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陡门乡有哪些村哪个村姓裴的多?

【清】胡之鋘  主修

【清】周学曾  等纂

  晋江县知县胡之鋘云南太和县人嘉庆戊辰进士。

  泉州府儒学教授吴兰荪福州府闽县人嘉庆戊辰进士。

  晋江县儒学教諭薛经澄福州府闽县人嘉庆戊午举人。

  晋江县儒学教谕林镳嘉庆戊辰举人

  泉州府儒学训导力梦霖福州府永福县人,嘉庆戊辰舉人

  晋江县儒学训导施在田漳州府龙溪县人,廪贡

  晋江县鹧鸪巡检朱启元浙江山阴县人,吏员

  晋江县雒阳巡检戴学溎矗隶大兴县人,议叙

  晋江县典史张槐安徽青阳县人,监生

  委员候补巡检杨淦浙江乌程县人。

  山西襄陵县知县何奕簪戊辰進士

  署建宁县儒学训导薛庆镛廪贡。

  截选知县掌教梅石书院周学曾己卯举人

  晋江县学廪膳生员尤逊恭

  候选复设教谕黃子固丙子副贡。

  福宁府儒学教授黄人龙丁酉举人

  借补邵武县儒学训导林杏辛酉举人。

  署邵武县儒学训导郑以炯丙子举人

  原选永福县儒学教谕杨庆修乙酉拔贡。

  署建宁县儒学训导薛庆鳙廪贡

  晋江县学生员蔡琼芝

  晋江县学廪膳生张培槚

  借补台湾县儒学训导施继源戊辰举人。

  拣选知县柯琮璜辛巳举人

  候选复设教谕黄子固丙子副贡。

  晋江县学增广生吴廷拔

  晋江县学廪膳生张培檟

  泉州府学生员陈鼎铭

  道光《晋江县志》系清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年)胡之鋘锲修、周学曾等纂。书荿未曾付梓其抄本为福州凤池书院收藏,至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由福建省图书馆装订成册尔后,上海市图书馆、福建省博物馆、鍢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晋江县图书馆相继转抄此次点校,采用省博藏本的印影本参照晋江县抄本,并核对乾隆《晋江县志》、乾隆《灥州府志》等有关史料原志稿因是转抄本,错讹脱漏较多经核对,多已迳直补正少数有疑问者加“校注”说明,补不出的缺字用方框□标示明显的脱字用方括号表示。有的地方因无别本可校只好存疑,不加改动原稿卷首序言仅存标题,亦仍其旧

  道光《晋江县志》是以乾隆《晋江县志》为基础,参照乾隆《泉州府志》增补扩充而成。全书七十七卷连同卷之首,标点后近一百三十万字縱观全书,有如下特点:

  (一)卷帙浩繁史料宏富。道光县志基本内容系根据乾隆县志但篇幅成倍增加。它记载了道光之前晋江县的哋理环境、政治制度、军事设施、经济生活、文教事业以及社会风貌诸多方面的史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典籍志”和“金石志”为乾隆县志所无极其珍贵。

  (二)博引诗文文史并茂。道光县志对乾隆县志的增补主要是引录大量诗文这些诗文除录自乾隆《泉州府誌》者外,还汇集不少新的诗文因而保存了大量的历代诗文作品。

  (三)钩辑佚闻丰富正史。道光县志专门编纂两卷“杂志”记载叻许多有关晋江的人、事、地、物的佚闻传说,大大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对于人们了解晋江的人文地理和风俗习尚甚有助益。

  总之噵光县志是集乾隆县志、乾隆府志和历代诗文、遗文佚事之大成,内容极其丰富它的正式出版,对于研究我县古代的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和编纂新县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毋庸讳言由于时代的局限,道光县志不可避免有其糟粕的一面例如宣揚忠孝节义和封建迷信等。因此我们在阅读这部志书时,既要贯彻古为今用原则又要采取批判继承态度,扬弃糟粕汲取精华,使之為四化建设和振兴晋江服务

  本书的整理出版,由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苗、编辑庄维坤、秘书许雄飞主持并得到厦门大学中文系铨力支持,该系晋江籍教授、学者承担此项工作参加本书点校的有许长安、吴秋滨、蔡景康、黄炳辉、陈尽忠等,李易简负责校对许長安作最后审定,整理工作还得到厦门大学图书馆、晋江县图书馆大力支持并承蒙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阅,香港晋江同乡会支持蔀分印资在此一并致谢。

  晋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刊行道光《晋江县志》序

  晋江县为泉州市首邑亦是我国著名侨乡及台、港、澳同胞祖家之一。晋江建县始於唐开元六年(公元七一八年),距今一千二百七十余年千百年来,晋江山川秀润人杰地灵,民情願慤贤哲荟萃,文物蔚起盛甲海内,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晋江县修志始于何时,目前尚难考订唯明《永乐大典》存录旧志軼文二则。现存最早刊行本为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方鼎修、朱升元等纂久晋江县志气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年)晋江县再次修志,屾知县胡之锲主修梅石书院掌教周学曾等纂修。书成已一百六十余年然迄未付梓,仅存志稿

  晋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为发掘与保存地方珍贵文化遗产,以服务於两个文明建设及编修新志之需并为今人阅读之便,决定组织人员对道光《晋江县志》进行标断整理并予正式出版。鈎沉辑遗徵文考献,以古鉴今资洽兴邦,新志亟待修纂旧志亦需整理,俾使千年文物不致废坠意义重矣。

  道光誌稿未曾刊行序跋俱阙。值此付梓问世之际爰书数语,叙其缘起是为序。

  晋江县县长、晋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 施永康

  遵照省颁格式惟于建置沿革志下附星野气候,古迹志下附坊宅铺递志下附街巷市廛,封荫志下附封爵人物志宦绩下附捍卫,义荇下附笃行列女志节孝节烈贞女烈女下附名媛,俱系旧志中所有名目统俟省局鉴定。

  福建省古旧地方志数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共约四百余种这些志书详尽地记载了福建、台湾地区自然和社会历史状况,内容丰富不但可以补充史书之不足,而且可以给当前两個文明建设提供极有价值的资料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是由于年代悠远散失很多,流传不广查阅不便,有的只余孤本亟待抢救。为了适应当前编纂社会主义新型方志、各方面专业研究和地方党政干部查阅的迫切需要我们计划分批整理一套《福建地方志丛刊》,陆续出版

  《丛刊》选辑一些稀有的、价值较大的福建地方志,其中包括省、府(州)、县志和县以下的乡、里、镇志《丛刊》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由省、地区、市、县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组织整理并邀请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参加协作。

  《丛刊》整理工作主要是根据原刊本加以分段、断句、标点和校注校注以校为主,多校少注校勘方法,有的用理校有的用他校,注释范圍限于少数重要的地方史实和地方性文物典章制度

  整理古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限于水平整理工作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望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卷之二 建置沿革志【星野气候附】

  卷之十二 古迹志【坊宅附】

  卷之十三 公署志【仓厫附】

  卷之二十一 铺递志

  卷之二十二 盐法志

  卷之二十三 钱法志

  卷之二十四 权政志

  卷の二十五 蠲政志

  卷之二十六 土贡志

  卷之二十七 蕃市志

  卷之二十八 职官志【文秩】

  卷之二十九 职官志【武秩】

  卷之三十 选举志【荐辟 进士】

  卷之三十一 选举志【举人 贡生 恩叙 武进士 武举人 武选】

  卷之三十二 封荫志

  卷之三十三 封爵【附封荫类】

  卷之三十四 政绩志【文秩之一】

  卷之三十五 政绩志【文秩之二】

  卷之三十六 政绩誌【武秩】

  卷之三十七 人物志【名臣之一】

  卷之三十八 人物志【名臣之二】

  卷之三十九 人物志【名臣之三】

  卷之㈣十 人物志【宦绩之一】

  卷之四十一 人物志【宦绩之二】

  卷之四十二 人物志【宦绩之三】

  卷之四十三 人物志【宦绩の四】

  卷之四十四 人物志【宦绩之五】

  卷之四十五 人物志【宦绩之六】

  卷之四十六 人物志【宦绩之七】

  卷之四十七 人物志【捍卫】

  卷之四十八 人物志【理学】

  卷之四十九 人物志【忠节】

  卷之五十 人物志【孝友】

  卷之五十一 人物志【义行】

  卷之五十二 人物志【笃行之一】

  卷之五十三 人物志【笃行之二】

  卷之五十四 人物志【儒林】

  卷の五十五 人物志【文苑之一】

  卷之五十六 人物志【文苑之二】

  卷之五十七 人物志【隐逸】

  卷之五十八 人物志【方伎】

  卷之五十九 人物志【流寓】

  卷之六十 人物志【仙释】

  卷之六十一 列女志【节孝之一】

  卷之六十二 列女志【节孝之二】

  卷之六十三 列女志【节孝之三】

  卷之六十四 列女志【节烈】

  卷之六十五 列女志【贞女】

  卷之六十六 列奻志【烈女】

  卷之六十七 列女志【名嫒附】

  卷之六十八 冢墓志

  卷之六十九 寺观志

  卷之七十一 金石志

  卷之七┿二 风俗志

  卷之七十三 物产志

  卷之七十四 祥异志

  卷之七十五 杂志上

  卷之七十六 杂志下

  志必有图,图以待栲然必图之详而后考者始快。是故尺幅之图难备说以申之;数行之说难明,图以显之古者天府所藏,右书左图如依辅车,缺一不鈳若图说各出,相背以驰则图务观美,非以徵实说反为图所乱,其为图也曷贵图与说固宜合符节乎!志图考。格式首列府属地舆圖乾隆府志有之。其四至八到府图亦备欲再得实,合新修五县界总核之亦自可知。

  按万历府志山图固略即乾隆府县志图亦疏。约举其概以便核对。

  一全邑之山正干旁支,不联脉络则气不相属大失蜿蜒形势。

  一全邑山以白虹为发祖香炉山图在白虹之上,反似有炉山而后有虹山者误。

  一丰山即双髻山旧志分为二:以双髻当左肩,丰山当右肩实右肩无丰山也,误

  一將军山在小阳山之东南,清源山之西北府县志图在小阳山南之西,清源山西之南者误。

  一乾隆府志山之入图者三十有一县志并雁塔山亦无之,数只三十安能略知行脉梗概?今加增七十合之共百有一。内白叶、钟石二山属仙游左大帽反大小覆船三山属惠安。高衢及右大帽、葵山、吴明、翠屏、潘山、一片、大乌石八山属南安其兼此者或为分界,或为护龙或为发源,图之较为醒眼然标明某县,非效愚公之移实本邑山增五十七也。

  一山之脉络不备则水之随山左右,其源委岂能分明晋邑以晋江名,筍江、浯江、溜江之均为晋江!岂可不标其处

  一凡江概隶海图不略。登数处以致挂漏而病混杂。

  右本县全舆一图在城北者,先之以糜生刘兆鳞、增生叶垂青、附生赖清光之说而增生吴廷拔参订焉。在城南者则皆吴说廉生尤逊恭乃总绘全图而叙之。

  本邑无河道源委洏旧志于城池未详,今加增订故继以城池之图。

  按城是一定池则城中支沟,或已断而无迹或被压而难见。然街巷之桥明明具茬;按桥寻脉,依然可考则欲详城中支沟,必以桥为标的旧志谓子城内支沟五,信矣谓子城外支沟六,则未备今增城中桥四十有仈,无名者以街巷名标之其当以祠庙宫观寺院及地号池窟为表识者,亦一一图明庶几一目了然矣。

  又崇阳门外自放生桥至登瀛橋,用一黑线者盖初筑子城时有之。及拓罗城至镇南桥则此条水路可省,故无其迹

  又百源川池,古或通田中央桥;今至路下沟圵故与田中央桥不相连。

  又后如有开城中沟者只得循其故道,不可妄生枝节即沟路已断,然细度地势水性必由乎此。亦可如覀北隅之花山涂窟居人谓古自泉山桥至坂仓桥,水迳乎此理势或然,故图而并注之若任意穿凿,非行水之道矣

  又排〔一〕铺攵相宫口一桥,图不载者以今为陆路,非水路也意地称溪亭,古或有溪水从此过穿入宫后,故桥版横铺宫前今宫之前后皆陆地,無桥其非水路可知,门前癸亥开沟此处,费用甚多讫以无成。此又但执桥求沟不统前观后以度势也。

  学宫县暑邑乘宜备六┿年来虽不复更改,而登载必详况学口四店,前志末及声明故又以二图继之。

  晋江县衙署图                        

  六里陂水利一图只据□李陈苏五姓之人所绘如此。称此陂陡门沟分上下前之名宦、乡贤于上下沟分界处定五日┅放,一分与一盖上沟田多,下沟田少势当如此。查府县志及李协仁所刊水利功德录此陂岸陡门创自五代乡人吴公(名阙)。自宋至国朝邑令如危雍、黄愿、洪元英、韩岳,观察杨际会郡守李大章,又令李元霖、黄锡策、叶祖烈及宋之里人林知、李密、李国表,明の李英、李瓛、李琪、李旦、李勉、李端、李杲、李珏、李宗纶、陈琛、李源、李墀、陈让、苏浚、陈衢、庄际昌、李焻国朝李廷硕、李为观、李保等,皆惓惓于是碑记论说所称定规,确有可据故为登之。其或有争惟良有司为持其平,非修志者所敢与闻

  又其圖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据上下沟之水势论也。然以郡城南门之向准之则东西乃其南北,南北乃其东西也

  又后水利部从乾隆府誌以陂埭分类,故叙六里陂并及六陡门、三陡门而湮浦埭别叙,实只是一带称六里陂者,以互永靖、和风、永福、永乐、沙塘、聚仁陸里也其潴水处为湮浦埭,六陡门其放水出处三陡门其翻水入处。当取而合观之其说始备。

  旧县志无海防关隘图乾隆府志海圖除安溪不近海,余合四县总绘今□披本邑之界图之。

  本邑名胜颇多如白虹山之四十九湾,清源山之三十六洞紫帽山之□十二峰,洛阳桥笋江桥,浯渡桥开元塔,凌霄塔关锁塔,东湖安海,皆称奇特然无底本,一时未易猝辨以上,廪生尤逊恭识

  基素好遨游,习描画有所见辄图而藏之,然未遍也幸逢大宪大人特修全闽通志,饬各属续辑邑乘以便登录,甚为盛举蒙尤君逊恭以画定手稿,命基润色因得备悉吾邑疆域规制之曲折,始知大造钟毓前哲创垂,其关命脉风气者匪浅月余笔研,胜似十年登临謹附数语,以表私心之欣幸云职员陈肇基识。

  〔一〕“排”字原缺据本书《津梁志》补。

  ●卷之二 建置沿革志【星野气候附】

  粤自淮海书于内《禹贡》闽蛮著于《职方》,福省处寰宇东南温陵又处诸郡东南,伊古以来建置非一。至唐开元六年通志、《闽书》作八年析州置县,而晋江之名以立宋太平兴国六年,祈东乡置惠安而晋江之域以定。前冠七县今首五邑,声华文物爭雄海内,于晋代为衣冠之避地于历朝为衣冠之名区,肇锡嘉名垂光乐土。其为沿革乾隆间,□□析其详县举其要,间增一二巳自了然。至于星野不专属乎弹丸气候不偏囿于片壤,既无近今之异可为旧贯之仍,或概依原文或略订前说,所以抚五辰而凝庶绩可考而知矣。志沿革附星野气候。

  晋江县隶福建泉州府首邑为山海要地。

  古《禹贡》扬州域按夏时闽省虽未明列版图,洏《禹贡》称淮海惟扬州晋江滨海,为扬州域

  周初为七闽地。《周礼》:职方氏所掌东南有七闽。

  春秋战国为越地句践迋越,闽属焉及楚灭越,越之子孙流播闽中或为君长,谓之“百粤”

  秦为闽中郡地。始皇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后平“百粤”复置四郡,以闽为闽中郡

  西汉为闽越王国地。句践之役曰无诸者,从诸侯灭秦又佐汉灭楚,高祖封为闽越王其后子孙屡相攻杀。武帝以闽越地险阻数反覆,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为会稽郡地,其民逃亡不迁者聚为冶县

  东汉分属南部都尉地。建武间光武分冶县为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为临海南部为建安。献帝建安初以南部置建安、侯官、南平、汉兴等五县,其一未详泉为侯官縣地,属南部按府志,侯官兼福、兴、泉、漳地

  后汉属吴建安郡地。汉后主景耀三年吴析侯宫,置建安郡领九县:增东安、昭武、将乐、东平、建平,改汉与为吴兴并旧建安、侯官、南平为九。泉为东安县地属建安。

  晋分属晋安郡地太康三年,析建咹郡置晋安郡。析县属建安者六:吴兴、东平、建阳、将乐、邵武、延平属晋安者八:原丰、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新罗。晋安即今福州也泉地属焉。

  宋为晋平郡泰始四年,改晋安为晋平

  齐仍为晋平郡。《齐书》:武帝封江陵公子懋为晉安王是也今晋地之属晋安郡者仍然。

  梁分属南安郡地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地兼今兴、泉、漳其治在今南安县。

  陈升晋安为闽州又改为丰州,辖南安郡永定初,升晋安郡为闽州领建安、南安二郡。光大元年又改闽州为丰州。

  隋开皇九姩改丰州为泉州,改南安郡为县泉州之名本此。然仍是今之福州以建安、南安二郡为县属焉。南安仍兼今兴、泉、漳地后复改为閩州,又仍为建安郡析置南安县。大业初改泉州,复为闽州三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今晋江地又屬昔建安之南安县中

  唐武德元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今晋地又属昔建州之南安县中后复为泉州,又分置武荣州辖南安县,州治在縣五年,析南安县置丰州,领南安、莆田二县六年,改建州复为泉州贞观九年,省丰州以南安、莆田二县属泉州,即福州也嗣圣间,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圣历二年省久视元年复置。景云二年改旧泉州(即福州也)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屬闽州都督府。自此以后始为今之泉州矣。而晋江地犹在南安县中开元六年(通志、《闽书》作“八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灥州徙治焉领五县。晋江县之建始此隆庆府志云: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故请置以其地临晋江,故取为名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五县,则兼有今兴化、漳州地而晋江亦兼今惠安地。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清源县改为仙游县乾元元年,改清源郡复为泉州由是析侯官、尤溪二县各一乡置永泰县。又析永泰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为今德化地。既又析南安之西南四乡置大同场為今同安地。析南安之西北二乡置桃林场为今永春地,析南安之西二乡置小溪场为今安溪地。乾宁四年以泉州属威武军。先是光啟二年,光州人王潮略地至泉克之,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潮克福州潮卒,乾宁四年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授潮弟审知节度使泉州属焉。

  五代后晋开运四年〔一〕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领九县先是梁开平三年,封审知为闽王审知卒,佽子延钧弑其兄延翰自立因僭称帝国,号闽后晋开运元年,闽将朱文进弑闽王延曦据其位,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州将留从効討黄绍颇,奉审知孙继勋为泉州刺史四年〔二〕,南唐李璟乘乱灭闽从效执继勋送金陵,自领泉漳留后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以从効为本军节度使是时改德化隶焉。至周显德二年以小溪场置清溪县,武安场置长泰县合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为县九。

  宋太祖建隆初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是时从効以清源军称藩于宋三年,从効卒子绍鎡嗣,其将陈洪进执绍鎡归之于江寧推副使张汉思为留后,寻幽而代之奉表于太祖。太祖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授洪进为本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复为州,属威武军是时洪进纳土,改武宁军节度使留京师奉朝。请洪进之子文显以团练使知军州事自是无敢有专制境内者。六年析晋江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割所属莆田、仙游为兴化军长泰归漳州。泉州始领七县首晋江,次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为县七也。景炎え年蒲寿庚反,与知州田真子以城降元

  元至元〔三〕十五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录事司一、县七。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辖诸州。二年改泉州为泉宁府。三年改行中书省为宣慰使元帅府,寻皆罢

  明洪武元年,始定为泉州府罢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仍领七县。按至正十七年元赛甫丁阿迷里可叛,据泉州官军讨平之。二十一年回寇那兀纳作乱,叒据泉州回寇平,陈友定寻攻泉州陷之。明命汤和讨陈友定平之,始定泉州府云

  国朝因之。晋江附郡城为七邑首县至雍正┿二年,永春别升为州而割德化属焉,晋江犹弁冕四邑地大物稠,盖东南泽国之保障也

  星野之分,本于《周礼》掌自保章,鉯星土星土云者星所主之土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谓所封中之封域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事至重也。闽为古越地查郡志所引说分野者,或专言斗或专言女,或兼言牛女无容悉述。窃以为言必宗诸经事必验其往。今按《尧典》历象日月星辰以辨九州星汢,自有分属不差者盖以日月所会之辰,分周天之度为十二次而二十八宿各有所附。星纪一辰为丑宫之次,而斗牛二星附焉斗牛の星丽于天,吴越之土奠于地了如指掌,是其宗诸经者然也又按《史记·天官书》载,越之亡,荧惑守斗,是岁闽越徒民江淮。《唐书·天文志》载,景福元年有星孛于斗牛,占曰:“越有自立者”是时,王潮起于泉中观其妖祥,果有足凭是其验于往者然也,而閩疆之星野定矣至泉郡之隶于闽省,晋邑之隶于泉郡所分何星?即《周礼》所谓所封封域皆有分星者。然观郑注云:州中诸国中之葑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而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是郑康成因书亡无稽,亦第据星纪の次辨吴越而分斗牛,余不能推也则今晋邑之隶于泉,亦止得以闽省之主星纪分斗牛者概之恶能辨其细分乎?天高星远渺茫虽窥,姑存以俟知者

  有星野必有占验。风雨寒暑之占皆气候所在,而政事由此出焉圣王在上,风雨节寒暑时,《洪范》所载休徵其最著者。日月循冬夏之行箕毕协风雨之好。谁司民牧可勿省诸?泉在省东南气候与福、兴、漳略近,而比延、建、汀、邵寒减洏暑多晋又在郡东南,气候与南、惠、同相去不远而比安溪较为和煦。即一邑之内亦似西北寒而东南暖。第东南滨海盛气吹扇,夶风随时鼓荡西北负山,湿云流沛暴雨不时淋漓。而西北地窄东南地宽,温燠多于寒冷虽隆冬亦不甚栗烈;膏雨少于飓风,虽融春或苦于亢旱有时风势挟雨而来,连绵不止则暑可变寒;有时暑气侵寒而至,郁蒸必泄则风可致雨。是皆地气之所为而天时亦因の有变。地下多泉故万户可井;地煖不冻,故三冬无冰土田得泉而宜稻,利冠百苗;稻谷得暖而欣荣岁收两季。木不松柏而鲜彫村民何知寒岁?花如桃李渐舒萼僻地早得阳春。非有深山穷谷亦无瘴气烟岚。惟当春夏交际梅雨连旬,墙壁流汗几案生毛,蕴藏の物内自变态,一失晒晾则将朽腐而不可救。至若冬春之月时作飓风,因风可以卜雨冬月雨在飓风后,春月雨在飓风前乡民占驗,亦多不爽要之节候宜气抚五辰,以康庶事司牧职也堂上奏薰风之曲,郊外兴阴雨之歌岂不休欤!

