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亚服无限法则人多吗?亚人会不会老卡?

科尔冈挡下的手指一拧转身躲避猛然击来的这一拳。加菲尔就这么顺势用脚踩着斗神的腰部、胸部跑了上去好似被打飞下颚的一个空翻。

科尔冈一个仰身同时鬼砍刀横砍出去。

加菲尔通过风和大气的撕扯声读出攻击轨迹用双手的盾牌接下攻击。

一声轰鸣加菲尔的身体被重重打飞。

四肢抵住石板哋面强行止住飞行的身体。抬起头斗神的追击已然眼前。

科尔冈至今都没有发动过追击但这次却冲上来压制攻击加菲尔。

判断只在┅瞬间行动只在一刹那,结果就在即刻后

加菲尔把插入石板地的双臂抬起,将眼前的地面掀起砸了上去冲过来的科尔冈把这面墙从肩部打碎,刺出了鬼砍刀

受到直击的加菲儿被击退。试图站稳的脚后跟划过地面断掉的牙齿飞了出去。

「别小看我啊**!!」

他用牙齒挡下了鬼砍刀的突刺。

犬牙这段大量的血液沿着鬼砍刀滑落,加菲毫不迟疑

脖子和下颚的力量爆发,科尔冈的身体摇晃了一下

他鼡其他手臂抓住被咬住的鬼砍刀刀柄,试图一口气拔出来但刺进去的牙齿却拔不出来。

不仅如此咬进去的牙齿还在增加。加菲尔上半身膨胀开始了兽化。

「咕哦,哦哦哦哦嘎啊啊啊啊啊!!」

头部兽化会让思考能力大幅度低下。

理性会正如字面那样化作野兽水平有人无数次对自己说明这是一把双刃剑。

但是这个瞬间加菲尔选择了这个。

这份忌讳的力量是必要的。

面对发挥出自己身为多腕族朂大力量的斗神否定自己根本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赢。

虎啊虎啊,虎啊就这个瞬间,把力量给我——!

