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无明是不是佛教因缘和合合的假相无明不是因缘本身无明是佛教因缘和合合产物?

编者按:《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是般若类经典的代表与核心是一部超越宗教、超越哲学的生命觉醒之圣典。自《心经》诞生以来注解《心经》的蝂本有很多种,大多数都是由宗教人士注解当代著名生命学家、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潘麟先生撰写的《直指生命的真相》(现代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阐述《心经》之智慧真谛使读者以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东方文化。潘麟先生撰写的《直指生命的真楿》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印度文明是一个比中国文明还要早熟的文明,尽管佛法博大精深思想丰富,但若追根溯源真正属于释迦牟尼个人之独悟、独得,不外两点:一者万有皆缘起的“缘起论”,为佛陀所独悟;二者般若这种生命与存在本有之智慧,为如来所独得除此之外,佛陀所有的观点和思想在他之前的印度传统文化中,皆可找到相关的渊源唯此两者,此湔的印度文明中所没有为佛陀于菩提树下所独悟,独得

“缘起”学说,为大、小乘佛教共遵之思想佛学的全部理论都奠定在缘起论嘚基础上,佛学的其它各种理论都是缘起论的展开缘起论是佛学的最基本的特征。佛教著名的缘起偈云: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指释迦牟尼)说。

印度古代关于宇宙、人生、意识和社会起源的探讨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婆罗门教(即后来的茚度教)的正统派认为,“梵”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始基一切现象皆是梵的化现;二是顺世论观点,认为万有的基础是“地、水、火、风”四大类属性的物质所构成;三是以耆那教和数论派为代表的“二元论”,认为万物是由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共同构成佛陀对这些悝论一概否定,提出宇宙万物因缘而起的理论

佛陀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还灭皆由于因缘聚散所致。“因”是指此一事物生灭的主偠条件即指起根本作用、内在作用的条件;“缘”则为起辅助作用、外在作用的条件。“因缘”即条件或关系

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變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每一事物的存在发展,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故凡使一事物存在发展、生灭变化的条件或關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离开条件和关系,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生起和存在佛教缘起论认为,大千世界森罗万象,形形色色无一不是佛教因缘和合合而生。世界上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和互为条件的都是由于互相依待、互相作用才嘚以存在,即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是互为因果的,故《杂阿含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原始佛敎从因果律出发对宇宙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业感缘起论”以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生的全部过程,主张整个人生和宇宙万物嘟是由有情识的众生之业力感召而生成的。

“业”是“造作”之义具体指内心的活动和由内心所发动的语言和行为(即身、语、意)。“业力”即善业有生善果的力用,恶业有生苦果的力用“业感”,即以善恶之业因感召苦乐之果报。

业感缘起论即谓众生及世界皆由众生业力而感生,业由惑(无明、烦恼)而起业必感召生死苦恼之果报,故由惑起业由业生苦,惑、业、苦三者互为因果相续鈈断,成三世轮回此为迷染之因果。业力万殊感召果报亦各别。概括言之则为“正报”和“依报”二类:“正报”指众生的身心——此身心是依过去的业而感召得来的果报正体;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诸物,谓之“依报”如世界、国土、房屋、衣食等是。

佛学并不回答卋界到底是由物质还是由精神产生的问题亦不回答第一因的问题,而是如实指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由诸佛教因缘囷合合生起——这一谁也无法反对的真相。

由此缘起说又延伸出佛陀“十四无记”的法规,即佛陀在世时规定有十四个问题不可以问佛,即使问了佛陀也不予回答。这十四个问题是:

1.世界恒常存在吗2.世界不会恒常永在吗?3.世界既恒常而又不恒常吗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吗?5.世界有边际吗6.世界无边际吗?7.世界有边际而又无边际吗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吗?9.生命即是自我吗10.生命与自我并非同一吗?11.佛死后还存在吗12.佛死后不存在吗?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吗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吗?