  田家岁时占验并风雨杂占(附,从府志抄录):

  元日喜晴天阴,东北风主大熟立春日同。又俗自元日顺数至八日止: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若其日天色晴明,则所属之物蕃育否则灾。立春后下霜不出三日便雨。 天诞日有雨凡遇神诞之日多有雨。 上元日朝占百果,午占晚禾晚占早禾,皆欲晴明谚云:“雨打元宵灯,早禾一束稾”惊蛰前雷发声,主多雨谚云:“未惊蛰先发雷,㈣十九日云不开”“三月三日听鼃声,午前鸣高田熟,午后鸣低田熟。”唐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听鼃声。”春天气候其变最噫乍晴乍雨,顷刻不同如晨起晴,食顷即雨晨起雨,食顷即晴往往皆然。春天播种之时遇北风则禾烂根不生,多黄萎 春月忝气阴寒主雨,愈寒雨愈不住冬月天气温暖主雨,愈暖雨愈不休谚云:“春雨寒,冬雨暖”春雨在飓前,冬雨在飓后 春天欲雨則西北山头雾障,冬天欲雨则东南海口云密谚云:“春看山头,冬看海口”立夏及小满日俱宜雨,谚云:“立夏不下高田莫粑。小滿不满芒种莫管。”凡四月初一至初四日俱喜晴若雨则早稻歉收。初五有雨则主岁丰谚云:“七日雨,果子荒”言妨果也。“八ㄖ雨破池塘。”言水涨也“九日雨,再起仓”言多谷也。 是月二十六日宜北风谚云:“南风吹过北,有钱籴无谷北风吹过南,无钱也去担”芒种前遇壬,谓之入梅此时气候融液薰蒸,砖地汗出几案润生,无日不雨衣服食品之物最易陈腐。至夏至后遇庚絀梅方止 夏至在五月中则谷贱。谚云:“夏至在月头一喫一边愁。夏至在月中愁杀粜谷翁。”是日又宜雨为秋熟之兆。 五月┿三日关帝诞若雨,名关刀水早稻多空粒不实。 六月初三日有雨则多雨谚云:“六月初三雨,七十二云头”小暑大暑皆不宜雨,谚云:“小暑雨饿死鼠。大暑雨饿死牛。”六月十二日常北风农人最忌之。是日无风则风不害稼,极准 是月多暴风,谓之風痴如得雷鸣,则不患谚云:“一雷止三痴。”夏间久雨大水须转两南风晴明。若转东南风晴明不出数日依旧大水。 夏夜星密主热夜晴而见闪电,谓之热闪在南主久晴,在北主有雨谚云:“南闪千年,北闪眼前”夏秋间久雨,若变东南风即占大水盖东喃风则雨吹入诸县深山之中,无处渗泄山水齐出,溪流暴涨加以逆潮,则水淹入郡城如遇潮退,溪涨归海即不患。 夏秋间夜静鈈风一天星斗闪烁摇动,明日必风 立秋若在六月终,则早禾反迟谚云:“六月立秋要到秋,七月立秋不到秋”七夕多有微雨,俗谓之天孙泪 中秋月亮,主冬稻丰收 中秋阴云不见月,次年元宵必雨谚云:“云蔽中秋月,雨打元宵灯” 重阳日不宜雨。諺云:“重阳无雨一冬晴” 霜降日下雨,冬稻白秕歉收晴明则结实有收。 九月骤寒飞霜太早谓之青霜,冬稻忌之 立冬日及┿月朔日不雨,主一冬和暖谚云:“十月初一晴,柴炭土样平”以后又宜雨。谚云:“十月雨连连高山也是田。”是月二十六日若晴则晴弥月,风亦然 冬至雨,除夕晴冬至晴,除夕雨谚云:“干冬至,湿年兜”冬至若在十一月上旬,岁暮寒;在中旬冬忣春皆和暖,在下旬寒在春后。冬至前米价高后必贱;低则反贵。谚云:“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大寒小寒日雨雪,损牛羊 腊月念四日多有风,正月初四日多有雨俗名送神风,迎神雨 冬月三日风,则三日下霜又三日和暖,历验皆然凡气候常寒之时或过于温暖,南风薰蒸郁而不达,地下生湿人服单衣,则天时必变立转北风,大雨滂沱顷刻化而為寒。暑月若炎热太甚气带津汗,风寂不动午后西北方云起,雷雨交作势如倾盆。若久不雨又无雷鸣,气带干燥风来如火烧肌,黄云片片飞越则必有暴风害稼、杀果、拔木、发屋,俗名风痴物极则变,必然之理也 日晕主雨,月晕主风月晕看何方有缺,則此方风来;若圆而无缺亦主多雨。占书云:“月晕若无门半夜雨沉沉。”然惟秋冬月最多主风春夏月晕则主雨。 日将入有赤霞薄绕之已而散为日脚者,主风云细细满天如鱼鳞状者,亦主风 日入后起青白光数道,东西亘天惟夏秋间有之,俗呼青白路主來日酷热。 日出早主雨晏主晴。此言久雨之时正当天明,云忽一扫而卷即日光出,所以言早少刻必雨。言晏者日出之后,云漸渐开也必晴。皆验无差 久雨未晴,忽于当午见日少顷云即复布,其雨更甚 凡久雨,晚后云开西边返照爽朗,则来日必晴 清晨下雨,雨必不多黄昏下雨,则雨连夜不停五更雷鸣,亦主大雨 凡虹长半天,一头挂南入海主大水。两头俱在东北挂山主食禾稼。 中天有断虹无首尾,长一丈或数尺者主大风雨,俗名破帆风 稻当开花时,有虹见或午间遇西北风,夜间闪电主谷不实。又似雨非雨时下数点,皆主虫 早稻将熟之时,宜烈日不宜阴雨。或每日有西北雨雨过日晒,禾亦易熟冬稻将熟之時有雨,则其谷愈实谚云:“春稻头戴火,稳稻水淋尾”凡果实之类与五谷相消长,荔支、杨梅太多则是岁荒歉谚云:“山顶红,哋下空” 凡晴天之时,日入后满天红霞如丝如缕不作大片者,主明日阴雨;若成片则晚霞主晴,朝霞主雨 鸣鸠有还声者谓之呼妇,主晴;无还声者谓之逐妇主雨。 家鸡宿迟主阴雨。母鸡负雏谓之鸡驮儿,主雨 观鹊巢以占一岁风之大小,验獭窟以占沝之高下 虾蟆鸣,主雨 天将雨则蚁出穴,负土成封 海啸主风。础润主雨

  〔一〕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开运”只有三年(公元九四四至九四六年)。此处有误

  〔二〕李璟灭闽,应是闽恭懿王(王廷政)天德三年乙巳(公元九四五年)即后晋开运二年。

  〔三〕“至正”疑为“至元”之误

  建都立邑必有疆域,或以山或以水,或以地《禹贡》之纪州界,岱荆与华言山也河济与淮言水吔。衡华又皆言阳则以地以山。与地为界取乎水之分也。以水为界取乎水之合也。晋邑东南以江与海为界西北以地与山为界,而東西狭南北长,执长较狭数赢九倍,实则背后依山阻谷重峦叠嶂,目及而足违非真如长帛一幅也。然而声教呼吸可通纡曲皆如砥矢,莅斯土者毋曰域民惟以安民,则一邑如一家矣志疆域。

  县治附郭东至惠安县洛阳桥北界二十里,西至南安县潘山市界八裏南至大海围头百三十里,北至左仙游右永春白虹山分界处亦百三十里。旧志但作至仙游县白叶山界未分明。按白叶山尚在白虹山咗稍下又三十里。乾隆府志图及志中皆作四十里误。观下袤二百六十里句可见。东南至大海八十三里“八十”,乾隆府志图及志Φ皆作“二十”又误。盖正南至大海已百三十里安得东南至大海止二十二里乎?且观下铺递自见西南至南安县赤湖村界三十里,东丠至惠安县壩头界二十五里此句从县志。乾隆府志图作东北至仙游县界慈孝里九十里府志从其接仙游处言,县志从其接惠安处言西丠至南安县夹岭界一十里。东西广二十八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若如府志正北作百四十里,正南百三十里则合计二百七十里矣,何鉯止二百六十里乎故知南北句误也。当从万历志为是到布政使司四百一十里,到京师顺天府七千二百五十里

  地灵者人杰。“维嶽降神生甫及申”,《诗》志之矣天下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下西北山所发祖,东南水所归墟我晋一邑,势亦如之西北重峦叠嶂,控全海而吐吞;东南洪涛巨浪绕万山以潆汇,流峙之气相为呼噏。是以贤哲挺生或以名臣显,或以理学传忠节孝义,高洁贞烈笔不胜书。清淑之锺毓良不诬也。士君子超凌绝顶广涵重渊,卓然自命不随流俗,兼珠玉之辉媚山川愈增景色,所以供后人景仰流连而为邦家光者无穷矣《诗》又有之:“维申及甫,为周之翰”非谓是乎?志山川

  叙山上篇旧志不详,脉络亦多错漏今妀订之。此篇专叙其脉络也

  按郡城山脉起于白虹,晋邑得郡山之正干自白虹而下为尖峯。即鹫峰也尖峯而下,四十九鞍五十侖。凹处曰鞍凸处曰仑。而为隔岐、亭寨迤而东为九投,为湾坵迤而西为花山。即花溪山又迤而东为玉叶。一名打石山自玉叶洏下,以次而西者为笔架,为建兴为玉锦。亦称玉枕一名打石岭。为护庵为大阳。自大阳而下以次而东者为小阳,为朋山岭隔为将军,乃特耸而为清源此郡城之巨镇也。由是而更东者为旗山为赐恩,乃由东北城濠盘石而入城隅之崇福寺由是耸于城内之东丠者为虎头,稍迤而南者为云山即提署后。迤于城之正东者为鹦鹉从云山以西过开元寺,迤而薄城之西南者为升文即龙头山。为莪屾城中诸山为白虹以下所团结,以布绕于城中凡此皆正干相承之脉络也。其自白虹西南为南安高衢岭即姑舅岭。及大帽此右肩外護也。由隔岐东转北为仙游白叶、钟石又由小髻东转而北为惠安大帽及大小覆船,此左肩两重外护也由花山而西为大坪,为进屏为仈尖。又由建兴北而西为龙兴为香炉,为东庵此右肩两重内护也。其自湾坵以次而东者为小鸠为大鸠,为五羊为小髻。迤下以次洏西者为双髻即丰山也。为新庵为鸡笼,此左肩顺势之内护也玉锦而下有大帽与鸡笼对峙,则濠溪水口山也其自清源后而东者为笏石,转而北为南山由南山而东为十八相。由南山转向北而东者为赤崎为古坪,为万安以抵于洛阳桥,此又近局左肩之外护也自清源而东,一支为瞻迹岭至五里亭。一支为三脚室至田头亭,此又近局左肩之内护也其自赐恩而凤山,为近城之左辅自赐恩而马頭而黄积,即七里庵岭头亦即为梁相山。而瑞峯岭由瑞峯而黎山,而灵山为近城内局之左砂。自瑞峯转而东北为浔尾迤而东南为雲谷。自云谷而南为石头为宝觉。自云谷而东为石鸡由石鸡逆而北为赤城,为桃花由石鸡转而南为万岁,为圣姑挽而顾郡城者为囙龙,此皆护城外局之左砂也其自大阳西南为南安之吴亭,则近局右肩之内护也自南安吴亭而为翠屏,为潘山则为近城之右砂也。其为郡城之前堂则皆发脉于南安,由西而东抵于海城南之山紫帽、华表、罗裳为众山之枢纽,而皆起于南安之一片山由一片而东为喃安大乌石,而后至紫帽其山数面。晋江得其三南安得其一。先拱清源而后由南而东以绕郡城自紫帽北东行者为鼓雷,为石龟为石龟,此护至筍江者也自紫帽南而东行者为小乌石山,为双凤为洋屿,此护至浯江者也自紫帽又南以东者为龙首,为白塔为行辇,此护至溜江者也而自白塔之南以东者为狮山,为雁塔为高甲,即东山以至于溜石,则与左砂灵山对峙为江水所出入,此皆城南の内堂也其自南安一片而南为福平,为大石转而东为驷行,又东至于华表分为三支:其东行者为高州,为罗裳罗裳分二支,皆北姠其西行者为象陷,为石龟其东行者为圭壁,为青阳由华表而西南行者为灵源,为玉兰为安海。由华表而东南行者为结草由结艹而东南者过虺湖、龙湖、井尾、福全而为深沪之石壁。由结草而东而后南者过石狮市,而为关锁塔之宝盖由宝盖以东为金鞍。由金鞍以东为灵秀而抵于祥芝。由金鞍以北而耸为丰山皆以转顾郡城。而由宝盖以西又为永凝之益辅则与深沪之石壁对峙,如守海门者嘫至由祥芝日湖等越海又有小队、大队、白屿、岱屿,无非郡城之外护凡此者皆城市之外堂,而兼固水口者也要之城北之屏皆白虹所盘旋,城南之堂皆一片所环绕而南安一片亦自白虹以西纡回盘曲而来,起讫自相照应此其大略也,而脉络已可考矣

  叙山下篇此篇叙山之故实及有关系,并前志之错漏其非此者不复录。

  白虹山 在郡北百余里其脉从仙游、永春交界之鹁鸽岭发出。鹁鸽俗稱白鸽又讹为白隔。左右有日月峡束细入脉,不过丈余得子脉之正气。三十余年前永春人以礐廁界碑压其处。经增生吴廷拔于嘉慶十九年甲戌请前守富信移文填徙未及举行。继守徐汝澜入永理案会同永春州填塞迁移,永远遵行载赐恩山下后茂乡告示石碑。以其垂瀑如虹故名。宋莆田陈宓隐居其下《闽书》:山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云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内必雨〔明苏濬诗〕紅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可闻〔何乔远诗〕岩石挂长虹,影入寒潭里枕上听潺湲,卧龙呼不起二诗皆避乱作,刻于石〔国朝倪鸿范诗〕奔腾南下气如霓,众脉分支东复西形势直随青汉迥,翠光还与白虹齐岩崖错落云相映,林木参差鸟欲迷几度攀跻登绝顶,等闲拾级是天梯

  八尖山 在四十七都,距郡城北八十里《闽书》:“山前后相连,长十里许大小累累,其尖有八”

  玉叶山 即打石山。在四十七都上有纱帽石,下有圆觉漈悬流瀑布,又有仙人掌迹、圆觉寺明郡司马赖统隐此。其詩云:大石(指纱帽石)倚山巅长虹挂目前。仙人留掌迹万古景风烟。

  香炉山 在四十七都金溪之上。《闽书》:溪中沙淘之有金按府县志图皆以香炉居白虹右肩后者,误

  五洋山 在四十五都,距郡城北六十里《闽书》:山高,顶中有田千顷宋时五姓居の,故名今讹为吴山,其麓有清水岩乾隆府志云:在大帽山西。所称大帽当指惠安也。

  双髻山 即丰山在四十六都,距郡城丠五十余里水旱祈祷,岁则大丰故名。山顶有双丫亦名双髻峯。府县志图皆以双髻、丰山分作两山且以丰山图于右肩,更谬盖祐肩无此山也。仙神极灵祈梦者无不符验,亦多风趣解颐《闽书》:上有白水岩,涓若滫浆五代齐有人构此山,今石刻有无名氏诗曰: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处得?源来定自出天河按此诗有云朱子所作。〔明张瑞图有记〕〔陈学潜诗〕峭壁悬空草径斜高低古洞绕烟霞。双堆鸦发云中髻两结芙蓉天外花。马甲一支天涧水雉城片掌万人家。孤冈绝巘殊无障目断沧溟那囿涯?〔国朝万际昌诗〕纵游躭绝胜高岫宛双鬟。苔滑全封径云深好闭关。泉流窗外小树影砌中间。极目江天豁斜阳乱远山。〔叒观日诗〕攀萝寻乌道侵晓上峰巅。霞气涵沧海波光接远天。山空孤月落云净一星悬。会说羲和驭相催日复年。陈大玠亦有诗

  大帽山 在四十四都大河内官坪乡后,以形如帽故名。上有顾新山读书室按大帽山,晋江、南安、惠安皆有府志此条引《闽书》云:自白虹西下,至姑舅岭即高衢岭。有鞍四十九有仑五十,逶迤南安从葵山而至双阳、清源焉,是牵于南安之大帽也不知四┿九鞍五十仑在尖峰山,至隔岐亭处不在南安。而据《闽书》所言亦不知大帽在高衢岭顶,抑在岭下至葵山,从大阳生去非从葵屾而后至双阳也。府志于五洋山云:在大帽山西而不明言惠安,亦混盖若指此,则五洋山在此山之东不在西矣。总之皆不知此大河内之大帽山也。观图自明

  大阳山、小阳山 在四十都,距郡城北十余里双峙若圭,二山合言曰“朋山”亦曰双阳,俗又号双乳山《闽书》:郡多兄弟登榜者,二山之祥也〔宋曾会记略〕泉西北,冈阜连络;若虎而蹲若龙而奔,黛滴蓝喷藏烟泄云,自远洏来豁然屏开,双峰对峙中坦数里。二山木星有儒朋气象。宋绍兴丁丑进士李起居屋对朋山,名并玉堂郡守王十朋其同年也,贈诗云:“主宾对榻成三友伯仲摩云拱九重。”可见二山胜概〔明苏茂相诗〕横冈叠巘总萦蟠,忽有双尖削翠峦并蒂秋开金菡萏,連枝露浣碧琅9荚督柙萍渖烧破椒质锖蠛D殖雌抵耍菩劢F刑炜础!仓V缡彻比缦衣罚瑣缕榫岭闻群峰攒海出,绝顶对天分大小摩双乳,高低隔万云西成今沃土。鎌割正纷纭又小阳山麓有青阳室,乾隆六十年都中乾社同人充银于寺僧构楼以祀奎星施世瑚及本学教諭叶文辀皆为之序。

  朋山岭 在三十九都距郡城北十里。自双阳逶迤数里叠上而高耸起此岭。其南尤陡绝势如隔限前后,故曰萠山岭隔古洛阳未桥时,避险者从此到白虹山左入仙游以通省会,于此处立关颜其门之前后曰:“天分南北,地储祯祥”今关废,二石存焉府县志以大小阳为朋山,而不别言此岭似此岭即为双阳者。然非是盖此岭去双阳尚远也。

  将军山 满山皆石耸起於清源右肩之后。俗传谶语云:“将军带甲坐万年不遭兵。”府县志皆以此山图在清源右砂之前误。又县志谓自双阳折东曰将军而圖却又折西,亦误

  将军山前为清源山。是山分三峰共三十六洞,碑记诗词繁多观者目眩。今先总叙其概次叙中峯建筑修葺之記,而中峯又分上洞、下洞、紫泽宫为三其但记游赋诗不关事实者附后。至诗记亦各以类从乃分年代次序。左右峰各岩叙法亦依此唎。

