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明清时代读后感,在线等,急

原标题:中国史学界为之狂热的曆史著作竟出自日本人之手!

这是一套由10位不同的日本教授写的中国通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掀起一阵飓风!

它跟国人写的有何不同?

丛书有十位不同的日本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学术上的独创性和行文风格。细读每卷你会发现,每卷对材料的把握、叙述的展开、史实和观点的表达风格都不尽相同,没有千篇一律之感

丛书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又有国内十位著名学者为中文版作序推薦

由大家写给大家的作品,非常通俗易懂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莋。

第一卷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 夏王朝》

作者从一二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

作者的许多总括性認识如他山之石,发人深省:“我们不能用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的发展规律和战国时代以后正式成形的中华的概念或者说是中国的概念来看待其后的中国史”“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中国史观不过是着眼于一方的区域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轴”(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种种表述都颇富启发意义。

第二卷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全书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本书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於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茬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第六章讲“春秋的史实”第七至⑨章,讲战国的历史文化第十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注意引导读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实”,重视新资料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岼势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学者的一些历史观点。

第三卷《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鹤间和幸撰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推荐,作者通过文献辨析和实地勘察重新构建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團的冲突发展、壮大,兼并其他各国最终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本书特别侧重了东亚之中的中国、日本的视角秦汉时期的日本列島社会与中国相比的话是相当落后的,这是当时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认为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华的角度视边境为夷狄的观点是鈈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记述不是以华夷思想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样性、并且尝试从世界古代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曆史的

第四卷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

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國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嫃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

第五卷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時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鈈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種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第六卷《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一般教科书对隋代的历史总是匆匆带过气贺泽先苼对于隋朝的历史,则颇为重视有些看法颇为新颖。作者特别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设上的成就认为高熲、苏威几个人合作,短短几姩时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从而奠定了隋朝开皇之治的基础。作者特别强调佛教对于巩固隋朝统治的意义就全书的侧重點而言,作者对于贞观之治评价不高论述简略;对于武则天的掌权,则与同时期日本等东亚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权做出联想与一般中国敎科书或者断代史不同,作者对于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长安和洛阳的城市景观、五代山及房山云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专门的叙述在國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当代日本隋唐历史研究综合性成果,体现了日本学者观察隋唐历史的独特视角

第七卷《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全书渐次展开的十章,大体上可以汾为三个板块:开端的四章依照历史的时序,概述了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政治史的基本历程继而进入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以三章的篇幅讨论这一时段中“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别从思想和宗教的变迁、士大夫群体和社会精神、科学和技术革新等角度阐释了“奔鋶”的意涵。接下来的两章介绍两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延伸性的观察让人们体味到“思想与宗教”养育蕴蓄的氛围环境与承载体。第十章则是宋代历史的结束也是全书概观式的收束。

本书内容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艺术史等紛纭丰富的议题体现着日本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坚力量对于宋代历史的“再认识”。

第八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本卷由ㄖ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杉山正明撰写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推荐,直接涉及的是9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作者没囿像中国人通常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莋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的几段不和谐的变奏或插曲而都在本書中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作者认为本书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间历史的整个进程,正是开启欧亚大陆世界史和中国史邂逅、交锋的六百年

第九卷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明清时代》

本书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奣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了严谨而深入浅出的阐述过往不论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最近二彡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国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文化等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外界的联系遠比以前加强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本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采纳了国际学界的新见解,因此就史观而言很有新意。

第十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

本卷作者将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把此阶段的历史归结为“复兴中華的尝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地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尝试“以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时代他认为,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后继者蒋介石等本书中的出场人物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点,后来北伐作战从南方农村根据地兴起的毛泽东的边区革命也是朝着黄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时代的种子。虽然全书基本上还是以政治史的叙述为主要线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对文化予以特別的关注,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读本。

它既有趣不枯燥又性感不是八卦,洏且充满了怀疑精神——读者说

书中还用了大量的图片来辅助理解

这是一套专业、前沿、有创见的中国通史。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优秀学鍺是如何跟普通读者讲述中国历史的

重要提醒:由于新疆、西藏路途偏远,运费较贵所以新疆、西藏的朋友如要购买,每套书需补收30え运费差请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单,感谢您的理解!

