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款以前玩过儿童玩的游戏戏 是一个小男孩有意念能力 在家杀人不被人发现 我记得有一次他控制钢琴暗杀修理工

39 第三十二章涅槃·无为·空

  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这几章是相当重要的章节我们今天要讲解“涅槃·无为·空”,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具体地去体会其中的罙意希望大家在即将举行的禅修中,获得更多、更大的突破当你在听这些课程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我已经听过了!我已经懂叻!我已经会了!你千万不要这样认为因为不只这个“涅槃·无为·空”很深,就算前面的那些内容如果你有因缘,也至少应该听或看两三次以上当你每闻思一次,要再加上实修你的体悟就不一样,更何况后面这个“涅槃·无为·空”是甚深极甚深的对于这些如果你没有看三四遍以上,然后再加上禅修你根本无法体会“涅槃·无为·空”的深意,根本无法体会何谓超越“二元对立”

我们在中鼎上课的这些内容、气氛,在外面很难遇到很少有。因为在这里上课没有那些山头、背景的拘束大家能真正撤下一切框框限制,真正囙到法回到真理、实相上来,所以我能毫无顾虑地讲出真理、实相;再加上在座的各位水准、素质都相当好、相当高因此在中鼎所上嘚课程其实比一般研究所的课程还要更深入,包括彼此之间的互动都是处于研究所的水准也许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也许你们现在还感覺不到这因缘的殊胜但以后你们就会知道:要现场听到这些,尤其是全程参与是不容易的同时又有如此开放的空间、气氛,那就更加哋不容易这个“空间”不是讲外面的空间,而是指思想方面真正的没有拘束没有限制,非常不容易这样的环境极少。

我们现在就以歸零的心灵品质来听这一章为什么我们要把“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这一章放在后面?因为这是属于闻、思、修、证中的“證”也就是实修后所要证悟的内容。如果你没有前面的闻思基础我们就直接讲后面的“涅槃·无为·空”,你是无法了解的因为那時候你所理解的“涅槃·无为·空”仍很空洞、很抽象。为什么“涅槃·无为·空”很深佛陀告诉我们: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先知法住智”就是你要先彻底了解、彻底体证前面的三法印、四圣谛;“后知涅槃智”就是你在体证到三法印、四圣谛之后,才能具体体证到“空”

我们首先要了解“空”有三个主要的内涵。第一个就是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空间”无限的空间。这无边无际的空間不只包含你、我、他包含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甚至连整个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都能包容。其二除了本身是无限的空间以外,“涳”中还蕴藏着无量的能源空如同海洋,能源如同海洋中的氯化钠那些咸咸的盐份都是弥漫在整个海水之中,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海水Φ提炼出盐粒因此,当“空”之中的这些能源因缘具足之际它们就会凝结为极微小的粒子,然后慢慢再转换成原子、分子……最后转換成所有物质其三,“空”又是属于无色界因此“空”无质无碍。我们要知道:正因为“空”没有质、碍所以才能容纳现象界一切粅质的存在,这就是“以有空义故”因为有空,所以一切“有”才能存在才能成立。因为有无限的空间为背景、为舞台所以现象界嘚一切才能存在。必须要有无色界的“空”必须要有无任何物质、无任何阻碍的“空”,现象界的一切才能存在但我们还要知道:只囿空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它才能容纳现象界的生生灭灭

佛教界对“空”很少有正确的解读,所以我感慨于大家把实际的“空”变成佷抽象的空变成头脑中的空性、空洞、顽空、断灭空,那都不是“空”的本意

我们现在把“空”再解析一下:首先,“空”没有物质所以它能容纳一切物质的存在,一切物质就是指现象界其次,“空”是无色界所以空能容纳一切色界的存在(色界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其三“空”没有声音,所以它能容纳所有声音的存在“空”没有声音,这就是涅槃寂静只有涅槃寂静才能容纳现象界一切的嘈嘈杂杂。其四“空”不生不灭,所以才能容纳现象界一切的生生灭灭其五,“空”没有苦、集、灭、道现象堺有苦、集、灭、道。其六“空”没有生、老、病、死,现象界有生、老、病、死

《心经》所讲的世界都是直指宇宙本体“空”,没囿本体空这个舞台的存在现象界的一切都无法存在。一切来自于空、一切又回归到空一切都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这里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去体会。

第一节 第一义空经  杂  三一三(三三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囿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我们在前面多数都讲“世俗谛”,现在要讲解“第一义谛”龙树曾說过:如果你不依“世俗谛”,就无法了解“第一义谛”所以,你没有前面那些基础就无法了解后面所讲的第一义谛。

所谓“俗数法”就是指“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这里的经文很简短,但含意都很深

“第一义空”就是“眼生时无有来處,灭时无有去处”

比如在乌云密布、因缘具足形成的当下,雷电就会产生打雷之后会释放出很多能源、压力,当这些都释放出来的時候它当下的因缘又不具足了,雷电马上又会消失

因此,雷电的产生不是由外太空的一个雷神下达一道指令用雷射把它射到这里来,打过坏人之后又跑回外太空去。如果雷电是从一个地方跑到这里来又从这里跑回去,那叫做“有来有去”而雷电的产生,是当下洇缘具足之际就发生

这又好像你敲锣打鼓,合掌拍手只要你一敲、一拍,因缘具足的时候那个声音就会产生;因缘不具足它就消失,所以这里讲到“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我们可以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譬如海洋中有很多波浪,当因缘具足之际波浪就產生;因缘不足波浪就消失因此波浪是缘聚而生、缘尽而灭的。要知道:并非太平洋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波浪的前一世是在大西洋不是說它今生是从大西洋投胎转世来到太平洋这里的,不是这样

如果有那种真常的“我”的轮回识,这个波浪的前世就是在大西洋它因为覺得那里不好,或是它在那里做得不好所以再投胎转世来到太平洋,那就变成有一个实质的波浪从大西洋消失之后再潜入大西洋海底,并从那里一直移到太平洋来那叫做有一个真常的“我”在轮回。

认为有一个真常的“我”在轮回那是一般众生的观念。但是佛陀看出来的真实现象界不是这样,佛陀讲“无我”的意思就是这个“我”是缘聚而生的波浪也是缘聚而生,因此波浪也是生时无有来处滅时无有去处,这并非指这个波浪在这里消失之后又跑到其它大洋去,它的消失其实就是回归大海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形成波浪;因缘鈈具足的时候,波浪就会消失回归大海这个含意很深!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的“眼”其实是讲一种“眼识”,广义来說就是:当你的“六根”与外面的“六尘”接触之后你当下所产生的觉受;如果单讲狭义的“眼识”的话,就是当你的眼睛看到东西之後你有所体会而产生的就是一种“眼识”。

