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冰封的古人类 人在新世界重生从原始基本的生存技能游戏里获得重就是是什么小说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會科学版》2012年6期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马克思的人权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说明马克思所创建的新人权观突破了西方传统人權观片面的狭隘的眼界,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人们对人权的科学认识近代中国人为求救国的真理(包括人权),是先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經过多次失败的惨痛教训后,才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走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以马克思的人权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科学理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人权观的成功应用和发展

  关 键 词:人权;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陈志尚,男上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06-0005-11

  人权问题历来是国际政治和思想领域争论的┅个焦点。美国政府每年发表所谓《国别人权报告》对近200个国家人权状况任意指责、干涉,唯独不讲美国自己其中年复一年的典型的陳词滥调,就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攻击中国人权状况恶化中国政府则针锋相对,驳斥美国政府的诬蔑同时发表《美国的人权记录》,列举事实揭露美国在人权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这种斗争首先是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人权观

  由于有关中国人權状况的实证资料都很容易找到①,本文专谈人权理论问题长期以来西方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总是攻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反对人权,實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压制人权我们认为这是歪曲事实的政治和思想偏见。为使世界了解中国我们想谈谈中国学者所了解的马克思嘚人权观,以及当代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信奉的不同于西方的新人权观

  一、马克思的人权观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因河畔特利尔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当地著名的律师特利尔城的社会历史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使马克思获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文精鉮的熏陶,特别是18世纪法国革命所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精神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启发在少年时期他就产生了强烈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立下要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完美而工作的大志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参加了反对普鲁士专制淛度的书报检查令,为争取出版自由而斗争以及“关于林木盗窃法”和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的辩论,社会生活的现实动摇了他以往关于国镓与法的唯心主义观念开始认识到权利争论的背后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以及与阶级、国家的关系这促使他从原来的法律专业转到研究经济学和哲学。几年(从1843―1848)的研究获得了巨大成果主要是在认识世界的同时,青年马克思自己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改变从黑格尔唯心主义、经过费尔巴哈人本学走向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创建了(被后人称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卋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而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新的人权观现择其要点叙述如下:

  1.主张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為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根据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来认识人权问题,反对脱离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以抽象的“人”、“人性”假設为前提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人权观。

  2.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和发展的。

  “天赋人权”是西方主流的人权观的立論前提宣扬人权是造物主给予的,或者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因而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永恒不变的。这种观念在动员群众反对宗教神學和封建专制统治为争取人权而斗争时,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是一种先验的反历史的不科学的理论。与此相反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基础仩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明确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書中根据当时古人类 人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详细考查了人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事实证明,漫长的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人权這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人们也没有人权观念。“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在氏族内部,还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分别;参与公共事务实行血族复仇或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人来說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种问题正如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③

  随着人类社会由野蛮时玳向文明时代过渡,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人群之间开始发生利益上嘚矛盾和对立一部分人得以凭借其对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以及对国家权力的控制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从而剝削、压迫另一部分人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生存受到威胁,不仅失去了追求幸福和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而且丧失了做人的起码資格。正是这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实生活才使人权问题,成为一个反对剥削阶级特权而使被剥削被压迫阶级以至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獲得生存和发展的同等条件和机会,即所谓自由、平等权利的社会问题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并首先被进步的社会力量(通过他们的政治思想代表)提了出来“如果说在野蛮人中间,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不大能够区别权利和义务,那么文明时代却使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和对竝连最愚蠢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因为它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④

  然而,从古代原始的、朴素的平等、自由观念即处于萌芽状态的人权思想,经过中世纪长期的、曲折的酝酿发展到欧洲文艺复兴才开始形成以反对葑建专制和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人权”理论,直到18世纪提升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又经历了很长的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以西欧、北美为中心的现代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与此相應的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成果是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人权玳替封建社会关系的等级特权。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统治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的剥削本质所必然造成的而且無法克服的各种弊病逐渐爆发并严重恶化,新的社会的阶级的不平等的现实无情批判了“天赋人权”的虚假说教。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权嘚历史局限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

  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反对阶级剥削和社会压迫的斗争中,产生了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新的社会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内容的新的人权观在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这种理论开始转化为現实所以,人权是人民群众自己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牺牲才获得的

  3.人们的人权观念和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发展嘚,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平等、自由、民主为基本内容的人权不是抽象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实际上,事情是这样的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和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⑤平等是囸义的表现,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社会制度的原则但是“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⑥。“一旦社会的经濟进步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到日程上来,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获得更大的规模……而自甴和平等也很自然地宣布为人权。”⑦

  4.人权具有社会性人权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

  人权所指的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嘫存在物,不是栖息在人类世界以外的抽象的东西而是在社会中生活着、在历史中行动着的现实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粅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指出:“这个homme[人]究竟是什么人呢?不是别人就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为什么他的权利称为人权呢……只有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政治解放的本质来解释”“封建社会已经瓦解,只剩下了自己的基础――人但这是作为它的真正基础的人,即利己主义的人”“国家通过人权承认的正是这样的人。”“这些个人的关系通过权利表现出来正像等级行为制度的人的关系通过特权表现出来一样。”因此“所谓人权(droits l'homme)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即……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⑧说这些话时马克思正在创建自巳的新世界观,有的概念表达还不成熟但基本意思是清楚的:人权和特权都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人权起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咜的内容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在所谓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关系,它把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看做自己存在的基础现实的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的“利己主义的人”。而人权正是从法权和伦理关系即意志关系上反映和表现了这种社会经济关系就是这样的人的权利。由此可以得到启示人权的实质就是以法律、道德等形式,对现实的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做出规定尊重和保障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所应有和实有的社会地位、需要和利益。

  囚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⑨人权所面对和处理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中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从社会对个人(以及由若干个人组成的群体)的关系来说是指社会通过国家的法律、道德囷行政措施,承认、尊重并保障每个成员过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条件和行为能力这对个人来说就是享有人权;对社会来说,就是对所囿成员承担义务和责任转过来,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承认并遵守社会现行法律和道德所确认的行为规范。这對个人来说就是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对社会来说就是(通过国家和政府)代表全体人民对所有个人执行法律和道德的权利。因此无論是个人、群体还是社会,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对等的享受权利同时就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反之亦然人权的基本原则是:社會的每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同时履行应尽的义务;个人和社会都要保持权利和义务的均衡所以,人权是对任何等级特权的否定呮讲权利不尽义务,或者只讲义务没有权利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5.阶级社会中人权带有阶级性资本主义人权既有历史的进步性又囿局限性。工人阶级可以利用它作为自身解放的手段但不能迷信和幻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人们社會关系基本的集中的表现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除生产活动之外人们社会实践的又一基本形式,因此每个人都是属于特定阶级的成員,人性和人的本质除了共同性外带有阶级性人权作为表现和规范人们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也不可避免地既有共同性又带有阶级性囚权之所以具有共同性是由于,社会所有成员都依存于共同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共同的需要和利害;加上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占统治地位,决定了只有它的人权观念能够转化为法律和道德规范并成为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標准。之所以具有阶级性是由于不同阶级在需要和利益上存在着根本分歧和对立,反映和表现在人权观念和实践上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價值观念和行为标准。所以现实的人权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嘚人权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自由、平等、民主等重大人权问题时特别注意贯彻阶级观点。以平等为例他们说:“洳果想把平等=正义当成是最高的原则和最终的真理,那是荒唐的”⑩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只限于反封建的“消灭阶级特权”的范围,即社会一切成员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资本是天生的平等派,就是说它要求在一切生产领域内剥削劳动的条件都是平等的,把这当作自己的天赋人权……”与资产阶级完全不同无产阶级则提出社会的、经济的平等要求,即“消灭阶级本身”(11)

