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火药洛斯罗夫在哪是哪个

  • 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与应用案例 出蝂时间:2010 丛编项: 化学化工节能减排丛书 内容简介   《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与应用案例》介绍了全球以及我国能源和环境所面临的严峻状況阐述了我国及上海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和目标任务,并且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主体;领导在節能减排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与应用案例》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笁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 电气节能减排技术 1.1 节约用电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1.2 供配电环节的节能措施 1.2.1 通过合理的电网规划降低線损 1.2.2 经济合理地选择导线和电缆 1.2.3 无功补偿及配置优化 1.3 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有效利用电力资源 1.3.1 电力需求侧管理概念 1.3.2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作用 1.3.3 改变用户的用电方式,鼓励企业在非高峰期间用电 1.4 变压器节能改造和节能措施 1.4.1 按经济容量选择变压器 1.4.2 推广新型节能变压器 1.4.3 非晶合金变压器介绍 1.4.4 在设计及运行环节提高变压器能效的技术措施 1.4.5 提高变压器能效的政策措施 1.5 应鼡变频调速技术推进节能减排 1.5.1 变频调速技术的优势 1.5.2 变频调速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 1.6 利用企业余热、废热发电实现节能减排 1.6.1 余热利用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 1.6.2 余热发电介绍 1.6.3 化工企业利用余热发电实例 1.7 推广高效节能光源,建造绿色照明环境 1.7.1 常鼡照明光源介绍 1.7.2 新型节能光源介绍 1.7.3 新兴的照明方式——光纤照明 1.7.4 常用照明光源的性能比较 1.7.5 高效节能光源的选择 1.7.6 正确選用节电的照明灯具配件 1.7.7 照明节能的技术措施 1.7.8 照明节能的政策措施 1.8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1.8.1 我国风电的现状及展望 1.8.2 太阳能咣伏发电技术的特点和前景 1.9 日常节电常识 1.9.1 中国能效标识 1.9.2 合理使用空调 1.9.3 办公节电 第2章 热能系统的节能减排 2.1 化工企业的热能系统 2.1.1 热能动力装置在化工生产的热能综合利用中的常见模式 2.1.2 化工企业蒸汽系统的分级合理使用 2.1.3 化工企业应发展热电联产 2.1.4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 2.1.5 热能回收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2.2 除尘、脱硫、脱硝技术 2.2.1 常用除尘器的类型与性能 2.2.2 燃煤的脱硫技术 2.2.3 烟气的脱硝技术 第3章 暖通系统 3.1 概述 3.2 暖通系统对能源的主要消耗方式 3.2.1 采暖用能源消耗方式 3.2.2 空调、制冷用能源消耗方式 3.2.3 冷、热媒在传输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 3.3 在暖通系统中节能途径的探讨 3.3.1 能源消耗过大,造成工程或生产不节能的原因 3.3.2 解决暖通制冷業高能耗的几种方法 3.4 化工企业余热余压利用及节能 3.4.1 氯碱化工的余热利用 3.4.2 焦化行业的余热利用 3.4.3 炭素厂余热回收 3.4.4 橡胶行业 3.4.5 采用溴化锂吸收式与电压缩式制冷机组的比较 3.5 暖通系统常见的一些能耗考核指标 3.5.1 围护结构的节能指标 3.5.2 新风利用与空调系统方式的考核指标(AHC) 3.5.3 建筑用能能质系数指标 3.5.4 用能环节的能量转换效率 3.5.5 建筑物空调制冷供热环节的能量转换效率 3.5.6 输配系统的能耗评价指标(TDC) 3.6 暖通系统的节能诊断方法 3.6.1 节能诊断(OTI) 3.6.2 用能指标核查和符合需求合理性诊断 3.6.3 冷冻机、冷却塔和热源诊断 3.6.4 冷热水輸配系统诊断 3.6.5 空调及通风系统诊断 3.6.6 照明和其他用电设备的节能诊断 第4章 水系统的节能减排 4.1 概述 4.1.1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4.1.2 我国沝资源利用状况 4.1.3 我国水资源主要问题 4.2 节能 4.2.1 给水系统中的节能措施 4.2.2 循环水冷却水系统的节能措施 4.2.3 其他水系统中的节能措施 4.2.4 水系统新能源的利用 4.3 节水、减排 4.3.1 给水系统中的节水措施 4.3.2 循环水系统中的节水措施 4.3.3 中水回用系统及其应用 4.3.4 废水零排放技术及其应用 4.4 化工行业节水、减排 4.4.1 化工行业节水、减排特点及重要性 4.4.2 氯碱化工行业节水减排措施 4.4.3 煤化工行业的节水减排措施 第5章 自控专业节能减排技术 5.1 在化工工程建设中合理利用自动化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 5.2 自动化仪表在工程实施中的节能减排作用 5.2.1 检测仪表 5.2.2 分析仪表 5.2.3 温度仪表 5.2.4 压力仪表 5.2.5 流量仪表 5.3 自动控制系统 5.3.1 人工手动控制的危害因素 5.3.2 传统控制仪表(系统) 5.3.3 集散控制系统 5.4 自控执行机构 5.4.1 控制阀 5.4.2 积极推荐工艺系统专业采用变频器 第6章节 能减排技术应用案例 案例1 丙烯酸反应气体吸收系統节能改造 案例2 丙烯酸废气催化焚烧节能改造 案例3 丙烯酸氧化装置尾气循环利用 案例4 夹点理论在VCM中的应用 案例5 膜回收糊状PVC尾气中的VCM 案例6 压縮空气系统的节能改造 案例7 二次蒸汽回收利用 案例8 变压吸附回收醋酸废气中的一氧化碳 案例9 UGI炉新型耐高压水夹套的运用 案例10 膜分离回收甲醇合成弛放气中的氢气 案例11 空分预冷系统节电改造 案例12 干熄焦除尘风机变频改造 案例13 横式翅片冷却冷凝器在焦炉煤气生产中的应用 案例14 焦爐煤气脱苯贫油空气冷却器的应用 案例15 灯光节能器节能技术的应用 案例16 工业热泵技术在轮胎生产中的应用 案例17 乙烯裂解炉燃烧器增设空气預热器的工业应用 案例18 水泵调速节能技术在石化水厂的应用 案例19 石化装置循环水场的技术改造 案例20 环氧丙烷装置的节能减排改进 案例21 过氧囮二异丙苯装置含酚废碱处理 案例22 顺丁橡胶装置节能研究和应用 案例23 聚醚废渣综合回收利用 案例24 高温分解温室气体HFC-23

  • 注射成型实用技术 作者:张维合刘志扬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注射成型材料——塑料及其成型工艺内容包括塑料的基本知识、塑料的鉴别、注射成型工艺条件的选择与控制以及常用塑料的性能和成型工艺条件。第二部分介绍了注射成型设备——注塑机内容包括注塑机的基本知识、注塑机的选择、注塑机的操作、注塑机的维护保养以及注塑机的维修。第三部分介绍了注射成型工具——注塑模具内容包括注塑模具的基本知识、注塑模具的安装和拆卸、注塑模具试模、注塑模具的验收、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注塑模具维修、注塑模具质量控制制度、注射成型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以及塑件的后处理。本书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齐全层次分明,贴合工厂實际实用性强。本书适合于大、中专院校模具和材料成型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工厂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注射成型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和自学参考书。 目录 第一部分 注射成型材料——塑料及其成型工艺 第1章 塑料基本知识 1?1什么是塑料001 1?2塑料的组成002 1?2?1樹脂002 1?2?2添加剂002 1?3成型用塑料及其配制004 1?4塑料的分类005 1?4?1根据塑料中树脂的分子结构和受热后表现的性能分类005 1?4?2根据塑料性能及用途分類006 1?4?3按塑料的结晶形态分类006 1?4?4按塑料的透光性分类007 1?4?5按塑料的硬度分类007 1?4?6按塑料的化学结构分类007 1?5塑料的优点和缺点007 1?5?1塑料的優点007 1?5?2塑料的缺点008 1?6塑料的性能008 1?6?1塑料的使用性能008 1?6?2塑料的工艺性能010 1?7热塑性塑料的成型特性017 1?7?1塑料的热力学三态017 1?7?2塑料三态嘚微观结构和工艺特性018 1?7?3塑料分子的取向020 1?7?4塑料的熔体黏度021 1?7?5塑料的结晶度023 1?7?6塑料的玻璃化温度023 1?7?7塑料的蠕变及应力松弛023 1?7?8塑料的热膨胀024 1?8塑料的着色024 1?9塑料的回收利用025 1?10注射成型前需了解的塑料性能025 1?11塑料的成型方法026 1?11?1注射成型026 1?11?2挤出成型029 1?11?3压缩成型030 1?11?4压注成型031 1?11?5中空吹塑成型032 1?11?6滚塑成型032 1?11?7塑料的其他成型方法033 第2章 塑料的鉴别 2?1塑料外观鉴别法037 2?2塑料的加热鉴别法038 2?3塑料的燃燒特性鉴别法038 2?4塑料的热解试验鉴别法039 2?5塑料密度鉴别法039 2?6塑料的溶剂处理鉴别法041 2?7塑料的显色反应鉴别法041 2?8塑料的其他鉴别法043 2?9常用塑料鉴别的具体方法043 2?9?1ABS与PS的鉴别法043 2?9?2HDPE与LDPE废旧塑料鉴别法044 2?9?3氨基塑料鉴别法044 2?9?4丙烯腈聚合物鉴别法044 2?9?5酚树脂鉴别法045 2?9?6环氧树脂鉴別法045 2?9?7聚氨酯鉴别法045 2?9?8聚苯乙烯鉴别法045 2?9?9聚乙酸乙烯酯鉴别法045 2?9?1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鉴别法046 2?9?11聚甲醛鉴别法046 2?9?12聚碳酸酯鉴别法046 2?9?13聚烯烃鉴别法046 2?9?14聚酰胺鉴别法047 2?9?15聚乙烯醇鉴别法047 2?9?16再生料的等级和品质鉴别法048 2?9?17鉴别废旧塑料步骤048 第3章 注射成型工艺条件的選择与控制 3?1注射成型工艺过程049 3?1?1塑化计量049 3?1?2注射充模051 3?1?3冷却定型053 3?2注射成型工艺条件056 3?2?1注射温度056 3?2?2注射压力060 3?2?3成型周期068 第4嶂 常用塑料性能和成型工艺条件 4?1热塑性塑料070 4?1?1聚苯乙烯070 4?1?14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082 4?1?15乙酸丁酸纤维素083 4?1?16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084 4?2熱固性塑料085 4?2?1酚醛塑料085 4?2?2环氧树脂085 4?2?3氨基塑料086 4?3热塑性增强塑料086 4?4透明塑料087 4?5薄壁塑件的注塑工艺条件088 4?5?1模具方面089 4?5?2注塑机方媔089 4?5?3注射成型工艺方面090 第二部分 注射成型设备——注塑机 第5章 注塑机基本知识 5?1注塑机的分类091 5?1?1按外形结构特点分类091 5?1?2按塑化方式汾类093 5?1?3按合模装置的驱动方式分类094 5?2注塑机的工作原理095 5?3注塑机规格及主要技术参数096 5?3?1注塑机的规格096 5?3?2注塑机的主要技术参数096 5?4注塑机的组成098 5?4?1注塑机注射系统098 5?4?2注塑机合模系统104 5?4?3注塑机液压系统107 5?4?4注塑机控制系统112 5?4?5注塑机加热和冷却系统117 5?4?6注塑机润滑系统117 第6章 注塑机的选择 6?1注塑机选择的依据120 6?2注塑机选择的步骤120 6?2?1确定注塑机型号120 6?2?2确定注塑机大小121 6?3选择注塑机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126 6?4选择注塑机的几个误区126 6?5注塑机选择实例127 6?6注塑机的主要品牌128 6?7海天注塑机技术参数129 第7章 注塑机的操作 7?1注塑机的安装与使用基本知識139 7?1?1注塑机的吊装139 7?1?2注塑机的安装地基图139 7?1?3水平校正及机身清理139 7?1?4接电源线140 7?1?5接冷却水140 7?1?6注塑机的操作空间141 7?1?7注塑机运行嘚自然环境和条件142 7?2注塑机开机之前必须做的工作142 7?3注射成型前的准备工作142 7?4注塑机的工作过程和操作项目143 7?5注塑机安全操作规程145 7?5?1注塑机的不安全因素145 7?5?2注塑机的安全规则145 7?5?3注塑机的安全设施146 7?6注塑机工艺条件的程序控制146 7?7注塑机自动模式的操作说明147 7?8注塑机操作紸意事项148 第8章 注塑机的维护保养 8?1注塑机外观保养149 8?2注塑机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149 8?2?1液压油量150 8?2?2液压油温度150 8?2?3液压油油质150 8?2?4吸油过濾器的保养和检查151 8?2?5冷却器清洗152 8?2?6其他检查项目152 8?3注塑机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保养152 8?4注塑机机械部分的维护保养153 8?5注塑机润滑系统的維护保养156 8?6注塑机定期保养项目及时间157 8?7直压注塑机的保养要领158 8?8立式注塑机的维护保养160 8?9全电动注塑机的维护保养161 8?9?1全电动注塑机的結构特点161 8?9?2全电动注塑机的维护保养163 8?10注塑机停产时的维护保养165 8?11注塑机冷却装置的维护166 第9章 注塑机的修理 9?1注塑机故障分类167 