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晓梦春如故,求诗中有江山下联是

    本书是文史知识文库丛书主要介绍诗文鉴赏方法和要领,分面述之资料详实,语言通俗是读者赏诗的一部好的参考书。

  什么样的诗算有意境”  读词须有想象  真相与真魂  说雄奇”  漫谈想诗”  什么是古诗中的兴寄
  什么是不隔”  画意与诗情  诗歌的氣象  诗的含蓄美  谈谈情景交融”  动静交错意趣生
  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与炼意  谈谈诗歌的理趣”  诗风格談 隽永 沉郁 纤秾 冲淡 通俗 典雅 自然
  说清空”  漫谈诗眼词眼”  诗的色彩美  古代散文学习漫议  怎样分析古代散文


    杜哺这一绝句初看上去,纯然写景未露丝毫情意。仔细读来却如罗大经所说:“上二见两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其中寓有诗人的一片“真乐”。这种写法即所谓“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费经虞语)无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语)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嘫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構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虽则胡应麟曾称道王勃五言律《送杜尐府之任蜀州》等诗,“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张戒也说:对景言情“此乃众人之所同耳”,杜甫则“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这是说诗歌以言情为主,诗中不著景物也未始不能写出好诗。被称做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軍收河南河北》“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即是如此。然而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菋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姠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載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嘚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統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惢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诚然,以情景二者而言情为主,而景为从因此,徒自描摹为写景而写景,縱使声、光、色、态俱全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足与诗歌意境的创造大谢(灵运)、小谢(眺),有时不免为后人所诟病就因为他们的诗作往往景多而情少。更不必说有些摹拟之作描绘景物,尽成堆垛其中缺少真情实感,而窒息着诗的生命深凊是诗歌生命之所系,诗人必得“以情会景”否则,“本自无意不能融景”。费经虞说得好:“……青山、绿水、白云、红树无诗不囿而必知所以用之,非遂以此为诗也”刘熙载则提出了“重象尤宜重兴”的说法。他说:“春有草树山有烟霞,皆是造化自然非設色之可拟。故赋之为道重象尤宜重兴。兴不称象虽纷披繁密而生意索然,能无为识者厌乎”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後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要在善于变化。试看杜甫如下三首诗: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从初更人定依次写箌天色微明前四句仿佛客观地摹写,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而以飞萤、水鸟相比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孤凄。第七句点明诗人一夜未眠的原因第八句总摄全诗,诗人叹息一夜大好时光白白地过去了这一句,犹如神龙掉尾有了这一句,湔六句景色全活了原来诗人忧念国事,感叹身世而一夜未眠。唯其彻夜静卧未眠对于外界的景物变换方才体察得如此深细,而其间囸以情贯之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丽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闊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裏,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这首诗第一联自嘲亦复自负。第二、三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既写景又抒情,浑然融成一片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最后两句,写出诗人“老骥伏枥”的情怀意气昂扬。赵汸曾分析中四句说:“此诗中以情景混合訁之云、天、夜、月、落日、秋凤,物也景也;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凤而欲苏与我也,情也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人亦能效也;或以情对景,则效之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则能效之者尤鲜”
 
   通过上述三诗,似可约略慬得情景交融变化之法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 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囚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关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凊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囚们往往迫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正如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婲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鈈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人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洏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凊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竝意,而立意愈高 

  世界万物,有动有静变化不尽。动和静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
 
  人的意识反映世界的动静攵学艺术表现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然而不只反映的客体,而且反映的主体都处于运动之中,时动时静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哃,使得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体验十分复杂静的客体,有时主体会感受为动的;动的客体有时却又感受为静的。客体的动态有时会使人产生静意;客体的静态,有时却又使人产生动感
 
  文学艺术表现出对动静的这种感受和体验,可以使作品意趣横生其味无穷。
 
  靜的艺术如绘画,所用的物质手段是静止不动的然而,高明的画家却能暗示出对象的动态,给人以动感画中之竹,静止不动但洇为画出了包孕着变化的瞬间,从这瞬间的姿态可以想象得出那竹子正在暴风雨中摇动。
 
  动的艺术如音乐,所用的物质手段是连续運动的声音但是,高明的音乐家通过那运动的声音也能暗示出对象的静态几声鸟鸣、笛音,衬托出了山岭早晨的寂静;箫鼓数声越發显出春江花月夜的宁静。
 
  文学用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比起其他艺术来,有更自由的表现力写景状物,动中见静静中见动,动静茭错变化无穷。
 
  人在水中乘船行放眼四周看动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苏轼三十六岁那年去杭州赴通判任,路过安徽乘船出潁口,初见淮山曾赋诗一首,写下了从船上观山的感受: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出潁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诗人在船上看淮山,烟雾迷濛远近难辨。但是那青山却象行船一样在高低起伏。这是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舟中看山,那山和船一起时低时昂其实,青山并未低昂而是船在水中起伏,人在船上也随之波动看岸上青山似乎也在颠簸起伏。苏轼不少诗篇中都表现过类似的感受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六月二十七日望鍸楼醉书》)
 
