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和长度单位:脚。脚根到脚尖之间的距离为一脚。小朋友做游戏经常用到这一长度单位。足跟痛是怎么引起的理解


  一、杨式太极松身五桩
  楊式太极松身五桩是一种活桩此桩是杨式太极桩功中最为基础的桩法,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练架子和推手前放松全身功法如下:
  兩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松腰,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底贴地头部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眼神宜敛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杨式太极“十要”中的内容)。
  两膝微沉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個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松肩坠肘坐实左足,腰胯向下微沉转动腰胯向右旋转45度,牵引两臂左手掌心朝內,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
  然后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
  腰部一动手也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輕松抬起
  同时,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苼直透手心劳宫穴(此势的关键是要使两臂象草绳一样随腰转而在身体前后摆荡,两臂一点力都不能用)
  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後上升两个动作。
  ⒈身体下降动作: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手腕向两侧荡开上举与肩平高手心向下,腰胯向下微沉定住上身不動,用腰胯牵引两手分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内右外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向下微沉,两手同时甩势分开由兩侧向上荡起,恢复两腕向上与肩平高腰胯又向下微沉,两手再分开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外右内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腰胯再向下微沉两手随势甩开,由两侧向上荡起两腕与肩平高,此时坐姿两膝微曲。
  ⒉身体上升动作身体上升方向与丅降相反。与下降时相同上身不动,左内右外两手交叉相合。身体向上微动两手荡开,身体又向上微动左外右内两手交叉相合,身再向上微动两手开此时恢复身体下降开始姿势。
  以上动作身体先下后上两手一开一合,上下各做二十次动作时尾闾在中正,胸微松含使气沉丹田,虚灵顶劲轻松自然,上身及两肩不要晃动身势升降要直上直下,没有虚实唯升降,腰带手动动作不可显形露象,如潮水般中间劲由脚底生,绵绵不断似流水般直透劳宫,不能断劲
  开始时,头不动眼神注视前方一固定点不动,腰脊微左转重心落左脚,左手臂随势前荡平伸至手指尖与鼻尖平高,掌心向下左手臂随势向下荡垂,掌心向下(后)腰脊微微向左後带转,重心落右脚右肩随势微沉,右肘微垂将右前手随势向下荡回,同时左手随势前荡平伸至中指尖与鼻尖平高再腰脊向左带转,左肩随势微沉左肘微垂抽带回来,同时右手随势荡起此式左右两手交互前后上下甩荡。
  身体微沉双手前按,两掌左握拳右開掌,左内右外合抱沉肩坠肘,两拇指相对并扰慢慢收回胸前。两拇指对正咽喉再慢慢松开双掌,掌心朝上两臂下坠,身体随之丅沉如此反复做两次。
  做第三次时双手抚在小腹前,然后意开、气开、手开时身体微微上升,手向两侧开展到两肩收拢至耳際,再至口然后身微沉,膝微曲双手前按。然后左成拳、右成掌左内右外向前合抱,随即开掌掌心正对胸前,收至胸前再翻掌掌心向外,缓缓向前推出此时应沉肩垂肘,身体慢慢下沉至膝与胯平高双肘与两膝相触,双掌贴地掌心向下,伸直两腿弯腰,眼看两腿夹间之后两臂如挂肩上般以腰带动手,向前后摆动十次
  然后,将肩部松开以腰带动手摆晃双手使两臂分别向上下松动十佽;头不动,腰带动手如钟摆般向两足左右两侧成弧形摆动十次两手中指尖接触两足中指尖,同时身体下蹲至膝与胯平双手附在两足外侧,眼朝下身体缓缓上升,先收尾闾收腰,再含胸拔背再松肩,然后顶头悬
  此桩也是一种活桩,主要是帮助学习者练习整體圆转的劲力并在身体极度绷紧、放松后产生松弹劲。其练法我已经在以前发的贴子中介绍过现在重新说一次。
  第一步人自然站直了,两手沉肩坠肘自然下沉两脚张开,一前一后右脚前、左脚后,呈60度角(也可以更大一点)全身达到杨式太极“十要”的要求。
  第二步右手仰掌,伸到与右肩同高左手俯掌,落到与左跨同高
  第三步,右手各关节慢慢的使劲全力拉长伸直能有多矗就伸多直,能拉多长就拉多长能拉多就拉多开,右手所有指关节和腕关节全部用力作反关节方向弯曲能够反关节弯曲到什么程度,伱就把关节反到什么程度左手也一样。(多做几次你就可以体会到你手上骨节拉开的感觉。)
  第四步以右手中指领劲,右肘关節外张里曲右肩关节下沉,右肘关节外张所有手指绷紧到极限的情况下,以中指为核心靠拢形成仰勾手。左手肘、肩运劲与右手相哃唯左掌由俯掌合拢成俯勾手。
  第五步重心向左脚移动,要体验身体下沉跨部向左多带动重心移动的感觉。同时身体左转,帶到右手向左、向下活动落到右跨前(此时身体呈左弓步),右仰勾手随身体转动和重心变化自然变成俯勾手。同时左手则抬到与咗肩同高,俯勾手过渡成仰勾手
  第六步,右手与左手尽力伸直能伸多直就伸多直,两勾手松成两掌然后两掌手指及手腕全部用仂作反关节弯曲。
  第七步把第二步到第五步反向做一遍。
  连续这样做50次当身体紧度绷度,突然放松后你就可以体会到杨式呔极节节放松的感觉了。老杨式认为极度绷紧最容易找到松的感觉总是用这个方法让初学者学会放松,同时练习整劲
  在这个桩子裏,两手的运作路径就像划太极图故名杨式太极圈桩。在练此桩时以下要点要注意:
  1、两手都必须以手指领劲,劲走到指上不偠走到腕上,在走劲过程中手指递个渐进,不是一下走完
  2、两手伸直时注意,一定要五指打开成勾手时,大指要和其余四指接觸上也就是说要能合上。
  3、要内撑外抱8字圈走的要膨胀、饱满、圆润,支撑八面密不透风。
  4、重心转换时档一定要走下弧线。
  5、肘一定要外长可以向下、向外、向前,但就是不能内夹不能内收,两肘要形成对拉之势
  6、整个走劲过程是以肘为圓心,小臂为半径指尖领劲的过程,切记切记。
  三、杨式太极洗髓桩
  此桩与松身五桩一样即是一种活桩,也是杨式太极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桩功对练习螺旋内劲非常重要,现在简单介绍一下
  身体自然站立,调整身体姿势使全身符合杨式太极“十要”嘚要求(杨式太极“十要”我就不说了,自已找来看)站好姿势后,百会穴、会阴穴和两脚中线必须在一条垂直线上
  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或脚底涌泉穴两分钟意念能扩大的家伙可以意守全身两分钟(建议初学者不要这么做)。
  然后从脚底涌泉穴开始,整个身体从脚至头都作圆形的旋转运动使全身所有关节、骨骼、筋肌都开始由右向左、从下向上、然后由上向下的圆形运动,共练10分钟然後,再做由左向右、从下向上、由上向下的圆形运动10分钟
  初练时要由外形来引导内气,透发出内气后再用内气来催动外形,使内氣催动外形自然旋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震抖劲。(这种动作必须慢慢由大圈到小圈最后不见圈,只留意动)
  在此基础上两脚尖踮地,微收尾闾轻微提肛,意守两小腿飞扬穴至少两分钟以上练习一般时间后,会产生一种向上冲的内气出现向上跳跃的震脚动作,为杨式太极无处不发力的用劲方式提供腿脚发劲的内气基础
  意守丹田两分钟,等到丹田发热以后让真气由丹田、经会阴、至尾閭,意守尾闾两分钟等到尾闾发热后,从尾闾开始做极为轻、柔、缓的波浪式前后摆动让椎骨一节一节的由下向上前后摆动,经腰椎、胸椎、颈椎最终摆动到风府穴(位于第一节颈椎),意念随椎骨摆动而一节一节向上升等到内气产生后,则成为意念到那里椎骨僦摆动到那里,以内气催动外形以意念引导动作。
  接下来由风府穴开始,椎骨从上到下一节一节作前后摆动。如此一上一下为┅次反复做九次。
  当遇到椎骨摆不动的情况不要紧张,更不要强行摆动而要顺其自然,多摆几下就摆下去了
  意守丹田两汾钟,等到丹田发热以后让真气由丹田、经会阴、至尾闾,意守尾闾两分钟等到尾闾发热后,从尾闾开始做极为轻、柔、缓的波浪式咗右横向摆动此式与上一式所有要领都一样。不同点是上一式椎骨作前后摆动,而此式椎骨作左右摆动此式与上一式一样,都要做⑨次
  意守丹田两分钟,等到丹田发热以后让真气由丹田、经会阴、至尾闾,意守尾闾两分钟等到尾闾发热后,从尾闾开始让椎骨极为轻、柔、缓的,一节一节向左作平面螺旋式扭动经腰椎、胸椎、颈椎,最终扭动到风府穴然后又风府穴开始,一节一节向下往回扭使身体恢复中正。意念随椎骨一节一节扭动而上下移动
  动作与上一式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此功法必须要以上6步功法嘚基础,并已产生内气的情况下方可练习
  意守丹风府穴十分钟,等到风府穴发热后从颈椎第一节开始,用意念引导内气在椎骨上莋从上到下的翻滚(内气螺旋向下滚动)一节一节滚动到尾闾。同时意念内气从嵴椎两侧裂开,分散到全身当以意行气到尾闾后,意念又重新回到风府再重新从上到下滚动一次,共计滚动九次
  注意,此法只能从上到下引导内气滚动决不能由下到上反着来,否则后果自负
  杨式太极的桩功练法还很多,今天因时间关系就介绍到这里,其它的以后找时间介绍
  四、杨式太极开合桩
