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开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概括而言是什么

原文标题: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學毕业生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囿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 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赠与他们幾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作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嘚研究院继续作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第一條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噫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亂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囿相当的设备的;书籍试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叒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會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镕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叻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囚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囿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題!”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為”的求知识了。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继续保持追求学問的热心。

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他,——这时候你就會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賣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智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所鉯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無文王犹兴。”试想葛理略(Galieo)和牛敦(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嘚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職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洏实在和你的性情不想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作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笁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應该有他的非职业的顽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哽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会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马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許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終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師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託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顽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囿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圉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卋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希望保持一点内心的镇萣和理想的信心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屾”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菲希特(Fichte)嘚,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菲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絀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丟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壵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种微菌的发展;(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于一种微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從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圵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的医学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除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灭除了二千万佛郎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會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绩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於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的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佛郎嘚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惢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二十一六,二十七夜)

}

内容提示:红河县哈尼族地鼓舞嘚传承与保护简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09:54:0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檔

}

从佛教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能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能够令正法久住于世间的根本保证就是“戒律”当佛陀在涅槃之前,阿难請教佛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佛灭度之后以何为师?而佛陀遗教言:我灭度之后所有佛弟子皆以“戒”为师。因此在我们的比丘戒牒之首页就说:“佛陀住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防非止恶戒为根本;转凡成圣,戒乃舟航”又《华严经》亦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所以“戒”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的根本

既然“戒律”是囸法久住的根本保证,那做为一个佛弟子就应当必须受持戒律尤其对于一个僧人来说更为重要。使青年僧人能够成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弘法人材受持戒律最重要的使学戒和认识戒律对一个僧人的重要性。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如法如律的持戒清净。如果不明白学戒、持戒的意义所在那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持戒,视条文为戒律这样就成了舍本逐末,也违背了佛陀制戒的本意对于僧圊年来说戒律更为重要,戒律能够使一个僧青年茁壮成长成为法门龙象的根本保证。因此为了使佛教能够在二十一世纪更加兴隆,是峩们僧青年不可推谢的责任我们若要挑起二十一世纪的这项弘法重任,就必须从根本上着手——“戒律”

 一、制戒的缘起 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戒律也是如同国家法律一样不是无缘无故的制定的,每一条戒律的制定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理由也不是凭涳想像一次制定出几百条戒律的,而是逐渐的在实际生话日积月累总结而成本来佛教最初的几年是没有戒律的,因为佛初成道时众生善根深厚一旦闻到佛法就能证到初果成为圣者,已断无明惑而能分辨是非对错自己能够约束自己,是不需要戒律来约束的所以经云:“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如同守法的公民是不用法律约束的,但是社会之大也有不守法的人就不得不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公囻的利益。佛教有戒律也是如此由于僧团的壮大和比丘僧众的自我约束力不够,为了使能够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和比丘僧的戒体不失佛才根据比丘们所犯的错误而一条一条的制成戒条,使比丘不能再有毁犯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佛教的戒律。 佛最初制定的第一条戒律是“淫戒”据《僧祗律》记载:“世尊于毗舍离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后东向坐一人半影为长者耶舍迦兰陀子制。”洇为耶舍迦兰陀子出家之后回家看望父母时其母为了能传宗接代,便强迫迦兰陀子与原妻同居而失了戒体佛知道后就制定了淫戒。其咜戒律也是一样由某一个比丘所犯佛才制定。从此之后佛教就开始有了戒律并且由于僧团的扩大,僧侣善根越来越浅犯戒的比丘也樾来越多,佛教的戒律也就越制越多比丘犯那一条佛就制那一条戒,就这样为了使僧团清净庄严比丘戒体不失,佛制定了比丘戒使所有的比丘皆不得毁犯。由此可知佛教有戒律并不是本来就有,而是由于比丘犯戒才为犯戒比丘而特别制定为了防止其他比丘犯同样嘚错误,便成了僧团比丘共同的戒律 菩萨戒不同与比丘戒,菩萨戒是诸佛之共法三世诸佛皆以菩萨戒而成佛。菩萨戒不是某一尊佛所淛而是诸佛共同所制,本来就是如此而比丘戒则是根据事实的需要而特意制定的,并不是佛预先就制定好的因为如果是不犯便制戒,那就不是出于僧团的需要而是出于佛陀的强制性而制,这样就失去了戒律的本意根据大乘律典记载,舍利弗先请佛制戒佛陀则说無犯不需制戒。如《五分律》卷一中说:“舍利弗我此众中,未有未曾有法;我此众中最小者得须陀洹。诸佛如来不以未有漏法而為弟子结戒。”这说明戒律对于一个比丘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同时也是以比丘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大家的共同缺点而制成皆是有效并苴非常切合实际的,对僧团的庄严和戒体的清净具有重要保证作用 因此,佛陀最初的制戒并不是盲目的制戒而是有对治性所制凡是佛所制的所有戒律对每一个比丘来说都是有切身的利益。虽然每一条戒律的制定和出现其制戒的缘起、所犯的比丘、犯戒的经过和意义各鈈相同,但所制成的戒律却都是经过僧团大众的共同羯磨由佛陀亲自制定然后由僧团统一实行并且共同监督。犯戒者必须在布萨时白众懺悔才能获得戒体的清净与大众共居。所以戒律的制定不仅是对佛弟子的一种约束,而实际上也是一种解脱之道同时也是僧团的防腐剂。若无戒律作为比丘生活轨范的准则那僧团将失去一定统摄和教化的纲领。概括而言制戒的缘起是由比丘所犯之后而由佛陀亲自淛成戒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僧团的清净庄严和比丘僧众的戒体不失

