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唯识境无无境,万法唯识境无,那为什么人还要吃饭,还要锻炼身体?还有必要这么做么?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为什么万法唯识境无为什么外境在名言实相上是心?

以下内容引用自:索达吉堪布《量理宝藏论》讲记

为什么要破有部和经部呢因为站在唯识境无宗的高度来观察时,此二宗的观点就不合理了学过《俱舍论》的人都清楚,此二宗在胜义当中认为所谓的无方微尘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如果胜义中不存茬无分微尘则粗大的色法无法形成,所以无分微尘以究竟智慧进行观察时也应该成立。

下面站在唯识境无宗的观点对有部、经部进行駁斥:

远离一及众多故外境无有相亦无。

你们所承认的无分微尘实际上“一”的本体不存在,“多”的本体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所谓嘚“多”是依靠“一”而积累起来的,如果“一”不存在那么“多”也不存在;反过来说,“多”不存在“一”也不可能存在。如果“一”和“多”为体的无分微尘不存在那么经部和有部所承许的由无方微尘积累而成的外境,也无法成立如此,外境和指点出行相的隱蔽分也无法成立以此可以对有部和经部观点进行有力的驳斥。

在这里大家也应该明白不管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观察,经部和有部所承許的无方微尘都无法真实成立首先观察,无方微尘是有方分还是没有方分如果成立无方分,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无方分不可能组成粗夶的色法。比如说中间放一个无方微尘周围有六个微尘向它靠近,然后这些微尘全部都与它粘连也无法构成粗大的色法。为什么呢洇为粗大的色法是由无数的微尘积聚而成的,如果东南西北四个微尘和中间微尘没有任何方分则微尘积聚时遍体和合;如果这样,它们沒有分开再积聚多少微尘,粗大的法也是不能形成的

以前学习中观的时候,也给大家提过所谓的微尘积聚方式,也有几种不同的观點胜论外道的论师认为,所有的无方微尘没有任何间隔而积聚即全部粘合在一起;有部宗的论师认为,微尘全部散开而积聚的就像綠草、牦牛尾巴、天上的星星一样,它们是散开的并不是粘在一起;经部宗的论师认为,微尘积聚方式是接触但没有粘连实际上这三種说法,按照大乘的观点进行分析都是不合理的

首先破斥胜论外道的观点。如果微尘积聚方式是粘合在一起则中央的微尘与六个微尘積聚的时候,若许微尘无方分则微尘之间遍体和合,如是则无方微尘再怎么多也不能组成粗大的色法;如果微尘组成了粗大的色法,則粘连的无方微尘就必需成立有方分这样又失坏其自宗。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观察即可发现其观点是不成立的。

然后驳斥有部宗的观点此宗认为组成粗大色法时,微尘之间有空隙并没有粘合在一起。如果没有粘合则可以这样观察先在前面放一个无方微尘,然后在其旁边又放一个无方微尘因为微尘是无方分的缘故,所以两个无方微尘中间可以无限度地放进无方微尘;这样一来两个微尘之间可以容納无数个微尘,最后整个须弥山在两个微尘之间也可以容纳会导致这样的过失出现。

最后驳斥经部宗的观点他们承许,积聚方式是接觸而不粘连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其实经部宗是为了避免上面两种过失寻求自我保护而这样抉择的。因为两个微尘之间没有空隙只偠有接触就必定会粘在一起;如果中间有空隙,实际上是没有接触

通过以上各种方式进行观察,应该可以了知所谓的无方微尘是不成竝的。

在抉择无方微尘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它到底是有方分还是无方分?如果无方分则无数个无方微尘积聚在一起,也没办法組成粗大的色法;如果有方分则失坏无方分的立宗。那到底我们自宗对无方微尘是怎么样承许的呢以前,我们在学习《中观四百论》嘚时候也讲过在名言当中承认有无方微尘的存在,但这跟小乘所承认的无方微尘是不相同的因为其所承认的无方微尘是实有的,而自宗并不承认它实有;而且在名言中不承认最小的微尘这是不合理的。

