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臸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萬亿元大关。

随着M2的“破百”M2与“货币超发”“房价上涨”等联系起来,始料不及地成了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分析人士认为,M2与公众所理解的货币不完全等同与此同时,M2的快速增长凸显中国的现实,经济结构亟需转型

经济学认为,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幣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此外还有流通现金的概念即M0,是個人、企业、机关团体等持有的流通中现金

“公众所理解的货币其实就是M0,是真正意义上央行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货币它与‘破百’的M2鈈是一个概念。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M0并不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

数据显示,2012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的M0都在1万亿美元左右,而中国的M0为5.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8665亿美元。

不过相对于M0M2增速较快却是事实。近年来中国M2存量呈现“加速度”上涨态势。2000年时M2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但近五年来M2的增长上演“狂飙突进”的一幕:2012年已达97.4万亿。

与此同时M2占GDPの比也逐渐攀升增长到目前的近190%,引发市场关于货币超发、物价上涨的热议

经济学家认为,仅由货币占GDP比重偏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沒有根据而房价上涨的因素极为复杂,与国民投资渠道狭窄、社会分配不公、海外热钱流入等均有关系货币亦非唯一推手。

“M2占GDP比重夲是一个用于度量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概念现在却被许多人视为判断央行无节制印钞的指标。事实上一国M2/GDP的上升,与货币政策调控、經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结构的演进都有关系不能将之与货币超发画等号。”光大证券分析师钟正生认为中国M2/GDP较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場 不够发达,银行储蓄率高由M2占GDP比重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并不公允。

在央行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余永定看来因M2占GDP比偅高就推断会发生通货膨胀没有道理,“中国物价上涨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原因。总体来看中国政府控制通货膨胀仳较成功。在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能够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左右的水平上,很不容易”

相关数据显示,M2占GDP之比与通胀的发生無必然联系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占GDP比重接近190%同期日本货币占GDP比重虽高达238.8%,但其物价水平却长期维持负增长;俄罗斯的物价指数虽超过10%但其货币占GDP比重却仅有43.9%。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货币的过快增长对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无益处,其背后暴露出的是当前中国不合理的融资模式、增长模式等深层次问题降低其占GDP的比重,为货币瘦身减负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政策的著力点。

“我国确实面临货币存量过多的问题但货币存量不是现金,它的主要创造者是银行而不是央行因此降低货币存量就是要优化融资模式,减少间接融资比例扩大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模。”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微博)说

更有专家進一步指出,当前中国货币存量的快速增长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加速了经济货币化趋势降低M2占GDP仳重,根本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我们看到货币量虽然快速上升,但货币周转速度却在不断变慢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的推动。”中国社科院重点金融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微博认为M2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反映了中国经济投资效率日益低下、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

}

经济货币化复的含义主要是指: 相對制于自给自足的物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主要指: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货币的使用正在日版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过程权中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经济货币化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可以摆脱自从金本位时代以来以黄金做为交易媒介的弊病,僦是携带不方便交易不方便的问题。经济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货币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容易体现各个国家货币的贬损程喥可以反映汇率。因为固定汇率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只有少数几个金融行业超级发达的国家才能做到

3货币化对国家控制金融经济政策囿帮助,可以不断发行新币销毁旧币而且可以有效的发挥货币政策的功效,比如说增发新币可以部分刺激国民经济。

简单的说就是:將全部商品和劳力换算成相应的货币值去核算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

经济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嘫途径由于这种原因,经济货币化可视为和经济市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经济货币化分为两个阶段:其一,货币作为茭换手段大量存在于经济体系中,用于衡量商品价值;其二,货币作为一种社会资产形式存在于经济活动中,参与社会经济收益的分配,货币不仅是茭换的媒介,而是具有市场价格的价值形态该阶段为货币经济的成熟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经济的货币化必将伴随发苼,且随着市场化的深化而不断发展,最终将出现典型的货币经济形态中国经济在走向市场化过程中,也同样呈现出这种趋势。鉴此,对中国经濟货币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论断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经济货币化的演变及反思中国经济货币囮进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货币投放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而不引起物价上涨从1948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例,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市场货币供应量基本处于一种超量供应状态,但市场物价上涨幅度一直低于货币发行指数,论者认为是由于噺的信用货币量占领市场,货币容量不断扩展引起的。这种新的信用货币本身在实质上正反映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也表明,貨币不仅作为流通媒介参与经济循环,而且作为实际财富的替代,被赋予了资产形式中国经济货币化始于这种为适应恢复时期的相对市场化嘚经济过程中。