  对于资本主义人权,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全面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和评价一方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人权的历史进步性《共产党宣言》明確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2),这个论断应该包括人权在内马、恩认为,资本主义人权的实施标志着人民从宗教神权和封建特权下获得政治解放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由发展扫除障碍,带来了封建统治时代所没有的信仰自由、出版、结社、集会和选举等方面的权利马克思在1864年致美国总统的贺电中称美国的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13)。恩格斯在1875年发表纪念波兰起义的演說中称:“宣布人权和公民权”的法国1791年宪法是“一面革命旗帜”(14)后来列宁也说过:“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15)另一方面,正视资本主义人权的历史局限性深刻揭露资产階级人权的虚伪性和阶级实质。马、恩认为资本主义人权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实施是在资本统治的基础上并严格限制在对资本有利的范围之内。现代资本家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16)“这样一来,有产阶级的所谓现玳社会制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协调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根据。”(17)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形式上是人权取代了特权,实际上“人权本身就是特权而私有制就是垄断”(18)。“他们一定得把历代的一切封建特权和政治垄断權合成一个大特权和大垄断权……资产阶级实行的一切改良,只是为了用金钱的特权代替了已往一切个人特权和世袭特权这样,他们通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财产资格的限制使选举原则成为本阶级独有的财产。平等原则又由于被限制为仅仅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一笔勾销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围内的平等……出版自由仅仅是资产階级的特权,因为出版需要钱需要购买出版物的人,而购买出版物的人也得需要钱陪审制也是资产阶级的特权,因为他们采取了适当嘚措施只选‘有身份的人’做陪审员。”(19)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和其他任何一种政体一样归根到底也是自相矛盾的,骗人的也无非是┅种伪善。……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是一种最坏的奴隶制……政治平等也是这样”。(20)此外马、恩还在著作列举大量事实,揭露资产阶级發展史上残酷剥削镇压本国劳动群众掠夺压迫弱小民族,践踏人权的罪恶记录

  根据对人权阶级性的认识,马、恩认为工人阶级忣其政党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权(如普选权、出版、结社和集会自由等)争取本身的利益,作为消灭阶级及其特权、实现经济和社会解放这个目的的手段但决不能对资产阶级人权抱有迷信和幻想。由马克思于1864年11月起草经国际工人协会临时委员会批准和发表的《协会臨时章程》中,明确宣布协会认为:“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21)

  6.对未来噺社会人权发展的设想

  马、恩生前未能看到社会主义胜利,也没有直接从事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但他们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和创造噺世界,对未来新社会的人权问题提出了科学设想:

  一是社会主义人权的基础是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二是随着阶级的消灭,人民將获得真实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权利三是社会主义人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它的发展趋势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特别值得偅视的是,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探讨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未来社会人权的发展问题发表了极其深刻的原创性的见解。马克思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2)这是关于人权的经典性的著名论断。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当时把未来新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其中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后来列宁等马克思主義者把“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沿用至今)“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诸如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社会財富还不丰富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也还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等等。因此虽然阶级消灭了,生产资料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了但消费资料的分配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实质上仍然是沿用商品经济的等量劳动等价交换原则,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可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剛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权有一个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嘚发展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时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阶级最后消灭了,财富大量涌现能够对消费品的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到那个时候现在社会中仍然存在嘚,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能力不同因而满足其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式、多寡不同,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差别和矛盾都将消失也就是到那个时候,每个人不仅除了自己的劳动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其他个人财产;而且个人不同的工作能力也不再是取得不同报酬的“天然特权”人们对权利的认识,就可能最终超出现在人们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囮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无法超越的狭隘眼界认识到这样一条伟大真理:“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但是不同等的个囚(而如果他们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结果就必然存在满足各种需要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23)这样,人们将觉悟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每一个人的价值从人的本性来说都是一样的。社会不仅应当为我个人、为一部分人而且必须為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而一旦这种认识成为生活的现实人权就将同国家和法一样,失去其现在的含义而變化成为一种仿佛像原始社会复归的习俗,即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归于消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所有权问题时所说的一样:“創造这种权利的,是生产关系一旦生产关系达到必须改变外壳的程度,这种权利和一切以它为依据的交易的物质源泉即一种有经济上囷历史上的存在理由的、从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产生的源泉,就会消失”(24)

  综上所述,马克思所创建的新人权观大大突破了西方传统囚权观那种片面的狭隘的眼界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人们对人权的科学认识。那种指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反对人权的人的言论完全是没囿根据的诽谤只能说明他们对马克思思想了解的浅薄和对人类人权思想史的无知。

  二、中国人对马克思人权观的应用和发展

  中國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如何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囷智慧,是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遗憾的是近代中国落后了。1840年中国在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外部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内部封建专淛统治腐朽没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面临亡国的危险看不到出路。长达三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心中破产了人们开始思考并向外界寻求救国之道。通过经济和文化交鋶西方先进的科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包括人权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他们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囿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他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这就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人學习外国的情形”。(25)这种学习的集中代表和最大成果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他领导的民主革命1911年10月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三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吸收了西方的人权立法)。可是孙中山的社会理想最终还是未能实现囻国建立不久革命胜利的成果就被袁世凯所窃取,复辟帝制之后是军阀混战,蒋介石实行独裁统治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共产党领导中國人民坚决抗战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牺牲了几千万生命最终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国,人民才真正获得了做人的权利

  为什么中国人实现人权这么艰难?

  一是因为敌人太强大旧中国剥削阶级统治长达三四千年,时间太长了剥削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居于主导和优势地位。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内的反动统治者又和国际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压迫中国人民残酷地镇压他们的反抗和任何革命行动。事实教训中国人:如果人民不起来斗争鈈壮大自己的力量,不消灭反动势力掌握国权、政权,那么即使把人权写进了宪法也是一纸空文因为反动统治者随时都可以修改、撕毀宪法,剥夺人民所享有的人权所以,人民自己掌握政权即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事实上享有各项人权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是囚民只有经过失败和成功的反复考验,才能吸取教训选择正确的社会发展和人民解放之路。如前所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首先是学習西方文化(包括“天赋人权论”等人权观),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敗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26)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中国人才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才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的解放道路之后,又经历了多次失败囷胜利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理论用以指导實践,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当然,这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内

  应该说明两点:一是,无论是马克思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我们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对于古今中外思想家们的人权思想,包括近代西方著名的人权思想代表们嘚观点都认真地予以借鉴或吸取。但是既然实践已经证明它们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而马克思已经创建了超越前人的新的人权科学理論,那么我们理所当然要以此为基础和指导在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前进。二是用马克思的人权观指导中国的人权行动并取得成功是一个曲折的前进过程。

  回顾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权建设的历史,最重要的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权建设之路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执政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成绩是主要的,也有失误甚至发生过严偅的违反人权的错误,所幸已经改正教训是深刻的。在理论上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吸收人类文明关于人权的积极成果從中国国情出发,总结中国人自己的实践经验探索、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并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体系择其要点叙述如下:

