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别人偷果园十本偷十二本百分比一星的阵型

  拼多多果园如何防止别人偷果园偷水是经营果园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必要的一个重要细节对于具体的防偷水的具体操作,下面一起来看看相关的介绍吧

  拼哆多果园如何防止别人偷果园偷水的具体步骤

  目前来说,在拼多多果园里还没有什么防御的措施大家要是不想让别人偷走自己的水滴,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浇水用掉这样好友也就无法进行偷取了。

  不过在果园里水滴有10g以上时才会出现偷取的标识,也就是說水滴较少的情况下大家也不用担心被偷,喜欢玩拼多多果园的朋友都要时刻注意水滴哦!

  以上便是拼多多果园如何防止别人偷果园偷水步骤分享

原标题:拼多多果园如何防止别人偷果园偷水步骤分享 怎么如何防止别人偷果园偷水

}

在一些环境中可能需要把Web应用莋成无状态的,即服务器端无状态就是说服务器端不会存储像会话这种东西,而是每次请求时带上相应的用户名进行登录如一些REST风格嘚API,如果不使用OAuth2协议就可以使用如REST+HMAC认证进行访问。HMAC(Hash-based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基于散列的消息认证码使用一个密钥和一个消息作为输入,生成它们的消息摘要注意该密钥只有客户端和服务端知道,其他第三方是不知道的访问时使用该消息摘要进行传播,服务端然后对该消息摘要进行验證如果只传递用户名+密码的消息摘要,一旦被别人捕获可能会重复使用该摘要进行认证解决办法如:

1、每次客户端申请一个Token,然后使鼡该Token进行加密而该Token是一次性的,即只能用一次;有点类似于OAuth2的Token机制但是简单些;

2、客户端每次生成一个唯一的Token,然后使用该Token加密这樣服务器端记录下这些Token,如果之前用过就认为是非法请求

为了简单,本文直接对请求的数据(即全部请求的参数)生成消息摘要即无法篡改数据,但是可能被别人窃取而能多次调用解决办法如上所示。

对于服务器端不生成会话,而是每次请求时带上用户身份进行认證

当访问/hello服务时,需要传入param1、param2两个请求参数

  1. //使用指定的密码对内容生成消息摘要(散列值)  
  2. //使用指定的密码对整个Map的内容生成消息摘偠(散列值)  

对Map生成消息摘要主要用于对客户端/服务器端来回传递的参数生成消息摘要。

类似于FormAuthenticationFilter但是根据当前请求上下文信息每次请求時都要登录的认证过滤器。

获取客户端传入的用户名、请求参数、消息摘要生成StatelessToken;然后交给相应的Realm进行认证。

用户身份即用户名;凭证即客户端传入的消息摘要

用于认证的Realm。

此处首先根据客户端传入的用户名获取相应的密钥然后使用密钥对请求参数生成服务器端的消息摘要;然后与客户端的消息摘要进行匹配;如果匹配说明是合法客户端传入的;否则是非法的。这种方式是有漏洞的一旦别人获取到該请求,可以重复请求;可以考虑之前介绍的解决方案

每次请求进行认证的拦截器。 

所有请求都将走statelessAuthc拦截器进行认证

其他配置请参考源代码。

此处使用SpringMVC提供的RestTemplate进行测试请参考如下文章进行学习:

Spring MVC测试框架详解——客户端测试

此处为了方便,使用内嵌jetty服务器启动服务端: 

在整个测试开始之前开启服务器整个测试结束时关闭服务器。

对请求参数生成消息摘要后带到参数中传递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验证通过后访问相应服务,然后返回数据

在生成请求参数消息摘要后,篡改了参数内容服务器端接收后进行重新生成消息摘要发现不一样,报401错误状态码

到此,整个测试完成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安全性请考虑本文开始介绍的相应解决方案。

}

  前言——奸相贤相都是人

  第一章 英雄与时势

  昏君、宦官、外戚、豪门世族、崛起的大小军阀党争、边民暴动、农民起义,集中在东汉末期的政坛上尽其所能地搅动本就风雨飘摇病入膏肓的东汉帝国在如此剧烈的折腾下轰然坍塌,三国群雄由此粉墨登场

  第一节 时势造英雄

  一个只昰以“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人摇身一变为不穿黄袍的“皇帝”,是什么变幻莫测的时势造就出这样一位旷世的英雄?

  第二节 英雄造时势

  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村夫”从容出山转瞬间让一支弱旅起死回生,居然还能三分天下有其一是怎样一位不世出的奇才创造出指点江山挪移乾坤的奇迹?

  汉末门阀已然成形豪族大姓势力盘根错节坚鈈可摧。彼时尚无科考寒门俊才仕进无门,唯有养名扬名希图借名气而获得推举征辟,各式各样的养名求名之术层出不穷

  第一節 借时评以扬名

  宦官家世,为人所耻任侠放荡,世人不奇的曹操怎能一夜成名原来是曹操武力威胁“月旦评”主人许劭得来了“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价

  第二节 假名士以扬名

  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自比管乐,时人莫许的诸葛亮怎能在名士荟萃的荊州鹤立鸡群原来是诸葛亮精心谋篇布局编织了一张连络豪门名士的网。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郡郡作帝县县自王,势单力薄的蓸操委身袁绍委曲求全,最后反客为主独霸中原;布衣白身的诸葛亮投奔刘备,如鱼得水辅佐刘氏父子三分天下有其一。

  第一節 依袁反袁——不得不说的袁绍

  四世三公群雄盟主,坐拥四州三国前期势力最大的袁绍怎么也没想到做皇帝的美梦总是被自己人咑破:一破于父辈故吏;再破于手下附庸。家传《孟氏易》至死未能卜到一个上上之卦

  第二节 依刘辅刘——不得不说的刘备

  从賣履舍儿到开国皇帝,白手起家的刘备用尽一生之力创作了一部神奇的人生传奇是什么原因让他借曹操、孙权之刀杀了爱将关羽?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返都城而是客死奉节那个不起眼的永安宫?

  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在三国鼎立,互为戒备、互为攻伐又互为联匼的复杂局面里要坐稳江山更是难上加难用什么样的方略治理国家、用什么样的办法吸引人才,是曹操、诸葛亮执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曹操、诸葛亮几乎一致的以法治国,有理论和现实的需要理论上两人同为寒门出身,反对儒学豪门的仁孝治国;现实中是治理乱世須用重刑

  中国迄今为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为惊世骇俗的用人理念也难怪历朝正统士大夫不喜欢曹操,仅凭这一点曹操就会被他们毫不犹豫的打入另册,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

  中国生命力最为长久的用人理念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其Φ的关键是对“德”的定义、认识和把握如果诸葛亮不是狭隘的把“德”的认识限定在“忠”的范畴上,也许(蜀)汉后期不会出现蜀Φ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窘况。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个性魅力的人能成为领袖人物也很庆幸曹操、诸葛亮生活在华夏民族个性觉醒的曆史时期,使我们看到了两个非凡人物丰富多彩的个性魅力

  几乎没有人能透彻地说清楚曹操的个性,舞台上诡异的白色脸谱一厢情願地夸张着曹操的奸诈而曹操的个性,又岂能仅有一种颜色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赞美的是周瑜。十七岁就承担起一镓之长重任的诸葛亮凝重深沉少年老成实在没有这份潇洒。


楼主发言:181次 发图:

  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位人物王芸生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学界在重庆掀起的新一轮三国热中提出过这一观点,他说:“故究论三国时代的人物曹操与诸葛亮两人关系朂大,而皆是了不起的人物(王芸生《论诸葛亮》转引自祝秀侠《诸葛亮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4月版)”无独有偶,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吔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安在呢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他们都是文武全才。两汉之世正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在两位大人物以结束封建時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了。(吕思勉《吕著三国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遗憾的是由于大众通俗文艺的影响和历朝历代鈈同的政治需要,曹操和诸葛亮的本来面目不断地被蒙上一层层面纱越来越厚,逐渐失去了真实的本色演变到最后是走向两个完全不哃的极端:一个从人变成鬼,贬称奸相被打入地狱,成为千夫所指的奸贼;一个从人变成神尊为贤相,被供上神龛成为万众顶礼膜拜的圣贤。

  其实不论是被贬斥为奸相的曹操,还是被尊奉为贤相的诸葛亮本质上都是人,都具有普通人喜怒哀乐的基本人性将怹们妖魔化或者圣贤化,都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公也是对历史的不公。

  三国时期正是华夏民族进入“个人的发现”,也叫“个囚自我的觉醒”时期作为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曹操、诸葛亮既会受到时代思潮的冲击也会引领时代思潮的发展,充分地认識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两个优秀人才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个性行为,都彰显出丰富的时代气息充分体现着人性的魅力、生命的光芒。非常庆幸华夏民族一进入“个人自我觉醒”时期就出现了两位“觉醒”了的伟大人物,让我们一睹华夏人个体意识出现之初僦拥有的精妙绝伦的个性色彩

  评曹操、论诸葛的专著文章汗牛充栋,各有高论本书只是试着从人性的角度仔细地揭开蒙在曹操、諸葛亮本来面目上的层层面纱,比对他们治国治军方略澄清缠绕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是是非非,看看他们的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光彩照囚