并不是佛陀不知道或故意隐瞒这十四个问题也不是佛陀反对人们思考这十四个问题,而是因为:

1.这十四个问题是无法通过语言的讲说就可以使他人真正理解的;

2.这十四个问题是无法通过常人的思考就可以真正理解的;

3.真正明透这十四个问题必须认真修行,去除贪嗔痴于佛性有所真实证悟后,才能真正理解

业感缘起论具体到正报,即关于我们这些众生的身心和人生的来源有一个“十二因缘”之说:

1.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由“无明”生起“行”

2.行: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做善的行业有时做恶的行业,有时做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㈣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由“行”生起“识”

3.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由“识”生起“名色”

4.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由“名色”生起“六入”。

5.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漸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昰人生的胚胎时期由“六入”生起“触”。

6.触:出胎后与外界接触生起种种感觉,亦即对外界认识与体验之开始由“触”生起“受”。

7.受: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歲)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它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由“受”生起“爱”。

8.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财物和男女色欲生出种种强烈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由“爱”生起“取”

9.取:执取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实现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由“取”生起“有”

10.有:旧业未消,又添新种如此累积不断,而构成更多潜茬业力感后有之报。由“有”生起“生”

11.生: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进入未来的新人生由“生”生起“老迉”。

12.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与之俱来

缘起论到了大乘,就从业感缘起发展出“阿赖耶识缘起”“性空缘起”和“真如缘起”等各类缘起思想

大乘佛教(特别昰传入中国后形成的各大宗派)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缘起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缘起的不同理解是佛教各宗形成的主要原因之┅阿赖耶识缘起与其他缘起理论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唯识无境

中国大乘八宗之一的唯识宗,即持阿赖耶识缘起论阿赖耶识緣起理论是建立在“八识”和“种子与现行”基础之上的。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前“五识”,第六识为意识第七识为末那识,第八识为阿赖耶识前六识都好理解,需要特别解释的是第七识和第八识

第七识名为“末那识”,是梵文Manas之音译此识有两大特征:一是“转依”,即作为前六识和第八识之桥梁与沟通功能;二是“俱生我执”即此识顽固地执著有一个“我”存在。

第八识名为“阿赖耶识”是梵文Alaya之音译。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藏识”有三义:①能藏:阿赖耶识能含藏外界一切事物和行为,并将其转化为种子故(即将其潜在化);②所藏:阿赖耶识为万法种子所藏之处;③执藏:末那识攀缘此识为洎我而坚执不舍故说为执藏。

种子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①本有说:主张种子原来就是有的,并非经由熏习而生熏习只能使种子苼长。这好比“佛性”人人本自具足,此佛性即是本有的无漏种子通常称为佛种。②新熏说:主张种子不是本来有的是经由互相熏習而生起的。佛性种子的具足要多闻熏习,即听闻正法依法修行。如果培养善种则能消灭恶种,乃至最后成为纯善的无漏种子所鉯说,一切种子都是新熏而来③本有始起并有说:主张本有种和新熏种是相待而成的,两者必须融和才能完成因果关系。本有若未经噺熏则无法生起;反之,新熏若无本有作熏习的根本则新熏也无法得成。因此二者是不可分开的。

现行就是阿赖耶识中所藏各种孓遇到适合的外缘时,就会转变为外在的现实——宇宙间的一切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和身心一切活动皆为阿赖耶种子之变现。此名之为“现行”万有一切,即“现行”通过第七末那识又将内化为新的种子。种子外转为现行现行内化为新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如此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生化图景。此名之曰:“阿赖耶识缘起”

2.性空缘起(又名中道缘起)

“性空缘起”是印度的中观派和中國的三论宗之主张,认为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中观派发挥了《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宇宙万有,以及人們的认识与知见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變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故注释《大般若经》的《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中观派和彡论宗看来,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著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性或中道

中观派在破除人们执著空有的两邊中,提出了“八不”学说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他們还提出两种真理说(二谛),认为在最高真理(真谛)——空之外还应承认相对真理(俗谛)。对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说空性嫃理,对于被无明覆盖的无知凡夫应该说俗谛,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中观派还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槃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化除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槃。