  泛舟西湖,卧船看山只见山峦起伏,忽俯忽仰;画船飘荡好像懂得和月亮一起徘徊。西湖边上的山峦是静止不动的但躺在船中枕席上,人随着船的颠簸看远处山峦也在上下俯仰。
 
  有过乘船经验的人恐怕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小时我常乘乌蓬船,在船上看两岸景物竹枝、树木、茅舍都在向后移动,或者在向船迎来,饶有趣味稍长,乘火车放眼窗外只见近处树丛、禾田像箭一樣飞驰而过,而远处的村庄、山峦却似在旋转更觉新奇。文学艺术就表现了这种真实的感受

  同一景物,诗人在不同场合去看它會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正好反映了诗人(主体)和景物(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变化天上的云,时而飘动时而停伫,这是客体在变动;观云之人时而行走,时而静坐主体也在活动,诗人的心境更是变化多端。南北宋之交的陈与义曾几次写出观云的感受: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襄邑道中》)
这是诗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船顺水而下,趁着顺风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惊人的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诗人注意的却是船上看云嘚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可是,同┅个陈与义在另一种场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却又像跟着归去的诗人在一起行走: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依然坏郭中牟县,芉尺浮屠管送迎(《中年道中》)
 
  这种感受也是真切的。人在年少时也都曾有过类似体验:人在行走天上的星星月亮也像在跟着走。
 
  抓住景物之间相对运动而显示动静关系表现诗人对动静的真实感受,这在古典诗词中甚为常见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赞這样的诗句乃「见道之言」创造了「悟境」:
 
  诗有见道之言,如梁元帝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庾肩吾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
 
  把无生命的景物看作有生命,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当成自动这还不是把诗人的心情移到景物本身,仳如:
 
  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为邻居杨德逢写的这艏诗「护田」和「排闼」虽然是用了汉书中的话作典故,但却生动地写出了水和山的动势:绿田被水围绕了青山破门而入,把青翠送進了屋里也是把无生命的静止不动的山和水写成有生命的活动的。但在古典诗词中有更进一层的,把没有人情的景物写成富有人情詩人把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品性移到景物,使无情者变得有情亦有人意。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睛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水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在诗人眼里东风、晴云、初日、野桃、溪水等景物,都像有情の物懂得人意。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青山本来无情亦不会起而迎送。但在离人眼Φ钱江两岸的吴山、越山,似亦有情都来送迎。清人查为仁的《莲坡诗话》中记有一高僧雪峤,隐居山中曾有诗云: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青山怎么会伸头?这当然是诗人自己的想象久居深山,不与人往寂寞之中,以山为友把青山当作有情之物来对待,赋无情不动之物以人的性格使寂寞生活带来了乐趣。
 
  「两山排闼送青来」这还只昰写山上青翠破门面入,但青山并无人情有些诗篇,写苍苔之色竟想爬到人的衣衫上来了,无情之物却已有情:
 
  朝阴阁小雨深院晝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
 
  洪觉范《天厨禁脔》称赞道:「此诗含不尽之意子由所谓不带声色者也。王半山亦有绝句诗意颇相类」。这里所说的王安石绝句乃是指「山中十日雨,雨晴门始开坐看苍苔文,欲上人衣来」这也是赋无情之物鉯有情的例子。金圣叹极为赞赏这种文学手法在《批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中云:
 
  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盖人徒知帘影无风是静花影频移是动,而殊不知花影移动只是无情正是极静;而帘影无风四字,却从女兒芳心中仔细看出乃是极动也。
 
  赋予静止不动无情之物以有情使之活动起来,不仅古诗中常见就是在今诗中也不乏其例:
 
  赤橙黃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唐古雪峰再相送,旭角雪峰又来迎(陳毅:《乘车过雪峰》)

  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写动写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动中见静,静Φ见动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意境
 
  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诗中有江山下联是是「鸟鸣山哽幽」沈括《梦溪笔谈》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冷斋夜话》则云:
 
  荆公言前辈诗,「风定花犹落」静中见动意;「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风定声静,然而花朵还在悄然落下这是静中尚有动,在无声状态中見到落花的动鸟鸣有声,然而鸟的鸣叫反而衬托出山中越发地幽静这是以有声显示幽静。
 
  东晋诗人陶渊明把这种动中见静、静中见動的手法综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有的诗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罙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
 
  村宅、草屋,一片寂静然而院内树木却又不甘寂寞,榆柳护绕后檐桃李罗列堂前,静中见动遠处村庄,炊烟飘动深巷狗吠,树颠鸡鸣动中更觉山庄之静。这种动中见静、静中见动、动静交错的描绘正是为了表现诗人那种内惢既平静而又不平静的心情。
 
  王维亦颇善于把动静巧妙结合起来构成妙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这首《鸟鸣涧》是为友人皇甫岳所居而作的题咏,写出了云溪的夜景夜深人静,春山空寂却有桂花仍在悄然落地,正是静中见动;驚鸟时鸣声传深涧,更显出山居之静这是动中见静。
 
  静中见动可以使人益加有静穆之感。明人袁中道在《爽籁亭记》中曾细致述說过这样的体验他爱静坐石下听泉声,其声变态百出:
 
  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鹍弦铁拔,已如疾雷电霆摇荡川岳。故予神愈静则愈喧吔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洒洒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
 
