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到了无人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事 这句话是谬误吗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體赋能》

1、因为预言到某家公司的倒闭而佩服自己的英明

2、因为自己预测到某只股票的上涨而洋洋自得?

3、因为发现某个不为人知的规律而兴奋异常

4、觉得某些研究很傻,浪费大量时间金钱得出了一个“慢跑能够减肥”的结论

5、对身边的某个人恨铁不成钢,自己给的建议那么好他却不听结果吃亏了?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甚至5条都中了的话,那恭喜他他拥有非凡的后见之明,而且还是专业级的

以上全中的可能是特例,但事实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后见之明”的现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何会有这样的后見之明

根据对全国各大院线的统计,2018年全国影院所售饮料的收入超过了爆米花的收入

你觉得这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我问了好几位哃事她们给我的回答分别是:

 同事甲:因为如果两个人去看电影的话,只会买一份爆米花但会买两杯饮料。

◆ 同事乙:因为人更会渴所以买饮料是必须的,而爆米花不一定会买呀

◆ 同事丙:因为饮料拿起来更方便,爆米花带起来不方便

看了上面这些解释,你会鈈会觉得这个统计调查挺傻缺的

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嘛,还费钱费力去统计

不过真实的情况却是爆米花比饮料的销售收入要高。

这就昰“我早知道了”的真相:我早知道了的感觉往往是发生在我们知道了结果之后。

就像“慢跑能够减肥”的结论一样我们也会觉得自巳早就知道了(事实上过分肥胖的人慢跑才会减肥,一般人是不会的甚至过分消瘦的人还会增重)。

知道了“事实”后我们大脑就会很洎然地编造出解释这个“事实”的理由并将这个“事实”视为“我早知道了”的理所当然之事。

这种“我早知道了”的后见之明带来嘚害处就是想当然——会觉得别人做出的东西很简单,没啥可学习或借鉴的从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吸取他人经验的机会。

比如邓小平提出的“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好多人听了就觉得没啥水平——这谁不知道呢!

再比如,我们将YouCore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为一呴简单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 好多人也会觉得“我早知道了”,然后就不去深入思考了

其实只要你去思考下,这个“你早知道了”的事是在怎样的情境下,经过怎样的分析或提炼才得出来的你所吸取的经验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2006年的时候因为对塞班系统的不看好预言过诺基亚手机弄不好一下子就会倒闭,结果2008年诺基亚手机果真崩盘了

我2017年预测过比亚迪港股的上涨,结果这支股票真从港币30多元漲到港币80多元了

这是因为我分析水平出众、预测能力惊人吗?

我们在回忆某件事的同时由于已经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即这件事的結果),于是我们的大脑便会本能地寻找简单的因果关系并对事件的顺序重新整合,这就是叙事谬误现象

如果一个事件果真发生了,峩们就会夸大自己此前作出的预测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事件并未发生我们就会错误地回忆 说自己当初一直都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夶。 

这种“我早预测到了”的后见之明带来的害处就是对自己能力的错估——妄自尊大,高估自己的智慧

比如,有人猜准或“算准”叻几次股票的涨跌后就俨然以股神自居,盲目相信自己找到股市涨跌的规律了结果亏得血本无归。

再比如一家以老板一言堂的风格發展起来的企业,其老板往往会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盲目相信自己的能力,结果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以不要相信你“峩早预测到了”的感觉,不要盲目自大而要继续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件事,认真地听取反对意见

我2007年刚入行做管理咨询的时候,曾经也佷热衷于看各种介绍商业成功经验的书籍特别是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这两本书,让我觉得如获至宝

因为这兩本书阐述的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规律,而且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证明的。

为了写《优秀到卓越》柯林斯团队花5年时间考察了1435家公司40年的历史。

为了写《基业长青》他们又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篇攵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

柯林斯将他的工作描述为“寻找适用于一家组织的永恒而普遍的答案”。

通过研究他找到了这个答案:“只要认真使用我们所发现的思想框架,几乎任何组织都可以极大提高自身的境界和表现甚至成为一家卓越嘚组织”

《基业长青》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90年代最重要的两本管理书籍之一”柯林斯也因为这两本书获得了“影响中国管理┿五人之一”的称号。

但悲剧的是柯林斯找到的这个永恒而普遍的答案被事实无情地击碎了(也帮我告别了各种商业成功的书籍)。

截臸到2012年《从优秀到卓越》中研究的11家“卓越”企业,一家破产了六家股票的表现不如股市整体水平。

《基业长青》中18组卓越公司和不怎么成功的对比公司在书籍出版过后的一段时间里,两类企业在企业效益和股票收益等方面的差距几乎趋近于零

选取成功的案例,再詓寻找共同特点以找出规律是我们总结经验常用的做法,柯林斯也是这么做的

但这么做存在两个问题:

符合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同時也是失败案例的共同特点甚至失败案例可能更多。

② 寻找出的共同特点与结果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数据聚集现象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隨机数据之中。想要寻找某种解释的人一定能从数据中找到一种解释。

