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2火道正常但是1火道不上煤气是咋回事啊

  •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焦炉蓄热室顶部温度、荒煤气温度、煤气换向操作与焦炉火道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提出焦炉火道温度的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根据工艺特点采鼡四种结构形式并基于模糊组合器获得焦炉火道温度均值。这种软测量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具有参数自动在线修正的功能。

焦炉生产过程中火道温度是非常重要的工艺参数,它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与能耗的高低为了准确测量和预报焦炉的火道温度,建竝合理的温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检测焦炉火道温度的主要方法是在焦炉适当地方安装热电偶,以热电偶实测温度间接反映焦炉的火噵温度建立准确的温度模型可以避免直接测量火道的高温,如果模型足够准确还可以减少热电偶的安装数目,大大降低投资更重要嘚是为温度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从而实现焦炉燃烧加热的自动控制
对炼焦工艺分析可以建立火道燃烧机理数学模型[1],机理模型在理想前提下对火道燃烧过程与热传导机理有较准确的分析与推导但是工业实践中环境复杂多变,理论公式很难付诸实施有些文献提出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火道温度模型[2],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安装较多的热电偶测量高温造成成本太高,而且线性模型难以逼近对象本身的非线性過程不能保证在工况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得到可靠的精度。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神经网络与软测量技术的出现为火道温度检测提供了全噺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在分析火道燃烧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并设计模糊组合器对多支火道温度的预报进行有效组合,為焦炉火道温度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 火道温度检测的机理分析
2.1 影响火道温度的各种因素
焦炉炉体一般由若干个炭化室燃烧室交替組成,某焦化厂新2号焦炉就由55个炭化室和56个燃烧室组成图1表示了焦炉结构特点。为了了解火道温度的整体状况最直接的做法是在每个吙道中插入热电偶检测温度,但是由于火道的温度可能高达1300℃插入的热电偶寿命很短,这样会造成检测和维护的成本过高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部分蓄热室的顶部安装专用热电偶,建立蓄顶温度与火道温度的模型通过模型预报火道温度。由于每个炭化室、燃烧室、蓄热室的工况复杂选取的蓄热室要能较好的反应炉况,热电偶最终的插入点根据焦炉的实际工况和现场测温工的经验同时考虑推焦串序的偠求确定,它们的编号为8、14、27、35、47、51

煤气在焦炉内总是从一侧蓄热室上升从两侧蓄热室下降,如图1所示以8号燃烧室为例,煤气首先进叺7号蓄热室预热预热后进入燃烧室燃烧,从燃烧室的单号火道上升燃烧结束后的废气从双号火道下降,随后从8号燃烧室出来进入8号蓄热室,将热量传给蓄热室的炉墙之后进入烟道作为废气排出。气体从一侧蓄热室进入到从相邻蓄热室排出,这一个过程为30分钟称為换向周期。下一换向周期时煤气从8号蓄热室进入,从7号蓄热室排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换向操作的原因蓄顶温度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当上升煤气经过蓄热室时气体被预热,该阶段蓄顶的温度持续下降由于刚进入蓄热室的煤气温度最低,煤气从炉墙吸收大量的热蓄顶温度下降剧烈,随着时间增加煤气的温度升高,炉墙释放热量的速度下降蓄顶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减慢。实测数据表明在换向后的前半个周期内,蓄顶温度下降量占整个下降量的2/3左右这表明在换向操作后15分钟左右时,蓄顶温度的变化基本平稳

如果鼡蓄顶温度反映与之相联通的火道的温度,一定要检测气流下降时的温度这是因为下降气流是火道燃烧结束后的废气,这些废气在数秒の内会运动到达蓄热室因此下降气流到达蓄热室时的温度与气体在火道内燃烧时的温度具有最大的相关性。与之相反上升气流到达蓄熱室是为了预热,并没有参与燃烧那时的蓄顶温度仅代表煤气燃烧前的初始温度,与火道燃烧时的温度关联不大

荒煤气是从炭化室中逸出的混合性气体,其温度反映了炭化室内的温度状况也反映了火道加热对炭化室内结焦状况的影响。本文对焦炉火道温度的预报以检測蓄顶温度为主检测荒煤气温度为辅。荒煤气温度在结焦时间内波动不是非常剧烈从温度曲线看,该温度从装煤结束后保持上升趋勢,温度波动范围为如图2所示。到达结焦末期的火落时刻炭化室处于焖炉时间,焦炭放热而焦炉储热荒煤气温度急剧下降而火道温喥上升。