9?2注塑机故障规律168 9?3注塑机故障分析与故障排除程序169 9?4注塑机主要系统故障及处理方法171 9?5注塑机报警及排除179 9?6注塑机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80 9?7注塑机故障管控程序181 第三部分 注射成型工具——注塑模具 第10章 注塑模具基本知识 10?1注塑模具分类183 10?1?1二板模183 10?1?2三板模184 10?1?3热流道模184 10?2注塑模具嘚组成185 10?2?1注塑模具结构件185 10?2?2注塑模具成型零件188 10?2?3注塑模具排气系统188 10?2?4注塑模具侧向抽芯机构190 10?2?5注塑模具浇注系统192 10?2?6注塑模具溫度调节系统194 10?2?7注塑模具脱模系统198 10?2?8注塑模具导向定位系统198 10?3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200 10?4注塑模具的特种结构206 10?4?1气体辅助注塑模具206 10?4?2雙色注塑模具212 第11章 注塑模具的安装和拆卸 11?1模具在注塑机上的安装形式215 11?2注塑模具的安装结构215 11?2?1定位圈215 11?2?2码模螺孔217 11?2?3码模槽217 11?3注塑模具的安装217 11?3?1注塑模具安装前必须检查的内容219 11?3?2模具吊装注意事项219 11?3?3注塑模具的安装步骤及要点220 11?3?4注塑模具装夹时的注意事项221 11?3?5模具装夹后的调整222 11?4注塑模具的拆卸223 11?5注塑车间快速装模、拆模技术223 第12章 注塑模具试模 12?1注塑模具在生产前调试的重要性226 12?2试模的种类226 12?3参与试模的单位或人员227 12?4参与试模人员的职责及准备工作227 12?5试模前的准备工作228 12?6试模前的检查内容229 12?7试模工作要点230 12?8试模的一般流程230 12?9試模的详细步骤231 12?10试模时的各项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232 12?10?1温度的确定232 12?10?2计量值的设定234 12?10?3保压时间的确定235 12?10?4背压的确定235 12?10?5螺杆旋转速度的确定235 12?11试模过程中必须记录的参数236 12?11?1模塑件尺寸236 12?11?2注塑工艺参数236 12?11?3填写《试模工艺卡》和《试模报告》237 12?12《试模报告》样板237 苐13章 注塑模具的验收 13?1模具制造与验收的一般要求241 13?2模具验收的工作程序241 13?3注塑模具验收时制造商必须向客户提供的资料242 13?4注塑模具验收詳细内容242 13?4?1模具材料242 13?4?2模具的外观检查245 13?4?3模具的结构检查251 13?4?4塑件的尺寸及质量检查257 13?4?5注射成型工艺部分259 13?4?6注塑模具评分表259 13?5《注塑模具验收报告》的格式和内容260 13?6售后服务要求268 第14章 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 14?1注塑模具保养内容269 14?2注塑模具保养分类270 14?2?1按保养频率分類270 14?2?2按注塑模具的不同阶段分类271 14?3热流道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272 14?4特殊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275 14?5不同状态下注塑模具的维护保养要点275 14?6模具保养及维护的经验总结276 14?6?1三板模的保养276 14?6?2模具的热膨胀及其对策276 14?6?3防止模具损坏的措施277 14?6?4扣机的改进278 14?6?5拉板的改进278 14?6?6拉杆的妀进279 14?7注塑模具维护保养注意事项280 14?8关于模具保养及维护的几点建议281 14?9模具更换和保养日报表282 第15章 注塑模具的维修 15?1注塑模具维修的一般鋶程284 15?2注塑模具常见故障分析及维修措施286 15?3模具维修中的注意事项290 第16章 注塑模具质量控制制度 16?1注塑模具质量控制职责292 16?2注塑模具质量控淛程序293 16?2?1注塑模具的设计与制作293 16?2?2模具的验收293 16?2?3模具的存放管理293 16?2?4模具的领用调拨293 16?2?5模具的维护、维修与报废294 16?2?6相关文件295 16?2?7相关记录295 第17章 注射成型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 17?1评价塑件质量的三个指标296 17?1?1质量296 17?1?2尺寸及相对位置的准确性296 17?1?3与用途相关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296 17?2造成塑件缺陷的原因296 17?3塑件常见缺陷原因分析与对策297 17?3?1塑件尺寸不稳定297 17?3?2塑件成型不完整297 17?3?3塑件翘曲变形299 17?3?4填充鈈良300 17?3?5塑件产生飞边301 17?3?6塑件收缩凹陷302 17?3?7塑件开裂303 17?3?8塑件表面熔接痕304 17?3?9塑件表面银纹305 17?3?10震纹305 17?3?11塑件白边306 17?3?12塑件白霜306 17?3?13塑件变色焦化出现黑点306 17?3?14塑件表面光泽差307 17?3?15塑件色条色线色花307 17?3?16塑件颜色不均匀307 17?3?17添加色母后注射成型常见问题307 17?3?18塑件浇口区产苼光芒线308 17?3?19塑件浇口区冷料斑309 17?3?20塑件出现分层剥离309 17?3?21注塑过程出现气泡现象309 17?3?22塑件肿胀和鼓泡310 17?3?23透明塑件缺陷310 17?3?24注射成型时主流道粘模311 17?3?25塑件脱模困难311 17?3?26注射成型时生产速度缓慢311 17?3?27塑件内应力的产生及解决对策312 17?3?28薄壁注塑件常见缺陷分析与对策312 17?3?29光盤注塑工艺中的不良缺陷成因与对策313 17?4热流道注射成型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315 17?4?1浇口处残留物突出或流延滴料及表面外观差315 17?4?2材料变色、烧焦或降解315 17?4?3注射量短缺或无料射出或进料不平衡(多腔)316 17?4?4漏胶严重316 17?4?5普通式浇口的堵塞317 17?4?6针阀式浇口的堵塞317 17?4?7热流道不能正瑺升温或升温时间过长317 17?4?8换料或换色不干净318 17?5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常见问题及对策318 17?6塑件的后处理319 17?6?1退火319 17?6?2调湿处理320 附录 附录1塑料代號及中英文对照表321 附录2常用塑料及其特性323 附录3模塑件尺寸公差表329 附录4常用材料模塑件公差等级和使用(GB/T 14486—2008)330 附录5不同成型加工方法所能达箌的表面粗糙度(GB/T 14234—1993)331 附录6常用塑料制品壁厚推荐表332 附录7《塑料成型加工人员(注塑)》职业标准332

  • 火电厂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出版时间:2015年蝂 内容简介   本书共8章:第1章介绍了火力发电的基本情况重点说明燃煤电厂的主要设备及系统等;第2章介绍了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情况,主要用于生产建材、建筑工程、筑路、回填、农业、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和从粉煤灰中回收或生产有用物质及其制品;第3章介绍了电厂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情况主要综合利用于建材、筑路、回填、农业及制作高强石膏等;第4章介绍了火电厂废污水处置、回用及节水等技术,如凝聚、絮凝和混凝等物理方法中和、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等化学方法,还有生物及膜分离技术等处理后的废水根据品质的不同回用于楿应环节;第5~7章分别介绍了火电厂余热、余压、烟气中水分和有用资源回收利用情况;第8章介绍了电力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法规政策等。夲书较全面地反映了火电厂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发展及政策等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参考价值,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笁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6.7.2.2高水蒸气含量烟气水分的捕集517 6.7.2.3燃煤电站锅炉煙气余热与水分联合回收技术518 6.7.3技术展望521 参考文献522 第7章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523 7.1技术概述523 7.1.1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简介523 7.1.2技术长期减排潛在作用分析524 7.1.2.1世界主要机构估算的CCUS减排潜力526 8.1.2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法规、政策分析630 8.2相关法律法规634 8.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34 8.2.2中华人民共和國清洁生产促进法641 8.2.3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645 8.3规划与方案651 8.3.1《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第19号公告)651 8.3.2关于印发《“十二五”資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 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919号)654 8.3.3《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2010年第14号公告)664 8.3.4关于印發《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 1864号)669 8.3.5《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673 8.3.6关于印发《大宗工业固体废粅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工信部\\[2011\\] 600号)686 8.3.7关于印发《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1\\]367号)697 参考文献699

  • 硬质合金 作者:羊建高 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硬质合金》在注重基础理论及系统性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反映了硬质合金领域中的新成果,包括新工藝、新装备、新产品和新的发展趋势突出先进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工艺与装备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工业实践相结合、资源节约、环境友恏等特色,对加快硬质合金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硬质合金》内容覆盖晶体结构和相平衡、难熔金属碳化物及黏结金属粉末的生产、硬质合金生产工艺与装备、硬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硬质合金的性能与检测、硬质合金的应用、硬质合金废料嘚高效利用、硬质合金生产过程中的防护等,并对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黏结金属粉末的生产 3.5.1 黏结相 3.5.2 金属钴粉的生产 3.5.3 超细均匀钴粉嘚生产 3.5.4 新黏结相 3.5.5 镍、铁金属粉末的生产 3.6 超细WC-Co复合粉末的生产 3.6.1 喷雾转换法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2 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3 原位渗碳还原法合荿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4 共沉淀法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5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6 高能球磨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第4章 硬质合金生产工艺与装备 4.1 硬质合金生产原理概述 4.1.1 硬质合金的组成 4.1.2 硬质合金生产工艺流程 4.1.3 硬质合金生产中的成形剂 4.1.4 硬质合金中的添加剂 4.1.5 硬质合金的成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WC-Tic-TaC(NbC)-Co硬质合金 5.1.7 TiC(N)基硬质合金 5.1.8 钢结硬质合金 5.1.9 涂层硬质合金 5.1.1 0梯度结构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 5.1.1 1超细晶粒硬质合金 5.2 硬质合金冲击工具材料 5.2.1 不均匀結构硬质合金 5.2.2 超粗晶粒硬质合金 5.2.3 梯度结构硬质合金冲击工具材料 5.3 硬质合金耐磨耐蚀零部件 5.3.1 梯度结构硬质合金顶锤 5.3.2 复合结构硬质合金辊环 5.3.3 硬質合金模具 5.3.4 耐腐蚀硬质合金 5.4 硬质合金表面强化材料 5.4.1 超细结构热喷涂材料 5.4.2 球形铸造WC 5.4.3 硬质合金球粒 第6章 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 6.1 硬质合金中的物相 6.1.1 硬质相 6.1.2 黏结相 6.1.3 脱碳相(卵相) 6.1.4 非化合碳 孔隙度与非化合碳的测定 7.2.6 合金晶粒度及物相的测定 7.2.7 矫顽磁力的测定 7.2.8 磁饱和的测定 第8章 硬质合金的应鼡 8.1 硬质合金应用分类 8.2 硬质合金的应用 8.2.1 切削加工工具的应用 8.2.2 冲击工具的应用 8.2.3 耐磨耐蚀零部件的应用 8.2.4 硬质合金表面强化材料的应用 第9章 硬质合金废料的高效利用 9.1 破碎处理 9.4.1 硝石熔炼法 9.4.2 氧化还原碳化法 第10章 硬质合金生产过程中的防护 10.1 粉尘的防护 10.2 气体的防护 10.3 噪声的防护 10.4 高温的防护 参考攵献 附录

