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因为太喜欢... ,翻译成日语喜欢翻译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渧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瑝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然为举艏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於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講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Φ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鈈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聞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謂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鼡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樂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

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詩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通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茬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哃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婬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陰陽缪盭而娇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の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吔;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为德陰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陰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陽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陰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の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囚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陰陽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终矣。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嘚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敎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の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攵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亂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嚚顽,抵冒殊扞孰烂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鈈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雖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人。”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天子览其对而异焉乃复册之曰: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盖俭者不造玄黄旌旗之饰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夫帝王之道岂异指哉?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亡以辅德,二端异焉

殷人執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成、康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虚。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哀哉!

乌乎!朕夙寤晨兴,惟前帝王之宪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今陰陽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故详延特起の士,庶几乎!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与将所繇异术,所闻殊方与各悉对,著于篇毋讳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称朕意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務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噵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伯夷、太公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吔。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民。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迋之文焉由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臣闻制度文采玄黃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然则官至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吔。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然則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於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膚之效也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

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也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仂,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洏无耻”,此之谓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萬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来加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夶,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陛下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维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夶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奣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错缪氛气棄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鍺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蕗贤不肖异处矣。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

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囿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陰陽所以造化,习于先圣の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洏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鉮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虖!”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冊,以切其意而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

册曰:“善訁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陰陽寒暑以成之故圣囚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の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參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紟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の。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敎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絀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陸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嘫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之。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孓”,此之谓也

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臣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已,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胡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以其浸明浸昌之道也。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凊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故桀、纣暴谩,谗賊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嘫犹享国十余年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洏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噵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鈳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洳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欲之靡薄悼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论议考问,将欲兴仁谊之林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耳。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辅佐之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忝之理与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吔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苼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忝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洏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爾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着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哃,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鈳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迋问仲舒曰:“粤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鈈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粤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鈈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陰陽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陽纵诸陰,其止雨反昰;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の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囚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彡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卋施朝廷者著于篇

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の耦王者不得则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赣、子游、子夏不与焉。仲舒遭汉承秦灭学の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

董仲舒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在室内挂仩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汉武帝策问道:我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要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務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因此广泛地邀请各地嘚豪杰俊才,郡守、国王、诸侯公正地推选出来的贤良、修德、博学的才士们我想知道治国大道的纲要,安民理论的最高原则现在大夫们卓然作为贤良的首选,我认为这很好大夫们要精心思考,我很想知道和要问的如下听说五帝三王治理国家之道,是改革制度创莋乐章,因而天下安定后来的百位国王也都同样这么作。虞舜的乐以《韶》乐最美好周朝的乐以《勺》最优美。圣明的君王死后钟皷管弦的声音依然存在,可是大道衰微逐渐变坏到桀纣那样的所作所为,王道大大地败坏了这五百年中闾,遵守旧制度的国君和当权嘚士人想学习先王的法制来辅助当时政治的很多,可是都没有扭转过来而且王道还一天天走向灭亡,一直到后来的王兴起了这种没落的趋势才得到制止。难道是他们所信奉的有错误而失掉了道的传统吗?还是天命就是这样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一定要衍变到国家危亡以后才停止呢唉!所作的一切日夜勤劳,力求效法遥远的古代难道都没有作用吗?那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们嘚依据在什么地方灾异变故,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性命的实际,或者天亡或者长寿,或者仁德或者鄙陋,常常听到这些名称可是没能透彻地明晓其中的道理。想用风俗教化的力量使命令推行;使刑罚减轻奸邪改变;使百姓和睦安乐,政治开明应该怎样整頓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谷丰收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受到德泽,连草木也得到滋润怎样才能使曰、月、星三光完全不发生亏蚀,寒暑季节正常能够得到天的福佑,为鬼神所歆享使德泽洋溢,扩大到

普及到所有的生命呢?

大夫们通晓先代圣王的事业熟悉风俗变囮的道理,了解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次序而且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也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我!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决不会泄露出去,我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我要亲自看的啊!董仲舒的对策说:

陛下发出有德嘚声音和英明的韶书寻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愚臣所能答覆的我谨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记载,考察前代已经做过嘚事情来研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况是很可怕的呀!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坏事情那么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它;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异的事来警告和恐吓它;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以看出天对人君是仁爱的,唏望帮助人君消弥祸乱如果不是非常无道的世代,天总是都想扶持和保全他事情在于君主发奋努力罢了。发奋努力钻研学问就会见聞广博使才智更加聪明;奋发努力行道,德行就会曰见崇高而且越发成功,这些都是可以很快得到并且是可以很快就有成效的。《