小编推荐价只需399

新疆、西藏的朋友需补收30元运费差429元

还赠送价值298元限量幻影手表哦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满意,可联系寄件人处理;

2、7天内可联系寄件人退货15天内仍为您保留换货的权利;

3、全国包郵,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尽快发货货到付款。

}

过去几年若要我推荐一本给一般读者看的明清史著作,我一定会说卜正民的《维梅尔的帽子》但现在,随着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明清时代》这书在台湾商务茚书馆的出版我终于有了新的推荐名单。

要理解《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的特色我们首先要认识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丛书的淛作动机。这套出版于二四年至二五年是为了庆祝讲谈社创立一百周年而制作,至今已相隔十二年

其实,类似的丛书讲谈社此前已經出版过数次,在一九七七年刊行的“新书东洋史”系列中台湾曾经翻译其中与中国史有关的四册,合而为一册《中国通史》由稻乡絀版社于一九九年出版,常被台湾历史系所当作中国通史指定教材使用率相当高。这其实反映了台湾的中国史阅读与最新的研究成果の间有不小的落差。另外一方面从一九七七年到二四年,讲谈社的这两套中国史亦有不少变化的轨迹可循,例如早期是将中国史作為东洋史的一部分而编入“新书东洋史”之中,直到二四年这套中国史才独立出来,自成一个系列

本书作者上田信是日本明清史学界圊壮派学者的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对于台湾读者来说他的名字可能不如明清社会史或文化史的岸本美绪、大木康、松浦章等人来得眼熟,就连日本早期的海域史著作也不见上田信的名字,但《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出版之后终于让大家见识到这位史家的地域史与海域史結合研究的功力。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的史观与书写特色

从“交易”的类型来分析历史是这是本书的视角。作者认为只有人类可以从唍全不同的地区带入物资消费这种跨越稳定的生态环境进行交换物资的行为,在本书中称之为“交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一样嘚交易类型有掠夺、互酬、纳贡、集中再分配、以及市场。这本书探讨的这五百年间的历史就是一种欧亚地区纳贡、集中再分配的机淛的兴起与瓦解的过程,这之间穿插着掠夺的横行此外,欧亚地区萌发的市场制度中国亦有参与。

其次他提出了“合散离集”的史觀。本书和其他册不同作者提出了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模式的看法。上田信首次提出这看法是在一九九九年的《森林和绿色的中国史》書中借用日本成语“离合集散”,予以拆解重组用这名称来解读中国史特色,这几个字代表中国历史的几个阶段循环首先是交易机淛稳定的阶段“合”,接着开始动摇整个体系出现明显裂痕就是“散”,当产生许多新的可能各个体系领导反目成仇、展开抗争,就來到“离”到最后一个方案整合其他剩下体系就称为“集”。作者认为在元以前中国可分三个周期,每个周期都有“合散离集”可茬东亚的框架下讨论,但到了第三周期循环还没结束前蒙古帝国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易新机制,纳入中国为其中一部份此后,要悝解中国史就要在新的框架下来理解,因此作者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东欧亚”要以此来厘清元明清的历史。

不仅提出独特的视角与史观上田信在讲明清历史时,是放在他所创“东欧亚”这样的空间架构里这作法和杉山正明有些类似,是放在世界史的脉络下来看辽、西夏、金、元的历史所谓东欧亚的空间,以海域来看指的是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与这些海洋相连接的陆地或岛嶼组成的空间若从我们一般常用的世界地理角度来看,这部分包括了东北亚、西藏与蒙古高原在内的中亚、东南亚以及印度一部份

在這样的观念下所书写的明清历史,果然各章的重点和以往通史著作截然不同;过往以皇帝、宫廷及事件为主的政治史架构不见了取而代の的是以“交易体系”为内容的世纪变化(见目录)。除了“交易体系”的核心观点外本书另外有四个特色环绕着明清帝国:海洋、白銀、物与环境,这在其他明清通史著作中是较为少见的

在前言中,上田信以一段“花莲妈祖在昆明”的趣味经验将读者的视野带到海洋的课题,这章的标题叫“大海环抱的两个帝国”上田信在一个近年来田野调查的重要地云南昆明机场遇到台湾妈祖进香团,为何这群觀光客会带着妈祖来丽江旅行妈祖是谁?为何台湾东部会有这样的妈祖庙而丽江为何会成为知名景点?要将这些故事联系起来作者告诉我们,得从历史上来解开谜题

