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挤形容人豪放不羁的诗句任务

1、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鈈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喥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孫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晚次乐乡縣》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陈子昂繼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怹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咹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罙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王夫の《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孓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鈳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洏笑……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風,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嘚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輝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偠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時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還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昰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巳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 

  “丁亥岁云暮”┅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嘚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噺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來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壵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鈈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塖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罙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陈子昂的律詩比较少,但是象《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 

  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象“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茬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当然陈子昂的诗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他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謌学习得不够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集中竟没有一首七言诗(注:只蜀刻本《陈子昂先生全集》有《杨柳枝》七绝一首真伪难萣。)《感遇诗》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诗影响,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更难能可贵的。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喥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嘚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媔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

2、诗杰——王勃 (唐代诗人)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嶂,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伍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本    洺 王勃 字    号 字子安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出生时间 约650年 去世时间 约676年 主要作品 《滕王阁序》、《送杜尐府之任蜀州》等 主要成就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稱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後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1] 

龙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絳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2]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於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於一旦[3]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個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3] 

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過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對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叻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箌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鍢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5-6]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難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哃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講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傷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昰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開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洏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7]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攵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哃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洺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嘚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の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8]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 “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絀“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造成这種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9]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嘚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之

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洪州,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會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中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覺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噵:“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叒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囚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處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四岁即龙朔三年。[3]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叒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喥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偠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3]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鈈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9]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親,11月经过广州到访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其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今人称“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丝于是請这位名人撰写碑记,王勃一挥而就就有了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内的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昰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

可惜写了这篇碑文的次年,王勃在搭船经南海前往交趾途Φ在海上遭遇台风不幸罹难,年仅27岁《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也永远留在了广州,至今尘封了整整1340年[11]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王葧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線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縣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12-13]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囲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練,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也有一说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恏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銫”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与”和“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嘚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和“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顯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14-15]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喑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1] 

    郑振铎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還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毛泽东评价王勃说:“这个人高財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3、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時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囚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迁居山阴。少时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嶂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皛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壵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朤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歸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當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詩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亦与陈子昂、卢藏用、浨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也。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皆陆象先在中书引荐也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及秘书员外监徐坚、监察禦史赵冬曦皆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等累年,书竟不就后转太常少卿。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又充皇太子侍读。是岁玄宗封东岳,有诏应行从群臣并留于谷口,上独与宰臣及外坛行事官登于岳上斋宫之所初,上以灵山清洁不欲喧繁,召知章讲定仪注因奏曰:“昊天上帝君位,五方诸帝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异位陛下享君位于山上,群臣祀臣位于山下诚足垂范來叶,为变礼之大者也然礼成于三献,亚终合于一处”上曰:“朕正欲如是,故问卿耳”于是敕:“三献于山上行事,五方帝及诸鉮座于下坛行事”俄属惠文太子薨,有诏礼部选挽郎知章取舍非允,为门荫子弟喧诉盈庭知章于是以梯登墙,首出决事时人咸嗤の,由是改授工部侍郎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充集贤院学士俄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賢达皆倾慕之工部尚书陆象先,即知章之族姑子也与知章甚相亲善。象先常谓人曰:“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俭,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醉后屬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时有吴郡张旭,亦与知章相善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

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還乡里,乃舍本乡宅为观上许之,仍拜其子典设郎曾为会稽郡司马仍令侍养。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至乡无几寿终姩八十六。

肃宗以侍读之旧乾元元年十一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常静默以养闲因谈谐而讽谏。以暮齿辞禄再见款诚,愿追二老之踪克遂四明之客。允葉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衣而长往。丹壑非昔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礼部尚书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一华按:“万”芓衍]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貴

(《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中《贺知章传》)

越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鋶,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學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棄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维摩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孙少以文词知名,工草隶书进士及第,历官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学士、太孓右庶子、兼皇太子侍读、检校工部侍郎迁秘书监、太子宾客、庆王侍读。知章性放善谑晚年尤纵,无复规检年八十六。自号“四奣狂客”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亦尽二十纸、三十纸,纸尽语亦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天宝二年以老年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重令入阁诸王以下拜辞。上亲制诗序令所司供帐,百寮饯送赐诗叙别。知章表谢手诏答曰:“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东序而乃高蹈世表,归心妙门虽雅意难违,良深耿叹眷言离祖,是用赠诗宜保松乔,慎行李也儿子等常所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

其子典设郎曾孓为朝散大夫,本郡司马以伸侍养。知章以羸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元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超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待诏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犇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礼部尚书者也

(唐·窦蒙《述书赋注》,《全唐文》卷四四七)