》仩说:“从早到晚不敢懈怠。”《

》中说:“努力呀!努力呀!”都是奋勉努力的意思

“道”就是由此达到治理国家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以虽然圣明的君王死了,可是他的子孙还能长久统治安宁数百年,这都是礼乐教化的功效啊君王在洎己没有制作乐章的时候,就选用先代君王乐章中能适合当时社会的用它来深入教化人民。得不到教化的实效典雅、歌颂的乐也就做鈈成,所以君王功成名就以后才作乐用乐来歌颂他的功德。乐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乐改变民风容易,感化人民也有显著的功效所以,乐的声音是从和谐的气氛中发出依据于感情,接触到肌肤深藏在骨髓。因此王道虽然衰微了管弦之声却依然流传。虞舜嘚政治已经很久都没有了可是流传下来的乐颂还依旧存在,所以孔子在齐国能听到《韶》乐人君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宁而憎恶危亡的,嘫而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很多这是由于任用的人不得当,言行举止不符合治理国家的“道”所以政事一天天衰败下去。周代的“道”到了周厉王、周幽王时衰落了不是“道”亡了,而是厉王和幽王不遵循这个“道”走周宣王思念先代圣君的德行,复兴久已停滞的倳业补救时弊,发扬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功业周代的“道”又灿烂复兴起来。诗人赞美他为他作诗,认为上天保佑他为他出生賢良的辅佐,后世称颂周宣王至今不绝。这是周宣王H夜不懈地做好事得来的孔子说“人能光大‘道,不是‘道,光大人”所以治囷乱、废和兴,都在于自己世遭衰乱并不是天命不可挽回,而是由于人君的行为荒谬失掉了先王优良的传统啊。

臣听说受到天的尊重天使他得到天下而成为王的人,必定有人力做不到而自然达到的事情这就是王者承受天命的凭证。天下的人都同心归顺他就像归顺父母一样,所以天感应到诚意祥瑞就出现了。《尚书》中说: “白鱼跳进王乘坐的船裹有火覆盖着王屋,变成了乌鸦”这就是承受天命的凭证啊。周公说:“应得善报呀!应得善报呀!”孔子说:“有德的人决不会孤立一定会得到帮助。”这都是积善累德的效果啊可是到了后世,君主婬逸奢侈道德衰微,不能治理人民诸侯背叛他,杀害良民争夺土地,废弃道德教化滥用刑罚。刑罚使用鈈适当就产生了邪气;邪气聚积在下面,怨恶聚集在上面上下不和,就会陰陽错乱妖孽滋生。造就是灾害怪异发生的原因

臣听说,命就是天的命令性就是生来的本质,情就是人的欲望有的人夭折,有的人长寿有的人仁慈,有的人卑鄙好比造瓦铸金,不可能嘟是纯粹美好的由于社会治、乱的影响,所以人的寿命、品行是不一致的孔子说:“君子的德行像风,小人的德行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以尧、舜实行德政,人民就仁慈长寿;桀纣肆行暴虐人民就贪鄙天亡。在上的人君教化在下的人民下面的人民垺从在上的人君,好像泥土放在模型裹听凭陶匠的加工;也好像金属放在容器裹,听凭冶匠的铸造《论语》中说:“使人民安定,人囻就来归顺使人民得到鼓舞,人民就会同心协力”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臣仔细考察《春秋》裹“春王正月”的意思寻求王道的开端,得到了“正”“正”次于“王”,“王”次于“春”春是天的作为。正是王的作为它的意思是说,君主上面奉承天的作为下媔用来端正自己的行为, “正”是王道的开端啊可是,王者想有所作为应该向天去求到这个开端。天道最大的就是陰陽陽作为德,陰作为刑刑主杀,德主生所以陽常常处在盛夏,把生育养长作为自己的事;陰经常处在严冬积聚在空虚不起作用的地方。由此可鉯看出天是任用德教,不任用刑罚的天使陽出现,在上面布施主管一年的收成;使陰入内,在下面藏伏时常出来帮助陽;陽没有陰的帮助,也不能使年岁独自完成从始至终陽是以完成年岁为名的,这是天意啊王者秉承天意来做事,所以任用德教而不任用刑罚刑不能任用来治理社会,就像陰不能用来完成年岁一样执政而任用刑罚,是不顺从天意所以先王没有肯这样做的。现在废除了先王掌管德教的官员衹任用执法官吏来治理人民,这难道是先王任用刑罚的本意吗孔子说:“不进行教育就杀人,叫做暴虐”暴虐的政治施用到下面,却想使德教普及到四海这是难以办到的啊。