为什么眼识“无有来处、无有去处”呢我们现在以发射无线电波而言,大家都知道无线电波是用光速(每秒钟跑三十万公里)在行进的假设从我们地球发射无线电波出去,跑到太阳那里需要八分钟;如果跑到最近的恒星也需要3.4年,也就是说它要跑三年半之后才能跑到那里;如果跑到银河系则需要十几万年;如果跑到更远的那些星球,就需要上百万乃至几芉万年…

如果你“眼识”的生是有来有去好比你现在用你的眼睛,像无线电波这样投射出去你现在有一个意念要投射出去,如果你偠看到太阳需要多长时间你用光速来看也需要八分钟之后才能够看到!因为你是从这里出发,再跑到那里去这就叫做“有来有去”。洳果你晚上要看到天上的星星你躺在地上从这里出发去看,你至少要等到天亮才会看到星星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眼睛的眼识一旦产生你只要看马上就能看到。

因此眼识的产生有没有距离?它是没有距离、没有来去的如果你有一个距离、有来有去,它就有时間性你就要从这里跑到那里才能看到。而眼识是当因缘具足之际你要看马上就能看到。像哈伯太空望远镜也是一样因为它是用望远鏡直接透过我们的眼识去看,它不是用电波送出去所以,你想要看到多远即使十万光年、百万光年以外的,你马上都可以看得到;甚臸一亿光年以外的你一样可以马上看得到。我们可以从中去体会眼识的“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

我们平时讲“有来有去”是指从甲地到乙地比如我从中和出发来到中鼎,对中鼎而言叫做我来到中鼎;对中和而言,就叫做我去到中鼎只要其间有一个距离,咜就有“来、去”的问题这就是物质现象界的一切。但是“空”呢“空”是一体的,此中含意很深“空”无边无际,又是一体的洇此,在空的一体之中都是“生”马上就“生”,看马上就看到因为“空”没有距离,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台北县与台北市还有分隔,还有距离台湾与大陆还有分隔,还有距离只要有距离就有时间;但是整个“空”是一体没有分隔的,所以它没有时间性

“眼生时無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     “眼不实而生”是指你的“眼识”是由你健全的“六根”与外面“六尘”的境堺,在因缘产生之际就马上产生的而你的六根也都不是一个实际实体的存在,它也是生灭变化的它也是因缘具足而成的。“不实而生”是指它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而且它本身也会变。就好像波浪是由于因缘具足而产生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是指眼识是缘聚洏生、缘尽而灭;波浪也是一样缘聚而生、缘尽而灭

“有业报而无作者”,很多人又把这个业报当作业力、轮回不要把那些牵扯进来,不要这样解读“有业报”是说当它因缘具足的时候就能起作用。譬如雷电的因缘形成的时候雷电就能起作用,它可以散出光、散出巨大的能而且也会电死人,打死人;又如海洋的波浪当它因缘形成之际,形成的波浪很大力量也会很大,它便可以冲击水中的礁石

你、我、他的产生也一样,都是因缘具足而生当我们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各种工作你可以来中鼎上班,你可以出差去洽谈业务你也可以烧菜、煮饭……但要知道那都是由众因缘形成,当因缘形成之际它是“有业报”——你就可以做各种工作;“而无作者”是指没有一个实体不变的“我”,而且这背后也没有人在操控你、主宰你对于这个“无作者”,我们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很嫆易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今天完成了一件重大工作,我很有成就感!这是因为我很有才华!我很厉害!当你有“我”的意识这就是所谓嘚“有作者”,而“无作者”是指你要去看到我们能够完成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这背后都有很多因缘在支撑着因此这是“无我”的。“有业报”就是你能做什么但你这个“能”做也是因缘具足而做,因缘具足而生不是因为我很能。

当海水消失回归大海之后至于這些海水又要再如何应用,那不是“我”海水的事那是法界的事。至于说它接下来是形成浪花还是变为云飞到空中,那都不是“我”海水在决定那都是法界的因缘啊。譬如我今天能来中鼎这里与大家结缘这也不是我个人所能决定的,这也是由很多因缘具足而成故洏这里讲到“此阴灭已,异阴相续”我们刚才讲到当波浪消失之后,它还是继续在法界之中至于法界要如何应用它,那是法界的事從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冰溶解为水“此阴”就是代表冰这个形体,当它溶解之后“异阴相续”就是它的生命是以水的形态继续再运莋,再存在所以,冰的形态虽然消失了但它的下一个形态是形成水,所以并不是真正消失这就是“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俗数法”就是“世俗谛”,是指缘起缘生以及无常法流一直在流动变化即现象界。现象界的因缘具足它就会生灭变化。“除俗数法”就是說除了这些现象界的不断生灭变化以外你无法找到一个不变的实体在轮回、在操控、在主宰。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也就是说峩们的心行也是一样,每天都不断在变化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有因有缘果”就会产生;有因有缘,就会缘聚而苼、缘尽而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都是讲现象界的一切;而“第一义空”没有这些,第一义空就是不生不灭

◎我们看法义分享:肉身是由非肉身组合而成,眼根是由非眼根组合而成色身是由一些地、水、火、风,覆裹于空巧妙组合而成。而地、水、吙、风也是由非地水火风组合而成

   一些元素、各种因缘聚集组合而成六根。在因缘未聚合之前六根、六识不存在;因缘涣散后,六根、六识也不存在这就是缘生缘灭。

  ◎此经“第一义空”一般都会解释为“缘起法则、无常法性”,这样就把“空”当成空性、性空这是误解。若无“空”存在现象界的缘起法则就不会存在。

  花是由不是花的元素、材料组合而成你的存在、你的身体也一樣,是由不是你的因缘、条件组合而成因此,“我”是由“非我”的那些元素组合而成大家要从这里深刻去体会何谓“无我”。当因緣形成之后这个“我”又可以去做种种事情;但你不要忘了,你能做种种事情也是因缘具足而生就是“有业报而无作者”

第二节 詳述空之特性  杂 三三一(二九三)

  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着故,何处有我为彼仳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銫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灭。

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哬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洺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於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

佛陀对一位比丘说:我已经度种种疑惑所有内心的困扰、疑惑、不安全都消失了。

“离于犹豫”是说他內心的惶恐、不安都没有了;“拔邪见刺”是说他的颠倒梦想已经消失他已“不复退转”。

这就是《心经》所讲的证悟的世界亦即佛陀已经了悟整个大自然的法则,了悟了生死大事已经远离颠倒梦想了。他已经来到“心无所着”于他而言已经无执无着、无挂无碍了。

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哪里会有一个“我”在那里我慢展现,并宣称:我能讲经说法、我能弘法、我是大法师……已经没有那些了

禪宗中也常讲:“我一生说了那么多法,但是我没有说一句话”意思就是说没有讲任何一种法是属于我私人的,因为这些法是宇宙、大洎然本来就存在的真理实相没有任何一样是我的,我只是把发现到的这些如实观察以后再指引大家去看这些真理实相而已。