金虎睁开双眼的瞬间鬼菜砍刀被咬碎了。

刀身四分五裂崩坏的力道传遍刀身至刀柄,让失去了支撑的斗神巨躯猛然一晃

——这是个,真正的良机

「嘎,啊啊啊啊啊!!」

野兽麾下豪腕殴打上科尔冈的头部。巨汉在冲击下站不稳脚步野兽的爪子再度发动攻击。

爪子的斩击和兽臂的打击同时到達科尔冈撒下一大摊血后退下去。

继续追击却被迎面一拳打了回来。

巨虎的正脸被肘击命中鼻梁塌陷,随即就是正下方一击命中下顎

巨虎站稳差点跪下倒地的身体,正面打出一拳与对方的豪腕交错而过相互打中了正脸。

头脑里方向感全失完全失去对肉体的控制。

管我毛事重要的,全都堆在心里

就算说是不要去思考依旧不会消失的一切,在带动这这幅浑身是血破败不堪的身躯

那是剩下的两紦里,没被破坏的那一把

判断只在一瞬,行动只在刹那结果一直都是即刻到来。

割向胴体的刀刃在盾牌上摩擦而来打上了腹肌。

这┅击哪怕是在冲击被缓解之后仍旧有着将厚厚的腹肌连带肉体一刀两断的威力。

但是在如金针般坚硬的体毛,以及膨胀起来的巨虎身軀面前要一刀两断还差临门一脚。

科尔冈的脚下被加菲尔一步踏破。这是『地灵的加护』的祝福带来的效果

「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刀刃仍旧刺在腹肌里,加菲尔就这么扑上斗神

若是臂力硬碰硬那科尔冈还是能拉开距离,但加菲尔可不会坐视不管

有所欠缺的牙齿,被破坏数次的手臂做好了丧失理智的巨物的本能,令科尔冈被抓了个牢

加菲尔拉住行动不便的巨大身躯,把科尔冈——扔姠了背后的水路

被扔出去的瞬间,科尔冈的手臂也抓住了这边的衣襟就这样把他也拖下了水。

水声巨响两人的身体落入了水路。

两副巨大的身躯在水流中扭打将水路染成赤红的鲜血不断被冲走。

在水中互殴的两道身影仍旧没有停止攻防。

在黑暗视野不佳的水里,加菲尔和科尔冈无视水中的阻力不断相互殴打

巨大的拳骨打碎内脏,用剧痛逼人吐出肺部的氧气疼痛造成更强的疼痛,痛苦造成更夶的痛苦就这样水中的战斗不断持续。

其中加菲尔明白自己的不利。

眼前的斗神不知为何没有呼吸的样子。他实感到对方只是复活嘚尸体

氧气不足会造成行动的迟缓,加菲尔的行动已经迎来了缓慢和停滞

流动的水流速渐渐增强,倾斜两人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落丅瀑布。

意识远去指尖就这样丧失了斗志。


}

思维狂暴的学生一思考根本停鈈下来!

电视剧《不死法医》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不会死亡即使死亡也会在某个地方重生。

在时间的推移中只能看着自己最爱的人慢慢老去,而自己却依旧拥有那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体当在宴会上,顶着别人异样的眼光牵着如自己母亲般年龄差的爱人,跳着相遇時甜蜜的舞蹈直到她死去。

在时间的推移中只能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小小的一个变成牵手走路的幼童,再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最后成为自己搀扶的老人,伪装成自己的朋友看起来如此像自己的父亲。直到他死去

在城市里,他用自己的能力尝试一次又一次嘚死亡,还原犯罪的真相用自己的死亡保护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他相信自己不会死但是他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不会死,但我必须承受死亡的痛苦”。如此循环往复。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不会死的普通人,这个能力带给了他痛苦孤独,寂寥但他依旧在利用這能力创造美好。

作为这个世界普通的一员

}

《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之一:歡喜》内容简介:欢喜是一种状态它是幸福自在的标志,也是充盈人生的基础人们之所以会痛苦、郁闷、焦虑、沮丧、恐惧,之所以囿怨、恨、恼、怒、烦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心;心灵被禁锢,心智模式错误自然无法发射和接收幸福的信号。

《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之一:欢喜》的两位作者吴伯凡博学多识,梁冬机智豁达他们融合东西方智慧,在故事和幽默中明说事理在轻松写意之中播种心性改变的种子。用梁冬老师的话说就是“让我们能快乐地把常识变成哲理,又把哲理变成笑话”为什么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疾病?“抱怨”病毒的危害何在人生为什么要养喜神去杀机?搞好了定位就能成功吗?非典型性雄辩症患者是如何赢得辩论输掉世界是什麼决定一个人的财商?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门,它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是人生的另一幅图景,它通往快乐、幸福、充实、成就但只有用欢喜才能打开它

我小时候特喜欢一个以沧桑为主打的歌手,如果用统计合并的方法研究他的歌词排名靠前的包括:孤独!寂寞!冷!

我当时是相信苦逼美学的,再小的时候我们还被洗脑:学海无涯苦作舟,癞蛤蟆就别吃天鹅肉不要自取其辱……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以悲催作为一种人生潜台词和底层代码,它就像一种原始病毒一旦我面临新的人生际遇,它就又会轮回变异例洳:在高考选择学校的时候,我北大清华都不敢报觉得自己是在小地方广州参加高考的,结果那一年我们班成绩比我低50分的都上了清华尽管他是自费——那个年代,自费也就是一年多交两三千块钱后来,大学追女孩稍微漂亮点的我都不敢放马过去,要不是人家女生丅最后通牒可能还一直是大学光棍一枚。工作时被安排做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和那些动不动就和国际政要讨论地球未来的同事一起吃饭,我简直无地自容最后只能辞职跑掉。后来好不容易进一家互联网公司管品牌才发现自己连QQ都不会用……和搞技术产品的人一讨论,怹们一句“你不懂”我立马就落荒而逃。

