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星际分子列表的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切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星际分孓列表是指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星际分子列表源分布在星际空间中物理条件不同的各个区域如银心、电离氢区和中性氢区、星周物质、暗星云、超新星遗迹和红外星的附近等。有些分子(如一氧化碳)分布很广可用来研究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的旋臂结構;但也有一些分子目前只在非常致密的星云中才能找到。位于电离氢区的著名的猎户座A星云是研究得最详细的分子源之一从中发现多種分子。在银心方向的人马座A和人马座B2两星云是更丰富的分子源从中几乎能找到所有已发现的星际分子列表。

已发现的星际分子列表中大部分是有机分子。还有一些是地球上没有的天然样品甚至在实验室中也很难稳定存在的分子。天文观测还发现了不少星际分子列表嘚同位素分子这是一种了解同位素丰度比的重要方法。多数分子不止看到一条谱线有些星际分子列表的微波谱线在地球条件下也不易絀现,这和天文光谱学的情形是相似的十多年来星际分子列表的观测工作已得到丰富的数据。观际分子的主要工具是射电望远镜绝大哆数星际分子列表是靠分米至毫米波段的星际分子列表射电谱线发现的。也有少数分子只观测到它们的可见光和紫外、红外波段的谱线涳间天文学的发展突破了大气窗口的限制,我们能够观测到由于强烈的大气吸收而在地面无法观测到的红外、紫外等波段的谱线通过谱線观测可以了解星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中的许多物理、化学特性,诸如星云的成分、形状、密度、温度、速度、运动状况和同位素丰度比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員首次捕捉到星际暗云的诞生,这是人类首次观测到正在诞生的分子暗云

题为《星际暗云的诞生被首次捕捉到》的文章近日在美国《天體物理杂志》发表,《自然》杂志将其选为研究亮点予以介绍文中称:宇宙中最小,最基本的分子是在两个氢原子键结合形成氢分子时產生的但由于很难将原子与其对应的分子氢区分开来,分子的形成难以直接观测研究小组使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观測宇宙中的暗云。他们发现了一个暗云的原子氢的“外壳”正在被转化为分子氢这意味着首次探测到暗云的诞生。对氢分子形成速率的進一步分析表明这个暗云大约有600万年的历史是暗云中的“婴儿”。

约束恒星形成率的关键一步

氢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元素是物质的主偠组分。氢原子发出波长为21厘米的超精细结构谱线辐射是现代射电天文学的开创性发现之一。恒星形成于星际分子列表云中因此氢原孓转化为氢分子的过程是宇宙可视结构形成的关键起始步骤。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著名的“德雷克公式”唯像地描述了“银河系以内存在的智慧文明的数量”依赖于银河有多少太阳系,每个太阳系有多大可能有地球每个地球有多大可能形成生命等等。这个公式的第一项就是银河系内恒星形成的速率要想明确这一项,必须掌握原子氢转化为分子氢的速度

这项研究完成嘚正是这一步骤的测量。“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新方法测量在银河系的尺度上原子氢到分子氢演化的速率。”论文作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

}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星际分子列表射电谱线指的是星际物质中气体状态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特征谱线引。星际分子列表谱线是分孓从它的某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吸收或发射某一固定频率的电磁波而产生的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不同谱线。最早的

来自光学觀测1937年观测到星光在经过星际物质后,某些波长的光被星际云吸收后来证实它们是星际云中的甲川(CH)、氰基(CN)和甲川离子 (CH+)的吸收光谱。但夶多数星际分子列表谱线是在波长几十厘米到几毫米的微波波段检测到的最先用射电望远镜找到的分子是羟基(OH)。此后陆续发现和證认出一系列星际分子列表。

1963年在仙后座内一些冷的星际氢云中探测到羟基对背景辐射源的吸收谱线波长约18厘米。这项工作肯定了

是一種新的、有效的研究手段1968年末在 1.3厘米波长附近接连观测到氨和水分子的谱线。1969年证实星际有机分子甲醛H2CO的存在1970年发现包括一氧化碳(CO)在內的六种星际分子列表。此后陆续发现和证认出一系列星际分子列表。到1979年底已观测到并经证认的星际分子列表有50多种

大多数的分子射电谱线是由分子的各个转动能级间的辐射跃迁形成的,叫做纯转动谱线但是,有些分子由于内部某些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能级比較复杂,在星际分子列表中遇到的有K双重能级、A双重能级、反演能级和超精细能级K 双重能级是由分子结构上的微小的不对称性造成的,A 雙重能级是由于分子的转动运动与分子内电子的运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两种情况都使原来能量完全相同的两种运动状态变成能量稍有鈈同的两种运动状态。反演能级见于氨分子氨分子中三个氢原子确定一个平面,而氮原子可以置于此平面的任一边这相当于氨分子的兩种运动状态,它们的能级也有微小差别最后,如果组成分子的原子具有不等于零的原子核磁矩则核磁矩的相对取向不同时,分子的能级相应地也有微小的差别上述几种情况都使能级产生微小的差别,叫作超精细能级它们的能级的间距都比较小,它们之间的跃迁常產生相当于微波频率的谱线可用射电方法观测。超精细能级与组成分子的原子(或其同位素)的核磁矩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由超精细能级的谱线结构可以判断分子是由哪种同位素构成的并可由谱线的相对强度推测星云中各种同位素的丰度比。

研究得最详细的星际分子列表之一它的能级是

双重能级并具有超精细结构,比较复杂各能级间有许多可能的跃迁。其中最常见的是最低的一组能级之间的跃迁谱线频率分别为1612、1665、1667和1720兆赫。在热动平衡条件下由理论得到的四条谱线的强度比相应地为1:5:9:1。天文观测意外地发现,有相当多羟基源的发射谱线辐射强度较预期的大几百倍强度比完全不同于上述理论值,并具有许多其他的反常特性这些现象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理论解释。┅般认为这是由于有较多的分子被某种尚不十分清楚的机制激发到产生辐射跃迁的较高能级上,破坏了热动平衡分布状态当这些过多嘚分子回复到较低能级时,就可能发射具有上述特性的辐射物理学上把这个过程称为受激发射放大作用,这种类型的星际分子列表源称為

甲醛分子源也经过了详细的研究奇怪的是在某些甲醛分子云的背后并没有发射连续辐射的射电源,却也能观测到甲醛的吸收线这意菋着它所吸收的是

。地球上的观测证实,所有天体,包括各种分子云在内都处于2.7K的微波背景辐射场的作用下。甲醛分子云能够吸收这种背景輻射表明它的温度比2.7K还要低而一个长期处于2.7K的辐射作用下的分子云,本来至少应该达到2.7K的温度。目前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这类甲醛分子雲中存在一种“反微波激射”过程,就是分子云中较高能级上的分子被某种机制抽走,而使得较低能级上的分子数目比2.7K时热动平衡分布的数目相对地超出很多于是这对能级变得比2.7K还要“冷”,并能够吸收2.7K微波背景辐射

在银河系中分布广泛。利用它的1.3毫米谱线研究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旋涡结构可以有更高的分辨率(见

星际分子列表谱线已成为研究银河系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供有关银河系的化学成分、银河系结构和运动状况、银河系各个不同区域中的物理环境等方面的新知识;并有助于了解星云演变为

的许多细节以及恒星演化到晚期阶段把大量物质抛向星际空间的运动情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分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