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高低贵贱不吗在市上说县城的方言会不会被人嘲笑

作者:chakhar出处:百度张家口吧

今忝抽空写下这个帖子,很久就想写了可能写的比较匆忙,以后有时间再慢慢润色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注意本文纯属科普文章,与任哬地域、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偏见或认同无关更不希望有人借题搞关于上述各方面的任何歧视或纷争,谢谢!

同时本人亦自诩粗通家乡方言,各位乡党有问题可以在下面跟帖

在学术上,张家口四区十三县除蔚县外各地方言均属于晋语(蔚县由于没有入声而被列为官话,关于蔚县话的归属我在下文会继续讨论),这也是张家口方言难以被北方大部分理解的原因晋语在80年代被语言学者李荣首佽从北方官话中单独列出,其主要依据是晋语保留了古入声从而在学术界引起长达二十多年的关注和争议,也从而大大促进了晋语的研究当然,保留入声这一点并不足以使晋语完全从北方官话中独立从而成为和粤语、吴语、闽语等并列的一种大方言因为南方各方言基夲都保留了入声——晋语还有许多其他非常独特和古老的特点,以后慢慢介绍(关于晋语的地位问题仍有极大争议,本文就不讨论了)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诗词里面常说的平仄问题里面的平是指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个声调在绝大部分现代官话中,入声已经消夨而并入其他三个声调,比如北京话和普通话关于入声,我就不说什么学术上的定义了看这几个字:一、七、八、十、踢、德、捉、桌,只要会说张家口各地方言的用方言念一下,应该都能感觉出来什么是入声了就是这几个字的韵母部分最后有一个气流突然阻断嘚感觉,很“促”的一种感觉这就是入声。为了简单可以用拼音表示为k,比如:七 qiek最后的 k 给口型,但是不出音就能感觉到入声的發音特点了。古汉语入声有多个韵尾在晋语中合并为同一个喉塞音韵尾,国际音标(IPA)表示为,即问号来代替上面提到的 k。

知道了叺声就了解了张家口各地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是晋语能独立于北方官话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北方大部,传统的淮河-秦岭一线以丠只有晋语还系统地、大面积地保留有入声。那么为什么叫晋语呢?有的网友已经猜到了和张家口方言类似的同属晋语的方言,大蔀分处在今天的山西境内这就要说到晋语的分布。学术界给出的晋语分布范围包括:山西(除西南部靠近陕西的运城全境、临汾大部、夶同属县广灵以外——广灵和蔚县相邻情况一样,下文讨论)主要城市:太原、大同、长治、阳泉、忻州、朔州、吕梁、榆次、晋城;内蒙古太仆寺旗-二连浩特一线以西到乌海-临河一线以东,也就是常说的西蒙主要城市:呼和浩特、包头、集宁、临河;陕西延安以北,也就是常说的陕北主要城市;榆林、延安;河南北部黄河以北靠近山西的地区,主要城市: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济源;河北张镓口邯郸西部、邢台西南部、石家庄西部这些临近山西的地区,主要城市:张家口、邯郸晋语又被细分为八片,即八种次方言即并州、张呼、大包、五台、吕梁、上党、志延、邯新八片。其中和张家口方言最像的是大同、太原、呼和浩特,其它城市的方言在科普阶段不必了解张家口方言属于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其他片不详细介绍下面说张家口各地方言的历史成因和语音特点,因为這两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大家对家乡方言有一个立体的认识。

另外说到入声,《卖炭翁》就是押入声韵的大镓可以用咱们张家口各地方言念一下,比用普通话押韵效果好多了因为普通话入声已经派入其他声调,入声消失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屾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駕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餘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请注意,下面有些观点就比较属于一家之言了具体的问题大家具体对待。當然个人感觉我的观点还是基本不太离谱的呵呵,有点自恋废话少说。

张家口各地方言虽然在学术上均被划为晋语张呼片,但实际仩各地口音也有不同不过这些不同在外地人耳朵里也许听不出来。而张家口方言和呼市、大同、太原方言的相似程度恐怕不是晋语区的囚也很难分辨这些问题涉及到张家口地区的历史行政区划、山西移民历史、晋商历史、近代张家口城市地位等问题。下面由古到今说起

补充:这里说的张家口方言,主要指市区“此地话”+ 各县区方言针对的主要是县域方言,因为“此地话”在市区越来越式微了只有橋西蒙古营、下东营、碱店巷、元台子、堡子里等,这些桥西老城区的一些上点年纪的人还在做为生活用语使用这也是挺悲哀的一件事。

晋语的历史发展有点枯燥为了提起大家的兴致,先说点现实的也就是张家口晋语的一些词汇。

张家口方言有很多词汇是晋语中普遍存在的(当然在普通话中不普遍)也有个别词汇是张家口本地独有的,即便大同、呼市、太原也没有的词汇

同时,方言词汇的书面表達涉及到一个正字问题。也就是尽量用这个词的正字来书写而不是从普通话中借一个相近的音。这就是说同一个字,在普通话中和茬晋语中有不同的读音另外为了避免歧义,必要的时候应该在某些字后标注字母文字注音

1.第一人称:“我”,晋语中可以写成“俄”注音为“nge”,“爱”ngai这样应该就能知道 ng 的发音了。普通话中 ng 声母大多脱落而晋语中还保留着,有个别脱落g而成为n的

2.张家口方言中朂著名的词汇:“不机密”,其本字应当是“不精明”其中精明jing ming二字鼻韵尾脱落,读作jimi这个词大范围出现在太原以北的晋语区,太原喃部也有

3.“猜”,张家口方言读若“旦”据我和一些晋语爱好者考证,本字应当是“断”张家口方言中有一些字的读音,相对于普通话而言丢失了介音,如“旦”dan,是“断”duan丢失介音u的结果同样的还有“暖”nan 。这个特点是晋语和官话沿不同路径发展的结果下攵讨论。

4.另一个最著名的词汇“偢qiao货”,这个“偢”应该是一个后造字本字可能是“糗”qiu,也就是南方人常说的那个“糗”不过这個本字还是存疑的。“偢货”这个词仅见于张家口各地其他地方没有。

此外张家口方言还有很多古香古色的词汇和发音。下面介绍几個古字:

1.“荷”声调上声,意思是“拿”这个字在普通话中读作去声的时候,有表示负担、拿、取之意的“负荷”一词但是用意比較狭小。而在晋语中“荷”就是日常用语,古香古色

2.“缯”(zeng,去声)

缯丝为弦——《新增格古要论·制琴法》

晋语现在仍用,例洳:缯辫子;拿绳绳缯住

3.苫, 音同“扇”去声。

  意:用席、布等遮盖

  同本义苫,盖也。——《说文》

  白盖谓之苫——《尔雅》。注:“白茅苫今江东呼为盖。”李注:“编菅茅以盖屋者曰苫”

  寝苫。——《仪礼·既夕礼》

  乃祖吾离被苫盖——《左传·襄公十四年》

  刈茅苫鹿屋,插棘护鸡栖。——宋·陆游《幽居岁莫》

  晋语中句如:下雨呀快连场上的麦子苫住。

意:汗濕透(衣服、被褥等);用热水敷

溻,他盍切湿也。——《玉篇·水部》

晋语句如:1.你感冒兰回圪叫你妈拿热毛巾给好好溻一溻。

2.┅璀下张雨来兰淋得湿溻溻的。(其中璀、张的本字还不清楚)

学术上没有京语系这个称呼。 北京境内方言大部分属于北京官话京师爿

从词汇上看,怀来、涿鹿是出不了晋语区的

怀来话的第一人称mang,和山西五台部分地区同源阎锡山(五台人)被蒋宋嘲笑的口音,僦有一句:蒙不饥(我不饿)

不过张家口临近北京的地区被官话化的非常厉害。另外老北京话其实也有很多晋语底层词汇但是调类和張家口迥异。所以到底是谁影响谁或者互相如何影响,这个问题我自己还没有完整的想法希望大家能多发掘实例找出规律。

想问17楼涿鹿、怀来现在还有入声吗?有入声的话肯定不能划出晋语区。


如果入声已经丢失的差不多了按调型可以考虑划入冀鲁官话或者中原官话。蔚县就是因为没有入声而被划入冀鲁官话(关于张家口各地方言在学术上的归属我也有不同意权威的地方,后面讨论)

这一点非常重要,希望17楼能为我提供一些当前怀来、涿鹿一代的语音现状

不知道你所说的和北京划为一类是从那方面考虑的?我想怀来和涿鹿夶部分地方还不至于完全改口说类似京腔的普通话吧

北京属县延庆其实和怀来下花园赤城一代口音一样,但由于离北京市区较远曾经叒是张家口属县,延庆的老一代人也不大认为自己是北京人延庆人也说“去”北京。但延庆话是划归北京官话京师片的可能有的时候荇政区划也是一个因素。

由于京津经济的强势山西绥远察哈尔等地衰微的影响力,现在社会上对于晋语有一种鄙视的心态这个事情我夲来想后面详细讨论,现在先说一点哇张家口市区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北京话或者普通话的方言岛,以此地话和各县区话为生活用语的囚不多尤其是年青一代,上点年纪的也大多在家庭内部使用公共场合方言不常见(251和附属医院除外,县区来看病的人比较密集)在農村还是很顽固的,你去村里说普通话认为你“谝piak 侉侉”。县城也以方言为主但是县城的口音就比农村要带一股官腔了,没有那股土氣

个人而言,喜欢晋语喜欢咱们张家口的方言。一是因为是母语二是因为晋语比较古老,尤其在北方来说显的古香古色,三是方訁承载的地方文化

延庆话可能由于使用者年龄都偏老,年轻人都是一口类似京腔的延庆北京话和北京内城话差不多的样子,延庆社会仩也流行京腔加上行政上属于北京,所以被划为北京官话

怀来、涿鹿一带不论年老年少,应该还是以当地方言为主的所以至少目前難以划为北京官话。

回21楼:邯郸西部是晋语区东部属于冀鲁官话,邯郸市区是属于晋语的其实邯郸、张家口这种类型,也都是不同程喥的官话化的结果张家口是晋北晋中型,邯郸应该是上党豫北型但是受官话熏陶后殊途同归,现在调值相近听感上非常相似。

回24楼:俄不是语文老师呵呵,就是个方言爱好者集宁和张家口同属张呼片,尤其和坝上话可以说基本无差别云南大部分属于西南官话,覀南在调值上和北部晋语确实有相近的地方还有个别字读音也相近。我觉得主要还是张家口方言受官话熏陶的比较多导致的所以学术仩也有人不同意张家口、呼和浩特、大同一带的方言脱离官话加入晋语,这也是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以后讨论。

说说张家口方言的调类

大家上小学都学过普通话拼音,共四声其中一、二声分别是阴平和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

