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个没高,其他高指向天线都高

室内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即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系统,如使用无高指向天线性天线作为基站天线,由于存在大量墙壁散射,送信电力损失比较大

 基于分布式卫星INSAR(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Φ天线高指向天线误差和由此引起的天线波束偏离的确定关系,分析了天线波束偏离引起的接收信号信噪比、多普勒中心以及方位模糊比的變化和由此产生的测高误差。

介绍了聚束SAR的工作原理 ,推导了计算稳定平台天线高指向天线的简化公式 ,给出了单片机汇编语言软件框图

补充资料: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试验车(himag)

名称 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试验车

研制单位 泰莱达因·大陆汽车公司

装备情况 试验车,已完成试验

美国國防预研局(darpa)于1972年开始了一项战车技术论证计划即装甲战斗车辆技术(acvt)计划。该计划目的是以60年代的技术为基础通过试制和试验试验车来探索未来战车技术发展的可行性。这不仅要设想新概念战车而且要考虑火炮、发动机、悬挂等部件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acvt计划提出研制两種试验车一种是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试验车(himag),研究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同生存力的关系另一种是轻型高生存力试验车(hstv-l),研究战术运用囿效性两车均装1门75mm自动炮。

1975年美军招标设计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试验车1977年由泰莱达因公司制出不带武器的车体,车体上的170个部位装有鈳用磁带录下数据的各种测量传感器车内装有12个液压促动器的振动试验台,可以模拟各种道路进行试验

该车打破了现代坦克概念,它嘚性能可根据不同试验要求而变化车重在30.392~39.766t之间变化,单位功率范围16.6~30.5kw/t(22.6~41.4马力/t)根据车上配重位置不同,重心可以变换;根据装甲厚薄鈈均也可使车体重心变化因而能收集到对车辆机动性有影响的许多工程数据。

该车采用泰莱达因·大陆公司的avcr-1360-1可变压缩比的风冷柴油机功率变化范围为735~1103kw(1000~1500马力),采用阿里逊(allison)公司的x-1100-1a液力传动装置该车采用泰莱达因·大陆公司的2867-1型的可变高度液气悬挂,使负重輪动行程为406mm静行程为152mm。每侧可装负重轮5~6个托带轮3~4个。单位压力范围57.9~80.4kpa(0.59~0.82kgf/cm2)

1978~1979年,美军对该车做了如下试验:(1)射击-规避试验目的昰测定目标的高机动性和敏捷性对反里武器命中概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车辆的机动性和敏捷性对抵御坦克炮的射击肯定有明显影响。(2)乘员坐资试验目的是研究乘员的仰卧或倚靠、俯卧、直坐的利弊,以便探索降低车高的方法试验结果认为,乘员的仰卧或倚靠姿势鈳以降低车高而且乘员的动作与普通直坐时的区别不大。(3)越野机动性试验目的是确定车速要限制到多大,明确车速限制因素是由驾驶員还是由车辆本身造成此外,还能记录炮手的瞄准和跟踪误差炮手与目标间的距离、目标方位角与射击时间等参数。上述参数可由超高频雷达测距机和自动电视跟踪装置予以测定

1981年,公司又在该车上安装了阿雷斯(ares)公司的75mm自动炮该炮特点是初速高且能自动装填。高初速能提高对装甲的侵彻力;自动装填又具有点射能力(可点射2、3、4、5发弹)所以可实现对同一部位多发命中,增大了侵彻作用该炮发射一種嵌入式弹药,全弹长仅340mm这不仅能提高发射速度,缩小供弹装置和弹仓体积而且还能减小炮塔体积。试验证明75mm穿甲弹具有同m774式105mm贫轴彈相同的穿甲能力。

该车还用于试验与鉴定startle雷达性能等

型号         himag

乘员         3人

单位压力       57.9~80.4kpa

車长         8.663m

车宽         4.572m

车高         3.283m

车底距地高(可变)   0.559m

公路最大速度     96.56km/h

燃料储备       890l

生产公司      泰莱达因·大陆汽车公司

类型        12缸风冷可变压缩比涡轮增压柴油机

生产公司      阿里逊(allison)

型号        x-1100-1a

类型        液力传动

悬挂装置类型     液气悬挂

主要武器口径/类型   75mm/坦克炮

待发弹        6发

炮塔回转速度     60°/s

火炮俯仰速度     60°/s

电气系统电压     24v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

原标题:GEO通信卫星的秘密 | 看天线识卫星——漫谈卫星天线(四)

题图是在天上放风筝,还是卫星聚会一眼望去,太阳能帆板都伸长了腿大大小小的“锅”蔚为壮观……其实这些卫星每个都身价数亿美元,在3.6万公里之遥为人类广播、电视、上网、打电话辛勤工作!请看本期——在地球静止轨道工作的通信卫星

作者的絮叨:这篇文章前前后后酝酿了一年,娓娓道来静止轨道卫星的来龙去脉对大家感兴趣的大天线展开过程也作了详细嘚描述。全文14000+字阅读大概需要24分钟,请耐心品尝

二战刚刚结束没多久,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C. Clarke)琢磨着如何能把当时最先进的德国火箭这个大杀器变为可以造福人类的宝贝?他研究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工作原理他认为只用三颗地球静止卫星即可提供完整的全球覆蓋。1945年10月他在《无线电世界(Wireless Coverage?)》,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对地静止卫星”的概念即航天器运行方向和周期与地球自转相同,都为24小时因此位于天空上方,相对于地面静止克拉克计算出所需的轨道特性以及发射机的功率水平,并大胆预测了可以使用太阳能发电这些悝论都超越了他所在的年代。

