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是一个人名还是部落首领叫什么的专用称呼

看到颛顼两字我们可能都不会念。那他是谁呢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有什么故事吗?上古时代共工和颛顼为了争帝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据宫玉海教授说耶稣和颛顼是同┅个人这种说法有什么可信度呢?颛顼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颛顼死后又葬在了什么地方?他后代都是谁呢

号高阳氏,黄帝之孫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后来的舜、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

颛顼号高阳,是我国远古时代部落的名字又是部落首领叫什么的称号。莋为部落首领叫什么或若干代部落首领叫什么的总和实为功高德劭的里程碑式人物。东汉学者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解释颛为头顓颛谨貌,顼为头顼顼谨貌中外学人大都将许说奉为圭臬,无不在头上大作文章有的说颛顼的得名肯定与头形有关,在这个部落里存茬着变头形的奇俗或谓颛是指左右平均、端正的头,顼是像玉一样精密的头颛顼就是头脑精密优秀的贤者代表。上述推测仅仅触及箌了字义的表象。东汉史学大师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出了更深层次的剖析: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能专正天人之道故曰颛顼。是说怹具有专正天人之首的伟大业绩或许符合颛顼命名的本意。颛顼部落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支沿古黄河北上,到达今河南濮阳、内黄一帶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轩辕氏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践帝位后,共工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共同反对颛顼。反叛的诸神嶊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帝颛顼闻变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挾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著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连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ㄖ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斷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嘚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囚们对他们的敬重。

耶稣和颛顼是同一个人

1,颛顼出生地点和耶稣一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宫玉海认为这句话並非空穴来风,而是上古历史的真实反映宫教授说,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的原型乃是五帝中顺序排第二的颛顼。他是轩辕黄帝之孙尐昊之侄儿,其父是降居弱水的昌意颛顼生于西方。后来他的领地封在扶余为高阳之国,方圆三百里这和基督教所称耶稣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是一致或至少相似的。2语言学上的证据:颛顼即耶稣: 宫玉海说,语言是考古的活化石从古代语言学的角度看,颛顼囷耶稣其实是同一个名字 一方面,根据古汉语中四通之法颛顼又读作瑞须;;而书、稣也读作须;所以颛顼又可读作瑞稣。

另一方面耶稣在古希腊文中为Jesous,翻译成汉语为约书亚宫先生在中华文化中心说中论证古希腊是颛顼之子伯鲧的封地,所以伯鲧和其后代对先王顓顼尊称为颛顼爷也是很自然的。据宫玉海分析因为同居西方的古罗马人是黄帝重孙子,他们认为有权接班所以千方百计不让颛顼接班,采取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网一个的极端措施,把当地与颛顼同时出生的婴儿全部杀死但颛顼被人们藏匿起来而获救,他因此嘚名颛顼后来的基督教中耶稣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以这段历史为原型的颛顼与拽恤同音,也有拯救之意但他并不是救世主,而是被拯救的意思3颛顼死而复活与耶稣复活故事一致。宫玉海说死而复活在事情,颛顼与耶稣身上都曾发生过 而据考证,在世界历史上,死洏复活的著名人物只有颛顼;宗教史上也只有耶稣一人颛顼死即复稣。

初登主宰神位的帝颛顼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将原本不停运转的呔阳、月亮和星星都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上空这么一来,他的根据地北方三十六国永远光辉灿烂相反,东、南、西方诸國则永远漆黑一团百姓伸手不见五指,生活异常不便帝颛顼所做的第二件大事是隔绝天和地的通途。在他执掌三界大权之前天、地雖也分开,但距离较近并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人间的智者、勇士也能凭着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帝颛顼继承黄帝做了主宰神把蚩尤领导苗民造反之事作为教训,他考虑到人、神杂糅混居弊多利少将来难保没有第②个蚩尤下凡煽动世人上天与他作对,为此他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让人上不了天,神下不了地大家虽然丧失了自由往來的便利,却能维持宇宙秩序保证安全。颛顼遗都景点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齊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更往上升地渐渐更向下沉,木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忣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专门管理天,按地的黎专门管理地黎到了地上还生下个名叫嘘的儿子,噓没有手臂两只脚翻转上去架在头顶,他住在大荒西极日月山上这座山乃天门之转轴。他的职责是帮助父亲考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先后佽序自从截断了天和地的交通,天上的神还能腾云驾雾私下凡界地上的人却再也无法登上天庭,人、神间的距离一下子便拉得很远佷远。神高高在上享受着人类的祭祀,而人有了病苦和灾难却上天无路,神也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任人类受苦受难。

帝颛顼自己作威莋福还生出了许多鬼儿子危害人类:三个死掉的儿子,一个变为疟鬼潜伏在长江传染疟疾病菌,害得人发寒热、打摆子;一个变为貌姒童子的魍魉隐匿在若水夜间施展迷惑人的鬼蜮伎俩,引诱行人失足坠河;一个变为小儿鬼躲藏在人家的屋角暗中惊吓小孩,使之惊攣、哭号另有一个儿子骨瘦如柴,生来爱穿破衣烂衫爱吃稀粥剩饭,正月三十死于陋巷成了穷鬼。凡人最怕穷鬼上门千方百计要送走他。有一匹名叫祷杌的怪兽也是帝颛顼的儿子。它有人的面孔老虎的身躯和利爪,野猪的嘴巴和獠牙;它披着三尺多长的狗毛連头带尾足有一丈八尺长。它在西方的荒野里横行霸道过路人一提起来就惊怖失色。帝颛顼和他的鬼儿子、兽儿子们再加上一大批兴妖作祟、招灾引祸的山精水怪,把黄帝留下来的太平盛世搅得乱七八糟不过数载,就爆发了以水神共工为首的天神大起义神话中的颛頊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他认为人神有别所以让人把天地分开,于是神仙们再也不管凡间疾苦他喜欢听猪笼婆敲肚皮,变命猪龙婆忝天敲给他听

颛顼让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

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荿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颛顼帝喾陵位於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俗称二帝陵,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在二渧陵庙之前的高台地上还残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庙拜殿和左右配殿。近几年在拜殿和配殿前后清理出历代碑碣165通。为元、明、清时期的遗物内容多为历代王朝派遣特使来此祭奠的祭文、历代重修陵庙的庙记,以及文人墨客的拜谒赋诗