  开合桩是练习气感和无意念力的一种关键桩功,在杨式太极桩功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现在简单位介绍一下。
  自然站立调整身体,使周身符合杨式太极“十要”的要求
  两掌分开,指尖向下掌心向内,手指微动意想混融大地之气,在两掌之间形成一个大气浗
  大气球产生升力,缓慢带着两臂上提两掌心在相对,在体前捧球上升高与肚脐齐,指尖向前
  吸气,意想两掌之中的大氣球向外澎涨自然撑开两掌,将两掌向身体两侧撑开到两肋附近两掌距离约30CM。呼气意想两掌之间的大气球收缩,带动两掌收回两掌心距离约20CM时停止。此一开一合为一组至少练习36组。(两掌开合时意想两肾吞吐呼吸,然后带动丹田、命门开合然后带动五脏六俯呼吸,打开全身毛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动全身气机开合最后内气带动脊柱及全身关节一起开合,使周身内外混融一体)
  两掌貼于两肾不动意想全身筋骨向内收气,炼气入骨
  两掌相对,呈抱球状伸于身前高与脐齐,掌心向内意想身体与两掌之间形成┅个大气球,这个气球将两掌向前撑吸气,意想身体与两掌之间的大气球澎涨将两掌向前撑出。呼气意想身体与两掌之间的大气球收缩,将两掌拉向身前此一开一合为一组,至少需要练习36组
  两掌贴于丹田,意想身体与两掌之间的大气球全部收入丹田
  两掌重叠,贴于丹田之上(右掌在内左掌在外),两掌带着腹部皮肤作顺时针方向揉转(要意想皮肤带着肌肉跟着手转还要用肩带着手臂手掌一起转动,力度要由轻至重速度要慢而均,以此练习腹部排打劲)如果感到气感充足了,意念就要向腹部所有器官深入意想掱带着腹内所有器官着顺时针转动。
  揉好腹部之气后开始揉胸部之气,功法与揉腹部之气完全一样直至产生气贴于背,脊柱上下貫通的感觉
  两掌相对,指尖向前意想将胸腹之内吸附于两掌,在两掌之间形在一个大气球两臂抱球于腹前。吸气意想两掌之Φ的大气球向外澎涨,自然撑开两掌将两掌向身体两侧撑开到两肋附近,两掌距离约30CM呼气,意想两掌之间的大气球收缩带动两掌收囙,两掌心距离约20CM时停止此一开一合为一组,至少练习9组
  两臂外展至体侧,掌心向前指尖向外,然后两臂拢球收回两掌重叠貼于丹田之上(右掌在内,左掌在外)意想两掌将气球按入丹田。安静养气2分钟,收功
  五、杨式太极无极桩
  无极桩是杨式呔极典型的定桩,站此桩至少要求40分钟以上可以帮助练习者较快发动内气,强身健体效果明显具体功法如下:
  形体要求为两脚开竝,与肩等宽两腿微曲,两手体前捧气球上升至胸腹前成抱球状,百会上领身体微下蹲。具体如下:
  做到虚领顶劲注意以下彡个要点:一是咽喉回收,咽喉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上领(注意不是顶,如顶则僵)二是鼻尖向下找会阴,会陰又从脊柱上提到百会百会虚悬。三是两眉间印堂回收到脑中心脑中心上提到百会,百会上领
  眼睑下垂,目光回收仅留一线咣线,眼球保持平视位置
  一是含胸,胸前天突穴与两乳之间三角地带微微内含二是开胸,含胸时间长了以后吸气,胸向两侧外開用两腋窝向外上方一拉,把胸廓拉向两侧自然放松。
  一是拨背百会上领,大椎带动颈椎、胸椎上拨尾闾与腰骶下沉,把脊柱自然伸直二是落膀。拨背时肩部划一圆周弧下沉两膀相随而动,同时向外放松
  松肩空腋,放松而自然下垂
  微座,神门穴稍有下沉之意
  含掌舒指,四个指头之间留一定间隙
  (10)腹部要求:
  腹要微收,意想肚脐向后贴命门气沉丹田。
  (11)腰部要求:
  腰部放松命门微突。
  (13)跨部要求:
  (14)尾闾要求:
  尾闾下垂(两脚呈外八字形以两脚后跟延长线姠身后交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心即尾闾下垂的指定点,意念尾闾部有根棍子拄于地上)
  (15)裆部要求:
  一是吊裆会阴上提。二是调裆把裆调圆。
  (16)膝盖要求:
  (17)足部要求:
  平辅于地全身重量均衡放在两足。
  六、杨式太极仈卦劲意桩
  此桩是训练杨式太极棚、捋、挤、按、采、例、肘、靠八个基本劲别发劲的桩法没有固定动作,关键在于发劲时的劲意引导练习方法就是在八卦的劲意引导下,反复练习八劲别的发劲最终能够自然发出八个基本劲别,为将来发更为复杂的组合劲作准备
  一、棚填坎中满,棚劲命门找跳环
  上面的卦象就是坎卦,坎为水坎卦的特点是上下皆虚,中间实在杨式太极理论中,坎卦代表棚劲这个卦象其实已经说明了棚劲的发劲特点。棚填坎中满是指在发棚劲时意想后腰命门穴去找前腿跨侧的跳环穴,就好象从命门到跳环划了一条横道上下虚、中盘实。发棚劲其实就是腰跨劲即棚手进腰跨,意想手臂直接长在腰跨上棚劲自然来。杨式老谱缯说:忘掉手(上盘虚)、忘掉脚(下盘虚)只想命门找跳环(中盘实),棚属水也即出手如水六面劲,见缝就钻、水能浮舟也能覆舟。棚劲在杨式太极中贯穿于所有劲力之中即可是明劲,也可是暗劲更是一种弹性力。
  练棚劲劲意时(以右棚劲为例)可意想与敌面对面,右手食指指向对手左眉梢右手拇指肚对准对方鼻子尖,我之鼻尖对准对手右鼻孔我之右脚找右手(从意念上找),意茬命门找右跳环则自然产生右棚劲。
  二、捋要离中虚捋劲食指划眉梢。
  上面的卦象就是离卦离为火,离卦的特点是上下皆實中盘为虚,在杨式太极理论中代表捋劲捋要离中虚是指发捋劲时,自身中盘即腰腹间要松活,腰间好象装了一个灵活的大轴承呮要你从左眉梢划到右眉梢(反过来也行),你就可以感到带脉绕腰间旋转
  捋破棚,练捋手劲意时可意想对手右棚手击我,我以咗手粘其肘右手粘其腕,随即以右手食指从左眉梢划到右眉梢带动腰部向右一转,则捋劲自生化解棚劲。
  三、挤是震仰盂挤勁脊背找前脚。
  上面的卦象就是震卦震为雷,震卦的特点是上、中皆虚下盘为实,在杨式太极理论中代表挤劲挤是震仰盂是指盂子底部一条线,当以挤劲攻击对手时把意念放在脚底,先想后脚再想前脚,黔念“前脚”重心过渡,则挤劲产生
  挤是进攻掱,易于进手搭手就挤,不容对方还手练习挤劲发劲时,意想前脚与夹脊相合即可产生挤劲。
  四、按是兑上缺按劲凭栏楼下看。
  上面的卦象就是兑卦兑为泽,兑卦的特点是上盘虚中、下盘皆实,在杨式太极理论中代表按劲按是兑上缺是指发按劲时,意想胸部膻中穴以上是空虚的根本不存在,则可产生按劲
  按破挤,在练习按劲发劲时可意想对手以挤手攻我,我则空胸眼神俯视,以下手扶对手肘上以上手沾其肩后,以下手追眼神(这是以形追意的初级练法)后手(上手)追下手按之。
  五、采求乾三連采劲玄关找肩井。
  上面的卦象就是乾卦乾为天,乾卦的特点是上、中、下三盘皆实在杨式太极理论中代表采劲。乾卦的三条實线可以看成是上、中、下三个丹田的延长线,运用采劲时需求上、中、下三个丹田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上丹田位于两眉当中的玄关,中丹田位于膻中)发采劲就是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下,左旋或右转玄关找左肩井,即向左采玄关找右肩井,即姠右采
  在练习采劲发劲时,可意想敌用右肘顶我前胸我一侧身以左臂竖直,与敌右臂大臂形成十字交会左大指尖对正鼻尖,以祐手扶在敌背随之以玄关找右肩井,则右采劲自出
  六、例行坤六断,例行意在后脚空
  上面的卦象就是坤卦,坤为地坤卦嘚特点是上、中、下三盘皆虚,在杨式太极理论中代表例劲运行例劲时,要求自身肩、肘、腕、跨、膝、足等6大关节全部松开每个大關节都要很灵活,当6大关节松开意想后脚蹬地,却什么都蹬不着完全蹬空,则例劲可以发出
  练习发例劲时,可意想敌右肩靠击峩胸我左用采其左臂,右手按其左肩抽提左腿以闪避,使对方靠劲落空然后引进落空合即出,发例劲将其例出
  七、肘是艮覆碗,肘劲劳宫肩井合
  上面的卦象就是艮卦,艮为山艮卦的特点是上盘实,中、下盘皆虚在杨式太极理论中代表肘劲。当使用肘勁时应当忘掉身体的中下盘,好象身体中下盘被水淹没似的只有肘部露上水面上。若出左肘则左手劳宫与左肩井相合,左膝找左肘则产生左肘劲,若同时以右肘追左肘(这也是一种以形追意的练法)则可大幅加强肘劲的强度。
  八、靠是巽下断靠劲玉枕扛大包。
  上面的卦象就是巽卦巽为风,巽卦的特点是上、中盘皆实下盘为虚,在杨式太极理论中代表靠劲当以肩部打靠劲时,意想腳底一空则靠劲产生。脚底空是后空后脚再空前脚,后脚为虚脚容易空前脚为实脚难空,但只要意想前脚提膝走路则前脚自空,形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之势。所谓巽断并非双脚离开地面,而是形连意断“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七、杨式太极混元桩
  在我们这个体系,混元桩只有身体的松柔程度达到相当层次内劲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能练习,而不是如外面许多人练太极那样一开始僦先练混元桩因为混元桩与无极桩最大的不动,就是静中求动走架子时所练习的各种功法,都要通过混元桩与体会、去提高气势往往比动功时还大。因此在我们的体系里,没有两年催僵化柔的过程是不能站混元桩的,因为没有一定的内或基础没有对神、意、气嘚真切体会,站混元桩很容易出偏差不是身体越站越硬,就是精神方面出现问题
  混元桩的外形与我以前介绍的无极桩一样,但内功心法不同无极桩求静,混元桩求动决不能站枯桩。
  刚站混元桩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越松越好,如果能觉得脚底下软了能和地面融为一体了,那就相当不错了不要感觉脚跟地板是分开的,脚是脚地板是地板,地板撑着你的脚那样就不会有进步。站混え桩时要先调身、要提顶、松肩坠肘、松腰松跨,然后休味脚心是不是亲吻、去含、去吸地面身上要松,脚下才不会累有些人站桩鈈得法,站桩数年结果身体越站越硬。
  与站无极桩不同站混元桩是静中求动,内练精气神站混元桩时,盘架子时的所有劲法变囮都要保留但主要是以内气来带动。首先是要把开合桩练出来的气球放大最好能大到容纳整个身体,然后用这个超大气球的内气来走架因此,没练好开合桩时最好不要练混元桩。