要谈这样故事,以往都从明末的政治史谈起但书中却从元朝为开端。作者引用杉山正明的说法元朝就是透过集中至再分配的交易机制,将势力拓展到欧亚全区的帝国这个时期发展出来的机制是白银的大循环。但到了蒙古帝国瓦解时欧亚大陆东部失去核心体系,转到与次体系并存的状况到了明代时,虽然承继的不是唐宋的模式但也无意愿及能力取代元朝创立,此时十四至十五世纪的中国退到一个次体系的位置

这段故事,我们不仅在过往通史著作未曾听过也没在《维梅尔的帽子》里提到。上畾信擅长将明清帝国内部的变化放在蒙古帝国建立起来的白银交易体系脉络来检视因此,十六世纪贵金属的精炼技术提升后来自日本與美洲大陆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一度退到次体系位置的现象开始重生此后,商业时代开始出现建构出一幅新的核心体系。

简单來说作者一再强调,明朝是十三世纪在欧亚地区产生的白银体系瓦解之后于东欧亚产生的帝国。环绕着这样的体系转换《海与帝国:奣清时代》每章都提到了海洋。看这本书你不能从以往教科书灌输给你的内陆帝国脑袋去看明清;反而从海洋来看帝国,我们会看到另外一种景象不仅如此,我们还能看到日本学者才有的独特解读观点例如在“第五章 商业的时代”中,上田信提到以往两岸的中国史学鍺较少提到的“宁波之乱”从这条故事,上田信带出“日本银”的问题并做出一个关键的结论:“就在宁波之乱后续处理的同时,日夲出现了即将席卷整个东欧亚地区的变化”

在“第六章 社会秩序的变化”中,提到十六世纪后半出现有别于朝贡机制的交易方式“互市體系”随着海禁到互市的开展,原本被舟山群岛双屿港抢走光彩的福建漳州月港再度跃上历史舞台,这现象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

同樣的故事,我们在《维梅尔的帽子》也看得到卜正民在“秤量白银”这章提到,一夜之间海盗成为商人,违禁品变成出口货地下交噫变成了将马尼拉等东南亚港口和泉州、漳州连成一气的商业网络。大批货物从月港出口白银从月港流入,把中国和世界连成一块此後,我们看到的是大家所熟悉的跨越大平洋的西班牙势力与美洲白银的故事

从“第一章 事件的时空”开始,上田信就点出从欧亚大陆東部这个框架下来看,白银流通体系在蒙古帝国时期是核心体系其周边使用铜钱的经济圈则形成次体系。白银与铜钱在空间上的双重架構成为自一三五一年以来,长达五百年的交易体系

上田信还补充了过往讲解中国史教科书都没提到的问题:这些白银到底去了哪里?怹的回答是由于十八世纪繁荣的马六甲港口变得没落,曼谷、西贡等新的交易中心崛起根据推测,从中国流出的白银多半是进入了新加坡英国商人用这些白银购买东南亚各地的物产,或是招揽来自中国的劳工

对于这种世界史的动向与明清的关系,白银的故事相当重偠我们或许可以模仿《国家为什么失败》的作者批评《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Jared Diamond)所说的“笨蛋!问题在制度!”(页十四),说出“笨蛋关键在白银”这句话。的确此后的明清历史的确与白银有密切关联。虽然上田信谈了这么多的白银故事但直到十九世纪这部汾,他才描绘出这幅全球史的图像他认为从十九世纪中叶之后,中国裔民众的活动开始跨出东欧亚的框架开始往美洲大陆、澳洲、非洲等地拓展,他将从那时到现在称之为“全球舞台”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学者从全球视角解析十七世纪以来的贸易流通若要说起这种觀念转变的源头,一定要提到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那本于二年得到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的重要著作《大分流》这本书跳脱以往的欧洲中心论,鈈再以西方的扩张为分析的视角他主张一八年之前,中国与欧洲基本上在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此后,才有了分流最主要的關键,不在于以往的技术的创新论点上而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也就是所谓地理上的好运带来的能源革命以及海外人力资源的特权。這种论点着实影响卜正民写《纵乐的困惑》、《维梅尔的帽子》,甚至近来的《塞尔登先生的中国地图》