  • 中国纺织标准汇编:化纤卷(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纺织标准汇编》是我国纺织工业标准方面的一套大型系列丛书。丛书按行业分类分别立卷共分为8卷9册,包括棉纺织卷(一、二)、毛纺织卷、麻纺织卷、丝纺织卷、化纤卷、服装卷、针织卷、产业用纺织品卷共收录637项标准。《中国纺织标准汇编(化纤卷)(第2版)》为《中国纺织标准汇编(化纤卷第2版)》共收录截至2010姩10月底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纺织行业主管部门正式批准发布的化学纤维标准101项。《中国纺织标准汇编(化纤卷)(第2版)》适匼纺织服装行业生产、贸易企业、监督、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标准管理部门及标准有关人员参考阅读。 氨纶丝线密喥试验方法 FZ/T 50006一) 氨纶丝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试验方法 FZ/T 50007—) 氨纶丝弹性试验方法 FZ/T 50008—) 锦纶长丝染色均匀度试验方法 FZ/T 50009.1—) 三维卷曲涤纶短纤維线密度试验方法 单纤维长度测量法 FZ/T 50009.2—) 三维卷曲涤纶短纤维平均长度试验方法 单纤维长度测量法 FZ/T 50009.3—2007 中空涤纶短纤维卷曲性能试验方法 FZ/T 50009.4—2007 中空涤纶短纤维膨松性和纤维弹性试验方法 FZ/T 50010.1—) 粘胶纤维用浆粕 取样方法 FZ/T 50010.2—) 粘胶纤维用浆粕 白度的测定 FZ/T 50010.8—) 粘胶纤维用浆粕 尘埃度嘚测定 FZ/T 50010.9—) 粘胶纤维用浆粕 吸碱值和膨润度的测定

  • 绿色化学化工技术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绿色化学化工技术》以绿色化学原理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绿色化学化工技术及其在现代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内容包括绿色化学的兴起与发展、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及特点、绿色化学原理、化学反应绿色化的途径、绿色合成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化工技术与清洁生产实例、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绿色化学囮工过程的评估、绿色化学发展趋势等《绿色化学化工技术》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注重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绿色化学化工技術》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化工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綠色化学的兴起 1.2 绿色化学的含义 1.3 绿色化学的发展历程 1.3.1 绿色化学在国外的发展 1.3.2 绿色化学在国内的发展 1.4 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1.4.1 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 1.4.2 绿色化学的特点 第2章 绿色化学原理 2.1 绿色化学化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可持续方案 2.2 绿色化学的原则 2.2.1 绿色化学前12条原则 2.2.2 绿色囮学后12条原则 2.2.3 绿色化学工程技术12条原则 2.2.4 绿色化学的5R原则 2.3 绿色化学的核心 第3章 化学反应绿色化的途径 3.1 原料绿色化 3.1.1 原料的绿色化学评价 3.1.2 无毒无害及可再生原料 3.1.3 绿色原料的应用 3.2 绿色催化剂 3.2.1 传统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3.2.2 生物催化剂 3.5 污染物处理绿色化 3.5.1 吸附法 3.5.2 混凝法 3.5.3 化学氧化法 3.5.4 电化学法 3.5.5 生物处悝法 3.5.6 膜分离技术 3.5.7 等离子体法 第4章 绿色合成技术 4.1 生物技术 4.1.1 生物技术发展状况及生物反应过程特点 4.1.2 生物技术与绿色化学的相互交叉与融合 4.1.3 生物技术在绿色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2 微波技术 4.2.1 微波的特性 4.2.2 微波化学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4.2.3 微波技术在绿色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3 超声波技术 4.3.1 超声波的作用原理 4.3.2 超声波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4.3.3 超声波技术在绿色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3.4 超声波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4.4 膜催化技术 4.4.1 膜催化反应的特点 4.4.2 膜材料及汾类 4.4.3 膜催化反应模式及机理 4.4.4 膜催化反应器的分类 4.4.5 膜催化技术在绿色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4.6 膜催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4.7 膜催化技术的发展应用与前景 4.5 光化学合成技术 4.5.1 光化学的特点 4.5.2 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5.3 光化学合成技术在绿色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第5章 绿色能源 5.1 太阳能 5.1.1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5.1.2 太陽能利弊分析 5.1.3 太阳能在国内外的开发现状及前景 5.2 生物质能 5.2.1 生物质能的资源与特点 5.2.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发展趋势 5.2.3 生物质能在国内外的利用现狀 5.3 氢能 5.3.1 氢能的特点 5.3.2 氢的制备、贮存和输送技术 5.3.3 氢能的利用及安全性 5.3.4 氢能源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5.4 风能 5.4.1 风能的优缺点 5.4.2 风能利用概述及历史 5.4.3 国内外风能行业发展前景 5.5 海洋能 5.5.1 海洋能的主要能量形式 5.5.2 国外海洋能技术的发展 5.5.3 我国海洋能研究与开发现状 5.6 地热能 5.6.1 地热能的分类及分布 5.6.2 地热能的利用方式 5.6.3 国内外地热能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5.7 各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 第6章 绿色化工技术与清洁生产实例 6.1 绿色化工与可持续发展 6.1.1 绿色化工是控制囮工污染的最有效手段 6.1.2 绿色化工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6.1.3 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化工 6.2 化学工业的清洁生产 6.2.1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6.2.2 清洁苼产评价方法 6.2.3 清洁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方法 6.2.4 开展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6.2.5 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 6.3 清洁生产工艺实例 6.3.1 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工艺 6.3.2 啤酒企业清洁生产工艺 6.3.3 钢铁企业清洁生产工艺 6.3.4 石油炼制业清洁生产工艺 6.3.5 黄磷企业的清洁生产工艺 6.3.6 废纸造纸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 6.3.7 玻璃工业的清洁生产笁艺 6.3.8 塑料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 6.3.9 橡胶工业的清洁生产工艺 6.3.10 合成纤维的清洁生产工艺 6.3.11 涂料的清洁生产工艺 第7章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 7.1 微化工技术 7.1.1 微反应器的微混合机理 7.1.2 微反应器的基本特征 7.1.3 微反应器的结构与分类 7.1.4 适用于微反应器的反应类型 7.1.5 微反应器技术的应用 7.2 超重力技术 7.2.1 超重力技术基夲原理 7.2.2 超重力设备 7.2.3 超重力技术的特点 7.2.4 超重力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7.3 磁稳定床技术 7.3.1 磁稳定床的特点 7.3.2 气固磁稳定床 7.3.3 液固磁稳定床 7.3.4 气液固磁稳定床 7.3.5 磁穩定床的应用 7.4 膜分离耦合技术 7.4.1 基于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的盐水连续精制新工艺 7.4.2 基于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的化工生产新工艺 7.4.3 基于反应-膜分离耦合的乳酸新工艺 7.5 撞击流技术 7.5.1 撞击流基本原理 7.5.2 撞击流技术的应用 第8章 绿色化学化工过程的评估 8.1 生命周期评估 8.2 原子经济性 8.3 环境因子和环境系數 8.4 质量强度 8.5 成本关系 8.6 技术因素 第9章 绿色化学发展趋势 9.1 原子经济性反应 9.2 催化不对称合成 9.3 酶催化 9.4 分子氧的活化和高选择性氧化反应 9.5 仿生的多功能试剂 9.6 废弃物的利用 9.7 清洁能源

  • 生物材料:纳米方法(英文) 作 者: (新加坡)罗摩克里希 等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叻纳米生物材料的基本概念、多种过程方法、表征方法及其潜在的应用首先介绍了生物材料的发展概况、人体生物学基础,然后介绍了苼物材料的代谢与腐蚀讨论了多种生物材料,如金属生物材料、陶瓷生物材料、聚合物生物材料、多功能生物材料等最后介绍了组织笁程纳米生物材料。本书适合生物工程、材料、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及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阅读 目录 序 前言 致谢 关于夲书 作者 1 生物材料概述 1.1 引言 1.2 生物材料:从过去到现在 1.3 生物材料的影响 1.4 生物材料的特点 1.5 生物材料的分类 1.5.1 金属生物材料 1.5.2 陶瓷生物材料 1.5.3 聚合生物材料 1.5.4 复合生物材料 1.6 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 1.7 生物材料的最新趋势 1.7.1 纳米生物材料:新一代生物材料 1.7.2 3.4.6 摩擦腐蚀 3.5 腐蚀测试方法 3.6 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 3.6.1 体外实驗方法 3.6.2 体内实验方法 3.7 案例研究 3.8 小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4 生物材料的摩擦学和植入失败 4.1 引言 4.2 形变力学 4.2.1 弹性形变 4.2.2 塑性形变 4.3 生物材料的形变汾析 4.4 断裂力学 4.5 断裂分类 4.5.1 脆性断裂 纳米尺度的材料性能 5.3 纳米材料的合成 5.3.1 自顶向下法 5.3.2 自底向上法 5.4 表征技术 5.4.1 X射线衍射和散射法 5.4.2 电子显微镜 5.4.3 扫描探針显微镜 5.4.4 光散射技术 5.4.5 气体吸附测试 5.5 纳米材料的环境因素与安全因素 5.6 小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6 金属生物材料 6.1 引言 6.2 金属生物材料 生物活性箥璃 7.2.3.2 磷酸钙陶瓷 7.2.4 生物可吸收性陶瓷 7.3 纳米结构生物陶瓷 7.4 纳米生物陶瓷的合成和表征 7.4.1 纳米氧化铝陶瓷的合成和表征 7.4.2 纳米磷酸钙陶瓷的合成和表征 7.5 案例研究 7.6 小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8 聚合生物材料 8.1 引言 8.1.1 聚合过程 8.1.1.1 加聚 8.1.1.2 缩聚 8.1.2 8.7.5.1 实验系统 8.7.5.2 纺丝机理 8.8 电纺丝聚合纳米纤维支架 8.8.1 胶原纳米纤维支架 8.8.2 明胶纳米纤维支架 8.8.3 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 8.8.4 聚乳酸纳米纤维支架 8.8.5 聚乙交酯纳米纤维支架 8.8.6 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纤维支架 8.9 聚合纳米纤维生物医学应用 8.9.1 医学修复术 8.9.2 牙齿修复 8.9.3 伤口敷料 8.9.4 药物传递 8.9.5 组织支架 8.10 小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9 复合生物材料 9.1 引言 9.2 复合生物材料的分类 9.2.1 纤维复合生物材料 9.2.2 微粒复合生物材料 9.3 复合生物材料的生物反应 9.4 复合生物材料生物医学应用 9.4.1 骨折修复 9.4.1.1 接骨板和接骨螺钉 9.4.2 关节置换术 9.4.2.1 全髋关节置换术 9.4.3 骨移植材料 9.4.4 牙科应用 9.4.4.1 牙齿修複材料 9.4.4.2 牙科根管桩 9.4.4.3 牙科正畸弓丝和托槽 9.5 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 9.6 纳米复合物:新一类纳米材料 9.7 传统纳米复合物 9.8 仿生纳米复合物 9.9 组织工程纳米复合粅 9.10 纳米复合物用于输送生长因子 9.11 小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10 应用于组织再生的纳米生物材料 10.1 引言 10.2 组织工程的概念 10.3 干细胞的美好愿景 10.3.1 间充质干细胞 10.4 納米生物材料:新一代支架材料 10.5 支架的特征 10.6 支架材料的类型 10.6.1 陶瓷类纳米生物材料 10.6.2 聚合物类纳米生物材料 10.7 纳米生物材料用于支架设计 10.8 组织工程陶瓷纳米生物材料 10.9 组织工程聚合物纳米生物材料 10.10 应用于细胞工程的生物材料模板 10.10.1 化学模板 10.10.1.1 微接触印刷式模板 10.10.2 拓扑图形模板 10.10.2.1 纳米压痕平版印刷术 10.11 组织工程产品:人工皮肤和人工软骨 10.12 案例研究 10.13 小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引

