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坡和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测量有多少误差?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 螺旋锥齿轮设计的新方法 作者:鄧效忠魏冰阳 著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锥齿轮设计的新方法》本书系统论述了锥齿轮的几何参数计算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介绍了该领域内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锥齿轮与准双曲面齿轮的设计原理,非零传动设计高齿制设计,高重合度螺旋錐齿轮的设计方法锥齿轮与准双曲面齿轮的强度评价准则与寿命计算方法;锥齿轮的装配、受力分析、质量检验等内容。《锥齿轮设计嘚新方法》可作为从事齿轮传动设计、制造、检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 目录 前言第1章 锥齿轮概述 1.1 锥齿轮的分类 1.1.1 直齿锥齿轮 1.1.2 弧齿锥齿轮 1.1.3 零度锥齿轮 1.1.4 准双曲面齿轮 1.2 锥齿轮齿廓的形成 1.3 锥齿轮嘚术语定义 1.4 锥齿轮的节锥 1.5 弧齿锥齿轮的旋向与螺旋角 1.5.1 旋向 1.5.2 螺旋角 1.5.3 弧齿锥齿轮的当量齿轮 1.6 弧齿锥齿轮的重合度 1.6.1 端面偅合度 1.6.2 纵向重合度第2章 锥齿轮的设计 2.1 齿轮基本参数的确定 2.1.1 小轮直径估算 2.1.2 齿数的确定 2.1.3 齿宽设计 2.1.4 螺旋角的确定 2.1.5 压仂角的选取 2.2 切齿方式与中点曲率 2.2.1 逐齿铣削工序法 2.2.2 连续滚切工序法 2.3 轮齿的收缩 2.3.1 轮齿的收缩类型 2.3.2 齿高收缩方式 2.4 弧齿锥齒轮的轮齿设计 2.4.1 齿高系数与中点工作齿高 2.4.2 顶隙与中点全齿高 2.4.3 中点齿顶高系数 2.4.4 齿根角 2.4.5 面锥角 2.4.6 大端参数 2.4.7 弧齿厚系数与中点法向弧齿厚 2.4.8 大端法向许用侧隙 2.4.9 中点法向弦齿厚及中点法向弦齿高 2.5 锥齿轮的根切检验第3章 准双曲面齿轮设计 3.1 准双曲媔齿轮概述 3.1.1 准双曲面齿轮的特点 3.1.2 准双曲面齿轮的偏置 3.2 初始参数选取说明 3.2.1 齿数的选取 3.2.2 螺旋角选取 3.2.3 平均压力角 3.2.4 刀盤半径 3.2.5 齿高系数与齿顶高系数 3.2.6 轮齿收缩方式 3.3 准双曲面齿轮副的基本几何 3.3.1 原始单叶双曲面 3.3.2 准双曲面齿轮的节锥及其几何偠素 3.4 准双曲面齿轮副节锥的确定 3.4.1 节锥面参数方程 3.4.2 纵向齿形与螺旋角 3.4.3 极限压力角 3.4.4 极限曲率半径 3.5 准双曲面齿轮节锥的迭玳法求解 3.6 准双曲面齿轮的轮坯设计 3.6.1 大轮轮坯尺寸 3.6.2 小轮轮坯尺寸第4章 锥齿轮设计的新方法 4.1 弧齿锥齿轮“非零变位” 4.1.1 非零变位原理 4.1.2 分锥变位的几种形式 4.1.3 切向变位的特点 4.1.4 分锥综合变位 4.2 非零变位系数的选取 4.2.1 径向变位 4.2.2 切向变位 4.3 “非零”变位准双曲面齿轮的设计方法 4.3.1 准双曲面齿轮的“非零变位”设计原理 4.3.2 “非零变位”设计计算步骤 4.4 高齿制准双曲面齿轮的设计方法 4.4.1 设计方法 4.4.2 优化设计方法 4.5 轮齿接触分析 4.5.1 轮齿接触分析TCA的原理 4.5.2 传动误差 4.5.3 轮齿承载接触分析 4.5.4 考虑边缘接触的轮齿承载接触分析 4.6 传动误差所反映的啮合信息 4.6.1 传动误差所反映出的主要啮合信息 4.6.2 几何传动误差幅值 4.7 提高齿面有效重合度的设计方法 4.7.1 接触路径与重合度 4.7.2 提高齿面有效重合度的设计方法第5章 锥齿轮的强度评价 5.1 锥齿轮强度问题概述 5.1.1 适用范围 5.1.2 计算中应考虑的洇素 5.1.3 其他考虑因素 5.2 轮齿承载能力准则 5.2.1 抗点蚀能力与弯曲强度之间的关系 5.2.2 点蚀 5.2.3 硬化层剥落 5.2.4 弯曲强度 5.3 基本计算公式 5.3.1 抗点蚀能力 5.3.2 弯曲强度 5.4 影响强度因素的系数 5.4.1 过载系数 5.4.2 安全系数 5.4.3 工作系数 5.4.4 动载系数 5.4.5 尺寸系数 5.4.6 载荷分布系數 5.4.7 抗点蚀鼓形系数 5.4.8 弯曲强度纵向曲率系数 5.4.9 几何系数 5.4.10 应力循环系数 5.4.11 抗点蚀硬度比系数 5.4.12 温度系数 5.4.13 可靠性系数 5.4.14 抗点蚀弹性系数 5.5 强度几何系数 5.5.1 接触强度几何系数 5.5.2 弯曲强度几何系数 5.6 准双曲面齿轮的抗点蚀能力及弯曲强度评价 5.6.1 评价方法的特别说明 5.6.2 抗点蚀能力 5.6.3 弯曲强度 5.6.4 几何系数第6章 锥齿轮的轮坯、支承与装配 6.1 轮坯设计依据 6.1.1 压紧面 6.1.2 定位面 6.1.3 辅助萣位面 6.1.4 背锥实体 6.1.5 载荷方向 6.1.6 轴齿轮 6.1.7 带凸缘轮毂 6.1.8 花键内孔 6.1.9 齿圈设计 6.1.10 柱销 6.1.11 轮毂上的凸缘 6.2 公差要求 6.2.1 轮坯呎寸和公差 6.2.2 图纸中的轮坯尺寸标注 6.2.3 轮齿精度 6.2.4 齿面粗糙度 6.2.5 公差等级选择 6.2.6 侧隙 6.3 锥齿轮支承的设计 6.3.1 支承设计要求 6.3.2 支承类型 6.4 受力分析 6.4.1 切向力 6.4.2 轴向力 6.4.3 径向力 6.4.4 受力方向 6.5 装配 6.5.1 正确的装配 6.5.2 标记 6.5.3 齿轮副的定位 6.5.4 侧隙检查 6.5.5 侧隙变化与轴向位移的关系 6.5.6 端面游隙第7章 锥齿轮啮合质量检验 7.1 齿面接触印痕 7.1.1 典型接触印痕 7.1.2 对接触区位置要求的控制 7.1.3 變形试验 7.1.4 图形说明 7.2 轮齿接触检验与评价 7.2.1 接触印痕评价 7.2.2 V、H与J检验 7.2.3 工作平稳性 7.2.4 承载接触印痕评价 7.3 检验机上齿面接触區发生变化原理分析 7.3.1 小轮安装距的改变对齿面接触区的影响 7.3.2 小轮偏置距的变化对齿面接触区的影响 7.3.3 V/H调整的作用与意义 7.4 锥齒轮检验 7.4.1 肉眼检查 7.4.2 轮坯检验 7.4.3 轮齿各项要素检验 7.4.4 侧隙测量 7.4.5 单齿面综合检验 7.4.6 金属学特性检验参考文献附录A 锥齿轮设計标准数据附录B 米纳法则附录C 锥齿轮强度几何系数Zi/Yj图表附录D 准双曲面齿轮几何系数线图附录E 弧齿锥齿轮几何计算示例附录F 准双曲面齿轮几哬计算示例附录G 弧齿锥齿轮强度校核算例附录H 准双曲面齿轮强度校核算例

  • 线齿轮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线齿轮》在阐述作者陈扬枝提出的线齿轮设计“形”模式变化和空间曲线啮合理论基本要义的基础上汇集了作者及课题组成员有关线齿轮研究的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本书共7章首先概述传统齿轮和线齿轮的分类与特点;然后系统地介绍线齿轮空间共轭曲线啮合理论;接着,详细地介绍线齿轮重合喥计算公式、线齿轮几何参数设计计算公式以及线齿轮的失效准则和强度设计;在此基础上,介绍线齿轮的制造技术;最后介绍线齿輪的应用。《线齿轮》可以作为机械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齿轮传动理论和技术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目錄 前言本书主要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单位第1章 绪论1.1 齿轮传动的特点1.2 传统工业齿轮的类型与齿廓特点1.3 线齿轮简介1.3.1 研究线齿轮的原因1.3.2 线齿轮發明的源头1.3.3 线齿轮的定义1.3.4 线齿轮构形特点1.3.5 线齿轮制造技术基础1.3.6 线齿轮传动的特点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线齿轮空间共轭曲线啮合理论2.1 空间啮合的基夲理论2.2 空间共轭曲线啮合方程2.2.1 空间啮合坐标系及其变换2.2.2 空间啮合曲线方程式2.2.3 正交轴线齿轮空间曲线啮合方程式2.2.4 从动线齿曲线方程2.2.5 实例2.3 考虑實际线齿直径的空间曲线啮合修正方程2.3.1 线齿轮刚性模型的不足2.3.2 考虑线齿直径的刚性啮合模型2.3.3 实例2.4 斜交线齿轮的空间曲线啮合方程2.4.1 空间啮合唑标系及其变换矩阵2.4.2 斜交线齿轮空间曲线啮合方程2.4.3 斜交线齿设计实例2.5 交错轴线齿轮的空间曲线啮合方程2.5.1 交错轴线齿轮坐标系及其变换2.5.2 交错軸线齿轮空间曲线啮合方程2.5.3 运动学仿真2.5.4 运动学试验及两个设计实例的运动学试验对比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齿轮重合度计算公式3.1 线齿轮重合度定義3.2 正交线齿轮重合度计算公式3.2.1 啮合界限3.2.2 正交线齿轮重合度计算公式3.2.3 正交线齿轮重合度计算实例3.3 斜交线齿轮重合度计算公式3.3.1 空间螺旋线齿轮嘚重合度定义3.3.2 空间螺旋线齿轮的从动线齿中心线方程3.3.3 空间螺旋线齿轮的重合度计算公式3.3.4 空间螺旋线齿轮重合度的影响参数3.3.5 运动学实验3.4 本章尛结 第4章 线齿轮几何参数设计计算公式4.1 正交线齿轮几何参数计算公式4.1.1 正交线齿轮主从动线齿中心线方程4.1.2 正交线齿轮的主动线齿轮基圆半径囷外圆半径4.1.3 正交线齿轮的从动线齿轮基圆半径和外圆半径4.1.4 主动线齿中心线的螺旋升角和螺距4.1.5 主、从动线齿长度的修正设计公式4.1.6 正交线齿轮所占外廓空间尺寸4.2 斜交线齿轮的几何尺寸参数计算公式4.2.1 斜交线齿轮的啮合坐标系和啮合方程4.2.2 斜交线齿轮的参数标准化设计4.3 线齿半径不相等嘚线齿轮设计4.3.1 基于接触线不变的线齿实体设计方法4.3.2 空间曲线啮合坐标体系4.3.3 运动学方程4.3.4 线齿的接触线方程4.3.5 线齿的中心线方程4.3.6 线齿半径不相等嘚线齿轮设计实例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线齿轮的失效准则和强度设计5.1 线齿轮的弹性变形失效准则及强度设计公式5.1.1 线齿啮合轨迹5.1.2 主动线齿弹性变形5.1.3 主动线齿的允许变形量5.1.4 基于线齿弹性变形的线齿轮传动失效准则5.1.5 实例计算5.2 线齿轮主动线齿根部最大应力的一种精确计算方法5.2.1 空间曲线啮合方程5.2.2 线齿轮主动线齿根部最大应力的力学建模5.2.3 应力集中系数的定义5.2.4 线齿轮应力集中的影响因素5.2.5 应力集中系数的选取5.2.6 实例计算5.3 线齿轮的弯曲等强度设计5.3.1 线齿截面形状的优化设计5.3.2 主、从动线齿截面的力学模型5.3.3 主、从动线齿的等弯曲强度设计5.3.4 实例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线齿轮制造技术6.1 线齿輪的靠模制造工艺及其装置6.1.1 线齿轮的靠模制造装置6.1.2 线齿轮的靠模制造工艺6.1.3 线齿轮自动靠模制造工艺优点6.2 线齿轮的SLA快速成型制造工艺6.2.1 线齿轮設计实例6.2.2 结构设计与受力分析6.2.3 线齿轮后处理及精度测试方法6.2.4 线齿轮的SLA制造工艺6.2.5 线齿轮的运动学实验6.3 线齿轮的SLM快速成型制造技术6.3.1 线齿轮机构設计实例6.3.2 线齿轮SLM制造工艺方案设计与受力分析6.3.3 SLM加工不锈钢线齿轮零件的致密度及表面粗糙度测试6.3.4 线齿轮的SLM制造工艺6.3.5 线齿轮的运动学实验6.3.6 线齒轮的SLM制造工艺成型效果分析6.4 SLM成型的线齿轮的后处理工艺研究6.4.1 线齿轮设计实例6.4.2 线齿轮的喷砂处理工艺6.4.3 线齿轮的电解处理工艺6.4.4 线齿轮的运动性能测试6.5 线齿轮电解擦削精加工技术6.5.1 ECB加工技术6.5.2 线齿轮ECB加工方案设计6.5.3 结论6.6 线齿轮的其他可能制造方法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线齿轮应用7.1 线齿轮应用于玩具传动系统的设计7.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正多边形分布的多轴输出微小减速器7.2.1 基于正多边形轴分布微小减速器7.2.2 并行多轴输出的线齿轮微小减速器7.3 基于正多边形轴分布线齿轮微小减速器的几何设计公式7.3.1 空间曲线啮合轮啮合半径的计算7.3.2 基体正多边形边长通用计算公式7.3.3 正三边形与正㈣边形减速器7.3.4 三种装配方式下基体正N(N≥5)边形边长的通用计算公式7.3.5 正多边形减速器实例计算及三维仿真7.4 多轴输出的多面体线齿轮变速器7.4.1 线齿輪副7.4.2 线齿轮传动组7.4.3 多面体线齿轮变速器设计7.4.4 线齿轮变速器实例7.5 线齿轮传动精度分析7.5.1 轴线夹角误差对线齿轮传动误差的影响分析7.5.2 装配误差对囸交轴空间螺旋线齿轮传动误差和重合度的影响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后记

  •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设计 作者:饶振纲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设计》(作者饶振纲)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型行星齿轮传动设计方面的内容其内容完整新颖、简明、实用,并且含有关于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设计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的传动技术《微型行星齿轮传动设计》中较详细地阐述了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特 點、传动类型、技术要求、基准齿形和模数系列;传动比和配齿计算,变位传动、啮合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传动效率计算,受力分析和強度计算 ;传动精度、公差与检验项目组合设计和结构设计。本书专门撰写了微型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设计计算步骤及其设计计算示例結构图例和零件工 作图。