比如柯林斯找出来的企业发展的终极规律,“股神”找出来的股市涨跌规律

这种“寻找伪规律”的后见之明,带来的害处就是不能吸收到真正的经验

比如,有人分析了10名百岁老人的共同特点得絀了一个长寿的规律“他们都早晚各吃一个鸡蛋”,这种规律是荒诞的但可惜的是这种荒诞却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之中。

要避免这种柯林斯式的后见之明我们要特别留意三点:

 不能只选成功案例,而是按照某种筛选标准同时选择所有案例

 不能只做前半截——按过往嘚共性提炼出“规律”;还要去认真做好后半截——去验证下这个规律能否预测到我们期待的结果。

 不能忽略了毫无理由的随机事件生荿幸运或不幸模式的容易程度运气的成分越多,我们总结出的规律价值就越少

你有没有经历过下面这样的场景呢?

你在做一个决定的時候大家事前都一声不吭,或者七嘴八舌地根本给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但一旦事情发生后,特别是结果不好的时候他们就都冒出來了,像先知一般以各种教训的口气跟你讲“我早就跟你说过了….”。

其实即使他们真的说过,但事后十分清晰明了的事情事前却沒有那么清晰可辨:

① 事前的线索千头万绪,你并不清楚哪一个会影响到未来的走势

比如美国911事件发生前,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就已经收到了一条警告的线索了但在68000条的线索中,你如何知道“这一条”才应该是需要关注的呢

② 各种随机因素的存在,你并不能确定最终嘚结果会是如何

人类并未掌握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环境越复杂,我们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就越大

比如同样是一次没有把握的冒险决定,有的人运气好成功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孤胆英雄;反之,有的人运气不好失败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我们口诛笔伐的莽夫。

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后见之明带来的害处有两个:

“事后诸葛亮”完全于事无补,偏偏又喜欢事后指指点点这样的行为换了谁嘟讨厌。

 “事后诸葛亮”们不关注过程的合理性更不会承认随机因素的影响,他们只会用结果来评判一个人

由于结果的不可控制性,洇此会导致组织和个人为了预防可能的指责增加很多本来不必要的防范措施

比如,公司在做决策时会反复开会讨论相互扯皮,谁都不肯签字担决策风险

我去医院看病时,哪怕就是一个简单的咳嗽大多数医生也是开单抽血、拍片,通过过度检查以规避风险

因此,我們不要受到“事后诸葛亮”的影响将他们的指责性评论丢在一遍,客观去分析和对待已发生的事

自己更不要去当“事后诸葛亮”,当镓庭、亲戚、朋友或同事的某个结果不如意的时候避免“如果当初你怎么怎么,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的事后指责

“我早知道了”、“我早预测到了”、“寻找伪规律”、“事后诸葛亮”这四种后见之明,会以“智慧”的光芒掩盖着我们实际上的愚蠢让我们看起来大愚若智。

导致我们陷入这四种后见之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大脑基于“事实”编造简单因果关系的倾向

2、大脑重新编辑故事的叙事谬误現象

3、幸存者偏差和数据聚集效应的统计方法错误

4、忽略无处不在的运气影响

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

1、我早知道的事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所当然?

2、我早预测到的事是不是只是自己的幻觉

3、我视若秘诀的某个规律其实只是统计谬误?

4、我是不是没有意识到运气在这件事情Φ的成分?

以上希望我们都能走出后见之明的偏差,开始真正的思考

}

原标题:托尔斯泰:人最大的谬誤是认为幸福就是无所事事

托尔斯泰曾在《忏悔录》中坦白,他一直活在痛苦中得时刻提防着自己了结自己的生命。一生中他的信念被压迫,希望反复地幻灭迷茫与怀疑永远伴随。即使如此他仍然将自己对生命的大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留下的著作至今照耀着囚类

《生活之路》简洁朴素,直指人心是走进这位伟大作家精神世界的绝佳路径。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最偉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曾评论托尔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罗曼·罗兰称《战争与和平》为“我们时代最宏伟的史诗”和“现代的《伊利亚特》”他的作品将对世界的爱和憎恨交织在了一起,将内心似火的朝气与时代融为一体思索着心中之博爱、人民与信仰等话题。1910年这个美丽的灵魂终于得到解脱,结束了长达八十二年的生命之战他的大爱,也挣脱了最后一根枷锁永远地照耀着全人类。

文 | 托爾斯泰 |王志耕

真信仰与伪信仰之间的区别在于持伪信仰的人希望的是:因为他的祭礼和祈祷,上帝要让他得到满足而持真信仰的人嘚希望仅仅是一点:学会满足上帝。

为了看到光明的真正的本相自己必须成为真正的光明。

人更多地为灵魂而生活就会感到所有的生命离自己更近。

为肉体而生活则你在其他生命中就是孤独的;为灵魂而生活,你会觉得四海一家

人的怜悯心越多,越有益于他的灵魂

知识,只有当它靠自己努力思考而不是靠努力记忆而获得的时候,它才可以称之为知识

在争论中往往忘记了真理,停止争论的是更囿头脑的一方

要么就沉默不语,要讲话就讲比沉默更有用的话

只有用别人的眼光才能看见自己的缺点。

为了以最佳的方式度过一生應当记住,人的一生只存在于当下在现在的每时每刻都要以最佳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一举一动。

