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摔跤界的冠军,还是搞笑界的一匹黑马是什么意思

从2016年12月21日在美国全球首映,截至2017年5月31日《摔跤吧!爸爸》(Dangal)在全球的票房总收入是:146,591,673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地区是:135,586,916美元。中国票房收入截至目前是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票房总收入(10,914,757美元)的

中国票房网:::83%

第三章节:关于《摔跤吧!爸爸》的技术指标(节选)

一部质量“合格”的商业电影,技术指标有哪些?

最基本和最简单,也最显而易见的评判角度,可以通过以下六方面入手:服装、化妆、造型、道具、镜头、灯光。

考核这些方面是否做到了“合格达标”,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衡量:

1. 是否做到了:服务剧情,为故事情节增加潜台词和深度;

2. 是否做到了:辅助表演,提供了一种表达剧情人物内心世界的戏剧方法;

3. 是否做到了:丰富场景,以视觉说话,自然融入对白和动作之中,带来层次更丰富的含义;

友情提示:假如有朋友苦于不知该从何下手为国产商业片找bug,不妨参照以上技术指标尝试一下,肯定会“满载而归”。

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在男、女主演们的服装呈现方面,最起码要做到“严谨”。所谓的时尚、奢华、新奇永远不是一部“合格”电影的追求。

合格的服装,只需要满足这三个技术指标:“服务剧情、辅助表演、丰富场景”。

男一号爸爸:从花花POLO衫到白色老汉衣

《摔跤吧!爸爸》中阿米尔汗所扮演的男一号“老马爸爸”,在片中的职业身份经历了3次重大的变化。青年时代的老马是一名坐班的公务员,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家中就爱妻一人,小两口的日子过得蛮舒服。人近中年,老马爸爸已是4个闺女的爹,同时作为一名“兼职”教练,还要创造各种条件训练两个女儿摔跤,家庭负担逐渐变重。等女儿吉塔进入全国联赛后,老马爸爸不顾妻子和领导的反对,辞去了公职,回家务农,成为了一名全职的农民教练。可想而知,此时老马爸爸的家境每况愈下,因为家中不仅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要负担各类训练和比赛的开支,而且申请国家资金支持的希望也落空了。

由此,男一号阿米尔汗在影片中的着装,也随着剧情的推进,“悄然”发生着变化。

如图所示,在老马爸爸还是一名公务员的时代,可谓是变装大王。影片的前半部分中,男一号至少换了12件质地精良、颜色丰富的POLO衫。几乎一个镜头,一件新衣。这样高频词的换衣,只为严谨配合剧情故事的需要。

等剧情发展到老马爸爸辞去公职,回家务农,成为一名全职教练后,老马爸爸的着装开始逐渐过度成颜色单一的浅色老年汗衫,外加一条印度成年男子标志性的围巾。

从中青年时代的“变装大王”到中老年的“一衫到底”,男一号的服装,作为影片中重要的视觉呈现要素,做到了合情合理。

女配角妈妈:从艳丽少妇到素色老母

《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传记性电影,服化造型需要配合剧中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这也是考核一部电影是否合格达标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本片中,在每个时期都陪伴在老马爸爸和两个运动员女儿身边的母亲,作为重要的女配角,其服化造型的变化,在不借助任何对白、旁白或者字幕注释的前提下,一丝不苟的完成了几十年的时空转换。

如图所示,这是青年时代的妈妈首次登场,身着颜色饱满的红色沙丽,这是印度少妇的典型装扮。剧情中,处于这一时期妈妈的服装都以颜色艳丽的沙丽为主。

等进入到中年时期,如图所示,妈妈换上了素色的沙丽。

等影片结尾部分,即将迈入老年时代的母亲,如图所示,不仅已和背景群演的老妇们一样身着素色沙丽,而且通过前后面部妆容的对比,我们也会发现,母亲的脸部是“逐渐”长出了法令纹和鱼尾纹,头顶也是逐渐冒出了丝丝白发。从艳丽的少妇到素色的老母,《摔跤吧!爸爸》中女配角的服化造型:合格达标。

姐妹花:从对抗“撞色”到和好“撞衫”

《摔跤吧!爸爸》中的姐姐吉塔和妹妹比塔,是本片的两位重量级的女主角。这对姐妹花成年后在服装配色上的对比变化,成为了两姐妹内心情感变化的外在视觉延伸。两位女主角的服装设计,完成了对人物关系的揭示和表现。

如图所示,这是本片中的成年吉塔“大战”老马爸爸的桥段。影片中,在国家体校接受了全新训练方式,走上“离经叛道”之路的姐姐吉塔从学校回家探亲,当着妹妹比塔及众人的面,“战胜”了年迈体胖的老马。

此时的姐姐,将这次胜利看作是对父亲“过时老土”训练方式的批判。同时也希望从小听话的妹妹可以“弃暗投明”,跟着自己混。但令吉塔大失所望的是,这次摔跤的胜利,却造成了妹妹比塔与自己情感的隔阂,甚至是观点的对抗。妹妹比塔不仅正面反驳了姐姐的观点,而且还坚定了跟随父亲继续练习摔跤的决心。