  在站混元桩的起初阶段可能由于内气的运行而引发身体的外动,对于这些外动不偠追求要知道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在这个阶段,内气还比较粗糙好像是原油,要经赤提炼才能变成柴油但站混元桩就是提炼柴油的过程,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练下去内气会越来越强。不过初练混元桩阶段必须注意用意的强弱,用意强了容易出偏差,用意不够又等于没练,有时还会让人直想睡觉火候需要认真把握。这时要注意提顶把精神提起来,做到内劲连绵不绝身体上感觉又仳较舒服。
  站混元桩的三大要求就是心贵静、心贵专、身贵柔
  心贵静,如何衡量呢有个标准,就是天上打雷惊不动你而地仩掉一根针又要听得清清楚楚,能做到这步入静的功夫就相当强了。
  意贵专首先当你想到放松、调整、入静时,要注意身体调整嘚姿势对与不对是否真调松了,是否脚心涌泉亲吻大地同时脚趾有轻轻抓住地板上提之意,就好象踩在一块冲浪板上下面有水,不敢大力去踩但又不能松脱,既要有有松下去的意又要有用脚心把地板吸起来之意。如果这个要领做的不好身体就容易紧张。如果老昰注意身体不舒服的地方再要练好内功心法就难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注意力容易分散,一散内气就无法聚合所以要专注。说到意贵专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内动的气势要象海潮一样劲断势连,势断意连
  身贵柔,身体始终要把松柔放在重要位置铨身都要松开,包括每个毛孔能柔,才能积柔成刚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一个假象,就是站桩好象身上有一种劲出来了而且大得不得了,好象能将山推动其实这是劲的产生过程给你的误断,你觉得势不可挡只是假象,肯定有什么地方没做对实事上,正确的认知是感覺自已身体越小站桩效果就越好,内气培养就越快
  在这个阶段,站桩感觉手未到意先到是对的,刚开始形都追不上意时间长叻形就能跟上意,但仍然是意比形长而不能是形比意长。如在站桩体会搬拦锤时我意早就过去了,在上面拦的时候意已经上去了,拳已经搬出去了当你出去时,意已经出回来了当你手收回来时,意已经打出去了这是我们对神、意、劲掌握还不够好造成的,时间長了会有改观此时,要把身全部松掉感觉自已没有身体了,意才能将内劲吸时引过去
  在更高级的阶段,就要注重乱环绕身的问題练的是不同气圈在不同方向的旋转,你的意念一动之间要注意不同气圈是否真正转动起来,还要注意这样转的时候圈的方向是否楿反同,是不与身体产生矛盾如果找不到乱环气圈转动的感觉,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内气不足,神不役气建议重新练习开合桩。二昰身体松柔不够身体越松,意对气的调动作用就越明显
  另一人问题是,在站桩意念走架子时开始找内劲,每人动作一都有好几個意要练练习者往往舍不得身体的位置,老在想我身体转过来了,其实你不用管他尽可能把意放到身体外面去,身体里面就是松的也就是老谱上说的,意在形外其体自松。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当你感觉外面在动,但你的身体却感觉硬了这时要用意去向微调身体上的变化,外面的动还要继续而且主要还是意,这样才会使你身上发紧的部位得到及时调整越练越舒服。
  当你站一段时間的混元桩就可以在站桩时体会到气圈的动作走不同方向,产生不同弯化相和、相济的时候,身上是很舒服的站桩就是要找到这个楿和、相济的点。比如肩圈的变化前开后合还是后合前开。比如肩、腰、跨三个气圈的上下相寓当意识时出现顺时针方向的圈,你还偠能找出逆时针方向的圈比如说你要控制内劲是从前面打出来,还是从后面打出来站桩时这些劲都要找,所以尽管外形不动意识里仍然要按拳架的要求去练。同时要防止体身一下僵了,内劲一下找不到了等你调整身体松紧后,意识里的拳架又不知道走到那里去了
  站混元桩时,有时会感觉手找不用了但一摸又找着了,这是真的虚静要能藏劲于内,要虚而能受要能真虚不受力。能练到这步在散手中让人抓住时,说没有手就马上没有了,人家抓你的手一下了就没了。练到这一步就可以做到外形上没有变化,但攻击性的内攻就已经变化到位了如果以后功力再提高,就可以不用站混元桩了杨式太极练到最后,最难练的就是起势和收势起势是无极態,太极者无极而生,一动就要用阴阳变化不动是无极桩也是很难练的,而练外静内动的混元桩目的是让内功被找出来,使意和劲能够较好结合摆脱对形的依赖。
  八、杨式太极马步桩
  补充一个桩法就是马步桩。按照张老先生的说法前人练太极,都是要站马步桩的但是现代人的体能不行,没有几个人能够长时间站马步所以现在就很少要求学生们站马步桩了,但对身体条件特别好的張老先生还是要求他们站马步桩。不过这张贴子既然是介绍杨式太极的主要桩法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马步桩,自然还是要介绍一下的
  马步大家都见过吧,动作上就不会多说了就是站至少30分钟马步。我现在要重点说的是内功层面的东西。马步桩的内功主要分四個阶段:
  这阶段要求站马步时随时随地想着气,在含胸拨背的同时注意气沉丹田,气贴于背这是体呼吸的松腰法,最终要从意识裏很形象的感受到气往下畅通这就称为“神念气”。
  说白了就是用神念意识来体会气看气的层次,看内气外气的区别意念要从外向内一层一层往里透,透到那里气就通到那里最后感觉自已成为一个通体透亮的气态人,全身都空了
  意守下丹田,等到下丹田氣感足了意想气贴于背,上升到中丹田然后由中丹田连着大椎做气的开合,最后上升到上丹田最终形成气遍周身不稍滞的感觉。
  此阶段可以感受到上下、左右、前后都有混元气在向大椎聚集全身的关窍、穴道包括毛孔都能受到意念的支配,意念和气合一意动氣动,气动窍开意念到到那时,气就到那里使周身劲气合一,沉着平和骨肉坚实,化拙力为真劲
  站桩时,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衡,膝部略有弯曲以利于脚下产生弹力。注意:两脚平行站立呈“11”字形,脚尖有向内的意念脚跟有向外的意念。
  臀部如坐高凳膝部微屈前顶,尾闾中正重心平稳。
  抬手的位置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远不过尺,近不贴身;臂半圆腋半虚;抬手的意念往外撑为三分,往内把为七分就是说往内抱气球的意念要大于往外撑的意念。
  手摆好后十手指间如夹香烟般汾开。
  两手胸前环抱(意念如抱一个气球)易于形成浑圆气场。
  这样练功往往得气快,功感强功效高。
  下颏微收鼻尖对脐,可使习练者的任、督二脉易于流通
  先从眼皮松、面部松开始,逐步引导到肩松――腰松――胯松促使人体关节逐段松开,如同水渠打开闸门
  另外,齿轻靠(指上下牙)嘴微闭,鼻呼吸要自然(指与平时的呼吸一样)。
  浑圆桩功手一抬就练功,手一放就收功!非常简便
  外形姿势摆好后,慢慢体会“麻、热、胀”三种感觉在全身内流动
  普通人一般是先从手上产生“麻、热、胀”功感。
  因这手是很敏感的实践证明手部麻、热、胀感比丹田处起动得快。练功时只要意念专注,很快就会产生功感
  记得勿求勿助,让麻、热、胀感觉自行变化
  一般情况下,手部出现麻、热、胀后手腕、前臂、大臂、肩部、后背、前胸、腹部、腰部、臀部、大腿、膝部、小腿、脚部最会相继出现麻、热、胀感觉。
  记得不要强求,不然适得其反
  最后,全身上丅均出现麻、热、胀功感
  此为第一层,皮下肌肉层气机通了
  接着是第二层,肺部、肝、胆、心、胃、肾、肠慢慢出现麻、热、胀感此为气机通脏腑。
  接着是第三层让骨骼骨髓出现麻、热、胀感。
  一般是从手指骨慢慢出现麻、热、胀开始然后手腕骨、前臂骨、肘关节骨、大臂骨、肩胛骨等等,最后一直到脚趾骨
  最后意念皮肉、脏腑、骨髓三层全都出现麻、热、胀功感(站桩短时间内不可能做到,要视功底而定)
  静坐可以养气,因此静坐也属于杨式太极入门功法之一只是现在许多师傅不传这类功法,當然有些师傅直接不懂 不过有些吧友提出想练一下静坐养气之功,那我就将本门心法介绍一下如果与其他流派有一致的,欢迎大家交鋶求同存异。
  1、环境要求安静无干扰室内空气流通,无异味不在恶劣的气候下(如大风大雨雷电轰鸣)练功。室内不能有强烈咣线最好暗一些。不可让背后当风否则易伤风。
  2、凡静坐前先处理好事情,安顿好身心以免功中有挂碍。不能吃得过饱或多飲酒或饥饿饭后半小时内不宜入座。提前排除大小便静坐穿比较宽松的衣服,不使身体任何部位有抵触以影响气血流通
  二、静唑姿势:分盘坐和立坐两种,介绍如下
  分天盘(双盘)单盘和散盘三种
  天盘。天盘较稳利于久坐,但是中老年人筋骨不活鈈适宜天盘,年轻人可以试试
  单盘。即只将一只脚盘起放在另一侧大腿根部面上,脚心朝天双腿可在练功中互换,但须隔一段時间
  散盘。即双腿随意的盘坐 中老年练功者一般采用单盘或散盘即可,即是愿打天盘者必须做适应性练习,循序渐进不可强求速成,否则有害无益
  坐在凳椅上。双脚平放在地上自然拉开一些距离,臀部不宜太往后坐要坐在凳椅的前半部分,凳椅的高矮要适宜过高脚会悬空,过低膝部受力过大都不好。标准是使两脚承受均匀的体重并落实腿膝均不吃力。
  无论盘坐立坐脊椎┅定要保持正直(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效果不好这也是太极的基本手法)。其方法是收腹.含胸.拔背.脖颈稍微后靠下颌稍微内含。
  初練静坐常常是开始调的姿势很好但维持不了多久就变样,这就要一经发现就纠正不能任其不管。再则坐到一定时候,常会有腰酸背痛的感觉要适当坚持,不可又弯腰背因为保持身体的中正是引发先天真阳之气萌发的重要的身体条件。
  本门入手方式:一从上丹畾入手;一从下丹田入手;此两种方法并无哪种更好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1、上座务必做稳妥,可坐高点坐正,坐得平稳坐垫软硬适宜,要求后高前低以利坐时保持脊背的正直。
  2、边松边正从下往上再从上往下调正身形。即从胯下、腰下、腰部、脊背部、颈部、肩部、胸部、手臂、腹部、手指的关节筋骨逐次慢慢放松在放松中调整,再在调整中放松
  认为自已调好身型后,洅检查一下一是看自己胸腹的呼吸是否顺畅,不顺畅则再作调适二是将头顶百会穴上的空间视为有一根垂直线相连,以百会穴(头顶Φ最高处)为垂直中心轻晃身体向左右摆动看整体匀称感强不强。如果整体匀称感强就说明坐得十分正确。反之即不够正确再校正の。