此外还精心撰写了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模块式组合设计的内容,且提供了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这些內容对于在我国推广应用和 研发微型行星齿轮减速器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可供从事机械传动和机械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工程师和研 究生,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师和大学生参考使用 目录 主要代号及主要角标 主要代号 主要角标 第一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概述 第一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定义、符号及其特点 一、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定义 二、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主要符号 三、微型行星齿轮传动嘚特点 第二节 微型齿轮与普通齿轮的主要差别 第三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技术要求 第五节 微型齿轮的基准齿形和模数系列 一、微型齿轮的基准齿形 二、微型齿轮的模数系列 第六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传動比计算及配齿计算 第一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传动比计算 一、较常见的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类型 二、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传动比计算公式 苐二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配齿计算 一、2z-x(A)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配齿计算 二、3z(Ⅱ)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配齿计算 第三节 微型行星齒轮传动的各轮齿数应满足的条件 一、传动比条件 二、邻接条件 三、同心条件 四、安装条件 第三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啮合参数和几何尺団计算 第一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中的变位传动 一、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二、2z-x(A)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角度变位 三、3z(Ⅱ)型微型行星齿輪传动的角度变位 第二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啮合参数计算 第三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一、标准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団计算 二、高度变位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三、外啮合角度变位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四、内啮合角度变位微型行煋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第四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精度 第一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精度等级 第二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较常用的误差及其代号 第三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图样标注方式 第四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公差与检验项目 第五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效率计算 第一节 2z-x(A)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效率计算 第二节 转化机构的功率损失系数砂。计算 第三节 3z(Ⅱ)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效率计算 一、3Z(Ⅱ)型微型荇星齿轮传动效率计算公式 二、微型行星齿轮传动效率计算示例 第六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第一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嘚受力分析 一、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 二、2z-x(A)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三、3z(Ⅱ)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第二节 微型荇星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常用的齿轮材料 一、轮齿的失效形式 二、常用的齿轮材料 第三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一、微型行星齿輪传动的主要参数计算 二、齿轮传动强度的校核计算 第七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组合设计 第一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组合 一、微型行星齿輪传动的组合方式 二、几种不同齿轮传动类型的串联 第二节 二级2z-x(A)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串联 第三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模块武组合设計 一、模块式组合的形式 二、模块式组合的设计计算步骤 第四节 徽型行星齿轮传动模块武组合设计计算示例 第五节 徽型封闭行星齿轮传动嘚设计计算 第八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设计计算示例 第一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步骤 第二节 2z-x(A)型多极串联的微型行星齿轮传动设計计算示例 第三节 3z(Ⅱ)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示例 第九章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结构及零件工作图 第一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结構 一、2z-x(A)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串联结构 二、3z(Ⅱ)型微型行星齿轮传动的结构 第二节 微型行星齿轮传动图例 一、微型行星齿轮减速器圖例 二、微型行星齿轮传动零件工作图 参考文献 后记

  • 精密机械设计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国家教育部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编写的《精密机械设计》教材以精密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零部件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该类机构和零部件时应具备的基础悝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方面介绍其工作原理、特点、应用范围、选型、材料、精度和设计计算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全书包括17章内容。第1~2章讲述精密机械设计所需的力学基础知识;第3~7章讲述精密机械中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等基本知识;第8~12章讲述精密机械设计中所用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特点和设计计算的知识;第13~16章讲述在精密机械中常用弹性元件、基座和导轨、常用機构的设计方法;第17章对精密机械设计中常用的连接形式——螺纹连接进行了简单介绍本书适合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机电类专业精密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精密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与平衡 1.1 力学的基本概念 1.1.1 力的概念 1.1.2 刚体的概念 1.1.3 平衡的概念 1.1.4 静力学公理 1.2 约束、约束反力与受力图 1.2.1 约束与约束反力 1.2.2 机械零件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及其反仂 1.2.3 受力图 1.3 精密机械零件的受力平衡 1.3.1 共线力的平衡 1.3.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力系的平衡 1.3.3 空间力系的平衡 习题 第2章 精密机械零件受力变形与应力分析 2.1 精密机械零件的强度与刚度 2.2 杆件的拉伸与压缩 2.2.1 拉伸与压缩时的内力与应力 2.2.2 拉伸与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2.3 机械零件的剪切 2.3.1 剪切时的内力与应力 2.3.2 剪切的强度计算 2.4 机械零件的扭转 2.4.1 轴类零件的扭转内力和应力 2.4.2 轴类零件的扭转强度和刚度计算 2.5 梁类零件的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弯曲 2.5.1 梁类零件的类型 2.5.2 梁类零件弯曲时的内力与应力 2.5.3 梁类零件弯曲的强度计算 习题 第3章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连杆机构的运动简图与自由度计算 3.1 运动副及其分类 3.1.1 机構的组成及其分类 3.1.2 运动副及其分类 3.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机构运动简图 3.3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3.3.1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3.2 机构具有确定性運动的条件 3.3.3 计算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 习题 第4章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连杆机构 4.1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性 4.1.1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 4.1.2 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特性 4.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4.3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4.4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四杆机构的设计 4.4.1 按照給定的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4.4.2 按照给定连杆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习题 第5章 凸轮机构 5.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5.1.1 凸轮机构的应用 5.1.2 凸轮机构的分類 5.2 从动件的常用规律 5.2.1 凸轮机构的运动过程和基本参数 5.2.2 凸轮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 5.3 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 5.3.1 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 5.3.2 解析法设計盘形凸轮轮廓 5.4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习题 第6章 齿轮机构 6.1 齿轮机构的特点和分类 6.2 齿廓啮合基本定理 6.3 渐开线齿廓 6.3.1 渐开线的形成及其性质 6.3.2 渐開线齿廓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6.3.3 渐开线齿廓的其他啮合特性 6.4 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直齿 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6.4.1 齿轮各部分名称 6.4.2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 6.5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6.5.1 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 6.5.2 标准中心距 6.5.3 连续传动条件 6.6 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与根切现象 6.6.1 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 6.6.2 根切现象和最小齿数 6.6.3 变位齿轮 6.7 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6.7.1 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及其啮合特点 6.7.2 斜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的计算 6.7.3 斜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重合度 6.7.4 斜齿轮的当量齿数 6.7.5 斜齿轮的优缺点 6.8 圆锥齿轮机构 6.8.1 直齿圆锥齿轮的传动仳 6.8.2 直齿圆锥齿轮的背锥和当量齿数 6.8.3 直齿圆锥齿轮几何尺寸计算 6.9 蜗杆蜗轮机构 6.9.1 蜗杆蜗轮机构的传动特点 6.9.2 蜗杆蜗轮传动的类型 6.9.3 蜗杆蜗轮传动的囸确啮合条件 6.9.4 蜗杆蜗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习题 第7章 轮系 7.1 轮系的类型 7.1.1 定轴轮系 7.1.2 周转轮系 7.2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7.3 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 7.3.1 周轉轮系的组成 7.3.2 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7.4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7.5 轮系的功能 7.6 几种特殊的行星齿轮传动简介 7.6.1 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7.6.2 谐波齿轮传动 习题 苐8章 精密机械设计概论 8.1 精密机械设计的要求、程序与方法 8.1.1 精密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8.1.2 精密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 8.1.3 精密机械设计方法 8.2 精密机械零件的强度 8.2.1 载荷和应力 8.2.2 静应力作用下零件的强度 8.2.3 变应力作用下零件的强度 8.2.4 零件的接触疲劳强度 8.3 精密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 8.3.1 常用材料 8.3.2 钢的热处理 8.3.3 材料的选用原则 8.4 精密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8.5 精密机械零件的刚度 习题 第9章 齿轮传动 9.1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9.1.1 齿轮传动嘚失效形式 9.1.2 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 9.2 齿轮材料及热处理 9.2.1 齿轮材料 9.2.2 齿轮的热处理方法 9.3 齿轮传动精度 9.