对于无方微尘如何灭的问题宗派之间也有一些辩论,有些认为是囿分而灭的有些认为是无分而灭的。

因明前派的有些论师承许是有分而灭比如说一个微尘,他们认为是有六个方分的;然后更细微的微尘也有六个方分的;微尘是无穷可分的,这是因明前派夏瓦秋桑等的观点当然,从分别念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微尘可以无休止地分丅去,一直到无穷无尽;但实际上物质的本体若可以无穷分,会有很大过失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辩论书中也是讲:如果承认微尘可鉯无穷分、无限分,这是不合理的;如此一座须弥山与一根吉祥草的微尘数量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为什么呢因为吉祥草有无穷无尽的微尘,而须弥山也有无穷无尽的微尘大的须弥山和小的吉祥草,二者的微尘数量实际上是相同的;这样它们的重量、体积、面积等也嘟应该相等。如我前面放的这个杯子应该跟整个喇荣山谷的大小、体积、重量等都是一样的但世间名言当中,谁也不敢如是承认

讲因奣的时候,分别念与实际的物质两个不能混淆;如果混淆了本论第八品法相和名相之间的辩论就无法进行了。而因明前派往往把物质上嘚事物跟分别念混淆在一起分别念可以想到无量无边,但实际上外境的法是有限度的分到事物最极限的时候,就无法再分了所以,茬名言中不承认一个最小的微尘是不合理的。为什么要这样承认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名言当中应该要承认一個最小的无方微尘,作为组成粗大色法的最小物质而且必须要承认。虽然我们也承认无方微尘但并没有前面所讲的过失。为什么呢洇为这只是在名言当中承认的最小物质,它无法再分;如果再进一步分它马上就会消于法界而不存在了。所以这样一个最细微的东西,在名言中应该是存在的

有些人可能问:最小的微尘到底有方分,还是没有方分呢若有方分,已经成了有方微尘;如果无方分粗大嘚色法无法建立。对此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最小的微尘首先应该是有方分的;当最后一刹那其变成无方分的时候,它马上就消失了比洳一滴水,把它放在手指间首先两个指甲边有一点儿水,当水没有完全消失的前一刹那实际上夹在手指两边的水是有方分的;最后完铨已经干的时候,再靠近火烤一烤此时这滴水的微尘还有没有呢?绝对是没有的!因为一切万法的本质都是空性的最后它已融入到法堺当中了。明明是不存在的事物还认为可无穷分下去,还要去寻找这是非常愚痴的!当然,用分别念可以去分析、寻找;但实际上这個物质不要说用你的眼识,哪怕是用显微镜等精密仪器进行观察也无法找到,因为它根本不存在这时无方微尘是有分还是无分?再這样观察思维在分别念当中可以观察,但实际上事物已经不存在了根本没有寻找的余地。《中观四百论》的颂词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切诸法首先抉择为粗大的法粗大法再抉择为细微法,细微法最后抉择为微尘微尘再抉择为极微,最后极微抉择为空性大家应该记嘚这个抉择次第。

如果名言中没有承认这样的一个无方微尘那么前面所讲的六尘绕中尘的观察方法,或者《中观四百论》中所使用的抉擇方式就无法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如果承许了无方微尘那用离一多因,乃至是唯识境无宗用来抉择外境不存在的离一多因也能无餘破除有部宗和经部宗外境存在的观点。

法称论师的因明观点在抉择、建立名言外境时,是按照经部宗的观点进行安立的并不承认有蔀的观点。因为有部宗承许用根来见外境三时实有,以及无为法具有实体等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经常有一些不太满意的语气僦是针对这些观点的。

本论在名言当中承许无方微尘但这种无分微尘与小乘在胜义当中所承认的无分微尘根本不同。因为小乘行人通过朂究竟智慧观察时认为真实存在一个无分微尘;因明抉择时,在名言角度安立最细微的无分微尘存在但是用离一多因等理论进行观察時,根本无法成立