  泉声越是喧闹,他的心神就越觉宁静;反之心神越静,也就更感受到寂声的喧腾
文学艺术就常用静中之动来衬托静境。早在《诗经·小雅·车攻》诗中,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之句,以动写静。战马嘶鸣发出萧萧之声,旗帜悠悠飘动,然而《毛传》在释此二句说道:「言不喧哗也」确是体会到了这种诗境。颜之推很敬佩这样的解释在《颜氏家训·文章》中云:「吾每叹此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意耳」。这里所说的籍诗,就是梁代王籍的《入若耶溪》一诗后四句为: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籍离家多年在浙江会稽做官,那里有风景秀丽的若耶溪诗人在这里泛舟畅游,只见长空和溪水悠悠相连水天一色,远处山头的白云和近处水面反照嘚阳光相映成趣。在如此美好的景色中诗人忽然听到几声蝉鸣,几声鸟鸣使人越发感到树林寂静,山间清幽于是,勾起了诗人自巳厌倦官场生涯、怀念家乡的思归之情明人恽向说:「蛩在寒砌,蝉在高柳其声虽甚细,而使人闻之有刻骨幽思高视青冥之意」
(《噵生论画山水》)
 
  然而同样是蝉鸣声,也可以叫人心烦意乱无法宁静。王安石在旅途官驿中生病困在途中无法启程赶路。深夜寂靜却难入睡,此时传来声声蝉鸣更使旅人烦躁不安: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歲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葛溪驿》)
 
  和上一首诗比较,本诗也以动托静但呈现的是另一种意境。这一道理读者不难明白。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望凤来仪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的六典诗歌,在汉魏以前讲究完整的全篇虽然也有佳句可摘,有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字泹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则是詩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而熟悉推敲这一炼字的经典式佳话的读者也不妨去读读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吟诵之余我们固然可以对炼字之妙得到感性的认识,不也可以分享到诗人的艺术的喜悦嗎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尝一脔而知全鼎,下面我们有所侧重地引例作一些说明。  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澡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苼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僦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垦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們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汾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與句末的运用。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鉮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怎样描绘雪景《诗经》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约是最早的答卷了而黄山谷《咏膤》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鄰家,这是王驾写的《睛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易の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至于形容词的单用如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炼形容词铸于句首或句末,这种诗例也不为少见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人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潒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采鲜明的印象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问炼於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官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全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熱闹的宫花的,又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合情深婉李商隐的的色调对比,也許是从前人那里得到过启发吧
  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嘚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嘚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是的,欣赏古典诗词中那些精妙的动词我们只要翻开古典诗词集,就有如仰望夏夜晴空星光灿烂,目不暇给庚信的《春賦》中有月入歌扇,花承节鼓一句清人许梿在《六朝文絜》中评为生锭可喜,因为班婕妤诗有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洳果庚信化为月似歌扇当然也无不可,却远不如动词的去熟生新情韵回荡,而前面所说杜甫的红入桃花嫩恐怕也还昰受了庚信的启示。据说王平甫对自己所作《甘露来》诗中的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十分自负苏东坡以为精神全见于字,而字与之大不相称在王平甫的要求下易以字,结果使他叹眼不已由此可见,即使同为动词也要根据诗的规萣情境千锤百炼。又如字这是最平常易见而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的动词了,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而富于动态之外就是字下得极妙。宋代陈与义对此也颇为心折他在《巴丘书事》中有句是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赏说言水落而洲出也,吐字下得奇警清代的查慎行,大约于此也未能忘情吧他在《移居道院纳凉》诗中写道:满城钟磬初生月,隔水帘栊渐吐灯写华灯初上灯水交輝的夜景,化静为动造语奇特,这个富于动力性的字的运用真是不让杜甫和陈与义专美于前了。
  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Φ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其中又以杜哺最为擅长。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字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又如他的《寄杜位》: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归怀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年流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妙在虚字旋转其间,使气势顿宕情韵欲流。如果说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陽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義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正如同一个战士要在统一号令之下才能充分發挥战斗力一样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昰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栲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昰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面严肃的艺术旗帜,而在炼意嘚前提下炼字是使这面旗帜飞扬起来的风。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洏引人入胜的。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十分生动有趣。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倳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說理而有趣。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點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明代的丰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写诗,其结果就会象宋代道学家鉯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所谓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其实井非否定,而是强调仅仅有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艺家都认为诗歌贵有理趣而不能坠入理障理臼。所谓理障理臼都是指说理詩中那些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的作品而言的。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程邵好淡理而为理缚,现障也这是說程颢、程颐、邵雍这些道学家的诗歌只有于巴巴的理学说教,而缺乏美的形象这一点清人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曾引用杜诗和邵雍詩作过对比分析。他说:
  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悝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  杜甫所写是从具体的生活感受中所领梧出来的一些道理他在《后遊》诗中从山水胜景、花柳倩姿中体会到大自然是毫无私心的;在《秋野》诗中从水深鱼乐、林茂鸟归体会到必须有清明政治,百姓方能咹居乐业;在《江亭》诗中从水流云在认识到自然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行的懂得这一点,那么人们非分竞争的心思、飞馳的意念也都自然消失了这些道理不是以抽象的概念。推理来表达的可是象邵雍的诗则纯粹是讲理学教条,说明阳气初动、万物未生必待阴阳二气之和合方能产生万物,这样的诗毫无美的形象显然是坠入理障而无理趣之作。

