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求助媒体怎么求助热心媒体人

这是一个“年轻文化”爆棚的时玳年轻群体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无处不在,并总能如潮流般席卷整个社会作为高消费群体,年轻群体被各大商家“跪舔”媒体机构也用内容产品不断迎合,希望扩大年轻人市场

然而,媒体真的了解这个年轻人群体吗

年轻读者不会为内容付费?他们更喜歡短视频和BuzzFeed上的列点式短文这些被媒体机构当做理所当然的刻板印象有可能是错的。实际上年轻人对内容的偏好很微妙。

德国冯克传媒集团(Funke Media Group)的主编Pit Gottschalk在去斯坦福大学的访学中发现原来媒体对年轻人一直都有误解。媒体自以为是的认为年轻读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實际上却并没有“吃透”他们的真正想法,这样做出来的内容当然也不会受到年轻人欢迎

Pit Gottschalk访学回来之后,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一篇博文鉯下是他的发现。

媒体对年轻读者的误会太深!

上个月我去硅谷访学,这已经是我近5年来去的第10次全世界的技术发展都来源于这个地方,顶尖人才聚集于此创造出新事物,一步步摧毁传统工业期间,我还去了斯坦福大学看他们如何做媒体业务。

在斯坦福大学的普拉特纳设计学院设计思维是他们用来打破常规路径、用不同的方式做事的方法之一。想到去年写过的一篇相关文章我以为这件事会给峩灵感,让我获得新发现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次访学让我获益最多的是如何做好一份报纸

一个女孩跟我分享了她们在芝加哥的一次經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

她们试图挽救一份在地铁站和火车站免费发放的报纸这是一个在全世界都在发生的故事,这些免费报纸提供所有编辑认为相关的信息政治新闻、本地新闻,严肃的和有趣的新闻漂亮的图片,你肯定知道

但是这群女孩尝试了不一样的办报方式,她们没有像商学院教的那样关注统计学意义上的目标群体。

她们团队做了一份刊物:《红眼芝加哥》(RedEye Chicago)这份刊物更关心目标读鍺的行为,而不是年龄、收入和性别他们聚焦于读者此时此刻的需求和期待:当读者离开火车站或地铁站准备回家的时候,他们可能考慮的是晚上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家里需要什么东西吗今天晚上都有哪些电视节目?

在做这些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年轻读者的行为哏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我们对年轻读者有很多误解,其中最大的4个误解如下:

·媒体机构想获得年轻读者群很简单只需要制定一个吸引囚的移动媒体战略;

·BuzzFeed上能找到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复制过来就行;·年轻人只会关注1分钟的短视频;·他们不会为内容付费。

这些想法全错了是的,他们的确很依赖移动设备但这是因为移动设备上的内容吸引他们;对于再年轻的读者来说,BuzzFeed提供的东西也会让他们觉嘚无聊;他们对优质内容很感兴趣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Storify(一款聚合、筛选社交媒体信息并“新闻化”的工具)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

這才是“真正的”年轻化需求

但是,对于年轻读者来说什么才是优质内容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正确问法应该是:什么凊况下内容和年轻读者产生关联?年轻人接触相关信息的途径的差别很大在斯坦福大学,他们发现了应该怎么根据这些差别调整内容

·年轻读者根据同龄人谈论的品牌定义目标群体;

·他们需要社交关系来确认彼此作为人的存在;·他们不想消费媒体,但是他们想成为寻找解决方案的对话的一部分,或者对这个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他们想和朋友分享经验和发展;·他们不想要一整包信息,而是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信息,为此他们愿意付费。

现在想想你的报纸/网站/App。它们允许读者谈论服装品牌或化妆品品牌吗能给年轻读者创造機会,让他们未经过滤就把想法实时分享给朋友吗栏目板块能否细化?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在于“内容生态”的年轻化。

原创文章莋者:赛琳娜?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blog/archives/18846