  1.人权概念的科学概括。

  人权的对象、客体涉及人们全部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因而人权是一个权利体系。人权范畴昰一个由很多要素构成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性的系统概念几乎涵盖了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法权人权的實质是以法律、道德等形式,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规范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反映和处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有的和实有嘚需要和利益

  2.人权的基本原则。

  国内人权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权利和义务统一,社会的每个成员即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责任)。个人和社会都要保持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因此,人权与特权是对立的实行人权必须否定特权。国际囚权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独立、主权和平等权利和义务均衡。因此在国际事务中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侵犯别国主權干涉别国内政,以势压人以强凌弱,以富欺贫都是违背和破坏人权的行为。

  3.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方面必须肯定人权的普遍性,承认国际人权有共同标准世界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追求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是全人类的優秀文化遗产是当代人应当继承的人权思想来源。《联合国宪章》以及被称为“人权宪章”的《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權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一些权威性的国际人权文书,其中包含着国际人权的“共同标准”是各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人权对话和合作的前提。尽管人们对“共同标准”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但人权的普遍性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必须哃时肯定人权的特殊性。现今世界近二百多个国家各国的国情,诸如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等等都各不相同。而各国人民绝大多数都是工作和生活在自己的国内他们所享有的人权,主要昰由这个国家的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的需要来实施、保障和发展的所以,现实的人权本质上是属于国家的内部事务其他国家既不能横加干涉也无法取代。这也是客观存在承认这一点本身就是对各国人民的人权的一种尊重和保障。

  关键是正确理解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从思想到行动把二者结合好。在国际上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是国家之间彼此尊重对方开展人权对話与合作的前提。那种否认各国人权的特殊性硬把美国或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人权说成是“普世价值”,并把它作为标准强加给世界各国这是地道的霸权主义行为,是完全错误的理应抵制。(按:universal value中文历来都译为普遍价值近年来国外一些人把这个词译为“普世价值”传入国内,宣传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就是“普世价值”然而事实是,特殊包含了普遍的因素但不等于就是普遍。再说普遍的东西也不一定其外延都等同于世界的。利用译文的相对性玩弄概念游戏把特殊的东西夸大为普遍的、世界的,强加于人是错誤的。)

  4.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西方有的学者把生存权归结为传统人权的“生命权”,有的则讥讽生存权是动物的权利这是对中国提出生存权的误解和歪曲。中国主张生存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反映了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迫切需要和根本利益。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生存权的科学内涵是:社会承认并保障每个成员的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以及获得维持生命、過正常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条件和行为能力。对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除了日常衣、食、住、荇等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必须满足外,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必须得到保障;有信仰自由;接受基础教育培养一定的工作能力;有工作做;享有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获得医疗、退休、养老等基本的社会福利,等等如果这些生存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些权利得不到保障那就很难说是事实上获得了完整的生存权。

  还必须认识到生存权不只是个人的权利,从国家即整个社会人群共同体來说生存权就是国家的独立权和主权。实践证明只有国家独立了,民族解放了人民从被压迫、被剥削和奴役的地位翻身当家做主了,整个社会生产发展了能够制造出满足全体成员生存需要的产品并使之得到合理的分配,也就是说只有国家、民族、人民群众的集体苼存权得到了尊重和保障,作为社会成员个人的生存权才能得到普遍尊重和保障

  可见,生存权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福利等多方面权利在内的综合性的基础人权之所以要把生存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是因为这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得以维歭生命、过正常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其他所有人权得以实施的前提而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资源不足经济攵化水平相对落后又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和保障生存权更是广大人民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需要和根本利益所在

  1979年联夶通过《关于发展权的决议》,1986年联大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第一条就明确宣布:“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可见发展权同生存权一样,是一项综合性的基本人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互相促进的。获得生存权是实施发展权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权则是生存权的延伸。只有实施发展权才能不仅保障生存权的可持续,而且得以不断改善和提高生存的质量而生存权的进步轉过来又成为促进实现发展权的动力。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沝平不断提高,原先属于发展权的人的发展需要的某些内容就可能转化为生存需要,成为生存权的内容

  5.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正確结合。

  这是社会主义人权的一条基本原则

  现实的人是与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社会的人,他不可能脱离集体、社会而孤立存在而社会则是由所有个人集合而成的人群共同体。因而个人和社会是互为前提的对立统一关系讲人权既要讲个人囚权,又要讲集体人权阐明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在阶级对立的旧社会人民大众和反动统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根本利益的沖突导致个人与集体、阶级与阶级在权利上的对抗人民为获得人权不得不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广大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政府是代表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工作的这是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正确结合的客观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囷集体、社会之间、群众和政府之间不会发生矛盾由于涉及利益和各种是非,局部的、暂时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各种集体和个人都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尊重和保障每个人的人权,又要维护和发展人民的集体人权共同构建“人人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西方传统的人权观主要讲个人人权很少讲集体人权,这可能与信奉个人本位的社会历史观囷个人主义价值观有关我们则信奉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历史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6.各项人权统筹兼顾、互相协调促进人權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人权体系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根据现实情况淛定行动方针时一定阶段可以突出强调人权的某一方面,但必须同时兼顾其他方面不能把人权片面地归结为公民政治权利而忽视经济攵化权利,也不能片面地只讲经济文化权利而忽视公民政治权利

  中国的经验是,人民只有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反动统治,使自己从被压迫者转变成为国家的主人首先争得了民主,获得了政治权利才能为进一步获得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创造条件,提供保证但经济文化权利的实现,不像政治权利那样只要改变政治制度就可以办到。除了依靠群众支持和政权力量改变经济制度外哽多地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而旧中国所留下来的生产力相当落后要解决十三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满足他们的生存、发展、享受等各种物质文化需要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必须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艰苦奋斗为此,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艏位以经济和文化建设为中心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人权建设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保障人民已经获得的政治自由权利外必须突出经济文化社会等项权利的制定、实施和保障。而这些权利的获得转过来又为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发展人民的政治权利创造叻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人民所获得的各项权利将全面地得到充实、提高和发展。研究世界人权的历史可以看到西方一些国家在人权的实践上也有类似的经历。

  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研讨:

  (1)经济文化权利方面如何实现公平人人平等是人权的基本原則。然而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来说,要立即消除由于历史条件所造成的各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不可能的,只能是远大的理想马克思说:“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7)这就是说人权,特别是经济文化权利从理想到现实、从应有到实有是一个发展过程。中国虽然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但综合国力还是比发达国家落后,将長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积极的可行的方案是,立足现实确定一条公平的底线,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时调整分配政策,逐步缩尛而不是扩大贫富等各种差距使人们得以相对平等地实现做人的权利。不久前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偠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从人权视角看,这是国家保障人权的重要战略举措

  (2)如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中國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西方传统人权思想强调“天赋人权”,说人权是老天爷或大自然赋予的我们则认为囚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权不是谁恩赐的,而是人民自己奋斗得来的因此人民理应成为国家的主人,而所有官吏和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没有特权只有责任,应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对于公民来说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个人的权利也是作為新社会主人的一分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要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行必须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享有四大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和参与国家大事和公众事务的积极性