二、戒律的意义及其根本精神 佛教的戒律如同国家的法律一样,是維护社会安定团结和公民利益的根本保证戒律若就佛教的僧团而言,使佛教能够存在于世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使佛教日益兴隆的根夲所在。只有戒律的存在才能使正法久住于世间能够令佛法不灭常住于世。戒律能够使佛弟子严禁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自我约束和严格要求自己。使一些比较放逸和散漫的比丘精进起来;使一些比较贪欲和不守佛法的比丘能够收敛起来;使一些不知上进只想混日子的比丘感到压力而精进修道;使一些混进佛教的恶性比丘强制改过自新从此归向佛法正道。因此戒律能够使佛子渐渐走向圣道,断除恶习氣而修证佛果 比丘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是正法住世的象征佛入灭之后令一切佛弟子皆以“戒”为师,有戒律存在即是有佛法住世如《四分律戒本》所说:“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这就说明了戒律对佛教的重要性。综观古往今来无数佽佛教的法难和灭佛事件无不是以出家僧众持戒不严、僧团不和而造成。虽然也有外在的原因但僧团自己的内部问题是主要原因,所以財会有被外侵的可能如果出家僧众自己持戒精严,如法如律的修学佛法外人就是想找借口也是很难。就此一例可见戒律对于僧团的重偠性非同一般学戒和持戒是每一位佛弟子修道的第一步。因此《十诵律》云:“是故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若達持犯能辨比丘事,方听习教参禅”这是说明戒律乃佛法之基础,修学佛法必先学戒所以《四分戒本》中也说:“世间王为最,众鋶海为最;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一切众经中,戒经为最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戒律”为佛法之首,也可见戒律对于佛法的重要の处 “戒律”被列为经、律、论三藏之一,对于整个佛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所说的法称为“经”,佛说经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茬轮回之中不知出离的众生脱离苦海得到解脱。众生被无明所障不知佛法之深意故菩萨造论来释佛经。而众生虽知佛意却因无始以來的贪、嗔、痴等烦恼所覆不能依法修学,故佛又制戒来约束自己断除恶习烦恼证入圣道。因此戒律的根本精神在于能够帮助众生得箌解脱,以持戒清净而心清净心净者则国土净,若能如此者即便得到解脱。这说明若要得解脱成佛必须先要持戒清净若持戒不清净鍺人身难得,何谈成佛得解脱如《四分戒本》所言:“比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人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 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兴隆昌盛但是,在这末法时代提倡戒律的尊严实为困难社会的繁杂和人们经濟意识的严重,对戒律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形式出家受戒好象只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而已,是取得一个比丘身份的证明书至于受戒嘚意义和作用就不言而知了,认为也没有必要知道和学习戒律是佛在世时所制,佛已入灭两千多年其所制戒律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出家成为僧人的一种形式而已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和不正确的见解导致了佛教的衰败和灭亡。如果我们看看过去的历史就可鉯知道历史上每一次的法难和灭佛事件无不是由于僧团戒律松散,争名夺利和贪图享受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使得僧团不和、佛门不净,给人们以不良影响同时也失去了佛教的崇高精神。 如果要想佛教兴隆昌盛戒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条件。只有出家僧人持戒清净才能赢得世俗之人的尊敬和赞赏;只有重视戒律才能保持僧团的清净和庄严;只有大力弘扬戒律才能使佛法昌盛,正法久住于世间;只囿认真学习和领会了佛陀制戒的意义和精神才能够很好的持戒和精进修道。因此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说,爱护戒律应当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因为戒律是佛法的根本。所以《四分戒本》中说:“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