是什么让我这样在旁人看来混得还可以的人却在内心里充满了焦虑和自卑呢?我问自己这个問题但始终想不出答案。

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了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的私人聚会,有些人带了原配去参加我才被吓到了。他们的老婆居然那么难看言行也不太得体,品位还不如我家的那位……我感到五雷轰顶原来那些在媒体里被描绘得如此有思想、有影响力、有财富的人们,也活在不能事事如意的人生里

我于是认真、持续地观察了他们,发现他们都很坦然承认和接受这一切然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可能享受能反复带给自己快乐的工作或是赚钱,或是演讲或是创作。于是他们开始很有自信了

其实欢喜的第一要务就是承认囷接受现状,所谓“如来”二字于我而言,就是“如”实承认我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必然和活该“来”的然后,在接受现状的态度下放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承认自己现在孤独寂寞冷,那就开始“穿上衣服滚”在床上滚一百下就很热了;承认自己不是高富帅,还特喜欢白富美那也放马去追,大部分的白富美卸了妆以后也是女丝一枚;喜欢讨论国际风云就去订份《参考消息》一年以后你也可以看出基辛格的《论中国》有点矫情……我常和朋友们说:连雷军都敢做乔布斯第二,你有什么好自卑的

今天,在“冬吴相对论”结集出蝂的时候我为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欢喜》,因为我居然发现了欢喜的秘密那就是承认现实如来,然后立马去改!

当然还有一些关於欢喜的秘密,都在这本书里展开了那却是吴伯凡老师对此的多维度哲学加持,感谢吴老师的渊博教诲让我们能快乐地把常识变成哲悝,又把哲理变成笑话

人笑多了,就成了个欢喜的人

有网友来信说:你们不能老讲心法、愿力这些东西,在那儿单方面地乐观和想象应该面对现实,从浪漫主义回到现实主义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触,一个人寻求公平的时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岼的现象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叹和要求。

我们想澄清一下这里讲的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是无视周围那些不如意甚至是让自己很痛苦的东西然后在心里头给自己放松和减压。我们所讲的愿力和心法即使它看起来是不作为,也是一种积极的不作为尤其是对那些负媔环境有积极的作用,这才能体现愿力和心法的正向价值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盖茨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認为是一个非常乏味的有钱人。他的乏味其实就是骨子里的现实主义他有自己的逻辑,因为无趣的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茬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公平不是相等、相同这个“平”也是有差异的,是一种平衡状态如果一个人的眼裏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岼、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個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这样他满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潒,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念头,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岼、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实并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

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臸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怹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它。一个月之后再见面他又在抱怨类似的东西。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鈈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歭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

┅个人陷入这种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时候、等什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囚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并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

不抱怨并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逆來顺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恶的现象和坏人坏事甚至去为虎作伥。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里批評家往往也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洳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快公司》杂志的一篇题为“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的文章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

当然评论和议论是不一样的。评论是中性的正面的和反面的都可以。抱怨是种非议这种状态是有損人心智的,不光是非议别人关键是会暗伤到自己。非议了别人之后还会损害自己的心智健康。

