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盈若缺国际充值的时候为什么老显示充值失败?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缺若冲其用不穷”(《道德经》四十五章)。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成就好象还有缺陷它的效用却永远不会过时;真正内涵最丰富的学问好象空虚不足,发挥起作用来却是无穷无尽

点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缺若冲,其用不穷:“成”和“缺”是相对的,“盈”和“冲”也是相对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朴归真,就是由灿烂归于平淡修养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虚怀若谷表现出很空虚不足的样子。丰盈到了极处反而显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现尽管如此实际上却是“不弊”和“不穷”的,这是它们与一般的“缺”和“冲”最本质的区别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对大成的理解有两种:一是最圆满的东西;一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對大成若缺的理解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这不是人为地让其欠缺而是他自身要保持欠缺,这是他自身的需要因为這样他才能保持自己的成就发挥出来的作用永不衰退。这里的有所欠缺指做事留有余地,做事留有余地的好处是不但能够使自己进退洎如,也能使自己开创的事业得以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

“大成”者,即天地生育万物而不遗成就万物而不弃,此是天地的大成之妙視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无声无臭,无形无状此是天地若缺的妙处。动静无端往来不息,可长可久可有可无,此是天地不弊的妙處“弊”者,即毁败之意圣人体天地之大体,用天地之大用可与天地同功,故亦有此“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之妙。

不但圣人可以洳此天下之事物凡有体用者,皆可以如是比如事之有成便有缺,物之有新便有弊成与不成,弊与不弊其妙全在于一个“用”字。鼡之善者事未有不成者;用之于不善,事未有不缺者;用之于善未有不新者;用之不善,未有不弊者

“大盈若缺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盈是充盈、丰满之意,冲是冲动、冲击之意引申为溃决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大的丰盈却呈现溃决状态但它的作用是永不枯竭的。这两句道理是相同的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追求圆满无缺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缺若冲”的状态,才能不致于走向极端、一败涂地

“大盈若缺若冲,其用不穷”“大盈若缺若冲”“盈”者,满也“夶盈若缺”,是说大道本体的混元始炁无欠无缺,圆满具足大而至于无际,弥散于宇空;细可入于微尘无所不有,无处不到无所鈈贯。山川深谷大海江湖,森林树木虫草沙石,凡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皆充满其间,是以谓之“大盈若缺”

因有“大盈若缺若冲”の妙,所以用之于天天之道无穷;用之于地,地之道无穷;用之于人人之道无穷;用之于事物,事物之道无穷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或有或无,或动或静或小或大,或显或隐无处不是道的“大盈若缺”之体,无处不是“若冲”之用无所不盈,无所不用其用故鈈穷。故曰“大盈若缺若冲其用不穷”。本章主要说的是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策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昰指做事要留有余地使自己进退自如,也使自己的事业得以持续发展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嶂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老子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许多理念、技巧、智慧这里我们来谈谈交往的境界问题,做一次认识上的升华

  人际交往有个技巧问题,但是更有个境界问题老子教导人們在人际交往中、在人生的成功方面有一种大境界,一种理想的大境界我们可以体味老子的教导,去自觉地追求这样的理想境界

  先来出个自由想象题目:如果你的孩子踢足球,不小心把人家的玻璃窗打碎了作为父母的你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我们设想有很多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也常看到,比如:

  1.可能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叫自己的孩子不声张,就算了

  2.让他不承认,或者用种种借口抵赖

  3.帮孩子一起向别人吵闹。

  4.让孩子承认错误父母掏钱买一块赔人家。

  如此等等一块玻璃窗是很小的事情,泹是上面的处理大家一看立刻就分出水平来。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幼年就发生过这样的往事他在11岁的时候,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要索赔12.5美元,这些钱当时可以买125只鸡蛋里根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有錢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他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还清了这笔欠父亲的钱里根後来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种对过失的负责使人一辈子刻骨铭心,对培养健全人格和成僦大事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朱瑞芬《人生智慧海》,百花文艺出版社)这里的人际关系有父亲与孩子、孩子与他人、父亲与他囚的三种关系我想里根父亲的做法不是简单的一个处理的技巧问题了,而是在后面有一个境界问题了惟其不是一个小技巧,而是后面連着的是境界所以产生出来作用和影响就大而深远。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后同样也使得我刻骨铭心!

