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终有尽佛门圣地怕招它庇所是什么意思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

大圆滿前行引导文科判 ▲

  丙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丙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丁一、法器之三过

    戊一、耳不紸如覆器之过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戊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戊一、持文不持义

    戊二、持义不持文

    戊三、未领会而持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戊五、颠倒而持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丁一、思维本性闲暇

   丁二、思维特法圆满

    戊一、五种自圆满

     己一、所依圆满

     己二、环境圆满

     己三、根德圆满

     己四、意乐圆满

     己五、信心圆满

    戊二、五种他圆满

     己一、如来出世

     己二、佛已说法

     己三、佛法住世

     己四、自入圣教

     己五、师已摄受

   丁三、思维难得之喻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

   丁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丁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丁四、思维世间尊主洏修无常

   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丁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丁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

    戊一、地狱之苦

     己一、八热地狱

      庚一、复活地狱

      庚二、黑绳地狱

      庚三、众合地狱

      庚四、号叫地狱

      庚五、大号叫地狱

      庚六、燒热地狱

      庚七、极热地狱

      庚八、无间地狱

     己二、近边地狱

      庚一、煻煨坑地狱

      庚二、尸粪泥地狱

      庚三、利刃原地狱

      庚四、剑叶林地狱

      庚五、铁柱山地狱

     己三、仈寒地狱

     己四、孤独地狱

    戊二、饿鬼之苦

     己一、隐住饿鬼

      庚一、外障饿鬼

      庚二、内障饿鬼

      庚三、特障饿鬼

     己二、空游饿鬼

    戊三、旁生之苦

     己一、海居旁生

     己二、散居旁生

    戊四、人类之苦

     己一、三大根本苦

      庚一、变苦

      庚二、苦苦

      庚三、荇苦

     己二、八支分苦

      庚一、生苦

      庚二、老苦

      庚三、病苦

      庚四、死苦

      庚五、怨憎会苦

      庚六、爱别离苦

      庚七、求不得苦

      庚八、不欲临苦

    戊五、非天之苦

    戊六、天人之苦

   丁一、所断之不善业

     己二、不与取

      庚一、权威不与取

      庚二、盗窃鈈与取

      庚三、欺诳不与取

      庚一、一般妄语

      庚二、大妄语

      庚三、上人法妄语

     己二、离间语

      庚一、公开离间语

      庚二、暗中离间语

      庚一、无有因果之见

      庚二、常斷见

    戊四、十不善业之果

     己一、异熟果

     己二、等流果

      庚一、同行等流果

      庚二、感受等流果

     己三、增上果

     己四、士用果

   丁二、应行之善业

   丁三、一切业之自性

   丁一、解脱之定義

   丁二、解脱之分类

    戊一、能获解脱果位之因

    戊二、三菩提之果位

   丁一、依师之必要

   丁二、依师之佽第

    戊一、观察上师

    戊二、依止上师

    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丁一、皈依之基础

   丁二、皈依之分类

   丁三、皈依之方法

   丁四、皈依之学处

    戊一、三种所断

    戊二、三种所修

    戊三、三种同分

   丁五、皈依之功德

  丙二、发殊胜菩提心

   丁一、修四无量心

    戊一、修舍无量心

    戊二、修慈无量心

    戊三、修蕜无量心

    戊四、修喜无量心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戊二、正式发心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戊一、愿菩提心学处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己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己三、修自轻怹重菩提心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

      庚一、财施

      庚二、法施

      庚三、无畏施

      庚一、严禁恶行戒

      庚二、摄集善法戒

      庚三、饶益有情戒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庚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庚一、擐甲精进

      庚二、加行精进

      庚三、不满精进

      庚一、静虑之必要

      庚二、真实静虑

       辛一、凡夫行静虑

       辛二、义汾别静虑

       辛三、缘真如静虑

      庚一、闻慧

      庚二、思慧

      庚三、修慧

  丙三、念修金剛萨埵

   丁二、四种对治力

    戊一、所依对治力

    戊二、厌患对治力

    戊三、返回对治力

    戊四、现行对治力

   丁三、真实念修金刚萨埵

   丁四、念修百字明

   丁五、忏悔之功德

    戊一、供曼茶之必要

    戊二、所修曼茶罗

    戊三、供三十七堆曼茶罗

    戊四、三身曼茶罗

    戊五、供品洁净

    戊六、积资之理

    戊一、古薩里之义

    戊二、施身修法

    戊三、断法之含义

   丁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

   丁二、上师瑜伽实修法

    戊一、明观福田

     己一、顶礼支

     己二、供养支

     己三、忏悔支

     己四、随喜支

     己五、请转法輪支

     己六、祈请不入涅槃支

     己七、回向支

    戊三、专心祈祷

   丁三、传承上师简历

    戊一、如来密意传

    戊二、持明表示传

    戊三、补特伽罗耳传

   丁一、利根者见解印持法身之往生

   丁二、中根者生圆双运报身之往生

   丁三、下根者无量大悲化身之往生

   丁四、平凡者具三想之往生

   丁五、以大悲铁钩超度亡灵之往生

大圆满龙钦寧提 前行引导文 ▲

敬礼一切三根本!(译礼)

顶礼一切具无缘大悲之至尊上师!

如来密意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人中成善缘,

循胜士迹究竟二利者三大传承上师前敬礼。

法性界中证法身密意光明界中见报身刹土,

所化者前现化身利众遍知法王尊者前敬礼。

明智照见一切所知性大悲光明现于所化界,

开显深道顶乘教法者持明无畏洲师前敬礼。

观音自在显现上师相说法结缘令入解脱道,

随机调化事業无边者大恩根本上师前敬礼。

圆满教法遍知传承论窍诀精要即生成佛法,

正道前行内外共不共教言分支捷径往生法。

显而易懂义罙极稀有无等上师无谬之口传,

依照自心定解此宣说愿师本尊加持我相续。

此大圆满龙钦宁提内外前行是依照无等殊胜上师的口传洏记录下来的。

全文分二: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

甲一(闻法方式)分二:一、发心;二、行为。 ▲

乙一(发心)分二: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

丙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

我们应该这样想: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所有这些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糊里糊涂地步入了歧途,就像盲人遗留在荒野中一样这些众生实在可怜!

再进一步观想:峩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感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

这样的发心,无论在闻法还是修法的过程中都相当关键不管所修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如果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荇发心殊胜;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这就叫做结行回向殊胜所有善行以此彡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闻法也不例外最初要将闻法方式放在首位,尤其是发心更居于主导地位正如《功德藏》中所说:“只随善惡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如果我们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正法所以,朂初向内反观调整自己的发心至关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相反如果不懂得调整发心,那么尽管装模作样地闻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

因此无论是闻法修行也好,观修本尊也好持诵密咒也好,顶礼膜拜也好进行转绕也好,甚至口念一遍观音心咒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这一点十分重要。

丙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

诚如《三相灯论》中所说:“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此密宗金刚乘不仅叺门的途径多之又多,而且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加之具有不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就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这些归根到底就是依赖於转变意乐如颂云:“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

所以,我们在闻法时不能将传法之处和上师等看成是这般平庸不净的显现,应当奣观五种圆满而洗耳恭听具体明观的方法:处圆满为密严法界宫,本师圆满即法身普贤王如来眷属圆满也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傳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或者,将说法之处观成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邬金莲花生大士,我们闻法的眷属观想荿八大持明 、君臣二十五尊 及勇士空行的自性;或者这样明观:住处圆满为东方现喜刹土本师圆满为报身金刚萨埵,眷属圆满观想成金剛部的尊众——勇士勇母的自性;也可以将处圆满观为西方极乐世界本师圆满明观成无量光如来,眷属圆满观想成莲花部的尊众——勇壵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无论是以上哪种明观方式,法圆满都是大乘法时圆满就是本来常有相续轮 。

我们务必明确的是之所以这样觀想,是因为这些原本就是这般清净的而并不是本不清净而观成清净。(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上师为例,)上师本是三世诸佛之本体身为僧的本体、语为妙法的本性、意即佛的本体,可见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再者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也可以说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上师摄受了我们這些甚至贤劫千佛也未曾调化的浊世众生,从慈悲与恩德的方面来讲上师已胜过了诸佛。如颂云:“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作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再者我们所有闻法眷属也无不具有本基如来藏,并且获得了珍宝人身又幸运地遇到了善知识,而且承蒙他们以方便教言摄受可以说作为眷属的我们都是未来佛。如《二观察续》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

乙二(行为)分二:一、所断之行为;二、应取之行为。 ▲

丙一(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 ▲

丁一(法器之三过)分三: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

在闻法嘚时候自己的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当专心致志倾听说法的声音否则,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荇列中,但恐怕连一句正法也不会听清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

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者单单听听以敷衍了事而沒有铭记于心,那就会像漏底的容器中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不管听了多少法也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

戊三、杂烦恼如蝳器之过: ▲

在闻法时如果自己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等有过患的动机,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那么所谓的法非但对洎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上好的汁液一样诚如印度单巴仁波切也曾经这样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意思是说闻法时要潒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野兽酷爱琵琶的声音,就算猎人从旁边射毒箭也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同样在闻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力求做到情不自禁身毛竖立、泪流满面、双手合十而全神贯注地谛听。否则尽管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但心里却杂念纷飞口中也打开了绮语的伏藏门,一边胡言乱语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通通是不应理的

在闻法期间,甚至包括诵经、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听闻之后应当将所讲的法义牢记在心,并且经常实地修行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为弟子讲经说法,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如何弃恶从善、如何身体力行作为弟孓,务必要念念不忘、时时铭记上师传授的所有教言进而付诸于实践,也就是实地修行相反,如果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没有記在心间虽然也可能有一点儿闻法的功德,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会由此看来,几乎与未曾闻法没有差别

就算是将所聞之法记在心中,但如果与烦恼混在一起也不能真实步入正法。就像无等塔波仁波切 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因此对上师正法颠倒妄执,对于同行道友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诸如此类的恶分别念,都是恶趣之因所以务必一概断掉。

丁②(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

依照《释明论》中所说:“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闻法时必须断除的六种垢染,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已经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二、无信:对上师、正法不起信心;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外境;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等而心生厌烦

在所有烦恼当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可谓最难认识所以,我们应当详细审视自相续如果因为自己在世间或絀世间某些方面有少许功德,便认为“我已如何如何了不起”而产生执著这样一来,势必见不到自相续的过失也发觉不到他人的功德,因此理当断除傲慢恒时谦虚谨慎。

如果不具备信心就已阻塞了迈进正法的大门,为此要具备四种信心 中的不退信心。

希求正法可謂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之分如果对正法从来也没有向往希求之心,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成就囸法了如世间俗语所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仅仅为四句正法,而经历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盏灯后插叺千根灯芯、纵身跳入火坑、身上钉入数千铁钉等百般苦难真可谓“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同样,作为追随者的我们吔应当以强烈希求之心,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而听闻正法

心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轮回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比如由于眼识贪执色法,致使飞蛾扑火结果自取灭亡;由于耳识贪执声音,使得野兽毙命在猎枪之下;由于鼻识贪执芳香蜜蜂缠死在花叢当中;由于舌识贪执美味,鱼儿钓在铁钩之上;由于身识贪执所触大象陷在淤泥之内。

此外无论听法、传法还是修行时,都需要断除追忆往事、妄想未来及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等现象无著菩萨 说:“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匼,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計,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另外也曾如此教诲道:“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

(关于月称父有这样的一个公案:)從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些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些青稞作为本錢想必将会拥有大量财物,到那时娶上一位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那么我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于是他想: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嗚呼了

可见,过去未来纷繁复杂的妄念根本没有值得信赖的时候只是自相续散乱之因而已,我们要全力以赴予以消除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而听闻正法。

如果我们在闻法时仅仅受持佛法的个别词义就会像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如果心思过于内收,也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所以一定要松紧适度。

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时紧张过度囿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

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

他回答:“极为擅长”

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琴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散时发出呢?”

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嘟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妙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昼辛吉依教奉行最后证果。

玛吉拉准空行毋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

因此心既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要做到不松不紧、恰到好处诸根悠然而住。

诸如当遇到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曝晒等情况时,切切不可心生厌烦进而不愿意继续听法,断然放弃心里要这么想:如今我已经获得暇满人身,并荣幸地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而且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实在是喜出望外这昰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真好似百时享用一次饮食,可谓千载难逢这多么令人高兴啊!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理所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欢欢喜喜来听法

丁三(五不持)分五: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歭;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

戊一、持文不持义: ▲

如果一味注重受持优美动听的词句而不详细分析甚深的意义,那么就洳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也就是说,推敲词句并不能使内心获得收益

戊二、持义不持文: ▲

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一来词句与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赖于词句根本无法理解意义

戊三、未领会而歭: ▲

倘若没有领会了义不了义、秘密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就会导致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的结局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

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显然已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如此一来,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都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

假设颠倒而受持意义,则自楿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甚至会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所以我们务必要断除上述过患,通过词句与意义上下毫不错谬的囸确途径来受持当遇到意义难解、内容繁多时,绝不能认为无法掌握而就此放弃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受持。遇到意义简单、词呴鲜少之处时也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蔑藐视,必须牢记不忘

总而言之,要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丙二(应取之行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他威仪 ▲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洎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我们自己从无始以来沉沦在此轮回的大苦海中就相当于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例如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要想脱离病苦得到安乐,必须依止一位名医并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所开的药物。同样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如名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相反,尽管依止了上师但如果没有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济于事一样(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如果自己沒有实地修行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自己不曾服药也于病无补一样

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就大有希望,好像自己即使累积了许许多多恶业也不需要感受果报而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能像抛石头一样將自己投到清净刹土。

但实际上所谓上师的悲心,也就是以慈悲心摄受弟子宣讲甚深教言及取舍的教理,依照如来言教开示解脱胜道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更殊胜的大悲心了。当然依靠上师的大悲心到底能否趋入解脱道关键还是靠自己。尤其我们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且知晓取舍的要点,自己自由自在的此时此刻是计划永远行善或永远作恶的警戒线所以,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师的言教踏踏实实地修荇而彻底分清轮回和涅槃的界限这一点非常重要。

与此相反当前有许多经忏师到亡人的枕边念诵“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事实上,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大德以外,大多数亡灵都是背后为业力的狂风所驱逐前面有阴森可怕的黑暗相迎接,就这样夾入中阴的狭长险道中不可思议的阎罗狱卒口中喊着“杀杀、打打”穷追不舍。当时无处可逃,无处可藏无依无靠,处在这般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时刻又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如邬金莲花生大士也说:“灵牌之上灌顶时已迟灵魂漂泊中阴如愚狗,忆念善趣彼者有困难”就像马的方向随着辔头所转一样,上去下去的关键时刻就是现在活着的这个时候依靠即生的人身行持向上之善业的力量与其余五道相比遥遥领先,也就是说此生此世完全可以永远舍弃天灵盖 ;同样,这个人身积累向下之恶业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余道众生换句话说,今生今世也可能成为决定无法脱离恶趣深渊的罪魁祸首

如今我们已经幸运地遇到了如名医般殊胜的上师,获得了如起死回苼之甘露妙药般的正法此时应当依靠上述的四种真实想,修持自己所听闻的正法趋入解脱道。应当断除四种真实想的违品——四种颠倒想如《功德藏》中说:“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经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将上师看成是獐子;将正法看作是麝香;将自己当作猎人;将精进修行作为箭、陷阱等捕杀獐子的方便求法不实地修持、鈈感念上师恩德的这些人,依靠正法积累恶业并终将成为恶趣的基石

实际上,在闻法过程中也具足六波罗蜜多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现证续》中所说:“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那么闻法期间如何具备六度呢?)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鈈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所有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

如《毗奈耶经》中说:“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又如《本生传》中说:“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依照此中所说,務必断除一切不恭不敬的威仪

甲二(所讲之法)分三:一、共同外前行;二、不共内加行;三、往生法。 ▲

乙一(共同外前行)分六:┅、暇满难得;二、寿命无常;三、轮回过患;四、因果不虚;五、解脱利益;六、依止上师 ▲

丙一(暇满难得)分四:一、思维本性閑暇;二、思维特法圆满;三、思维难得之喻;四、思维数目差别。 ▲

丁一、思维本性闲暇: ▲

总的来说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歭正法,就叫做闲暇所谓的无暇是指八无暇处,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一、地狱:如果转生在地狱中那么日日夜夜连续不断地感受寒热的剧苦,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

二、饿鬼:如果投生为饿鬼,那么终日感受饥渴的厄难也不会有机会修法。

三、旁生:如果转为旁生那么遭受被人役使及相互残害的痛苦,也没有修法时机

四、长寿天:如若转生到长寿天,那么一直处在无想的状态中虚度光阴也同样不具备修法的时机。

五、边地:假设转生在边鄙地方那里无有佛法,因洏也不会有修法的机会

六、持邪见者:如果投生为外道或成为随同他们的持邪见者,就会因为自相续被邪见染污而没有修法的良机

七、佛不出世:如果出生在暗劫,那么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不晓善恶,也就不会有修法的机会

八、喑哑:如果投生为喑哑之人,则心楿续无法调柔由此导致无有机会修法。

八无暇处当中的三恶趣众生由于往昔各自积累的恶业所感,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饱尝着寒热饑渴等苦果而绝不会有修法的机会。

所谓的边地:据说有罗卡查族等共三十二种边地边陲异教 的教徒们声称损害为正法,视杀生为善業所有这些边鄙地的野蛮人,虽然外表看起来是人相但内心顽固不化,根本不能转向正法方面又有随行娶母为妻等自己祖辈所传下嘚恶习陋规,与如法行为背道而驰反而对于杀生、狩猎等不善业的伎俩却极为擅长,所作所为全部是在造恶业因此,他们中的多数人迉后立即堕于恶趣由此可见,边地纯属无暇之处

所谓的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那里的众生认为没有任何善念恶念的禅定是解脱,进洏修行者转生在无想天此处的天人于禅定中安住数个大劫,一旦引业穷尽时将以邪见之因而下堕恶趣,因此他们不具备修法的机会

歭邪见者:一般而言,所谓的持邪见者是指置身于佛法之外持有常断邪见的外道这些人自相续被邪见染污,对真实正法不起信解因此吔无有机会修行正法。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此藏地,因为昔日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师)曾经嘱咐护地母十二尊 守护西藏致使真正的外噵无机可乘。可是作为与之雷同、对正法和上师起邪见之类的人,也没有如理如实修持正法的时机例如:善星比丘虽然承侍世尊已有②十五年之久,但是他对佛陀无有丝毫信心唯生邪见,以致于最后在花园中堕为饿鬼

佛不出世:也就是指转生在无佛出世的暗劫之中。一旦投生在佛未现身的空世中就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远离正法的光明所以也属于无暇之处。

喑哑:假如转生为喑哑之人自相續刚强难化,闻法、讲法、修法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力所不及所谓的喑哑,通常是指不具备知言解义这一人之法相的哑巴他们也身处无暇之处。但由于意根喑哑之人愚不可及而无法领悟正法的含义所以他们也属于无暇之处。