影片中,当这对成年后的好姐妹第一次出现在摔跤场开始,服装配色就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反差。这一反差,一直以“撞色对抗”的方式延续到了姐姐吉塔在国际赛场屡战屡败,幡然悔悟,卸下内心的骄傲,与妹妹比塔在校园里谈心的桥段,姐妹俩的服装颜色才趋于接近。

之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在姐姐吉塔打电话回家向老马爸爸道歉,与妹妹比塔重归于好后,这对姐妹的服装出现了“同色撞衫”。因为此时,姐姐吉塔从内心深处终于认可了父亲,开始接受父亲的训练,和妹妹比塔一起为了实现和父亲一样的冲金梦想而努力。

好、坏教练:颜色PK至始至终

《摔跤吧!爸爸》中的反面人物是国家体校训练队中的主教拉姆·卡达姆,简称老卡。老卡教练和老马爸爸之间的对抗,从两位主角同台登场开始,一直延续到影片结束。服装方面,也通过颜色的反差对比造成的视觉冲突强化了这两位教练之间“拔剑弩张”的矛盾关系。而且同是“教练”,如何暗示谁更靠谱呢?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是“天使白”与“恶魔黑”的对比。

《摔跤吧!爸爸》的服化造型,不仅做到了“合格达标”,而且还有不少“点睛出彩”的地方。

头发:主角内心戏的外在标志

影片中赚得观众不少眼泪的地方是老马爸爸为了让女儿们专心训练,狠心将两姐妹的马尾辫修理成了假小子般的寸板头。吉塔与比塔的“短发”造型成为本片中最具寓意的标志性符号。因为“短发”成为了老马爸爸和女儿们发生激烈冲突的导火线,也成为了女主角吉塔的心理动机由“强迫接受”到“主观认可”的这一重大转变的外化体现,而且在这个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头发还成为了成年吉塔“有意识反抗父亲”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图所示,童年时代两姐妹的一头长发,被父亲强迫修理成了寸板头。由此推动了姐妹俩对抗父亲,消极训练的剧情发展。

在姐姐吉塔夺得全国比赛金牌,进入国家体校之后,“离经叛道”的留起了长发。镜头中吉塔每一次对着镜子欣赏自己头发的情节,都在预示着成年女儿内心叛逆情绪的高涨。由此推动剧情发展到回家后与老马爸爸对抗摔跤的情节。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看到留着长发的吉塔在国际比赛中连连失利,直到自信心滑落到了崩溃的边缘。最后,在和妹妹谈心后,吉塔鼓足勇气,向父亲道歉,从内心深处终于明白了父亲严苛训练的价值,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于是,吉塔对着镜子,亲手将长发剪短。如图所示,这一仪式化的动作,代表着女主角心理动机的彻底转变。“离经叛道”的女儿从此“改邪归正”。

主观能动性的最大激发,加上老马爸爸一丝不苟的严苛训练和在父爱感召下的鼓励与关心,吉塔终于实现了自己和父亲的“夺金梦”。此时此刻,站在英联邦国际女子摔跤比赛的冠军颁奖台上的吉塔,一头短发。

《摔跤吧!爸爸》一片中的主角道具分别有:奖牌、闹钟、相册。这三样小玩意儿和影片中的主演们关系十分密切,或被主角们把玩,或被主角们念叨。这些道具的出现,是为了来履行各自的使命,有始有终;而非凭空出现的乱入。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以体育竞技比赛内容为核心的传记体电影。影片讲述了女儿们在父亲的训练下拿到国际金牌的故事。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奖牌,即是主角道具。这个道具(奖牌),不仅是比赛名次的外化展示;同时,也承载了更深的意义。奖牌,代表了老马爸爸的人生梦想;同时也是对两个女儿的激励和鞭策——

“假如你拿到银牌,没人会记得你;假如你夺得金牌,你就会成为榜样,是成千上万女孩的胜利……”

在时长161分钟的全球公映版中,奖牌以主角身份,一共出现了5次。

每一次的出现,都符合技术考核的标准,即“服务剧情、辅助表演、丰富场景”。

奖牌第一次作为主角登场时,寓意着“希望”,是老马爸爸重燃希望的外化。

在镜头里,老马爸爸深情凝望着自己在青年时代作为摔跤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时获得的一枚金牌,这枚奖牌是老马爸爸引以为傲的最高荣誉。同时也激励着自己要坚守梦想。面对已有身孕的妻子,老马爸爸内心满怀期待,所谓子承父业,圆圆肚子里所孕育的宝贝就是可以实现自己国际金牌梦的天使。

奖牌第二次作为主角登场时,却意味着“无奈的放弃与深深的绝望”。

人到中年的老马爸爸,面对妻子连生四女的“残酷”现实,似乎不得不要彻底放弃训练“儿子”成为摔跤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为印度夺得金牌的“痴心妄念”了。于是,老马爸爸无奈地将这枚一直激励自己的金牌,放进了储物箱。尘封梦想,对男主角而言是一次深深的打击。