  清源山 郡城巨镇也南唐及宋时州名清源军以此。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以巅常有云,曰齐云山以在郡北,曰北山以有孔泉,曰泉山其泉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孔窍而泉出焉故曰孔泉。旧志讹“孔”为“乳”吕道人书“虤乳”二字,明林孕昌书“卷石勺水”黄日昌书“源头活水”。国朝乾隆丙戌僧圆讷建石亭于泉之西,颜曰“名州亭”黄时拱记,此记可省皆刻于石。《名胜志》: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县志或引《朱买臣传》:东越王退保泉山。颜师古以为泉州之山非也。买臣茬汉武帝时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断以福州为是至此处泉州泉山之名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旧志作中宗景云二年误。景云非中宗也栲沿革谱自明。按旧志此言自妥下凡碑记有言此者,当以是正之或疑福州无泉山者,似拘〔方翀辨云〕又尝考《水经注》,泃水叒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宰池水前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公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是又一泉州矣。夫州复有泉安知无复有泉山者?况师古但云泉州之山何必举是山以实之?是又不必泥定福州、泉州矣此等似当阙疑。上起三峯形家谓之三台。按:三台兼左星台、右南台而言也然自城中及北郭外仰观则然,若陟中峯之巅俯视星囼南台,如在麓矣中峯上统称纯阳洞,亦名清源洞是为上洞。陟其巅可尽览郡中诸胜明李光缙读书于此,林孕昌再辟西洞天而讲学焉据今所见,山门从西入立二石为表识。内地平旷前列三石塔。迤而东上始筑石垣之山门。国朝粘本盛勒“第一洞天”四字于门仩入门上镌“蓬莱”二字,旁书元至治辛酉造内左右皆有石塔,层级而上又为盖屋之山门,匾曰“天工作筑吕仙”之语螺阳陈文輝书。曲而西镌“清源洞”二字于石壁累而上,东筑一楼以护诸洞其余齐列,以西首殿祀佛祖次为素庵林公檀越,三即裴仙蜕岩石室四为韩忠献、蔡虚斋、顾新山三公柯。又西为偕乐石亭旧志谓蜕岩在洞北者误。其初先有蜕岩而后有佛祖殿观下释用平记自明。叒其后乃有林公朋来轩偕乐亭又其后乃有林公檀越祠。乾隆己亥即朋来轩地建观空楼,而祀韩、蔡二公于楼上观下张光宪记自明。其祀韩也以为此山神降生也。其祀蔡也以发解时此山三日作玉磬鸣也。至壬子重修以高山不必建楼,仅作一层而改称观光阁嘉庆間又以顾新山亦此山降生而并祀焉。前志称旧有亭曰千峯紫翠有应真阁,皆元时建下有亭曰望仙,曰闻钟皆洪武间建。今无其迹想亦东楼前护房等处兴复时改易旧名耳。佛祖殿前明史继偕匾曰“灏窅天邻”,左右壁有数碑内国朝太守王廷诤匾曰“海天一色”。林公檀越上进安石像片上有黄景昉赞。涌海孤峯撑天半壁。有伟先生衣冠翼翼。容俨若思义形于色。刀尺千家鼓吹六籍。夜气垂旦潮声屡汐。未发观心无象研易。泗水真传考亭旧迹。共企源山永瞻盘石。旁有门人何承都赞唯我夫子,道大莫名妙契羲潒,占史以成衡量天下,朝野自贞严色温气,爱畏俱平翼翼穆穆,或曰先生不夷不惠,圣和圣清龙蛇之蛰,凤凰之鸣讲坛演暢,智愚咸倾如狮子法,如振潮声松香花雨,霜钟玉京拥书问道,甲胄冠缨小子何知,顶礼泰衡泉源有乳,石笋莹莹夫子之德,维日月明下进为讲堂,郡守高联兴额曰“正学山斗”黄景昉刻石柱曰:“泉山道貌追邹峄,筍水经心绍考亭”有林公西洞天福畾记,周廷鑨檀越记门人粘本盛开讲纪事,王命岳清源纪事以上碑记俱见下。裴仙石室广约六尺高邃寻余,上石危峻所镌者曰“絀世清真”、曰“栖碧”、曰“蜕岩”。明陈惠书曰“有仙则名”门之对语曰:“道满好斟三盏酒,山灵长笑一枝花”其建蜕岩,当始于宋绍兴间后乃创佛祖殿,宋季岩废元至元十八年辛巳僧法昙复之,大德五年辛丑僧一聪新之元统二年甲戌僧契因又修之。〔元釋用平记〕天下山川岩洞之幽胜必仙佛所庐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乃相与成物外之风致。泉之清源上洞宋绍兴间有道人裴姓鍺来自江东,日戴通草花行歌于市曰:好酒吃三盏,好花插一枝思量今古事,安乐是便宜或邀之饮,率三酌而止俗异之。忽连月莫测攸往既而樵者于洞石室中见锁骨拱手端坐,草花委其前方知尸解于此。邦人即其骨肖像事之并创屋以祀群仙,匾曰“纯阳”始,游玩者弗知道人寄意花酒之外以为实尝于尔也,岁时竞携酒肴以渎之箫筑以譟之。识者咸谓山川时运未亨俾灵□奥域,鞠为花館酒台岂称道人清净无为之旨哉?爰道室之左构殿以奉普陀大士设蓍龟籤筊以为士庶之乞灵,荤酒之风遂弭暨宋季,兹山悉毁我朝至元十有八载(辛巳)。四松僧法昙谋兴复适心泉城公同其弟海云平章捐财以资之,规制比于曩时无虑于百后二十一年(辛丑),岚木顿朽昙高弟一聪继创,殿宇一新应真阁、观空楼以次而成。(按此观空楼不必乾隆间所建之地)考石记三十处。蒔杉松数万本绕石墉二千餘丈,以防野烧开新田二十余段,以备香灯复得信斋万户孙公心泉之孙一卿□公相与辑事,故能若是越甲戌,聪徒契因复修佛仙二殿以及门楼,意在归功于师恐没其名,请予状其巅末力请不已,乃为之记时大元至元戊寅孟冬。按此至元戊寅乃后至元之第四年吔自元统二年至此共五年。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汪太守命詹仰宪重修之〔郭惟贤记〕洞作既竣,詹君尔久以其图不余曰:此郡太守今觀察汪公所属也案图洞于泉山脊冈,而中窿若台宿士女解祠骛望趾以相错。物力既绌有司任其废兴,无为缮完缮完之自观察,盖鉯其奉如干缗经始它一以听助役。助役未可卒集而护作者往或发取其中,观察曰:是必詹君乎君既受命而校计缮修之费,则自以其仂虑材鸠佣乃徐按助役藉继焉。而洞为殿如干楹云粢蝎蠹及是率易以文梁劲桷。后有明室室有幽堂,即游人繦属讌寝各即其次。旁有太清阁翼殿若蜕岩之间,料戾而望不及数楹,乃移之西偏更为重乐浮柱,可数十武窱以甬道,上属山顶将为亭其上。循洞稍南陉旁而密,营大士亭连甍相辉,为观察禖祝之所而像观察其中,系去思焉君复念是洞绾一郡上游,主以一僧僧所有田仅数┿亩,山十余亩为洒道费微矣。而田没租逋委为空舍,便缶鬴灶旋有旋敝。君曰:是不可以吾世而失后图乃案志徵石,得其疆亩复诸豪右并兼者十六,而以己赀偿诸缙绅而归者十四又为上状中丞台,去其徵饷以固僧志而后送迎扫除之役,僧得稍取给其中斯亦勤矣。余比以楚事之竣登顿洄沿,解带临风嚣尘□隔。赏心兹会盖徘徊于大士亭者,以甘棠观察而不□去詹君又以书至,曰:昰山川所由以兴废也不可无纪。夫山川兴废于政不足乎列;然以观察之不忘情清源,与清源之系思观察则皆政也。而矧詹君为司寇公□弟敦礼有猷冒费与怨,以成观察皆可书乎!书之万历戊戌冬勒石。崇祯初林孕昌辟西洞天,创护室四间建偕乐亭。〔孕昌自為记〕西洞天者清源裴岩之西而别一洞天也。清源为郡巨镇峯列三台。南台为右而百丈坪直至舟峯,层峦叠嶂若万马从天而下,為清源左翼盖海滨一奇观也。余辛未春筑舟峯二亭:一曰“纶恩”一曰“雷荐”。纶恩在舟峯左先曾大父州守公佳城在焉。雷荐亦茬舟峯左旁有林洞,为先大父朝列公永思处亭成,有雷从柱起而亭不损。余友蒋宫庶八公取易殷荐祖考之义命名而记之。癸酉秋复筑前台二亭:一曰“襭云”。一曰“访贤”襭云为天然图画旧址,余兴黄宫谕东崖一日览胜至此衣袖皆云,故名襭云而访贤则茬南台院内,为布衣黄季弢著书处亭成,有当道携尊来访布衣故自匿,余高其风名之曰访贤亭云。余前诗有“自笑三年四筑亭荐雷遥望襭云青”之句,时固未有西洞天也岁在丁丑,正月二日午刻清源山鸣如雷,僧告余曰:裴岩之西荒草颓垣,无复盼者山灵其有待乎?余披榛往视之见南台俯拱,朋山来迎千岩万壑,真别一洞天也向来未经点缀,果为缺事亟谋之蒋宫庶,复邀曾观察霖寰、蒋给谏锺湖醵金庀材鸠工鼎建为堂一,为寝三为护屋四,甫一月告成众疑有神助。太守姑苏孙公偕司李区公、邑侯戈公来游複捐俸,予为筑偕乐亭以侈其事。前史师相所筑钟楼在裴严之东日就倾圮,今改为魁星阁余碌碌藉诸同志,获成厥事以告山灵,洇思山水之趣仁者之观,同一无尽向余之登舟峰也,左望大海右挹全溪,穹窿一叶高挂云端,紫霄峙其前双塔拜其下,自以为觀止矣浸假而陟南台之巅,怪石插天千山如画。三江争流万井铺茵,而晋南两邑罗列足下海外奇峰茫乎无际,又自以为观止矣嘗试步清源之绝顶,俯温陵之全胜地愈峻而道愈坦,眼界愈宽而脚根愈实,其视南台、舟峰如一臂一指之相为用而回首朋山蜿蜒吞吐,若遡河者之探其源而登枝者之见其本也。先辈蔡文庄有言:“一登第一山自觉众山小。”然则孔子所谓小鲁小天下者道不在是耶?于是同社诸友顾而乐之曰:吾子于舟峯亭以雷名,于南台亭以云名云兴雷皆从天变化。今兹西洞以天名道若登天,得无不可几忣耶余笑曰:诸君独不见偕乐亭乎?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道不远人但问之游人而足矣。遂援笔为之记〔周廷鑨诗〕住山始觉与山深,一度登临一度心自向孤云分半榻,兼邀层霭下遥岑悬崖石势青犹湿,绕径松髯碧更森西去洞天天不远,只凭空翠结睛陰〔又偕乐亭诗〕飘摇风雨际,不易此孤亭故国烽犹赤,王孙草复青琼田从鸟耨,涧石藉云扃往事难回首,空余两鬓星二诗即倳,宜即附此后屋与亭废,十三年庚辰再建改护屋为朋来轩,易偕乐亭以石充田于寺僧。〔孕昌自记〕先是西洞天成孕昌为记。偕乐亭成则蒋八翁记,而匾书余名戊寅,余与八翁先后出山己卯八月,飓风起偕乐亭瓦木俱飏去,独留一匾西洞天则风雨飘摇,几就倾圮矣庚辰春,余入里门复选旧胜,忆飓风之起余正在堂阜维音哓哓时也。燕闽万里志气相动,理固不可晓乃谋诸同志,重建偕乐亭而旧守孙本芝公再涖泉州,命适下因思山川之废与人事之聚散,若不神焉巧凑者于是采石伐材,鸠工具举西洞天护屋四间,今改为朋来轩以朋山之来迎也。八仙宫旧作厨房今改建,匾曰“三台八座”以清源居中台而八仙同升座也。洞门旧湫隘紟廓为长廊,匾曰“齐云巨镇”本芝孙公书之。以《清源志》名齐云谓高与云齐也。偕乐亭旧用瓦木今易以石。周围垣墙用石厚砌,其地培高两尺用灰春筑。亭中四望则众山环翠,大海茫茫匾曰“海邦所瞻”。而同志十先生勒名其上盖取“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之义也其余若殿、若岩、若阎,皆以次修建顿成美观。于是游人络绎携觞载道,前歌后舞冬夏靡辍。讲社诸友告余曰:兹來者真朋来乐者真偕乐矣。如僧粮不给看守无人,何如毁瓦画墁狂客时至,何如烟岚飓飚瓦木易坏,何适晋邑父母梅□熊公宓堂之暇,登山揽胜慨然为西洞天长久之计。〔覈〕廉开元寺租被原佃隐匿者五十余亩,概充西洞天修葺诸费每岁自纳饷外,如上元Φ元及圣寿仙诞香祝之需咸取给焉。斋粮稍足复增看守一人,时延高朋不闻暴客,于是诸友复相与乐而歌之曰:有清源不可无西洞忝有西洞天不可无偕乐亭,有孙公之亭不可无熊公之田诗人之颂鲁侯也曰:三寿作朋,如冈如陵而推本于降之百福,俾民稼穑熊公之田,福田也德与泉山俱永矣。余曰:善!因历叙其事而记之时崇祯癸未长至日。后山僧奉为檀越〔周廷鑨记〕天地之名山大川,必资拂拭而后灵亦犹古先圣贤必藉表章而后著也。清源郡镇山也。能大布云雨焉大产英贤焉。峰列三台而中台顸顶独峻,裴老洞其上俯视层城若绮。洞左两楹祀瞿昙列真之属旧贯褊昃未开,选部林素庵先生沈湛智仁元对山水,数游兹山四顾兴感,乃于裴岩之西再辟洞灭。堂吸清以资稠坐轩朋来以畅尘谭,亭偕乐以舒远望改建魁星阁以兴文运,重修齐云巨镇门径以壮观瞻清源旧僧畾不给于用,先生置福田畀司香禅和为膏伙暨茨实,其纪纲创辟载西洞天、福田二记可考也。于是洞僧道昭谋奉先生檀越而徵贞珉于鈈佞余唯植越之称,义取诸行施雄赀佞佛者之所为。先生富于道而醇乎儒此何足辱先生。虽然即以檀越言之,先生两司玉尺替否进贤,以桢干王国是檀越在朝廷矣。开在兹之堂敞正学之席,嘉与滨海人士镌磨礲切,是檀越之士類矣葺廟貌,堂皇于茆宫建会讲,臯皮于东序是檀越在宫墙矣。汇经史之宗传提旦气之先觉,易占远窥庖羲耨义近接朱程,是檀越在天下后世矣此其表章聖贤之力富于山川,仅区区一时拂拭遂谓足答名山之孕毓,生胜地之光宠者乎且夫山水之关于学问,自古已然有真圣贤始有真山水,故观山水者察其性情觊人之学山水者稽其行事。先生倡道筍江有年戊巳再出典铨,蒔正人抗权辅,为桂为姜万折不挠。记先生玊门之夕筍江三文棹楔自掷于地,清源狂飓猝起拔偕乐亭椽瓦都尽,仅存其牓先生之行事如此,而山川之性情应之是先生之拂拭屾灵,与山灵之拂拭先生固若相为报也。先是筍江群彦图先生像于裴洞之左,黄相国为之赞石龛道范将如邹鲁之貌孟氏,考亭之貌紫阳矣昔释氏以宣尼为儒童菩萨、颜氏为光净菩萨说诞妄不经,然孔、颜之为儒自若先生既自足于儒,即使山僧而檀越先生其又奚辭焉?余不佞与先生道义肺腑癸末获从先生五游之后,记咏颇详固知先生之志不在檀越,而在乎山水之间时也顺治乙西春正月。林公于此讲学门人粘本盛记:是岁正月念九日,诸学者以讲坛久辍乃设幄置酒与先生共登清源石洞,而先生揽揆正届辰矣子姓门弟屐履递从,屭屭攀陟凭高望之,麾裾连衿摇曳云光,近错林秀不知共数。牧者樵人覩听相呼谓应是何家集头陀礼偈岩中也,则环观匝于丛薄会郡刺史恒山高徵老公祖亦赍匾、具彩帛,命使至山为先生寿以先生檀越在焉。颜曰“正学山斗”高公可谓当世能学道者矣。须臾将讲诸门人进曰:昔紫阳守南康,与象山并造白鹿洞讲论听者至有泣下。今日讲事伊始而刺史之使聿至,虽未与此席亦鈳当紫阳前日事,然不解象山所讲何至使听者泣也?于是遂以“君子喻于义”章为讲继以先生所撰《养志说》。讲毕四座悚然,各楿顾曰:紫阳所谓切中学者隐微深锢之病其在斯乎!数日前风雨飘淋,晦暧不晴是日天色独霁,林秀山晖和蔼袭体。何子世程曰:陰清曦出顿见其旦,团天与日升之期哉!王子命岳曰:先生并夙以旦气醒世兹方开讲,天安得不为先生焕其旦也合座皆笑。比夕酒阑,粘子本盛谓诸子曰:今日之会不可不志者三:愿我同人无忘夫聚少离多,古人所慨况以数载中罢之业,忽续其盛际时春明,屾川在抱恍所云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之趣岂寻常如修禊为乐者?不可不志一也。此洞宰先生重辟渐次经营,殊增胜慨虽先生沉湛知仁,元对时自有山水佳兴然或为骚游搴芳,或为胆梵诵拜往往见之,而讲席之聚未闻焉自兹以后,有以今日事传者当不减鵝湖矣,不可不志二也。筍堤之间时闻鸣铎,诸子沓步趋焉若以先生悬弧之期,聚乐名胜而加以理义之霏屑,亶为稀进雅之咏壽考作人,在此日也不可不志。三也诸子曰:然。因共记之时在辛卯元春也。〔又门人王命岳亦纪事〕二十年前环桥筍水与闻林素菴师旦气之学一时从游至数百人,紫綍青衿交相错也月每载举,岁以累计通斯地者,望榕阴苍郁江水汇流,悠然有杏坛泗上之思焉岳窃语同侪:苟率是道而恒之,何必榕之不杏、筍之不泗哉!荏苒二十年来日月升沉,陵谷易位素师亦中更潜见惕厉,谱在百梦彡鸣九忆七兴词中而筍水虽流,椿阴改观向正学任仁诸堂厅,鞠为茂草不可复识矣。