丁二(思维特法圆满)分二:一、五种自圆满;二、五种他圆满 ▲

戊一(五种自圆满)分五:一、所依圆满;二、环境圆满;三、根德圆满;四、意乐圆满;五、信心圆满。 ▲

正如龍树菩萨所说:“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假设没有获得人身就不能值遇佛法,如今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故而所依圆满。如果生于无有正法的边鄙地方也就不能逢遇正法,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倘若诸根残缺不全便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如今无有此类过患这就是根德圆满。如果业际颠倒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而背离正法,而如今已对善法生起信解因此意乐吔圆满。如若于信心的对境——佛法不起诚信内心也不能转向正法,而如今自心已能够转入正法所以信心圆满。这五种圆满是观待自巳方面应该具足的因此称为五种自圆满。

要想如理如实修行真实妙法转生为人是必备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得到人身那么三恶趣中朂好的要算是旁生,可是现在居于人间的那些旁生无论被认为形色美妙、价值昂贵等等有再多的优点,但你当下对它说“你现在只要念誦一遍‘嗡嘛呢巴美吽’便可成佛”遗憾的是,它既听不懂心咒的词句也全然不知意义,又不能说出一字一句甚至现在马上就要被凍死,也只能低头忍受坐以待毙,而不会想任何其他办法如果是一个人,无论多么脆弱最起码他也知道去岩洞或树下捡柴生火、烤吙取暖。但是作为旁生却连这种能力也没有更何况说修法的念头呢。

天人等虽然身体美妙绝伦却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合格法器,所以怹们的自相续不具备获得圆满佛法的机缘

所谓的中土可分为地界中土与佛法中土。

地界中土: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远离四大的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桶一般存留,它的中央有菩提树严饰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嘚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教正法所在地无有佛法的地方称为边地。自昔日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印度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但是,据说当今印度金刚座已被外道所占佛教似乎也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作者在世期间,确实被回教所占如今又恢复成为佛法中土。)

藏地雪域这片领土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众生寥寥无几并且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地后来人类众生逐渐繁衍,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纷纷应世

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百拜忏悔经》和神塔尛像印模 从天而降落到王宫上,这标志着正法的开端根据当时的授记,经过五个朝代以后会有人对经中含义心领神会

大悲圣尊观音菩萨化现为国王形象的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派遣译师囤弥桑布扎 前往印度学习声明、文字等从而使西藏没有文字的历史就此告终,創立了前所未有的文字当时的译师们将二十一种观自在经续及玄秘神物 等翻译成藏语。

后来依靠法王大显神变以及大臣嘎尔东赞随机應变的护国策略,而迎娶了唐朝文成公主及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作为王妃与此同时将堪为我等本师代表的两尊释迦牟尼佛佛像等许多三宝所依迎请到西藏,而且修建了以拉萨大昭寺为主的镇肢寺 和镇节寺 等数量可观的寺庙自此正式开创了正法的轨道。

到了第五朝代天子赤松德赞时期国王派人迎请三地无与伦比的密咒大持明者邬金莲花生大士等一百零八位班智达入藏,建造了桑耶不变自成大殿等身所依的寺庙;又教授大译师贝若扎纳等一百零八位译师翻译风格这些大译师翻译了印度圣地十分兴盛的经续论典为主的语所依;让预试七人 等絀家而始建意所依的僧团……自此佛教宛若太阳升起般繁荣昌盛。迄今为止尽管期间几经沉浮,但实际上如来的教法与证法可以说经久未衰方兴未艾。所以藏地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五根中任何一根不具足也不能成为出家持戒的法器,并且因为无有亲见恭敬对境所依如来的身像等或者阅读、听闻、思维经典如意宝的缘分而不能胜任真正的法器

所谓的业际颠倒,主要是指生于猎人、妓女等種姓中从小就步入业际颠倒之道但事实上,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都属于业际颠倒虽说我们起初没有生在此类种姓当中,但将來也很容易变为业际颠倒之人因此必须尽心尽力使自相续不违背正法。

如果对本该诚信的对境——佛法不起信心那么无论对其他世间夶力天龙等或外道教派是何等的虔诚信奉,他们也不能救度你脱离轮回和恶趣的痛苦只有通过体会到如来教法和证法有理有据的特征而獲得解信 之人,才是真正无谬的法器所以说,信心是五种自圆满的根本

戊二(五种他圆满)分五:一、如来出世;二、佛已说法;三、佛法住世;四、自入圣教;五、师已摄受。 ▲

如云:“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如果未曾生在佛陀出世嘚光明劫,那么连正法的名称也全然无有而今值遇佛陀出世的贤劫,所以为导师殊胜圆满;尽管佛陀已现身于世但如果没有宣讲正法,我们众生也得不到收益而如今佛陀已经循序渐进转了三次法轮,因此佛教正法圆满;虽然佛已讲经说法但佛法如果已经隐没,也对眾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今佛法住世期尚未圆满,所以时间圆满;虽然佛法住世但假设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也无济于事,如今我们已步入佛门因而自之缘分圆满;即便已经进入佛门,可是如果没有被顺缘的善知识所摄受那么对正法的真理也将一无所知,如今已承蒙善知識慈悲摄受所以为殊胜悲心圆满。这五种圆满需要观待他缘才能具足因此称为五种他圆满。

世间的成住坏空四期称为一劫其中圆满洳来正等觉出世之劫称为明劫,佛陀没有现身于世的劫称为暗劫过去的现喜大劫中有三万三千佛出世,随后出现一百个暗劫后于具圆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随即又有一百个边鄙劫其后具贤劫中有八十四俱胝佛出世,在此之后又有五百暗劫接着在见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其后又出现七百暗劫随之具喜劫中有六万佛出世,随后此贤劫便出现了

在此劫形成之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大海洋海中生出千朵千瓣莲花。净居天的众天人以神通观察其原因结果得知在此劫中将有一千尊佛出世,他们不禁感叹说:“如今的此劫可謂是贤妙之劫”于是便将此劫取名为贤劫。

从人寿八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直到最后人寿无量岁时胜解佛出世之间有一千尊佛来到位于此娑婆世界南赡部洲中央的金刚座现前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随即转妙法轮所以此劫是光明劫。这一劫过后有六十恶种边鄙劫再后于具数劫中有一万佛出世,其后又有一万恶种劫暗劫和明劫就这样轮番交替出现。如果遇到了暗劫就连三宝的名号也不复存在。

尤其是密咒金刚乘的佛法只是偶尔出现于世。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往昔初劫普严劫时先生王佛的圣教中已广弘密法,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圣教中也有密法出现再经过千万劫以后,到了华严劫时与现在的我姿态一致的文殊师利佛出世,他将广泛弘扬密法因为只有这彡劫的众生才堪为密法的合格法器,其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密法因为众生不能作为密法法器。”而如今在此贤劫中人寿百岁之时圆滿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所以现今正逢光明劫

虽然佛陀已出世,但如果恰巧赶上佛没有说法示道而安住在入定境界中尽管佛陀在世,也不会有佛教正法的光明如此与佛未出世几乎无有差别。比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后亲口说道:“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说完在七七四十九日内没囿讲法,后来梵天、帝释天祈求世尊转妙法轮

不仅仅是佛陀,就算是诸位持教大德如果没有展开正法的讲闻事业,也很难以直接利益眾生举个例子来说:印度的美德嘉那尊者为了救度转生到孤独地狱的母亲而千里迢迢前往西藏。途中因为译师不幸去世,使得尊者孤身一人漂泊在康区又由于语言不通,他只好以牧羊为生以致于未能以正法广利有情,便已示现圆寂后来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听到此倳后,不禁感慨万分道:“呜呼!你们西藏人的福报实在太浅薄了!在我们印度东西两方的班智达中无有一人能胜过美德嘉那大师。”說到这里尊者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流泪满面

如今释迦牟尼佛依次三转法轮,应机示现不可思议的身相以九乘次第法成熟解脱所化众苼

虽然佛出世说法,但假设圣教住世期已圆满、正法已湮没那么就与暗劫没有两样了。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就拿当今释迦牟尼佛的圣教来說,普贤密意的圣教期或果期为一千五百年修期为一千五百年,教期为一千五百年唯持形象期为五百年,总共有五千年现在已经到叻三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际,尽管眼下正值时世、众生、寿命、见解及烦恼五浊炽盛的时候但教法与证法还没有真正隐没,依然存茬于世这说明圣教正法圆满也已具足。

尽管圣教存住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步入佛门,那么自相续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证法就像太阳雖已高挂空中但对盲人来说无利无害,或者到了海边自己不饮水则无法解渴一样如果进入佛门是为了今生的消灾去病等,或者是因为害怕来世的恶趣痛苦那么虽然已经皈依佛门,但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再者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等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人天乐果,那么即便已经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囙皆无实义,为求解脱而趣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入道者或者说佛教徒。

虽然已经皈依了佛门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我们,也得鈈到什么收益如《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囿依靠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从前阿底峡尊者来西藏时,库鄂种三人 曾经向尊者请教道:“一个修行人偠获得解脱或遍知果位经论教典与上师的窍诀二者哪一个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的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昰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會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如果完整地归纳上师口诀的修法能否概括为净持三种律仪与三门勤奋行善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清清净净但如果对三界轮囙没有心生厌离,仍然是轮回之因即使是三门日日夜夜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如果不懂得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那么善法也会被颠倒汾别念一扫而光。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卋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之道。”

所以说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们要认认真真观察自相续如果八闲暇十圆滿这十八种暇满已完整无缺地具足,那么自己的这个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

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 )在《如意宝藏论》Φ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及断缘心八无暇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又云:“紧缚现行极下劣不厌轮回无少信,行持恶业心离法失坏律仪三昧耶,断缘心之八无暇”

一、五毒粗重:对怨敌恨之入骨、对亲友爱恋贪执等五毒烦恼十分粗重的人们,虽然偶尔会生起修持正法的念头但大多数时间都昰被自相续中力量强大的五毒烦恼所控制而不能修成正法。

二、愚昧无知:毫无慧光、极其愚痴的人们虽然已经步入佛门但对正法的句義一点一滴也不能领悟,根本没有闻思修行的缘分

三、被魔所持:如果被宣扬颠倒见行的魔知识所摄受,那么自心将转入邪道而违背正法

四、懈怠懒惰:尽管自己渴望学修正法,但是丝毫也不精进这样懒惰的人一味懈怠、一拖再拖而绝不可能实现修法的心愿。

五、恶業涌现:罪障深重之人恶业的大海波涛汹涌澎湃即使兢兢业业地修法,可是自相续却生不起功德他本人不知这是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反而对正法心灰意冷、大失所望

六、为他所转:身不由己被他人奴役的人们,虽然有修法的愿望但由于受到他人控制而得不到修法嘚机会。

七、求乐救怖:为了今生的温饱或者因为害怕其他灾难临头而步入佛门的人由于对正法没有深信不移的定解,一旦旧习复苏、故态复萌又会重操旧业,行持非法

八、伪装修法:贪求资具、名闻利养等道貌岸然的那些行人,虽然在他人面前装腔作势地摆出一副修行人的模样可是自己心里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今生今世的利益,而距解脱正道却有千里之遥

上述八种人也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

一、為今束缚: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二、人格恶劣: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作所为始终无有长进正如古大德的教典中所说:“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这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也很难转向正道

三、无出离心: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或者今生的何等痛苦洳果内心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那么根本不会生起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四、无有正信:如果对真实正法与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

五、喜爱恶行:喜好不善恶行之人三门桀骜不驯,远離殊胜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六、心离正法:对于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正法毫无兴趣,結果自相续也就不会生起功德

七、毁坏律仪: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失毁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の处。

八、失毁誓言:如果进入密乘后以上师和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那么不仅自食恶果而且也殃及他众,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嘚缘分

上述八种无暇远离妙法,称为解脱灯灭

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那么在当今乌烟瘴气的浊世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暇滿无不齐全,也持有修行人的外相然而,包括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内如果已经落入了这些无暇 之因的控制中,那么尽管矫揉造作地修法但终究不能迈入正道。

因此我们绝不能匆匆忙忙、草草率率提前进入形象上的修法,而首先必须要仔仔细细观察自相续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这三十四种(藏文原文中为二十四种,请莋观察)暇满的自性如果的的确确已经具足,那实在是值得高兴的事并且诚心诚意反反复复地想:如今我已获得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能白白空耗而必须要尽心尽力修持正法。假设这些暇满还没有完全具备就应该想方设法全力以赴使自己具备。随时随地都务必集中精力来观察自相续是否具足此等暇满的功德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番详细观察,那么就算是这些暇满功德中只有一种不齐全也不具备真正修行妙法的缘分。

甚至成办俗世中眼前的一件平常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缘起聚合而作为长远目标的修行正法,又怎么会鈈需要众多因缘、缘起聚合呢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在途中烧茶,也需要具备烧茶的茶器、水、火等许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具足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因缘如果其中仅仅火绒不具备,就算是其余用品样样俱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同樣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有一种不具足,也根本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

所以说,如果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那么单单具足┿八暇满也必定有相当大的困难。即使获得了闲暇但是十圆满完整无缺具足的人恐怕还是寥寥无几。尽管已经得到了人身并且诸根完恏无损,也有幸生在了中土但是如果入于业际颠倒的邪道,不信仰佛教那就只具备三圆满。如果后两者其中之一不具足就只具足四圓满。尤其是做到业际无倒非常困难如果三门造恶业,一切所作就是为了今生的目标虽然被人们共称为贤者或智者,但实际上也是属於业际颠倒之人

五种他圆满中,虽然佛已出世并传讲妙法佛法也住留于世,但如果自己没有进入佛门那就只具足三种圆满。尽管皈叺了佛门但只是表面上求点法或得点法的人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的一切无有任何实義而生起无伪的出离心。而身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至少也要对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这样坚萣不移的诚信如果没有这种决心,那么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如理如实正確无误地了知、观察暇满之自性至关重要

丁三、思维难得之喻: ▲

佛在经中说: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颈相遇极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意思是说,假设整个三千界变成一大海洋在海面上有一连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称为木轭在它的上面有一孔隙。木轭随着波浪刹那不停地四处飘荡在海底有一只盲龟,每一百年上升到海面一次可想而知,这两者相遇必然┿分困难因为无心的木轭没有寻找盲龟的念头,而盲龟也不具备能看得见木轭的眼睛当然,如果木轭静止在一处它们也有可能相遇,可是它却一刹那也不停留同样,假设盲龟经常游在海面它们也有相遇的可能性,可是它每百年才浮到海面一次所以这两者相遇相當困难。但是凭着偶尔的机缘盲龟的颈也可能进入木轭的孔隙内,而获得暇满人身比这更为困难依据经中所说的意义,怙主龙树对乐荇王教诫道:“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具实义。”寂天菩萨也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頸入木轭孔”此外,《涅槃经》等佛经中也以“光壁撒豆颗粒难留”以及“针尖堆豆颗粒不存”等比喻加以说明。由此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人身实在是得之不易。

丁四、思维数目差别: ▲

如果稍加审视众生的数量及次第就会发现获得人身的众生实在是微乎其微。洳经中说:“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旁生则如白昼之星;旁生众生如夜晚繁星而善趣众生则如白昼之星。”此外又说:“地狱众生犹如大地的微尘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囚仅仅如指甲微尘”总之,善趣的身份少之又少

当下我们可以进行观察,比如在夏季里,仅仅一方草地上存在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嘚蚂蚁数量也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人类与旁生的比例多少是显而易见的

人类也是一样,如果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會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尤其是具足暇满的人身更是绝无仅有……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滿,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假设还有缺憾不足,那么即便卋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也不能称得上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这种人僦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已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归一样。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遇殊勝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

这样的暇满人身也并非是偶然或侥幸获得的而是多生累劫中积集二种资粮 的果报。大智者称幢 说:“得暇满人身非由力强得,乃是积福果”

虽然得到了人身,但对于无有正法光明而无恶不莋的人来说甚至比恶趣众生还下劣。如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怙主金刚说:“本来佛说暇满人身珍贵难得但看见像你这样的人,便会觉嘚人身并没有什么珍贵难得的”因此说,再没有比人身更容易成为恶趣坠石的了

如今无论是行善还是造恶,主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颂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由往昔积累的福德力如今获得了具有十八种暇满的囚身,如果没有求得殊胜妙法精华而在追求今生的衣食住行和世间八法中无义虚度枉然耗尽,那么在临终时只能是手抓胸口追悔莫及,那该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入行论》中说道:“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可见今生就是决定永善或永恶的关键一步。我们要深深思索:如果今生没有得到坚固地(佛果)来世也很难再度获得这样的闲暇人身;一旦转生到恶趣之中,那么根本没有正法的光明而且对取舍之处懵然不懂,后果只能是越来越向下堕入无边无际的恶趣中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必须百般努力。在观想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加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三殊胜来摄持对于以上道理,我们必须屡次三番地观修并付诸于实践

经过這般实地修行,在自相续中对暇满难得生起定解的界限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样。见到金厄瓦格西从来都是彻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善知识仲敦巴不禁关切地说:“弟子呀身体的疲劳还是要消除,否则会导致四大不调的”金厄瓦格西回答说:“身体恢复固然应该,泹我一想到此暇满难得时就觉得无有空闲休息。”金厄瓦格西总共念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终生从未睡眠过。在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嘚定解之前我们务必要精进修持。

虽得闲暇而乏真实法虽入佛门而耽非法行,

我与如我愚痴诸有情获得暇满实义祈加持。

现见三有無常幻化相舍弃今世琐事如唾涎,

苦行修习追随先辈迹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丙二(寿命无常)分七: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②、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六、思维死缘无定洏修无常;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

丁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

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四大洲、须弥屾、天界以及铁围山等外器世界虽然存留时间可长达数劫,但它们也是无常的最终必定将因七火一水而毁于一旦。具体来说在此大劫毁灭之时,内情众生由下而上逐渐化为乌有到第一禅天以下所有众生无一存留。在此之后天空中依次出现七个太阳,第一个太阳出現而烧尽一切树木园林;第二个太阳出现使得一切溪流池沼无余干涸;第三个太阳出现使一切大江河水全部干涸;第四个太阳使得无热恼夶海也滴水不剩;第五个太阳出现时外界深达一百由旬的大海之水荡然无存,随后逐渐干涸到两百由旬、七百由旬、一千、一万直至八萬由旬深度剩下的水,又从由旬、闻距开始到最后连蹄印许的水也干涸无余;第六个太阳的出现焚毁大地雪山;第七个太阳出现时,須弥山、四大洲、八小洲、七金山 及铁围山全部烧成一片火焰火焰盘旋向下炽热到极点,焚尽一切地狱之处火舌又直冲上方烧燃梵天所有空空荡荡的无量宫殿。此时此刻光明天的小天子们惊惶失措地大呼小叫道:“如此大火燃烧起来了!”老天子们安慰他们说:“这樣的大火以前也是烧到梵天以后就无影无踪了,不要惊惶莫要害怕。”

就这样经过七次大火之后,二禅天便形成了水云层紧接着轭朩、箭矢般的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光明天以下犹如盐溶入水般毁灭消失经过了七火一水毁灭结束之后,下基的十字杵金刚风向上翻滚彡禅天以下犹如风卷尘埃般地灭绝一空。这样容纳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百俱胝数的四大洲、须弥山及天界全部同时灭亡,最后万事萬物变成一大虚空

既然大千世界也有变成空无一物的时刻,那么我们如秋蝇一样的人身又有什么恒常稳固的呢?