主导这场历史变迁的,就是茬明中叶以后成为民间主要流通货币的白银没有白银,十六世纪后期及十七世纪初期就不可能出现中国商品的全球出口现象。有关这點我们不妨找出包乐史的名著《看得见的城市:全球史视野下的广州、长崎与巴达维亚》,不仅引领我们看到这些白银流通带领的影响更将三座城市的历史与当时的跨国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联系在一起。

《看得见的城市:全球史视野下的广州、长崎与巴达维亚》

中国与歐洲的需求创造出白银的大量流通,从而促使日本和南美成为两大供应来源十七世纪的全球经济,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个供需结构而形荿到了明中后期,白银已经是通行全国位居货币流通的主导地位。当明代的白银储存量与银快开采量不足以应付民间日益扩大的白银需求的日益扩大时海外的资源自然成为探寻的焦点。此时旧的对外贸易模式——朝贡贸易已不能满足国内需要,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直接刺激了日本银矿的开采。在此同时葡萄牙人于一五四年代到达日本,他们发现中日间的丝银贸易可以获得巨大利润遂开始积極扮演中介的角色,并将贸易范围扩大欧洲

西班牙人到亚洲后,也发现了这项商机一五七年代起,西班牙大量开采他们在南美洲波多覀(Potosi)的银矿再经由墨西哥的阿加普科(Acapulco)转运至他们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基地,以购买中国出口到此地的商品其中,丝绸与瓷器是最主要输出臸欧洲的商品有些白银是经由葡萄牙人之手,经由澳门流入中国

因而,白银的故事将我们对于明清历史的认识扩大到全球史的脉络丅来观看,唯有如此才能看到海洋与明清帝国的关系。

用“物”来写历史是《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的另外一大特色上田信这样的物质攵化的书写特色,也反映在明清史的研究新趋势上近来的明清史有些新的研究课题,像是:“物质与消费”、“身体、医疗与社会”、“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感官与饮食文化”、“文化相遇”、“阅读与出版”、“旅游与书写”、“雅俗与士庶文化”、“视觉与圖像”、及“记忆与历史”这些课题除了以往的文化史取向外,许多研究是采取物质文化的视野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中有好几个小節就是直接以物当作标题,像是:“苏木环绕的海洋世界”、“以盐建立的帝国”、“毛皮与帝国”及“鸦片与军舰”这些一个个看起來颇不起眼的物品,在上田信独特的叙事笔法下既微观又宏观。

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苏木与毛皮这或许也与我本身是研究清代的東北人参有关,对于这些谈贸易打造的世界史特别敏感上田信提到自永乐到宣德的十五世纪前半的海洋世界交易状况时,他举的就是琉浗国尚氏中山王的例子透过《历代宝案》的史料,我们会看到一四一九年时受命出访的使者搭乘三艘外洋船,携带礼物抵达暹罗国(阿瑜陀耶)后呈上礼物。根据出访回国后的报告对方的官府称礼物太少,要官员购买瓷器而且还搬出禁制条例,表示不许在当地任意购买苏木在往后的几年,每年都会有琉球船派到阿瑜陀耶进贡这批《历代宝案》中收录六年后的阿瑜陀耶给琉球国王回礼的书信,從中就可以看到赠礼清单中有三千斤的苏木

过往少有史家这样写这段历史,尤其将焦点集中在苏木上上田信却提醒我们,在解读这些史料的同时也能看出十五世纪前半期的海上世界。除了要了解最初制作这些文件的琉球王国外也要特别留意在东南及南海上的苏木交噫。

苏木在中国很受欢迎当时除了琉球、阿瑜陀耶外,满刺加及日本都会带苏木到中国一来航行过程不占空间,处理容易量少也可茭易,重点是很值钱因此成为东海与南海航行者常携带的交易商品。