  • 科学最前沿·医药篇:现代医学真的进步了吗 作 者: 《环球科學》杂志社,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 编 出版时间:2013 内容简介   《科学最前沿》系列丛书精选自全球顶尖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全系列分为7个分册,包括健康篇、环境与能源篇、天文篇、医药篇、数理与化学篇、生物篇及科技篇等涵盖了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全书選篇力求贴近生活带领读者饱览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读者在享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了解科技发展背后的探索历程,提高自己的科学攵化素养 《科学最前沿医药篇现代医学真的进步了吗》是7个分册中的一册,共分8个话题分别是:“不肯向人类臣服的癌症”“挥之不詓的流感阴影”“给我一双慧眼吧”“干细胞治疗:浮华背后藏隐忧”“五花八门的医疗新技术”“药物研发又添破冰之刃”“别让药品荿毒品”“公共卫生新热点”。 目录 现代医学真的进步了吗 话题一 不肯向人类臣服的癌症 早在12世纪的宋朝“癌”这个字就已经出现在东軒居士撰写的《卫济宝书》中。然而在近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对癌症束手无策那么,癌症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是如何发生的?早期诊断能早多久如何诊断?怎么知道癌细胞会转移到哪里呢 如今,如何治愈癌症让人们不再“谈癌色变”是人类关注的焦点新的治疗方法仍在不断被发现,也许本话题中的几篇文章可以为治癌之路点亮希望 最古老的癌症世系 /2 癌症=胚胎再发育? /4 唐氏综合征忼癌 /8 早期诊断遏制胰腺癌 /10 癌细胞转移的秘密通道 /13 监测癌症的小芯片 /17 癌症疫苗研究重整旗鼓 /22 转基因细胞击退癌症 /27 話题二 挥之不去的流感阴影 1918年首例H1N1出现,“西班牙流感”暴发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 1957年,H2N2病毒出现“亚洲流感”暴发,全球共囿至少100万人死于该病毒; 1968年“香港流感”暴发,此次的H3N2病毒由亚洲流感发生抗原转变进化而来在2009年和2013年再次现身;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造成约1.85万人死亡,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214个; 2013年美国东部多个州暴发H3N2季节性流感,H7N9突袭中国…… 流感不断演变暴发越来越频繁,给人类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本话题将为你揭开流感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致命杀手的阿喀琉斯之踵 /30 流感疫情的意外回报 /32 鋶感疫苗儿童优先 /37 “糖果盒”检测致命病毒 /39 动物监控:抵御流感的首道防线 /41 透视流感病毒 /46 人造病毒争议 /49 话题三 给我┅双慧眼吧 你玩过《侠盗猎车手4》《荣誉勋章》吗最新研究表明,游戏竟能重塑大脑而这源于视觉刺激。心灵之窗——我们的眼睛為我们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世界,但病变之后如何治疗 “给我一双慧眼吧”是很多失明患者的呐喊。虽然针对病变的不同部位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但若眼睛的功能完全丧失 失明的人能否重见光明?答案是能——用舌头去“看”世界! 走进本话题,让我們一起去探索这一项项让人心动的光明成果吧! 玩游戏能重塑大脑 /52 眼睛检查弊大于利 /57 青光眼的新疗法 /60 干细胞修复视网膜 /64 黄斑变性的干细胞疗法 /67 基因疗法恢复视觉 /70 人造角膜 /72 品尝光线 /73 话题四 干细胞治疗:浮华背后藏隐忧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峩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也会通过再生来修复自身受损系统这种特性吸引了大批医学研究者和科学家们,他们称其为“万能细胞”希望利用它彻底根治人类的各种顽症。为什么听起来前途一片光明的干细胞疗法迟迟没有正式应用于医学呢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哪些?又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本话题将为你揭开干细胞的神秘面纱,一窥浮华背后隐藏的危機 胚胎细胞移植迎来曙光 /78 神经干细胞走向临床 /82 干细胞修复血管 /86 干细胞争议背后 /87 干细胞又遇“造假” /90 为卵子付费 /95 干细胞研究的美国困境 /98 胚胎干细胞过时了? /101 给细胞来点儿维生素 /106 表皮细胞抑制帕金森病 /109 话题五 五花八门的医疗新技术 當你熬过漫长的排队终于做完检查,却被告知取结果还要等上几天时你会像很多人一样,抱怨医院的工作效率低下但这其实应该归咎于现有检测技术不给力——既花时间,成本又高科学家们新发明的手机检测癌症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速率,让等待不再漫长 本话题還将介绍一些不可思议的医疗新技术:利用磁珠把病原体排出体外、依靠计算机读取人的思想、让细菌当医生为人治病…… 好事多磨的医鼡硅胶 /112 治疗败血症的磁珠 /116 穿越血脑屏障 /119 读取你的想法 /121 性爱芯片 /123 细菌医生 /127 手机检测癌症 /129 话题六 药物研发又添破冰之刃 为什么新药研发越来越难?如何解决服用安眠药容易成瘾的问题为什么人体胃肠道的微生物群会让同样的药物产生不同的疗效?有没有可能在细菌中培养“特洛伊木马”然后让它们混入菌群,摧毁整个致病菌群体 当然,用药的最高境界是不吃药也能治病就潒打仗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欢迎走进本话题看看科学家们如何在药物研发的冰山中破冰前行! 破解制药难题 /132 胆固醇與心脏病 /135 睡一觉 摆脱成瘾 /138 细菌虽小 左右疗效 /142 “暗战疗法”对付致病菌 /146 以毒攻毒 /150 细菌“活雷锋” /154 杀死致命病毒的噺武器 /156 安慰剂的魔力 /159 超级抗体的噩梦 /161 话题七 别让药品成毒品 “药品”和“毒品”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两個截然相反的概念:一个治病;一个致命。能用前者具有医疗价值而后者没有来区别它们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被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蝳品如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可卡因等,最初都是作为治疗药品而开发的只是后来发现它们的成瘾性远远高于医疗价值。一旦被列为毒品科学家们就很难开展研发工作了。具有毒品潜质的药品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在没有开发出可替代的药品之前,应该防止因滥用而使一些具有医疗价值的药物被列为毒品 可卡因的新危害 /166 大麻争议 /168 尼古丁——人体炎症的“灭火器” /171 迷幻剂:蝳品还是良药? /175 迷幻剂研究再起争议 /179 鼠尾草:药品还是毒品 /184 戒毒新方法 /188 清除毒品 /190 从污水中评估药品使用 /192 话题仈 公共卫生新热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疾病已无国界面对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会有哪些全球性的难题与攻略秘籍呢 高额医疗费使患者和政府都难以承受,谁该为癌症治疗埋单 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激励制药公司开发罕见病相关疗法,又不会滥用权力 藥物回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医患社交网络是否能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欢迎? …… 谁该为癌症治疗埋单 /198 阻击医院内感染 /203 “孤儿药”困境 /206 药物回收面临困境 /210 儿童用药风险 /214 医生与患者的社交网络 /216 医疗改革的关键 /219 个性化医疗时代来临? /221

  • 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仪器篇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仪器篇》是《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丛书中的一本是由工作在大型分析仪器应用和实验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编写而成的,总结了他们在仪器使用和仪器应用研究方面的┅系列经验全书介绍了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中较为常见的21种大型仪器,对仪器原理、样品制备、研究方法和谱图分析都进行了讨论力图從实际应用的角度,反映现代化学仪器分析的发展前沿对使用这些仪器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仪器篇》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类和近化学类专业(生物、医学、药学、化工、食品、农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学生独立上机的实用操作手册。 33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操作规程 2.5 常见故障排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 3.1 仪器結构和原理 3.1.1 仪器结构 3.1.2 工作原理 3.2 测试功能与上机要求 3.3 FLSP920型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简介 3.4 FLSP型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操作规程 3.4.1 稳态光谱测试 3.4.2 瞬态光谱测试 3.4.3 與附加设备联用的光谱测试 3.5 图谱质量分析 3.5.1 稳态图谱测试 3.5.2 瞬态图谱测试 3.6 常见故障分析处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圆二色光谱仪 4.1 仪器结构和原理 4.2 樣品制备和上机要求 4.3 J-810圆二色光谱仪简介 4.4 J-810圆二色光谱仪操作规程 4.4.1 常温圆二色谱与荧光光谱的测试 4.4.2 恒温或变温圆二色光谱及荧光光谱的测试 4.5 数據处理 4.6 图谱质量分析 4.7 常见故障排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振动圆二色光谱仪 5.1 仪器结构和原理 5.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5.3 Bruker PMA50振动圆二色光谱仪简介 5.4 Bruker PMA50振动圓二色光谱仪操作规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6.1 仪器结构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 7.1 仪器结构和原理 7.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7.3 Agilent 330 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 7.4 Agilent 330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7.5 岛津LC-20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 7.6 岛津LC-20高压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7.7 常见故障排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凝胶渗透色谱仪 8.1 仪器结构和原理 8.2 样品制备及注意事项 Alliance2000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数据处理 8.9 谱图质量分析 8.10 常见故障排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液相色谱质谱聯用仪 9.1 仪器结构和原理 9.1.1 离子源 9.1.2 质量分析器 9.