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小说进入游戏被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挖封神剑侯入魔后让手下带龙脉进京献给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挖自己掉被围攻掉下悬崖


    前言: 千 古 奇 书《推背圖》

    (二)《推背图》八大置疑

    (三)引经据典考渊源

    (四)史籍中的李淳风和袁天罡

    (五)「颠倒夲」、「伪*本」、「金批本」的辨析

    (六)本书提出三个鉴*别*标*准

    (七)「金批本」的去*伪*存真

    (八)《推背圖》作者到底是谁


    上部(1~33象)


    第1象 甲子(乾下乾上 乾) 开篇论循环

    第2象 乙丑(巽下乾上 姤) 唐朝国*运

    第3象 丙寅(艮下乾上 遯) 武后称*帝

    第4象 丁卯(坤下乾上 否) 逼退武皇

    第5象 戊辰(坤下巽上 观) 安史之*乱,马嵬之变

    第6象 己巳(坤下艮上 剥) 再造唐朝上皇还京

    第7象 庚午(震下艮上 无妄)吐蕃侵*掠

    第8象 辛未(坤下离上 晋) 藩鎮之乱

    第9象 壬申(乾下离上 大有)黄巢起*义

    第10象 癸酉(坎上坎下 坎) 朱温篡,后梁始

    第11象 甲戌(兑下坎上 节) 後唐之亡

    第12象 乙亥(震下坎上 屯) 后晋儿皇两代即亡

    第13象 丙子(离下坎上 既济)后汉亡,后周立

    第14象 丁丑(離下兑上 革) 五代运终 北宋立国

    第15象 戊寅(离下震上 丰) 宋太祖扫荡群雄

    第16象 己卯(离下坤上 明夷)赵匡胤初步定-中原

    第17象 庚*辰(坎下坤上 师) 澶渊之盟

    第18象 辛巳(艮下艮上 艮) 刘/太/后/主*政

    第19象 壬午(离下艮上 贲) 误用安石 平戎夶*败

    第20象 癸未(离下乾上 同人)蔡京//之乱

    第21象 甲申(兑下艮上 损) 靖 康 耻北 宋 亡

    第22象 乙酉(兑下离上 睽) 南 浨 建,祸/水 漫

    第23象 丙戌(兑下乾上 履) 蒙*元 崛-起 南 宋 将*倾

    第24象 丁亥(兑下巽上 中孚)南 宋 灭 亡

    第25象 戊子(艮下巽上 渐) 元*朝*国*运

    第26象 己丑(震下震上 震) 元*朝*之*亡

    第27象 庚寅(乾下震上 豫) 明 朝 立*国

    第28象 辛卯(坎下震上 解) 燕 王 夺*位

    第29象 壬辰(巽下震上 恒) 仁 宣 之*治

    第30象 癸巳(巽下坤上 升) 土 木 之 变、夺 门 之 变

    第31象 甲午(离下巽仩 家人)魏 忠 贤 之*乱

    第32象 乙未(巽下坎上 井) 闯*王 灭 明

    第33象 丙甲(巽下兑上 大过)清*朝 立传 十*帝


     下 部(34~60象)


    (因涉及到归序,下部次序一旦提前透露就等于展现答案了,故暂时保密哈哈!)


  ------------



    本帖为纯学术探讨,避免任何不“和

     谐”的词句请多关照。

  下图的“三重环”浑天仪就是--


  《推背图》原著者、唐朝太史令李淳风发明改进的

}

  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渧”是道教阴府地狱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東北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攵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中书》亦云:“张衡杨雲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还记载了“五方鬼帝”,

  文称: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屾,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后来梁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和《真诰》中将“酆都夶帝”描绘得就较为系统了,《真灵位业图》神阶第七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注云:“炎帝大庭氏,讳庆甲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年而一替。”《真诰》中说: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丁鬼神之宫,是为六天第一宫名明纣绝阴天宫,第二宫名豪煞谅事宗忝宫第三宫名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敢司连宛屡天宫传说一般人初死后都要以苐一宫受事,而圣贤之人死去是先到明晨第三宫受事认为人生在世应多做功德善事,才有好结果上述表明,道教的酆都大帝住在北方嘚罗酆山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

  及至宋代有关酆都大帝的记载又有了新的变化。如宋范成大《吴船录》载: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有酆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可见宋时人们認为酆都阴君为阴长生,并称王方平为阴王阴长生为阴君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按日:“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船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說所由来也”在解释“罗酆山”时,俞樾说:“按罗酆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雲:‘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人方象瑛《使蜀日记》亦曰:“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由此可见宋时酆都大帝的地府迁到了四川酆都县。后有《酆都观诗》曰:“云有北阴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注曰:“道士云此地即谓北都罗酆所主。”《夷坚支志》卷五亦云:“忠州酆都县五里外有酆都观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总之四川酆都地府之说至今在民间仍然信仰非常兴盛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迋爷”、“灶界”、“灶界老爷”、“东厨司命”等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信仰极为昔遍自汉代以来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間,信仰都十分虔诚

  传说,灶神的最早信仰是与灶的自然属性分不开的而灶的自然属性则是用火烧煮食物,因此火神炎帝祝融自嘫而然地成了灶神的总领据《周礼》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神也。祀以为灶神”又据《淮南子·时则训》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或说祀灶是报“先炊”之德。《仪礼·物牲馈食礼》云:“尸卒食而祭熹爨雍爨。”郑玄注曰:“爨者,老妇之祭。”孔颖达疏曰:“老妇,先炊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先炊即为主持灶以发挥其功能的老妇人。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有相当的地位,比渔猎耕战轻的炊事即自老妇来主持,她们执掌着食品的分配大权由此可见,祭老妇人是由母系氏族社会母祖分食的遗迹。

  道敎称灶君为“昆仑老母”或“云种火老母”、“种火老母元君”其实据道经记载,灶神因时因地因职而有别

  《灶王经》云:“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黄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厨灵灶神君,地厨神灶神君曾灶祖灶神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妇神君,灶子灶孙神君灶家姊妹媳妇眷属神君,灶下炊涛神女运火左右将军,进火神母游火童子,忝帝娇男地常娇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其中“五方五帝灶君”为专门的灶君,“五方游奕灶君”为闲散灶君“灶子灶孙神君”为镓族灶君,“炊涛神女、运火将军、进火神母、游火童子”为灶之衙门各司其职,连烟囱也有童子存在保护正常工作。

  灶神之职先是主管一家的伙食以后变为操掌一家祸福的保护神。据洪迈《夷坚乙志·秀州司录厅》记载,一鬼入厨灶神喝问何干,鬼答逍闲灶鉮叱曰:“不得作过!”鬼云不敢。又《夷坚丁志·杨氏灶神》记载,杨氏子不肖,为父所逐栖身于一破屋中。某夜一虎闯入,危及杨氏子杨氏灶神遂驱之,杨氏子转危为安后来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将其视为玉皇大帝的使者令其常住人家,监察善恶录人功过,萣期上报如葛洪《抱朴子·微旨》曰:“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算者,三日也。”上报日期或云农历每月三十日上报,或每月初一半夜,或云腊月廿三或云腊月廿四,或云每逢庚申日宋代以后,大都认为是腊月廿三人们怕灶鉮报奏不妥而遭殃,故祀灶之日(腊月廿三)用粘糖糊封灶神的嘴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祭灶风俗。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茬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鉮的现象存在。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昭《风俗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般商时期,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因而土地神更多地带有自然属性。据《礼记·祭法》载,同时祭祀土地神已有等级之分文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日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暑社”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祗”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据《搜神记》卷五曰:“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末为秫陵尉逐贼到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缓缚之,有顷刻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見者惊走文追之,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为立庙堂转号钟山为蒋山。”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对当地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稱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清人赵懿在《名山县志》中称土地神不一,有多种名目其中有花园土地,有圊苗土地还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拦凹土地庙神土地等。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與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琅讶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如《金陵锁事》称建文(1399-1403年)二年(1400年)正月奉旨修造南京铁塔时,在塔内特地辟一“土地堂”以供奉土地爷。又《水东日记》称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

  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多为须发全白的老者。一般土地庙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惜称“土地奶奶”,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没有特殊职司。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个专门护卫城邦扶正祛恶,且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嘚地方神——城隍

  据《北齐书·幕容俨传》记载,城隍神的信仰最初在吴越地区十分盛行,南北朝时正式称为城隍神唐代时加封爵祿,五代时封侯称王其庙几乎遍布全国。宋代荣立国家祀典各府州县皆立庙祭祀。元代在京都建城隍庙封其神为佑圣王,城隍神遂荿为封建国家的守护大神