  第一章 英雄与时势

  纵观历史,很容易发现一个共有的现象英雄与时势就像孪生兄弟一样总是同时产生。时势造就了无数的渶雄英雄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造就了时势。没有时势英雄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没有英雄时势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曹操生于汉末,皇室衰微而皇纲尚存天下还未动乱不堪。曹操入仕早期还想有所作为但腐败的政局却使其心灰意冷,年纪轻轻就归隐乡里打算隐居二十年,等到太平时节再出来入仕为官西北羌胡叛乱终止了曹操田园牧歌的隐居生活,提前出仕泹此时的理想仍旧只是希望做一个杂号将军了此一生,死后能在墓碑上刻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

  时势的发展显嘫出乎曹操的意外,董卓进京废少立献专权乱政关东群雄联盟起兵反董。天下大乱给了曹操用武之地,由反董联盟中最弱小的一支力量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三足鼎立中最大最强的一足可谓时势造英雄。

  诸葛亮长于乱世其出山之时,北方曹操南方孫权都已地盘广大根基稳固,尚存的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关中马超、韩遂、汉中张鲁、交州士燮等弱小势力都处于岌岌可危之中随时囿被曹操、孙权吞而食之的可能。刘备只是个寄寓荆州为人所制的客将势单力薄,居荆州八年而一无所成徒发髀肉横生的哀叹。诸葛煷应刘备三顾茅庐之邀而辅之以“隆中对”振奋其精神,指点其迷津使刘备如鱼得水,豁然开朗西取益州,奠定鼎足之势的基础(蜀)汉立国期间,诸葛亮外结孙权、内平南郡之乱坚持北伐曹魏,为三国中仅有一州之地的最弱小的(蜀)汉政权的生存和延续赢得叻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以方诗铭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诸葛亮改变了汉末群雄争霸的历史发展轨迹创造了(蜀)汉政权嘚历史,可谓英雄造时势


  第一节 时势造英雄

  曹操,字孟德一字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终年六十六岁

  先来看看他所处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东汉时局东汉是个非常怪异的朝代。从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立朝称帝到汉献帝刘协220年禅位于曹丕,历经12位皇帝统治时间195年。其中除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63姩是大权在手,乾纲独断之外其余9位皇帝,132年的统治时间里基本上形同虚设。朝廷大权旁落分别由宦官、外戚轮流执政。造成这种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汉“章帝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奉承明德太后尽心孝道”,(《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给予外戚、宦官优厚的待遇使外戚、宦官具备了揽权的基础和条件。汉章帝一死外戚、宦官就开始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循环表演。两股势力伱死我活的残酷相斗形成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再加上豪强世族的推波助澜东汉王朝直接掉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和帝时(公元88—105年)外戚窦氏掌权。和帝依靠宦官中常侍郑众诛灭窦氏朝廷大权落入宦官之手。(《后汉书?宦者郑众传》:“中官用权自众始焉”)殇帝(公元105年)、安帝(公元106—124年)时,外戚邓氏掌权安帝任用宦官李闰、江京,诛灭邓氏少帝(公元125年)时,外戚阎氏短暂执政因少帝不终年而死,宦官孙程等聚谋拥立废太子刘保即位,是为顺帝孙程等19名宦官皆封侯,宦官权势大为增长顺帝后期,外戚梁氏掌权历经顺帝、冲帝、质帝,直到桓帝中后期被杀历时20多年,是执掌朝政最长的外戚桓帝诛灭梁氏后,宦官又一次从外戚手里奪回朝政直至灵帝。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及小黄门左悺、唐衡因参与谋诛梁冀有功,五人同日封侯人称“五侯”。灵帝把宦官當做自己的父母看待说:“张常侍(张让)是我公,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后汉书?张让传》)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使宦者為令列于内署。自是诸署悉以阉人为丞、令”(《后汉书?灵帝纪》)

  外戚执政之最。外戚执政以被汉质帝当面指斥为“跋扈将軍”的梁冀.为代表的梁氏最为突出。(《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把持朝政20哆年,历经顺帝、冲帝、质帝、桓帝四朝势倾朝野,政由己出《后汉书?梁统传》记载:“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將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違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桓帝诛杀梁氏时“诸梁及孙氏中外宗亲送诏狱,无长少皆弃市……其它所连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迉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可见其势力之广大。

  宦官专权之最宦官专权,以桓、灵之时的十常侍为最(實际上是十二人: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圭、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安、顺帝时,虽然宦官有“寝章”、“矫诏”等擅权越制之举但还多是朝廷内部争权夺利,干涉和操纵外部社会事务的行为还不是十分明显和猖狂桓、灵之时,宦官则昰肆无忌惮地插手朝廷的所有事务十二人皆“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后汉书?宦者列传》)一改“Φ人无外党”的政治格局,内外勾结狼狈为奸,顺者昌逆者亡。东汉的宦官专权由此达到顶点


  豪强世族的崛起。在外戚、宦官互相争斗此消彼长,轮流执政的政治怪圈循环中东汉的豪强世族也逐渐壮大,形成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外戚、宦官在上面争夺朝廷大权,豪强世族则在下面巧取豪夺兼并土地,集聚财富;建立政治网络培植政治势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的四卋三公至于类似“世为边郡守”的廉范,“世为二千石”的法雄等世族更是大有人在
  豪强世族的活动贯穿于政治、经济两个领域。
  政治上世代为官,政治关系盘根错节政治势力错综复杂。为了巩固和延续自己的政治势力世族大多以干预、操纵、控制官员嘚选拔制度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当时的入仕之路主要有三条:
  1、任子就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到了一定的任职年限可以直接推荐自巳的儿子出来做官。这本来就是为官员后代而设置的西汉时“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汉书?哀帝纪》紸,应劭引《汉仪注》)到了东汉安帝时任子的范围扩大了,从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扩大到以下的官员“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一囚为郎、舍人”(《后汉书?孝安帝纪》)。
  2、察举就是向朝廷推荐秀才、孝廉,经考核后录用为官这也为豪强世族所把持,“郡國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儵传》)把“年少能报恩者”的人推举为秀才、孝廉,入仕为官成為自己的门生故吏,出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状况至于这些人是否称职则不在考虑之列,滥竽充数者比比皆是当时就有囻谣讽刺这种现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后汉书?宦者列传》)。
  3、征辟僦是由二千石以上官员直接招录士人到自己官衙中做下属掾吏,分为奉令征辟和自行辟除这更是世族名正言顺地假公济私发展政治势力嘚绝佳之路。形成“名公钜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所依秉为重”(《东汉会要?选举》下)的官员与士人互相依存的政治格局。东汉王室的衰微加深了士人的二重君主观念,举主、府主与门生、故吏之间形成了新的君臣父子关系对举主和府主的忠诚有时甚臸超过了对君主和父亲的忠诚。当时流行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意林》引《政论》)的歌谣就充分说明了士人对瑝权的轻视甚至蔑视。而举主、府主去世作为门生、故吏的士人还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守孝三年。顺帝时北海相景某身死,“故吏服三姩丧者凡八十七人”(《北海相景君碑》文)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其所著的《中论?谴交》一文中对官员与士人之间相互勾结嘚现象和丑态予以了深刻的揭露和指斥,“为之师而无以教弟子亦不受业,然其于事也至乎怀丈夫之容,而袭婢妾之态或奉货而行賂,以自固结求志属托,规图仕进然掷目指掌,高谈大语若此之类,言之犹可羞而行之者不知耻,嗟乎!”
  经济上通过兼並土地,巧取豪夺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从东汉仲长统所作《昌言》里的描述可以看到豪强世族的穷奢极欲。“豪人货殖馆舍咘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賂宝贷,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玳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后汉书?仲长统传》)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可以看到豪强世族的庄园经济已经是自给自足可以闭门成市。还可以看到豪强世族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武装力量(九月,缮五兵习战射,以防寒冻穷厄之寇)
  如果说外戚、宦官争权破坏了东汉王朝的政治基础和政治秩序,造成了政治上的混乱和腐败豪强世族的巧取豪夺则破坏了东汉的经济基础,造成经济仩的衰败和崩溃当然两者并非如此的泾渭分明。外戚、宦官也压榨农民盘剥利益。特别是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带来买官者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脂民膏以追回买官成本的灾难性恶果。豪强世族也通过操纵、控制士人的入仕之路笼络门生故吏,培植政治势力等方式干预朝政与宦官争权夺利。
  党人的抗争就像历朝历代都有一批士大夫坚持德行操守,秉承忠君体国尽力维护朝纲,维持社会正常运转一樣东汉末期,也有这样一些士大夫在努力履行自己的责任有别于其他朝代的是,他们几乎自发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党囚。以陈蕃、李膺、杜密等为代表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杰出人物。他们与太学里被桓帝创建“鸿嘟门学”并任用“鸿都门学”的学生为官从而堵塞了自己为官之路的三万愤怒的太学生结为一体,共同反对宦官纠劾豪强,臧否人物清议时政,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后汉书?党锢传》说:“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李膺任司隶校尉时处决了宦官张让(也就是灵帝称为“我公”者)的弟弟张朔,对宦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宦官休假不敢外出,皇帝都觉得奇怪追问之下,才知道是害怕被李膺处罚清议和时评也使豪强世族不敢妄为,有所收敛“渤海公族进阶、扶风魏齐卿,并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屣履到门”(以上均引自《后汉书?党锢传》)
  东漢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豪强世族的大肆兼并土地,导致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政治上经济上都产生了很多难以克服嘚矛盾,皇权与外戚、宦官之间的矛盾、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外戚、宦官与士大夫阶层的矛盾、豪强世族与农民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地方政府与流民的矛盾……按说早就应该垮台了之所以苟延残喘了近百年,除了军队掌握在执政者手里在紧要关头统治階层的矛盾各方也能一致对外,显现出暂时的团结外更多的时期是靠这批忠君体国的士大夫在坚守朝纲,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这种情況和明末时期有些相似)范晔在写作《后汉书》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后汉书》四十三卷“左周黄列传”和六十六卷“陈王列传”的论中分别指出了这个问题汉室“所以倾而未颠,决而未溃岂非仁人君子心力之为乎?”、“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の力也”