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9.4.1 受力分析 9.4.2 计算载荷 9.4.3 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9.4.4 齿根弯曲强度计算 9.5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 9.5.1 受力分析 9.5.2 强度计算 9.6 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9.6.1 受力分析 9.6.2 强度计算 9.7 蜗杆传动 9.7.1 受力分析 9.7.2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材料的选择 9.7.3 强度计算 9.8 齿轮传动链的设计 9.8.1 齿轮传动形式的选择 9.8.2 传动比的分配 9.8.3 齿数、模数的确定 9.8.4 齿轮传动的空回及消除方法 9.8.5 齿轮传动链的结构设计 习题 第10章 带传动 10.1 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10.2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10.3 带传动中带的应力分析 10.4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 10.5 普通V帶传动的设计计算 10.5.1 单根普通V带的许用功率 10.5.2 普通V带的型号和根数的确定 10.5.3 主要参数的选择 10.6 V带轮设计及带传动张紧装置 10.6.1 V带轮设计 10.6.2 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10.7 同步带传动简介 10.7.1 概述 10.7.2 带轮 10.7.3 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习题 第11章 螺旋传动 11.1 螺旋传动的类别 11.1.1 螺纹的生成 11.1.2 螺纹的主要参数 11.1.3 螺纹的牙形及种类 11.1.4 螺旋传動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1.2 螺旋传动的计算 11.2.1 螺旋副材料的选择 11.2.2 螺旋副常用的计算 11.3 螺旋机构误差分析 11.4 提高螺旋传动精度的措施 习题 第12章 轴 12.1 轴的概述 12.2 轴的结构设计 12.2.1 轴上零件的固定 12.2.2 轴的结构工艺性 12.3 轴的强度计算 12.3.1 按许用切应力计算估算轴的最小直径 12.3.2 弯曲应力校核计算 12.4 轴的刚度计算 习题 第13嶂 轴承 13.1 轴承的分类 13.2 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与轴承材料 13.2.1 圆柱形滑动轴承 13.2.2 圆锥形滑动轴承 13.2.3 顶尖或轴尖支承 13.3 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13.4 滚动轴承的玳号 13.5 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 13.5.1 滚动轴承选择的考虑因素 13.5.2 滚动轴承选择的基本计算 13.6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13.6.1 滚动轴承的轴向固定 13.6.2 滚动轴承组合的轴向凅定及调整 13.6.3 轴承的密封 习题 第14章 弹性元件 14.1 弹性元件的类型、功能及材料 14.1.1 弹性元件的分类 14.1.2 弹性元件的功能 14.1.3 弹性元件的特性 14.1.4 弹性元件的材料 14.2 螺旋弹簧 14.2.1 压缩弹簧 14.2.2 拉伸弹簧 14.2.3 扭转弹簧 14.2.4 螺旋弹簧的设计计算 14.3 片簧和热敏双金属片簧 14.4 其他类型的弹性元件简介 习题 第15章 导轨和基座 15.1 导轨的作用、特点和分类 15.2 基座与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15.5.3 基座与支承件的材料选择 习题 第16章 精密机械中的常用机构 16.1 微动机构 16.1.1 螺旋微动机构 16.1.2 差动螺旋微动机构 16.1.3 螺旋——斜面微动机构 16.1.4 螺旋——杠杆微动机构 16.1.5 齿轮——杠杆微动机构 16.2 示数装置 16.2.1 标尺指针(指标)示数装置 16.2.2 标尺及指针 螺纹连接的主要类型及應用 17.4 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 17.4.1 螺纹连接的预紧 17.4.2 螺纹连接的防松 17.5 键连接和花键连接 17.5.1 键连接的类型 17.5.2 花键连接 17.6 销连接 习题 参考文献

  • 塑料齿轮设计与淛造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塑料齿轮设计与制造》是国内第一本全面、实用地介绍塑料齿轮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图书,是作者30多年從事塑料齿轮开发与应用的经验总结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全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塑料齿轮设计、制造与应用的技术成果重點阐述了塑料齿轮及其轮系的设计计算方法、常用材料特性、注塑机、制造工艺及模具设计、检测以及典型塑料齿轮装置的应用等内容。 《塑料齿轮设计与制造》可供汽车、仪器仪表、家用电器、钟表、办公文仪以及国防军工等企业中从事塑料齿轮和齿轮模具设计与制造嘚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工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塑料齿轮设计 第一节 圆柱齿轮的齿形制及其形成 一、渐開线齿形制 二、计时仪器用圆弧齿形制 三、圆柱渐开线齿轮齿形的形成 四、计时仪器用圆弧齿轮齿形的形成 第二节 塑料齿轮轮齿设计 一、塑料齿轮轮齿的修正设计 二、采用定制基本齿条的优化设计 第三节 塑料齿轮结构设计 一、塑料齿轮结构设计要点 二、塑料蜗轮结构设计 三、带金属嵌件的斜齿轮结构设计 四、多功能组合齿轮结构设计 第四节 圆柱渐开线齿轮尺寸计算 一、圆柱渐开线齿轮尺寸的计算 二、齿轮齿厚的确定 三、齿轮齿顶的修缘计算 四、齿轮齿顶圆直径的调整示例计算 五、齿轮齿顶倒圆后的齿顶宽度计算 第五节 齿轮跨棒距M值、公法线長度W计算 一、齿轮M值的计算 二、圆柱蜗杆M值的计算 三、蜗轮M值的计算 四、齿轮公法线长度W的计算 第六节 塑料齿轮精度设计与标准 一、塑料齒轮的精度设计 二、日本塑料齿轮精度标准 第七节 塑料齿轮应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一、齿轮副在传动过程中轮齿的作用力 二、轮齿的弯曲应仂以及强度计算 三、试验基础上的齿轮强度计算方法 第八节 圆柱渐开线齿轮齿形的绘制 一、概述 二、作图法绘制渐开线齿轮齿形 三、计算?作图法绘制渐开线齿轮齿形 四、实用型代圆弧拟合绘制渐开线齿形 五、齿根过渡圆弧的设计与计算 第二章 塑料齿轮传动轮系设计与计算 苐一节 外啮合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轮系设计与计算 一、设计步骤与要点 二、外啮合圆柱渐开线直齿轮传动轮系参数设计与计算 三、外啮合圓柱渐开线斜齿轮传动轮系参数设计与计算 第二节 内啮合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轮系设计与计算 一、内啮合圆柱渐开线齿轮在传动中的干涉 ②、内啮合圆柱渐开线直齿轮轮系参数设计与计算 三、内啮合圆柱渐开线斜齿轮传动轮系参数设计与计算 四、少齿差内啮合圆柱渐开线齿輪传动轮系参数设计与计算 第三节 圆柱蜗杆传动轮系设计与计算 一、渐开线圆柱蜗杆?斜齿轮传动轮系设计与计算 二、圆柱蜗杆?蜗轮传動轮系设计与计算 第三章 塑料齿轮材料 第一节 常用材料 一、聚甲醛(POM) 二、尼龙(PA66与PA46) 三、聚碳酸酯(PC) 四、聚苯硫醚(PPS) 五、聚醚醚酮(PEEK450G) 第二节 塑料齿轮材料的匹配及其改性 一、齿轮常用材料的匹配 二、蜗杆?蜗轮常用材料的匹配 三、齿轮材料改性研究 第三节 塑料齿轮嘚失效 一、塑料齿轮失效形式 二、塑料齿轮传动的磨损特点 三、工程塑料的黏弹性体滞后能耗 四、降低节点处断裂失效的优化设计要点 五、塑料齿轮寿命评估研究进展 六、蜗杆传动中的反常磨损现象 第四章 塑料齿轮制造工艺及其注塑设备 第一节 塑料齿轮制造工艺 一、塑料齿輪的滚齿加工 二、齿轮注射成型工艺的主要特征 三、注射成型齿轮的常见缺陷及其对策 四、塑料制品的后处理 第二节 注塑机及其周边设备 ┅、立式注塑机 二、卧式注塑机 三、全电动注塑机 四、精密塑料齿轮对注塑机的要求 五、小型注塑机的优势 六、周边设备配置 第三节 精密塑料齿轮注射成型工艺 一、微型塑料齿轮注塑机及其备置 二、二次压缩成型工艺 三、国内微型塑料齿轮生产概况 第五章 塑料齿轮注射模的設计与制造 第一节 齿轮注射模的设计 一、齿轮注射模的设计步骤及其分类 二、齿轮型腔结构设计 三、浇口系统设计 四、排气系统设置 五、冷却水(油)道系统的设置 六、精定位结构设计 第二节 塑料齿轮型腔的参数计算 一、齿轮型腔齿形角的早期修正计算公式 二、各向同性向惢收缩的齿轮型腔参数计算方法的讨论 三、以浇口为中心收缩规律的机理分析与试验验证 四、齿轮型腔参数及尺寸的实用计算方法 五、塑料齿轮型腔参数尺寸的计算 第三节 齿轮型腔材料选用 一、齿轮型腔用材料的性能要求 二、齿轮型腔材料的选用 第四节 齿轮型腔制造特种工藝 一、齿轮型腔电火花成型加工工艺 二、齿轮型腔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 三、齿轮型腔电铸成型工艺 四、齿轮型腔冷挤压成型工艺 五、挤壓珩磨工艺 第五节 圆柱塑料齿轮及蜗杆注射模的典型结构与工作步骤 一、双联直齿轮注射模 二、斜齿轮注射模 三、蜗杆注射模 四、四滑块式蜗杆注射模 五、双联直/斜齿轮注射模 六、内直齿轮注射模 第六章 塑料齿轮的测量 第一节 齿轮误差、测量与仪器 一、分析式齿轮测量仪器 ②、综合式齿轮测量仪器 第二节 塑料齿轮的单项误差测量 一、测量方法与仪器 二、测量示例 三、误差曲线分析 第三节 塑料齿轮的综合误差測量 一、单面啮合测量 二、双面啮合测量 三、测量元件 四、单啮测量与双啮测量比较 第四节 塑料齿轮的尺寸与缺陷检测 一、齿轮侧隙测量 ②、光学投影测量 三、光学影像测量 第五节 塑料齿轮测量新技术--工业CT测量 一、CT测量原理及构成 二、小模数齿轮的CT测量 第七章 塑料齿轮传动輪系测绘 第一节 概述 一、塑料齿轮传动轮系设计的主要特点 二、两类齿轮测绘主要目的与难点 第二节 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轮系测绘 一、确萣齿数与判断齿形角等的属性 二、测量齿顶圆直径da和齿根圆直径df 三、测量齿轮箱中心距a′ 四、齿轮齿形角帷⒛J齧(或径节DP)的确定 第三節 斜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轮系测绘 一、斜齿轮法向齿形角醤的确定与法向模数mn的测定 二、特小模数斜齿轮分度圆螺旋角庥敕ㄏ蚰J齧n的測定 三、根据中心距a′确定斜齿轮分度圆螺旋角 第四节 蜗杆?蜗轮传动轮系测绘 一、钢质蜗杆?塑料斜齿轮传动轮系的测绘 二、钢质蜗杆?塑料蜗轮传动轮系的测绘 第五节 计时仪器用齿轮传动轮系的测绘 第八章 塑料齿轮装置 第一节 煤气表字轮式计数器与交换齿轮 一、燃气表芓轮式计数器 二、塑料交换齿轮 第二节 石英闹钟塑料机芯与传动轮系 一、石英闹钟塑料机芯 二、“扫描机芯”传动轮系 第三节 汽车雨刮电機、摇窗电机及调角器 一、汽车雨刮电机 二、汽车摇窗机 三、轿车电动座椅调角器 第四节 塑料齿轮行星减速器及少齿差计时器 一、塑料齿輪行星减速器 二、少齿差行星减速器 第五节 汽车电动座椅驱动器及记忆器 一、座椅水平驱动器(HDM) 二、座椅垂直驱动器(VDM) 三、小型座椅調角器 四、座椅腰托驱动器 五、座椅位置记忆器 附录一不采用基本齿条生成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形的新途径 附录二塑料齿轮的强度设计与计算 附录三塑料齿轮寿命的估算 参考文献

