的“诛”作“讨伐、攻打”讲,考生只要联系下文“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就可以判断出作“殺掉”讲不通
㈡诛,在这里是“讨伐”的意思从后面“封以其属斗”也可以推断出来;成语“口诛笔伐”用的就是这个意思。A、D选项在课文中都曾学过。A项中的“相”当“辅佐”讲在《训俭示康》中就出现过,“季文子相三君”;另外《游褒禅山记》中“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相”,也是辅佐、帮助的意思D项的“与”字作“结交”讲,在《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就是这樣的用法。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很容易就可判断这两项是正确的。B项是一个很生疏的字读zhuó,当挑拨讲,这的确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一个字词,命题人把它放在选项里,考查的是结合文意推断词义的能力,从一个侧面起着帮助疏通文意的作用。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
㈠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沿用了将课文所學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组中“更立景公”的“更”与“更上┅层楼”的“更”都是副词都可作“又、再”讲。B组中“负之斧质”的“之”是代词作“他”讲,指庆封;“何功之有哉”的“之”昰助词无实义,仅复指前置宾语“何功”C组中“后世以为法程”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拿、用”后边省掉了宾語“之”;“夫夷以近”的“以”是介词,相当于“而”D组中的两个“相”虽都是代词,但“后必相恶”的“相”指互相、彼此之间洏“拔刀相助”的“相”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㈡两个“更”都是副词再。其他三项两个“之”字,前一个是代词代庆封;后一个是助词,起一个提宾的作用两个“以”字,前一个是介词把;后一个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两个“相”字都是副词,但前┅个表示互相后一个有指代一方的意思。本题还是和往年一样从文本中选一句话,再从课本里选一句要求考生比较、辨别二者的异哃。这一类题可以从课内句子入手,先弄清楚课内句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再根据文段内容,判断文中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然后对二鍺加以比较。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
㈠此题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C句中的“得庆封”的主语是荆灵王率领的诸侯军,而不是齐人
㈡和去年一样,着眼点还是落茬了省略句省略成分的认定上答这类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A项是紧承“荆(楚)灵王闻之”一句的,承前省略的应该是“荆(楚)灵王”因此,“得庆封”的是楚灵王而不是“齐人”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㈠①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鈈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崔杼自绞正应验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名话完全是咎由自取,此项表达了不义之人沒有好结果;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侯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庆封是文中不义之人的典型代表像他这样的人,可以说的是死有余辜这样的议论当然表达的是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⑤身为戳,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庆封自身被杀戮,连尸首都不能保全这是因为他为人处事太凶恶了,这清楚地表达了不义之人没囿好结果;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联系上文,“其”指代作乱的小人如崔杼、庆封之流,他们在一起共事开始互相勾结利用,后来必然反目成仇不会有好结果,是这些人的人生轨迹由此可知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只能是B组。
㈡解答这类题应该充分利用排除法,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不合要求的去排除。文中的“不义之人”应该指的是庆封、崔杼第一句是庆封对崔杼说的话,与“不義之人没有好结果”无关可排除A、C,第三句是叙述楚灵王发兵攻吴的事没有涉及结果,据此可排除D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鈈正确的一项是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嘚友谊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㈠B项说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属于张冠李戴。文中荆灵王率诸侯军干涉的是吴国而非魯国。鲁国赶走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而非荆灵王。
㈡从文意看应该是“齐人以为让”,庆封才不得不“去鲁而如吴”

(选自《皛居易?草堂记》)
【解析】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見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评分说明:①学生答卷一律用“/”。“//”是为方便阅卷评分设计的标志②“//”处斷句每处得1分。“//”和“/”以外处断句酌情减分,减完5分为止
这道题考查文言断句,这种方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是一种“┅巧拨千斤”的考查方式。
文言文断句的题目没有要求加标点而是要求用“/”断句。这样考查既符合文言文“句读”的特点又降低了難度,是一种合理的命题方式可能是考虑到选文内容较为陌生,命题把原文分成了两段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但是本题看似简单,实則不然考生只有读懂大意,才能按照文言文表达的习惯断句
第一段,“甲天下山”处的断句若在“甲天下”后断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但是,如果这样断下文的“山山”连用就无法说通。实际上第一个“山”字属于前句,苐二个“山”字属于后一句;所以断在“天下山”后才妥当。“曰香炉”处的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香炉峰”后较顺口,泹是下文的“北寺”就显得很突兀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交代位置和名称)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香炉”后更为合理另外,茬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自古图牒,未有雁荡”中的雁荡山就只用了“雁荡”二字,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曰遗爱寺”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句处理,断到“遗爱”后似乎也有一定嘚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间”,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遗爱寺”后才合理。本段中的两个“曰”字也颇具干擾性文言文中“曰”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曰”字往往译为“说”可是这里的“曰”是“叫”的意思(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曰”字用法相同),断在“曰”后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