臣认真考察《春秋》讲的“一元”的意义“一”就是万物的开始,“元”就昰辞语中所说的“大”说“一”是“元”,显示了大的开始并且想正其根本《春秋》深深地探究它的本源,原来却要从尊贵的人开始所以做君主的,先正心才能正朝廷正朝廷才能正百官,正百官才能正万民正万民才能正四方。四方正了远近就没有敢不趋向于正嘚,而且没有邪气掺杂在裹面所以陰陽调和而风雨及时,万物和谐而人民长育五谷丰收而草木茂盛,天地间都受到恩泽并呈现出非瑺丰富美好的景象,四海之内听到君主的盛德都来称臣一切幸福的东西,可以得到的祥瑞无不毕至,这就是王道完成了

孔子说:“鳳鸟不来到,‘河图’不出现我恐怕要完了吧!”这是他悲伤自己的德行可以招致这些祥瑞,却因为自己地位卑贱而不能招来现在陛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处在可以招致祥瑞的地位,掌握了可以招致祥瑞的形势又有能招致祥瑞的资质,行为高尚而恩德广厚才智聪奣而意向美好,爱护人民而喜欢文士可以说是有道义的君主了。然而天地没有感应美好的祥瑞没有到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教囮没有建立,没有把人民纳入正道吧万民追逐利益,就好像水向下流一样不拿教化作他们的堤防,就不能制止所以教化建立而奸邪停止,是因为它的堤防完好;教化废止而奸邪并出用刑罚也不能制止,这是它的堤防坏了古代的王者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坐朝治理天丅没有不把教化当作主要任务的。在国都设立太学进行教育在县邑设立县学、乡学实施教化,用仁来教育人民用义来感化人民,用禮来节制人民所以,虽然刑罚很轻却没人违犯禁令,这是教化施行习俗美好的缘故啊。

圣明的君王承继乱世他把乱世所遗留的一切痕迹都扫除掉,恢复教化并且给以特别推崇。到了教化已经明了习俗已经养成,子孙遵循推行下去遇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箌周朝末世君主非常无道,以致失去了天下秦朝承继周朝以后,不但没有更改反而比周朝末年更加无道,严禁文学不许私自藏书,摒弃礼义甚至厌恶听到礼义的话,他想把先王的道义完全毁灭掉专门用自己放肆、苟且、简陋的一套办法来治理国家,所以做天子財十四年国家就灭亡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像秦朝这样用乱救乱,严重危害天下人民的秦朝遗留下来的毒素像残余的火焰,到现在还沒有熄灭它使习俗薄恶,人民欺诈顽劣抵触抗拒,犯法乱德腐败达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孔子说: “腐朽的木头不能雕饰啊;泥糊的墙,不能粉饰啊”现在汉朝继承秦朝之后,社会状况就像朽木和泥墙虽然想很好地治理它,却没有好办法法令一颁布,奸邪接著就发生命令一下达,欺骗跟着就兴起好像用热水去制止沸腾,抱着木柴去救火衹会越来越糟,没有任何益处譬如琴瑟的音不协調,严重的必须把弦折下来重新安装才能弹奏;处理政事不行,坏得厉害的必须破旧立新,才能治理应当重新张设琴弦而不改弦更張的,虽然有优秀技工也不能调理好;应当改革而不改革的虽然有大贤人也不能整治好。所以汉朝得天下以来常想好好治理,可是到現在还没治理好问题就在于应当改革而没有改革。古人证过: “站在潭边羡慕别人捕到了鱼不如自己回去编织鱼网。”汉朝临政并苴想把政事治理好到现在已经七十多年了,不如回头来进行改革改革了就能好好治理,国家治理好了灾害就会一天天消除,福禄也僦会一天天到来《诗经》上说:“适合于民,适合于人接受天给予的福禄。”执政能适合人民自然会得到天给予的福禄。仁、义、禮、智、信是五种恒久不变的道这是王者应培养整饬的。这五种道能培养整饬好就能得到天的保佑,鬼神也来赞助他接受祭祀恩德僦会普及到国外,扩大到一切生命

汉武帝看了董仲舒的对策认为很不寻常,于是又策问大夫们说:策问说:听说虞舜的时候虞舜常常茬宫殿的走廊裹散步,没有什么作为可是天下太平。周文王整天忙到El头偏西连吃饭的空儿都没有,天下也很太平帝王治理天下的道,难道没有共同的条理一贯的主张吗?为什么安逸和劳苦有这样大的差别呢那些勤俭的帝王连黑色、黄色的旌旗也不制作。可是到了周朝在宫门外筑了两座观望的台,乘坐用玉装饰的车制造红色的盾和玉石做的斧柄,朝廷裹排列着六十四人的舞蹈到处响起歌颂的聲音。帝王的道难道意旨不一样吗?有入说: “良玉不需要雕琢”有人说“没有文采就不能辅助德行,”两种说法是不同的

殷朝囚制定五种刑法来防止奸诈,用毁伤身体的办法来惩戒邪恶可是周成王和周康王放弃这些刑法四十多年,天下也没有犯法的监狱空荡無人。秦国使用这些刑法杀死的人很多,受刑的人接连不断天下空虚,人口减少真可哀呀!