  保持身不动在身不动的过程中从容完成调息和调心。要保持身不动如同被定型了。如此则呼吸与心神就会得到自然的进一步的安适.安定,自然便会心息相依若感觉心息未能有初步的相合相依,则以“心化于息”之诀体验之
  如果上述调息调心自觉不到位,可从数息开始或者一开始即从数息开始都可以。即数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为一次,数的时候要集中精神并且稍微有意地用深长嘚呼吸(最初的凝神调息作用)。当精神和呼吸安然自在后就顺其自然由有意识地“数”的状态转变到有意无意地“随”的状态,保持這种状态让心息自然浑化入虚无之中为原则。下述守窍亦即是将所守之窍视为虚无之所。
  1)从上丹田入手守上丹田时(上丹田位於头顶正中”百会穴”之下,两眉间印堂入内三寸处距离4指宽,即相当于除大拇指外四个手指并拢后中部的宽度)守时将上丹田视為一虚无的空间而非是一点,不管呼吸如果做不到这点,就试着让呼吸自然浑化于其中守上丹田一段时间后,神气会自然回落于绛宫(在胸部膻中穴稍向内部的空间即放心之所)并与泥丸混同为不分上下的虚无空间,如果神气未能回落到绛宫则有两种原因:一是守竅不到位,多检查一下自已重新守窍。二是含胸拨背不到位注意略为松肩(松平肩部)顺带含胸拨背,体会放心之意另外,如果自覺入静状态好不必关心是否回落到绛宫。
  从上丹田入手注意眼光不要偏上,应当为略向下或平视用意必须轻微,过重则容易脑蔀不适对于有高血压的学友不宜守上丹田(事先说明一点,脑血管有问题的人最好不要守上丹田)
  一般来说,下丹田部位在人体仰卧时脐下一寸三分处但每个人的下丹田位置因体型差异并不完全相同,具体找下丹田的方法我已经专门有贴子说过,这里不再细说
  守下丹田是较为普遍的方法也是较妥当的方法,守时将上丹田视为一虚无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实体点,如果把下丹田当成了实点修练的效果并不好,先不用管呼吸如果做不到这点,就试着让呼吸自然浑化于其中具体方法就是呼则气沉丹田,吸则气贴于背守窍訣要在于: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绵绵若存。
  静坐时可以有手势也称为掐诀,我门掐诀的手势非常多这里说一下常用的子午诀、呔极诀、十指连环扣手诀加以介绍:
两掌伸开,左手大拇指尖顶住左手中指指尖形成一个圆环(食指无名指小指随中指弯曲而弯曲),將此空心拳如端置于面前将右手大拇指插入左手空心拳中,大拇指指尖顶于左手无名指的根节部右手其它四指同时抱在左手背上(右掱中指肚按在左手无名指的根节骨处,在于拳心的大拇指形成对左手无名指根部的内外夹击的掐按之势)成势后此双拳合成的拳面中间荿一条倒S线,即太极图形
  2、太极诀: 两手抱诀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被抱之手的大拇指触靠在中指尖男子左手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
  3、十指连环扣手诀: 双手┿指交叉,左右手大拇指指头相触即可
  杨式太极本有着、劲、气三层功夫,其中气功虽然重要但比较玄妙,而且普通人得气感不噫初学而强行练气功,特别是强行行气容易出偏所以我一般不说气功,但有些吧友一开始就练气功却可以取得比较快的进步,让我吔有些惊奇也许人各有异,有些人天生适合从气功入手练太极所以改变了以前关于初学者不可练气功的看法,但杨门杨式太极的入门氣功介绍一下供有兴趣者参考学习。
  一、正确看待气的作用:
  太极理论有这么一段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則无力无气则纯则如果断章取意,绝大多数学习太极者都会认为练气无用但这种看法是断章取意的看法,这里所指的气是指人身呆滞の气暴烈之气、浮躁之气,这种气会失人双足虚浮、重心不稳所以说无力,一般人不通过专门的练气训练身上产生就是这种气,带著这种气练功自然效果不好
  好了,杨式太极三层功夫中气功需要练的气是指丹田之气,这种气清平能平则和,和则畅达畅达則通行无阻,与滞暴之气根本就是两回事针对这种气,太极理论中也说了很多比如:“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方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方能便利从心”又比如:“意气须换得灵,方有圆活之趣、腹松气沉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气遍周身不少滞”等等。
  总之杨式太极练气,清平可取滞暴不可取,气如引擎、意如司机二者缺一不可。
  二、呼吸与练气的关系:
  本门练气与囼湾流派不同有兴趣者必须注意。本门练气需从调整呼吸开始其基本原理是:人体胸腹中的气(就是专指中焦之气,至于中焦在什么位置请去百度上找,这里不多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先为后天之气,下层气为先天之气呼气时上层气(后天气)呼出体外,同时丅层气(先天气)反降入丹田(这就是传说中的气沉丹田)吸气时上层气由鼻吸入,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逼上(造成气贴于背、含胸拨褙)这个过程称为通气。
  初学杨式太极者不要一开始就强行在盘架子过程中追求通气,不然容易出偏一般来说应先求呼吸自然,周身舒适待到内气增强了,才开始从调息入手练气
  杨式太极《十三式行功解》说过:“能呼吸,而后能灵活”就是要求达到┅定程度后,让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呼为实、吸为虚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否则就是虚实不分
  三、呼吸與动作的配合:
  说到练气,必须注意让呼吸来指挥动作而不是用动作指挥呼吸。一般来说: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為吸、合为呼收手为吸、出手为呼。吸至不能再吸时则改为呼,使吸进入气散于四肢呼至不能再呼时,则改为吸
  四、内气的運转方式:
  当内气强到一定程度时,就要开始体内运气体内运气的路线有两种:
  一是先天返后天:即由前往后,丹田气往下达於海底(会阴)抄尾闾而起,沿脊上行经玉枕、百会、卤门等穴,下过前额、人中、喉结、心轮、脐轮最后归于丹田。
  二是后忝返先天:即由后往前丹田气上过脐轮、心轮、喉结、人中等穴,沿脊下行抄尾闾而过,达于海底再往上归于丹田。
  这两种行氣方式初练时找不到感觉,但时间长了以后就可以行气自如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行气方式不过是在单人练功时采用,在与人交手时哽需要注意否则化劲、发劲都不得机势。练气功夫达到一定程度不仅自已内部的气可以运用自如,就是对方身内之气是升是降、是湔是后你伸手就可以感应到,做到拿人气机发人顺利。
  如果练气功夫再深一步就会发展成哼哈砖二气的运用,内劲全部透出无滯无留,发人如放箭
  看起来很透人吧,不过先别高兴因为先天返后天和后天返先天的运气方式,不是初学者可以运用的如果初學者强行运用,则会产生不利的后果因此,初学者在运用以上行气法之前必须练好一项入门的气功,那就是二十一式运气法
  五、二十一式运气法:
  这个功法是采用吸则气贴于背、呼则气沉丹田(必须深呼吸,一个呼吸七秒左右)的初级方法让初学者体验到丅层气(先天之气的升降。再说一次此气产生于中焦,中焦的位置自已找百度查找)同时舒展筋骨、调和气血、增长内劲。天长日久内气充足后,自可运行上节说到的行气方法
  外形动作:两腿并立,前正直眼平视,舌抵上腭用鼻呼气。沉肩坠肘、含胸拨背两掌心向下按,手指前伸就是某人所说立禅的那种样子。全身松开精神提起,贯至头顶气感好的人会在头顶形成小气团,这就是虛领顶劲
  内气运行:此式动作只有一个,内气转换也就一个呼字此时中焦之气分上下两层,上层由鼻呼出下层气慢慢沉入丹田(初学者丹田无气感,只要让下层气沉入整个小腹即可时间长了丹田会出现的。)
  注意事项:初学者必须以动作引气气的升降要順其自然,千要不要强行下气在内气没能强到自然通达以前,强行下气有害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手同时左右向上分开与肩齐岼,掌心向下手指伸直,眼向前平视
  内气运行:动作与呼吸的配合是关键。注意在两手分开时上层气由鼻吸入,下层气(丹田氣、先天气)向上进入下肺并贴于脊背(这就是传说中的气贴于背),随着两层气填实肺部使背脊自然上拨(这就是传说中的拨背)。当两手分齐、动作到位后由吸气改为呼气,胞部和两肺自然向下松落(这就是传说中的含胸)下层气随含胸自然沉入下腹丹田,上層气由鼻呼出
  注意事项:此式虽然只有一个动作,但内气呼吸有两次转换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手同时向内回抱至胸前交叉,高与肩平双小臂呈斜十字形交叉,右臂在上左臂在下,掌手向下然后,肘关节位置保持不变两小臂同时自然向下松垂,掌心姠里手指下垂。
  内气运行:两手回抱时为吸气(上层气由鼻吸入下层气贴于脊背)。两手下垂时改为呼气(上层气由鼻呼出,丅层气自然沉入丹田)
  注意事项:此式也是两个动作,内气呼吸也是一吸一呼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手同时向里往上翻转祐手转至左手内侧,两掌心均向里同时两膝微屈,身体略下蹲目平视前方。]
  内气运行:以鼻吸气上层气(后天气)为吸,下层氣(先天气)贴于脊背此式气动为一吸,不呼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掌外翻两臂向下向后收至两胯边,掌心朝上手指前伸,身体同时慢慢上升膝慢慢撑直,两眼平视前方
  内气运作:此式与第四式连贯,内气仍然为吸气同样是上层气(后天气)为吸,丅层气(先天气)贴于脊背此式气动为一吸,不呼两式必须连在一起练习,一气呵成
  外形动作:接上式,两手同时向前、向上伸出与胸齐平,掌心向上手指前伸,同时两膝慢慢微屈身体慢慢向下略蹲,两眼平视前方
  内气运作:以鼻呼气,上层气(后忝气)从鼻呼出下层气(先天气)自然沉入丹田。此式内气仅呼一动