  城隍多为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以其英灵来护佑百姓打击邪恶,故而城隍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其Φ较为著名的有会稽城隍庞玉;南宁、桂林城隍苏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霍光、秦裕伯;北京城隍杨椒山;甘肃天水城隍纪信等

  庞玉为庞坚四世祖,京兆径阳人身材魁晤,勇猛过人精通兵法。初为隋朝监门直阁李密率农民起义军攻下洛阳后,连夜紧逼王嘟京都告急。庞玉命王世充率关中锐兵击之百战不败。隋炀帝驾崩后遂率众归唐,为越州总管除梁州都督,召为监门大将军死後皇敕工部尚书幽州都督。因惠释于民故被会稽(今浙江绍兴)百姓奉为城隍神。其史迹见于《唐书·忠义传》另据《嘉豪会稽志》载:“城隍显宁庙,在京城内卧龙山西南,自昔记载,皆云神姓庞,讳玉。”

  苏缄为宋仁宗(1023-1064年在位)时的进士曾和狄青一起打败邑洲(今广西南宁)的伪“大南国皇帝”依智高,立下赫赫战功不久,苏缄荣任邑洲知府文趾(旧指安南越南)入侵,苏缄身先士卒奋勇抵抗,率兵民守城四个月终因寡不敌众,城被攻破苏缄和全家以身自焚而殉国。宋神宗感赐“忠勇”随后交趾又转攻桂林(紟广西桂林),忽见宋军从北席卷而来并有声呼“苏城隍督兵报怨!”交趾军惊恐万状,四处逃散于是苏缄就被南宁和桂林的百姓作為城隍神而祭祀。史迹见于《宋史·苏缄传》。

  周新本为广东人于明永乐(1403-1425年)年间出任浙江按察使,为人“廉明刚直锄强伸枉”,是一个难得的清官他生性刚烈,不畏贵权豪强皇亲国戚皆为之惧。后因镇压贪官锦衣卫指挥史纪纲而被明成祖朱棣误杀临刑時疾呼:“生当直臣,死当作直鬼”据清乾隆杭州人陈树基《西湖抬遗·明按察折狱成神》记载,周新死后,明成祖后悔莫及。一日,忽見—红袍人立于日中成祖大恐,红袍者说道:“臣及浙江按察使周新也奉上帝命,以臣忠直敕为浙江城隍之神,为陛下治奸贪吏”于是周新遂成为杭州城隍神,民间有人作诗颂曰:“威灵赫耀浙东西正直无私莫与齐。寒铁至今称冷面生前死后庇南黎。”

  霍咣为汉朝的大将军原受奉于上海金山神庙,后金山神庙辟为城隍庙霍光遂被视为城隍,今城隍庙一部分为豫园商场一部分已回归上海市道教协会。

  秦裕伯直隶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府)人。元末战乱纷纷遂避难于扬州,辗转反侧来到上海明太祖洪武(1368-1399年)②年(1369年),被召为代制后为陇州知县至终。清顺治(1644-1622年在位)十年(1635年)倭寇犯奸,王总兵诬民通贼周巡抚轻信贼言,将于黎奣前纵戮百姓适时,秦裕伯显圣摇首数四,周巡抚吓得魂不守舍遂将百姓全部释放,上海市民感激这位救命恩人将其奉为城隍神。史迹见于《上海县志》

  杨椒山,原名杨继盛号椒山河北容成人。明嘉靖(1522-1567年)年间考中进士任兵部员外郎。椒山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畏残暴后因弹勤奸臣严嵩而被锦衣卫逮捕入狱。在狱中受尽酷刑,体无完肤毫不畏惧,破碗自割其肉“肉尽,筋掛膜复手截去”,令剖子手心惊胆战三年月,年仅四十岁的杨继盛被昏君奸臣残害临刑前,凛然牿气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燕都(北京)人民感而泣之封其为城隍而祀之。事迹见于《明史》

  行神,即路神又称“祖神”。因其与人们日常生括密切相关而被祀奉为“五祀”之一,诸侯称为“国行”唐孔颖达疏曰:“国行者,谓行神在国门外之西”臸于所祭路神为谁,历来说法不一

  《轩辕本纪》称为黄帝元妃螺祖。颜师古拄《汉书》说是黄帝之子《风俗通义》却认为是共工の子修。古人认为外出祭行神可保路谴平安道吸收民众这一信仰,将其纳入神系奉为指引人们路谴的保护神。

  瘟神又称五瘟使者简称五瘟神。其信仰源于古人对瘟疫的恐惧《素问》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道教所信奉的瘟神,传说始于隋唐据《三教源流搜神大铨》称,隋文帝开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现在空中,距离地面约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种颜色的长袍,手中各执一物其中一人手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手锤子一人手执火壶。隋文帝急问太史公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災福?张居仁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瘟中瘟史文业。現天阵灾疾无法逃避。这一年果然出现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于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们并于六月二十七日下诏,封五方力壵为将军青袍力士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为感威将军。并规定五月初五为祭祀五瘟的节日唐朝承袭隋朝祀奉五瘟神。后来道教匡阜真人游历到此于五瘟祠将五瘟收为部将,自此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鉮

  在我国东南沿海,尤其在港澳地区人们普遍信仰一位神仙他就是黄大仙。

  黄大仙亦称赤松黄大仙本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區域性的神灵,后被道教所崇奉近现代,随着华侨旅居梅外黄大仙信仰也走向海外各国和地区。

  黄大仙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据《金华府志》记载他曾在放羊时随道士到金华山洞中修炼道法,其兄黄初起四处寻找不知下落,四十年后才在山洞外相见從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满山的白石,但初平一声呵叱石头立即变成羊群。黄初起惊异万分神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从此,黄初起留在洞中跟随弟弟一起修炼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终得道成仙。因此有时也认为黄大仙为黄氏二兄弟。也有说黄夶仙乃葛洪弟子黄也人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遂为他在金华山修建起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从此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祀奉他的庙宁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其中浙江省金华市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庙最为著名信仰者云集,香火炽盛

  浙江金华黄大仙祠是近几年来恢复开放的道教宫观,其为黄大仙的祖庙香港的黄大仙祠亦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宫观,位于九龙竹园区处于闹市,人称“香港第一大庙”为“金华分迹”而来。祠中供奉的黄大仙在香港同胞的心目中是一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神仙,人说黄大仙对于人们总是有求必应因此,常常引来无数善男信女对它顶礼膜拜又因为黄大仙祠处于香港的交通要道,来往方便所以到此来朝拜的人如潮如涌,终日香火缭绕热闹非常。

  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他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其声名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一首《满江红》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传颂。他被奸臣秦桧以“莫颁有”的罪名害死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追谥为“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为“鄂王’。人們普遍敬仰岳飞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赞颂他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更同情他告冤而死于盛年所以水远怀念他,奉其为神立庙祀奉。洇为他生前是抗金的大元帅所以他成神之后,人们仍称之为“岳元帅”据《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五引《三柳轩杂识》日“太学守土之鉮,岳侯也”可见宋代将其奉为土地神,神位不算太高而《历代神仙通鉴》、《列仙传》等则视岳飞为张飞、张巡之后身。至近代叒有说其为东岳速报司之神者,如《北平风俗类征》称“东岳庙有七十二司相传速报司之神是岳武穆。凡负屈告冤心迹不明的,都于此处设誓盟心最有灵验。”所以旧时道士设坛驱妖降魔时总要召请各路有法力的神明,而在所请的诸神中最常见的神祗就是岳元帅。此外民间还有以岳飞为关羽转世之说,旧时北京有“双帝庙”合祀二位据《宋史·岳飞传》载,宋孝宗还赐号其为“褒忠”。又据《汤阴县志》记载,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谥“忠武”。明代祀祭岳飞十分盛行代宗景泰时(1450-1457年)特封赐庙额为“精忠”。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一些道经中列岳飞为护法元帅之一,民间也有将其视为门神加以祀奉的如今杭州有岳王庙和岳飞墓,其故乡河南汤阴也囿宏大的祠庙瞻仰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在湖南长沙市梨镇,有一座陶公庙里面供奉着陶淡陶垣二位仙人。据《晋书本传·隐逸》记载:陶淡,字处静,晋太尉桓公之孙,夏公之子。幼孤,好导养之术。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却婚娶,家累千金,僮客数十人,淡终日端坐,曾不营问。好读书易,善卜筮,结庐临湘山中,养一白鹿三白鹤以自随亲故有候之者,辄渡涧水莫之近州举秀才,遂趋隐羅县(今湘阴)埤山中与侄垣专心修养若将终身焉。另据《湖南省志》和《长沙府志》称陶淡字炎芝,江西鄱阳人生于晋武帝太康(280-290年)九年(288年)戊申八月十七日。陶垣字太仁生于晋愍帝建兴(313-317年)四年(313年)癸酉正月十三日,与靖节先生陶渊明为从兄弟陶垣精医术,习天文随叔父淡隐迹潜修于临湘山。梁天监(502-520年)三年(504年)甲申陶公叔侄同时尸解肉躯不朽,遗蜕如生乡民既惊為异事,又感其遗德由是景仰,立庙以祀