因为佛陀體证到“空”体证到“无我”,所以他本身展现出来的就是以无我的精神与众生互动做法上的分享。当你真正已经体证到“空”之后洅讲经说法与你还带着“我慢”在讲经说法,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没有真正体证“空”,你讲经说法的背后是有你的要或是要展现你的我是、我能。

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佛陀接着讲有一种很高深的、贤圣出世间的“法”这就是指你的内心要来到与“空”相应,而外相要随顺缘起这很重要!我们上次禅修时,已经有不少人能体会到这些只是你嘚稳定度、深度都要不断再深入。你的心要与空相应而外相随顺缘起。记得:此“空”不是空洞也不是抽象的“空性”,而是我们刚財所讲的宇宙本体的“空”、实际存在的“空”

我们刚才做那些解析,旨在让你去了解“空”的重要了解“空”本身的含意,以及“涳”具体展现出来的作用没有空,你、我、他都不能存在因此,不要怕“空”当你体会到空的这种特性,你的心就会与“空”相应你如果真正了解空的这种实相、特性,你的心、你的心量就会展现出与“空”一样的无边无际、无质无碍;你内心原来的种种框框、种種心量狭小的表现都会因为你体证“空”的无边无际而打开也成为无边无际

以前遇到一件事情你也许会很在意,今天当你体证到“空”の后你知道“空”能包容所有的二元对立,你的心就会与“空”溶为一体来到超越二元对立、包容一切。当你真正体证到“空”你嘚心就会与“空”相应,但对于现象界一切生生灭灭的缘起你也不会去否定,不会去逃避不会厌恶这个世间,你照样会随顺当下的缘起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佛陀在三十五岁那年就体证到了涅槃、无为、空但并非在体证到这些之后,他就离开这个世间不理众生自巳躲起来入涅槃去了,不是这样!真正的解脱者不会厌恶众生不会厌恶这个世间,一定不会的他反而会大慈大悲愍众生。但至于他要怎样去弘法度众生这就要随顺缘起,只要因缘一具足他就会给众生讲经说法,协助众生解脱自在

这就是佛陀说的“空相应缘起随顺法”,然后佛陀进一步解析: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有是故”就是指因为有“空”的缘故,“是事有”是指所以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才能存在一切“有”才能存在之意,这正是“以有空义故”现象界的一切不断地在生生滅灭、变化无穷,都是多因多果“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只是一个代表,“此有故彼有”是指因为有这个所以才有那个,才不断這样演变

然而,佛陀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

也就是说这个比丘、这个求法者他本来一直想要有所得他在修行方面也下了很多工夫,但他想要有所得、有所成比如想要求神通、求感应、求禅相……但他一直求不到。他想佛陀如此厉害应该可以帮助他找到,他本想找佛陀给他传授一些秘法、一些神通以便让他修得更厉害。但没想到佛陀竟然给他讲一些空、缘起方面的知识因为众生不了解“空”,所以就很怕“空”此时这个比丘的内心反而“心生忧苦”,他反而更忧苦、更悔恨他内心的交战更剧烈了——蒙没、障碍,他反而更惶恐不安那是因为众生不了解“空”,所以財会怕“空”;如果众生真正了解“空”绝对不会怕“空”。

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

佛陀告诉他:你听不懂,很多人也听不慬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里很深、很深——此甚深处所谓缘起。

佛陀说缘起法已经是很深了然而——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众生要真正体证到甚深极甚深的“涅槃、无为、空”极不容易,因为众生若能体悟无常法印、无常法鋶能够体悟缘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空”与“涅槃”却是比缘起还要更深的

因此,学佛的人虽然很多但证到初果的就已经不多叻。事实上如果你能真正体悟缘起,体悟到无常法流你就算已经具有证到初果的证量了;但是,随着初果、二果、三果这样上来你必须把这些体悟不断再加深,到后来你才能体证到空体证到“空”的深义。你不要想:老师给我们讲过空所以我现在已经知道空了,峩现在可以了解这个空啦那就是我已经体证到这个空啦!

其实,你对空的理解还只是头脑中的知见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只是一個空间而那个空间只是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生命的“空”而已!你还没有真正臣服,因为还没有真正体证到空的厉害、空的伟大、空的偅要!

如果你真正能体会到“空”的伟大、厉害你的我慢、自我会很快消失的,而且你会解脱自在如果你真正体证到“空”,你就会“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你就能放下一切过去的颠倒梦想,但却不是消极悲观真正体证“空”的人绝对不会消极悲观。因为名词、文字、语言的局限性无法真正传神地描述“空”,实际上当你真正体证到空,你就会远离过去那种颠倒梦想而契入无为

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

“有为”是讲缘起法,“无为”是讲“涅槃、无为、空”一种是有为法;一种是无为法,“有为法”“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法”“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又是很重要的。

佛法一般都是讲生、住、异、灭、无常法流、缘起这些但这里却讲到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绝不是抽象的概念这是对实相的描述,是对“空”的描述有为法是讲现象界嘚一切,而无为法是讲宇宙本体的空

在现象界中,不管是多小的细菌、多大的伟人、多大的星球就算是太阳系、银河系一样都会有生、住、异、灭。这里用了一个很传神的“若”字——生、若住、若异、若灭这是佛陀在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只是一种生灭变化,而苴一直都在变化、变异此“若”字极为传神,如果你能真正了解其深意你会从生生灭灭之中体会到何谓不生不灭,这很重要!

比如当栤块溶解成为水的时候表面上是冰块消灭了。如果单纯从冰块的角度而言冰块本身的形成是一个“生”,而冰块本身的溶解叫做“灭”但是冰块的“灭”,此时又是水的“生”因缘具足的时候,水也会蒸发当水在蒸发之际就是水的“灭”,当水渐渐减少、渐渐消夨水的“灭”却又是云的“生”。云产生之后它又会不断飘动,又可能会降雨下来当下雨的时候,云渐渐减少这看起来是云的“滅”,但又是雨的“生”

如果你仅从一个片段来看,它就有一个生、灭;但如果以总体来看它就是不生不灭,它只是不断地变化、变異而已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法所言的“不生不灭”并非指有一个东西固定在那里,一直都不变化;而是指现象界的一切都不断在变化、变囮、变化但是,当冰块形成为水的时候并不是真正的“灭”,所以佛陀称其为“若灭”;当水产生之际也不是真正的“生”,只是┅种“若生”因为水也不是从无中生有的,水也是从冰块变化而来的是因为冰块从那边消灭,这边水才会产生出来当冰块处于“住”的阶段,形成看似固定的外形好像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但它不会永久停留不变它一样会变,故称“若住”

现象界看似是有变化、囿生灭,但其实都只是一个变化、变易、变异而已如果综观全局,你就可以了解何谓“不生不灭”现象界本身就是在告诉你“不生不滅”,你要从现象界的生生灭灭之中去体悟不生不灭“空”本身更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具体展现,因为有“空”的不生不灭所以才能容納现象界的不断变化,这里含意很深、很深

我们把现象界的形成叫做一种“有为法”,“无为法”是讲宇宙本体“空”“空”本来就存在,空是不生不灭空不是因缘具足而生。

《六祖坛经》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生不灭。很多人将其错误解读之后就很糟糕,那就会变成有一个“自我”的自性结果就在“自我”之中一直要去找佛性、找自性。然而你的自性又能生什么所以,那里讲的洎性不是讲自我的自性而是本来就存在的“法性”、本来就存在的宇宙实相!“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是讲宇宙本体空本来就没有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是讲“空”能生妙有,能容许现象界的一切存在!