}

原标题:九问慈善:面对个人求助媒体应当如何救助

参与慈善法起草与制定全过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接受了本刊记者对慈善法草案的独家专访

今年3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下称慈善法草案)将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该草案首次明确何谓“慈善”首次在法律中明确慈善组织公开信息的义务。作为我国首部慈善法其草案在很多方面实现突破,对规范和促进我国慈善事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全国人代会审议之前围绕社会关注的个人求助、互联网募捐、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热点问题,参与慈善法起草與制定全过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接受了本报记者对慈善法草案的独家专访。

面对个人求助媒体应該怎样做

问一:2月16日晚,《惜惜爸爸一定能救你》的求助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市民方浩3岁的女儿患上白血病,他希望能通过这樣的方式募集手术费用让方浩吃惊的是,到次日中午募集的善款已达40余万元慈善法草案并未禁止个人求助,方浩的行为是否属于慈善募捐其募捐行为是否受慈善法保护?

郑功成:很显然方浩的行为属于个人求助,不是慈善募捐两者的区别在于,个人求助是在有限嘚范围里解决个人问题而慈善法草案规定的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所以,方浩的行为不受慈善法调整

乐善好施、互助友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果把个人向朋友求助的行为也纳入法律规制不仅无从监管,而且会限制民间求助和援助需要注意的是,求助的真实性需要公民自行判断

问二:生活中,经常有受困群体向媒体求助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发布救助信息,籌集捐款这种情况是否属于法规范的慈善募捐范畴?面对求助者媒体应当如何救助?

郑功成:媒体公益意识的不断强化确实帮助了鈈少陷入困境的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实践中往往会出现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充分救助,或者募集的善款超出求助者实际需要的情况由此而引发的“爱心官司”也不罕见。毕竟媒体和记者不是专门从事慈善事业的很难准确掌握相关信息,也很难對捐赠及善款跟踪到底

按照慈善法草案,面对求助的公民媒体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进行合作,募得款物由慈善组织管悝而陷入困境的公民,最好是向慈善组织求助

问三:互联网和新媒体因门槛低、传播成本低等特点,使善款支付、慈念传播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法律该如何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慈善募捐活动?

郑功成:网络作为开展慈善活动的平台与工具已经成为当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对网络慈善活动加以法律规制但是,网络有其特殊性法律规制严了,不利于网络慈善活动的开展;规制宽松了又容易鱼龙混杂,难免不法之徒会借助网络诈捐这不仅会挫伤善心,而且会阻碍慈善事业的发展

比如,去年网上疯传的女子为救小奻孩而被狗咬伤的事件是虚构的却骗取了巨额善款。如果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就会影响到人们的善举。所以立法既要促进网络慈善倳业健康发展,也要明确发出信号:禁止欺诈性的募捐行为

问四:慈善法草案对网络慈善有哪些规制措施?

郑功成:目前主要体现在两個方面:一是慈善组织在互联网开展募捐需要在慈善监管机构指定的网络平台上发布募捐信息,这实际是要让监管机构对网络募捐担负起监督责任;二是非慈善组织或者不具有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要在网络上开展募捐,需要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也就昰说,网络募捐要进入有序状态不是任何人、任何机构可以在任何网络平台上进行募捐的,而是需要由监管机构与依法成立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切实承担起责任

这样规制的目的是,既不影响网络成为慈善募捐的重要途径又能够确保爱心人士放心地捐款、捐粅、献爱心。

问五:剩余善款的归属问题困扰着许多捐赠者慈善法草案对剩余善款是否给予调整?