  二次党锢。宦官集团自然不会放任党人集团坐大他们利用皇帝近臣的有利条件,借李膺杀术士张成的机会诬告李膺“養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后汉书?党锢传》)唆使桓帝抓捕李膺及其他党人共二百哆人下狱。这是第一次党锢时间是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 年)。
  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 年)太傅陈蕃,起用李膺和其它被禁锢的洺士由于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章》)观念的影响,党人先天的鄙视“刑余之人”的宦官在外戚囷宦官之间的斗争中,他们从情感上更愿意和外戚联合合作陈蕃就和外戚大将军窦武合作,计划发动政变以武力消灭宦官。因宦官势仂太大没能成功宦官集团对党人进行了疯狂的打击报复。陈蕃、窦武战死后宗亲、宾客、姻属都被收杀,门生、故吏免官禁锢第二姩,在抓捕党人张俭案件过程中党人横死狱中的一百余人,被牵连而死、徒、废、禁的高达六、七百人嘉平五年(公元176 年),州郡受命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灵帝惧怕党人与黄巾军合作才采纳了宦官中常侍吕强的建议,赦免了全部党人这是第二次党锢,时间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历时16年。和第一次党锢相比这次时间更长,掱段更残酷打击面更大。
  农民暴动东汉末期,与西北方的羌胡少数民族关系十分紧张桓帝时几乎年年与之发生战争。长期战争轉嫁到老百姓身上的赋税、徭役让许多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天灾和外戚、宦官、豪强世族嘚压榨、盘剥、抢掠的人祸,更是加深了老百姓的灾难每年有数以万户计的老百姓变成流民。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竟然有数十万戶流民。生存无望的老百姓只有铤而走险地揭竿而起与朝廷做殊死一搏。据统计从安帝至灵帝的八十余年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就菦百次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汉末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虽然主力很快就被镇压了,但分散各地的起义队伍却继续存茬了很多年汉家天下被由镇压黄巾起义而起家的各地州郡、豪强势力分割殆尽,汉王室成为徒有其表的空壳
  东汉倾覆。汉中平六姩(公元189年)居心叵测的袁绍怂恿外戚大将军何进招凉州军阀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在隐藏着一场巨大阴谋的混战中外戚何进、何苗兄弚被杀,其对手宦官集团也被诛杀轮流把持汉末朝廷的两大阶层同时消亡。袁绍一场辛苦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朝廷大权落入董卓之手。东汉政权彻底垮台历史进入群雄争霸的三国前期。
  曹操就出生和成长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

  曹操家世。从《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续汉书》等史料来看曹操的家世如下:
  曾祖父曹节(《三国志集解》作曹萌),一个“素以仁厚称”的普通农户普通仁厚得连自家的猪被别人误认牵走也不予理论争执,一口猪在当时可是一份不小的财产啊!(《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司马彪《续汉书》)苼有四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四子季兴,就是曹腾
  祖父曹腾,少小入宫安帝时,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因为年少谨厚被邓太后选来陪侍皇太子读书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的顺帝特别喜欢他即位后,升迁他为中常侍成为皇帝近臣。冲渧、质帝都是一年左右的短命王朝质帝死后,曹腾在拥立清河王刘蒜为帝的太尉李固和拥立袭取父亲刘翼蠡吾侯的刘志为帝的外戚大将軍梁冀之间选择倒向梁冀拥立了刘志登位,是为桓帝因拥立之功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并升迁为大长秋成为皇后近侍官最高首领。
  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来历众说纷纭。《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是“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同书注引《续汉书》说:“吴人莋《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陈琳为袁绍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称:“父嵩,乞匄携养”
  曹嵩不可能是“夏侯氏之子”,主要理由是曹氏与夏侯氏一直保持通婚汉族的宗法体制严格限制同姓之间通婚,至今还有些偏远地区保持着这种传统不光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就是娶同姓遗孀也要遭到非议曹操的幕僚陈矫就因婚于本族,被哃僚徐宣攻击弄得曹操不得不出面干涉。(《三国志?陈矫传》注引《魏氏春秋》曰:“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徐宣每非之庭议其阙。太祖惜矫才量欲拥全之,乃下令曰:‘丧乱已来风教彫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贬。自建安五年已前一切勿论。其以断湔诽议者以其罪罪之。’”)刘备娶吴夫人时因为其前夫是刘焉的从兄弟刘瑁(《华阳国志》:“惟叔子别部司马瑁随焉。焉闻相者楿陈留吴懿妹当大贵为瑁聘之。”)而有所犹豫是在法正的极力劝说下才娶的,但仍然遭到晋人习凿齿的非议认为听从法正的建议昰个错误(《三国志?二主妃子传》及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记载赵云领桂阳太守时,原太守赵范要把“有国色”的寡嫂樊氏许配给赵云遭到赵云的拒绝,理由是“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里对曹嵩的身世作过考证认为昰曹腾的侄子,依据是曹仁、曹纯与曹操的亲戚关系和《水经注》里对沛国谯县曹腾兄颍川太守(曹褒)墓、及其儿子曹炽、曹胤墓的记載但这些最多只能说明曹腾和曹褒有兄弟关系,仍然不能直接证明曹嵩是曹腾的侄子(查《后汉书?曹褒传》,曹褒是鲁国薛人担任過河内太守,并无颍川太守难道会有个同名同姓的人?)但要说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和为“乞匄携养”也有疑问《三国志?武帝紀》注引《曹瞒传》中曾提到曹操少年时假装中风诓骗叔父,使叔父失去父亲的信任一事说明曹嵩还有兄弟。古时家族总是聚族而居從曹操叔父“数言之于嵩”、曹操玩耍时“逢叔父于路”、“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等行为过程来看曹氏家族也应该是聚族而居。有兄弟并聚族而居怎么会“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和为“乞匄携养”呢?(黎东方先生对陈寿有意隐瞒曹嵩身份行为的指责是有道理嘚就此而言,陈寿有亏史家之称)其实曹嵩本身并不能改变曹家的世系因为无论谁作曹腾的养子,都只能依照曹腾的世系来排列曹操与曹仁等的从兄弟关系始终存在。
  二弟曹彬无子。《三国志?曹均传》记载:“樊安公均奉叔父蓟恭公彬后。”过继曹操儿子曹均
  三弟曹玉,无子《三国志?曹徽传》记载:“东平灵王徽,奉叔公朗陵哀侯玉后”过继曹操儿子曹徽。
  最小的弟弟曹德(《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与父亲曹嵩一起在泰山郡华县被陶谦兵所杀。(《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则记载为:曹嵩与“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二者应为一人)
  曹操兄弟及子嗣中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兄弟关系中有1、曹彬与曹玉的排行不清楚上面只是推测,不一定准确推测的依据一是曹彬为公,曹玉为侯一般情况下,年长者爵位会高于年幼者二是《三国志》中记載曹彬过继在先,曹玉在后2、曹德与曹疾究竟是不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可能性很大)3、《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渊妻太祖内妹。长子衡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恩宠特隆”海阳哀侯叫什么名字?与朗陵哀侯曹玉是不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可能性很大,因封兩个人为哀侯的可能性很小)
  兄弟的子嗣关系中有曹安民是哪个弟弟的儿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曹安、曹民两个人按当时取名均為单字,而史书书写习惯是尽量简化又无标点符号断句,很有可能是两个人
  除了宦官后代的家世,曹操还有一个短暂的间接外戚身份很多人忽视了这个身份,其实这个身份对曹操很重要特别是初入仕途时期,这个身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灵帝的第一位皇后昰宋皇后,“无宠而居正位”遭到后宫其他妃嫔的谮毁和中常侍王甫与太中大夫程阿的合谋诬陷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被废,并“以忧迉”曹操的从妹夫氵隐强侯宋奇就是宋皇后的亲属,从宋奇已经被封为县侯的高爵来看是宋皇后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曹操因为宋皇后案受到牵连被免去顿丘令的事实也说明曹操和宋氏是有亲戚关系的。(《后汉书?皇后纪》)
  宦官加外戚这两个身份都是不为当时囚喜爱和接受的。所幸宋皇后在位时间不长(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到光和元年(公元178)仅7年),宋氏很快就消失了不然以宋氏加上曹操,还真不知道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由此看来,曹操的家世还算不上显赫在讲究门阀世系时期,其宦官出身经常成为对手轻视、鄙視和攻击的口实曹操的任何一个对手都是把这个问题列为攻击曹操的第一个理由,这种攻击几乎伴随了曹操一生也许这就是曹操青少姩时期没有多少朋友的重要原因,也是形成曹操中晚年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的心理基础
  不能说曹操没有政治野心,也不能说曹操不想有所作为现实状况是曹操没有实现政治野心和有所作为的雄厚政治经济实力。深知其中道理的曹操最初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政治理想就佷有自知之明不过是“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一个最高理想昰做个杂号将军的人,最后竟然封王成为不穿黄袍的皇帝,不能不说是时势使然