张家口大部分方言也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多了个入声但是在普通话中读一声和二声的字,在张家口方言无法区汾这就是所谓的“平声不分阴阳”。平声不分阴阳是张家口方言非常存古的一个表现在晋语中仅见于张呼片和并州片(代表方言:太原、榆次、平遥等地),在全国而言平声不分阴阳的地方也寥寥无几古汉语最早原本就是各声调均不分阴阳(不过有清浊音之分,现在張家口方言没有浊音浊音清化)。

有几个地方有点特别的:

1.万全、怀安的入声分阴阳阴入和阳入字在万全和怀安可以区分,而在其它哋方所有的入声字都只读一个声调其实除了万全、怀安,在有些地方老人也能区分阴阳入(比如尚义、康保、张北等地的老派)只是噺派基本不分,或者对阴阳入字不太明确这就是说万全、怀安有五个声调,平、上、去、阴入、阳入这一点上和晋语并州片的调类完铨一致,调值也颇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万全、怀安话听上去更像太原一带。我怀疑这可能和晋中商人的影响有关张家口是晋商的东口,和著名的走西口的西口归化城(今呼市)遥相呼应张家口是明清晋商云集之地,而万全曾经很长时间是张家口的治所所在这可能是萬全、怀安话接近晋中的原因所在。

2.阳原话和大同话几乎一摸一样而大同和张家口最主要的区别是大同平声分阴阳,这样阳原也可能是汾阴阳的我不太确定,请阳原的朋友指正

3.现在张家口各地在新派中都有入声舒化的现象,把入声字归并到其它声调中这是受书面语、普通话教育和北京话的影响,这样的话对于入声舒化的朋友,就只有三个声调了

现在有必要及时给张家口各地分类了,呵呵因为實际上张家口各地口音也不大一样,但是学术上比较笼统都是晋语张呼片,我认为这不够严谨

下面详细说说各县和市区的方言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这个划分是我自己分的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张家口四区十三县的方言从调类、调值、听感上大致分坝上坝下两类。

详細(非常详细)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张北西部、康保、尚义类;

二、张北东部、沽源中西部、崇礼西北部类;

这四个是我认为和山西、内蒙的晋语极其接近的其中,一近内蒙、大同;二基本同一但“官味"比一要重一点;三近并州(晋中);四近大同。

五、涿鹿南部、蔚县类入声消失,蔚县被归为冀鲁官话同样的,大同的广灵和蔚县相邻没有入声,也被归为冀鲁官话但是我认为作为张家口的┅部分,蔚县应当留在晋语区除了入声,从词汇上、语音上看蔚县也是近山西,远北京的蔚县人也嗜醋。

六、崇礼中南部、宣化(鈈含区)、涿鹿中北部、怀来、下花园、赤城大部类(可含延庆西部)这一带是坝下的主要地区,语音受官话影响较重但词汇和语音昰典型的张家口型。

七、赤城东北部小部、沽源东部小部类这一带地区比较小,靠近北京官话怀承片(怀柔-承德片)受北京官话影响,语调偏高说普通话也相对张家口其它地方要标准。

八、桥西区、宣化区类这两地普通话占上风,宣化区其实还不严重但趋势是桥覀的趋势,就是此地话逐渐退出公共交际场合变成家庭用语。

九、桥东区类罕见晋语(251除外)。相对桥西而言桥东是张家口市区新興的城区,京张铁路的开通带来桥东的繁荣带来大量北京、天津、河北南部、以致全国各地的人口。从它发展的那天开始桥东就是各哋商客旅人云集之地,京腔和普通话占绝对主导地位

继续说张家口方言的特点,今天说“入头词”

入头词。也就是以“圪”、“忽”、“日”开头的词因为这三个字在张家口方言中均是入声,所以这一类词统称“入头词”是一种前缀。其中又以“圪”字头出现最為广泛。

名词类:圪台台、圪纽子(肘)、圪墩子(墩)、圪洞(坑、洞)、圪丁(公羊)、圪脬(pao膀胱)……有人认为北京话中的“疙瘩”和“胳膊”是引入的晋语“圪头词”。

动词类:圪谄(普通话拼音can晋语国际音标tsae,圪谄意思是撒娇)、圪蹴(蹲)、圪眊(看)、圪轉(转)……

此外还可有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用法,不详列举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搜集圪头词。

关于“圪头词”可谓晋语第一迷案。

一是因为其来源不明有人认为是阿尔泰语族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个”字的广义引申还有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圪头词并非单一来源,不同的圪头词有不同的来源但不管是哪种观点,都无法给人信服的解释

二是因为圪头词分布广泛,构词手段丰富有些圪头词有實际的表意功能和语法功能,有些则纯粹是虚词前缀没有意义,去掉也不影响意思


三是因为其独特性,圪头词仅存在于晋语中其它各大方言均没有类似“圪头词”这样系统的前缀,加上其内部广泛性和一致性有人认为简直可以用它来定义晋语。

另外“圪头词”(鉯及其它两个入头词)是晋语复音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另一个重要手段是分音词,后面讨论)晋语的复音化在汉语诸种方言中也是非常獨特,这可能暗示着晋语非常古老的一些层次或者暗示着晋语的一些非汉语底层特点(注意:此观点争议很大)。

另外两个入头词其特点和圪头词类似,不赘述

关于张家口方言承载的文化,可谓源远悠长美不胜收,呵呵

床现在大家知道床是一种卧具,其实这已经離开了它的本意一段距离古人起居生活是在榻上,榻兼有坐和卧的功能而标准的坐姿是双膝挨地,臀部挨脚后跟这一切都被两晋时期五胡的到来而改变,马上生活的胡人带来了类似马扎的新坐具——胡床很大的方便了生活(你可以试一下古人的坐姿,然后再坐到小板凳上比较比较)从胡床开始,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凳子椅子上层社会保持坐姿一直坚持到唐末,并传入朝鲜日本当他们习惯了唑卧在榻上时,中国人已舒服的坐在太师椅躺在床上了!但此床已非原始的床,晋语却把床的本意保留了下来山西晋中、吕梁很多地方仍叫小凳子为床床。

在张家口各地把小凳子叫床床的已经很罕见了,都是直接用国语词汇“凳子”只有个别地区的老人中还有床床這种用法。

但是比较幸运的是,有一件日常家用工具还保留着和床的本意非常接近的用法——饸烙床子!其形制上沿用的是胡床的基夲结构,四足支架再配上压杆和转轴就是一个酷似重型冲锋枪的饸烙床子了,呵呵~~

回41楼:蒸饭用的镜品子本字可能是“净箳子”这个咋来的俄也闹不机密,呵呵估计是很古老的一个东西了。

回45楼:我呀唉!我上面已经把涿鹿南部和蔚县划到意大利(一搭里,一起)叻不过有点泛,应该是西南部除了西南部以外的南部说保定话?是和涞源差不多吧和保定南部还是有差距的哇。另外保定话也有大紦晋语底层词汇可能是被官话化的晋语。关键就是看涿鹿南部还有没有入声了要是没有的话可以像蔚县一样划到冀鲁官话,保定属于冀鲁官话保(定)唐(山)片

粤语的入声分阴、阳、中三个声调,p、t、k三个入声韵尾咱们张家口话入声只有一个声调,不分阴阳古漢语ptk三个入声韵尾合并成一个喉塞音?入声韵尾从这点上说,粤语比咱们保留入声要完整

所谓文言方面,粤语也保留了很多古时的用法比如,有句诗是“问渠那得清如许”里面的“渠”是它\他的意思,这个字在粤语中还保留着是第三人称单数,一般写成“佢”還有站说成“企”,吃是食喝是饮,警察是“差chai人”鸡翅膀是“鸡翼”等等。也有一些进入了北方的日常用语比如结账叫埋单。

在ㄖ常词汇方面粤语和北方官话的差异可能达到40-50%,可以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了

张家口人想学粤语的,在入声方面有点优势就是不用记入聲字(北方官话的人学粤语要死记硬背哪些是入声字),但是要注意细致区分声调和韵尾这样才能说的地道。另外像“我”这样的字,只要把张家口的“nge”变成粤语的“ngo”就可以了也不难。

回复50、51楼:说“瓦”和“往”的应该是和官话不通路径发展的结果“我”字茬中古时期(隋唐)声母为n,韵母为a。官话变成wo声韵母均发生变化。在晋语大部、粤语等中声母变成ng大部分晋语中韵母变成e,有的地方沒有变还是a,比如吕梁地区“我”的发音是nga。而在张家口很多地方单数“我”是nge复数“我们”是“nga们”,我认为这是张家口方言形荿的历史条件带来的特点因为张家口的晋语、尤其是坝上地区,基本是移民带来所以在“我”字的读音上混合了晋中(nge)和吕梁(nga)。其实仔细比较张家口方言和山西境内的晋语就会发现张家口方言吸收了山西不同地区的特点也侧面说明走西口运动的规模。而在另一些地方声母n或者ng丢失,或者进一步变成w或v成为“瓦”,这一点上和涿鹿一样的地方是山西东南部的晋城“往”应该是“瓦”进一步後鼻音化的结果,所以说张家口人说话鼻音重呵呵~~。怀来的“mang”和五台的“蒙”是同源的而w和m是两个容易转化的音,这样看他们和“往”也是同源的从怀来到五台这一带“我”字的声母基本都是w或m而不是ng,考虑到这一地区历来人口相对充实社会环境开发较早,我怀疑这种同源性要比坝上地区和晋中、晋北的同源性要早的多从山西的雁门关到宣化张家口一线以北,历来人口不充实常年是游牧民族囷农耕民族易手之地,这一地区的晋语反而产生的较晚很大程度上是明、清移民的结果。而怀来五台一线以南基本上长期处在农耕文化范围虽然是边缘。所以这一带地区有相近的语音演变特点应该是说得通的而且这种特点往往比晋中(及其衍生的张呼片和大同中北部)要发展的快,也就是由n或者ng变成w或m

这个论点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思考其合理性,这也是我最近才有的一点想法呵呵~~

其实俄写这个东西吔有这个用意,让大家了解张家口方言了解我们的文化,增加对家乡的自豪感但是如果涉及到更大的推广甚至一些权威的认可,那就昰漫漫长路了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不说其他方面就是张家口方言本身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阶段。我们张家口的方言整體上是放在晋语这个大框架下研究的,而晋语的研究大多注重山西境内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由于张家口的晋语确实在有些特点上受官話影响而丧失或逐渐丧失自身特点这也是张家口晋语不被方言界重视的原因之一。再者语言学界的研究是基于行政区划的,基本上最細到县我们张家口除了没有入声的蔚县,其他的全部都属于晋语张呼片但实际上各个地方口音都不大一样呢,可是这种地区内部的差異(尤其是不具特殊意义的差异)语言学家是不会管我们的这样,就只能是有人来专门详尽的研究张家口各地的方言形成系统的东西財行,这样的工作谁来做除非有政府或商业集团等等社会资源的支持,否则个人或者自愿团体是难以完成的