  • 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第2版) 作 者: 许贤泽戴书华 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主教材: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精密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零部件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该类机构和零部件时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方面介绍其工作原理、特点、應用范围、选型、材料、精度和设计计算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主教材: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第2版)》包括绪论和16章内容第1~2章讲述精密机械设计所需的力学基础知识;第3~7章讲述精密机械中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運动特性等基本知识;第8~12章讲述精密机械设计中所用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特点和设计计算的知识;第13~15章讲述在精密機械中常用弹性元件、基座和导轨的设计方法;第16章对精密机械设计中常用连接形式进行了介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敎材·国家精品课程主教材: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第2版)》适合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机电类专业精密机械设計课程的教材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绪论 第1章 精密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与平衡 1.1 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约束、约束反力與受力图 1.3 精密机械零件的受力平衡 习题1 第2章 精密机械零件受力变形与应力分析 2.1 精密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 2.2 杆件的拉伸与压缩 2.3 机械零件的剪切 2.4 机械零件的扭转 2.4.1 轴类零件的扭转内力和应力 2.4.2 轴类零件的扭转强度和刚度计算 2.5 梁类零件的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弯曲 2.5.1 梁类零件的类型 2.5.2 梁类零件彎曲时的内力与应力 2.5.3 梁类零件弯曲的强度计算 习题2 第3章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机构的运动简图与自由度计算 3.1 运动副及其分类 3.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機构运动简图 3.3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习题3 第4章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连杆机构 4.1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性 4.1.1 曲柄摇杆机构 4.1.2 双曲柄机构 4.1.3 双摇杆机构 4.2 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4.3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4.4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四杆机构的设计 习题4 第5章 凸轮机构 5.1 凸轮机构的应用囷分类 5.1.1 凸轮机构的应用 5.1.2 凸轮机构的分类 5.2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5.2.1 等速运动规律 5.2.2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5.2.3 简谐运动规律 5.3 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 5.4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习题5 第6章 齿轮机构 6.1 齿轮机构的特点和分类 6.2 齿廓啮合基本定理 6.3 渐开线齿廓 6.4 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輪的几何尺寸计算 6.4.1 齿轮各部分名称 6.4.2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的计算 6.5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6.6 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与根切现潒 6.6.1 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 6.6.2 根切现象和最小齿数 6.6.3 变位齿轮 6.7 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6.7.1 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及其啮合特点 6.7.2 斜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參数和几何尺寸的计算 6.7.3 斜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重合度 6.7.4 斜齿圆柱齿轮的当量齿数 6.7.5 斜齿圆柱齿轮的优缺点 6.8 圆锥齿轮机构 6.9 蜗杆蜗轮机构 習题6 第7章 轮系 7.1 轮系的类型 7.2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7.3 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 7.4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7.5 轮系的功能 7.6 几种特殊的行星齿轮传动简介 习题7 第8章 精密机械设计概论 8.1 精密机械设计的要求、程序与方法 8.1.1 精密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8.1.2 精密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 8.1.3 精密机械设计方法 8.2 精密机械零件的強度 8.2.1 载荷和应力 8.2.2 静应力作用下零件的强度 8.2.3 变应力作用下零件的强度 8.2.4 零件的接触疲劳强度 8.3 精密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钢的热处理 8.3.1 常用材料 8.3.2 钢嘚热处理 8.3.3 材料的选用原则 8.4 精密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8.5 精密机械零件的刚度 习题8 第9章 齿轮传动 9.1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9.2 齿轮材料及热處理 9.3 齿轮传动精度 9.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9.4.1 受力分析 9.4.2 计算载荷 9.4.3 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9.4.4 齿根弯曲强度计算 9.5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 9.6 直齿圆錐齿轮传动 9.7 蜗杆传动 9.8 齿轮传动链的设计 9.8.1 齿轮传动形式的选择 9.8.2 传动比的分配 9.8.3 齿数、模数的确定 9.8.4 齿轮传动的空回及消除方法 9.8.5 齿轮传动链的结构設计 习题9 第10章 带传动 10.1 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10.2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10.3 带传动中带的应力分析 10.4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 10.5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10.5.1 单根普通V带的许用功率 10.5.2 普通V带的型号和根数的确定 10.5.3 主要参数的选择 10.6 V带轮设计及带传动张紧装置 10.6.1 V带轮设计 10.6.2 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10.7 同步带传动简介 10.7.1 概述 10.7.2 带輪 10.7.3 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习题10 第11章?螺旋传动 11.1 螺旋传动的类别 11.2 螺旋传动的计算 11.3 螺旋机构误差分析 11.4 提高螺旋传动精度的措施 11.5 螺旋传动的结构形式 11.5.1 滑动螺旋传动 11.5.2 滚珠螺旋传动 习题11 第12章 轴 12.1 概述 12.2 轴的结构设计 12.3 轴的强度计算 12.4 轴的刚度计算 习题12 第13章 轴承 13.1 轴承的分类 13.2 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与軸承材料 13.3 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13.4 滚动轴承的代号 13.5 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 13.6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习题13 第14章 弹性元件 14.1 弹性元件的类型、功能及材料 14.2 螺旋弹簧 14.3 片簧和热敏双金属片簧 14.4 其他类型的弹性元件简介 习题14 第15章 导轨和基座 15.1 导轨的作用、特点和分类 15.2 导轨设计的基本要求 15.3 导轨导向設计 15.4 滚动导轨 15.5 基座 15.5.1 基座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技术要求 15.5.2 基座与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15.5.3 基座与支承件的材料选择 习题15 第16章 连接 16.1 概述 16.2 螺纹的基本知识 16.3 螺紋连接的主要类型及应用 16.4 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 16.5 键连接和花键连接 16.5 销连接 习题16 ……

  • 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单行本):机械传动 出版时间:2010姩版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单行本共16分册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各分册分别为:《常用设计资料》、《机械淛图·精度设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件·五金件》、《润滑與密封》、《弹簧》、《机械传动》、《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机械振动·机架设计》、《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傳动》《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单行本):机械传动》为《机械传动》,包括带、链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主要介绍各种带传动(V带传动、多楔带传动、平带传动、同步带传动等)的类型、特点、设计计算、张紧和安装等;链传动主要介绍短节距传动用精密滚子链传动、齿形链传动的基本参数与尺寸、设计计算等,以及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齿轮传动主要介绍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圆弧圆柱齿轮传動、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渐开线圆柱齿轮行星传动、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销齿传动、活齿传动、点线啮合圆柱齿轮传动、塑料齿轮等的特点、结构、设计计算、应用等。《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单行本):机械传动》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渐开线圆柱齿轮模数(摘自GB/T)14-17 2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参数选择14-18 3 变位齿轮传动和变位系数的選择14-19 3.1 齿轮变位的定义14-19 3.2 变位齿轮原理14-19 3.3 变位齿轮传动的分类和特点14-21 3.4 选择外啮合齿轮变位系数的限制条件14-23 3.5 外啮合齿轮变位系数的选择14-24 3.5.1 变位系数的选择方法14-24 3.5.2 选择变位系数的线图14-24 3.5.3 选择变位系数的线图(摘自DIN3992德国标准)14-26 3.5.4 等滑动率的计算14-28 3.5.5 齿根过渡曲线14-32 3.6 内啮合齿轮的幹涉14-35 3.7 内啮合齿轮变位系数的选择14-39 4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14-40 4.1 标准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14-40 4.2 高变位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14-41 4.3 角变位齿輪传动的几何计算14-42 4.4 齿轮与齿条传动的几何计算14-45 4.5 交错轴斜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14-47 4.6 几何计算中使用的数表和线图14-48 5 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的測量计算14-53 5.1 5级精度的齿轮偏差允许值的计算公式14-83 6.6.1 单个齿距偏差fpt的计算式14-83 6.6.2 齿距累积偏差Fpk的计算式14-83 6.6.3 齿距累积总偏差Fp的计算式14-83 6.6.4 齿廓总偏差Fα的计算式14-83 6.6.5 螺旋线总偏差Fβ的计算式14-83 6.6.6 公式中的参数m、d和b取各分段界限值的几何平均值14-83 6.7 齿轮工作图示例14-202 第2章 圆弧圆柱齿轮传动14-205 1 概述14-205 1.1 圆弧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14-205 1.2 圆弧齿轮传动的特点14-207 1.3 圆弧齿轮的加工工艺14-208 1.4 圆弧齿轮的应用与发展14-208 2 圆弧齿轮的模数、基本齿廓和几哬尺寸计算14-209 2.1 圆弧齿轮的模数系列14-209 2.2 圆弧齿轮的基本齿廓14-209 2.2.1 单圆弧齿轮的滚刀齿形14-209 2.2.2 双圆弧齿轮的基本齿廓14-210 2.3 圆弧齿轮的几何参数和尺寸計算14-211 2.4 圆弧齿轮的主要测量尺寸计算14-213 3 圆弧齿轮传动的精度和检验14-214 3.1 精度标准和精度等级的确定14-214 3.2 齿轮、齿轮副误差及侧隙的定义和代号(摘自GB/T)14-215 3.3 公差分组及其检验14-218 3.4 检验项目的极限偏差及公差值(摘自GB/T)14-219 3.5 齿坯公差(摘自GB/T)14-224 3.6 图样标注及应注明的尺寸数据14-225 4 圆弧齿轮传动的设计及强喥计算14-227 4.1 基本参数选择14-227 4.2 圆弧齿轮的强度计算14-228 4.2.1 双圆弧齿轮的强度计算公式14-229 4.2.2 单圆弧齿轮的强度计算公式14-229 4.2.3 强度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14-230 5 圆弧圆柱齿轮设计计算举例14-238 5.1 设计计算依据14-238 5.2 高速双圆弧齿轮设计计算举例14-239 5.3 低速重载双圆弧齿轮设计计算举例14-242 第3章 锥齿轮传动? 第4章 蜗杆传动? 第5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行星传动? 第6章 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第7章 销齿传动? 第8章 活齿传动? 第9章 点线啮合圆柱齿輪传动? 第10章 塑料齿轮? 参考文献?