《量理宝藏论》的抉择方式,是从一个无分微尘与其他的无分微尘有没有粘连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而《中观庄严论》的抉择方式为:中间的无分微尘有没有朝向东西等方向?如果有六个方向它就不是无分微尘了;如果没有分,那有多少个微尘积聚茬一起实际上也不能积聚成粗大的法。

可能有人会这样想:“对微尘的判断与修行有没有关系呢”实际上,如果暂时能真正通达因明嘚观察方法究竟上万法一定会抉择为空性;这一点不仅是佛教的理论,即使世间的量子力学最后在抉择物质时,也无法成立物质最细微的微尘

以上依靠离一多因的观察,有部宗和经部宗所承认的外境并不存在首先剖析粗大的法,最后无分微尘也抉择为空性;若外境鈈存在那它的行相怎么存在呢?如果行相不存在那就没有一法是实有的。比如说石女没有儿子那么石女儿子的长相等也绝不存在。洇此学习大乘者抉择万法究竟的实相是空性。

明知俱缘因证成俱缘不允是他体,

若为他体因不容如现二月蓝识同。

为了证成万法唯惢的观点前辈的高僧大德运用了很有说服力的两大推理——明知因和俱缘定因。

第一个推理叫明知因怎样运用明知因证成万法唯心呢?可以利用推理公式来说明:所知外境(有法)与取它的心识必为一体(立宗),因外境只是明知的显现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因)。利用明知因的推理时应当如此。如果以平常的语言来说即是:现在所见的红色柱子(有法),与能见它的眼识是一体(立宗)所显現的对境,具有心的特征之故(因)如火与火的热性是一体一般(比喻)。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这样想:外境是无情法,我的惢是明知的有情法有情法和无情法成为一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实际上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外境具有心的法相故而不得不承认它昰心。有些人可能这样认为:柱子等根本不具有心的法相因为它是无情法,是不具备明知特性的事物而我的心识是具有明知特性的,無情法怎么会具有心的法相呢此处所要分析的关键问题,就在这里对每一个人而言,你若承许面前显现的事物存在那用什么来成立呢?最后不得不承认是在自己的眼识或耳识前显现的即只有通过在识面前显现,才能证明对境的存在反之如果在识前没有显现,则根本不能成立对境的真实存在对我而言,如果柱子显现在自己的眼前那它决定就是自己识的本体,是自己明知心的显现除了明知心鉯外的柱子,按照唯识境无宗的观点是根本不承认的如是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啊!如果我看见的东西存在,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那峩现在看不见人的内脏,只看见皮肤就应该承认无内脏的人存在了吗?以唯识境无宗的观点来说可以这样承认。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媔前显现的事物是自己识的显现,所以存在;而在我面前不显现的事物是识未显现所以不存在。

如果是这样那有些人就会问:“这与順世外道有什么差别呢?顺世外道也只承认亲眼所见的现量除此以外,其他的也不承认”这当然有差别,因为顺世外道只承许现量的東西存在除此之外都是不存在的;而唯识境无宗的观点是,在心识前显现的东西当下存在而在心识前将来显现的东西,则是其相续中現在以隐藏方式存在的习气将来成熟时显现出来的结果,正因为相续中有无量无边的习气所以将来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显发。比如说┅个人在我面前我只见外表不见他体内的一切,此时只不过是内脏的习气未成熟而已;如果以后这个人的肚子打开我看见他的内脏,這时内脏的习气就已经成熟了

以前在学习诸多大乘论典时,也给大家说过如果要想把握住唯识境无宗观点的精要,那你就只承认前面所看见的东西存在除此之外都不用承认就可以了。不承认会不会有很大过失呢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有些疑惑:“如果是这样我現在只看见经堂里的东西,那我家里的一切是不是不存在了”对现在的你来讲,应该可以承认它们不存在“那不存在,不是有很大过夨吗刚才我来的时候也有,等一会儿我回去的时候也有那么现在跑到哪里去了呢?”这并没有什么过失就像梦中的人一样,梦中在镓的时侯对境的家存在梦中离开家故对境的家不存在,等一会儿在梦中又返回家时习气成熟了一定能现见。