奖牌第三次作为主角登场时,剧情推进到了重要的阶段,老马爸爸和女儿们马上要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这一次,这枚奖牌也是一枚全国冠军的金牌,但不是老马爸爸的。而是他苦心培养的大女儿吉塔在全国比赛中所获得的。这时的奖牌,不仅是“子承父业”的代表;而且也是老马爸爸真正梦想的起点。他告诉女儿及家人们,他的梦想是一枚世界冠军的金牌。此刻,这枚全国冠军的金牌,不再是老马爸爸被迫放弃人生梦想的痛苦象征,而成为了老马爸爸实现世界冠军梦想征程的开始。

奖牌第四次作为主角登场时,却成为了父亲和女儿之间“冲突与伤痛”的导火线。这枚奖牌,成为了老马爸爸实现国际金牌梦的征途上最大的阻碍。因为大女儿吉塔正是在拿到这枚金牌后,变得“离经叛道”,抛弃了老马。更让老马爸爸痛苦的是大女儿的选择,换来的是在国际赛场的屡战屡败。面对这样的现状,老马爸爸似乎无力回天,作为父亲和教练,他内心是痛苦的。此时,二女儿也获得了同样一枚国际比赛的冠军金牌,是否意味着他将再次被抛弃?自己的国际夺冠梦是否将再次止步于这枚全国金牌?

奖牌第五次作为主角登场,是在影片的最后部分,这枚奖牌成为了男、女主角们“历经磨难,实现梦想”的终极外化。这一刻,这枚英联邦女子55公斤级摔跤比赛的冠军金牌,将剧情的发展带到了全片的最高潮:作为老马爸爸的大女儿吉塔,这名为国争光并创造历史奇迹的运动员,她内心所认可的最高荣耀,不是赛场上击败了悍敌,不是颁奖台上国歌奏响,更不是闪光灯和鲜花。在吉塔的心中,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父亲的认可。这枚金牌,不仅承载了无以言表的父爱,更是女儿报恩父亲艰辛付出的象征。

这枚金牌,让影片所传递的“人性之爱”的光芒落真真切切回到了真实的剧情人物上,让影片所宣扬的正能量与主旋律完成了“软着陆”。

如何让主旋律影片避免“假、大、空”?《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活教材。这其中,这枚小小的奖牌,作为主角道具,功不可没。

作为一部讲述父亲训练女儿成为世界冠军的影片,《摔跤吧!爸爸》需要表现的重要情节是退役的老马爸爸如何将女儿训练成专业的摔跤运动员。其中有一句标志性的台词,“明早五点来找我”。

老马爸爸对两个女儿严苛的体能训练,从雷打不动的每天五点起床开始。正是这样的魔鬼训练,剥夺了本应属于女儿们的快乐童年。

进行这样严苛的体能训练,考验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毅力,更是对以身作则的老马爸爸的身心挑战。因为这不是一部控诉父亲野蛮家教的片子,假如情节处理不当,会削弱了影片本来的立意。

该怎么办呢?如何可以不露声色的表现出老马爸爸的艰辛付出呢?

本片中另一个重要的主角道具“闹钟”的出现,便完成了这样的使命。

影片中,两个女儿被迫5点起床、被迫穿上男装、被迫剃了平头,实在忍无可忍,准备揭竿而起,反抗父亲的“暴政”。于是,放在老马爸爸床头的闹钟就成了女儿们首先要消灭的敌人。结果,女儿们胜利了。当闹钟被动了手脚后,老马爸爸果然睡过了头。镜头前,这位人到中年、大腹便便的父亲,其实每天也必须要靠闹钟才能保证5点。女儿们的胜利,反衬了父亲难言的不易。

闹钟,作为这段剧情的主角道具,不仅让女儿们对抗“霸权”的情节趣味生动,而且更道出了老马爸爸身为教练所不可言说的秘密。

主角道具,是衡量一部电影是否合格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不论是奥斯卡的商业片,还是戛纳柏林威尼斯的艺术片,主角道具的使用,至少要起到这三方面的作用,即服务剧情、辅助表演、丰富场景。而且它们的出现,都是前后呼应的。

但是在国内上映的120分钟版的《摔跤吧!爸爸》中,却有一个bug,即帮助老马爸爸化解“私训”危机,打动校方领导,挽救了女儿们被开除的“神器”——相册,却凭空而降,没有任何前情铺垫。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控制时长,被删减了嘛。

回到161分钟的全球公映版中,影片为了让这个主角道具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英雄救美”,其实做了许多铺垫。

这本相册的出现,源于老马爸爸带着女儿们参加各种摔跤比赛。严苛的训练和丰富的实战,是老马爸爸训练女儿们的重要手段。如何展现一次次实战呢?相册的出现,就是为了记录和印证这些重要的经历。

从大女儿吉塔第一次参加摔跤比赛获得了50卢比的奖金开始,老马爸爸便用心制作了这本相册。这是一本“装满了钱”的相册。每次比赛之后,老马爸爸都将女儿们上缴的奖金如数装进这本相册。

从吉塔第一次参加的摔跤赛的组织者口中,我们了解到一张门票只要卖2卢比,这2卢比即可让一个摔跤运动员吃好几个月。随着后续女儿们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所获得的奖金也来愈多,可想而知,训练女儿们参加比赛赢取奖金,其实对于老马爸爸而言是一门不错的“生意”。这位在开篇誓言坚守国际金牌梦的父亲,是否会在家庭生活经济压力的现实面前,“无奈妥协”呢?是否会在金钱的诱惑下,“本性暴露”呢?