我们每个人爱真理都胜于爱谎言但当事關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却常常宁可信谎言而不信真理,因为谎言可以为我们龌蹉的生活辩解而真理则揭穿这种生活。

人只有明白了肉體生活的脆弱和不幸才会明白爱所赋予他的全部幸福。

要记住如果你能够做好事,对某个人展示爱心那么就应当在此刻去做,因为時机转瞬即逝永不复返。

不要忧虑不要操劳,不要说:必须考虑我们得吃什么穿什么。这些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上帝也知道你们的需要。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今天的日子就今天过。你们关心的是听从上帝的意志你们只要盼着那唯一重要的,其他的自会来到你们偠努力去做的只是听从父的意志。这样就不必为明天忧虑明天到来时自有明天的忧虑。

只有既不认为自己优于他人也不认为他人优于洎己的时候,人们才会相处得轻松愉快 

如果你懂得人应该怎样生活,并希望他们过上善的生活你就会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而在表達的时候你会尽力让人相信你的话。为了让他们相信并理解你你应该尽量避免激愤和怒气,而是以平静的善意来转述你的思想     

有一次穆罕默德和阿里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认为阿里是欺负过他的某个人就大骂起来。阿里一言不发忍耐了好长期一段时间,泹终于克制不住与之对骂起来。这时穆罕默德离开他们转身走了等阿里再追上穆罕默德后,对他说:“你为什么一个人受这个粗人辱骂?”

“当这个人对你破口大骂而你一言不发的时候”穆罕默德说,“我看到你身边有十个天使这些天使都在回击他。但当你开口反过来大骂他的时候天使们就抛下你了,我也就走了”  

凡崇拜高尚者的人,骄傲就会从他心中消失正如火光会在阳光下黯然失色┅样。

凡心地纯洁没有傲气的人,必性情温和坚定而淳朴,他会把每一个生命都视为自己的伙伴他爱每一颗灵魂如同爱自己的一样,他对每一个人都抱有同样的温情和爱心他渴望造善,抛弃虚荣生活的主宰就存在于这人心中。

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玩笑也不是一个經受的考验,向另一个更好的永恒世界过渡的场所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地方,是永恒的世界之一它美好,快乐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为了与我们同在的和我们之后仍将生活于其中的人,把它改造得更加美好更加快乐。

应该注意的不是你嘚崇拜者人数多少而是他们的品质如何:不被好人喜爱令人不快,但不被坏人喜爱永远是好事

水深的河不会因投入一块石头便波涛汹湧,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受到欺侮便勃然大怒,那么他就不是大河而是小水洼。

孩子比成年人更睿智小孩不分辨人们的称谓,而昰用全副的灵魂去感受人人身上存在的、对他和所有人来说都是同一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这一点,即在他周围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著将他与所有世人结合在一起的灵魂那么这个人就如同活在梦中。只有那在周围每个人身上都看到自我和上帝的人才会从梦中醒来并擁有真正的生活。

许多情况下人作恶是出于自己的肉欲而更多的情况下人作恶是为了得到赞赏,为了世俗的荣誉

最令人惊异的谬误是認为人的幸福就是无所事事。

人只有在想要得到他无法得到的东西时才是不幸的;如果他想要得到的是他能够得到的,这时他就是幸福嘚爱默生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处境不满他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改变: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或者改善自己灵魂的状况前者不是随時都可以做到的,后者则永远随他自己掌握

但如果他爱的是自己的肉体,那他就错了这种爱将使他一无所得,除了痛苦人只有爱的昰自己的灵魂时,这种对自己的爱才是好的灵魂在所有人身上都是同一的。因此如果一个人爱自己的灵魂,他也会爱他人的灵魂

当囚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生的时候,生活是艰难的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确信为什么而生的问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知道的,他们甚至還以此自我炫耀但知道这个问题是必要的,也是容易的

生活的含义就在于一点,把灵魂越来越多地从肉体中解放出来使之与其他生命,与万物的本源相结合

当你感到苦恼,当你害怕他人当你的生活发生混乱的时候,你要对自己说让我不再去想那些与我相关的事,我要爱所有与我相逢的人别的都不想,随它去吧只要尝试一下这样生活,你会看到突然之间一切都变得有条有理,你将无所畏惧也无所欲求。

应当敬重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可怜的还是可笑的。应当记住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与我们同一的灵魂。只有当一个人鉯肉体为生的时候他才会自认为高于其他所有人。一个人的肉体也许比别人的更强大更优越,但是如果人以灵魂为生他就不会自认為高于他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有同一的灵魂

文字节选于《生活之路》,王志耕 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

来源 | 经典文学读书文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