图1. 两颗在GEO轨道上的卫星

严格来讲地球静止轨道(GEO,the geostationary orbit)是指地球同步定点轨道, 即轨道周期与地球旋转周期相哃、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倾角为0度的圆轨道地球旋转周期为一恒星日=23小时56分秒4.1秒, 静止轨道至地心距离为公里, 相对赤道高度为公里,一般简称3.6万公里

在地上看来,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卫星就像被定住,一动不动对于卫星接收天线来说最方便,省去摇头晃脑、旋转跟踪工作非常适合天地通信。而在这个轨道工作的卫星由于对准了地球的某一个区域,可持续观察也非常适合进行可见光和近紅外光观测的气象卫星、海洋监测。

一、辛康(Syncom)静星

头回吃到GEO通信的甜头

Williams)于1959年初,开始研究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可行嘚地球同步卫星设计,三个人艰难地说服休斯公司、NASA和国防部甚至自己掏腰包贴了一万美元搞工程样机,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功夫鈈负有心人,在一番努力下1961年8月,美国宇航局与休斯飞机公司签订了第一个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合同该卫星称为辛康(Syncom)。

(一)麻雀雖小、五脏俱全

Syncom系列通信卫星呈圆柱形直径为71厘米,高度为39厘米含推进器质量为68千克,和现在动辄数吨的通信卫星相比仅为一个零頭。麻雀虽小且其貌不扬但五脏俱全!

卫星底部的远地点发动机为固体火箭,推力1000磅力可提供1431米/秒的速度增量,用来轨道圆化和消倾角由Thiokol(瑟奥科尔)公司生产。

图3.剥去体装式太阳能发电贴片后的Syncom

为了在天上能保证姿态稳定卫星设计团队创新提出了类似陀螺的自旋穩定概念。不过这样一来天线也会跟着转由此设计了简单可靠的全向辐射天线,也就是卫星顶部枪管一样的物体叫做同轴缝隙阵列通信天线(Co-axial slotted array antenna),也有文献称之为“裙边圆环缝隙偶极子”(skirted collinear slot dipoles)其实它和本系列《看天线,识卫星——漫谈卫星天线(一)》一文中讲到的半波阵子天线非常类似其天线方向图就是一个甜甜圈,特别适用于这颗轻巧的自旋稳定验证卫星如果让卫星的旋转轴(枪管射击方向)与地球的旋转轴(南北极)平行并保持,就能让地面获得最大的辐射场强

图4.“枪管”并没有高指向天线地球,而是和地球自转轴平行“甜甜圈”仅有少量信号用于覆盖地球

天线共有三个同轴的裙边偶极子阵列发射下行信号,注意看下图天线中部三个开口由环形波导饋电,波束宽度23°,由于频率越高衰减就明显,为了考虑给卫星省点事,下行信号频率选择较低的1.815GHz;下图天线结构的右侧单个带裙边的接收偶极子工作在相对较高的7.360GHz(地面卫星站供电充裕工作频率高点问题不大),通过圆环缝隙偶极子天线的接收增益为2 dB

图5. 天线由铝、玻璃纤维制成,表面喷涂特氟隆重2千克(NASA老图有些模糊)

负责把卫星接收到的微弱信号放大并发射,需要转发器Syncom携带了两个转发器,一個窄带提供两个500 kHz信道,可以处理一个双向电话或16个单向电传信道;另一个宽带转发器提供5 MHz信道用于电视传输。两个转发器使用2瓦行波管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

在卫星尾巴上,还有四根和旋转轴成25度夹角的鞭状天线用于遥测和指令(TT&C)四根长度为1/4波长的鞭状天线,也就昰第一篇讲到的旋转场天线(turnstile antenna)通过圆极化波进行卫星指令上传下达,而无需考虑天线面是否对齐

图6.艺术家笔下的Syncom系列卫星

Syncom的外表面覆盖着3840硅太阳能电池贴片,发电功率29瓦星载镍镉电池用于地影期间的供电。在姿态控制上双氧水催化反应进行姿态控制虽然高效,但缺少使用经验该卫星采用了双氧水/氮气两套推进器提供姿态控制。

(二)令人满意的测试结果

Syncom 1于1963年2月14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用Thor Delta B火箭成功发射随后不幸因电气故障失联。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行再来!

Syncom 2于1963年7月26日从卡纳维拉尔角成功发射!要把卫星送到3.6万公里高度,对60年代初期仍屬于蹒跚学步时期的美国运载火箭来说压力山大。由于Thor Delta B运载火箭的运力限制Syncom 2卫星虽然被送入了一个地球同步轨道,但卫星轨道面存在33°的倾角,从地球看,这个卫星在天上跳8字舞,并非静止!

不过由于天线的波束较宽没有影响到电话、电视直播等测试。1963年8月16日Syncom 2开始正式运行测试非常成功,圆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963年8月23日总统约翰·肯尼迪通过Syncom 2,给尼日利亚总理阿巴巴卡尔·巴莱瓦打了一个电话,虽然只是象征性的两分钟唠唠嗑,简要提到了当年签署的核武器试验禁令条约并谈到尼日利亚中量级拳击手迪克·泰格赢得了一场拳赛,但这是国家元首之间第一次通过卫星进行双向通话。

图7. 约翰·肯尼迪聊的挺开心

图8. Syncom 2还直播了一场华盛顿和洛杉矶对阵的棒球赛

在此基础上,Syncom 3于1964年8月19日发射此次发射采用Thor Delta D火箭,推力更大的第三级火箭进行偏航机动GTO轨道倾角下降到16°,随后卫星在远地点发力消除了剩余倾角,并正式进入35,670 km x 35,908 km的圆形同步轨道,并在180°经度定点。Syncom 3继续用于各种通信测试远在菲律宾的美军USNS Kingsport卫星通信船通过该卫星和加州罗伯茨营起飞嘚飞机进行越洋通信传输。被载入史册的还有Syncom 3用于向美国直播1964年的东京夏季奥运会

图9. Syncom 3用于向美国直播1964年的东京夏季奥运会

相比较美国海軍和空军科学家利用月球进行远距离通信,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在太空“放针”的西福特计划以及NASA利用气球卫星、低轨卫星(Telstar)进荇通信实验,Syncom 2和3成功验证了GEO通信的技术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在海底光缆还没有使用前,开辟了洲际通信的崭新篇章!后续地球静止轨噵卫星继往开来家族日益庞大!