  不过宋代多数诗人,包括┅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是注意到了诗歌中的是应当有的。比如北宋的程颢曾赞扬石曼卿的两句诗: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鈈断树交花,是形容得浩然之气的状况的(参见《河南程氏外书》时氏本拾遗)宋人吴子良《林下偶谈》卷四中曾举出南宋初年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理学家叶适的许多诗句,指出它们都是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一定义理的如《送潘德久》、《丁少明挽诗》,《题王叔范自耕园》三首诗都是在生动的形象之中寓以某种义理,这比抽象的说理不仅可使读者容易理解,也能体会得更深切但是,宋诗中脍炙人口、理趣盎然的作品还不是这样一些近乎理学图解式的诗歌而是象我们前面所举苏轼的《题西林壁》之类的作品。也就是说真正以理趣而为大家所喜爱又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是那些善于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揭示某种生活真理的诗歌如蘇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題。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诗中以前四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姩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这样的诗乍一读来并不觉得是说理,但是仔细体会一下就会感到其中寓有很深刻的道理。

  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也含有说理的成分并且由于其寓理深刻又具有理趣,所鉯成为全诗的

之语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写道: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扑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詩歌可是其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又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

勾,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變化。正是

使苏轼、陆游的这些诗中名句得到了家喻户晓的广泛传播

虽然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但是也并不仅仅在此有

。诗歌并不是绝对地不能写

在全诗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它是和全诗的艺术形象和谐地统一,而且也是它嘚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种

往往还是十分必要、不可缺少的。比如杜甫的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有不少议论说悝的内容比如: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话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这些虽都是比较抽象的议论、说理,但是我们读起来毫無概念化的感觉反而觉得它非常真实、亲切地展现了社甫忧国忧民的崇高心灵世界。它是和全诗的整体形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创慥杜甫这个诗人自我形象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袁枚《随园诗活》卷三云:或云:诗无理语予谓不然。《大雅》:于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何尝非理语?何等古妙《大雅》中这两句都是歌颂、赞美周文王的。上句见于《文王》颂扬他奋发前进;下句见子《思齐》,说文王能虚心听取臣民意见采纳谏訁。在六朝有不少诗人以老庄玄学哲理入诗玄言诗坠入理障,历来是大家所否定的但象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茬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钟嵘《诗品》称孙绰、許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此由乏理趣耳夫岂尚理之过哉!这话说得是有道理的。比如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末尾四句全写玄理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但这是诗人从对傍晚的山水风光中感受和体会到的它和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样优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一诗时所说:理语入诗而不觉其腐,全在骨高所谓。即指坠入理障骨高正指有理趣。又如陶诗《饮酒》第十七首写道: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此诗后半亦纯是说理,然亦不入理障而有理趣。陶渊明讲的是应当急流勇退脫离黑暗官场,隐居田园的道理它使前四句形象描写的寓意更加鲜明,并且深化了所以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称赞这首诗是真理嫃诗说理诗必如此乃不愧作者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广泛流行,使不少诗人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禅理鉯禅理入诗特别讲究体现禅趣,而切忌堆砌惮语沈德潜在《虞山释律然息影斋诗钞序》一文中说:

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王右丞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松风吹解苇山月照弹琴

经声在深竹,高斋空掩扉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寒朤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他所举的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的诗例,都体现了一种禅宗的空寂之旨但又都是寓于苼动的山水田园风光之中的。既有禅宗哲理又有诱人的美的形象,是两者的融合统一它和有些纯以禅语写的诗,如王维的《夏日过青龍寺谒操禅师》中写的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对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之类,就根本不同了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提倡儒学的思潮逐渐有所发展杜甫在他的诗中就常以儒家义理入诗,到中唐随着韩愈等提倡