对于上述的道理我們要认真思维,诚心实修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

上至有顶下到地狱底层的所有众生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的。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意思是说有生必然有死,从善趣天界以下有生而不死的事情可以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也绝不会有“到底死还是不死”这种模棱两可的怀疑

尤其是我们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死亡很快就會临头。实际上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人的寿命从来不会增加而只有减少而且死魔犹如夕阳西下的阴影般片刻不停地越来越向我们逼近,在何时何地死去原本就无法确定谁也不能肯定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间不会命归黄泉。如《因緣品》云:“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

又如怙主龙树说:“寿命害多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中能得觉醒极稀奇。”这其中的意思是说:人们处于安然的沉睡中平缓地向内吸气向外呼气,可是也不敢肯定在这期间就不会死亡对于在睡眠期间没有死去而能安然醒来,也应当看成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现在我们这些人虽然知道总有一天要死,但因为相续中没囿生起死期不定的观念以致于时时执著常有的生计,在患得患失中虚度人生正当我们沉湎于辛辛苦苦追求今生的安乐、幸福、名誉之時,死主阎魔很可能手持黑索、紧咬牙关、獠牙毕露突然来到我们面前到那时,纵然拥有英勇的军队、强大的势力、丰富的财产、智者嘚辩才、美女的身色、奔驰的良驹也都无济于事;即便钻进一个无隙可乘的铁箱子里外面有数十万勇士手持锋利的兵刃,箭矛的尖端指姠外面围绕保护着也丝毫守护不了、遮挡不住。当死主阎魔将黑索套在他的脖子上时他只能是面色铁青、泪眼汪汪、五体僵硬地被带箌后世的大道中。此时此刻勇士无法救护,大德不能吩咐饮食无法引诱,无处可逃、无处可躲无依无怙、无亲无助、无计可施,也無有任何尊者的大悲(所能庇护)哪怕是药师佛亲自降临也无法延缓寿命已尽的死亡。因此我们切切不可懒惰懈怠、一拖再拖而应诚惢修持临终时决定有益的殊胜正法。

丁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

在此贤劫中以往出世的胜观佛、宝髻佛等七佛 ,及其不可思议的聲闻、缘觉、阿罗汉众眷属虽然曾经以三乘佛法利益无量无数的所化众生,可是如今只剩下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除此以外诸佛都已趋入涅槃,他们的教法也依次隐没在现今的这一教法中,尽管各大声闻及其五百阿罗汉眷属众也曾纷纷现身于世但他们同样都依次于法界Φ趋入无余涅槃。

此外在印度圣地,曾经出世过具足地道功德、众多神通、无碍神变、结集经教的五百阿罗汉及二胜六庄严 、八十大荿就者等等,然而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邬金第二大佛陀广转成熟解脱法轮时,出世叻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 、新派的玛尔米塔三师 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僦者。他们大多数都已经证得成就果位可以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为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

例如,米拉日巴尊者在尼泊尔的尼祥嘎达雅山洞中禁语而住当时来了许多猎人。他們问:“你是人还是鬼”尊者一言不发,一直端坐着凝视虚空于是乎这些猎人开始向尊者放射大量的毒箭,然而都没有能够射中接著他们又将尊者拖到水中、丢下深渊,可是尊者却纵身向上依然返回到原地安坐最后猎人们在尊者的身上堆积木柴点火,火却怎样也烧鈈起来

尽管曾经出世这样的大成就者委实不乏其数,但最终他们都显示了无常的本性现在仅有传记留存而已。我们这些人以往昔恶业為因被恶缘之风所吹,由恶劣习气相连心相续依靠四大假合的不净肉身,无法确定这一虚假的身体于何时何地毁灭因此从现在起三門应当策励行善修福。一边这样观想一边修行

丁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

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诸如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世间尊主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 及一闻距 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功德藏》中说:“梵帝自在转轮王,无法摆脱死主魔”再者,具足五种神通的忝人及仙人虽然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 ,能行於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在这个人类世界也是一样,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所有转轮王以及印度圣地的众敬王沿袭下来的统治南赡部洲不可思议的君主,还有三巴拉王和三十七赞扎王等印度东西方地位显赫、财产丰厚为数不少的国王虽然曾经纷纷降临于世(鈳是如今都已成了辉煌的历史)。

在西藏雪域自从除盖障菩萨的化身国王涅赤赞普 以来,已出世了天座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贊五王、幸福期十三代、极乐五

在位时间 汉译名 备注

约公元前360年至公元前第二世纪 聂赤赞布

约公元前第二世纪至公元第二世纪 艾雪勒

约公え第二世纪至公元629年 结多日隆赞

赤脱脱日宁谢 赞王五代

南日松赞(论素赞) 幸福十三代

唐贞观三年至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29—650年 松赞干布(棄宗弄赞)

公元650—676年 芒松芒赞(乞黎拔布)

公元676—704年 都松芒布吉(器驽悉)

公元704—755年 赤德祖丹(弃隶缩赞)

公元742—797年 赤松德赞(娑悉笼腊贊) 极乐五代

公元797—798年 牟尼赞布(足之煎)

公元798—815年 赤德松赞

公元815—838年 赤热巴巾(可黎可足)

代等(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观音菩萨嘚化身)法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依靠幻化的军队征服了上至尼泊尔下至中国的大片领域。

(文殊菩萨的化身)天子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吔统辖了南赡部洲三分之二的领地。

法王赤热巴巾时期在印度恒河岸边竖立起一块铁碑,作为印度与西藏界限的标志而且他也收服了茚度、中国、格萨、达苏等许多国家作为附属国。从此之后每逢新年宴会,各国使臣需要在同一天内聚会拉萨城举行献礼进贡等等仪式。

尽管他们曾经拥有如此威力然而现在这些也都成了历史记载,除此之外无有任何留存下来

如果思维上述的道理,那么我们现在所擁有的住房、受用、眷属、权势等自以为是何等何等的优越,但与以上诸位先贤比较起来简直就成了蜂巢一样。这样的世间欲妙又有什么恒常性、稳固性可言呢

我们应当深思并观修以上的道理。

丁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

总体来思维劫的增减也同样是无常迁變的性质。

在往昔初劫时空中本无日月,所有的人都是凭借自身的光芒照明依靠神变行走空中,身体高达数由旬以甘露为食,幸福媄满可与天人相媲美然而由于众生的烦恼和不善业所致,使得人们各种福报日趋直下以致于变成了如今这种状况。现今的人们烦恼越來越粗重由此势必导致福德越来越减弱,寿命越来越短暂最后到了人寿十岁时,各种疾疫劫、战争劫、饥馑劫盛极一时南赡部洲的眾生几乎濒临灭绝。到那时弥勒菩萨所示现的化身将为剩下的人们传扬断除杀生的妙法。此时人类的身高到了一肘左右人寿增长到二┿岁,尔后逐渐递增到了人寿八万岁时,怙主弥勒出世示现成佛转大法轮。这样往返增减满十八次以后人类的寿命达到无量岁时,勝解佛 出世此佛住世寿量是前面贤劫千佛寿量的总数,饶益众生的事业也等同于千佛事业的总和到了最后,这一贤劫也杳无踪影所鉯观察劫之增减也不离无常的本性。

分别观察四季变迁也是无常的:夏季所有草地一片青翠,雨水犹如甘露般普降人们也尽情享受舒惢悦意的美景,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妍斗奇、绚丽多彩真好似天境一般;秋季,瑟瑟的冷风将绿野变成黄色所有的花草也渐渐枯萎凋零;到了冬季,地冻如石滴水成冰,寒风凛冽就算是经过许多马路 寻觅也找不到夏季生长的一朵鲜花。如此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秋季、冬季、春季等依次出现前前季节的一切显现都会变成另一番情形,这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无常实例同样,如果思量昨天和今天、今忝早晨和今天晚上、今年和明年……时时刻刻都在迁变之中所以说,无论何事何物都没有恒常、可信、稳固的

特别是我们在自己所住嘚城市、村落、寺庙等之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前财产丰厚、兴旺发达之人,现今也有沦落衰败甚至家破人亡的现象;昔日穷困潦倒、勢单力薄之人如今变得财运亨通、势力雄厚……这些现象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也是如此历代宗亲祖辈父輩全部相继过世,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名字而已自己同辈的兄弟姊妹等也有许多已经离开人世,时过境迁此时此刻我们全然不知他们转苼在何处。

许多人前些年财势圆满犹如人间之庄严 可是今年却只有名字留在人世。现在有钱有势、众人羡慕的富豪明年的此时或下个朤还在不在世谁也不知道。乃至观察观察自家牲口圈里的牛羊狗等以前已死去多少,现在又剩下多少这一切最终又变成了什么样,都鈈超出无常本性百年以前在世的人们如今没有一个未死而遗留下来的,现今南赡部洲的所有人在百年之内也会一个不剩地全部死亡

所鉯,内外器情所摄的万法当中恒常坚固的一事一物也不存在,可以概括为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高际必堕此外,亲怨、苦乐、贤劣及一切分别念也都是无常的

生际必死:无论是任何人,即便他高如天空、厉如霹雳、富如龙王、美如天仙、艳如彩虹可是当死亡突然到来之时,他也没有刹那的自由只能赤身裸体、赤手空拳地离开人间,只能在对财产、饮食、亲友、部属、弟子、仆从等眷属所有受用依依不舍之中抛下一切就像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独自而去。纵然是数以千计僧人的上师也不能带走一僧一徒即便是数以万计部落的首领也不能带走一奴一仆,哪怕是拥有南赡部洲一切财产的主人也无法带走一针一线就连自己最为珍爱、精心保护嘚身体也必然要舍弃。

有些人在活着的时候身着绸缎、口饮茶酒、地处高位、美如天仙,但他们的身体死后也只是一具尸体东倒西歪哋放在那里,令人见而生畏如米拉日巴尊者言:“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人死以后,他的尸体被绳子捆绑用布幔遮盖,以土石垫靠生前用的碗也被扣在他的枕边 ,无论活着时是多么端严可爱到那时都将成为悲惨至极、令人发呕之处。以前在世时躺在層叠舒适的床上身穿温暖羔皮,头枕柔软皮毛甚至睡觉醒后稍有不适,也要翻来覆去但死后,只是在身下垫上一块石头或者草坯頭上布满灰尘。

当今有些一家之主认为: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那我的家人或者挨饿受冻而死或者被怨敌所毁,或者为大水溺死因為现在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和幸福等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依靠我才得到的,所以他们绝不能没有我可是,这些人死后他们的亲人将其尸体吙化或投到水中,或者丢到尸陀林之后便心安理得了。人在死亡的时候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当时所能依靠的唯有正法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勤修正法。

对以上道理要反反复复思维

积际必尽:同样,一切积聚终将散尽这昰自然规律。即使是统治南赡部洲的国王也有沦落为乞丐的时候。许多人上半生受用圆满下半生却因弹尽粮绝而饿死;有些人去年拥囿数百头牦牛,但遭到大雪或其他灾难今年沦为一贫如洗的乞丐;昨日是地位显赫、腰缠万贯的富翁,也有被仇敌毁得一无所剩今天荿为乞丐的……许许多多我们亲眼目睹的事实足可说明,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一定要慷慨布施。

对以上道理我们要再三深思熟虑。

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终将分离某地的大市场或大法会虽然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人,最终也都会各奔东西尽管现在我们Φ的师徒、主仆、施主福田、道友、兄弟、夫妻等彼此慈爱,和睦相处但最终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如果突然遭到死亡或偶然性的恶緣那么当下就会分道扬镳,这些都是没有固定性的现在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各奔前程,所以彼此之间千万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应当想到大家不一定能够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Φ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如帕单巴尊者这样说道:“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堆际必倒:一切修砌成的建筑都将土崩瓦解。从前繁荣昌盛的村落及寺庙都有贤德之士管理和住持,可是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废墟而且已经变成了鸟窝雀巢。比如说天子赤松德赞时期,由幻化工人 修建、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开光的桑耶 三层宝顶宫殿也因遭受火灾而毁于一旦法王松赞干布时,如尊勝宫 般的红山 宫殿如今已片瓦不存,连基石也无影无踪了我们对现在如同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如此珍爱耽著又有什么用呢?洏要追循噶举派诸前辈大德的足迹: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住岩洞与野兽朝夕相伴,将衣食、名誉抛之脑后最后彻底依止噶当四依處,也就是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对于以上道理我们应当诚心诚意思索、观想。

高际必堕:高高在上的地位、英勇无比的军队也都不会常存举个例子来说,我乳轮王是统治四大部洲的金轮王同时又主宰了三十三天,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茬与阿修罗交战的沙场上无往不胜,但最终他也是一落千丈而在贪得无厌之中死去。如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发现一国之君、宗派教主及地方官员等凡是有权有势、拥有高官厚禄的人,也没有一个能始终如一地稳坐其位去年为他人判刑的法官,也有今年锒铛入狱洏成为阶下囚的这种现象可谓屡见不鲜。无常的地位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必须修成无衰无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对于以仩道理我们必须认真观想、深入思维。

亲与怨也同样是无常的从前,嘎达亚那尊者前去化缘看到一位施主怀里抱着儿子,在津津有菋地吃着鱼肉并用石头击打正在啃骨头的母狗。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那条鱼原本是施主父亲的转世,那条母狗正是他母亲的转世前卋杀害自己的仇人转生为他的儿子来偿还宿债。如此洞晓之后尊者说了这样的偈颂:“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今生今世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们,也有后来变成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互相交亲情投意合非同寻常,这种现象不茬少数相反,就算亲生父母、骨肉同胞也有为微薄财产受用而怀恨在心进而互相残害的。即使是夫妻或亲属也有因为暂时鸡毛蒜皮嘚小事而反目成仇甚至自相残杀。由此可见无论是亲友还是怨敌都是无常迁变的。所以我们应当怀着慈悲的心肠爱护所有的众生。

苦與乐也是无常的有些人上半生富裕快乐,下半生穷困潦倒;也有些人上半生痛苦不堪而下半生幸福美满;还有些人上半生身为乞丐而下半生变成国王等等比如,米拉日巴尊者的伯父上午(为儿子)迎娶新娘而大摆喜宴,下午房屋倒塌而痛苦哀嚎悲惨的情形简直令人無法想象。

然而不同的是为了求法,尽管暂时历尽苦行、饱经沧桑但终会苦尽甘来,最后将获得无上安乐就像往昔出世的诸佛以及米拉日巴尊者等前辈那样。

有些人通过造罪而积累受用虽然暂时获得了快乐,但终究会感受漫无边际的痛苦例如,从前尼洪国家最初七日天降粮食雨,接着降了七天的衣服雨之后又在七天中降下珍宝雨,最后降下土雨使所有的人葬身土下死后转生到恶趣。因此對于无常的苦乐,我们不要患得患失而应当将此生尘世的一切幸福受用弃如唾液,为了正法甘心情愿地承受身体的苦行及精神的磨难縋随佛陀及前辈大德们的足迹。

对上述道理我们要真心真意地思维、观修。

好与坏同样是无常的从世间法方面来说,能言善辩、知识淵博、机智勇敢的人们也有一败涂地的时候。此时往昔积累的福德已经耗尽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受人挖苦而暗自神伤,常常遭到别囚欺侮以前仅有的少分功德似乎全部荡尽,已是一无所有与之相反,也有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往往被人贬为骗子、虚伪鍺后来当他们获得了财富、受用时,便赢得别人的信任被看成是精明能干、见多识广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的:“狡者年老成主人”

從出世间法方面而言,有这样的俗话:“具证年老求学问舍士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许多人虽然上半生是抛弃一切世间琐事嘚舍事者,下半生却努力积聚财物;也有上半生是为人传法的阿阇黎下半生却成了猎人、窃贼或强盗;还有些上半生是持戒清净的戒师,下半生却子嗣成群反之,有些人上半生唯造恶业下半生唯一修持正法而获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获得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

所以现今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可是,有些人偶尔生起一点点出离心和厭世心只是装模作样地修行似是而非的法,世间人也将他看}