老马爸爸将女儿们每一次参加比赛获得的奖金,一张一张装进这本相册,认真标记下每一场比赛的地点或名称。

尤其是在代表着父女关系决裂的摔跤大战后,老马爸爸因为无法再和“离经叛道”的大女儿吉塔交流,进而陷入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感伤回忆中。此时,相册再次出现,承载了连接前后剧情,烘托人物心境的作用。

最后,当这本相册出现在校长室,帮助老马爸爸化解危机时,才是合情合理的。

这本相册,作为主角道具,不仅印证了女儿们参加实战的经历,而且也是父女情感的连接纽带,是父爱的象征,同时更衬托出老马爸爸对梦想的坚守和执着。

《摔跤吧!爸爸》中的男主角老马,拥有两个角色身份,慈爱的父亲和严苛的教练。

通常在一部合格的商业片中,阻碍主角完成任务,并对主角身份进行挑战和对抗的人物设定,可以理解为影片中的“大反派”。本片中的这位反面人物,即是在后半段出现的国家训练队的教练拉姆·卡达姆,简称老卡。

因为老卡的出现,大女儿吉塔选择了放弃父亲的训练。老马爸爸身为教练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老卡交给吉塔“花拳绣腿”的伎俩,令老马爸爸唾弃,并引发了一场父女摔跤大战,导致关系决裂。但是,老卡的指导不仅没有让吉塔获得胜利,而且屡战屡败的心理打击,几乎要终结了吉塔作为职业摔跤运动员的生涯,老马爸爸含辛茹苦培养起来的这棵好苗子眼看着就要被摧毁了。

这样一个大反派,是如何被一步步塑造出来的呢?

是通过镜头中严谨的构图设计和周到的灯光运用做到的。

这些简单而基础的方法,不需要什么“顶级大师”光环头衔的加持,更不需要什么高深莫测的艺术意义的渲染。这些镜头语言,都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本应该做到的“底线”,本应坚守的“古老原则”。

在一部影片中,表现人物关系,尤其是正、反派出现时,通过使用最多的是双人镜头。在《摔跤吧!爸爸》中,老马爸爸与反面角色老卡教练之间,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双人镜头都传递着不和谐与对抗,火药味十足。

老马与老卡的第一次相遇是在父亲送吉塔到国家体校时。如图所示,在这组双人镜头中,两位主角从视线到水平线,都是不平等的。

随着剧情发展,老马私训女人、老卡状告老马,这对冤家第二次的会面,出现在了校长室里。从画面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虽然教练和老马都是坐着,但是只要冤家出现在了一个镜头里,就一定要“不平等”。

在等待校方领导商讨处理结果的间隙,老马爸爸与老卡教练再次发生了口角冲突。此时的双人镜头中,演员们不管如何表演,镜头中,视线和水平线始终是不平等的。

在吉塔参加英联邦国际比赛时,即便老马和老卡之间相隔很远,但只要二人出现,镜头中始终保持着对立,营造出两位“教练”剑拔弩张的火药味。

除了双人镜头以外,影片中老卡教练的第一次登场,其实也通过基本的镜头语言原理,揭示了这是一位大反派。老卡首次出场的设计是穿过通道来到训练场。如图所示,演员在直行中逐渐偏左,最后是从右入画,来到了训练场。

电影空间中人物的运动方向可以传达出与人物身份相关的不同含义。和通常人的阅读习惯相符的方向是从左往右。几乎所有合格电影中的“好人”每次都会从左入画。当“好人”从左往右运动时,我们的眼睛运动比较舒适,下意识地,我们就会作出正面的判断。相反,反面角色通过从右入画,进而造成眼球运动的不舒适,并通过这样的微妙刺激来引导观众把这个人物的登场看成反面的。老卡教练的首次亮相,便严格遵循了这条“古老原则”。

《摔跤吧!爸爸》中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父女关系的变化?有一个这样的细节:老马爸爸家的铁窗栅栏。这个栅栏,在父女关系隔阂与紧张时,每每出现;而当父女矛盾彻底化解时,又巧妙的淡出视线。

如图所示,这是影片中,童年时代的大女儿吉塔的首次出场,也是和老马爸爸第一次共同出现在镜头中。此刻的老马爸爸,面对妻子连生四女的残酷现实,不得不放弃自己希望训练儿子成为摔跤运动员的梦想。女儿,成为了老马实现梦想的最大阻碍。于是,父女二人虽然同在一个画面中,却被彼此眼前的铁窗栅栏所阻拦。父女关系的疏远和隔阂,可见一斑。