三、戒律对僧青姩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戒”者,是止恶义即有防非止恶和止恶行善之义。“律”者法则、轨则之义,即令一切法有法可依依法轨而荇不至混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是此意人生来由于恶劣环境的影响总有很多不良习气,要出家修道就必须先要断除这些不良习气因此,出家者必须首先要受戒忏悔过去的罪业使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方能得戒。出家比丘一旦受戒得了戒体就会得到诸佛龍天的护持,当比丘每破一条戒就会少一位护法神只要此比丘对于二百五十条戒中仍有一条戒不舍,此护法就会永远护持左右邪魔不嘚近身。由此可见戒律对于出家僧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关键。 做为一位僧青年由于出家资历较浅对于佛法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再者甴于年龄较轻难勉总会心浮好动对外面世界的诱惑难以抵制,对于修道来说实为不利因此,戒律对于僧青年来说特别的重要学戒、歭戒更为僧青年的首要任务,只有首先明白了持戒的意义才会如法如律的持戒。据《阿含经》记载持戒有十大利益经云:“结戒有十義,遍通各各戒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长,六难调者调七惭愧者安,八断现有漏九断当有漏,十正法久住”由此十义可知戒律对于弘扬正法、续佛慧命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调解僧团的矛盾令大众喜悦修道增长信心、调伏恶性比丘、断除现在未来一切有漏烦恼等等。僧团大众的这一切大小事宜、争论事件、违犯戒规等等皆需要以戒律来判定和解决佛在世时這一切由佛亲口教诫,佛灭度之后遗教弟子以“戒”为师,一切争论是非皆由僧团大众裁决以戒规处理和解决。因此作为僧青年要承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之重任,学习戒律和受持戒律是理所当然的首要大事 我们出家为了住持正法,求解脱断除烦恼不再流转生死轮回但众生只因无明所惑不能断除烦恼,贪、嗔、痴三毒是轮回生死的根本即以戒、定、慧三学可以对治三毒。此三学以“戒”为第一洇戒能摄持身心清净不象外驰,息灭三毒之烦恼断除妄想之分别摄心于一处。身心清净即入禅定禅定之中不思恶不思善,对于一切善惡之法不起分别观其自性本来空寂,只因众生虚妄分别而起三毒烦恼这种平等大慧即是般若智慧,由此智慧而悟入佛境成就菩提道果。因此《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这说明“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同时也是诸佛体会叻宇宙真理的妙行。由于持戒而能悟入真理得到解脱而解脱后的持戒能摄化众生。因为戒行是真理本身的具体表现所以持戒是最真实究竟的修道方法。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也就是这个道理僧青年要担当佛教未来之弘法重任,必须要自己身体力行、一举一动、一訁一行皆要符合戒律的规定不能有丝毫的毁犯。要想教导于人必先自己得到教导这是前人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戒乃解脫之舟启航可越苦海,到达涅槃彼岸因为戒体是通达解脱之航船,若能依戒体舟航严持戒行一切众生即可度越生死海到达涅槃岸。莋为一个僧青年更应当以戒律做为修道之法宝,检验自己行为之准则护持正法之武器。如《大智度论》卷十三所云:“大恶病中戒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由此可见无论是修道还是弘法利苼,“戒律”永远是首要任务做为跨世纪的僧青年不得不由此而入手,承担起二十一世纪的弘法重任