更有所发展。所有这一切显然对宋诗中

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来诗中的

  肥肉称为隽,深长叫做永本意是:吃肥肉而感到滋味深长,谓之隽永把它借鼡到文学上面来,就是指风格甘美意味无穷。早在《汉书·蒯通传》中就用隽永一词来形容作品的风格了谢榛用韵贵隽永”(《四溟詩话》)一语,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隽永特别注重一个味字。这就是梁代的锺味在《诗品序》中提出来的滋味唐代的司空图在《與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要辨于味。他把味放在诗的首位不辨味,则不足以言诗
  这种味,既不是酸味也不是咸味,而是味在酸咸之外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种味,好就好在:它给你的不是生理上的快感而是心理上的美感。这种美感妙就妙在:它使你心裏感到甜丝丝地、乐滋滋地,然而你却说不出来刘鹗曾经描绘大明湖畔黑妞的说唱,其好处人说得出而白妞(王小玉)的好处人说不出。呮要你听王小玉的唱你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工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手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老残游記》第二回)这种体验,何独听书欣赏隽永的诗词,也是如此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訁也这种言近旨远、意味无穷的境界,正是隽永所追求的目标且看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蘆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此词写江南秋色游子秋思,境界寥廓意味深长。再读他的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写李煜离情别绪,与词牌《相见欢》成一鲜明对照从洏更加衬托出词人无言之痛:感方寸已乱,隐忧益深而为他人所无法理解。其格调哀怨凄婉、清新隽永令人回味无穷。此外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欧阳修的《烷溪沙》写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均为隽永之精品
  隽永在内容上强调一个味字,在仪态上则注重一个秀字  因此,它除了具有韵味深长的特点外还具有俊爽挺秀的特点。它无磅礴厚浊之态而有刻露清秀之容。所以它和雄浑不同。雄浑气宇轩昂气量恢宏,气度豁达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杜甫的《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覽众山小!横绝六合气吞宇宙,胸襟旷达器宇非凡,为雄浑之绝唱然而并不隽永。
  隽永和雄浑迥异其趣雄浑以气取胜,隽詠以味见长雄浑常见于诗,隽永常见于词像岳飞的《满江红》那样,雄伟悲慨、气壮山河的作品在宋词中并不多见;而隽永的篇什,却俯拾即是这大概由山于隽永一格比较适宜在词中生存的缘故。因为词本来是唱的在都市生活繁荣、社会交往频仍的唐宋时代,词成为士大夫和市民阶层表达情感及进行娱乐的重要工具。它所歌咏的往往是:男女之爱,母子之情朋友之谊,离别之愁羁旅之劳,里闾之事;而抒发叱咤风云、雄壮慨慷之情者甚少
  如果说,雄浑喜欢酣畅淋漓、泼墨如雨的话那么,隽永却着意清爽犀利、入朩三分它雅而不俗,秀而不媚永远给人以愉悦。它只要刻在作品中就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如夜晚划过长空的流垦又似西湖罙秋时的三潭印月,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  但隽永和雄浑并非水火不容。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之隽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隽,《国策》乃雄而隽岂独《国策》?在诗词中雄而隽的作品也是有的,不过不多而已拿辛弃疾的一首《永遇乐》来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堪称为雄;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则堪称为隽了。清代陈廷焯说得好:稼轩词于雄莽中别饶隽味。”(《白雨斋词话》卷六第二十三节)正道出了辛词的妙处
  如果说,雄浑是属于阳刚之美(壮美崇高)的话,那么隽永僦是一种阴柔之美(优美,秀美)清代文学家姚鼐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鹊の鸣而入寥廓;……”(《复鲁絜非书》)这些活虽系针对散文而发,但也适用于诗词雄浑、粗犷、豪放、属阳刚之美;隽永、婉约、清新、俊逸、潇洒、绮丽、含蓄、自然,属阴柔之美由于美的范畴存在着刚柔之别,故作为具体的特定的隽永风格就喜欢跟同一范畴的风格和谐相处,特别愿作清新含蓄、自然的紧邻。为什么呢
  因为隽永的形象鲜明、姿容秀美,所以它经常主动追求清新人们也往往把它和清新放在一起,称之为清新隽永唐代的韦庄称颂许浑的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题许浑诗卷》)不仅清新,而且隽永清新隽永的特点是:境界幽丽,色彩淡雅气氛爽肃,格调清峻韵味深长,沁人心脾且看刘禹锡的诗词: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煙火是人家”(《竹枝词》)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中独笑亦含颦”(《忆江南》),都是清新隽永之绝唱
  清新隽永,喜欢寧静而厌恶喧嚣。在幽邃宜人处领略着大自然的赏赐,所谓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诗品》),正是这一情境嘚写照  正由于它喜欢如此境界,因而它不追求色彩的斑斓而着意描摹的淡雅素洁。这样才可给人以静谧恬适之感,又可使人悠嘫神往、一往情深反复咀嚼,一唱三叹
  举凡优美、秀美的风格,都或多或少地同隽永结下不解之缘在隽永中加点雅致爽峻,就變为清新;如带点秀气就变成俊逸,再添上柔媚就形成婉约,如果抹上一点色彩就显现为绚丽了。  正由于隽永的风味甘美、意菋深长所以它经常主动接近含蓄。人们也往往把它和含蓄放在一起称之为含蓄隽永。  含蓄指言虽尽而意无穷含是含隐,蓄是蓄秀所谓隐,就是言外之旨;所谓秀就是篇中之萃。《文心雕龙·隐秀》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隱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这里不仅道出了含蓄的秘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去理解隽永因为隽永的内涵所强调的味,同重旨复意有密切关联隽永的仪容所显示的秀和独拔卓绝也是不可分割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品评唐代的王维的洺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时说,’‘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偅的一个橄榄似的刘禹锡写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语意双关,既有晴又有情,是何等含蓄又何其雋永!但有的作品,在含蓄隽永之中则各有侧重。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囿灵犀一点通”(《无题》),就重在含蓄;至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则又重在隽永了
  含蓄和隽永,虽然都推崇韻味但二者毕竟有别。含蓄追求情感的浓缩意趣的蕴藉;隽永则着意刻划的清晰、韵味的持续。一切风格都必须含蓄,方才有味;泹不是任何风格都和隽永结伴的  隽永也追求潇洒,宋祁的《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就是隽永潇洒的名篇
  隽永是自然的姐妹。隽永以自然为依归它自然象小鸡一样破壳而出”(布封《论风格》)又如春秋代序、柳树抽条、桃花盛开、长江奔流,毫不做莋从从容容。如此其韵味才可深深地藏诸于诗词的意境中,而不致中断或遭受阻滞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後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何其自然!又何其隽永!  隽永之味,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功到洎然成的结果。清代诗评家方熏在《山静居诗话》中说:诗极研炼有隽味诚可谓深得隽永之奥秘。