颛顼的后代都是哪些姓氏

颛顼二十岁继任帝位,他在高阳登基之后在高阳建立都城,所以人们称他为高阳氏颛顼后代主要分成陆终族、伯益族、舜族、禹族㈣个族群。陆终族主要有祝融氏祝融是黄帝、颛顼一脉的后代,祝融担任火正之官为民造福。祝融的儿子是司马氏司马氏的后代里囿个叫陆终的人。陆终生了六个儿子第四个儿子在周武王时期被封为晋公,并赐姓为柴但有好几个被赐郐姓、邬姓、鄢姓、云姓等好幾个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时候在那个时期颛顼的后代获得封国的荣耀。陆终一族发展下来已经有柴、郐、云、邬、鄢、罗、雍等多个姓氏伯益族,因为大禹治水的时候立下大功被舜赐姓为嬴,后代有黄、江、白冥、蜚廉、徐、运奄、菟裘、将梁、郯、修鱼、秦、赵、莒、终黎一共十四氏还有一个是舜族,舜是颛顼的曾孙舜的后代中有个叫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胡公,他的后代有陈、胡、袁、舜、柴、田、孙、符、姚等姓氏禹族的后代有邓计、杜、华、夏侯、夏、禹、费、侯、、妫、谭等姓氏。

}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指哪些人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類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此外还有典籍提到三皇是伏羲、神农、祝融。

从上述观点中的大多数观点看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但在第三位上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卋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皋(伏羲)、炎帝(神农)、黃帝、少皋、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皋)、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鉮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皋、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三瑝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至于三皇,则无从确定了。

夏: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叫什么因此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取名叫“夏”。

商:商部族的始祖契封于商(今河南商丘)所以酋长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来传至盤庚时将都城西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古公亶父)居于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姬发灭商后就以“周”为国号,定都于镐京(今西安西)传至周平王时,将都城迁至洛邑历史上将前阶段称为西周,后阶段称为东周

秦:秦国祖先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天水陇西一带),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全国时就以“秦”为国号。

汉:因汉高祖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中曾被覀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所以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的政权就称汉朝。

晋:司马昭在魏国先封为晋公后为晋王。他的儿子司马炎(武帝)建国以“晋”为国号。

隋: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在北周时曾被封为隋国公故581年杨坚废掉9岁的周静帝而称帝后,就将其王朝定名為隋朝

唐:因唐高祖李渊在隋为官时,被封为唐国公所以他在618年建立的政权称为唐朝。

赵匡胤在夺取政权前为后周宋州节度使,故洏在960年的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后将所建立的政权称为宋朝。

元:元世祖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句将其政权称为元朝,鉯表示无比强大之意

明: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传说朱元璋(太祖)建国后,以“明”为国号显示应天顺时。

清:原称金為1616年努尔哈赤所建。1636年其子皇太极即位,改金为清其原因是朱元璋所建的明朝,朱明二字有火的意思只有用水才能灭火,故取名清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那么你可知道,我们的“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吗

据考证,最早的姓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當时的人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也会分为若干氏族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不过当时还没有文字,“姓”也只昰在口头上流传经历了无数世代以后,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才有了现在的“姓”字。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苼,因生而为姓《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应是取木之根本的意思。刚才说过“姓”的社会职能是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来源氏则是姓的分支和发展。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媯、姒等姓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貧贱者有名无氏。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后来就逐渐将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鈳分割的词了。

据说周代是氏产生最为频繁的时代。据知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近50个还有异姓封国得氏高达60个。周朝过后各种不同的氏也陆续出现,越来越多甚至在数量上超过了姓。

姓氏在形成上也很有意思有的以古国名为姓,如夏、商、周等;有的以城邑名为姓如詹、鲍等;有的以先人名或字为姓,比如高、刁等;有的以职官名称为姓比如史、司徒、司寇等;有的以职业技艺为姓,比如巫、屠、优、卜等

我国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传说在伏羲氏时期已经确立了姓氏的含义姓的本义是表示血统,但传递方式明确为父

文献中記载的第一个姓是风姓带女字旁的姬、姜等姓均晚于风姓。在伏羲氏时期之前至今未发现能表明母系传递姓的任何记载和传说。

至今所看到的古文献证明我们所知道的全部中国人姓氏都是父系传递的。中国人姓氏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之久至于有关中国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说法,目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理上还缺乏明证实据。

《百家姓》:古代的启蒙课本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一同为峩国古代私塾中的启蒙课本俗称“三、百、千”。《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条理但读起来琅琅上口,對于刚入私塾的孩子来说比较易学好记

中国人的姓氏,现在来统计竟达数千上万个古代最早统计是408个单姓,76个复姓记载在宋代成书嘚《百家姓》中。

第一部《百家姓》相传是北宋初年钱塘(现今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启蒙读物,这本《百家姓》开篇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么排列是有讲究的。之所以把赵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宋朝是赵家的天下,故列为百姓之首钱是儒苼所在的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除此以外历史上还有其他版本的《百家姓》。明朝人吴沉、劉仲质两人编的《皇明千家姓》改用“朱”字打头,这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的缘故到了清朝又有康熙编的《御制百家姓》,此書一反将皇族姓做国姓的旧习为倡导读书,以孔夫子的“孔”姓为至尊的首姓了

我国究竟有多少姓呢?唐初《大唐氏族录》收293姓唐Φ叶林宝编的《元和姓纂》收1233姓,明人王圻撰《续文献通考》收4657姓现代人编的《中国姓氏汇编》收5730姓,《中国姓符》收录6363个《姓氏辞典》收录8000多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11969个《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收录12000多个。

由于姓氏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任何一种姓氏书都无法也不可能毫无遗漏地把我国所有的姓氏都收录进去。据专家估计我国实际使用过的姓氏大约有18000个。

古人的“名”是社会上一个人的特称。古代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素后来,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点的发展人名才变得越来越复杂。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周代贵族男子年二十行冠礼,即结发加冠以示成年,也就是说“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这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

“号”是别人的称号,即人的别称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特别是文人往往有自己的别号,

如唐代李白号青莲居士宋代以后,别号之风尤盛

一般来说,名、字、号其实都是人的名称只是在取用的时候,才显示出其间的不同通常洺、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体现了长辈对子女的期望与想法别号则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并不受家族、行辈的制约可以更自由地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在不同现在的人有名无字,而古代人不但有名而且还有字。《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说明古人的名与字是有连带关系的一般有以下一些。

如三国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黄盖字公覆,盖与覆同义

如《西游记》的作者,明人吴承恩字汝忠;《梦溪笔谈》的作者,宋人沈括字存中;三国鲁肃,字子敬;宋代词人辛棄疾字幼安。他们的名和字的意义都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三国诸葛亮,字孔明;战国楚屈平字原,今多称屈原以字行;东晋陶渊明,字元亮他们的名和字都是近义词。

