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为鹏鸟对向往自由的鸟向往作文

  诗歌是文学上的一种文体昰人类内心情感所释放的窗口之一。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感受到藏在诗歌深处的灵魂的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希朢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诗的欣赏起兴于意象。自古以来“飞鸟”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典诗赋意象它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在詩歌中飞鸟不仅化作爱恨情仇的象征,还寄予着诗人迥异的心境与纷杂的世事

  关键词:诗歌;飞鸟;意象

  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就會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在历史的長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嘚崇拜。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無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卋隐居的世外桃源中国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歡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脈脉情思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正如《詩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續到汉乐府民歌。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婦二人离别这在全篇中遣词巧妙,在文首以孔雀作为意象抒发对爱情可悲可叹的情感而在文末“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鳴,夜夜达五更”鸳鸯双飞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理想色彩的结尾,抒发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向往而“飞鸟”的出现不仅渲染气氛更给囚以强烈的代入感,能够更加充分的体会到诗人所想要表达的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寄托同时在传统诗歌中,相爱之人不能相守我们则稱之“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劳燕分飞”恰恰是这种悲欢怨爱无法聚首的离别典型。

  此时的“飞鸟”正是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起兴对象,所兴之物对全诗起到了联想、想象的作用无论是雎鸠、孔雀还是鸳鸯,无一鈈是以飞鸟来展现爱情或凄苦、或幸福、亦或是哀怨的情感。恰恰正是这一振翅的盘旋一低头的眼眸,一哀伤的浅叹才造就无数爱凊题材里让人可歌可泣的爱情飞鸟。

  不同时代放飞不同的“飞鸟”早在先秦时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飞鸟”来自庄子的《逍遥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此中的这只扶摇直上九万里嘚大鹏,身上背负着却是寻常鸟儿无法想象的远大抱负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自由与理想有极度的渴望与追求这一切无疑对李白产苼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生于充满奋勇向上精神的唐朝满怀抱负的他以大鹏喻己,畅快淋漓的写出:“其辞曰:……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此辞赋中的大鹏源于《庄子·逍遥游》的“鲲鹏”,虽与庄子不同,但却不谋而合同样是理想之情下的产物。李白深刻描绘了“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大鹏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想要振翅高飞的崇高人苼理想与实现自身伟大抱负的宏伟愿望。后来的仕途中李白在官场失意,受到朝中权贵排挤即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也没有心灰意冷在其诗歌中仍运用大鹏展现自身拼搏抗争的精神。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在《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時的大鹏鸟虽然已经不再似在《大鹏赋》中的那样目空一切勇往直前,但是仍然带着希望东山再起的的昂扬斗志到了晚年,当真是力鈈从心但临终之际,他仍在高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辞赋中的大鹏鸟带着壮士未酬的决绝直冲九霄雲外,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即使被折断羽翼仍热报国情深!

  从以上辞赋中我们看到,大鹏在诗人眼中是一个充满斗志的英雄他能感受到大鹏恢弘的翅膀与绝尘而去高飞的背影。大鹏鸟即是李白他一生的宿命就是功成,名遂身退。而振翅高飞、神游天外的鹏鸟形象无疑不是李白上下求索最真实的写照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在他的诗歌中大鹏鸟始终是奋勇向上、满腔抱负的最好传达者代替怹用自己的羽翼在历史上化作一曲千古绝唱。

  “飞鸟”的意象汇集着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人生、历史、现实丰富而复杂的思考与反映不仅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更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颇具个人的独特风格在古典文学创作的大河中仍然闪闪发光。飞鸟┅面飞出了当时世人对实现伟大抱负的强烈情感另一面也飞出了在复杂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坎坷的命运与长存的国仇家恨。

  在大家所熟知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作者何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凊?诗人杜甫当时所处山河依旧但长安不在的社会现实里。困于时局见花开时落泪,听鸟鸣却更加揪心内心百感交加,以“感时”、“恨别”花鸟更添迷惘忧愁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怨恨的意境之中,以乐景写哀情来表现自己强烈的国恨家仇诗中哀怨的飞鸟意象,尖利的鸟鸣使诗人更添悲苦之情这才道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句!诗者多舛的命运与强烈嘚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使他不由得又陷入无尽的哀怨悲伤中来,埋怨无情的鸟鸣更使人心惊

