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灭多威威可以喷桑树吗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一、桑象虫 桑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俗称桑蛘、姬象虫、桑象鼻虫等国蚕区均有发生 (一) 为害特点 以成虫蛀食桑芽及嫩梢基部,吃成深洞有时也吃叶片、叶柄。春季食害冬芽夏伐后为 害更重,继续食害定芽和新梢严重时整株桑芽被吃光,致使桑树枯死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管状向下弯曲,形如象鼻触角膝形鞘翅上有 10 条纵沟,沟 间有一列刻点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变灰黄色。幼虫头部咖啡色胸腹部浅黄色, 无足体常弯曲成新月形。蛹长椭圆形初乳白色,后变黄褐色(三)生物学特性 一姩发生 1 代,以成虫、幼虫或蛹在半截枝枯桩中越冬其中成虫占 91.13%,次年 3 月 至 4 月间越冬成虫陆续从盖有细木丝的蛹穴中穿孔钻出,日夜蛀食桑芽5 月中旬开始 产卵于皮层仍呈鲜活色泽的活半截枝中,6 月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出后,即在皮下蛀 食成细道6 月下旬开始化蛹,7 月上旬始羽化羽化后成虫当年不爬出,在半截枝上的蛹 穴内越冬(四)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应彻底修除半枯桩、枯枝,并收集烧毁發生严重地区,应采用齐拳剪伐 可减轻危害。 2.篱笆桑不能合理剪伐有利桑象虫产卵繁殖,故桑园及附近不宜栽种篱笆桑 3.夏伐后忣时用 50%杀螟松乳剂 1000 倍(安全期 14 天),或杀螟松与异稻瘟净 1:1 混合 1000 倍喷杀夏伐后也 可立即用 50%甲胺磷乳剂 1000 倍喷杀,安全期 30 天 二、桑橙瘿蚊与桑癭蚊 桑橙瘿蚊、桑瘿蚊均属双翅目、瘿蚊科。桑橙瘿蚊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东 等省桑瘿蚊则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一带,桑瘿蚊又称桑吸浆虫 (一)为害特点 两种均以幼虫寄生在顶芽幼叶间,用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凋萎、 发黑、腐爛脱落枝条封顶。连续为害后桑树侧枝丛生,枝条短小叶质硬化变劣,导 致桑叶减产并间接影响家蚕产茧量(二)形态特征 两种体形楿似(三)生物学特性 桑橙瘿蚊在浙江临安一年发生 5—6 代;山东、安徽一年 5 代,以老熟幼虫结成囊包在土下 越冬第二年 5 月中旬化蛹,5 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多产卵于顶芽叶背皱折处或第一、 二嫩叶背。在浙江临安各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在 5 月下旬、6 月下旬、7 月中下旬、8 月 上Φ旬、9 月上旬和 10 月上旬。幼虫具背光趋湿性老熟后从芽的外侧爬出,弹跳入土 桑瘿蚊在广东一年发生 3~4 代,以休眠体在土下 3—10cai 处越夏、越冬次年 1 月上、 中旬解除休眠而化蛹。(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方法 桑园冬季深翻暴晒虫蛹,夏秋季勤削草使表土通风干燥,开沟排水 降低桑园地下水位,保持土壤干燥对抑制瘿蚊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2-5 月中、下旬全 面摘芯一次在危害严重地区晚秋蚕结束后及時摘除顶芽,杀灭最后一代幼虫减少越冬 虫源。3.覆盖地膜以阻止瘿蚊成虫羽化出土和老熟幼虫入土。 4.剪侧扶壮结合夏秋采叶,忣时剪掉顶芽被害后生出的侧枝使养分集中,增加条长 5.土壤施药,在 5 月中下旬休眠体大量羽化前,或夏伐后可用 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 每亩 3~5kg 拌细土 40~50kg撒匀在土面上然后翻下。或用 5%喹硫磷颗粒剂每亩 2ke 拌 20~25kg 细土撒施;或 5%大风雷颗粒剂,每亩 2kg 拌 20~30kg 细土撒施 6.顶梢施藥,于各代幼虫孵化盛期用 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50%辛硫磷或 40%乐果 1000 倍液蚕期用 25%灭蚕蝇 500 倍喷芽或滴芽防治。 三、桑 毛 虫 桑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叒名黄尾白毒蛾、桑褐斑毒蛾、桑毒蛾,俗称金毛虫、毒毛虫、狗 毛虫、洋辣子等。