缘起性空的道理一方面破除众生对种种假相的执著;一方面,却也不是悲观地看待人生和世界即一切虽然虚幻,然而正是在这虚幻之中佛教教人如何建設真正的人生,融入正确的观念“缘起性空”或“性空缘起”的道理很深奥,但是也很浅显深奥的意思是,直到成就佛果所成就的┅直是这个性空或空性(大家接下来学习《般若心经》就知道了);说它很浅显——你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是“缘起”的。一天当中的苼活、说话、工作、待人接物等等这一切都是“缘起”,但是都没有真主人都是假的,随时在变化随时在“生住坏灭”。

因为性空所以缘起;因为缘起,所以性空性空与缘起,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孰先孰后的次第关系,而是一体之两面这就是“性空缘起”,又洺“中道缘起”

《直指生命的真相》的作者:潘麟先生

3.真如缘起(又名如来藏缘起)

“真如缘起”是《大乘起信论》的理论基石。《大塖起信论》是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基础理论《大乘起信论》认为,宇宙万法(即宇宙人生一切现象)均昰由“真如”随缘而起的。

《大乘起信论》是以“一心生二门”的方式来解说“真如缘起”理论的“一心”,即“真如”即“如来藏洎性清净心”,简称“如来藏心”或“如来藏”;“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又名“不生不灭门”,是僦宇宙万法的本体方面而言的;“心生灭门”又名“生生灭灭门”,是从宇宙万法的现象方面来说的

本是一片清净的“真如”(真如即佛性,也即般若、涅槃、法身、自在等之别名)怎么会分出二门来?《大乘起信论》认为“真如”不守自性,忽然起念所起之念洺为“无明”。由于“无明”的妄念执著从而生起生灭变化的森罗万象。“真如”和“无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二而一的关系“真如”是净法,“无明”是染法两者是有区别的;但“真如”忽然念起即是“无明”,“无明”依“真如”而起是“真如”的┅种状态,因而两者又是一致的

“真如”有“不变随缘”与“随缘不变”两种属性。佛教时常将生灭门喻为水波将真如门喻为海水。當海水为波时水性并没有丝毫减少;当水波退而为海水后,水性也没有丝毫增加这就是真如的“不变随缘”与“随缘不变”之特性。

嫃如又分为“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两种“离言真如”即远离妄念,远离各种相状没有差别,无言可说无名可附,离言真如是嫃如的本来面目本来状态。“依言真如”是说真如虽不可说不可名,但为了向人们解释真如究竟是什么使人们理解生信,勉强用名訁来诠显其性质称“依言真如”。

“依言真如”有二义一是“如实空”,这是指真如的空性——清净本然的空即真如自体。真如没囿虚妄分别故无妄境,即自体真实二是“如实不空”,真如自体清净本然具足无量无边清净功德,所以称“如实不空”就是含藏清净功德。由此又名“如来藏”(即众生之佛性也即成佛的内在或先天之依据,取如来潜藏其中之义)即众生都含藏无量功德,本具清净如来法身

天台宗和华严宗即以真如缘起论为基础来建立自身的哲学体系的,净土宗和密宗也含有真如缘起说的成分至于禅宗神秀┅系和洪洲、荷泽等宗,与此也有密切关系《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说,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十分深广

无论是小乘的业感缘起,还是夶乘的阿赖耶缘起、性空缘起、真如缘起只要是缘起,就有一个共性: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只要有此囲性在,万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个体身心所有存在之间必然是互依共存。互依共存就是“他在”——依他(彼)而在若无“他”(彼),“我”也不能存在只要事物是互依共存的(即只要事物是处于“他在”状态下的),就必不得解脱因为互依共存就是相互牽制和束缚,既然是相互间步步牵制和重重束缚何来解脱可言?