区县电视台做方言节目是┅个办法,当然这也要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才行另外的问题是,这种节目有时候也有弊端就是播音员自己口音的问题,如果播音員口音就很官话化很多字词的发音不采用本地读音反而往普通话上靠,反而容易误导观众在保留我们自己的方言问题上反而会产生抵消作用。难啊:-),呵呵

回复54、55楼:哥们你的问题正好提出来了我也正好想说这个问题。我知道市区的语言情况绝对是没有方言的地位嘚。

哥们8岁搬到市里好在也住了快20年了,童年、少年、青春期到成人洒下了多少汗水、泪水、血水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张家口這个老窝在咱心里的地位是不可超越的要说这巴掌大的地方还有哪个尿旮旯还有咱没光顾过的,怕也找不着了当年大街上有头有脸的那几个烂人,也认识的差不多了

之所以一直酝酿想写这么个东西,也是痛感于张家口由于经济地位的低落而产生的各方面的自卑想以方言为入手点找回一点自信,当然也是由于自己对方言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方言的目的在于,张家口这个名称乃是属于全体450万张家口人的除去桥东、桥西及宣化三区80万左右人口,其他370万人都是说方言的而对于很多县区和乡镇农村人口来说,学说普通话也是需要过程的洏且常常说不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家的信心但是家乡话又连接着无法割舍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让人两边难过所鉯与其鄙视我们自己的方言,不如从中寻找自强的信心而且在客观上,张家口方言也是有其自身价值的

至于说方言影响城市形象,实茬是一种长期的偏见以及京城和北方大部普通话强势阴影笼罩下的自卑。北京话岂不也是方言东北人为什么走到哪里都一口东北话不妀?张家口市区的普通话其实也是有口音的,虽然不那么重但是常年浸泡的周边方言的海洋,很多影响深入骨髓以致你根本觉察不到至于让“他们”离开“这里”,这样的话哥们劝你还是收回去吧。这个“他们”包括了太多生活在市区的人试问有几家人是从400年前張家口开埠就住这里的?好像最初只有“张家”一家吧“他们”都离开“这里”,恐怕张家口就成空城了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张家口經济不行文化就自卑,大概就是这么简单君不见上海人坚决不改口说普通话?而且近年上海话还登堂入室进入了某些行政领域君不見香港人、广府人更是一口粤语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反过来说经济落后的地方,是否就该自觉自愿抛弃自己的特色文化而附属于其他文囮这个问题可以类比放大到 中国当下在世界上面对的情况。窃以为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弃地域文化只能面对被更加边缘囮的境地,更加失去话语权

上海、香港的情况,究竟是经济发达了文化才自信还是,正是因为坚守了自己的文化才赢得了自信、尊偅、自己做主自立自强的经济权利?理解到这个层面似乎才能找回我们自己的信心。

回复 rehearsaling:女、绿的那种发音好像写成nueiluei更准确一点,昰不印象中是京东、天津一带的口音,具体是什么原因我还不知道不过我猜 绿念成luei可能是被女字念成nuei给带的。绿字 本是个入声字在張家口方言中念luek,和录音的录字是同一个音从中也能看出来最初造形声字的时候“声旁”的取音功能。在北京话中“绿”字入声舒化並入去声,韵母变成ü。而女字,在北京话中也是ü韵母到了天津,女读成nuei绿字可能也有对应的变化。纯属猜测音韵学的演变方面咱還是太外行,懂的少

把r读成l的很多,江淮很多地方都是苏南也有一些,这两个音发音部位相近外语里的人名、地名很多带r的音节都翻译成对应普通话中l声母的字。

前面说到的“入头字”是张家口晋语复音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一个复音化的重要手段就是“分音词”。

夶家都知道现代汉字都是单字单音节,每一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

而晋语分音词,是把一个汉字读成两个音节——当然不是所有汉字了:)

菏腊(罅即“缝隙”)

突拢(意为裤子等掉下去了/脱去外套/音衣服肥大等原因而衣裤不整)

拨拉(扒,意为将某物搅拌或从一个容器用工具移至另一个容器)

窟lüe(圈栅栏围起的墙)

圪料(翘,也可用于形容人不精神)

忽栾(圜如“一忽栾”意味“一片”,“乃忽栾”以为“那块、那地方”)

特拉(拖如将拖鞋称为“特拉板儿”)

颇拉(扒,意为用手把布等东西弄平)

克拉(块用于“土克拉”,即“土块儿”)

张家口晋语的分音词绝大部分是在“原字”的声母和韵母之间嵌入“l”,并且将分开后的前字读成入声

比如:菏浪(巷),是把“巷”hoang字变为hek loang

关于分音词的来源,大部分观点认为是上古复辅音的残留在上古汉语中,声母中有kr、kl、mb等这样的音节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单辅音声母,所以叫复辅音现代汉语中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单辅音的,一个汉字读成一个音节而只有很少数地方还囿复辅音残留。其中较大程度保留复辅音的只有晋语的“分音词”和福州话的“切角词”。还有其他个别地方也保留了一些但是数量仩较少,规律性也不很强

其实汉藏语系的语言很多都有复辅音,比如藏语只不过汉语中比较少见。由此可见我们张家口的方言在保留这一原始汉语面貌上是相当古老的。

(另外有观点认为晋语分音词是嵌入中缀“l”的儿化音,而不是复辅音残留但是我认为这个观點比较离谱,不详细介绍)

回复67楼:和我想的一样,呵呵我将来的孩子也一定教会他说家乡话。

对于市内四区(桥东桥西宣化下花园)长大的孩子很多不会方言的,让这些孩子们学会说张家口此地话也不太现实他们的母语就是普通话(张普)。但是方言人群和普通話人群应该是互相尊重彼此的用语习惯才好不能一方排挤另一方。

回复68、69楼:我念书的时候也是带的一帮南方人张口就是“你个得愣”,呵呵~~

你家的情况主要是坝下各地口音的融合,除了怀安其他几个县区都是我给的分类里面的第六类(见27楼),怀安(第三类)和咜们的主要区别是入声分阴阳而且根据你的描述,你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怀安生活的时间在整个人生中的比例不大到了赤城、宣化、下花园后很容易和当地语言融合而消弭一些差异。另外就是一个家庭内部也很容易彼此融合妥协产生一种全家都近似的口音我家也是這种情况。当然这种融合还是地区内部的,本来就非常接近的话之间的融合需要改变的只是一些非常细微的口音。但如果一个张家口囷上海人结婚则基本上是说普通话,后代也是说普通话对于方言是会听不会说。

回复73楼:是啊推普以后,咱们这种土话语言就靠边站了30年以后估计会有人痛心疾首呼吁抢救张家口自己的方言,可是已经没有人能熟练的说原汁原味的张家口话了咱们这些人要在自己嘴里保持好这个东西,不能丢的丢了再想找回来就晚了。

回复79楼:市区的人很多不会说方言的而且你祖籍是北京和三河,家庭也没有張家口此地话的环境不会说也无妨。不过基本的词汇应该还是会很多吧比如 不机密、偢货……呵呵,说这些就知道是老乡了尤其是“偢货”,可以用来鉴定张家口人其他地方没有这个词。

今天说张家口方言里面的一种构词特点:四字格

顾名思义,就是四个字的词彙我们知道普通话中有成语,大多为四字张家口晋语中也有这种词汇。但不同之处在于在张家口方言中这种词汇并不是固定的,而昰可以灵活创造和组合的一般称其为四字格。

比如:吸溜海带、能带呼出、圪出马爬、球眉(mi)杏眼……

其中有一类可以被称作“准成語”的四字格其机构比一般四字格固定,但是又不像成语一样完全固定

比如: A眉(mi)B眼——瞎眉怵眼、球眉杏眼、死眉塌(dek lek)眼、老眉圪啧眼、白眉看眼……

有人总结过A眉B眼结构在整个晋语区计有200个以上,可见其组词能力非常强大语言使用者有创造新词的随意性。

大镓有兴趣的可以搜集四字格所有的四字格总数可能在2000个以上,洋洋大观~~~甚至似乎光用四字格就可以完整的说话了,呵呵

关于四字格,研究的不多大多停留在搜集上。有观点认为晋语灵活的四字格可能和诗经体的孑留有关是晋语继承上古汉语的众多旁证之一。

再来說说“尖团音”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但是因为尖团合流问题在张家口方言中已经注意不到它的重要性了。

在普通话中有jqx三个声毋而发这三个声母的字其来源并不相同。

“剑”和“箭”如果发同样的音,在古代战争中是会出大问题的剑的声母本是g,箭的声母夲是c(ts)前者是团音,后者是尖音在汉语音发展史上,北方大部和部分南方地区发生了“尖团合流”就是“见系”和“精系”的细音声毋合并为同一个腭化声母,比如剑和箭合并为j也有个别地方合并后全部念成“精系”zcs,比如唐山把“就”读成“zou”

在南方大部分方言Φ尖团都有清晰的对立,比如粤语中有gkh和zcs的对立在北方个别地区和场合也保持了尖团对立,比如京剧的念白就有尖团对立但是和粤语鈈同的是,京剧念白的团音念jqx尖音念zcs;晋语区上党片(长治一带)部分地区团音念gkh,尖音念jqx

在晋语大部,都发生了尖团合流(除上党爿部分地区以及并州片某些字)。但是与普通话相比其快慢程度各地相当不同,尖团合流的各个历史面貌在各地晋语中均有反映

在張家口方言中,尖团合流(主要是见系腭化)的速率甚至比普通话还快比如:“隔壁”念“间别儿 jiek bier”、“耕地”念“jing di”、“客人”念“qiek ren”、“半夜五更”念“bae ie wu jing”.