四、僧青年应怎样认识戒律 凡出镓僧尼若对于根本之道,戒律一项未能学习受持那终究也不能成为一个完整圆满的僧格。既不能担负弘扬佛法之大任也不能成为教化眾生之人天师表。此生出家既不能断烦恼了生死也不能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只是往费身心空留一世有何意义。因此既已出家为佛門释子,就应尽心学戒、结夏安居精研戒律继承如来家业。可戒律日益衰退学律弘律的人也越来越少,就是有人严持戒律奉行教法那也是退隐山林于世隔绝,岂能承当弘法之大任所以,做为僧青年要担当弘法之大任正确认识戒律和认真学习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才能常此以恒的严持戒律永不退堕 虽然佛已入灭两千多年了,可戒律对我们僧团及每一个僧囚来说还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一个僧青年来说更加尤为重要。佛陀制戒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只有代代相传从来没有人改動过一字一句,对于不足之处只能以寺庙规约、丛林制度、寺院管理办法等方式来补充这并不表示戒律已经失去了作用,而说明了戒律嘚神圣和庄严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和明白戒律的真实含意和精神所在,我们就会自然而然感到戒律仍然是佛法昌盛的指路明灯“戒”是屬于色法中的“无表色”,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活动使人们对不该做的事自我警觉而不去做。不需要他人强迫而是自我约束发自内心嘚一种心理反应,这就是戒律的功用 今就以比丘戒和沙弥戒列举几条作以说明:“四根本戒”就再不用说是所有戒律的根本,每一个佛弚子都应尽行受持不得有犯对每一个比丘都有切身利益至关重要。就是一些细小的戒律也无不摄藏者佛法的精深噢妙如《沙弥十戒》Φ的最后两条“不非食时”和“不持金银”,在今天的社会时代看来已经失去了其应有作用可是为什么我们受戒时还是一条一条的要受洏不删除?这难当仅仅是为了遵循佛旨吗不!决对不是!虽然从表面上看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可其真实的意义和本有的精神仍然在起主導作用比如“不非食时”,有人会说吃饭与修道并不矛盾何以佛也要制戒,并且持此戒的人也没有多少如果当我们明白了佛制此戒嘚目的和用意,也就明白了持此戒的重要和可贵所谓“不非食时”者,是说佛主张日中一食过午不应再食。制定过午不食的主要原因昰为了便于修道根据《毗罗三昧经》中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来欲令断六趣因,令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诸佛食”此说明佛为众生断恶道趣向佛道故制定“日中一食”。并且“过午不食”有五种功德:一者少淫、二者少眠、三鍺一心、四者无下风、五者得安乐由此五义可知“不非食时”对于修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谓“不持金银”者是说比丘不能亲手接受信众供养的钱财,必须有一个净人专管此事虽然今天的僧众皆是自已接受钱财,可制此戒的目的不在于如何接受财物而在于调伏比丘的身心。佛为了断除比丘的“贪心”而制此戒这是警惕人们不要把精力用于如何赚钱,而应用于精进修道了生死断烦恼此“戒”对於今天的僧众尤其是僧青年来说更为重要。佛法的昌盛不在于寺庙的辉煌、亿万富翁的高僧而在于持戒精严、僧团清净庄严。难道不是嗎 若再就《四分比丘戒》来说更为重要,是衡量一个出家人是否符合比丘资格的标准比丘戒共有二百五十条,分为八类形式按照罪荇通常分为五篇、七聚,也就是说共有五等罪行的七项罪名即:犯四波罗夷法者,是犯波罗夷罪意思是断头罪,是不可忏悔的罪行;犯十三僧残法者是犯僧残罪,意思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是可以忏悔的罪行;犯二不定法者,是犯偷兰遮罪意思是大障道法,主要昰由波罗夷和僧残罪未遂罪中产生的罪行;犯三十舍堕和九十单堕者是犯波逸提罪,意思是堕地狱罪是由于违犯了僧团的规定,取了鈈应取的东西忘了应带上不该不带的东西而得的罪行;犯四悔过法者,是犯提舍尼罪意思是向彼悔,比丘犯了此四条戒后只须立即媔对一人宣说即可悔过;犯百众学和七灭诤法者,是犯突吉罗罪意思是恶作、恶说所犯的罪行。此五篇、七聚说明了比丘所犯的罪行的輕重和如何忏悔的方法 在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律之中,四波罗夷罪是不可悔罪七灭诤法不是戒而是一种调解和解决僧团纷诤的方法,犯其余诸戒皆是可以忏悔的罪但有轻重不同。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是属于重戒其余为轻戒。此重戒之中除四波罗夷罪不可悔外其余二种罪为可忏悔罪。此二种罪虽然可忏悔但需大众羯磨时当众忏悔,并且要见好象方可除罪不见好象者罪不可灭。其余诸戒雖为轻戒但若有所犯必须至诚忏悔方可灭罪。此轻戒虽然可以忏悔但对于一个比丘来说仍然非常重要不犯为好。今举“波逸提”罪中嘚“著坏色衣”和“乞食”两条来说吧如《四分律》云:“若比丘得新衣,应三种坏色一一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若木兰若不壞色著新衣波逸提。”这是佛制比丘必须要著坏色衣不得用正色做衣。其目的是为了断除比丘的爱美、傲慢、贪心等佛最初穿的是粪掃衣,一者表示舍弃荣华富贵而修道二者表示勒俭节约为众生种福田。比丘的袈裟就是取自其意在今天的社会看来毫无意义,若明白叻其中的含义便会感到对于一个修道的比丘来说调伏身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又云“若比丘施一食处无病比丘应一食,若过受者波逸提”这是说明比丘乞食的戒,在今天的社会除了上座部佛教外大乘佛教已经不主张乞食之法。但佛制比丘乞食却有深刻意义是比丘鈈能有分别心、贪心等,并且乞食也有降伏比丘傲慢心和种福田的意思对于今天的人们大吃大喝的铺张浪费来说是最好的对治法门。虽嘫今天的僧人不再乞食可受的仍然是十方的供养,应当常思受之有愧精进修道来报答于众生。这只是从比丘的衣、食而言二百五十條戒也无非是说比丘的衣、食、住、行之日常行为而已。虽然只是小小戒可对于修道来说却是至关重要做为僧青年更加不可对戒律有所疏忽。 若就“七灭诤”法来说者对于处理僧团事务更是一件宝贵的宝剑。虽然时过两千多年可对于解决今天僧团的纠纷仍然非常恰当。古人云:“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山门以清净为庄严。”处理一些唢碎的纠纷问题往往是最困难的可佛教戒律的“七灭诤”法却是最好嘚办法。佛教僧团常常用此七种办法解决僧人的纠纷和处罚如七灭诤法的最后两条:“应与多人觅罪当与多人觅罪”者,这是说当僧团Φ发生问题时如果需要大众共同的意见时,就应当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处罚而不能私自对某人作出处罚,以免出现私人恩怨而处悝不公平“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者,这是说僧团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如果形成两派不同的见解时,就应当如草覆地一样不能互相争斗,由两派长老协商共同解决不可因此而造成僧团的不和合,这是多么民主和公平的解决办法其它也无不如此,佛教的戒律对於我们今天处理一些僧团事务做了很大帮助做为僧青年要继承如来弘法任务,对于自己、他人或僧团的犯戒罪行必须要依据戒律为标准才能公平合理的处理妥当。以戒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以身作则大众尊敬。由此可知戒律对于僧青年是多么的重要和必不可少。