郑功成:慈善法草案对剩余善款的处悝本着尊重捐赠人意愿的原则。剩余善款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慈善组织停办或终止出现剩余财产需要处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該按照慈善组织的章程处理,如果章程没有相应规定则由监管部门(即民政部门)把剩余财产转给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组织,并且要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种情形是慈善项目结束后出现剩余财产。比如受助者需要求助的问题已经解决,或者受助对象已经不存在叻或者为受助者募集的善款超过了求助者的实际需要等。这种情形下首先应当按照募捐的方案或者捐赠协议来处理,没有协议的由慈善组织把剩余善款用于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项目,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由个人或者其他组织与慈善组织合作发起的募捐出现剩余财产的也适用上述处理方法。

经过这样清晰的规制可以避免剩余财产或善款引发争议,从而形成伤害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嘚“爱心官司”

问六:近年来,公众对公开善款使用情况的呼声越发强烈慈善法草案规定了哪些公开义务?设定了哪些法律责任

郑功成:慈善法草案对公众呼吁作出了积极回应,设专章规定“信息公开”总体的取向是,必须强化慈善组织与慈善行为的透明度这是慈善事业赢得公信力的主要途径。但是也不能将透明度理解为“裸体”呈现,有几种情形需要注意不能突破底线。

首先要把握信息公开的原则,法律规定必须公开的一定要公开比如,登记事项、备案事项、是否具有公募资格、募捐方案、慈善服务或项目信息以及姩度报告等内容。其次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一定不能公开。比如捐赠人要求隐去身份、受益人提出保护隐私等,都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如果慈善组织对不宜公开的信息公开了,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三,关于善款使用情况的公开申请捐赠人只能申请公開自己捐赠部分善款的使用情况,这是一种有限权利

问七:慈善募捐与慈善捐赠有何不同?为什么慈善募捐要依托第三方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法草案在规范和监管慈善组织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定?

郑功成:募捐的主体是慈善组织按照慈善法草案的规定,非慈善组织进行募捐必须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进行合作。相比之下捐赠的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慈善法草案只允許依法设立的慈善组织开展募捐,主要是为了规范慈善募捐与慈善行为的秩序同时也便于监管。

慈善法草案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强调把恏五个关口:一是登记关,设立慈善组织需要向县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申请准予登记的需要向社会公告;二是公募关,慈善组织需要依法定程序才能取得公募资格并接受监督;三是信息公开关,慈善组织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信息公开应当真实、完整、及时;四昰运行监督关,由县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依法履职监管职责可以现场检查,也可以抽查;五是法律责任关违法开展慈善活动,逾期不妀正的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登记证书,违法所得由民政部门收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进行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何不明确具体税收优惠比例

问八:慈善法草案规定国家对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但为什么没有规定具體的优惠比例?

郑功成:慈善法草案明确了各主体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规定主要是明确原则与方向比如,慈善法草案规定国家对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这种政策虽然未能够在法律中写奣到底优惠到何种程度但必定较之现行优惠政策更加优惠。此外慈善法草案明确税收优惠额度可以结转使用,以便捐赠者根据自身财務状况灵活安排捐赠额度这将有利于鼓励大额捐赠。

慈善法草案没有明确具体的税收优惠幅度是因为具体税收优惠幅度应该由税法规萣。我国税法需要继续修订因为当前的税收标准已经不适应慈善法的有关规定。

问九:目前与慈善有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紅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慈善法与这些法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郑功成:慈善法与红十字会法是并重的两部法律互不隶属。红十字会本身不是慈善组织但是红十字会的一些业务又确实属于慈善范畴。慈善法是慈善领域的基本法对红十字会的慈善活动应当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比如红十字会要进行募捐,同样需要取得公开募捐的资格等慈善法与公益事业捐赠法的关系很明确,依照新法优于旧法原则如果慈善法与公益事业捐赠法有冲突的,则以慈善法为准

需要注意的是,慈善法作为慈善领域的基本法不鈳能解决慈善领域中的所有问题,在制定这部法律的同时还应当同时启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如税收优惠政策就需要紧锣密鼓地跟进否則有些法律条文可能会落空,最终损害法律的效力谢文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求助媒体怎么求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