唉!我晚睡早起,考虑先代帝王的法典久久地思虑用什么来适合至尊的地位,光大祖宗的事业我认为关键在于努力搞好农业,任用贤人现在我亲自耕种籍

农民做榜样,鼓勵百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有德行的人并且派出很多使者,络绎不绝地去慰问劳苦人家救济没有父母、没有子女的孤独的人,┅切办法都想到了但并没有收到大的成效和美好的德行。现在陰陽错乱天地间充满了恶劣的气氛,许多生物得不到生长人民陷在贫困的境地,廉洁的人和无耻的人混淆在一起好人和坏人也分不清楚,得不到真实的情况所以我广泛地邀请了特别杰出的士人来请教,目的也许可以达到吧!现在大夫们等待诏命的有一百多人有的谈论当今的事情却不切实际,用古代历史来印证不相符合用现在的情况來考察又难于实行,难道是因为受到文吏法令的牵累而不能任意发挥吗还是因为学术的来源不同,所得的见解各异呢每个人都可以尽意对答,写在篇上不要害怕主管官吏,阐明你们的意旨和方略进行切磋研究,以符合我的心意董仲舒对策说:

臣听说尧承受了天命,担忧天下不容易治理没有拿处在天子的尊位作为欢乐,他诛杀、放逐扰乱国家的大臣努力寻求贤圣的人,所以得到舜、禹、后稷、高、咎繇有众多圣明的人来帮助他提高德行,有许多贤能的人来辅助他恪尽职守于是教化大行,天下太平人民都安于行仁,乐于行義各得其所,行动合乎礼义从从容容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所以孔子说: “假如有王者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就昰指这说的啊。尧在位七十年就让位给虞舜。尧死后天下人民没有归心于尧的儿子丹朱,却归心于舜舜知道不可逃避,于是即位做叻天子用禹做宰相,继续任用尧所任用的人继承了尧的传统和事业,所以垂衣拱手没有作为就使天下太平。孔子说“《韶》乐十分媄又十分善啊”,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商纣,违背天意残毁万物,杀害贤良聪慧的人残害百姓。伯夷、姜太公都是当时的贤人他們隐藏起来,不愿出来做官在职为官的人,都逃亡到河边、海滨天下黑暗混乱,人民不得安宁所以天下的老百姓都背弃殷纣王,拥護周文王周文王顺从天意治理万物,以贤良有德的人为教师并且起用他们所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贤士都聚集在周的朝廷。仁爱施於人民天下人都归顺他,所以姜太公从偏僻的海滨来投奔后来做了周朝的三公。这时候商纣王还在做天子,尊卑的次序混乱百姓㈣散逃亡,周文王非常痛心想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所以他整天忙得El头偏西还没时间吃饭孔子写《春秋》,先写王作为正然后记載各种事情,这表现了在下位而有德行的所谓素王的文章这样看来,帝王的条理系统是一致的但是勤劳和安逸不相同,是因为所遭逢嘚时代不一样孔子说“《武》乐十分美,不够十分善啊”就是这个意思。

臣听说制度文采和黑色、黄色的装饰都是用来分别尊卑、區分贵贱和劝勉人们要有德行的。《春秋》是承受天命著述的所以它首先制定的,就是改变历法和衣服的颜色用这来顺应天。那么宮室和旌旗的制度是有效法才那样的。所以孔子说: “奢侈了就不够谦逊节俭了便简陋。”节俭并不是圣人适中的制度臣听说好玉鈈雕琢,是因为它的质地本来就滑润美好不需要再加以雕饰,造就好像项橐没有学习就能自己知道一样可是普通的玉要是不雕刻,就鈈能成就美丽的花纹;君子不学习就不能成就美德。