第二次表现父女关系的矛盾,出现在大女儿吉塔进到国家体校后。当老马爸爸通过电话联系女儿时,每一次的通话,眼前都是铁窗栅栏。因为此时的吉塔,离经叛道,留长发、看电影、逛街娱乐、吃油炸食品,并且抛弃了老马教练,选择了老卡教练。父女之间逐渐出现了一道鸿沟,铁窗栅栏就是这种心理变化的“视觉信使”。

这道铁窗栅栏,是什么时候在《摔跤吧!爸爸》中消失的呢?是在女儿历经失败打击,终于幡然醒悟,主动往家里打电话,向老马爸爸哭诉道歉时。此时,随着吉塔和老马双双泪下,眼前的那道铁窗栅栏逐渐开始模糊,父女关系,第一次在主观推动下,开始了融合。

从这以后,父女之间再无铁窗横亘,通话时,都是和睦亲近的氛围。

用轴线运动和铁窗栅栏的构图设计来制造视觉困难,进而丰富镜头表现的“古老原则”,在《摔跤吧!爸爸》中还有一处经典的综合应用。

剧情中,大女儿吉塔坐在楼梯上在给老马父亲打电话。英联邦的国际比赛即将开始,但老卡教练为了应付拿到奖牌的KPI,强制吉塔减重降级参加比赛。同时,吉塔和老马爸爸都被校方禁足,父女无法相见。吉塔束手无策,打电话向老马求救。

如图所示,吉塔被纵横交错的线条遮挡着,同时,轴线运动中的上升对角线也出现了。共同预示着吉塔和老马爸爸需要共同面对一件非常苦难的事情。因为人的阅读习惯和重力习惯的共同影响,从右到左的上升运动是所有银幕方向中最困难的:这种上升既与眼睛阅读的方向相反,又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摔跤吧!爸爸》的灯光设计,也同样遵循着一条古老的原则,即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关系和命运的反差,从而服务剧情、辅助表演、丰富场景。

简单理解,被冷光照着,不好;有暖光照着,好。

古老原则四:冷、暖光的对比

影片中在英联邦国际比赛的半决赛上,吉塔对阵焊敌尼日利亚选手纳奥米。

在半决赛前,老卡教练和老马爸爸分别对吉塔进行指导。这也是继校长办公室大战后,两位“教练”的再一次正面较量。如图所示,画面中出现了冷、暖两色的对比。老卡教练被冷光灯笼罩,老马爸爸则是被暖光灯包围。老卡教练让吉塔坚持进攻,而老马爸爸则告诉女儿做好防守。两位教练的指导方针正好相反。而且比赛的结果是,被暖光灯包围的老马爸爸的防守策略获胜。

通过冷、暖光的对比,揭示两位教练指导方针不仅相悖,且老马爸爸是正确的方面,《摔跤吧!爸爸》中还有一处。

如图所示,在姐姐吉塔“离经叛道”并全面接受老卡教练的指导时,参加的每一场国际大赛都是首站即被淘汰。而同一时期,妹妹比塔在老马爸爸的指导下,却在全国赛事中所向披靡,勇夺金牌。姐妹的比赛现场,姐姐始终处于冷光灯下(图左);妹妹则是在暖光灯中(图右)。

除了对比反差的应用,冷、暖光也可以分别单独使用。尤其是暖光灯的“刻意”设置,在服务剧情、辅助表演和丰富场景方面,较为普遍,暗示利好。

如图所示,这是老马爸爸和老卡教练在校长室外等待处决结果的一场戏。老马爸爸和两姐妹的一边,刻意布置了一盏落地的暖光灯,而老卡教练那边则是黑漆漆一片。随时剧情的发展,剧情也揭示了“暖光即好”的暗示。校方领导没有开除两姐妹。

但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当校方领导宣布结果时,老卡教练的身边也是一盏暖光灯。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此刻的老卡也是好人?暖光即好,是否出现了bug?

实则不然,剧情中,虽然校方没有开除两姐妹,但是却“禁足”了老马和两姐妹。女儿们不能再出校园去找父亲训练。老马爸爸也不能再进校园指导女儿。老卡教练的告状,还是起到了坏人的作用。校方的决定,也满足了老卡的需求。两位教练在这达成了“平手”。

这样简单直接的基本镜头语言,在《摔跤吧!爸爸》中比比皆是。看似古老的原则,只可能被后人遗忘,而永远不会过时。

《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质量合格的商业电影,在服装、化妆、造型、道具、镜头和灯光方面严格遵循着电影语言的古老原则。称赞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片,也不足为过。

或许国内的投资人们会认为,这样一部没有啥绚烂场景、华丽服饰、酷炫特技的影片,似乎不需要花什么钱吧?

谁说精良的制作,就一定要“霸气外露”?