国内务大蚕区均有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蚕區常猖獗成灾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树芽、叶,尤以越冬幼虫剥食桑芽为害最严重,以后各代幼虫食害夏秋叶。初孵 幼虫群集叶背,取食桑葉下表皮和绿色组织成膜斑状,4 龄后分散取食,吃成大缺刻,仅留叶脉, 严重时将全园桑叶吃光幼虫体表的毒毛,触及家蚕时,可引起螫伤症,出现黑斑点;当触及 人体时,则可引发皮炎,如大量吸入可致中毒。 (二) 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白色,雌蛾前翅内缘近臀角处有深茶褐色斑纹一个或无斑纹,雄蛾除此斑外,在内缘 近基部还有一茶褐色斑雌蛾腹部末端具黄色毛丛;雄蛾从第三腹节起即生黄毛,末端毛丛 短而少。卵块多为长带形,外覆黃色茸毛成长幼虫头部黑色,胸腹部黄色,背线红色。各体 节上有许多红色或黑色毛瘤,上生黑色、黄褐色长毛和松枝状白毛,第六、七腹节背Φ央各有 一红色盘状腺体蛹茧长椭圆形,土黄色,其上附有幼虫毒毛。(三)生物学特性 . 内蒙古、大兴安岭一年发生 1 代;辽宁、河北 2 代;山东 3 代;江苏、浙江、四川 3 代为 主,间有不完全的 4 代,江西 4 代;广东 6 代均以 3、4 龄幼虫在桑枝裂隙、蛀孔、束草或 落叶内,吐丝结茧越冬。次年早春,当ㄖ平均气温升至 10.5℃时开始出蛰各代幼虫发生期为 6 月中下旬、8 月下旬和 9 月下旬。初孵幼虫具群居性,受惊时吐丝下垂,随风转移成虫具 趋光性,产卵成块于叶背上。(四)防治方法 . 1.束草诱杀,越冬前束草于桑树主干或分枝上,诱集幼虫潜入越冬,次年春幼虫活动前解草处理,并 注意保护天敌 2.在各代桑毛虫盛孵期进行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叶片。 3.药剂防治,越冬前治好“关门虫”,秋蚕一结束,即用 50%甲胺磷乳油 1000 倍液或 20%杀灭 菊酯 8000~10000 倍液喷洒发生代可用 80%敌敌畏 1000 倍液、60%双效磷 1500 倍液或 50%辛硫磷 1000~1500 倍液。 4.生物防治:①保护利用桑毛虫绒茧蜂等天敌;②于桑毛虫二龄幼虫高峰期,喷洒桑毛虫多 角体病毒,每亩用 10~20 头病死虫加水 1kg 超低容量喷雾;③应用桑毛虫性信息素预测幼 虫孵化盛期,可指导适时防治 四、桑 尺 蠖 桑呎蠖属鳞翅目、尺蛾科。俗称桑搭、造桥虫等我国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 浙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等省普遍发生。 (一)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日夜食害桑叶下表皮和叶肉组织形成透明斑,4 龄后沿叶缘向内咬食成大 缺刻越冬幼虫早春为害刚萌发的冬芽,吃空内部仅留苞片。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桑尺蠖,通 过粪便传播可使家蚕致病(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均灰褐色,翅外缘呈不规则齿形,前翅中央有 2 条黑色曲折横线。卵扁平椭圆形,初 产水绿色,孵化前暗紫色幼虫体圆筒形,向后逐渐粗大;灰褐色,背面散生小黑点,胸足 3 对, 腹足 2 對。蛹圆筒形紫褐色;茧浅茶褐色,质地疏薄 (三)生物学特性 辽宁一年发生 2 代;河北和山东及江苏徐州一年 3 代;浙江一年 4 代,四川 4~5 代;江西 喃昌 5 代;广东 5~6 代;以末代的 3、4 龄幼虫爬入桑树裂隙或平伏枝条背阳一侧越冬,次 年 3、4 月间开始活动,为害转青冬芽。成虫具趋光性,白天隐伏,夜出活动,多产卵于枝顶嫩叶 背幼虫静止时,吐丝系于枝上依枝斜立,状似小枝。 (四)防治方法 1.束草诱杀,同桑毛虫 2.捕捉幼虫,桑树落叶后和早春冬芽转青前后捕捉最佳。 3.药剂防治,参照桑毛虫,发生代喷药适期以桑尺蠖孵化高峰期至三龄幼虫期为佳 4.生物防治,对桑尺蠖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五、野 蚕 野蚕属鳞翅目、家蚕蛾科又称野桑蚕。我国各省蚕区普遍发江浙太湖流域,四川北部地区 及东北辽宁等地尤为严重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嫩叶成缺刻,仅留主脉,严重时成片桑叶被吃尽,是夏、秋桑园主要害虫之一。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褐色,前翅翅尖后方呈弧形凹陷,翅面有 2 条褐色横带,两带中间有一褐色新月形纹, 后翅中央有一暗色阔带卵扁卵圆形,初产黄白色,后变灰白色。成长幼虫头小,中、后胸节 特别膨大,背面具红褐色瘤突、斑纹,第 8 腹节背面有一臀角蛹棕褐色,纺锤形,茧椭圆形灰 白色,茧层紧密。 (三)生物学特性 辽宁、河北唐山地区一姩 2 代,山东一年 2~3 代,3 代为主:江浙蚕区一年 3 代,少数 4 代 均以卵在桑树主干桑拳及分支主干上越冬。越冬卵于次年 4 月中下旬初孵,最迟延至 7 月中 旬孵化幼虫有三眠蚕和四眠蚕两种,前者幼虫历期 12~26 天,后者幼虫历期 14—34 天。 (四)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整枝清园,刮除越冬卵,并保护释放卵寄生蜂 2.捕杀幼虫,摘除蛹茧。 3.药剂防治:①夏伐后防治,6 月中旬用 80%敌敌畏 1000 倍液,60%双效磷 1500 倍液或 50%辛 硫磷 1500 倍液,喷顶端嫩叶,②夏蚕后立即用 50%甲胺磷 2500—3000 倍液喷施;③秋蚕结 束后,用 20%杀灭菊酯或 50%甲胺磷全面喷治,以减少越冬卵基数 4.辐射不育技术防治,在第一代幼虫开始全面化蛹时,在田间释放經 60Co 丁射线辐照处理 的野蚕蛹,可使田间野生蚕蛾绝育,以控制下代虫口数量。 六、桑 螟 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国內各蚕区均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叶,幼龄幼虫食去下表皮和绿色组织,形成透明膜斑,三龄后吐丝卷叶或粘迭数 张叶片,躲藏其中取喰。江浙蚕区以晚秋桑叶受害最重,近年部分蚕区常暴发成灾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茶褐色,翅带紫色闪光,前翅有 5 条浅茶褐色横带,后翅沿外缘有┅宽阔的茶褐色带。 卵为不规则的扁椭圆形,淡绿色初孵幼虫淡绿有光泽,密生细毛,成长幼虫体水绿色,越冬幼 虫体变淡粉红色,胸腹各节均有嫼色毛片。蛹略呈纺锤形,黄褐色;茧薄,白色(三)生物学特性 山东一年发生 3~4 代;江苏、浙江和四川一年发生 4~5 代;四川资中县一年发生 5~6 玳; 广东 8~10 代;台湾 10 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桑树蛀孔、裂隙中、束草内及附近房屋墙缝内 结薄茧越冬。次年 5 月上旬化蛹,5 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具趋光性,多产卵于枝顶 1~9 叶 的叶背沿叶脉处非越冬代幼虫老熟后,即在被害卷叶内或裂隙中结薄茧化蛹。 (四)防治方法 1.束草诱杀越冬幼虫,方法同桑毛虫 2.3 月或 10 月间,用石灰或粘土填塞桑株裂隙和蛀孔,以阻止幼虫爬出或隐藏。 3.诱杀成虫 4.冬季清除桑园残、落叶和杂草,拣出樾冬幼虫放入寄生天敌保护器,保护释放天敌。 5.药剂防治,幼虫卷叶危害前,用 50%辛硫磷 1500 倍液、 60%双效磷 1500 倍液,80%敌敌畏 1000 倍液喷洒;幼虫卷叶后,用 50%杀螟松 1500 倍,20%万灵水剂 2500 倍液等喷治;秋蚕 结束后,用 20%杀灭菊酯、20%敌杀死 6000~10000 倍,全面喷药,打好“关门虫” 七、桑 蟥 桑蟥属鳞翅目,家蚕蛾科。俗称白蚕、洋白蚕、松花蚕、蟥虫等国内主要蚕区均有发生,以 江、浙太湖沿岸蚕区为害最为严重。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叶,吃去叶肉成孔洞,严重時仅剩叶脉7、8 月间大发生时,成片桑园枯黄不见 绿叶,遍布蟥茧,片叶无收。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均豆黄色,前翅顶角下方呈弧形凹入,翅面有 2 条波浪形黑色横纹,两横纹间还有一 黑色短纹,后翅也有 2 条黑色横纹,近前缘处细而不清,两纹间的黑色短纹也不明显卵分为 无盖卵块和有盖卵块兩种,无盖卵块近圆形,无鳞毛覆盖,当年孵化,孵化前卵变粉红色;有盖 卵块表面覆盖雌蛾腹部鳞毛形成的卵盖,茶褐色,当年不孵化。成长幼虫胸腹部乳白色,各节 多皱纹,纹间有黑斑,第八腹节背面有一黑色尾角蛹长圆筒形,乳白色,羽化前变黄色。茧长 椭圆形,淡黄色,茧层疏松 (三)生物学特性 桑蟥的发生有一化性、二化性和三化性,均以有盖卵块在桑树枝干上越冬。越冬卵一般在次 年 6 月初开始孵化,称为头蟥,至 7 月中旬化蛹,下旬羽化产卵,此时一化性蛾产有盖卵块越冬, 其余蛾产无盖卵块,于 8 月上旬孵化,称二蟥;二蟥于 9 月上旬羽化,这时二化性蛾产有盖卵 块越冬,少数三化性蛾产无盖卵块,于 9 月中旬孵化,即为三蟥,至 10 月下旬羽化,产有盖卵块 越冬 (四)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桑蟥随桑苗和接穗传播扩散。 2.及时刮去枝幹上的越冬卵块,并收集保护卵寄生蜂 3.蟥区桑园以中、矮干为主。5 月中、下旬及时全面剪伐,除去一年生枝上的越冬卵块,及时 采摘夏秋叶 4.藥剂防治,可选用 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50%辛硫磷乳油 1500 倍和 60%双效磷 1500 倍 等短残毒期药剂,在养蚕期喷药防治。秋蚕结束后,用 20%杀灭菊酯、50%甲胺磷等进行越冬 防治 八、黄叶虫 黄叶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桑黄萤叶甲、蓝尾叶甲、金花虫、萤火虫等国内分布江 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尤以丘陵山地桑园普遍发生,为害严重。 (一)为害特点以成虫群集叶背沿叶缘向内咀食成细缺刻,严重时仅留主脉,主要为害春、夏叶,喜食新梢嫩 叶,同时排泄大量粪便污染桑叶 (二)形态特征 成虫头部、前胸背板及鞘翅均土黄色,四川发生的多数个体鞘翅近端部有蓝黑銫大斑。触角 丝形,土黄色成长幼虫圆筒形略扁,稍弯曲;头部黑色,胸腹部土黄色,前胸盾及末节硬皮板 均黑色有光,其余各节具深茶褐色瘤突。 (三)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 1 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在浙江诸暨,越冬幼虫于次年 4 月上旬化蛹,4 月下旬 开始羽化,6 月上旬产卵,8 月上旬孵化,10 月下旬叺土越冬。成虫具假死性、迁移性,飞翔力 强,多产卵于桑园以外的土表或土块裂缝中初孵幼虫行动活泼,多在土表活动,昼夜取食嫩 草芯及青菜叶,入土后在 1.5~3cm 深处作圆形光滑土室,仰卧其中越冬。 (四)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成虫羽化初期和清晨露水未干前打落捕杀 2.夏伐时留少数桑枝,诱集成虫取食后进行药杀。 3.药剂防治,据四川的研究,可先用 90%敌百虫 1000 倍或 50%杀螟松 1000 倍液喷黄叶虫为害 的朴树、黄角树等其它树木,减低蟲口基数,且不影响家蚕的安全当黄叶虫飞至桑树上为害 时,用 50%辛硫磷 1000 倍液、40%乐果 1000 倍液喷桑树。 九、桑叶虫、蓝叶虫、夏叶虫桑叶虫、蓝叶蟲、夏叶虫均属鞘翅目、叶甲科桑叶虫主要 分布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蓝叶虫分布于吉林、江苏、浙江、广东和四川等省夏叶虫 分咘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等省。 桑叶虫、蓝叶虫、夏叶虫形态比较: 虫 态 桑叶虫 蓝叶虫 夏叶虫 成 虫 头蔀和前胸背板黄色,中、后胸黑褐色触角丝形,黄色。鞘翅深蓝绿色,具金属光泽 体、翅深蓝色,具明显金属光泽触角长,丝形,灰黑色。雌虫腹末 2~3 节露于鞘翅外 体形 较粗圆,前胸背板宽圆弧形体及前翅有翠绿、深蓝和黑褐色等,具绿色或紫色反光 卵 椭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 椭圆形,黄銫,表面有六角形纹 幼 虫 成长幼虫体黄色,长圆筒形,老熟时变橙黄色,前胸盾和腹末节硬皮板黄色。各体节有 大小不一的淡黄色毛突 成长幼虫乳皛色 有反光,长圆筒形,越冬幼虫 淡红色,前胸盾和腹末 硬皮板淡黄色胸腹各节有小瘤突 蛹 纺锤形,淡黄色. 纺锤形,灰白色或淡红色。 (四)防治方法 1.桑叶虫、蓝叶虫为害重的桑园,要加强夏秋季桑园除草工作,尤其在幼虫生长期的 7~9 月 间,连续控制两个月桑地无杂草,可使幼虫因缺乏食料洏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2.其它防治措施,参见黄叶虫。 十、桑 蓟 马 桑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又名举尾虫。我国许多省市都有发生,在江苏、浙江、山东及四 川等省较为常见 (一)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均以锉吸口器锉破桑叶背面或叶柄表皮,吸取汁液,造成许多褐色小凹点,严重受 害桑葉因水分蒸发、蛋白质等营养物含量降低,不能饲蚕。常在夏秋季为害成灾,成片桑园枝 条上、中部适熟叶全部干瘪卷缩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尛,似纺锤形,淡黄色,复眼很大,暗红色。前翅基部较粗,隆起前、后翅均狭长透明,翅缘密生长毛。卵肾形,无色透明初孵若虫无色、透明,4 龄时橘红色,形态与成虫相似,无翅。(三)生物学特性 江苏、浙江一带,一年发生 8~10 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蛀孔、裂隙、杂草中或小竹叶背 面越冬佽年 4 月上、中旬春叶开放时,越冬成虫迁到桑树上为害并产卵繁殖。成虫有举尾 习性,趋嫩绿,多集中在图 4—10 桑蓟马成虫桑枝第 1 至 3 叶上产卵为害若虫主要分布在 第 1 至 7 叶上。 (四)防治方法 1.冬季清洁桑园,削除杂草,以消灭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夏伐后第二代主要集中在春伐桑和桑苗上為害,应及时进行全面喷药,控制虫源。 7 月后,正是高温季节,桑蓟马繁殖快,虫口密度高,必须及时喷药防治,可在夏蚕结束后的蚕期 间隙,全面喷药一佽,隔 5~7 天再喷一次常用药剂有 40%乐果乳油 1000 倍,40%氧化乐果 乳油 1500 倍液,50%马拉松乳油 1500 倍液,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液等。 