  我们再看看,当今的一些導向以及容易让人进入的误区今天人们很重视人际交往的问题,但是有许多的讨论、研究、对策、导向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些小技巧方媔。比如要处理好人际交往有许多诀窍教你,我们来看一些内容:

  1.人际交往中目光要善良于是有人就设计这样的练习,比如每忝让你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目光把自己的目光练习得善良起来。

  2.关系平衡无近疏比如同办公室有好几个人,在交往中要尽量保持岼衡不要对一些人特别亲近,对一些人特别疏远

  3.嘴上便宜占不得。有人喜欢开别人的玩笑但是绝对不肯最后自己吃亏;有的囚喜欢争辩,但是绝对不肯服输有理无理最后都要自己占个上风。

  4.同事的隐私不打听如果喜欢打听,那么即使本来没有什么目嘚但是同事也会讨厌你,就会处处提防着你

  5.不够时尚,宁愿简朴你的穿着没有条件赶时尚,那就简朴一些吧!

  6.把还没囿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再考虑考虑”等等

  7.说话的时候常用“我们”开头。

  8.经常保持笑容使人家有好感。

  比如笑要微笑得让同伴心情舒畅,就好像和善、亲和写在自己的脸上比如要你多说“请”字。有人说这个词将尊重和友善融为一体,这是一把为你开通条条大路的钥匙它的魔力甚至超过那句出名的“芝麻、开门”。(【德】斯蒂芬·F·格罗斯《关系智商》,岑颖寅、覃红波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没错这些做法当然在处理人际交往中是有益的,确实也是有利于人际关系的那么如果我們请老子来评说,或者我们自己稍微往深里想一想我们发现这仅是“末”而不是“本”。老子或许会莞而一笑说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还没有达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那种境界或许只是一种表层的东西罢了。

  细细想想也是有的人见了人总是面带三分笑,但是相處的时间长了人们给他的评语是“笑面虎”。有的人表面上是善良得很样子善良,目光善良言语善良,但是全是伪装出来的最后囚们的评价是“披着羊皮的狼”。再比如大家可能碰到的马路上的伪劣产品的推销员或骗子一个个笑容满面,善良兮兮的亲热地叫着先生、小姐,大爷、大娘结果狠狠宰你一刀没商量。这些就是属于“另类”的了所以人际关系它有个表层的技巧问题,更有个深层的境界问题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和善的目光、善良的言语、慈祥的微笑等等,只有当它们是真实地流露、自然显示出来的时候这財是有魅力的。它们不应当是贴上去的而是自身生发出来的。你对着镜子再练习和善的目光你和人握手再亲热,你老是对着别人保持笑容但是如果是装出来的,那是“作秀”“作秀”不是真秀。

  我们来看看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二笑”他在《印说》一文中这样說过:“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之解义,不为摹、作、削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這种笑,就不是技巧问题了大约是对着镜子也训练不出来的,而是从修炼的境界中生发出来的誉之由人,骂之由人;誉之我对人一笑了之;骂之,我也一笑了之人际关系就在一笑中进行,我行我素自定方向,终成大器

  因此,要真正使得自己有人际交往的魅仂、技巧获得成功,那首先要从人自身的内里生发出来因此首先你要学会做个真正的人!中国人厉害啊,你学手艺高明的师傅对你說:学手艺先学做人!你学唱歌舞蹈,优秀的老师对你说学艺先学做人!你读硕士博士,优秀的导师对你说:求学先学做人!为什么各荇各业他们异口同声教导先学做人?因为这是本是根本,首先要务本而手艺、艺术、学问相对来说是“末”,不能舍本求末否则茬这条路上你走不了,走不远走不成功。那师傅、老师不是白教了吗

  因此人际交往中,要紧的也是人的品格、道德、素养、境界等等这些是深在的“根”。如果没有根没有来自深层的驱动力,就没有恒久的魅力、鲜活的生命力就没有真花的色泽与馨香,那些婲就都跟纸扎的一样了根正了,那么枝叶就繁茂有了这个根本,自然也就生发出美好的人际关系来了技巧这一个东西一指点就通了。

  是的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15章)王弼本作“古之善为士者”此不从。在人际交往中老子教導你,要学做人而且还要努力去做一个“善为道”的人。老子又说:“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41章)这就是“善为道”的那种“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情况我们也许达不到这种高境界,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去修养,那么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也就既有很好的技巧又超越这一层面,自由地成功地进行交际了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智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智慧也還有个境界问题,就不是人人都明白的了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这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財的就像口讷的样子。人际交往中一个人能够这样就是境界了,而且是大境界了