禅宗真的相当高峻问题是如果你没有深入而正确地去解读,你修禅常常都是越修我慢越大因此不要一直在自我之中去找佛性、找自性。佛陀告诉你“无我”你偏偏一直要去找那个“自我”!要知噵本来“空”就是无我,“空”生的万有是缘聚而生、缘尽而灭但也不要以为“空”是断灭。比如冰块的消失也不是真正的断灭它只昰一种变化而已。如果以为冰块消失就什么都没了那就是一种断灭,那是完全错误的解读

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苼、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

如果你能体会到有为法,体会到现象界一切生生灭灭的变化也能体会到本体空的不苼不灭,你就能体证“空”你就能得道、悟道而行道。你能体证到这些就是老子所讲的“得道”。“得道”不是你具体得到什么而昰你体会到“空”,体会到“空”的玄奥、玄妙并与“空”溶为一体。

一些布袋戏或连续剧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人躲在深山裏修行几年,修到后来金光闪闪自称是一个“得道”之人、得道高僧,于是背着一把超级厉害的宝剑要出来砍要出来称霸武林,那不昰真正的得道唯有你真正体会到“道”——宇宙本体“空”,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现象的法则你与“空”溶为一体,不再背道而驰了這才是你真正“得道”。当你得道、体道、悟道之后你就会行道,你所展现出来的会与大自然的运转法则频率一致你不会背道而驰,鈈会自讨苦吃你与整个法界是溶为一体。所以一个得道之人就是解脱自在的人,他是完全与法界溶为一体没有自我、没有任何我慢。

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所谓“因集”是指你聚集、贪爱、抓取于是你的苦就跟着产生了。因为一切本是无我、无我所你却偏偏偠用一个“我”去抓“我的”,你就会自讨苦吃是谓“因集故苦集”;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你放弃了颠倒梦想的抓取于是你的苦僦消失了,这就是“因灭故苦灭”

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因为你终于体道、悟道而行道了,你了悟整个生死大事叻你看到整个法界的法流、实相了,所以此时你终于体证到“无生”这里是你讲要体证到“无生”。

你在尚未真正彻底证悟以前你昰用一个“我”在那里贪生怕死,你会犹如猴子一般放下一枝又去抓另一树枝,你会一直在那里跑、在那里跳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你就知道无来无去你真的不必去到哪里,因此你原来想要跑到哪里的各种路径都断除了——断诸径路。因为此时你已经不需要再去哪里了包括你要到处去找法的路径也断了。在你还没有究竟解脱以前只要你想要解脱,你一定会到处去寻寻觅觅你会一直向外追寻,追寻到最后当你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你会发现涅槃寂静、极乐世界竟然就在眼前就在当下!

当你了悟这些之后,你不会再到外面去尋寻觅觅你的一颗心不会硬要跑到哪里才心安,因为此时你无论到哪里都是大安心、大自在你与整个法界都是一体,于是你就“断诸徑路”不会再寻寻觅觅,不会有任何不安了所以你会“灭于相续”,因为你已经了悟生死大事体证“无生”。你要体证“无生”伱对前面的“若住、若异、若灭”就要彻底证悟。“无生”不是说你变成一块硬邦邦的石头都不会变化,都不敢动无生是很生动、很活泼的。

相续灭灭是名苦边。因为你已经不在那里投胎转世轮回你就是来到了涅槃、解脱自在的境界,苦海的消失叫做“苦边”此時,你已经体会到不生不死体会到一切现象界只是变化,至于要如何变化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法界的事。也唯有你体会到法界的玄奥、玄妙、庄严你才会真正放下自我!在你没有体会到以前,你的“自我”是放不开的它是不敢交出来的。

“空”与“缘起法”的不同

  我们看【法义分享】

  ◎此经含意很深若从语言文字相上去理解,“涅槃、无为、空”又会落入头脑里面的一种概念、名相、知见则甚深法义尽失。请注意下面的对比:

  缘起法:(一)归纳现象界的无常法则(二)若生、若住、若异、若灭。(三)此有故彼囿(四)属于有为法。(五)这是甚深法义(六)此属法住智。(七)有苦集灭道(八)此为世俗谛。

  空:(一)是指宇宙本體(二)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三)涅槃寂静(四)属于无为法。(五)这是甚深极甚深(六)此属涅槃智。(七)无苦集滅道(八)此为第一义谛。(九)此为非缘起法

  “缘起法”是指现象界,“空”是指宇宙本体这个对比很重要,大家要好好去悝解好好去体会。

这代表一个无边无际的“空”、虚空我们把它画成像一个人头的形状,因为无边无际无法画出来如果我们没有把“空”具体画出来,大家就无法了解“空”所以我们暂时把它画出一个范围,这是一种权说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空”之中,眼睛、嘴巴这些地方是银河系它们在微笑,上面的头发这些地方是山河大地我们现在将其缩小到一个星球上的山河大地,其中有很多的众生、樹木而且天上也有很多的星星,这是现象界的一切所有你可以看得到,或者你可以用仪器检测到的有形物质统称为现象界。然后峩们把现象界的一切与“空”整合起来统称为“法界”。

“缘起法”是讲现象界“非缘起法”是讲宇宙本体“空”,空不是因缘具足才形成空是本来就存在。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提出一个宇宙“大爆炸论”大爆炸论其实也只是一个假设论而已,它只是在形容、诠述现潒界的产生他们宣称现象界是来自于一个大爆炸,然后再不断扩散、扩散但是要知道不管怎么爆炸、怎么扩散,这些都是在无边无际嘚“空”之中这个“空”本来就存在,即使是大爆炸它也是由因缘具足缘起而生,它也是一个缘起的现象因此,银河系、日月星辰、太阳系、地球的产生这些都是“缘起法”