虽然我们学习《入中论》嘚时候也讲到按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对梦中的对境也要遮破;但是暂时在名言当中抉择的时候,一定要承认以梦来比喻比如我做梦嘚时候看见对方,当时除了在我的心识前所显现的画面以外根本不存在实有的外境;同样的道理,在座的诸位只是我心识前显现的画面因为具有识的法相之故。这样一来我们详细地观察梦中的柱子,它到底有没有无情法的事相呢虽然在做梦的人前有这种现象,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的三轮都存在但是真正观察起来就会了知,在做梦的人前绝不可能存在真实无情法的外境!同理现在三界的有情嘟正在做梦,在我们面前外境虽然存在但这种存在是识的本体,它是识的现分大家有没有“的确是这样”的感觉?除了梦中的“柱子”以外绝对没有一个实有的外境!为什么呢?因为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如果一法具有某某事物的法相,可不可以将其安立为这种事物呢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这样安立比如说对具有项峰和垂胡的动物,我们就可安立为黄牛因为安立黄牛唯一的标准就是它的法相,即任何动物具有这两个特点都可以安立为黄牛;同理任何法如果具有识的法相,那我们就可以安立为识

有些人可能说:“那不一定,如果是这样山上有火,有烟之故以这种推理怎么能推断呢?”这种情况用梦喻完全可以解释比如说一个人做梦看见山上冒烟,这时他惢里想:有烟的缘故肯定有火。因为他相续中有火与烟是因果关系的习气此时他在梦里随着烟能不能找到火呢?肯定能找到的

对于時间长短等一切万法的显现,世人都认为是真实的外境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而是自己的心这种窍诀性的抉择方式,也接近于无上大圆滿里的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离戏的窍诀修法。所以我们一旦进入佛门,尤其是进入大乘以后不管学什么,都应该对自己的修行有所帮助;如果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一点帮助那闻思因明就成了一种学术研究,没有太大意义

从唯识境无宗的角度看,外境与自己的识无②无别为什么呢?因为外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粗看这只是一个平淡的推理方式,实际上对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具有一定的力量和作用。因为通过这种推理了知外境并非真实存在后对如梦般的外境特别执著的心也会平息下来,不会为外境而奔波劳碌无有自在这一点每個人都应该有殊胜的体会。

以上我们讲了唯识境无宗的一个重要推理——明知因,下面讲第二个推理——俱缘定因

俱缘定因也是专门抉择唯识境无宗观点的一个重要推理。其推理公式为:所见到的外境(有法)与取它的识是一体,或者不是他体(立宗)必定同时缘の故(因),如同二月(比喻)按照假相唯识境无宗的观点,境与识不是他体;而真相唯识境无宗的观点则承许它们是一体。

从表面仩看可能有些人会这样讲:“到底说的是什么啊?能见和所见一体因为同时缘之故,如同二月此推理好像不是特别好,这样的推理我也说得出来。”但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其理非常深奥,因为这种推理可以抉择出所见一切万法除心之外根本不存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推理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下面对此再作分析,这个推理的意思是:我看见的柱子是所取能见的眼识是能取,实际上柱子與眼识是一体并不存在他体的关系,同时见的缘故

下面推断同品周遍和异品周遍,以此方式远离诸过失证成外境唯心

同品周遍:所照见的东西,与能照见的识二者是一体同时缘之故,如同二月比如说挤眼睛时看见二月,这个二月与其能见的识是不可分割的以境囷有境之间的关系必定是同时缘之故。对此果仁巴大师也说过:“显现的二月不可能有两种,实际上二者是一体它只是一种迷乱的现潒。”同样的道理我看见的柱子与我的识,虽然显现上有境在这边境在那边,似乎是两个但实际上是一体的。一体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同时缘。具体来说当我的眼识存在的时候,境也同时出现;眼识若没有生起境也不会出现。对我来讲能否找得到除了眼识以外的境呢?不可能的!否则同品就不周遍了。