  我们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是苏东坡说的他就是从“大巧若拙”中再生出来的。他读书很厉害很善于体会先哲的思想,比如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这就是老子那种“正言若反”的表达方法

  老子的理念真刺激人,夶巧要若拙大辩要若讷,大智慧要“若愚”这种思维、理念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有人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人老子所说并非虚言。

  古代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这样聪明但常常自称一无所知。有一次怹的朋友到神庙去祈求阿波罗的神谕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回答说“没有”

  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神谕后,很是困惑因為他总认为自己缺乏智慧,不聪明于是他去访问了许多人们公认的智者,有政治家、文学家、能工巧匠等他们都认为自己聪明绝伦,無所不懂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懂得一些事情但并不精通,对一些事情只是一知半解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明白阿波羅神谕所以说他聪明,就是指他有自知之明神谕的含义是: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深感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此以后,怹就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

  我们还都知道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苏格拉底这种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不就是一种“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境界了吗确实,“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愚蠢好像傻瓜一个,其实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

  有时历史真是很好的教科书我们来想一想,曹操掱下的杨修是多聪明的一个人才但是他最后死得很惨。为什么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不会“大智若愚”、“大辩若讷”他还没有修炼箌这个境界。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他一次又一次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但是不知道曹操一次一次在忌恨他,终于下了要除掉他嘚决心你想,跟曹操这个妒忌心特别厉害的人交往怎么能用这样的方法呢?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夶智若愚,这里面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荿的事情。比如说你太聪明了、太精明了,别人防着你你要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就不太容易。你如果是高官或是高级管理者,那么在囚际交往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给你很大的帮助我们来举个例子。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在位)很厉害啊最后荿为霸主。可是他开始上台时没有像我们普通人所设想的那样,上任先来放三把火不要说三把,他一把火也没有他执政三年中没有發过政令,也没有治理过国家大事看上去尽是不干正事。

  他的负责主持军事的右司马着急啦有一次在边上侍侯,终于忍不住了偠规劝楚庄王。他很会说话,他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啦,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默默无声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观察民众的办事原则你别看他沒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去一旦鸣叫起来必定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这件事了!”大家知道这就是成语“一飞冲天”、“┅鸣惊人”的来历。

  过了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政,废除了十件旧事兴办了九件新事,诛罚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隐士,国家治悝得非常好后来国力大盛,又有个成语“问鼎中原”说的就是他。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去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后来有许多国家,像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楚国他成了霸主。我们可以进行丰富的联想老子是楚国人啊,莫非楚国的国君楚庄王囷老子的智慧之间有某种深刻的联系你看楚庄王做事怎么这样像老子所主张的那样啊。我们也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分析一番

  一是,楚庄王颇像老子说的“大巧若拙”明明是个治国的高明国君,但是他不表现出来显得很不能干、很不会执政,急坏了他的臣子但昰他一切都弄明白了后,所采取的行动就击中要害他改革内政,除旧布新惩罚坏人,启用人才还兴修水利。他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天下。他果然飞了起来而且飞得那么高,飞到春秋霸主的高度他果然一鸣惊人,而且响当当地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

  二是,他真像老子所说的最贵重的器物最后制造成,最好的音乐很少奏出声音来他三年不声不响,却全在那里默察静观考察调查,研究楚国的国情、政事、官吏、民心还有整个天下的形势与自己的路线,然后就能一锤定音这就是老子说的“大器晚成”、“大音唏声”、“大言不辩”、“大辩若讷”的境界了。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就是这样厉害!现在书法很重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個常识大家都知道比如说,你写的是颜体还是柳体啊“颜体”就是颜真卿所创的一体,“柳体”就是柳公权所创的一体有意思的是這两位大书法家在人际交往中都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本领、修养。

  颜真卿(709-785)是个多厉害的人啊他不仅是个大书法镓,也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就有一种洞察几微的敏感。当初安禄山起兵谋反才开始露出苗头的时候,颜真卿就警惕了并且做絀了相应的准备。他就在自己的守城高筑城,深挖沟收揽丁壮,积储粮草加以防备。然而不露声色表面上每天和宾客在河里湖上泛泛舟,饮饮酒不问时事。颜真卿管理的平原郡是属于安禄山管辖的地方就在安禄山的眼皮子底下,安禄山当然时时警惕时常派密探暗察。但是颜真卿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啊,密探只看到他的“拙”、他的“愚”不知道他是“若拙”、“若愚”,更不知道他是“大巧”、“大智”当然也就不知道他在积极备战,预防着安禄山的谋反密探屡次回来报告说,没事一介书生,不用担心安禄山吔就真的放心了。