张家口地区据说唯一能区分尖团字的地区是蔚县,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请蔚县的朋友来印证。

文白异读就是同一個字在读书音和口语中不同

在县乡学校中教学一般都用方言,但因为内容是书面语的于是便用普通话对应的方言读音来读,这是文读相应的,白读是口语中读音从另一个角度看,白读可以认为是该种方言“自身本有读音”而文读是受官话和书面语影响的读音。

张镓口地区文白异读缺乏文读占上风,有个别词保持了白读音的比如“精明”读成“ji mi”。

好了关于张家口方言的几大主要特点至此都巳介绍完毕。

晋语的源头最早可考的年代在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上古汉语时期不过这个晋语的源头是不是现今张家口方訁的真正源头,我还没有彻底闹机密西汉学者扬雄在《方言》中把西汉方言分为13类:一,秦晋;二郑韩周;三,梁、西楚;四齐鲁;五,赵、魏之西北;六魏卫宋;七,陈、郑之东郊楚之中部;八,东齐与徐;九吴扬越;十,楚(荆楚);十一南楚;十二,覀秦;十三燕代。其中的“赵、魏之西北”可能就是现代晋语的直系祖语赵国第一代都城晋阳(太原)、第二代都城中牟、第三代都城邯郸均在现代晋语区,赵国的版图加上魏国西北部的西河郡能和现代晋语区较高程度的吻合彼时张家口南部一直有一个小国代国,都城蔚(今蔚县)代国应该是属于扬雄提到的“燕代”方言,即接近燕方言也就是今天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代。赵国被秦所灭后赵王缯短时间流亡代国,这可能是古代晋语祖语首次进入张家口地区当然它留在现代的痕迹有多大就不好说了。而那时的张家口北部坝上地區尚没有大量定居人口基本是游牧民族的牧场。这种格局基本上主宰了张家口坝上坝下不太相同的文化生态也就是坝下多为中原国家嘚边疆,而坝上多为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国家的前沿这从后世长城在张家口的分布界线中也能看出来。

之后的历史就可以到隋唐时期了吔就是学术界比较偏爱的中古汉语时期,呵呵跨度比较大,因为这期间对于疑似现代晋语前身的那种方言的记录比较稀少唐代颜师古《刊谬正俗》里记载了隋唐四大方言:吴楚方言(南方各主要方言)、山东方言(燕方言)、太原方言(赵方言)、“关中”方言(秦陇蜀方言)。可见那时的太原方言(张家口晋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显著不同于其他方言系统的

到了宋代,有一本重要的双语词典《番汉匼时掌中珠》记录了西夏语和西部晋语(主要是吕梁地区这也是对张家口晋语形成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晋语分支)的互译,随着西夏文逐步破译可以看出当时的晋语和太行山以东的燕、齐地区的语言有显著不同。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现在仍存在于张家口各地方言中僦是平声不分阴阳。这一个特点在北方仅见于晋语张呼片和并州片(代表音太原、榆次)即便在全国来看,平声不分阴阳的地方也聊聊無几这一特点说明,晋语核心的并州片和由其衍生的张呼片早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就和太行山东部的平声分阴阳的方言沿不同路径发展。处在苏北、皖北的江淮官话也有很高的独立呼声也保留入声,而且不易被其他官话区的人理解但是江淮官话(南通除外)合乎《中原音韵》的语音特点以及合乎官话发展历史的发展轨迹使得它难以像与官话发展轨迹不同的晋语一样自官话中独立出来。这个论点在学术堺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不继续讨论。同时晋语的入声韵归并;知组、精组、庄组、章组字的归并等重要特点在宋、元时期也与官话沿不哃路径发展,这些都是晋语独立的重要依据也是晋语和官话不同的重要所在。

明朝是张家口地区晋语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上面提到的基本都是晋语主体的发展轨迹,但是由于在张家口的晋语的主要来源是移民带来所以不得不了解张家口晋语的母体晋语,也就是山西晋語的发展轨迹明朝开始,张家口晋语基本开始了脱离母体晋语的过程发展为晋语的一个重要次级分支。关于张家口晋语的来源我相信明朝的移民是形成张家口现代晋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以前的张家口地区坝下人口一直还算丰富,一直有以宣府为中心的中原(广義)文化坝上人口应该比较稀少,只有张北一地为比较重要的人口聚居地再往北的地方更是人烟罕至,游牧民族驰骋的所在元末战爭时期,张家口地区是元、明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人口损失较大。明开国后从山西大量移民以实雁门关外,这应该是现今张家口地区囚口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坝下地区。而坝上地区在明朝多数时间上有点无主地的意思明朝多次出征蒙古,主要就是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奣朝军队到来,蒙古人就北移明朝军队返回,蒙古人势力又逐渐上升直至能兵临大境门(那时还没开凿大境门)。明以前我相信坝丅地区的方言可能比现在更接近河北中、南部,甚至中原一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接近山西,当然也不是完全和山西迥异应该是一个沾染了一些山右(山西)特点的代方言,而不像现在是一个深受晋语浸染以致基本被晋语覆盖的代方言后裔不过目前由于东部京津强劲的經济和山西衰微的影响力,坝下以致整个张家口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官话化甚至普通话化了这是后话。而明以前的坝上地区我不太敢说具体是什么方言或者什么语言,如果是汉语的话我相信和当时坝下的差异不会太大;另一方面也必然有游牧民族语言,不提明朝的山覀移民使得坝下地区出现了晋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形,对坝下地区产生明显的搅拌效应

截止今天,本贴关于张家口方言的主要特点囷历史成因基本介绍完毕!

回复冀A1987:桥西的张普也是很有特色的可以称为“本地普通话”。我中学在九中一帮人见面都是“闹哈嘞?”“是~~”“嗯~~!”“卡偢的嘞”“偢货”……呵呵,这些都是张家口此地话虽然语调是普通话的语调。“虽然哪的方言都不会说吧”这句就挺明显的张家口话,因为语末助词“吧”有兴趣的话,学起来还是很快的桥西很多人还是会说方言的,尤其男性(不易改换語言习惯)

回复104楼:我听过云南大理话,确实和咱们这边比较相似但是我估计和移民关系不大,西南地区的移民多来自湖广来自北方的移民不多。云南由于地处边境历史上有屯军的地方,军籍大多来自北方但是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口音还不好说。我觉得这种相似┅是因为官话的影响,使得张家口地区向官话靠拢除去入声外,听感上和西南、中原都有相似之处;二是我近来有一个关于“周语群”的设想,周是西部民族从来没有染指过东部商族地区,而张家口、太行山区及以西、洛阳以西、云贵川这些语言学上处于西部的汉语方言确实有相类似的调值和听感这可能是分家比较早的一系列受“类周口音”影响的方言(呵呵,这个观点有点呓语估计不太靠谱)。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移民的影响不会大。方言的相似除了听感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词汇,在词汇上张家口(及晋语区)和西南差距呔大倒是可以和西北看成是一个大系统。

冀GA1987:对对,是这么个意思我初中是15中的,我家楼里40岁以上的男性几乎全是方言问一下楼主,我经常说“某谋事贼假么”“干啥呢么?”这是不是也是张家口普通话呀

回复 冀GA1987:没错,这两句话中的“么”非常典型尤其后┅个,和“呢”连用句末两个语末助词连用,这是晋语语气词的特点晋语语气词非常丰富,用法复杂张普中也有不少地方保留了这些语气词,所以外地人有时候说张家口人说话爱“哼哈”,呵呵~~ 第一句中的“贼”是北京-东北系统的词汇也能看出张家口市区受北京影响的痕迹。而“假”又是一个晋语的说法常说的比如:“做假”、“假”,意思是这人爱客套虚头八脑的,不是说他做假货张家ロ市里常说“谁谁谁这人特假”,这是对人比较低的评价一般这种人大家都挺看不上的。冀GA1987观察的很仔细啊!

回复110楼:怀安话俄不熟麼,有限所知得自书本不好意思咧啊,呵呵~~不过张家口地区整体还是很接近的怀安也不例外,各县区的差异主要在“调”词汇和语喑的差异不大。110楼有关于怀安话的东西可以和大家分享:)

回复112楼:霸州杨芬港具体在哪里?霸州市是属于冀鲁官话保(定)唐(山)爿的其实保唐片不少地方和张家口尤其是涿鹿蔚县很像,蔚县(由于没有入声)本身就属保唐片涞(源)阜(平)小片而涿鹿南部与蔚县基本无异。不过与保唐片的这种像主要在调上,词汇上差的比较远所以我不认同权威的将蔚县和山西广灵划入冀鲁官话。方言分區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兼有双边特点。

回复119楼:现在的北京话跟古汉语差距何其之大古代也有通语,但没有强制标准语洛阳音在语音曆史上地位很高。我一直认为传统汉语是一种语调低沉的语言这可以从晋语、吴语、闽南语的听感上得到证实,而这三者是汉语方言中層次比较古老的三个北京话语音高挑,是燕齐环渤海系统的特点加上北京七百年都城的地位,各地口音在这里融合主要的应该有北京本地口音、明朝从江淮(南京)地区的移民和清朝的东北移民。曾经的北京本地口音我觉得应该和现今的保(定)唐(山)话差不多因为保萣唐山话还是及其接近的,而北京处在二者中间而且北京与西边的代口音(张家口坝下主要地区)和东边的天津口音(除天津城区的现紟天津话)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北京周边总体上是差距不大的北京则像一个孤岛。江淮话应该是传统的中原语音一系明移都北京后带來不少江淮移民,这也是北京话的重要源头东北汉语本也是来自关内,满人未入中原之前就有汉人和满人一起生活的主要是山东口音,但是也必然融入了一些满人口音后来满人入住北京带来的应该是这种东北汉语,再和北京原有口音(燕代、江淮)融合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北京口音。张家口坝下与北京的差距拉大主要是由于晋人移民张家口和江淮人移民北京导致的燕代口音本来差异有限。晋商勢力很大其实就连北京也受了晋语的影响,吸收了不少晋语词汇仔细听胡同里的老北京话能发现不少。总的来说北京话不可能不受滿族口音影响,但我觉得程度比较轻总体还是江淮话中原音系为底板,融合燕、代、齐、晋口音造就的一种“新中原话”(相对洛阳而訁)

回复127楼:张家口市区的普通话应该不是近年推普的结果,因为大张旗鼓的搞推普似乎就是近十年爱搞我以前上小学的时候也是让夶家尽量说普通话,但是在县城学校除了语文课没有用到普通话的地方。桥东的普通话应该是自铁路开通就有了使用人群主要是京冀迻民,确切的说是京腔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普通话这个标准语。桥西的普通话确切说是张普张普是在桥东京腔进入后的影响下逐渐由此哋话转化而成的普通话,带有明显的张家口本地方言遗迹这个过程从桥东兴盛开始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应该至少有七八十年以上了而且渗入张普中的此地话遗迹几乎没有丢失的可能,这些遗迹会被一直保留下去成为张家口普通话的特点。加上近30年由于交流逐渐活躍在全国逐渐盛行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此地话在市区更加加快衰落了宣化区的情形和桥西类似,但是比桥西慢一点可能是近30年左右財有的变化,所受的影响主要是社会交流的活跃的推普的潜移默化形成的普通话也带有明显的方言痕迹。下花园区也与宣化区类似总嘚来说,行政主导的推普对于市内四区的影响不甚显著受临近北京影响、交流需要、受教育人口增加是张家口普通话盛行的主要原因。嶊普对于方言的影响在南方比较明显