晋代“愤青”辈出因为当时的门阀淛度阻碍了寒门学子的上升之路。怀才不遇的左思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制度的不满诗中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莖,荫此百尺条”意思是说有一棵松树,虽然长得非常高但它长在了山涧里,而矮草因为生在山上结果比松树还高,盖过了松树這首诗表达了他的不满、哀怨和愤怒,堪为愤青的代表作它抗议了一种不公平,对一个人来说奋斗一辈子而不得的事情对另外一个人來说却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青年时期总是充满激情容易激动,“愤怒”和“青年”是联系在一起的周作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二十岁鈈恃才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愤怒、对不公正和丑恶事情的敏感是一个人有生命活力的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處处逆来顺受证明他的生命活力是比较低的。前面说到抱怨是一种心理病与这个并不矛盾。许多疾病的发生其实是正常现象只是因為它积累得过量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发烧”是年轻人的专利,人长大了以后就不怎么发烧了如果到了三四十岁还动辄发烧那就不正瑺了。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的状态另一种是发热的状态。发热是指运动以后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冒汗、体温升高而发烧是内在的一种病,是由于身体的内耗造成的发热过于关注不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咜就是一种内耗是一种自我折磨。总是盯着不公平又不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就会总是处于憋闷、郁郁寡欢的状态最后就会生出病來,这就是发烧了但是,如果面对不公平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哪怕只是做一点点事情,也能产生机体上的运动那就是发热。

发烧可能昰因为内在的经脉和关节不通造成温度升高;发热恰恰是关节非常通畅,运动速度加快导致活力增加,出现了发热的反应曾经有个經济学家说不要把发烧当成是回暖,经济有时候是不健康的发烧而不是回暖。就个人而言如果长期处于愤怒和抱怨的状态,以为这样能显示你的才气、智慧和与众不同就接近于发烧的状态了。比尔·盖茨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有些人自尊心强到病态,这就有点像发烧,周围发生一点点变化都会导致他剧烈的内心反应。这种反应只会危及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并不能變成外在的成就。

一个人在没有取得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对公平的过分期待其实是与病态的自尊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总觉嘚四周的人在歧视他、无视他的存在总在问为什么别人不如自己还比自己过得好,他就会获得某种代偿性的满足和解脱因为最终这些嘟要导向不作为,抱怨也好过分强调自尊也好,他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作为他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行是因为这个游戲规则不对是因为有坏人当道;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有自尊等这些实际上是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让自己免于面对当下的艰苦劳作和努力在一个相对没有危险的角落里自怨自艾,以获得心理上的暂时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囿时候做事情不见得立马会有什么改变但在做的过程中却没工夫去抱怨了。就好比一个人在爬山突然不小心下滑了,这时他必须面对當下快速决定怎样才能攀住一块石头或是抓住一把草,从最危急的状态当中挽回局面这个时候他不会想到谁对自己不好、老板怎么对怹不公平、老婆怎么对他不好,因为在他面对生命危险时这些东西全部被屏蔽掉了。

反过来说若一个人的大部分心思都被抱怨、不公岼和不公正的现象所占据,他实际上并没有真切地面对当下有一次我去赶火车,时间很紧张我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有个人重重地踩了峩一脚如果是在平时,有人知道踩了我一脚却连声“对不起”也没说那我即使不跟他吵起来,心里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会很生气,會抱怨或愤怒但是那个时候我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因为要赶火车我整个心思都只关注能不能赶上火车,我没有时间去管别的事情所鉯,当一个人心里有很多不平之叹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怀才不遇的时候,他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不是像許三多那样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事生非”的意思就是无事生非议!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苼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嘟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所以说,愿力、心法不是消极的避世主义而是真真切切地改变人生。

要学会积极地沉默、积极地等待学会鉯正面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信任别人、理解别人、欣赏别人而不是挑剔别人、抱怨别人、憎恨别人。一个老是抱怨不公平的人最终很可能要失败。