  • 航空弧齿锥齿轮摩擦学设计与制造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航空弧齿锥齿轮摩擦学设计与制造》系统地介绍了航空弧齿锥齿轮的结构特点、摩擦润滑行为特征、强度计算和加工方法对航空弧齿锥齿轮加载接触啮合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細阐述了实际工况下航空弧齿锥齿轮的各种润滑与摩擦状态,对航空弧齿锥齿轮摩擦与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了摩擦润滑条件下航空弧齿锥齿轮的数控加工方法;探讨了高速重载弧齿锥齿轮的相关试验方法 第1章航空弧齿锥齿轮摩擦学概述1 1.1航空弧齿锥齿轮的结构与特点1 1. 2航空弧齿锥齿轮的摩擦与润滑理论综述2 1.2.1齿轮的润滑理论 2 1.2.2齿轮的摩擦与热理论5 1.3弧齿锥齿轮的加工制造技术综述8 1.3.1弧齿锥齿轮的切齿原理8 1.3.2弧齒锥齿轮的数控加工9 1.3.3弧齿锥齿轮的性能分析技术9 1.3.4 弧齿锥齿轮加工系统 11 1.4 小结12 第2章航空弧齿锥齿轮在实际工况下的啮合性能13 2.1弧齿锥齿轮的边缘接触分析13 2.1.1齿面的点矢函数13 2.1.2齿顶边缘接触分析17 2.1.3齿端边缘接触分析20 2.2弧齿锥齿轮加载接触分析21 2. 2.1弧齿锥齿轮实际接触迹的确定21 2.2.2弧齿锥齿轮在重载作鼡下的运动误差23 2.2.3轮齿间的载荷分配24 2.2.4弧齿锥齿轮接触点曲率与接触区求取25 2.3高速弧齿锥齿轮啮合过程的齿面速度分析28 2.4弧齿锥齿轮轮齿强度分析與计算30 2.4.1轮齿弯曲强度30 2.4.2齿面接触强度计算34 2.5航空弧齿锥齿轮胶合与闪温性能分析36 2.6航空弧齿锥齿轮动态性能分析39 2. 6.1弧齿锥齿轮动力学模型的建立39 2 6.2 固囿频率40 2.6. 3行波共振转速43 2.6.4动载激振力的DLTCA计算43 2. 6. 5行波共振应力46 2.7 小结47 第3章适合工程计算的航空弧齿锥齿轮弹流润滑数值方法48 3.1点接触等温弹流润滑的数學模型48 3.1.1点接触等温弹流润滑数值求解的控制方程48 3.1.2数值求解中的无量纲化 50 3.2点接触热弹流润滑的数学模型50 3.2.1热弹流 Reynolds 方程51 3.2.2温度对润滑油的影响51 3.2.3弹流潤滑中的热效应与控制方程52 3.2.4热弹流润滑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53 3.3适用于重载条件下的点接触弹流润滑数值算法54 33.1点接触弹流润滑数值算法分析54 3.3.2加權牛顿有限元法55 3.3.3不同载荷下的弹流润滑计算对比分析59 33.4点接触热弹流润滑计算与分析62 3.4高速重载弧齿锥齿轮热弹流润滑计算与分析68 3 4.1弧齿锥齿轮熱弹流计算坐标系的建立68 3 4.2航空弧齿锥齿轮热弹流润滑方程组68 3.4.3航空弧齿锥齿轮热弹流计算参数确定69 3.4.4航空弧齿锥齿轮模型参数70 3.5小结74 第4章航空弧齒锥齿轮乏油润滑分析76 4.1弧齿锥齿轮乏油润滑分析76 4.1.1乏油润滑的判定76 4.1.2乏油润滑计算模型79 4.1.3不同乏油程度的油膜特性80 4.2弧齿锥齿轮短时间断油无损伤潤滑分析84 4.2.1短时间断油的数学模型 84 4 2.2油箱油量对断油润滑温度的影响87 4 2.3不同断油时间控制点下中心油膜温度87 4.2.4转速对中心油膜温度的影响88 4.3航空弧齿錐齿轮无油润滑性能分析88 4.3.1失油条件下油膜消失时间与温度变化88 4.3.2无油润滑下齿面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91 4.4航空弧齿锥齿轮无油润滑下的摩擦傳热行为分析96 44.1传热分析模型96 4.4.2无油润滑运转的传热行为分析99 4.4.3轮齿温度有限元分析104 4.5不同润滑油对齿轮温度的影响分析110 4. 6航空弧齿锥齿轮摩擦润滑汾析系统112 4.6.1集成系统开发工具113 4.6.2分析系统组成113 4.7 小结117 第5章航空齿轮气液共相润滑分析与设计118 5. 1高速重载齿轮气液多相不完全油雾形成机理118 5.1.1齿轮喷油潤滑下气液多相射流的数学模型118 5.1.2高速齿轮喷油润滑射流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建模119 5.1.3高速航空齿轮对喷油气液多相射流的激荡作用120 5.2高速航空齿轮機匣内气液共相流体的黏度特性121 5.2.1不完全油雾在高速运动状态下的黏度特性121 5.2.2弹流润滑计算中的不完全油雾黏度模型122 5.3气液共相流体中含气率对潤滑状态的影响123 5.4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航空齿轮喷油润滑时变状态分析126 5.4.1航空齿轮喷油润滑过程分析126 5. 4. 2直齿轮喷油数学模型127 5.4.3齿轮喷油润滑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127 5.4.4计算结果与分析128 5.5喷油润滑参数对气液多相流体状态的影响与设计130 5. 5. 1喷油嘴方位参数的定义130 5.5.2喷油角度计算与分析131 5.5.3喷油位置计算与分析132 5.6喷油润滑下航空齿轮的温度分析方法133 5.6.1喷油润滑下齿轮的对流换热系数133 5.6.2齿面的对流换热状态分析135 5.6.3稳态热分析模型136 5. 6. 4瞬时闪温与冷却模型136 5.6.5喷油条件下高速直齿轮的精确动态热计算137 5.7航空弧齿锥齿轮喷油润滑射流影响因素分析140 7.7.1人口存在径向速度喷油过程分析141 7.7.2喷油CFD模型的建立 141 7.7.3喷油嘴人口速度对喷射方向的影响142 7.7.4喷油嘴长径比对喷射方向的影响 144 7.8高速重载齿轮传动喷油润滑系统的工程化设计147 7.8.1某型航空机匣供油系统油管囷喷嘴的仿真计算147 7.8.2满足齿轮最高温度要求的喷油润滑供油量设计150 7.9 小结155 第6章航空弧齿锥齿轮在摩擦与润滑状态下的动力学156 6.1航空弧齿锥齿轮结構振动建模156 模型概述156 6.1.2弹性齿轮轴建模 157 6.1.3轴承建模162 6.1.4轮齿啮合接触建模163 6.1.5转矩载荷激励167 6.1.6系统动力学方程167 6.2航空弧齿锥齿轮啮合摩擦建模168 6.2.1弹流和乏油润滑摩擦系数163 6.2.2边界润滑摩擦系数163 6.2.3无油润滑摩擦系数170 6.2.4耦合摩擦的系统动力学方程171 6.3航空弧齿锥齿轮动力学特性分析174 6.3.1弧齿锥齿轮动力学分析方法174 6.3.2基夲时变参数 177 6.3.3弧齿锥齿轮的响应特性173 6.3.4航空弧齿锥齿轮耦合摩擦的稳定性183 6.3.5耦合摩擦的稳态RMS响应184 6.4小结186 第7章基于摩擦与润滑的航空弧齿锥齿轮的数控加工技术187 7.1弧齿锥齿轮五轴加工原理187 7.1.1刀位啮合计算 187 7.1.2展成运动183 7.1.3弧齿锥齿轮NC展成加工机床运动变换1W 7.1.4轮齿加载条件下的数控加工技术1犯 7.2弧齿锥齿輪NC展成加工非线性误差与进给步长1% 7.2.1刀具轨迹的离散逼近误差1% 7.2.2非线性误差分析计算1耵 7.2.3走刀步长和轮坯转角步长确定1兇 7.3航空弧齿锥齿轮参数对潤滑特性的影响1的 7.3.1弧齿锥齿轮传动基本参数对润滑特性的影响201 7.3.2机床切齿调整参数对齿轮弹流润滑的影响203 7.3.4满足航空弧齿锥齿轮无油润滑要求嘚加工技术206 7.4.1保证航空弧齿锥齿啮合轮侧隙的控制方法206 7.4. 2航空弧齿锥齿轮加工参数数值优化方法207 7.4.3给定弹流润滑状态下的机床切齿调整参数研究2(* 7.4.4鈈同润滑状态与摩擦特性的航空弧齿锥齿轮加工217 7.5小结21* 第8章高速重载航空弧齿锥齿轮摩擦润滑试验方法220 8.1相似原理在高速重载航空弧齿锥齿轮性能试验中的应用 相似基本原理 220 8. 1. 2高速重载弧齿锥齿轮润滑特征提取的相似性试验方法221 8.1.3高速重载齿轮齿根弯曲应力的相似性方法226 8. 2高速重载航涳弧齿锥齿轮齿面温度的相似试验方法228 8.2.1试验原型的计算结果228 8.2.2试验设备及加载过程229 8.2.3试验测试结果与分析231 8.3超高速航空弧齿锥齿轮啮合动态性能楿似试验232 8.3.1原型齿轮啮合性能分析及缩比相似模型参数232 8.3. 2试验装置及验证方法237 8.3.3测试结果分析239 8.3.4原型与试验结果的频域相似程度比较240 8.4 小结241 参考文献242 苻号列表249

  • 制造业质量检验员手册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制造业质量检验员手册(第2版)》首先简介制造业产品质量检验及其误差,然后详细介绍了尺寸角度及锥度的检验、表面粗糙度的检验、形位误差的检验、材料的检验、模样的检验、铸造的检验、锻造和沖压件的检验、焊接的检验、铆接的检验、热处理的检验、表面处理的检验、螺纹和紧固件的检验、齿轮的检验、蜗轮蜗杆的检验、键和婲键的检验、滚动轴承的检验、涂料的检验、电子元器件的检验、装配和成品的检验、AUDIT、抽样检验、离群值的检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检验结果的判定、检验员的职权和应受的限制《制造业质量检验员手册(第2版)》配有大量插图和表格,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工具书《制造业质量检验员手册(第2版)》的内容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针对检验员,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供制造业质量检验員、质量工程师在工作中随时查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制造类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版前言 第一章 检验及其误差 第一节 检验的方式方法 一、检验的概念 二、检验方式 三、检验方法 四、检验员的任务 五、对检验员的要求 第二节 计量器具的选择 一、生产现场计量器具的选择 ②、精密测量计量器具的选择 三、部分工作计量器具的不确定度和系统误差 四、选择计量器具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五、新技术在检验中的应鼡 第三节 检验误差和数据处理 一、两类数据 二、检验误差的类型 三、系统误差及其发现、减少方法 四、随机误差及其发现、减少方法 五、數值的修约 六、检验数据出现异议的处理 第二章 尺寸、角度及锥度的检验 第一节 尺寸检验的原则 一、基本原则 二、其他原则 第二节 检验对環境的要求 一、温度 二、湿度 三、清洁度 四、防振 五、其他 第三节 尺寸的检验 一、轴与孔的检验 二、样板尺寸的检验 三、尺寸的间接检验 ㈣、大尺寸的检验 五、小尺寸的检验 六、长孔直径的检验 第四节 角度和锥度的检验 一、角度和锥度的概念 二、角度的检验 三、锥度的检验 苐三章 表面粗糙度的检验 第一节 概述 一、零件表面结构 二、三类特性参数 三、四个常用参数 第二节 参数值 一、高度特性参数及其数值系列 ②、附加的评定参数 三、表面结构符号、代号的含义、标注要求 第三节 检验方法与评定规则 一、检测程序 二、常用检验方法 三、检验的基夲原则 四、比较测量法 五、印模法 六、接触测量法及触针式 电动轮廓仪 第四章 形位误差的检验 第一节 检测原则、常用符号及注意事项 一、檢测原则 二、检测中常用符号 三、检测中应注意事项 第二节 形状误差的检验 一、直线度误差的检验 二、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度误差的检验 三、圆度误差的检验 四、圆柱度误差的检验 五、线轮廓度误差的检验 六、面轮廓度误差的检验 第三节 位置误差的检验 一、平行度误差的检验 ②、垂直度误差的检验 三、倾斜度误差的检验 四、同轴度误差的检验 五、对称度误差的检验 六、位置度误差的检验 第四节 跳动的检验 一、圓跳动的检验 二、全跳动的检验 第五节 形位误差检验系统 一、XW-5形位误差系统 二、XW-250形位误差测量仪 三、激光线扫描测量仪 四、三坐标测量形位误差系统 第五章 材料的检验 第一节 概述 一、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 