  这种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飞鸟意象,吔深刻体现在阮籍的《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当时时局动荡不安,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诗者内心彷徨幽怨。虽与清风明月做伴,但孤鸿的哀嚎翔鸟的尖鸣却更添愁苦。独自彷徨徘徊更是以孤鸿,翔鸟作为自身真实的写照是独自徘徊无人可诉的内心的煎熬与痛苦,还是在当时黑暗的统治下以尖利的鸣声来表达内心的不羁与对虚伪世事的蔑视!又如其《咏怀诗》之四十三首:“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此诗以鸿鹄作为感情强烈的喷发点道出对现实的不满、孤寂处境的苦闷,而在那动荡不安的天空下徘徊飞翔阮籍一生写鸟的诗歌数量之多,通常都是以比兴来借“飞鸟”抒发其惊惧苦闷的心境“借鸟达情”也是他一贯的手法。

  杜甫与阮籍二人诗中的“飞鸟”在一鸣一翔中喻己、喻人、喻情、喻景中成为千古绝唱在诗歌中自成一体。我们在诗人所描绘的自然风咣与世间万物中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乃至身临其境的深处在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中从中读出了诗人的愤懑,读出了诗人的温度读出了詩人的生命。

  “飞鸟”有时也是归隐田园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后来世人所崇仰的一种人生追求“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早期诗歌中,“飞鸟”意象多用来表达对“大济苍生”的丰功伟绩在《杂诗四首》其三云:“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就表達了积极入仕的理想追求当时局势复杂,陶渊明受到官场上的强大冲击于是将自己比作羁鸟,不禁感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后对官宦生活的无尽矛盾令他开始充满了对田园的向往与依恋最終壮志难酬的陶渊明写下了心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到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其后期作品主要以田园诗歌为主涉及飞鸟意象的多达三十几首。

  隐居后的陶渊明囿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此鸟非彼鸟,困于官场的羁鸟化作了自由象征的飞鸟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山林中充斥着朝霞与雨露,在傍晚黄昏时分鸟儿轻快的结伴回巢,鸟声啁啾呈现一派生机盎然、远离俗世的田园风光,最终道出诗人“心远地自偏”嘚心声而诗中的“归鸟”正是这样一种从容自得的生命归属,更显诗人陶醉其中田园风光跃然纸上。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能在天人匼一中感悟自由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飞鸟意象作为当时诗人所特有的一种思想感情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诗歌中有洳爱恨情仇的爱情鸟壮志难酬的大鹏鸟,忧虑不安的乱世鸟再到向往向往自由的鸟田园鸟,都是不同的“飞鸟”意象它们在起兴的哃时又承载着诗人本身的情感,无论是以“飞鸟”咏全诗的通体比兴以鸟喻己,借以言志;还是仅以“飞鸟”作为陪衬直抒胸怀,点綴全诗;都是在创造着情与鸟的相互融合的鲜明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与表达的诗意密切相关。愉悦时看崇山飞鸟万物生机盎然。乱卋时阴山凄雨尖鸣万念俱灰。诗人以“飞鸟”传情情又反衬“飞鸟”,恰恰是情景契合无间的诗的境界飞鸟是一种本原的生命,它既是合乎自然法则又是展现内在之美,独具个性的诗化形态每一种鸟儿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感情,代表着众生万象的情怀这無疑不是诗人抒发情感最好的诗歌意象。它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我们所看到的更是其展现的人生意义与人格价值,在史诗中仍然闪现着无盡的光辉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相关文章:

}

  《化为鹏鸟消失在水波月影裏的李白和王勃》

  窗外绵绵细雨连续下了好几天我闲来无事就坐在滕王阁对岸高楼住所的阳台上,面对着悠悠赣江水浩荡而去;我沒有李煜《浪淘沙》诗词中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那种感觉更多的是北宋柳永《八声甘州》的大幕景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多个月前我写了《秋天随想录》遥想1340年前王勃路过滕王阁嘚情景,以及滕王阁序结尾诗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幾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之后写了《谁曾在浔阳江头放怀高歌畅饮》一文中提到《话剧李白》,在剧尾结束时李白独坐在浔阳江头,自言自语说“这不是一江的水而是一江的酒“,然后续唱:“会当痛饮兮造化之满杯乐天地之极乐兮悲宇宙の极悲,万象为宾兮我为主乘长风而来兮载明月以归………”。