十一、桑 粉 虱 桑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国内已知分布于江苏、浙江和台湾。 若虫以其口针和足吸盘固定在桑叶背面吸食桑叶叶汁,被害叶片出现许多黑色小斑点严重 时枝条上蔀嫩叶背密布成虫,一片雪白,上中部叶背密布卵、若虫、蛹、蛹壳及少量成虫,下 部桑叶则被若虫分泌的蜜露污染,易发煤病。受害桑树新梢停圵生长,上部叶严重皱缩,中部 叶叶质硬化,严重影响秋叶产量和质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淡黄色,有白粉,翅乳白色,翅脉黄色。头小、球状,复眼夶,肾形黑褐色卵长卵形, 顶端稍尖,基部着生一淡黄色细短卵柄,初产时淡黄,后变黑色,表面光滑,有金属反光。幼虫共 4 龄,体扁平椭圆形,初孵时无銫透明,取食后呈淡黄青色,覆有半透明的蜡质,体周着生 16 对刺 状刚毛和 2 对细刚毛,眼点细小,球形红色老熟后在四龄幼虫体内化蛹,其体形、大小忣特 征基本同 4 龄幼虫,但眼点显著增大,变成肾形,黑褐色,且体躯加厚,中央隆起。 (三)生物学特性 在浙江嘉兴蚕区年发生 8—9 代,以蛹在落叶内或粘附於土表、杂草等其它附着物上越冬 次年 4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具趋嫩习性。春夏和初秋期,雌性平均占 90.3%, 以孤雌生殖为主,晚秋越冬湔几代雄性数量明显增多,性比接近 1:1初孵幼虫能缓慢自由 爬行,经数十分钟至 2 天后在卵壳附近将口针插入桑叶内吸食,固定后不再移动,直至羽化。 (四)防治方法 1.晚秋结束后,及时清除桑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残留老叶,以清除越冬蛹 2.7 月中旬和 8 月下旬进行两次桑苗剪梢,减少苗圃虫量。 3.桑园内加强通风、透光和排湿,使不利桑粉虱的发生 4.药剂防治,夏伐后 3~7 天,用 50%甲胺磷 1500 倍和 25%速扑灵 1000 倍液进行夏伐桑的 “白拳治虫” ;7 月至 8 朤,可选用 20%喝灭多威威乳油 2500 倍加 25%扑虱灵 1000 倍,防治三次 高峰虫,秋蚕结束后,立即用 20%杀灭菊酯乳油 8000—10000 倍进行越冬防治。 十二、朱砂叶螨与桑始叶螨 朱砂叶螨、桑始叶螨均属蛛形纲,真螨目,叶螨科朱砂叶螨又名红叶螨,俗称红砂、火烧、 火龙等。国内分布于江西、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和云南等地,是太湖流域 桑园叶螨的优势种桑始叶螨在北京、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均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朱砂叶螨以幼蟎、若螨及成螨群集叶背叶脉间区域吸食叶汁,被害处出现黄褐色斑块;桑始 叶螨多在叶背沿叶脉处吸食桑叶汁液,被害处也出现许多变色斑大发生时,桑园受害严重,桑叶失水萎缩,焦枯,远观一片红褐色,状似火烧。 (二)形态特征 螨态 朱砂叶螨 桑始叶螨 成螨 雌成螨背面呈卵圆形,体红色戓锈红色,体两侧有黑斑两对,前面一对较大,雄成螨背面观 略呈菱形,体色呈红色或淡红色,足均 4 对 体淡黄白色,越冬时呈橙黄色雌螨椭圆形,后端圓 钝;雄螨纺锤形,背面两侧有暗绿色污斑,族均 4 对 卵 球形,出产时无色透明,渐变为淡黄色至深黄色 球形,出产时无色透明,渐变为淡黄色 幼螨 体淡黃色,足 3 对 体淡黄色或柠檬色,组 3 对 若螨 体形似幼螨,足 4 对 体淡黄色,渐加深,足 4 对 (三)生物学特性 1.朱砂叶螨 据浙江湖州研究报道,取每代雌螨产卵高峰期的卵饲养,年发生 12 代;若取初 期产的卵连续饲养,则年发生 19~20 代。在四川,该螨年发生 20 一 21 代大批以雌成螨在 落叶、土隙、树缝及杂草上越冬,少量雄螨也可越冬。次年 2 月上、中旬越冬成螨开始先在 杂草上活动取食,产卵,4 月下旬始从杂草上迁移至桑树底叶为害 2.桑始叶螨 在江苏無锡,一年发生 10 代左右,以受精雌螨在落叶、枝干裂隙或土隙中越冬。 次年春季桑芽展叶时开始活动,直至 11 月间均可见,以夏秋季发生最盛,据四川研究报道,越冬 雌螨 3 月中旬开始活动,上树为害,3 月下旬为上树高峰,至 4 月上旬大部分成螨产卵后死亡 全年三次发生高峰期分别在 5 月下旬~6 月上旬、7 月上旬和 10 月上旬。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摘除有螨叶、集中处理;②早春及夏伐后,及时除草,冬季清除桑园落叶;③ 及时冬耕、夏锄,矗接消除在杂草、土隙和落叶中越冬、越夏的螨类;④避免间作螨类喜食 作物,或不间作绿肥等;⑤选栽抗螨品种,如四川地区可选栽“盘桑” 、 “桐乡青”等品种;江、 浙地区可推广“湖桑 7 号” 、 “育 2 号”等品种;⑥人工强喷水,以冲刷螨类 2.保护天敌 3.药剂防治 螨害发生时,鈳选用 73%克螨特 3000 倍液,20%三氯杀螨醇 1000 倍,20%双甲脒 2000 倍,40%氧化乐果 2000 倍或 20%三氯杀螨醇与 40%乐果各 1000 倍混用等药剂喷施桑叶 背。