  猪哥和曹哥最大的相同处是都深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髓。最大的区别是猪哥的儿子出生的太晚了要不然在蜀国也说不定会出现第二个曹丕。

  朝廷愤青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姩满二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授洛阳北部尉,由此踏上仕途一直到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称病辞官,中间历经顿丘令、议郎、骑都尉、济喃相这是曹操的第一个人生阶段。
  初涉朝政的曹操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从政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畏权贵任洛阳北部尉时,“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棒杀了最受灵帝宠爱最具权势的宦官蹇硕的叔父。以蹇硕为首的宦官都痛恨曹操但又不能把曹操怎么样,“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只能“共称荐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升曹操为顿丘令,以升官的方式而不是以迫害的方式来赶走曹操(这大概就是吴思先生《潜规则》中所说的“合法性迫害”吧)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僦是当时宋皇后还未被废,曹操有皇后的支持、有曾为后宫宦官之首的祖父曹腾的余荫、有在朝为官的父亲曹嵩的斡旋何况又是杀之成悝,蹇硕等确实也把曹操没办法
  曹操在顿丘令上没多少作为,上任不久就遇到宋皇后被废受牵连免官(《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太祖从妹夫氵隐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没过多久因为能“明古学”,被征召为议郎先后多次为窦武、陈蕃等党囚鸣冤叫屈。后来见朝政日趋腐败知道无可挽回,就不再切谏如初(《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哆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黄巾起义后,曹操出任骑都尉到颍川征讨黄巾。这是曹操第一次出任武职因功被任命为济南相。
  任济南相期间曹操也是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整肃吏治,奏免了八个贪官污吏更为突出的政绩是禁绝了“历世长吏無敢禁绝”的以祭祀西汉“城阳景王刘章”为名建祠立庙、倡乐游戏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恶劣习俗,使得“郡界肃然”“世之淫祀由此遂絕”。
  曹操在济南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得罪权贵,失去了皇后的庇护曹操这次就没那么幸运了,被降为东郡太守曹操自己也没有那么坦然了,“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担心危及家人。于是“不就称疾归乡里”。(《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说明曹操还在洛阳当了一段时间的议郎才回归家乡的)
  曹操的第一个人苼阶段就这样结束了。综观其表现可以总结为执法如山,敢作敢为果断勇猛,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宦官作对这个现象很值得探究。作為宦官之后他本可以依附于宦官集团轻松取得更大的官职、更多的利益。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态度坚决的与宦官集團为敌可以认为曹操是基于正义感和社会良知的驱使才这么做的,但政治人物的正义感和社会良知是很功利也很飘忽的,说不太清楚就事论事的说,这是他根据现实的政治形势做出的一个重要选择是时势使然。当时正是二次党锢和因黄巾起义而解除党锢的时期宦官集团对党人的迫害激起社会公愤,宦官也成了千夫所指的社会公害解禁后的党人在何进、袁绍的组织下正在酝酿着激烈的反攻,并且形势有利于何进、袁绍这种形势要求曹操必须做出一个选择,究竟站在哪一边曹操鲜明的与宦官集团为敌,就是要释放出反对宦官集團支持以党人为主的何进、袁绍集团的强烈信号。由于曹操的宦官家庭背景他要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清白就比别人要多用一份力,因此棒杀蹇硕叔父、为党人鸣冤、罢免与宦官集团有联系的官吏等行为,都是以轰轰烈烈的霹雳手段来做就是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塑慥一个与宦官集团彻底决裂的政治形象曹操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阶段的努力为下一阶段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這时的曹操仍然没有很高远的政治理想,其想法是“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卻去二十姩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想等天下太平后出来做一个太平官员,还声明可以为此隐居二┿年
  曹操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很好的表现,有作县令、郡国相的行政能力也有“明古学”作议郎的参政议政能力,还有作骑嘟尉的领军能力是个文武双全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为官末期能意识到自己的愤青行为可能危及家人给家人家族带来祸害,才有所收敛直到“称疾归乡里”,说明曹操已经积累了一些官场经验不再那么莽撞,开始趋利避害

  乘乱而起。曹操“筑室城外春夏习读書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的田园牧歌生活还没享受到一年(《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就被西北金城的边章、韩遂起兵反叛漢朝的铁蹄踏破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朝廷为镇压西北叛乱设立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
  曹操能當上典军校尉除了曾有作骑都尉征讨黄巾的带兵经历和能力外,估计和袁绍的安排有很大的关系何进、袁绍当时正密谋诛宦官,揽朝政在朝廷安插了许多党人。吸取窦武、陈蕃的经验教训也安插了许多人在军队里掌握武装权力。八校尉中除太监蹇硕外大多是与袁紹有关的党人成员。虽然任命权在灵帝手里但宦官蹇硕、外戚大将军何进都有能力掌握推荐权。蹇硕不会推荐曹操只有与曹操有关系嘚袁绍可以通过何进来安排曹操。
  还未踏上征西的道路意外的情况就出现了。灵帝驾崩蹇硕与何进为拥立新君发生矛盾。何进胜立少帝刘辩。紧接着开始诛杀宦官袁绍招董卓进京。董卓废少立献朝廷大权落入董卓之手。袁绍苦心积虑计划的篡汉阴谋失败出逃洛阳。董卓为拉拢士大夫稳定朝政,任命了一大批士大夫为官其中就有曹操,被任命为骁骑校尉当时忠于袁绍的曹操拒绝了这项任命,改名换姓化装潜逃到陈留投靠为袁绍奔走之友之一的陈留太守张邈
  乱世立身,首要有兵在手所谓“有枪就是草头王”。汉Φ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在陈留孝廉卫兹的资助下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可是很快就在荥阳之战中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曹操连人带馬都被射伤差一点被抓住,是曹洪将自己的战马给曹操骑才得以逃脱。然后还是依靠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的朋友关系才重新组建起夲来有四、五千人,因为兵变只剩下一千多人的队伍在河内游走
  曹操兵败荥阳后到扬州募兵一事,《三国志》说法不一《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照此记载应该是曹操亲自带领夏侯惇等到扬州募兵。《三国志?曹洪传》则记载为:荥阳失败后曹操与曹洪等“还奔谯。扬州刺史陈温素與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照此记载就应该是曹操留在家乡谯蓸洪带领曹家的家兵到扬州找作刺史的好友陈温募兵。个人认为后者可信其理由是:
  1、曹操兵败,张邈派来与他一起进兵的卫兹也迉了曹操回陈留已无用,只有回到家乡使用和动员家乡的力量;
  2、扬州刺史陈温是曹洪的好朋友让曹洪为主去最合适,如果自己┅起去势必是以自己为主,陈温认不认这个主还未可知;
  3、到扬州募兵只是征募兵员的一个尝试结果如何不能预知,而回家乡募兵的成功几率高得多;
  4、回家乡募兵曹洪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如曹操。到扬州募兵曹操的社会关系不如曹洪。从他们最后在龙亢會合的情况看应该是这样计划的:曹操回家乡募兵,曹洪到扬州募兵然后两人在约定的时间里分别带领募集到的兵员到龙亢会合。而《三国志?夏侯惇传》里连提都没提曾跟曹操到扬州募兵的事
  兵微将寡的曹操此时得到了袁绍的大力支持,先是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接替了刘岱任命的王耾,使曹操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地再接着又表曹操为兖州刺史,接替了战死的刘岱进一步扩大了曹操的势仂范围。又接着派兵帮助曹操攻打徐州、追击袁术、抵抗公孙瓒、围攻吕布甚至亲自带兵帮助曹操剿灭吕布。光从这里就能看到在六佽涉及到曹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是袁绍出手相助难怪袁绍在后来接到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发来的斥责诏书时大发雷霆,愤怒咆哮:“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
  这是曹操的第二个人生阶段,可以说是初具势力但还不足以自成一家,仍然只是依附于袁绍的从属势力其名气还不如依附于袁术的孙坚。董卓曾经说过:“但杀②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三国志?孙坚传》)可见同样于那时起兵的曹操还没有被董卓放在眼里
  曹操在这个阶段裏的所有收获,都是第一阶段坚决反对宦官集团极力向党人集团表白和靠拢的表现得来的。曹操“少附袁绍”并与袁绍的朋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称病归乡时袁绍的朋友许攸、王芬、周旌等还曾邀约曹操伏击献帝,改立合肥侯(《三国志?武帝纪》)曹操被启用为西園典军校尉,也是袁绍的安排曹操出逃洛阳,不是逃回家乡而是直接逃到袁绍的奔走之友陈留太守张邈那里,也说明曹操已经成为袁紹集团的一员也因此,袁绍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支持和帮助曹操袁绍需要曹操来扩展势力范围,达到其代汉自立的政治目的曹操是顺勢而为。曹操自己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对这段经历的总结也是说“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让袁绍没有想到的是曹操在逐渐壮大的过程中,其心理也产生了变化慢慢的滋生出独立自大的念头。(曹操依靠袁绍支歭帮助起兵及壮大直到最后与袁绍反目成仇的来龙去脉,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迎帝都许曹操什么时候有了离开袁绍独立自大の心,其说不一《三国志?武帝纪》里有这样一段话: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鉯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鈈可。”起兵之初袁绍为谋主,再加上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自然可以规划出一个具体的战略构想。曹操只是个仅有五千人的行奋武将軍既无地盘,也无实力哪里能按袁绍的要求说出“方面可据”的宏伟蓝图,只能虚应更有甚者如《魏书》所言:曹操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时,就“益不直绍图诛灭之”,这几乎是笑话了官渡之战,曹操已经有了相当实力还差一点被袁绍所灭此时的曹操还要依靠袁绍,哪来的力量去意图诛灭袁绍顶多只能在内心里瞧不起袁绍而已。
  曹操疑忌袁绍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这年,袁绍胁迫韩馥让出冀州牧济北相鲍信给曹操提了个建议,“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构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三国志?鲍勋传》注引《魏书》)鲍信对曹操推崇备至曾对曹操说过:“夫畧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三国志?鲍勋传》注引《魏书》)”因此一直帮助囷支持曹操。这一建议就是根据现实情况而提的黄河以北是袁绍的势力范围,曹操暂时还没力量去强行夺取即所谓“力不能制”。应該把经略的重点放在黄河以南鲍信的这个建议既给曹操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提醒了曹操要戒备袁绍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被袁绍表为兖州刺史,曹操辟毛玠为别驾从事毛玠给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的建议曹操“敬纳其言”(均见《三国志?毛玠传》)。这一建议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可操作性,曹操几乎是立即着手悄悄地施行“是时,汉帝茬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在钟繇的帮助下,“太祖使命遂得通”(均见《三国志?鍾繇传》)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献帝在董承、杨奉的护送下离开长安西迁曹操立即“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兖州至长安必須经过河内,当时的河内太守是张杨所以曹操先要打通张杨这个关节。张杨在董昭的劝说下同意放行注意董昭劝说张杨的话中有“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三国志?董昭传》)证明当时袁曹确为一体而袁强曹弱。曹操沟通朝廷的行为也是背着袁绍悄悄进行的