下面再从非同时的情况进行观察比如说依靠前时的柱子,后时才产生眼识那这是与识非同时的外境;对心而言,这可以承许为他体的存在但是这样的识是没有的,因为何时有识出现对境必然在同一时间出现。我们也可鉯用梦喻证成这种道理做梦之时,对境与识实际上是同时的如果没有对境,识也不会存在;识不存在所执的对境也不存在。此二者昰一体的关系就像二月,一个存在另一个也存在;一个不存在,另一个也不存在

“他遮余边能否定。”不同他体我们以遮破其他邊的方式也可以推翻,这里的“其他边”指异品周遍

异品周遍指,凡是非一体的异品法必定可以通过非同时的其他方式存在意思是说:不同时的事物,不同时缘所以不是一体;如果出现他体的事物,又能同时缘的情况则为有害因,为什么呢既是同时缘,又是非一體(他体)的东西根本不存在。

总之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的两种推理、抉择出一切万法决定是唯心所现,从而成立唯识境无宗的观點

这两种推理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心里面能不能真正生信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学习因明,尤其是对唯识境无宗的观点还不太熟悉时會这样想:“说是这样说,但实际上好像力度还不够除了自己心识以外,柱子、瓶子、家里刚买的菜等还是存在的”实际上当你到菜市场时,菜肯定是你自心的显现因为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此处并不是指白菜有眼识、耳识、鼻识等)。这种外境所具有的明知部分就昰识的法相如果明知的这一点不叫识,那么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识安立的理由。

为什么菜等是心识呢因为眼识缘它的缘故。缘的当丅会出现没有缘的时候,它的存在对我来说无法成立我见到它的时候,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了按照唯识境无宗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昰自己的习气变现的仅仅是有些习气稳固,有些习气不稳固而已这个道理后面会阐述。

如果境和心没有任何联系不可能必定同时缘,就像蓝色和黄色两个不同事物一样比如说,将蓝色与黄色的物体放在一起“哦,这是蓝色这是黄色。”两个物体同时存在的机会昰有的;但是只要有蓝色存在黄色必定存在,这样的道理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外境并不是这样,只要我的识存在的时候外境必然显现;如果所取出现了,识却没有出现的情况也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叫俱缘定因的原因(定是决定的意思,不决定则不能用俱缘定因来安竝)又如做梦的时候,有了我当时的迷乱意识才能有梦境的显现;如果做梦的识不存在,那么梦境永远也不会出现

俱缘定因是从同時的角度来讲的,明知因是从外境具有识的法相的角度来讲的

俱缘定因是指同时出现的缘故,并不是外境今天已经有了我的识明天才絀现;或者我的识提前出现,外境后来出现没有这样的情况。对六道轮回中的任何一个众生来讲他所缘取的对境与自己的心识非同时絀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有理由、有能力你就站出来说:“这不是心,外境确实存在!”但你所说的理由全部不堪一击我们鈈用很多的比喻,只用一个梦境的比喻就可以逐一推翻你的立论真正的智者应该接受真理,否则只是心里面不舒服也没有办法,只是洎找苦吃而已!



无方微尘:也称无分微尘、极微是一种最小的微粒,小乘承许它是组成一切色法的基础无法再分,无有方向

三轮:指能作的作者、做法的方式和所作的对境。

众生流浪生死以六根贪六境,实际根境本无但由迷乱习气所显,故如梦境

加载中,请稍候......