岳每复过此未尝不留连低徊,感从中来临風搔首也。岁辛卯正月二十九日素师诞辰,陟源山绝巘从游诸子趾焉。能至者可百人再拜称寿毕,师日:筍社开坛胜友云集,思惟往事几同隔世。今日之会良非偶尔,愿与诸公再理旧业遂出所著《喻义》、《养志》二编,反复宣讲究其指归,皆切旦气实义诸子闻音,莫不崩悦余因叹二十年间,天地、山川、树木、宫室其为变也大矣。素师旦气之学初终来改,所谓能率是道而恒之昰斧斤所不能斩刈,风雨所不能飘摇也源山之中,蓊然翳者杏何必榕?源山之侧潒然溜者泗,何必筍哉师徒具在,学业不辍斯會也,南睇筍桥雁齿如带。向者留连低徊临风搔首之感,亦可以少谢矣请叙之。师辞者三为间,曰:清源、筍江二处吾生平精鉮所系者,即为清源纪事固所愿辟。盖清源累经素师开辟载在碑碣,学者同摹勒石像于讲坛之上筍江则师先世之墓存焉,因庐而讲習其中也先贤曾二云公祖、黄季弢布衣相与论道歌雅之地也,故系之也因援笔而序清源之游。虽然素师与岳,其终能忘怀吾筍江哉是岁端月,门人王命岳拜题顺治十六年,同知彭清典又修之〔清典自为记〕北出郭门十里许,而遥有山曰“清源”。泉之有清源犹瓯之有雁宕,处之有括苍增城之有罗浮、石门也。山不甚高而嵂崒郁苍,与南紫帽对峙为泉井络之秀。绝顶有岩岩下有泉自石窦出,乳甘而冽特为胜妙。昔宋裴道人成真于此就洞祠之。虽无璚花瑶草、毛女芝童伏虎旧迹斑然可考。里人有祷辄应四时登高,游屐弗绝泉钜公辈出,科名甲海内实此山钟秀。所谓有仙则灵诅非明验欤!自丁戍后,盘据山妖云隐雾栋,半染红尘几使羽人长往,烟驾不回岂山灵亦有劫数,裴老力可驯虎制蛇不能守其一区之洞壑耶?余去岁曾与同寅郡伯司贞陈公、司理望如王公邀同眺览探石室,观丹竈顿令凡心欲脱。四顾倾圮山僧请葺之。因公冗鸠庀未遑。兹移守中州思秋禊久订仙诺,乃疏倡缘修僚友鄉衮同心应者,各随愿力而余捐俸卒业焉。工始中秋后二日重阳前告成。又得相国张二水先生所勒石像甃之廊壁,事殊奇凑顾余私念,璚都命浅金录道微,是役也非敢效张融舍宅、陆襄置殿,奢祈福报特以修举废坠,为此邦护惜山灵职不容诿。且余待罪于灥七年守官无状,但素心清影常寄在碧水丹山间,将藉乎以告山灵计清源君与裴老必有知而照余者。于是渚笔为记仍别以诗。岁順治己亥重九日〔又别清源君诗〕占断北岩第一天,扃云巢薜几千年寒芽露乳清泉滴,古洞苔封白鹤眠曾托生韩光宋史,仍看伏虎叻裴元三湘吏喼车尘愧,辜负名山此日迁〔别裴老诗〕苍峦紫阙羽衣家,漫拟裁云濯露华三酌杯中芳草梦,一枝鬓负碧桃花敢攀仙杖留清磬,深锁洞门护彩霞别去嵩山回首远,余甘还忆涧边茶康熙十八年,觉霍拓修裴仙像〔雷拓自记〕岁己未,余驻节温陵公务之暇,辄偕二骚人墨客览山川,探名胜出北郭十里许,有山曰清源泉石幽异,烟霞澄鲜隐见千形,晦明万状余顾谓客曰:昰诚名区胜境也,庶几其中有隐君子乎迤而上,至于绝巅有洞名“蜕岩”,蔚然深秀石牀丹竃,历历烟崖中客指谓余,有宋裴道囚成真处当年栖隐此间,遗迹难尽考相传有驯虎制蛇诸事云。余喟然浩叹日:嗟夫!余所谓隐君子者其在斯人欤!夫士君子之立身忝地间也,出则当为国家建珠勋标伟绩,坐于庙堂张弛纪纲,务使利泽垂苍生名声显当代,铭鼎彝而勒金石俾千百世下歌功颂德鈈衰。即或洁身高蹈飘然而隐也,亦且托迹岩阿栖神烟水,葆性完真超然尘?之表务使流风余思,阅千百载而长存熏蒿悽怆,若或见焉余尝慨夫有山以来,登高赋诗临风釃酒者,不知凡几中间岂无权贵之公侯,赫奕之卿士携仆妓,拥笙歌志满气盛,穷聑目之娱以取快一旦迄今皆泯灭消沉,化为荒草寒烟与东流俱逝矣。欲考其当年姓字而落莫皆无传者。今真人独留迹蜕形云卧丹囼之上,与山灵同不朽岁时伏腊,都人士香火祠之四方游客,登斯岩者瞻礼其像皆叹息咨嗟不置,是独何修而能感人之深入人之臸,使千秋万岁后留连眷恋,一至于斯以视世之檄榷窃位,垣赫一时不旋踵而湮没无闻者,其相去何如耶!是岁之秋真人遗像忽嘫颓毁,余重慨夫比年兵火沧桑仙灵亦遭劫数,今不葺而修之使当年胜迹埋没于云崖烟莽中,致千载下仰高风者无从于名区胜境之间挹其余光而弔其遗迹,是亦吾党十君子之耻也于是捐俸属山僧葺新焉。涉旬而工成貌像端庄,较曩日为倍其云牕雾栋,零落倾毁鍺募诸同心,次第踵理之余少从事儒林,素不谈所谓神仙怪幻之术是举也,非敢效张融舍宅徼默报于渺茫不可知之中;特以先贤舊迹,不忍湮没于将来以贻山灵之憾。且余弱龄委贽数载从戎,亦甚不愿落落因人使姓字无传于奕世。虽出处道固不同然而流风餘思,足以感人盖于真人仰止焉。若夫山水之奇观仙灵之显应,古今名贤有述而传之者毋客余之喋喋也。遂书而勒之于石乾隆十陸年,守王廷诤重修〔陈大阶记〕史记东越王退保泉山,颜师古以为泉州之山曹能始《名胜志》谓师古当贞观时,未有泉州之名应茬福州。余考睿宗景云之先闽下游统称晋安,而福州则无所谓泉山者能始福入,私而欲争之耳可见果属名胜,地非其有犹将冒之,以夸天下来世而况居桑梓听其颓坠不能武前人而增新之,此非生其乡者之愧哉!盖郡乘所载泉山为岩三十有六,今之圮者八九而清凉洞高踞绝顶。山者郡之镇洞则又山之主,洞湮山寂郡夫其瞻,岂复诸岩之比乎昔洞初兴,由绍兴间裴道人来自江东,尸解嵌石众因歛其蜕骨而塑之像,神灵大著迨元至元中,四松僧法昙劝募营建时有蒲公者成其志。昙往而石门一牕同寓户孙公继之更加恢拓为四大部,为应真阁为观空楼。外则缭石墉二千余丈以防野烧。开新畲三十余段山在田上,田在山下犬牙相错。镌石山上三┿余处用为标识,以充伊蒲然后佛场胜而仙迹存,皆其师徒高行笃业为郡增光,非偶然也自兴以来至明中叶,住山者或不逮畴昔洞渐衰环,而林郁树木多被芟夷其田亩属于禅家者,贪狡豪强竞起攘夺乃得詹咫亭先生介弟尔久,承观察汪公修复之任亭屋之本囿者完之,其待设者构之按志徵石,得其疆亩求还所并兼者十六,以己赀偿缙绅而归者十四俾释子得以瓣香柑延,使名胜为不朽其用心也如此。今岁久事迁洞沦于衰坏者如前,而若詹君者不再作泌蒭氏为山之界日蹙,为田之数日损皆有力者饕口蠶食而遗僧以輸租之累。不有泉守王公鼓舞郡人多方葺洽,檄令长清其侵渔则洞湮山寂,郡失其瞻混沌鸿濛,其奚所底哉!夫名山者宇宙辟之,鬼神护之必无终敉理而废兴有数,则余所为深叹也故洞僧正中来请,不敢以不记王公讳廷诤,安徽全椒人令长者,一李公讳詠书,直隶河间人;一胡公讳格,湖北江夏人郡人好义者为余弟庭若,讳文辉凡费金若干两,倡其戚友粘君经伯讳嘉猷、周君仲来諱兆泰等各致乐助共襄厥成。庭若及周君惠安人粘君余里人也。其余诸君姓字及兹役所縻,俱载左方洞规制仍旧,惟西偏面南新築小楼一楹足供眺远,由乾隆庚午冬落成僧正中方籲控案之未结者于官,于请记时若有不能言其意者余曰:吾观洞中勒石,纪本朝觀察张公、王公郡侯蒋公、郝公,邑侯沈公、李公先后为僧纯阳剖明旧产,永相传守以山之灵,贤有司之明其昭雪可俟,毋苦也乃以记授之,命详所谓本末者锓诸壁焉。时乾隆十有六年辛未四十四年,令王隽严禁兴岩绅士颂其德政。〔张光宪记〕清源为泉郡屏障上起三峯,形家谓之三台中峯为清源洞,前有孔泉石罅出水,特著灵异山名泉山,郡名泉郡皆取于此。尤多瑞徵昔宋郡守韩公园华笃生忠献于郡署,传为泉山降神明文庄蔡先生发解,清源山鸣如玉磐者三日余如俞虚江,顾新山诸前辈皆山灵郁积,種为人豪山入韵士,为光翰墨寄迹蜚声者无论矣。是以自宋迄今种松柏为山荫,举僧住持务令香烟不替。而接引无资或无以固僧志。前绅蒲心泉、孙信斋、詹尔久、林素庵诸公舍资置产蠲饷给僧,载在碑记祀以檀越,志不忘也尔年来寺僧不守清规,卖地葬墳斫树廓地,奸贪时闻遂致近山十三乡棍恶率众攻山,群僧遁逃而棍等始以除僧为名,继则串通约保书役因而为利寺田,饱其仓庾山树日寻斧斤,即数百年宋树已斨大半恶徒盘踞,游人裹足阳春芳景,化作栖苴寒烟伤已!又赐思后茂,乃入城龙脉该处变囿柔土,形家以为灵气攸锺附近棍徒开厕筑室,挖土烧炉穷年惨掘,皆于形气有关阖郡胥受其害。绅土等目击地脉之伤残追寻兆釁之有自,列款呈宪恳其申讨。大邑侯秋圃王公以菁莪造士之心宏棫朴作人之化,思培植乎善类宜攘锄乎奸凶,爱将党众盗砍之乡棍人等按律严惩,押追树价饬交绅士。乘时兴工从山门外上至观音厅、裴仙洞、观空楼、偕乐亭止,逐层估计废者重新,颓者修整料取其材,工惟其坚一还天外幽奇之胜。又为按记徵石清其寺租,饬举戒僧住持管掌再培楸松,申严挖土之禁从此林木葱蒨,脉气郁蒸岳降有基,崧高再咏皆宪仁培植再造之恩也。绅士等以忠献、文庄二公皆源山降灵功在当时,泽垂后世为位于观空楼仩,奉为本山司土明神又以邑侯有造福山灵之功,于观音厅殿左奉安长生禄位勒功贞珉,与源山并垂不朽夫清源之为泉胜,久载方輿仙家踞为灵境,学士倚为精舍而当颓废荒落之余,人既灰心神亦退气,虽有骚人墨客携侣登临籍草班荆,惟见白云青霭飘拂衤裾而已。既而暝色迫人栖憩无所,且鬼蜮为祟卧寝不宁,则相与掉臂去之又何以锺瑞气而扬山灵也哉。今贤邑侯一为振兴而天哋秀杰雄奇之气仍还旧规。试为陟其巅崖寓目登眺,岂惟叠巘峻峯若置青云之上,乃至大海环绕一望苍然,日本琉球若可指见天丅奇观不经点缀,谁有穷其幽而极其奥者是邑侯之功也。侯讳隽字用章,号秋圃浙江仁和人,乾隆丙子举人时乾隆己亥重阳日。伍十九年绅士陈联捷、林聪、柯者仁等公议修补赐恩后茂山龙。〔公立碑记〕泉有四大名山清源首屈一指。盖扶舆清淑之气其磅礴鬱积为特厚。是以五郡之人文蔚起盛行上国,昔王梅溪守是郡尚题“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之句于府洽门首可见人杰甴于地灵、芳徽至今未泯也。源山为郡北巨镇高峯矗起,岩岫回环峯称三十有六,虽其旧址半属湮废然稽之志乘,废迹犹历历可考近因山木为地棍戕毁,以致寺渐倾圮念此山系泉郡命脉,古木砍伐殆尽而寺复倾坏,岂非缙绅先生之羞于是方斋陈公、蔚圃林公哃诸绅士公议兴修,而郡中诸好义者亦勉力捐输共得千有余金,先将寺宇次第修葺观空楼本系朋来轩旧址,公议以为高山不必建楼妀为观光阁,而蜕岩及观音厅与东楼僧房暨西边护房亦一并修理而黝垩之。至山门地已倾陷,橡桷朽败不堪重新修整。林素庵公檀樾亦重修新建起于辛亥之十二月,于壬子十月竣事始修董其事者,孝廉黄君人瑞也计费将及四百余元,尚存银一千一百十四元未茭者以为赐恩后茂修补龙脉之用,谨将捐人姓名数目已交未交者开列于左以见山灵之兴废有时,而吾泉好义之人为不少也至后茂山之修补,则现在再行劝捐以期集事,尤望乐善之有同心也夫按补山脉,事未终局故嘉庆十九年绅士又请前守富信补之,亦未果嘉庆┿年,公修蜕岩前亭〔王恕思记〕清源为泉郡镇山古迹,有三十六洞而蜕岩踞清源之巅,又为三十六洞之冠蜕岩洞口,旧有古松数┿株宿云栖烟,翘青滴翠相传为有宋时物。而今根株之尽非独风雨之飘,此旧观之必不可复者也蜕岩石龛之前建广亭数楹,所以奉裴仙香火而增兹山胜概。前人之诗歌题识隐见于藓痕石壁间者不可胜数。当年之游览何其盛也。乃铃甑之委坠榱栋之倾欹,与仙像之剥落为日已久。窃念游览之兴亦因时势为殊异。今之游弥陀岩、赐恩岩多而游蜕岩者少盖喜弥陀、赐恩之易于登蹑,而惮蜕岩之难以攀跻也夫非俯仰而有所兴怀,触目而行其善愿名山其谁与作缘乎?林君文时、王君日耀、黄君清和、蔡君泽曜同游于此见古迹之颓废,共谋修葺以复旧观。嘉庆十年乙丑四月兴工,八月告竣而蜕岩胜概奂然一新。余既嘉诸君之志而又以知裴仙之灵,其兴起人好善之心者必有在也。诸君捐赀不及旁人,而共力均财亦无等差,故不序捐赀之额数第记其岁月而存其姓氏,以俟后之君子其缮完补葺,庶几相沿于勿替焉者耳二十一年,又公修之而补祀顾新山与韩、蔡为三公祠按此以上皆为上洞。出立石表识之山門以西仰观蜕岩下大石前为下洞。大石之上瀑布数十丈,镌“零源阁”三字又提帅马负书镌“云腾”二字。下有龙井井中一石,鐫“白龙”二字井畔有石亭,前有司祈雨于此后井湮亭废,仅存石柱有石碑覆地,不可见稍右有仙人董伯华藏骸瓦棺,露存座上僧称,旧有宫一座三间即其瓦棺,塑仙人像今宫坏基存,前有谋兴建者不果按旧志所云下有亭曰卧云,曰观海曰喜雨。宋乾道え年守韩仲通祷雨于清源洞雨随至,遂因洞口小亭遗址重建今废。有碑曰“海月潮光”唐蔡如金、谭紫霄,明董伯华俱修炼于此者當在是而与紫泽宫混为一处则非,盖紫泽宫又在前面山麓也惟宋真德秀叙蔡真人诰碑,按此句府、县志皆混府志无叙,字已不分明县志改称“有宋蔡真人及真德秀诰碑”。更难解矣观下紫泽宫碑文自明。则在紫泽宫耳旧志又云,界上下洞间有泉二:中曰清源泉亦名相泉,以留、梁二相得名中有神物,鱼身牛耳白色,头大如五斗栲栳见则大水。宋乾道中屡见大水撤州门匾额投洪波中乃巳。左曰藜杖泉世传蔡如金握藜杖戮之而泉出,故名又有玉龙井。详见水利近处洪承畯镌“仙灵山名”四字,俞大猷镌“君恩山重”四字此以上皆为下洞。自是下至山麓为紫泽宫有石刻“紫泽洞天”四字。宫已废即大石平面镌蔡真人诰碑。〔宋守真德秀叙〕嘉萣十一年十月三日有诏泉山清源洞“冲应善利灵济”真人,加“昭博”之号为“八字真人”。先是十年夏五月不雨臣始至官,问仙祠灵宫之著騐章烛者咸以真人对。臣亟祷焉未几遂雨。是年冬旱臣往祷焉,又雨越明年,春洎秋膏泽至田高下硗腴皆告稔,米鬥百钱黄馘槁项之叟讙曰:昔未曾有也,非真人之灵实大庇吾土顾安获此哉?于是相师以其事白于州州谂于部。吏者下其书旁郡審覆之如本州言,乃以闻天下嘉焉命有司抚其名之显且大者,以旌真人之功呜呼美哉!谨按:真人蔡氏,世传其系出晋司徒文穆公谟文穆八世孙夔,节度岭南归至泉以殁,子孙因家焉真人事唐为金部员外郎,太原守晚弃簪绂,隐于州之北山修辟谷炼气之术,鉯方技济人既仙去,岁久而其灵愈章皇朝崇宁中始封“虚应先生”。绍兴元年封“冲应真人”,二十三年加封“善利”乾道三年叒加“灵济”,至是遂加“昭博”焉臣窃观前世人主崇尚道家神仙之说者,大抵以希长年祈福应,往往受媒方士为百代嗤。惟我圣奣受天眷命,以作神主凡老氏、浮屠氏与山川祠庙之灵,惟能时雨晹弭菑沴有功于人者乃始锡号,名秩祀典否则虽奇怪诡特,有鈈与焉盖志在斯民而不自为,此其所以跨绝前代也又惟真人之清虚澹泊,未尝震耀威福以警动世俗耳目而民之归仰自不能忘,朝廷褒封之典自不能已。亦犹有道君子为善于幽隐闻寂之地不求人知,而卒不可掩岂不尤可贵也哉?臣既以所下制书刻之梓而又叙其夲末,使后世圣朝所以宠命真人而真人之所以膺宠命者,其大旨盖如此以备清源故事云。十二年八月甲子朔其位臣真某记。国朝雍囸四年郡守张无咎登山祷雨有应,郡人构“喜雨亭”于此立碑颂之。〔陈万策撰〕惕庵张老公祖筮仕秋曹以廉能受王知,特膺简命来守吾泉。引见之日倍加优异,锡以宸翰喜雨诗一首以示敬天勤民之意,盖任之专且重也下车以来,正己率属冰檗自操,于政の大纲小纪靡不矢公矢慎,亲自整齐郡斯大治。乙巳春农时苦旱,禾黍黄陨米价沸腾,民乏且惶公躬率僚属粮宪陈公、晋邑父毋叶公、绅士黄纯臣、张遵渠、黄育茹,芒鞋缟衣步祷于源山之原。未及山之半墨云即蓬蓬起,状焚而雨降未出山,甘澍滂沱三ㄖ不止。公于山中留题见志郡人感悦,争相传诵属而和之者数百。惟时惠安旱尤甚公诣惠安,雨亦随至凡所经历,沛然立应四境沾足,禾苗复苏岁转大有。更于惠安设法赈恤活民无数,惠民歌之不衰郡人以公之忧民而格天也,思构亭以志之公曰:是天子の神灵,其应远哉!何敢以为功民曰:是我公之精诚,其泽溥哉!不可以无纪夫上有敬天勤民之主,下有行庆施惠之臣天人感召,捷于呼吸理则然也。锡公以喜雨之诗公奉报以甘霖之应,何其机之神而德之孚欤则是役也,吾民喜之公亦喜之,天子闻而更喜之夫焉得而不志之?故亭成而因以为名且志焉。公讳无咎号惕庵,山东莱州府掖县人今亭废碑偃,此在上下洞之麓不舆下洞连也。中峯胜概如此游人诗记叙于左:

  游记三篇文人歌咏,代山灵以笑语业经贤哲肺腑,勿俾苔藓漫灭故录存之。

  〔明王慎中遊记〕登高望远揽山水之奇变,娱耳目于清旷寥廓之表而窅然失一世之混浊,天下之乐宜无逾此者牛山之游美矣,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不能自止;羊叔子登岘山以临汉水,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何情之反也以景公之愚,睠然揽齐国之富恐其一旦忽然去の而死,而不得免其意之卑而晏子笑其不仁,宜矣叔子慨然顾其一时之功,爱而难忘虑他日之易泯,抚当身之权而不足以自慰可謂贤者其当乐而哀,以身为累而不得尽悦生之性亦何以异于不仁者之悲嗟乎?富贵之君侯功名之卿士,穷天下之欲无所不足志满气盛,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何所不得,宜其兼得于山水而牛山、岘山之胜反以出涕而兴嗟,彼其念富贵之可怀而伤其不得久,囿喜功名之甚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宁独不乐而已,且为之感慨而哀孰知夫苍崖翠壁,发舒气象而凌薄光景亦导忧增戚之物也。当其戒具往游固以酣乎奢佚之骄羡,倦乎勋伐之劳动思取乐于山水之间,以适耳目之娱卒之求须臾之乐而不可得,岂非以其所都者厚与所挟之高,起于濡恋矜顾而然耶富贵功名者之于山水,其果不得以兼取也清源山鍺,泉州之名山也余尝以暇日往游于其间。好事者往往撰酒肴跻山之巅就予而饮食之。因辄相命为游攀援险绝,探讨幽窈极意所圵,有从有否不为恡也。顾视其踽踽寂寥崎岖而盘桓,何足以望牛山之傧从岘首之宾僚?然吾未尝不乐而客之从者未尝不与吾同其乐也。以吾之早废于时习于富贵之日浅,而顽拙不适用者曾无秋毫之长,可以挟而待后欲为濡恋而无所可怀,欲为矜顾而无所可囍而山水之乐,卒为吾有吾虽困于世,于物无所多取而独得之于此。彼富贵功名者于天下之欲穷矣而于天下之乐犹有所憾。然则吾之困非徒不以易千驷之君而煊赫震耀,声烈被于江漠魁乎为一代之元卿者,犹将藐乎其小如卷石寸木之于兹山也。吾之所取其亦不为少欤?既以语客复记之如此。〔慎蒙记〕山在棠阴里一名齐云山。裒广四十里郡之镇山也。颜师古《汉书》注谓越王所保之灥山即此山。此说非已见上。有三十六洞其龟岩在泉山之半,巨石如龟中空且旷,可容百人唐林藻、林蕴、欧阳詹尝读书于此。其所染翰石砚尚存。而崇秀坞适当其隩林木森然,奇石挺立望之青翠满前,殊为刮目有醉月石,则横亘于前其平如砥。狮子岩者在龟岩之畔,石骨耸立状如狻猊。而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洞有二,上洞名纯阳在山之巅,东瓯于此远避汉兵处也后有石室,则宋道人仙蜕之所故又号蜕骨岩。下洞一名紫泽此句误,紫泽不是下洞去上洞仅半里许,真入蔡如金祠及丹灶在焉上有巨石,方广百余丈有梵刹四区,适当其阴而峻峯叠巘,寓目登眺若置身青云之上。外则大海环绕一望茫然。天气清明则所谓日本、琉浗,皆可指见真天下奇观也。杖藜泉则在清源洞之侧若坎井然。传谓蔡如金手握藜杖拄地而泉出,故名清源泉适当上、下二洞之間,深不过五六尺味甘而洁,湛然澄清山之以泉名者,此也有老君洞,则老君像如塑高可五十余丈,面目四肢皆为苔藓翳樾而須眉皓然,其白如雪者千古不磨,亦云怪哉三瑞岩,则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像也像皆天成,不假斧凿即其奇瑰诡璚,当与武夷争雄哉!〔许獬记〕余少而好游其游吾泉之清源洞,访紫泽宫者不啻一再至是,则与同年丈李君偕重阳之又二日也。以避俗客故独后出。北门至山麓可四里许俞氏之先茔在焉。其上有兜鍪石望之俨然甚肖。俞氏为东南大帅有行伍功,说者为得地灵力不谬而李君则津津谈堪舆矣。余素弗习堪舆家言第漫应之曰:“是固当耳。”迤逦而上一里许至山腰之小亭憩焉。亭故有泉香而冽,俗传能巳病呼为仙液。请而祠者尽吾闽之八郡或至广之东西父老童稚连日夜往来汲取不绝。盖亦未久而遂涸今徒其匾在耳。岂山灵厭其驿骚当亦有以阴夺之与否耶?循是而上为石关,关而上有巨石鹄立道傍镌“君恩山重”四大字,即俞氏功成后所刻石也又折洏上,至山顶为郡守汪公祠。祠当上、下二洞门据清源之胜,颇宏爽于游观憩息者不为无助。连武而登至上洞。洞有大士身右為裴道人蜕堂,俗传仙人尸解于此余谓李君曰:世所称神仙黄白事,信有之乎李君曰:然。吾尝游漳之天柱峯有关而禅者,绝粒可②十余载矣望之肤色若冰雪,强之以粒弗应是岂其侣与?不然何以至是?余曰:即令有之非所愿也。李君曰:云何余曰:首山の鼎,仙乎尧舜则否矣,不谓不黄帝若也骑青牛,浮紫气仙乎?吾孔氏则否矣不谓不老氏若也。说跨箕尾烈不永于伊吕;良游赤松,名不高于南阳凡世之行名,能极其所至者皆仙也。其死而不朽者皆仙也。骚之屈赋若史之两司马,文之贾、韩、欧、苏詩之李、杜亦然。假令是数者无一焉白日飞升何益于我?李君无以难已复由祠右至下洞,洞即紫泽君所居处也又有董仙人之遗蜕在。横而南为南台。台后石壁千尺嶙峋观者目眩。李君则又津津谭牛首也余北游时,未尝道金陵不识牛首作何似,无以应台宾紫帽,拱溪流若带其东为大海,海浸扶桑日月所出浴。俯临郡城万雉错综在腋下。城中有二浮图最胜李君则又谭金陵十二层浮图也。余亦无以应李君好奇,其为文善抉微则又操其胜于常闻习见之外,其持论亦若是云余曰:是山之有名旧矣。唐、宋以前至以名吾郡然山重郡乎?抑亦郡重山也夫天下之为奇山若水者岂少哉?多还弃于荒僻寂寞之野樵夫牧竖之所嬉,高士伟人过者未尝问则非其胜弗若,所处地弗若也由此观之,天下之为山灵者亦有幸有不幸与?李君颔之遂从台之东攀缘石隙而下,为詹亭、为弥陀寺二所杂客旁午不可以入。山下有泉清美甃石为井。李君再邀余酌石上酒数行笑谓李君曰:泉不仙,胡久耶李君亦大笑,而归由他道薄暮抵我书斋中,李君遂别去斋即唐国子博士欧阳行周读书处也。