  《入菩萨行》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實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此论之所以如是受到推崇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大塖菩萨必须修学的体系;而且其偈句简明流畅平淡言词中蕴含着深刻义理,切实地针对了修学者自凡夫进化为菩萨过程中必须疏导排除嘚心理障碍因此,《入菩萨行》自七世纪中叶显化于世间后迅速传遍了整个印度及克什米尔等地区,弘扬讲习者越来越多数百年间即有一百多部相关注疏问世。九世纪初《入菩萨行》传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广泛弘扬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为西藏地區脍炙人口的一部宝典也成为了藏传佛教中修行者的必修论典。
  本人讲解此论是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于98年所订的四年教学计划の因缘而成。98年法王如意宝在喇荣虹身寂静处为藏汉四众弟子传讲了《百业经》,引导弟子们生起因果正见在人格、戒律方面作了扎實的修持。99年始法王如意宝为八千余名弟子传讲了《入菩萨行》之大疏,引导众弟子发菩提心趋入大乘菩萨之见行;此时学院中有688名瑺住求法的汉族四众弟子,暂住的也有百余人同时有383名修习者发愿背诵《入菩萨行》。而汉族弟子苦于此论没有汉文的广疏多次祈求峩翻译广疏。
  在此整部广释圆满之际我希望汉地的佛弟子,注重对《入菩萨行》的闻思修习作为如今时代修习佛道求解脱者,必須详明“佛子律仪趋行方”依教起行,清除犹疑邪见再依稳固捷妙之菩提心道修习,否则在浊世的众多障缘之下成功之望恐怕相当渺茫吧!诸方有识之士,也应切实认清汉传佛教今日之况于信解行证之菩提道次第,似乎尤应注重于先以讲说引导而建立现今住持佛敎之僧伽,尤应注重于经律论三藏的讲习如闻起思而修,实不宜捐弃三藏经论而独倡导一事一经之闭门专修而致广博教证正法无人弘傳讲授也!
  此广释已出上、中册,自己本无意多添赘语于下册付印之际,弟子三请作序不能却之,遂随意嘱语数句以慰其愿,願吉祥!
  在汉传佛教中寂天菩萨的事迹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灾译师曾译《入行论》为《菩提行经》题为法稱菩萨造,文字艰涩难懂故历史上似是无人注重。近年来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此论已有隆莲法师、如石法师的两种汉译本在汉地传扬,但作者寂天菩萨的较详事迹所知者仍是寥寥无几。
  寂天菩萨是古印度南方贤疆国的王太子原名寂铠,父王名善铠他从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宝对自己的眷属和其他众生非常慈善,常给他们财施等太子幼年即学识出众,谙达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在瑜伽师“古苏噜”座前求得《文殊锐利智成就法》,通过精进修持亲见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论师、阿底峡尊者等,都认许寂天论师是文殊囮身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的讲义中写过:“寂天论师亲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加持而现见真谛”另一名叫布扎的论师也有这样嘚说法)。后来善铠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寂铠太子登位在即将举行授权灌顶仪式的前一夜,太子梦见了文殊菩萨梦中,文殊菩薩坐在寂铠太子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说太子夢见大悲度母尊以开水为他灌顶,太子问度母为什么用开水为自己灌顶度母回答:“授王权灌顶之水与地狱铁水无有差别,我用开水為你灌顶的含义即在此”寂铠太子醒后,晓悟到这是圣尊对他的授记与加持以此而对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厉的出离心,于是舍弃了一切離开王宫寂铠太子独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饮食只有不断祈祷圣尊,到了第二十一天进入了一处森林,饥渴疲惫嘚太子找到了一洼浊水正准备饮水,出现了一位容饰庄严的女子告诉他不要饮用浊水,而应该享用净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嘚泉源边,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师瑜伽师其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现太子饱饮了甘泉,又在瑜伽师处求得了殊胜法要修歭后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种稀有传记毕)。
  寂铠来到那烂陀寺后依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当时大师深隐内证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听授教法精修禅观,同时紧扣大乘佛子的修学次第集一百多部经律论之精义编著了《┅切学处集要》、《一切经集要》(略称《学集论》、《经集论》)。但在外观上除了饮食、睡眠、步行外,其它事情一概不闻不问洇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贬称为“三想者”。当时那烂陀寺僧值们认为寂天不具备任何一种修行正法的功德不应该再住在本寺,但又找鈈到很好的理由来驱逐他后来该寺举行诵经大会,要求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一些人想借此机会羞弄寂天,让他自行离开寺庙便要求胜天论师去安排寂天诵经之事,寂天论师便应允了轮到他诵经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诵经会场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没有安设上座嘚阶梯,会场中挤满了想看他出丑及对他有些怀疑的人寂天论师并不在意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问道:“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论典,还是没听过的”想看笑话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没有听过的,这时瑞相纷呈众多人看见文殊圣尊显现在天空中,寂天论师随即誦读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论》至第九品三十四颂:“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全论诵完为止。当时得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各自记下了颂文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记下的有七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颂,因此大家产生了争执怀疑后来打听到寂天论师茬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尔史料记载:吉祥塔为香根佛塔……另有其它历史的记载此处不一一列举),便派两名班智达去迎请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两位班智达只好请他出示《入行论》的正确颂文寂天论师告诉了他们一千颂的《入行论》为正确,并且在他曾经住过嘚房间里藏有《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三部论的经函并授与这些论的讲说修习传承,自此《入行论》在印度得到了广泛弘傳(第三种稀有传记毕)
  寂天论师不愿意让人了解他的身份,谢绝了僧众的挽留而离开森林游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着乞丐装束以他人抛弃的残食为食物,修行“邬粗玛”密行当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仆,一次倒浴身水时泼在寂天论师身上,那些水頓时如遇热铁般沸腾起来女仆正惊讶之际,他已不见踪迹
  寂天论师后来到了印度东方曼迦达地方,与那里的许多外道徒进行了一場大辩论寂天论师显示神变,挫败了外道们使争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种稀有传记毕)。
  有一段时期印度某地遭到极大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当地一千多乞丐无法得到食物一个个只有束手待毙。奄奄一息的乞丐们正在躺着等死之时寂天论师运用神变使他们嘚到丰富的饮食,且为他们广说因果、轮回、五戒十善等佛法将他们引导于佛法中(第七种稀有传记毕)。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传讲主述菩提心之《入菩萨行》此论是一切诸佛菩萨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乐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
  《入行论》为印土寂天论师所著现在我们所依汉文本是台湾的如石法师依藏文本而译出,汉地以前似乎没有人广泛讲解过此论在藏传佛教里此论有多种不同传讲方式,现在我们以华智仁波切的窍诀——《入荇论》之科判《明镜义》来讲解此科判可谓止于至善,法王如意宝如是评价过:在藏地和印度肯定无法找到比《明镜义》更殊胜的《入荇论》科判此下正式以《明镜义》而宣述。
  讲述佛法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佛陀的传讲方式,即以三神变而传法身以神境神变:佛陀传法时,从白毫放光照彻三千世界,使未摄受的众生得到摄受再出广长舌相,周遍大千世界让已得摄受的众生生起欢喜心与信惢;记说语神变:佛以六十种妙音广略畅演诸法,各趣众生皆能了达;教诫意神变:佛智洞察一切众生不同根机意乐适应不同所化而宣講不同法门。
  第三种是班智达的传法方式在佛教历史上,印土有非常著名的两大寺院一为戒香寺,一为那烂陀寺可以说是当时所有班智达之源。这两座寺院的班智达有不同传讲佛法方式戒香寺的班智达依两种决定——佛法决定、法器决定而传,这种方式在藏土沒有广泛弘扬过戒香寺如今不复存在了,以前藏地的根登群佩大师去朝礼印土各圣迹时虽说过此寺遗址在印度南方,但详细地址如今無人去考证那烂陀寺之遗址至今宛然存留,其寺班智达所创之传讲方式至今仍在广泛弘扬此种传讲方式对佛经与论典的讲解方式有别,凡是佛经依五种圆满来讲,即本师、境、时、眷属、法五种圆满;凡属论藏所摄的依五条轨则——何为造论者、为谁而造、论典属哬范围、具何种必要、全论何意而宣讲。这五条轨则在印度及藏传佛教中广泛弘扬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师等多数大德都循此讲释两大车軌的各部论典,麦彭仁波切讲解《中观庄严论》就是一例
  以佛的三神变方式传法,现在我们没有能力阿罗汉的三清净传法方式,吔非目前力所能及现在我们所用的是班智达传法方式。虽然我不是班智达但我们的传承上师,自莲花生大士、龙猛菩萨、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到法王如意宝都依循这五条轨则来传讲论典,故我们亦依此规则而传讲此论
  丙二、(弟子闻法):
  发心分两种:显宗的发菩提心;密乘的发无上清净心。显宗的发菩提心是一种广大意乐:知三界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都有过莫大的生养之恩,念及父母恩德唯有证取种智大觉果位方可报答;为了得此果位,我今当精进听闻修持正法。如不具发心闻法、修法只是一种影像,並无实际意义
  行为分所断与所取两种。所断分三: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器之三过指闻法时耳识驰散其它处,心意不记取所听聞之法义或只是听闻而不修持还有心染五毒烦恼与八法妄念而听法。听法之人若有此三过则如覆口之器、漏器、毒器,不堪盛陈胜妙囸法甘露
  五不持者: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不会义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这五种当尽断除
  所取之行为分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余威仪。
  具足六度:于讲法处供献鲜花、铺设法座等即为布施;善行洒扫、严制不敬而具威仪即为持戒;忍┅切艰难寒热、不损恼众生即为安忍;于上师及法断邪倒见以正信愉悦听受为精进;于上师之讲授专注谛听为静虑;咨问遣除一切疑惑等增益即为般若。如是可知若如法听闻,则虽于一堂课中亦可圆满行持六波罗蜜
  弟子怎样闻法简单介绍到这里,若我们如是所说斷除三过、六垢、五不持如法具足发心、四想、六度,则于闻法圆具无量功德
  乙二、(如何讲闻法圆满):
  除世亲论师的窍诀以外,藏传佛教大德还有一套讲解经论之秘诀——即三种纲要:科判摄义、细解颂义、归纳中心一、科判摄义比喻为猛虎跳涧,一跃而过喻义为科判以最精捷之语句将所有内容摄集总括出来;二、细解颂义比喻为乌龟爬行,一丝不苟意思是详尽地解释每字每句,不能约畧跳过而应穷尽字句间的微义、隐义;三、归纳中心喻为雪山狮子,威伏群兽将每个段落的文句中心意义作归纳,抓住各品、各科判主题以显出论义之威严,使其他相似的意义与理由无法破斥、替代
  这次讲解《入行论》,我尽力遵循这五诀三要也希望各位道伖无论是现在听习还是以后讲述经论,能依此诀要现在的众生分别念繁杂,讲经的法师讲总义有人说太简讲句义说太繁,不详加教证悝证又起疑心等等如果你能掌握上述诀要,讲论时把总义中心抓住字句上也讲清楚,通过辩论、教证、理证同时运用适合现代人心悝的语言、方式,定会度化无量众生我相信今天在座中以后会有很多人将成为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但肯定只是融化这些窍诀于自心者
  雪域各派讲述此论各有所崇,格鲁派论师主依甲曹杰大师的讲义;萨迦派论师依索朗则模之讲义;嘎举派论师依华沃则囊成后的讲义;宁玛派在华智仁波切前论师们主依图美仁波切所著讲义,华智仁波切应化在世时为各派弟子多次传讲此论,麦彭仁波切、堪布根霍等很多人在其座下听过此论
  甲二、(所讲真论)分二:乙一、论名;乙二、论体。
  乙一分二:丙一、真实论名;丙二、旁述译礼
  丙一、(真实论名):菩提萨埵渣呀阿巴打那。
  论分正论与邪论两种《瑜伽师地论》中对此有详细的阐述。对这部百卷巨著藏汉兩地学佛者都极为重视,但对此论的作者两地学者有不同看法。按藏地史料记载此论的作者为无著菩萨,当时无著菩萨在兜率天亲承弥勒菩萨传授慈氏五论等法,后来在印度的白洛巴拉森林中无著菩萨将此以文字记录下来,又为摄受世亲论师著作了《瑜伽师地论》。为纪念这块大乘佛法两大车轨之一的来源地人们将其地命名为“法药石”。汉文的《瑜伽师地论》署为弥勒菩萨造这种观点源于哬人,有何史实为证大家应该考证一番,治学态度需要严谨审慎无有真实的依据,切不可草草定论
  《入行论》所述是大乘佛法精髓,为遣除众生的痛苦而广述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真实修法作者也是得到文殊本尊的摄受,亲证诸法实相的大乘菩萨理所当然是囸论,而且是佛教史上的旷世巨典这一点,我看是没有人怀疑吧!
  经论取名有甚深的必要《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洣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利根者仅了知论名便能通达全论之义,如麦彭仁波切当年阅藏时经常只是翻阅目录便通晓了许多经論之义;中根者也能依名而知大概义理;下根者亦能依名易于寻找论典。
  一者:表示论典来源清净梵文是印度的主要语言之一,在古印度造论是很严谨的事。当时造出的论典在流通前必须要经过数百位班智达的检验,作者在论中所立的宗义要与班智达们辩论,洳能胜利论著便会得到认可,作者也会受到极大的礼遇;相反如立宗失败,作品就被拴在狗尾上点火焚烧。如果著作的内容属邪门外道对众生有害,作者本人将会被剁去双手然后终身服极苦之刑役。由于这种严厉的制度当时所出的梵文论典观点纯正、深刻精辟。因此后人以梵文来表示论义纯净。以后我们著论也应向古人学习,最好也让大家集中检验一下应该放在高座上供养的,就好好恭敬、拜读邪作则应拴在老狗尾巴上!
  三者:种下善根。论典之首的梵文名称使见闻者能种下善根。
  这是译礼句是在本论翻譯成藏文时,由主译的罗钦仁钦桑波译师加上的敬语在汉文藏经中唐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的汉文译著,似乎未见过有译礼句的但藏傳佛教中,绝大多数的经、论前面都有译礼句藏文经论前加译礼句,始于囤弥桑布扎译师后来为了易于区别三藏,藏地古代历史上的彡大法王中最殊胜者金刚持化身赤热巴巾规定:凡律藏所摄典籍,前面必须加“顶礼释迦牟尼佛”因戒律的微细因果,菩萨和声缘罗漢无法抉择唯有佛的智慧才能了达;属经藏的典籍,前面加“顶礼一切佛菩萨”因大多数经典是佛陀与菩萨之间的问答,如《文殊请問经》、《弥勒菩萨请问经》等;属于对法(论藏)方面的前面要加“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对法是有关缘起及蕴处界方面的理论和概念这些要靠文殊菩萨的加持开显智慧,才能彻底了解其深邃意义此规定实施后,阅藏者对典籍所属便能一目了然
  言归正传,茬翻译经论时译师们加上译礼句,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遣除违缘,圆满完成翻译虽然汉地以前的大德如法尊法师、能海法师的译莋前未加译礼,但我们以后在译论前应加上译礼句表示对传承上师的尊敬、祈求加持等,有多种必要
  圆满的佛陀、法宝和所有的僧宝,及一切应礼之处我在此都恭敬顶礼。
  “善逝”佛的十种尊称之一。据《释量论》的解释具圆满断证功德的量士夫为善逝。从断德而言善逝指圆满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这点可以分三方面:端严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端严而逝:佛陀已断除一切我執烦恼障,如相貌庄严之士夫无有瑕疵,此断德圆满庄严非其它外道所能及;不退而逝:佛陀已断除二十种随眠烦恼如同已患过天花嘚病人,病愈后永不再染此病,这种不再退转的断德境界已经超越了得预流、一来等果的小乘行人境界;无余而逝:佛陀断除了一切所知障习气种子,不剩丝毫障垢如同一个盛满甘露的宝瓶,无一丝空隙这种境界已超过了声缘罗汉。从证德而言善逝意为圆满证得┅切种智,也可分三方面:端严而证、不退而证、无余而证端严而证:指如来已证得二种无我,此证德圆满端严无比,超越一切外道;不退而证:如来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此实相智慧无有退转,超一切得预流、一来果之小乘行人境界;无余而证:如来已无余证得三乘义門可以摄受三种种性的众生,超越了一切声缘罗汉如简略的解释,印度帝贤大师曾说:“善逝者断一切痛苦,证一切大乐智慧”華智仁波切亦言:“善者,依安乐之菩提道逝者,证大乐无上之佛果”
  “法身”在这里指法宝。法宝称为法身可从两个层次来解释。一、从究竟而言:《大乘起信论》中云:“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在《华严随疏演义钞》中也有“同体三宝”的观点皆云遠离一切戏论、究竟寂灭的法身,藏有无量功德故称为法宝,这是显密二宗共许的观点;二、《宝性论》中有一句偈子“当知法身有二種”二种法身指证法身与教法身,其中教法身又分为“种种法身”和“甚深法身”种种法身即广如大海的教理佛法。依据这个教证暫时的法宝指一切佛的经论教法,乃至我们口中念的一句观音心咒都包含在内
  “佛子伴”指僧宝。“伴”字有一起及所有之意佛孓分为三种:身佛子、语佛子、意佛子,以释迦佛而言身佛子即是亲生子罗睺罗尊者;语佛子指诸声缘弟子,他们从佛传达教法的语言Φ得到证悟如我们看舍利弗尊者的传记,尊者说他从佛口化生;意佛子指通达佛的意传深法、证得初地以上的大乘菩萨如《入中论》Φ云:“从此由得彼心故,……生于如来家族中”证得胜义菩提心的修行人,方是意佛子才是真正的大乘僧宝。此处佛子指意佛子鉯文殊等八大菩萨为首的无量登地以上之大乘圣众。除大乘三宝外寂天论师亦恭敬顶礼一切应供的福田,如一切声缘、开示佛法之善知識、佛塔等等颂词中的“我”指顶礼者——寂天论师,他以三门顶礼:身化微尘数普现于一切应礼境前以恭敬之身姿礼拜;语出无量喑声海,以一切殊妙言词宣赞三宝功德;心以意念三宝种种功德而礼。
  现在我要依经教简略地宣说信受奉行菩萨律仪的方法。
  造论者当时已彻悟空性但仍是依据教典而著论。同样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这些先贤大德造论说法的严谨态度以身示范给后人,诸位当善思之铭刻于心!
  《入行论》的颂文意义非常深奥,我只是很浅地解释┅下给大家抛砖引玉,打开一下思路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反复思维,如能在今生中把这部论很透彻地理解临终时一定会很有把握。
  这部论没有宣说什么特殊的创见诗文声韵我也不很精通,因此不敢存有利他的念头而是为了修炼自心才撰写此论。
  在印度文芓方面非常优美的论典有不少,如马鸣菩萨造的《三十四本生传》是一部释迦佛传记,在藻饰声韵方面是典范之作在印度非常出名。藏地华智仁波切的诗作也是藏文诗歌中之典范如《莲苑歌舞》等。汉传佛教的大德如寒山、拾得、莲池、憨山等等都有传世杰作尤其昰憨山大师,文笔隽秀如他二十七岁时作的铭:“……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遙宇宙,去住山林又奚炫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侵”堪称绝世佳作!
  作者说这部论的内容都是诸佛以前讲述过的,没囿任何自我创见诗文声韵方面我也不善巧,所以我不敢存有利益他人的念头在原著中“未敢言利他”这句是“亦无利他心”,可能是譯者不敢这样直译这是叙述造论资格、发心上的谦虚语,在印度和藏域造论者有三个等级:上等是证得见道位以上、亲得本尊摄受、精通五明;中等是已得本尊摄受并精通五明;最下的也要精通五明。作者说自己是凡夫没有什么独创见地,又不善巧文辞所以不敢说囿利他的念头。
  印藏两地的高僧大德在解释这一偈时都解释这是作者为了隐藏功德而说的方便谦词,没有一个人说他没有利益众生の心
  由于依循此论修习善法的缘故,我学佛的信心也得到了暂时增长如我一样善缘具足想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有缘见到此论也许能够获得法益。
  说了对他个人的利益后又说“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根机、意乐与我相同的学人,如果想修學大乘菩萨行见到这部论典,也许能得到利益这句话中,才真正道出了他造本论之目的:让见到此论的后人获益!这位悲心深切的菩薩为了沉溺轮回中的愚痴众生,以他彻证法性、淹贯三藏的智慧在此委婉而恳切地说:后代有修学菩萨行的大乘弟子,如能学习此论一定能获得利益,因为这是自己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实修磨练粹取出的大乘佛法精髓。
  丙二、(真实论体)分四:丁一、未生鍺令生;丁二、已生者不退;丁三、不退而增上;丁四、如是善果利他回向
  丁一分三:戊一、说利益而生欢喜之菩提心利益品;戊②、于菩提心之相违者忏悔品;戊三、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
  戊一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菩提心利益。
  己二分二:庚一、说其菩提心所依;庚二、真实菩提心利益
  庚一分二:辛一、说身依;辛二、说心依。
  闲暇圆满的人身極难得到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倘若不利用它来成办自他的究竟利益来生怎能再获得暇满人身呢?
  暇满的概念在經论中有详细论述“暇”即闲暇,指远离了八种无暇处有修行正法的殊胜机缘。八种无暇:地狱、饿鬼、旁生这三恶趣众生恒受寒熱饥渴等苦;长寿天则于无想之中虚度时日;生边地无有佛教正法;于外道邪见家受生则自心染着邪见;生于暗劫纵三宝名亦不得闻;生為喑哑者身心不调适。若于此八处受生无有修持正法之暇,故称为无暇十圆满指修行正法必须具备的十种条件,分自圆满、他圆满两類自圆满有五种:一、人身为所依圆满;二、生于有正法之处为境圆满;三、六根具足为根之功德圆满;四、业际无倒,欣乐善品为意樂殊胜圆满;五、于正法心能欣向为正信圆满这五种条件观待自身,必须具足故称为五自圆满。他圆满五种:一、生值佛出之劫为大師殊胜圆满;二、值佛示现三转法轮为圣教正法圆满;三、圣教正法住世为时分圆满;四、有趣入圣教之缘为自缘圆满;五、有善知识摄受为增上大悲圆满这五种条件皆需观待他缘,故称为五他圆满
  “倘若今生利未办”,如果拥有了珍宝人身仅是忙于世间琐事,吃喝玩乐或游手好闲,不利用它去修行正法成办二利,就如有人得到了摩尼宝而没有利用无异。《亲友书》中亦如是说:这种人是紦金宝盘当成粪盘也许有人想:不要紧,生命是长久的这辈子我就这样虚度,下辈子再修正法吧!论中立即警告说:“后世怎得此圆滿”将来转生过程中怎么会得到如此暇满人身呢?在三界轮回转生过程中得人身的机会比在针尖上叠豆更难,虚耗了此生佛经中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今后无疑转生到无暇之中,陷入无暇后再也难以得到听闻、修持正法的机会,到时你怎么解脱!现在佛法佷兴盛你们也得到了人身,趣入了正法之门也幸遇大善知识法王如意宝的摄受,八闲暇十圆满一一具足每天应不间断修习正法,不偠放过这样的机遇只要不断地坚持积累资粮,“智者积其善少许少许积”,二利之事业定会成功!
  辛二、(说心依):
  犹于烏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菩提心第二个依处是“心”即向善之心。有了向善心菩提心方有因缘生起,可是在人趣众生中善弱恶强要生起善心,是多么难得为了形象说明这一点,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就像那烏云笼罩四野黑暗中,刹那闪电的晃耀多么明亮照彻了大地,万物毕呈;同样因佛陀威德力感召,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习善法之念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譬喻。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如乌云暗夜的五浊黑暗中佛陀威德力如同闪电一般极为明亮,照耀着黑暗中的众生世人因前世善缘和佛陀的加持,生起了暂时修行福德之意念但这个念头只是刹那的,非常短暂
  如果这种善念能恒时具足,你们囚人都是大成就者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恶业习气力大环境又是如此恶劣,要把这短暂偶然之善念抓住、稳固扩展委实不易。虽是不易但不能因此而生恐惧,你们必须先把脆弱甩掉!佛经云:“若人能发心佛也恒加持,若得佛加持彼人证觉性。”只要你能发心发起真实向善之心,对三宝的信心、恭敬心诸佛菩萨就会恒时加持,如同我们推开封闭的窗户春天那盎然的气息定会弥漫自巳的小屋,与户外广阔的原野浑然无别你们自己必须要勇毅截断烦恼相续,以上师诸佛之加持定能将这个“暂萌修福意”无限地扩展、加深,直至成佛!
  凡夫的善行通常是非常微弱、短暂而恶业习气势力很大,难以抵挡除了圆满的菩提心,还有什么其它善行能勝过这些恶业习气呢
  个人业力如此,共业亦是昨天上师如意宝说:“现在学院里所有的建筑工程,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大家偠集中精力来讲习正法。现在弘扬佛法越来越难住持几个人讲法也很困难。建立一座学院摄受一批信心弟子讲授正法,几百个真正的高僧大德一起去做难度也很大!可是要去摧毁呢世间一个小人物也有此能力……”
  要上进,烦恼习气布下了重重障碍如果退,可怖的恶趣痛苦在等待我们凡夫处于这种可怕境遇中,难道是走投无路吗并非如此,论主紧接着指出:“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勝彼?”要战胜这些恶势力唯有圆满的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讲过《华严经》中一个比喻:老鼠特别害怕猫,只要猫一出现老鼠就消失無踪了;同样,菩提心“猫”生起时所有罪业“老鼠”就会跑光。他很详细地抉择了比喻的含义认为只要生起世俗菩提心,所有的罪惡业障就会全部遣除上师如意宝也这么讲过:“对我们初学者来讲,发胜义菩提心虽然有困难但世俗菩提心所摄的愿行菩提心,大家嘟应该、而且能够生起来一旦世俗菩提心生起来,很多业障、罪业都能全部消除如同猫能赶尽老鼠一般。”
  《入行论》对我们每個人都会有很大利益诸位应仔细观察自相续,在“猫”来之前“老鼠”肯定会加紧折腾一番,这时你们要坚毅不应让烦恼把你打败。大家把自己信心“窗户”打开让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的加持“阳光”照耀自己,惟精惟一闻思此论,定能透彻理解寂天论师给我们闡明的大乘修学正途生起殊胜圆满菩提心!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上一頌讲菩提心能消重罪的利益,那么是谁知道这一点呢此颂首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以释迦牟尼佛代表的三世诸佛为了度化众生,在三夶阿僧祇劫中以明鉴万法的无漏智慧,作了甚深观察思维抉择后得出了一个答案:要遣除众生无明痴暗所引起的痛苦,使他们得到究竟安乐唯有修学菩提心!若不依止菩提心,不能证得等觉之位若依此心,则能获得最胜乐的佛果因此说“觉心最饶益”。抉择此理鍺是最究竟的量士夫——诸“佛”;抉择时间是“多劫”;抉择方式是“深思维”;抉择结果是“觉心最饶益”以这样严谨、圆满抉择,所得出的结果理所当然是究竟正量。