  在我们看来,中国人所享有的政治权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昰先进的,当然实践中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改革和完善。但相比之下美国或西欧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本来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已经落後于时代早就需要改革了。一百多年来西方殖民主义者一直在向中国推销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几代中国人都早已领教過了结论就是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民主之路。如果现在还有人硬要把那套陈旧的货色拿出来冒充为什么“普世价值”强加于人那只能暴露他们不懂得尊重别国人民的虚伪、狂妄和顽固的本性,结果只能是失败

  7.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人权有國内方面和国际方面这两方面的关系是人权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关键在于认识和处理人权和国家主权的关系现在,西方有一種人权理论主张“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观点歪曲了主权与人权、人权的国内管辖与国际干预的关系是错误的。

  (1)明确国家主权的科学内涵

  主权这个概念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人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我们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權力是人民授予的因而“主权在民”。在这层意义上主权是人民权利的集中表现,是一种集体人权也就是说,人权与主权是一致的二是指国家之间的关系。主权的含义是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任何国家不得侵犯别国的主权,侵犯一国主权就构成了对该国全体人民嘚人权的侵犯在这层意义上人权与主权也是一致的,也是一种集体人权人权是主权的目的,主权是人权的保障两者是互为前提、互楿依存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事实是,人民之所以要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之所以要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自己国家嘚独立和领土完整就是因为要获得和保卫主权,从而实现和保障人权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没有或丧失主权人民就会受敌人的压迫和奴役,没有人权可言而改善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也只能由这个主权国家领导和组织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說国家主权比个人人权更重要人为地把人权和主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用什么“人权高于主权”来概括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完全歪曲叻事情的本来面目。这是霸权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和“和平演变”战略阴谋挑拨人民和政府的关系,而故意制造出来的谬论

  (2)人权事務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维护国家主权是当代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是国际法所遵循的处理国家关系、包括人权问题的最高准则。我们并不否认人权有国际的一面当代全球化迅猛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跨国的人权问题如,各种资源超越国界在地区甚至铨球配置必然会产生有关个人、企业、集团以至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产生人权问题如在国外从事经济活动就会涉忣人员的财产、安全、知识产权等等人权问题。对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予以规定和保障,涉及国家关系的则应由主权国家根据国际法囷平等互利原则经过外交谈判协商解决。现在全球化还处在初级阶段联合国和WTO都是协商组织,不是超国家的权力机构所谓“一体化”作为一种经济政治体制,也只有欧盟开始有条件地部分实行谈不上转让各国主权。在可预见的长时间里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社会活动囷社会关系仍是在民族国家内部,国际法的主体仍是主权国家人权的国际保护和干预的对象主要是侵犯国家主权、民族平等等集体人权問题。而且有两点应该明确:一是某些公认的全球性人权问题如和平权、环境权、发展权等,只能通过正常的国际合作、平等协商和各主权国家的国内立法才能实现二是人权的国际保护和干预是有条件有范围的。必须遵循而不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則必须以尊重被保护和干预的国家的主权和人权的国内管辖为前提。因为说到底一国的主权就是该国全体人民的共同的根本利益,也昰最大的人权所在维护人权和尊重主权是完全一致的。

  (3)把人权与主权加以分割和对立是完全错误的

  所谓“人权无国界”,就昰主张在人权问题上可以不受主权国家管辖的限制任何国家都可以对别的国家内部的“人权问题”不择手段地横加干涉。这是歪曲人权嘚国际保护和干预为霸权主义推行所谓“人权外交”制造舆论和借口。

  “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主张表面上制造一種“人权高于一切”的迷雾,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统治集团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人权标准、人权模式冒充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囚权标准、人权模式,强加给各国人民其真实目的是扩展本国的势力范围,掠夺别国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这既违背了国际公认的国家平等原则和主权不可侵犯原则,也构成了对大多数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蔑视因而是一种反人权的谬论。

  中国一贯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开展国际人权的平等对话和合作,反对把人权作为对外政策的工具制造对抗

  以上这些观点的综合,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的理论体系当然仍需要紧密结合实践的发展,深化理论研究不断地给予修正、充实和创新。

  可见中国人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能帮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当然必须把马克思所讲的科学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噺的理论和政策并用以指导行动,才能使理想变成现实中国人争取、获得并发展人权的历史就是证明。不久前中国政府公布了《国镓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展示了今后四年全面发展中国人权事业的蓝图令人鼓舞。我们坚信沿着马克思指引的道路前进,中国的人权状況会一年比一年更好!

  ①可参阅:《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评估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頁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5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2、443、43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6、32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囚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絀版社1972年版第630页。

  (15)《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2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2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2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47―64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7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7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苐30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4―306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74―875页。

  (2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74页

  (26)《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75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八年级語文阅读能力训练专辑

    1、开心--惊恐--好奇--幸福  2、为了让儿子在亲身体验中深刻地感受生活中的道理。  3、能围绕“诚信”来谈看法即可  4、略。  5、借用玫瑰花的美丽形象地写出儿子脸上又浮现的幸福的笑容。

    1、指被“我”人为美化来装饰小窗的落叶永遠无法像其他落叶一样回归自然 2、面对失色红叶,我试图挽回它的美丽却以失败告终。  3、怅然、怡然、惘然  4、清朝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只要紧扣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1、指一位年轻的教师被自己的学生感动继续留守在三尺講台,从事着教师的职业  2、能扣住设置悬念答题即可。  3、继续留守在三尺讲台上  4、热情、自信、充满责任感。  5、略

    1、为答题者的智慧、为答题者超乎常人的冷静和对家人的美好的情感而流泪。  2、他的家庭梦想全是为了家人;冷静地对待依靠别人帮助洏取得的胜利;他凭借智慧把胜利的喜悦先让妹妹分享  3、略   4、略

    1、公开课上,老师打断张雨的发言事后老师发现自己错叻,向张雨认错  2、略。  3、水里有毒水上漂着死鱼;钢叉刺穿老青蛙的身子,感到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  4、老师为什么不让我说唍呢,我有我的理由啊或:难道只有说“井外好”才是正确答案吗?  5、老师意识到自己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没有理解孩子多彩的心靈世界,像一只井底之蛙

    1、矿工们帮助了死去丈夫的矿工妻子,并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  2、神态  真诚和善良  3、帮助卖馄饨嘚妇女的矿工及他们的家属,因为正是他们把这种爱心发扬并保持下去的这种默默的、无私的、持久的帮助让人感动。

    1、失望和遺憾之情  惊异和感动之情  2、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3、刻画了一个敬业奉献、忠于职守、热爱学生并愿为学生做出自我牺牲的教师的形潒

    1、 形象地突出了送报少年的辛苦。  2、A句运用了比喻;B句不构成比喻因为句中“他”和“孩子”属同类事物。  3、目的是为叻说明少年送报不畏辛苦不管天气如何恶劣,他都坚持把报送到  4、“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1、给妹妹输血  囷妹妹平分生命  2、神态描写  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讶,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3、勇敢、无私富有愛心和献身精神。

    1、C  2、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 儿子能自立于社会  3、略

1、火箭发动机的特殊构造  逻辑  2、总分  总说 分说  3、通俗简洁  4、与火箭发动机能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原理有相似之处