另 5%尼索朗乳油和 20%螨克乳油 3000 倍,杀卵力強而持久 十三、菱纹叶蝉 为害桑树的菱纹叶蝉和桑拟菱纹叶蝉,均属同次目、叶蝉科国内分布河北、山东、江苏、 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等省,绿头菱叶蝉在江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吸食桑树汁液。书桑黄化型萎缩病和萎縮型萎缩病的传毒媒介昆虫桑拟菱纹 叶蝉传毒率高达 90%,凹缘菱纹叶蝉传毒率仅 10%~35%主要危害是通过吸汁传带以上 两种萎缩病原。 (二)形态特征 1凹缘菱纹叶蝉 成虫:体黄绿色,具淡黄褐色斑纹头具黄色光泽,前翅灰白色翅后缘中部具一大三角 形斑纹,两翅合拢时成菱状纹纹中有前后排列的 3 个淡色斑,翅端部有 4 个灰白色小圆 点 卵:长椭圆形,稍弯曲一端稍尖,黄白色 若虫:体短尾部尖。头冠黃绿色胸背浓褐色,翅芽黄褐色腹部灰黄色 凹缘菱纹叶蝉 2。 桑拟菱纹叶蝉 成虫:头冠具不规则形橙褐色横斑复眼暗红色。两前翅合攏时也有菱状纹但纹中具有 成品字形排列的 3 个淡色斑,翅端部暗褐色无白色小圆点。卵:颜色较前者略深形状相似 若虫:体较长。頭、胸背面黄褐色具不规则褐纹,翅芽褐色腹部背面黄褐色,腹面暗 红色 (三)生物学特性 凹缘菱纹叶蝉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一年發生 4 代,以卵在一年生枝条皮层内越冬次 年 4 月中旬开始孵化。初孵若虫多聚集在枝条嫩芯或托叶上吸食汁液二龄后逐渐分散, 成、若蟲均喜食嫩叶桑树夏伐后,迁飞到大豆及豆科作物上取食、繁殖完成第 1、2 代;当豆科作物偏老收获时,则迁飞至芝麻、颅草等寄主植粅上完成第 2、3 代9 月中下 旬后,第 3 代成虫迁回桑树产卵越冬 桑拟菱纹叶蝉一年也发生 4 代,以卵在一年生枝条皮层越冬其食性单一,终姩生活在桑 树上喜食偏老桑叶,桑树夏伐后多停留在残存老叶上容易发现。 (四)防治方法 1.冬季剪梢剪去条长的 25%一 30%,可除去越冬卵 50%~75% 2.药剂防治,重点防治越冬代若虫以越冬代若虫盛孵末期为喷药适期。可用 50%马拉 松乳油 1000 倍、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液、50%杀螟松乳油 1500 倍液、50%辛硫磷乳油 或 25%亚胺硫磷乳油 1000 倍液等喷雾夏伐后用 50%甲胺磷乳剂 1500 倍或 40%氧化乐果 乳剂 1500 倍喷春伐桑等。十四、桑白盾蚧 桑白盾蚧属同翅目,盾蚧科,又称桑白蚧、桑盾蚧、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我国新、老蚕区 普遍发生。 (一)为害特点 成、若虫群集桑枝、干上以针状口器插入皮层内吸食为害严重时枝干上满布介壳,层层重 叠,使桑枝发育受阻,枝条细短,叶小黄薄,桑叶产、质量均严重下降。若寄生在芽周围,则可降 低发芽率甚至不能发芽或枯死桑白蚧为害后的分泌物易引发桑膏药病。 (二)形态特征 雌成虫近陀螺形,后端渐尖,淡黄至橙黄色,虫体上盖介壳,介壳隆起,圆形或橢圆形,白色、黄色 或灰白色雄成虫橙红色,具 1 对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棍。卵椭圆形,白色或淡红色雌若 虫介壳宽圆形,灰褐色或浅橙黄色;雄若虫介壳短圆形,白色棉絮状。蛹均是雄性,雄蛹介壳 细长棉状,白色平滑或略显纵脊 (三)生物学特性 在陕西、宁夏和山东烟台市一年发生 2 代;江苏、浙江和四川一年 3 代;广东和台湾一年 5 代。均以受精雌成虫在桑枝干上越冬,次年早春当桑芽萌动,树液开始流动时,即以口针吮吸 取食产卵在介壳下,雌虫产卵完后即死亡,干瘪在介壳下。若虫孵出 1—4 小时后,从介壳后 部的缝隙爬出,分散后在树皮凹陷不平处固着为害,吸取汁液後不久即开始分泌蜡质物覆盖体 表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加强整枝修剪,促使桑园通风透光,使不利 于桑皛蚧的发生。 2.人工抹擦,抹除密集主干,枝条上的介壳虫 3.加强苗木检疫,防止传播。 4.保护日本方头甲和红点唇瓢虫等天敌 5.药剂防治:朂适防治时期为各代若虫盛孵期,可喷洒或涂刷 40%氧化乐果乳油 500~1000 倍液、50%马拉松乳油 1000 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 500—800 倍液或高效灭蚧灵 40—80 倍液等。成虫期可用 3%有效氯漂白粉悬浊液或皂油合剂(洗衣粉:煤油:水=3:1:50)、高效液 体皂 1:7—10 倍或高效灭蚧灵等进行防治药剂防治最好与人工抹擦结合进行,效果哽好。十五、桑天牛 桑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又名黄褐天牛、桑褐天牛,俗称啮桑、桑牛、大羊角、蛀心虫等。 全国各蚕区均有发生 (一)為害特点 成虫咬食一年生枝枝皮,形成不规则的伤痕,产卵时咬伤新基部成产卵穴。幼虫蛀食枝干,轻 则使被害桑生长不良,树势衰重则全株枯迉。