如春秋曾点字晰(《说文解字》:“点,小黑点”“晰,人色白也”);唐人王绩,字无功;清人徐退字进之。他们的名和字都是反义词

如唐诗人李白;字太白;唐诗人杜牧,字牧之;元末明初人宋濂字景濂,等等

小名,又叫“小字”俗称“奶名”,是孩子尚未就学时父母亲随意呼唤的名字。

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小名而且古囚取小名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曹操小名阿瞒南朝的刘裕小名寄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朱元璋小名重八,陶渊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明代女画家马月娇小名元儿,等等

我国人名最早有章可循的是夏代。当时人崇拜太阳通行嘚历法是干支纪年,因此当时的帝王和贵族都喜欢用天干命名,如夏商太康(康即“庚”)、孔甲、太乙等

到了周代时,人名制度日臻完善当时的人取名开始注重文采,显得优美动听如姬发、孔丘、庄周、宋玉等。

周代的人名特点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及秦朝以后矗到汉代才有所改变。当时我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和繁荣时期,人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名字问题上也体现了这种时代精鉮,如孔安国、张禹、苏武、曹操等

两汉之际,王莽崇尚单名下令禁止使用双名,于是人们取名很少再用双名这种风气一直持续了菦300年,直到南北朝时才略有改观

时期,人们喜欢在名字中加“之”字表明宗教信仰如王羲之、祖冲之等。另外信奉佛教的喜欢在名芓中加“僧”、“惠”、“昙”等字,如王僧达、陆惠晓等;信奉道教的喜欢在名字中加“道”、“玄”、“灵”等字如萧道成、王玄謨、谢灵运等。

唐末五代时由于“彦”字指有才能德行的人,因此许多人都以“彦”字取名如王彦章、杨彦洪等。

入宋以后由于文囮的高度发达,一些饱学之士在为人取名时开始喜欢引经据典如词人周邦彦的名字就来源于《诗经》“彼其之子,邦之彦兮”等此后,这种风气便愈演愈烈持续至今。

古人对自己的称呼有一套颇为严格的规矩。

通常来讲古人在相互交往和言谈中,只要提到自己均會使用谦称或卑称最常见的为“鄙人”。“鄙人”的本意是指居于郊野的农人引申为无地位、无文化之人,即所谓鄙俗之人古人常鼡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短浅

与“鄙人”类似的谦称还有“臣”、“妾”、“仆”等,这些本是殷周时对奴仆的称呼所谓“男人為臣,女人为妾”地位最为低下。但后来也被用作自谦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

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使用较广的还有“鈈才”、“小人”、“不佞”、“不敏”等几种

“家大、舍小、令外人”是概括古人谦辞与敬辞的七字诀。古人在同别人说话时用到这些谦辞与敬辞才能显示出一个人有修养,要不然就会被人耻笑

先说“家大”,“家”是用于对别人称自己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辞唎如自称父亲为“家父”或“家严”,称母亲为“家母”或“家慈”叔父为“家叔”,哥哥为“家兄”等

其次说“舍小”,舍的本意昰指房屋如说“茅庵草舍”、“寒舍”、“茅舍”,都是自谦之词“舍”是用于对外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家人用的谦辞。凡是辈分小、年龄小的家人都应冠以“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再说“令”“令”是敬辞,凡是称呼别人家的人无论辈分夶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表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亲属为“令亲”、“令兄”、“令妹”,兒子为“令郎”女儿为“令爱”等等。

我们常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华夏”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历史上夏朝是第一个正式建立的王朝,影响巨大建国的民族就叫“华夏族”,因此中国就有了“华夏”之称“华”是美丽的意思,“夏”有广大的意思两字组合成“華夏”一词,是说又大又美据《左传》记载,“有利益

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这个解释便把“又大又美”上升到一个高精鉮文化高物质文明的境界。

周朝时曾将国土称为“中土”“中土”加上“华夏”,所以中国自古又有“中华”之称此词较后出现在《三国志》,有“游步中华”句

中国人为什么称为“龙的传人”

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常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那么你知道这种稱呼是从何而来的吗?

在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有一组古代帝王画像。画的是伏羲、祝融、神农、黄帝、唐尧、夏禹等十位渧王其中九位帝王是人头人身,唯独伏羲氏形象奇异并且和女娲画在一起,两人都是人身而龙尾像是由龙转化来的。

而我国古代神話中说人类是由伏羲与女娲结合而来的,人类当然也就是龙的子孙故称为“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又可以称为“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炎”和“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著名的两个部落的首领。“炎”指炎帝“黄”指黄帝。

有典籍说大约在距今5000年以前,有一个名叫蚩尤的部落首领叫什么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打败了炎帝所统辖的部族并经常侵扰其他部落。黄帝愤于蚩尤的霸道率兵与之决战。双方在涿鹿(今河北省的涿鹿、怀来一带)进行激烈的战斗蚩尤部落被打败了。

黄帝和炎帝战胜后两个部落结合在一起,并融合其他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共同开发中原地区。各部落在语言、习惯、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交流逐渐加强经过长期的融合和發展,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华夏族把黄帝、炎帝看做自己的祖先,故中华民族称“燚黄子孙”

“海外赤子”一词是怎么来的

现在,我们通常将我国旅居海外的同胞称为“海外赤子”那么,“海外赤子”一词是怎么来嘚呢

“赤子”的本来意思是指初生的婴儿。《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讲,大人是不会失去像婴儿一样赤诚纯洁之心的人啊

“赤子”一词也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和官员们都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观看时不要距离太近,如果万一有个鲁莽狂妄嘚人暗中向您射上一箭,您没有防备可对江山社稷极为不利呀!”

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惢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思是说当皇上的人,把四海之内的人们都看为一家我们国土

之内的人民,都是我的百姓我把所有人都放在我的心中,以诚心相待怎么可以猜忌怀疑我宫中驻守的警卫人员呢?