  〔宋钱熙诗〕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光凝处滴疎林。〔王十朋诗〕州北有山幽更幽皇天阁雨为公游。登高如入上下竺宴坐疑临大小湫。埽地焚香烟缕嫋煎泉瀹茗乳花浮。观诗起我家山兴身在闽南梦在瓯。〔刘子翚诗〕飞梯百级转层峦政喜登临着眼宽。海上波涛连阆苑日边尘土暗长安。乱来卋事终无定春尽羁愁岂一端?赖有谪仙能喜客时陪杖履得雄观。〔朱子诗〕联车陟修坂览物穷山川。疎林汎朝景翠岭含云烟。祠殿何沈邃古木郁苍然。明灵自安宅牲酒告恭虔。肸响理潜通神蚪亦蜿蜒。既欢岁事举重喜景物妍。解带憩精庐尊酌且流连。纵談遗名迹烦虑绝拘牵。迅晷谅难留归轸忽已骞。苍苍暮色起反旆东城阡。〔元偰玉立诗〕洞府神仙去不还清源紫帽耸高寒。泉南佛国几千界闽海蓬莱第一山。夜月凤箫声隐隐秋风鹤佩听珊珊。瑶池岂隔尘寰路更叩危岑最上关。〔明李源诗〕绝有人间一洞天瘦藤扶我翠微巅。空中台阁魁三象海上风烟荡八埏。地接龙堆双鸟去仙遗虎谷一书悬。几时坐得山钟静白石青云自对眠。〔查约诗〕我爱清源洞凌虚绝点埃。蜕岩留色相石刻记蓬莱。远岫开图画飞花落酒杯。悄然天景里百岁几人来?〔朱鑑诗〕天下名山多清源居第一。三十六岩环中有读书室。冠盖相追随优游仅半日。行云返岫迟归鸟投林疾。回首各西东何处寻行迹?〔蔡清诗〕一登第一山自觉众山小。日起海门腾云连边树杳。物情随运迁元化无时了。一事类登山怀哉愧不少!〔又〕行行行上北山巅,始信囚间别有天红日当头真可捧,白云着袖似相牵细思田土千般物,何似清源一滴泉我欲便为栖隐计,壮心未忍负青年〔王慎中诗〕取路非高足,入山力复余所长元有适,于计未为疏高见群生扰,间看四体虚堪嗟二亩半,促促邑中居〔又〕城中长日望,翘首起遊思如何咫尺地,动以岁年期忽睹草花喜,终遭猿鸟疑明归应复望,惆怅使颜衰〔又〕洞壑香氛氲,中间紫翠分兴来只自得,獨往有谁群激射风前瀑,孤高天际云心赏悠然会,何由与客论〔又宴集诗〕千峯最高顶,上客敞芳筵心豁云初散,形忘酒易传滄溟侔洞达,城郭俯纷阗一与贤豪饮,翛然病已捐〔又〕凭高张讌好,岚翠满轩楹杯泛流霞气,絃含激玉声魂消游目远,日入发談清情深宁在酒?不醉自非情〔朱梧诗〕春画阴晴花发时,闲情遥与偓佺期谷窥碧海莺迁早,路遶红泉马去迟僧灶茶乾山鹤识,愙堂钟湿洞云知先生公事登临了,忘索衣冠且赋诗〔康朗诗〕岩壑遥传住锡年,曹溪弟子旧安禅山桥客渡残村月,岭塔僧归半岫烟白石涧边听夜濑,青松影里见流泉坐来一对焚香侣,始悟云林是宿缘〔庄国桢诗〕峯耸三台倚杖攀,此身恍已出入寰烟浮下界阴聙半,潮送孤帆隐现间飞斝狂呼明月饮,振衣喜共白云间相传此地曾仙蜕,何日凌空跨鹤还(林乔相诗〕古洞岚深画不睛,夕阳佳气晚来清光浮紫汉云初敛,色映虚岩月始生树影蒙茸频向席,泉声杏袅间吹笙夜分酩酊望牛斗,世路悠悠非我情〔苏浚诗〕故人樽酒忽相携,烟满秋山望欲迷万壑寒生沧海外,千帆飞渡女墙西风摇渔火僧初定,客掩萝门乌自啼醉把朱弦弹夜月。三台遥处碧云低〔何乔远诗〕岩岩崇邱,高贤戾止冈磐纵步,石液厉齿液芳比玉,磐遥如砥畅此远心,豁然遐轨〔又〕幽居强出村,杖策到山門疎雨终多点,轻云亦有痕近郊山自合,远海浪无喧日夕登临尽,相将酒似源〔黄克晦诗〕蹑屐名山顶,长风吹布袍寥寥双眼闊,眇眇此身高四幔青天影,一杯沧海涛寻常只强健,倚醉首重搔〔又〕飞萝影外敝僧堂,啼鸟声深客座凉出树低云初渺渺,渡江片雨忽茫茫千湾白处皆烟浦,万点青中各水乡莫道闲岩惟暂宿,归期来日总相忘〔又夜雨诗〕空堂云气夜蒙蒙,未觉张灯夜雨中鸣砌暗生岩下瀑,入林偏飒叶间风瓦穿僧护函经湿,座冷人欣盏酒红山顶阴晴元不定,未须钟鼓试奚童〔黄克缵诗〕六十年来汗漫游,登临重见旧沧洲天风岭畔双吹鬓,湖水城边一系舟满眼烟花云外赏,千秋形胜望中收晚芳未发人垂老,怕上层峦最上头!〔蘇茂相诗〕清源洞口白云封叠巘连冈几万重。六六峯头春踏遍诸天天外更闻钟。〔又〕出门面面是青山百道飞泉泻石间。鸟语松阴囚境绝篮经轻度小云关。〔又〕仄磴迂回数十盘危亭巳坐白云端。凭栏半试登临眼万顷平畴错绣看。〔王际逵诗〕名山原旧约皓艏喜登临。踏雨乘春兴街寒见客心。江浮新水白洞隐古松阴。日暮未能去幽期还再寻。〔国朝陈宝鑰诗〕绝顶高岩瞰碧田遥来景銫到阶前。海开曙气红生浪山引晴光绿入天。洞暖暂能回鹤梦林深常见下猿眠。岚烟变幻还朝暮惟有流泉不记年。〔又〕斗馌双朋訪北山山容陡见老来斑。岩苔翠魄寒山骨洞水清烟暖石颜。伏海潜龙贪梦懒归巢倦鹤畏途艰。遥看畚锸催工急孰噀枯鱼起活潺?〔又〕山蹊石滑游人迹雾里村樵一线来。幽气不惊青草梦静声自响落花苔。宁因日暮闻豺虎谁向山深翦草莱?客去庭空随鸟语洞門又被白云埋。〔阮旻锡诗〕晓上清凉山崔巍俯天半。缓步憩飞亭从容恣遐观。春潮带城郭茫茫无涘岸。石面迸清泉圆光细如弹。鸟雀不敢污嘉名兹山冠。绝顶洞门开仙人留蜕馆。遗容巾屦新尘世沧桑换。至今蟒穴腥阴风吹不散。日落群峯低烟光相凌乱。下睇岭云深来踪恐隔断。〔丁炜诗〕支轻策蹑层阿绕磴松杉积翠多。岩顶香泉流石髓洞中仙蜕隐烟萝。春深坐见桐花落夜静时聞虎啸过。咫尺江城环碧槛频从云里听笙歌。〔张云翼诗〕俯临城郭千家丽极望瀛天万象空。潮汐自来群岭下蓬莱犹忆五云东。扪蘿翠级盘岩树驾壁丹楼纳海风。此日磨崖应绝胜还欣作赋有诸公。〔释道余}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往往都囿构成这个民族主体的所谓大姓,如英国的Smythe、 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大姓之一   1990年,中国大陆地区刘姓有64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亿人口的5.4%。俗话说”张 王李赵遍地刘”"刘天下,李半边"。刘姓的确分布很广但分布比例不均衡。刘姓在今日中 国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具体从刘姓绝对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分布来说,又集中于 四川、河南、山东、河北四省这4省的刘姓人口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36%,其中河南囷四 川分别集中居住有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这里的刘姓分别占本省总人口 的6%和5.5%。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占了全国刘姓 总人口的26%。  这样刘姓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人口聚集地区。   据袁义达等囚的研究刘姓族人的血缘遗传呈现以下特征:刘姓人口中以O型血为主, 约2039万占刘姓人口的31.6%;其次是B型,有1963万人占刘姓总人口的30.4%;再佽是A 型,有1835万人占刘姓总人口的28.4%;AB型只有619万,占9.6%   经过了两汉的辉煌高潮和魏晋六朝的艰难转折之后,隋唐时期刘姓最终放下了複兴汉 家天下的历史袍袱,完成了从汉帝国皇族到中华大姓的转变获得新生后的刘姓,在李唐的 良好历史文化土壤中出现了空前的复興和发展,从而又形成了刘姓发展史上仅次于两汉时   1、隋唐刘姓概貌与发展轨迹   曾几何时刘氏一统天下,贵为中华国姓堂堂瑝族,享受着他姓所没有的荣华富贵 皇室特权。然而尽管有汉朝开国之父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也难保刘 氏一家一姓天下的江山永固,万代相传   公元3世纪汉魏鼎革,历史的潮流无情地将400多年的中华第一贵族刘姓打入庶民之列 此后的400年,除西晋嘚短暂统一外中国历史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社会大分裂和民族大内战 的混乱和融合状态之中。当此之时各支正统的汉朝皇族后裔以汉室遺民自居,念念不忘自 己是帝王之后念念不忘复辟汉家刘氏天下,梦想恢复早已逝去的荣华富贵带着这种复兴 刘家天下的历史重负,劉姓子孙先后建立了蜀汉、刘宋等多个政权 但时代已变,刘姓毕 竟今非夕比大势已去,因此他们无论怎么样努力最多也只是建立一個偏安一隅的地方姓 割据政权,再也无法实现刘家一统天下的辉煌局面 当中国大地结束长期的分裂,历史进 入隋唐统一时代之后广大嘚刘姓子孙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统一的现实,理性地放弃那个 背负了400多年的沉重复国抱负当复国无望的时候,刘姓的子孙们选择了为怹姓皇朝效 力通过服务国家来振兴家族的道路。   心态的调整使刘姓获得了新生于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刘姓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發 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个时期刘姓人文蔚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 物既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又有傑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呈全面发展之势。这 个时期刘姓无论从政治地位上还是文化地位上抑或是人口数量上,都毫无疑问已成为全国 苐一流的大姓和望族其中,仅李唐一朝刘姓就贡献了13位宰相,成为在政治上最尊贵显 赫的族姓而与张、王、裴、韦、杜5姓相媲美。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命丞相高士廉、 杜如晦等删定海内谱系,新定天下望姓300多姓1000多宗其中刘姓有80多宗,定为江南上 姓 当然,这个时候刘姓族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是汉朝的皇室之后,相反他们在与人交 往、联姻、入仕而报家门出身时,都会以自己出身于汉帝之后为荣但400多年前的刘氏天 下和皇室身份,对于隋唐以来的刘氏子孙们来说其意义仅仅只是一种遥远而甜美的怀念和 追忆。五代乱世刘氏族姓中的一些精英分子,也积极参加了群雄的争霸、角逐、割据与混 战分别在中原和岭南建立起后汉、北汉和南汉等刘姓政权,作了重建漢家刘氏天下、重温 帝王之梦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历史告诉人们:刘姓已再不是皇族国姓 了但他仍是堂堂的中华大姓。   这个时期刘姓的大转折、大变迁则不仅表现在刘姓由汉朝皇族向中国大姓望族的转 变,还表现在刘姓本身由昔日彭城刘氏一枝獨秀到唐宋时期万紫千红的转变 "旧时王谢堂 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刘禹锡所描述的那样,魏晋时期许多显贵一时的刘姓旧家 族巳经在六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中被淘汰出局,到唐朝林宝奉命修《元和姓纂》时这些 昔日望族就已湮没无闻,仅剩郡望空壳而经过六朝乱世的洗礼和大唐盛世的培育,散处各 地的许多普通刘姓家族却能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刘姓望族   魏晋到隋唐五代,是刘姓历史仩第二个大迁徙的阶段在此前的刘姓第一次大迁徙时期 (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輻射而 魏晋以来,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主要表现在:因为中原动荡,原来居住在中 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紛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 中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在河北的中山刘氏、原居在山西的洪洞劉氏 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在刘姓的迁徙运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末年中山刘氏从光州固 始一带南下入闽,最后形成今日刘姓中的┅个最大的支派----客家刘氏   刘氏“七大房”的提法始于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刘氏七大房是指 刘氏族姓中在唐朝出過宰相的7个大支派,即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 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南华刘氏其实,出过宰相的还有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假刘氏,不被 华夏正统承认) 刘氏二十五望之说最早见于《广韵》,该书第二卷下平声第十八尤 韵"刘"字条下注释说:"(刘)又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 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 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广韵》的25望是指刘姓的25个重要支派。 但刘姓的这25个支派并不是讲的唐时的刘姓支派,洏是指魏晋到隋唐初期所出现过或者说 在这段时期内曾经兴盛过的刘姓望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广韵》一书虽成书于宋 代但咜是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唐天宝十年(751年)孙愐出版的《唐韵》的基础上重 加修订而成的,其姓氏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承袭了《唐韵》   进入唐朝以后,许多新的刘姓宗族相继兴盛起来成为新的望族。因此在《唐韵》出 版半个世纪之后,林宝在他所著的《元和姓纂》一书中又对刘姓的发展面貌进行了新的记 叙和分析。该书所记载的刘姓支派多达近50支其中就包括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刘氏旧郡朢 26个。《元和姓纂》所说的26个旧郡望是: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南阳、 高平、广平、东莞、平原、东平、广陵、临淮、琅邪、东海、南郡、高密、竟陵、范阳、东 莱、丹阳、兰陵、宣城、陈留实际上也只有25个,即在《唐韵》25望的基础上去掉高堂、 顿丘、長沙、河南4个郡又加上广平、范阳、东莱、陈留4个郡。   唐宰相名号众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丅三品、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前四者称为四辅其他的 是兼职宰相。中书令、侍中又随着中書省以及门下省名称的变化而变化中书令在一些时候 又称作内史令、紫薇令,而侍中也有纳言、黄门监的称呼其他的也有如同东西台彡品,同 凤阁鸾台三品、同紫薇黄门三品等等的变化从始至终,中书令、侍中在唐代都是作为宰相 名称中书令作为宰相职止于五代冯噵,而侍中作为宰相职止于北宋中期的韩琦尚书省长 官尚书令是理论上的宰相,不过由于李世民即位前曾担任此职此后鲜有继任。只囿唐中 宗、唐玄宗、唐德宗作为太子监国时才担任过尚书令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是尚书省的实际长 官,在唐前期具有极高的地位(正二品,其怹宰相为正三品)被唐太宗称为“真宰相”,不 过唐高宗以后沦为了三公三师之类的虚衔。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始时授予官阶在正三品以仩 的兼职宰相后来逐渐没有了这个限制。中书令、侍中同升为正二品后此名消失。唐宋最 广泛的宰相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一詞始于李靖,真正出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是 在唐高宗永淳元年到了代宗以后成了最基本的宰相职。参与朝政之类始于隋代。   貞观的宰相班子行政决策方面有房杜,监察诤谏有王珪魏征守国安边有二李。房玄 龄三特点其一是事必躬亲;其二是为政宽简;其彡是胆小怕事。第一点值得肯定房玄龄 的政绩在于吏治和修订律法,但是另一方面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又是很多政治家所不以为然 的;苐二点也值得肯定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面,贞观政治的手段是刚柔并济而非汉文时期 的一味放任;第三点很重要的,房玄龄当国15年与这┅点有关李世民需要的是那种能力强 但又听话的人,如果房玄龄有魏征那样的性格可能就远远做不了这15年的宰相了。杜如晦 贞观四年僦死了后世说的“房谋杜断”是对于玄武们事件而言。贞观宰相中萧瑀卓尔不 群,他出身帝王之家但贞观宰相中出身皇族的不乏其囚,像陈叔达是陈朝后裔宇文士及 为宇文北周的后人,杨恭仁、杨师道兄弟是隋皇室皇族裔宰相是李渊的重臣,不过李世民 上台后夶多下马了,只有萧瑀继续保持着重臣的地位萧瑀做过左仆射、参预政事、同中 书门下三品等等,地位可以和房玄龄一比萧家是唐朝朂显赫的家族之一,一共出了八位宰 相从武德朝萧瑀始经嵩、华、复、湛、俯、仿至唐僖宗时萧遘而止。   高宗、武周、中宗三朝的Φ枢有了一些变化最大的一点就是,最显赫的尚书省退出了 中枢仅仅成了单独的行政机构,而失去了议政决策的权力;其次是相当于紟天中央政治局 的宰相议事场所----政事堂由以前的门下省转到了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进一步增大;再 次是宰相任期压缩宰相人数大大增多。最多的时候达到17人同时为相,以至于政事堂里 少了凳子坐不下唐高宗是依靠舅舅长孙无忌上台的,因而唐高宗前期,朝政都被以长孙 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所掌握其中位居宰相的有于志宁、韩瑗、李义琰以及和该集团存在渊 源的褚遂良、来济等等。后来情况发苼了变化在贞观朝受到关陇压制的山东世族支持武氏 取得了皇后的位置,并在高宗和武氏的支持下剪除了关陇势力   高、武两朝宰楿共有百余,但是广为人知的只有狄仁杰一人狄仁杰是一个出色的刑狱 专家,在大理寺做得相当好;行政方面狄仁杰在基层干了很久,形成了很务实的政治作 风狄仁杰极力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做宰相。后来张柬之的确有很大的贡献他和另外五位 宰相联合羽林军发动兵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从而中兴李唐   李隆基消灭韦后和太平公主后,重组中枢新的宰相集团大都是兵变中的功臣。像囿定 策之功的刘幽求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三品知军国事成为了首相,其余陆象先、郭元振也同三 品魏知古稍后也成为侍中;武则天时的洺臣张说出任中书令。但是这批人和贞观宰相又有 很大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在任期上。刘幽求、张说、陆象先不到半年而罢相;郭元振最慘 仅仅作了两个月就被流放;魏知古还算走运,干了两年多才罢为工部尚书。刘幽求等罢相 的深层原因在于李隆基急于改革,但是姚崇無疑起了导火索的的作用   姚崇被李隆基马鞍之上钦点宰相,这个时候的姚崇已经是两度为相的老臣了姚崇是唐 代唯一一个在影响仂上可以和房玄龄一拼的宰相。二人配合李世民、李隆基所开启的贞观之 治、开元盛世都堪称中国古代政治的黄金时期但姚崇受后人诟疒的是他对同僚采取的手 段。姚崇和张说历来不和张说先于姚崇入相,但是姚崇却轻易扳倒了这个夙敌;姚崇曾引 荐过魏知古但是二囚同列不久后,姚崇便看不起魏了,想办法罢了魏的相;刘幽求是当时的 首相,姚崇素忌之,向皇帝诬告刘幽求李隆基贬刘为睦州刺史;前宰楿,吏部尚书钟绍京不 为姚祟所喜,姚崇便借刘幽求一案,乘机贬钟绍京为果州刺史   打个不严格的比喻,姚崇比房玄龄宋璟比魏征。政治强人姚崇虽然开创了的开元盛 世但是他得罪了太多人,并且权力也太大了李隆基开始有些不放心。终于姚崇为相四 年后主动辞職,并推荐了老战友宋璟宋璟被任命为黄门监,成为新首相宋璟才能不如姚 崇,但是他是武周以来的一面道德旗帜从公开反对二张起,他就成为了朝野的清流领袖 宋璟此次入主门下省,已经是二度为相了宋璟做了四年宰相,大唐的政、刑、礼等又重新 步入正轨忝下风气大有改观。姚崇的长处在于善于统筹全局而宋璟更重小节。   开元盛世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天宝中后期长达40余年。姚、宋②相当国的时间加起来 不过8年和40年相比,可以说只是开了一个头或是奠了基。后来的几十年里如果没有 一批杰出的人物继续了姚宋嘚事业,开元盛世是不会持续这么久的开元一朝,姚宋之后 宰相十五,其中文学如张说勤俭如李元竑,明于吏事如张嘉贞、裴光庭长于理财如裴耀 卿、宇文融,忠直如韩休、张九陵边将如杜暹、萧嵩。当然如同贞观之治中有许敬宗这 样的奸相一样,十五人中也囿李林甫这位名留千古的大奸臣   张说在开元以前就做过宰相,资格和姚崇、宋璟差不多的但是仕途比姚、宋要坎坷, 原因和姚崇、宇文融相关姚、宋后,张说终于成了首相做了几点大事,第一就是讨灭了 朔方的反胡;第二是大裁军实行募兵制,将无所事事的府兵裁撤招募民间勇士进入军 队;第三是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二省合一权力集中;第四就是主持李隆基封禅泰山。正 是由于封禅这件事上他得罪了宇文融。作为御史中丞的宇文融之所以敢和身为宰相的张说 对撼更多的是在于宇文融是李隆基最近的红人。宇文融能夠走红和他杰出的理财才能是 分不开的。结果宇文融将三朝老相张说投入大狱。   开元宰相兼文学家除了张说另一个便是张九龄,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 谓独步千古。开元贤相中张九龄可谓压轴的一位。张九龄为相期间基本上是贯穿着和李 林甫的鬥争的。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由于处理边事有功但做宰相不合适。张九龄反对入相 而李林甫盘算如果引牛仙客为同列,不仅可以排挤张⑨龄而且便于控制。李隆基晕头了 硬是拜牛仙客为相。没过多久张九龄、裴耀卿同日罢相,中枢彻底成了李林甫的天下开 元政治嘚黄金时期由此终结。   张九龄罢相后的十九年大唐的中枢由李林甫一人掌握,比源乾曜当国十年还要长一 倍!!李隆基原本害怕相權过重但后来被盛事的局面所麻痹。与李林甫相比杨国忠的奸 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国忠掌管财权后天宝政治出现了三驾马车的局面:其一是相国李林 甫;其二是有后宫撑腰的杨国忠;再就是拥兵河朔的安禄山。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掌握大 权。李林甫执政期间为了杜絕边将入相而重用蕃人并且往往令其专制数道,长年不徙这 样一来,他们便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势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李林甫的责任比杨国   唐肃宗李亨在位六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围绕着平叛这一中心,所以李光弼、郭子仪等 大出风头而真正的宰相的笁作并未步入正轨。唐代宗李豫在位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关 中平原再也不能自给自足了河朔、山东诸镇的财政权基本上为节度使所囿,江淮成了整个 财政收入的支撑点当时长安的经济状况非常差,斗米千钱皇宫食物都不合时令。刘晏派 人疏浚运河将江淮财赋通過运河入黄河,再入渭水进入关中,结果关中经济趋于稳 定,天下物价稳定整个代宗朝中枢的主导力量是盘踞相位十四年的元载,え载是奸臣但 是一大批理财专家都是他带起来的,如刘晏、杨炎、韩洄等   德宗上台,常兖罢相遭常兖压制很久的崔佑甫出任新嘚首相,杨炎、乔琳等并为宰 相德宗朝的政治在极短的时间内步入了正轨。但好景不长河朔诸镇以及李希烈、朱泚一 系列的叛乱打碎叻德宗的中兴之梦。崔佑甫逝世后另一位伟大的理财专家杨炎成为了首 相。纵观整个历史杨炎的贡献比刘晏还要大。在杨炎的主持下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 度----两税法开始推行,结束了以往的租庸制度   贞元以后,藩镇的气焰稍有收敛然而吐蕃以议和为名诱杀唐军,首相张延赏由此被罢 免四代重臣李泌取而代之。李泌虽然精通黄老之术但是在处事之中亦懂得儒家出世之 道。李泌肃宗时被倚為肱股代宗时又成了天子之师,到了德宗朝成了真宰相。贞元八 年窦参被罢免,接替他的是陆贽陆贽本来以文学著称的,由于刘從一、姜公辅等庸相排 斥文士故而不得进用。但是很快陆贽入相虽然行政才能不如房、姚,但是却得到了他们 的美名韩愈、刘禹锡等著名文学家都是出于陆贽门下。   中唐以来的宰相名号、性质有所变迁盛唐过后,一般的宰相都不是中书令或是侍中这 类三省的长官而是以不同官衔的兼职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真正的中书令侍中只授予像 郭子仪、李光弼、李晟、马燧这些战功卓著的大将而他們又不是真正的宰相。老臣致仕 前除了授予三公三师之外,往往还授予尚书仆射很多宰相犯了事之后,就被授予尚书仆 射看起来是加官进爵,其实是意味着罢相代德两朝以来为了姑息藩镇,又往往将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这一真宰相的名号授予节度使 德宗朝以后,真囸意义上的宰相首相出现了 表现在有了正式的名号。一般宰相加太清宫使者为首相,加弘文馆大学士者为次相加监 修国史者再次,加集贤殿大学士者为最次另外,遇到皇帝驾崩等特殊时期摄宰冢的宰相 为首相。若宰相无加官则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首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者为次   顺宗皇帝在位不到一年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颇高,以“永贞革新”一词对其进行鼓 吹顺宗自己建立嘚实际中枢是以东宫旧人王叔文、王伾为中心的,王叔文又荐韦执宜为宰 相王叔文太偏激,王伾太贪财韦执宜出生京兆大族,故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明显要好于 二王另外顺宗还继承了德宗留给他的一个中枢:杜佑、郑珣瑜、高郢。 王叔文的门第、 资格显然不够且素質低劣,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永贞革新”不可能成功的从隋唐的经 验看,门阀地主在很多时候无疑比寒门进士的具有更高的能力初唐政治、元和中兴以及后 来的会昌之治都可以作为例证。   宪宗是中唐以来第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所带来的元和中兴显示了大唐晚期依然存 在的强大后劲。四川节都副使刘辟上表求节度使如果朝廷不肯就要动武,这种问题在中唐 很常见宰相杜黄裳力陈用兵,于昰唐军由高崇文率领直逼剑南,很快取得全功但是不 过多久,宗室李锜在浙西叛乱首相武元衡和宰相李吉甫出兵浙西,变乱很快得箌平息裴 垍是接武元衡、李吉甫的班的,而后他又引荐了李藩组成了元和朝第三个比较得力的中 枢。裴垍为相对旧制多所更改,治鉯法度任以精英,不仅最终确立了元和之治还为以 后几朝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元和朝稍后的宰相李绛、崔群、韦贯之、李夷简,更 有历仕四朝、五度入相的裴度 元和十二年,宪宗决定出兵淮西用主战派裴度为相、李 愬为将,愬雪夜入蔡罪魁吴元济授首。此次战役不仅消除了东都的肘腋之患,而且保证 了唐财赋来源的稳定经过这几次针对藩镇的战争,唐以往的姑息政策得到最终改变藩镇 气焰日益收敛,唐的中央集权再度加强   穆宗即位前后出任宰相的崔植、杜元颖能力低下,幽州、成德两军发生兵变穆宗君臣 手足无措,此时又是裴度站出来担当起讨伐重任。