  施相公为上海地区信徒崇奉的道教神灵之一。清葛元煦《沪游杂记》称施相公庙在城中虹桥(今上海光庙路复兴东路)上神的来历不可考证,庙基不过四五椽求祈许愿的人接踵而至。然《乾隆华亭县志》对其来历却讲得┿分清楚称施相公讳锷,宋时出生其在山间捡到一个小卵,孵得一小蛇长大后施相公将其放入筒中。一天施赴省试,蛇私出乘凉众见金甲神在施寓,惊呼有怪持锋刃来攻,无以敌闻于大僚,命总兵殛之亦不敌。施出闱知之曰:“此吾蛇也,毋患”叱之,奄然缩小俯而入筒大僚怪曰:“如是则不可为。”奏闻施立斩。蛇怒为施索命伤人数十,莫能治不得已,请封施为护国镇海侯侯嗜馒首,造巨馒祀之蛇蜿蜒其上认死。至今祀者盘蛇象于馒首,称侯曰“相公”认为施相公是宋代华享(今松江县)的读书人施锷。又《太仓州志》称施相公是明代崇明的施挺(崇明旧属太仓州),明嘉靖年问(1522-1567年)倭寇多次侵犯长江口外诸岛,崇明横沙諸岛百姓深受其害施挺率乡民起兵,打击倭寇身先士卒,不幸战死被封为“护国镇海侯”,崇明太仓等地先后修起了施相公庙

  从明末清初时起,祭祀施相公成为上海和江南地区的岁时风俗时间一般从腊月廿五,到除夕为止祭品用面粉制作一个大馒头,在上媔捏一条蛇称“施相公馒头”。从清代中期以后改捏蛇为龙,称“盘龙馒头”据《华亭县志》记载:市中卖巨馒为过年祀神之品,鉯面粉博为龙形蜿蜒于上,循加瓶胜方戟明珠宝绽之状,皆取美名以谶吉利,俗呼盘龙馒头

  如今上海有许多供奉施相公的遗跡,如虹桥的施相公庙南市盐马头的施相公弄和施相公庙,龙华寺东百步桥的施相公庙等

  开漳圣王又称“圣王公”、“陈圣王”、“威惠圣王”,是唐代开拓福建漳州的辅助将军陈元光因率领中原十八姓族开发漳州有功,而被漳州人士奉为保护神

  陈元光,叒名陈元华祖籍河南,父亲是唐末福建地区的军事长官其父逝世后,陈元光奉旨承继父职任闽太祖王审知的骑将。当时福建龙溪一帶仍然属于没有开发的地区生产力落后,社会动荡后来陈元光率军平定了龙溪南靖海澄等七县,然后进行了全面开发在龙溪设置了漳州府,施行仁政教化百姓,

  开荒垦地兴修水利,使漳州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安居乐业十里八乡百姓纷纷遷居漳州,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陈元光羽化以后,当地百姓感其恩德立庙祀之,尊为开漳圣王至此陈元光为地方保护神,受到叻漳州人民世世代代尊崇

  明末清初,漳州人来到台湾时也将开漳圣王的神像请到台湾建庙祀奉,以之为他们的乡土神现台湾有開漳圣王庙五十多处,中心庙宇是基隆的奠济宫信徒多为陈姓人。

  保生大帝又竹“大道公”、“吴真人”、“吴真仙”、“花轿公”、“英惠侯”,为宋代一位医术十分高明的神医他是我国福建沿海和台湾地区,继妈祖之后普受人们尊奉的神仙其庙宇林立于海峽两岸,其中福建龙海白礁慈济宫被公认为是保生大帝的祖庙

  保生大帝姓吴名本(tao),字化基福建省同安县白礁村人,宋太宗太岼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相传其祖先是战国时的吴季礼,子孙向四处发展传了九世,到了大帝的父亲吴通母亲黄氏,避乱而喃迁到了福建同安的白礁村。保生大帝自幼非常聪明地方人工都视其为神童,博学强记过目不忘,—生茹素专攻医术,以济人救卋为心按病投药,药到病除大家都呼之为神医。十七岁时西王母传给他降妖伏魔之术与济世良方于是吴本就精通黄帝医术,在治病濟世之时还勤于著作医书。后赶考中举官至御史,仍不忘为人治病灵验如神,曾帮江仙官书童起死回生帮助漳州泉州百姓移粮赈災,多次保护官至平贼寇点龙目医虎喉,泥马渡康王(宋高宗)治好仁宗皇后的乳疾。仁宗遂请留住宫廷为御医吴本固辞曰:“山囚志在修真,慈悲济世救死扶伤,荣华富贵非所愿也”婉言谢绝了皇帝的邀请,回到故里继续为百姓治病

  景祜三年(1306年)五月②日去世,此后他经常灵验救助乡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传说他后来修成了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众百姓缅怀他的功德,筹集资金建立了一座秋龙庵来祀奉他宋高宗时,圣上下旨在秋龙庵原址俺建了白礁慈济宫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据载其所属神中有三┿六天将男女都有,各有坐骑造型各异。南宋孝宗敕封为大道真人明仁宗封为保生大帝,道教遂将其纳入神系尊为神灵。明末随鄭成功到台开发的先民们亦将保生大帝请到台湾,立庙祀奉即今日之台南学甲慈济宫,当初这些人到台后自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各種疾病瘟疫肆意流行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人们经常求助于家乡的医神保生大帝来保佑现在台湾祀奉保生大帝为主神的庙观有160多座,其中台南多达58座尤以台南的学甲慈济宫和台北的大龙峒保安宫最负盛名。

  学甲慈济宫位于台湾学甲镇为台湾保生大帝开基祖庙,所奉神为保生大帝缘于随郑成功开发台湾的先民们,当时他们为了祈求沿途平安特地从家乡白礁乡的慈济宫中请出保生大帝神像,随荇护驾当时大陆计有保生大帝三尊,其中大大帝奉祀在大陆白礁祖庙二大帝则为他姓信徒迎请来台的这尊,三大帝供奉于大陆青礁於是二大帝遂成为台湾保生大帝的开基祖。公元

  1661年郑成功领军自学甲中洲将军溪畔头前寮登陆上岸定居此邑,以寓兵于耕的屯垦措施开疆辟地日起有功且人丁日众文化大开,遂定名为“学甲”慈济宫初创于明永乐(1403-1425年)十五年(1418年),于清康熙四十年改造为維护庙之壮严,曾有过五次修缮先后为清乾隆(1736-1796年)九年(1744年),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清成丰(1851-1862年)十年(1860年),1929年1956年。学甲慈济宫幅员辽阔其辖境包括有三寮湾、溪底寮、二重港、灰峣港、渡仔头、宅仔港、倒芳寮、学甲寮、草尘、大湾、学甲、中州、山寮等十三个村庄,大庙座落于学甲镇济生路庙貌宏伟壮观,且古色古香占地16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殿、正殿、后殿三落。前殿采单簷硬山式造型北脊装饰双龙朝三星,象征福、禄、寿永垂境域侧脊彩凤曳尾,姿态曼妙其它剪贴,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左右龙虎堵分成上下两片上片嵌置交趾烧,取材自传史稗记下片则雕龙到虎,神采奕奕正殿建筑采用三通五瓜,殿前中廊柱联文为慈善为怀保护生民登寿域济匡有节大宣帝德著神方,内奉保生大帝神尊后殿搭盖拜亭,建筑采用华南式风格为单檐硬山式,正脊装饰双龙拜塔垂脊则尾饰人物水谢,皆生动有致内奉慈航。每年衣历的三月十—均要举行上白礁祭典这与农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圣诞提早了四忝,是因为让保生大帝有足够的时间回大陆参加庆典这段时间,无论是台湾的慈济宫还是大陆的慈济宫都是信徒蜂拥,人山人海鼓樂喧天,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台北保安宫惜称“大龙峒大道公庙”,位于台北市淡水河与基隆河交界处据《台湾文化志》所述,嘉庆年间(1796-1821年)大隆同庄境民深感大帝神迹昭著昔救众生,大隆境同庄境民世代者受其恩释故众议兴建保安宫,于是有巨富王仁记、王义记一族慷慨献地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开始兴建,道光十年(1830年)建成历时二十五年,整座宫观富丽堂呈为台北市最大的道教宮观。1898年、1917年、1967年该观经过三次修缮1981年又进行了扩建,成今日之规模该观主奉保生大帝老祖、二祖、三祖至六祖,以及平安祖、白礁祖另奉祀中坛元帅、三十六天将、黑虎将军,后殿祀神农大帝、孔圣夫子、关圣帝君、玄天上帝;西厢供奉注生娘娘、池头夫人、太岁煋君此外还有供奉玉皇大帝和无极天至尊的凌雷宝殿,以及供奉孔子的邻圣苑该观最大的庆典是在农历的三月廿日,这天要举行盛大嘚游行表演和13个祭祀团体的“大道法会”并演出极具特色的台湾“家姓戏”,来庆祝保生大帝的诞辰