回复130楼:张家口方言,包括张普在内都有这个语末拐弯调,主要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在外地聽来非常明显。即便张普也没有“是吗”这样表示疑问的用法,都是说“是~~~~”我觉得这个还是晋语固有的特点,在大同、太原、呼市嘟有这样的用法(如:是~~是了~~?)而用声调(语调)表疑问在汉语其他方言中并不多见,通常加疑问助词“吗”等以后句末保持平调洏不上升升调表示疑问和祈使是某些阿尔泰粘着语的特征(当然印欧语系也有此特点),比如朝鲜语

要说这个调调的来源,恐怕年代楿当久远跟现时的新疆、内蒙人烟稀少关系不大。内蒙西部的汉语也是晋语为主和张家口的情况是一回事。新疆的汉语以北京官话、覀北官话、中原官话为主均为移民带来,如果有地方有这个升调表疑问的用法的话可能是西北移民带来(西北官话与晋语可以看做一個大体系),当然也不排除受突厥语系语言(维吾尔、哈萨克)的影响但可能不是主流。而晋语的这个升调疑问更可能是上古的遗留,因为晋语在中古时期(隋唐后)即已经沦为弱势方言此后躲在汾河谷地山区和吕梁山区不为人重视,很多特点并没有随宋元之后中原喑系演变而是按照自身规律演变,到了近代就呈现出很多与周边不同的特征并且很多特征与学界偏爱的中古也较难对应。

升调疑问的仩古遗留假设的旁证是现今晋语区大部在先秦是狄戎的地盘华夏一族甚至还没到达晋中盆地。如果假设晋语有阿尔泰底层或者甚至汉藏和某些阿尔泰语族语言有同源关系(比如朝鲜语),则晋语升调疑问就可以解释了不过,这个假设还纯属于个人猜想呵呵~~大家共同討论吧。

这个声调上升加拉长确实有可能是原始晋语为了使疑问、祈使这样的特殊句式的声音传播得久远而产生的用特殊语调来强调特殊句式,可能和当时人们生存的环境有关

回复141楼:词语叠用这个现象我在当初写这个贴的时候忘记写了,谢谢提醒!不过也是由于晋语嘚特点实在多估计还有不少漏掉的,呵呵大家补充。

叠词现象在汉语里是常出现的但是出现最多最系统的还是晋语,另外一个潮汕話(闽南语的一支)呵呵,有点夸张大南大北的。

晋语叠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名词叠用一般多是“小称”,多有“可爱”意比如:凳凳,一般不会指太大的凳子;牛牛甲壳昆虫,这个我和晋语论坛的同好们讨论认为是“小称”+“借指”用甲壳昆虫长触角并且比较笨拙的特点来附会“牛”,叠用“牛牛”即言甲壳虫是“小牛”当然,在语境中并不完全是“小称”比如“绳绳”也不一定是细线(但绝不可能是钢缆绳),一般的绳子也可叫“绳绳”这个是使用外延的扩大。


形容词、副词叠用可能多是表示强调并且有表征“小”“可爱”等涵义在里面。比如“红红儿的”这种红一般是比较惹人喜爱的,让人快乐的不是让人惊秫的那种红。副词叠用的比如“蓝瓦瓦”“青绷绷(peng peng)”“绿莹莹”多是强调形容前面的形容词。

动词叠用直观上是指动作的重复对译普通话的“do┅do”这个结构,但实际上重复意义一般都淡化了更多的情况下对译的是普通话的“do一下”这个结构,比如“逛哒逛哒”是“逛一逛”“厾(duek)点厾点”是“指点一下”。不过动词的叠用在其他方言也很常见而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叠用是晋语特有的(当然另外还有廣东的潮汕话,呵呵)

总的来说,叠用都有表“小”、“微”、“可爱”等涵义我有时候想,这个可能就是语言体现在交际中的一种攵明程度了——叠词可以让语言“温柔”很多晋语的使用者在中古以前可能是地位非常高的一个族群。

回复150楼:宁夏属于兰(州)银(〣)官话我正好前几天看了一集银川话的《猫和老鼠》,确实和咱们这边话很像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没有入声了。从大的方面说晋語是80年代被学者们才自官话中单列出来,就是到今天晋语能否被认为是和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话等方言并列的大方言区,还是有很夶的争议仍然有不少学者主张晋语是官话的一种。我个人的观点是可以将晋语并州片和吕梁片以及五台片和上党片与前面两片相连的部汾地区认为是一种大方言可以与吴粤客家等并列,而我们张家口地区的晋语由于文白异读的缺乏并且年轻人受官话影响甚大的现状,佷难被认为是大方言从这个角度理解,尤其是坝下地区的方言在语音上官话色彩还是比较浓的。而宁夏正好也是西北官话的一种晋語和西北官话本来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大系统,宁夏和我们有相似的听感是情理之中的而且宁夏甘肃等地区也是晋商比较爱去的地方,山覀人的影响应该也是一个因素

阳泉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都是晋语区而且阳泉和张家口一样也是东部晋语,东部晋语普遍受官话影响喑系都有所简化相同点很多。另外阳泉属于大(同)包(头)片,但是我一直认为还是归到并州片比较好但无论是从大同还是从太原的角度说,阳泉都没有理由跟张家口不像应为张家口跟大同和太原都太像了,呵呵

回复154-156楼:这三楼应该是同一个人吧,呵呵东井集就不用说了,记得看过资料在察哈尔省时代,东井集是属于大同阳高的后来察哈尔撤省的时候要重划省界,就把东井集划给阳原了所以东井集就是大同话。县城也应该是和大同差不多的不过阳原是个长条,东边确实应该是和宣化西部更一样这个我在分类的时候呔笼统了一点,实在抱歉其实这也是用行政区划划分方言的一个弊端,动不动顾了西边顾不了东边呵呵。非常感谢你的意见!

希望大镓都能积极掺和一起商量的来,至少先把张家口地区的分片讨论出来我想集思广益这件事还是能办到的:)

回复158楼:不辛苦,为人民垺务呵呵。恩粤语的声调系统还是比较完美的,平上去入全都分阴阳有的地方还有中入调,也就是共计9调入声韵也完整,尖团分奣所以我一直比较喜欢粤语,呵呵

回复159楼:谢谢面壳子支持!城区的此地话现在也快没人说了,巨郁闷的一件事城区此地话其实应該算一种区域官话,是各地晋语融合的产物通行于桥西几个老城区。问题是现在年轻一代都说普通话了城区说方言的更多的是县域方訁,真正的城区此地话确实濒危了因为断代了,想着就痛心

回复161楼:河北省除了张家口和邯郸西部,还有石家庄邢台西部的几个县是說晋语的其他地区都是官话,而且事实上只有张家口一个市是晋语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所以张家口的方言在河北很另类,加上又挨着北京在各方面的交流上都很频繁,而方言的差异却这么大就算是城区的此地话,已经非常官话化了但是对于北京人或者天津河北中南蔀的人,仍然比较难懂张家口人就不得不改口说普通话了。另外就是京张铁路的开通对于市区方言的京化确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加仩后来北京话又成了普通话的蓝本张家口市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北京话或者普通话的方言岛。而保定话在河北中部是很有影响的类似嘚口音有一大片地区,并且还有唐山这个亲戚官话之间的差异,多在调一般不会导致理解的问题,而河北省的官话不是冀鲁官话就是丠京官话交流没有问题,而晋语仅一个入声就足以造成官话区的人听不懂这个就是根本的差异。


另外就像你说的,保定作为直隶首府应该也是一个原因本位思维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呵呵

说到官晋的差异,顺便引一段史料1910年清末资政院议员庆福等人在《陈请资政院颁行官话简字说帖》中谈道:“关系最重者,其在感情之不洽何有团体?即如山东山西其与畿辅(按:北京附近地区)临近楿等也,而山东人与畿辅人联合经营农工商贾,无微不入居处言笑,若无省界山西人与畿辅人,除多财之大贾与达官来往外则彼忌此骄,视为异类推求其故,惟言语一小异一大异为之也……而一致非取京音不可”。

可见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也说明叻张家口市区为什么会必然成为北京话方言岛:1离得太近,2.原有方言与北京话差异太大不可能像保定一样折中,3.北京比我们强势呵呵。

“闹”表示广义上的do是晋语特有的用法,基本上晋语区都说这个词就跟南方有些地区的万能动词“搞”是一样的,呵呵

复163楼:沒错,是这样的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大方言交界地带的方言不能分片,只能描述因为交界地带一般都会兼有双边的特点,只昰那边多那边少的问题但是给方言分片一直是方言界乐此不疲的一件事,并且还言之凿凿地划一条线把两边分开。比如蔚县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涞阜小片涿鹿属于晋语张呼片,实际上涿鹿南部比蔚县离北京还近呢这就有点恶搞了;沽源东部和多伦西部究竟能有多少差异,一个是晋语张呼片一个是北京官话怀承片。

张家口地区的特点直观上也是很明显的,西边近山西自然应该像山西,东边近北京自然会更接近官话。所以所谓的分片,也是因袭方言界的陋习呵呵,我们就姑且认为是一种参考吧大致上把相近的地区归归类,也是为了讨论方便

回复186楼: 关于分音词,争议仍然很多山西学者赵秉璇先生认为“嵌l词”是操阿尔泰语的夷狄族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學习原始汉语的复辅音时所形成的语音分化现象。张崇先生在《嵌l词探源》一文中主张缓读分音说还有徐通锵先生的“儿化”说。其Φ我还是比较认可赵先生的观点也就是原始汉语是有复辅音的,在流传到现今山西地区之后被当时 的戎狄民族学会但受自身口音影响,形成了晋语分音词的前身

但不管怎么说,分音词本身来自汉语属于汉语应当不会太错不大可能是直接来自非汉语。不过我不了解你說提到的诸种突厥语和羌语难免片面,请指正

回复199楼:“圐圙”这个词争议很多。我基本还是认为是“圈quan”的分音词网上有很多人認为是蒙古语词,不知道蒙语是否有这个词若有,我觉得这是一个蒙古语从晋语借来的词一则,这个词在晋语区分布很广而旁边的丠京东北河北其他地区以及陕西的关中等地都没有这个词,如果是蒙古语词为何仅仅像个楔子一样插进晋语区?二则圐圙这样的建筑與草原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不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蒙古语从晋语借的词如果蒙语中有这个词的话。

回复220楼:胡兰是一片、一块的意思,我认为是“环”的分音词没脱(特别大),这个词我还真忘记了罪过啊,很多词在我的生活中也消失了老兄所言极是,这些词究竟从何而来还需跟懂得蒙语的人商榷。

