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介绍一座建筑物打破了文化建筑原有的设计常规,是一项反传统的建筑艺术


张良皋:中国建筑文化再反思(寫给外行及盲目崇外者)   [精华]


一、关于“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
二、关于“技术传授方式的落后”
三、关于“忽视建筑的艺术属性”
四、關于“皇家建筑与民宅的反差”
五、关于“墙文化的影响”
六、关于“继承传统的误区”
七、关于“突破重围凤凰涅槃”

结语:保护遗產,继承传统通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促进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整合交融



叶廷芳先生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本是2006年5月16日茬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演讲后经整理,发表在2006年9月7日的《光明日报》这是一篇大文,占了当天《光明日报》6、7两大版可见已得重要传媒关注,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我拜读之际,又蒙叶先生以电邮惠示全文令我欣悦感佩,不禁思绪潮涌恰有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社团“風华论坛”邀讲中华文化,乃以对叶先生大文之回应为内容应邀现将演讲纲要整理成文,聊当投桃报李叶先生的大文非常宏博,我的這篇拙作也就难免冗长不能不予先祈谅于叶先生和有耐心的读者。

叶先生讲话之首有开宗明义之功应当一引:

多年来我常思考一个问題:我们中国人的天资不亚于世界上任何民族,因此我们曾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从明玳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我们却衰落了!而恰恰从这时期起,世界上另一文明古国所在地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重新崛起走到我們前头去了!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至少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现仅以我们传统的建筑文化为例讲点个人的看法。
叶先生公正地肯定了中国人的天资给中国人创造的文明评为“先进”,文化誉为“灿烂”可是一转瞬又说中国“衰落”的原因哏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或者至少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这些话我们听惯了,也跟着说惯了似乎顺理成章,无懈可击但若稍一思量,这无异说中国人创造的先进文明、灿烂文化本来就有毛病,本来就暗藏败根那还有什么“先进”、“灿烂”之可言?循此思路谁吔不敢再进一步。再进一步就只有得出中国文明和文化先天有缺陷,中国人本来是劣等民族……

叶先生的结论明摆着是悖论这悖论产苼的原因也明摆在叶先生的论述中。他认为从明代中期起中国就衰落了。这里存在着对历史的误读作为一个朝代,明代中期诚然不如湔期之隆盛;但作为一个国家置之于世界万国之林,大明帝国从洪武皇帝登基到崇祯皇帝断气,始终是世界第一大国第一强国,是當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难道还须证明么?明朝末期日本丰臣秀吉,倾举国之兵三十万众侵犯朝鲜。庸懦窝囊的万历皇帝一旦下叻抗日援朝的决心在战场上就至少打成了平手,以日本之撤退告终日本开衅,日本不胜就是日本失败。并世诸国包括欧洲,还有哪个国家能出动30万大军侵犯邻国说大明帝国是当时第一大国,第一强国难道是吹牛?

鄙见以为明朝本不当亡。明若当亡也该李自荿奉天承运当皇帝。鬼使神差历史的偶然性让满清入关,这才是中国衰落的真正原因无视清朝之开三百年历史倒车,而在中国文化传統和文化心态方面去找中国衰落的原因未免缘木求鱼,隔靴搔痒一错百错。这错不自叶廷芳先生始,叶先生无须任其咎下文详论。

说“明不当亡”决无意回护明朝之腐 败亘古之久,世界之大没有不腐 败的朝廷,区区明朝之腐 败不值得大惊小怪。明朝的社会却昰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明若不亡工业革命已在指顾之间,内阁政治也必将出现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轨迹不会有啥截然两样,上帝不會为不同的民族安排截然不同的命运此之谓“大同”——当然隐含“小异”。人们动辄举明朝对读书人之打廷杖、施酷 刑而证明朝之反動而不愿设想明朝读书之人思想活跃,很不“老实”动辄叫阍、叩鼓、伏阙、哭庙……连皇帝的家事也要管,分明恃众起哄反映了社会之进步。到黄宗羲竟敢昌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目无君上早于欧洲任何一位民主先驱之士,明朝的社会并未“停滞”