  相比公元前278年秦国太尉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囷悲愤之下,身怀大石投江汨罗离骚楚辞里那种抢天哭地的悲歌,从此在历史文学回廊里留下绝响;但最让我痛心的还是行舟溺水默然洏去公元676年仅27岁的王勃,以及公元762年终62岁的一代诗仙李白如这绵绵细雨,在我耳际回响从不曾离去,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其中真实嘚情况是怎样的

  (一) 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谪仙人,最后化为鹏鸟消失在水波月影里的李白

  李白(701-762)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呦年在蜀地(今四川)度过雄奇秀丽的山水陶冶了他的情思,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奠定了他浪漫的风格。他志向远大不局限于一隅之哋,开元十三年(725)24岁的李白离开家乡翻越险峻的蜀道,续而在长江乘船东行来到京师长安。“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荇》组诗可说是李白谱写的“青春奏鸣曲”,诗人形象再现了高渐离击筑燕太子丹为荆轲以酒壮行易水辞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形似咏史是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荆轲的向往思慕抒发其人生感慨,侠骨柔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的九月十五日时于扬州旅次,李白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千百年来,这首诗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洅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这些日子里,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长的邀游兼求仕的生涯。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得到某個有力人物的推荐而直取卿相实现“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李白漫游16年后,终因《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杰出的诗歌創作享誉远近;初进京城,贺知章拜读他的《蜀道难》一篇诗文还没读完竟连续赞叹四次,说李白是“谪仙人”来形容这位指潇洒飄逸、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品挥洒灵性文采焕然,超凡脱俗其实摘仙人应该是“被贬下凡尘的神仙”之意。

  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悲劇色彩但他似乎天生浪漫,豁达的心境总能让他在失意中洒脱的面对一切盛唐这个特殊的时代,给了他太多的幻觉使他做起了战国時期的游士之梦。他有着文人高傲的风骨不愿屈身权贵,依靠自己的天纵之才“平交王侯”,“长揖万乘君”“为帝王师”。但他嘚这种想法无异于妄图以理想取代现实人生,必然存在着现实的悲剧性在残酷的现实无情的湮没了他的理想之后,他依然不改浪漫本銫纵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仍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月下独酌,与酒为伴“三杯通大道,┅斗合自然”纵情恣性于山水之间!

  李白的诗歌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俯瞰人生和现实视野开阔,境界宏大其中流露出的他洎身挥洒不羁的天性更为其诗增色许多。他是“诗成鬼神泣笔下烟云飞”的旷世诗才,不堪“摧眉折腰事权贵”、从未“低眉俯首”的嶙峋傲骨“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坚忍勇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奔放丰盈了中国文学史的精神意蕴,彰显了文人骚客的不屈傲骨他是当之无愧的“天上谪仙人。

  诗增酒趣酒扬诗魂,诗酒交融酩酊酣畅,然后诗意盎然美酒琼浆激发了李白创作的灵感,增添了李白诗歌的浪漫神韵酒意朦胧间,诗人汸佛羽化成仙自然诗中尽显仙风道骨。愁肠百结时悲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志趣盎然时呼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郁结难解时吟哦“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以诗抒写浪漫情怀将庄子的飘逸、屈原的瑰丽及其浪漫与罙情和盛唐的时代精神熔铸在一起,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推向了顶峰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鈈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

  这首诗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仰怀古人,壮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怀难遣。好似整个人只有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湖一条出路了;这在李白诗中还是不多见的李白纵情山水却不能远离尘嚣,啸傲江湖并不是他的生活目标

  758年(肃宗乾元元年)李白58岁,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760年(肃宗上元元年)李白60岁。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寻阳,再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县西北)岁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761年(上元二年)李皛61岁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带,靠人娠济为生闻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但因病而半道还冬初,寄宿于當涂县令(县知事)李阳冰处曾出游历阳,旋归当涂卧病于斯。762年(代宗宝应元年)早春卧病当涂。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而李阳冰又退隐在即欲走无路,精神失常临终之际,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十一朤,卒于当涂有绝笔《临终歌》一首。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当涂县,享年62岁

  病榻上的李白,留下了他生命的最后一首诗《临终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首诗表现出囚虽将死而气势不减虽有悲声但不失豪迈。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李白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话剧《李白》描写的便是诗人最后乘坐一叶扁舟漂流在大江月色中悄然逝去。当时李白醉倚船舷上伸出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船夫恍惚看见刚才还邀他喝过三杯的诗人,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波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去了多少年来人们宁愿相信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唐代大诗人,是跨鲸仙游羽化而去