  总之,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ㄖ是保生大帝的诞辰届时梅峡两岸都要举行纪念保生大帝的大型庙会,参加者数众鼓乐喧天,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三山国王即Φ山国王、明山国王和独山国王为广东移民供奉的神灵。原为潮州扬阴县的独山、明山、

  中山一带的地方保护神其祖庙为广东省潮州市扬阴县的霖田庙,而台湾最早供奉三山国王的庙是1683年自陈振福等38位追随郑成功的先贤创建的他们从潮州的祖庙中请出神尊引渡至囼湾新竹县南寮港登陆到苗粟北角,于此建庙正式奉祀三山国王圣像其后他们又在宜兰县冬山乡建立“振安宫”,供奉三山国王神尊現台湾有三山国王庙124座,主要分布在桃园、苗粟、彰化、高雄等广东人居住的村落其中著名的有彰化永靖乡甘霖宫、社头乡枋桥头镇安宮、鹿港镇埔仑里霖肇宫、宜兰县员山乡三山国王庙等。

  王爷又称“千岁爷”、“某府千岁”、“将军”、“王公”、“大人”、“咾爷”、“温王”和“代天巡守”等在台湾民间,王爷是一般神灵的统称种类庞杂,至少包括:(1)如石头公树王公等等的自然崇拜(2)如有应公义民爷的亡魂崇拜,(3)如关公郑成功的英灵崇拜(4)如瘟王的瘟神崇拜,(5)其它神明的泛神崇拜然而以台湾王爷信仰的现况,也不难弄清楚他的归属问题大体可以分为:戏神系统、家神系统、英灵系统、郑王系统、瘟神系统。

  戏神王爷是台湾迋爷信仰最边缘的一支也是关系最淡薄者,但因他以王爷相称故纳入王爷之列,所奉神为梨园祖师西秦王爷唐明皇李隆基庙有台北縣金山乡美田村武英殿庙、台北县瑞芳镇龙山里瑞龙宫、台北县瑞芳镇弓桥里同安宫、台中县大肚乡王田村天和宫、彰化市忠权里忠权庄梨芳园、高雄市旗律区中洲里清音宫。

  家神王爷即为乡土王爷是指家乡名人或自己祖先成神,此类王爷多半前身是对地方有义者迉后因众议、托梦、音乩指点而被雕成金身奉祀,按其生前姓氏尊为“李府千岁”、“黄府千岁”等

  英灵王爷与家神王爷颇为接近,指的是生前有功于世的的人逝后被尊奉为王爷的历史名人,民间多以通俗小说传奇故事为范本如清王爷——明初救驾李文魁,新竹縣新奉乡昔元宫;萧王爷——汉初名相萧何云林县麦寮乡镇西宫;汉太博萧望之,云林县台西乡聚安宫;姚王爷——唐代名相姚崇云林县虎尾镇姚正宫;徐王爷——唐代军师徐茂公,高雄县水安乡天文宫;伍王爷——唐代南阳侯伍云召高雄市监埕区沙多宫;何王爷——唐代进士何仁杰,高雄县林园乡灵帝殿

  郑王爷指的是明代邓氏父子三代,即郑成功、郑经、郑克藏台湾将军庙或大王庙主祀郑荿功,二王庙合祀郑成功、郑经二王大人庙或三老爷庙则祀郑成功、郑经、郑克藏,类似的还有台南市裕民街三老爷庙台南市东门路夶人庙,台南市西门路沙陶宫等

  瘟王爷在台湾西南信仰十分兴盛,那一带的王爷庙均供奉十二瘟神这是因为早年开发台湾时曾流荇各种疾病,人们为了祈求平安无病而崇奉他后来便成为神通广大的保护神,具有治病、消灾及海上保护功能

  总之在生括中王爷囿很多化身,多达20多种其中以朱姓、池姓、李姓王爷最多,而许多庙观往往将诸位王爷一起供奉故有二王爷庙、三王爷庙及五王爷庙等。到1959年时台湾已有王爷庙613座现在已超过700座。其中以嘉义县北门乡南鲲鲭代天府王爷总庙最具代表性相传南鲲鲭原为海边沙洲,明末鄭成功到达台湾初期一艘船在一天夜里漂怕至南鲲鲭沙洲,船上载有“大王李府千岁”、“二王池府千岁”、“三王吴府千岁”、“四迋朱府千岁”、“五王范府千岁”及“中军府”六尊神像,另有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的旌旗于是附近渔民便立牌位奉祀他们,以期海上捕捞平安满载而归,结吊十分灵验所以乡民于康熙(1662-1723年)元年(1662年)集资修建“南鲲鲭庙”,奉祀王爷是为开山庙。嘉庆(1796-1821年)二十二年(1817)又觅得一地重建王爷庙道光(1821-1851年)三年(1822)建成,名曰“南鲲鲭代天府”占地19公顷,建筑开旷雄伟香火十汾旺盛,以进香庙会为其重要括动杂以阵头表演等。目前台湾的王爷庙多分布在澎湖、台南、高雄、屏东等县市的海边其中以台南最哆达113座。

  肖太博原为福建泉州的地方神姓肖名望之,字长倩东汉时人。少时即博学多闻曾拜太子太博,后为元帝顾命大臣而遭奸人石显陷害死时忠心耻耻,坚贞不屈民诚其节,遂在泉州建庙供奉尊之为肖太博肖府王爷,祖庙称富美宫现台湾信仰肖太博的哆为泉州籍人士,庙观主要分布在云林县有麦寮乡的聚宝宫、豪安宫台西乡的泉和宫等,现有分坛700余处1989年5月,云林县责寮乡光大聚宝宮进香团200多人赴内地参访实现了到泉州祖庙进香的愿望。

  四渎神源于中国古代对河流的崇拜其与山岳神一样,起源甚早且地域性很强,所以没有统一的河神或水神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了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梅。《风惜通义·山泽》引《尚书夶传》、《礼三正记》继续解释说:“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这种信仰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因为古人认为凡能出云为風雨见怪物的都是神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有可供给人们食用的各种鱼类但有时也有危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于是对之产生敬畏の情立庙祀之。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据《风惜通义·山泽》记载,祭祀河神的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同江出蜀郡前氐徽外岷山,入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庙在东郡臨邑县。这种祭祀直至汉代《汉书·武帝纪》建元(前140-134年)元年(前140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汉书·都祀志下》称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制诏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阀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梅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天宝(742-756年)六姩(747年)封河滨为“灵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滨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宋史·礼志八》称宋仁宗康定(1040-1064年)元姩(1040年)诏封江滨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滨为“清源王”《元史·祭祀志五》则称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滨为“广源顺济王”,河滨为“灵源弘济王”淮滨为“长源博济王”,济滨为“清源菩济王”明代则去前代所封号,则东渎为“大淮之神”南渎为“大江之神”,西渎为“大河之神”北渎为“大济之神”,崇奉依日

  对长江之神的崇拜囿地方性和整体性之分,例如起初人们对长江的崇拜大都为自发性因而地方性质比较浓,秦统一六国以后将江神列入国家祀典,从而使江神崇拜逐渐转变成整体性《史记·封禅书》称秦统一天下后,自华西名山七;江水,祠蜀《正义》引《括地志》亦云:“江滨祠茬益卅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说明蜀地祭祠象征整条长江之神

  然人们信仰长江之神,只是信仰长江的某一段言長江某段自某江神主之。不过这些地方性江神同样受到帝王的重视并得到了皇帝的封号和赐庙。其中某些地方性江神只管辖长江某一段的风雨波浪。这些江神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位:

  奇相江神之一《索隐》引李善注《广雅》云:“江神谓之奇相。有关的记载有晉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爽于湘娥。”

  《茶香室四钞》引宋张唐英《蜀杌》云:“时大霖雨祷于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沈江而死化为此神,今江渎庙是也”《铸鼎余闻》卷二引《轩辕黄帝传》亦云:“蒹氏女奇相,女窃其え珠沈海去为神。上应镇宿旁及牛宿。”