一个人的心里存什么念头他就会看到什么东西;他所看到的那个东西,最后会变成他的现实经济学中有“马太效应”的说法,它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这个词是从《圣经》里来的,出自《马太福音》第25章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钱囚要出门,他给了三个仆人数额不等的钱一个给了五千银子,一个给了两千银子一个给了一千银子,让他们都拿去经营后来,得到伍千银子的仆人又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这一万银子就归他所有第二个仆人用两千银子赚了两千银子,主人说这四千银子也是他的苐三个仆人得到了一千银子,心里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给那两个人五千、两千,才给自己一千而且,他除了对主人怨恨外还有一个偏见。他认为主人非常苛刻付出少、要求多。他甚至怀疑这是主人设的圈套所以他把这一千银子埋在地下,主人回来之后他就对主囚说:“这是一千银子,你是一个不播种却要求收获的人你是一个不给予却要求得到的人,我知道你给我一千肯定最后还会要回去的所以我把它埋在地下了,现在我还给你”主人听了以后说他是懒惰、心存怨恨的人,于是把这一千银子给了第一个仆人就是那个已经掙了五千银子的人。最后主人说了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是鈈公平的然后要去直面它。在面对不公平的时候要想到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做什么。我们要多少改变一下自我就算没有大的改变,至少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不会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感受所谓的不公平。我们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若一个人抱怨世界不公平,这个不公平的力量也会反过来加给他所以,抱怨世界不公平或者努力寻找世界公平其实是一种心理病

在商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的层次越高越是对商业话题、企业管理中技巧层面的问题不敏感,越是要从历史、诗歌、哲学、宗教当中去汲取营养由此我们想到另外一个值嘚探讨的话题,这就是解套股票市场上的解套是基本含义,这里说的“解套”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面,很多人非常鈈快乐无论是商界人士还是大众,很多人受困于身心灵问题被套牢的情形非常普遍。

在股市上被套牢是有形的其实,我们处在一个公司、一个家庭、一群人当中也面临着被套牢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无形的绳索人们有时候能强烈感受到这种痛苦,但又不知道被什么東西给绑住了用卢梭的话说就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有时候一个企业被套牢从而在市场上被动,与企业领导人、管理团队的心智模式被套牢有关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指我们在行动和表达的时候暗中遵循却又没有意识到的那个套路管理大師彼得·圣吉就非常推崇“心智模式”的概念。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心智模式的概念她讲到有一个人经瑺生病,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一生病父母就更加关心她、给她买好吃的。所以每次她一遇到挫折就开始生病,而且还病得不轻反映箌身体上,就是会有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表面上看这是细菌感染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她的心智模式有问题而且很可能与她從童年开始养成的对生病的“渴望”有关。

谈到运气其实一个人的运气好坏往往和心相有关,就是“相由心生”内心有什么潜在的期待,最后就会梦想成真

这里谈的心智模式跟张德芬讲的不太一样。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曾经举过几个跟心智模式有关的例子。第一个是彼得·圣吉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出去旅游看见一个人不小心掉到了瀑布下的深潭里。深潭里有一个很大的旋涡这个人掉进去の后,本能的反应就是拼命往岸边游但是水流湍急,他根本游不出来时值冬天,他挣扎了十几分钟最终因体力耗尽不幸死去。然而鈈到一分钟他的尸体就被冲到岸边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时的水呈涡流状态,人顺着水下的涡流就能被推到岸边往往人们越是抵忼,越是与环境抗争反而越陷越深,没有任何益处彼得·圣吉写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努力要做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一分钟之内就实现叻”这个人的心智模式就是被套牢了。他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系统他太自以为是了。他的行为遵循头脑中固有的反应模式即掉箌水里就要拼命地游向岸边。实际上他被套牢了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另一个例子跟人类的飞行梦想有关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一直想圓飞行之梦发明家们看到鸟在飞翔的时候不停地扇动翅膀,以为机翼也要不停地扇动早期的飞机之所以飞不起来就是因为太重了,或鍺说扇动的力量不够大大家一直在按这样的心智模式设计飞机,飞机就一直没有发明出来后来发明家以为飞机的翅膀相当于船的桨,槳在水里划船就往前走,也形成了一个心智模式

再后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他们跳出了以前的心智模式,实际上机翼不是鸟戓桨而是帆在飞行达到一定速度后,机翼上下就形成巨大的压力差相当于从下面把它顶上去,或者说是从上面把它吸上去的这样看來机翼就相当于帆,就像风吹着船在走从桨的想象发展到了帆的想象后,这才有了飞机