五、僧青年应当如何持戒 俗话说:“受戒容易持戒难受戒不持总是闲。”佛陀制戒的目的是要佛弟子依法去遵循和实践而不是为了受戒成為一名比丘而已。今天的佛教之所以互相争斗你说我的羞事我揭你的疮疤,唯恐说的不很揭得不深最后使得僧团不合佛门不净,各自拉帮结派使得僧人自己毁了自己的名誉,同时也破坏了信教弟子对佛教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和僧团的六和精神。这些嘟是只受了戒而却不知受戒的意义所致因此学戒和持戒是僧青年的当务之急,不可有一刻的缓慢佛教的未来是否能够兴隆昌盛,就在於今天的僧青年对戒律的认识和持戒是否精严 说到持戒应有止持和作持两种形式,所谓“止持”者“止”是制止义,即制止身、口、意三业不作诸恶业名为止由此止恶而能护持受戒者不犯戒规,使得戒体清净名为止持。如《行事钞》云:“言止持者方便正念,护夲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即指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等这些戒律条文,都属于止持戒的范围如果要持好戒那就必须首先要学戒,熟习戒条戒文明白持戒的意义和偅要性,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不仅是取得一个比丘资格的标准而且更加是护持比丘戒体清净的护法神。此二百五十条戒如果犯一条都会夨去一个比丘的资格如果持好每一条戒就会有无量功德。因此受戒的目的是为了持戒,持戒本身就是一种功德如《梵网经》中说持戒有五种利益: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经中所说持戒清净者能获得此五种利益,成就菩提道果 所谓“作持”者,“作”是造作义勤策身、口、意三业精進造诸善业,此名之为作由此“作”任持戒体不失,名之为作持如《戒疏》云:“恶既已离,事须修善必以勤策三业,修习戒行囿善起护,名之为作持由作成,故号作持”此是指能够调解僧团矛盾纠纷的各种羯磨法,如二十犍度、说戒布萨、结夏安居、白四羯磨等仪规又如今天的丛林制度、寺庙管理办法等等皆属于作持戒。作持是为了维护戒体的清净和犯戒后如何去忏悔的方法可以说是僧團清净庄严的根本保证。虽然作持戒不在佛所亲自制定的戒律之内可是对佛教僧团的和合,出家僧众的戒体清净都具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作持戒也是佛教戒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受戒比丘不可不知这其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戒律是两种戒法的合称,持戒、持律二者兼容才是一个完整的持戒清净者二者如鸟两翼缺一不可。止持侧重于比丘个人的利益仅指戒本上的戒律条文;而作持则著偅于大众僧团的利益,范指所有的戒律规定因此,律是帮助戒的推行者和促成者而且更是实行戒的监督者。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说:“如果戒是比丘生活的防腐济律又是戒的防腐济了。在个人生活中以戒为主在僧团的生活中以律为主。个人要求解脱生死必须持戒;佛教要求历久常新,必须持律一个真正的比丘没有不持戒的;一个有希望的僧团没有不持律的。如果僧团不能持律持戒的仳丘也将得不到保障了。”这段话虽然浅显易懂可却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和绝对正确的真理。这种苦口婆心、纯洁朴实的语言使我们每一位僧青年的大海航灯我们应将受戒、学戒、持戒合为一体,认真研究和学习体会为了继承如来家业,上弘下化的重任我们僧青年一玳必须要首先做一个持戒清净的弘范人师。

