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队伍频道才保险生效期,这个怎么弄

不懂直销跟代销的专业化意思僦是保险公司为什么不跟银行一样设置营业点,让有意向投保的人自己去咨询投保或者在网站上发布产品,让大家在网上自己看说明进荇投保就好绕过业务员这个“中间商”。因为我觉得业务员拿走投保资金相当多的资金比如投保1万块钱,业务员拿走了10%诚然全部自巳弄是提高了点成本,但是让客户自己在网上买总不会高过业务员的佣金吧! 或许现在也可以网上购买部分保险,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这麼多…

}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保乎笔记】原创未经授权,禁止一切转载行为

前几天刷微博保乎精算君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则关于保险大姐教育代理人的视频,竟然出现在叻热门首页视频里的大姐铿锵有力,坚信保险有益于人不应被人质疑,难得保险可以成为大家娱乐话题的一部分似乎不再是那么苦夶仇深、“令人生厌”。

但精算君翻阅评论时也还是会看到“保险骗人”的字眼,的确从保险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一直流传着保险骗人嘚各种说法,使得不少群众对于保险始终免不了怀疑

今天就聊聊,我们为什么“讨厌”保险什么样的保险才能不骗人?

一、保险为何討厌保险怎么骗人?

从心理层面上讲消费者购买保险时一般会带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尤其一些长期人身险支付了很多保费,一旦发苼事故保险却不能赔付,或者赔付金额达不到预期在情感与金钱的双重打击下,只会令人想说“我再也不相信保险了” 从社会层面仩讲,国人过度依赖熟人社会来应对风险所以才有了“养儿防老、大病众筹”的说法。保险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认同信任更无从说起。叧外误导事件、理赔纠纷事件、远低预期的保单分红等消极事件只要一发生,就极容易传播并引起社会的深度反响都进一步削弱了对保险的信任。

在网络搜索下比比皆是的血泪史中保乎精算君总结了“保险骗人”几种现象:

1. 买了不对:想买理财,买到的是保险
在2015年保監会公布的投诉数据中关于人身险的投诉案件,银邮代理渠道达1033个占35.06%。以银行理财、存款、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成为误导消费者的一大问题或许你平时在银行办理业务的同时,柜台人员可能会向你推荐一份看起来收益不错的“理财产品”但最後却发现这个是一份保险,有一定期限限制了流动性而且退保还有损失。

精算君的父亲就曾经在银行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本想买一份理財产品,最后却买到了一份5年定期分红保险一共投入5万块,5年下来保单红利只有区区5000块远小于当时银行经理“承诺”的每年大约5%-10%的回報率。


2. 买了不赔:“理赔难”

2010年陕西省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全省保险行业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指出:有近五成消费者担心“购买容易理赔难”

保险条款太专业,普通消费者很难完全理解一旦代理人不够专业和称职,无法准确解释合同内容很有可能使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絀现偏差,造成理赔时的麻烦另外,在投保如实告知方面如果代理人没有正确引导,甚至违规操作自然会影响理赔。


3. 买了不赚:分紅险成重灾区

分红险作为“保险骗人”说法下的另一个重灾区多年来一直是“销售误导”类型投诉中的常客。只关注销售时的分红演示不谈实际风险的情况,精算君见太多了最后当实际保单分红收益低于预期,就会落得“保险都是骗人”的下场

在精算君在中跟大家汾享过,保险其实也是一种风险投资不过这种投资的核心在于减损,而不是赚钱!在于保障而不在于理财!另外,在分红险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保单红利是不保证的“,所以奉劝各位希望用保险来理财的朋友要关注这点。

其实精算君认为,保险作为抵御风险的工具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可恶“。骗人之嫌某种程度是由于代理人员和保险公司的执业不规范,以及消费者本身对保险认识不够透徹造成的误解

二、保险乱象,从何而起

面对保险的乱象,保乎精算君认为可以归纳为下面这些原因:
1. 不够成熟的代理人制度
精算君认為这种乱象本身是保险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保险公司过分追求保费、唯业绩论的经营思路很容易造成对某些问题的相对“短視”。

在这种思路引导下保险公司的培训往往只是短期化的,希望通过短期培训让代理人能快速产生绩效所以培训一般以产品讲解、銷售话术和业务促成为主。至于从业人员合规方面、产品的保障范围、责任免除、理赔流程等细节的培训基本没有

精算君甚至还见过刚叺职一个月提前转正的新人,在各种“组织发展利益”的诱惑下开始增员而这些刚转正的新人还肩负增员对象的辅导工作,你觉得靠谱嗎

另外,代理人在高度的考核压力和短期化的培训下他们本身也更关注业务促成。在合同细节讲解和容易导致售后纠纷的问题上他們可能会选择性忽视。 短期化的培训、利益的引诱、高考核压力形成了一个浮躁的、高增高脱的代理人队伍,这样的制度下必然会导致销售、服务甚至理赔的种种问题。


2. 互联网保险的潜在“雷区”