关于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不妨看看这个视频科普(片长5分11秒)

二、开公司,GEO通信生意做大

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同时标志着庞大的全球通信市场即将到来1962年的《美国通信卫星法》对国际卫星通信产苼了深远的影响,通信卫星公司(COMSAT)在该法案要求下成立它受美国政府监管,是一个私人融资和管理的组织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倡议成立国际卫星联盟,他说:“我邀请所有国家参与通信卫星系统以促进世界和平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

Consortium)在COMSAT公司协助下成立它是第一个提供全球卫星覆盖和连接的组织,作为卫星通信能力的商业合作和批发商Intelsat向其入会成员国提供服务。不过现在的Intelsat已私有化也引发了频率帝国主义纷争。

拥有Intelsat 61%股份的COMSAT公司负责其卫星的选型它选择了放大版的Syncom卫星,作为Intelsat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这颗卫星被称為早鸟(Intelsat I), 于1965年4月6日由Delta D火箭发射早鸟发射重量为149千克。

图10. 早鸟商业通信卫星是Syncom放大版本

该卫星提供了240路跨大西洋电话而价格仅为海底电缆的十分之一。到1967年第一代Intelsat卫星中的三颗卫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上空运行,提供清晰、价格亲民的越洋电话和电视民众也迅速适应了250毫秒的时延,“早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图11.给奥地利亲戚打个电话说要去串门!——卫星越洋电话走入寻常百姓家

图12.GEO通信對使用体验最大的影响是时延

工作在C波段的“早鸟”GEO卫星其下行信号(3.4 GHz-4.2 GHz)的链路衰减通常在200 dB左右,要求发射机的功率更大、天线波束更窄!咜的天线基本和Syncom类似发射单元增加到6个缝隙,波束宽度约束到20°,天线增益达到9 dB接收单元为3组3叶草形振子,天线增益由之前0.5大幅增加箌4 dB

图13.早鸟的天线基本和Syncom类似

更多的太阳能电池提供了45瓦的电力供应,比Syncom的29瓦增加不少两个6瓦转发器工作在C波段(6GHz上行链路 - 4GHz下行链路),每个具有50MHz带宽可以承载240个语音电路或一个电视频道,但不能同时进行

不过这些小修小改,以及后续换汤不换药的Intelsat II远远满足不了民众對于卫星通信容量的需求

图14. 换汤不换药的Intelsat II的全向天线和为数不多的转发器,跟不上民众对于卫星通信容量的需求

Intelsat试图最大限度优化卫星參数包括辐射方式和功率、可用带宽、容量和寿命。1966年Intelsat与TRW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3200万美元的合同,用于制造六颗Intelsat III卫星

Intelsat III重293公斤,是Intelsat I的两倍但其容量增加了4倍,是第一颗专门设计用于商业盈利的卫星并结合了多项性能改进,其中最重要的革新是使用高增益天线的技术

如圖14所示,为了自旋稳定卫星不得已使用全向天线,以便在卫星体旋转时保持与地球的通信因此卫星的大部分射频功率都被浪费在太空!这对于卫星和地面接收站都不是最佳选择,天线还需要改进要把能量聚焦!

工程师首先采用了电磁喇叭电线。它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單馈电简便,便于控制主面波束宽度和增益频率特性好且损耗较小,它由波导逐渐张开形成加强了方向性,这个和声学喇叭的原理極为相似

图15.典型的角锥喇叭

Intelsat III使用了一个86厘米高的消旋定向喇叭天线,增益为15.6 dB取代了之前9 dB增益的缝隙偶极子天线,增加了有效辐射功率

其次为了使这种高增益定向天线始终保持高指向天线地球的固定方向,采用了消旋技术Intelsat III是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通信卫星!虽然星体通过高速自旋保持姿态,但通过使用电机对天线进行反向旋转使用于反射信号的铝制蜂窝板始终对准地球。同步开发了特殊的润滑剂和潤滑技术避免润滑剂在零G真空空间中冻结或蒸发造成的轴承卡死。

图16.使用电动机消旋用于反射角锥喇叭的平板天线始终对准地球

Intelsat III的总鈳用带宽增加到450 MHz,由两个225 MHz带宽的转发器提供消旋天线和6瓦行波管(TWT)放大器联袂,为每个转发器产生+22 dBW(158 W)的等效辐射功率信噪比的提升让单颗卫星可承载1200路双向电话或4个电视频道。另外Intelsat III第一次使用肼推进剂进行位置保持延长使用寿命到5年。

图17. Intelsat III第一次使用了喇叭加平板反射面的高增益定向天线

第一颗Intelsat III于1968年9月18日由更强大的Delta M火箭发射由于制导系统出现故障,运载火箭被自毁第二次发射于1968年12月18日进行,卫煋成功定点在西经31°横跨大西洋的地方。另外三颗Intelsat III卫星定点在东经174°(太平洋)(已在轨道上),西经6°(大西洋)和东经62.5°(印度)。从而完成了第一个全球覆盖的卫星通信系统这个由四颗卫星组成的系统最多可以处理4800个双向电话电路或16个电视传输。

三、为了跟上业务需求

洲际通信的需求是如此旺盛,经过测算Intelsat发现到1971年,当时已有的4颗Intelsat III将不再能满足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使用需求而且一旦任何卫星发生故障,系统将陷入严重困境老板很焦虑,老板很着急!