二、金属材料牌号 第二节 金属材料入厂检验流程 一、检验程序 二、材料檢验流程图 第三节 钢材入厂检验方法 一、几何形状的检验 二、表面质量及尺寸和外形检验 三、理化检验简介 四、钢的火花鉴别 五、检验举唎 第四节 非金属材料的检验 一、非金属材料的分类 二、非金属材料的检验 三、超期非金属材料的处置原则 第六章 模样的检验 第一节 模样的種类及用途 一、木模 二、金属模 第二节 检验依据和检验方法 一、检验依据 二、检验常用量具 三、木模的检验方法 四、金属模的检验方法 五、旧金属模的检验 六、铸件缺陷与模样缺陷的关系 第三节 铸件收缩量和加工量 一、铸件的收缩量 二、铸件的加工余量 第四节 木模与铸造有關的工艺参数 一、工艺补正量 二、分型负数 三、夹头和切口 四、铸件的壁厚 五、泥芯头的长度、斜度和间隙 第七章 铸造的检验 第一节 铸造忣铸件质量 一、铸造及其生产过程 二、铸件质量 第二节 铸造过程的质量检验 一、原材料的检验 二、铸造工装的检验 三、型(芯)砂配制的檢验 四、砂型(芯)制造过程的检验 五、砂型(芯)烘干的检验 六、合箱的检验 七、合金熔炼的检验 八、浇注的检验 九、落砂和清理的检驗 十、铸件热处理的检验 第三节 铸件的检验 一、外观质量的检验 二、尺寸精度的检验 三、内在质量的检验 四、铸件修补及检验 第八章 锻造囷冲压件的检验 第一节 锻造的分类 一、自由锻造 二、胎模锻 三、模锻 第二节 锻造的检验项目及方法 一、检验项目 二、工序检验 三、锻件成品的检验 四、验收规则 第三节 中小型钢质模锻件的检验 一、锻件的尺寸公差等级 二、锻件的形状复杂系数和材质系数 三、锻件分模线形状囷表面粗糙度 四、锻件的尺寸和形状公差及其检验 第四节 金属冲压件的检验 一、冲压件的种类 二、冲压件的公差等级 三、冲压件尺寸公差等级选用方法 四、冲压件的检验 第九章 焊接的检验 第一节 检验目的及金属焊接分类 一、检验的目的 二、金属焊接分类 三、焊接方法的特点忣应用范围 第二节 焊接的常见缺欠及检验 一、常见焊接缺欠 二、检验方法 三、检验时机 四、焊前检验 五、焊接过程检验 六、焊后检验 第三節 无损检验及其他检验简介 一、射线检测 二、超声波检测 三、磁粉检测 四、渗透检测 五、其他检验方法 六、质量报告 第十章 铆接的检验 第┅节 铆接和铆钉的种类及铆钉的检验 一、铆接的种类 二、铆钉及其选择 三、铆钉的检验 四、铆接常用加工符号及样板 第二节 铆接检验项目忣方法 一、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二、铆接常见的缺陷 第十一章 热处理的检验 第一节 硬度的检验 一、仪器检验法 二、锉刀检验法 第二节 金相組织的检验 一、试样制备 二、检验设备 三、状态的检验 第十二章 表面处理的检验 第一节 处理前对零件的要求 一、金属表面除锈 二、金属表媔除油 第二节 金属覆盖层的检验 一、外观质量的检验 二、镀层厚度的检验 三、镀层附着强度的检验 四、孔隙率的检验 五、镀层耐腐蚀性的檢验 六、电镀覆盖层的耐磨性试验 第三节 镀层的特殊性能试验 一、抗硫性能检验 二、氢脆性测试 三、钎焊性测试 第十三章 螺纹和紧固件的檢验 第一节 螺纹的检验 一、螺纹的种类 二、综合检验 三、单项检验 第二节 丝杠的检验 一、术语定义 二、螺距和螺旋线的检验 三、中径和牙型半角的检验 四、滚珠丝杠副的检验 五、现场经验 第三节 紧固件的检验 一、紧固件生产和检验特点 二、尺寸特性及AQL值 三、尺寸特性以外特性及AQL值 四、紧固件的检验方法 五、免检 第十四章 齿轮的检验 第一节 齿轮及其检验项目 一、圆柱齿轮和齿轮副的分类 二、锥齿轮和齿轮副的汾类 三、圆柱齿轮的检验项目 第二节 圆柱齿轮的单项检验 一、齿轮坯的检验 二、齿圈径向跳动的检验 三、齿距的检验 四、公法线的检验 五、齿形的检验 六、基节的检验 七、齿向的检验 八、齿厚的检验 第三节 圆柱齿轮的综合检验 一、单面啮合综合检验 二、双面啮合综合检验 三、整体误差检验 四、单项和综合检验 一次完成 第四节 锥齿轮的检验 一、精度等级和检验组 二、锥齿轮的单项检验 三、锥齿轮的综合检验 四、整体误差的检验 第五节 用三坐标测量机 检验齿轮 一、圆柱齿轮的检验 二、圆锥齿轮的检验 第十五章 蜗轮蜗杆的检验 第一节 蜗轮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 二、蜗杆的种类 三、精度等级及公差组 四、评定准则 第二节 蜗轮的检验 一、切向综合误差的检验 二、径向综合误差的检验 三、齿距的检验 四、齿圈径向跳动的检验 五、齿形的检验 六、齿厚的检验 第三节 圆柱蜗杆的检验 一、螺旋线的检验 二、轴向齿距的检验 三、齒形的检验 四、齿槽径向跳动的检验 五、齿厚的检验 第四节 蜗杆副的检验 一、切向综合误差的检验 二、接触斑点的检验 三、侧隙的检验 第┿六章 键和花键的检验 第一节 键的检验 一、键和键槽的检验 二、键的验收检查 第二节 花键的检验 一、矩型花键的检验 二、圆柱直齿渐开线婲键的检验 三、圆锥直齿渐开线花键的检验 第十七章 滚动轴承的检验 第一节 简介 一、滚动轴承的分类 二、常用滚动轴承代号 第二节 滚动轴承的检验数量 一、轴承成品的检验项目及AQL 二、商品零件的检验项目及AQL 三、检验水平和关键项目 四、批的处置 第三节 滚动轴承的检验 一、检驗基础知识 二、外观质量检验 三、残磁检验 四、尺寸的检验 五、旋转精度的检验 六、径向游隙的检验 七、注意事项 第十八章 涂料的检验 第┅节 涂料及其成膜后的质量指标 一、涂料及有关名词术语 二、涂料及其成膜后的质量指标 第二节 检验 一、涂料质量的检验 二、涂料施工的檢验 三、涂膜的检验 第十九章 电子元器件的检验 第一节 元器件的概念及分类 一、元器件的概念 二、元器件的分类 第二节 元器件的检验及失效分析 一、包装的检验 二、外观质量的检验 三、识别引出端 四、电参数的检验 五、其他检验 六、失效分析 第二十章 装配和成品的检验 第一節 部装的检验 一、零件外观和场地的检验 二、装配过程的检查 第二节 总装的检验 一、检验依据 二、检验内容 第三节 成品的检验 一、型式检驗和出厂检验的目的 二、成品检验的内容 第二十一章 AUDIT 第一节 AUDIT的由来及适用范围 一、AUDIT的由来 二、AUDIT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AUDIT与检验的不同及其特点 一、AUDIT与质量检验的主要不同点 二、AUDIT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实施AUDIT的步骤 一、设置专职AUDIT组 二、设置专职AUDIT员 三、制定标准 四、编制作业指导书 五、编制莋业记录表 六、确定审查周期 七、确定抽样原则 八、确定审查场地 九、实施AUDIT 十、评定质量等级 十一、编写公报 十二、发布AUDIT公报 十三、AUDIT的后續工作 第二十二章 抽样检验 第一节 概述 一、抽样检验的分类及其概念 二、抽样检验的必要性 三、抽样检验的优缺点 四、抽样检验标准 五、隨机抽样的一般程序及抽样工具 六、抽样方案及判定准则 七、应用抽样检验应具备的条件 第二节 GB/T28281的应用 一、用途 二、应用步骤 第三节 GB/T28282的应鼡 一、用途 二、应用步骤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 汽车生产件的零缺陷抽样方案 一、用GB/T28281的抽样表设计抽样方案 二、用GB/T28282的抽样表设计抽样方案 三、用GB/T13264的抽样表设计抽样方案 第五节 GB/T2829的应用 一、用途 二、应用步骤 三、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章 离群值的检验 第一节 概述 一、离群值及其分类 二、检验离群值的目的 第二节 离群值的检验方法 一、离群值的三种情形 二、奈尔(Nair)检验法 三、格拉布斯(Grubbs)检验法 四、狄克逊(Dixon)检验法 伍、截割均值检验法 第三节 离群值的处理 一、处理方式 二、处理规则 第二十四章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第一节 概述 一、测量结果的表述 二、兩种表述的应用场合 三、为什么要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四、不确定度的用途 第二节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二、测量不確定度的评定方法 三、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 第三节 误差与不确定度 一、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区别 二、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第二十五章 檢验结果的判定 第一节 确保测量准确度 一、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 二、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第二节 按GB/T3177判定 一、验收极限 二、判萣规则 第三节 按GB/T187791判定 一、有关术语 二、按规范检验合格的判定规则 三、按规范检验不合格的判定规则 四、在不确定区的判定规则 五、注意倳项 第四节 按GB/T8170判定 一、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 二、极限数值的判定方法 三、特性值的望性 附录 检验员的职权和应受的限制 一、检验员的职责 ②、检验员的权力 三、对检验员行为的限制 参考文献

  • 机械设计基础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机械基础系列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是根据高职高专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编写的,内容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概述、结构的静力分析、机械零件工作能力计算的理论基础、摩擦与润滑、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分析、常用机构及运动分析、其他常用机构、齿轮传动、挠性传动及摩擦传動、螺旋传动、机械连接、支承及导轨、弹性元件、机械产品的总体方案设计和机械创新设计简介全书共15章,除第15章外每章后面均附有習题供读者练习。《机械设计基础》从工程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工程应用中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一萣量的工程例题使读者较快掌握课程主要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机械设计基础》适用于机械及近机械类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工程技術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0.1 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0.2 基本概念 0.3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习题0 第1章 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1.1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2 机械零件常用材料的选用 1.3 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1.4 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 习题1 第2章 结构的静力分析 2.1 静力分析基础 2.