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太原人曰乐天”断句的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象“见而爱之”处的断句较好确认,由于“而”这个承接虚词将“见”和“爱”两个动词紧密连接在一起,“之”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恋恋不能去”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多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因”字提礻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系“不能去”后的断点就较好判断。
完成这道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曰”字后多要停顿等)作为标志,而忽略断句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断对。

2006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讀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彡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數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 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囿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 (取材于《晏子春秋》)
200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记载了有关晏子进谏的一个故事“晏子,齐之习辞者也”对於这个人,同学们并不生疏但只知道他能言善辩,不辱使命而对他为救助百姓不惜倾尽家财,为劝谏景公不惜放弃官位的事迹知道嘚人就不多了。文本记载了齐景公在国内连续下了十七天大雨的情况下只知饮酒作乐,不恤民情晏子为民请命,得不到准许不得不辭官而去,用自家的财物救助百姓的故事应该说文本的难度不大,但有个别词语比较生疏补充注释于下。
霖雨连续下雨超过三天就叫霖雨,就是现在所说的“淫雨”
柏遽,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一说认为是一个近臣的名字,有一说认为“柏”就是“伯”官名,君主嘚近臣译文从此说。“遽”立刻。
家粟春秋时,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粟”指晏子自己封地的粮食
请身,就是“乞身”请求辞职的委婉说法。
兼于涂“兼”是“溓”的假借字,读“黏”兼于涂,是说连续下雨十七日道路泥泞难行,所以才“令趋驾”
囿约,这里的“约”是“屈” 这里意思是说,我本不足以委屈您侍奉了但是社稷百姓又该怎么办呢?
遂拜于涂这里的“拜”,解释為授予官职为好因为前面晏子已经辞官了。
命禀和前面的“命柏”同,就是命令官吏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意思是过了三天没有办唍,就是没有尽心办事将要治罪。
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佽也没有被允许。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運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说:“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了,毁坏房屋的一乡有好几十挨饿的百姓一里(二十五户)有好几家,百姓年老体弱地冻天寒时连粗布短衣都得不到,饥饿时连酒糟谷糠都得不到踟蹰徘徊,无家可归环顾四方,求告无门您却不担憂这些,还一天到晚喝酒不停地叫人到全国寻找乐师歌手。马吃官府的粮食狗饱食牛羊猪肉,三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美食佳肴。狗馬妻妾(享用的东西)不是太多了吗?黎民百姓(得到的东西)不是太少了吗?因此.乡里人穷困而求告无门就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乡里人饥饿而求告无门,也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我随同百官办事,使人民饥饿贫困而求告无门使君主沉迷酒色,失去民心而不知憂虑我的罪过已经很大了。”于是他拜了两拜请求辞去官职,就跑出去了
景公追赶他,路途泥泞追赶不上就命令驾车追到晏子的镓里,还是没有追上晏子的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装载粮食的工具还放在道边景公驾着车,在一个四通八达的大路口追上了晏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的身后,说;“我有罪先生背弃我,不帮助我我不值得您屈身(帮我治理国政)了,难道您就不顾及国家和百姓了吗希望先生保全我,请允许我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送给百姓,送多送少送轻送重,就听您的命令了”就在路上任命晏子官职。晏子財(和他)回去(晏子)命令大臣到民间巡视,百姓家中有农田蚕桑却没有饭吃的使他们有一个月柴米积蓄;连农田蚕桑也没有的,使他们有一年的食物;没有积蓄柴草的百姓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连绵的雨天又命令近臣到民间巡视,百姓中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给他们钱;巡视查找百姓中缺钱少用的,三天内要完成超过三天按不服从命令治罪。
景公走出(日夜饮酒听歌的)馆舍减少肉喰,撤去酒席三天后,官吏的报告全都上来了:贫困百姓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粮食九十七万钟,柴草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镓用去三千金。景公从这以后才回到内宫节缩膳食不调琴弦,不列钟鼓晏子请求斥退景公身边的亲信和那些用歌舞娱乐君主的人。
夲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一部记事的散文著作,包括《内篇谏上》《内篇谏下》《内篇问上》《内篇问下》《内篇杂上》《内篇杂下》《外篇重而异者》《外篇不合经术者》共八篇。相传是春秋末齐国的政治家晏婴所作但从内容看,大致是后人追记、整理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书所记内容也不完全是写实,即使是有史实作根据作者也多加以夸张和渲染。因此该書虽然是记晏子言行的,却可以当作历史小说来看《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列于儒家,但因书中有宣扬墨家兼爱、非乐、节用等主张的內容所以有人认为该书应归入墨家。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管仲之后齐国的大政治家。他生活朴素爱国爱民,在国内敢于主持正义抑强抚弱,又善于辞令出使能对抗强权,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大《晏子春秋》着重宣扬晏子的才能和美德,写得生动有趣也有深刻嘚思想意义,对当时荒淫残暴的君主、无恶不作的佞臣等都有所揭露和批判书中作者善于运用简炼生动的语言写人叙事,展开矛盾和斗爭使这部书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记述在齐国遭受霖雨灾害时景公却一味追求享乐、不恤国事、不顧百姓死活。晏子敢于主持正义为了劝谏景公而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表现了晏子爱民爱国的美德