图18.Intelsat公司对69年之后的5年业务发展测算表

Intelsat决定发展新的第四代名为Intelsat IV的卫星由于运载吙箭技术的提升,有了半人马上面级设计质量达到1414 千克,入轨质量可以达到790千克是三代的5倍多。这份生产四颗大容量卫星、价值7200万美え的合同授予了休斯公司要求于1971年初(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完成前两颗Intelsat IV卫星的发射,满足电话需求;第三颗卫星于1972年定点在印度洋上(在Intelsat III寿命结束时);第四颗卫星作为备用

图19.和前三代相比,Intelsat IV 确实是“大型”容量也大了许多

前述Intelsat III卫星其实有一个系统性短板:受功率、重量限制,转发器只有两个众多地面站上传信号时需要排队,排队的时候还不能发出大功率的同频信号干扰别的地面站,协同性搞鈈好系统效率低。解决的方案其实很简单把可用带宽划分为许多小转发器频段,给每个地球站分配专用转发器或者几个需求小的地媔站搭伙。因此Intelsat IV系统采用12个转发器40 MHz的带宽(剔除保护带宽,实际可用36MHz)行波管功率为8瓦,每个转发器可处理1800个电话或一个电视频道Intelsat IV嘚最大容量达到万级双向电话或12个电视频道。

这其实是上下行信道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做法,原理简单关键是实现的时候受到运载火箭GTO轨道投送能力,以及卫星平台的电源供给能力、行波管效能、重量等因素的共同制约

增加转发器,这就需要增加系统供电等整体开销而新的HS-312衛星平台完全可以满足,设计寿命为7年

图20. Intelsat IV带了两个高增益锅,背后4个黑黑的是消旋定向天线最高的天线是TT&C

Intelsat IV还应用了陀螺仪旋转稳定技術,使双自旋稳定卫星技术趋于成熟从上图还可以看到,消旋平台上除4个黑黑的定向天线(两收两发)外Intelsat IV还第一次带“锅”上天了,吔就是高增益天线意大利Selenia SpA公司生产,两个波束极窄的4.5°的点波束,可以摆动调整波束,应对美国东部或西欧局部高业务热点,全向辐射功率增加15倍

图21.馈源发射的波束经过抛物面天线反射之后波束收敛

四、频率瓶颈,见招拆招

洲际通信业务仍然在飞速增长尤其是大西洋兩岸高密集区域,如何应对事实上,对于Intelsat公司来说每一次都是依靠天线技术的革新,使得卫星及其地面站能够承载更多的业务量在Intelsat IV基础上,休斯公司建造了六颗改进型号被称为Intelsat IV- A的卫星较Intelsat IV增加了8个转发器达到20个,可用频率带宽达到720MHz;Intelsat IV-A体表贴了1.7万个太阳能电池贴片功率600瓦。但与其前身Intelsat IV相比主要差异在于采用了新的天线技术,通过点波束实现频率充分使用可提供大约两倍的容量。

具体在实现上以丅图为例,左边是本分做法循规蹈矩,3个频点各用一次老老实实;而右边,在点波束旁瓣控制到一定门限前提下J波束在I波束和K波束咗下角又用了一次,高!脑补一下已经求证的地图四色问题如果有四种以上频率或不同的极化方式,频率可以实现“无限”复用这就叫做空分复用技术。

图22.空分复用让频率资源“无限”复用

Intelsat IV-A最顶上的“黑头”是遥测天线,下方是呈品字形的三块抛物面反射天线其中仩侧的是接收天线,下侧两个是由37个阵列单元馈电的方形C波段抛物面反射天线面积1.2×1.3米,天线重51千克

图23. 呈品字形的三块抛物面反射天線,右侧图中馈源用红圈标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的抛物面天线是偏置形式,前述Intelsat IV的馈源挡着天线了而采用偏置形式,可以无遮挡

图24.偏置反射面天线,馈源无遮挡

20个转发器的具体使用以大西洋上的Intelsat IV-A为例,4个转发器覆盖业务密度稀疏的大西洋其余16个转发器用于点波束模式;左右两个反射天线,左边负责南北美洲右边负责欧洲和非洲,由于两个定向天线相互错开一定角度相互不干扰,可以实现同一套频率两边分开使用因此容量基本已经翻翻!而且点波束也明显提高了覆盖的辐射功率。

IntelsatIV-A系列中的第一颗卫星于1975年9月25日由Atlas-SLV3D/Centaur-D1AR从卡角发射升涳一共发射6颗,其中一颗由于运载火箭问题失败最终所有五颗卫星平均运营了11年,超设计寿命4年

同时期,射频放大器件技术也有了突破出现了效率更高的固态功率放大器(SSPA)或线性化行波管放大器(LTWTA),使这些卫星能够携带更多的转发器上天但是再要多,可能就鈈行了因为采用自旋稳定的卫星,太阳有效照射的电池贴片不超过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只能闲着,也不可能无限制让卫星变胖变长恏多贴点太阳能电池贴片另一方面,消旋平台上已经像插花一样装满了天线难以容纳更大反射面的天线。

让卫星在轨道保持一定的姿態并不是只有自旋稳定这一种方法,还有通过内部旋转的惯性轮保持稳定的方案Intelsat认为这种方法对于紧迫的商业运营需求而言存在太多技术风险,选择继续使用保守的自旋稳定

然而幕后的操盘手,NASA早就在卫星前沿新技术上开展验证试验项目名称叫做ATS(Applications Technology Satellite),应用技术卫煋该项目不仅仅测试通信技术,还对地球同步轨道气象传感元件的开发、同步轨道空间环境测量等项目开展研究在多次失败的重力梯喥杆试验后,ATS-6任务对于后续地球静止轨道的众多新技术开展了极为重要的测试大型可展开天线、3轴稳定姿态控制、电力推进等,成为目湔仍在地球静止航天器上使用的许多技术的先锋!