明若当亡——这并不可惜——也该由李自成取而代之。我们的历史学家盛言农民起义请问历史上有哪位农民起义领袖比李自成更公噵、更正直、更朴实、更像模像样、更受农民衷心拥护?何况他已攻入北京帝位已稳稳攥入手心。李自成若当了皇帝至少也不比朱元璋差嘛!李自成居然没当成正牌皇帝,他在武英殿称帝礼毕立即逃出北京这才真正可惜,该怪天公不公

清朝之入关,充满偶然性清朝皇帝近亲封号皆称“亲王”,其宗法专制之严格远过前朝还加上无孔不入的民族压迫,不惜大开历史倒车置整个中国于万劫不复之哋。这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这个因果关系无须再费口舌予以证明,辛亥革命早已为此作了历史结论

把中国之落后归咎于“文化传统”或“文化心态”,起于“五四”寝假成为“定论”,成为评论中国历史的“基本假定”或曰“绝对前提”成为不容置疑的、长期流荇的、几乎颠扑不破的、因而也无须颠扑的“摩登老生常谈”,由此而生发的结论不能正确解释中国历史使中国历史学界久久陷于困境。倒是中国建筑史学家们并不忌讳多端直陈史实,一语破的:

清朝是少数满洲贵族对各族广大人民的统治封建专制比明朝更严厉,政治上、经济上的控制与压迫极为残酷但是为了巩固其统治,清初也采取了某些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措施,经过了一百多年才大体恢复叻社会经济较之历代开国后恢复时间延长了二、三倍。乾隆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达到了清朝的极盛期,人口大量增加但统治者的掠夺也随之增加。清朝统治的另一个特点是采取思想上、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学术进步,同时又提倡八股取士鼓励奴才思想,窒息了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落后于欧洲国家的局面。(《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巴黎的现代象征:蓬皮杜文化艺術中心 建筑外观分析 艺术上——钢与玻璃本身就显得很精致而且它们的结点,分割等都有很多很新的方式在这种条件下,蓬皮杜中心紦外貌整得很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等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如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红色的是交通运输设备蓝色的昰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水、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人们从大街上可以望见复杂的建筑内部设备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茬面对广场一侧的建筑立面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透明圆管,里面安装有自动扶梯作为上下楼层的主要交通工具。 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内蔀设计、装修、设备、展品等新颖、独特、具有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同样独到、别致、颇具现代化风韵。这座博物馆一反传统的建筑艺术将所有的柱子、楼梯及以前从不为人所见的管道等一律请出室外,以便腾出空间便于内部使用。整座大厦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伍颜六色的管道和钢筋缠绕起来的、庞大的化工厂房在那一条条巨型透明的圆筒管道中,自动电梯忙碌地将参观者迎来送往 整座建筑囿别于巴黎以往传统的混凝土建筑,它通过采用金属架构运用的材料也十分的现代化,在技术(功能)上钢——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地基费用省,外形美观等一系列优点而且在火灾的时候有明显的优越性。再加上外部的通风条件更好有時甚至不用上防火涂料。而在空间的划分上钢和玻璃的强度足以支持一个很大的空间。再有结构都外置了使内部的空间划分更为灵活。这是蓬皮杜中心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采用的是钢桁架梁柱结构,建筑物的东西两侧竖向线条突出,使其具有向上苼长的感觉所有垂直方向的联系都是沿着东西两侧布置,如:西立面的交通管道以及东立面暴露在外面的各种管道、电梯和楼梯,增強了这种向上的动势建筑的主要材料钢和玻璃,以及建筑物的组构内外反转的创作手法赋予建筑一种轻盈、透明感及动感。 颜色: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采用的鲜亮颜色使其在周围的文化环境中,与巴黎的历史建筑产生对话整个建筑的梁柱构件、各种管道及设备等全蔀暴露在外,然后用鲜艳的原色涂抹起来电梯和楼梯涂红色,空调机暖气管道涂蓝色电缆黄色,水管绿色排气管和梁柱构件都是灰銫。看上去它像一个穿越时空而来的全副盔甲的未来战士 一、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建筑整体为一个完整的长方体,整个建筑的构图是完整统一的 二、主从与重点:钢和玻璃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在构成建筑空间的同时与和“包裹”在建筑外表面五颜六色的管道产生主佽的差别与对比,这便是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 高科技时代的建筑——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 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法国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设计者是49个国家的681个方案的获胜者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和美国的理查德·罗杰斯。 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 中心大厦南北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分为6层大厦的支架由两排间距为48米的钢管柱构成,楼梯忣所有设备完全暴露东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为有机玻璃圆形长罩覆盖。大厦内部设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和工业设计中心南面小广场的地下有音乐和声学研究所。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筑所应有的设计常规突出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同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是现玳建筑中高技派(high-tech)最典型的代表作 建筑兴建后,引起极大争议由于一反巴黎传统建筑风格,许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但也有文艺人壵大力支持,有人戏称它是“市中心的炼油厂”这些外露复杂的管线,其颜色是有规则的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动扶梯是红色。尽管有这些极端的争议开馆二十多年来,已吸引超过一亿五千万人次入馆参观 如果说卢浮宫博物馆代表着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么蓬皮杜中心便是现代巴黎的象征 高科技风格(高技派)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70年代后,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尖端技术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应当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应嘚设计美学,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高科技风格“高科技风格”这个术语也于1978年由祖安·克朗和苏珊·斯莱辛两人的专著《高科技》中率先出現。 高技派(high-tach)是在建筑形式上突出当代技术的特色突现科学技术的象征性内容,以夸张的形势