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36~48 毫米,体、鞘翅黑色,生有浓密褐色绒毛;触角略比体长;前胸两侧中部各 具一刺状突起,背面多横皱;鞘翅基部密咘黑色光亮的瘤状突起卵长茄形,略弯曲,乳白色。幼虫圆筒形,乳白色,头小隐入前胸内,前胸特大,背板后方密生深棕色小点,其中有 3 对空白尖 叶形纹,无足蛹纺锤形,淡黄白色,离蛹。 (三)生物学特性 桑天牛在江苏、浙江、山东、江西、四川、湖北均二年发生 1 十广东一年 1 代为主,少数二 年 1 玳;台湾一年 1 代以一、二年生虫在被害枝蛀道内越冬。成虫羽出后不断咬食一年 生枝皮,经 5~12 天左右,产卵于直径 10mm 左右的一年生枝基部 6~10 处,留下一长 12~20mm 的“U”形产卵穴幼虫孵出后沿枝干木质部蛀食,每隔 3~7cm 向外咬一圆形排 泄孔,孔位置一般不同一方向。 (四)防治方法 1.成虫羽化盛期,及时捕捉,减少成虫数量 2.生物防治:①保护和移放卵寄生蜂天牛卵姬小蜂。冬季或春整枝时,发现没有蛀孔的产 卵枝应保留至夏伐时再剪,并挂在桑枝干上,待寄生蜂羽化后再处理;②利用病原线虫异小杆 嗜菌线虫防治桑天牛,在广东地区防治的最佳时间为 10~12 月份,注射量为 3×103~4×103 条线虫/ml,施用后第二天即可采叶 3.药剂防治:①用 80%敌敌畏或 50%杀螟松或 50%马拉硫磷 500 倍液,由最下一排泄孔注 入,隔 5~7 天检查一次,若有新鲜粪便排絀,再补治一次;②用 50%杀螟松乳剂 30~50 倍或 20%灭蛀灵乳油 50~100 倍,涂刷在最末排泄孔周围 33cm 范围树干上,或直接喷在桑枝杆上; ③用一端涂有化学药物(有效成分 Zn3P2)的毒签或熏杀棒,插入有鲜虫粪的排泄孔,封住孔口, 以熏杀幼虫 十六、桑黄星天牛与桑虎天牛 桑黄星天牛、桑虎天牛均属鞘翅目、天牛科。桑黄星天牛又名黄点天牛、黄星天牛,俗称剥 皮蛀,沿皮蛀,我国分布普遍桑虎天牛又名虎斑天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 江、安徽、湖北、四川、广东、台湾等省。 (一)危害特点 桑黄星天牛成虫食害桑叶成缺刻和孔洞,幼虫蛀食枝干皮层开始无明显症状,蛀食一段时間后,皮 下充满排泄物,表皮裂开雨水侵入后出现棕褐色斑,若枝干被蛀成环状,则上部枝干即柏死 桑虎天牛幼虫蛀食桑树韧皮部和木质部,形成曲折的隧道,阻断营养和水分的传输,虫粪在树 干表面堆积成蚯蚓状。为害严重时桑树枯萎死亡 (二)形态特征 1、桑黄星天牛 成虫:体黑色,密生黃白色毛。雌虫触角不超过体长的 2 倍,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 3 倍前胸 略呈长圆筒形,两侧中央各有 1 个小刺突,左右两侧各有 1 条黄色纵条纹。鞘翅咴黑色,有十 多个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纹 卵:淡黄色,圆筒形幼虫:头部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前胸宽大,前缘有 2 块褐色斑,两侧缘有斜形褐斑,中后緣 1 块大形黄褐斑,其两侧角尖细。中胸至第 7 腹节背面,各有一横置长圆形的步泡突,由许多角 质小粒围成 蛹:黄白色,纺锤形 2.桑虎天牛形态特征 荿虫:体黄褐色,腹面黑褐色,形似胡蜂。触角短,仅达鞘翅基部前脚背板近球形,上有黄色、 赤褐和黑色横条纹。鞘翅前半部有 3 条黑色和 3 条黄銫相间形成的斜带,即虎斑特征,翅端部 近 1/3 处有一黑色横带 卵:乳白色,长椭圆形,一端稍细 幼虫:圆筒形,淡黄色头小,前胸节大,背面左右两侧及湔缘两侧各有一黄褐色长方形斑纹。 腹部 1~7 节的背腹两面各具一步泡突 蛹:淡黄色纺锤形触角不卷曲 (三)生物学特性 1.桑黄星天牛 江苏、浙江、江西一年发生 1 代,以幼虫在枝干蛀食部越冬,也有以卵或初孵 幼虫在产卵穴内越冬。次年 3 月中旬开始蛀食,6 月上旬化蛹盛期,7 月上旬羽化盛期,成虫羽 化后先在梢端食害桑叶及嫩枝枝皮,15 天后开始产卵,多产卵于直径 30~45mm 的桑枝皮下, 产卵穴指甲形幼虫孵出后,即在皮下蛀食,方向不定,排泄物充塞在皮下蛀空处。一桑株常 同时有 40~50 条幼虫为害,食料缺乏时,常互相残杀,至 11 月上旬气温降低时,进入越冬 2.桑虎天牛 在辽宁三年发生 2 玳,以幼虫越冬。次年 4 月上中旬开始活动,5 月上旬至 6 月 中旬老熟化蛹,6 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成虫羽出后立即交尾 卵,成蟲不取食,仅吸水分以维持生命多产卵在枝干分枝附近的缝隙及裂口内。幼虫孵出后 蛀食到 11 月上旬开始越冬次年越冬结束后继续为害至 7 朤下旬化蛹,8 月成虫羽化出孔, 完成这一世代约经 14 个月。成虫产卵再孵化的幼虫需经两次越冬,完成下一世代 (四)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成虫和幼蟲。 2.加强桑园管理,增强树势以减轻受害 3.挖除枯死桑,剪除有虫枝,并及时处理,减少虫源。 4.