ATS-6卫星设计非常前卫那怕在今天的星迷看来也是石破天惊!

图25. ATS-6卫星,长长的衍架挑起两個弧形太阳能帆板中间是硕大的抛物面天线

(一)ATS-6是第一颗具有三轴稳定能力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ATS-6的主要进步是其三轴稳定(3-axis stabilization)系统,陀螺仪控制的三轴稳定性将卫星转变为一个稳定的固定平台不再需要旋转,这种技术使许多新应用成为可能三轴稳定的优势主要体现茬:

1、使用了自旋稳定装置的卫星,体装式太阳能电池阵列做不大发电效率低,无法提供更多的电能;而三轴稳定的卫星平台可以部署哽大的平面太阳能电池阵列通过控制太阳能电池板的方向与太阳辐射垂直,获得高效的太阳能发电高功率的卫星平台可以让通信卫星攜带更多、功率更大的转发器,地面上用更小的天线和灵敏度更低的接收机即可接收天线甚至可以缩小到几十厘米,实现家庭观看卫星矗播电视

三轴稳定卫星的一个缺点是它受到不均匀的太阳光能加热,朝阳侧极高温背阳侧极冷,在空间真空中这种温差非常高,但洎旋卫星均匀受热和辐射热量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TS-6采用了热管和相变材料来均衡卫星体上的温度分布。

2、大型高增益定向天线现在可以取代以前自旋稳定卫星所需的全向天线或复杂的消旋平台天线将波束准确聚焦到地球上,增加了卫星的有效辐射功率从而节省能源和复杂性。

3、它提供了更准确的姿态控制第一次使用星载姿态控制数字计算机驱动执行器,执行器是三个动量轮和单嶊肼推进器执行后确保滚转和俯仰精度优于0.2°,实现了精确的位置保持和高指向天线。精确传感和三轴姿态控制的结合,使得ATS-6成为第一顆能够回转俯视跟踪其他S波段卫星的卫星,使用其GEO的有利位置ATS-6可以为LEO卫星甚至飞机实现数据中继,这是NASA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TDRSS)计划的先驱此举可以大幅减少地面站的工作压力。

(二)缠绕肋(WRAP-RIB)大型可展开天线测试

ATS-6卫星的另一个创新是测试了直径9.14米的缠绕肋大型可展開天线为了简化大型可展开天线的结构和展开机构,提高收纳率JPL(喷气推进实验室)与洛克希德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联合研制了这款缠绕肋可展开天线。

图26. 壮观的9.14米直径缠绕肋大型可展开天线

该天线反射器主要由中心轮毂、48个铝制肋条、反射面网组成反射面网采用了镀铜嘚编织涤纶,仅重83千克收纳率很大。类似卷尺中心轮毂把铝制肋条卷紧缠绕,收起后缩成直径仅为1.8米高0.45米的环形空间。

图27.“伞骨”僦像卷尺一样被收紧缠在一起,到空间则展开绷紧“伞面”

在空间展开时,由火工品切断缆线3400NM扭矩的电机拉动铝制肋条背后的带子展开天线,部署时间约为2.5秒不足之处是铝制肋条在空间受热之后变形,整个天线形面精度较低(0.5毫米)刚度也较低,不过展开可靠性高

圖28.RedRipper24提供的ATS-6天线反射面,像豆荚壳的铝制肋条展开后有一定刚度但形变大

口径为9.14米抛物面天线反射器在UHF至C波段范围内提供34 dB至46 dB的增益,再加仩高功率的80瓦固态射频放大器在860 MHz的频率发射它提供了直接电视广播的能力,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峰值达到51.0 dBW地面仅需3米直径的小型天線接收。

天线馈电(CS,LUHF和VHF频段)单元安装在卫星主体上,整个卫星主体通过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桁架连接到天线和太阳能电池板桅杆

图29.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基本就是劈开的一个辛康卫星

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两个可展开的桅杆上。它们具有半圆柱形状因此提供相对恒萣的功率(开始为595 W),在地影期间两个30.5V、15安时镍镉电池负责供电

尽管采用了复合材料等先进技术,但整个卫星大量桁架、展开机构给人嘚感觉还是弱不禁风可展开天线又金贵,设计师也没往星体里面塞远地点发动机而是完全靠大力神/半人马金牌组合推送到位!

(三)矗送GEO,圆满完成任务扫清技术障碍

1974年5月30日,Titan III-C运载火箭将ATS-6这颗重达1336公斤当时最重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直接送到GEO轨道(direct to GEO)!!! ATS-6也鈈负众望在轨道上徐徐展开天线投入工作,圆满!

图30.轨道上卫星顺利展开尺寸为15.8米宽,8.2米高

除了铯离子电推发动机测试表现不太好之外ATS-6任务顺利,进行了23次不同的实验通过向印度、美国和其他国家传送远程教育节目,证明了直接到户(DTH)电视广播的可行性

图31. 印度農村使用一个UHF天线接受远程教育

其他测试包括监测空间环境,并用于进行粒子物理实验和测量辐射对太阳能电池寿命的影响;携带高分辨率热辐射扫描测量计(辐射计)在红外线(10.5至12.5μm)和可见光(0.55至0.75μm)扫描地球,测量其红外辐射(温度)和云图这些技术随后被使用茬气象卫星上。ATS-6还被用于进行空中交通管制测试和实施卫星辅助搜索和救援技术并于1975年在阿波罗/联盟对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将信號回传给休斯顿控制中心1979年8月3日该卫星寿终正寝。

ATS-6也可能是“导师”(Mentor中情局用于截获电子情报)等第四代大型电子侦察卫星的先驱。Mentor卫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地球静止轨道电子侦察卫星用于截获电子情报。在常年值守的电子侦察中静止轨道电子侦察卫星有更多的優势。因为卫星轨道越高在地面的覆盖面就越宽,不易错失良机所以,美国很重视发展这种卫星

由于其所接收的地面信号是低轨道衛星的1/ 5100 ,故需采用大型接收天线口径约为150米,卫星质量4-6吨定位在西太平洋、印度洋上空,能够用于侦收100MHz-20GHz之间的所有电磁信号其实只偠“悟通”ATS-6卫星“卷尺”式的伞肋收纳大法,就会明白Mentor的150多米直径“大伞”的展开原理也很简单!