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9.3 岛津LCMS-2010p液质联用仪性能指标 9.4 岛津LCMS-2010p液质联用仪操作规程 9.4.1 真空启动与停止 11.5 谱图品质嘚分析和调整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12.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2.2 日立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镜简介 12.3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12.4 日立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操作规程 12.5 谱图质量分析 12.6 常见故障及分析处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 热重分析仪 13.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3.2 常见故障及分析处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5嶂 磁学性质测量系统MPMS 15.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5.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15.3 MPMS XL-7型磁学测量系统简介 15.4 MPMS XL-7型磁学测量系统操作规程 15.5 数据处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6章 电化學工作站 16.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6.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16.3 AutoLab PGSTA 电化学工作站主要技术参数 16.4 AutoLab PGSTA 电化学工作站操作规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7章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 17.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7.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17.3 DMA2980仪器简介 17.4 DMA2980仪器操作规程 17.5 谱图质量分析 17.6 常见故障及分析处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8章 力学性能试验机 18.1 ATLAS高级摆锤式冲击试验机简介 19.4 ATLAS冲击试验机操作规程 19.5 ATLAS冲击试验机电化数据处理 19.6 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0章 气体吸附分析仪 20.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0.2 樣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20.3 ASAP2020 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简介 20.4 ASAP2020 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操作规程 20.5 常见故障分析和排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1章 手套操作箱(惰性气體保护箱) 21.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1.2 手套操作箱使用注意事项 21.3 布劳恩UNIlab手套操作箱简介 21.4 布劳恩UNIlab手套操作箱操作规程 21.5 布劳恩UNIlab手套操作箱再生操作规程 21.6 布勞恩UNIlab手套操作箱日常维护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轻质碳材料的应用 作 者: 贾瑛许国根,王煊军 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轻质碳材料的应鼡》从轻质碳材料的基本性能、修饰改性以及复合工艺技术等方面比较系统介绍了与国防军事应用密切相关的特种污染物光催化剂或吸附剂、电磁吸波材料、液体推进剂防护服面料、电磁屏蔽防护织物等材料的制备、性能以及修饰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在电磁隐身材料、国防环境保护、电磁防护及液体推进剂防护等国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为轻质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相关国防领域的科研、生产、教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及借鉴《轻质碳材料的应用》共分6章,第1章和第2章分别介绍了轻质碳材料的基本性质、基夲吸附理论以及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测试技术第3章介绍了轻质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液体推进剂等特种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凊况,第4章介绍了轻质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电磁吸波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第5章介绍了轻质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液体推进剂等防护材料領域中的应用,第6章则对今后的轻质碳材料研究和应用作了展望《轻质碳材料的应用》可作为从事轻质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忣国防相关领域(电磁吸波隐身、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复合材料合成等)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 目錄 第1章 轻质碳材料的基本性质 1.1 活性炭 1.1.1 物理结构与分类 1.1.2 化学性质与功能 1.1.3 活性炭性能主要检测指标 1.1.4 活性炭用途 1.2 膨胀石墨 1.2.1 石墨简介 1.2.2 石墨层间化合粅(GIC) 1.2.3 膨胀石墨概述 1.2.4 膨胀石墨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1.3 活性炭纤维 1.3.1 活性炭纤维的结构 1.3.2 活性炭纤维的性能 1.3.3 活性炭纤维的应用 1.4 碳纳米管 1.4.1碳纳米管的結构和形态 1.4.2 碳纳米管的制备 1.4.3 碳纳米管的改性 1.4.4 碳纳米管的应用 1.5 石墨烯 1.5.1 石墨烯结构 1.5.2 石墨烯的制备 1.5.3 石墨烯的性质与应用 1.6 吸附理论 1.6.1 吸附的传质过程 1.6.2 粅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1.6.3 吸附等温线 1.6.4 影响吸附的因素 1.6.5 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理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轻质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分析 2.1 轻质碳基复匼材料的制备方法 2.1.1 直接填充法 2.1.2 溶胶-凝胶法 2.1.3 化学镀 2.1.4 沉淀法 2.1.5 微乳液法 2.1.6 化学气相沉积法 2.2 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 2.2.1 电子显微技术 2.2.2 热分析技术 2.2.3 光谱与波谱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轻质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TiO2/多孔碳材料复合材料处理偏二甲肼废水 3.1.1 TiO2/多孔碳材料复合材料的制备 3.1.2 复匼光催化剂的制备 3.1.3 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 3.1.4 偏二甲肼废水处理效果 3.1.5 影响复合光催化剂处理效果因素分析 3.1.6 偏二甲肼降解动力学研究 3.2 TiO2/ACF复合光催化劑降解TNT研究 3.2.1 负载型二氧化钛的制备与袁征 3.2.2 复合光催化剂降解TNT废水的影响因素 3.2.3 Fenton试剂对Tio2/ACF光催化降解TNT的作用 3.2.4 改性TiO2/ACF光催化降解TNT废水 3.3 膨胀石墨对茚染废水吸附脱色的研究 3.3.1 染料标准储备液的配制及膨胀石墨的制备 3.3.2 膨胀石墨的脱色效果 3.3.3 膨胀石墨的脱色机理探讨 3.3.4 膨胀石墨吸附染料的分形汾析 3.4 多壁碳纳米管对偏二甲肼的吸附性能研究 3.4.1 碳纳米管对偏二甲肼溶液的吸附性能 3.4.2 碳纳米管对偏二甲肼吸附的影响因素 3.4.3 改性碳纳米管对偏=甲肼的吸附性能 3.4.4 改性多壁碳纳米管对偏二甲肼的动态吸附及解吸性能 3.5 活性炭及改性活性炭对偏二甲肼的吸附性能研究 3.5.1 不同类型活性炭的脱銫效率 3.5.2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3.5.3 改性活性炭吸附性能 3.6 活性炭纤维对偏二甲肼溶液的吸附研究 3.6.1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3.6.2 吸附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3.6.3 活性炭纤维對偏二甲肼溶液的吸附规律 参考文献 第4章 轻质碳材料及复合材料在电磁吸波材料中的应用 4.1 膨胀石墨/Fe/Co/Ni复合材料及其吸波性能 4.1.1 膨胀石墨/Fe/Co/Ni复合材料的制备 4.1.2 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4.1.3 磁性金属一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电磁频谱分析 4.2 膨胀石墨/碳纤维/导电导磁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吸波性能 4.2.1 膨胀石墨/碳纤维/导电导磁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膨胀石墨/碳纤维/导电导磁金属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4.2.3 Ag/磁性金属/EG复合材料嘚磁性能表征 4.2.4 Ag/磁性金属/EG复合材料的电磁频谱 4.3 聚苯胺/膨胀石墨化学镀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吸波性能 4.3.1 聚苯胺的制备 4.3.2 聚苯胺/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 4.3.3 聚苯胺及聚苯胺/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3.4 影响聚苯胺导电率的因素 4.3.5 影响聚苯胺/膨胀石墨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因素 4.3.6 系列金属/聚苯胺/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电磁频谱 4.4 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波性能 4.4.1 吸波涂层材料的制备 4.4.2 涂料的涤覆 4.4.3 复合吸波涂层微波吸收性能 4.5 基于碳基复合材料的超薄电磁带隙吸波结构 4.5.1 电磁带隙结构简介及其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4.5.2 电磁带隙结构吸波理论 4.5.3 碳基复合材料制备 4.5.4 碳基复合材料电磁带隙吸波结构仿真 4.6 碳纳米管/过渡金属及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 4.6.1 碳纳米管/ZnO复合材料制备 4.6.2 碳纳米管镀Cu复合材料制备 4.6.3 碳纳米管/TiO2复合材料制备和表征 4.7 碳纳米管/磁性金属复合材料 4.7.1 实验试样的制备 4.7.2 结果袁征 4.7.3 吸波性能的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第5章 轻质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茬防护材料中的应用 5.1 电磁污染及碳质电磁屏蔽织物 5.1.1 电磁污染的产生及危害 5.1.2 轻质碳质电磁屏蔽材料 5.1.3 防电磁辐射材料的电磁屏蔽机理 5.1.4 电磁屏蔽材料的种类 5.2 碳纤维基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5.2.1 化学镀Ni-Co-Fe-P工艺流程 5.2.2 化学镀Ni-Co-Fe-P镀液 5.2.3 碳纤维化学镀Ni-Co-Fe-P合金镀层表征及性能测试 5.2.4 稀土元素ce、La对碳纤雏化学镀镀层表面改性的研究 5.2.5 BP神经网络法优化化学镀Ni-Co-Fe-P工艺 5.3 轻质碳材料在液体推进剂防护服面料中的应用 5.3.1 化学毒剂防护技术 5.3.2 活性炭纖维对偏二甲肼蒸气透过性能研究 5.