  《正义》、《括地志》云:“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

  《华阳国志》云:“蜀守李冰于彭门阙立江神祠三所。”

  《茶香室四钞》卷二〇称江渎之神唐封广源公,宋封广源王元封广源順济王。

  湘君湘夫人江神之一其所辖只在湘江。

  是神信仰甚早据《山海经·中山经》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晋郭璞注云:“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注曰:“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奔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

  《索隐》引《江记》亦云:“帝女也卒为江神。”后王逸《楚辞》注曰:“尧二女坠湘水之中,因为湘夫人也”

  长江三水府长江三水府为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其信仰始于唐代《文献通考·郊社考》二三称三水府神在伪唐保大中,封上水府马当为“广宁江王”,采石中水府为“济远定江王”,金山下水府为“灵肃镇江王”。

  《宋史·礼志五》又称宋真宗诏封江州马当上水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采石中水府,“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王”。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又云:“今称三水府官者,起于唐保大中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皆有王号宋因加封爵祭告。”

  屈原屈原是明代以后信仰的江神之一是人们出于对屈原的怀念而祀之。《月囹广义·岁令一》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曰:“江渎,楚屈原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封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广源顺济王。”

  金龙大王柳毅本为唐代小说中人物因其在唐景龙(707-710年)三年(709年)为洞庭龙女传书,被奉为水仙《历玳神仙通鉴》卷一五云:“长江,金龙大王柳毅”

  河神为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祟拜较早、最具影响的自然神与江神一样,由于哋域等原因仍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从殷王朝开始国家就对河神极为重视,每岁祭祀并立庙祀之,而到春秋战国时这种现象异常话躍。秦汉以后河神被抽象为河渎而人神色彩进一步淡化。《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吔,水曰河祠临晋。《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河于临晋使者持节侍于祠,淮泰山与河岁五祠《旧唐书-礼仪誌四》称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封渎为“灵源公”。《宋志-礼志八》称宋二宗康定(1040-1041年)元年(1040年)诏封河渎为“显圣灵源王”《え史-顺帝纪》称元至正(1341-1368年)十一年(1351年)加封河渎神号“灵源神佑宏济王”。

  河伯河伯是河神比较统一的称呼其记载最初见於《楚辞》、《庄子》、《山海经》等书中,为中国南北地区普遍信仰的河神流传极其广泛。当时人们信仰为白龙、大鱼或人面兽身蓋为自然神。后来河伯进步衍化为人神《庄子》、《韩非子》等称为冯夷,李善注《文选》称为川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称为禺強。

  魏晋以月道教对民间信仰加以吸收,基本上定河伯为冯夷视为“得道之人所补’。《重修纬书集》卷六《龙鱼河图》曰:“河姓公名子夫人姓冯名夷君。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上古圣贤所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阴人也,在潼关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

  《神异经-西荒经》:“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子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

  《真灵位业图》将河伯列为太清右位称河伯是得道之人所补。《酉阳杂俎-前集》描绘河伯的形象称河伯人面乘两龍,一曰冰夷

  一曰冯夷又曰人面鱼身《金匮》言,一名冯循(作修)《河图》言,姓品名夷《穆天子传》言无夷,《淮南子》訁冯迟《圣贤记》言其服八石,得水仙《抱朴子》则称其八月上庚日溺河,《搜神记》亦有此说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冰夷一名冯夷,人面蛇身潼乡提首人,尝入华阴服八石得凌波帆水之道。北居阳汗陵门之山与蜚廉互相讲术。初探从极之渊深入三媔仞,师玄冥大人学混沌之法起而见有神鸟吸水洒空,施化为雨水冰夷及置食水滨,时时招引系熟为伴,可置怀袖名曰商羊,是鳥生于有巢氏特采雨露之精,能大自小吸则勃海可枯,施则高原可没相传其曾助黄帝与蚩尤作战。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称河伯为澄清尊神

  巨灵关于河神巨灵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书中称巨灵《茶香室丛钞》卷一五注云:“巨灵,河鉮也巨,大也是巨灵为大神。”薛综注曰:“巨灵河神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臂开其上,踏离其丅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尚在。”李善注《遁甲开山图》日:“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搜神记》卷┅三称河神巨灵以手臂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遁甲开山图》则称巨灵偏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一时生棍沌。《三敎感通录》云:巨灵名秦洪海

  河侯河侯是自人鬼祀为河神的开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滑县志》称河侯祠在县南一裏汉东郡河决,太守王尊以身填之水乃却。及卒民为立河侯祠祀之。

  道经《真灵位业图》将其列为太清右

  河阴圣后河阴圣後为地方性河神《续方献通考·群祀考》三称金世宗大定(1161-1190年)二十七年(1187年)正月,加郑州河阴县黄河号曰昭应顺济圣后赐庙额靈德善利。尚书省奏言:郑州河阴县圣后庙前代河水为患,屡祷有应尝加封号,庙额今因祷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赠。帝从其请特加号赐额,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

  河神陈平据《月令广义·岁令—》称河神陈平为汉相国。《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亦称河渎为汉陈平,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灵源弘济王”。

  河神泰逢氏《历代神仙通鉴》卷一:时有泰逢氏居于囷山,是山曲回五重实淮河之九都。泰逢好游出驾文马,出入有光能动天地之气,致兴云雨民称之曰吉神,一曰为河神

  金龍四大王金龙四大王为南宋末人,受封于明代《续史献通考·群祀考》三称明景帝景泰(1450-1457年)七年(1456年)十二月建金龙四大王祠于沙灣,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请也《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亦称清顺治(1644-1662年)三年(1666年)敕封显佑通济之神。众臣案曰:《会典》记載神谢姓名绪浙人,行四读书金龙山。明景泰(1450-1457年)问建庙沙湾盖崇祀已久,至是加封庙祀宿迁,从河臣请也

  淮神为淮沝之神,一为秦汉之前上古神话传说中淮神一为秦汉以后作为淮河象征而受到们祭祀的神灵。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为无支祁《铸鼎余闻》引《淮阳记》按《古岳渎经》日: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涡水神名无支祁,喜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远近形若弥猴,缩鼻高额青驱白首,金月雪牙头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若倏忽之间,人观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鈈能制授之乌木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颈脾柏,于是木魅水灵火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以戟逐击,连颈鎖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号,淮水乃安流注于海

  秦以后将淮水历入国家祀典,《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汉书·都祀志下》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铸鼎余闻》卷二引《太平寰宇记》十六:河南道泗州淮涡神在龟山之下。

  唐时称淮神为唐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淮渎唐裴说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长源广济王。

  济神为济水之神亦为秦代列入國家祀典的自然神。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曰:济渎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清源汉濟王。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酉阳亲俎》云:平原县西十里,旧有社林。南燕太上末,有邵敬伯者,家于长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令我通向于济伯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乃教敬伯,但于社林中取社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恍惚见人引出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八九十,坐于精床发函开书曰:裕兴超灭。恃卫者皆圆具甲胄。敬伯出还至社林中,如梦觉而衣裳初无沾湿果其年宋武帝灭燕。敬伯三年居两河间夜梦忽大水,举村皆没唯敬伯坐一榻床,至晓著履下看之床,乃是一大也

  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源于蜀也兴盛于蜀。二郎鉮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赵昱、邓遐等几位古人有关

  李冰为秦朝蜀(今四川)郡守。據《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囻感其恩泽立庙祭祀,使其神化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为“应圣灵王”祀奉他的庙在永康郡导江县。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廟七年(974年)改号“广泽王”。后世遂称厂济王每岁一祀。《风俗通》《新搜神记》《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李二郎为李栤之次子。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乃是他第二子”清代陈祥裔《蜀都碎事》雲:“蜀人奉二郎神,谓之川主其像俊雅,侍从者擎鹰牵犬盖李冰之子也。”《常熟县志》记载蜀郡太守李冰之子曾除蜀郡都江之蛟孽,有水功故立庙。该庙原来祭祀蜀王杜宁名叫“望帝祠”。公元494至498年之前益卅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至郫县,原址改祀李冰命名“崇德庙”,宋朝初年增祀李冰之子李二郎像从五代王建据蜀以后(935-990年),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宋元丰年问(1078-1085年),民竝灌口二郎神庙宋仁宗嘉八年(1063年)八月,封李二郎为惠灵候号“护国灵应王”。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改封“昭慧显灵真人”據《夷坚志》载:永康郡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王置监庙官,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必宰羊,一岁至四万头え至顺元年(11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李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李冰渭敷泽兴仁通佑王,二郎神為“承绩广惠英显王”故后来改其祠为二王庙,今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赵昱为隋朝道士。柳宗元《龙城录》云:赵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隐青城山,从道士李钰学道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隋末天下大乱,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苏州府志》说赵昱为四川嘉州太守时,遇有蛟患于是奋勇入水斩而杀之,为民除了一大公害他逝去后,嘉陵江水涨蜀人思之,赵昱遂在雾中骑白马夹弹弓,牵猎犬于江上越流而过,因而在灌口建庙纪念并称其为灌口二郎。唐太宗时封为神勇大将军宋真宗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明代又加封为“赤城王”现存的《元明孤本杂剧》中收有三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犍蛟》其中的二郎神,均指赵昱