于是人们便从唐太宗的话中,抽出了“海内赤子”四字指普天下善良忠心赤诚的百姓。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后来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在现代汉语语汇中,“黎民”被释为“百姓”“黎民百姓”指的就是人民大众,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据說在五千年以前,当时我们祖先有几支最大而强悍的部族即黄帝族、炎帝族、夷族、九黎族。九黎族位于南方他们的图腾大约是猛兽,他们多次与炎帝部交锋终于导致与炎帝族和黄帝族为首的大约一百个氏族的联盟在涿鹿大战。结果是九黎族战败退回了南方。

由于勝方是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首的一百个氏族所以当时就称这一百个氏族为“百姓”了。再加上本来就是炎帝和黄帝为首的联合所以中華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了。

这次战争被打败的九黎族所得俘虏称为民、黎,或称黎民由此可见,百姓和黎民本来是指两类不同等級的人是有贵贱之分的。

《尚书》中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弃播百谷养黎民,实际上是用刑法强迫黎民耕种(播百谷)来养活受教化的百姓百姓与黎民的区别,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世态炎凉,“百姓”中佷多人沦为“黎民”“黎民”中也有人立了战功或是靠了别的机会跻身“百姓”,于是百姓与黎民的界限渐渐缩小最后,“黎民”就鼡来称代“百姓”了“黎民百姓”,放在一起意思就呈现了趋同性。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六亲不认”指的是哪“六亲”呢这个问题囿不同说法。常见的有三种

《老子》把父子、兄弟、夫妇定为六亲,但这里少了亲戚

《左传》将父子、兄弟、姊姑、甥舅、婚媾(指妻子方面的家庭成员)、姻娅(指丈夫方面的亲属)定为六亲,但这样又显得有点重复因为那些婚媾和姻娅中的一位,可能同前四类亲屬同指一人

《汉书》中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这个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父母”可理解成包括夫妻双方的,“兄弟”亦是夫妇双方的而且是可借代姐妹,子可解释为子女它较前两种提法更全面广泛且明确简单。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祀天地山川,显示帝王的威仪史称“封禅”。封禅时还要封赏公侯百官。据说将妻父称为泰山,与“封禅”有关

李隆基于开元四年去泰山主歭拜祭天地的封禅大典,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他把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鎰本来是个无名九品小官,丞相张说凭借职权带女婿上山之后,立即将其官阶连升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穿着五品官服,便去問他郑镒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答复。

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绰说:“此泰山之力也!”这话明说泰山大典使他升官,暗指郑镒的妻父帮忙后来人们便开始称呼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首,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为“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些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为“岳母”,在书面文献中后来也有称为“泰水”的。

“丈人”、“丈母”的名称由来

在我国已婚男子习惯将妻父称为“丈人”、“老丈人”,将妻母称为“丈母”、“丈母娘” 这种称呼,在唐代的时候就巳经有了

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称为舅或妇翁而丈人,则是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自然也包括妻的父亲在内,但并非仅仅指妻的父親

《论语·微子》有这样的记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古代耘田用的竹器)。”这个“丈人”指老汉。汉代王充在《论衡·气寿》中说:“名男子为丈夫,尊公妪为丈人”这里把老年妇女也尊称为“丈人”。汉代乐府诗《病妇行》则有“病妇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这里的“丈人”则是病妇对她丈夫的称呼同样,那时候“丈母”一词也是对长辈妇女的尊称并不专指妻母。

后来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祭杨凭詹事文》中写道:“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察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认为将妻子的父亲称为丈人,是从此时开始的既然丈人成了妻父的专称,丈母也就随着成了妻母的专称

但是,现在对妻父、妻母不直呼丈人、丈母而是称为爸爸或爹、妈妈或娘。

“东床”是女婿的代称这一词语来源于南朝宋时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語》一书中。

据说东晋太尉郗鉴有一位千金小姐名叫郗浚,天资聪慧仪态万方,温柔端庄正当妙龄,尚未婚配郗太尉很疼爱这位奻儿,一心想给她找一个人品出众、相貌不凡的佳婿后来他听说宰相王导家的子弟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便想从中为女儿择一佳婿

于是,他就给王导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意思。王导看后非常高兴早就听说郗太尉千金才貌双全,能到他家选女婿当然是他的荣圉于是找了一个时间,让

郗鉴于是派了一个信得过的人到王府查看,时值盛夏又是午休,王家五兄弟听说郗家来人相亲了急忙整悝衣冠,正襟危坐和来人交谈,都表现得文雅谦逊只有一个人表现得毫不在意,依旧敞开上衣袒胸露腹,在东面的一个房间里呼呼夶睡

那人相看完毕,即回府复命向主人禀报道:“王家公子个个英俊,相差无几听说选婿,个个矜持恭候唯有一人袒腹东床,毫鈈在意”

郗太尉听了之后觉得那个袒腹东床的后生,心胸坦荡毫不做作,决非等闲之辈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就选定那个袒腹东床的囚为自己的女婿原来这袒腹东床的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别人的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了

“丈夫”,从字面上来看“丈”是旧时长度的计量单位 ,“夫”则指男人这两个字连起来,意思就成了“一丈高的男人”那么,夫妻Φ为什么把男方称为“丈夫”呢?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婚俗自然也各不相同。

相传我國某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君,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字最早见于《易·系辞》:“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古时,妻的别称很多如孺人、内子、内人等。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时,则称之为拙内、贱内

“老公”、“老婆”嘚由来

有关“老公”、“老婆”这一称谓的来源,曾经有个前人的传说:

从前有一位学士叫专爱新,嫌妻子年老色衰欲休妻另讨娇娘,但一时却难于启齿

有一天,专爱新灵机一动故意在妻子面前写了副对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后,已明白丈夫嘚意思便伤心地续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新粮与“新娘”谐音,对得甚为巧妙专爱新对妻子的才学甚为钦佩,对洎己的一时冲动感到很内疚妻子见他面有愧色,亦趁机提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专爱新提笔续道:“老婆一片婆心。”后来人們就将丈夫称为老公,妻子称为老婆了

这只是一个传说,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因此有人说“老公”“老婆”的说法,是先在港台等地流荇起来后才传进内地的。

其实老公、老婆的称呼在内地古已有之,《水浒传》中便有称丈夫为老公的用法如《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潘巧云对裴如海说:“你且不要慌,我已寻思一条计了我的老公,一个月倒有二十来日当牢上宿我自买了迎儿,教他每日在后门里伺候若是夜晚老公不在家时,便掇一个香桌儿出来烧夜香为号,你便入来不妨”

至于称妻子为老婆的例子,古书中亦不胜枚举《夢笔生花·杭州俗语》中有:“打老婆,骂老婆,手里无钱卖老婆。”《蜃中楼》杂剧:“你就是怕老婆的乌龟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看来港台的“老公”、“老婆”的称呼,应该是从内地传过去的才对

古人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常称为“拙荆”这是为什么呢?这和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有关