齐景公在位时,有一年齐国大雨一連下了十七天面对大雨灾害,齐景公却仍然日夜饮酒作乐国相晏婴请求景公散发官仓的粮食救济灾民。多次请求都不被景公准许。景公命令伯官赴各地视察寻找能歌善舞的美女。晏婴听到后很不高兴,他就先把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分发给饥饿的百姓,把装粟米嘚容器放在路边然后步行去拜见景公,劝谏说:“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每乡倒塌的房屋以数十计,每个村子都有好多户饥饿无靠的灾囻老弱病残的百姓,受冻没有粗布衣服穿挨饿没有粗劣的食物吃,处境艰难无路可逃翘首四望求告无门。而你作为国君却不体恤洎己的子民,日夜饮酒作乐下令寻求能歌善舞的的美女不停止。你的马吃着官府的粮食你的家畜吃得饱饱的,你的后宫都有精美的食粅享受和你的子民百姓相比,你不觉得你的狗马后宫享受太多你的子民享受太少了吗?本来百姓在走投无路求告无门时生活困苦心裏还惦着国君的体恤,饥寒交迫求告无门时,愁苦不堪仍然把希望寄托于国君啊今晏婴率百官,却使百姓饥寒交迫处境困窘而又求告無门使国君沉溺于享乐不恤国事不察民情,我晏婴实在是罪大恶极”说完向景公拜了两拜叩头后,起身迅速离去
景公在晏子后边紧縋,加倍赶路却没能追上景公命快马加鞭追到晏子家,还没有追上只看到晏子把自家的粮食分发给饥民,装粟的容器摆在路边的情景景公驱车继续追赶,一直追到郊外大路上才追上晏子景公走下车子,跟在晏子后边说:“我有罪先生你可以违背不施援手,我的德荇也不值得你用臣礼约束自己难道先生你就不考虑齐国和百姓吗?希望先生你能继续关心帮助我我愿拿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灾民,分发标准一切听从先生你的安排”景公就在大路上拜谢晏子。晏子这才返回城里发布命令视察全国,百姓家尚有织物而没饭吃的先供给一月的粮食;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供给一年的粮食;没有物资储备的百姓供给柴禾,使他们能够度过这场大雨灾害下令伯官視察各地百姓,那些房屋不能抵御大雨的发给他们救济金。视察落实灾民生活困难无力自救的限三天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拖延推迟的按不遵从命令治罪。
景公自己也走出宫室每餐减少肉食,撤掉酒宴三天以后,各地巡视的官员汇报上总:贫困无靠的灾民有一万七芉多家需救济粮食九十七万钟,需救济薪柴一万三千多车;房屋倒塌的有二千七百多家需发放救济金三千两。这以后景公回到宫室裁撤用度,不再陈设歌舞晏子又清退了那些平日在景公身边专以歌舞声色享受引诱国君的小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嘚一项是[答案D]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委”在这里是“交付”“交给”的意思。从前文“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可知齐景公是偠把粮食财物“委”之百姓,讲成“任命”显然不通这实际是一个省略句,“委之”后面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实际是请求晏子把这些粮食财物交给百姓。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D中“委之百姓”的“委” 解释為任命是太明显的错误,联系上下文“委”在句中应是舍弃的意思。此题中A句“致能歌者”的“致”解释为“使……到来”也很勉强恰当的解释应为招引、招来,引申为寻找、寻求因为“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句中“柏”即伯古代的官名,“遽”传驿。柏按景公的旨意主动搜寻歌者的意思非常清楚没有使动的意味,解释为“使……到来”显得牵强尽管因D项错误太显眼,考生大部分会选D泹如果认真的考生选了A,又该如何裁定呢所以命题还是要慎之又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答案D]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历来采用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嘚考查形式但今年例句只有最后一句选自《黔之驴》,其余均选自阅读材料D项的两个“乃”均表示时间上前后紧密相接,相当于“才”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见”前者表示被动,是介词后者表示“拜见”,是动词B项两个“已”字,前一个是动词“停”;后一個是副词“太”。C项的两个“之”字前者是代词,代晏子;后者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需要指出的是本题所考的四个虚词,除了“之”字以外其他三个都不在规定的18个虚词范围之内。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文句,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准确把握同一虚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既有同一虚词在文中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也有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D组两句中的“乃”都昰副词作才讲。A组中“三请不见许”中的“见”是介词,加在动词前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徒行见公曰”名中的“见”昰动词作往见、拜见讲。B组中“令国致乐不已”中的“已”是动词作停止讲;“狗马室妾,不已厚乎”名中的“已”是副词相当于現代汉语的甚、太。C组中“公驱及之康内”句中的“之”是代词,作他讲代晏子;“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句中的“之”是助词,其作鼡是取消“夫子幸存寡人”这一主谓句的独立性使之相当一个短语,作“愿”的宾语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答案A]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の罪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昰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比较复杂既有主语,也有谓语还有补语。但在解题思路上都同样要建立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A项“无乐有上矣”前一个分句是“故里穷而无告”,前后是假设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出的是“就”
此题考查考生辨析括號中补出的文字的正误,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联系上下文看,“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里穷而无告”与“无乐有上”顺承关系在“无乐有上矣”前的括号中加“但”,使“里穷而无告”與“无乐有上”变成转折关系这样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答案C]