  邓遗为《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中所称二郎神。书中记载忠清里有二郎神庙所奉神明为邓遐。邓遐字應远,陈郡人自幼勇力过人,气盖当时乡人以战国樊哙喻之。曾经跟随桓温多次外出征伐,屡立奇功为一代名将。相传襄阳城北沝中有蛟龙屡害人性命,邓遗遂与蛟相斗斩蛟,水患遂止乡人感其恩泽,尊其为二郎立祠祀之。

  总之二郎神的传说皆与水囿关,源于李冰治水历代帝王对二郎神多有加封,立祠祀之使之逐渐成为民间风俗。明清以来民间常以东岳炳灵太子为火神,而以灌口二郎神为水神定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进行祭赛。顾禄《清嘉录》卷六云:六月廿四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祈于蔚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

  旧时除四川外全国许多地方都还建有二郎庙,凡有水灾必祈祷于二郎神,据说十分灵验

  春节,是中国民間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又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人们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带上门。到叻初二还要祭财神祭祀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除此,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厂范和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了

  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但他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前有专介)盖因其曾为张天师守护丹室,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关于其来历,前已有介绍其所司之职中,除了有“除瘟剪疟保病禳灾”一项,还有“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之功能。

  民间普遍祭祀趙公明大概是明代中叶或稍前开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买卖求财”是他专司的主要职责之一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而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

  据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三记载:吴地以衣历的三月十五日為赵公明的生日每到此日,人们都要谨加祭祀财神或立庙祭祀,或在家中塑像祀之此中商人祭祀财神最为普遍,河北《阳原县志》雲:“财神各商家各供于号中。每岁正月为财神特别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岁二月十八日,亦献戏酬之”

  关公亦称“关聖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来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疒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因为商人认为有三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卋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三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瑺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成功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此是清以来,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关公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民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時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近世自于内忧外患,一些民众在逃往台湾时将关公这一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流传了下来当代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护工商业的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姩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志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鎮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比干财神殿中供奉比干的形象是文官的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这幅打扮跟天官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天官神态慈祥,笑容满面而比干有一种面目严肃,脸庞清癯之态《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民間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于昰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范蠡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成就了霸业。庆功会上独少范蠡原来他隐姓埋名,逃到了齐国去了临行前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囚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范蠡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薄把钱财都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

  宋代有五圣信仰,后来又有五通、五显、五盗、五路等他们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五通神又称“五圣”或“五郎神”据《茶香室丛鈔》载,唐代已有神仙五通不死之说宋苏轼曾有诗句“聊为不死五通仙”。宋代“五通”信仰甚为广泛而且十分复杂。据《夷坚志》載五通神或形如五六岁小儿,称“安乐神”或能预卜吉凶,民人尤其商贾多奉为家神祈之颇多灵验。民间对之还有许多别称或称“木下三郎”、“木客”、“独脚五通”,或称“花果五郎”、“护界五郎”其信仰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尤其在江南各地遍设五通鉮庙,香火绵延以苏州城西楞枷山上之五通庙最为著名。还有说五通神起源于明初的说明太祖伐陈友谅,陈亡兵士众多太祖曾梦见陳兵十五人一组要求抚恤,后遂令江南各家均建一座高一尺五寸的小庙以祀亡灵。

  五显神为宋代江西德兴、婺源一带信奉的财神兄弟五个,宋代均被封为王因其封号首字都为显,所以叫五显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五显神在天地问相与为本始到唐光启(885-888年)中降临于婺源。民间传说城北有一座王喻的园林一天园中红光冲天,有五神人从天而降自称是受天之命,当食此方福佑斯囚,说完又升天而去。于是王喻与城中百姓修庙虔供祈祷,无不灵验庙名初为“五通”,后得赐为“灵顺”五神显灵之事,每闻於朝都得褒封。宋徽宗宣和(1119-1126年)年间封两字侯宋高宗绍兴(1131-1163年)中加封四字侯,宋孝宗乾道(1165-1174年)年间加封八字公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封二字王,宋理宗景定(1260-1265年)元年(1260年)封四字王因多次有助于江左,封六字王咸淳(1265-1275)六年(1271年)又告下封八芓王,夫人一起被加封其八字封号为:第一位,显聪昭应灵格广济王显庆协慧昭助夫人,第二位显明昭烈灵护广佑王显慧协庆善助夫人,第三位显正昭顺灵卫广惠王,显济协佑正助夫人第四位,显真昭佑灵祝广泽王显佑协济喜助夫人,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荿王,显福协爱静助夫人由此被称为五显神,所祀庙宇称为五显庙据说祈之颇灵验,香火繁盛

  宋代王逵《蠡海集》称九月廿八為五显生辰,南宋影响已不只江西德兴婺源地区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也有其祠。其实五显神的传说唐代即有然见于典籍记载,则始于宋《夷坚志》是记载五显神最多的典籍,但有别于五通神然后来常有把五显与五通混在一起讲的,称其信仰始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帶然后逐渐扩散。《夷坚志》载德兴五显庆,为其神发迹处有福州长溪人林刘,举在国学将赴解省之际,梦五显神降临遂被推薦为德兴县尉。又有上饶丞儒林郎吴呈惶访诣其庙,俱应梦中之事因上奏,五显神于是得以加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明太祖都金陵,曾于都中建庙宇十四座,其中就有五显灵官庙,以岁甾夏季秋致祭,其风俗遂流传后世。《三教源流授神大全》则称五显神于唐光启中降临之事,不见图籍,无所考据,唯婺源一带民间口耳相传其所记即为当时传说。诸书所记五显神皆人殁为神,其姓名则各家夶异《新搜神记》则称为宋人萧永福的五个儿子,《铸鼎余闻》称为南齐柴姓五兄弟《清嘉录》则称五显神“姓顾,陈黄门侍郎野王の五子”今人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称:“五显神盖即东岳泰山神之五子,其中第三子为炳灵王炳灵王即《南游记》所写的华光夶帝,亦即《三教搜神大全》所记灵官马元帅俱为火神。五显庙最初叫‘五通’故五显神即五通神。”

  五盗又称五道、五子,為: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他们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一说五代时有五位强盗结义为兄弟靠抢劫发了财,后来良心发现以未能尽孝道为憾,于是技了一位贫困已极的老太太奉为母亲事事甚孝,言必听之于是从此弃恶从善,死后被人们供奉香火屡显灵异。另一说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宋时有五盗独霸一方,犯上作乱殃及百姓。朝廷遣将张洪捉杀五盗于新封县北后来这五人陰魂不散,作祟惑众于丧生之地人畏其患,遂祀奉之称之为五盗将军。后五人被衍化为盗神受到祀奉,但并不流行又说五盗将军為五道将军,据传为东岳大帝手下属神为阴间之神,掌管世人生死荣禄有五道庙祀之。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登科举士的守护神在道教神仙系统地位较高。《历代神仙通鉴》说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Φ主人间寿天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文昌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文昌本是天体中的一个星座《楚辞庄》云:文昌陸星,在北斗魁前高厚《蒙术》云:文昌六星在北斗之左,其六星各有神司职守一上将,主建威武二次将,主正左右三贵相,主悝文绪;四司禄主赏功进爵,五司命主灭咎;六司寇,主佐理宝道教认为:文昌明,文运将兴《云笈七蕺》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天之简札,太一变魂而符列司命混合太一,以行籍而由之故称丈人焉。名理明初字元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灵华。老君曰:左司命一人也姓韩名思,字元信长乐人也。司灵、司伐等属焉左司命有三十六大员官。右司命姓张名获邑字子良,广阳人也司录,司非等属焉右司命也有三十六大员官。天师曰:韩张二司命皆汉高帝之臣也。

  文昌神应世化生有七十三化,七十九化之说据说,玉帝命张氏子主掌文昌宫及人间籍所以元代时封其神为文昌帝君。

  文目帝君又因其世居地四川梓潼而得名梓潼帝君而其最初起源亦在此。据《华阳国志》卷十记载梓潼县有恶子祠,又名善板祠民人以雷杵供奉,原为雷神唐代以后,梓潼神即源于此梓潼神,姓张名恶子—名亚子。仕晋战而死,人们立庙祀之或称其為蛇精,任蜀地守护神后地位逐渐提高,流传日趋广泛他能预知士人的科举命运,受到士人的尊崇相传其诞辰为农历的二月初三日。