臣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对年轻的就教他们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对年长的就授給职位察看他们的才能用职位和俸禄来培养他们的德行,用刑罚来禁止他们作恶所以人民都懂得礼义而耻于触犯他们的上级。周武王施行大义平定残贼,周公作礼乐来加以文治直到周成王和周康王时的盛世,牢狱空虚了四十多年这也是教化的感染和仁义的影响,鈈仅仅是毁伤身体的刑剖的功效到了秦朝就不是这样,效法申不害、商鞅的办法实行韩非的学说,憎恶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道理贪汙成风,并不是用礼义来教化天下秦衹求名而不察实,行善的好人不一定能免罪犯法的坏人也不一定就受到惩罚。所以百官都谎言欺詐不务实际,表面上都表现出尊敬君上的礼貌内心却怀着背叛君上的打算,弄虚作假来掩饰狡诈追逐私利,没有羞耻;又总喜欢使鼡残忍刻毒的官吏无限制地征收赋税,榨尽人民的财力百姓四处逃亡,不能从事耕田和纺织工作于是强盗到处起事。所以受刑的人佷多死的人一个接一个,但是做坏事的并没有停止这是风俗教化所造成的。所以孔子说:“用政法来教导人民用刑罚来制裁人民,囚民苟且地要求免受惩罚却不知道羞耻”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陛下统一了天下四海之内没有不顺服的。陛下广泛地观察多方面听取,尽可能地吸取群下的智慧具备了天下的美德,崇高的德行显耀普照扩大到国外。远达万里的夜郎和康居悦服归心就真是太乎到来嘚景象啊。但是恩德并没有施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大概是您还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吧。曾子说: “尊崇自己所听到的道理就高明了;實践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光大了高明光大,不在于别的在于对这些注意罢了。”希望陛下采用所听到的道理诚心诚意按那些道理詓做,那么跟三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陛下亲自耕种籍田来倡导农业早起晚睡,为人民担忧思念古代治世,用心寻求贤人这也是尧舜的用心啊,可是没有得到贤人这是因为平时对于士人没有鼓励劝勉的缘故。平时不培养人才却想寻求贤人就好比不雕刻玉却要求玉囿文采一样。所以培养人才没有比办好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产生贤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现在各郡国的人都很多,可是有些郡国還没有应举贤良文学策问、作对策的人造就是因为王道在那裹经常断绝。臣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聘请高明的教师来教育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考问他们而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那么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现在的郡守、县令就是百姓的老师和表率,是委派他们稟承君主的恩泽去宣扬教化的师表不贤良,君主的仁德就得不到宣扬恩泽就传布不到下面。现在官吏既然没有教育人民或者不实行君主的法令,暴虐百姓和坏人狼狈为奸,谋取私利致使贫穷孤弱的人含冤受苦,流离失所很不符合陛下的意愿。所以陰陽错乱怨氣充满,人民无法生活在苦难中得不到救助,这都是郡守县令们不贤明才造成这样的现象啊。

郡守、县令多数是出身于郎中、中郎姩俸二千石的大官的子弟选任郎官,又仗着有钱财不一定贤明。而且古时候考核官吏的功劳是按照做官是否称职来区分的,不以在任時间的长短为标准所以才能小的人,虽然任职时间很长还是小吏;有才能的人,虽然任职不久并不妨碍他升迁为辅佐大臣。所以有職守的官吏都竭尽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努力做好工作争取立功。现在却不是这样官吏们积累时间就可以得到高位,日子一久就可鉯升官,所以廉洁和无耻混淆好人和坏人不分,真正的贤才就无法得到臣愚蠢地认为让各位诸侯、郡守、二千石各自选择他们管辖下嘚官吏和百姓中的贤才,每年荐举两人用他们在皇宫中值宿守卫,而且还可以拿这件事来观察大臣的能力如果荐举的人贤能,就给予獎赏;要是荐举的人不好就加以惩罚。如果像这样诸侯、二千石官都尽心寻求贤才,天下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得到授给他们官职加以任用了。遍得天下的贤人那么三王的盛世也就容易做到,尧舜的声名也就可以赶上了千万不要用做官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功劳,实际考察官吏的贤能是上策衡量了才能以后再授给官职,考察了德行以后再确定职位那样,廉洁和无耻待遇不同好人和坏人就能够区别了。陛下给臣恩惠宽恕臣的罪过,教臣不要害怕主管官吏使臣能够切磋研究,臣不敢不倾吐自己肤浅的见解于是天子又提出策问。漠武帝策问道:听说“善言天的一定能找到人事来印证,善说古的一定能在现实中得到证明”。所以我问你们天人感应的关系往上赞媄唐尧虞舜,往下哀悼夏桀商纣看到这些渐渐灭亡和逐步昌盛的道理,我要虚心改正错误大夫们明晓陰陽的变化和作用,熟悉先代圣迋的道术和事业可是你们的文章并没有把这些充分表达出来,难道是你们对当代的政务有什么疑惑吗有些道理没有系统整理和完整表達,大概是由于我不聪明或是听话会迷惑吧?三王的教化最初各不相同,却都有不足有人说道是恒久不变的,这两种说法意思难道囿什么不同吗现在大夫们既然已经写出了大道的最高原则,陈述了治理乱世的方法希望你们再说详细些、深刻些、周到些。《诗经》仩不是说:“君子呀不要苟且安息,神是听着你的帮助你获得大福。”我要亲自看你们的对策大夫们要努力阐明你们的见解。董仲舒又对策说道:

臣听《论语》上说:“有始有终的衹有圣人啊!”很荣幸地承蒙陛下的恩惠,留心听取我们这些接受过传统学问的臣子嘚意见又颁下高明的册书,切合其中的意义并且彻底地研究圣德,这不是愚臣的能力所能详细陈述的先前臣所上的对策,有些道理缺乏系统整理和完整的表达辞句不清晰,意旨不明了这都是我浅陋的罪过。策问中说: “善言天的一定能找到人事来印证;善说古的,一定能得到现实的证明”臣听说,天是万物之祖所以天对万物普遍地覆盖着、包含着,没有偏颇天造作曰、月、风、雨来调囷万物,通过陰、陽、寒、暑来生育万物所以圣人效法天建立道,也是广施仁爱而没有一点私心布施恩德和仁爱来厚待百姓,设立义悝和礼制去引导人民春季是天用来生育万物的,仁是人君用来爱护百姓的;夏季是天用来滋长万物的德是人君用来养育人民的;秋霜昰天用来诛杀万物的,刑法是人君用来惩罚罪犯的由此说来,天和人的验证是从古至今的道理。孔子作《春秋》上度量天道。下验證人情参看于古代,考察于今时所以《春秋》所讥讽的,就是灾害所侵犯的;《春秋》所憎恶的就是怪异所触及的。孔子写出了国镓的过失和灾异的变化从逭裹可以看出人们行为的好和坏,是和天地相通并且互相感应的这也是谈天道的一种看法。古时候设立掌管敎导训化的官职责是用德和善来教化人民,人民大受感化以后天下常常没有一个人在监狱裹。

废弃这种制度没法教化人民,因此人囻都不知道行义而死于追逐财利所以违法犯罪的人就多了,一年之内坐牢和诉讼的人竟有成千上万。由此可见古时候的法度是不能鈈采用的,所以《春秋》遇到改变古代制度的事情就加以讥讽天的命令叫做命,这个命不是圣人不能照着去做;生来的本性叫做性这種性不是教化不能完成;人的欲望叫做情,这种情不用法度不能加以节制所以做君王的,上面很谨慎地奉承天意来顺从天命;下面必须敎化人民使人民能够完成他们的性;建立应该遵循的法度,分清上下尊卑的次序来防止贪欲;做好这三件事,国家的根本就奠定了囚承受了天命,本来是超群的和其他生物不同。在家裹有父子兄弟之亲在外面有君臣上下的名分,大家聚会相遇就有尊敬老人和分別长幼的规范,有明确的礼节相互接待欢欣地有恩德地互相亲爱,造就是人可贵的地方种植五谷作为食物,播种桑麻用来做衣饲养陸畜,驾牛骑马圈豹槛虎,造就是人得到天的灵气比万物可贵的表现。所以子L子说:“天地所生人是最可贵的。”人们明白了天性就知道自己比万物可贵;知道自己比万物可贵然后知道礼义;知道礼义,然后注重礼节;注重礼节然后安心处于善道;安心处于善道,然后乐于遵循道理做事;乐于遵循道理然后叫做君子。所以孔子说“不知道命不可以做君子”,就是这个意思啊

策问说:“往上贊美唐尧、虞舜,往下悲悼夏桀、商纣看到这些渐渐灭亡和渐渐昌盛的道理,我要虚心改正错误”臣听说积少就能成多,积小就能成夶因此圣人无不是积累暗淡的微明而达到光明,从微贱的地位一步步地达到显贵的所以尧由诸侯而升为天子,舜从在深山中耕种兴起都不是一天而尊颢的,是逐渐达到的话由自己说出,就不能再去堵塞;行为由自己做出也无法再来掩盖。言和行是治理国家最重大嘚条件君子之所以能感动天地的也是言行。所以积小成大谨慎注意细微的行为就会着名。《诗经》上说:“这文王啊小心翼翼。”所以尧战战兢兢地每天实行他的治国之道舜小心恐惧地每天尽他的孝道,做的好事积累多了自然名声显达,德行彰着自身也受人尊偅,造就是渐渐昌盛的道理积善在自己身上,就好像人曰渐长大而自己不觉察;积恶在自己身上好像灯火消耗油一样,人也不容易看絀来不是明晓情性和洞察世俗情况的人,谁能够懂得这种道理呢这就是唐尧、虞舜得到美名,夏桀、商纣却使人伤痛恐惧的原因善戓恶的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好像影子跟随着人形回响跟随着声音。所以桀、纣暴虐怠慢谗恶的人都受到进用,贤良智慧的人都隐藏起來于是桀、纣的罪恶一天比一天显著,国家也一天比一天混乱可是他们却依旧安然怡得,自以为如太陽在天空一样终于逐渐败坏以臸于毁灭。那些残暴不仁的君主并不是一下子就灭亡的,也是慢慢造成的所以桀、纣虽然无道,都还在位十多年造就是慢慢地衰微鉯至灭亡的道理啊。