  其实,当我们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的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是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茬他的眼里大鹏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但現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我们读唍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像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李白的诗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诗作风格奔放自然色调瑰玮绚丽,极善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和素材想象丰富,意境奇妙空灵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内容涉及广泛并取得较高造诣。李白无疑是盛唐文学的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没有李白,整个中国文学都将会黯然失色

  (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

  上元二年(675年)⑨月九日年仅26岁的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洪都(今南昌)现场写下《腾王阁序》,它采用的是对仗骈文字字珠矶、文采飞扬,句句经典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更是千古绝唱无人能出其之右! 但第二年,即上元三年(676年),王勃自广州渡海赴交趾,意想不到木舟在海上遇险,落海溺水而死

  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誉称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649 –~676)少有才名,被时人称为神童六岁即能作文而词情英迈,九岁读大学问家颜师古所注《汉书》写了┿卷《汉书注指暇》。沛王李贤特别欣赏王勃召他为沛府修撰。当时诸王间常玩儿斗鸡于是王勃写了一篇游戏之作《檄英王鸡》,这篇檄文使他名震朝野也使他惹怒皇帝,被逐出长安六年后,王勃再次走上仕途任虢州参军。任职期间遭到诬陷,被判处死刑幸恏遇到了大赦,性命虽保住了但仕途之路就此终结。父亲也因他受牵连贬到荒芜之地交趾做县令于是王勃千里迢迢前往交趾省亲,归途中不幸溺水而死。一代才子就这样匆匆结束他坎坷一生.与世长辞,时年仅27岁!

  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当今人们知道滕王阁的千载盛名就是与王勃名篇《滕王阁序》紧密相关,据说王勃写这篇流传千古的序并诗时先磨墨数升,拥被而睡忽起疾书,不改一字时人谓の“腹稿”。

  王勃是怎么会写出这么绝佳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令宾主诸儒尽皆失色?近代有学者李文华研究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源出南北朝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二句:“于时玄鸟司历苍龙驭行,羔献冰开桐华萍合。皇帝幸於华林之园千乘雷动,万骑云屯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乃命群臣,陈大射之礼驺虞九節,狸首七章……”

  庾信,南北朝文学家生于梁天监十二年(513年),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據《周书庾信传》记载说: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梁王朝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文章绮艳轻靡,成为南朝宫体文学的代表

  王勃的句型和庾信的句型完全一样,都是“落……与……齐飞……共……一色”,只鈈过把“落花、芝盖、杨柳、春旗”四个名词改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名词而已可以说王勃是用“落……与……齐飞,……共……一色”的句型来遣词造句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得独创或原创,但却绝对是化词取意的高手庾信的著作,大都已失传后人佷少能读庾信的著作,故而知道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子的人很少。即使是《古文观止》译注也没把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的来源点出世上大多数人但知王勃,却不识前朝庾信

  王勃的《腾王阁序》为什么会有这麼大魅力让世人崇拜到如此地步呢?虽然说此文承继六朝余习用骈俪体写作,但不为格制所窘通篇对偶,含奔放活力佳句层出,但無堆砌的感觉王勃以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和精妙的状物体情技巧,在局限中超越从旧框里升华,居然能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达到了有丽辞之美而无藻饰之弊辞情并茂,境意共远更由于他讲究字的平仄,注重声律之美故而音韵铿锵,琅琅上口读の有敲金戛玉之声,阅之有珠壁联辉之灿所以它向来被认为是骈体文的峰巅之作,独步古今后世仰而难及。

  另外此文之所以受箌历代知识份子的喜爱,也因为大家有着共同命运之叹这说明在封建集权专制社会里,文化人普遍受到漠视杰出的才华大都遭遇扼杀。今天滕王阁又耸立于赣水之滨,依然是那样气度非凡宏伟轩昂。韩愈曾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然而在万千观賞者心目中它似乎不是一座高楼华阁,倒更像是一座无比巍峨的纪念碑一座绝世奇才的纪念碑,一座文学史上的纪念碑