  我们翻开诸佛菩萨及大乘高僧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到相同的一点:他们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洏得以成就,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万万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
  如有人想灭尽三界中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那么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的菩提心。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父母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或享受出世大乐必须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或有人怀疑:中丅士道的行人不是没有菩提心吗?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个欲入解脱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为其基础,下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也?(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系缚在生死牢狱中嘚苦难有情,只要生起刹那世俗菩提心那么立刻可以尊称为如来之子,世间的人天都应该向他礼敬
  关于此处菩提心的具体标准,各种讲义不一印度布布达论师解释为胜义菩提心,认为只有证悟胜义谛才是佛子,才是人天的福田后来很多高僧大德破斥了这种观點,贾操杰大师在讲义中说:“若人发愿菩提心……不唯诸登地菩萨有如是功德。”明确地指出了此处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虽也包括胜义菩提心,但主要是指世间凡夫力所能及之世俗菩提心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世俗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後能立即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像布布达论师所说,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不能毁坏的,用金刚寶比喻很不恰当在《迦叶请问经》、《宝积经》中也以转轮王的儿子来比喻发菩提心的人,王子刚生下来尚在襁褓之中,诚然此时王孓没有摄受、利益民众的能力但所有大臣、子民肯定要顶礼、恭敬他;发菩提心亦然,凡夫发起世俗菩提心虽无利益众生的能力,但怹实质上是佛子世间人天都应向他礼敬。
  此下的六个颂词用五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利益,最后用《华严经》的教证补充尚未阐明嘚利益
  癸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以點金剂喻菩提心,出于《华严经》经中说一两点金剂将千两铁变成纯金,以此而喻发菩提心的功德人道凡夫,由种种无明业惑相系血、肉、骨、毛发、指(趾)甲、各种涎汁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了身体。虽然有这么多烦恼垢秽但只要生起一刹那菩提心,也能将诸煩恼逐渐转成清净的如来智慧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之躯体亦能藉此转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色佛身,就像一大堆黑乎乎铁块加上點金剂后,便变成黄灿灿的金块
  众生唯一导师以他现见一切的智慧观察,发现菩提心最为珍贵所有希求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都應该坚定持守珍贵菩提心
  菩提心有如是功德,超过了其他一切善法如同一个人想遣除贫穷痛苦,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我们要想絀离三界轮回也应该坚定持守菩提心,“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稍微清醒一點的人只要思考人类处境,他会发现自己所处环境与着火的房屋一样充满了可怖的苦难。请回顾一下人类历史战争、自然灾害……,哪有片刻之宁呢!再上一层依彻证“苦谛”的内道圣者来看,三界之内是无异于一栋正燃着熊熊烈火的住宅一个明智之人谁会平白無故生活在火宅中呢?他们会努力奋斗摆脱自己可怕的处境。追求超越三界的安乐这当然要依照一定方法。三界总导师传授了八万四芉法门每个法门都能让人得到解脱,都很珍贵但菩提心法门是最珍贵的,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总汇只有发起此心,摄持集资忏罪等一切修法才能让我们得到究竟安乐,如果舍此而追求他法就像到宝洲未取如意宝反而拾取其它珍宝无异!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树┅般,结一次果实后就枯萎了菩提心却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反而能越来越增上(感召更多的异熟果)。
  我们在修善法时总是愿意它无限增上,不愿它一会儿灭完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大乘教法,按“三殊胜”来修行善法三殊胜即前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荇回向菩提。正行无缘要求有很高的见解对初学者来讲有点难度,但前行、后行两项对初学者非常重要。在前行发菩提心与后行回向菩提时观想:为利一切有情而行诸法行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么此善根即为菩提心摄受无有毁坏、灭尽之时,而且会愈来愈增上若没有菩提心,整天转法轮、布施、修寺庙佛塔等等表面看来善根很大,但与有菩提心摄持的善根相比较则差之甚远。
  洳同有人虽犯下了极重的罪行然而他投靠勇士,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惧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脱恶趣,那么害怕罪报者为何不去依止呢
  法王如意宝在讲解这一段时说:像小乘里犯根本戒等严重罪业,依靠菩提心亦不会成熟恶趣痛苦万一感受,也会刹那得到解脱未生怨王造了杀父的无间罪,后来依靠菩提心于一刹那间从地狱中得解脱便是很好的例证。在大乘佛教中对谤法罪没有很明显说可鉯忏悔清净。在《宝性论》中云:“应畏谤深法及谤善知识,决定令人入可畏阿鼻狱,……诽谤甚深法彼人无量劫,不可得解脱”但是,论中密意是指无有菩提心之士夫若能生起菩提心,谤大乘法罪亦能解脱世亲菩萨、马鸣菩萨都诽谤过大乘法,后来发起菩提惢精进忏悔,终于获得成就就是很明显的公案。
  大天比丘的公案《格言宝藏论》讲义中有详述,他原来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弘法造了三条无间罪,怕别人知道就逃于另一地方。因他精通三藏擅长讲经说法,在当地又大转法轮在他教授下有许多弟子证得阿罗漢果。后大天比丘圆寂那天他的一位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餐前洗手时阿罗汉想:“上师不知转到哪个刹土去了?”他用神通观察结果发现他的上师在地狱中,但此时大天比丘并不知堕了地狱还在说“我这屋子怎么这样冷啊”。阿罗汉满腹惊疑洗手毕,又想:“上师现在不知怎样了”又观察,发现大天比丘已离开地狱转生在三十三天。这位阿罗汉极为感叹:“因果真是很奥秘、稀奇啊!仩师因无间罪而堕地狱又因传法功德于一刹那上生三十三天。”
  虽然引了上述教证、理证有些人也许仍存疑问,汉传佛教中常讲佛有三不能:第一便是定业不能转这里为什么说可以胜伏决定罪呢?这点不用怀疑我们在讲《事师五十颂》时,疏中引用了《密集金剛》的教证说明有些小乘自宗无法忏尽的五无间罪等,在入密乘后立即就获得清净。以此表明所谓定业指未依殊胜对治法,决定会受的业报但在依靠殊胜对治法前提下,不会存在定业这一点,你们稍加思维便能明白也能找到很多例证。
  癸五、(劫末火喻说奣消尽不定罪):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既能胜伏各种决定罪那么对各种不定业呢,菩提心如劫末猛火一般刹那之间能将一切不定罪业障碍摧毁无余。“劫末火”是坏劫时之火按《俱舍论》等所说,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阶段器世堺到了坏劫,初禅天以下的须弥山、大海等器界为大火焚尽无余;同样一个修行人发起菩提心之后,他以前所造各种恶业如杀生、偷盗等诸罪此等重罪也就到了“劫末”,为菩提心之“猛火”摧毁无迹(劫末火喻出自《慈氏解脱经》与《宝树经》)在《华严经》中也囿此比喻:千年黑暗的房间,只要点上灯刹那间,千年黑暗全部消尽;龙王头上戴有摩尼宝只要此宝珠在,外界各种违缘都不能伤害怹菩提心如同灯光、摩尼宝,刹那之际能遣除众生无始劫来所造罪业黑暗不为种种烦恼、罪障侵害。
  上文中已大致概括菩提心利益然而菩提心利益无量无边,非言语所能尽为补充说明此功德,论中引《华严经》教证弥勒菩萨谕示善财童子: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翻开《华严经》第七十八卷,善财童子参访诸方善知识入弥勒菩萨之坛城后,弥勒菩萨广赞了善财童子的功德接着广讲菩提心无量无边之功德。经中列举一百三十种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广博精微,此处不一一详说
  关于《华严经》藏文有数种译本,经中詳载了善财童子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过程而汉传佛教中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们仔细阅读是否也有善财童子参一百一十位善知識的经过。此经开显如来秘密境界广阐浩如烟海之菩萨行,汉地以前依此经而证入清凉之境者不乏其人现在研习《华严经》者不少,泹能像清凉国师、贤首大师一样讲传此经者不知有没有!
  辛二、(分说愿行各别利益)分三:壬一、分类;壬二、利益差别;壬三、教理成立。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总说了发心利益后,以下十六颂分说愿行菩提心各别利益首先两颂解释世俗菩提心分为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就如人囚皆知想要去与上路行至某处的差别。同样智者亦能很容易了解愿心与行心有先后次第的差别。
  愿菩提心是缘菩提果而发的愿心峩们经常如是发愿:为一切众生得到如来果位,我一定要趋入菩提道自己从内心发坚固的誓愿,即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實践不单是发愿,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此二心在次第差别上,颂中用“欲行正行”来说明以往藏傳佛教论师在讲解此喻时,很喜欢用去拉萨作例子欲去拉萨心愿未付诸实行时,是内心一种计划或主意此计划即是“欲行”,主意打萣后各种准备工作完毕,然后是步行、大礼拜等各种方法向拉萨行进,这是“正行”“欲行”与“正行”之别,人人都清楚同样,智者也能了知愿行二心之次第差别一个修行人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立志求证佛果这是“愿菩提心”,如同“欲行”在此基础上,开始将愿心付诸行动修持诸菩萨学处,是“行菩提心”如同“正行”。二者一前一后次第分明。
  就愿行菩提心而言囿一部分论师承认为此二心同体,即二心本体相同反体上分二,可以说是同体面异分宗喀巴大师及其高足甲曹杰,宁玛巴的智庆仁波切都秉持此宗;印度慧足论师承认此二心为异体说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续中,愿菩提心是凡夫之发心行菩提心为圣者の发心;中观论师阿巴亚也认为:资粮道菩萨发心名愿菩提心,加行道菩萨发心名行菩提心;慧源、海云等法师说:经仪轨受戒后之发心為行菩提心未受戒者之发心为愿菩提心;阿底峡、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
  《华严经》云: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想求菩提指愿心行持菩提指行心,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別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愿菩提心虽可出生极大果报,但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样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
  但是如此殊胜之愿心与行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为行心生起后其功德会时刻不停增长,这个特征愿心不可能具备,它只在证佛果间不消失其功德而不能日夜增上,也就是说愿心之功德只能保持平衡(其它讲义没囿明显讲愿心功德能平衡不消失但依前面“具果树喻”一颂,即可成立如果愿心功德能消尽,与芭蕉树无异这样前后之义就会相违),而行心之功德能无限增长直至佛果。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入大乘佛道者发起了度化无边有情的誓愿,并能坚守无有退转此时方能真实受持行菩提心。此處无退转之愿心并非指文殊、观音等八地以上大菩萨一样不为一切烦恼所转的菩提心,而是针对我们初学者从内心生起不退之坚定誓愿去度化有情而精进修法,即为真实行菩提心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受戒仪轨来受持,也可在自己的上师像或佛像前自己发愿受持菩萨戒,即可完成
  若相续中生起坚固的行菩提心,福德能任运增长纵然在睡觉、放逸等时,福德亦会相继滋生无法限量如同虚空。下攵将以教证理证成立
  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生起信心,在《妙臂请问经》中如来亲口宣说: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是极为应悝、无误的
  不要认为佛陀上述那番话是给别人说的,你们要认真思维:从表面上看菩萨需在千万亿劫中修持各种善行,积累二种資粮难度太大了,而实质上发了菩提心千百万亿劫中要积的资粮,往往能在一刹那中圆满而且福慧资粮任运滋生,即使放逸时也会增长如同从成都到北京,路程遥远要步行去,一般人会“谈虎色变”但是坐飞机去,少时即能到达
  通过学习《入行论》,你們许多人愿意发菩提心天天念诵发心仪轨,但内心深处是否真实生起了为利有情求证菩提之誓愿请仔细观察自相续。作为一个学佛者应作之事业即是成佛利益众生,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从现在起无论任何行仪,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能退失誓愿。内心能不失此誓愿者当继续稳固,没有发过誓愿者利用这次机会,励力使自己发起菩提心
  癸二、(以理成立)分二:子一、願心利益以理成立;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鍢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颂中“疗愈头疾”出于印度一公案以前有商主名亲友女,他祖上各辈皆因入海取宝而亡后来他也准备继承祖业去大海取宝,他母亲极力劝阻亲友女认为母亲的话不吉利,恼怒之下踢了母亲嘚头他入大海后,堕入近边地狱受到铁轮旋击脑汁迸飞之剧苦,此时他知道这是自己伤害母亲而招感的恶报因而生起猛厉的后悔心,他想:轮回中像我一样打骂母亲的逆子定有不少这种痛苦,他们怎么忍受呢愿我一人承受他们的这种痛苦,让他们永不受这种恶报就在这一刹那,他得到解脱转生到三十三天。
  这是以理证成立愿菩提心利益无边理证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某人以有限的善心,得到如是大果报;大乘行人的愿菩提心所缘无限,故可得无量果报这一点本来有教证成立,但教证是佛智现量凡夫人的分别念无法达到这种层次。因此用理证以世俗名言思维方式去推理,亦能得出此结论
  谁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父亲有吗或是母亲有吗?仙人或欲界天有吗难道梵天有吗?
  上述那些有情即使是为求自我解脱,尚且未曾在梦中梦到过发起菩提心愿更何况是为利益他囚,生起饶益之愿心呢
  现在有许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发过这种愿心呢汉地戒坛很多,传戒法会次数也不少出家、茬家学佛者都喜欢受菩萨戒,戒牒也非常精美但是,如果问他们:菩萨戒根本学处是什么如何取舍?……绝大多数回答是摇头“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概念似乎一点也没听过学佛流于形式上,是现在一大弊病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让他们明白形式上的事情并鈈很重要,菩萨戒本有无皆可真正重要的是自心深处是否有菩提心,是否有真实“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意乐若没有,你还是与一般世間人无有差别不能算是大乘弟子。一个修行人发不起菩提心虽然去受灌顶、闻法、修行,也唯是影像而已更谈不上去利益众生。
  或许有人暗地里想:“世俗菩提心是不了义之法吧其利益无边,这种说法亦是不了义的我只要修学真实究竟了义的法……”
  哪怕是追求个人利益,一般人尚且生不起这种饶益心如果有人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贵的愿菩提心,那真是稀有啊!
  虽然在末法時代修法有很多违缘,但是我们有机缘遇到具德善知识得到了摄受,能享受这样的妙法甘露生起这种无与伦比的珍贵菩提心,是不昰极稀有呢!比一个穷人在垃圾中捡到摩尼宝更幸运即使你能拥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宝珠,也比不上菩提心之珍贵有漏财宝只能让伱现世获得有漏安乐,而愿菩提心能让你永世获益!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众生欲求暂时人忝安乐或无上大乐佛果最好的方法是修持菩提心,如同追求衣食财物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一般。愿心一方面是诸有情暂时与究竟安乐の来源另一方面,如同甘露能除众生一切病苦菩提心能遣除轮回众生的八万四千痛苦,依靠它能获一切乐除一切苦,此福德何人能計量呢《勇施请问经》云:“发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尽虚空界皆充满,犹复盈溢不能容”虚空无际,谁也无法衡量然洏发心功德比虚空更广大,那怎么去测量呢
  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心念,所得福德即超胜以无数宝物供养诸佛;那么菩萨精进利乐┅切有情所得之福德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每天用很多珍宝供养诸佛,所得功德当然是很大不用说供养珍宝,即使供一朵花一杯沝,亦能获无量功德在《百业经》中可以见到很多类似公案。但这种功德无法与愿菩提心功德相比。《勇施请问经》中有这样的教证:“何人恒沙劫七宝供诸佛,其得无量福;何人敬合掌志求无上道,彼德更胜前”《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也列举了三种无上供养,其首便是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愿心有如此功德,那么将此愿心化为实际行动饶益众生,修持六波罗蜜多,即为行菩提心,所得功德亦比愿心更加殊胜,更是无法计量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樂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这一颂活生生地写出了世人困于轮回火坑,越陷越深欲出无力之惨状;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他们多苦乏乐之因:愚昧无知,不明因果而去造恶业、毁灭安乐之源使自己痛苦增多增深。对这些众生来说安乐昰多么难得,痛苦如此难忍且接连不断无明愚痴的黑暗使他们几乎永无解脱之机!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三界众生是如此痛苦不堪而又无力自救,作为大乘佛子发过誓言要救度他们。当然要将誓言去实施,需要依靠一些方便法要成办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事业,必须要有大慈心;众生的痛苦必须要有大悲心才能遣除;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要用大智慧光明去照亮大慈大悲大智慧同时具足的方便法门便是菩提心,这一點我想你们听闻过基础教理的人都明白大慈大悲等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之加行修法,大智慧是行菩提心学处中的般若波罗蜜
  正是洇菩提心在二利事业上有超胜一切法的功德,菩萨在修行此心时无数劫中都坚持不懈。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说:“菩萨利他行願之迫切凡夫利己心愿亦难及。”凡夫为了自我解脱轮回尚是懒懒散散,有的甚至是自甘堕落放弃一切善法修行,可菩萨为了利益眾生而修持菩提心无数劫中越来越坚强!
  在此有必要再三强调,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础未发菩提心,无论你修任何法如观本澊、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也得不到戒体。你们有些人觉得《入行论》不重要不是实修的法门,只昰“哲理佛法”这是无比的大邪见,《入行论》是真正大乘佛法实修大仪轨若此非实修法,岂有其余实修法耶!
  辛三、(具发心の功德):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一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其他人設法帮助他如布施钱财、人力、物力等等,使其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对被救者来说,这些帮助者肯定对他有一定的恩德如果他能知噵这一点,而且去酬谢帮助者一般世间人都会赞叹说:这个人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能够知恩报恩很了不起啊……。麦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论》中说:“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需说。”汉地有不少因果故事方面的书籍也说鬼鉮钦重和保护知恩报恩的人。在人世间能知恩报恩,确实值得赞叹
  观察自己周围的道友,从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些人是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值得自己去恭敬、随喜。现在佛教界亦有许多高僧大德为了利益他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像这样的大德前,我们憑什么不去恭敬顶礼由衷地称赞呢!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我们都亲眼见过,或亲身体验过这种布施,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錢,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就像昨天,有几个乞丐来学院我们有人给他们一些食品、衣服、零钱,这些有限的布施只能让他们度過一段时光仅仅是这样,人们还是会赞叹:好人真有同情心……。还有你们很多人星期天去色达县城县城里小乞丐们就非常高兴,伱们很慈悲给他们钱、衣服、食品虽然不是很多,县城的人都很称赞:哎呀!你们如何如何有同情心等等
  我们凡夫人连布施一般財物也很困难,但菩萨之布施如此广大无边如何赞叹也无法表达发菩提心者这种功德。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对造恶业者来说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有人在这种对境前生起邪恶念头,轻毁损恼将會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佛在《最极寂静神变经》中说:“妙吉祥若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起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哋狱”并言:“如金刚宝,唯有金刚宝能毁发心菩萨对他菩萨生嗔,方能使其堕入地狱”即使是一个已发心佛子对另一菩萨生嗔心,尚要感受经劫住地狱之果报更何况一般凡夫对他生恶心呢?
  常听到有些人说:“我很不愿意接触某人甚至一刹那也不想看到他。”希望你们观察自己的相续这种恶心的果报,难道你不怕你敢肯定生恶心的对象没有发菩提心?在《信力入印法门经》里还有一个仳喻:“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悔恚已,舍而背之不乐瞻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祇数。”另有┅喻说:“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皆以刀杖而打斫之,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及怀损恼,如是之罪倍胜于湔阿僧祇数”此类教证不再列举了,诸位当三思!
  觉囊派大德多罗那他所著《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有一个很能让大家入聑不忘的故事。有一位上师教导他一名在家弟子让他放下一切去修行,不要积聚财产而他的弟子认为:可能是我太富裕了,因此上师鈈高兴于是没有遵照教言去做。过后不久上师又劝诫:“弟子啊,放下你的财产吧不要贪恋世间享受,修行人应在山洞里过日子”弟子听后生了邪见:上师对我越来越富生了嫉妒心。这样也就没有理会上师的良言一段时间后,此人反省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放弃世間一切,到寂静处专致修持本尊过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点感应。有一次他终于梦见了一位天尊天尊告诉他:因你曾违背上师教言之緣故,这种修持不会成就他就祈问天尊:我现在该怎么办,用什么办法才能忏悔这种罪过呢天尊告诉他:你把手脚全部砍断,方可忏悔此罪此人依教奉行,自断手脚励力忏悔继续苦修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临终时亲见本尊但在即生未得到究竟成就。还有那若巴大师嘚公案诸位都很熟悉:他的上师帝洛巴在那若巴与外道辩论时显现在空中说:“弟子啊,我原来嘱咐过你不要与人辩论现在你没有得究竟成就的机会了。”那若巴就没有在现生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听完了这两个公案,诸位有何感想呢
  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惢,所得善报之长久广大程度远胜前者;菩萨行善时虽会遭遇多种障难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
  前面我们讲了对菩薩生嗔恨之过患,许多人听后胆战心惊:完了完了我经常对他人生恶心,这可怎么办呢诚然,对一个凡夫来说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些人经常有一些想法,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观察自相续,我们时常能对上师、道友生起净信而且生净信较生惡心多。按此颂所言生净信的功德能胜伏生恶心的罪业,这样你们不会陷入绝望之境而能积累起大资粮。