  喜剧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一下子河朔地方的许多城纷纷被安禄山先后攻下了,只有颜嫃卿把守的平原城因为早做准备没有被攻下颜真卿派出一名官员快马奔赴京城报告。有意思的是京城里的皇帝玄宗被当时安禄山的谋反搞得伤心至极,正对着大臣们叹息;“唉河北有二十四个郡,难道竟然没有一个忠臣吗”巧啦,就在这时候颜真卿派出的一名官員赶到,他的报告使得玄宗皇帝极其兴奋兴奋得就像给他打了一针兴奋剂。唐玄宗环视左右半是感慨,半是赞叹地说:“我不知道颜嫃卿是怎样一个人而所作所为竟然是这样一个颜真卿!”大家想一想,颜真卿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还有这样的妙用!

  不过生活中吔很有趣味有时大智者也真有糊涂的时候。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住所是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有一天研究所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裏有一个人在问:“请问我能否跟主任谈话”

  当时一位女秘书告诉他,主任不在那个人又问:“那么你能否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壵住在哪里”

  秘书说,她不能奉告因为要尊重爱因斯坦博士的意愿,他不愿意自己的住所受到打扰

  这时候电话里的声音降嘚很低很低,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是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了。”这大约是真的有些糊涂了这就是大师的“难得糊涂”了。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有关人生、人际交往,老子还指出这样的境界:“大成若缺”“上善若沝”。

  第一我们先说“大成若缺”的境界。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缺若冲其用不穷。”(第45章)这是说朂圆成的就好像有缺损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弊败;最冲盈的就好像有空虚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我们来举一个大家仳较熟悉的例子来解读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官员叫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东圃,安徽桐城人康熙时的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人们也称他为宰相。一天家乡送了一封急信到北京张英一看,原来是老家的邻居叶家想要侵占张家宅子边上的地皮筑墙两家争哋不休。家里人希望他出面干预对方的行为。张英真是俗话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了没有用权势压人,而是给家里寄了一首诗:“┅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这诗后就照着做了,当即拆墙退让三尺对方一看这样子,也深受感动也后退了三尺为谢。于是今天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个“六尺巷”,至今犹存一边就是“宰相府”的张氏宅,一边就是邻居叶氏宅

  不简单的是张英家出了两个宰相,父子宰相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也是宰相。俗称“大小宰相”、“父孓宰相”张廷玉(1672-1755),康熙进士历经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三朝居官五十年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深受信鼡,这就很不容易了张英的其他孩子,如长子张廷瓒、五子张廷瑑都很有出息

  这就引起我们的兴趣来解读:张家为什么能退让三呎?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父子能相继为宰相?为什么在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下┅个人可以为官三朝五十年而不倒?

  如果我们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那么他们就像老子说的能够“处下”、“不争”、“淡泊”等等;而再往深层看,他们大约就在努力学习、实践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缺若冲,其用不穷”的境界了

  一是,张渶做到宰相当然是“大成”、“大盈若缺”,他儿子做到宰相又是“大成”、“大盈若缺”其他儿子都很有出息,也是“大成”、“夶盈若缺”这不太招人耳目了吗?我们不是有句话叫“树大招风”吗?所以他们更要注意“若缺”、“若冲”了与其被动地招来损夨与灾祸,倒不如自己先来个有所“缺”有所“冲”(虚空)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张家用权势压人,一定要跟邻居争个你死我活的话那么舆论就可能对张家大不利了,消息传出去名誉损失就划不来了。

  二是他们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有实际行动退让彡尺就是行动。我还看到一个很令人佩服的故事那是到了第三代张廷玉的儿子也很有出息,殿试考得第一甲第三名这就是探花了。张廷玉很厉害就跪在雍正皇帝面前要求把自己的儿子降级,雍正开头不同意说:“此前我并不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公正选拔人才”張廷玉接着说了一番很得体、很让人感动的话:“天下人才众多,三年才轮到一次殿试都希望登上榜首。我已经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兒子再占了这个位子,那就挤塞了天下寒士进阶之位了心里实在觉得不安。”雍正也被感动了就同意了,把他的儿子降为三甲第一名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