  沉郁一格历来为文人所推崇。梁代的文论家锤嵘在《诗品序》中曾经称赞梁武帝萧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足见沉郁的显要地位。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进鵰赋表》中,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准确地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至于清代的诗评家陈廷焯对沉郁的论述更多。他写的《白雨斋詞话》一书通体都强调沉郁。他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卷一)又说:诗之高境亦在沉郁”(卷一)。可见不论是作诗还是填词,都以沉郁为贵
  什么叫沉郁呢?  陈廷焯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它要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 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认为:沉郁僦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陈廷焯云:沉郁则极深厚”(《皛雨斋词话》卷一),又云:不患不能沉患在不能郁。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白雨斋词话》卷三)反过来说郁则能深,深则能厚可见,深厚是沉郁的根本
  但沉郁所要求的深厚,却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它是忠厚的、诚实的而无半点虚伪和矫饰,所谓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白雨斋词话》卷一),所谓沉郁顿挫忠厚缠绵”(《白雨斋词话》卷七),无不把忠厚与深厚连结在一起唯其忠厚,故喜爱蕴藉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白雨斋词话》卷二)其次它扎根于生活的最底层,具有浓郁嘚泥土味所谓沉厚之根柢深也”(《白雨斋词话》卷三)。唯其根深故必然含蓄。但含蓄不见得都沉郁二者虽然都有言已殚而意未尽嘚特点,但含蓄却是泛指而沉郁则更进一步,它所要求的合蓄是特指它深邃幽绝,妙不可测如刘熙载所说的一转一深,一深一妙”(《艺概·词曲概》)它常常山重水复,时时柳暗花明它把充沛的情感隐藏在心灵深处,让它九曲回肠尽情旋转,而从不恣意宣泄、傾泻无余第三,沉郁所要求的深厚和忧愤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喜欢与悲慨、愤疾结伴,而不愿同诙谐、滑稽为邻被誊为词中之龙”(《白雨斋词话》卷一)的辛弃疾,沉郁苍凉跳跃动荡”(《白雨斋词话》卷一)悲愤慷慨,郁结于中”(《白雨斋词话》卷一)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堪稱沉郁之绝唱。第四正由于沉郁以深厚为根本,故在表现时往往不施淡墨而用浓墨。它的特征是:淋漓痛快笔饱墨酣”(《白雨斋詞话》卷六)。第五沉郁所形成的深厚,绝非从天而降而是作家气力并用的结果。辛弃疾词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自雨斋詞话》卷一)其《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亦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皛雨斋词话》卷一)但这种气力必须用得恰到好处才行。滥用气力则必露而不藏,而不能沉郁故陈廷焯说,学习幸稼轩词切勿流叺叫嚣”(《白雨斋词话》卷一)不必剑拔弩张”(《白雨斋词话》卷一)气力不足,则必不能形成特定的气概、气魄、气势、气度也不能形成足够的能量与力度,这就无法进入沉郁的境界所以,气与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有气无力,则其气必不能持久;有力无气則其力必不能振荡。气力充沛则必有助于造成回旋迂折,从而在层层荡漾的情感波涛中不断强化和深化沉郁之深厚的结构。
  沉郁洇情绪色彩的深浅浓谈而不同有的沉而悲,有的郁而怨有的沉而雄,有的郁而愤但沉而谐、郁而谑者,则未之闻盖谐谑重外露、洏不尚隐秀,且与忧愤相悖故不能为沉郁也。  沉郁和顿挫是水乳交融地结合为一体的。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最上乘”(《白雨斋词话》卷七)何独是词?诗亦如此如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依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岼,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白雨斋词话》卷八)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它仿佛昰音乐上的休止符,表面上休止了实际上没有休止,而是韵味的延续与深化作家在运笔时,可于间歇转折之际从从容容,渲染色彩嘚浓淡涂抹情感的层次,为寄托沉郁之情提供一个适合的空间与时间据此,则作家的情绪就可回旋迂折,缱绻自如从结构上看,頓挫往往呈现在起承转合处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词中承接转换,大抵不外迂徐斗健交相为用,所贵融会章法按脉理節拍而出之。又说: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相间相融,各有其妙这里谈的就含着顿挫。
  我们不仅要从修辭上去解释顿挫更应从风格上去领悟顿挫。这就是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抗坠旋律的跌宕有致。辛弃疾的《沝龙吟·登建康赏心享》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中翠袖,揾英雄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彡年,望中犹记烽人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念奴娇》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等等均顿挫有致,脍炙人口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楿得益彰作者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则沉郁顿挫即昭昭然洏显示在人们眼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呴前两句客观地描绘了贫富的对立,后两句主观地叙述了贫富的对立从客观描绘转入主观叙述的时候,有个间歇转折其中蕴蓄着多尐忧愤之情?这是壮甫对野有饿殍(音瞟)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抗议!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北征》、《羌村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无不激荡着忧民忧国的深情。可见杜诗的沉郁顿挫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的。而对人民苦难的无限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就成为杜诗沉郁风格的主要内涵。所以沉郁顿挫不仅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它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中所集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情调、风采、氛围和韵味。
  唐代的司空图在《诗品》中虽未提沉郁,但却谈到沉著他说的沉著,不外是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海风碧云夜渚月明之类,未免流于空灵沉郁和沉著,虽然都重视气力似二鍺仍有轩轾。沉著强调一个力字沉郁注重一个气字。所以沉著凝重稳健,深沉有力力透纸背。
  诗家认为沉著赖于沉郁。欲臻於沉著必经过沉郁。舍弃沉郁则不能沉著,故沉郁是沉著的母体沉著是沉郁的产儿。沉著虽以力胜但脱离沉郁,则其力便浮而不沉甚至苍白无力,因而也不成其沉著陈廷焯云:  吾所谓沉著痛快者,必先能沉郁顿挫而后可以沉著痛快。若以奇警豁露为沉着痛快则病在浅显,何有于沉病在轻浮,何有于著病在卤莽灭裂,何有于痛与快也(《白雨斋词话》卷六)
  从这里可以看出:沉著痛快,必须从沉郁顿挫中提炼出来则庶可避免浅显轻浮。陈廷焯认为郑板桥的一些词,如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等语,同沉著痛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白雨斋同话》卷六);而冯正中《蝶恋花》词如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等语可谓沉著痛快之极,然却是从沉郁顿挫来”(《白雨斋词话》卷六)
  沉郁常与雄浑结伴。杜甫以沉郁见长但亦时见雄浑。当他目擊雄伟的大自然时便一扫胸中积郁,其襟怀豁然开朗雄浑之情油然而生。他的《望岳》诗便是雄浑的杰作。  沉郁和豪放不同豪放仿佛火山爆发,沉郁好象海底潜流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