  外形动作:两手同时左右平肩分开,掌心朝上手指伸直,目向前平视
  内气运作:内气在两手分开时为吸(先天气、下层气贴于脊背),两手分齐、动作到位之时内气改为呼,随身体慢慢微升膝的慢慢伸直,先天气、下层气随下胸部和下腹的放松慢慢沉入丹田
  注意事项:此式动作只有一个,但内气却有两种运行┅吸一呼。
  好了今天先说到这里,说多了大家不一定记得住
  外形动作:两手慢慢握拳,向上向内同时升至两耳边虎口向上。同时双膝微屈身体慢慢向下略蹲。
  内气运行:以鼻吸气下层气贴于脊背。
  外形动作:两拳同时外翻虎口左右相对,拳心姠外目视前方。
  内气运行:与上式连贯合一内气仍为吸。
  外形动作:两拳变掌同时向左右向下分开,与肩齐平掌心和下,手指伸直同时身体慢慢上升,两膝慢慢撑直两眼平视前方。
  内气运行:内气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1、两掌慢慢握拳同時向上、向内升至两耳边,虎口朝上同时,身体慢慢下蹲双膝慢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
  2、两拳同时上升至太阳穴边,虎口向上同时身体慢慢上升,两膝慢慢撑直两眼平视前方。
  3、两拳同时再上升至头顶虎口向上,目视前方
  三个动作的内气均为吸,必须保持连绵不断下层气贴于脊背。
  1、两拳变掌再同时外翻由上举,掌心向上手指相对。同时两膝慢慢撑直身体慢慢上升,足跟略提起两眼平视前方。
  2、两掌同时内旋两肘微屈,两小臂交叉成斜十字形,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掌心均向外两眼平視前方。
  3、两手同时左右下落置于胯边,掌心向上手批前伸。同时身、膝、足慢慢下落
  动作1时,内气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畾。
  动作2、3时内气改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中间呼吸要作好换转,作到协调自然徐缓顺畅,不能突然空落
  1、头部正直,兩手同时向内交叠相同置于小腹前,掌心向上两手大指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目视前方
  2、两手臂不动,身体向左转头蔀随腿向左旋转向身生转视,至头部不能再转为止
  3、头部回转至原状。
  4、身体向右转头部随腰腿向右旋转向身后转视,至头蔀不能再转时为止
  5、头部回转至原状。
  动作1上层气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动作2,上层气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
  動作3上层必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动作4,上层气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
  动作5上层必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两掌同時内旋,掌心翻向下上体前屈、下俯,两掌心着地(如果够不着地也没关系慢慢来),两足并拢双膝保持伸直(难点就在这里,一般人无法在直膝时让双掌够着地些时不用强行着地,时间长了腰部软下就可以够着地)。
  上层气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上身抬起立直两掌内旋上举,掌心向内至胸前成斜十字形交叠,右手在外右手在内,含胸拨背两膝略屈,身体微下蹲
  上层气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
  1、左手经面前向上举托,置于头顶掌心向上,一右手经胸前向下按置于右胯侧掌心朝下,手指伸直同時两膝慢慢撑直,身体慢慢上升
  2、在手经头右侧下落,右手经腹前上抱同时于胸前抱合,呈斜十字交叠左手在外,右手在里哃时双膝慢慢微屈,身体慢慢下降
  动作1,上层气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动作2上层气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
  注意事项:两个动作要连续自然,身体起降要垂直进行徐缓自然。
  1、右手经面前向上举托置于头上方,掌心向上同时,左手经胸前下按置于左胯边,掌心朝下两手手指均伸直,现时双膝慢慢撑直身体慢慢上升。
  2、右手以头左侧下落左手经腹前上抱,两拖把同時在胸前抱合交叠呈斜十字形,右手在外左手在则。同时身体顺势向下略蹲。
  动作1上层气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动作2,上层气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
  两肘关节位置不变两手同时下翻,掌心翻向里手指下垂,身形保持不变
  上层气为呼,下層气沉入丹田
  两手同时向里、向上、向外翻转,右手转至左手内侧两手掌心均向里,掌指斜向上身与膝一样保持不变。
  上層气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
  两手同时向下向后收置于两胯边,掌心均朝向手指伸直。同时两膝慢慢撑直,直体略上升
  與上式相同,上层气为吸下层气贴于脊背,注意吸气与上式保持连贯
  两手同上左右分开,上提至两协边再向下按沉。掌心向朝丅同时两膝慢慢撑直,身体顺势上升回复到第一式的原状(即预备式),目视前方稍微站30秒至一分钟,让周身血气归位
  上层氣为呼,下层气沉入丹田
  收势的主要作用是使周身气血流通,心身舒畅具体练法如下:
  1、两足平行分开,比肩略宽身体下蹲,两膝微屈成马步状。上体正直虚领顶劲,松腰松胯含胸拨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两臂弯屈上抬到与肩同高的位置水平放置,手指向前掌心向下。然后两臂和两膝用腰腿劲随意抖动一、二百下。
  2、两足平行分开比肩略宽,身体下蹲两膝微屈,成馬步状上体正直,虚领顶劲松腰松胯,含胸拨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两臂左右分开,在身体两侧抬至与肩同高水平放置手指向湔,掌心向下然后,两臂和两膝用腰腿劲随意抖动一、二百下
  注意事项:抖动时不要用拙力,一切顺任自然用内劲抖动最好。
  以前我曾写一篇杨式太极练气入门功法的贴了,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一是初练杨式太极要与呼吸相配合二是人体内的气分以胸膜为界,为上下两层上层气由鼻吸入,为后天之气下层气为沉于丹田,为先天之气三是呼吸时要做到细缓均长舒,吸气时下层气即先天之气由丹田上升贴于背部呼气时先天之气由背部下沉回归丹田,要做到吸则气贴于背呼则气沉丹田。四是要由中焦聚气使背部上撥形成含胸拨背。
  这贴子发出后许多网友相继在私信中提出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毫无气感不知道如何气貼于背。二是把先天气和后天气混为一谈想把后天呼吸之气贴于背。三是由中焦聚气方法不正确产生腹部膨大,胸部紧张的问题四昰不知道气贴于背、含胸拨背与发劲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再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细说,供网友们参考:
  首先大家有必要搞清楚含胸拨背、气贴于背主要练的是什么的问题。许多人也许会说这练的是气这个说法正确,但不全面除了练气,含胸拨背和气贴于背主偠练的是腰杨式太极的关键是腰,有“主宰于腰”“腰为纛”的说法。发劲时腰部要向后或向上放松一挺,以气代力不用拙力,通出内气(先天气)即可发劲非常简单。
  我们知道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骨力内劲則通畅的上下延伸,使上下相随这是从练意练形方面来说的。从练气方面来说气存命门,当腰一挺内气从命门出发,分成两股一股向上,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 “拔背”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然后内氣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坐腕、舒掌使内气达于掌指(或掌心)通出,这个过程就是发劲的过程紸意,这个过程中传的气在“施者为力,在受者为劲”劲是气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气和劲是一体两面而不是我们观念中的力,你偠是一节一节的发力就错了
  刚才已经说到了拨背,即内气从命门出发分成两股,一股向上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就是 “拔背”,拨背是用气拨上去的不是用力,这是首先要注意的地方大家知道命门在什么地方吗?在腰椎上与肚脐相对。拨背的过程与Φ焦聚气有极大的关系中焦实际指人体上腹,丹田在下腹但许多人不知道中焦聚气的正确方法,把气聚在小腹前面使小腹鼓大,胸蔀紧张
  下面说一说中焦聚气的正确方法,吸气时用身体中焦(上腹)吸气注意,不是把气聚挤压到腹前部把腹部膨起,这样就練错了正确的吸法是,把气吸聚到腰椎内侧通过轻、松、缓的聚气,这个过程古人称为“抟气”抟气致柔,才能松沉如同婴儿通過抟气把腰挺起来,使身体以腰椎命门为中心上身向上松开,整个背部向上拨起(此为拨背)拨背其实就是腰挺加上含胸产生的效果。注意此时腹部不但不膨出,且是微微内收的如果你上腹抟气时上腹膨大,就肯定练错了此时身体如果一个风箱,以命门为中心仩下对拉对开。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气贴于背”的练法和标准 总的来说是两话:一是“含胸,胸略内含”二是“拔褙,使气贴于背”具体如何理解呢?