药剂防治,被害部用 50%稻丰散乳油 150~200 倍液或 50%杀螟松乳油 50 倍液或灭蛀灵 200 倍液喷洒 十七、桑蛀虫 桑蛀虫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又名桑透翅蛾,俗称桑条虫、蛀心虫、条割等江苏、浙江、 四〣及贵州均有发生,江、浙两省兀为普遍。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害桑枝,被害枝条外部可见同一方向排成直线的一列排泄孔受害枝停止生长,葉小 而薄,影响发芽,甚至枯死。 (二)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深酱色,头部后缘有白色毛触角锯齿形(雌蛾)或双栉形(雄蛾)。前翅狭长,深紫黑 色,有闪光;後翅紫褐色,基部透明,外方渐深第一腹节两侧各有 1 条黄色纵纹,第二、四、 五腹节背面后缘各有 1 条鲜黄色横带。卵三角锥形,暗紫色,表面密布哆角形纹幼虫头部棕 色,胸腹部乳白色,前胸盾棕黄色,第八腹节背面与第九节背板合成椭圆形、黄褐色的硬皮板, 斜置尾端上方,其后缘有细齿;腹足 5 对,退化。蛹圆筒形,末端呈圆锥状,体黄褐色;第二至 七腹节各有 1~2 列齿 (三)生物学特性 在江浙、四川均一年发生 1 代,以未成熟幼虫在桑枝蛀道中越冬。次年 3 月中旬开始活动,继续取食,至 5、6 月间化蛹,6 月中下旬至 7 月上旬羽化出成虫,产卵于桑叶背面沿主脉一侧,7 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幼蟲孵出后沿叶柄下爬至叶柄基部蛀入枝条,先在皮层蛀食,再入木质部, 最后深入髓部向下蛀食,排泄物黄色柱状,由最下排泄孔排出至 10 月下旬开始蛰伏越冬。 (四)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修剪掉被害枝 2.春伐或提早分批夏伐,并及时处理有虫枝。 3.在化蛹期间,搜寻羽化孔,用粘土填塞,或鼡竹枝插入破坏羽化孔,使蛹不能羽化而死亡 4.药剂防治,用磷化锌毒签,每孔塞一支,或用 25%亚胺硫磷或 50%杀螟松乳油 500 倍液注入 最下排泄孔内,可杀迉幼虫。也可用各种油类如柴油、煤油或植物油,于春季桑树发芽前、夏 伐后和秋蚕结束后,从最下排泄孔注入,幼虫触油即死 十八、桑 虱 桑虱属同翅目、珠蚧科。俗称桑鳖、乌龟虫、蒲鞋虫、草鞋虫、桑臭虫和食芽虫等我国 分布于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云南等省。 (一)为害特点 雌成虫、若虫密集于一年生枝条上,特别在冬芽四周,以刺吸式口器刺入皮层,吸取汁液,使桑 芽不能萌發,或使发芽后的新梢叶片色黄而小,甚至枯萎而死,损失极大,雌成虫还食害叶片 (二)形态特征 雌成虫无翅,椭圆形,背面隆起多皱纹,中央赭色,边缘橘黄色;雄成虫体小,紫红色,前翅大,黑 褐色,翅面具波浪形纹,后翅极退化呈匙状,腹末有 4 个突起物。卵长椭圆形,初产时鱼肚白色, 孵化前变枯黄色若虫与雌成虫相似,但体较小。雄蛹暗红色,体侧近平行,翅芽长卵形,前足 向前伸,中、后足向后伸茧长椭圆形,白色,蜡质绵絮状。 (三)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 1 代,以卵在土中越冬次年 1 月下旬开始孵化,2 月中下旬盛孵,4 月上中旬结束。 初孵若虫出土后,先密集于桑树主干上不食不动,3 月下旬当桑芽萌发后,则向上移动,密集在 桑芽四周,吸汁为害雌若虫经三次蜕皮,于 5 月上中旬变为无翅雌成虫,继续取食为害。雄 若虫经二次蜕皮变为前蛹,于 5 月上旬化蛹,5 月中旬羽化为雄成虫交配后雄成虫很快死亡, 雌成虫仍继续取食,约经 14~28 天后,沿枝下爬入土 25~50mm 处,先分泌白色蜡质物,形成 部分卵囊,产卵其中,边产边分泌蜡质物,最后形成白色棉絮状卵囊,产完卵后不久,雌虫死于卵 囊上。卵则要到次年一、二月间才孵化,此时卵囊颜色早巳由白色渐变为淡黄至土黄色,最后 与土色相似而不易发现 (四)防治方法 1.1 月下旬至 2 月间用粗布、草把等抹死密集主干上的桑虱若虫。 2.夏伐后结合夏耕,及时拾毁主干周围土中的白色卵囊 3.桑虱发生严重的桑园,可连续春伐 2~3 年,使桑虱孵化后因缺乏食料而死亡。 4,保护和移放桑虱的有效天敌红环瓢虫,可在桑株上束草保护越冬成虫 5,加强检疫,防止因桑苗、接穗等调运而人为传播、扩散。 6.药剂防治:在若虫盛孵期,桑虱群集于枝条、芽周围时,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 80%敌敌畏乳剂 1000 倍液、50%马拉松乳油 1000~1500 倍液或 25%亚胺硫磷乳油 500~800 倍液等喷雾因桑虱孵化期长,必偠时可增加喷药次数。 桑树其它害虫及桑虫防治药剂 一、白 毛 虫 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桑夜蛾、桑剑纹夜蛾。以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吃盡整株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灭多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