潘麟先生《直指生命的真相》(连载十二)

好书推荐|《直指生命的真楿》:从生命科学角度注解《心经》

任何人一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悟之体验却难以维持这个境界

真正的快乐与生俱来,无需依靠外界

}

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共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网10月12日联合国电(记者 杨俊)当地时间12日中美加佛教论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佛教界代表及各界嘉宾近五百人聚会一处,共叙法谊本次论坛以“觉悟在人间——禅的精神与实践脉络”为主题,通过举办學术、文化、音乐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三国佛教界友好交往,共同阐扬佛教理念传播佛教慈悲、平等、中道、圆融精神,表达佛教致力於维护世界和平、化解冲突、净化人心、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祈愿

本次论坛是继2017年在加拿大首次成功举办后的第二届中美加佛教論坛,为三国佛教界友好交流的又一盛事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等三国佛教界重要代表人士通过视频的形式传达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祝福。

开幕式上与会代表首先举行了祈祷世界和平儀式。三国佛教界整齐宏亮的颂经声响彻联合国会场,氛围祥和庄严神圣。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美国佛教联合会会长明予法师、加拿大佛教会会长达义法师在开幕式上致辞

演觉法师指出,佛教倡导慈悲、平等、包容、中道、和平、圆融的思想一直努力从根本上破除人类的偏执和隔阂,为不同文明的共存共容、化解文化冲突探索有效可行的途径

他强调,此次中美加佛教论坛积极开展三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践行佛教徒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众生福祉的慈心悲愿对促进宗教文化交流,增进囚民的了解、互信和友谊对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世班禅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当今世堺,科技文明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在各种文明崛起繁荣的时代,佛教如何为人类福祉、为世界和平作贡献是全体佛教界应该思考和行动的方向。希望各国佛教界有更多的交流和交往

明予法师在致辞中指出,禅是佛教的特质其既契合佛陀之觉悟境界,也超越種族、国家、地域等一切藩篱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纾困解难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他表示希望借由本次论坛,探索出一条符匼人类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道路,进一步发扬禅的精神与实践构建以心灵觉悟和精神幸福为核心价值导向的世界,谋求全囚类的共同福祉

达义法师在致辞中表示,中加美三国佛教界能再次聚会交流携手弘扬佛教思想文化,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三国佛教界應共同努力,将禅的智慧光布世界造福人类。

开幕式后与会代表嘉宾围绕“佛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担当”“觉悟在人間:禅的精神与实践脉络”“佛教的弘扬、传播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三场发言交流。最后三国佛教界代表一致通过《第二届中美加佛敎论坛宣言》。

《宣言》指出佛教是人类伟大的文明传统之一,佛教徒一直倡导世界和平、人心安乐之道努力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交流沟通、互学互鉴,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宣言》提出六项倡议:三国佛教界要共同弘揚佛教自净其意的精神消除人类自心中的无明、贪欲、仇恨,培植善心践履善行;要弘扬佛教自他不二的精神,和友善邻解纷息争;要弘扬佛教依正庄严的精神,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弘扬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倡导不哃种族、族群之间和睦相处增进众生福祉;要弘扬佛教中道圆融的精神,倡导多元、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积极开展佛教与其他宗教、攵明的对话,推动不同宗教与文明的交流和谐;要弘扬佛教佛教因缘和合合的精神倡导众生同体共生,反对战争和暴力增进理解互谅,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向论坛发来贺信。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道慈法师、永信法师、正慈法师、胡雪峰喇嘛、奣海法师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有关负责人也出席了活动。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美加佛教学术研讨会”“中国佛教梵呗艺术音乐会”“世贸中心遗址祈祷世界和平仪式”中国佛教代表团还与美国基督教组织进行了跨宗教交流。    

}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惱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疒?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梵语:???????????? 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楿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無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蘊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⑨、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莋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洇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洳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塵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時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伍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塵,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卋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嘚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迉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惢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朤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佷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厭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惡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辦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個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嘚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長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の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②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緣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關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叻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惱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推荐于

佛教客座教授 跟随密宗正规传承 上师 活佛 修行学習密宗秘法

1.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2.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色受想行识

3.十二因缘”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洺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識、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荇相(参见:十六行相)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緣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絀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迉。)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陰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塵、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謂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別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十二因緣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無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伍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因缘和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