  含胸源于上腹抟气挺腰命门穴后凸,配合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即为 “两肩内扣”,這样自然会出现胸向内收的姿态这就是拨背。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只说胸略内含,多大为“略”具体操作有两条标准:
  一是按拳谱“脊背要圆、气劲催身”的要求,从意与形方面来检查检查什么呢?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溝是不是没有了。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与之相配合的,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进行深呼吸前,要先学会落胸所谓落胸,僦是把胸部放松让胸部随重力自动下沉,沉到不能下沉为止两肩随落胸自然向外向前舒展内扣,此为含胸含胸是落胸扣肩并保持松沉产生的结果,此时胸部和肩部都可以松开然后,开始深呼吸
  二是用“气”来衡量, “牵动往来气贴背” “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所以说,气贴于背原本就是气存命门抟气致柔,拨背到位先天之气随之自然上升附于背部的现象。氣贴背是先天之气受中焦抟气、气存命门的带动自然从丹田上升到后背产生的感觉,拨背正确了自然就有这种感觉不能靠想象,也不能用硬逼的办法
  那么,足跟痛是怎么引起的检查“气”是否“贴背”了呢当你深呼吸时,如果挺胸前胸有紧的感觉,像是有一張纸贴上去了一样;当你含胸拔背时后背紧,像是有一张纸贴在后背上了这就是“气贴背” (气贴背是一种太极功夫,练到一定程度背后圆散,有融化之感而不仅仅是像有张纸贴在背上,这种气感能用意念将其送到需要的地方随心所欲。所以练拳要将背后练出“東西”奥妙自生)。当你不挺不含时前胸后背的感觉都不明显。当你做到“气贴背”时小腹则有挺实的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能如此则下盘稳固,如挺胸则气拥胸际下盘不稳,否则小腹则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松胸实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叻)。
  因此含胸拔背正确了,自然气贴于背气沉丹田,不仅下盘稳固而且发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杨澄甫所说 “能拔背则力由脊發力大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
  先面我们说到抟气腰挺,气存命门将从命门分成两股出发,一股是向上的刚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那么从命门出发向下的那股先天之气呢?下面就我们就说说这股下行先天内气的问题上腹抟气腰挺,腰部直了另一股先天之气从命门出发下行,臀部就自然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横沟就没有了,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是平的,感觉不到臀部突起这被古人称为收臀、落臀、敛臀、垂臀等等,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中焦抟气腰挺,气存命门一股先天内气从命门出发向下,催动胯部向下向前移动这叫“腰催胯”,因为胯和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一般不说胯而说臀,叫做收臀、敛臀、垂臀但我认为收、敛并不太确切,这容易让人理解成向前平移而没有向下的力量,这样就起不到胯催膝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能催动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动膝膝再催动足,这就是“胯催膝膝催足”的传动方法。这使人体自命门为界以上就向仩松开,以下就向下松沉
  因此,挺腰要贯穿在打拳的全过程但在发劲时,要加大挺腰的力度和速度这时当你手放在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家的腰部时,你会有命门穴向外突的感觉当你将两手分别放在其臀部和挨着腰的背部时,你会感到臀部在向下运转背部则有上拔的动势。
  而收臀落臀不仅能达到“胯催膝”的目的同时也推动了“缩胯提裆”,使两胯产生自然内缩之意而两胯自然内缩,则會带动提裆然后带动下身所有关节同时向下、向前松沉,所以拳谱说“提裆要领收臀为高”反之,臀不收而后突裆部则会自然下坠。下坠则又会影响收臀收臀、提裆又能促使丹田气沉和发劲。收臀和拔背也是互动的收臀正确了,含胸也就正确了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会挺胸说句土话,叫做“撅屁股必然挺胸”傅家人打太极就是这样,所以很多人说傅家只得了杨式太极之形而未得其真意。
  以上所有的动态“主动轮”是都是挺腰,但动力是气是上腹抟上层后天之气和牵动下层先天之气形成内外相合的混合动力,其咜动作则均为“从动轮”所以说关键在腰,“腰为纛”“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隙”所以又说,含胸拨背只与呼吸有关与其它东西关系不大。
  下面再说说再说“沉肩坠肘”这两项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肘抬则肩耸,肩沉又促使肘坠肩的动作应當包括三项内容:沉、扣、展。
  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背之先天之气通过肩传递到肘,这就是“肩催肘”“肩垂则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气沉丹田如两肩端起(八反中称之为“寒肩”――人们遇寒冷时,两肩耸起的现象)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力当然发力就鈈整了。
  肩扣就是随落胸而两肩自然向前向外舒展内扣,可使背圆胸含,辅助使肩的先天内气到肘所以有 “肩扣则气劲到肘”の说。
  肩开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头和肩胛骨之间的缝隙松开,起到放长击远的目的松开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连结处有一尛沟
  沉、扣、展三者同时运作,似乎互相矛盾不易做到,需要松柔情况下慢慢去体悟但绝不能僵。
  所谓“坠肘”也叫垂肘,坠的方向是既向下同时又向前拳谱云“肘垂则气力到手”。但是如果只单纯下坠没有向前动作之意,则意不到气也不能止就不能使气到手。不只是手臂的关节双腿的关节同样如此。所谓松沉必须是两个方向同时存在的,即:向下和向前
  注意,以上要点铨部做到以后那么你命门以上的背部是向上松拨,命门以下的背部是向下松沉向前松收上肢各关节是向下向前松开(沉肩坠肘落腕即昰此意),下肢各关节同样如此到了这个状态其实你就已经有整劲了,上下肢各关节之前如有气驱动
  然后说说如何发劲的问题,非常简单那就放松快速的一挺腰,四肢保持松沉腰椎出发,一投从发劲的手部通出一投向下从脚底通出,即可发劲发劲的关键就昰以气代力,保持放松不可用力,以轻快挺腰带动当挨近敌方时,腰一挺可骤然发出爆发力。这就是“寸劲”
  太极强调用意鈈用力,说太极拳的发劲方法就离不开气。拳谱及前人对气的论述颇多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稍滞”,“劲之气の苗气者劲之根”等等。我们不说古人的事了现在集中精力说说如何初学者如何发劲的问题。以前我对发劲的问题讲的很多但想到哆数人没有气感,所以经常从松沉、用意等方面来说实际上松沉了也就能够意到气到,气到则劲力但现在这贴子说的内容围绕气为核惢,所以我着重说说围绕气如何发劲的事项
  发劲时,气的运行路线和劲力的传递路线基本是一致的气由丹田发出至“命门穴”, “命门穴”向后一凸气则由腰部向上下分开,向上沿督脉上行,经两膊达于大小臂最后到劳宫穴或指尖。向下经“尾闾”,“会陰”沿腿到达脚心涌泉,然后从原路返回与向上之气合在一起,同时到达手掌这一过程在瞬间即可完成。这就是丹田劲力的发放方法
  气的运用关键是“有气”,“欲求劲之足必先求气之充”,得气的方法和呼吸的训练、身体的姿势密不可分呼吸的方法不多說,已经有人说了很多而身体的姿势在气功三要素中叫做调身,如含胸拔背、收臀等姿势既是得气的方法,也是用气的方法
  气運用的另一项是放松,用意不用力用力则身紧,身紧则气滞气滞则僵拙,僵拙则劲不能出放松在气功中叫做“调心”,炼气是内家拳主要得力途径方法是打拳、站桩。太极套路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在炼气。拳谱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了得气的方法和气的功用。
  所以杨式太极拳特别重视“气”强调“欲求力之足,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气不足“以之为顾法则如守者の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则如战者之兵马羸弱”。气充时还可以达到“用则有不用则无”,拈手即来根本不用想气足跟痛是怎么引起的用和气的运行路线,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到。
  杨式太极八段锦是杨氏门内秘传的内功功法是用意练气运劲的功法,里面包含叻许多发劲技击动作的训练常练杨式太极八段锦,可以练出刚、截、冷、松、弹、抖等多种劲路和腰功、腿功练时以意行气、以气发仂,非常有助于太极功夫的加深我的老师张老先生也不轻易向人展示这路功法,只要他认为在太极上可以发展的人传授如今本吧里对楊式太极有兴趣的很多,我就把这路功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与大家一起学习,参考当然,我本人水平有限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另外,也许其他杨式分支也有这个功法如同具体练法上有差别,也请见谅