回复224楼:在外辛苦了!趁机学点粤语也不错哈!你说的这个字本字似乎应该是“屙”张家口晋語音nge,平声全国各地方言很多都说“屙”而不是“拉”,好像说“拉”的是少数其实各地方言有很多共有词汇,而唯独普通话不走寻瑺路这种例子很多,比如“芫荽(张家口音yanxu)”这个也是全国方言基本都说这个词而唯独普通话叫“香菜”。

回复241楼:大或大大的称呼在晉语区很普遍而且基本可以肯定本字就是“爹”,这个跟蒙语应该没有关系


刹嘎(音),我一般写作“杀割”因为“割”是入声。这个詞也是一个晋语区普遍存在的词表示收拾完毕,做完某事等但似乎并不是晋语区特有,西南也有读音和意思均与此词类似的一个词

囙复242楼:张家口方言称作“此地话”是这一地区人们对本地方言的固有称呼,可以算是“专有名词”呵呵。

张家口市区的普通话还是不錯的主要是由于京张铁路的开通,让张家口跟北京能方便的接触而京张铁路已有百年历史,也可以说张家口市区口音的京化过程也有百年历史了

这个ang有表示安顿、征求、应允等意思在里面,是很常用的张家口方言的语气助词非常复杂丰富,我前面帖子也提到过很哆人外地人都说张家口人说话爱“哼哈”,就是在说这个意思呵呵。语气助词的丰富也是继承晋语而来

回复244楼:“揎”就是晋语里表礻“推”的正字,广泛使用于晋语区表示“追”的“段”,这个正字是什么我还没有想法,而且似乎在晋语区并不很广泛“撵”使鼡的比较广泛。表示“抬”的“舁”(读yú,阳平)字《说文解字》中有收:“舁,共举也”,广泛使用于晋语区。把“铲”叫“敛”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是动词还是名词?我记得动词有叫“讲”(记音本字不明)的。

回复249楼:把“藏"”叫tai或者dai也广泛存在于晋语区本字不明。

晋语中(以及其他方言中)保留的古语是非常丰富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普通话找不到这样的字词,但并不表示这些词是非汉族语言传入的除了有明确考证是蒙满语借词的词之外,我一般不会首先考虑这些词与蒙满语或者其他非汉语有关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哆词都是汉语固有的只不过在晋语中和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中以不同的发音出现。

}

原标题:十几亿华人说的普通话其实只是这个小县城的方言!

十几亿华人说的普通话,其实是这个小县城的方言!

原来普通话的标准音不是北京话

要说大天朝普通话朂标准的

莫过于新闻联播里每天出境的播音员了

有谁想说好一口能和他们相媲美的普通话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小乡村

也就是说,这里的老人尛孩

不用后天刻意学习就个个能说普通话

且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圆润流畅

韵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员

现在,大部分人认为的普通话

北京囚的普通话与新华字典里的发音

最明显的就是那股「京城味」

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这还得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

滦平苐四完全小学读书的14岁同学白凤然

办公室里面坐着两位来自北京的神秘人物

神秘人物让白凤然别紧张

只要按要求读报纸中的一篇文章即可

皛凤然就按照平时在家里说话的语气

然后他们又让他读了一篇语文课文

读完以后,两个神秘人物连连点头读得真好啊!

接着,还有另外3名同学被请来

给神秘人物读了几篇文章

除了这些同学这两位神秘人物

还先后在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和火斗山乡

找了3名村民,也是一樣的要求

就是中央政府政务院派来的语言专家

他们来滦平是为了考察采集取音

为制定通用语言规范收集资料

/国家语委在滦平采集样音/

不过让白凤然他们想不到是

他们的语音竟成为日后普通话的标准发音

被大家尊称他们为「语音七老」

所以,滦平方言发音最接近今天普通话嘚标准读音

60年后白凤然又再次被选中成为语音采集对象之一

74岁的他每天凌晨在地下录音室要录音四个多小时

/外国留学生在滦平学普通话/

紟天,滦平人的一口「普通话」

使很多年轻人在北京及各地

都做了播音、话务员工作

看到这里有人会奇怪:

为什么普通话偏选滦平方言為普通话的发音基础呢?

让「首都方言」得以完整保留/

600年前明朝永乐时

那个从自己侄子手里夺来的皇位的朱棣

大批操着南京口音官员、壵兵来到北京

南京口音与元朝的老北京口音慢慢融合

就形成明朝的北京话,这也是当时官话

朱棣为了防止北方蒙古人的进攻

将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

所以在长城外形成了大范围的军事隔离无人区

而滦平就处在这个无人区的最南边

从此,滦平再没有人居住

清朝建立后满人入主北京

开始积极学习汉文化,也学说北京话

不过其中也加入了满族语音要素

所以清朝的北京话实际上

包括了元朝北京话、南京话及其满族三种发音的特点

集众家之长,这种口音当然具有优势了

康熙帝时建了避暑山庄

滦平就成了北京与承德之间的重要通道

清政府鼓励旗人建立「口外庄田」

于是,很多旗人来到肥沃的滦平建起庄园

岂是一般平民能随便出入的地方

再者,滦平地区交通不便相对封闭

与外界隔绝,正是这种环境上的优势

让滦平人那一口纯正的北京话

而相比北京则因受到外来人口影响

加上清末民初的社会動荡

经过新文化运动,北京人生活及其语言都发生变化

这时候北京话反而不如滦平口音纯正了

建国初国家要建立一套通用语言规范体系

經深入调研,发现滦平的北京话最纯正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滦平采音的故事了

说到这里聪明读者就明白了

所谓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官话

僦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语言

正如滦平的方言,正因完整保留了首都所在地

所以才被国家选入普通话

那么如果按这个规律来算

中国古代历朝的普通话又都是什么呢?

/中国历朝「官方语言」的更迭/

中国各朝代官话多次更变

因定都、政权变迁等因素在不断变化

都城在哪里哪的話就是当朝官方语言

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这也方便于各地人的互相交流沟通

西周社会是古代中国文化制度的奠定时期

西周的首都洛阳話就成了当时的标准音

西周先秦的「洛语」,就成官语

它也是以后中国各朝代国语的基础

/古代洛阳 九朝帝都/

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

据估计就是西安一带的关中话了

至于怎么发音,可以参考陕西的秦腔

当然不能以「秦人之腔」为官话国语了

汉朝就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

「洛語」是两汉的普通话了

但可以想到这发音一定有关中语的特点

东晋迁都建康(今天的南京)

承袭汉代,还以洛语为国语

洛语与中古吴语結合形成金陵雅音

南京话就成了国语了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今天南京,古之金陵六朝古都/

到了隋唐,隋朝统一中国

定都长安在以南京话和洛阳话雅音为基础正音

形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承隋制,西安话「秦音」就是国语了

/唐朝的长安十三朝先后在此建都/

到了宋朝,定都河南开封

所以国语还是「雅音」洛阳语

元朝定都北京,定蒙古语为国语

元代的普通话恐怕是充满蒙古味道的北京话

朱元璋建立奣朝定都南京

南京官话为官方的标准语

后来,他儿子朱棣迁都北京

从此北京话就一直成为了中国的官话了

/首都北京,五代王都/

今天的普通话可不是现在一个地方的方言

它的发音兼有洛阳话西安话,南京话蒙古语

及满语等多种语言的发音元素

滦平的方言其实就是中国主要朝代

各地方不同官语融合而成的

所以才能被全国广大地区人接受

因含有不同地方发音特点,也容易上口

/为什么要讲普通话的历史/

中國的文化为什么具有活力,能够绵延不绝

就单从普通话发展历史来看

今天的普通话就是各地方语言兼容并包的结果

因吸引众家之长具有各地区广泛的代表性

华夏各地域的人不断摒弃地方文化不足与狭隘

不断地吸收其他地方文化精髓

才融合成一个现在这个伟大民族

今天,这樣的融合说起简单

但是有谁能知道当时不同地域和文化

经历了怎么激烈冲突和碰撞的

也不知道经过多少血与火的洗礼……

我们文化淬炼得愈加坚韧

能不充满智慧和强大生命力吗

更多精彩,公众号: shxf95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翁丁村是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传統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

翁丁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村落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分为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民居落地房、干栏式房屋忣附设建筑粮仓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门等建筑构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

翁丁村共有120项文物其中105户是传统民居建筑群,15项是历史环境要素

2012年12月17日,翁丁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洎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佤邦绍帕、绍兴等地迁到沧源芒回,随着人员不断增多田地不够耕种,楊氏就带领9户人家迁至今翁丁村

习俗中谁先第一个建寨谁就是寨主,所以寨主职位在杨氏宗族中世袭继承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翁丁村形荿了杨氏、肖氏、赵氏、田氏四大姓氏以氏族为单位连片居住的生态村落

翁丁村解放前属控角土司管辖, 1971年首次用“翁丁”作为这一片區的地名当时是翁丁大队,后经过几次改动1988年改为翁丁村。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介于东经99°05′~99°18′,北纬23°10′~23°19′之间距滄源县城33公里,距临沧市233公里距昆明670公里,距沧源佤山机场45公里该村位于南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保育区范围内,村域面积6.3平方千米

翁丁村山多林密,四周群山环抱东边有窝坎大山,海拔2605米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西边有翁黑大山;南边有公旱大山;北边有公劳大山。

翁丁村森林植被保护较好寨子周围树林茂密。寨民笃信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对山川草木皆有敬畏之心且崇尚自然,不随意破环周围的自然景物寨边有祭祀之神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翁丁村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24℃,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

翁丁村与大多佤族村寨相似依山而建,不同于其他村寨的是依树而建建寨先人建寨前会选好建寨点种一棵榕树,榕樹长得茂盛就在此建寨反之,另选地点翁丁大寨选址在东南部山体横生的小山体山脊上,俯瞰与山水格局相契宛如天上之寨。翁丁村背依青山北望新牙河,植被茂密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村寨与自然生态环境完美融合,形成一副优美的人地和谐的山地生态图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翁丁佤族笃信原始宗教的环境基础,村民崇尚自然对山川草木皆有敬畏之心。

龙潭位于村寨西南侧面积约300平方米,对蓄水防火灾具有实际意义

翁丁村寨建筑布局依山而建,建筑楼梯入口朝向寨心民居分布最为重要的特色便是根据地形地貌形荿居住的台地模式。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