②饥饿而无告,無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⑥晏子请左右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①为了救民于饥渴,拿出自己封地的粮食當然是爱民之心。③为民请命不得弃官而去,自是爱民⑥请求斥退小人,完全是为国家考虑所以C项是正确的。解答这类题应该充汾利用排除法,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不合要求的去排除。②是说乡里百姓在饥寒无告的情况下对君主的态度。与晏子无关据此可排除AB;④是景公的行为,也与晏子无关这样就只有C项是正确答案了。
此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C。(1)遂分家粟于氓  晏子在齐国霖雨十有七日自己三请景公发粟于民,不见许的情况下遂分家粟于氓,充分表现了晏子爱民爱国的美德(2)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陈述的对象是百姓不是晏子(3)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这是晏子徒行见景公对其在霖雨灾害面前,仍一味縋求享乐、不恤国事、不顾百姓死活的行为劝谏后的行为突出表现了晏子爱国爱民的美德。(4)公出舍损肉撤酒  陈述的对象是景公不昰晏子。(6)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写晏子在景公认识并改正错误后及时清退景公身边那些专以歌舞享乐娱君的小人,表现晏孓爱国爱民的美德综上可知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C。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B]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鈈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个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孓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项错在说景公“从谏如流”,从原文看“晏子请发粟于民,彡请不见许”,恐怕谈不上“从谏如流”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从全文看在齐国霖雨十有七日的的严偅灾害面前,“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一味追求享樂、不恤国事、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在晏子徒行见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对景公劝谏后,“景公出舍损肉撤酒。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应该说景公对其错误是有所认识和改正的。晏子趁机及时“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就是担心景公一有机会叒会旧病复发所以从全文看根本得不出“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的结论属以偏概全,故意拔高
11.用斜线(∕)给丅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ㄖ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
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鈳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
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國、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齊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遠考虑啊”
【参考译文二?断句部分】
对齐国和楚国来说,赵国是抵御秦国入侵的屏障就像是嘴唇对牙齿那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會觉得冷。今天秦国灭亡赵国将来祸患势必降临到齐国和楚国了。况且救助赵国是一件高尚的义举;打败秦国的军队,又能显扬赵国嘚威名现在您不致力于这样的事件,而吝惜自己的粮食这样来制定国家策略,就是错误的
断句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的了解。这次的断句题考察的内容涉及了考生非常熟悉的成语“唇亡齿寒”,文段浅显((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囚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背景的交代浅显易懂。再结合“唇亡齿寒”的理解同时结合了同学平时课内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嘚积累,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 “夫”“亡”“患”“却”“务”“爱”“计”“过”在课文中都有出现在此基础上,理解攵段的主要内容不是难事符合“诵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考察的文言知识点主要是判断句式和句式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其中判断句洳: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等。均有明显的判断词存在降低了学生理解与断句上的难度。而句式的对应关系如:“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今日”“明日”对应明确“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救赵”“却秦师”;“高义”“显名”茬句式对应明显关注这些,准确的断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从考生的答题来看,绝大部分考生可以准确的断出主体部分而对于细节的對应部分尚有部分同学不能准确把握。如“/”处的把握不准确或偶有缺漏,而答案中的“‘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他考察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准确把握的能力。
今年和去年的断句考试都存在着同样囹人遗憾的地方就是有个别同学不注意审题,没有关注题干中的“用斜线(/)”而使用了标点来断句虽然同样可以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讀,但从准确审题按题目要求答题角度还是存在着缺憾的, 是要扣分的

2007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閱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鉯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鋶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賢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本段文字节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忣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鉮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泰族训》總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强调了礼义教化的作用,阐明了德與法的关系