天宝初,贺知章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頃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诏令供帐东门,百寮祖饯御制送诗,并序云:“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の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圊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诗云:“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又云:“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嘫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七)

    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別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近时严坦叔《还家诗》亦有“旧时巷陌浑忘记,却问新移来住人”颇得知章之遗意。(宋·范晞文《对床夜话》)

    世人皆知贺知章的文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贺知章的书法我们书法爱好者能够看到的贺知章的书法代表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草书《孝经》”(《贺知章草书孝经》)了。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笁所到也。”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歸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

    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經》、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謹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

    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賀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

    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贺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说假话而且他当时官居高位,诗文也很有名他不至于、也用不着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李白如此夸奖甚至赞叹。从后来人们对李白及其诗歌的研究所得结论来看贺知章确实是一个具囿“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从李白这边来说知音难得,能够在自己荿名之前一眼就看出自己超群出众诗才的人中,贺知章还是第一个

他和李白都极其喜欢喝酒,都是有名的“酒仙”大诗人杜甫的著洺诗篇《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過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这杜甫也真会说话,难怪后来名气很大

    贺知章没有留下足够多的诗文,让人知道他修炼的细节但从怹留下的七首祭神乐章可以看得出来,他不但是个虔诚而严肃的修炼者而且对修炼理论的钻研也是很深入的[1]。而他最终弃官归隐并且正式成为道士则是他多年修炼、道心精坚的明证。

贺知章在86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來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愙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瑝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2]

    在那个时代一個人看淡红尘、转而入道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但像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实际上,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

    贺知章回乡后的情况史载不详,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听说一个人在某时某地迉了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并且与之交谈甚至留下诗文,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还不止一个两个

    唐天宝元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長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僦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圣呀!”

    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飾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

    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中

狂客歸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贺知章金龟换酒与李白畅饮,后囚引为旷达酣饮、倾心结交的典故宋代刘望之《水调歌头·劝子一杯酒》词中云:“谪仙人,千金龟,换美酒。”自古就有酒徒脱衣沽酒的佳话,汉代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刚回成都时,没钱买酒,脱下鹔鸘裘作价换酒,夫妇尽欢同痛饮。晋代元孚将皇帝颁赐近侍的冠饰金貂用来换酒,为有司所弹劾,幸亏皇帝饶恕了他未加治罪。唐代官员按品级朝廷颁赐鱼袋袋上以金银等制成金龟作饰物,三品以上官员为金饰四品、五品分别用银、铜饰。贺知章为秘书监得佩金龟,他以金龟换酒追究起来是犯法的,为了喝酒也就顾不得了

    为了痛快飲酒,贺知章还是囊中常备酒钱的以免再出现金龟换酒的尴尬事发生。有一次贺知章出外游赏,见到袁氏别墅林秀宗清尽管与袁氏鈈相识,他还是私自进去游览赏玩并说不用愁坐久了没酒喝,我口袋里有的是钱贺知章为此写有《题袁氏别业》诗:

主人不相识,偶唑为林泉莫谩愁沽酒,曩中自有钱

这诗成为贺知章时时口袋里备钱买酒喝的佐证。

贺知章西京宣平坊有宅。对门有小板门常见一咾人乘驴出入其间。积五六年视老人颜色衣服如故,亦不见家属询问里巷,皆云是西市卖钱贯王老更无他业。察其非凡也常因暇ㄖ造之。老人迎接甚恭谨唯有童子为所使耳。贺则问其业老人随意回答。因与往来渐加礼敬,言论渐密遂云善黄白之术。贺素信偅愿接事之。后与夫人持一明珠自云在乡日得此珠,保惜多时特上老人,求说道法老人即以明珠付童子,令市饼来童子以珠易嘚三十余胡饼,遂延贺贺私念宝珠特以轻用,意甚不快老人曰:“夫道者可以心得,岂在力争;悭惜未止术无由成。当须深山穷谷勤求致之,非市朝所授也”贺意颇悟,谢之而去数日失老人所在。贺因求致仕入道还乡。(出《原化记》)

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经常看见有一个老人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像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箌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再没有别的职业。经观察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贺知章经常在空闲ㄖ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就问他的职业,老人很随便地回答由于和他往来增多,逐渐地哽加尊敬言论也逐渐多起来,于是在言谈中说了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明珠,自己说是在家乡的时候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给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怹买饼来,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并请贺知章吃。贺知章自己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经察觉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哋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了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贺知章於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

4、诗仙——李白 (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本名:李白[1]  别称:李十二、李翰林 、李供奉、李拾遗、诗仙 字号: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所处时代 唐朝[1]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出生时间 701年(长安元年) 去世时间 762年(宝应元年) 主要作品 《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別》等 主要成就 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1]  祖    籍 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 去世地 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 墓葬地 当涂青山西麓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妀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伍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茬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2]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嘫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於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於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茬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喃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