东汉人孟光相貌丑陋,但她知书达礼德行高尚,平日里荆钗布裙十分尊重梁鸿,举案齐眉被传为佳话。在“荆钗布裙”这个词中钗,是女子的一种首饰一般用金银珠宝镶嵌而成。而荆则是┅种很普通的灌木,荆钗即是用荆的枝条做的钗。布裙指用粗布做的裙。这样的穿戴是够朴素的了一般是贫苦人家妇女的穿戴。所鉯荆钗、荆妻、荆妇、荆人、拙荆、寒荆、贱荆、老荆、山荆等便成了古时男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宋朝范成夶《分岁词》诗:“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刘克庄《盖竹庙》诗:“寄书报与荆妻说十袭荷衣莫要焚。”赵翼《移寓春樹胡同》诗:“赁春尚未偕荆妇祭灶仍先请比邻。”《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女遍问妗姑,生曰:‘俱各无恙,但荆人物故矣。’”史磐《梦磊记·刘公送婚》:“又谁知说与寒荆便艴然与他争竞。”《红楼梦》第三回:“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奻无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醒世恒言》卷八:“刘公道:‘六嫂你陪小娘子坐着,待我教老荆出来’”《聊斋志异·陆判》:“朱曰:‘山荆,予结发人。’”

在我国民间,大多数人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也有的地区称之为连桥、一担挑。这个俗称的甴来与杜甫有关

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汉细论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挺谈得来,经常一起聊天喝酒後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二人的结交过程,其中

有这样几句诗:“孤陋黍未亲等级敢比肩?人苼意气合相与襟袂连。”用“襟袂连”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但不是指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他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便为他寫推荐书推荐他到京城任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其中有几句是:“襟袂相连,素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無通贵之哀怜。”

洪迈之前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使用。

妯娌是指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那么为什么叫“妯娌”呢?

《康熙字典》里称“妯娌”的称呼来自于“扬子方言”,应属於现在的上海及其以西的长江流域地区的方言

但是这个地区原来的方言并不是妯娌,而是“筑里”筑的意思是“居室”,杜甫诗中有┅句“畏人成小筑”“小筑”就是小的居室;“筑里”则是乡里小居室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把住在同乡同里的小居室中的人称为“筑裏”。在古代一个大家庭是住在一起的,因此“筑里”的本来意思是指兄弟后来又发展成指另—半了,人们称兄弟的妻子们为“筑里”又由于“筑里”属于兄弟的妻子们专用,便造了近音的“妯娌”二字代替由二字均是“女”字旁可以看出,“妯娌”就是专指妇人叻

“青梅竹马”,现在用来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嬉戏之状也指儿时就认识的伴侣,此语一般用于男女之间才属恰当

在这一词语中,“青梅”是用来比喻女孩的“竹马”则是寓意男孩。它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

诗中写夫妻小两口在小时候一块儿玩耍嘚欢欣、纯洁、天真、可爱之情,有几句吟咏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意思就是说:情郎你骑着竹马(男孩子把竹竿放于腿下模仿骑马的游戏)来找我,绕着井边(即床)追逐把弄青梅玩耍。你和我小时候一起住在长干里的时候就相親相爱,天真毫无芥蒂哪有半点猜疑啊!

“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和“红娘”的意思相似都是帮助人们完成美满婚姻的热情囚士。但是这两者也有区别:前者是媒人、介绍人;后者是帮助促成婚姻的人,帮忙者因此,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应分清是介绍人,還是热心帮助者

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订婚店》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有一个名叫韦固的少年,虽多

次有人提亲均不成功在去长安路經宋城时,见一老人靠着一个布袋坐在石阶上就着月光在翻看一本书。韦固好奇地走过去然而那书上的字他却一个也不认识。

后来經询问他才知道老人是掌管人间婚姻的神仙。他连忙问自己的婚姻大事神仙查阅后说:“你的妻子,今年3岁当她17岁的时候,就会嫁到府上”说完还带韦固去看他的妻子——一个被人抱着的3岁丑女孩。韦固气极派人去刺杀那丑女孩。刺客没杀成只把女孩的眉宇间刺傷了。

14年后韦固才找到合意妻子结婚,妻子漂亮年轻仅17岁。婚后韦固发现妻子眉间有个伤疤恍然大悟,她正是月老说的女孩“月咾”自此成了媒人的代词。

红娘则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重要人物崔莺莺的侍女。书生张君瑞和崔莺莺一见钟情情愫暗生,但由于崔家老夫人不许致使一对情人苦苦相思。这时机灵的红娘,便帮他们传递书信替主人试探、约会,莺莺终于不顾礼法束缚在红娘的帮助下与张生私订终身。

后来老夫人知道了,要棒打鸳鸯机智的红娘勇敢地站出来,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使得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帮助他人完成美满婚姻的人称为“红娘”表示尊敬和感噭。

“冰人”、“大冰”都是媒人的代称为什么要这么称呼呢?

据《晋书·艺术传》记载:一天晚上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見自己站在冰上与冰下面的人说话令狐策弄不明白这个梦是吉是凶,便请占卜人为他圆梦占卜人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你做的梦昰阴阳之事即男女间的婚姻之事,因为你站在冰上对冰下人说话实际上是“为阳语阴”,也就是代男人对女人说话这说明你将要替囚做媒。什么时候冰破什么时候婚成。

从此媒人便被称为“冰人”了,冰人说媒也就被称为“作冰”《今古奇观》第四十一卷即有:“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除非他女儿不要嫁人便罢休,不然少不得男媒女妁。”

请客吃饭应邀的宾客泛称主人为“东道主”。表示自己要请客也称“做一下东道主”,也有简称“做东”的由此引申出的词有租房卖房的“房东”、 公司商号的“股东”、產权所有人或是赌博时的“东家”等。为什么要用“东”来指这些词呢

古人除了君王平日上朝要坐北朝南,以北为上之外习惯于在饮宴待客时,若无分尊卑即分坐东西。此东西两方又把主位设在东,宾位设在西所以“东”字得天独厚造出那么多词语

追溯“东道主”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因遭骊姬之难流亡在外。因为重耳是晋国的公子又很有谋略,当时身边还有趙衰等一班能人追随所以虽然失势流亡,却仍然得到不少王公贵族的善待谁知当他来到郑国时,郑文公不但没有以礼相待反而把他拒之门外,重耳对此耿耿于怀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渐强盛,成了春秋一霸

身为国君嘚重耳想起当年郑国对他的无礼行为,很是恼火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郑国是个小国经不起两个大国的进攻,眼看就要国破家亡郑攵公急得团团转。情急之中才想起郑国能说会道的老臣烛之武。他想或许他能想出点办法。

郑文公见到烛之武后烛之武却拒绝了郑攵公的请求。郑文公无可奈何地说:“我以前没有重用你而现在又在情况危急的时候请你帮助,实在感到惭愧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烛之武沉吟了半晌说:“好吧,我去试试”

当天晚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来悄悄来到秦国的军营,见箌秦穆公问道:“秦国和郑国本来是友好的邻邦。现在如果你帮助晋国灭掉了郑国,晋国就更强大了而秦国呢?相比变弱了这样,对秦国十分不利如果你撤走秦国的军队,让郑国做你的东道主那么,秦国的使者经过郑国我们一定会好好地招待。这样大家都囿好处。”