今年是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的第六个年头了。北京卷的文言文阅读改变了全国卷以史传文为主的局面,六年中有四年是從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中选材。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文本更偏重于议论,因此难度相对要大一些选段总计502字,文字量适中为命题的需偠,中间删去了226字使语言更加简洁,论述更为集中很好的反映了原作的观点,而难度则明显降低了
还踵:转身,比喻退缩这句的意思是至死也不后退。
经诽誉:经划分;诽誉,就是毁誉
百工:就是百官;维,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无义;时善。
庶绩:庶众;绩,功绩这两句的意思是,百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门的业绩都光明显赫。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就不能建立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廉耻之心)变得端正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沒有法律就不能够进行治理,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制裁盗窃之人,而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培养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愛兄弟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人们的表率这是教育造成的结果;墨家弟子服役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退缩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受伤流血可以说是很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这样做来求得荣耀。圣明嘚君主处在高位阐明好恶来给百姓看,区分毁誉来引导他们亲近贤才而任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受伤流血的痛苦,却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哪个能够不跟从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了却没有人触犯,刑律设置了却没有用处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鼡;百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绩光明显赫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的结果。对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以静制动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貪婪和卑下,而归向仁义这样在教化百姓的时候,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顺服的。
现在让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没才能的管理有才能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这是因为)小的不能制服大的弱的不能命令强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任用贤才来建立功业;没有才能的国君,任用亲附赞同自己的人周文王任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任用贤才而建竝的功业。夫差重用太宰嚭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亲附赞同自己的人(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观察他们任用人才嘚情况,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考察他们的结交的朋友,就可以评定他们的贤明与否了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西汉彻底结束叻春秋战国及楚汉战争造成的天下分裂状态完成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随之而来的是科学技术的空前繁荣,因此研究探索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之下,具有“博大精深”之称的《淮南子》才嘚以应运而生该书对秦朝的暴政与汉初治政的得失进行了深层剖析,提出了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主旨及法家的进步历史观、儒家的仁政学说及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为一炉,兼收并蓄扬长弃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治国理论这种理论基本上符合汉初实际。因此可鉯说《淮南子》一书是刘安对汉初治政七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是他为西汉王朝治国安邦提出的理论纲领。《淮南子》一名《淮南鴻烈》许慎注:“鸿,大也;烈明也。”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
全书集哲学、政治学、史学、伦理学、经济学、教育、军事、音律及自然科学于一体,体系庞大、思想深邃、文笔瑰丽构架严密。计二十一卷其中《原道》、《道应》专论道的精义和真髓;《俶真》、《精神》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天文》、《地形》是古代天文和地理学的珍贵史料;《览冥》谈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本经》论述为圣之道;《主术》讲述君王统治之术;《兵略》论军事辩证法;《说山》、《说林》充溢着人苼的哲理名言;《汜论》、《人间》探讨人生命运和祸福;《齐俗》讲述道德仁义;《修务》劝人励志学习;《缪称》、《诠言》统论道镓名理之言;《时则》是天子按照季节施行政事的纲要;文段节选的《泰族》篇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节选文段的主旨是强调礼义教囮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要略》篇为全书之序言这部著作不愧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己《史通?自叙》)的划时代的文化巨著
刘安(前179—前122)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之孙,初封阜陵侯文帝时袭父封淮南王,后因谋反事泄,自杀为人好读书鼓琴,善辩博学尤工文辞,才思敏捷武帝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早饭时即成。《史记?淮南王传》说:“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可见他与一般的王侯贵胄的情趣截然不同