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片,除了演员的爱岗敬业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每个生产部门的合格达标,同时还需要对细节近乎完美的苛刻追求。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位像阿米尔汗这样懂得如何花钱的出品人、制片人在专业环节的层层把关。

it is said “魔鬼都在细节里”。《摔跤吧!爸爸》的精良制作,还体现在以下更加细化的技术指标中。

魔鬼细节一:胸毛也要染色

《摔跤吧!爸爸》中男主角阿米尔汗的体型、头发、胡须不仅做到了从青年到老年的渐进变化,而且连胸毛这个细节,都进行了一丝不苟的艺术处理:从无到有,从黑到白。

魔鬼细节二:护膝也是有来头

《摔跤吧!爸爸》中成年吉塔作为职业摔跤运动员,会有职业的病痛。这一点体现在了护膝上。如图所示,成年吉塔的第一次亮相,是在进行全国比赛。此时,吉塔的右腿绑着黑色的护膝(右为吉塔)。

这个细节处理,不仅通过颜色暗示和强化了右腿的伤势情况,而且这个细节,为后来吉塔在国际半决赛抛币对决中,被强悍的对手纳奥米抱住右腿,埋下了伏笔。

在这场半决赛中,为何对手选择了吉塔的右腿?这说明吉塔的伤势由来已久,虽然吉塔为了混淆视听,双腿都套着护膝,但是纳奥米的团队也是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

魔鬼细节三:群演一个都不能拉

《摔跤吧!爸爸》中因为一心希望生儿子的老马连生四女,成为了村民的笑柄。一次老马带着女儿在街上走时,遭到了村民甲的戏弄。村民甲特意和老马打招呼,热情的请老马爸爸和孩子们吃糖果,庆祝自己喜得一子。

十几年后,当老马爸爸带着夺冠女儿荣归故里时,当年取笑老马生女儿的这位村民甲再次出现,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站在路边,看着盛大的庆祝队伍,一脸吃瘪。

魔鬼细节四:庄稼地、摔跤场也会“长大”

《摔跤吧!爸爸》在场景设计方面,也细心到家。影片中,因为村里的摔跤场不准女性进入,老马爸爸为了训练女儿,在自家农田里自搭了训练场。在训练场刚刚建好时,地里的庄稼绿油油一片。随着老马爸爸对女儿们的训练开始,这个训练场外的庄稼开始逐渐由绿变黄。由此配合着影片所表现的“日复一日,时光飞逝”。

等到女儿们都成年后,当年这个简陋的茅草训练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积拓宽了,装备也升级了。而且也有很多其他小姑娘们在训练。可想而知,老马爸爸训练女儿们成为摔跤运动员,勇夺全国冠军的事迹在村中成为了励志的榜样。小姑娘们的命运不再仅仅是年满14岁就出嫁了。她们多了一条生路。

除了村中的训练场有变化,影片中呈现的印度国家体育馆,也随时时间的推移,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影片开头,老马爸爸回忆自己作为摔跤手参加1988年的全国比赛时,那会儿的场地条件十分简陋。摔跤垫是红白两色。等到大女儿吉塔开始参加全国联赛时,和老马爸爸当年比赛拿冠军的时间,大概相差有20年,此时印度的国家摔跤场馆已经变得敞亮起来,摔跤垫也变成黄、红、蓝三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和经济条件下,摔跤运动在印度本土的变化历程。

等到吉塔来到国家体校,并参加拿大际比赛时,可以明显看到此时摔跤场馆的设计,颜色更加明快,观众席也越来越大。这也预示着女儿吉塔在父亲老马原先的高度上,将取得更高的成就,更上一层楼。

感谢你勤劳的拇指,终于滑到了这里!

谁说走进影院的中国观众“不识货” ?

同样需要付出真金白银,同样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看似闲着无聊才走进影院的中国观众和日理万机、投资影视的大金主们相比,似乎更理性,更客观,更识货……

中国所拥有的电影银幕数在2016年已超越美国,截至2017年5月31日,已达45,946块。中国中产阶级的逐渐壮大,也为娱乐业的创作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倘若中国本土的出品人、制片人可以像阿米尔汗这样,对每一部投资生产的商业影片进行基本质量的把控,哪怕只要做到“达标”就好,在中国这样“饥渴”的观影市场,敢问围绕这件“商品”的收益怎么会不好呢?

中国观众再也不会像五、六年前那样可以被铺天盖地的虚假宣传忽悠进影院了。

中国观众开始识货了。哪怕是所谓的“小镇青年帮”。

谁说投资电影就是一次“风险极高”的冒险?

投资制作一部技术指标都无法合格的电影,并让这样的产品登陆大银幕,确实是一次很可怕的冒险。99%的几率是血本无归。

就像开着一辆零件不齐全的车上了高速,不扣安全带,还恣意违反交规......