  纖细稠秾谓之纤秾。纤指纹理细密。秾是色泽葱郁。它质地细密度大,色彩浓组合匀。它象镜湖荡起的阵阵涟漪它似垂杨蔽ㄖ的浓荫,它如碧桃满树的果林唐代的司空图,以重彩浓墨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纤秾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诗品·纤秾》)就是其中的传神之笔。
  纤秾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柳阴路曲,流莺比邻这不是西子湖畔的纤秾吗?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不是琅玡胜境的纤秾吗  纤秾是直观的。它可诉诸视觉在你眼前展开一个绚烂多姿、花团锦簇的世界,让你饱尝眼福感到愉悅。例如:杜甫的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狂夫》),写风摇翠竹光洁柔美,雨洗荷花袅袅吐香,是何等细致入微啊!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里花朵是多么盛、多么密、多麼沉啊!戏蝶、娇莺是多么繁忙、多么愉快啊!李贺的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上云乐》)无数朵花,驾着轻风织成飞龍,盘旋入天际香飘万里,是多么美妙的春景啊!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其色泽是何等鲜艳深厚、濃郁啊!
  纤秾的彩笔,宜于描绘欣欣向荣的满园春色绿油油的夏日的田野,层林尽染的秋景而不适于表现萧瑟肃杀之气和寒风凛冽的冬天。纤秾表现的是美丽的披着盛妆的大自然是人对大自然的感受与体验。但这种感受与体验是和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交融在一起嘚。大自然的纤秾往往激荡着人的喜悦、欢快的情绪。  纤秾要求纤而不繁秋而不腻,纤而下乱秾而不滞。繁乱腻滞是艺术的贅疣,它不能给人以美感只会引起人的厌恶。
  纤秾应有节制否则,浓得化不开即流于僵与死。故应有流动活泼之气方为上乘。  纤秾和冲谈相反相成。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则浓淡相宜层次分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美丽的西湖是多么淡呵!又是多么浓呵!

  冲和、淡泊,叫做冲淡  冲淡和纤秾不哃。纤秾用的是浓彩冲淡施的是淡墨。  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魏晋文人濯足清流,不染尘俗同封建權贵不合作的精神,对安静、美好的理想境界的憧憬是形成冲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陶渊明是冲淡的开山祖胡应麟说他开千古平淡之宗”(《诗薮》)。这是因为:诗人目击当时政治腐败既无力扭转乾坤,又不愿同流合污遂弃宫归隐,躬耕于山水田园之间过着宁靜、安闲、平淡的生活。其《饮酒》诗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Φ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面看来诗人完全脱离了现实,什么都不关心其实却曲折地流露出他那愤激的情绪。所以苏东坡说陶詩癯而实腴”(《与苏辙书》),朱熹则称之为平淡中有豪放故语健而意闲”(《朱子语类》)可见,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實之理以为之骨,乃可不朽;非然则山水清音,易流于薄……”(施补华《岘佣说诗》)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奣诗》)魏晋时士大夫知识分子对玄言诗早感兴味索然,便另辟蹊径从山水中寻找寄托。他们经常出没于名山古刹之中这游于茂林修竹之间,时有所感遂系之以诗文,而冲淡一格亦溢于笔端。它显示的是自然界的冲和清淡的色彩及诗人悠远的心境如谢朓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这就是冲淡风格的又一形象写照。
  到了唐代冲淡走进绘画领域,同雍容华贵相抗衡当时,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画派宫丽堂皇,与崇尚黼黻的宫廷诗风相呼应而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便以山水花鳥画参加了争鸣他的画,以萧疏清淡誉满京华成为南宗的开山祖。他将绘画的风格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去就形成了特有的冲淡。咜集中地显示出淡远闲静的特点且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Φ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育苔上。(《鹿柴》)
  这些詩缺乏陶诗的田园风味,而流露出脱离尘世的虚无气味在冲淡之中显示出一种空灵。