ATS-6也是最后一次ATS任务一些国会议员担心NASA開发技术造福私营性质的COMSAT公司,于是国会于1973年以削减预算名义取消了ATS项目让商业通信卫星行业自行承担研发开销,这标志着NASA实验通信卫煋计划暂时性告一段落

私营企业支持一些具有短期(例如几年)商业成功潜力的项目是可行的。然而私营企业无法支持风险更高,潜仂更高的发展这类项目通常需要大约十年才能带来商业用途。正因为如此以及来自多方面的呼吁,NASA在1978年恢复了对卫星通信技术研发的支持这个案例非常值得思考,目前中国的航天操盘手、国家队、民营航天公司如何各司其职

六、ATS-6指明发展方向,

GEO奇形怪状天线百花齐放

在ATS-6验证上述技术的可行性之后三轴稳定+大功率星载电源+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技术彻底释放了各类应用需求!各种类型的静止轨道卫星洳雨后春笋出现!他们的天线也是最吸引眼球!

(一)最快的受益者——Intelsat

Intelsat委托福特空间及通信有限公司(即现在如日中天的劳拉空间系统公司,SSL)制造了其第五代卫星——Intelsat V这是通过采用ATS-6卫星首创的动量轮技术实现三轴稳定的卫星,姿态稳定在0.5°以内,也是第一颗商业直播电视卫星,1980年12月发射升空发射质量1928千克,入轨质量967千克

图33. 采用ATS-6卫星首创的动量轮技术实现三轴稳定的Intelsat V

1.7米的长方体。终于在太空站稳了嘚卫星从容地往南北伸出两块硕大的太阳能帆板,单块长7米宽1.7米,由三块互相铰接总面积是18.12平米,覆盖17580片太阳能电池整个太阳能帆板的重量仅为64.1公斤,共提供1800瓦功率是上一代的3倍!这为高灵敏度接收机、大功率发射器、射频变频器的按需配置打好了基础。卫星合計配置21个C波段和4个Ku波段转发器提供12000路语音电话和2个电视频道。尤其是大功率行波管放大器配合图33中2.44米直径(最大那个)的多波束高增益天线发射4GHz频段信号,让小锅看直播成为可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Intelsat V采用的几个新技术:

1、在原有拥挤不堪的4/6GHz(下行/上行频段,下同)的C波段频段外使用了新的11/14GHz的Ku频段;

2、除空间分隔的频率复用之外,启用线极化的水平/垂直极化或者圆极化的左/右旋极化分隔技术;

3、应用“衛星转换时分多址”联接技术(SS/TDMA)这与空间分隔和极化分隔一起使用,进一步提升4/6GHz的频谱复用;

4、大规模使用点波束合成形成特定的覆盖足迹覆盖指定的区域,如某国版图不过这里需要提一下多馈源赋形技术,馈电损耗大和馈源复杂度后续也有C波段和Ku波段采用单馈源收发共用偏置赋形反射面天线,可以说是用大量算法高科技制作的“哈哈镜”来化繁为简解决问题因此如果见到天线表面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千万别认为这是做工粗糙马虎的体现。

图34. 偏置赋形双反射面天线的制作过程

Intelsat V的配置成为后续许多卫星设计采用的模板也就是題图浩浩荡荡的一长溜“撞脸”卫星的由来。但是后来在Intelsat VI卫星上,Intelsat公司为什么又选择了休斯公司的自旋稳定方案呢这其实并不是说三軸稳定不好,而是休斯公司投标时报了一个低价再加上一些创新,比如用航天飞机宽大的货舱放大了卫星直径到3.6米采用望远镜筒式的伸缩壳体,让太阳能发电能力增加了不少然而这仅仅是回光返照,技术领先优势不是商业策略可以阻挡Intelsat VI是休斯公司最后一款自旋稳定衛星,其研发的HS-702三轴稳定平台在被波音收购后收到了大量订单

图35. Intelsat VI是休斯公司最后一款自旋稳定卫星

(二)伞状天线成就NASA赚钱的项目—TDRS

前述ATS-6卫星在GEO轨道居高临下,俯视地球能够方便地在中低轨道卫星、空间站、飞机与地面接收站之间搭建桥梁,取代配置在世界各地由许多測控站构成的航天测控网!

Satellite)由此应运而生由NASA负责运营,军民两用!第一颗TDRS卫星在1983年4月4日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卫星重2吨多,太陽能电池帆板展开后翼展达到17.4米!在7副天线中最醒目的是两把直径4.9米的“大伞”,也就是工作于S、C、Ku波段可转向收发天线的反射面!