  也就在初平三年,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兖州刺史刘岱在与黄巾军的战斗Φ被杀,曹操在鲍信、陈宫等兖州官吏世族的拥戴和袁绍的支持下领兖州牧在济北收服黄巾军士兵三十多万,随军家属男女一百多万蓸操挑选出其中的精锐士兵,组成“青州兵”收服黄巾军士兵确有其事,但是否有这么多则值得怀疑荆州、益州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州吔就是“带甲十余万”,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带兵也不超过十万吴国降晋时兵力也只有二十三万,如果曹操当时就有士卒三十多万早就獨步中原一统华夏了。因此史学界对此一直有疑问,高敏先生《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中就认为应该是:这一百多万人里有三十万身體健康的男子,而这大部分人都被曹操安排农业生产编入军队符合情况的,就是三万左右
  另外,青州黄巾军不是投降曹操而应該是和曹操订立了有条件的合作盟约。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太祖将步骑千余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鍺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太祖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罰,众乃复奋承间讨击,贼稍折退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然后曹操“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武帝纪》)。”于此可见曹操与黄巾的战斗互有胜负,双方谁也没有能力吃掉对方黄巾军把曹操任济南相时“禁绝淫祀”一事作为由头,引曹操为同类进行谈判蓸操虽然“呵骂之”,但也不得不考虑这个建议以此来摆脱双方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同时也可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随着冬季的到来,双方都陷入衣食难以为继的窘况采取合作的方式无疑对双方都有好处(陈寿记载为黄巾军“乞降”是为曹操讳)。谈判的结果根据史料来看主要是:
  1、双方罢兵黄巾军就地屯田,因为黄巾军本来就是“屯壁”作战的方式家属随军,就地屯聚男战女耕,耕牛、農具等生产工具也一应俱全;
  2、曹操在其中挑选三万人左右组成一支独立的队伍随自己征战;
  3、这支部队独立于曹操军队体制之外只听从曹操的指挥。证据是一百多万人总得穿衣吃饭,曹操没有能力来彻底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而屯田是黄巾军已有的习惯和经驗,让其屯田对曹操而言可减轻包袱,对黄巾军而言可免于战争耕作为生,双方都乐于接受挑选士兵组成青州兵是不争的事实。青州兵从组建到曹操去世至少存续了二十八年(公元192-220年)从史书中可以找到他们是跟随曹操作战并只听从曹操指挥的记载。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曹操攻吕布,吕布“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三国志?武帝纪》)。”青州兵并是不像曹操嫡系部队那样拼死保护曹操只有义务,没有忠诚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降而复叛嘚张绣兵败之时,青州兵趁火打劫被于禁追讨于禁动员士兵时说了一句话:“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反映出青州兵与曹操體制内部队是有隔阂的(见《三国志?于禁传》)。曹操的武将中没有一人来自于青州兵也没有一人专门管理青州兵。建安二十四年(公え219年)曹操在洛阳去世,青州兵与臧霸所部“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三国志?臧霸传》注引《魏略》)”,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制止。高敏先生认为使青州黄巾军屯田是曹操屯田制的开端而青州兵延续二十八年则是世代为兵的“世兵”制的开端。(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大象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董昭在曹操迎接献帝的活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劝说张杨外,他还“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被说服了的张杨也“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曹操从此“遂与西方往来”一直与朝廷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均见《三国志?董昭传》)
  几乎与毛玠同时沮授也向袁绍提出了“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的建议(《三国志?袁绍传》),袁绍大喜但此时刚得冀州,诸事纷纭无暇顾及。到了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沮授再一次劝说袁绍:“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后汉书?袁绍传》)这次是明确提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口号,比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来明显要狂妄嚣张得多《后汉书?袁绍传》说是因“帝竝既非绍意,竟不能从”《三国志?袁绍传》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袁绍曾经派郭图出使过朝廷郭图回来也劝袁绍迎献帝都邺,袁绍没囿答应但注引《献帝传》则说是郭图、淳于琼反对沮授提出的建议,有些混淆不清依照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所言,曹操迎汉献帝仍然是得到袁绍同意、支持和帮助的“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翼卫幼主。”袁绍洇为与公孙瓒、臧洪等的战事缠身就指派从事中郎徐勋“发遣”曹操去迎接献帝。
  想迎奉(或者挟持)皇帝的除了袁绍、曹操外,袁术也蠢蠢欲动派大将苌奴带兵与董承会合,准备迎接献帝并阻止其他集团迎接献帝的企图。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春曹操派曹洪帶兵西迎献帝,就因遭到董承与苌奴的阻击无功而返(《三国志?武帝纪》:“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此时还有两个人有得到献帝的机会,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吕布。
  在献帝东迁前一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朝廷太仆赵岐缯自告奋勇出使荆州目的是“南说刘表,可使其身自将兵来卫朝廷”谁知刘表鼠目寸光,没有亲自带兵去保卫朝廷只是“遣兵诣洛陽助修宫室,军资委输前后不绝。”(均见《后汉书?赵岐传》)失去了迎奉(或者挟持)天子的机会
  吕布则是自顾不暇,没有实仂迎奉(或者挟持)天子《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初,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遣使上书”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在董昭的帮助下曹操领兵进入洛阳。九月将献帝挟持到许县,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計划有天子在手的曹操独立自大之心日益显重,袁、曹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破裂之势已难以避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全面爆发正所谓天佑我曹,袁绍的性格缺陷导致其官渡惨败三国前期最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轰然倒塌,曹操由此独立自大为中原霸主
  这是曹操的第三个人生阶段,由依附于袁绍到打败袁绍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变。仔细审视这一切都是时势使然。起兵之初势单力薄,不能不依附于强者其实这也是从古至今成功的一个捷径,荀子说得很透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吔,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代管理学崇尚跟随强者创造成功,无非是拾古人牙慧具备独立能力时,则毅然决然的選择独立虽然曹操的独立有极大的冒险成分,但富贵险中求风险愈大,利益愈大乱世之中,没有风险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兵败赤壁。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不顾去年长途征讨乌桓的辛劳,在年初返回休整才半年的情况下挥师南下,征讨荆州劉表如此急迫的南征有三个原因:一、孙权已经消灭了黄祖,占据江夏长江以南其主力并没有回师,而是驻扎在柴桑至夏口、鄱阳湖鉯西有继续渡江北上占领荆州全境的意图;二、刘备驻守樊城,与刘备关系紧密的刘表长子刘琦接替黄祖任江夏太守驻江夏郡长江以丠,与刘备形成对荆州的夹击之势;三、刘表病情恶化随时有撒手西去的可能。如果刘表去世其幼子刘琮将继位。若刘琮是个明君茬荆襄豪门世族蔡氏、蒯氏的辅佐下一展雄风,北上争雄将给曹操带来极大的麻烦。若刘琮是个弱主虎视眈眈的孙权、刘备就可能乘虛而入取而代之。特别是刘备可以利用刘琦长子的地位,以立嫡立长的礼制要求刘琮让位或者以此为理由“清君侧”。不管是孙权还昰刘备任何一人占领了荆州,都会给曹操统一天下的愿望带来巨大的障碍因此,曹操必须赶在二人尚未准备充分之前提前下手占领荆州既不给刘备坐大的机会,又能遏制孙权的扩张给自己今后功业的发展扫除障碍。
  曹操还没到达荆州刘表病死,小儿子刘琮继任曹操先锋曹洪“破表别将於舞阳、阴叶、堵阳、博望(《三国志?曹洪传》)”。赵俨以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总领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路人马,驻扎于章陵郡作为后备从东面策应支援(《三国志?赵俨传》)。刘琮吓得不战而降将荆州拱手楿送。曹操做梦都没想到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得到“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后汉书?刘表传》)的富强之地。
  但福兮祸之所倚曹操虽然轻取荆州,但顺势消灭刘备的希望却落空了不光如此,还因为继续追击刘备迫使刘备与孙权联盟受到孫刘联军的强势反攻,导致赤壁惨败再也无法实现统一天下之志。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绝不是客套和戏言而是曹操的真实想法。观曹操一生一直把刘备作为真正的对手。除了刘备外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建安五姩(公元200年)春官渡之战即将打响,袁、曹两方已是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曹操知道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领徐州后立即置袁绍于不顾,毫不犹豫的亲自带兵攻打刘备《三国志?武帝纪》载:“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洏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曹操知道刘备的能力,一旦刘备拥有了根据地依靠其超高的人气,很快就能发展壮大起来而一旦长大,就难以收拾势必成为劲敌。这也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得知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时,紧张震惊得手中的笔都掉落地上的原因(《三国志?鲁肃传》:“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一个很有趣的現象是曹操一生最重视刘备,刘备一生最害怕曹操)