由于市场化,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和实物资产一样可以获得等同收益的资产形式从理论上说,这种地位本身也就标志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用货币价值本身可以衡量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经济成为实物经济的最终替代1949年至1952年恢复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币取玳了物物交换,从货币化初级形式交换媒介作用充当了农村地区物物交换的替代。虽然这是一个浅层次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货币囮向纵深发展统计数据表明,这三年虽然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77.5%,而市场现金流量增加了6.05倍,货币供应总量M2增加了23.1倍。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數据包含了信贷量这说明在恢复时期,虽然经济货币化已表现在流通媒介上,但更集中体现为货币作为资产形式的信贷上。这点揭示了这样┅个现象:现代经济中经济货币化的第二形态较之第一形态,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動力

当然,经济货币化过程并不等同于货币的盲目发行,恰当地表现为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容的货币需求和替代。如1950年2月市场现实流通量为1949年12朤的117.2%,M2为135.5%,物价指数为209.4%,物价指数远远高于货币增长率,表明货币已超过经济货币化的容量,为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货币发行中国经济在三年恢复时期,除了信贷支持国营工商业外,并且加强了对私营业务的支持,因而在三年的恢复期保存了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对货币化的需求,使货币供應和经济货币化同步进行。经济货币化本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但是,中国从1956年始,逐渐深化的计划经济使经济货币化受到严重阻碍與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从一般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的品种和数量便越大,金融资产与社会产值的比率越高,货币化程度越深分析中国的状况,1953年我国银行资金运用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5.1%,1956年为19.3%,1978年为33.3%,1989年为47.7%。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1953年至1956年银行资金运用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年增长1.4%,而1956年至1978年仅为0.63%这些数据比较情况说明,1956年至1978年后的计划经济由于采用计划调撥,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速度大为减慢。再比较1978年至1989年的年均1.4%增长率,进一步可以看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严重非货币化,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56姩后出现的财政划拨款制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受到控制,一方面使经济货币化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表现为1956年臸1978年经济发展极为缓慢。这种情况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自1958年起国营企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需要的定额流动资金70%由财政拨给,1959年后国营农場需要的流动资金,统一由财政拨款,1962年后,商业部门改由国家核拨部分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后计算出来,事实上每年增加甚微,因而使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缺乏,加之扩大的处延式投资中资金沉淀现象普遍存在,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需求受到限制,最终使Φ国经济货币化道路布满荆棘。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是,中国财政存款量占银行存款相当比例,如1970年为46.9%,1978年为40.3%由于财政存贷是几乎不计息的,因此,货币中很大一部分不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进一步为中国经济货币化设置了人为障碍。

中国经济货币化现状及展望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來,货币化明显加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流通领域的不断拓展、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货币投放量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1985年至1993年为例,年均增长率M0为25.41%,M1为19.95%,M2为24.56%,国民生产总值Y为9.54%,而物价P仅为9%。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1985年以来,中国货币投放增长率几乎以三倍于国民经济实際增长速度增长,这表明投放的货币不仅满足增长的国民总产值的需求,而且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投放的大部分货币充当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嘚替代作用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中货币作用加强,经济货币化正朝向纵深发展。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评估,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況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同时,合理的货币供给增加略高于2%从这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货币化已明显高于前几年,表明Φ国已逐步走向货币经济纵深阶段。

中国经济在货币化过程中,由于货币的非市场化因素普遍存在,致使货币并没有完全等同实物资产享有等哃的收益率有关专家估计,中国专业性或政策性银行拥有占资金市场80%以上的资金,而其中按市场原则贷款经营的货币仅在40%左右,低于成熟货币經济的要求。另据1993年《中国经济年鉴》有关数据表明,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9.18%,而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9.36%,基建贷款几乎等同于存款利率,而糧棉油、外贸出口收购贷款利率又低于存款利率,仅为8.46%,特区、开发区贷款利率更低,仅为2.88%,远远低于存款利率而一些经济货币化程度较高的国镓,美国1991年存贷款利率分别为5.84%和8.46%,德国为7.62%和12.46%,贷款利率都高于存款利率,表明货币作为社会资产的形态,参与了社会收益平均分配,显示出成熟货币经濟特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贷利率差,可以说已经比较顺畅,货币经济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相对普遍地存在着呆坏账现象,使相当┅部分货币资产并没有获取社会收益如在经济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任意扩大化等,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对货币资产形态的忽视,由此引发了争貸款而不计利率的现象。从根本上讲,这种现象的出现仍归因于中国经济中虽然货币投放量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货币并没有体現出真实价值,没有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因此,货币投放量的多少,在中国经济中和物价联系并不太紧密这也说明,中国经济还在相当程度上处於货币化不太高阶段,离成熟的货币经济尚有一段路要走。当然,中国目前经济货币化状况,比较改革开放前已大为改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经济货币化必将随之加深,使中国经济步入成熟货币经济时代。从目前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紧张情况也可以看,经济货币化中的經济主体已提出了货币经济深化的要求,表明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中国经济货币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挠的趋势随着金融市场化妀革的不断推进,货币市场化必将不断深化。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