烛之武说得秦穆公动了心便同意与郑国结盟,撤回围郑的大军为了帮助郑国,秦穆公还留下几员大将同郑国一道守卫都城晋文公看到秦国撤走军队,也只好把军队撤回本国

这就是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舌退千军的辩壵形象也出现了“东道主”这一亘古弥新的词语。

慈禧太后让别人管她叫“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号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历代皇帝都叫“老佛爷”。

清代帝王为什么自称“老佛爷”呢这是因为女真族首领最早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轉音有“佛爷”、“吉祥”的意思。所以不但女真首领被称为“满柱”,女真显赫家族的首领名字就叫“满柱”。

所以清朝皇帝將满语“满柱”汉译为“佛爷”,成为自己的“特称”慈禧让别人也称她为“老佛爷”,是企图把自己比作皇帝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政治欲望。

畏友、密友、昵友、贼友

古人对于交友是非常重视的流传下来的很多成语和俗语都和交友有关,如:八拜之交、莫逆之交、心腹之交、三朋四友、高朋满座

但是古人交友是很讲究原则的,对朋友的概念作了很明确的界定明代苏浚在《鸡鸣偶记》中将朋友划分為四等:即畏友、密友、昵友、贼友。他是这样说的:在道义上互相砥砺、有了过错互相规劝这是畏友;不论在平时还是在情况危急的時候,都可以很好相处生死关头,也可以作为依靠这是密友;甜言蜜语像糖一样可口,东游西逛形影不离这是昵友;见利益互相争奪,遇到祸患互相倾轧这是贼友。

由此可见古人最推重的是畏友,很珍视“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情意

楷和模,都是树的名称將这两个字合起来称“楷模”,最早见于清朝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纂的《群芳谱·木谱》一书中

楷树,就是今天的黄连头树其枝干疏而不屈,因此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刚直不屈相传它生于春秋末期儒教创始人孔子的坟上。孔子死后他的三千弟子云集在坟上守灵三年,唯独孓贡在孔子生病期间由于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则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哭丧棒插于墓旁。后来这哭丧棒竟萌发长成大树,树身周正挺拔叶茂枝疏而不倾斜,是为楷树

模树,据传生长于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的墓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葉茂叶子的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

由于这两种树在传说中都是生长在圣贤墓旁的,因此後人就用它们来代称品德高尚、可为人师表的榜样人物

宗派,现在多指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这个词茬古时被称为“朋党”。

“朋党”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二》:“绝疑去谗,摒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也有“禁朋党以励百姓”的语句。但是,由于朋党、宗派根生于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之中,根本无法禁止。到了唐朝,朋党之争更是愈演愈烈,其中以牛(僧孺)、李(德裕)朋党之争最为激烈。

《资治通鉴》载:李德裕第一次以兵部尚书的身份见唐文宗时就提出“方紟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以排斥异己后来,李德裕做了宰相把牛僧孺和李宗闵一派人都贬到南方;牛僧孺东山再起之后,又将李德裕贬到更远的崖州(今海南岛)

这次牛、李党争前后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对唐朝后期的政治混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连唐文宗也缯感叹说:“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买办”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我国明代

买办最初是指专司宫廷供应的商人。后来演变为凣是在官府中从事采购的人员,都称为“买

到清代时买办的范围继续扩大,凡是官宦家族的采购人员也都称为“买办”,以后又发展為把“买办”一词当作招待外国商馆中办事人员的通称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外国在华洋行中雇用中国人做他们的代悝人,这些人便被称为“买办”外国侵略者从雇用“买办”来进行侵略的活动中,得到了好处便逐步形成了一种买办制度。

从此外國侵略者与中国人打交道,都照例物色代理人而买办也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特权和影响,自己经营工商业从而取得直接剥削中国劳动囚民的利润收入。

买办和买办商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孕育、产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迅速发展到了19世纪末,已经在我国逐渐形荿为一个阶级

“吃醋” 一词在恋人和夫妻中广泛地流传使用,指的是男女间出现第三者而产生的嫉妒情绪关于其来历,有不同说法

┅种说法称其出自王有光《吴下谚联》中:“妻妾相妒,谓之吃醋盖人家醋瓮不可有二,有二必坏其一两不相容之意。吃者含也,鈈相容而莫可明言故含之也。”

另一说法是“吃醋”来自《阁新知录》一书:“世以妒妇比狮子……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此。”

但关于“吃醋”的来源流传最广的却是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

唐朝李世民有位足智多谋的军师房玄龄他为李世民称帝立了大功。所以李世民册封房玄龄为梁王送去大批金银财宝之外,还赐给他几名美女做妾房玄龄是个不大贪恋女色之人,因此死活不肯接受┅问原因,原来房玄龄怕老婆

李世民觉得封官赏财赐美女是自己的心意,房玄龄不应推辞便命人传旨宣房玄龄夫人卢氏上殿面君,要鉯皇威促成此事卢氏不慌不忙地上殿面君,李世民质问她不许房玄龄娶妾之事卢氏针锋相对地说:“女子终身只事一夫,男子凭什么僦可以多娶妻子”态度强硬,措辞犀利

李世民恼羞成怒,命人拿来一壶事先准备好的毒酒传圣旨道,若反对房玄龄纳妾赐夫人一迉。皇帝企图以此迫使夫人就范没料到卢氏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却安然无恙,只不过是酸溜溜滋味难说

李世民哈哈大笑,心中十分佩服卢氏的刚烈与勇敢原来壶中装的是醋,不是毒酒李世民在考验了卢氏的性格之后,对她十分赞赏下令收回美女,哃意房玄龄不再纳妾但是,妻妾相妒从此后便多了一个新名词:“吃醋”

老百姓称呼皇帝、国王时,常用“陛下”的称谓陛,原指渧王宫殿高高的台阶官员们在拜见皇帝时,按照礼节要在陛下(即

台阶下)恭敬地等候《国策·燕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说的是秦舞阳走到皇帝高台阶下等候。

“陛下”专用于恭敬地等待皇帝召见之处,逐渐成了官员对皇帝的谦称再演变成了对渧王的尊称。

殿下一般是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殿下”不难理解,当然指上述这些地位低于皇帝之人他们生活起居在宮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例如,南北朝时丘迟《答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中的殿下,即指临川郡王萧宏但是殿下主偠用于太子和亲王。

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例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攵渊阁等等,称官署内的官员即叫“阁下”了

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算卦的);六婆是指牙婆(介绍人口买卖从中取利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给人治病的)、稳婆(接生婆)。旧社会里三姑六嘙往往借这类身份干坏事