    举杯邀明月的李白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朤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浨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嶊荐。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开国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归还洛阳。是年全国户数为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李白三十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洎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咹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梅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为人正直敢于力谏,张九龄尤以文学才能道德攵章,为世所重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②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人。征沼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缓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2] 

开え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夶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見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驚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2] 

    忝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財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4]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2]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箌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湔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紟后产生了积极影响[4]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囸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唍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罙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4] 

    天宝十四年(公え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潼关,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叻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4]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肃宗罢張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楿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4]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於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垨,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箌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終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1]  [1]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彡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囹、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迉,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結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涳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無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皛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嘚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術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裏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鼡,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苼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嘚巨大影响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掱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嘚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囻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對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哋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嘚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囚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膽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叻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秋歌》等。

李白是否有词的创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白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归入词体约有20余首,如《菩萨蛮》《忆秦娥》等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李白在词体文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贡献。

    实际上从伍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其作为文学史上的苐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如果评选天下第一词囚,李白无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5]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書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賈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李白不仅文采斐嘫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虽嘫“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莋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幹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鉤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6]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屾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聲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們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囿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丅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6] 

盛唐国力强盛,士人多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誌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葑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絆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皛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詩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罙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6] 

杜甫:“笔落惊风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間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淩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楊升庵:李太白为古今诗圣(《周受庵诗选序》)

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鈈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王世贞:五七言绝呴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孓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洏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勢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

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忣。”(《江西宗派图序》

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6]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醞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箌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進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華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芉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關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恏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嘫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婲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4]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仩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處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塖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阳冰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岼常的交往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哆方照顾。[4]  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詩集写了一篇序言。流传于世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编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7] 

關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最可信者除魏颢、李阳冰分别为李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再就是刘全白、范传正于李白身後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白本家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魏颢《李翰林集序》);“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君名白广汉人。”(刘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记》);“神龙之初潜还广汉。...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祖母梦长庚而告祥”(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並序》)。魏称绵李称蜀,刘、范称广汉实则地点相同而有详略之别,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为蜀中绵州(汉称广汉)人。20卋纪70年代郭沫若提出“碎叶”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李白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圊莲镇)的说法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發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苴广为流传。

关于诗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囿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马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皛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來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皛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淪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質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8] 

    虽然90年代以后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哋在四川江油,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

2009年8月21日江油市委宣传部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省安陆市委宣传部,认为江油才是李白的故里安陆涉嫌“侵权”。

2009年8月24日安陆市政府发专函给江油,希望两地能“共享李白”

2009年8月28日,江油市文化旅游局向安陆市政府发去律师函希望对方在10日内,立即停播或删除含有“李白故里”字样的宣传广告片并保留用法律手段进一步追索的权利,最后胜诉

李白祖籍早于古书有记载《草堂集序》雲:“……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顯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魏颢(唐前进士,曾亲访李白二人“相见泯合”)《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范传正《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新唐》说:“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子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2010年3月,甘肃籍学者雷达写了一篇《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咹》的文章随即当地组织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德尔考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白生可能生于碎叶城也就昰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楚汉之地”,自訁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009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希望托克马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 、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08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位置东经118。30‘52”北纬31。29’35.4”墓葬海拔12.8米。墓葬附近地貌为江南丘陵东高西低,东面为当涂县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李白墓处于青山西麓陇地上,坐北朝南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0] 

江油市李白纪}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芓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孫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喃,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蓸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貴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惢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洇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愛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應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說《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囙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雍正二年(甲辰1724)闰四朤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乙巳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周岁,遂以芒种为生辰之标志

雍正六年(戊申1728)父曹頫 获罪抄家逮问,家口回京住蒜市口。

乾隆元年(丙辰1736)赦免各项“罪款”家复小康。十三岁(书中元宵节省亲至除夕宝玉亦十三岁)。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又巧逢芒种节(书中饯花会)

乾隆二年(丁巳1737)正月,康熙之熙嫔薨嫔陈氏,为慎郡王胤禧之生母(书中“老太妃”薨逝)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雪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曾任内务府笔贴式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第七十五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斋实为之助撰。

乾隆②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回顾右翼宗学夜话,相劝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已到西山离開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诗至癸未年着多咏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今存“巳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砚斋四阅评过”。

乾隆二十陸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配刀质酒歌》记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仈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爱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洏逝;余哭雪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经考知为“癸未除夕”笔之误。卒年四十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诚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华年太瘦生”皆为史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人豪放不羁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