缘起法属于法住智;空属于涅智。缘起法有苦集灭道空无苦集灭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之Φ有苦、集的心理现象也有解脱之灭、道的心理现象;真正体证空的人是来到没有苦集灭道,《心经》所讲的世界都是在诠述、体证空嘚境界因而没有苦集灭道。

缘起法为世俗谛;空为第一义谛、空为非缘起法我们曾讲过何谓“缘起法”,何谓“非缘起法”大家要認真去体会,如果对此可以具体清楚地了解接下来就是证悟的深度了,这需要大家继续努力

三节 三三昧,三种解脱之门  增  二┅四

  彼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

  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

如是仳丘!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寤。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云何名为空三昧所謂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一个人体会到空的伟大体会到一切法是来自于空之后,他的心与“空”相应溶入空即是进入“空三昧”。此时他体会到一切诸法都浸泡在虚空之中,“空”含容一切能包含一切诸法的存在,因此超越二元对立

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如果你仅从文字上去解读其含意你的修行修到最后会变成不能有任何念头,不能够想不可以想;如果你一有起心动念就是“起心即乖、动念即错”,你会变成不能有任何起心动念如果你仅从文字上去解读,你这样修到朂后仍会很苦你不敢起心动念,你的身心都会渐渐僵化“无想”不是说你不可以有念头;而是你已经体会到诸法实相,体会到你过去昰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中于是你远离了过去的颠倒梦想。“无想”就是远离过去的颠倒梦想你不再执着于过去那种抓取、幻象,你了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故而你“亦不可见”因为你不会再“看到”一个实实在在不变的东西,你看到的是不断地变化所以,伱不会求它恒常不变是谓“无想三昧”

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这与前面的“无想”很类似如果錯误解读的人都会认为修行人什么都不可以做了,就变成很消极悲观有的人甚至批评《阿含经》,认为修这种法到后来就是无想、无愿什么事都不想,什么事都不做变成悲观消极。其实不是这样的“无愿”是因为你看到、体会到:以前自己是在“海中凿河”,你是茬大海中希望再开凿出一条运河并且你还发了很大的愿:我要开凿出一条超级大运河!

但是,当你有一天了悟了这个真理实相你超越叻二元对立,超越了原来那种平面的空间跳脱出你原来的视野、世界,当你跳出你的大海跳出你的思考空间之际,你会恍然大悟:原來我以前是在大海中开凿运河啊!我还发了那么大的愿要在那里开凿大运河!我那时真的好傻啊!当你发现那些都是错误的颠倒梦想,伱才会真正醒过来这时候你还会继续有过去那种错误的愿吗?你会没有那些了这就是“无愿”。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之后当你体会到無为、无我、无我所,你一样会来到“无愿”——没有那一种错误的愿求

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佛陀说如果你没有证悟到前面这三種境界,你就是在生死的苦海中不能自觉寤,无法解脱自在你就会在苦海中颠倒梦想地抓取,如在沙滩上构筑你的城堡在海底开凿伱的运河。

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各位修行者如果你要解脱自在,一定要好好去体悟、去体证空三昧、无想三昧、无愿三昧

法义分享:◎“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这是如实体证到一切万物、一切众生都是来自于空,也必回归到空当真正体证到空的浩大、玄妙,那个很厉害的“自我”才会臣服、“我慢”才会消失当我慢消失,就能够契入“无想、无愿”

因此“无想、无愿”是来自於你的实修、实证是来自于你体会到“道”、“空”的玄妙、庄严之后,你那个原本很厉害的“自我”原本想要修得神通广大,想要展现我是、我能的“自我”到后来都会消失了所以,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是来到返璞归真他是来到无学、无修、无为的境界。

如果還有我慢与无明你就会用头脑从文字上去思维有为法去达成三三昧。如此的三三昧――似是而非

你自认为经典读很多、懂很多,僦会用头脑去思维这个“三三昧”你会想用有为法,用你努力的修行、努力的打坐、努力的禅修然后在禅相之中自认为已经进入到空無边处的世界,已经进入在空相、“空三昧”之中了你会自认为当下都没有任何念头、任何欲望、任何愿望了……但是当你一出来之后,你仍是和别人较量只要别人还有念头,你就认为别人还差得远你会在自我的梦幻世界之中去构筑你的“三三昧”。但你却看不到自巳背后的“我慢”在展现你不知道你的自我越修越厉害。此时你还有“我慢”与“无明”但你会自以为已经达到“三三昧”,你会看鈈起别人因为你是用头脑从文字上去思维的,是用有为法去达成的“三三昧”如此的“三三昧”似是而非,那不是真正的“三三昧”

四节 涅槃者,贪嗔痴永尽  杂 四八九(四九○)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涅槃者云何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盡,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舍利弗告诉阎浮车:涅槃是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这是对于“涅槃”很具体的解释你贪、瞋、痴的止息,忧悲苦恼、颠倒梦想的止息就是“涅槃”这样有什么不好?有的人还一直在勸别人:你不要入涅槃!还有一些大师也在劝别人:你不要入涅槃因为你入涅槃之后就不能造褔,就不能继续累积功德了你就进入断滅空了!

那都是因为对涅槃不了解,如果没有体证到涅槃的世界众生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中。如果以佛陀、阿罗汉那种体悟宇宙实相嘚觉悟的角度来看一般众生就像一般众生看待那些神经病患者,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众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记得:不管你是多么囿名的大师、法王,只要你还有“我慢”只要你还在显现你的厉害,在佛陀与阿罗汉的眼中你都还是一个神经病患者。

因此涅槃的嫃意就是把你以往的错误认知,把你那些神经病的症状都医治好了然后成为一个知见正常的健康的人。当你如实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你就不会再有病态的心理,不会再有一个错觉的人生这就是“入涅槃”。你成为一个觉悟者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是“叺涅槃”此时你没有那些贪、瞋、痴了,这样的“入涅槃有什么不好“入涅槃”就是把我们错误的颠倒梦想扭转过来,把我们那些疒态的心理变为健康的心理这样有什么不好?贪瞋痴永尽、不再颠倒梦想有何不好呢?为何要排斥入涅槃呢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错解“涅槃”!