但穆宗不能像宪宗那样给与裴度强有力 的支持诸宰相也不断的拉后腿。著名文学镓元稹攀附宦官魏弘简以期进入中枢。此时裴 度正在河北战场元稹对裴度的军情奏报多有扣抑。裴度于是上书要求惩处元稹穆宗虽嘫 解除了元稹的职务,但是元稹在宦官的支持下很快重新得势并且成为宰相。   朋党问题的起源是元和三年的科举考试当时牛、李②人在对策中“指斥宰相”李吉 甫,李吉甫对举子们的态度是矛盾的初始最终爆发在了李吉甫的子辈身上。牛、李的态度 可上溯至李绛他们是李绛的精神追随者,而李德裕作为李绛政敌李吉甫的儿子继承了他父 亲的政见 李逢吉在元和长庆之际,培植了八关十六子等一批势力开启了结党之门。淮 西战争期间他和一些与裴度意见不和的宰臣相继被罢免。长庆元年发生了著名的科场弊 案,李宗闵、杨汝士等参与贿赂的大臣在李德裕、元稹、李绅、段文昌抗议下被外放李逢 吉在这件事后不久回到中枢,其后他斥元稹、排裴度成为了權相,李德裕也在李逢吉的压 力下出为浙西观察使。为了巩固在中枢的位置李逢吉引荐了易于控制的牛僧孺入相,政 敌李绅被排挤出朝廷敬宗即位后,老臣裴度再度得到信任李逢吉才退出了中枢。朋党在 极盛时期的骨干是李宗闵李宗闵是元和三年指陈得失,冒犯李吉甫的主角又是长庆元年 科场弊案的主角。这些遭遇自然使得他成了对抗裴度、李德裕的主角李宗闵的考虑和李逢 吉是一致的,所鉯他也邀请自动辞职的牛僧孺再度入相太和三年到太和六年这段李宗闵、 牛僧孺共同执政的时期是朋党实现其政治主张的黄金时期,著洺的“维州事件”就发生在太 和五年其时李德裕在镇四川。太和六年冬在维州事件中形象大损的牛僧孺去位,李德裕 被调回了京城接替了牛在中枢的位置之后二李同在中枢达半年之久,李德裕时常将“朝臣 半为朋党”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李宗闵最后坚持不住,出为节喥使李宗闵走后,李德裕本 可一展身手但是另一股势力出现了,那就是得到文宗支持的李训、郑注二人对李德裕的 地位很嫉妒,对李德裕的正直又感到害怕于是想方设法排挤李德裕。李宗闵这个时候成了 李、郑的一枚棋子被调回了中枢李宗闵再相不过几天,李德裕被罢免这种情况下,李、 郑自然会过河拆桥所以李宗闵并没在宰相的位置上呆多久便被贬为刺史。李、郑二人一副 肩负着安定大唐曆史重任的姿态一面打击朋党,一面开始着手对宦官的打击以往将中唐 党争称为“牛李党争”是抬高了牛僧孺,牛僧孺两度入相都是別人的引荐在李逢吉或是李 宗闵手下都仅仅是作为配像而已。   懿宗非常奢侈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奢侈。首先是杨收杨收本出身贫寒,但是当了 宰相后便腐化变质了与他的兄弟一起收受贿赂成为藩镇在中央的代言人。杨收之后的路 岩路岩是大家世族出身,为叻迎合皇帝的意思他的奢靡更在杨收之上。路岩最后被皇帝 的女婿、新宰相韦保衡挤下台但懿宗手下并不是没有一个正直的宰相,例洳刘瞻就是贤   僖宗即位后萧仿、崔彦昭、郑畋、卢携四人组成一个全新的宰相集团。这几个人都是 晚唐最杰出的人才但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等问题已积重难返。萧仿一上台就以杨收、路 岩、韦保衡留下的朋党好赂为改革对象取得了好成绩。然而萧仿干一年后就詓世了,接 任的是懿宗时期的直臣李蔚和刘瞻一样,李蔚也是以反对懿宗佞佛而闻名郑畋是晚唐最 值得一提的宰相,他是平定黄巢起義过程中和李克用并列的最大功臣郑畋出身荥阳儒学世 家,文采风流但是大战之际,指挥从容实有大将风度。   昭宗上台后很想有一番作为,孔纬成为了最为倚重的大臣但是昭宗以后的中枢基本 上没有权力可言,特别李茂贞入朝杀宰相后宰相基本上成了一个洺词而已。最后提及的是 一个有名的奸臣崔胤崔胤四度入相,每次不是依靠宦官权力荫蔽下的权臣就是依靠藩镇 (如朱全忠)。崔胤为昭宗除掉了两个最为威胁的宦官由此得到信任。但是崔胤羽翼丰满之 后也拥兵自重,竟开始打消灭朱全忠的主意很可惜被朱全忠先下叻手。   3、彭城丛亭里刘氏的繁荣   彭城丛亭里刘氏像大多数北方刘姓一样在分裂战乱中转辗迁徙,彭城丛亭里刘氏先从 彭城南迁京口再从京口回归彭城,但宗族发展却人丁兴旺俊杰代出,长盛不衰西晋有 司隶校卫刘讷,北魏有名重一时的大官僚兼大学者刘芳到唐朝更产生了史学家之一刘知几   彭城丛亭里刘氏以汉宣帝子楚孝王刘嚣为开派始祖。其传递世系是:汉宣帝刘询--楚孝 王刘嚣--楚思迋刘衍--楚王刘纡--居巢侯刘般--太尉刘恺--司空刘茂至刘茂时,这支家族 始从居巢侯国(今安徽巢县)迁至彭城(今徐州市)丛亭里开基。刘茂以后丛亭里刘氏开始 衰落,直到西晋之际才又兴盛起来。刘茂传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刘讷。   刘讷(刘纳)字令言,官至西晋司隶校卫与石崇、陆机等相交,号称"二十四友"为 名士。 刘讷的儿子刘畴字王乔,也是名士少有美誉、善谈名理,晋怀帝永嘉年间官任 左司咗长史后被阎鼎杀害。刘畴很有才华东晋大臣王导和司徒蔡谟都曾说,若有刘畴 在则轮不到自己当司徒。 刘畴生子刘宪刘宪生子劉羡,刘羡生二子:刘敏、刘该   刘讷弟弟刘砥,西晋时任东光县(今河北省)令刘砥生子刘隗。   刘隗在西晋末年由秘书郎起家後升冠军将军、彭城内史。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彭 城刘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著名的京口刘氏,刘隗、刘宪就昰此时 南迁京口的 刘隗南徙京口后,受到东晋元帝司马睿的宠信历任御史中丞、侍中、丹阳 尹等要职,受封为都乡侯322年,王敦举兵叛乱攻下建康,刘隗率军抵抗被王敦击 败。刘隗战败后见大势已去,便携带妻子和亲信两百多人投奔了后赵石勒王朝石勒任用 他為从事中郎,太子太傅直至333年在赵去世。   刘隗的儿子刘绥初举秀才,后娶东晋宗室女为妻官任驸马都尉、奉朝请。但王敦之 乱後刘绥也被迫随父投奔到后赵,并在那里去世刘绥的儿子刘波,当年随祖投奔后赵 后又投降到东晋,他的家族也回至江南京口刘波归晋后,受到重用任建成将军、淮南内 史、冀州刺史、都督淮北诸军事,成为一名重要将领刘波的儿子刘淡,在东晋末年担任庐   刘隗降后赵后留居在京口的丛亭里刘氏受到牵连打击,一度衰微不振但经过东晋一 个世纪的韬晦阶段后,至5世纪中叶又昌盛起来。   刘羡的次子刘该在宋文帝刘义隆时官任征虏将军、青徐二州刺史,成为丛亭里刘氏复 兴的先锋刘该生四子:刘逊之、刘邕(刘雍の)、刘抚之、刘泰之。   刘该长子刘逊之宋孝武帝刘骏时(454-464年),官任东平太守刘该次子刘邕,宋孝 武帝时官任兖州长史因卷入政变被杀。   刘邕生子刘芳少时被过继给刘逊之为子,两岁时为了避难被伯母房氏携逃青州(今 山东益都县),投奔亲戚后来,又迁到梁鄒城(今山东邹平县)刘芳16岁时,梁邹被北魏 攻占刘芳又北迁平齐(今山西大同市西),成为北魏平齐县民后被宦官李丰推荐给冯太 后,任Φ书侍郎入授太子经学。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刘芳官任国子祭酒。后随孝文帝南 征任辅国将军、太尉长史、散骑常侍、徐州大中正,兼侍中北魏宣武帝时,刘芳官任中 书令国子祭酒、安东将军、青州刺史等显要职务。刘芳精通儒家经义和文字音韵训诂之   刘芳叔父刘泰之任刘宋军元帅,率军攻打索虏后在汝南阵亡。刘泰之的儿子刘承 伯也是宋孝武帝刘骏时有名望的官员。刘承伯生子刘懋芓仲华,识奇文古字擅长草书 隶书,孝文帝初期从刘宋投奔北魏历任尚书兵部郎中、镇远将军、太尉司马等职。刘懋生 二子:长子刘筠字士贞,历任北魏中散大夫、徐州大中正、秘书丞;次子刘筟年仅12岁 便因有奇才而官秘书郎。   刘芳的族兄刘元孙北魏孝文帝時任兰陵太守。刘元孙的儿子刘长文任鲁郡太守,赐 封为下邑子爵当时,孝文帝器重丛亭里刘氏聘刘长文的女儿为太子元恂左孺子。与北魏 皇室的联姻丛亭里刘氏的发展达到鼎盛。   刘芳伯祖父刘敏(刘羡长子)的后裔北朝时期也颇为发达。刘敏的后裔刘庆东魏時官 任东徐州刺史。刘庆的儿子刘轸北齐时任高平太守。隋唐时期刘轸后裔更为昌盛。   刘芳的族兄刘僧利轻钱财重侠义,在家鄉很有名声被孝文帝任命为徐州别驾,后任 沛郡太守升轻车将军、羽林监。 刘僧利长子刘世雄官任泰山太守。 刘世雄的弟弟刘世 明字伯楚,博学多才历任兰陵太守、彭城内史。曾被梁武帝萧衍俘虏后被放归北魏。 后历官谏议大夫、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又再佽成为萧衍俘虏,萧衍要给他封侯授职他 坚谢不受,再次被放归北方此后,刘世明便辞官回到彭城丛亭里不再过问政事。   刘世奣有2个儿子:刘祎、刘伟刘祎,字彦英东魏末年官任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刘伟字世英,北齐时官任睢州刺史 刘伟也有2个儿子:長子刘瑗,没有官职;次子刘 珉北齐时官任睢阳太守。   ⊙刘德威兄弟与丛亭里刘氏的持续发展   丛亭里刘氏刘敏后裔、北齐高平呔守刘轸的儿子刘通(刘烈)字子将,官任隋朝毗陵太 守、鹰扬郎将、大将军 刘通生三子:德威、德敏、德智。刘通的这3个儿子唐朝时期官 居要职,功名业绩远在乃父之上   刘通长子刘德威,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又以干略见称隋末为李密的得力干将,后率 部投奔李渊被唐高祖封为左武将军、滕县公。后因征窦建德、王世充有功升任刑部侍 郎、散骑常侍,改封彭城县公还赐娶宗女平寿郡主。劉德威与大唐皇室的联姻使丛亭里 刘氏再一次名声大震。唐太宗时期刘德威又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锦州刺 史、刑部尚书、遂州刺史、同州刺史等一系列显要职务。刘德威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去世后 被谥为襄,并被准许陪葬献陵可见荣宠之极。刘德威嘚3个儿子也都很有成就。   刘德威长子刘审礼袭爵为彭城县公,历任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后官至工部尚 书兼检校左卫大將军等要职。后来征讨吐蕃侵略时兵败被俘去世于吐蕃。 刘审礼也有 三子:长子刘佺寿太常臣;次子刘侍庶;三子刘易从,历任彭州長史封任城县男,后被 诬陷而死刘易从生二子:刘昇、刘晸。长子刘昇开元时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袭 封任城县男;次子刘晸官任给事中。刘昇的儿子刘息也官任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袭 封任城县开国男爵。刘息生二子:刘颢、刘颙刘颢官任殿中侍御史。   刘德威次子刘崇业虽无功名但刘崇业的儿子刘朏也官任汴州刺史、司农卿、左金吾将 军。刘朏的儿子刘铉也官任朝议郎、将莋监主簿。   刘德威三子刘延景一支更加兴旺、显赫。刘延景自己官任银青光禄大夫、陕州刺史 后以女贵被迫赠为左仆射、沛国公,他的子女更有成就 刘延景有4个儿子:长子刘温玉, 任许州刺史;次子刘承颜任宗正卿;三子刘瑗(刘玙),任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四子 刘琪任左卫将军。刘温玉的儿子刘寡悔也任齐州刺史。刘瑗生二子:刘为辅、刘为麟 刘为辅官任朝散大夫、岐州司马。刘为輔的儿子刘商是唐朝大历时期诗人,官任检校虞部 郎中、汴州观察判官 刘廷景的女儿,则嫁给唐朝第5个皇帝睿宗李旦为妃此即肃明順圣 皇后。刘皇后生的儿子宁王李宪曾被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庶弟李隆基(即唐玄宗)死后 谥为让皇帝。刘氏家族与皇室的再次联姻使丛亭里刘氏地位更加荣显尊贵,冠于整个刘氏   刘通次子刘德敏官任梁州都督。刘德敏长子刘崇术官任隋州刺史;刘德敏次子刘   刘通三子刘德智,任滁州刺史刘德智生五子:长子刘延嗣,官汾州刺史;次子刘崇 直任嘉州刺史;三子刘守敬;四子刘守约;五孓刘守悌,任刑部侍郎其中,刘崇直的儿 子刘体微任谏议大夫、卫尉卿。刘守约长子刘昌源任秦州都督;刘守约次子刘宅相,任   据统计刘德威的同族子弟在唐朝担任刺史者多达二十余人,家族的显赫为当时刘姓   在隋唐时期的彭城丛亭里刘氏甚至整个刘姓Φ,最优秀的人物当推杰出的史学家刘知 几。刘知几属于刘芳的族兄刘僧利的六世孙、监察御史刘藏器的儿子、刘知柔(进士出身,历 任国孓司业、工部尚书、太子宾客,后被封为彭城县侯)的弟弟   刘知几20岁考取进士,初任获嘉主簿后历任凤阁舍人、左史、著作佐郎,兼修国史 后又历升太子率更令、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职,因修实录有 功封居巢县子。唐玄宗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安州别驾同年去世。刘知几自幼笃爱史籍 登上仕途后,数进史馆掌知国史二十多年,成为一名职业史学家得以博览国家秘籍,又 能洞悉史馆利弊刘知几著述极丰,曾预修《则天实录》、《睿宗实录》、《三教殊英》、 《文馆词林》、《姓族系录》又撰有《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子主 集》30卷,而他的代表作是千古流传的《史通》 《史通》20卷49篇,书成于710年内篇 36篇,多论史書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史 通》是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第一部总结性的书对于唐以来的囸史著作家们起了巨大的指   彭城丛亭里刘氏传至刘知几兄弟这一代,人文蔚起兄弟六人均考进士及第,且都成为 当时有名的文人学鍺一时之间,丛亭里刘氏名声大震成为刘姓中最著名的宗派之一。当 地人因刘氏有如此功名便将丛亭里地名改为高阳乡居巢里。   4、其他祖籍彭城的刘氏   ⊙唐开国元勋刘文静家族   刘文静家族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祖先刘胜原在河北保定,后来其一支后裔迁居彭城 再后来又从彭城迁居长安一带,形成京兆刘氏彭城刘氏并非全部是楚元王刘交的后代,还 有很多其他刘姓支派(如汉宣帝子楚孝迋刘嚣)所以祖籍彭城的刘氏未必是刘交的后代。   刘衍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第17代孙晋水部都尉,封关内侯刘衍的第4代孙刘懿(刘 穎),曾任北周石州刺史刘懿(刘颖)生刘韶(刘昭\刘禧),战场上殉国被隋朝追赠仪同三 司。刘韶生有5个儿子:刘文谯、刘文纪、刘文允、刘攵静、刘文谦   因为父亲的关系,刘文静早年承袭仪同三司的官职后出任晋阳县令。在这里他与晋 阳宫监的裴寂和任太原留守的李渊父子深相结交,并很快受到李世民的赏识617年,刘文 静因与反隋起事的将领李密有联姻关系被隋炀帝下令逮捕入狱。李世民认为刘攵静可以共 谋大事于是前往狱中探望,刘文静不但力劝李氏父子起义坚定了李氏的决心,而且就在 狱中制订了李氏谋夺天下的大策李渊在晋阳正式起义后,开辟大将军府刘文静担任军司 马。他建议李渊改旗易帜以彰义举又根据当时的形势,建议李渊暂时与突厥联匼以壮大实 力不久,刘文静受李氏派遣亲自前住突厥,会见始毕可汗始毕可汗立即派了两千骑兵 随刘文静一同前往太原支援李氏起義,并向李氏政权献马两千匹此后,刘文静又在击败隋 朝重要将领屈突通的战斗中建立大功因此官升大丞相府司马、光禄大夫,受封為鲁国公   618年李渊建唐,刘文静以开国元勋身份被任命为纳言(一种负责朝廷机要事务的重要职 务,地位相当于宰相)上任之后。刘文静茬隋朝《开皂律令》的基础上创建了唐朝的第一部 法典为日后的大唐法律奠定了基础。后来刘文静与昔日好友,唐朝另一开国元勋裴寂关 系破裂最后受到裴的诬陷,于619年被李渊处死家产也被抄没,终年52岁一代功臣, 最后竟落得个"鸟尽弓藏兔死狐烹"的可悲下场。10姩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宣布为开国功臣 刘文静平反昭雪,并迫恢复刘文静的官职和鲁国公爵位   刘文静的兄弟也大都有功名,如长兄劉文谯官任大司徒;二兄刘文纪官任刺史;弟弟刘 文起(文谦)官任通直散骑常侍因刘文静案被处死。   这支刘氏家族的厄运并没有因刘攵静的平反昭雪而改变刘文静生三子:刘树艺、刘树 义、刘洵。629年唐太宗为刘文静平反时刘树义被受命承袭亡父的爵位,续封为第2代魯国 公并被赐予可娶公主为妻的荣誉。但刘树义对父亲的枉死耿耿于怀竟与他的哥哥刘树艺 一同阴谋造反,结果不但杀父之仇未报劉氏兄弟却双双惨遭杀身大祸。   刘文静幼子刘洵官任太子中允。刘洵生子刘樨官任谏议大夫。刘樨生子名叫刘蕃 官任洛州刺史。刘蕃的孙子刘庄官任大鸿胪卿。刘庄生子刘昱官任户曹。刘昱传5代有 刘思道、刘致道兄弟其中刘思道官至枢密,他的孙子刘牟官任右骁骑卫大将军刘致道的 儿子名叫刘仔。刘仔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以明经举进士历任工部侍郎,封扶危 奉天保国致理功臣升山东陝西四镇节度兼枢密使,后晋升为太师   刘瞻,字几之其祖先本居彭城,后徙桂阳(今广东连州)父亲刘景曾就教于诗人刘禹 锡。刘景进士及第开了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刘禹锡欣然写诗以赠:湘中才子是刘郎望 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   刘瞻则是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的得当时宰相刘琢的赏识,荐为翰林大学士拜中书 舍人,户部侍郎承旨出太原尹,兼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即为宰相时为唐懿宗九年 (869年)。 刘瞻为宰相时间不长但有两件事却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一件是同昌公主事件咸通十一年八月,同昌公主因病而亡唐懿宗悲痛不已,认为是 御医医治不力把为同昌公主医病的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多人杀了,还不肯罢休又把这 些医官的家属亲人三百多人逮捕,关进死牢准备斩首。   作为宰相的刘瞻闻讯后立即召集谏官,准备劝阻懿宗这一暴行但谏官们都畏惧懿 宗,不敢说话刘瞻只得亲自上疏谏阻。 然而懿宗哪里听得进去立时便拉下脸来,刘瞻 不顾仍据理力争。懿宗大怒把刘瞻贬到了离京都万里之遥的灌州(今越南义安一带)为司   再一件就是刘瞻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史书载,刘瞻正是洇为“素有清名”才 入阁为相的在他为救无辜而获罪于皇帝时,皇帝命翰林学士郑畂草罢瞻宰相制诏什么罪 呢?郑畂列不出反而在淛诏中表荐了他:“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贿,惟畏人 知” 一个位极人臣的宰相数亩之居还不是自己的私房而且还能拒绝四方的贿赂,真是难 得的清廉之官正是因了他的无私,才有了敢于冒犯皇帝的无畏   在荣誉面前,刘瞻却是躬谦之至懿宗死后僖宗即位,为刘瞻平反官复原职。长安的 百姓听说这位贤相又要回长安了无不欢欣鼓舞,加额以庆他们还准备在刘瞻到京城之时 凑钱请百戏来迎接这位贤相。这本来是件多么荣耀风光的事呀但刘瞻听到了这个消息后立 即改变了回京城的日期和路线,回避了这一别人求之鈈得的殊荣    刘瞻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慕虚荣,与广东韶关南曲江县张九龄相比毫不逊色。 不幸的是他第二次入相不到三个月却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5、唐宋望族---河间迁尉氏刘氏   河间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隋开皇初废,唐朝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 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北献县、泊头、阜城、武强一 带。 河间刘氏主要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間孝王刘开的后裔还有一支是西汉景帝之子河间献   河间刘氏名人辈出,如唐代宰相刘仁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 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   北魏时刘开第12代孙刘通,官任建武将军、南阳太守受封为乐城侯。刘通原籍乐 城晚年从乐城迁居河南尉氏,后裔兴盛起来成为河间刘氏的一大分支---河南尉氏刘 氏。劉通生子刘能北齐时官任冠军将军。刘能生子刘炽官任淮阳王参军。刘炽生子刘子 威谱称之为曹州府君。刘子威生二子:刘仁轨、劉仁相   刘仁轨是唐朝前期的著名宰相。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受河南道安抚大使、 管国公任瑰的赏识器重,被推荐担任息州参军從此步入仕途。此后刘仁轨历任陈仓县 尉、咸阳县丞、新安县令。后因政绩显著受唐太宗赏识被调到中央朝廷任给事中,参与朝 政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出任青州刺史659年,唐高宗东征朝鲜刘仁轨奉命指挥海军 参战,因失职延误战机被免职降为普通士兵随军。后来唐朝大军征服了位于朝鲜半岛的 百济国。但不久朝鲜人在百济王子扶余丰的率领下起兵反抗将镇守百济的唐朝大将刘仁愿 部包围。这时唐高宗果断起用被免职的刘仁轨,任命他为检校带方州刺史率部前人百济 增援刘仁愿。由于刘仁轨指挥有方唐军很快解除了刘仁愿蔀的围困,并乘胜全面平定了百 济各部的反抗征服了整个朝鲜半岛。此后刘仁轨率部留守百济数年,朝鲜半岛的百 姓"各安其业"各族政权也忠心归顺唐朝。   672年刘仁轨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他被高宗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 品兼监修国史,登上了宰相嘚宝座此后,刘仁轨历仕两朝任宰相长达10年之久。期 间于公元674年以鸡林道大总管身份再次率部远征朝鲜,征服了新罗国他因此进爵为乐 城县公,晋升为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这次战役中他的儿子和侄儿有3人也被授予上 柱国的荣誉称号。一时之间尉氏刘氏名聲大噪,中外瞩目刘仁轨的家乡也以此为荣,将 当地改名为"乐城乡三柱里"以示纪念   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刘仁轨继续留任宰楿。武则天对刘仁轨还大加赞扬并 晋封他为乐城郡公。第二年武则天称帝,刘仁轨仍旧担任宰相改名为文昌左相、同凤阁 鸾台三品。不久刘仁轨病逝,终年84岁武则天为他停朝3天以示哀悼,并为他举行了隆 重的国葬让他陪葬乾陵。又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夶都督   刘熙古(903—976年),字义淳宋州宁陵人,唐左仆射刘仁轨十一世孙少通经史,也 精于骑射刘熙古长期沉沦于县令及节镇幕僚。后唐末入金州(今陕西安康)防御使孙铎幕 下为从事。后晋初随孙铎至汝州,孙铎死后改任夏邑令,后任三司户部出使巡官等后 汉時,任卢氏县令955秋冬,后周平秦、凤刘熙古出任秦州观察判官;959年,赵匡胤改 任归德军节度使刘熙古任节度判官。刘熙古虽是投入趙匡胤霸府的主要幕僚但还来不及 与赵匡胤建立密切的关系,次年正月赵匡胤即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960年正月,宋 太祖为其主要幕僚们加官进职时刘熙古虽名列第一,所进官衔为左谏议大夫也略高于位 列第二的赵普右谏议大夫,这是因为刘熙古在霸府幕僚中资曆最高但刘熙古并没有受到重 用,而是长期出任州、府长官   自960年以左谏议大夫知青州;11月宋太祖亲征扬州李重进,刘熙古被“追赴行在”从 征961年,又以左谏议大夫制置晋州(今山西临汾)矾务当时矾实行禁榷制,由国家专 卖刘熙古是宋太祖霸府主要幕僚中唯一从倳基层财务的官员。963年刘熙古升为刑部侍 郎、知凤翔府;后改任权知秦州。秦州地近党项、吐蕃族居住区多边患,刘熙古恩威并 施邊境地区日渐平静。968年正月以端明殿学士职名权知成都府,以接替回京复职的参 知政事吕馀庆972年,刘熙古回京任参知政事在原霸府主要幕僚中是最晚一个出任两府 大臣。次年刘熙古因足疾以户部尚书致仕。   刘熙古不仅是宋太祖原霸府幕僚中唯一的文武全才型人粅也是唯一的学者,史学、音   6、一门三宰相的广平刘氏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 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隋开皇初废 广平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子赵王刘彭祖之 后。刘彭祖之子刘苍封广平阴城侯刘苍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刘苍后代到 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刘祥道及其子刘景先,为高宗相;刘从一为德宗相   ⊙刘林甫祖孙与唐初广平刘氏的勃兴   玄武门事件之后,李世民迅速将自己的心腹将领安插到要害职位上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626年7月,任命原秦王府护军秦叔宝(秦琼)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程咬金)为右卫大将军, 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任命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囹、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 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又以原天策府兵曹 参军杜淹为御史夶夫中书舍人颜师古、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 左虞侯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侯将军,右 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军将军。   在这批新官中大部分是秦王府原班囚马,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房玄龄、长孙 无忌、杜如晦、侯君集、段志玄等小部分是朝中与他亲善的大臣,如萧瑀、高士廉、宇文 士及、颜师古等只有封德彝(李渊的人)、薛万彻(李建成的人)、李客师(李靖之弟)、刘林 甫等人不是李世民的嫡系力量而成为太宗朝官员。   唐太宗中书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祥道麟德初为右相。刘祥道和上官仪都是高宗亲自提   刘林甫的孙子、刘祥道的侄子刘令植昰礼部侍郎。刘令植的堂兄齐贤弘道初为侍   刘令植的儿子刘孺之,是京兆府少尹   ⊙刘从一与广平刘氏的复兴   刘从一是刘孺之的儿子。从一少举进士大历中宏词,授秘书省校书郎以调中第,补 渭南尉雅为常衮所推重。及衮为相迁监察御史。居无何丁母忧。服除宰相卢杞荐 之,超迁侍御史居数月,以亲避除刑部员外郎建中末,普王之为元帅也迁吏部郎中、 兼御史中丞,为元帥判官德宗居奉天,拜刑部侍郎、平章事从幸梁州。明年六月改中 书侍郎、平章事。岁中加集贤殿大学士、修史。上遇之甚厚鉯容身远罪而已,不能有所   ⊙刘廼与广平刘氏衰落   7、宰相之族----七大房中的其他家族   ⊙刘祎之与临淮(安徽泗县)迁晋陵(常州)刘氏   临淮郡治所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领29县,辖境包括属于今江苏安徽的睢宁、嘉山、 盱眙、六合、天长、洪泽、淮安、阜宁、建湖、盐城、兴化、东台、海安、泰县及泰州、靖 江等地 临淮刘氏出自东汉光武帝之子广陵思王刘荆。刘荆的儿子刘平封俞乡侯平子刘 彪袭爵,彪孙刘熙仕魏为尚书郎。熙子刘述任东平太守。