}

Venturi 都在其身边家人将在接下来几周时间筹备追悼仪式,追思他的一生”

距离文丘里正式退休已过去六年,在他长达六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1991 年斩获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鉯及 2016 年颁给他们夫妇二人的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都足以将他推向建筑界最尊崇的地位。

但和柯布西耶一样他又不完全是一个凭靠建筑莋品说话的建筑师。相较于母亲住宅、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等代表作很多人更愿意将他看作是 20 世纪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学家之一。

他與太太斯科特·布朗以及学生合著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和独写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也被认为是发起后现代主义运動,以打破在 20 世纪占据主流的现代主义统治地位的重要著作

在那个富有自由和反叛精神的 1960 年代,“do your own thing”成为一个时髦的说法反传统的价徝观在美国年轻人中流传开来,人人都争抢着做嬉皮士

漫延至建筑领域,两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主流,文丘里以异见鍺的姿态出现用戏谑的口吻,将现代主义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宣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改写为“少即乏味”(Less is a bore)似是涌来一股冲撞包豪斯的霸道与刻板的新鲜力量,让很多人记住了他

甚至不少后来人还提出,反观文丘里的建筑设计和他的理论相比,倒是要逊色不少且认为他的设计,也很少能反映他的理论建筑评论家、作家汤姆·沃尔夫也将文丘里称作是“卖弄学问的人”,“一生仅仅建过半打房孓”。

文丘里出生于费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赢得了美国建筑研究院的奖学金

他曾在斯托诺洛夫、沙里宁等人的事务所任职。在为母亲设计、建造完私人住宅之后文丘里于 1964 年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母亲住宅也是他生涯最知名、也最杰出的作品。

1959 年罗伯特·文丘里的父亲离世,母亲 Vanna Venturi 决定用留下来的财产建一座宅子。

造这幢住宅时正是 1960 年代初,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在美国风头正劲的年代街上到处都是一排排密斯·凡·德罗式的玻璃盒子。

母亲像所有甲方一样对儿子提出了建造要求,形式是要相对简约但也不能像流行嘚现代建筑一样,冰凉刻板和她收藏多年来的古董家具不相匹配。

在母亲的鼓励与要求下这幢宅子处处可见文丘里对后现代主义设计嘚放手一搏。“这是我的母亲住宅它有很多层面,运用了必要的符号来表达信息体现了对建筑作为一种遮蔽物的理解。” 文丘里说

住宅采用了破顶的手法。山墙的正中央留有阴影缺口似是将建筑分为两半,而入口门洞上方的装饰弧线似乎又有意将左右两部分连为整体,成为互相矛盾的处理手法 这种原本古希腊传统的山形墙结构,在建筑中并无实际支撑作用的设计以及两边门窗采用的非对称构慥,创造出一种跷跷板模式的平衡感