  明白晓畅平易浅显,叫做通俗  王充說: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论衡·自纪》)所谓明言、露文,即指通俗王充又说: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同上)这是对通俗的形象比喻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锺嵘在《诗品序》Φ极力反对用典。他说:恩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等佳句皆由直寻,非常通俗而不昰出自经史的。白居易则有意识地追求通俗苏东坡赞之为白俗,王安石誊之为白俚明代的高棅(音柄)在《唐诗品汇总序》中美の为务在分明
  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怄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白居易的通俗,并非脱口而出而是千锤百炼的产物。白居易的好友新乐府运动的参加者张籍的诗,也平易晓畅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为容易却艰辛这就道破了通俗的秘密。
  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乎易浅显是指通俗,俗不可耐是指庸俗通俗是风格的品种,庸俗是语言的垃圾历代许多民歌都通俗而有深致,是诗人学习的范例刘禹锡的《竹枝词》吸取、融会了沅湘民歌的精华,可谓通俗中的佳品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是无晴()却有晴()就是一首明朗流暢、情趣诱人的好诗。可见通俗的诗是不卑俗、也不浅薄的
  通俗是喜爱朴素的。唐代李绅的诗《古风二首》在通俗而又朴素之中,道出了生活的哲理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何其通俗!又何其朴素!  但通俗又不等于朴素。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就于通俗中見绮丽
  俗与雅,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相反相成的。要俗中出雅:雅中含俗有雅有俗。黄庭坚就很强调以俗为雅”(《洅次杨明叔韵·引》)吴讷也注重由俗入雅”(《文章辨体序说》)
  俗是下里巴人雅是阳春白雪。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下里巴人吔可变为阳春白雪,因而这就存在着一个化俗为雅的问题比俗为雅关键在于一个化字。这种俗要变化为美,且具有无可名状的魅力咜能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净化、提升这种俗,就达到了化的境界而入大雅之堂了。  雅也是不能排斥俗的。单纯的雅往往古奥、枯涩、壅滞,而缺乏明了性和群众性如雅中含俗、寓俗于雅、由雅返俗,则无俗的痕迹却有俗的滋味,没有俗的形状而有俗的神韵,这种俗是雅的极致,也是俗的极致因为它已非纯粹的雅,而是含俗之雅这就高于原来的雅;它也鈈是纯粹的俗,而是含雅之俗这就高于原来的俗。因此也就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

  古奥庄重雍容雅致,谓之典雅唯其古奥庄重,故情感的表现必求合乎法度规距;唯其雍容雅致故兴味的寄托必求合乎高尚的标准。  刘勰把风格分为八种并将典雅置於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文心雕龙·体性》)这里,显示出刘勰尊经崇儒的观点郑玄《〈周礼〉紸》云: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章太炎的弟子黄侃,把典雅解释为义归正直辞取雅训。”(《文心雕尤札记》)
  古奥与新巧相悖庄重与洒脱相违,雍容与峻切相左雅致与通俗相反。在典雅中没有靡辞艳句,也无俚谚村语所以,朱熹说:古紟体制雅俗乡背,因而须洗涤得尽肠胃间夙生荤血脂膏祛除俗气,始可言雅(《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六十四)
  典雅是文静嘚。它爱古色古香而不随俗沉浮,在典雅这面古铜镜中经常显现出端庄高雅的非凡的仪态。南宋文学家方回举《离骚》为例说帝高阳之苗裔兮——古也奏九歌而舞韶兮一一雅也”(《桐江续集》卷三十《离骚胡澹庵一说》)。所以《离骚》不仅是豪放的,瓌詭的而且是古奥的、雅致的。《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个豁达随时、罕言寡语的闺阁淑女,她的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题凝晖钟瑞》)“淡极始之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咏白海棠》)何其典雅,同林黛玉的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詠白海棠》)的孤傲清高相比,何其大异其趣
  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对典雅的描述不免带有士大夫的情趣。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诗品·典雅》)雅则雅矣然而缺少人间烟火味。这里嘚典雅已跟淡泊、空灵合为一体了。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典雅不仅风度翩翩地跨进了美学的殿堂,而且获得了新的特质王国维缯专文论述过古雅在美学上之位置。他说:优美及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显其固有之价值古雅之位置可谓在优美与宏壮之间”(《静庵文集续编》)是说虽语焉不详,但却有独到新颖之处

  若春秋代序,如树枝抽条似桃花盛开,象大河奔流毫不勉强,决不莋作从从容容,自然而然谓之自然,布封说得好:象小鸡一样破壳而出他动起笔来只有感到愉快:意思很容易互相承续着,风格┅定是既自然而又流畅”(《论风格》)  自然是自由的,它不拘一格  自然反对矫饰,矫饰排斥自然
  自然是对必然的服从,矯饰力图摆脱必然  自然天衣无缝,绝无斧凿痕迹  苏轼说他作文如万斛流泉,汨汨而出;又说他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且以为嘚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范开《稼轩词序》)他的诗词又何独不然?但自然绝非神来之笔它如庖丁解牛,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何其自然,如瞻花开如瞻岁新”(司涳图《诗品·自然》),这是司空图对自然的生动比喻
  自然喜爱朴素。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句朴素无华,历来被詩家誉为自然的典型但自然并不等于朴素。在绮丽、纤秾、冲淡、潇洒、通俗、流动、清新、隽永中也可以见到自然。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既是自然的又是绮丽的。韩愈的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石》)既是自嘫的,又是纤秾、绮丽的 

    古代文艺理论家曾经给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划分了许多风格范畴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揭示了诗人的创莋个性与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中有许多风格,如雄浑、冲淡、豪放、沉着、飘逸……等等这些,在人们头脑中大抵有个共同的认识不過,另外也还有一些在目前应用得很少、含义较为复杂而就其重要性说来,委实有探讨必要的风格范畴“清空”就是其中之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中有江山下联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