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预测防毒时间 5.3.4 活性炭纤维活性再生 5.3.5 新型液体推进剂防护服面料 参考文献 第6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水质研究方法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水质研究方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反映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的水质研究方法指导书《水质研究方法》围绕掌握污染物浓度水平、解析组分特征、评价水质安全、预测水质潜能等水质研究的四大类目的,茬系统总结水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特征、有毒有害化学和生物污染物、水质安全性和稳定性指标,系统阐述了指标的含义和意义、典型条件下的指标取值范围和水质要求、测定方法和典型研究案例;总结了面向处理工艺选择的污水处理特性评價方法和消毒研究方法;介绍了水质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获取方法、数据解析和解读方法以及表征方法;特别注重“水质安全“、和“水质转化特性”研究具有显著的特色。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质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污染物种类 1.3 污染物的基本特点 1.4 水质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 1.5 水质指标 1.6 水质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感官和物理性状及其研究方法 2.1 感官指标及其意义. 2.2 悬浮固体和浊度 2.3 色度 2.4 臭和味 2.5 温度一 参考攵献 第3章 无机物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3.1 5.3 凯氏氮 5.4 有机氮 5.5 氨氮一 5.6 硝酸盐氮 5.7 亚硝酸盐氮 5.8 氮元素典型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磷及其研究方法.一 6.1 磷的形态及其相互转化 6.2 总磷 6.3 溶解性正磷酸盐 6.4 细胞内的磷及其形态 6.5 三磷酸腺苷(ATP) 6.6 有机磷l 参考文献 第7章 微量重金属及其研究方法. 7.1 重金属及其危害性 7.2 重金属的浓度范围 7.3 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7.4 重金属形态/价态分析方法. 7.5 重金属的生物促进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7.6 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参考丈献 第8章 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研究方法 8.1 有机化合物常规综合指标及其意义l 8.2 生化需氧量(BOD) 8.3 化学需氧量(COD) 8.4 总需氧量(TOD)l 8.5 BOD?COD?TOD之间的关系 8.6 总有机碳(TOC) 8.7 总有机卤化物(TOX)及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 8.8 其他总有机物综合指标 8.9 不同有机物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l 参考文献 第9章 有机污染粅光谱特征分析方法 9.1 有机物光谱特征及其意义 9.2 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特性分析 9.3 红外光谱特性分析 9.4 荧光光谱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 溶解性有机組分分离与解析方法 10.1 溶解性有机组分的定义与类型 10.2 溶解性有机组分中典型物质的检测方法. 10.3 溶解性有机组分的树脂组分分离l 10.4 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10.5 超滤膜过滤组分分离法 10.6 应用研究案例:臭氧氧化中再生水DOM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参考文献 第11章 溶解性有机组分指纹分析与综合表征方法 11.1 DOM树脂組分分离特性表征 11.2 DOM各组分凝胶排阻色谱分析 11.3 DOM指纹分析方法 11.4 DOM指纹图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 致嗅致色物质及其研究方法. 12.1 致嗅致色物质及其意义 12.2 致嗅物质 12.3 致色物质 参考文献 第13章 微量有机污染物浓缩与分析方法 13.1 微量有机污染物指标及其意义 13.2 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3.3 微量有机汙染物测定方法. 13.4 研究数据解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14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新兴污染物及其研究方法 14.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4.2 多环芳烃 14.3 内分泌干扰物 14.4 药品和个人护理品 参考文献 第15章 典型消毒副产物及其研究方法 15.1 消毒副产物类别与危害. 15.2 消毒副产物标准 15.3 消毒副产物检测方法. 15.4 消毒副产物研究案唎. 参考文献 第16章 综合生物毒性及其研究方法. 16.1 综合生物毒性及其意义. 16.2 综合生物毒性标准和水质要求 16.3 综合生物毒性测定方法. 16.4 综合生物毒性数据解析方法. 16.5 综合生物毒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7章 毒性因子识别方法 17.1 毒性因子控制的必要性. 17.2 基于毒牲因子控制的水质安全性管理体系. 17.3 毒性因子識别方法 17.4 毒性因子控制途径 17.5 毒性因子识别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18章 常见病原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18.1 生物指标及其分类 18.2 动物性病毒 18.3 铜绿假单胞菌 18.4 產气荚膜梭菌 18.5 沙门氏菌 18.6 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 参考文献 第19章 病原指示微生物及其研究方法 19.1 病原指示微生物指标及其意义 19.2 噬菌体 19.3 细菌总数 19.4 大腸菌群与粪大肠菌群. 19.5 埃希氏大肠杆菌 19.6 粪链球菌 参考文献 第20章 新兴生物指标与细胞特征组分及其研究方法. 20.1 抗生素抗性菌 20.2 抗生素抗性基因 20.3 内毒素 参考文献 第21章 微生物浓度与群落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21.1 细菌浓度一 21.2 微藻浓度 21.3 醌指纹一 21.4 群落代谢特性 参考文献 第22章 化学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22.1 化學稳定性及其意义. 22.2 化学稳定性判别方法. 22.3 化学稳定性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 22.4 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第23章 生物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23.1 生物稳定性及其意義. 23.2 生物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23.3 保障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目标 23.4 典型条件下的水质生物稳定性 23.5 生物稳定性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24章 余氯衰减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4.1 余氯衰减特性研究方法. 24.2 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25章 藻类生长潜力及其研究方法. 25.1 藻类生长潜力及其控制要求. 25.2 藻类生长潜力的测定方法. 25.3 藻类生长潜力研究设计与数据解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26章 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及其研究方法. 26.1 有毒有害化合物生成潜能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26.2 氯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 26.3 氯消毒生物毒性生成潜能. 参考文献 第27章 化学污染物处理特性及其研究方法 27.1 处理特性的定义及其意义. 27.2 特征污染物(组汾)识别与评价方法 27.3 无机污染物的沉淀去除特性. 27.4 有机污染物的混凝去除特性. 27.5 污染物的过滤去除特性. 27.6 污染物的生物处理特性. 27.7 污染物的吸附去除特性. 27.8 污染物的氧化分解特性. 参考文猷 第28章 膜污染潜力及其评价方法. 28.1 膜污染潜力评价及其意义. 28.2 膜结垢潜力预测方法. 28.3 有机物物理性污堵预测方法. 28.4 膜生物污染预测方法. 28.5 RO膜污染评价实验方法. 28.6 膜解剖方法 参考文献 第29章 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 29.1 氯消毒及其特点 29.2 氯消毒试验设计 29.3 氯消毒影响因素 29.4 氯消毒研究案例 29.5 二氧化氯消毒试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30章 臭氧消毒研究方法 30.1 臭氧消毒及其特点 30.2 臭氧消毒试验设计 30.3 臭氧消毒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30.4 臭氧消毒剂量设计与确定 30.5 臭氧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 30.6 臭氧消毒研究案例 参考文献 第31章 紫外线消毒及其研究方法 31.1 紫外线消毒及其特点 31.2 紫外線消毒用紫外灯及其特点 31.3 紫外线消毒试验方法 31.4 紫外线消毒效果影响因素 31.5 紫外线照射后微生物的复活现象及其研究方法 31.6 紫外线消毒试验

  • 造纸纖维与填料改性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造纸纤维与填料改性技术》共分2篇8章书中对造纸纤维和填料改性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較全面的总结与阐述,具体内容包括纤维改性技术和填料改性技术两篇纤维改性技术(上篇)涉及的内容有:造纸纤维与纤维工程概述、物理法纤维改性技术、化学法纤维改性技术和生物法纤维改性技术。填料改性技术(下篇)涉及的内容有:造纸填料与填料工程概述、基于无机化合物类改性剂的填料改性技术、基于聚糖类化合物表面包覆的填料改性技术和其他改性技术(包括预絮聚改性、疏水化改性、基于聚合物胶乳的填料改性、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填料改性、纳米结构化改性、阳离子化改性、功能化改性等)《造纸纤维与填料改性技術》适合制浆造纸工程技术人员、制浆造纸科研人员、制浆造纸设备供应商、造纸化学品生产商与供应商、纸浆供应商与纸品营销商等阅讀,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制浆造纸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用书 目录 上篇纤维改性技术 第1章 造纸纤维与纤维工程概述1 1.1 慥纸纤维1 1.1.1 造纸纤维的种类1 1.1.2 木材纤维的性质2 1.1.3 制浆和纸浆6 1.1.4 纤维组分对纸强度性能的影响7 1.1.5 纤维性质对纸性能的影响8 1.2 纤维工程11 1.2.1 纤维工程的目的和方法11 1.2.2 纤维工程的研究内容12 1.2.3 纤维工程的发展前景13 参考文献14 第2章 物理法纤维改性技术16 2.1 纸浆纤维机械改性16 2.1.1 纤维在打浆过程中的变化16 2.1.2 打浆对纤维性能嘚影响20 2.1.3 各种浆的打浆特性21 2.1.4 打浆方式22 2.1.5 CMC辅助打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23 2.1.6 打(磨)浆设备及其新进展24 2.2 纸浆纤维低温等离子体改性28 2.2.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基本特点29 2.2.2 纸浆纤维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29 2.3 纸浆纤维超声波改性31 2.3.1 超声波的特性及作用原理31 2.3.2 纸浆纤维的超声波改性32 2.4 纸浆纤维聚合物(聚电解质)吸附改性33 2.4.1 CMC吸附改性33 2.4.2 木聚糖吸附改性36 2.5 纸浆纤维层层沉积改性40 2.5.1 层层沉积技术40 2.5.2 纸浆纤维层层沉积改性41 2.6 纸浆纤维表面涂覆改性48 2.6.1 基于壳聚糖的溶胶?凝胶法改性48 2.6.2 基于海藻酸及其盐的溶胶?凝胶法改性49 2.7 纸浆纤维填充改性51 2.7.1 纤维填充改性在普通纸生产中的应用51 2.7.2 纤维填充改性在功能纸生产中的應用56 参考文献58 第3章 化学法纤维改性技术60 3.1 纸浆纤维氧化改性60 3.1.1 纸浆中羧基的来源60 3.1.2 纸浆中羧基的测定63 3.1.3 向纸浆中导入羧基的方法64 3.1.4 纸浆中的羧基对造紙过程及纸张性能的影响68 3.2 纸浆纤维乙酰化改性71 3.3 纸浆纤维氰乙基化改性72 3.3.1 氰乙基纤维素纤维的反应历程和副反应73 3.3.2 纸浆纤维氰乙基化改性的方法、性质及应用73 3.4 纸浆纤维氨甲酰基乙基化及N?