—— 行车与守则相伴,安全与幸福同在

—— 制作与守则相伴,口碑与票房同在

致敬《摔跤吧!爸爸》的幕后制作团队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可以在中国本土创造故事片票房10亿的奇迹,之所以可以碾压5月上映的各类国产影片,是因为这是一部质量达标、制作精良的电影。

阿米尔汗除了做好一名演员,更重要的是作为本片的出品人、制片人,组建了一支专业功底扎实、技术水平过硬的靠谱的幕后制作团队。

电影,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电影的诞生基于技术,技术是电影的根本。电影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奇迹,而是集体协作精神的体现。一部合格电影的诞生,凝结的是几十个部门上百个职位的专业电影人的辛勤劳作,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摔跤吧!爸爸》的10亿票房奇迹,正是全球观众对这些幕后默默付出的电影人的致敬。他们分别是:

}

毫无疑问,AJStyles在WWE绝对是技术顶尖的存在。他在全球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是极为少见的全球大满贯得主,到的每一个联盟都获得了其顶尖冠军,包括WWE的世界冠军。而他的摔角技术无疑也被公认的全球顶尖,不管是谁都能和他打出精彩比赛,从塞纳到大布,都打出了极为精彩的比赛,绝对是WWE顶端选手,不过,能和AJ相比较的,WWE也存在几位。

丹尼尔布莱恩不仅仅是WWE的一匹黑马,实际上,早在他进入wwe之前,他就已经扬名摔角界了。被誉为“美国龙”的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技术和能力,成为了RKO四大天王级的人物。

而在WWE的YES运动之所以这么火热,就是因为粉丝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位顶级的技术选手被埋没,因而用这种方式支持他,事实也证明了,即使WWE限制很多,蛋妞仍然能打出精彩的比赛。

CM PUNK作为WWE顶级的技术选手,同蛋妞一样,是ROH四大天王级别的人物。而来到WWE也被重用,不断有劲爆的剧情和一线的对阵,其中PUNK能得到粉丝的支持,和他超强的技术分不开关系。

他敢自称为世界最强的摔跤手,是有充足的底气的,要知道,即使在限制如此之多的WWE,PUNK依然和约翰塞纳打出了一场精彩的五星级比赛,要知道在之前塞纳的技术被许多人指责,但是和PUNK的比赛中,依然被PUNK带动起来,足以见证PUNK的能力了!

HBK作为WWE技术流的开拓性人物,被后来技术流的选手开辟了一条道路。要知道HBK绝不是老麦所喜欢和重视的大块头选手,但是依然凭借自己的表现赢得了老麦的喜爱,就是因为他超强的技术和能力,让他一跃成为了顶尖人物。

而即使在WWE五星比赛极为稀少的情况下,HBK依然贡献了两场,足以见证他的实力。

在中邑真辅没来WWE的时候,他正值巅峰,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佳的摔角手,打击感一流。中医将早期的MMA经历和摔角招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的硬摔风格,打出了太多难忘的比赛,而来到WWE也被寄予厚望,与AJ的对决也被看做梦幻对决,虽然划水,但是他曾经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

五、克里斯班纳与艾迪格雷罗

如果列举WWE的历史时刻,那么克里斯班纳和艾迪格雷罗同一晚获得WWE顶级冠军绝对是众人难忘的时候,这不仅仅是两个高人气选手的胜利,更是两位技术帝的胜利。在当时大块头横行的年代,两大技术帝成功的突破重围,成为了时代最耀眼的技术帝。

90年代最闪耀的巨星,无疑就是布莱特哈特和欧文哈特了,这两个亲兄弟,将WWE带领到了一个顶级技术时代,开创了技术时代,两兄弟更是打出了五星比赛,一时无比闪耀。两大技术帝成为了摔角界的传奇,还带领出了许多了摔角界的新星。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原标题:口碑大作《摔跤吧!爸爸》:扎实的电影有力量

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正在国内席卷票房,但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它,而是同期上映的一匹黑马——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这部译名让人误以为是《奔跑吧兄弟》山寨电影版的影片,上映6天即收1.7亿票房。作为一部2016年即在印度上映的“老片”,加上强势大片《银河护卫队2》的挤占,这样的票房表现已颇为亮眼,甚至在单日排片落后于《银河护卫队2》的情况下实现单日票房的反超。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豆瓣9.2分,猫眼观众评分高达几近满分的9.8分,猫眼专业评分也高达8.2分,在不同的观众群体中获得了难得的一致赞誉,各平台都打出了今年少见或仅见的高分。就口碑而论,该片绝对称得上近期的“现象级”影片。

其实,印度出产好电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像2011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在国内引起观影热潮,影迷竞相接受170分钟无尿点的“膀胱挑战”,许多人应该还记忆犹新。但这也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好莱坞俨然已经是中国电影唯一的竞争对手,加上国产电影爆款频出,留给亚洲引进片的市场空间不断收缩,还有社交网络上反复热炒的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固有印象,使得这些年登陆国内大银幕的印度电影越来越少,也让人们慢慢忘记了印度电影除了“跳舞”之外还有另一把杀手锏,就是扎实的故事和动人的情感刻画。