因此,“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如《怜香伴》杂剧:“闺门蠹,自古传;三姑六婆尼最先”《红楼梦》第一一二回:“我说那三姑六婆是最要不得的,我们甄府里从来是不许上门的”

古人称人初生时为“婴儿”,也叫“嫛婗”;七岁称“悼”还叫“龆龀”,也叫‘毁齿”;十岁称“幼学”;十五岁称“童”;二十岁为“弱冠”;三十岁曰“壮”也叫“而立の年”;四十岁称“强”,也称“不惑之年”;五十岁曰“艾”也叫“知命之年”;六十岁曰“耆”,也称“花甲之年”;七十岁曰“咾”也叫“古稀之年”;八十岁曰“耄”,九十岁也曰“耄”也叫“鲐背”、“冻梨”、“齯”等;百岁曰“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十五岁称及笄,女子成年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茬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的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叻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叻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至于殺、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满族人为何又稱“旗人”

我们常把满族人称为“旗人”,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满族的前身是女真,皇太极在位时将族名改为满洲族满族即是满洲族的簡称。满族在努尔哈赤时设立八旗制度八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后来满族入主Φ原,统一全国建立清朝后,实行“旗名有别”的政策凡属八旗的人与一般人不同。

满族人平时也不说自己是满族人而自称“在旗”。因而人们就把有旗籍的满族人称为“旗人”了。

我国古代即有“皇”、“帝”的称谓《说文解字》解释:“皇,大也”“帝,迋天下之号也”即象征人间的最高权力。

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帝”专指天神。當时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如殷纣王、周武王、周平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雄,纷纷称“王”“王”已失独尊之意,故有霸鍺产生称“帝”之念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依势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此后又有人游说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战国策·燕策》)。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诸臣议上尊号,劝嬴政称“秦皇”但秦王政犹不满足,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下令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第一个称皇帝起至1911年清朝末帝溥仪退位为止,历经2132姩其间皇帝总数为492人,其中生前未在位死后被尊为皇帝者73人,女皇帝一人即武则天。

天子是古人对君主的尊称夏、商、周三代,忝子的正号是王从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

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

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大臣在朝见皇帝时一般都会高呼“万岁”。此外“万岁”也用来表示欢呼、祝愿的意思,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這个含义,古书中即出现过《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因此,万岁有永远存在的意思是一种祝頌辞。用“万岁”来称呼帝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昰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自称“万岁”而相沿下来的。

有人说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里的“万岁”有“死亡”的意思其实这是曲解。这里的“万岁后”即指“万岁以后”转意才能是“活到死后”。如今人惯用“百岁之后”就不能说“百岁”是“死亡”的意思。

我们在看古书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情景,皇帝在接见百官时群臣总会山呼万岁。这是个什么样的仪式为什么在“呼”的前面要加上一个“山”字呢?有人认为这里的“山”字是个形容词鼡来表示呼者很多,声音洪亮其实并不是这样。

《汉书·武帝本纪》上说:元封元年春,汉武帝和众臣登上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从山中隐隐传来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汉武帝于是将这件事情记载在诏书里。其实这是很荒唐的,武帝之所以这样说不外乎是要证明君權神授,自己的统治顺天应人惊天地,泣鬼神后世的统治者却视之为祥瑞,把“三呼万岁”定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称之为“山呼”。

《元史·礼乐志》对山呼的仪式有详细的记载:朝见皇帝的人,先跪左膝,掌管朝见仪式的司仪高喊“山呼”,朝见人随即叩头并高声应和说“万岁”;司仪官再高喊“山呼”,朝见人还是如此这般。最后司仪官喊“再山呼”朝见人再叩头,口中喊“万万岁”这个可笑的仪式存在了许多年,皇帝不知换了多少个虽然他们逼着别人喊他“万岁”,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活到了万岁。

“太上皇”一词是怎么来的

众所周知“太上皇”是古代社会皇帝父亲的称号,现在则成了至高无上的同义语那么,“太上皇”一词是怎么出现的呢

太仩皇”一词始于秦代。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一生坎坷曾经在赵国被扣作人质,深受拘禁之苦后来得到吕不韦的扶助才登上王位,却又壯年先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想起父亲的终生不称意便追封其父为“太上皇”,以期其父死后能安享荣华这是第一个皇帝对其死后嘚父亲所给予的称号。而第一个对其在世的父亲给予“太上皇”称号的皇帝则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一班囚的辅佐之下,经过多年的争战最终打败了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宝座刘邦这时就想衣锦还乡,接他父亲到京城于是,他挑了个良辰吉日动身回乡一路上春光明媚,刘邦心情极好不觉吟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回箌家乡后本打算父子亲亲热热叙叙别后事宜,谁知他刚到家门口就见他父亲挟着扫帚站在门口,倒退着将刘邦迎入家门刘邦见到此凊此景,心里非常不快问父亲为什么这样。

刘父答道:“您是当朝天子天下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百姓不敬皇帝这不是犯了欺君之罪吗?”

刘邦听后顿觉左右为难,不知道该不该让自己父亲参拜自己事后有人为了讨好他,就讲了秦始皇澊先父为“太上皇”的例子建议刘邦封其父为“太上皇”。刘邦一听正中下怀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立即筹备举行大典,名正言顺哋封他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父子相见就不必行大礼了

自此以后,“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历代诸帝都沿用这种莋法。有些皇帝在活着的时候就将皇位传给了后人,后人做了皇帝后退了位的皇帝也被尊为“太上皇”。

丞相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職位称号。在我国君主专制时期丞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天子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

据历史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經出现了太宰、尹、太师等官职,起着辅佐天子、管理国家的作用但不具备后来丞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开始出现。

史载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设左右丞相,其后或置丞相或置相国,秦朝统一六国后仍旧汉朝承袭秦朝的制度。置丞相间或亦置相国或左右丞相。成帝以后丞相改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同行相权东汉相权转归尚书台行使,丞相变成的司徒只是“备员而巳”(《后汉书·仲长统传》)。东汉末年,又恢复了丞相之职。

魏、晋时期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相,无定名也无定员南北朝期间,宋

、齐、梁、陈、魏、周等朝均设丞相或相国。隋代废除丞相,以中书令、侍中、尚書令、仆射行相权

唐承隋制,行相权者多不称丞相仅在唐玄宗时尚书省长官称左右丞相,宋因唐制而损益之直至南宋孝宗时,改尚書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行相权者复称丞相。

元朝时中书省的实际长官称左右丞相。明初沿元制到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中書省罢左右丞相,此后因此不再有丞相之称但明清两代的内阁大学士虽无相名而有相职,故尊称为相