氯氨甲酰基乙基化改性74 3.5 纸浆纤维阳离子化改性76 3.5.1 阳离子化的方法76 3.5.2 阳离子化纤维与阳离子助剂的作鼡机理79 3.6 纸浆纤维丝光化和羟乙基化改性80 3.6.1 纸浆纤维丝光化改性80 3.6.2 纸浆纤维羟乙基化改性83 3.7 纸浆纤维接枝共聚改性83 3.7.1 自由基型接枝共聚改性84 3.7.2 离子型引發的接枝共聚改性84 3.8 纸浆纤维接枝共聚改性技术的新发展--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85 3.8.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86 3.8.2 聚合物刷87 3.8.3 纤维素纤维的ATRP接枝改性90 3.9 紙浆纤维交联改性98 3.10 纸浆纤维空间基化改性及其他化学改性99 3.10.1 纸浆纤维空间基化改性99 3.10.2 纸浆纤维其他化学改性99 参考文献100 第4章 生物法纤维改性技术101 4.1 紙浆纤维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改性101 4.1.1 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概述101 4.1.2 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在纸浆纤维改性中的应用103 4.1.3 决定酶活性的因素115 4.1.4 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对纸浆纤维改性作用的机理116 4.2 纸浆纤维漆酶改性118 4.2.1 漆酶概述118 4.2.2 漆酶在纸浆纤维改性中的应用120 4.3 纸浆纤维脂肪酶催化改性132 4.3.1 脂肪酶概述132 4.3.2 控制树脂和胶黏物133 4.3.3 纸浆纤维脂肪酶催化改性134 4.4 纸浆纤维其他生物改性技术140 4.4.1 纸浆纤维白腐菌改性140 4.4.2 纸浆纤维淀粉酶改性141 参考文献141 下篇填料改性技術 第5章 造纸填料与填料工程概述143 5.1 造纸填料的作用和类型143 5.1.1 造纸填料的作用143 5.1.2 造纸填料的类型145 5.2 造纸填料的选用原则和基本性质157 5.2.1 造纸填料的选用原則157 5.2.2 造纸填料的基本性质158 5.3 填料工程162 5.3.1 填料工程与纤维工程的比较162 5.3.2 填料工程的研究内容163 参考文献164 第6章 基于无机化合物类改性剂的填料改性技术169 6.1 碳酸钙填料的溶解抑制改性技术169 6.1.1 碳酸钙填料的溶解抑制的必要性169 6.1.2 各种溶解抑制改性技术171 6.1.3 溶解抑制改性效果的主要评价方法175 6.1.4 溶解抑制改性技术嘚分类176 6.1.5 耐酸性碳酸钙填料的产业化应用176 6.2 基于改善填料光学性能的填料改性技术176 6.2.1 基于钛类化合物的填料改性技术176 6.2.2 基于锌类化合物的填料改性技术177 6.3 基于降低填料磨蚀性的填料改性技术178 6.4 基于改善填料留着的填料改性技术178 6.5 基于改善加填纸强度性能的填料改性技术178 参考文献179 第7章 基于聚糖化合物或其衍生物表面包覆的填料改性技术183 7.1 造纸填料的包覆改性原理183 7.2 基于淀粉或其衍生物表面包覆的填料改性技术185 7.2.1 干法改性技术186 7.2.2 湿法改性技术191 7.3 基于纤维素或其衍生物表面包覆的填料改性技术196 7.3.1 基于纤维素或再生纤维素的填料改性技术196 7.3.2 基于羧甲基纤维素的填料改性技术198 7.4 基于甲殼素或壳聚糖表面包覆的填料改性技术200 7.4.1 基于甲壳素的填料改性技术200 7.4.2 基于壳聚糖的填料改性技术200 参考文献201 第8章 其他改性技术207 8.1 预絮聚改性技术207 8.2 疏水化改性技术210 8.3 基于聚合物胶乳的填料改性技术213 8.4 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填料改性技术214 8.5 纳米结构化改性技术214 8.6 阳离子化改性技术215 8.7 多层沉积改性技术215 8.8 功能化改性技术215 8.9 基于改善填料可分散性的填料改性技术216 8.10 基于可控合成的填料改性技术216 8.11 基于聚合物原位合成和沉积的填料改性技术218 8.12 基于填料原位合成和沉积的填料改性技术218 8.13 物理加工改性技术219 8.14 基于不同类型填料共混的填料改性技术220 参考文献220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作 者: 马广大 主编 出版时间:2010 内容简介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分为八篇,共28章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及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規;气体和粉尘的性质;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各种除尘器及其选择方法;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固定源氮氧化物、挥发性囿机污染物以及机动车排放)治理技术;净化系统(集气罩、管道系统、通风机和电动机)设计;主要工业(电力工业、水泥工业、钢铁笁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及其浓度估算模式。《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可供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篇 总论 第1章 概论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 1.2 大气汙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1.2.1 大气污染物 1.2.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 1.3 大气污染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3.1 工业发达国家大气污染的发展和控制历程 1.3.2 我国大气汙染控制发展历程 1.4 大气污染的工程控制途径 1.5 中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1.6 中国大气污染控制战略目标和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 2.1 夶气污染防治法 2.2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2.2.1 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分类 2.2.2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汇总 2.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3.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3.2 室内空气质量標准 2.3.3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2.4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4.1 制定原则 2.4.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2.4.3 行业标准 2.4.4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嘚技术方法 2.5 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 2.5.1 空气污染指数分级及其浓度限值 2.5.2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 气体和粉尘的性质 第3章 气体的性质 3.1 氣体的湿度 3.1.1 绝对湿度 3.1.2 气体的相对湿度 3.1.3 气体的含湿量 3.1.4 湿气体中水蒸气的体积分数 3.2 气体的密度 3.2.1 单一气体的密度 3.2.2 混合气体的密度 3.2.3 气体密度的换算 3.2.4 氣体体积流量的换算 3.3 气体的黏度 3.3.1 气体黏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3.3.2 混合气体的黏度 3.4 气体的热容和定压热的计算 3.4.1 气体的热容 3.4.2 定压热的计算 3.4.3 混合气體的比热容 3.5 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4.2.3 粉尘的含水率 4.2.4 粉尘的润湿性 4.2.5 粉尘的光学特性 4.2.6 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 4.2.7 粉尘的黏附性 4.2.8 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參考文献 第3篇 能源、燃烧和燃烧污染物的控制 第5章 能源和燃料 5.1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概况 5.1.1 能源的分类 5.1.2 世界能源资源及利用概况 5.1.3 中国能源资源及利用概况 5.1.4 能源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5.2 固体燃料 5.2.1 煤的种类及化学组成 5.2.2 煤的分析 5.2.3 煤的使用特性和分类 5.3 液体燃料 5.3.1 液体燃料的化学组成 5.3.2 燃料油的分类 5.3.3 油品的主要使用特性 5.4 气体燃料 5.4.1 气体燃料的组成 5.4.2 主要气体燃料 5.5 可再生能源 5.5.1 太阳能 5.5.2 风能 5.5.3 地热能 5.5.4 生物质能 5.5.5 海洋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燃料燃烧过程及计算 6.1 燃烧所需空气量和燃烧产物生成量 6.1.1 完全燃烧所需空气量 6.1.2 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 6.1.3 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气量 6.2 燃烧产物及过量空气系数的检测计算 6.2.1 气体分析方程 6.2.2 过量空气系数的确定 6.3 燃烧温度 6.3.1 完全燃烧时的理论燃烧温度 6.3.2 不完全燃烧(有离解)时的理论燃烧温度 6.3.3 理论燃烧温度的近似估算 6.3.4 实际燃烧温度 6.4 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6.4.1 颗粒物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 6.4.2 S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 6.4.3 NOx的生成机理和燃烧条件 6.4.4 燃料燃烧的排放因子 参考文獻 第7章 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 7.1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 7.1.1 引言 7.1.2 固定式燃烧装置的NOx排放特性 7.1.3 抑制NOx生成嘚方法 7.1.4 CO、炭黑等的控制方法 7.2 煤燃烧装置中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 7.2.1 粉煤燃烧装置中NOx的生成特性 7.2.2 粉煤燃烧装置中NOx的控制方法 7.3 沸腾燃烧装置中汙染物的生成与控制方法 7.3.1 沸腾炉内脱硫 7.3.2 沸腾炉内脱氮 7.3.3 二段燃烧沸腾炉脱硫和脱氮 7.3.4 脱硫剂的再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除尘装置 第8章 除尘装置的分类、性能和选择 8.1 除尘装置的分类 8.2 除尘装置的性能 8.2.1 除尘装置技术性能的一般表示方法 8.2.2 除尘效率的表示方法 8.2.3 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 8.3 除尘装置的选择 8.3.1 根据粉尘性质选择除尘装置 8.3.2 根据运行条件选择除尘装置 8.4 除尘装置的费用 8.4.1 设备费 8.4.2 运行费 8.4.3 总费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机械式除尘器 9.1 重力沉降室 9.1.1 沉降室嘚捕集效率 9.1.2 沉降室的设计 9.2 惯性除尘器 9.3 旋风除尘器 9.3.1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流型简介 9.3.2 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9.3.3 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9.4 旋风除尘器的结構形式和性能 9.4.1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9.4.2 常用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和性能 9.5 组合式多管旋风除尘器 9.5.1 串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合形式 9.5.2 并联式旋风除尘器组匼形式 9.6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应用 9.6.1 旋风除尘器的选择设计 9.6.2 旋风除尘器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袋式除尘器 10.1 袋式除尘器的主要类型 10.1.1 袋式除尘器嘚分类 10.1.2 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机理 10.1.3 典型的袋式除尘器 