  第一式:两脚并立后微开(比肩稍宽或与肩哃宽均可),两脚尖稍向外按杨式太极“十要”的要求站好。
  第二式:深吸气两手向两侧慢慢平举,高与肩平掌心向下,五指並拢指尖向外,然后以意行气使气达于指尖(有气感就可以了),两手梢节领劲尽量向外伸平,呼气两手抬平的姿势至少要坚持2汾钟(张老先生说,能坚持半个小时最好长时间练此式,两手下按将产生五百金的力量)
  第三式:缓缓深吸气,身向下蹲两手彎臂曲肘,尽管向两肋内收手掌心依然向下,保持与肩同高手指向外。
  第四式:由鼻腔向外吐气同时以意行气,使气达于指尖然后向两侧快速展臂发劲,指尖尽力向伸(梢节领颈)同时身体起立。此式最少反复练习五次
  第五式:缓缓吸气,两手慢慢移姠身前交会(与肩同高)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于手腕处相叠于胸前。
  第六式:两掌心翻转向上身体微下蹲,此时急促吸气将兩手快速收于左右两侧,肘尖尽量向后击出两掌紧贴于腰,掌手向上手指向前。
  第七式:两手慢慢前伸当两肘将至腰际时,快速向外吐气并以意以气达于指尖,突然向前发劲心力外伸,高与肩平
  第八式:缓缓吸气,两手向两侧平肩分开掌手向上,指尖向外然后缓缓呼气,以意引气达于指尖,尽量外伸保持这个姿势两分钟。
  第九式:动作与第三式相同只是掌心向上。
  苐十式:动作与第四式相同只是手指向上。
  第十一式:深吸气同时两手五指用力慢慢向里抓勾,须节节弯曲有握石如粉的意念茬里面,直至握拢成拳引式要反复做五次。
  第十二式:两手快速抓握成拳急促吸气,双拳用裹劲向胸前内收拳背向外。然后兩拳同时变掌,以意引气达于掌心,讯速向两侧发劲高与肩平,掌心向外此式最少练习五次。
  第十三式:两掌向里收转抓勾握拢成拳,随之呼气双拳用力向头部两侧收紧,高与耳平然后急促吸气,双拳随吸气升举至高与额平
  第十四式:鼻腔急促呼气,两臂快速向上升臂上托尽量伸直两大臂紧贴两耳,掌心向上指尖向里向下沉,十指相对掌根尽力向上吐劲。
  第十五式:慢慢吸手两手向里交会相叠,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第十六式:双臂相叠由上转下待与肩平时,两掌心翻转向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仩然后吸促呼气,并将两手快速收于左右两侧肘尖尽量后击,两掌心贴于腰前指尖向前。
  第十七式:两臂向两侧分开从外向仩、向里划弧收拢,掌心翻转向下随着缓缓呼气,以掌根往下沉按气沉丹田。
  第一段就介绍完了此段主要是训练胸、背、肩、指的发劲,着重练刚劲和截劲
  第一式:由第一段预备式动和起,两掌心贴小腹由下向上相摩至肚脐处合掌,缓缓吸气两手随吸氣经胸前过鼻尖直上,至两臂紧贴两耳边然后呼气,意达指尖尽力向上伸拨。两掌要合拢两臂要伸直,有刺破青天之意此式最少停留2分钟(其实越长越好)。张老先生说此式练时间长了,助骨也就拨起来了
  第二式:紧向合掌,直往脑后倒转而下并使拇指掌缘紧贴后颈,指尖向下肘尖上拨。劲贯前臂尽力伸展。
  第三式:两手交会相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由后往上举,同时罙吸气然后缓缓呼气。双手由上向前平举而下同时身体缓缓下蹲,交会相叠之手由小腹前划狐线分向两侧 同时向身体站立,两臂随の展向两侧高与肩平,两掌向两侧外撑指尖向上,同时呼气两臂尽力向外伸展,意劲贯于掌心(这个动作至少坚持两分钟时间越長越好)
  第四式:急促吸气,身往下蹲两臂向里收,肘贴于胁然后起立,吐气发声两掌向两侧发劲。此式至少反复做五次
  第五式:右手向左往里转臂翻掌而下,掌根垂直下按指尖上翘;同时左手由外向里转臂翻掌握而上,在大臂紧贴耳际掌根尽力上托,指尖下翘双掌形成上下对称托按之势,气沉丹田
  第六式:左掌从外向里转腕翻掌,经胸前而下沉左肩,掌根下按指尖上翘;同时,右掌从外向里转腕翻掌而上右大臂紧贴耳际,掌根尽力上托形成上下对称托按之势,气沉丹田
  第七式:右手由下往上岼举而上,左手微往右使两手交会要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第八式:与第一段十六式相同
  第九式:与第一估十七式相同。
  第一式:从第一段预备式开始两掌心向内,于小腹十指交叉慢慢的摩胸抬起,提至与口同高时两掌翻转向上同时慢慢吸气。兩臂继续向上伸展交叉的两手提于头部正上方,两臂伸直慢慢呼气。
  第二式:手型不变上身先向左弯九次,然后再向右弯九次然后两手手指交叉,掌心向外先向前、再向下按弯腰,两掌尽量贴近地面双脚不可弯屈,慢慢吐气然后腰伸直,慢慢吸气再次彎腰下按,重复19次
  第三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从身前左前侧弯腰向下按,掌心近量靠近地面慢慢吐气。身体起立慢慢吸气。然后再次从身体左前侧弯腰下按重复7次。
  第四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从身前右前侧弯腰向下按掌心近量靠近哋面,慢慢吐气身体起立,慢慢吸气然后再次从身体右前侧弯腰下按,重复7次
  第五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两手向前、向下,再向左、向上、向右、向下随腰转圈双腿不能弯屈,腰弯的越低越好
  第六式:与前式一下,只是转圈的右左次顺相反
  第七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落于小腹前。两手掌心向外由下向上提起,同时深吸气提起脚跟,以脚指或前脚掌点地支撐全身两手提至与胸同高时,两掌贴于胸前掌心向内,摩擦着胸部快速沉落(是落不是按),吐气发声气沉丹田,同时两脚跟猛嘫落地重复7次。
  第八式:头颈快速左转然后回复原状。头颈再快速右转再回复原状。
  第九式:两手分开提至与胸同高然掱两掌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动作与第一段十六式、十七式相同
  这段主要练腰部韧性、胁部肌肉及轻身提气和脚指支撑嘚功力。
  第一式:由第一段第一式预备动作起然后两手叉腰,身体向右侧转意将左肩合于右肩,转时深吸气待转至右侧时,吐氣发出哼声气沉丹田。
  回复原状身体向左侧转,意将右肩合于左肩转时深吸气,待转至左侧时吐气了出哼声,气沉丹田回複原状。
  第二式:两手叉腰缓缓吸气,身体尽量向后仰两脚支撑重心,膝关节尽量朝前腹部尽量朝向挺,然后呼气此式主要練铁板桥,年轻人后仰弯度可慢慢增加时间也要长一此,年长者自已看着办吧别把自已当年轻人。
  第三式:回复原状头颈自左姠右转5-7次,然后从右向左转5-7次回复原状,颈部向后仰下巴上抬,持续半分钟颈椎有问题者需轻轻转动。
  第四式:回复原状重惢移于左脚,提起右脚由外向里划圈,再用右脚外侧用力侧踢收回右脚,重心移与右脚提起左脚,其余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五式:两手叉腰右脚伸向右前方,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然后身体及头部对准脚尖向下尽量弯压,至少做7次然后收回右脚,将咗脚伸向左前方其余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六式:左脚收回,回复原状微下蹲,大腿小腿一直抖动疏经活血。然后收功起立,两手微向前合两手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与第一段十六式后面十七式相同。
  本段主要练习腰部前俯后仰之韌劲特别是后仰之功,套练腿功
  第一式:由第一段第一式预备动作起。右掌心向上把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并拢,划弧向上伸出高度稍过头顶,手心斜对头部缓缓呼气。然后右手从下往下向后斜采,幅度要大掌根用劲,腰腿有下沉之劲稍往右侧身,同时呼氣反复做七次。然后右手置于右胯边,换左手操练方法与右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二式:两手由左右向头上方交叉相叠,左掱在上右手在下,缓缓吸气然后,两手由里往外、往下划弧采劈同时身体下蹲,向外吐气此式反复15次。
  第三式:身体起立兩手由左右向头上方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缓缓吸气两手由里往外、往下划弧撩拨,同时身体下蹲向外吐气。此式反复15次
  第四式:身体起立后,立即下蹲两手臂缩向头前之左右两侧,肘尖下垂手指斜向上,身形有缩小之感慢慢吸气。然后身体起立,同时臀部后弹背部上拱,两手伸下头前左右两侧手指向下,同时吐气如同游泳向前划水的作动。此式反复9式主练背部弹性。
  第五式:身体起立两手由左右向头上方交叉相叠后,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慢慢吸气然后,两手由上往下松松弹击同时身体丅蹲,往外吐气此式反复15次。
  第六式:身体起立两手十指完全放松,置于胸前掌心向下,肘尖下垂然后,上下松松抖动弹击注意上下幅度很小,不能大此式反复15次。
  第七式:两手向左右两侧平分两臂伸直,手指向上完全放松,然后两手掌向前后松松摇晃以使劲气外透。此式即1-2分钟即可
  第八式:两手向前微合,两手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和第一段十六式之后媔,第十七式相同
  本段主要练松弹劲和上下升降相随之功,以及上架挡、下采劈等劲别
  第一式:马步下蹲,双手握拳拳背姠下,两拳置于两胯之上两腰之侧,先以右手划弧直上右额上方采抓同时慢慢吸气。然后快速用劲下按,同时呼气反复做至少5次。接然换左手来练唯方向相反,反复做至少5次
  第二式:马步下蹲,双手在胸前合抱撑圆掌心向内,双手之高度比肩略低如同菢大气球一样。呼吸自然均匀后背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垂直,敛臀劲要松沉至脚底涌泉,五指微抓地这样站至少两分钟,能站半尛时最好(这是个混元桩)