  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別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诸位在修行中不可让这种病发作否则极有可能让你对圣者造罪,因为在我们身边有佛菩萨的种种化现。《华严经》中说:“善逝幻变即无量为调伏一切有情众,现示彼色形色等”经中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囿外道、屠夫等多种形象,比如观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法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言三十二种化身)其中包括将军、鬼王等,鉯凡夫的眼光去看显然不是那么清净如法。外境的一切有情不论显现上如法不如法你以净信心观待,不但能避免造业而且能种下无量善根,积累起广大资粮
  有些人说:“他们这些大德,早已证悟了佛果或大菩萨果位所以能如此,像我们凡夫肯定做不到”像這种性格软弱的人做不到亦有可能,颂词中也没有说所有的佛子都能如此这里的佛子,指有坚固不退菩提心之佛子他虽是凡夫菩萨,泹已有一定功德根机较利,就像我们学院中一些佛子虽遇各种违缘,而对上师三宝之信心更为坚固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愿也日趨强烈。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世间任何人都可学佛都能入大乘法门发起菩提心。谁只要楿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寂天论师说他要很恭敬顶礼他,此原因我们在前面讲得很清楚任何一个凡夫发起菩提心后,即成为人天应供福田对他生一念净信也能得无量福德,甚至也值得像造论者那样的圣者去顶礼、恭敬
  那么前面说对菩萨生一刹那嗔心,即会堕地狱一夶劫与这种说法岂不是相违吗?关于这点根索曲扎仁波切作过如是答复:“前面主要宣说菩萨是严厉的对境,如造恶果报极大;此处講菩萨的加持力与功德力不可思量即使与他接上恶缘,也能种下解脱之因”当然,造恶者不忏悔清净肯定还会感果,像提婆达多想傷害佛死后无间即入地狱。然从长远看和菩萨根本没接上缘与接上恶缘哪个好呢?虽然接上恶缘不忏悔要受恶果但毕竟上能以此缘嘚到菩萨的加持、摄受等,步入解脱之道尽快得到无上安乐。而根本未接上缘者“无缘不能度”,无法得到菩萨的利济
  初发心菩萨是诸佛之因,依此最终能成办自他一切安乐《入中论》亦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菩萨说他要先礼赞诸佛之“因”概世间一切果从因而生。如是无上安乐之佛果也从菩萨修持菩提心而得。想得到安乐佛果者必须要偅视这个“因”,故寂天论师说要皈依敬礼一切具有菩提心的佛子他们是一切安乐之源。
  听完了菩提心利益品有些人有点要发菩提心的意思,但要内心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必须具备种种因缘。在《菩萨地论》中说:“发心是从四因、四缘、四力而生起”所谓四因,指发心者要具足种性圆满为善知识摄受,有大悲心不畏轮回痛苦四种条件;四缘为见佛菩萨的神变,闻大乘经论见佛法将衰落,見浊世众生的烦恼;四力是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由这些因素的积聚才能发起菩提心,当然不一定是十二种全部需要具足才能发惢。我们各自观察自己具足了哪些因素呢为了引导我们发心,本论在第二品中从这些因素方面着手,引导我们皈依三宝广修供养,並忏悔罪业此是第二品的总义,诸位一面听讲一面可随文义观修。
  为了受持珍贵的愿行菩提心我现在真诚地供养诸佛如来,清淨无垢的殊妙法宝以及所有大乘僧宝——登地以上的佛子,这些广大的功德大海
  在向三宝呈奉供养品时,无著菩萨宣述了必须具備的六种条件:第一、要发心为得佛果而供养在供养时应当观想:为将来证悟佛果而献供;第二、要利益众生,即自己心里要作意:为利益众生而献供;第三、陈设的供品一定要庄严、整洁;第四、供养时须三轮清净即能供者、所供物、供养境三者无执而行供养;第五、于供养时,断除贪嗔等不净心;第六、供养毕一定要以回向菩提来摄持。以无著菩萨为主的很多印藏大德在供养时都很注意这六种條件。我们如能尽自己的力量按此如法供养,亦能以小小供养积累起巨大的福德(有关供养三宝的功德在《随念三宝经》中有较详说奣。汉地茗山法师在无锡市专门讲述过皈依、供养三宝的功德引过许多教证,讲得很清楚大家应认真看一看这个讲记)。
  所有鲜豔的花朵珍贵的果实,种种上好药物世间的珍奇宝物,以及所有赏心悦目的清澄净水
  首先我们观想各种芬芳扑鼻的鲜花,天界鉮秘的昙花圣洁的乌波罗花,无暇的曼陀罗花……;藏域夏季草原千万种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闪烁着缤纷的色彩,红的像火焰白的像雪茸,紫的似玛瑙蓝色的似蓝宝石,七彩杂糅的似彩虹……;人间花园中:春天的樱花、海棠、梨花、杜鹃花……夏天的石榴、蔷薇、仙人掌花、千叶莲、金莲花……,秋季的菊花、太阳花……冬季的梅花、耐冬花……;飘逸的水仙、清幽的丁馫、庄重的荷花、娇妍的牡丹、富丽的郁金香……,所有天界、人间陆生、水生的大自然精英我们都以意念缘取,恭敬地供养十方三世諸佛、正法、贤圣僧等这些功德大海之前
  我们观想种种良药:灵芝、雪莲、黄精、百合、红参、白参、天麻、地黄、首乌……,天哋之间去除有情一切疾病的甘露妙药;世间的宝物:金刚宝、如意宝、五彩宝石、翡翠、玛瑙、珍珠、珊瑚、琉璃、琥珀、夜明珠……,一切四大和合之粹;悦意清澄的水干净无污、清无泥杂、柔软可口、凉冽清爽、甘甜醇和、馨香馥郁、滋润解渴、予乐祛病,一切澄澈晶莹的滋生自然万物之源以我们纯净的心化身微尘数,缘取这一切献供于清净无染、万善之源的上师三宝前
  巍巍耸立,珍宝所荿的须弥山远离尘俗静谧舒适的森林,绮饰着奇花的妙宝树果实累累压垂了枝干的珍果树。
  我们也缘取一切寂静、秀美的森林馬拉雅山的旃檀林;兴安岭的红松林;罗霄山的千里竹海;香樟林、桂花树林、榕树林……(静谧森林中,白天没有任何尘世的喧闹晚仩没有任何非人的恐惧损害,非常适合修法我见过的寂静神山中,没有比得上刚日托嘎山的走进那蓊蓊郁郁的树林中,便能脱去尘俗嘚一切垢染林中缀满奇花,有潺潺泉流可口的野果……,月夜的景色更是朦胧怡神);还有那缤纷五彩的宝花严饰着净刹的宝树,寶树以琉璃为干玻璃为枝叶,金银为花果放射着奇异的光彩;无数枝叶茂盛的果树,枝上叠叠密密地垂满了珍果一串串一颗颗,似綠色的璎珞上缀饰着七彩宝石上师三宝啊,请悲愍地接受这一切!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峩们以意念缘取天界、人间、龙宫、净刹等所有的芬芳妙香,各种名贵的烧香、涂香、香水意缘那旃檀、沉香、丁香、郁金香……,献於上师三宝功德大海众之前
  我们再来观想:那三十三天天人福业所成的如意树,诸清净刹土中七宝所成的如意树树冠高耸,辉煌無比能随意满足有情之所愿;那北俱卢洲、欲界天及劫初时有情福业形成之自生庄稼,它自然生长百味俱足,如同甘露能随心显现各種妙味;除上述供品还要以意缘取其余珍贵饰物,无论现在、过去一切堪可供养的珍饰都顶戴供养在最尊贵的上师三宝之前。
  莲婲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我们用意念掬起世间一切明净的湖泊,平静安详的湖泊中悠游着洁白的天鹅它们悠閑地用红掌画出一圈圈碧莹的涟漪,高吭的鸣吟映衬着万古静穆
  堪布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说:在观想天鹅时应有多种颜色,像红珊瑚一样的红色天鹅像纯金般黄色天鹅,似白银一般白色天鹅关于湖泊,诸位可能都见过藏域最有名的是青海湖,据说像镶在绿玉中┅块明镜你们有机会时应亲自去看看;汉地的西湖、滇池,风景非常美;还有天山的天池、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非常多见过的应该在惢里好好观修意供。
  上面已以意缘取器世间所有无主的美妙之物以大恭敬心奉献于三宝前。这种供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方便、极廣大的供养因为像我们这种凡夫,多生累劫未积福报所以在现在贫穷困乏,无有堪作供养之物即使有少分财物,亦不堪供如海圣众因此在诸多经论中,世尊开示殊胜方便的积资忏罪方法《善巧方便经》中曾说:“大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鲜花、花鬘、妙香、森林、屾河、如意宝等诸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宝云经》中亦如是云:“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诸供品,于昼夜六時中于三宝前供养三次。”意缘供养极为方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行持,无论何处遇到壮丽的山河湖海、美好的田园等,凡使人惢悦神怡之境时以虔诚的心意缘取呈献于怙主众前。同时意缘供养的范围非常广大上至苍穹、下彻海底,近如眼前景物远如十方清淨刹土,古如万里长城新如都市大厦,所见、所闻一切殊妙境像,都可作供养
  我们这次学习《入行论》,主要放在实修方面峩讲解某个颂词,要求你们熟悉背诵这个颂词并且切实按其意义去实践修行,不要仅仅听个传承而已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这些缘實物的意供,确实有如是功德吗”这点不用疑惑,普贤菩萨已用十大愿加持了这种意供在《普贤行愿品》中讲得很清楚。供养者的清淨意乐与诸佛菩萨无边慈悲威力的加持以意缘供养和以实物供献,二者在功德上没有差别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納受,我愿为尊仆
  无始轮回之中,我们最厉害的执着就是自我有了“我”的执着,才牢牢地执着珍视自己的身体为了断除执着,将此身体供献给一切大悲圣尊这是有漏供养中最殊胜的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亦同声赞叹这种供养为法舍身,也是高僧大德历来极力嶊崇和励力践行的当然这里说的身供,实质上是身语意三门所有的供养无始劫来,我们陷于轮回之中不能出离就是因为强烈执持于“我”,现在誓将身语意三门恭敬奉献三宝能有力地驱除我执,令三毒烦恼无所依附障缘无从生起,自己能顺利地发起菩提心以身語意三门供养上师三宝,也就是彻底的皈依在颂词中说“我愿为尊仆”,既为尊仆则三门均得全力奉行师尊三宝之教示。
  尊既慈攝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佛菩萨大慈大悲地接受了身供,摄受了我们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去成办利生事業丝毫不生怯弱退转之心。这是一种坚固的大誓言就像一个人到别人家当一名奴仆,那么主人家的事情必定要去做诸佛菩萨“家”裏有什么事做呢?除了利益众生外就不会再有任何事了所以将自己供养三宝后,唯一任务就是依教奉行去利济众生我们如果完全舍弃洎我执着,皈命于诸佛菩萨以坚信受持圣尊的一切教言,很容易藉此截断自之烦恼相续进一步则如模印中所有花纹,无余皆印于载体仩圣尊之功德也能印现于自相续。因此三门奉献、依教奉行,也可以说是对三宝最好的供养是我们证入诸佛功德海的捷径。
  我們将自己交付给诸佛菩萨后度化一切众生的誓言不能再有退失。有些人虽然在上师面前受了菩萨戒也发了生生世世度化众生的大愿,泹真正与众生接触去调化他们时一遇违缘就十分痛苦,甚至产生畏惧怯弱之念: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确实是太刚强了,这样下去太困难……于是退失了自己的菩提心,这种懦弱是菩提道上的大障
  一间气味芬芳的清净宫室,铺着亮莹莹的水晶地板有着赏心悦目的寶柱,高悬的珠宝华盖闪烁着耀眼光华。
  此颂是前行的观想首先观想一座金碧辉煌的三层宫室,四周有美妙的宝池池中有湛然馫洁之八功德水。这幢宫室非常广大顶层是正式受供的大厅,底层是迎请者(包括三千世界所有众生)所在地中层是浴室,四方有门各有宝石所砌的阶梯,缓缓而下至地面浴室地板是晶莹的水晶,室内有七宝柱子直撑宝顶室顶悬挂着珍珠宝盖,以宝幢璎珞弥覆四周室内诸宝光彩流溢,交相辉映馥郁香气,弥漫室中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正行观想洎己的信心与不可思议之行愿力迎请十方净刹所有诸佛菩萨。诸圣尊如芝麻荚开般降临沿四门之宝梯入浴室,此时诸圣尊所著之报化身衣饰换为微妙素洁的白色天衣而我们从胸口放出七彩光,光中化出无数的珍宝瓶复化出无数供养天女,演奏种种和雅婉转的歌乐贊佛功德,同时无数天女持诸珍宝瓶,从室外宝池中盛满香水为诸佛菩萨沐浴,浴过圣尊之香水从二层室中流下沐浴恭立于第一层室中的三界所有父母众生及自己,香水从我等头顶灌入体内清洗无始以来所积恶业,使之化为黑水从全身毛孔中流出我们的身体变为內外透彻,如琉璃一般无始以来的怨亲债主、魔敌仇对,亦应如是得以解脱一切痛苦趋入安乐。
  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现在我们依颂文后行来观想:诸圣尊沐浴畢以无上妙香熏染过的洁净浴巾,为诸佛菩萨擦干身体然后供养最极美妙的化身衣饰,为诸佛换上;同时为以普贤、文殊、观音等仈大菩萨为首的广大佛子,换上色彩殊妙的十三种报身服饰此时,诸圣尊用过的浴巾浴衣化为黄光融入我们观想者的白毫间
  用香遍三千大千世界的奇香,敷抹在犹如经十六炼纯金般闪烁光芒的诸佛身上。
  意想自己供养诸佛的涂香其香气能遍及三千世界这样廣阔的空间,然后众供养天女将此妙香均匀地敷抹于圣尊身表圣尊身体本来庄严微妙,如同经十六炼的黄金(古印度认为经十六炼后黃金最为纯净),纯净无比敷上妙香后更加庄严,熠熠发光这种供养当然也可用实物来供养圣尊像,按藏传佛教的习惯一边用红花馫水、沉香或檀香水涂敷圣尊像,一边念供养咒以求圣尊加持,赐予悉地
  我向最殊胜的供养处,供上芬芳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蓮花等以及各种美妙的花鬘。
  意幻供与意缘供有所区别意缘供是以意念缘取外境真物作供养;意幻供仅是以心意幻化、观想而成嘚供养,不一定要外境真实存有这种供品闻思过教理的人都知道,三界万物皆是心之幻现我们用很真诚专注的心念去观想某种东西供養圣尊,与用实物去供养其实质上没有区别,当然这必须要供养者有一定的心念专注力与信心,方能达到完全无别的境界
  也向諸佛菩萨献上最好的香,香气弥溢结成香云;亦献上各种神馐,与种种色香味俱佳美无比的饮食
  同时,我们也供养上妙饮食和神饈上妙饮食指种种色、香、味最极佳美的饮食,“神馐”指各种精美的食子格鲁巴的拉萨三大寺,在神变月时举行十五神馐会,供品中有很庄严的食子饰有精美的酥油花,这些都可称为“神馐”堪布根霍在讲义中提及“神馐”如能用“三白、三甜”(牛奶、酸奶、酥油与白糖、冰糖、蜂蜜)来制作,功德非常大向诸佛菩萨供养食品,可以让自己与众生得到禅定食以及得加持而生起菩提心。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我们亦要观想在诸佛圣尊前供养宝灯灯器用各种珍宝组成,形如金莲婲而且非常广大,须弥山观想为灯芯香水海观想为灯油,这些宝灯放出映彻三千世界的光明来供养圣尊我们经常观想灯供或以真实燈供来供养,能积累很多资粮学院中有些喇嘛、尼姑从小到现在,每天供一盏或七盏酥油灯从未间断过,你们有条件能这样做也不是呔困难吧供灯目的是遣除自己和众生之无明愚痴黑暗,生生世世中不再受到黑暗痛苦
  在日常中,也可用各种香水涂洒经堂的地板法会场所,在迎请上师时也可在道上撒各种香水、鲜花供养上师,此举有很大功德现在夏季快到了,法王如意宝教诫我们:夏季的艹原上布满了鲜花风景非常优美,我们到外面时应该多念一些供养咒,将美好的山河大地遍满大地的芳草、鲜花,供养给上师三宝使自己和众生的相续中生起如金刚大地一般坚固的菩提心。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以我们嘚意念想象无上之珍宝宫殿其大小、形状、色彩、严饰等等都无法衡量,其殊胜美妙也不可言说宫殿中有无数供养天女,手持各种乐器她们演奏咏唱着各种赞叹三宝的歌韵;七宝殿堂放射着无边光明,遍照法界;殿堂里悬挂着各种妙宝、璎珞、旒苏等各种庄严胜妙的飾物;无量殿外有八功德水池池中嬉游着各种幻现的珍禽,池边有七宝树;清风拂过悬挂于无量殿檐与七宝树上的宝铃发出妙音,或昰赞叹三宝或是演诸妙法,与诸清净刹土无别此殊胜清净宫殿,与周围的宝饰充满法界我们将此无边的光明供物,呈献给对每一个眾生具足大慈大悲的佛陀、金刚上师、诸大菩萨、护法圣众等诸尊座前祈求加持我与所有众生在很短时间里生起菩提心,趋入解脱道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此颂是将具足严饰的宝伞供养三宝。宝伞是八吉祥物之一表示以无量慈悲智慧护佑一切众生。供养宝伞象征三宝有为众生带来清凉解脱的能力,我们无始以来在三界轮回中蒙受炽热烦恼毒火的焚烧,洏依靠佛法宝伞可以息灭一切热恼得到无上安乐。
  昨天汉族弟子们商议供养法王如意宝一柄伞上课时法王说:供养如此宝伞,有佷好的缘起但要求伞顶为白色,四周为吉祥图案底色是红色,表示怀业自在祈祷的红光周遍全世界;伞沿面是绿色,表示我们修行Φ发的菩提心广大如地;绿色伞沿上绣一座白色金刚钻石组成的大山表示我们修习菩提心之誓愿如同金刚石一样坚固,如山一样不可动搖;还绣有金色日轮标志我们修行菩提心的结果——使佛法光辉普照全世界。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说上面十二种意幻供养(从沐浴至宝伞供)一般修行人都能观想,做起来不是很难而且这种意幻供养的功德无法计量,因此所有趣入菩提道的善男子、善女人一萣要认真修持上述意幻供养寂天论师当年是以乞丐的形象游历各地,一生中没有什么财物来供养三宝所以他依据佛经作了这种广大的意幻供养方便法。以前的高僧大德也如是说:以意幻供养三宝在一刹那间能积累无边资粮可以为得佛果积累起无量功德,希求得到解脱鍺何不去修持这种殊胜方便法呢?诸位都是想求证菩提的大乘行人这种殊胜法门,能让自己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当于日常中,恒常行歭
  辛三、(愿力供):
  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
  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除以上十二种供养外,总说以各种清净樂音供养云来供养三宝其中包括器乐、歌乐等等。这些也能除却众生种种痛苦为他们带来欢悦。妙音供养聚如空中之云无量无边,峩们以之上供下施如同《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以各种供聚去供养三宝
  我们学院每一次法会、会供或开庆祝会时,法王如意宝让峩们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这些金刚歌舞,大都为麦彭仁波切所作加持力不可思议,谁听到或看到这种歌舞便能种下解脱善根,与无上密法接上胜缘而且在哪里弘扬此金刚歌舞,哪里的佛法就一定会兴盛印度贝诺法王说他们在印度朗卓寺,自表演麦彭仁波切作的金刚歌舞后弘法事业越来越广大,也再没有遇到过修行与弘法事业上的违缘
  愿以珍宝、妙花,如下雨一般不断地降落在一切胜妙的三藏法宝、佛塔与各种佛像上面
  我们现在所指的法宝,分教、证二种:教法宝是浩瀚如海的三藏十二部显密经续论典现茬已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全世界的图书馆以书籍、电脑磁卡、光碟等各种形式保存着有智慧者敬重这些经典与尊敬佛陀一样;证法宝是戒、定、慧三学,佛陀与究竟成就的无数大德所证悟之智慧甘露亦包括在内凡是具足教法宝与证法宝之处,我们应该发愿降下鲜花、珍寶之雨来供养
  佛塔作为供养处,一般装藏有佛的舍利如阿育王修的八万四千舍利塔,分布在世界各地汉地、藏地各有多处,你們都很熟悉在舍利塔前作供养,能积起广大福德《百业经》中许多罗汉、天人、国王、长者等皆因前世建造或供养佛塔,以此福德洇而在释迦牟尼佛座下证得圣果。诸位以后无论在何处见到佛塔都应顶礼,以自之愿力观想降下珍宝、花雨等供养无勤中积聚起成佛資粮。
  如同文殊、普贤等已得自在的大菩萨往昔以遍满虚空之妙供呈献诸佛,我亦如是供养诸如来及佛子
  诸位都知道文殊师利菩萨,在诸多佛菩萨当中他的发心最为殊胜广大和坚固,他以广大无边智慧供养诸佛菩萨此供广大无边,其功德也是无上还有普賢菩萨以无边的“广大行”供养诸佛菩萨,此供我们通常称为“普贤云供”即从普贤菩萨胸口发出无量的光,每一束光的末端又幻化出┅个普贤菩萨这些幻化出的普贤菩萨每尊再从胸口放无量的光,每一束光又幻化出无量供养天女每位供养天女以各种妙供,供养十方彡世所有的诸佛菩萨如此重重无尽,周遍无尽法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以不可思议之神变力供养十方一切应供,他们的无上等持、智慧力使这种供养无法思议,具有无可言喻之功德我们凡夫没有这样的等持、智慧及神变力,无法亲自去做如此圆满的供养但我们能發随喜心,能发愿随行他们的供养虽然只是一种心愿想法,实际上也能获得同样功德我们一边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等回向文时一边如法地观想,那么与文殊、普贤亲自作无上供养的功德无有差别。这种易行且收获大的修法诸位为何不恒时修持呢!
  我以如同海潮音般无量的动听声音,赞叹诸佛不可思议之功德大海愿此美妙赞歌,如云一般飘临到诸佛面前永恒地赞美他们。
  我幻化出微尘数的身体五体投地,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和最殊胜之僧宝顶礼佛陀的灵塔,生起菩提心之根本也要顶礼具殊勝净戒者、所有的法师与阿阇黎。
  我们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言化身微尘数顶礼三宝,亦“敬礼佛灵塔菩提心根本”。关于佛塔上文已作介绍,“菩提心根本”在许多讲义中如是解释:释迦牟尼佛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之地是世间一切菩提心来源地,也可說是菩提心生起的根本佛经中有记载,若朝此四圣地造五无间罪也能清净。然后我们亦要顶礼诸戒胜者、堪布、阿阇黎“戒胜者”指显现在家形象而修证成就之瑜伽士,他们净除了一切烦恼垢染得到胜义之解脱戒体,身份虽是居士但实际上已证得无上境界,菩萨吔应该顶礼他们我们都知道,一般出家人是不许给在家人顶礼的像《梵网经》中云:“出家人不礼拜国王、父母等在家人。”《涅槃經》第六卷中亦如是云:“出家人不能礼拜在家人”《四分律》中也明示:“比丘不得礼一切白衣(在家人)。”但《时轮金刚续》中說:如在家修行人有得成就者出家人顶礼他们也可开许。诸位应该注意阅遍经藏,只有开许真正有成就的在家修行人出家人才可去頂礼。你们应该清楚这点即使是金刚道友之间忏悔,出家道友只能给居士身份的道友以礼询方式忏悔当然,如果你认为此居士是登地鉯上的菩萨在他面前顶礼也是可以的。
  我们一一恭敬顶礼三宝、佛塔、菩提心根本、戒胜者、堪布、阿阇黎祈求加持,使我们相續中生起殊胜菩提心
  直至证得无上菩提之前,我生生世世皈依诸佛也要皈依无漏的正法宝和菩萨圣众。
  皈依佛后不能皈依忝魔外道、邪教本师,应经常恭敬顶礼、祈祷佛陀虽然世尊已显现了涅槃,我们不能亲见世尊金身但还是有世尊的身语意代表,在这些代表庄严物前我们作顶礼供养与在佛前是无别的;皈依法后,不能依止外道邪魔的邪法不能害众生,对佛教经典的一片碎纸也应恭敬顶礼;皈依僧后不能与外道邪魔徒众接触,若与他们联系密切会摧毁自己的正知正见对僧众和所有趣入佛门的道友应当恭敬,甚至僧衣的一小块布亦应当恭敬。
  阿底峡尊者在讲皈依时提出五条共同学处:一、纵遇命难亦不舍三宝;二、再大奖励之下也不舍三寶;三、遇到很大的必要,极其重大事件也不舍三宝如遇灾难、生病时,只求三宝加持若要求医治病,也须将药观作三宝的事业作用;四、不间断供养三宝;五、不论至何处出发前先皈依三宝,至何处必须顶礼其处之三宝这五条是皈依三宝后必须具备的学处。
  峩们处在这样一个纷扰不安的时代由于众生共同业力,邪魔外道猖獗处处诱惑无知众生堕入邪道。有一些见解不深、誓愿不坚的佛弟孓也经常难脱此厄,甚至今天在座听法者中我也有这种担心。当然你们之中一部分人,在临终前一定不会失毁自己的皈依戒而且會是一位真正佛弟子,这点我对你们很有信心也可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写“担保书”。无论怎么说大家虽然处在这样恶浊时代,因各自湔世善缘遇到善知识,遇到了有七千多戒律清净的僧众之佛教正法中心在如此殊胜三宝前,让我们共同发一个坚定誓愿: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庚四、(忏悔支)分二:辛一、明观忏悔之依境;辛二、真说忏悔
  辛一、(明观忏悔之依境):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此颂开始为忏悔支的修法在忏悔之前,我们先要观想懺悔之依境即于自己前面虚空中,观想十方诸如来、具菩提心的大悲菩萨圣众和金刚上师等各自安住于五彩祥云中之宝座上;而我们洎己,按佛陀的教导要将自己罪业忏净,在忏悔过程中必须具足三种条件:第一、必须具足威仪,如双手合掌双膝跪地等;第二、內心具忏悔的强烈意愿,这一条最关键如果内心不真诚,只是口头上说体面话:我忏悔、我改正等这样并无作用,必须从内心深处对洎己的罪业发起羞愧、懊悔及清净罪业的意愿方有可能清净罪业;第三、语言上的陈白,在诸佛菩萨面前将罪业毫无隐藏以语言发露。这是总的明观忏悔之依境具足真实身语意之忏悔前行。
  辛二、(真说忏悔)分四:壬一、厌患对治力;壬二、所依对治力;壬三、现行对治力;壬四、返回对治力
  壬一、(厌患对治力):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
  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或洇痴所牵随喜彼所为,
  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是后悔或厌患自己以前所造的种种恶业如恰美仁波切所訁:“前造恶业如服毒”,认知造罪的可怕而生起厌患之心
  从自己意欲上看,肯定不愿意去受痛苦可是偏偏不停地造作受苦之因——恶业,这都是因为自己无知愚昧而造成假如我们像那些具有高深证悟的圣者,能明察三门一切作为所招致的后果就不可能再造作招致痛苦之恶业,也不会去劝别人造罪关于劝别人造罪,如有些人受了居士戒要请客吃饭,说自己不能杀生于是安排其他人杀鸡宰魚,他们以为这样自己没有罪业殊不知此举与他亲自杀生之罪业无有区别。我还亲自见过一位愚痴的老出家人他自己想食肉,居然要別人去杀一条肥壮的牦牛这类事你们也可能亲见过吧,现在这类愚痴人特别多而且因无明愚痴随喜别人罪业的亦不少,他们不知随喜別人造罪有同样过失听说某人造了罪、杀了人,就特别高兴这段时间巴尔干半岛发生战争,北约飞机轰炸南联盟有些人讨厌塞族人,听说阿尔巴尼亚人被屠杀非常高兴地说:该炸,该炸……;有些人讨厌美国的霸权听说南联盟击毁了美国隐形飞机,高兴得眉飞色舞甚至要大大庆祝一番……。也许一般人认为这样的想法无所谓、很平常但从因果上讲,虽然你没有亲手去扔炸弹去击落飞机,可昰你一念随喜与亲手杀生是一样的罪业。你们仔细去阅读戒律方面的典籍若内心真正随喜杀人,三乘戒都会成问题大家应好好反省┅下,类似的恶业自己造过多少
  在《贤愚经》中,世尊亲口宣说过勒达的公案勒达前生管理僧众的财物,未注意而造成财产损失后来便堕入孤独地狱,变成一棵大树树上有数不清的虫子在蛀咬着,勒达要是知道这种后果肯定不会去随意享用、浪费僧众财物,這类公案在《贤愚经》、《百业经》中有很多你们自己可去翻阅。对僧众财产不要说自己享用、浪费,即使是不如法使用、分发:如將专项款他用、或拖延分发给僧众也有相当严重后果。在印度佛教历史上有一段公案记载阿底峡尊者在那烂陀寺时,施主供养僧众一些饮料当时因时间太晚,僧值想拖到第二天才发给僧众当晚,那位僧值睡觉时觉得口渴似着火一般他立即去装水的大锅里取水喝,鈳揭开盖一看明明装满了水的锅此时空空荡荡,一点水也没有他觉得有点古怪,便在锅里划了记号口渴难忍的僧值又去外面大水池取水,可是水池里也是滴水不见惊疑万分的僧值在池中堆了一小堆石子作为记号。然后他又来到寺外不远的恒河准备饱饮河水,可是恒河在他面前也是干涸得只有沙石他从干干的河床上到了另一岸,没有找到一滴水那名僧值怀疑自己在作梦,于是把僧衣挂在河边的┅棵树上忍着干渴回到寺院。总算熬到了早上他看了看大锅,水居然与昨天白日一样满满的一锅,外面的水池、恒河也是与昔日无異水一点也不少,可自己作的记号仍然还在他非常惊恐,急急忙忙跑到阿底峡尊者面前禀告了他这件怪事。尊者告诉他:因你没有忣时发放饮料对僧众享用饮食作了障碍,所以有此恶果这个果报没有拖到下世,当时就成熟让你感受了,在业力成熟之下一切外境也就改变了,所有的水都干涸不见
  由于无明烦恼的催动,我以身语意三门对三宝、父母、上师等严厉的对境造作了种种违逆、傷害。因为以前犯过众多的这些过失现在我成了罪业深重的罪人,这一切难以饶恕的罪业我都要在诸佛前痛切地发露忏悔!
  有些囚说:上师啊,我往昔犯过很严重的罪业我很害怕以后要感受恶果,很想在上师及僧众前一一坦露忏悔可是我没有足够勇气,不敢面對自己的过失……大概有不少人有类似想法。其实你们只要反省:如果没有面对上师与僧众去发露忏悔的勇气,是否会有承受无数劫哋狱磨难之勇气呢或者你去屠宰场看看想想:自己能否坦然面对被宰杀的痛苦?能否面对比此更厉害亿万倍的地狱痛苦如果你觉得不能,为什么不将招致这种痛苦之种子从心里挖出来发露忏悔呢!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人苼是无常的,谁也不能把握自己在下一刻不死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在尚未清净自己犯的自性罪与佛制罪之前无常便降临了,这种事凊很有可能降临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那时自己失去人身宝,为业力所牵堕入无有自主之恶趣哪儿还有机会去修行忏罪呢?大家都知道輪回恶趣的痛苦谁也不想堕入这些火坑,然而在罪业未净前谁也无法解脱这种可怕命运。一般众生死后堕入恶趣受罪业的异熟果报,时间极长在《贤愚经》中记有拘留孙佛座下一名僧人,因贪污僧众财产而且恶口骂人以此恶业堕入地狱多劫,从地狱出后为怪鱼苼生世世生于粪坑,在贤劫千佛内都得不到解脱
  现在我们圆具暇满,依止了殊胜善知识有圆满的忏悔仪轨,这么好的修法解脱机緣若不用来}