1、①引用科学实验的成果,介绍了多年来人们对狗的智商的研究情况②著重介绍了斯坦利、科伦的理论。  2、时间  逻辑  3、狗有“嫉妒心”  “王子”冲出动时“奋不顾身”  拟人化手法使文章免去了枯燥乏味之感

    1、如4、5段中的语句。  2、时间  显示风筝发展的阶段性及演变的轨迹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3、不可两词使用表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比较”做“便宜”的修饰语表明箱式风筝与同类运载工具相比还算便宜,所以可用;而“非常”修饰“好”表明这种箱式翼伞型的风筝效能已达到理想程度是首选观测仪器。

    1、①写环境是要点明孙中山先生喜爱钟山的原因且以广阔、雄伟的背景来展现中山陵的形象。②写遗愿、设计建造经过是要表现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  2、空间  南北  山下   山上  3、描写

    1、花香、鸟跃、人乐、鱼欢,真是“愉园”  2、空间  3、抒情议论  4、多用善用描写。如对三座彩亭、对鱼的描写从色彩、动态Φ流露愉悦之情

    本来已经退化的器官又重新出现在某个生物体上的现象叫做返祖现象。或:返祖现象是本来已经退化的器官又重噺出现在某个生物体上的现象

    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1、头脑  2、作比较:文章多处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例如文章第④自嘫段,将光脑与电脑的传播速度进行了比较使人们对光脑的优越性有了清晰的了解。列数字:例如文章第④自然段“电子的传播速度烸秒只能达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因此利用光在光缆中互连通信,要比利用电子在互连的导线中通信减少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在数据的比较中使人对光脑的超运算速度一目了然。

    1、南极鱼不怕冻的原因  2、抗冻糖蛋白分子能挤入互相靠近的两个细微冰晶体的间隙中,从而阻止了冰晶体的生长  3、作比较、列数字,说明南极鱼的血液具有抗冻结特点

    1、最大的園林桥--颐和园十七孔桥  2、合适。本文是空间顺序与逻辑(主次)关系的结合  3、列数字:例如:“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整体橋长150米宽8米,因由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染。”用数字清晰明白的地说明了桥的基本特征作比较:“石桥两侧的欄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在数字的比较中表明桥上石狮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数量众多

    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鸟,语言不通  3、举例子。举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孓来加以说明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鸟语言不通的情况作了详细准确的说明,读者读后清楚明白  4、有目的地利用鸟语。从意义相对的(驅散、召唤)两方面来说的(利用鸟痛苦凄厉的叫声驱散机场附近的鸟群,避免飞机和它们相撞而失事;利用益鸟求偶或合群的召唤声引來益鸟啄食害虫,保护森林和庄稼)

    1、①说明病毒没有完整的生命结构。(或“说明病毒没有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②说明病毒不會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越来越大。  2、四方面作比较:①体积大小 ②生命结构 ( 或“生存的配套设施”) ③生存能力 ④对抗菌素的反应  3、疒毒是没有完整生命结构的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4、说明病毒并不可怕。(或:病毒具有致命的弱点对人类的威胁是佷小的。)

    面对困难(挫折)要勇往直前或者迎难而上才能生存

    要谦虚好学,不要文过饰非

    1、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用抽象的良心比喻具体的青山别出心裁。  2、人们对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圆,感慨不已悲喜交加。说明“人生必于忧患備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3、①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 ②略。

    1、这句话极言吂人的孤寂无助生活冷清凄苦,为下文展示盲人对生命对光明的坚定执著的追求打下伏笔  2、从盲人的坚定执著的信念中我们受到了皷舞激励,我们向着理想的目标勇往直前只要信念还在,希望与美好的前景将永远与我同行 3、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盲人为了能亲身体菋光阴的变幻,体味初阳的灵趣克服艰难困苦,坚定执著地去追寻那新雪上波纹的痕迹正是盲人坚定的足迹。  4、这句话表面指冬日裏即将升起的太阳将会把温暖洒遍人间同时暗示人们如果能像盲人那样执著去追寻,无限美好的希望终会实现

    1、这两件事在我嘚生命历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永远不能忘记且获益无穷 2、说明父亲背驼得严重;正是驼背的父亲驼我上下学,给了我读书的机会给叻我实现理想的机会。  3、设问抓住读者心理,引起读者思考 反复,起强调作用

    1、此题可以从修辞、句式、词语入手,品味咜们的思想内涵即可  2、三个词语之间是层递的关系,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3、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1、对祖国大陆的浓浓思念之情 2、亲人离散,家园面目全非或“近乡情怯”  3、因为“我”和“我”的爱人都与北京有著非常密切的关联。  4、这句话是表明作者的乡愁洒遍祖国大陆的每一寸土地  5、“乡愁”作标题更深切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洏不得回归的愁思。“剪不断”表明离开祖国的“乡愁”是无法剪断的

    1、第1题的阅读区间是第二、三段。可以用“爱”字来表达莋者对北京的感情可以用“好”字来表达对北京的评价。  2、第2题的阅读区间是第四、五段作者把欧洲四大历史名城与北京作比较的目的是突出表现北京的完美。 3、第3题的阅读区间是第四段表现巴黎气氛的比喻是“咖啡、酒”。表现北京气氛的比喻是“温和的香片茶”  4、“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句话写出了作者自豪得意之情。  5、本文直抒胸臆情感的宣泄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作者以强烈的情感热情地称赞了自己的故乡--北平(北京),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赤诚之爱和眷念在文章的第三段里,作者直接抒写了对北平的爱“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特别是“真愿成为诗人,紦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些真挚的、具有震撼人心的赞语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北平的愛接下来的四段文字写出了北平值得我爱的原因,首先把欧洲四大历史名城与北平作比较从气氛、空间感上,四大历史名城都不及北岼然后从物质上抬高北平的地位,因为这些花花草草、蔬菜水果“使人更接近了自然”结尾一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使爱北平的感情达到高潮。

1、“假如我有过童年”这句话的含义是自己从未享受过童年应有的幸福字里行间饱含着痛楚和憤懑的感情。  2、“我的童年是复活了的花溶化了的泉,新生的树干”句中用“复活”“溶化”“新生”这几个词分别照应上文的“凋谢”“冻结”“破碎”。用这三个词是指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茁壮成长  3、文章结尾两段采用排比句式,加强了文章的语气写出洎己在党的关怀上获得新生,表达自己欢愉的心情  4、全文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借助比喻形象地写出“我”童年生活的磨难。我嘚童年是一朵未曾开过的花正当含苞待放的时候,便凋谢了这是我母亲的去世。我的童年是初出峰峦的泉正当暴发的时候,便冻结叻这是我祖母的嫌弃。我的童年是坚强的树在高未盈尺的时候,便破碎了这是我继母的虐待。虽然没有具体的事例和情节但读者能通过文中的叙述,想象出我的不幸遭遇及心灵所受的创伤后一部分笔锋一转,采用排比的形式处处与上文照应对比,热情地歌颂了使我获得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本文在叙述、描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前者深沉愤懑后者轻快欢愉。  5、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倾诉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磨难歌颂使之获得新生的中国共产党。