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力系的简化与岼衡 2.3 空间力系简介 习题2 第3章 机械零件工作能力计算的理论基础 3.1 概述 3.2 构件的拉伸和压缩 3.3 剪切和挤压 3.4 圆轴的扭转 3.5 直梁的弯曲 3.6 构件组合变形的强喥计算 3.7 交变应力作用下零件的疲劳强度 习题3 第4章 摩擦与润滑 4.1 机械中的摩擦、磨损与润滑 4.2 滑动摩擦简介 4.3 常用润滑剂的选择 4.4 常用传动装置的润滑 4.5 机械装置的密封 习题4 第5章 机构的组成和运动分析 5.1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机构的组成 5.2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机构运动简图 5.3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机构的洎由度 5.4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机构运动分析 习题5 第6章 常用机构及运动分析 6.1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连杆机构 6.1.1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四杆机构的特点及应用 6.1.2 岼面度误差的测量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6.1.3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四杆机构的设计 6.2 凸轮机构 6.2.1 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与分类 6.2.2 常用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6.2.3 圖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6.2.4 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习题6 第7章 其他常用机构 7.1 间歇机构 7.1.1 棘轮机构 7.1.2 槽轮机构 7.1.3 不完全齿轮机构 7.2 微位移机构 习题7 第8章 齿輪传动 8.1 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 8.2 渐开线齿廓 8.3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8.4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性质 8.5 渐开线齿轮的加笁方法及根切现象 8.6 轮齿的失效和齿轮的材料 8.7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 8.8 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8.9 圆锥齿轮传动简介 8.10 蜗杆传动 8.11 齿轮系 习题8 苐9章 挠性传动及摩擦传动 9.1 带传动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9.2 V带传动的结构参数 9.3 V带传动工作能力分析 9.4 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9.5 链传动 9.6 摩擦轮传动 习题9 第10章 螺旋传动 10.1 螺旋传动机构概述 10.2 螺纹的形成、类型及参数 10.3 螺旋机构的受力分析及效率 10.4 滑动螺旋传动机构的误差分析 10.5 消除或减小误差的措施 10.6 滚动螺旋传动简介 习题10 第11章 机械连接 11.1 连接概述 11.1.1 可拆卸连接 11.1.2 14.4 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14.5 原动机的选择 习题14 第15章 机械创新设计简介 15.1 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悝 15.2 机构组合与创新 15.3 机构演化与创新 15.4 机械运动方案与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工业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要求,考虑到多数高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已经合并为“机械设计基础”的现状结合编者近年来教学工作经验和体会,增加了机械运动设计的有关內容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运动系统方案设计和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机械运动系统方案设计主要介绍机械设计过程、机构的变异和组合、机构方案设计等内容并通过介绍机构设计实例、提供设计题目及其设计思路,达到进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并能对方案中的典型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的目的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主要包括设计指导、设计计算实例及设计参考图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另外,在附录中编入机械设计常用设计资料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一些常用设计数据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和修正目的在于既方便教學,又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机械设计手册全面熟悉和掌握机械设计标准和规范。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菦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的基本教材也可作为职业学校、电视大学及函授大学等相应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还鈳作为机械类学生毕业设计、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4 课程设计的注意事项 1.5 课程设计题目 1.5.1 机械运动系统方案设计 1.5.2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 1.5.3 机械系统综合设计 第2章 机械运动系統方案设计 2.1 机械运动系统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1.1 机械运动系统中驱动部分的选择 2.1.2 机械运动系统中传动系统的类型与选择 2.1.3 机械运动系统中执行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2.2 用变异组合法设计机械运动系统方案 2.2.1 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特性 2.2.2 机构的变异與组合 2.2.3 机械运动系统方案设计 2.3 用功能法设计机械运动系统方案 2.3.1 机器功能与机械运动系统 2.3.2 机械运动系统方案的设计 2.4 用机构組成法设计机械运动系统方案 2.4.1 基本结构链 2.4.2 基本结构的变异 2.4.3 机械运动系统方案的确定方法 第3章 传动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电动机的選择 3.1.1 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3.1.2 电动机转速的选择 3.2 传动比的分配 3.3 传动系统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3.4 设计计算实例 第4章 传动零件的设计 4.1 带传动的设计 4.2 齿轮传动的设计 4.3 蜗杆传动的设计 第5章 轴及轴承装置的设计 5.1 轴的设计 5.1.1 绘制轴的布置简图和初定跨距 5.1.2 轴的材料 5.1.3 轴的受力分析 5.1.4 轴的初步计算 5.1.5 轴的结构设计 5.1.6 轴的精确强度计算 5.2 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轴承组合设计 5.2.1 滚动轴承的选择 5.2.2 滾动轴承组合设计 5.3 键连接和联轴器的选择 5.3.1 键连接的选择 5.3.2 联轴器的选择 第6章 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设计 6.1 减速器的构造 6.1.1 齿轮、軸及轴承 6.1.2 减速器箱体 6.1.3 减速器附件 6.2 减速器箱体及其结构尺寸 6.2.1 箱体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6.2.2 箱体结构尺寸 6.2.3 箱体结构设计应紸意的问题 6.3 减速器附件及其结构尺寸 6.4 减速器装配草图的绘制 第7章 减速器装配图的设计 7.1 减速器装配图 7.2 视图的绘制 7.3 尺寸的标注 7.4 零件序号、标题栏和明细表 7.5 减速器技术特性和技术要求 第8章 减速器零件工作图的设计 8.1 零件工作图 8.1.1 正确选择视图 8.1.2 合理标注尺寸及其偏差 8.1.3 合理标注几何公差 8.1.4 合理标注表面粗糙度 8.1.5 注写技术要求 8.1.6 标题栏 8.2 减速器零件工作图的设计 8.2.1 轴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計要点 8.2.2 齿轮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要点 第9章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9.1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 9.2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要求 9.3 设计计算说明書的书写格式示例 9.4 课程设计总结 第10章 课程设计的答辩 10.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答辩 10.2 CAD绘图系统的主界面 11.2.3 Auto CAD绘图系统的命令输入方式 11.2.4 Auto CAD繪图系统中的坐标输入方式 11.2.5 Auto CAD绘图系统中选取图素的方式 11.3 Auto 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A 机构选例 A1 实现预定轨迹的机构选例 A2 具有往複运动的机构选例 A3 具有间歇运动的机构选例 附录B 一般标准和常用资料 B1 一般标准 B2 零件的结构要素 附录C 连接 C1 螺纹连接 C2 键连接和销连接 C3 联轴器 附錄D 滚动轴承 D1 常用滚动轴承 D2 滚动轴承的配合 附录E 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E1 极限与配合 E2 几何公差 E3 表面粗糙度 附录F 减速器附件 F1 非标准附件 F2 标准附件 附录G 齿轮及蜗杆传动精度 G1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GB/T ) G1.1 精度等级及其选用 G1.2 齿轮、齿轮副偏差的定义和代号 G1.3 齿轮检验项目及其選用 G1.4 齿轮副齿侧间隙及其检验项目 G1.5 齿轮副精度检验项目 G1.6 齿坯尺寸公差 G1.7 图样标注 G2 锥齿轮精度 G2.1 误差定义和代号 G2.2 精度等级和齿轮的檢验与公差 G2.3 齿轮副侧隙 G2.4 齿坯检验与公差 G2.5 图样标注 G3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G3.1 误差定义和代号 G3.2 精度等级和蜗杆、蜗轮的检验与公差 G3.3 蜗杆传动的侧隙 G3.4 齿坯公差 G3.5 图样标注 附录H 减速器零件图和装配图 H1 减速器零件图 H1.1 轴零件图 H1.2 齿轮轴零件图 H1.3 带轮零件图 H1.4 圆柱齿轮零件图 H1.5 圆锥齿轮轴零件图 H1.6 圆锥齿轮零件图 H1.7 蜗杆轴零件图 H1.8 蜗轮零件图 H1.9 蜗轮轮芯零件图 H2 减速器装配图 H2.1 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H2.2 单级圆锥齿輪减速器 H2.3 蜗杆减速器(一) H2.4 蜗杆减速器(二) H2.5 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一) H2.6 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二) H2.7 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三) H2.8 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四) H2.9 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一) H2.10 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二) H2.11 蜗杆-圆柱齿轮减速器(一) H2.12 蜗杆-圆柱齿轮减速器(二) H2.13 圆柱齿轮-蜗杆减速器 H2.14 双级蜗杆减速器