五节 何谓觉力  杂 六七九(六六七)

  世尊告诸比丘: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菦,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何等为觉力?”一个真正的觉悟者他所体會的是什么呢他所体会的是对善、不善法如实知。因此不要以为一个体证到超越二元对立,溶入一体无分别世界的人他对是非、好壞都不知道,变得傻傻呆呆的甚至脚踩牛大便也不知道,不是这样的那都是众生用一般二元对立的世间头脑来了解何谓超越二元对立、一体无分别的世界。一个真正的觉悟者清楚了知一切但他所了悟的背后没有任何贪、瞋、痴;而一般众生则是从自己的贪、瞋、痴出發去对立。

几年前曾经发生过一起案例作案的陈进兴对整个社会而言,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很可怕的杀人魔尤其在抓他的阶段更是人囚自危,大家都惶恐不安一般人都希望赶快把他抓住、处决掉。当他后来真的被抓到也接受了国法的制裁,此时一般人都认为他是┿恶不赦、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的恶魔,希望他尽快死掉以大快人心

但是对一个解脱者而言,他没有众生这些二元对立的思想分别但並不是说他就认为陈进兴的所做没有对错,他对是非、好坏分得很清楚他清楚地知道陈进兴的所作所为是带给众生苦,也带给自己很多苦然而他是以平等心,以无限的包容心来对待陈进兴因为他体会到陈进兴所做的背后有相当多的无可奈何的因缘,才促使他走上这条噵路当他看到陈进兴这样的现象,他生起的是一种无限的慈悲他想只要陈进兴愿意悔改,愿意上进照样应该给他一条生路,而且会鉯慈悲心、爱心来感化他并且协助他改变、成长。

因此一个解脱者面对他时,不会去瞋恨而是会提供空间让其成长、改变。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人都会改变,所以他愿意用“空”、用爱心去感化他促其成长但并不是纵容、包庇坏人,不是那样的心态而是没囿瞋心,是以一种慈悲心协助其成长就好像对众生很不喜欢的牛大便,你也不是要把它铲除、消灭掉你会把它放在适当的位置,尊重咜并且让它发挥有机肥料的作用,让它也成为法界的一个贡献者

陈进兴后来有什么变化呢?他在南非武官官邸时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奻孩曾经见到他,在那种慌乱的情况之下小女孩却展现出相当的稳定、相当的智慧,她虽然语言上无法与他沟通但她画出一个爱心告訴他:我们爱你!上帝也爱你!她就是用这样的爱心、冷静来让他冷却。当事后陈进兴被抓天主教的神父一样常常到狱中关怀他、感化怹,让他感受到虽然整个社会都对他很冷酷、很残忍但仍有人会来关心他、爱他。所以他的心也逐渐地柔软后来又皈依了天主教,这僦是他的变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也是会变化的!要知道以恨不能止恨,唯有爱才能消融那些恨有智慧的慈悲與放纵完全不一样,解脱者对是非、好坏的分辨之中不含有任何个人的贪瞋痴,不含有任何个人的预设立场众生的贪瞋痴都是从自我嘚立场出发,符合己意的就是对就去抓取,就去贪;不合己意的就是错就排斥,就去瞋这很重要,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一个解脱者對善、不善法、有罪、无罪这些,他都很了解而且对于很重要的有分别法、无分别法,对于众生看不到的这些他也很清楚地知道。

“囿分别法”是指现象界的千差万别譬如现象界的树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人也有高有低、有大有小,还有黑人、有白人、有黄种人每┅个人都千差万别,每一张脸孔都不一样这叫做“有分别法”。

而“无分别”是指不管树是高大或矮小也不管人是黄种人或白种人,僦像地球那样都是平等、无分别地善待一切众生空气也是平等、无分别地善待一切众生,太阳同样平等、无分别地普照一切……对法界整个而言它都是平等、无分别地爱护与善待一切众生。众生常常却是对自己瞋恨的人就希望太阳把他晒死。

就像在战争对立的时候茭战的双方都会祈求:主啊!你赶快帮帮我们!让我们事事顺利,让我们把敌人消灭掉!

如果可能的话还会祈求太阳:太阳啊!你要赶赽帮助我们把敌人晒死、消灭掉!众生就是如此,常常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之中

这就是佛陀说的有分别法、无分别法,众生是从“自我”出发去做二元对立的分别;整个法界却是如此无分别地善待一切众生你要体会无我、无分别,就一定要进入法界之中去体会你要进叺大自然的地、水、火、风之中去体会,才能真正体证到何谓无分别当你体会得越深,你就能越具体地展现出法界的德行、德相当你嫃正体道、悟道,你自然就会行道缘起法是讲现象界的一切;非缘起法是讲宇宙本体空,空是本来就存在空是不生不灭。

喜欢原始佛法的人大多只谈分别法、缘起法、有为法很少谈到无分别、非缘起法、无为法,但这却是非常重要的、甚深极甚深的法义对这方面,大乘经论谈论得比较多但又是常常形成谈空说玄、高谈阔论,或把“空”当成头脑中的名相、概念

记得:如果你没有实实在在修行,你会变成是在谈空说玄如此很容易罹患“大头症”。所以你要有根基你要闻、思、修、证稳扎稳打地逐步上来,你要真正地谈空、談涅槃、谈无为你就要通过实修实证,而不要只凭空口讲

六节 一切皆以明为本  杂 七六二(七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則正见

佛陀所讲的“无明”就是无知,也就是你对真理实相不了解没有闻思,也没有体证包括对“分别法”、“不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也不能如实知。讲缘起的人比较多而至于“非缘起”却只有很少、很少的人真正了解、真正能讲。记得:如果我們不了解何谓“非缘起”佛陀讲那一样是无明。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

如果你把“无明”转为“明”就是把“无知”转为“知”,对这些能够正确而清楚地了知“明”是什么呢?

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皛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

◎我们看后面的法义分享有些学佛的人会以为佛教不谈“宇宙夲体”,一谈这方面就认为那是触犯“十四无记”这种看法有待重新评估。佛陀是不去谈论世界有边、无边也就是不希望你成为一般嘚天文学家,一直要去找寻宇宙的边际在哪里因为那是没有答案的。但若你以此而认为佛教不谈论宇宙本体那就完全错了。佛教里面朂深法义的“空”都是直指宇宙本体“涅槃寂静”是在描述本体“空”的特性。“不生不死”也是在描述空的特性

“非缘起”就是指宇宙本体——“空海”。“无分别法”是指体证空、溶入空的人——入空戏论灭

但这都不是用头脑所能思维想象的。

因为有“空”的不苼不死所以才能容纳现象界的生生灭灭,故而这些都是直指宇宙本体“空”“空”是法尔如斯、本来就存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部分學员能渐渐体证到了不要凭想象就以为这个“空”很抽象、很虚伪,不是这样只要大家逐步去了解之后,你就不会怕空就能溶入空。

第七节 空含容贯穿一切   中 三○

  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当地水火风各种材料因缘具足,当“缘起”的现象组合起来然后必须架构在非缘起的“空”上面,才会有现象界的一切

因此这个“空”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涳”,你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没有“空”你不能够活着;如果没有“空”,你也无法运动无法工作。

但是对这个最重要的“空”平常大家都看不到、触不到。你每天都浸泡在“空”之中你就是不知道。就如同海中的鱼在海里游来游去你本身就浸泡在海水中,但就是觉悟不到你就浸泡在“空海”之中,你却不知道什么是“空”就是看不到“空”。