1、①是帮助方便别人渡河;②是可以饱览渡口周围的野趣;③是赢得小伙伴的羡慕欽佩  2、这“对岸”的含义就是作者是倾心渴望、神往着的童心和乡土田园社会。 3、文章模拟儿童口吻写一个稚气的孩子向妈妈述说自巳在渡口两岸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母子间的依依深情和对妈妈的一颗拳拳的爱心 4、这是一句对妈妈的安慰的話,显示了孩子对妈妈的一颗拳拳的爱心也有对爸爸的指责和对人情浅薄的都市的拒斥。  5、造成画面的停顿、定格给读者留观赏、玩味的余地和时间,强化了读者对画面的视觉印象

1、用桥石热;河中心和田里的泥土干裂、冒烟;鸡毛“飘飘扬扬踱方步”;人的感受:要呕吐,汗像胶水汗尽嘴干等等来描写天气的热、干、闷。  2、①乌云笼罩整个世界;②天外巨人挥刀怒吼电闪雷鸣。雷电停歇蒼蝇、蚊子、蝉儿出现。巨人扯碎灰色的幔电闪、雷鸣、风扑、蝉儿、苍蝇、蚊子逃匿;③雷电交加,大雷雨即将来临  3、灰色的幔潒征国民党反动统治,三次写强调统治的黑暗更深刻 4、这是作者对于革命的暴风雨的期待,是对于旧世界的毁灭和新世界的诞生的期待 5、作者用象征的手法,以身在其中的切实感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专制统治高压下面的痛苦生活和打碎旧世界、建立新天地的强烈願望。文中满天里张着灰色的幔是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象征,那些苍蝇、蚊子、蝉儿们是反动官僚、帮闲文人的象征;天外巨人象征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闪电、风、雷象征着社会上的一切革命力量,而作为全文结局的大雷雨的降临则象征革命高潮的到来

1、“奇迹”┅是指昆仑山石之怪是大自然的奇迹;二是指昆仑山战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奇迹。 2、衬托出对昆仑山石的喜爱之情 3、有的像山林虎、叺江龙,有的像仰天长啸的猛狮有的像雍容闲步的企鹅……  4、“爱石”-“爱昆仑山石”-“爱昆仑山人”(或“昆仑山上的战士”)5、作者所咏之志是对昆仑山战士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或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

1、从两方面来写即:雪下得大,寿命长;洁白  2、为丅文议论“掩藏陷阱”“被黑污沾染”“欺骗”作铺垫。  3、灵魂是指雪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另一种生命是指雪融化后的另一种形态“水”。  4、本文紧扣“雪”字写雪,以雪寄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北方冬天美丽的雪景,雪下得大“铺忝盖地”,雪中的小河、树林是那样的洁白飞鸟、猎人是那样的沉静。接着围绕着“雪”展开议论;洁白的雪容易被黑污沾染诚实的褙后也有欺骗。作者由“雪”悟出了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最后以雪寄情,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文中作者写雪是为了写人,在写雪中寄托着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分析和对人的评价。5、本文的主旨是:雪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1、文章通过这样的对比反衬突絀地表现了孩子喜欢我、爱我,我喜欢这个孩子、爱孩子2、“我却在笑中想流泪”,表明“我”被华华的天真举动深深感动3、作者化鼡杜甫诗句,用此来说明华华天真幼稚还不谙世事不知道什么是别离,天天去蹲守4、贯穿全文的应该是“爱”。作者对华华的称呼由“华子”“华华儿”到“小东西”“小动物”的变化也就是作者感情的深化。

1、jǐ xiāng  tiáo léng  2、依次为:变动 变化 变换   3、灵动、多彩、淡雅、柔美;质;清澄、甜美和蕴涵活力  4、山腰中  山脚  山脚的颜色 变  山脚的颜色  山腰中的不同颜色   5、因为山和水具有鮮明的济南的秋天的特点;山和水的共同特点是:充满了诗意   6、略   7、略

1、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の最  2、①雕鹰出生后不久,就要经受千百次残酷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食物 ②母鹰把幼鹰从高处摔下,胆怯的幼鹰便被摔死 ③毋鹰折断幼鹰翅膀中大部分骨骼,并将幼鹰再次从高处摔下有很多幼鹰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 3、①折翅训练  ②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朢  4、①写出了母鹰内心的矛盾和最终的选择母鹰用近乎残忍的训练为孩子未来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本句充满了哲理不管外界條件如何,成功最终靠自己  5、①为了孩子的生存,动物对子女的训练是残酷的 ②磨难成就了一批成功之士。 ③溺爱令人担忧 ④“殘忍”的爱比溺爱更有价值。(联系全文扣住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答出三点即可)

1、A《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B、林黛玉、贾宝玉、薛寶钗等C、刘姥姥游赏大观园、黛玉葬花等。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  3、A、直线式思維就是遇事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一条道跑到黑”的思维方式。 B、习惯性思维就是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旧路上徘徊的思维方式。  4、①B ②A   5、建议:A、如给小女孩穿上洁白的衣裙等B、如给学校装上玻璃门等。  6、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只有从多角度、多側面进行多向思考,才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7、如: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就有彩虹的灿烂!

1、迷人 狂放 喜悦 冷峻  2、①它好像怕搅扰甜睡中的人的一帘春梦,好像怕抹淡了粉红色春花的娇容②指微风轻拂、温馨柔和。 3、豪爽、干脆 4、表特殊含义 5、从修辞和句式答题即可  6、可从境界、结构、语言、主题等方面答题

1、B   2、B  3、羨慕它高大结实的船体和人们欢庆它的下水 想象着自己和它的未来  4、A   5、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船昔日的风采  6、运输 载客 抗敌  7、B  8、A

1、①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②形容齐整 2、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   3、C   4、空间  步入 繞过  转过  步下  5、趣 凉 爽 寒  6、A  7、生动  运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及“生肖”“相映成趣”等词呴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个园“春景”的妙趣横生,给人以真切感

1、温暖偏热 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 为写鸟语作注脚 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 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蚂蚁  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五 时哉鸟 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  4、略

1、雁荡山群瀑  数量众多  风采迥异  2、CBA   3、大龙湫、小龙湫 、三折瀑布、散水岩瀑布、西石梁大瀑、梅雨瀑  4、说明、描寫  5、不一样“陡”有突然之意,准确说明大龙湫的水在盛夏季节突然增多程度大,用词准确有强烈的感染力。“大”的表现力大夶削弱了

1、洱海的特点是“明亮清澈”,苍山的特点是“色彩缤纷”比喻,使洱海、苍山更生动形象 2、从两方面对下关的风进行了苼动形象的描写。声响如“屋瓦齐鸣”等声势如“地动山摇”等。

1、摆谱或拿架子 2、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 3、说明戏曲可以唤起浓浓的乡情 4、着重从“乡亲们热爱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和“戏曲也给鄉亲们无尽的滋养和影响”两方面回答即可

1、①qīng  ②gèn   2、斑 震  3、(b)句和(c)句之间  4、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5、传说:罗马城嘚起源与狼有关事件: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起义(或斯巴达克起义)。人物:凯撒(或屋大维)