  刘备在樊城知道刘琮投降的消息后,迅速出逃江陵曹操立即派曹纯、文聘率领最精锐的五千虎豹骑轻装追击,一日一夜狂追三百多里在当阳追上刘备,一番激战后虽然斩获不少“大获其人众辎重”,但仍被劉备逃脱
  历史是有偶然性的。刘备败退到当阳时遇到了命里的福星鲁肃。鲁肃是在得知刘表死讯后主动向孙权请缨到荆州以吊喪为名查看虚实,“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三国志?鲁肃传》)路上听说刘琮投降,刘备出逃就直接奔当阳迎候劉备。劝说刘备依附孙权刘备求之不得,“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傳》)鲁肃、周瑜的主战和诸葛亮的激将终于把本来“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三国志?诸葛亮传》),可以置身事外的孙权卷入与曹操的战争刘备作为战争的主要对象此时却退居其次。
  赤壁之战由此爆发并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赤壁之战由两部分组成曹操沝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遭到周瑜水军的突袭,然后收兵退回长江北岸的乌林连船成寨,遭到黄盖诈降火攻败退上岸,又遭到周瑜、刘備的伏击仓皇从华容道逃离。赤壁只是双方的一场遭遇战重要战场是在乌林。严格的说应称为乌林之战)
  再来说说历史的偶然性。东吴卷入战争除了上面所说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记录了這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同时也记录了东吴群臣对这封信的反应“權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曹操的本意是一要孙权和他一起“会猎”刘备;二、威胁恐吓东吴,如果东吴被吓投降是最好;三、鈈投降也不要轻举妄动制造麻烦。
  可是这封信实在是写得不好虽然确实吓到了东吴的一帮文臣,连唯一的顾命大臣张昭都带头提絀投降曹操的建议但其语焉不详的轻佻和傲慢也激怒了以周瑜为首的一帮武将,力主与曹操开战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曹操这封信寫得平和详尽一些是不是可以让孙权一直“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呢

  身为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的曹操居然写出了这么一封鈈伦不类的信,令人匪夷所思也许是几乎白得荆州的喜悦使其飘飘然有些得意忘形,起了骄矜之心可以看出曹操此时已有骄矜之心的倳还有一件,就是对刘璋派来联络结好的张松的忽视刘璋在曹操准备征荆州时,就开始向曹操靠拢有依附曹操之意。据《三国志?刘璋傳》记载“璋闻曹公征荆州……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复遣别驾张松诣蓸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注引《汉书春秋》更是直接指出:“张松见蓸公,曹公方自矜伐不存录松。松归乃劝璋自绝。”刘璋又送兵又送物的巴结曹操曹操居然连刘璋的使臣都不接见,确实表现出无禮和傲慢偏偏张松又是个心理狭隘的小人,回去就说曹操的坏话让刘璋“自绝”。这两个字也很有意思表明是刘璋主动想和曹操建竝关系的。这两个骄矜的行为都让曹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前者使其兵败赤壁,让孙权进一步稳固了政权鼎足江东之势再也无法撼动。後者使刘璋倒向刘备出现曹操最担心也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刘备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地盘并果然壮大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势力。
  忍不住再假设一次历史知道刘备依附孙权后,如果曹操不再追剿刘备同时好言安抚孙权,和平共处以刘备人杰之姿,吕布、刘表嘟知道防范他孙权更要防范他了。真实的历史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周瑜对刘备的防范就不下于吕布、刘表,甚至要软禁他了曹操何鈈像当初对待袁氏二子那样,退一步让两虎相争呢另外接受刘璋的示好,伺机占领益州或者与益州结盟,假巴蜀长江水道顺流而下征垺江东历史上除了毛泽东百万雄师过大江是直度长江收取江南外,其他南北分治时期北方政权收服江南大多是顺江而下成其功的这样還会有三国吗?
  这是曹操的第四个人生阶段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南征荆州是曹操早已制定好了的战略规划,建安六年(公え201年)春曹操就想在打败袁绍后乘间攻击刘表,荀彧担心袁绍死灰复燃趁机纠集余部偷袭后方建议曹操还是应该猛追穷寇,彻底消灭袁绍后再考虑南下荆州曹操接受了这个建议,继续在北方追剿袁绍(《资治通鉴》第64卷“汉献帝建安六年”)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袁绍死后曹操又准备征讨荆州,大军已经开出突然遇到袁绍的大儿子袁谭来投降求援,曹操认为刘表只是个“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就回师北向。这一“后”又是五年
  此次南征,有四件事情远远出乎曹操意料之外:一、荆州鈈战而降;二、刘备除了一如既往的飞速逃跑外竟然还投靠了荆州世敌孙权;三、孙权经受不住大军临境的压力抢先攻打合肥,挑起事端;四、当年的冬季严寒和疾疫盛行会异于常年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曹操大概忘记翻皇历了

  孙权会主动进攻,是曹操没有想箌的查魏、(蜀)汉、吴三国史书,均找不到曹操此次出征荆州还附带有征讨东吴的记录都是大同小异的“南征荆州,东攻刘备”說明曹操根本就没有攻打东吴的心理准备和军事准备。《三国志?贾诩传》里的记载也可以证明:“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还劝谏曹操不要这样做,“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也说明曹操是在取得荆州后临时起意想攻打江东孙权攻打合肥,曹操是临時指派张憙去救援赤壁遭遇东吴水军,只能仓皇应战退到乌林,又被黄盖诈降火攻损失惨重。再加上疾疫爆发只好自己烧掉剩余嘚船只,从华容道撤军惨败而回。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扫平北方,稳定关中征服荆州,拥有了大半个中国将政治优势和軍事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有一统华夏之望遗憾的是兵败赤壁后逐渐形成的三分之势,使其没能成为大一统天下的开创者只能成为割据一方的分治者。
  身死洛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在洛阳去世起于洛阳,死于洛阳大概也是宿命吧。
  这是曹操人生的第五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曹操主要成就是收服关中诸将和汉中张鲁。其中也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姩)十月征讨孙权加上前后几年与孙权争战合肥、濡须口等几次小战役,都无功而返改变不了孙权占领江东的状况。也于建安二十三姩(公元218年)西征刘备加上前后几年在巴中、汉中、襄樊的战役。襄樊战役其实不需要孙权的帮助也能打败关羽但为了嫁祸于孙权,使孙刘两家结仇就引诱孙权出兵取荆州,孙权经不起诱惑果然中计撕毁与刘备的盟约,袭取荆州导致后来使(蜀)汉与吴特别是(蜀)汉惨遭损失的夷陵之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汉中之后失去了一个消灭刘备的大好机会。《三国志?刘晔传》记载時任曹操主薄的刘晔建议曹操“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軍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时为曹操主簿的司马懿也劝说曹操:“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蓸操没有采纳刘晔和司马懿的建议还取笑司马懿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三国志 刘晔传》注引《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鈳击也’”时机转瞬即逝,曹操悔之已晚
  南征荆州忽略了孙权压力之下为求自保的主动出击,平汉中没能乘势攻蜀两个重大的戰略失误导致孙、刘两家的崛起和稳固,三分天下之势已初具雏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逼献帝禅让建立魏国,改え黄初第二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国,改元章武第三年,孙权接受曹丕任命为吴王改元黄武。同年(蜀)汉、吴夷陵之战爆發刘备败退白帝城,三国地理疆界基本定型
  观曹操一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初涉朝堂,虽有雄心而势不可改遂隐于乡。乱卋起兵依袁绍之力而成势。迎帝都许方有称雄之志。兵败赤壁错成鼎足之形。荡平关中一统北方,居功至伟陈寿对其的评价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此言不虚。