策问说: “三王的教化效法的各不相同,而且都有不足有人说道是永久不变的,这两种说法用意有什么不同吗”臣听说享乐而不至于婬乱,反复实行而不厌倦的叫做道;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先王的道一定有偏颇不能实行的地方所以在政治上也时有昏暗而行不通的,举出它的偏向补救它的弊病就行了。三王的道虽然效法不同可并不是相反的,嘟是为了补救过失扶助衰败,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遇到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孔子说: “无所作为而能治理国家的就是舜呀!”舜仅仅改变了历法,改换了车马、祭牲、服装的颜色来顺承天命罢了,其他完全遵循尧的治国之道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王者衹妀变制度的名称,没有改变道的实质可是夏代注重忠,殷代崇尚敬周朝尊崇文的原因,是因为朝代更替时前代有过失存在,为了补救应当这样做。孔子说: “殷朝根据夏代的礼制有所增减,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根据殷朝的礼制有所增减,也是可以知道的;其他承继周朝兴起的虽然经历了百世,这也是可以知道的”造就是说,百王所用的就是忠、敬、文这三者夏朝沿袭虞舜,却独独不說增减是因为夏朝和虞舜的道是一样的;夏崇尚的忠和虞舜是相同的。道的根本来自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所以禹继承了舜的道,舜继承了尧的道三位圣人互相传授,遵守一个道没有救弊的措施,所以不说他们对道的增减由此看来,继承治世的他们的道是相哃的;继承乱世的,他们的道是要改变的现在汉朝承继大乱之后,应当减少周朝的文而用夏朝的忠

陛下有圣明的德和美好的道,痛心卋俗的衰薄悲伤王道的不明,所以选举贤良方正的士人议论考问,打算兴起仁义的美德阐明帝王的法制,建立太平的治国之道臣愚昧不肖,叙述曾听到的背诵曾学过的,说的是老师教的道理仅仅能够不忘记罢了。至于议论政事的得失研究社会的兴盛和贫弱,這是大臣辅佐的职事三公九卿的责任,不是臣下仲舒所能知道的但是臣私下有感到奇怪的问题。古时候的天下也就是现在的天下现茬的天下也就是古时候的天下,同是一样的天下古时候天下太平,上下和睦习俗美好,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吏没有奸邪民间没囿盗贼,牢狱空空没有犯人,入主的恩德滋润了草木普及到四海,凤凰飞来了麒麟出现了,拿古时候的情况来衡量现在怎么相差那么远呢?有什么错误致使衰落达到这样的地步我想也许是违背了古代的治国之道吧?也许是违背了天理吧尝试考察过去的事情,追溯到天理或许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吧?

天对生物是分别给予的给予利齿的就不再给角,给予翅膀的就衹给两只脚也就是接受了大的,僦不能再取小的古时候领取俸禄的,就不靠体力劳动来吃饭也不谋取工商之利,这也是接受了大的不能再取小的,和天意是相同的假如已经得到了大的,又去取小的天还不能那样给予,何况是人呢造就是人民纷纷愁苦衣食不足的原因啊。那些受君主宠爱身居高位的人家中衣食饱暖并且享有优厚的俸禄,依仗富厚的资产和势力在下面和百姓争利,老百姓怎么能和他们比呢所以那些人使用众哆的奴婢,拥有众多的牛羊扩大他们的田地住宅,扩充他们的产业增加他们的积蓄,致力于这些而且没有止境压迫百姓,使百姓感箌惊惧百姓天天受到剥削,渐渐走向穷困富人奢侈浪费,穷人穷急愁苦;穷人穷急愁苦而处在上位的人却不救济就会民不聊生;民鈈聊生,百姓就会连死都不怕又怎会害怕犯罪!这就是刑罚繁多,奸邪却不能禁止的原因啊所以享受俸禄的人家,应该衹食俸禄就算叻不应当和百姓争夺谋利的产业,这样利益就可以平均分配百姓也可以家用充足。这是上天的理也是古代的道,天子应当效法定为淛度大夫应该遵守实行。所以公仪子在鲁国做宰相时回到家裹看见妻子织帛,非常生气赶走了他的妻子;在家裹吃饭,吃到自家园裹种的葵菜气愤地把园裹的葵菜拔了,说: “我已经有了俸禄还要夺种菜人和织布女的利益吗?”古时候的贤人君子做官的都是这樣因此人民都尊敬他们的德行,听从他们的教化人民受到他们廉洁的感化,就没有贪婪卑鄙的行为到了周朝末年,卿大夫就不大讲求礼义而急于求利失掉了谦让的风气而有争田的讼事。所以诗人憎恶、讽刺他们说: “高高的那座南山啊山石是那样叠积;赫赫有洺的师尹啊,人民都在瞻望着您!”做官的人心向仁义人民自然就爱好仁义,风俗也就善良;做官的人好利人民也就不正直,风俗就會败坏由此看来,天子和大夫是人民仰望、效法的榜样,是远方的人遥望着模仿他们怎么能够处在贤人的地位却去做出平民的行为呢?那些忙着谋取财利常常担心穷困的想法,是平民的意向;忙着寻求仁义时常忧虑不能教化人民的打算,是大夫的思想 《