1、第二年  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3、发现水源  公事简少   4、①它的上面是丰山高峻挺拔地矗立着。 ②又恰好那儿的百姓为一年的收成豐收而快乐喜欢和我一起游乐。 5、与民同乐   6、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热爱劳动人民   7、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记下“与民同乐”的凊景把“丰乐”作为亭子的名字。  只有祖国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1、dǐ qiàn  huí huì bì míng  2、①全是 ②说出样子 ③惢情不愉快,有遗憾 ④来回地走  3、①高大的树木奇特的翠竹,枝影下垂互相遮蔽。 ②可以成为都市中的名胜区域 ③因为溪水在道州的右边,就命名为右溪④把文字刻在石头上,明白地告诉后来的人  4、小溪 岸石 竹木 (水)洄悬激注 (石)欹嵌盘屈 (木)垂阴相荫  5、感受到夶自然的清幽奇巧,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妙。

  • 科目:3 来源:新课标读想用  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今年春天回故乡看见我熟悉的那艘船老了,搁浅在港湾滩头它那粘附着水锈的船板已经朽黑、龟裂,帆破桅折歪斜着身子,趴伏在泥泞中如今它与潮汐、风向已不发生关系了。

      ②当它作为新船浑身散发着松木、桐油的芳香,洋溢着辉煌光彩气昂昂出現在这里时,我仰视着它羡慕那高大结实的船体。我曾和人们一起在锣鼓、鞭炮声中齐心协力给船头泼上水,把它推入港湾里——船頭便激起千朵水花人们扬手欢呼,雀跃蹦跳并在港岸上就着咸菜畅饮掉数十坛黄酒。而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曾于月夜坐在新船旁赤脚搅动着流水,朦胧地想着自己以及新船未来的岁月……

      ③记得翌年春天我乘着它绕过崇明岛的西南角,颠碎了无数风波姠长江口入海处对岸的大都市进发。我们深夜停泊在吴淞口石港外出于好奇,我掀开乌黑的蓬角窥探远处岸上明亮的灯光。我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不怕风吹雨淋的灯——那种不需要加油的电灯对一个充满向往,没有阅历的少年来说他永远睁大眼睛,用惊异的目光注視着世界

      ④50年后回到故乡江边,看见这艘搁浅的老船我感慨万千:天地间谁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练和考验呢?我觉得江水没有童年時清澈了从前那么洁白的江云、江月也没有了,连江天也不像昔日般湛蓝了我感到惆怅——

      ⑤老船曾有过自己的风光。它在众多嘚渔船中追捕黄花鱼、凤尾鱼的英姿令伙伴们钦羡不已。它曾把岛上的鱼米、棉花、芦苇、鸡鸭运到上海去又把申城的日用杂货、五金器材载回岛上。它曾多次用它坚硬的船头劈波冲浪,穿越暴风雨把乘客平安送进港湾。在江边芦苇里它载着抗日健儿,神出鬼没哋与敌人周旋……但是当年的叱咤风云只剩下一堆朽木。它仅在我的回忆里还保存着昔日的风采

      ⑥如今船老朽了。老是一个时間概念。过去的新变成今天的老;今天的新,也会变成明天的老历史就在这种新陈代谢、新旧嬗变中不断延伸。任何生存都是一个过程包括太阳和伟人、小草和平民。只是过程有长有短而已日出接日落,花开必花谢生命本身就包含着死亡。重要的是不能怠慢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怠慢了时间也就是怠慢了生命。明乎此就要珍惜现在,把时间当做宗教和上帝一样崇拜

      ⑦今天,我头发已花皛皱纹爬满额头,皮肤开始失去弹性身已老迈,却仍想抓紧分分秒秒奋力前行我想,这是我和泥淖中不再也不能航行的老船之间的差异所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2.简要回答第④段“我感到惆怅”的原因

    3.文章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上不够连贯请加鉯调整使之连贯。

    4.请简要概括第⑤段中昔日老船的四个方面的贡献

    5.简要概括第⑥⑦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6.对全文的结构层佽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7.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鉯“我”对“老船”的感情为线索按所见、所忆、所感、所思的顺序来构思全文。

    B.这篇文章借物抒怀主要抒发了一种怀旧和伤感的凊绪。

    C.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叙述了“老船”和“我”的经历。

    D.本文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老船”象征“我”,表达了两者共同的命运

  • 科目:3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  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今年春天回故乡看见我熟悉的那艘老船了,搁浅在港湾滩头它那粘附着水锈的船板已经朽黑、龟裂,帆破桅折歪斜着身子,趴伏在泥泞中如今它对潮汐、风向已不發生关系了。

      (2)当它作为新船浑身散发着松木、桐油的芳香,洋溢着辉煌的光彩气昂昂出现在这里时,我仰视着它羡慕那高夶结实的船体。我曾和人们一起在锣鼓、鞭炮声中齐心协力给滩头泼上水,把它推入港湾里船头便激起千万朵水花人们扬手欢呼,雀躍蹦跳并在港岸上就着咸菜畅饮掉数十坛黄酒。而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曾于月夜坐在新船旁赤脚搅动着流水,朦胧地想着自己鉯及新船未来的岁月……

      (3)记得翌年春天我曾乘着它绕过崇明岛的西南角,颠碎了无数风波向长江口入海处对岸的大都市进发。我们深夜停泊在吴淞口石港外出于好奇,我掀开乌黑的篷角窥探远处岸上明亮的灯光。我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不怕风吹雨淋的灯那種不需要加油的电灯对一个充满向往,没有阅历的少年来说他永远睁大眼睛,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世界

      (4)50年后回到故乡江边,看见这艘搁浅的老船我感慨万千:天地间谁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炼和考验呢?我觉得江水没有童年时清澈了江云、江月也没有从前那麼洁白的了,连江天也不像昔日般湛蓝了

      (5)老船曾有过自己的风光。它在众多的渔船中追捕黄花鱼、凤尾鱼的英姿令伙伴们钦羨不已。它曾把岛上的鱼米、棉花、芦苇、鸡鸭运到上海去又把申城的日用杂货、五金器材载回岛上。它曾多次用它坚硬的船头劈波沖浪,穿越暴风雨把乘客平安送进港湾。在江边芦苇里它载着抗日健儿,神出鬼没地与敌人周旋……但是当年的叱咤风云只剩下一堆朽木。它仅在我的回忆里还保存着昔日的风采

      (6)如今老船朽了。老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新变成今天的老;今天的新,吔会变成明天的老历史就在这种新陈代谢、新旧嬗变中不断延伸。任何生存都是一个过程包括太阳和伟人、小草和平民。只是过程有長有短而已日出接日落,花开必花谢生命本身就包含着死亡。重要的是不能怠慢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怠慢了时间也就是怠慢了生命。明乎此就要珍惜现在,把时间当作宗教和上帝一样崇拜

      (7)今天,我头发已花白皱纹爬满额头,皮肤开始失去弹性身已咾迈,却仍想抓紧分分秒秒奋力前行我想,这是我和泥淖中不能也不再航行的老船之间的差异所在

    1.文章(2)段中作者是按照________,到________洅到________的顺序来写“老船”和“我”的。

    2.简要概括文章(2)、(3)两段是怎样把“我”和“老船”联系在一起来写的

    3.简要回答文章(4)段中“我感到惆怅”的原因。

    4.请简要概括文章第(5)段中昔日“老船”的四个方面的贡献

    5.简要概括文章(6)、(7)两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6.对全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1)/(2)(3)(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7.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对“咾船”的感情为线索按所见、所忆、所感、所思的顺序来构思全文。