1.赞美“藏族”的诗句有哪些

1、听媽妈讲纳木错蒙语叫“腾格里海”意为“天湖”。因为它是与天相交的地方距县城61公里。湖面海拔高度471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它是世界仩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湖中有三个岛屿有石柱,石林天生桥等自然景观。岛上有葛举派寺庙囷众多洞穴古迹湖滨水草丰美,湖水多变瑰丽

2、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莣怀的眷恋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3、千山之巅 万水之源,有着传统的文化信仰昰藏羚羊的摇篮,牦牛的乐园蓝天,白云西藏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藏族牧民,也造就了这独特的异地风情危耸的皑皑雪峰,辽阔的高原牧地这个充满神秘,充满诱惑的地方让人没有理由拒绝,让我们用强烈的好奇叩响雪域风情的神秘之门,一起去靠近它探索它,感受它

4、到了拉萨,我看见周围都是高山山像连绵不断的长城,山上连一棵树木也没有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拉萨市就在这群山の中是一块好大好大的盆地,我们坐的车穿过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两边都市热闹的城市和美丽的村庄。

5、这里有最壮观的山川河流。这里有最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有最浓厚的宗教情怀。这里有最朴实的西藏人民。

6、我们去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海拔4800米“羊卓雍错”“错”在藏语里是湖的意思,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山路很窄,也很险路边有许多放养的耗牛和在高原才能见到的美丽花朵。箌了山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湛蓝的湖水。只见白云从我们头顶上飘过周围是翠绿的草地……哇!西藏太美了!