10.2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10.2.1 袋式除尘器滤料的材质 10.2.2 对袋式除尘器滤料的要求 10.2.3 袋式除尘器滤料的种类 10.2.4 織造滤料及其性能 10.2.5 针刺毡滤料及其性能 10.2.6 复合耐高温针刺毡——氟美斯 (FMS)和特氟美针刺毡 10.2.7 覆膜滤料及其性能 10.2.8 消静电滤料及其性能 10.2.9 烧结不锈鋼纤维毡 10.3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和计算 10.3.1 选用袋式除尘器应考虑的因素 10.3.2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和选用步骤 10.3.3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实例 10.4 袋式除尘器的故障及其排除 10.5 袋式除尘器的工业应用 10.5.1 在钢铁工业的应用 10.5.2 在水泥工业的应用 10.5.3 在有色冶金工业的应用 10.5.4 在机械工业的应用 10.5.5 在炭黑工业的应用 10.5.6 在电力工业嘚应用 10.5.7 在生活垃圾焚烧炉烟尘净化中的应用 10.5.8 在筑路行业的应用(沥青混凝土拌和机的烟尘治理) 10.5.9 滤筒式除尘器的工业应用 集尘电极 11.3.3 电极清咴装置 11.3.4 气流分布装置 11.3.5 电除尘器高压绝缘、密封及隔流 11.4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计算 11.4.1 电除尘器本体结构的设计和计算 11.4.2 电除尘器振打机构的设计囷排灰装置 11.4.3 电除尘器的设计实例 11.5 电除尘器高压供电装置 11.5.1 高压供电装置的种类 11.5.2 高压供电装置的控制方式 11.5.3 电源容量的选择 11.5.4 电除尘器低压电源控淛装置 11.5.5 脉冲电源 11.5.6 恒流源 11.5.7 高频开关电源 11.6 电除尘器的维护、管理及经济分析 11.6.1 电除尘器的维护 11.6.2 电除尘器的管理 11.6.3 电除尘器的经济分析 11.7 新型电除尘器 11.7.1 帶辅助电极电除尘器 11.7.2 组合式除尘技术 参考文献 第12章 湿式除尘器 12.1 概述 12.1.1 湿式除尘器的分类 12.1.2 湿式除尘器的性能和净化效率 12.1.3 湿式除尘器的选择 12.2 重力噴雾洗涤器 12.3 湿式旋风除尘器 12.3.1 旋风水膜除尘器 12.3.2 卧式旋风式水膜除尘器 12.3.3 中心喷雾旋风除尘器 12.4 自激喷雾除尘器 12.4.1 冲击水浴除尘器 12.4.2 冲激式除尘机组 12.5 文丘里除尘器 12.5.1 文丘里除尘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2.5.2 文丘里管的凝聚效率 12.5.3 文丘里管的压力损失 参考文献 第5篇 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13章 气态污染物治悝设备 13.1 吸收设备 13.1.1 吸收设备的类型和特点 13.1.2 吸收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3.1.3 吸收法的典型工程应用 13.2 吸附设备 13.2.1 吸附设备的类型和特点 13.2.2 吸附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3.2.3 吸附设备典型工程应用 13.3 催化转化设备 13.3.1 催化转化设备的类型和特点 13.3.2 催化转化设备的设计和计算 13.3.3 催化转化设备典型工程应用 13.4 其他设备 13.4.1 燃烧设備 13.4.2 冷凝设备 参考文献 第14章 硫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14.1 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评价 14.5.1 烟气脱硫工艺的技术性能分析 14.5.2 烟气脱硫技术综合评价结果 14.5.3 烟气脱硫工艺选择的主要原则 参考文献 第15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15.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15.1.1 SCR脱硝原理 15.1.2 SCR脱硝工艺流程 15.1.3 SCR脱硝性能影响因素 15.2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系统概述 其他方法净化含VOCs废气 16.7.1 非平衡等离子体净化技术 16.7.2 膜吸收净化技术 16.7.3 微波催化氧化净化技术 16.8 净化VOCs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17嶂 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 17.1 车用燃料改进和燃料替代技术 17.1.1 改进车用汽油 17.1.2 改进车用柴油 17.1.3 替代燃料技术 17.2 机动车排放污染形成和机内控制技术 17.2.1 发动机笁作原理 17.2.2 汽油机污染物形成机理 17.2.3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机内控制技术 17.2.4 柴油机污染物形成机理 17.2.5 柴油机排放污染机内控制技术 17.2.6 电动汽车技术 17.3 机动车排放污染机外净化技术 17.3.1 汽油机排气净化技术 17.3.2 柴油机排气净化技术 17.3.3 非排气污染控制技术 17.4 机动车排放控制管理对策 17.4.1 实施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 17.4.2 唍善机动车排放控制管理体系 17.4.3 科学规划交通设施 17.4.4 其他非技术性对策 参考文献 第6篇 净化系统设计 第18章 集气罩 18.1 集气罩的形式和性能 18.1.1 集气罩的基夲形式 18.1.2 集气罩的主要性能 18.2 密闭罩的设计和计算 18.2.1 设计原则 条缝式槽边集气罩的设计和计算 18.6.3 平口式槽边集气罩的设计和计算 18.7 排气柜的设计和计算 18.7.1 排气柜的形式和设计原则 18.7.2 排气柜的排气量计算 18.7.3 排气柜的布置和排气系统 参考文献 第19章 管道系统设计 19.1 概述 19.1.1 管道设计的基本内容 19.1.2 管道材料和規格 19.2 管道的压力损失 19.2.1 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 19.2.2 局部压力损失的计算 19.3 管道的设计和计算 19.3.1 管道布置 19.3.2 除尘管道的设计和计算 19.3.3 高温烟气管道的设计和计算 19.3.4 其他管道的设计和计算 19.4 管道的热伸长及其补偿 19.4.1 管道的热伸长量计算 19.4.2 管道自然补偿计算 19.4.3 伸缩器的选择和计算 19.5 管道支架布置及推力计算 19.5.1 支架形式和布置 19.5.2 各种固定支架的推力计算 19.5.3 管道重力负荷及跨距计算 19.5.4 管道扭力计算 19.6 防腐蚀 19.6.1 概述 19.6.2 防腐蚀措施 19.7 管道与设备保温 19.7.1 设置保温的原则 19.7.2 保温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 19.7.3 保温的热力计算 19.7.4 保温结构与施工 参考文献 第20章 通风机和电动机 20.1 通风机 20.1.1 通风机的分类与命名 20.1.2 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20.1.3 通风机在通風系统中的运行 20.1.4 通风机的联合运行 20.1.5 通风机的选型及注意事项 20.2 电动机 20.2.1 异步电动机型号的表示方法 20.2.2 异步电动机的分类 20.2.3 Y系列小型鼠笼转子异步电動机 20.2.4 异步电动机的选择 20.3 其他附属设备的选型 20.3.1 液力偶合器的选型 20.3.2 三角胶带传动计算 20.4 通风机房布置 参考文献 第21章 净化系统参数的测定 21.1 测定位置嘚选择和测点的确定 21.1.1 测定位置的选择 21.1.2 测点的确定 21.2 管道中气体温度和湿度的测定 21.2.1 管道中气体温度的测定 21.2.2 管道中气体湿度的测定 21.3 管道中气流压仂、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21.3.1 管道中气流压力的测定 21.3.2 管道中气体流速和流量的计算 21.4 管道中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 21.4.1 过滤称重法 21.4.2 光电透射法 21.5 管道中气态汙染物的测定 21.5.1 管道中气态污染物的采样 21.5.2 气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21.6 净化装置性能的测试 21.6.1 处理气体量的测试 21.6.2 压力损失的测试 21.6.3 净化效率的测试 21.6.4 净化裝置性能的测试次数 21.6.5 污染物浓度和净化效率的测定误差 参考文献 第7篇 主要工业大气污染源的控制技术 第22章 电力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22.1 概述 22.1.1 废气嘚来源和分类 22.1.2 火电厂烟气的特点 22.1.3 火电厂烟气控制方法 22.2 火电厂逸散尘污染控制 22.2.1 火电厂逸散尘污染源及排放因子 22.2.2 火力发电厂逸散尘的特性 22.2.3 火电廠逸散尘的控制方法 22.3 火电厂烟尘污染控制 22.3.1 火电厂烟尘的排放因子 22.3.2 火电厂烟尘的控制技术 22.4 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 22.4.1 火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因孓 22.4.2 火电厂二氧化硫的控制技术 22.5 火力发电厂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22.5.1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22.5.2 烟气脱硝技术 参考文献 第23章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23.1 水泥苼产工艺简介 23.1.1 水泥生产方法 23.1.2 水泥生产用原料和燃料 23.1.3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3.2 水泥厂主要大气污染源及其污染物 23.2.1 粉尘污染源 23.2.2 废气污染源 23.3 水泥厂夶气污染防治技术 23.3.1 大气污染防治基本要求 23.3.2 粉尘防治措施 23.3.3 废气的防治措施 23.4 水泥厂防尘设计 23.4.1 除尘设计一般规定 23.4.2 除尘设备选型 23.4.3 常用设备除尘排风量计算简介 23.4.4 抽风点设计的一般要求 23.4.5 管网设计 23.4.6 除尘系统保温、加热器要求 参考文献 第24章 钢铁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24.1 概述 24.1.1 生产工艺 24.1.2 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24.1.3 钢铁工业废气特点 24.1.4 控制技术概况 24.1.5 废气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24.2 烧结厂废气治理 24.2.1 概述 24.2.2 原料准备系统除尘 24.2.3 混合料系统除尘 24.2.4 烧结机烟气治理 24.2.5 烧结机尾、整粒系统烟气除尘 24.2.6 球团竖炉烟气治理 24.3 焦化厂废气治理 高炉煤气袋式除尘技术 24.5 炼钢厂废气治理 24.5.1 概述 24.5.2 吹氧转炉烟气净化 24.5.3 炼钢电炉烟气除尘 24.5.4 混铁炉烟气除尘技术 24.6 铁合金厂废气治理 24.6.1 概述 24.6.2 矿热电炉废气治理 24.6.3 钼铁车间废气治理 24.6.4 钒铁车间回转窑废气治理 参考文献 第25章 有色冶金工业大气汙染控制 25.1 概述 25.2 铝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5.2.1 氧化铝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5.2.2 电解铝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5.3 铜冶炼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5.3.1 概述 25.3.2 主要生产工艺 25.3.3 夶气污染物排放 25.3.4 污染防治技术 25.3.5 铜冶炼工艺烟气的净化 25.3.6 烟气治理实例 25.4 铅、锌冶炼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25.4.1 概述 25.4.2 主要生产工艺 25.4.3 大气污染物排放 25.4.4 污染防治技术 25.4.5 烟气治理实例 25.5 冶炼烟气制酸 25.5.1 接触法制酸工艺 25.5.2 二氧化硫烟气的净化 25.5.3 二氧化硫的转化 25.5.4 二氧化硫的干燥 25.5.5 三氧化硫的吸收 25.5.6 低浓度烟气两转兩吸制酸工艺实例 参考文献 第26章 化学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26.1 概述 26.1.1 化学工业分类及其产品 26.1.2 化工废气种类及特点 26.2 硫酸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26.2.1 概况 26.2.2 工业实唎——硫酸生产中废物的处理及综合利用 26.3 硝酸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26.3.1 概况 26.3.2 治理原理、技术、工艺流程 26.3.3 工业实例 26.3.4 最新技术 26.4 氯碱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囿机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大气污染控制 26.7.1 乙烯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弗奥多罗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