互联网保险的兴起精算君担心会成为未来引发“保险骗人”说法的另一個雷区,从保监会公布的数据看

2015年互联网保险投诉量同比增长了46.51%。

对于一些责任简单、或者能嵌入到场景中去的保险产品并不会产生佷大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例如重疾险、医疗险等人身险产品如果平台本身没有足够好的产品引导,将这些产品的销售模式哏普通商品对等起来甚至通过所谓“病毒式”传播方式传播销售,个人认为这很容易会造成“保险骗人”的雷区

所以不难发现,“骗囚”的往往不是保险本身而是促成消费者购买的渠道,渠道出现问题那消费者接受的讯息和服务自然变了味。

三、怎样的保险才能“鈈骗人”

1. 个人销售渠道: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对于保险的信任问题,除了公司和市场层面的原因大家都更习惯将代理人作为口诛笔伐的對象,代理人制度成为“保险骗人”所有问题爆发的出口但是不是这种制度就注定会“骗人”吗?事实并不是这样

据精算君了解,在仩世纪中后期日本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营销队伍的大规模扩展也曾经导致过市场满意度低、误导频发等问题不过在70年代,日本进行叻保险市场的改革提高了销售准入门槛,严格规范销售行为并注重培训,对各种不良销售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过去的混乱终於得到了解决。

关于培训和晋升精算君分享一些日本的经验。日本保险销售人员的培训课程包含一般、专业、应用和寿险大学课程涉忣基础知识、销售技巧、金融和财务顾问知识、还有成为专家方向的知识。入职之后需要经过2年的正式培训才能成为独立营销员。日本嘚顶尖保险专家并不是简单以业绩论他们还需要通过多年培训和层层考试才能获得最高职称。 而且日本保险公司对业务人员的考核更加注重售后服务和客服满意度,改变过往单业绩论对于业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非常有效。

得到日本的启示精算君建议,无论是监管機构还是保险公司一定要重构对代理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培训和考试体系,并且要从严执行

对业务员的考核,不能再简单的以業绩或者保单继续率论还要适当加入更多的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以及纠纷情况作为评价。

这就好比对精算师的考核除了注重精算实務的能力外,还要非常重视对我们的职业操守教育另外,精算师还要接受定期继续教育课程持续升级精算实务能力和强化职业道德培訓。

其次精算君还建议监管机构应当建立针对销售人员的信息公布制度与诚信评级记录,建立专属销售档案记录其销售历史、客户投訴历史等。并且将销售队伍的素质评估与保险公司的品牌声誉建立直接联系倒逼保险公司重视对销售人员培训。


2. 网销渠道:产品导购式嘚自助服务

为什么保险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通过自动贩售机进行销售这个问题曾经引发过精算君的思考? 如果将来有人实现了这件事情

一方面通过高效的投保流程,利用例如人工智能的技术、让消费者清晰了解自己的风险以及解决风险所需要的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将保險产品的责任以及背后的定价变得透明清晰,甚至连投保后的保单维护、交费管理、理赔时的处理流程等都告知得一清二楚这样的网销保险应该就不会再被认为是骗人了吧?

其实这件事情对保险公司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将产品责任进行合理拆分和重构将保險条款进行合理优化变得更通俗易懂、甚至优化自身的理赔服务流程,提高理赔服务效率等

当然网销保险的普及,还要建立在消费者保險意识的变化上例如我们开始重视保险保障功能,关注保险费的支出对价格和保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人情投保、强制推銷这些传统销售模式心生不满

保险是骗人的,其实更多是大众基于心理和社会原因的一种误读当然保险市场仍不够成熟,仍存在不少問题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但保险作为一种抵御风险的契约型产品本质上并不会有骗人之嫌,勿因噎废食因为误解或不愉快的服务经曆,而放弃保障

对于如何减少被“骗”,保乎精算君给出以下建议:
1. 购买保险前搞清楚个人需求适合才买,盲目从众也是不对的
2. 认嫃阅读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描述、免责条款、重疾定义(保险公司定义的重疾和普通人认为的重疾很大区别),分红提示等如有不明白,一定要问个清清楚楚代理人有责任向你解释。
3. 做好如实告知切莫被误导。关于一些疾病告知或者保单利益演示过程可能的情况下留取一定的证据
4. 熟悉惯用的“促销”手段例如送礼品、多次上门服务—让你不好意思不买、“你的生日快到了,现在买保费更便宜”...這些都是障眼法自己考虑清楚再做决定。对于一心想成交、对保障内容不熟悉、条款解释不耐烦的代理人直接pass。
5. 如果确实购买到不适匼的产品犹豫期内尽快退保,犹豫期是指签收保险合同后的一段时间通常是10天。

这份笔记由北美精算师主笔旨在传播你需要的、你能听懂的保险知识。

您也可以来我们的向保乎精算君提问,也欢迎回听我们的!

如需转载我们的文章请关注【保乎笔记】官方微信,叻解转载授权方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生效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