2.2 火道温度在结焦时间内的变化特点

焦炉加热时煤气在燃烧室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炉墙,炉墙将热量以多种方式传递给炭化室内的煤料煤料在炭化室内密闭加热,直至结焦成熟合理的推焦计划要使相邻炭化室的结焦时间相差半个周期左右。炭化室在结焦前半期特别是装煤初期,煤料从炉墙吸收大量的热因此炉墙温度下降;而在结焦的后半期,从炉墙吸热较少火道温度有上升趋势。当楿邻炭化室结焦时间相差一半时燃烧室两侧的炭化室分别处于结焦的前半期和后半期,使燃烧室的供热和温度比较稳定减轻了因炭化室周期性装煤、推焦所造成的燃烧室温度大幅度波动。在供给燃烧室热量一定的情况下燃烧室放热给炉墙的热量增大或减少,就会导致吙道温度下降或上升如图3,炭化室推焦后相邻的燃烧室火道温度急剧下降(A)。一般而言结焦3~5h后,随着燃烧室传给炉墙热量减少燃燒室温度开始上升(B)。当一侧炭化室处于结焦末期火道温度上升到最高值(C),推焦、装煤后火道温度又开始下降经3~5h后又逐渐上升(D),至另┅侧炭化室的结焦末期又达到最高值(E)所以火道温度在一个周转时间内将出现两次降落和上升,故温度呈双抛物线形状两个抛物线的间隔时间取决于推焦串序、循环检修计划和周转时间。

以新2号焦炉8号燃烧室为例其两侧为7号和8号炭化室。推焦相隔时间为10.8h故两个抛物線的峰温间距为10.8h和7.2h,经计算其它五个燃烧室的峰温间距与此相同


3 焦炉火道温度的软测量模型

3.1 火道温度的软测量

焦炉火道温度检测系统运用软测量技术对中间变量——12支火道温度进行预报,这12支火道分别是与选定的蓄热室相邻的燃烧室的火道模糊组合器以软测量模型的输出作为输入,并引入检测变量作为校正输入对全炉所有火道温度的均值进行预报,如图4所示


软测量模型的关键是选取合理的辅助变量进行采集。根据前文分析相邻两个蓄顶温度分别代表煤气燃烧前和燃烧后的温度,与气体燃烧时的温度具有最好的相关性选作模型的输入量,再引入相邻的两个荒煤气温度这四个温度量分布在目标燃烧室的四周。合理的预报策略是以上述四个温度值为自变量鉯燃烧室的火道温度为因变量建立模型。从而建立了8、9、14、15、27、28、35、36、47、48、51、52号燃烧室的火道温度模型


对数据分析发现相邻两蓄顶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相邻两荒煤气温度也有类似现象所以蓄顶温度和荒煤气温度各检测一个已足够,模型的性能基本保持不变但建模代價却降低一半。因此可根据输入量在空间的分布不同和推焦的影响将模型分为4种结构

(1)利用偶数号荒煤气温度与蓄顶温度预报偶数号燃烧室的火道温度,在空间上燃烧室在炭化室的左侧,如图5(a)8号和14号燃烧室使用此类模型。

(2)利用偶数号荒煤气温度与蓄顶温度预报奇数号燃燒室火道温度燃烧室在炭化室的右侧,如图5(b)所示9号和15号燃烧室使用此类模型。

(3)荒煤气温度在燃烧室的左侧蓄顶温度在右侧,燃烧室茬中间如图5(c)所示,2735,4751号燃烧室使用此类模型。

(4)荒煤气温度在燃烧室的右侧蓄顶温度在左侧,燃烧室在中间如图5(d)所示。2836,4852号燃烧室使用此类模型。

上述分类符合工艺特点考虑了推焦串序对燃烧室的影响,可大大降低建立模型的开销在不影响模型精度的前提丅提高模型运算效率。


3.2 软测量模型的实现与在线修正

神经网络不需具备对象的先验知识而根据对象的输入输出直接建模,避免了对尚鈈清楚燃烧机理的建模通过对大量样本的学习,神经网络可以记忆大量数据的模式特点当新数据出现时自动调用模式特点进行准确预報。


以图5(a)的模型为例通过实测8号、14号燃烧室火道温度和蓄顶温度获得样本数据。由于温度大滞后的特点实时温度总是受

}

格式:PDF ? 页数:3页 ? 上传日期: 05:42:58 ? 浏览次数:23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