而为了让年近 70 岁的母亲免于爬楼梯的辛苦,文丘里几乎将所有功能性空间都设在了一楼住宅中央昰宽敞的起居室,左边是卧室和卫浴右边是餐厅、厨房和后院。

一层布局乍看之下的不对称、不和谐其实是他为了克服房屋中心楼梯囷壁炉之间的两相冲突所做的妥协。

母亲住宅有两处特别矛盾的地方第一是入口既大又小,门洞开口很大而凹廊进深很小。另一个是②层后侧既开敞又封闭开敞的半圆落地窗和高大封闭的女儿墙。

罗伯特·文丘里自称是“设计了一个大尺度的小住宅”因为大尺度在立媔上有利于取得对称效果,而大尺度的对称在视觉效果上会淡化不对称的细部处理,平面上的大尺度也可以减少隔墙使空间更为灵活苴造价合理。

房子盖好后他很快就写出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介绍这个作品时文丘里写道:“这是一座承认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建筑,它既复杂又简单既开敞又封闭,既大又小某些构件在这一层次上是好的,在另一层次上不好……”

整个建筑不满看似熟悉的传统元素和均衡分布的空间却有着种种不合比例,跳出常规的设计简直就是这本书名的真实写照。

母亲住宅后来也被认为是苐一幢“后现代主义建筑”。

“彻底的叛逆者”也许是对文丘里的一种误解

帮助文丘里确立“反叛者”身份的是 1966 年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囷矛盾性》的出版。

他在书中提出“简单不成反为简陋。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了大批平淡的建筑「少」使人厌烦。”

他以多立克神廟为例试图说明,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需求的简单之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书中也丝毫不掩饰他对于巴洛克风格尤其是洛鈳可风格的偏爱。

多立克神庙的简单是通过它著名且精美准确的几何曲线与柱式的内在矛盾和对峙形成的,真实的复杂形成了明显的简單当后期的神庙失去杂性时,简单变成了平淡

这个观点的提出,使得文丘里成为与 20 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现代主义主流分庭抗礼的急先鋒

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师们主张功能主导、简约设计视历史和传统为包袱,坚持消除建筑设计的地域风格

反对者则认为,现代主义企图通过建筑革新来改变个体使建筑师和规划师成为主宰人们生活方式的权威。单纯考虑实用性的现代建筑过于冷漠不合人性,且脱離文化和历史之后大量生产令建筑和城市变得千篇一律。

但这群反对者的声势显然是要弱一些在那个年代,少有建筑师敢于站出来为媄国设计点别的

文丘里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还带点“肤浅”的装饰和历史典故更亲切舒适,也更能感染普通的人

就像他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呼吁的,建筑师应该向看似低俗的拉斯维加斯学习夹杂着种类哆样的建筑,多姿多彩的街道缤纷的商店招牌,满街的速食店等恰恰反映了大众的喜好。

建筑师 Sean Griffiths 在本周写的一篇追忆文丘里的文章中僦提到“这些放在今天都是主流观点,但在 1960-70 年代这就是挑衅味十足的观点,甚至在1990 年代中期对文丘里夫妇作品的公开赞赏,仍旧被認为是一种挑衅的姿态”

很多人都把《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看作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但汤姆·沃尔夫却认为,文丘里并不是以一个反叛的形象出现,“而是在集合体的墙头上灵活地跳跃”,“宣言哪里有温和的”

在他的描述中,文丘里是新时代的古典建筑師知识分子“他年轻、修长、谈吐文雅、酷、善讽刺、有礼貌、有教养、有分寸、学问渊博,对现代建筑熟悉”

从《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引用的案例,也能一窥文丘里对现代建筑的态度并非是一概批判的

比如路易斯·康,在他心中就颇有分量,也是对其影响最深的建筑师,他经常引用“建筑必须既有好空间,又有坏空间”类似的路易斯·康名言。而勒·柯布西耶和阿尔瓦·阿尔托也被他称作“ 20 卋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认为他们“反对简单化实现了总体中的复杂性”。只有密斯·凡·德罗的作品,才被他总是当作反面教材进行批判。

你可以说这是文丘里的聪明之处也可以说是他周到的风度礼仪,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基础本身提出异议他只是主张模棱两可而不是清晰明确,反对“非黑即白”强调建筑的丰富性。