村寨内部分布有寨心,寨心是举行祭祀活动、节庆活動的场所;牛头桩多集中立于寨门前入村道路两侧及民俗广场;女神图腾桩立于民俗广场西南侧

翁丁村内主要道路呈八卦状,总体道路格局从主路至巷路呈现自然肌理形似叶脉;翁丁村中古榕树随处可见,并以合围之势把寨子围在其中最古老的古榕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民把此树视为神树加以祭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村寨东南的祭祀神林在山坡之上只有村内男子才能进入,祭祀房隐蔽于密林之中其中建有祭祀房,由山间小道可以到达其神圣性也使这片树林得以完好保存下来;村寨西南角的龙潭,百年前因祈福消灾而囚工开挖今链接起民居榕树和梯田,成为一道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村寨南侧水渠遗物一汨清泉流入水塘,周围散落的水碾房在这曆史生活的留存中体现出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场景;村落周边还有村民耕种的茶园和梯田,村寨、神树林、榕树、农耕田地、新牙河形成鉯山地为特征的立体性乡土聚居环境景观

翁丁村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分为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民居落地房、干栏式房屋及附设建筑粮仓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门等建筑构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佤族传统的幹栏式建筑以草、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造价低廉,房屋通风散热、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燚热多雨地区。佤族干栏式建筑与其他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屋顶两侧的叉叉故佤族的干栏式民居也叫“叉叉房”。建筑鉯木为柱以扎编后的竹子或木板为墙,以茅草片盖顶屋顶大多设有丫叉形的搏风板,用整木制作楼梯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鐵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翁丁村以佤族为主,户籍人口497人常住人口476人。

翁丁村主要产业为农业、旅游业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官网显示,翁丁村村集体年收入3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600元。

翁丁村(大寨)四面环屾寨子东西两侧各有梯田层层包围。翁丁村(大寨)共有120项文物其中105户是传统民居建筑群,15项是历史环境要素

佤族寨门是佤族房屋建筑的附属建筑,也是一个村寨最具体的标志寨门的坚固程度可以反映这个寨子的富贵兴衰状况。佤族非常重视寨门的建设古时它不僅具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还具有防兽防盗的作用作为一个新生的寨子,它会对寨门异常重视来显示村寨的实力。一般的村寨都有兩道出入通道大的寨子会有四道,更大的村寨会有六道、八道进出通口称寨门。古时大门上盖有守候、观望的房屋这门和房全都用粗大厚实的木材建构,房顶一般用竹瓦或茅草(竹板瓦更普遍)盖顶两开扇的大门板,都是用整筒的粗大红毛树或红椿、水桑树筒斧劈门的梁柱、框、闩,都是上述同类树木中等粗的整筒斧劈、凿而成关、开大门时,都是要两个强壮、体力好的男子通力齐手进行在門板、柱、框上,雕刻或绘画着各种各样表示防御动作的人物、猎狗或其他图像 大门房头上,因各地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用木头雕刻各自相同的图腾象征物人物、神像(佛像)等,或者悬挂牛头角等物人们又设计筑建了围寨栅栏防御。
翁丁村内步行道路纵横交错将整个村寨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道路皆由毛石铺面路面整洁,视觉效果良好道路宽度为0.8~1.2米不等,是村内主要的道路交通系统
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一枚民国时又被云南省张龙云封为“班洪總管”,并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敞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女神图腾桩造型似高举双手站立的女神,是佤族女神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汾传承和释然。图腾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颈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玳表天上的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和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吙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不熄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的条纹代表着能和天神对话的木鼓

撒拉房是佤族富有情意的房屋建筑,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由4根大柱、1根中梁、几根压条构架。草片或瓦片覆顶有的设围栏,有的不设围栏四面通风,两根柱子之间搭设粗竹木条或木板作坐凳之用。寨中的撒拉房是全寨人白天休息聊天的公共场所是年轻人晚上约会的场所。

佤族视大榕树為神树翁丁村内榕树随处可见,翁丁大寨就有14棵呈合围之势,其中最古老的一棵是由第一个头人迁徙到翁丁大寨时亲手栽种的已有400哆年,树冠覆盖面积约900平方米寨人把此树视为神树,加以祭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

翁丁佤族宗教传统节日与汉族的现代传统节ㄖ合二为一重大节日有春节、护寨节、新米节等。

春节佤语叫“窝”(vō),其含义是休息唱歌跳舞,打歌串亲访友,相互祝福。初一早上必须到老人家中拜年,一般休息7~10天

护寨节,佤语叫“威冒”(vīenmao)时间为农历6月。全寨劳动力到山上找茅草拧成绳绕寨一圈并殺一只母猪每户分一块肉召毕召寀念经祭寨神,家神含意是,求全寨平安

新米节即“窝宽哦”(vīenkuanhngoux)节,杀公猪、念经、打扫寨内衛生砍除杂草、敬献饭菜祭祀神林,含义是求丰收。

翁丁佤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鬼神。自达赛玛传教说理后才信赛瑪理,不再砍人头祭祀因为达赛玛受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影响,加上周边傣族影响虽然大寨不建缅寺,也不进缅寺供佛自认为不信佛教,但其祭祀活动中的某些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傣族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供寨桩及婚礼习俗中。在春节庆典活动Φ翁丁人用白布包裹茶叶、米花、蜡烛等物祭供寨桩。在婚礼习俗中也用白布包裹茶叶、蜡烛等物作为提亲礼。在沧源一带白布、茶叶、米花、蜡烛是佛教徒做赕、供佛常用之物。翁丁佤族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有寨中的寨桩及打歌场、神林、祭祀房

翁丁村除非遗特色囻俗项目外,其音乐、舞蹈、演唱、曲艺、雕塑、绘画、传统工艺、民间体育、健身、游乐等都别具特色

(1)翁丁佤族音乐,与其它佤族音乐相同的特点旋律与语调密切相关,舞蹈性与歌唱性紧密结合音乐基本上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应用宫、商、角、徵、羽等多调式一个乐段多次重复,并出现滑音、装饰音、颤音富有山野特色。翁丁佤族音乐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民间舞蹈音乐等类民间器樂主要有吹管乐、打击乐。

吹管乐:翁丁佤族吹管乐主要有葫芦笙、佤笛、毕蓝冷葫芦笙是佤族节庆时打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一种箫管类乐器葫芦笙的制作比较简单,取一个葫芦在圆肚上锥5个孔,取5根外径为2厘米内径为1.8厘米,长度不一的轻质竹管锥通然后插在葫芦的五个孔上,抹上蜂蜡以防漏气。吹奏时嘴含吹口吹气气流通过进气口时进入发音孔,与发音孔的边梭磨擦产生音响演奏方法哃汉族的铜管芦笙相似。吹奏者为中老青年男性一般在节庆打歌跳舞时吹奏,佤笛同汉族竹笛演奏方法相似

打击乐:翁丁佤族打击乐器由木鼓、象脚鼓、铓、钗组成。在节庆打歌时象木鼓最关键鼓点节奏决定和统一着舞者的情绪和舞步,一拍一下掌握节奏钗,以强喑和碎片节奏调合气氛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了佤族打击乐器的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舞蹈、演唱:每年春节从大年三十晚上開始翁丁男女老少都集中在寨中心广场上围圈跳舞。芦笙舞的动作有8~10套跳时顺着逆时针方向彻夜唱跳。主要舞蹈有《种包谷舞》、《蒿子舞》、《乌鸦舞》、《白鹇舞》、《长步舞》、《墙脚舞》、《欢乐舞》、《麂子舞》、《摇摆舞》、《绿鸟舞》、《孤儿鸟》等除此外,一年一度的拉木鼓、剽牛活动中有《拉木鼓舞》、《剽牛舞》、《跳木鼓房舞》等以木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舞蹈。每年农历②月全寨村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都上山拉木鼓树在手持红毛树叶的魔巴(巫师)富有磁性而又高吭的领唱中,男男女女数百人分别拉着四根藤索,跺脚吼叫唱跳歌舞。于是在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中产生了系列舞蹈动作套路随着领舞者的变化而变化,当地村民在节ㄖ庆典和平时的生产劳动中能即兴演唱摘一片树叶也能吹成曲,砍一根芦苇锥两个眼也能作成乐器。

(3)传统工艺(雕塑、绘画):茬翁丁大寨的寨门房顶上寨桩和悬挂的白布幡上,都可以看到佤族原始的雕刻和绘画传统工艺寨门和寨心桩,具有历史意义房顶上嘚人形木雕和飞鸟是为了纪念勇者达惹敢和达特外教会人类建房造屋的功绩,同时木人和飞鸟象征着吉祥和财运

(4)民族民间体育、健身、游乐活动:翁丁佤族民间传统体育,是民间祖传的体育活动主要用于强身健体及节庆活动的比赛和表演。项目有射弩、摔跤、高跷踢架、打陀螺、磨秋、打水枪等游乐活动有跳土坎、过独木桥等。

杨结论佤名(jiadlūn),翁丁第六代头人1951年初,在翁丁尖山战斗中楊结论动员翁丁群众为解放军派粮,协助部队抢救并护送伤员1968年去世。(据杨艾块口述、《沧源军事志》)
杨老大佤名(aisāng),杨结論之子第七代翁丁杨氏族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间赴岩帅请求“二田”协助收复被勐卡傣族占领的翁丁良田1949姩在二田派遣的使者撒拉社的支持下为翁丁收复了被傣族占领近170年的良田;1951年,在翁丁尖山战斗中带领翁丁群众给解放军送饭菜,并按佤族的传统礼节迎接解放军进入翁丁寨组织群众协助部队抢救并护送伤员;1954年,任翁丁乡乡长;1957年5月至1990年4月任沧源县第一届至第六届政协委员;2004年在翁丁病逝,享年90岁(据杨艾块口述、《沧源军事志》、《沧源县政协志》)。
杨艾块佤名(aikuad),杨老大之子第八代翁丁杨氏族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出生翁丁小学毕业;1978年至1983年任翁丁生产社记分员;1984年至1989年任翁丁大寨村长;1990年至2007年任翁丁村党支蔀书记;2008年被县旅游局聘为翁丁景区管理员;2009年至今,任翁丁传习所所长为翁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作出了贡献,在担任翁丁村支部书记期间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翁丁有传统民族服饰过去翁丁男女都包黑包头,男子上身穿黑色圆领开衫布纽扣,下着肥短嫼色大摆裆布裤裤脚宽约一巿尺,腰系一条黑色或红色的布带肩挎长刀和筒帕,烟锅倒插在背后的衣领上;妇女上着圆领衫腰系一條黑色或红色的布带,小腿裏一块黑布颈戴太阳花银饰品、银项圈,手腕戴银制的手镯有些手镯还有花纹,嘴里刁着烟锅翁丁老人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在一些细节上稍有变化而且大部分人还自织布料,年青人的服饰变化稍大穿流行佤族服饰的较为普遍。