《摔跤吧!爸爸》的剧情非常简单。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摔跤手出身的父亲顶住偏见和压力将女儿培养成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属于非常标准的“亲情+励志+体育题材”影片,由曾经主演《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的印度“男神”阿米尔·汗主演。“女子摔跤”这样冷门的题材,“励志体育片”这样老套的门类,却成就了 《摔跤吧!爸爸》宝莱坞票房冠军的地位。

在中国,阿米尔·汗并不为观众熟知,《摔跤吧!爸爸》也不具备特效大片的资质,又如何斩获过人口碑?它既不玩弄大卫·芬奇式的悬疑假设,也不沉迷昆汀式的花哨叙事,更不像冈萨雷斯一样搞炫技般的长镜头。摒弃所有流行的奇技淫巧,《摔跤吧!爸爸》的武器只有一样:扎实。

在“毫无修饰的纪实风格”都成为一种技巧的时代,导演尼特什·提瓦瑞用几近“标准动作”的电影语言,一板一眼地完成了这部电影,但其运用之娴熟、完成度之高,如同《天龙八部》中萧峰大战群雄的太祖长拳,以基础的“招式”发挥出了惊人的效果: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恰到好处,每一个镜头都寓意清晰,剧情的展开,感情的酝酿,节奏的把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呈现出教科书般的精准晓畅、言简意赅。

毫无疑问,这就是“套路”。对于有经验的观影者而言,整部片子在剧情的大方向上是没有惊喜的,甚至连“半决赛的总比分会是几比几,总决赛的比分会是几比几,谁会先赢一场”这样的细节都可以准确预言,但这并不会影响观影的乐趣,因为观众太想知道导演会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个你已经知道结果的故事讲给你听,期待着会用怎样的手段调动你早已严阵以待的情绪。有点类似于跳水或者体操竞技,欣赏套路“圆满完成”的过程本身带来的愉悦,正是这部《摔跤吧!爸爸》的乐趣所在——别忘了,“套路”本身并不低贱,因其皆脱胎于“经典”。

除了电影本身,另一个电影外的消息也颇震撼:主演阿米尔·汗为了出演剧中不同年龄段的主角,先是增肥50斤,再在5个月内皮球泄气一样瘦回去。

其实作为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完全有资本要求“替身”“倒模”或者“绿幕抠图”来出演,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真人出演的“原汁原味”。这种不绕弯、不取巧的作风,正是全片“扎实”基调的一个注脚,这也恰恰是影人需要特别留心的地方。

电影这门艺术自创立之初,就是一门“影像叙事的艺术”。但随着电影的发展,艺术家们的叙事工具不断增加,使得“炫耀与探索新的工具”渐成风气,甚至大有超越“叙事”本身的趋势。近年来奥斯卡奖频频颁给《鸟人》《荒野猎人》《月光男孩》等影片,似乎更多的是对电影技法和特定题材的褒奖,而“讲故事”的重要性反倒在其次。虽然这也算是符合奥斯卡奖之为“学院奖”的定位,但也难免让人感到无趣。

而在商业片领域,也不得不承认,好莱坞近年来无论是在煽情还是搞笑上,技巧和品味都大不如前。无论是《阿甘正传》的举重若轻,或者是《变相怪杰》的癫狂演绎,都已成为明日黄花。用大场面、炫目特效和人气角色收割票房,成了当今好莱坞商业片票房成功的不二选择,而“踏踏实实讲故事”的、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片,则星光黯淡久矣。

再看国内。中国电影自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拉开了中式“大片”的帷幕之后,国内电影市场朝着好莱坞的成熟电影经济模式一路狂奔,“偶像经济”和“光影特效”则是其赖以奔跑的两条腿。随着这两条腿日益强健粗壮,中国电影产业也逐渐跑入世界前列,但凡事过犹不及,当“明星云集”“特效精美”成为最重要的卖点,留给电影中其他元素——故事、人物、情感——的空间,又有多少?

从目前来看,“特效片”和“偶像片”已经成为国产电影打造爆款的最重要元素,或者二者取一,或者兼而有之。同时,这两项也成为电影制作的最大“黑洞”。某某大片特效“数年磨一剑”“数亿元打造”、某某明星片酬数千万,此类宣传语观众早已见怪不怪。《美人鱼》《捉妖记》《功夫瑜伽》《寻龙诀》《西游伏妖篇》……在国产电影票房的第一梯队中,极少有公认“胜在剧情”的影片;同时,更多的“偶像特效大片”带着更高的投资和更高的票房预期,依旧在热火朝天地拍摄着、宣传着。

虽然卖明星卖特效赚的也是真金白银,但对“电影”的初心,也不应该轻易遗忘。观众当然有权利要求一个久违的好故事,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看身价几千万的小鲜肉,把一坨几千万的特效砸在另一坨几千万的特效身上。

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而言,不妨把《摔跤吧!爸爸》口碑“爆棚”看成一个契机:在长期追求电影艺术的“技法”和电影工业的“技术”之后,回头审视一下最基础、最根基的部分是否扎实。观众与市场已经证明了这种“扎实”的价值,接下来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就是“事在人为”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匹黑马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