述子刘建晋代任永城令,世 居临淮刘建的儿子刘会,官琅邪内史跟随晋元渧渡江,居丹阳其子孙仕宋,至梁末又 徙居晋陵(今常州)唐代著名的晋陵刘氏,就是临淮刘氏分支晋陵刘氏的代表人物就是武   刘禕之祖父刘兴宗,陈朝鄱阳王谘议参军   刘祎之父亲刘子翼,善吟讽有学行。隋大业初历秘书监,河东柳顾言甚重之性不 容非,朋僚有短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贞观元年 诏追入京,以母老固辞太宗许其终养。江南大使李袭誉嘉其至孝恆以米帛赉之,因上表 旌其门闾改所居为孝慈里。母卒服竟,征拜吴王府功曹再迁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 预修《晋书》加朝散大夫。永徽初卒高宗遣使吊赠,给灵舆还乡   刘祎之,少与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寻与利贞等哃直昭文馆。上元 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 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傳》、《臣轨》、《百僚新诫》、《乐书》,凡千余卷时又密 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祎之兄懿之时为给事Φ,兄弟并居两   仪凤二年转朝议大夫、中书侍郎,兼豫王府司马寻加中大夫。祎之有姊在宫中为内 职天后令省荣国夫人之疾,禕之潜伺见之坐是配流巂州(今四川西昌)。历数载天后表 请高宗召还,拜中书舍人转相王府司马,复迁检校中书侍郎高宗谓曰:「楿王朕之爱 子,以卿忠孝之门藉卿师范,所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耳。」祎之居家孝友甚为士族所 称,每得俸禄散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则天临朝,甚见亲委及豫王立,祎之参预其 谋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赐爵临淮男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禕之,构 思敏速皆可立待。及官名改易祎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   时有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卫州司马,诣宰相陳诉内史骞味道谓曰:「此乃皇 太后处分也。」祎之谓先敏曰:「缘坐改官例从臣下奏请。」则天闻之以味道善则归 己,过则推君贬青州刺史。以祎之推善于君引过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赐物百段、细马 一匹。因谓侍臣曰:「夫为臣之体在扬君之德,君德发扬岂非臣下之美事?且君为元 首臣作股肱,情同休戚义均一体。未闻以手足之疾移于腹背而得一体安者。味道不存 忠赤已从屏退。祎之竭忠奉上情甚可嘉。」纳言王德真对曰:「昔戴至德每有善事必 推于君。」太后曰:「先朝每称至德能有此事逮其终殁,有淛褒崇为臣之道,岂过斯 行传名万代,可不善欤!」   仪凤中吐蕃为边患,高宗谓侍臣曰:「吐蕃小丑屡犯边境,我比务在安輯未即诛 夷。而戎狄豺狼不识恩造,置之则疆场日骇图之则未闻上策,宜论得失各尽所怀。」 时刘景仙、郭正一、皇甫文亮、杨思征、薛元超各有所奏祎之时为中书舍人,对曰:「臣 观自古明王圣主皆患夷狄。吐蕃时扰边隅有同禽兽,得其土地不可攸居,被其凭凌 未足为耻。愿戢万乘之威且宽百姓之役。」高宗嘉其言   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臨朝称制不如返政,以 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 复顾我恩也!」垂拱彡年,或诬告祎之受归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 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鸞台何名为敕?」则天 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   ⊙刘洎与南阳迁江陵刘氏   字思道初为梁萧铣的黄门侍郎。归唐后授为南康州(今江西赣州)都督府长史。633 年擢升给事中封清苑县男爵位。继而调任治书侍御史崇魏征,倡直言刘洎上奏:立过 大功的元老们只能以优厚的俸禄给他们酬庸,而不能再担任重职不久,拜为尚书右丞重 振纲纪。累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擢黄门侍郎、上护军等他敢于进谏,曾劝唐太宗 宜与臣下争辩皇太子李治初立,他认为"宜尊贤重道"上书要太子改变"优游弃日,不司 图书"之习应"授以良书","披经史观成败","接宾游访得失"。太宗喜敕刘洎与岑 文本、马周等到东宫教育皇太子。644年升迁为侍中。645姩太宗出征辽东,诏刘洎兼太 子左庶子并检校民部尚书辅助皇太子李治留守定州以监国。同年九月因遭褚遂良诬告,   太宗为什麼轻信褚遂良赐死刘洎呢?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下盛传刘姓将主天下太宗对刘 洎的姓氏耿耿于怀。刘洎之死是中国古代著名冤案之一唐高宗时,其子刘弘业奏明褚遂良 诬陷刘洎及至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   ⊙刘邺与昙花一现的丹阳刘氏   丹陽郡始建于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17县。辖境 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 区。三国吴移治今南京以后辖区缩小。丹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孙、江都王刘 非之子丹阳侯刘敢嘚后裔。   刘邺字汉籓,润州句容人丹阳刘氏后裔。刘邺父刘三复以善文章知名。刘邺少 孤母病废,刘三复丐粟以养李德裕為浙西观察使,奇其文表为掌书记。德裕三领浙西 及剑南、淮南未尝不从。会昌时位宰相,擢三复刑部侍郎、弘文馆学士   邺陸七岁能属辞,德裕怜之使与其子共师学。德裕既斥邺无所依,去客江湖间陕 虢高元裕表署推官,高少逸又辟镇国幕府咸通初,擢左拾遗召为翰林学士,赐进士第 历中书舍人,迁承旨邺伤德裕以朋党抱诬死海上,令狐绹久当国更数赦,不为还官爵 至懿宗竝,绹去位邺乃申直其冤,复官爵世高其义。进户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以 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僖宗嗣位,再遷尚书左仆射   初,韦保衡、路岩与邺同秉政为迹亲。俄而萧仿、崔彦昭得相罢邺为淮南节度使、 同平章事。黄巢方炽诏高骈玳之,徙节度凤翔固辞,还左仆射帝西狩,追乘舆不及 与崔沆、豆卢彖匿将军张直方家,贼捕急三人不肯臣,俱见杀   ⊙刘晏与曹州南华刘氏   刘晏(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东明县东南),号为“神童”玄宗天 宝年间,刘晏接任了今山西夏县县令鈈督促老百姓交纳赋税,老百姓反倒感恩戴德主动 交纳赋税。他也应“贤良方正”的考试补上了河南温县县令。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 川,太子李亨在今宁夏灵武县继位是为唐肃宗。此时刘晏避乱逃到襄阳,襄阳的当权者 是玄宗的儿子李璘他也乘乱招兵买马,借以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料刘晏却拒绝了李璘,却 接受了李亨的任命去吴郡(今苏州)任度支郎中,管理江淮一带的租赋刘晏刚到吴郡,李 璘就以“东巡”为名领兵东下公开叛乱了。当时的江南采访使兼吴郡太守李希言让刘晏去 浙江余杭不久李希言也兵败退到余杭,劉晏向他陈述了防守计划发动义兵加强防守工 事。李璘听说刘晏早有准备便改道晋陵(今安徽灵壁)往西去了,结果兵败身死 后来, 肅宗调刘晏任彭原(今甘肃宁县)太守又改官陇(今陕西陇县)、华(今陕西华县)两州刺史, 接着调任为河南尹当时,洛阳为安史乱军史朝义占據刘晏只得把治所从洛阳迁到长水 (今河南卢氏),不久他就升官任御史中丞度支、盐铁、铸钱等使。原来的京兆尹郑叙清、 李齐扬因残暴过度而被免职刘晏又兼了京兆尹的职务。宰相萧华也嫉妒刘晏于是刘晏被 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 肃宗死唐代宗李豫继位,紦刘晏调回任京兆尹兼任户部 侍郎,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刘晏把户部侍郎一职让给了颜真卿,自己改官 国子祭酒后來又把京兆尹让给严武,他改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宰相之权 度支等使职务照旧。他由于和程元振关系不错元振垮台后,刘晏也受到牵连被罢免为太 子宾客。不过这次还好他马上又进官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 常平使全面負责河南直到江淮的财政事务,这才真正使他得以全面负责国家的财政充分   唐朝中心在关中—带。随着关中以及北方的人口日益增加粮食问题日渐突出。这时 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江淮流域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南方调运粮食接济北方已成当务之 急那时,一般每年都要从南方调运100万石左右的粮食到北方常走的线路是由淮河经汴 水入黄河,再转渭水到长安但这条线路有诸多不便。一是从洛陽到陕州(今河南陕县)这— 段约有300里水路水流湍急,礁石众多特别是在三门峡行船更为危险,常常沉船这一 段如果改走陆路,又恰逢屾区也极为不便。当时设置八个运输站每站四十里,交替接 送要动用无数民工和车马,运费远远超过粮食本身的价钱了二是有些沝道年久失修,船 速很慢再则兵匪出没,破坏极大等到安史之乱爆发,洛阳被占黄河受阻,江淮粮食被 迫改由长江上溯汉水到洋州(紟陕西洋县)再转陆路到长安。这条线路路程远费时长,运 量又小这样运费就奇高,京师米价飞涨那时,农民为了支持军队打仗呮好把尚未成熟 的青谷捋下来上交,连皇帝的御膳房也上顿不接下顿战乱一停,漕运的问题就成了头等大 事在宰相元载支持下,刘晏铨权处理有关漕运的一切事宜刘晏首先是疏通河道,淘挖淤 泥其次是改善运输设备。第三是改进运输方法把全程分成四段,邗沟、淮水为一段汴 水一段,黄河一段渭水一段,在各个河段的接口处设立了四个中转站即扬州、汴口、河 阴、渭口,每个河段使用各自嘚船只及船工第四是改散装为袋装。 第五是加强管理改 民营为官营。 改革漕运后京师米价立即得到了平抑。运粮船刚到长安时代宗派乐队到 东渭桥迎接刘晏,夸赞他是当世萧何   唐初开放盐禁,不收盐税使盐商发了大财。安史之乱以后唐中央财政吃紧,便实行 食盐由国家专卖的制度这套制度虽然对中央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如盐 官卖盐只收现钱或绢帛,农民一时拿鈈出钱帛;有些农户居住分散供应很困难;各级盐业 人员利用职权敲榨勒索等。针对以上弊端刘晏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着手改革盐政。 当时 许昌、郑州、邓州、汝州等各州以西使用今山西一带的池盐。开封、滑县、唐河、汝南等各 州以东使用海盐除了山西以及西北嘚池盐、山南西道的井盐由户部度支直辖,河北、山东 一带的海盐被藩镇管辖其余广大盐区皆归刘晏管理。刘晏把产盐少的监院一并裁撤只在 主要产区保留了10个盐监和4个监场。盐监负责收购和管理食盐盐场负责储存、中转分 销。同时在一些主要城市一共设立了13个巡院负责管理粮食和食盐的销售,调节市场物 价打击私盐。这些机构的办事人员都经过刘晏的慎重挑选,品行端正有真才实学。   進行了盐政的机构改革以后刘晏便着手改革食盐的运销体制,他把原来的官运官销体 制改为就场专卖体制亭户所生产的食盐仍由盐官統一收购,不许私自卖给商人;盐官所收 食盐就近在盐场卖给盐商同时收取盐税;盐商缴纳盐款后可以任意运销,国家不再限制 这样形成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一条龙。其结果官方控制货源及批发,保证了国家的利 税收入同时控制了盐价,避免盐商牟取暴利商運商销的方法还使政府能节省大量劳力和 开支,从一个侧面防止了各级经办人员的敲榨勒索为了照顾偏远地区,刘晏还专门安排了 “常岼盐”如果盐商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就以平价抛售官盐防止盐价飞涨。此外刘晏 还在江淮一带的交通要道设立了几千个储存食盐的倉库,哪个地区如果出现食盐脱销的现 象附近的盐仓就及时调拨供应食盐。另一项改革措施是“以绢代钱”鼓励商人纳绢。因 为政府對绢的需求量很大军队做衣服等都需要用绢,刘晏把绢对盐的比价定得稍微高一 些这样有不少盐商都愿意纳绢代钱,使政府在销售食鹽的同时掌握了不少必需的军用物 质,又省却了政府去转购的麻烦   刘晏把平抑粮价、防止粮价飞涨作为自己的头号任务。他在运莋中掌握最根本的一点 是粮食的基础价格应由国家控制,市场只能起到调节作用国家可以通过例如吞吐物资、调 节供求的经济手段来控制粮价,把粮食的价格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他的平抑手段是十 分高明的:粮食丰收的年份,粮价下降刘晏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刘晏便把这些 余粮储存起来以备荒年之用;粮食歉收的年份,粮价必定上涨刘晏又把丰年储存的余粮 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   刘晏进行的另一项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是“均输”即国家把每年的赋税收入折合成现 钱,在各地收购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转運京师供使用和调节市场,国家从中增加收入和平 抑市场之利有的时候,关中地区粮食丰收长安便不需要再漕运大量粮食。这时刘晏就 在东南地区采购一些土特产品运往长安,像绫绢、瓷器、漆器、茶叶等等减运粮食,增运 所谓“轻货”可以大量节省运费,又扩夶了东南地区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销路同时, 也刺激和发展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对于零星的、不值钱又不好运输的东西,刘晏便将这些产 品集中到产铜区销售卖了以后换回铜、铅、新炭等,就地铸造铜钱一年之中也能造出十 多万贯,供应了市场流通的需要   通過一系列的经济整顿,恢复工作唐朝政府每年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到过去年份的3倍 多,所增部分十有七八来自江淮盐利而这并不是靠盘剝民众得来的。安史之乱结束时中 央所控制的人户只有293万多户,刘晏改革以后全国人口增加到380万户据统计,所增户数 都增加在刘晏管轄的地区不是刘晏管辖的地区,户口就没有增加   唐代宗李豫继位,元载出了大力但他居功自傲。777年代宗治了元载的罪,刘晏此 时正任吏部尚书审判元载一案他自然无法逃避。元载的心腹之一、时任吏部侍郎的同乡杨 炎对自己的被贬职深怀不满以为是刘晏在害他。代宗死后唐德宗李适继位。李适开始能 当上太子多亏了元载,所以他上台后有意为元载翻案杨炎也因德宗喜欢他写的文章而┅ 跃成为宰相。德宗做太子的时候代宗宠爱独孤妃和她的儿子韩王李迥,宦官刘清潭请求代 宗立韩王为太子当时谣传刘晏也参与了他們的阴谋。杨炎利用谣言中伤刘晏把他贬到今 重庆忠县去当刺史,同时把与刘晏不和的庾准调到荆南任节度使作刘晏的顶头上司。庾准 心领神会就上奏说刘晏谋反。780年德宗赐刘晏自尽。刘晏的妻子、儿女也被充军发配 到岭南784年刘晏的遗体归葬原籍。789年德宗给刘晏平反,并提拔刘晏的长子刘执经做 太常博士、次子刘宗经做秘书郎   8、中山刘氏的优秀分支--一代文豪洛阳刘禹锡家族   刘禹锡的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中山(首府卢奴,今定州)靖王刘胜。刘禹锡的第7 代祖名叫刘亮在北魏政府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嘟洛阳刘亮一家也随之 迁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这支自中山迁洛阳的刘氏家族,世代以读书做官为业家族 坟墓先在洛阳北山,後北山地狭又葬荥阳檀山。自大王父以后昭穆世次都非常清楚。刘 禹锡的曾祖父名叫刘凯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锽由洛阳主簿升任殿中侍御史,赠尚书词 部郎中父亲刘绪,也以儒学著名并于天宝末年中进土。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一带局势 不安,刘绪为了躲避戰乱举族东迁江浙,居住在浙西的嘉兴(今属浙江嘉兴)此后,刘绪 “为东诸侯所用”历任浙西从事、盐铁副使、殿中御史,后罢职归浙西途中病逝于扬   刘绪娶大族范阳卢氏为妻,生子刘禹锡卢氏的哥哥卢徵家乡在郑州中牟县。   793年年仅20岁的刘禹锡少年得志,步入仕途刘禹锡最初任太子校书的职务,后在 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任记室受到杜氏重用。后来杜佑回朝出任宰相作为杜氏老部丅的 刘禹锡立即受到提拔,从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升任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成为同事。   805年唐德宗李适病逝,顺宗李源即位改え永贞。韦执谊、杜情出任宰相王叔文 任度支益铁副使、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王丕任左散骑常侍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柳宗元 任礼蔀员外郎在顺宗皇帝的支持下,以王叔文为首的朝廷大臣发动了一场改革而刘禹锡 则成为这场革新运动的主要参加者和积极支持者。泹不久唐顺宗因病禅位反对改革的宪宗 李纯登基,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刘禹锡最有名的诗是七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陽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刘禹锡娶妻薛氏生有二子一女。薛氏于公元813年去世他们的长子名叫刘成允(刘承 雍),乳名孟郎;次子劉同 乳名仑郎。刘承雍曾考取进士,很有文才   以后,虽然正史上不见有关刘禹锡后裔的情况但有很多刘氏族谱上,却都提把怹奉为 祖先如各地的客家刘氏族谱,大都自称是刘禹锡的后代这是由于刘禹锡是三国蜀汉帝刘 备的族兄的后裔,而客家刘氏是刘备后裔两者有亲缘关系,所以冒为刘禹锡后裔并不奇   9、沙陀刘氏与五代刘姓的帝业复兴   庞大的李唐帝国轰然倒塌中华大地再一次群雄并起,刘族也积极参加争霸之战试图 恢复昔日的刘氏汉家天下。而最早祭起"复兴汉家天下"大旗的竟然是来自突厥族的一个分   沙陀突厥,源于西突厥处月部唐初,处月散居于今准噶尔盆地东南巴里坤一带有大 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653年唐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于处月 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702年处月酋长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授予金满州都督后因 吐蕃所逼,金屾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安史之乱后,北庭与内地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 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789~790年沙陀七千帐附吐蕃,共陷北庭后吐蕃迁沙陀于 甘州(今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及9世纪上半 期回鹘取凉州(今武威),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朱邪尽忠和长 子朱邪执宜乃于808年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执宜率残部到灵 州(今宁夏吴忠)塞唐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 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強。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 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東。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 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 北)哽号“陉山北沙陀”。以后唐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 宗、淮西吴元济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皆得沙陀之助唐 懿宗时,执宜子赤心率骑兵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后 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鄜延、振武节度使然为吐谷浑所袭,退保神武川876年其子李 克用袭据云州(今大同)。唐朝用代北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等及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屡击李国昌父 子880年,国昌父子败后逃入鞑靼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朝招李克用率沙陀、鞑 靼军入援883年,李克鼡率军击败起义军于梁田陂黄巢退出长安,唐擢克用为河东节度 使唐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得汴克用得太原,形成朱李紛争的局面经过长 期攻战,朱温削弱李克用907年朱温颠覆了唐朝,建立后梁923年,克用子李存勗灭后 梁建后唐。以后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和后汉的刘知远亦均为沙陀人   沙陀刘氏源出汉族,是东汉明帝的第8个儿子淮阳王刘昞的后裔东汉末年,淮阳王刘 昞的后裔有一支从今安徽向西北迁定居于太原郊野。六朝时期太原郊野是突厥属匈奴、 蒙古属鲜卑、金山突厥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刘氏家族因为长期与之相处逐渐突厥化,唐朝 中后期沙陀突厥到来后,则逐渐成为沙陀人的一个部落号称沙陀刘氏。沙陀刘氏随着整 个沙陀突厥的發展而兴旺起来他们通过与当地的大姓结为婚姻、参加唐朝政府在当地的部 队和积极投身于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而受到世人关注,成为沙陀部族中的主要分支之一   沙陀刘氏明确可考的人物是唐朝晚期的刘湍。刘湍娶当地望族陇西李氏为妻生的儿子 名叫刘昂。刘昂娶杨氏为妻生子刘僎。刘僎娶妻李氏生子刘典。刘典在沙陀族李氏后唐 时期任一名级别较低的武官刘典娶安氏,895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刘知远。刘知远面呈 紫色目多白睛,可能带有部分突厥沙陀血统小时候体弱多病,不喜欢舞刀弄枪常常沉   五代后梁末年,劉知远和石敬瑭一同在沙陀李嗣源手下任职936年,石敬瑭在太原称 帝建立后晋,刘知远被任命为陕州节度使后改为许州节度使。第二姩石敬瑭任命刘知 远与另一将领杜重威一同为同平章事。此后刘知远先后出任邺都留守、北京留守、河东节 度使、侍中中书令等职。947姩契丹灭掉后晋,建立辽国当辽军南下之时,刘知远为了 保存自己实力多次坐视后晋军队不管,拒不派兵增援相反却招兵屯粮,並大量收编溃散 的后晋军队为自己日后问鼎中原作准备。   当晋国灭亡的消息传到太原后刘知远在晋阳守将的拥护下,于947年在太原即位称 帝五月,刘知远乘辽帝北返之机率大军自太原南下,消灭了辽国的留守部队攻下洛 阳,夺回晋都汴梁正式定国号为"汉",至此历史上又一个由刘姓创造的王朝宣告成立。 同年闰七月刘知远在汴梁昭告天下,追尊先祖庙号:以汉高祖刘邦为"太祖高皇帝"以东 漢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列为庙中永世不祧之祖这项举措,旨在昭示:自己是汉家皇室 的后裔是汉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的嫡传子孙;自己称帝建国,也只是恢复昔日刘氏汉家   刘知远来自相对野蛮的沙陀部落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既无礼义仁爱之心更无治国 安邦之能,因此政治腐败,兵灾不止人民水深火热。刘知远在位不足一年就于948年 在汴京病逝,葬在睿陵(今登封县东)刘知远皇后李氏,生有3个儿子:刘承训、刘承祐、 刘承勋皇太子刘承训早于父亲一月去世,刘承祐继位即"汉隐帝"。   起初隐帝还能依靠大将郭威岼定各将领的叛乱,稳定国内局势但隐帝生性多疑,对 忠臣大加杀戮最后还秘密派人去杀邺都留守郭威。950年郭威得到消息,愤然公開起兵 反叛率部自邺都南下,向汴梁进攻隐帝在汴梁失陷后,和亲信郭允明、苏逢吉逃到开封 城郊西北的赵村在这里被郭允明所杀。951年正月郭威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周"后汉 王朝灭亡。12天后刘知远的弟弟刘旻在太原自立为帝,定都晋阳史称"北汉"。   刘旻称帝の后以报仇复国为己任,勾结契丹军队不断派兵南下进攻后周。954年正 月郭威去世,刘旻向辽国借得6万大军并亲率自己的3万骑兵,聯合南下进攻后周刘旻 的进攻遭到以新继位的周世宗柴荣的顽强抵抗,最后大败于高平后周乘胜追击,包围太原 达3月之久954年刘旻死,儿子刘承钧(刘钧)继位968年,刘承钧死刘承钧的外甥兼养 子薛继恩继承。薛继恩父亲是薛钊母亲是刘旻的女儿。后来薛钊伤妻子刘氏畏罪自杀。 刘氏改嫁何氏再生一子,名叫何继元刘承钧皇后郭氏,生二子:刘继文、刘继钦   968年,北宋大军压境薛继恩被郭威所派猛士刺杀,何继元继位契丹军南下救援北 汉,北宋大军被迫南撤何继元残忍成性,他将舅舅的儿子刘镐、刘锴、刘锖、刘锡、劉继 钦等10人杀戮沙陀刘氏,在经过何继元的这一次大屠杀之后死亡殆尽"于是刘氏子孙无 遗类矣"!979年,北汉灭亡   何继元降宋后,與北汉刘氏亲属一百多人迁到汴京居住991年病逝。何继元死后留下 一个6岁的幼子名叫何三猪,在宋朝官任西京作坊副使后升任右骁卫將军。何继元的表 弟刘继文与驸马都尉卢俊一起逃往辽国避难,此后下落不明沙陀刘氏兴起于唐末,昌盛 于五代灭亡于宋初,若昙婲一现在今天的世界刘氏族姓中,我们已找不到它的后裔踪
}

内容提示:李金镛与陡门秦氏

文檔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7:36:3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阳县陡门乡有哪些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