}

  例如欲界人间的有情,他必须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及第七识末那识入胎执持受精卵,藉著母血所供给的地、水、火、风四大渐渐地变现五色根;随著五色根的漸渐圆满,末那识能够触法尘就能生起了意识。那意识要依末那识触法尘而后才能现起以末那识为意识生起以及运作的所依根,因此苐七识末那识也称为意根因为意根不是独独祂本身就能够自己存在的心,必须要依著第八识阿赖耶识才能够现行运作;意根也不能够执歭有情受报出生到三界六道的业种只有阿赖耶识才能够持种,才能够执持这些的业种胎儿五色根圆满了,意识生起之后呢眼耳鼻舌身的五识,或者一同生起或者一个个渐渐地生起,就具足了八识如果不具足八识心王,就无法具足领受人间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那僦变成是一个残障者。

  其次是色界四禅天的境界必须要有第八识所变现的色界天身,然后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在初禅乃至四禅等至位中安住才会有色界四禅天等等至位的境界。必须要有第八识依所执持过去生修学禅定净业的种子变现色界天身;然后第八、第七、第六识,以及眼识、耳识、身识这三识共同在等持位中现行运作,因为色界四禅天人鼻、舌二识已经不现行运作了;这样子才会有銫界天人种种的说法、论法的聚会以及一切的身口意行。所以如果没有眼耳身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这六个识,就不能够具足色堺天的一切境界

  再来则是无色界天境界,必须要有意识安住在无色界天境界当中才有无色界天境界现前,才能够有无色界的有情然而,意识在这四天已经极为微细是意识细心;乃至到了非想非非想天,意识更加微细已经是极细心。但是都不离第七识意根如果离了第七识意根的话,意识就无法现起又如果没有第八阿赖耶识执持无色界天的业种,就是异熟种也不会有有情能在无色界天出生,领纳无色界天的境界因此,无色界天也不能够离于六、七、八识而有要依六、七、八识现行运作,才能够有无色界天有情以及无色堺天的境界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八识心王就不可能有三界六道的有情存在,畜生道、饿鬼道以及地狱中的有情都莫不如是十法堺中的六凡业道中的有漏法是这样子,四圣法道的无漏法也是这样子比如说佛法界,最后身菩萨在人间成佛的时候祂的身口意行已经唍全是纯无漏的有为法;这无漏有为法还是必须要八识具足现行运作,才能够在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于说说法度众。又如菩萨修学四禅八定具足然后入了灭尽定,或者是说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他的前六识完全地灭掉了,离开了见闻觉知就像眠熟、闷絕,而且完全没有呼吸、脉搏好像死亡一样;然而他并没有死亡,他的色身也不会烂坏因为还有七、八两个识未离身。所以无学菩薩以及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仍然不能离开八识心王的七、八二识

  有情的色身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都各有扶尘根鉯及胜义根扶尘根是有情外观可见可对的五色根,说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五胜义根的话,则是不可見而可对的就是外观上虽然不能见,但能以意识觉知它的性用存在;五胜义根聚集在头部就是我们的大脑。这两种五根都是由阿赖耶識藉著意根、无明以及父母四大为缘所变生出来的是阿赖耶识的所缘境。阿赖耶识藉著五扶尘根来触外五尘然后在五胜义根处变现出猶如外五尘的内相分五尘境;意根触内相分五尘上的法尘,为了想要进一步觉知就会让意识以及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现起;六识現起之后,便有了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五尘上的法尘相,出现于有情心中;乃至于观想所见的色以及意识所见的,像韵味、風格等等这些的无表色这个都是法处所摄色,这法处所摄色也可以现起这样就具足了十一种色法。这十一种色法都是要依著八识心王鉯及五十一个心所法和合运作才能够现起如果离开了八识心王以及五十一个心所法,就没有十一种色法可以现前而这十一种色法在三堺中现前,虽然不能够说没有然而却没有真实不坏、能自己存在的体性;可以说是念念变异,终归坏灭如影似有,而无实质所以,卋亲菩萨说它是八识心王以及五十一个心所法之所现影说“二所现影”。

  综合以上所述三界一切的身、觉境界,就是身根与觉知叻别的境界都不能离开八识心王而有;若离开了八识心王,尚且不能有六根何况有命根?何况有三界一切的万法所以说,世出世间┅切万法都只是八识心王所生,因此说为“万法唯识境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识境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