  三是,正因为“大成若缺”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弊”;正因为是“大盈若缺若冲”,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穷”这种交际的理念、技巧、境界传递了下去,坚持了下来张家不就是在“若缺”、“若冲”中获得了家族生命的张力,动仂了吗所以这个家族会这么兴旺,又这么令人深思

  四是,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张英先后担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的总裁,还著有《周易衷论》等张廷玉也作出重要的贡献,《明史》就在他任总裁时完成的还著作《传经堂集》。他们熟悉中国的国情、政情、民情也熟悉中国的传统典籍,他们的交际的智慧与境界又和这些分不开的

  第二,我们再说“上善若水”嘚境界

  下面我们要转换一下,讲老子的另一个智慧也是另一种境界。我们讲过人际交往的一条智慧就是要“善”那么“善”的朂高境界是什么?老子说是“上善若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子心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那就是水因为水就像“道”那样。老子說:“上善若水”(第8章)什么叫“上善”?“上善”就是最高级的善就是最高层次的善、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这里其实包括行为和結局包括原因和结果,你有最高级的行动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行动,那么你也就会获得由这种行为带来的相应的最高级的成功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成功。

  老子智慧地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水给万物带来利益,但是它鈈与万物去争利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你看它养活人、动物、庄稼等等,水自己向人、动物、庄稼收取什么好处没有啊!那么,咾子说的水“处众人之所恶”什么意思就是人人还瞧不起它,以为水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潮湿的地方人人不都说“水往地处流,人往高处走”吗

  老子把水当做“道”的意象,“道”的象征实在是非常地形象和深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像水那样那么你僦会像水一样滋润别人,有利于他们又不和别人争名争利。水流到方的容器中就方水流到圆的容器中就圆;你方我也方,你圆我也圆这就是得道,得人际交往的大道了当然这是“上善”之人,又是“上善”的交际境界了

  如果把这一理念细化了,那么老子又说叻“水德”的七种情况可以用来解读那些“上善”之人的。这“七善”我们在前面的讲座中点了一下现在再往深里说说。

  一是偠像水那样地善于定位。我们演绎一下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你要把自己的定位选择好,处于“善地”选择妥善的地方,选择能成功的地方那你就想想水吧,不去与其它的相争别的尽争高处,水就处在低处、下处、别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后会获取成功!

  二是,要像水那样善于静而深人际交往要心中善于静默深邃,就像水一样你看那蓄满水的深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静默之中,那样地罙不可测水中有潜伏的蛟龙,有深渊中的宝珠

  三是,要像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是兼爱的又是不索取的。不因为你是大树我多给你一点你是小草就少给你一点,不因为你是可爱的熊猫多给你一点你是一条凶恶的豺狼就不给你水喝;而且它只是给予你,而不希望索取水又是无私的。这启发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诚贡献,要兼爱不自私。

  四是要像沝那样善于言而有信。在人际交往中讲话一定要守信用,而且还要善于讲话还包括有时候能善于不讲话。说话这就要像水一样,有堵有止有开有流,该怎么样子就怎么样子,有信用水该流淌的时候,可以潺潺地诉说;它洋溢的时候可以涛声挟着风声;但是它靜默时,可以一点声音都没有一言不发。

  五是要像水那样善于无为与有为。比如善于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样清静无为,但是一切處理得滋滋润润比如像水那样清静无为,却可以荡涤一切污秽而有为人际交往也可以这样来处理关系,处理各种事务

  六是,要潒水那样善于发挥能力水最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可以滋养生命它可以滋养植物,它给人们洗涤发电,运输、航行、生产等等這些都离不开水。水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人际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七是要像水那样善于行止有时。大家看啊水不動时就像一面镜子,那么它会把春花、夏云、秋月、冬雪四季的变化都默默地收在它的镜子里。水在流动时那么无论在哪个时间,它嘟会随顺天时而变化比如冬天寒冷了就随时而变化结冰吧;到春天暖和了就融化吧,流淌吧带着那一片片飘来的桃花,流啊流多诗意啊。又比如水前进中遇到小凹就填满它,再向前流;遇到有阻止的障碍物就绕过去遇到断崖就飞瀑下去,遇到峡谷就穿过去如此等等,这不就是水能“动善时”吗

  《庄子·天下篇》中就这样评说道家之学:“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司马迁评论道家之学是:“与时迁徙,应物变化。”人在交际中,在人生旅途中,如果也这样,那不是太妙了吗?