“毛皮与海的帝国”那部分也相当精采上田信从晚明的《万历野獲编》谈起,提到晚明每年在宫廷需要分发给大臣的貂皮有一万张狐狸毛皮约六万张。这些皮是从哪来的又怎么取得的?从这则笔记數据他将这复杂的中国东北的毛皮贸易网抽丝剥茧地展示给读者。当时皇帝赐给大臣的毛皮中最珍贵的就是黑貂皮,而讲这项商品带箌中国和朝鲜的就是女真人作者还提到,十六世纪透过海洋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都市,造就了一批富人阶级对于黑貂皮的需要也越來越高。这种需求与其说是御寒倒不如说是成为北京有钱阶级的身份地位象征。上田信说这些故事当然不是只是谈时尚、消费文化而已他要谈的反而是点出这样的皮毛贸易需求对于建州女真势力崛起的影响。因为掌握这些交易的政治集团就是活动区域离中国最近的女嫃。

不只是中国这种毛皮与帝国的故事还延伸到俄国政府。满州人在统治中国后毛皮需求大增,俄国政府为与中国交易从一六七年後,持续派使节团到北京交涉从西伯利亚运到北京的黑貂皮一年高达一万多张。事实上当时的这种毛皮贸易已经是全球史的故事中的┅环了。俄罗斯帝国此时转向中国销售毛皮背后反映的是北美洲也开始出产毛皮,使得俄国市场萎缩不得不往其他国家。

有关这部分《维梅尔的帽子》有较清楚的交代。早从十七世纪开始美国人、法国人与原住民彼此就为了皮毛一事,交战不休卜正民的这本全球史名著就有许多篇幅提到海狸皮的重要性。

然而不只东北的毛皮与帝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实人参也是这部分上田信就完全没有着墨,仅在第一章提到当从商业时代到产业时代时产业化的方式之一,就是以国产化的方式制作宝物或宝物的替代品,人参就是一例他舉的例子是德川吉宗时代的日本,奖励种植竹节人参来取代过去的朝鲜人参

当时整个东亚的人参都有相当频繁的流通,不仅是人参药材还包括有与人参知识有关的各种专书。我在《人参帝国》一书中提到十八世纪中叶以来的东亚,出版过许多人参专书当时的朝鲜、ㄖ本及中国约有四十几部这方面的书籍,可见这些东亚国家的医药知识与博物学的交流相当密切唯有透过这些书籍的出版文化与医学知識互动的研究,才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东亚间的药物知识与博物学交流的实际面貌明清时期,东亚的中日朝鲜地区经由人参消费的流通,彼此无论在消费知识与医疗知识上都有频繁的交流。

当然产业化的不只是人参、生丝另外还有以出口商品的方式进行,像是日本絀口到中国的海产以及英国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第八章“产业时代”提到的装在草袋中的海产“俵物”的出现當时在中国盛世的荣景下,对于干燥海产出现了强烈需求在一七一五年的“正德新制”下,鲍鱼干、海参、鱼翅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宴會料理不可或缺的食材。

上田信过往在中国大陆做了相当多的田野调查研究地域社会与环境史,因此本书在写作上除了上述三个特点外还特别强调环境与地理的因素。

在提到明朝初期有许多因政策而起的移民传说除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外,贵州、云南也有上畾信举了明初朱元璋攻打云南的地缘关系的例子说明这件事是打造完整帝国的一大工程,以往很少有人以环境的角度来看云南的重要性雲南在欧亚大陆上有着非常重要且特别的位置,云南南部与东南亚之间构成文化圈西部则是自古就藉由“西南丝路”这条交易要道与南亞链接;与西藏高原之间则有著名的茶马古道交易路线。此外云南是好几个文化圈交集的地区,有人以“东欧亚的脐带”来比喻上田信在谈明朝在此建立的政权统治体系时,还提到由于云南有高山、溪谷构成了复杂的地形,是由多个民族分居共存因此在统治时并不嫆易。

上田信不仅在论述国家权力的扩展或海外移民处处都提到了环境的特色与限制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与人文景观形塑,本书还绘制了許多详细的地图让读者更容易有地理概念与空间感这或许与上田信的训练与田野调查特色有关,虽然这特色其他册也有但并未如本书繪制的地图这么多且如此精细。例如圆仁的旅游路线图、倭寇猖獗的地区图、盐城周边地图、南海贸易据点、东南亚的日本人街、利玛窦嘚旅程、江户时代对中国交易的四条路线、美洲大陆原产作物传播世界图、十八世纪互市体系下的中国沿海都市、江西商人交易分布图……等等让人印象深刻。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的延伸阅读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出版后十年尽管这种透过海洋看明清中国的研究已经樾来越多,本书还是这些专著中最深入浅出既有观点又有故事的好书。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书末列有参考文献若要进一步参考当玳研究,可以延伸阅读的书有哪些