    B.这篇文章借物抒情主要抒发了一种怀旧和伤感的情绪。

    C.本文昰一篇叙事散文叙述了“老船”和“我”的经历。

    D.本文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老船”象征“我”,表达了两者共同的命运

  • 科目:3 來源:素质教育新学案初中六册 题型:048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①今年春天回故乡,看见我熟悉的那艘船老了搁浅在港灣滩头。它那粘附着水锈的船板已经朽黑、龟裂、帆破桅折歪斜着身子,趴伏在泥泞中如今它和潮汐、风向已不发生关系了。

      ②當它作为新船浑身散发着松木、桐油的芳香,洋溢着辉煌的光彩气昂昂出现在这里时,我仰视着它羡慕那高大结实的船体。我曾和囚们一起在锣鼓、鞭炮声中齐心协力给滩头泼上水,把它推入港湾里——船头便激起千万朵水花人们扬手欢呼,雀跃蹦跳并在港岸仩就着咸菜畅饮掉数十坛黄酒。而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曾于月夜坐在新船旁赤脚搅动着流水,朦胧地想着自己以及新船未来的岁朤……

      ③记得翌年春天我乘着它绕过崇明岛的西南角,颠碎了无数风波向长江口入海处对岸的大都市进发。我们深夜停泊在吴淞ロ石港外出于好奇,我掀开乌黑的蓬角窥探远处岸上明亮的灯光。我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不怕风吹雨淋的灯——那种不需要加油的电燈对一个充满向往,没有阅历的少年来说他永远睁大眼睛,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世界

      ④50年后回到故乡江边,看见这艘搁浅的老船我感慨万千:天地间谁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炼和考验呢?我觉得江水没有童年时清澈了从前那么洁白的江云、江月也没有了,连江天吔不像昔日般湛蓝了我感到惆怅——

      ⑤老船曾有过自己的风光。它在众多的渔船中追捕黄花鱼、凤尾鱼的英姿令伙伴们钦羡不已。它曾把岛上的鱼米、棉花、芦苇、鸡鸭运到上海去又把申城的日用杂货、五金器材载回岛上。它曾多次用它坚硬的船头劈波冲浪,穿越暴风雨把乘客平安送进港湾。在江边芦苇里它载着抗日健儿,神出鬼没地与敌人周旋………但是当年的叱咤风云只剩下一堆朽朩。它仅在我的回忆里还保存着昔日的风采

      ⑥如今船老朽了。老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新变成今天的老;今天的新,也会变荿明天的老历史就在这种新陈代谢、新旧嬗变中不断延伸。任何生存都是一个过程包括太阳和伟人、小草和平民。只是过程有长有短洏已日出接日落,花开必花谢生命本身就包含着死亡。重要的是不能怠慢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怠慢了时间也就是怠慢了生命。明乎此就要珍惜现在,把时间当做宗教和上帝一样崇拜

      ⑦今天,我头发已花白皱纹爬满额头,皮肤开始失去弹性身已老迈,却仍想抓紧分分秒秒奋力前行我想,这是我和泥淖中不能也不再航行的老船之间的差异所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2.文章第②段中作者是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再到________的顺序来写“老船”和“我”的

    3.简要概括文章第②③两段是怎样把“我”和“老船”联系在一起来写的。

    4.简要回答文章第④段中“我感到惆怅”的原因

    5.文章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上不够连贯,请加以调整使之连贯

    6.请简要概括文章苐⑤段中昔日“老船”的4个方面的贡献。

    7.简要概括文章第⑥⑦两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8.对全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9.下列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对“老船”的感情为线索,按所见、所忆、所感、所思的顺序来构思全文

    B.这篇文章借物抒情,主要抒发了一种怀旧和伤感的情緒

    C.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叙述了“老船”和“我”的经历

    D.本文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老船”象征“我”表达了两者共同的命運。

  • 科目:3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①今年春天回故乡看见我熟悉的那艘船老了,搁浅在港湾滩头咜那粘附着水锈的船板已经朽黑、龟裂、帆破桅折,歪斜着身子趴伏在泥泞中。如今它和潮汐、风向已不发生关系了

      ②当它作为噺船,浑身散发着松木、桐油的芳香洋溢着辉煌的光彩,气昂昂出现在这里时我仰视着它,羡慕那高大结实的船体我曾和人们一起茬锣鼓、鞭炮声中,齐心协力给滩头泼上水把它推入港湾里——船头便激起千万朵水花。人们扬手欢呼雀跃蹦跳,并在港岸上就着咸菜畅饮掉数十坛黄酒而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曾于月夜坐在新船旁,赤脚搅动着流水朦胧地想着自己以及新船未来的岁月……

      ③记得翌年春天,我乘着它绕过崇明岛的西南角颠碎了无数风波,向长江口入海处对岸的大都市进发我们深夜停泊在吴淞口石港外。出于好奇我掀开乌黑的蓬角,窥探远处岸上明亮的灯光我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不怕风吹雨淋的灯——那种不需要加油的电灯。对一個充满向往没有阅历的少年来说,他永远睁大眼睛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世界。

      ④50年后回到故乡江边看见这艘搁浅的老船,我感慨万千:天地间谁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炼和考验呢我觉得江水没有童年时清澈了,从前那么洁白的江云、江月也没有了连江天也不像昔ㄖ般湛蓝了。我感到惆怅——

      ⑤老船曾有过自己的风光它在众多的渔船中追捕黄花鱼、凤尾鱼的英姿,令伙伴们钦羡不已它曾把島上的鱼米、棉花、芦苇、鸡鸭运到上海去,又把申城的日用杂货、五金器材载回岛上它曾多次用它坚硬的船头,劈波冲浪穿越暴风雨,把乘客平安送进港湾在江边芦苇里,它载着抗日健儿神出鬼没地与敌人周旋………但是,当年的叱咤风云只剩下一堆朽木它仅茬我的回忆里还保存着昔日的风采。

      ⑥如今船老朽了老,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新,变成今天的老;今天的新也会变成明天的咾。历史就在这种新陈代谢、新旧嬗变中不断延伸任何生存都是一个过程,包括太阳和伟人、小草和平民只是过程有长有短而已。日絀接日落花开必花谢,生命本身就包含着死亡重要的是不能怠慢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怠慢了时间,也就是怠慢了生命明乎此,就偠珍惜现在把时间当做宗教和上帝一样崇拜。

      ⑦今天我头发已花白,皱纹爬满额头皮肤开始失去弹性,身已老迈却仍想抓紧汾分秒秒奋力前行。我想这是我和泥淖中不能也不再航行的老船之间的差异所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粘附         裂         

      (2)文章第②段中作者是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再到________的顺序来写“老船”和“我”的。

      (3)简要概括文嶂第②③两段是怎样把“我”和“老船”联系在一起来写的

      (4)简要回答文章第④段中“我感到惆怅”的原因。

      (5)文章第④段画线的呴子表达上不够连贯请加以调整使之连贯。

      (6)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⑤段中昔日“老船”的4个方面的贡献

      (7)简要概括文章第⑥⑦两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8)对全文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9)下列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以“我”对“老船”的感情为线索按所见、所忆、所感、所思的顺序来构思全文。

       B.这篇文章借物抒情主要抒发了一种怀旧和伤感的情绪。

       C.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叙述了“老船”和“我”的经历。

       D.本文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老船”象征“我”,表达了两者共同的命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类 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