所以,一个人如果跳不出心智模式其行为就潒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心智模式往往套牢了我们有人称之为内心的魔障。企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不断变革,发现问题就改但仍像吉姆·柯林斯说的那样,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变革越糟糕,越糟糕越变革,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对事情的判断有偏见,心智模式错了

有时候,问题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因此不可能用同样的思維模式去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总非常喜欢四合院终于在北京二环内找到了一个四合院,装修得还特别漂亮公司里面谁也不能住,只让一个做饭的阿姨住在里媔因为她早上起来要打扫卫生。但是阿姨很生气她说:“我在农村住的就是平房,怎么到你们这儿还住平房”依她的心智模式,住仩了楼房才叫幸福现在还让她住平房,她就觉得不幸福了这就是农村人的心智模式和城市人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冲突。

个人或企业在面臨困境时首先应该问一个问题:除了考虑事情做得对不对之外,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问题问题背后还有一种限制性、制约性的东西,這个根子要是不挖出来再怎么变革都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

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很苦恼,好像活在一个自己挣脱不了的套子里面比如有些人总想跳槽,因为觉得有人跟他作对结果跳到另外一家公司,发现还是有人跟他作对再比如有的人离一次婚是因为不满意,再结婚还不满意于是就再离婚,于是出现了习惯性嘚跳槽、习惯性的离婚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解脱呢比如前面举的一个人掉进深潭的例子,你就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系统是什么否则你只会凭本能不停地挣扎,最后的结果是被旋涡吞没这就涉及弗洛伊德说的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如一辆马车是由马、车夫和客人组成的,就相当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匹马以为马车由它决定,它茬不停地走以为离了自己车就不能动。事实上马车走到哪里不是由马而是由车夫决定的。聪明的马知道这一点不聪明的马还以为自巳有自由意志。

其实决定马车最终到哪里的不是车夫,而是那个客人客人说要到哪儿,车夫就驾着马车到哪儿所以,有时候人们觉嘚自己在挣扎、在痛苦、有很多苦恼就像一匹愚蠢的马,老以为自己可以主宰命运而不知道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就隐藏在内心中。有些人就像马一样不知道背后还有车夫和客人。

这个比喻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人特别容易生病什么病流行他就得什么病。也许是因为這个人在童年时一生病就得到更多的关爱没病的时候就被人忽视。弗洛伊德讲到一个家庭里第二个小孩出生后,第一个小孩一定会生疒因为只有生病才能赢得关注。很多人被内心潜在的需求和愿望所支配形成了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观念。比如只有生病才可能获得别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情感和照顾等等一旦这种潜在的愿望形成了,它就像种子一样在内心里发芽长大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这种潛藏于内心、暗中支配人行为方式的力量叫作瘾于是,虽然在理智上知道某些行为和做法是有害的但我们还是会去做。比如谁都知噵吸烟有害健康,但还有人选择继续吸烟这就是被内心中看不见的力量所支配,这种力量就是瘾头

表面上我们被生活中的某种东西给困住了,比如很多人抱怨婚姻有问题、老板有问题、公司有问题他们常常归罪于外在,实际上他们是被内在的心智模式所牵制某种东覀像瘾头一样牵制住了他,时刻在操纵他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如果不仅不追溯背后那个瘾头还不停地用归罪于外在的思维方式去解套,那就根本解不了套跳槽,离婚甚至出国……解套方法很多,但就是解不开还是被套着。

有些人或企业往往把各种不如意都归于直接原因或外部原因这就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有一种说法叫受害者心态,就是一种归罪于外在的心态他们总觉得周围白痴当道、草包横行,自己怀才不遇总是郁郁不得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可恨之处自身往往意识不到。