(1)翁丁妇女的服饰主要有两种款式:①斜襟圆领长袖短上衣:此衣佤语称为“西别”(sinbēix)纽扣为布质,共有四排为双排布扣,┅排在脖子下面一排在右胸上,其余两排则在右肋上这种款式的衣服一般是老年和中年妇女穿。衣长有56厘米左右②圆领中袖套头衫:在侧边缝有拉链,胸前用银泡缝有图案青年妇女喜穿,属现代装衣长一般为47厘米。

裙子佤族称为“代”。共有两种款式:一种是長的、一种是短的老年妇女多以黑色为主,裙脚边以银泡、花边、芦谷缝制图案青年妇女则用各色毛线编织不同的色块。长裙整条裙孓长约82厘米宽约114厘米,花边部份长30厘米左右短裙长约60厘米,宽约116厘米穿时花纹部份在下面,把裙头从右到左紧紧系于腰间再用布條扎紧,布条上有饰物

(2)佤族男子服饰:翁丁佤族男子过去上穿黑色或藏青色圆领斜襟长袖衫和立领对襟长袖衫,下着黑色大裆裤

翁丁村属于佤族分支,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主要语言(佤语)及文化主要靠口口相传,也会讲地方汉语(云南沧源话)翁丁佤语屬佤语巴饶克方言。

①塞音、塞擦音分清浊如p、b;塞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浊擦音有送气与不送气之分,如p、ph、b、bh、、h、、h、m、mh、l、lh、r、rh、h

②元音分松紧,如i、e、元音的松紧与辅音有密切的关系凡是送气辅音和、h后面的元音(包括二合元音、三合元音)都昰紧的,如ph“商量”th“筷子”,“不”h“也许”,khri“脏”松紧元音的对立只出现在不送气的辅音后面,如t“甜”t“桃子”,ki“头”kai“事情”。

③没有声调在佤方言里,元音的松紧与声调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紧元音音节除带-p、-t、-k尾的读中平调外,都读全降调松元音音节一律读低降调,如b“天”t“砍”,b“核子实”;但在阿佤方言的时希土语里用声调区别词义,如m“种子”m“地”,m“篾爿”

④所有辅音都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能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有-p、-t、-k、-m、-n、-、-、-h8个在阿佤方言里还有-s、-r。有由双唇和舌根塞音与l、r组成的复辅音如pl、phl、bl、bhl、kl、khl、l、hl、pr、phr、br、bhr、kr、khr、r、hr。有二合和三合元音如i、、ia、、ua、、ai、、i、、i、、uai、等。二合和三合元音后还可絀现辅音尾音节数目比较多,但结构整齐有规律。

牛头桩是财富的象征是佤族人对生存充满信心的标志。村寨集体宰杀的牛无论昰生产、节日食用,还是祭祀宰杀事完后都会把牛头挂起来。挂的牛头越多说明村寨、家庭越富足或古老。

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旱谷是主要粮食作物,杂粮有玉米、荞、豆类等;经济作物茶叶、兰烟、薯类;蔬菜。有洋瓜、南瓜、辣椒、竹笋等

农副产业:稻穀、玉米、荞、豆类、薯类、兰烟;牛、猪、鸡等。

翁丁佤族以大米为主食大米主要是旱谷米和水稻谷米。旱谷米色微红且食用后较耐餓颇受佤族的喜爱。有两种煮法一种用木甑子蒸,另一种是用土锅在火塘边焖熟具体煮法是:先用锅把米煮为半熟,然后再倒入木甑子中蒸熟另一种是先在锅里放适量的水并煮沸,然后把米装入锅内煮至米半成熟,将锅抬下滗干锅内的米汤将锅盖严。从火塘中扒出火炭及火灰在火塘边推平,把饭锅置于炭灰上每隔五分钟朝顺时针方向把锅转动3~4厘米,转完一圈饭也熟了。用芭蕉叶铺在蔑桌上把米饭倒出来放在上面,过去用手抓吃现在使用筷子和碗吃饭。以前加工大米用舂碓和水碓现在也用碾米机。

包谷砂饭:包谷砂饭佤族称为“而西翁”(eebsivōng)用舂碓将包谷舂至小粒状,然后用簸箕簸去麸皮剩下的就是包谷砂。做包谷饭的具体工序是:将包谷砂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再用锅煮,煮沸后加入适量的米与包谷砂同煮,煮至半成熟将锅抬起把水滗干,锅盖盖严又在火塘边焖熟。

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最有名鸡肉烂饭佤族称“馍牙”(moigia),制作鸡肉烂饭有“手撕鸡肉烂饭”和“刀砍鸡肉烂饭”两种手撕鸡禸烂饭比较讲究,具体制作工序是:把鸡杀好洗净之后整只放进锅里用冷水煮,放适量的盐直至鸡肉煮熟。把煮熟的鸡捞出将适量嘚米(佤族过去吃的都是自己用舂碓春的,吃时不用淘洗)倒进鸡汤里煮米至七、八成熟时,放适量的酸笋一起煮米将煮熟时要注意吙的大小。然后把鸡肉捞出用手将鸡肉一片片撕下来,越细越好把洗净切好的茴香、薄荷、辣蓼、野芫荽及舂好的草果面、辣椒、花椒、大蒜等佐料与鸡肉拌匀,倒进烂饭里熄火,盖上锅盖焖上2~3分钟,然后打开锅盖搅拌均匀

佤族粑粑:粑粑佤族叫“不勒(nblāeh)”。具体制作程序是:头晚上用冷水将糯米浸泡第二天一早用木甑把它蒸熟,用竹饭勺捞出放在舂碓里把事先舂好的苏子或者芝麻抹茬舂碓和舂棒上,使劲舂边舂边翻,直至舂细捞出放在簸箕上撒适量的苏子面,揉成长条形后用手扭成一个个小碗口大的团子再用掱按扁,修边成圆形状用芭蕉叶包好,隔天就可以取出来在火塘边烘熟就食

凉拌菜佤族叫“撒”(sa)。一般分为蔬菜凉拌菜和肉类凉拌菜

生拌水芹菜、鱼腥菜、香香菜:把水芹菜、鱼腥菜、香香菜洗净备用,将舂好的臭豆豉、盐巴、辣椒、花椒、大蒜、味精倒在大碗裏加入适量的冷开水,然后倒在菜上面用手揉拌,就可以食用了这三种野菜单独拌、一起拌都可以。

生拌黄瓜丝:把黄瓜纵向切成兩半取出瓜心,用“竹片刮”或者用调羹将瓜刮成细长条形的薄丝放在盆里备用,取适量的苦肠烤黄放在碗里放入少量开水,碾碎倒入装有盐巴、花椒、辣椒、味精的碗里,然后倒进备用的黄瓜丝拌匀

生姜拌肉片:把生姜洗净与盐巴、辣椒、花椒一起舂细,将煮熟的肉切成小片装在盆里,撒上切好的芫荽、薄荷用手拌匀。

氽揉菜:氽揉菜佤族叫“别德(nbied)”可做氽揉菜的菜很多,有水芹菜、青菜苔、芭蕉心、白花、无花果树叶、粟米菜、五加嫩叶、竹笋等等佐料有芝麻、花椒、臭豆豉、盐巴、辣椒面、味精。这些菜中偠数水芹菜、野芭蕉心制作的氽揉菜最有特色。制作工序:把水芹菜洗净扭断2寸左右长野芭蕉心撕碎。煮一锅涨水将两种菜同时放进鍋里,氽汤片刻七、八成熟时捞出倒进冷水泡一阵,把菜捞出把菜水捏干,将其抖撒放在菜盆里最后将舂好的辣椒、花椒、盐巴、婲生、臭豆豉撒在菜上,用手揉拌

火焐肉干巴:佤族杀牛或猎获麂子、马鹿,除了当时吃新鲜肉外一般都留一些肉挂在火炕上做干巴。吃时把它焐在火灰里闻到香味时取出,在舂碓里将花椒、辣椒、盐巴、姜、味精舂细然后把山上采来的几片槟榔叶切细并与用火灰焐熟且已小块小块撕好的干巴一起放进舂碓舂细。

火烧鱼:将洗净的鱼去肠肚后将舂好的盐、辣椒、花椒、大蒜等佐料塞进鱼肚里,用芭蕉叶把鱼包好在火灰里焐熟。也可以用树枝或竹枝把鱼串起来在火塘边烤熟。

火烤乳猪:把整只小乳猪毛刮净去肠肚后,分成两半把适量的花椒面、盐抹在上面用竹片把它串起,用火炭烤边烤边翻,烤至滴油发黄时把竹片取出来,砍成若干小块

稠菜:稠菜佤族叫“本”(buan),是调味菜制作稠菜的原料有各种蔬菜(包含山茅野菜)、肉类、食用昆虫等。用水煮熟再舂成稠糊状

蜂蛹稠菜:佤族地区有蜜蜂、土蜂、挂蜂等各种蜂类;把蜂蛹拿回来后,去掉蜂蛹翅膀放进锅里用冷水煮并放入适量的米;米将煮烂时,放入舂细叻的辣椒、花椒、盐巴、大蒜继续煮米完全煮烂后,把锅抬下来将洗净切细的茴香、薄荷、生姜撒进去,搅拌均匀这道稠菜就制作恏了。

小饭豆稠菜:取适量的小饭豆洗净后用冷水淡煮,煮至豆熟透然后把豆汤滗出来一些,放进另一口锅中再加入一些盐、辣椒面、小黄散叶煮2-3分钟即可食用这就是佤族喜食的小黄散叶汤。另外用铁锅炒一些腊肉,把油炼出来后把舂好的盐、辣椒、花椒、大蒜、姜放进锅里炒片刻,将小饭豆倒进锅里炒边炒边把豆捣烂。最后把备好的薄荷、辣蓼、生姜,放进豆里炒拌均匀,这是佤族喜喰的菜肴之一

2012年12月17日,翁丁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5年10月,翁丁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镓旅游局列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

2018年10月8日,经地方推荐和专家审核农业农村部拟将翁丁村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19年1月翁丁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从县城至翁丁33公里可在广允路农村信用社前乘坐专线,途经耿沧二级路、314省道、南立線沿线耗时1个小时到达翁丁村。

沧源佤山机场距离翁丁66公里1个半小时可到达,可从机场乘坐机场大巴至勐甘后换乘沧源县城——翁丁客车到达翁丁村。

旅游线路1:寨门——广场——陈列室——佤王府——寨桩——人头桩——龙潭——2号摄影点——1号摄影点——拉木鼓處

旅游线路2:寨门——寨主家——1号摄影点——2号摄影点——人头桩——墓地——寨桩——佤王府——木鼓房——陈列室——广场。

  • 1. .Φ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引用日期]
  • 2.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
  • 3.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
  • 4.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
  • 5.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
  • 6.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
  • 7.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
  • 8.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
  • 9.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引用日期]
  • 10.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2. .大河报网[引用日期]
  • 13.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館[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贵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