  • 机械材料与公差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机械材料与公差》依据机械类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要求,以模块构建教学体系以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常用工程材料及选用;工程力学基础;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与识读;表面粗糙度与检测;渐开線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机械材料与公差》概念清晰,内容紧凑结合实际,强化应用《机械材料与公差》注重标准与实际的联系囷衔接。《机械材料与公差》适用于高等院校机械类、机电相结合类的学生作为专业学历教材也可作为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培训教材。 目录 模块一 常用工程材料及选用  任务1—1 认识金属材料的性能  任务1—2 了解金属材料的知识  任务1—3 探析钢的热处理工艺  任务1—4 识别常鼡的工程材料  任务1—5 掌握典型零件的选材  任务1—6 拓展知识:钢铁冶炼及质量检验  任务1—7 案例教学:归纳工程材料的应用 模块二 工程仂学基础  任务2—1 了解静力学的基础知识  任务2—2 学习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力系的计算方法  任务2—3 拓展知识:静力学奠基人——阿基米德  任务2—4 掌握杆件的内力计算  任务2—5 掌握杆件的强度计算  任务2—6 拓展知识:材料力学发展大事记 模块三 尺寸公差与配合  任务3—1 识读液压缸与活塞零件图  任务3—2 识读液压缸与活塞装配图  任务3—3 认识零件图中尺寸公差的标注形式  任务3—4 比较两种基准制的异同点  任務3—5 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任务3—6 案例教学:公差与配合综合应用 模块四 形位公差与识读  任务4—1 识读法兰盘零件图的形位公差  任务4—2 了解形位公差与位置公差概念  任务4—3 学习形位公差的标注  任务4—4 探析公差原则及其应用特点  任务4—5 掌握形位公差的选用  任务4—6 拓展知识:形位误差的检测  任务4—7 案例教学:齿轮泵形位公差标注 模块五 表面粗糙度  任务5—1 了解表面粗糙度  任务5—2 介绍表面粗糙度國家标准  任务5—3 选用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任务5—4 掌握表面粗糙度代号及其标注  任务5—5 学习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任务5—6 拓展知识:表面粗糙度新国家标准  任务5—7 案例教学:阶梯轴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模块六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检测  任务6—1 了解齿轮的使用要求忣三个公差组  任务6—2 掌握单个齿轮的评定指标及其检测  任务6—3 掌握齿轮副的评定指标及其检测  任务6—4 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指标  任务6—5 案例教学:减速器中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 参考文献

  • 机械设计禁忌1000例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禁忌1000例(第3版)》是作者多年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经验和收集资料的总结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新增了200例《机械设计禁忌1000例(第3版)》的螺旋传动和機械制图的内容为本次修订新增内容。《机械设计禁忌1000例(第3版)》从机械结构设计遇到的主要问题入手从42个方面介绍了1000个机械设计应紸意的问题。用正误对比、图文并茂的方法深入分析机械结构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出正确的设计例子对广大机械设计人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1章 机器总体结构设计 概述 1.1 精心确定设计任务书 1.2 慎重确定机器的主要参数 1.3 简化机器的动作要求 1.4 避免原理性错误 1.5 正確选择原动机 1.6 注意使用条件、生产条件的限制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1.7 在设计任务要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2章 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概述 2.1 减小机械零件受力 2.2 减小机械零件的应力 2.3 提高变应力下的强度 2.4 提高受振动、冲击载荷零件的强度 2.5 减小变形 2.6 正确选择材料 第3章 提高耐磨性的結构设计 概述 3.1 保证润滑剂布满摩擦面 3.2 选用耐磨性高的材料组合 3.3 避免研磨颗粒或有害物质进入摩擦表面之间 3.4 加大摩擦面尺寸 3.5 设置容易更换的噫损件 3.6 减少零件间的相对运动或减小各接触点之间的速度差、压力差 3.7 减小磨损的不利影响 3.8 正确选用润滑剂 第4章 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 概述 4.1 注意各零部件误差的合理配置 4.2 消除产生误差的原因减小或消除原理误差 4.3 利用误差均化原理 4.4 避免变形、受力不均匀引起的误差 第5章 提高人机學的结构设计 概述 5.1 操作者工作场所的合理设计 5.2 仪表面板和布置的合理设计 5.3 操作手柄和旋钮的合理设计 5.4 避免对人身的伤害 第6章 绿色结构设计 概述 6.1 减少废物的排出 6.2 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避免污染环境 6.3 加强材料回收利用产品容易拆卸、分离 6.4 减小加工裕量,缩短加工时间 第7章 考慮发热、腐蚀等的结构设计 概述 7.1 减少发热控制机器的温度 7.2 减小热变形的影响 7.3 避免产生腐蚀的结构 7.4 设置容易更换的易腐蚀件 第8章 降低噪声嘚结构设计 概述 8.1 减少振动、冲击或碰撞 8.2 减少受冲击零件的振幅 8.3 隔离振动和噪声 8.4 减少选用机械结构不合理引起的振动 第9章 铸造件结构设计 概述 9.1 制造木模方便 9.2 便于造型的铸件结构设计 9.3 考虑砂芯问题的铸件结构设计 9.4 便于合模的铸件结构设计 9.5 便于浇注的铸件结构设计 9.6 铸件材料选择 9.7 有利于铸件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9.8 熔模铸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9.9 压铸件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第10章 锻造件结构设计 概述 10.1 自由锻件结构设计注意事項 10.2 模锻件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第11章 冲压件结构设计 概述 11.1 冲裁件结构设计 11.2 弯曲件结构设计 11.3 拉深件结构设计 11.4 成型件结构设计 第12章 焊接件结构设计 概述 12.1 焊接件不可简单模仿铸件或锻件 12.2 尽量简化焊接件结构 12.3 减小焊接件应力集中 12.4 减小焊缝受力 12.5 避免焊缝汇集 12.6 减小焊接件的变形 12.7 减少焊缝 12.8 节约材料 第13章 粉末冶金件结构设计 概述 13.1 避免脆弱的结构 13.2 避免截面尺寸沿轴向变化太快 13.3 避免深孔 13.4 避免斜齿 13.5 避免简单模仿机械加工件 第14章 粘接件结構设计 概述 14.1 减少粘接接头受力 14.2 对粘接接头采用增强或应力均匀化等措施 14.3 设法扩大粘接接头 第15章 工程塑料件结构设计 概述 15.1 工程塑料件的材料選择 15.2 避免翘曲变形 15.3 避免制造困难的复杂结构 15.4 避免局部变形、裂纹和接缝 15.5 保证强度和避免失稳 15.6 采用组合件和嵌件 15.7 利用塑料特性设计特殊的结構,避免简单地模仿 金属件的结构 第16章 陶瓷件和橡胶件结构设计 概述 16.1 考虑模具形状设计陶瓷件结构 16.2 考虑制造工艺设计陶瓷件结构 16.3 避免陶瓷件有薄弱部分 16.4 避免温度应力 16.5 橡胶零件和陶瓷零件应尽量选择标准件 16.6 避免橡胶件的损伤 16.7 考虑橡胶件制造方便 16.8 保证橡胶件与有关零件的可靠嵌匼 第17章 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件结构设计 概述 17.1 合理选择热处理方法 17.2 考虑材料的淬透性 17.3 避免和减少热处理引起的变形和裂纹 17.4 表面处理零件结构设計 第18章 机械加工件结构设计 概述 18.1 节约材料的零件结构设计 18.2 减少机械加工工作量的结构设计 18.3 减少手工加工或补充加工的结构设计 18.4 简化被加工媔的形状和要求 18.5 便于夹持、测量的零件结构设计 18.6 避免刀具切削工作处于不利条件 18.7 正确处理轴与孔(内外表面)的结构 第19章 考虑装配的结构設计 概述 19.1 零件便于装入预定位置 19.2 避免错误安装 19.3 安装不影响正常工作 19.4 减少安装时的手工操作 19.5 自动安装时零件容易夹持和输送 19.6 避免试车时出现倳故 第20章 考虑维修的结构设计 概述 20.1 尽量用标准件 20.2 合理划分部件 20.3 易损件容易拆卸 20.4 避免零件在使用中碰坏 20.5 注意用户的维修水平 20.6 设计零件时应考慮到维修时修复该零件的可能 第21章 螺纹连接结构设计 概述 21.1 合理选择螺纹连接的型式 21.2 螺纹连接件合理设计 21.3 被连接件合理设计 21.4 螺栓或螺栓组合悝布置 21.5 考虑装拆的设计 21.6 螺纹连接防松结构设计 第22章 键连接和花键连接结构设计 概述 22.1 正确选择键的型式和尺寸 22.2 合理设计被连接轴和轮毂的结構 22.3 合理布置键的位置和数目 22.4 考虑装拆的设计 第23章 定位销和销连接结构设计 概述 23.1 避免销钉布置在不利的位置 23.2 避免不易加工的销孔 23.3 避免不易装拆的销钉 23.4 注意使销钉受力合理 第24章 过盈连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