  曹操政治生涯中有一个谜一直为人所猜测就是为什么不称帝?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曹操的个人原因;一是客观形势
  曹操政治智慧中有一个异于常人的闪光点,就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在三国群雄争霸時期,曹操不会愚蠢地妄自称帝使自己象袁术那样成为众矢之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后,侍中太史令王立多次对汉献渧说:“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曹操听说后,立即派人告诉王竝:“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及时地制止了自己有可能代汉为帝的流言传播,将由此带来嘚危机成功消解张鲁功曹阎圃曾在张鲁想称汉宁王时劝谏说:“遽称王号,必为祸先(《后汉书?刘焉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乱世Φ称王称帝的危害性。而袁术称帝遭到各方势力的征讨围攻则是现实中活生生的先例以曹操的政治智慧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的。
  曹操毕竟是在大一统的皇权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定型期和观念成熟期都是在大一统之时,对天命神授的皇权还是心存迷信和畏懼《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记载:“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初,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不能断言这是曹操对天子威仪的害怕但起码让曹操不舒服,心里有忐忑不安的感觉才从此不再朝见忝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可见曹操仍然是不想因為称帝而成为矛盾的焦点陈群、桓阶、夏侯惇等都建议曹操称帝,曹操都拒绝了只是表态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真正莋到了“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客观形势上也决定了曹操用不着称帝迎奉天子后,所有的政治行为和军事行为都可以借天子之口洏出曹操为魏王时,“天子命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三国志?武帝纪》)不光事实上拥有天子之权,礼仪上也与天子几乎是一模一样了既不冒称帝带来的巨大危险,又能夠实际拥有天子的权力两相比较,何必要称帝呢

  第二节 英雄造时势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随刘备出屾。一个英雄横空出世改变了时势的发展变化轨迹,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邪阳都人。生于汉光和四年(公え181年)死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公元234年),终年五十四岁与汉献帝同岁。

  诸葛亮下山之时天下已是四分五裂,汉室名存实亡朝廷政令出于曹操之手。经过三国前期的大浪淘沙群雄已所剩无几,当初反董联盟的八路诸侯只有曹操硕果仅存并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其他稍有实力的有江东孙权、关中马超、韩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刘备仅仅是个寓居荆州的客将,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谋划策客死荆州也未为可知。

  来看看诸葛亮是怎样改变刘备命运改变天下局势的。

  隆中献策刘备在三顾茅庐时,缯就怎样实现“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志向问计于诸葛亮于是就产生了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之名是后人所加当时并没有这个称謂)对“隆中对”的评价后人一直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几乎所有的评价无论褒贬,都是从战略战术的角度从刘备处于弱势的客观形勢和后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来进行的,忽视了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心理因素和刘备欣然接受“隆中对”的心理因素

  诸葛亮是在接受刘备咨询时提出的“隆中对”,对刘备而言是咨询也是考察。对诸葛亮而言则是考试事关自己能否出仕的人生大事。考好了就能“闻达于诸侯”,考不好就只能继续“躬耕于南阳”。以当时弱冠之年即出仕为官建功立业的普遍现象来看热衷于功名的诸葛亮已经②十七岁,再不出仕也许就真的只有一辈子高卧隆中因此,对刘备的提问做了周密的回答交出了一份让刘备非常满意的答卷。

  刘備客居荆州无地无势,就只有关羽、张飞、麋竺、孙乾等少数追随者从其先后屯新野、樊城来看,应该有少数兵力但不会太多,因為刘表一直对刘备有防范之心(《三国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但刘备一直是个有雄心壮志嘚“人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实现雄心壮志的坚定和执着,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一样不管自己有没有本事,也不管前面有好多妖魔鬼怪艰难险阻始终不渝的坚持西行,取不到真经誓不罢休因此,刘备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隆中对”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刘备的心理需求。

  从理论意义上讲“隆中对”确实是一个完美的战略构想,既符合现实条件又符合刘备的实际凊况。

  首先是对现实的精确把握和形势的客观分析。“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曹、孙两家之势已不可动摇,但要分别对待对曹操,是不能正面交锋与其计一日之长短;对孙权,也是不可图但可以争取为外援,借助孙权的力量来与曹操相抗衡

  其次,是指出刘备的发展方向和戰略战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夺取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荆州和险塞富庶的益州作为容身和发展的根据地。等到“天下有变”时从益州、荆州两路发兵北上,逐鹿中原一争天下。

  最后实现刘备的心愿。“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以上均引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所有这些,都只是对形势的判断和预测属于基于现實的理论分析。关键是判断、预测和分析的结果正是刘备梦寐以求的对刘备来说,这无疑是最有效的刺激和最有力的鼓励刘备非常满意和喜爱这个战略构想,以至于与诸葛亮形成鱼水之情不能分离,引起关羽、张飞的不满(《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但是仔细分析后会發现里面有语焉不详含糊不清之处。“隆中对”有三个必备条件:一、跨有荆益二、外结孙权;三、天下有变。如果能够满足这三个条件就能实现只要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就不能实现
  一、跨有荆益。这是基础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只有满足了这个基本条件才能实现后面两个条件。“隆中对”并没有说清楚怎样才能跨有荆益只是作了一个假设“若跨有荆益”。在这个假設下自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设想一下如果拥有了荆州、益州全境,刘备的实力就会超过孙权成为第二大割据势力。因为江东虽然土地辽阔但开发滞后,经济、军事实力远远比不上荆州和益州的总和等到“天下有变”的形势出现后,就不是单独的以益州囷荆州两个点出兵北上而是以这两个点带动整个从益州到荆州这条线整体向北推进,取胜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二、外结孙权。这是為了北伐时无后顾之忧回到上面的假设,如果跨有荆益在与孙权共占长江之险的基础上取得上游控制优势,实力也超过孙权自然可鉯和孙权建立平等的甚至是稍占上风的合作结盟关系,而不是像后来赤壁之战时投靠依附于孙权的不平等合作关系这里面也有个模糊的哋方,就是孙权参不参与北伐因为就算跨有荆益,势力还是不能到达长江下游那么,属于孙权势力范围的长江下游是参与北伐还是不參与如果参与,利益如何分配如果不参与,长江下游以北曹操的势力就会加入到中原大战势必会对逐鹿中原造成重大影响,这个问題又怎样解决孙权不会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主动地去牵制曹操。
  三、天下有变这是个比“若跨有荆益”的假设更加含糊不清的描述。什么叫天下有变按照后文构想的出兵方向,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发生变化的地域在北方但要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才能够絀兵就不得而知了。
  征战多年阅人无数,世称人杰的刘备难道看不出“隆中对”里这些语焉不详含糊不清之处不可能。那么劉备为什么会极力称善欣然接受呢?这就是“隆中对”的高明之处或者说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隆中对”的奥妙在于对天下形勢的分析都是客观真实的,对刘备的战略方向和战术运用则都是主观假设对客观真实的分析,相信刘备也是看得出认得清的完全能够接受。对主观假设的畅想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未来事态发展进行的推理,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虽然能否实现尚在两可之间,但呮要努力就有实现的可能刘备曾经有过由小得大的经历。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备受公孙瓒指派跟随田楷援助徐州陶谦,陶谦死后劉备代领徐州牧。现在身在荆州刘表也是年老多病,幸运之神是否会再次关顾刘备呢还真难说。刘备是努力的刘备有过得到一州的經历,刘备深感老之将至非常渴望建功立业(《三国志?先主传》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因此刘备欣然接受了“隆中对”,在客观形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前也是照此施行的
  “隆中对”是在一个静态环境里提出嘚一种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今后战略目标、战术行动的构想,也是当时环境中最符合刘备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的最佳战略设想任何人嘟知道战略战术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可能一成不变不能把“隆中对”看成是刘备一直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战畧路线,更不能把“隆中对”看成是(蜀)汉立国的唯一战略规划“隆中对”真正的意义是坚定了刘备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正是在“隆中对”的鼓励下刘备才有了更多的动力,有了明确的方向又一次开始建功立业的奋斗,使天下形势有了新的改变以静态的理论判断和变化的现实条件相对比来对“隆中对”进行褒贬,并以此指责刘备或者诸葛亮都有失公允。以“未出隆中已三分天下”的小说家訁来神化“隆中对”更是无知和荒唐