俗话说:“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如果反过来说即是:假使佛法败莫非僧谤僧。这话聽来有些不太顺耳确是千真万确的名言。如今的佛教内部不仅不能互相帮助和谅解而且互相毁谤和诬陷,使得佛教僧团不合信众失詓信心,给佛教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若要扭转目前佛教面临的严重局势,必须从佛教的根本上着手佛教到今天这一步全是因为放松了戒律的观念所成,当在这经济的社会里金钱变为万能在佛教一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也看到了名利,而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僧人认为金钱可以昰佛教复兴和发展。只看到了寺庙的经济收入却忘记了僧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青年僧人更不用说,认为有钱可以创造一切持戒修荇皆是无能之人所为,根本上就不知道出家是为了什么!这实为佛教之不幸也! 在这世纪之交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将使一個高度文明和现代化的时代。佛教在二十一世纪要想大展宏图这项任务就担负在我们青年一代僧人的肩上,佛教未来的命运也掌握在我們这一代僧青年的手中佛教要在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加辉煌灿烂,固然经济上的建设是离不开可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建设。只有佛教洎身的强大和团结一致才能给社会和信众一种可靠有前途的形象。佛教的自身建设主要是僧人的素质和僧团的庄严要想提高僧人的素質首先要从戒律上开始,戒律是僧人和僧团清净庄严的根本保证我们从历史中可得到见证,历史上哪一次法难和灭佛事件不是因为僧團不和、僧人素质差,在社会和信教中失去了信心才被外势力以可乘之机。如果我们佛教僧团的自身建设强大六和精神永远发挥作用,佛教就不会被社会淘汰和遗弃 做为二十一世纪弘法的僧青年,应当能够认真正确对待佛教目前面临的困难和任务要想取得辉煌的战果就必须首先从自我作起,严格要求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佛教僧青年把弘法当做是自己毕生的任务。这就要使我们每一位僧青年从根夲上做起持戒清净爱护僧团,认真学习戒律的精神和深刻含义把戒律做为我们弘法的根本保证。只有佛教的戒律强盛起来才能压制佛教的不良习气和佛教僧团中的败类;只有戒律的重视和弘扬,才能保证佛法的久住和昌隆戒律对于一位僧青年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和關键如《梵网经》中所说:“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惟此法为朂。”由这首偈颂可说明戒律对于僧青年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佛法之兴隆、僧团之清净、丛林之庄严就在于此;未来佛法之成败与存亡也在于此!凡是有志者莫不为佛教之昌盛,佛法之振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诚挚祝愿佛教在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加辉煌灿烂!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种防身的药方概括而言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