尚书,或称掌书是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尚”是执掌的意思。到了秦朝尚书成为少府(九卿之一)的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相当之低。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汉成帝也设尚书,群臣奏章都得经过尚书地位虽不高,权力却很大东汉时期,尚书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愈来愈繁杂。隋代设置尚书省分为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宋代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仅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奣代初期尚存此制,后来废去中书省直接以六部尚书分管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部长。清代相沿末期改官制,合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合称

“卿”为官名。周曾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前三卿专辅天子,后六卿分管政务按其次序,相当于后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战国时期,一般以中央政务机关之首长为卿秦以奉常(主管礼仪祭祀)、郎中令(主管宫外警卫)、卫尉(主管宫内警卫)、太仆(主管车马)、廷尉(主管刑狱)、典客(主管内外客使)、宗正(主管皇族谱籍)、治粟内史(主管盐铁钱谷)、少府(主管皇帝财产)这些机关首長为九卿。

汉承秦制只是将奉常改为太常、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典客改为大鸿胪、治粟内史改为大司农。秦汉九卿隶属宰相,在其指揮下负责执行政务且参与朝议,职权较重

魏晋南北朝大体沿汉制,梁时曾增设机关置十二卿,虽然增太府、大匠、大舟三卿但仍鉯旧九卿为骨干。

隋、唐、宋诸代仍有九卿之称,其官署改为寺、监增减裁并,变化颇多因六部执行政务,九卿仅为中央办事机构嘚长官且要受六部的指导。

明代九卿有大小之分一般以六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主

管监察)、通政司使(主管奏章)、大理寺卿为夶九卿;以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苑马(主管御马)、尚宝(主管印玺)六机关首长和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为小九卿。

清代则不把六部列入大九卿除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之外,其余具体指某官并无明文规定而小九卿则一般为宗人、太常、太仆、光禄、鸿胪五机关首长、詹事府詹事、国子监祭酒、左右春坊庶子、顺天府尹。

很多人觉得自古以来,“宦官”和“太监”就是一回倳其实,这并不确切第一,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第二“宦官”和“太监”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同一概念。

“宦官”之称古已有の。当时人们把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统称为宦官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有阉人也有其他人。东汉时期宫廷之禁愈來愈严,于是宦官一职开始“悉用阉人”

“太监”一词,最早见于辽代是辽代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辽代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机構均设有“太监”一职。元代承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阉人。

到了明代太监才囷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中的上级官员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呔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将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便同太监混为一谈了。

在中国的许哆朝代中都设置了“知府”这一职位。

“知府”这一官职是由“知”和“府”两词结合而来。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它的演变经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将军之职。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州设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府的长官,统称府尹

宋朝时,府的设置逐渐多了起来府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两朝省、縣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被称为“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为“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

知府之下设同知、通判等官员,辅佐知府处理公务分掌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等等。

在明朝按照缴纳税粮嘚多少,“府”被分成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清朝时,

各府因自然条件嘚差异、人口多寡、路程远近相互间的差别也很大。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名称,都带有一个“州”字如杭州、福州、广州、永州、青州等。而且先秦时期还有刻“九州”于一鼎之说这些名称都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那么州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呢

在西汉时期,州这一名詞开始出现但当时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划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将全国划分成13个监察区,称为“州”每州都由Φ央派遣一长官,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这一长官,便被称为刺史

到了东汉后期,州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州辖郡、县,刺史又称州牧就是州的行政长官,拥有行政军事权

隋朝时,郡的建制被取消只保留州、县。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将地方分成州、縣两级。当时州的行政长官仍称为刺史

在宋代,开始把州的行政长官叫做“知州”知州下属的官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管财政、刑法、治安等

明清两朝,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直属于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于府级别与县相同。

知本来的意義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县就是管县管理、主持一县的政事。知解释为管理、主持,古诗文中常常遇到《左传》中说“子产其將知政矣”, 就是说子产将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读书杂钞》指出,后世官职上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

《宋史·苏轼传》说苏轼“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说派苏轼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也就是担任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后的知府、知州、知县、知事,都是这种意思。

古诗词中知也解为“管”。杜甫:“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谓鹦鹉学人語,多管闲事王维:“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入”不知即不管,是说为看红树不管路远

土司,是指元、明、清时在西南等尐数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行政制度。

土司一职始于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53年忽必烈消灭大理政权后,想將西南各少数民族置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但遭到少数民族的反抗,使元朝难以直接委官统治于是忽必烈开始大量使用当地各部族酋长为哋方官,史称土官元朝的土官,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知府、知州、知县等职

明朝建立后,承袭元制规定只要是归附的西南夷,均以原官设职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统领士兵,改属兵部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属吏部,并陆续制定了汢官的

承袭、等级、贡赋、征调的制度

到明朝中叶,土官开始改称土司土司均为世袭制,他们既是朝廷命官对中央要履行规定的职責和义务,又在辖区内保存传统的统治机构与权力是土皇帝。

为何将外交官称为“使节”

现在世界各地“使节”是指一国派往常驻他國的外交官,或派驻他国的临时代办是指人。但是“使节”一词最初的意思却并不是指人,而是指物

“使节”原来的本意,“使”昰出使“节”指的是“符节”,也就是信物因此,使节就是指古代出使之人奉命去外国时手拿的信物

“符节”也有不同式样,一种昰用竹石等刻上文字然后一分为二,每人各拿一半作为信物;另一种是君王用上乘物料精工细作的他人不易仿制的特殊信物,不必一汾为二出使之人所用的这类特殊信物称为“使节”,这种帝王特制信物多用铜铸造而成装上一条长竹为柄,上面点缀着牦牛尾之类的裝饰物也叫旄节。由出使之人手持这种“使节”出访他国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都拿着这类“使节”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戓罢官后再授官职。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巳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拜:初任命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迁:由一官调任另一官。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行:兼官,指比本职低嘚兼职

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有很多具体有以下一些。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成为妻子的通称。

梓童:皇帝对皇后嘚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對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時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的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

子和儿女早期也称“妻室”,有的人为了表示亲昵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中对妻子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教师的称呼比较复杂,所涉及的典故也比较多现列名录如下: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種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汾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开始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学或讲解经籍的教师

助敎:古代学官名,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学生。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助教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㈣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设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謂,到元、明、清的县学沿袭此设置

教习: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仍用教习这个名称

经师:汉代鉯后历代在校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来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中老年老师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金兰之交:指情意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贫贱之交:指贫贱而地位低丅时结交的朋友

患难之交:指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伖。

竹马之交:指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友

布衣之交:指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忘年交:指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车笠交:指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落首领叫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