图36. 發现号航天飞机发射的TDRS-3作为备用星高倾角,也用于美国南极站的中继通信

美国Harris公司为NASA的TDRS卫星制造刚性肋可展开天线为典型的卡塞格倫天线。肋条改为碳纤维增强塑料(CFPR)热形变较小,其主反射面采用直径0.03毫米的镀金钼丝编织成网可以在100 GHz频率以下工作,结构简单展开可靠性较高,质量仅为24千克但收纳率较小,收拢直径0.9米、高度2.7米且伞面绷直了非抛物面形,形面精度较低(0.56ram)结构内应力分布不够均匀。

图37.这幅天线是典型的卡塞格论天线

图38. 直径0.03毫米的镀金钼丝编织成网

图39.展开时体型巨大收拢后却小巧玲珑、含苞欲放,航天飞机货艙都显得宽松了

针对刚性肋伞形面精度较低的问题TDRS发展到第二、三代的时候,又采用了柔性自回弹天线(SPRING-BACK ANTENNA)柔性自回弹天线采用具有┅定柔性和一定自回弹性能的薄膜材料形成天线反射面。由于不需要复杂的展开机构其重量得以大幅度减小,可靠性得以大幅度提高甴于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反射器的形面精度也比网状天线更容易得到保证但缺点是收纳率低,适用于口径小于6 米的天线同时由于采鼡了更高的Ka星间波段,最大接收传输速率达到了800Mbps

图40.第三代TDRS的柔性自回弹肋伞,其型面精度比较容易得到保证

(三)越来越密的高通量卫煋天线波束

随着互联网的粘性增强卫星通信开始作为传统接入网络(光纤接入、3G/4G无线)的有效补充,尤其在幅员广阔的国家以及空中航線上2005年开始,以Ku波段应用为主的第一个高通量通信卫星(HTS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发射浪潮开始,到现在第四代最大的Viasat-2卫星已经实现了300Gbps的吞吐量(发射后出現天线故障其真实容量可能要打8折),主力均为运行在GEO轨道的高通量通信卫星

图41.基于劳拉LS-3000平台的Viasat-1通信卫星在紧缩场测试,天线直径普遍超2.5米

高通量通信卫星虽然样子普普通通,主要是“招风耳”造型由于在L、S、C、X、Ku波段上已经拥挤不堪,而高通量卫星的载波动不动僦是500MHz的频宽因此她迫不得已在频段高、雨衰严重,但大段频率资源相对富裕的K/Ka波段工作

图42.仅有K/Ka波段还有大段的频率资源空闲

更高的频段使得下行和上行的衰耗更大,高通量卫星采用更高增益的天线而且为了频率复用,她把多点波束技术发展到极限!波束极窄小于0.1°的也已出现,点波束数量变多,如140Gbps吞吐量的ViaSat-1仅有72个点波束,300Gbps的ViaSat-2已经达到数百个而1T容量ViaSat-3将有数千个点波束。因此HTS可提供比常规通信卫星高絀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容量能够支持超过100

图43.为了实现高吞吐量,点波束覆盖面积越小数量越多,Viasat-3会达到数千个

高通量通信卫星的天线反射面普遍在100英寸以上,其技术难关包括:第一要求轻量化;第二,要求在极端高低温变化下热膨胀系数小。因此一般采用复合材料的三明治结构,上下外层采用碳纤维增强塑料作为射频反射材料,中间的中空蜂窝层由铝、碳纤维、凯芙拉或Nomex等材料按需制成三层材料最后胶合,目前最理想已经做到1公斤/平方米上下的水平

图44.上天的抛物面天线采用了复合材料的“三明治”结构

而在点波束馈源的发展方向上,多口面多波束天线馈源笨重而复杂未来会向MMIC(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s,单片微波集成电路)直接辐射相控阵天线方向发展基于MMIC的有源收发模块天線馈电是未来HTS的经济而高效的输出端解决方案。

图45.现有多口面多波束天线的波束馈源笨重而复杂

(四)没有最大只有更大——环形可展開天线

在上世纪90年代,大哥大、行动电话、移动手机相继兴起随着摩托罗拉铱星的示范效应,众多的电信运营商渴望能分一杯卫星移动電话的的羹!因为在偏远的山区、海岛、还有广阔的市场有待挖掘对于区域运营商来说,选择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有针对性覆盖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区域,投入相对较少市场前景好。

亚洲蜂窝卫星( ACeS)系统是由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立起来的区域性个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30亿人口,是世界上第一颗面向个人、支持手机的区域性地球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基于GSM技术提供語音、传真、数据等通信服务。ACeS 系统利用一颗Garuda 1卫星又名“鹰 1”,于2000年2月12日发射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用A2100平台制造。

要让发射功率吔就1瓦的手机和远在静止轨道的卫星通信,难度可想而知Garuda 1卫星上装有两副12米直径的L波段收发大天线,每副天线有88个馈源生成140个点波束,其等效全向辐射功率强度高达73dBW该星可同时提供11000条电话信道,用户总容量可达200万可在星上进行话路和路由的交换。但后来该星由于L波段系统故障系统容量打了7折。

图46. Garuda 1卫星世界上第一颗面向个人、支持手机的地球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

由于Garuda 1的卫星天线反射面太像生活中的三折雨伞,如何展开可以请读者们琢磨琢磨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上第二颗支持手机的地球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图拉雅(Thuraya)卫星,介绍环形展开天线

Thuraya卫星通信公司总部设在阿联酋阿布扎比,Thuraya系统的卫星网络覆盖包括欧洲、北非、中非、南非大部、中东、中亚、南亚等110个国家和地区, 约涵盖全球 1/3 的区域 , 可以为23亿人口提供基于GSM技术的语音、传真、数据等通信服务并且终端整合了卫星、GSM 、GPS 三種功能。Thuraya1/2/3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20日、2003年6月10日、2008年1月15日发射为美国波音卫星系统公司基于HS-702平台制造。

Thuraya卫星发射重量5250 kg在轨重量3200kg,太阳能电池提供11~13 kW的功率星上载有12.25m口径卫星天线反射面,产生250~300个波束频率复用30次。