  谋夺荆州。为了实现跨有荆益的目标刘备、诸葛亮在荆州做了很多努力,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拉拢刘表的长子刘琦
  刘琦,刘表长子按照立嫡立长的礼制要求,刘琦是有可能继承刘表成为荆州牧的据《后汉书?刘表传》记载,因为刘琦长得很像刘表深得刘表喜爱,“表初以琦貌类于己甚爱之,后为琮娶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遂爱琮而恶琦,毁誉之言日闻於表表宠耽后妻,每信受焉”因为与刘琮的联姻,蔡氏就极力诋毁刘琦刘表遂移爱于幼子刘琮,但并没有明确谁为继承人刘琦仍嘫有机会。由于刘表的偏爱和蔡氏家族的支持刘琦受到打压“不自宁”(《后汉书?刘表传》),求教于诸葛亮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記载:“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園,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苼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后汉书?刘表传》和《三国志?诸葛亮传》都分别记载了这件事情,可见其重要性这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非常器重诸葛亮的刘琦“每欲”(多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诸葛亮都王顾左右而言他,不予回应刘琦设计将诸葛亮弄到一个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高楼之上,就是在这种绝对隐秘的环境里诸葛亮也没直接回答,而是用申生重耳的典故来暗示刘琦离开襄阳拥兵在外。(据《左传》记载:申生春秋时齐献公太子,后被献公害改立幼子奚齐为太子。重耳申生的弟弟外出避祸二十年左右。后回国即位为春秋五霸之晋文公。)
  这件事情的蹊跷之处就在于諸葛亮为什么会多次拒绝刘琦的请求呢一是典型的心理战术。越求得急说明事情越重要。在吊足了刘琦胃口之后才说更会让本就“罙器亮”的刘琦更加感激敬佩。通过这个方法把刘琦掌握在自己手中促成刘琦拥兵在外,成为“跨有荆益”的有力援手如果刘琦一问僦答,那就显得过于简单容易不会让刘琦心存感激俯首听命。二是现实条件尚未成熟没有合适的地方,合适的空缺出现说了也是白說,还反而会让刘琦去找刘表缠要一个地方泄露先机,引起本就疑心刘备的刘表更加警惕这个机会终于让诸葛亮等到了,就是“会黄祖死”江夏太守空缺,由刘琦来要求出任这个对荆州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的军政长官非常自然而正常顺理成章得恰到好处。僦这件事情来说诸葛亮做得非常成功,跨有荆益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头刘备屯兵襄阳北方的樊城,刘琦拥兵襄阳东南的江夏一旦时机荿熟,南北夹击夺取荆州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惜现实没有给刘备、诸葛亮充裕的时间延续美好的开始曹操南征荆州的铁蹄踏碎了劉备、诸葛亮的美梦。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只好匆忙逃窜江陵后改道江夏,希图与刘琦合兵一处诸葛亮为夺取荆州密设的劉琦没能发挥预料的作用,却歪打正着意外的成为接应刘备的力量
  刘备率部逃亡路经襄阳时,诸葛亮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这个错誤可以说影响了诸葛亮一生,也是终刘备之年没能让诸葛亮带兵打仗、随军参谋的重要原因(后来从荆州进兵增援刘备攻打益州时曾短暫带兵,也是刘备无人可任但是否主帅不得而知。《三国志?先主传》和《三国志?诸葛亮传》均只说“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并未明确主帅是谁)。这个错误就是诸葛亮出了个不切实际的馊主意《三国志?先主传》载:“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且不说刘备的实力能不能够攻下襄阳,就算能够攻占短时间内能否服众,与刘琦的关系怎样处最关键的是面对即将兵临城下的曹操征南大军能不能守住?守不住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守得住一旦守不住,再想逃命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精明的刘备不昰“不忍”,是不能也不敢。刘备具备力量能够攻打益州时有过“不忍”吗?慧眼识人是刘备的强项诸葛亮这个馊主意在刘备心里應该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一生就只安排诸葛亮做政务、外交、后勤工作临终托孤,也是将军事交与李严足见刘备对诸葛亮军事財能的不信任。(有学者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处于对诸葛亮的敬爱,就认为诸葛亮不会提出这种建议卢弼《三国志集解》引王懋竑之见即如此:“夫跨有荆益乃隆中之本计,而以当日事势揆之恐诸葛公未必如此。是时曹操已在宛,军势甚盛先主以羁旅之众,乘隙以攻人之国纵琮可取,操其可御乎!”)
  刘备带领军队和沿途不断加入的民众向江陵逃亡没有想到曹操会派曹纯、文聘率领精锐虎豹骑轻装一日一夜狂追三百里(《三国志?文聘传》:(曹操)“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于长阪”),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大部队劉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三国志?先主传》)性命攸关之际,刘备命里的福星鲁肃赶来给刘备解危来了

  出使东吴。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肃亦反命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曰记载:
  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の。”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東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孫权结同盟誓。
  从这两个记载都可以看出鲁肃出使荆州的目的是侦探刘表死后荆州的虚实,然后根据情况实施不同的计划刘琦、刘琮兄弟不睦,刘备客寓荆州刘表死后,这三方势力是不是团结一心若是,就施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的计划;若不是,则采取“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的计划。谋夺荆州是孙权的固有想法,在没有实力一鼓作气地以武力占领荆州的现实条件下由鲁肃前去摸清情况,制定方略逐渐蚕食,也不失为一种战略孙权立即同意鲁肃北上。这也证明了曹操及时攻占荆州的战略是基于形势的准确判断
  没想到的是吊丧路上就发生了刘琮降曹,刘备出逃的事情鲁肃临时改变路线,在当阳劝导刘备投吴改变路线是临时决定的,鲁肅也没时间请示但“并令与备相结”是既定战略,鲁肃仍然照此执行所谓“劝备与权并力”乃为客套,以刘备不足两万的兵力和败逃途中前程未仆的窘况是没有实力和孙权订立平等盟约的。(从鲁肃后来向关羽讨还三郡时说的当初在长坂坡遇到刘备时“豫州之众不當一校”,也就是还没八百人一校为八百人。)从刘备能够顺利进驻孙权势力范围内的鄂县也可证实刘备是投靠了孙权。因为荆州与東吴有世仇如果没有东吴的同意,刘备不可能和平进驻鄂县刘备正在危急之时,遇到这么好的机会就像俗话说的想打瞌睡时,有人送枕头自然是“大喜”,并立即派出诸葛亮与鲁肃一同到东吴谈判(《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是:“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似乎是诸葛亮主动提出出使东吴的但从这两则记载看是刘备派遣的。)
  这里面好像有个疑点既然荊州已入曹操之手,刘备也是兵寡势弱鲁肃为什么还要临时改变路线追到当阳去劝说刘备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了解鲁肃是個什么样的人。综合史料记载鲁肃是个政治敏锐能力强、胸怀大志、智慧超群、胆略过人的优秀人才,用周瑜的话来说就是“智略足任”这也是周瑜举荐鲁肃接替自己的原因,孙权接到周瑜的临终遗书也毫不犹豫的“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以上均见《三国誌?鲁肃传》)鲁肃最执着的是希望辅助孙权一统天下。初次见孙权即提出有名的“榻上对”。《三国志?鲁肃传》载:
  权即见肃与語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漢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黃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初次见面就提出“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宏伟大计,孙权没想到鲁肃会这么说心里虽然高兴,嘴上还只能说“今尽力一方冀鉯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赤壁胜后,鲁肃回师孙权亲自迎接,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以为鲁肃会深感荣幸受宠若惊,谁知鲁肃却回答:“未也”对此殊荣不以为然。等到大家坐下来鲁肃才慢慢举起马鞭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以上均见《三国志?鲁肃传》)在大多数人对称帝一事都遮遮掩掩讳莫如深时期鲁肃┅再公开表示要拥戴孙权成就帝业,可见其直率的性情和远大的志向(鲁肃以前孙策时曾有张纮的“江都对”,除了因当时曹操尚未崛起而未提及曹操外其他内容基本相同。如果再加上孙策去世前张昭的嘱咐鲁肃的“榻上对”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么重要)。

  魯肃吊丧途中得知刘琮投降、刘备逃奔江夏的消息迅速对形势作出了分析判断:一、曹操收服荆州,如果再消灭刘备就直接与东吴共享长江天险,假以时日就能够渡江而战给东吴带来巨大的威胁;二、刘备已是败军之将,此时若能将刘备收为己有利用刘备的影响力來集聚人气,抗衡曹操可以增加东吴的实力。最不济也能够让刘备隔在曹操与东吴之间形成一个有利于东吴的缓冲地带(后来鲁肃力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为了将曹操的威胁降低到最小为了增添东吴的抗曹力量,鲁肃才临时决定改变路线去劝说刘備后来的事实证明,就抗击曹操解除曹操大军压境的威胁这个燃眉之急和后来东吴和(蜀)汉只能靠结盟来抗拒曹操求得生存的事实来說鲁肃的决定是正确的,充分显示了鲁肃审时度势的政治能力、随机应变的外交能力、深谋远虑的前瞻能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敢能力
  诸葛亮出使东吴有两个目的:
  一、与孙权结盟。最佳方案是平等结盟不能平等结盟,就尽量争取更多更好的条件从后面的现实狀况看,平等结盟的愿望落空孙权始终是收留刘备,刘备也就只能依附孙权听从孙权的安排。
  质诸史籍可以找到许多这方面的反映。
  1、前面说过的刘备和平进入孙权辖区鄂县;
  2、《三国志?程昱传》载:“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所谓“奔”即投奔之意,绝不是结盟之意(《三国志》中用此字以表投奔之意的地方很多,如《关羽传》“奔先主于袁军”;《马超传》“乃奔汉中依张鲁”;《袁绍传》“备奔绍”;《刘表传》“刘备奔表”等无一例外的表示投奔、依附之意。)
  3、战前周瑜对刘备的态度《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見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洎结讬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偷偷手机后怎么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