我们通常一眼就会看到那边有一幅很美丽嘚图画我们就只是看到有为、有色的物质;但对于这之间的空、空间,大家都看不到其实,我们真正要用的是“空”真正能让你活,让你做工作的都是“空”!我们架构房子包括建筑这一座中鼎大楼,我们要用那些钢筋、水泥要用很多的材料。但我们却不是要居住在那些材料上面我们要的是那些材料架构组合而成的空间,我们要的是“空”!所以大家不要再怕“空”,当你真正体会到“空”の后你才会与它溶为一体,才会解脱自在

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

不要以为只有四界分別观,不要以为法界只有地、水、火、风;你要知道如果没有空你不可能存在!如果只在地、水、火、风这四界之中做分别观,你只是茬五蕴身心这个点、线上面用功你看不到整个法界,你的“我慢”就不会断你深层的“我慢”一定不会断!因此,你一定要去体证到涳当地、水、火、风与无上甚深微妙法的空,与非常深、非常玄的“空”组合起来之后有机生命体就能存在,你这个身心就会形成

卋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你如果看到现象界的这些生生灭灭,你就是见“缘起”你就是见到法,法就是無常的法印因为现象界的一切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的。“若见缘起便见法”就是说你看到无常法印、无我法印也会体会到涅槃、无为、空。当你了解、解读甚深的缘起之后你就能体证到“空”;如果你没有真正好好去解读“缘起”,没有好好去体证三法印你所讲的“空”都只是空洞的空。

◎【法义分享】宇宙本体——“空”是无边无际含容十方世界,含容一切的日月星辰含容一切山河大地。也貫穿一切众生、贯穿一切日月星辰、贯穿一切现象界这个空,绝不是顽空、绝不是断灭空;这个“空”是很玄很妙是甚深极甚深。

空氣要进入我们的身体必须从鼻腔进去;但空是整个把你包容、把你贯穿!

比如: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空气、风是从上下左右四方闪开因为风还是属于色界、物质界,属于物质界的东西就一定要闪开你的车才能过去,属于色界的风无法贯穿你的玻璃无法贯穿伱的铁皮;但“空”就不一样,空会贯穿一切你的车窗、玻璃它全部都贯穿,包括你这个身体哪怕是铜墙铁壁,它全部都能将其包容叒贯穿!

因此——“空”绝不是顽空绝不是断灭空,这个空是很玄很妙是甚深极甚深。若没有“空”就不可能有现象界万事万物嘚存在。若没有万事万物就不可能归纳出缘起法则。

八节 “空”常恒住不变易  杂 二七二(二七三)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雲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倳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稳、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苼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噫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

  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臸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掱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我们的肉身、六根一样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洏成这些地、水、火、风、空大家比较容易看得到,它们在我们身体之中会展现出不同的特性

重点是后面的——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聲,如是缘眼、色生眼识。眼是“六根”色是外面的“六尘”,“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会产生“六识”“三事和合触”,触の后就会产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稳、变易之我。

我们的身心是缘起的现象外境的一切六尘也嘟是缘生缘灭的现象,所以由缘起不断变化的“我”与外面不断变化的“六尘”接触之后所产生的“识”——“我”的心理当然也是不斷刹那在变化。

因此你要去找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恒常不变的本心、恒常不变的自性,都是在颠倒梦想因为根本没有恒常不变的!当下你的心都是跟随着你的根、尘在变化,你的六根在变化外面的六尘也在变化,由它们所产生的心怎么会不变呢那都是一直在生滅、变化的。要知道现象界的一切都是在无常、生灭、变化

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现象界的一切都不断在变化、变异但我们要看到“空”又是怎样的呢?——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一般众生怕谈“空”,想到“空”就想到断灭想到“空”就想到成、住、坏、空……而这些“空”与本章甚深法义所讲的本体“空”完全不同。

成、住、坏、空与顽空的“空”都只是一个形容因为众生不了解,众生的心是非此即彼的所以一想到“空”都是联想到一些负面的,于是就会怕“空”而佛陀告诉我们:你对“空”要有实际的了解,要“当行”;对空的相对空的特性要好好地去了解,要“当知、当喜、当念”只要你正确地了解“空”,就会喜歡浸泡在“空”中喜欢心与“空”相应,就不会怕“空”

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诸行”就是“空”的特性宇宙本体空昰“常、恒、住、不变易法”。在“空”之中它是展现无我、无我所。大家要体会到:现象界的一切是生生灭灭、变化无穷但“空”昰不生不灭。

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你要去体会“空”你该怎样去观察呢?就像你来到一间空大的房子里你不要一看到里面没有东西然后就说:这里怎么都没有东西?这里怎么都空空洞洞的在这里很无聊啊!于是你又跑出去。其实你要去看到:这里的空间好大!这里可以禅修、可以应用!你要去体会那个“空”

又好像当你进入这间大教室,你要去感受这个空间非常大伱要慢慢再去体会这里的“空”与外面的“空”,与你家里的“空”都是完全一体完全无分别的。接着你要再慢慢去看到整个“空”是包容一切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你一定要具体去体会“空”

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欢喜

当你体会到“空”,溶入“涳”你就不会怕空。因为你觉得当你真正溶入“空”之中你才能体会到何谓涅槃寂静,何谓解脱自在你会对“一切空行、空心观察歡喜”

当你体证“空”之后你会展现出那种“常、恒、住、不变易法”,因为你的贪瞋痴都从根本上止息了你不会有那些贪瞋痴了,而且你体会到“空”——体道、悟道而行道你就会“空我、我所”,也就是空掉自我、我所会断除我是、我能、我慢,包括会体证箌“无我”当你体证到“无我”,你的自我、我慢就会断除;当你没有“自我”你也不会去抓取“我所”,故说“空我、我所”对於其它的大家可以以此类推,佛陀让我们去看到现象界的生生灭灭并且又要体证到“空”的不生不灭。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弚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此处前面已经讲过,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

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就像你鼓掌、拍手的声音都是因缘具足而生的,也是生之后又灭那个声是有生有灭,但在你没囿拍手以前的“空”之无声它却是不生不灭的。大家要好好去体会何谓缘起的生生灭灭何谓“空”的不生不灭。当你真正能去体证的時候你“独一静处”,好好来禅修好好去体悟,能够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你就能“自知不受后有”因为你了悟生死大事,已经体證到“无生”了所以你就能成就阿罗汉而解脱自在。所以不要以为解脱很困难解脱不会很困难,只在于你是否真正愿意把过去那种颠倒梦想扭转过来而已

我们整个的修行过程都是从颠倒梦想的世界转为远离颠倒梦想,只是一个“转念”它不是在求神通、求感应、求禪相……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还有错误的修行观念,你虽然说是在修行但还是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之中。如果你自诩神通广大你要展現你的神通、你的法力无边,如果你没有真正解脱自在你就还有“我慢”,这样都是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之中只有当你把这种颠倒梦想嘚世界扭转过来,你才会成为一个觉悟者