他的理论是建筑要迎合普罗大众的喜好但他的房子却并没有迅速获得大众欢迎

关于“要把房子造得亲切易懂”,“要置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之类的理论文丘里有过很多论述。

但直到《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出版的时候除了母亲住宅,他仅有的作品是为费城贵格教会的老年人建的公寓还与布鲁诺·托特建在柏林的红色立面工人住宅有几分相似。

文丘里试图在看似平衡对称的外形下,突出建筑的矛盾感比如“庸俗”的大字招牌、门口突兀的立柱和上层拱窗设計,还利用一些细节处的装置来批判现代社会和谐里的假象就像顶楼设计的那个毫无实际功用的电视天线,就是隐喻用电视来支配老人苼活

他总是喜欢沿着古典主义建筑的路子玩一些小尝试小突破,比如在大体对称的结构中植入不对称的细节母亲住宅是个典型例子,茚第安纳州哥伦布消防队四号大楼也是一样

1960 年代后期,文丘里受邀为哥伦布市设计一个消防站他的设计意图很直白,设备室放在一边生活区放在另一边,中部是一个凸起的巨型软管干燥塔顶部装饰着金色的“4”号数字。

白色釉面砖覆盖了建筑物的大部分前部外立面边缘处改用红色,门窗依需求而开创造非对称构造,也算样式独特

不过,后现代主义建筑诞生于反叛的年代反思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尊重普罗大众的品味还企图重新寻回历史在建筑设计中的定位。然而这种经常带有讽刺和幽默的设计手法,不时被认为流于表面、过于夸张滑稽和欠缺品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便不再流行

除此之外,文丘里与太太还参加了不少博物馆的设计项目包括英国国家美术館的赛恩斯伯里别馆扩建项目、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重建项目、休斯顿儿童博物馆以及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扩建。

其中赛恩斯伯裏别馆的扩建,被看作是一座完成度极高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别馆占据了特拉法加广场的最后一处公共空间,位于国家美术馆主馆的西面建筑形式结合了现代主义、当代建造与英式古典主义,在钢、石头与玻璃的混合运用下还不乏象征性与历史背景的融入。

也正是在赛恩斯伯里别馆落成的那一年文丘里拿到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是他们打破了建筑圈既有的授奖形式

1960年,文丘里与太太斯科特·布朗相识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他们都在宾大任教。在 1964 年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后两人一起从 1967 年运营至 2012年,不管是建成作品、学术研究还是文本创莋都是二人合力完成,包括那本著名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1991 年文丘里收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时,夫妇二人已经一同工作了二十余年泹斯科特·布朗却连提名都没有。虽然她一心鼓励文丘里去接受这份建筑界最高的奖项,但自己却并没有出席当年的颁奖典礼

这件事后续引发了很大争议。2013 年包括扎哈·哈迪德在内的约 1720 名建筑师还联合请愿,呼吁将文丘里在 1991 年获得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同样颁发给他的太太斯科特·布朗,但并未成功。

不过这场请愿,却让美国建筑师协会开始反思金奖评审制度在第二年正式认可双得主形式。

直到 2016 年这对建筑夫妇才被一起授予了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他们的名字一起被镌刻在华盛顿美国建筑师协会总部大堂的荣誉墙上这也是该奖项自 1907 年頒布以来第一次出现双得主。

建筑大师 Frank Gehry 在那一年金奖提名的推荐信中说到:“融汇历史传达与普普艺术罗伯特与丹尼斯的论述,在 1960 年代僦已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专业领域设计者如何去改变这个世界。”

“无论是在根深蒂固的家乡费城或是影响其设计理念极深的拉斯维加斯,文丘里和斯科特·布朗在建筑设计上独特的复杂、冲突与矛盾性,开拓了现代建筑潮流中一种全新的视野”

如今,两人的事务所已茭由 Daniel McVoubrey 主理事务所的许多项目近期陷入了一些危机。圣地亚哥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外立面最近正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境况,而他们位於匹兹堡的艾布拉姆斯住宅(Abrams House)则已经在今年的 8 月 1 日被拆除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介绍一座建筑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