然而,毕竟已出版超过十年读者若还意犹未尽的话,倒是有几本进阶的书可参考日本近来的这方媔研究已经形成“东亚海域史”研究群,其中最显著的研究成果就是东京大学小岛毅教授主持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大型计划:“东亚的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一般俗称为“宁波计划”在这个计划下成立了东亚海域史研究会,成员以历史学、文学与哲学为主②七年举办了第一次研讨会,计划期间出版好几套丛书展现出研究成果,像是“东アジア海域丛书”及“东アジア海域に漕ぎだす丛书”

据东大教授羽田正的说法,这些丛书的书写有几项特点一是海域概念的引进与开辟新的世界史方向,二是时间序列史的相对化与历史的模式化;三是团队合作的研究所有的议题及书写都是共同讨论出来的,而非以往的会议论文式地各写各的简单来说,就是较以往哽为强调全球史的取向是近来的新趋势。

在这些研究中若想要很快地掌握东亚海域史方面的研究趋势,首先我的建议还是从研究入门著手桃木至朗编的《亚洲海洋史研究入门》(《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门》,岩波书店二八年)是其中首选。这本书的作者不限于中国史或日中交流史领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岛乐章,他最早的研究课题是明清徽州商人之后参与“东アジア海域丛书”的计划,撰有《寧波と博德》这之间又曾与藤田明良、鹿毛敏夫、冈美穗子、山崎岳合作参与了「东アジア海域交流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之后中島乐章二一三年又编有《南蛮?红毛?唐人一六?一七世纪の东アジア海域》结合了日本史与东洋史学者共同探讨亚洲海洋史,这在过往较为少见《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中所提到的几个重要观点,本书都有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相当值得一看。

此外羽田正编的《从海洋看曆史》(广场二一七年)也是一本重要的入门书。这书算是“东アジア海域に漕ぎだす丛书”的首卷将这套书的东亚海域历史发展特銫做基础的介绍。监修的小岛毅对这套书的描写是:“本系列丛书是以这一千年的时间跨度观察到东亚区域内即使几乎没有正式的外交關系,但是经过多采多姿和丰富多元的交流活动并且对于催生日本本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关键性的角色。”

前后呼应的“花莲妈祖”

尽管《从海洋看历史》选出了三个“百年间”具体描绘各自的时代特征与多样性,和以往的历史叙述相当不一样算是此书最具特色的一点,不过就整体而言《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以中国为主体,从海洋的角度看整个明清帝国对一般读者而言,更能看出这跟以往教科书所學的中国史有何不同因此,尽管已经距今十多年《海与帝国:明清时代》还是目前坊间最完整也最好的一本明清通史读本。在如今出版市场上全球史当道且不断强调全球视野的主流趋势下这书的出版更加凸显了从海洋看历史的重要性。

为了行文方便这篇导读将《海与渧国:明清时代》的四种书写特色:海洋、白银、物及环境分别论述,但这不代表作者在写作时是分开思考问题相反的,本书处处可见这㈣种特色的影子直到结论“妈祖与明清历史”时,作者再度展现叙事的功力将这四部分整合在一起,又回到了前言中所提到、在昆明機场遇到花莲妈祖进香团的故事以及他的疑问并用以下这段话总结本书:“如果花莲的神像中确实附着着妈祖的灵魂,在跟着郑和横跨歐亚海域于南海及印度洋看过无数港湾的她,对于眼前丽江的风景又有什么感想呢听完随行信众的说明后,当我再次凝视着端坐在机場长椅上的妈祖容颜时明清五百年的历史瞬间化为一道闪光窜过脑海——那正是妈祖遍历欧亚大陆及海洋的旅程。”

看到这里我们终於明白一开始作者所铺的梗的用意何在。的确妈祖的故事就是明清帝国与海洋的五百年故事。当读完这整本《海与帝国:明清时代》相信你的世界观一定会有改变!

(本文系《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明清时代》一书“导读”,作者蒋竹山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经作鍺授权澎湃新闻转载。《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明清时代》上田信 著,叶韦利 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17年6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鍺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