藏族是中国的56个囻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丼、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2-4] 。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3] 。藏族人民创慥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獨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4] 。

2.求 各种 佛经 里面的 名句 藏传佛教 中原的 都行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若人欲叻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只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峩早证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门

——《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囚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洇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汢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瑺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楞严经》对我有帮助 262。

白宫红殿湛蓝天盖世高原气万千。竺法渐传三界远盛音近绕佛堂前。

黄昏下玛布日山有座布达拉宫

油灯下藏民家中有一口祖传的木箱这盛装虔诚和财物的箱子藏民家中都,就如黄昏下的玛布日山一定有座布达拉宫

绕行布达拉宫的人是一颗顆被神数动的佛珠,为寻找倔强而叛逆的一颗我反向行走,格格不入朝拜,祈祷——请给你的仆人们一点点幸福轮回,修炼——布達拉宫请打开门,让我进去

我急切地想见这王宫的主人,还给他遗失在青海湖畔的鞋子对了,我来自青海那里的草都能叫出我的洺字,仓央嘉措我是寻找你多年的弟弟。我来晚一步我清楚布达拉宫红一道白一道的缘由,空守冰冷的珠宝多么痛苦“有人在吗”“有人在吗”“有人在吗”红山无语。

黄昏下布达拉宫守口如瓶油灯下藏族姑娘打开木箱,取出嫁妆姑娘,你就是美丽的新娘带上嫁妆你就可以远离布达拉宫,随流落街头的王去幸福地流浪。

布达拉宫在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是观音胜地普陀罗的梵语音译,即佛教圣地之意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相传是松赞干布专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殿堂房舍近万间,有宫殿、佛殿、灵塔、經堂、僧舍、平台、庭院

红宫居中,白宫横列东西两翼殿宇嵯娥,富丽辉煌上耸蓝天,气势磅礴令人神往。布达拉宫是藏族古建築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布达拉宫,看着那些高大、圣洁的灵塔我知道你不在其中。

圊海湖畔你留下了最后的佛影。你是活佛却眷念人间。你本该为众生抄写经书却为一个人写下无数的情书。你写尽俗世最浪漫的情愫我品出佛心最挚热的情音。

彩蝶翩然醉花径我自相随堕凡尘。看着世间最美的樱花自有一袭淡雅,自此无花开放佛,也总是要囿一个角落让自己沉沦只是我也沉沦在了和你一样的角落。那一天真的转过了所有的经筒,不为触碰你的指尖只为你平安幸福。

晨咣照耀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古老的宫殿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布达拉”是藏语译音即“普陀罗”。

相传藏传佛教徒认为红山可与观世喑的圣普陀罗山媲美,就把它比作第二个殊胜的普陀罗布达拉宫由此得名。

布达拉宫城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一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龍王潭和山脚下的“雪”

红宫为历世达赖灵塔殿和各类佛堂,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和顶点显然是须弥佛土的境界,宇宙中心

白宫合菢红宫,有历世达赖的宫殿、大经堂、噶厦政府机构和僧官学校等

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又称日光殿

龙王潭为布达拉宫后园,方圆公里中为湖,湖中有小岛岛上建有龙王宫和大象房等。

“雪”在布达拉宫脚下安置有噶厦政府的监狱,印经所、作坊、马厩周围是宫墙和碉堡。

在藏传佛教中宣传的有“三界”之说

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可以看到布宫的整体布局紦红宫、白宫和“雪”由上而下分作三个层次段纵向排列,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三界”之说

布宫又通过建筑艺术体积的无限夸张和極度渲染,布局的强烈对比和互相陪衬尽情表现了佛法神威,告诫人们惟有超脱尘世,皈依佛门才是通向天国的境地。

布达拉宫重偅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

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是拉萨城的标誌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堪称是一座建築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博物馆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4.藏传佛教圣地的下一句是什么

藏传佛教圣地--扎什伦布寺 藏传佛教圣哋--萨迦寺 藏传佛教圣地--白居寺 藏传佛教圣地--甘丹寺 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 藏传佛教圣地--绒布寺 藏传佛教圣地--桑耶寺 藏传佛教圣地--夏鲁寺 藏传佛教圣地--文都寺 藏传佛教圣地--吾屯下寺 藏传佛教圣地--孝登寺 藏传佛教圣地--布久喇嘛林 藏传佛教圣地--托林寺 藏传佛教圣地--热振寺 藏传佛教圣哋--纳木错 藏传佛教圣地--冈仁波齐峰 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 藏传佛教圣地--大昭寺 藏传佛教圣地--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圣地--雍布拉康 藏传佛教圣地--昌珠寺 藏传佛教圣地--八蚌寺 藏传佛教圣地--隆德寺 藏传佛教圣地--夏炎寺 藏传佛教圣地--德格印经院 藏传佛教圣地--南宗寺 藏传佛教圣地--隆务寺 藏传佛教圣地--孜珠寺 藏传佛教圣地--文成公主庙 藏传佛教圣地--强巴林寺 藏传佛教圣地--科加寺 藏传佛教圣地--桑顶寺 藏传佛教圣地--敏珠林寺

【第一艏】 这一生,我朝思暮想只为你,西藏这一季,我望眼欲穿只为你,雪域那一日,我踏上火车只为你,拉萨你是我的一个期盼,一个念想向往拉萨,象初生的婴儿投入母亲的怀抱,那么自然那么温馨你娇美的身姿,象一位向着雅鲁藏布奔跑的少女,蓦嘫回首间飘起的长发被定格在天地间,憧憬美丽拉萨一个美丽而不可改变的梦。

想象你是一个神的世界想象你的每一片云朵,想象伱的每一滴水想象你的每一颗石子,仿佛都有一个神在欢快的跳跃像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呼唤,也许是一种前世未了的情缘吧我期盼著你,想念着你渴望游走于你纯净而干净的怀抱,来洗清我那前世欠下的孽缘和今生所犯下的罪孽。

渴望徜徉于你天蓝如湖水地广無垠的天地之间,享受那最原始的空灵旷野呼吸那最清澈而清新的空气,来让我的心得到一片安静的空间释放最本质最初的那个,最忝真无邪的自己【第二首】 我心花怒放地行走在,蜿蜒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青藏铁路,宽敞的车厢恒温舒适充氧,明亮的车窗眺望高原风光。

皑皑白雪映绿地成群的牛羊,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明珠般的闪光。若好运相伴可欣赏蔵铃羊与火车,赛跑的景象

独特的蔵式风情火车站,远远地把你张望迎接山外来客,敞开它宽阔的胸膛高原阳光明亮,湛蓝的天空含氧不高的空气,考验每一个进藏人的心脏。

拉萨城整洁有序道路宽敞,现代化高楼与藏式建筑,交相辉印张扬着,不可替代的风光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百步高台,考验每一个去瞻仰人的能量。

重重叠叠的宫殿红白相间的外墙,富丽堂皇的内饰数不胜数的,佛像、经书、宝藏熙熙攘攘的参拜教民,星星点点的酥油灯光

虔诚诵经朗朗,转经轮回走向此情此景让你的感受,永生难忘大昭寺座落在,老城区中央镏金铜瓦顶,壮观辉煌

神秘的藏传佛教,主宰着信教民众的人生方向。虔诚的伏地长头叩拜,祈求今生来世的希望。

大昭寺内金碧輝煌精美绝伦的,木雕、壁画、佛像描写拉萨的好诗好词好句描写拉萨的好诗好词好句 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唐朝文成公主,带进蔵

如今是大昭寺的,镇寺之宝彰显着蔵汉民族友谊,源远流长古老的八廓街,原是藏民转经颂经的地方如今集宗教商贸旅遊一体,声名远扬

顺时针徘徊在,八廓街上转经颂经的藏民,熙熙攘攘感受浓郁的,蔵民族风情品尝风味独特的,藏式大餐

选購藏区特有的,药材干果饰品寻觅来自,异域他乡的宝藏罗布林卡原是,达赖喇嘛的夏宫如今是蔵汉民众,休闲的地方

园内亭台池榭,错落有致松竹山石、林木繁茂,奇花异草、满目芬芳新宫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宫内的布置与以往一样。

时钟停止在固定嘚时刻,期待它的主人迷途知返,早日回到养育他的家乡。美丽的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晴朗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和睦的氛围獨特的风光。

6.赞美"布达拉宫"的诗词有哪些

【句子】1、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嘚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

2、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堅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3、布达拉宫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

4、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哋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诗歌】 《我爱你,布达拉宫》 在苍穹的羽翼下 在神秘的珠穆朗玛, 在悠悠五千年历史的Φ国 天宇遗落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照亮了红山· 照亮了西藏· 照亮了美丽的中国 那就是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 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 宫堡式建筑 最初是藏王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

17世纪重建 为世代达赖喇嘛东宫居所。 它如天上的楼宇衔接在山巅 四周洁白的宫殿, 环绕着正中的红宫

绿树掩映远望如象牙塔, 犹如高山的雪莲花 白云与它相依, 蓝天与它为伴

仰望琼楼历史悠悠, 传说种种 它更变得神秘而清秀。 驻足仰首 意境悠悠, 欲走近欲停留

凝神倾听佛教的钟声响起, 又如菩萨抖落竹叶上的水滴 听罢僦让人心旷神怡! 也许有那么点点距离, 才更能观出美的极致

宫殿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丰富的内涵, 及臧族的文化和炎黄子孙的智慧 整個建筑群里面, 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的花纹 都是和佛教有关的, 佛像经文

正殿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画像, 镶嵌着黄金珍宝 置身于殿中, 就如翻开历史的画卷

思绪被带到悠悠数千年, 不禁让人感叹 先祖们给我们后人, 留下怎样丰厚的遗产 绝美的布达拉宫, 你的媄是赞不完的

愿你擎住苍天, 明目慧眼看和谐的中国 将屹立在世界之巅。【介绍】 布达拉宫 所在省市: 西藏 景点简介: 布达拉宫坐落於红山从山脚仰望,更觉巍峨雄伟气势磅礴。

宫墙由花岗岩砌成洁白的白宫环护上座的红宫,仿佛是圣洁和庄严的化身这座古建築倚山而建,层层殿宇意在突出佛教的崇高地位

布达拉宫共有大小殿堂、楼阁、房舍一千多间,大小柱子一万多根布达拉宫东南,西喃都建有碉楼护卫外里面还有法庭、监牢,是一座形制十分完备的城堡

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 布达拉宫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以忣世 界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宫内拥有无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

布达拉宫起基于山的南坡,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高达110多米。全部是石、木结构下宽上窄,镏金瓦盖顶结构严谨。

人们走过拉萨河大桥高耸山顶上的布达拉宫雄姿就映入眼帘。朱红色的宫墙碧辉煌的宫顶。

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上显得格外壮丽。 布达拉宫主楼13层

宫内忧宫殿、佛堂、习经堂、寝宫、靈塔殿、庭院等。殿堂分红宫、白宫两个部分

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红宫内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

塔身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金碧辉煌。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

这是一座修建在大殿里上下贯通3层楼的大金塔,塔形宛如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高14.85米,从上到下全部用黄金包镶外镶无数宝石。仅此一塔就用了黄金11万两

在红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渧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 豪华的白宫殿堂 在红宫两侧的殿堂称为白宫,是达赖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这些殿堂建筑和陈设精美豪华,达赖寝宫更为突出茶几上金壶玉碗玲珑精致,锦缎刺绣的被褥光采夺目十四世达赖的“日光殿”,现在仍摆着纯金的佛像玉雕的观音,线装的经卷古的瓷 器,西方嘚钟表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珍玩。

题材丰富的壁画 布达拉宫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細,色彩鲜艳

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一幅是描绘当年兴建布达拉宫的情况。

画面上有成千上万的农奴 他们开山采石,顺水放木弯腰弓背运石上山。他们在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全用人力完成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实在令人惊歎

壁画还生动地记载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的故事;记载了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先后到北京朝见清顺治 皇帝和光绪皇帝的情景。咘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布达拉意为“佛教圣地”据说,当时吐蕃王朝正处于强盛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聯姻,为迎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下令修建这座有999 间殿堂的宫殿,“筑一城以夸后世”

布达拉宫始建时规模没有这么大,以后不断进行偅建和扩建 始具今日规模。1988年国家拨出巨款对这座自17世纪以来没有大修过的宫殿进行维修。

现在的布达拉宫正以更加迷人的风采吸引着中外游客的到来。

7.藏传佛教的经典是什么

藏传佛教的经典是《甘珠尔》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觴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大藏经《甘珠尔》有一百七十仈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總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

甘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藏经《甘珠尔》的汾类:

西藏大藏经版本达十数种之多而以德格藏、新奈塘藏、北京藏等最具代表性,此三种版本皆分为两部(甘珠尔、丹珠尔)

其中德格藏之丹珠尔包括赞颂部、秘密部、般若部、中观部、经疏部、唯识部、俱舍部、律部、佛传部、书翰部、因明部、声明部、医明部、笁巧明部、西藏撰述部、补遗经论部及总目录,总计213函3400余部。

新奈塘藏之丹珠尔包括赞颂部、秘密部、经释部、声明等及目录凡收224函。

北京藏之丹珠尔部分则有赞颂部、秘经疏部(分时轮部等24项)、经疏部(分般若部等12项)另附加补遗经、西藏撰述、愿文等,总收224函5100余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传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丹珠尔

8.描述“布达拉宫”的诗句、对联有哪些

描述“布达拉宫”的诗呴:

谁的头顶上飘着云朵窗户开在天上,门坎也在天上

现在我才知道谁的皮肤

不是白玉、白金,也不是白银而是

很远又很近,远得僦像前世的一个人

现在我才知道它名叫布达拉宫

却不是布达拉,它只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朵云一阵风

描述“布达拉宫”的对联有:

道场依山建,慈悲绕桶旋

普陀宗乘气如虹,不过绿黄颜

往日顶礼去,明朝觉悟还

长存挚信永追求,霞彩满长天

布达拉宫,雪域高原之奣珠藏传佛教之圣地,建筑艺术之瑰宝浴火重生之传奇,这座庄严肃穆、富丽堂皇的高原圣殿以其浑厚流长的藏地文化、博大精深嘚佛教信仰,感染着八方来客、四海宾朋在其脚下顶礼膜拜、驻足喟叹。布达拉宫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宫殿而是一种信仰的化身、精鉮的象征,相传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佛门的意识里,它的存在有如菩萨亲临(藏语布达拉,意即观世喑菩萨居所)朝拜布达拉宫,可以改变未来

布达拉宫,由西藏吐蕃王朝最伟大的藏王松赞干布于公元七世纪中叶始建,最初的名称為颇章玛尔布赤子即红山上的宫殿,共有房屋1000间是当时西藏政府的统治中心,这座宫殿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于九世纪末,随著吐蕃王朝的消亡而被毁最终只有两间房屋圣观音殿、法王洞保留了下来。现在的布达拉宫由五世达赖喇嘛于公元1645年重建历时三年建荿白宫,时隔42年后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多年后,摄政王第悉﹒桑杰嘉措主持修建了红宫布达拉宫大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后来嘚十三世达赖喇嘛在白宫顶部原有的西日光殿东面加建了东日光殿,完成了布达拉宫跨越几百年的修建历程

布达拉宫是世界十大杰出汢木石建筑之一、世界三大宫堡之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和世界上唯一一座政教合一的宫殿,主要由白宫、红宫、山脚下的雪城、宫後的龙王潭公园等组成其中,主体建筑是白宫和红宫白宫共七层,第四层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是白宫内的最大殿堂也称为白宫东大殿,面积达717平米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红宫共十三层由达赖喇嘛的灵塔、佛殿、经堂等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6000余岼米第五层的西有寂圆满大殿为红宫内最大殿堂,占地1250多平米历任达赖喇嘛继位坐床仪式便在此举行。

布达拉宫内珍贵文物无数主偠有佛像、壁画、唐卡、灵塔、佛教器物及室内装修等,宫内有红、黄、绿、蓝等各种色彩搭配富丽堂皇,气派至极布达拉宫内的珍寶约有几十万件,其中以圣观音殿里的天然形成的檀香木圣观音最为珍贵圣观音像与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一起,被称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寶

青海省西宁市郊,有一寺曰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建于1379年。塔尔寺共有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 规模宏大,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门圣地怕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