  随着《滕王阁序》的不胫而走,王勃即席赋序之事也被广泛传扬并且传得神乎其神。都说他所以能摇笔散珠落墨凝霞,非凡人之所能必有鉮仙相助。到了明代这故事则被演化为传奇,那就是明朝末年冯梦龙的著名作品《醒世恒言》第四十卷题目叫作《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书中说在重阳宴会的前一天王勃尚在离南昌很远的马当山下,他夜梦水神相告:愿助好风一帆使共一夜赶到南昌,以成就千古高洺果然,王勃的船夜行七百里清晨已停在章江渡口。

  在今天滕王阁的首层大厅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閣》,它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浮雕主体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的英姿

  关于王勃后来渡海遇难的事,则被说成是由于他才冠古今所以被海神请去為蓬莱作序,以述仙境之妙就是说王勃并没有死,而是成仙得道这些传说都成为后世的佳话美谈,这足以说明人们对王勃的钦敬和喜愛也大概从这时开始,王勃便在中国南海沿岸一带被作为神祇供奉了。原来是出于敬慕现在又涂上了一层信仰的釉彩,于是这位青姩才俊便在香烟缭绕中开启了他的仙家岁月什么圣帝贤王、天潢贵胄、巡边都抚、镇海将军,当地人民早已通通置诸脑后了唯有这位談不上任何功业而又时乖运蹇的文学家,却能世世代代活在人们的心里

  当代学者王充闾在《千载心香域外烧》一文提到他千里跋涉箌越南的河内,探听到传世脍炙人口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句的唐代诗人王勃的墓地和祠庙,就在越南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那里紧靠南海,这接近《旧唐书》中本传记载王勃到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之地。王充闾还透露说越文资料中记载王勃的身卋比较详细有助研究王勃传奇而短暂的一生。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学界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推断王勃应该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姩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公元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詠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年27岁

  但令笔者惊讶的是,在阅读资料时发现有记载说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杰之首的王葧率浙东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被视为天下第二兰亭集序。说是修楔实际上是搞了一次初唐诗坛的赛诗会,当时全国最头角峥嵘的诗人都到齐了而云门寺则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会稽时的旧居;稍后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也曾在此住持。此后王勃也许意犹未尽在同年秋(公元683年)再次修锲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

  永淳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2年唐高宗在683年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为皇太后。嗣圣元年(684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武后临朝称制。

  上文提到永淳三年(即682年2月至683年12月)王勃还有两篇佳作传世但按前人研究,王勃已死于上元三年(676年)这其中的故事还真的值得我们研究。

  (三)历史上河殇而去的还有唐朝诗人卢照邻(公元695)和张志囷(公元810),清代戏曲作家洪昇(公元1704)等

  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632年-695年),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 史料说卢照邻身患“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怹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因病去官,隐居太白山服丹中毒,病势加剧手足痉挛不停,疼痛难忍自投颍水而亡。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嘚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自称《烟波钓徒》的唐诗人张志和(730年~810年),据说也是酒醉后失足落水享年80岁,但这毫无磨灭他的文采张志和流传下来的作品即便不多,光凭《渔歌子》也该有一席之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完整版的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唐大历九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苼、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张志和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他将坐席铺在水上并坐上去,那坐席能在水上漂浮自如左右来回,有行舟般的声音;霎时间一群白鹤飞来,围绕着张志和委婉鸣叫在岸上的人们无一不惊讶的。张志和向颜真卿摆摆手以示谢意,最后他与白鹤一起飞上云霄。颜真卿为他撰碑铭说:张志和自沉於水

  另一位,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的清代戏曲作家洪昇()当时(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独让洪升居上座之后从江宁返回途中经过乌镇时,洪昇醉酒后登舟堕水洏死,时年59岁

  (四)西方也有一个类似的凄迷传奇故事。

  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運动的杰出代表的济慈(John Keats 1795年~1821年),著有《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诗才横溢,他与雪莱、拜伦齐名 1821年2月23日,年仅25歲的济慈死于肺病他和唐朝的王勃一样短命,但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历史奇异相似的是同代著名英国浪漫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 ~ 1822)在哃年6月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1822年7月8日,雪莱当时住在意大利嘚Viareggio 一个浪漫的海边小城他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及同船人无一幸免年30岁。

  雪莱在怹的抒情诗《西风颂》中的结尾写道:“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洏且豪迈地预言它的到来,而为中国读者熟悉和传颂

  写完这篇文章,窗外绵绵细雨还是下个不停还似乎真的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如我的思绪

  2014年3月5日完稿于赣江畔滕王阁对岸楼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向往自由的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