Thuraya采用了TRW的Astro Aerospace公司(现为Northrop Grumman旗下)的环形可展开天线技术该技术出现較晚,采用环形桁架展开结构和柔性网面成形技术天线重量为56千克,或者0.37千克/平方米

图49. 环形可展开天线的结构图

为使桁架能够折叠,茬桁架的各杆件中间都设有铰链利用弹簧机构将天线展开,其特点是可以单独完成每一个单元的调试后再进行总装配大大降低了装配囷测试的难度。与其它结构形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展开刚度和结构稳定性,天线口径可用于6米~150米范围且结构形式简明,在一定范围内ロ径增大不改变结构形式质量也不会成比例增长,是目前大型卫星天线理想的结构形式

天线展开的关键是下图中用红色标注的对角支撐杆,在弹簧驱使下它的收缩会让原本为平行四边形的桁架框变成长方形,整个天线圈面桁架都膨胀变圆反射面的弧形在竖向拉索的控制下,达到设计的曲面!

图50.环形可展开天线的展开过程

图51.五个步骤让环形可展开天线在空间展开

12米、17米、20米口径的环形可展开天线已经茬“MBSAT”、“INMARSAT”“ TerreStar-1”等系列卫星上得到应用美国军方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技术,美国国家侦察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NRO)的“入侵者”系列就采用了此类环形可展开天线技术,据说直径达到惊人的150米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根据2016年9月9日公布斯诺登文件,前述“导师”电子侦察卫星MENTOR 4(USA-202),哃在地球静止轨道一度故意和Thuraya 2卫星凑得很近,伺机截取、窃听往来的电话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可以说这位导师真是“为人师表”。

图52.“入侵者”系列电子侦察卫星猜想图

(五)六边形拼接——构架式可展开天线

工程测试卫星8(ETS-VIII)卫星由日本国家空间发展局(NASDA)在1996姩开发用于通信、原子钟、离子引擎等技术的验证。提供卫星与手持终端通信所需的大型反射器以及相配套的高功率发射器等技术的驗证环境。

ETS-VIII上有两个大型可展开反射器一个用于发送,另一个用于接收每个反射器由14个直径4.8m六边形模块组成。

图53. ETS-VIII一共有28个六边形模块組成两个反射面天线一收一发

每个模块都有六个径向可折叠桁架构件撑起的反射面,桁架在弹簧力的驱动下展开展开速度由马达控制。收、发天线的结构相同桁架能折叠的关键是,下图中红色桁架中间设有铰链弹簧机构驱使红色桁架收缩,绿色平行四边形变长方形天线展开。各种环向绳索保持整个构型竖向拉索保持反射面设计的曲面。

图54.能够折叠的关键是图中红色桁架在滑动铰链驱使下收缩綠色平行四边形变长方形

该天线形面精度高,刚度强度大装配和调试时间短,但质量较大达到170千克,口径为19米×17米

图55.在地面测试的狀态是一个大反射面

图56.收拢后直径为l米,高度为3.4米

ETS-VIII还很超前地使用了31个单元组成的MMIC相控阵馈源合成三个波束高指向天线日本的不同区域。

图57. 31个单元组成的MMIC相控阵馈源

2006年12月18日日本国家空间发展局成功发射了5.8吨重的ETS-Ⅷ卫星,两个大型可展开反射器在静止轨道成功展开并进荇了各种技术测试!

图58. 两个大型可展开反射器成功展开!

自1964年Syncom3通讯卫星发射升空以来,在60年代还空荡荡的地球静止轨道现如今已众多卫煋济济一堂,甚至是拥挤不堪这是因为两颗卫星之间必须保持1000公里以上的距离,以避免出现碰撞和干扰

图59.注意美洲、欧洲区域,卫星嘟要“叠罗汉”了

在这有限的静止轨道空间里各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仍在持续上演,特别是覆盖市场热点上空的轨道空间例如美洲、欧洲等热点区域。

通信卫星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重要的作用她们让沉船能发出求救信号,让居住在偏远山区、荒漠、海岛的民眾能连接到互联网让乘客能在飞机上微信聊天、排遣孤寂……

图60.通信卫星在静止轨道,瞄准地球的热点地区发射电波!!!

在整个静止軌道通信卫星及其天线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创意,各种绝妙的解决方案让人拍案叫绝!很多技术,我国也已经掌握比如今年5月21日发射升空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采用了类似于一代TDRS所采用的刚性肋可展开天线主天线展开直径达4.2米,是人类深空探测史上口径最大的通信天线;2016年8月6日我国发射的天通1号01星采用了12.5米S波段环形可展开天线实现110个点波束并数字成形,满足6千路电话上网速率最高可达384kbps。

图61. 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

图62.我国发射的天通1号01星采用了12.5米S波段环形可展开天线注意电视截屏中它带了一捆天线上天

其实伞是中国发明的,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我国早在炎黄时代就有了关于伞的记述,迄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真心希望更多的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原创中国能成为这个行业的技术领头羊,因为中国从来不缺创意!(笔者以为缺的是激励一线创新的制度和相关的投入)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1、李团结、马小飞等著《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技术研》

这是星球大战的太空战舰还是什么?猜猜看这是什么探测器。

(上期答案:CSat 18/Kacipic 1卫星基于波音702MP平台,是一颗Ka波段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将在2019年发射升空,用于亚太地区的数据和互联网通信共有57個波束,每个波束的容量为1.25Gbps)

请关注新浪微博:(超超级Loveovergold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體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責任的权利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传统企业怎么做到接地气并变得更值钱 ——从“安踏布局户外高端产品,斥资收购始祖鸟母公司”谈起

2017年原创文章合辑(包含:“航天+”等七大专题;商業航天分析31篇;深度产业观察27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指向天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