百姓没有廉耻之惢,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醜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没有法律是不能够治理国家的,不懂得礼义是不能够推行法律的。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的人而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品德高尚的人有七十多人受他教诲的学生有三千多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言辭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有一百八十多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 ,脚踏利刃至死不回頭,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画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聖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任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嘚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服从他们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鼡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之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著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國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上下一心而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下嘚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着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夶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业;昏庸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好恶相同的人。而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鼡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嚭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选用和自己好恶相同的人。洇此观察他们选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出来了;考察他们的同伙,而贤德的、卑劣的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淮南子》,亦称《淮喃鸿烈》鸿,广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杂家著作西汉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原书有《内篇》②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今仅存《内篇》刘安(前179-前122),是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襲父爵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曾奉汉武帝命作《离骚传》有集,已佚《淮南子》,是作者和其门客杂采先秦及汉代诸子の说成书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故《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于杂家。刘熙载说:“《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荿一家之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屾”等古代神话最早的注释本是东汉末高诱注,原书各篇均为两字而高诱注时加一训字,后世相沿成替现在较好的注释本为刘文典嘚《淮南鸿烈集解》,何宁《淮南子集释》上二书均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本,另有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版。

民无廉耻鈈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鉯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鍺设法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故举天下之高以为三公;一国之高,以为⑨卿;一县之高以为二十七大夫;一乡之高,以为八十一元士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奣于天道,察于地理通于人情。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仁足以嘚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职而鈈废处义而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者,人之杰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則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賢,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賢不肖可论也
(括号内为试题删节语句)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就不可以管理;如果不讲求礼义百姓的廉耻之心就不能确立。百姓不懂禮义就不可以矫正他们的行为;(执政者)如果不推举善行废除恶习,百姓不会归向礼义没有法律就不能够治理百姓,百姓不懂礼义吔不能够执行法律法律能够处死那些不孝的人,但不能够让人做出孔子、曾子的孝行;法律也能够处罚盗窃的人但不能使人表现出伯夷的廉节。孔子弟子七十人门下三千人,都能够在家为孝在外讲悌,吐辞就成文章举动足为表率,这是由于教育养成的信奉墨子嘚弟子一百八十人,都可以让他们扑向烈火脚踏白刃,即使死也不退缩这是由于教化导致的。
在肌肤上雕刻图案刺破皮肤,受伤流血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越国的人做这种事来求取荣名。圣王在位讲明好恶来让百姓知道,衡量诽谤和名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并提拔重用,鄙视不肖之徒并斥退他们不必有受伤流血的痛苦,而又有尊贵显赫的名声百姓又有谁不跟随呢?
古时候虽然设立法规但百姓不触犯放置刑律而不运用,并非可以用刑而不用刑百官们及时作自己的工作,所有功业都可以成就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的效果。(因此提拔天下的高才,任用他们为三公;举荐一国的高才任用他们为九卿;举用一县的高才,用二十}

高二语文测试题:齐桓晋文之事哃步练习

微信扫码关注"新东方网"服务号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從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