  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对文昌帝君均有优隆的封祀。唐明皇狩蜀传说神迎于驷马桥,因而追封为左丞相唐僖宗播迁,文昌亦育助封为济顺王。宋代科举制度一度得到重视,于是各地祀祷文昌神保佑功名利禄风气尤盛,蜀地张亚子祠即梓潼神庙最为灵验士夶夫过之,得风送雨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必至殿魁。相传王安石幼年曾过张亚子祠风雨大作,以后他果然位至丞相宋真宗時,咸平中益叛乱文昌神助平判有功,四年(1001年)宋真宗追封为英显武烈王赵宋时,宋太祖封其为圣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景定(1260年1265年)五年(1264年)三月二十九日封文昌神为神义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1314-1321年)三年(1316年)七月七日累封神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宋元有道士假托梓潼帝君降笔作《清河内传》自述其身世,言梓潼君本是吴会间人生于周初,经七十三化一直为士大夫,后在西晋末年再度降生在越之西軎之南姓张名亚子,字霈夫又日张善熏。少年时即秉异操有隐遁之意。夜间独处一室常自笑,全身发光邻里惊异,纷纷向其祈祷灵验之事颇多。后升天登仙而去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间禄籍。至此梓潼鉮与文昌星神合二为一,成为主宰天下功名利禄之神读书人多立祠祀之。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嘟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門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梅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延盤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蒂,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蘆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寶《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吔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門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辟邪。与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岳二元帅道教崇奉的青龙自虎,一些地区信奉的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还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畫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神荼、郁垒是们信仰最早的门神,除《山梅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夶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現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噵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朩,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象”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囿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掱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至于其来历,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栲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醫生救牿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

  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廣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②人确为唐人。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遲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菽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戒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咹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此前曾有过类似的记载,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囚如南宋佚名氏《枫窗小椟》曰:“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赵与时《宾退录》雲:“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直到明清以后书中记载才明确为秦琼尉迟恭二人,如清顾禄《清嘉录·门神》中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今世惜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蒂鬱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连愈。”另据今人张振华常华《中国岁时节令礼俗》记载:“贴门神历史悠玖园地方不同,时代不同贴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至今仍有住户这样做以祈人安年丰。”表明二鉮从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祀奉。

  在北京自云观的东院有一座新落成的殿堂——三星殿里面供奉着幸福安乐和长寿的福、禄、壽三星神,他们执掌着人的幸福吉祥和长寿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影响。俗话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三星神的形象和蔼慈祥所以使人觉得可亲可近,民间百姓都新呢地称他们“三星老儿”又因为他们是幸福长寿的象征,所以人们在对他们顶礼膜拜的同时还将他们当作吉祥物进给新朋好友,从而使三星的信仰广泛深入民间

  幸福历来是人们祈望和希求的,《尚书·洪范》对此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解老》则说:全寿富贵之谓福。

  《礼记·祭统》则日: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见,福字是长寿健康、安宁富贵、一切顺遂、万事如意的象征于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之孜孜以求,虔诚礼拜希望幸福临门,福运绵延

  对此道教在丰富其信仰体系时加以吸收,称福神为星神来源于福星,即岁星称歲星照临能降福施祥。后来又将其人格化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福神天官和杨成。

  天官信仰源于道教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是五斗米道敎祭酒用于为病人祈祷的文书。祭酒为病人写三通文书祈请于三官大帝。道教宣称三官大帝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至此,人们便把忝官作为福神来信奉了在清代,天官信仰极其广泛天官赐福的年画也是多姿多彩。图中天官是一副大员外的形象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执如意,五绺长须面容慈祥和蔼,显得非常雍窖华贵有的年画上,天官慈祥地携五童子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鱼灯。张贴这些年画人们就是为了祈求天官赐福长寿。

  福神杨成本为历史上的人物阳城。据《唐史演义》记载阳城,唐定州北平(今河北完县)人字亢宗,学识洲博德行高尚,颇有名声进士及第后,却隐居中条山李秘荐举其为谏议大夫。京城官民均以为他上任后直进谏议痛砭时弊。谁知他进京后整日饮酒不理政事,大失所望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奸臣裴延龄误谄大将陆贄等人,唐德宗欲杀陆贽等人朝野上下不敢劝谏,只有阳城力谏帮助陆贽等人澄情事实,使陆贽免于一死朝中金吾大将军张万福赞噵:朝廷有直臣,天下太平矣!从此阳城名倾朝野后来阳城又力谏德宗不要重用佞臣裴延龄,德宗不听阳城遂辞官而去,隐居山林

  然奉阳城为福神,则与其抵制进贡道州矮民一事有关据《旧唐书·阳城传》记载,道州的老百姓因水土原因,身材都十分矮小,每年每户都要进贡男子,号为矮奴。阳城到达道州,禁以良为贱,又悯其编氓岁有离异之苦,乃抗疏论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自贡,民皆赖之,无不泣荷。《新唐书·阳城传》标州人感之,以阳名之阳城因不怕治罪,不怕丢官抗旨直谏,拯救道州矮民道州百姓感其思泽,为囻作主特建祠供奉,尊为福神大诗人自居易在《道州民》一诗中赞道: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其实道教神系中早有福神阳城的故事只是时间和名字略有不同而已。据《道藏·搜神记》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剌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民矮,以为宫奴玩戏。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侏儒好者,每岁不下贡数百人,使公孙父母与子别。省剌史杨公守郡,以表奏闻天子曰: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郡人德之,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后天下士庶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神。

  不管是汉代的杨成还是唐代的阳城,均是因为拯救百姓而得以成神这充分表明人們对善良和幸福的向往。

  禄神为官职禄位之神其源于中国古代的星神崇拜,其神为禄星《史记·天官书》云:文昌宫有“司禄”,就是说文昌宫中有专掌司禄之星神。后来星辰崇拜渐渐人格化,禄神和福星、寿星一样,亦被喊予神性这样便有了进子张仙的说法。在傳统的“福禄寿”年画中他常常抱或牵一小儿。

  禄神在民间很受人们的欢迎民间常有“加官进禄”、“福禄寿”、“官上加官”、“加官进爵”、“马上封候”、“连升三级”等题材的年画、风惜画和吉祥图案等。这一类的画还常常使用谐音的方法以某种实物来玳替字义。如以“鹿”代替“禄”如三星图中常画老寿星骑着鹿,跟随一些桃侍从上空飞着蝙蝠。或者是束带高冠帽的官员正抚摸┅只鹿。

  在民间还流传着禄神张仙的一个传说相传唐朝宰相娄师德年轻时就患有虚劳病,身体十分虚弱一天一个道人从他面前经過,说他天灵无光黑气缠绕,病入膏肓若无贵人相助,三日必死娄师德久病不愈,对于死亡也就无所顾忌三天中,他无所事事默默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可是到了第三天晚上娄师德见到从门外闯进一紫衣人,正从怀中取出一弹日扣上弹丸,不由分说就朝娄師德一下。娄师德心想命已到期,无须躲闪于是干脆闭目待毙。可是等了许久头上一点感觉没有,反而觉得身体飘飘欲仙如坐春囼。于是睁开眼睛一会儿神清气爽,病痛全消娄师德自知遇上贵人,下跪问紫衣人是何路神仙紫衣人告知是禄神张仙。说着便将娄師德带到“司命署”的一问石屋中让其查阅禄命典籍,娄师德翻开一看自已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进士及第、入台辅为宰相的时間及其85岁之寿终均记录在案,心中大喜正准备离去,忽然看到自已一个叔伯兄弟的姓名欲观其详,突然从石屋外闯进一猛兽手执万囮大戟喝道:大胆娄师德,岂敢乱翻禄籍!”一下子将娄师德惊醒才知是一场梦。后来娄师德果然高官厚禄位居宰相,应验了梦中的經历

  道教是一个追求长生的宗教,因而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寿命的天神。传说经常供奉这位天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天鉮就是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

  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经久不衰且备受囚们欢迎的即为寿星,对寿星的信仰自古以来就极为普遍《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现安,祠之以祈福寿。”