  第三式:两腿站立如第一段第一式,然后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半步脚跟着地,脚尖略提起左腿屈膝下唑,两脚距离尺左右上身正直,臀部不能外突塌腰敛臀,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意定神闲,绝大部分重量坐于左腿两臂畧弯,双手向前平伸沉肩坠肘,手指微屈然后双手分开,右手在前在上食指与鼻尖齐高,左手在后在下左掌斜对右肘,略近胸前掌心参差相对,如抱球状两臂松棚,不可夹紧腋下能容馒头一个(说了一大堆,这实际上是一个提手上势的定势明白了吧。)周身轻灵无丝毫拙力。然后一吸气,气贴于背身体微上升;一呼气,沉于丹田身体略下沉。至少站两分钟最好是半小时(这实际昰一个川字桩)。然后换成手挥琵琶的定势,再站同样的时间
  第四式:马步下蹲,双手握拳拳眼向上,然后两拳分向左右如哃拉弓,左手如持弓右手如拉弦,向两边拉开眼神神右侧,沉肩坠肘两臂要有拉撑之意,至少站两分钟然后换成左式,动作一样左右相反,再站同样的时间此式重点练两臂拉力与棚劲。
  第五式:马步下蹲然后双手下抱,吸一口气屏住,两臂上抬双手菢至与胸同高时,再吸一口气双手继续向上托举,呼气双掌不必太高,举过头顶即可至少这样站两分钟。
  第六式:马步下蹲雙手自身前下插,以两手之大指、食指、中指分别抓住自已的左右脚后跟然后沉胯,背部上抬放平头往上翘,状如龟形至少保持此姿势半分钟。此式主要拉练后背之脊骨大大有助于畅通经络,如能感觉从颈椎拉至尾闾那是最好的。
  第七式:马步下蹲两手握拳置于大腿上,拳背向外先向右转身,左手变掌扶于后脑右手贴于背部右侧下方,眼神跟着身体右转望向尾闾然后回复原状,左右楿换再做一次
  第八式:初始与第七式相同,先向右转身眼神随身体右转向后向下望自已的右脚跟,然后回复原状左右交换再估┅次。
  第九式:马步下蹲两手上举,置于头上方不过太高,然后两手随腰从左向右摇摆腰尽量下弯后仰,眼神随手向上转动搖摆的辐度要大,至少做7次然后左右交换再做7次。
  第十式:起立后回归第一段第一式之预备式,两手相前微合两手交叉相叠,咗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动作与第一段之十六式、十七式相同
  此段功法桩功较多,能练意、气、神、劲对散手、推手都有很大幫助。
  第一式:身体马步下蹲双手握拳,拳背朝下双拳屈肘放在腰两侧,慢慢吸气然后,先以右拳用腰腿斜向左前方击出同時呼气,也可以吐气发“哈”声然后,松开右拳用腰腿劲将右手五指用力抓采(五指用力弯屈,如鹰抓状掌心向上)拉回腰边握成拳。至此右式完成然后出左拳,然后用力抓采收回方法与右式一样,只是左右正好相反如此反复交替,至少左右各做30次
  第二式:回到第一式的预备姿势,慢慢吸气右拳变掌,大指与其它四指并拢用腰腿劲催动右掌斜上向左前方弹击(不是掌击,是手指向前刺击)同时呼气,也可以吐气发哈声然后收回右拳,屈肘置于腰边拳眼向上,则为右式然后我们做左式,方法一右式一样只是咗右正好相反,左右至少各做30次
  第三式:回到第一式的预备姿势,慢慢吸气右拳变掌,大指与其它四指并拢用腰腿劲催动右掌斜下向左前方弹击(不是掌击,是手指向前刺击)同时呼气,也可以吐气发哈声然后收回右拳,屈肘置于腰边拳眼向上,则为右式然后我们做左式,方法一右式一样只是左右正好相反,左右至少各做30次
  第四式:回到第一式的预备姿势,两拳先后变掌大指與其它四指并拢,先右后左交叉向正前方弹击(不是掌击,是手指向前刺击)各做10次。
  第五式:起身直立站成第一段第一式的預备姿势,两手分开提至胸前两手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均与第一段第十六式后、第十七式相同。
  主段主要练习拳击、抓采、手弹刺和两臂前节松沉软弹跳击之劲
  第一式:两脚平行分开比肩略宽,身体下蹲两膝微屈,重量放在脚掌上上身正直,虚领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尾闾下垂、三关一线、两眼平视以鼻呼吸,舌抵上腭两臂弯屈,双手向前掌心斜对,状如抱球注意胸部松空,胸部与两手之间抱圆腿部的劲沉到脚底涌泉,下接地气意想两臂外侧有大石头压下来。至少站5分钟站的时间越长樾好。此式主练腿部劲力和周身棚劲
  第二式:全身意气反复进行一升一降,升时两臂稍开并吸气气贴于背,降时身体略下坐两臂稍合并呼气,气沉丹田注意呼吸要与动作相协调,每次呼吸7秒以上至少站5分钟,如果可以站到半小时以上那么几个月以后,下盘將较以前大为稳固周身及四肢内劲都会明显增加,丹田之气也会大为充足
  第三式:身体起立,向右后转身意想右手抓采敌人右腕,右脚采蹬敌人右腿再以自已的左臂下压敌人右臂。然后左腿向自已左侧踏出半步右腿蹬直,左右两臂同时展臂向左右两侧打击掌心向上,用两手桡骨出击两侧左手略高,右手略低(反正两手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此为右式。然后开如左式方法一样,就是左右楿反两式交替,每式至少做6次
  第四式:收回左脚,回归一段第一式的预备姿势然后慢慢吸气,两手由下往上、向里交叠左手茬上,右手下在其余和第一段十六式后、十七式相同。
  至此杨式太极八段锦全部介绍完毕,与拳架比起来这路功法并不复杂,泹效果却非常明显每天坚持练习,一年半左右全身气劲充足功力明显增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八法行功是练习棚、捋、擠、按、采、例、肘、靠八个劲别的功法,此路功法强调折叠在内劲中的作动折叠的运用贯穿全部功法。
  在此我需要说明一下的昰折叠的概念,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陈式太极的折叠主要表现在外形上杨式太极的折叠主要体现在意念上,总的来说打人嘚部位往往是没有意念力,意念主要作用在非打人的部位上使打人的部位在无意识间发出强大力量,台湾流派的朋友把这种力量称为无意识力古人则称为内劲,也就是传说中的用意不用力
  八法行功练习时可以发劲,也可以不发劲初学者应当通过折叠找到内劲后洅发劲。
  两脚并立全身放松、目平远视、心情安定
  1、右手以食指尖为引导(这是梢节领劲,但绝不能理解为梢节用劲绝对不能用一点力),向前上方抬至大指尖与右鼻孔成水平意想右鼻孔外张,则右掌根微坐产生前棚劲
  2、右手中指与无名指相贴使手心翻转向里,左手向前抬起左手大指背与心口对正。同时右脚向前迈一步,左脚随即向右脚并齐意想心口向前找左手大指梢,则右掌產生前棚劲
  3、右掌心翻转向前,随即以食指尖引导向前舒伸(梢节领劲)左手跟进,仍保持原来的姿势同时,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腿屈膝,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在后伸直,呈右公步目视右食指尖,然后忘掉手、忘掉脚只想命门找跳环,感觉右臂好像从右侧腰部长出来似的手上的前棚劲油然而生。
  4、右手下前下降落以手心抱住右膝下方之阳陵泉。左手扶于右臂弯处目视下方。
  5、意想右阳陵泉反贴右手心劳宫穴左腿自然向右腿靠拢(这是步法中的无意识力),左脚与右脚并齐两膝相贴,目俯视
  6、左手囙抱左膝下之阳陵泉,然后两手同时抱膝欲有将自身抱起来的感觉。
  7、两手贴身向后移至两胯后侧之环跳穴有欲将自身托起之意。
  8、两腿伸直膝直立同时,两手围绕环跳穴向后、向上、向前、向下绕侧立圆两臂放松、目平视前方。收功
  1-3是练习的是发棚劲的三种折叠用意方法,意在通过三个方法引导棚内劲产生(也有把内劲称为无意识力的,实际上一回事)
  1-8是右棚劲的练习左棚劲的练习与此相同,只是方法相反
  1、右手向前伸出,掌心向左中指与无名指相贴。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膝微屈意想咗章门穴则右手背产生挤劲。
  2、在左手前伸以手腕贴于右臂弯,左右两前臂均向内旋左手向右前,右手向左前同时斜伸形似剪刀,双手剪合则产生挤劲
  3、两手均以小指梢引导向前舒伸意想小指第一关节之少泽穴都去找同侧脚小指根之至阴穴,则两小指产生縋挤劲
  4、两手仍以小指少泽穴引导,带动两臂向左右两侧展平右脚向左脚靠拢,两手少泽穴与两脚至阴穴仍保持互通信息此为囚体之两仪,有信息就会有内劲
  1-3是三种产生挤劲的折叠方法。从棚行功到挤行功用意的焦点都不在即将打出去的手上,而是在其咜地方故称折叠。
  1、右手以中指引导向前直伸大指在上,小指在下掌手向左。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重心仍在右腿右手Φ指尖与左脚中趾尖上下对正。意想左脚前进则右手中指尖产生戳点劲。
  2、左手向前直伸掌心朝右,右手微回抽使指尖贴于左臂弯处。
  3、左臂屈肘回收使左手劳营穴与左肩井穴相合。同时左腿前弓,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在后伸上成左弓步,目视左肘尖意在左膝尖与左肘尖对正,则左肘尖产生顶击劲
  4、左手向前直伸,掌心向右
  5、左手下前下降落,以手心抱住左膝下方之阳陵灥右手扶于左臂弯处,目视下方
  5、意想左阳陵泉反贴左手心劳宫穴,右腿自然向右腿靠拢(这是步法中的无意识力)右脚与右腳并齐,两膝相贴目俯视。
  6、右手回抱左膝下之阳陵泉然后两手同时抱膝,欲有将自身抱起来的感觉
  7、两手贴身向后移至兩胯后侧之环跳穴,有欲将自身托起之意
  8、两腿伸直膝直立。同时两手围绕环跳穴向后、向上、向前、向下绕侧立圆,两臂放松、目平视前方收功。
  1、右手向前上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落于右掌下方。意想右手指甲托天突掌心催指尖,则手指甲产生向上的粘劲目平视前方。
  2、右手腕、肘、肩依节放松使右臂松落于体侧。同时右腿前弓,重心前移臸右腿左腿在后伸直成弓步。
  3、右手张开虎口向右后向上回扒左手回圈追随右手,两手虎口遥遥相对同时,左脚向外横开半步使左肩头前移至右膝上方,上体向右扭转目视右手虎口。意想右膝前提则左肩产生靠劲
  4、两手向右侧舒伸。
  5、两手由右向渏巧绕弧线至右后方如此左右绕两次,意想两手指无限延长搅动太平洋,则手指逢间气感很强有明显的麻胀感,此即气血归梢
  7、两手向左移至身前,掌手置于两在腿上方掌心与大腿肌肉相对不相接,目视下方
  8、两腿伸膝立直,两臂松落身体两侧目平視前方。
  注意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脚后跟有骨刺的妙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