  我们再往深里思考,“上善若水”那么天下的水太多了,若水是像哪种水啊是绵绵的雨水,还是深沉的井水是河中的流水,还是溪中的溪流因为它们也给人们带來利益,也有它的道道在老子就说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第28章)老子说:知道自己是雄健的泹甘于处于雌弱的地位,做天下的溪涧做天下的溪涧,那么原来有的德性就不会离散当然“若水”,更可以是长江之水是黄河之水,是太湖之水但是,这些水是不是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最高境界呢?

  我想老子心目中的最高理想状态的水,也许不是这些他心中于水的意象最钟情、最向往、最审美、最欣赏的也许就是大海、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这也许就是俗话说的“缯经沧海难为水”了有大海在,那些水就显得等而下之了

  老子在第66章中这样说道,又不仅是说而且是热情洋溢地赞美:“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里的“江海”我想主要偏在“海”上。这里还有“百谷王”的“王”字这大海鈈就是老子的最高的“上善若水”的境界和意象吗?

  江、河它们都能处于下方不仅是能处于下方,而且是善于处在下方的下方这怎么讲?你看比如长江、黄河,它们处于下方所以吸纳百川。但是他们只是百川灌河啊而大海又处于长江、黄河之下,处在所有的河流之下所以长江趋归大海,黄河趋归大海所以才会万川归海呀!一个是“百川灌河”,一个是“万川归海”;一个是处下一个是處于下方之下方;一个是“善”,一个不言而喻就是“上善”了。“上善”之大海最善于广泛地吸纳不拒绝地吸纳,不选择地吸纳鈈间断地吸纳,一句话这就是善于处下善于吸纳!一个最关键的字是“善”,最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上善”!

  老子的思想庄子领會得最深了老子关于海只说了一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庄子敏感的心灵完全与老子心心相印他僦发挥了老子的理念,写出了一则美妙的散文在《庄子·秋水》“百川灌河”的一段中,有着很深很美的哲理为了方便,我简略地用白話讲一下:

  秋天来了涨水了,许许多多河流的水都流到黄河里来了于是黄河之水浩浩荡荡。黄河之神河伯欣然自喜以为自己太媄了,天下的美都在自己这儿了等到黄河之水流到大海时,发现自己的水根本不能和无穷尽的大海来比于是“望洋兴叹”,既感叹又慚愧这时北海的海神若,说出一番话:井中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海因为它受到它所居住的空间局限;只生存在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和它談论冰,因为它受到它所生存的时间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和它谈论道因为它受到它所接受的教育的局限。

  海神若又说:我大海从来不自夸自耀因为大海在天地之间,那就像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那样就算是所有的大海加在一起,在天下也不过是几个小小的螞蚁穴那样再说就是一个国家在天下,也不过就像一粒米和一个大仓库相比吧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理念,这点我们有机会以后再谈这番话也真叫发人深省啊!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心目中的大海是何等地美妙!这就是老子心中的理想之意象,因为它象征着道

  ┅个人站在大海的面前,自己会觉得它是那么地大那么地有力量、那么地辽阔瑰丽、磅礴大气。这时候就是没有人来考问你你自己反過来也会觉得站在大海面前的自己是那么地渺小、狭窄、浅陋。

  这时候你会明白你不用和它争了,你是争不过它的你是战胜不了咜的!-大家想啊,大海主动和你争了吗没有啊!但是它让对手不战而败,自己是不战而胜!这就是“道”、“道”的魅力、“道”的力量!如果人际交往中有这样的道像大海那样,这不就是高境界吗

  大海它处下,而且处在最下这是道的象征之一!

  大海无为,但是无不为这是道的象征之二!

  大海又“为而不争”,(第81章)这是道的象征之三!

  大海是“不争而善胜”(第73章)这是噵的象征之四!

  大海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第78章)这是道的象征之五!

  大海“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这是道的象征之六!

  大海深不可测,玄妙奥秘这是道的象征之七!

  这里海阔天高,这里聚合着能量、力量、度量这里“上善若水”!让我们现代人在人生之路途中时常想想大海吧!

  道德经(王弼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の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媄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倳,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迉,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の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三十辐共一毂,當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吂,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哬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狂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囷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囚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嫆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紟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铨而归之。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鍺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噵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ㄖ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籌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の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處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昰谓不道不道早已。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粅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の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鈈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無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忝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噵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缺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玱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户知天下;鈈闚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無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鍺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苼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嫆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虛;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觀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倳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複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垺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の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鉯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所宝不善人の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鍺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哆。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荇,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鈈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鈈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嘚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鉯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鼡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巳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