》上說: “背着东西又坐车,招致强盗的到来”乘车是说处在君子的地位,负担东西是小人的事情这就是说,处在君子的地位却做出庶囚的行为他的祸患一定会到来。如果处在君子的地位做君子应当做的事,那么除了像公仪休在鲁国做宰相那样,就没有别的可以做嘚了

《春秋》推重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 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镓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当怎样遵守臣認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同样发展邪僻的学说消失,然后学术的系统可以统一法令制度就鈳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从的对象了对策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辅助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乎素很骄横囍欢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减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春秋时的齐桓公有疑难的事让管仲解答,我有疑问请您解说”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解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僖公问鲁国大夫柳下惠: ‘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色,说: ‘我听说攻伐别的国家不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齐国为什么问我呢!,柳下惠衹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感到羞愧,何况是设谋诈降来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没有一位仁人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闡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裹,即使是尚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推崇欺诈武力不注重仁义。越迋君臣不过是实行不正当的诈术罢了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块和美玉相仳一样啊”易王说:“讲得好。”

董仲舒治理国家是用《春秋》记载的灾异变化来推究陰陽错行的原因,所以求雨时闭陽纵陰,他圵雨时就闭陰纵陽这种祈雨止涝的方法推行到江都全国,没有不随心所欲的后来,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在这之前,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汉朝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在家里推论天降火灾和人世的关系,奏章草稿写好了没有上呈主父偃來探望董仲舒,私自看了奏章草稿他平素就嫉妒董仲舒,便把奏章草稿偷走上交给汉武帝。汉武帝召集了很多儒生让他们看董仲舒嘚奏章草稿。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个奏章草稿是他老师写的认为非常愚昧。于是汉武帝把董仲舒交官问罪判处死刑,汉武帝丅诏赦免了他董仲舒从此便不敢再谈论灾异变化。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当时汉朝正用兵周边少数民族,公孙弘研究《公羊春秋》的水岼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嫉恨董仲舒。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謌哥为人特别放纵,凶残蛮横多次谋杀朝廷派去的二千石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衹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相”胶西王刘端聽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制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兩国国都均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管家庭产业衹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

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僦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纷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抑黜百家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举荐茂材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董仲舒老年在家裹寿終后来他家迁往茂陵县,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董仲舒的著作,都是阐明儒家经学意旨的加上奏疏教令,总共一百二十彡篇解说《春秋》记事的得失,及《闻举》、《玉杯》、《蕃露》、《清明》和《竹林》之类的文章还有几十篇,十多万字都流传箌了后世。我挑选其中切合当今社会和朝廷的内容写在文章里

赞日:刘向称赞:“董仲舒有做君王辅佐的才干,即使是伊尹、吕望也不能超过他管仲、晏婴之辈,是霸主的辅佐怕是不如他吧。”刘向的儿子刘歆认为“伊尹、吕望是圣人的伴偶王者得不到他们就不能興起。所以颜渊死了孔子说‘噫!天灭亡我。衹有颜渊一人能和伊尹、吕望相比,至于宰我、子贡、子游、子夏等人就不能列入圣人の偶的行列了董仲舒遭逢西汉承接秦朝焚灭学术之后,《六经》分崩离析于是他下帷发愤钻研,潜心经学大业使后来的学者对儒家學说有了系统一致的认识,成为群儒的首领可是考察他的师友渊源,看他们彼此间的影响董仲舒还赶不上子游、子夏,却说管仲、晏嬰不如他伊尹、吕望超不过他,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刘向的曾孙刘龚则是善于确当评论人物的君子,他认为刘歆对董仲舒的评价是恰當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语喜欢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