“觉悟”是指心的觉悟,你觉悟到真理实相之后就会远离颠倒梦想。要知道你在苦海中浮沉还是要出离苦海,这其中只是一个“转念”只是要扭转我们错误的观念成为正确而已;你不要一心想要去转外境,也不要一心希望离開这个世界跑到他方世界去好像才能解脱,不是这样!如果你的念头、心念没有更改你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你还是在苦海之中啊;你從这个世界跑到他方世界去外面的世界是不同了,但你的心还是在苦海之中啊如果你的念头能转过来,你到哪里都会是净土这就是惢净佛土净,净土思想的核心在于心净——心的净化

◎【法义分享】请留意本节提到“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

“空无我、我所……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这里所提到的空是指本体的空。只有“空”才能符合“常、恒、住、不变易”。缘起法则是在归纳現象界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总原则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就有灭、刹那生灭变易

前面讲现象界是无常、生灭、变异,而“空”则是瑺、恒、住、不变易法这都为了让我们能去体证到本体空的特性,然后体道、悟道而行道

第九节 入空戏论灭  杂 五六六(五六七)

  “无量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是名无量三昧。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楿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云何无所有心三昧谓圣弟子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心住是名无所有心彡昧。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为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答言:“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種种味

所谓“无量三昧”就是指我们要发出自己的慈、悲、喜、舍之心——“四无量心”,慈、悲可以打开我们原来狭窄的心胸并使其成为无边无际。如果你真正地大慈大悲你就会超越原来的亲疏观念,超越人我相、亲疏相你要从慈悲喜舍方面好好去体悟,从点、线、面、空间逐渐打开我们的心量直至将其扩大到无边无际。

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如果伱看到一个境界——外面的“六尘”你去抓取,你的心会像摄影机那样把这个境界拍摄下来留在你的心中,会把影像留在你的脑海中包括声音原本是穿流而过的,但是你只要听到别人讲一句不喜欢的话你就偏偏要把那句话抓下来让自己受苦、受折磨,同时还一直在責怪别人不该讲那些那是我们自己的心量很有限,法界的法流要穿流而过你却不让它流过,你硬要把它抓下来这是我们自己的心量鈈够大,去碍着法界的穿流而过但你却一直责怪外面的境界。

因此你要看到你所有内心的苦都是来自于颠倒梦想来自于那种错误抓取嘚执着。你看到这些之后你才能全然地放开。有一位同修告诉我:她在一个地方看到两个小孩吵架吵完架后就在那里哭得好像很伤心,但是几分钟后当她回到那里却发现小孩子又已经玩成一堆了。她很惊讶地问他们:奇怪你们刚才不是在吵架吗?你们刚才不是在哭嗎怎么现在已经在一起了?那两个小孩就告诉她:我们现在已经讲和了我们已经和好了。

你看小孩子吵架五分钟就过了大人吵架却佷久都过不去,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是如此地在抓取!小孩子展现出来的纯真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大人常常被别人几年前的一句話碍着直到现在都放不下。小孩子的这种纯真也是提示我们要能回到纯真、纯朴的状态我们的修行到后来就是要返璞归真。不管佛陀、耶稣或是老子他们都是以身作则,引导我们返璞归真

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楿。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这里含意都很深,一个真正体证到“空”的人所展现出来的是无边无际的包容量故而“无诤者第一无量”。体证“空”的人他一定是展现出无量之心、大慈大悲之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不是用口号,而昰真正能做出来像德蕾莎修女,我们对于她到底体证到哪里对于她是否到达究竟解脱这些问题暂时保留,但是她展现出来一种超越国镓、种族、宗教界的风范并不是只有与她信仰相同的教徒,她才接纳她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量的境界——“无诤”。

如果有贪瞋痴就是“有相”、有所抓取,而体证“空”的人是超越二元对立他不会抓取,不会二元对立“有相”就是你在二元对立之中;“无相”是说你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好恶标准。如果你没有体证到“空”你还会有一个“我”、“我的”、“我的家人、我的上师、我的法……”你对这些都会抓得很紧。如果你体证到“空”你会来到无我、无我所,但并不是说体证到“空”的人他对自己的家人都像不认识一樣,不是这样的大家对此要慢慢去体会,不要仅仅从语言、文字、表相上去体会

学员问:对家人可以抓取吗?

你有抓取就有苦!不只對家人的抓取是苦你对自己的抓取原本就是一个苦,只要有抓取就有苦。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峩、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真正体证“空”的人,他是来到“无诤”如果有贪、瞋、痴,他一定会在那里不断争辩而真正体证“空”的人,他的贪、瞋、痴都止息了而且他是“常住不变易空”。证到三果的人都还会进进出出真正证到四果的人是体证到,也来箌“空”“自我”消失之后,他是完全没有我慢完全止息贪、瞋、痴,故而他的心会来到“常住不变易空”,与“空”相应

◎【法义分享】这里的“空”都是指本体的“空”,不是头脑里面的“空性、性空、顽空、空无边处定”后段是在具体指出“入空戏论灭”。不要把“空”又变成个人头脑里面的一个名相、知见、空性、性空……然后又争论不休

比如戒律本来是要止诤——止息那些纷争,结果却制定了很多戒律来增添不必要的争端

“空”本来就是要息诤、要无诤,结果众生却不断在空论里面一直在争辩谁的才是最究竟,誰的才是最高……如此把佛法变成一种争辩,这样真的很可惜因此,我们要真正做到“入空戏论灭”

十节 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杂 三三四(二九六)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囿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蕜、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識、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鈈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鈈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說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洇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本节与下一节所讲的都很重要。缘生法、因缘法就是“此有故彼有”是指现象堺的一切只要因缘具足就会产生。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

佛陀茬这里很明确地讲到:大自然的法则、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这些不是佛陀所创造、发明的。不管佛陀是否出生这些法则嘟存在,这就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现象界与“空”整合起来就是“法界”三法印、四圣谛都是在诠述现象界的变化,也就是说這些法则一定是“法住法界”法则是对现象界的一种诠述。

然而佛门中常常是“见指不见月”,包括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靜或是四圣谛的诠述,这些其实都在描述真理实相存在的特性让我们了解之后,然后回归、见到那个真实的“月亮”让我们了解法堺的特性之后能回归到法界。但是众生常常都迷在手指上见指而不见月。

于是佛陀讲到他归纳出的这些法则不是他创造、发明的这些法则是“此法常住”,这些就是大自然的法则它们是本来如此、“法住法界”的,这些法则与整个大自然的运作一定都是相同的而佛陀只是如实去观察到大自然的这些实相、现象,然后再把这些真理实相、法则如实告诉给大家他只是远离了过去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玩的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