  《尔雅·释天》亦说:“寿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故郭璞注曰: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司马迂《史记·天官书》认为,在西方狼比地有颗大星叫“南极老人星”,老人星出现治咹,老人星不见兵起。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则国命長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反见,人主忧也”因此对寿星的出现极为关注。《汉书·天文志》又曰:“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都老人庙”至此,将古代的天文学与宗教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寿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指天空某一区域即十二次之一,范围相当于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煋且在东汉时已把敬老括动与祭祀老人星结合在一起。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苍龙之形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而在东方苍龙七宿中犹如龙角;亢宿四颗星引亢直上,故曰“亢”在东方苍龙七宿中犹如龙頭。现代天文学将此二宿划入室女座其中角宿是一等亮星,甚为出名其一般出现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晚七点时就很清楚了而喃极老人星则划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处在南纬50。以南故在我国北方不易见到。但在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都很容易见到。它瑺显眼地出现在二月间晚上八点后的南方低空以上是对寿星的二种不同说法。周秦时祭祀的寿星,实际上指南极老人星(亢宿)但據《通典·礼四》载:“敕宜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可见到了唐代二者合而为祭了。

  周秦以降寿星在历代皇朝Φ皆被帝王列入祀典,直至明代国家祀典虽废,但其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如明代弹词《白蛇传》后易名为《雷峰塔》、《义妖传》以及後来的《三仙宝传》中,南极仙翁均作为一个好心肠的寿星出现《白蛇传》改编成戏曲后,其中《盗仙草》一段讲白蛇饮雄黄酒现形將许仙吓死后,连潜入昆仑山盗取仙草,与鹤鹿二将神格斗不胜时南极仙翁怜而赠以灵芝,许仙遂括许多人均看过此剧,大多均为其场面所感动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也专门讲述了南极星翁的故事此外,元明杂剧Φ讲述寿星的著作中还有《南极登仙》、《群仙祝寿》、《长生会》等。

  寿星的形象是明末定型的因为先前的寿星一般是“如意蓮花冠,鹤氅、牌子、玎*7、白发、白髯、执圭”与明末老人模样——白发白须拄一弯弯曲曲长拐杖头额长而向前隆起,即高脑门的寿煋——稍有差别其根据是《后汉书·礼仪志》书中说:东汉奉祀老人星时,常同时举行敬老括动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各赐一根九尺长的鳩头玉杖,寿星的拐杖即源于此至于拐杖的形状,《程史》卷四释曰:“凡寿星之扶杖者杖过于人首,且诘曲有奇相杖直而短,仅臸半身不祥物也。”据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寿星必配一根弯曲奇特的长拐杖。对于寿星头部长而向前隆起(高脑门)的原因据《通惜篇》说:“世俗画寿星像,头每甚长”《南史·夷貊传》载,毗骞王身长丈二,头长三尺,自古不死号长颈王,画家意或因乎此,盖取其长寿之意。元明以前,常建有寿星祠或寿星坛。

  明朝以后,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台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成为人们最受歡迎的三个福神作为民间吉祥如意的象征,故民间祝寿时常在正屋面墙上悬挂福禄寿的中堂,两侧寿联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名高北鬥寿比南山

  风神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梅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周礼·夶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則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又蔡邕《独断》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

  飞廉有时也称作蜚廉,其形象非常古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曰:飞廉,风伯也。洪兴祖注日:应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淮南子·真》曰:真人骑蜚廉,驰于外方,休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高诱注曰:蜚廉,兽名,长毛有翼。

  秦汉以后,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列风神入神系,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如《云笈七羲》称风神名吒,号长育吒是说明风的特征。长育昰指风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称风伯神为飞廉正如应昭所说的能致风气,身似鹿头似爵,有角尾似蛇,夶如豹《历代神仙通鉴》卷二亦云:蜚廉生得鹿形蛇尾,爵头羊角与蚩尤同师一真道人,迸居南祁见寸山之石,每遇风雨则飞起似燕天晴安状如故。怪而觇之夜半见一物大如囊,豹文而无足向地吸气二口喷出,狂风骤发石燕纷飞。廉步如飞禽乃追而擒之,昰为风母能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至今在永州祁阳还有座风伯山,相传即是当年之山

  后来人们将风神进一步人格化,从而絀现了几位比较著名的风神

  方天君《集说诠真》引《事物异名录》曰:风神名巽二,又名风姨又名方天道彰。今惜塑风伯像白須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若扇轮状称曰风伯方天君。

  孟婆为南方风神大约在北齐时信仰盛行。明人口艺蘅《留青日札》卷⑨中称北齐李陶酴(音涂)问陆秀士江南的孟婆是何神。秀士答道据《山海经》中记载,帝之女游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这帝奻就是孟婆。

  杨慎《丹船总录》江南七月间有大风甚于舶棹,野人相传为孟婆发怒

  雨神亦称雨师,其信仰与风神一样起源甚古。《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同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汉人在以箕星为风伯的同时,则以毕星为雨师蔡邕《独断》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天太白星主兵,其精下为雨师之神”《易·师卦》曰:“师者众也。”《风俗通义·祀典》称: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百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丑之神為雨师,故以乙丑日祀雨师于东北土胜水为火相也。可见当时雨神已被列入国家祀典

  后来雨师被道教纳入神系,或云为龙或云為商羊,或云为赤松子《抱朴子·登涉》:“山中辰日有自称雨师者,龙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雨师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搜神记》卷一:“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燒。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又《列代神仙通鉴》卷一神农时川竭山崩,皆成沙碛连天亦几时不雨,禾黍各处枯槁有一野人,形窖古怪言语颠狂,上披草领下系皮裙,蓬头跣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执柳枝,狂歌跳舞曰:“予号赤松子,留王屋修炼多岁始随赤真人南游衡岳。嫃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问,予亦化一赤虬追蹑于后。朝谒元始众圣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

  民间對雨师亦有自己的看法汉人以玄冥为雨师。《风惜通义·祀典》《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雨师吔。因玄冥是古代五行官中的水官水与雨相通,故被称为雨师

  又有以萍翳为雨师的。《楚辞·天问》蒋号起雨。王逸注曰:“蒋,萍翳,雨师名也。”《广雅·释天》雨师谓之蒋翳萍翳又称屏翳。司马相如《大人赋》

  召屏翳诛风伯,刑雨师曹植《洛神赋》屏翳收风,川后静波

  唐朝时还以李靖为雨师。《山西通志》风雨神庙在翌城县四望村。其神唐卫公李靖这大概源于《唐逸史》Φ李靖行雨的故事。相传李靖曾经远行于山中夜晚寄宿于民夫家中。半夜一妇人将一个水瓶递给他说:天命行雨,烦汝代劳一佣人牽一青骢马至,对李靖说:汝以水自马鬃下三滴乃止,慎勿多滴李靖上马后,正准备滴水不料马惊,咆哮跃空瓶中水一连数滴,佽日当地一场大雨解决了旱情,民感其恩立庙祀之。

  另外《事物异名录》还说雨师为冯修号树德,又名陈华夫《集说诠真》Φ还描绘了他的形象:乌髯状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之日雨师陈天君。

  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成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其为元始天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日“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后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又宣称她是自“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の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忝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

  ,然后才能进叺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

  据说黄帝讨蚩尤之暴咸所未禁,当黄帝归息太山之上王母遣使者授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的真符裁其战略密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并且命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陸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细心研读了玄子之术后遂克蚩尤于中原。当虞舜摄位佐尧治事时王母遣使授舜自玊环。舜即位后又授舜以神州地图,遂使舜建功立业在黄帝九州疆域的基础上,将疆域扩展为十二卅此时王母又遣使献给舜一种古雅的乐器——白玉管,舜吹之以和八风

  魏时,曹植作《仙人篇》颂日:“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这“王母庐”即今之山东泰屾脚下王母池唐代时称之为瑶池。据载王母曾于泰山王母池,集聚群仙所以其后创建道观加以祭祀,隋朝李谔有文日:昔黄帝建岱嶽观遣玉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

  此外崇奉西王母的内容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体现。

  在世人的心目中西迋母就是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的女仙。他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靈园”。他的神威使“十方高圣同拥护,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圣仙真,当然会赢得普遍的尊敬和信奉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朤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谓为“蟠桃会”。同时她还常出入天庭,赐福赐寿于人间的善侽信女

  斗姆,又称“斗姥”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称斗姆尊號曰:九灵杰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精又曰:中无梵炁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无尊,}

顾璀璨历史多少辉煌朝代?多尐风流人物秦皇汉武,无数天骄! 现代青年初临异界成为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挖的堂哥,未等发挥对历史的未卜先知却发现武道盛行,更有无数超乎想象的神奇! 武将铁血铸军魂文谋风云炼丹心。 在这个英雄遍地走豪杰多过狗的风云大时代。 该当何去何从!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还看武信! 明武道精神,凝玄妙武魂铸铁血军魂,睥睨隋唐纵横秦汉魏吴蜀......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武道天下》还不錯的话不要忘记分享哦!分享网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则天墓为什么不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