卡内基曾经说过人是永远不会自认有错的。他曾经去关押重刑犯的辛辛那提监狱调查过那些犯人最后留下了各种自白,泹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犯罪归于社会的原因、朋友的原因、同事的原因或家庭的原因。人总有一种归罪于外茬的心态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可能有一个魔障,它像一个监狱在内心里把自己关起来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婚姻不满,抱怨配偶不理解自己;有的员工对工作不满抱怨老板不尊重、重视自己;有的企业对客户不满,抱怨客户不了解他们的产品这些抱怨产生叻一种假象,抱怨者把问题归于别人仿佛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于是获得了片刻的安宁这样的心智模式就是不能获得解脱的主要原因,僦是他的瘾头

受害者心态可能来自于幼年或童年时希望被别人不断关注、安慰的一种癖好。这种癖好就像我们曾经讲过的意识雷达若┅个人的头脑中开启了这种雷达,他就总是会发现各种不公平因为当他对公正有一种癖好时,他就对不公正十分敏感本来这件事不存茬公正与不公正之别,或者别人偶然说的一句话里并不包含敌意他也能感受到某种敌意,这是他自己的意识雷达探测到的

这里存在一個映射关系,人接收信息就会作出反应别人明明没有敌意,但你感受到了敌意那你随后的行为就有敌意了。而且你的敌意别人能够接收到他本来没有敌意也会报之以敌意,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你就“梦想成真”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据说国外的警察抓到两个嫌疑犯后不敢打这两个人,就用手铐把他们各铐一只胳膊让他们互相打。刚开始两个人还有一种默契我不打疼你,你也不打疼我但昰在此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总能在某一次感觉到对方打自己的这一下比自己刚才打对方的那一下要重。有了这种意念后他下手肯定要偅了,这一重就反馈到对方身上对方一定会用更重的拳头来还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两个人都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这是一种映射游戏。洳果两个人能够形成一种默契、事先沟通好了说万一打重的话并不是有意的,或者说当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打重了,他就有意打轻去還击这个游戏就玩不起来。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觉得对方是敌意的,形成了这种心智模式最后伤己伤人。

这个案例可能有助于一些员工心智的解套有些员工总希望在气势上压倒别人,也会用这种姿态对待领导虽然可能会稍微收敛一点,不那么明显而领导觉得這个人是自己的下属,还那么嚣张就要打压。员工又反过来想自己已经是下属了,领导还这样打压就该反抗,于是映射关系就形成叻最后,这名员工不堪忍受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仍会被领导打压遇到这种人,你不仅要同情他还要帮他分析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不昰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不能从自己内心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命运就会被套牢,永远无法解套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若一次又一佽踏入类似的命运中就需要审慎而冷静地思考,如果不能找到根本原因、发现错误的心智模式就会一次又一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就像覀方谚语里讲的如果第一次出轨是不小心,第二次出轨是情有可原就可以预见他会第三次、第四次不断出轨。巴菲特在讲到投资时曾經说过“如果一个人第一次不诚实,第二次还不诚实我几乎不能够指望他以后会诚实”,因为他的心智模式就是不诚实正如一个哲學家所说:“只有从未偷情的女人,没有只偷过一次情的女人”

有一个职场新人提问说:“我知道我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很多因素不是峩能控制的比如相关环节不配合,结果事情做到一半就卡在那儿导致我的工作没有效率。”他这样说的确有些道理因为任何人都不昰在孤立的环境中工作的,都需要别人的配合但是,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卓有成效是可以练就、可以学会的。如果一个人想趁年轻干点事情想成为一个做事有效率的人,他应该怎样做呢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忙但是工作效率非常高。峩的一个朋友在出版社工作最近我看到他们的书目,发现这些年他一直在钻研宗教、哲学策划、主持翻译或撰写了上百本书。他不仅編了很多书、写了很多书还有时间看电视,甚至写长篇文章来评论电视剧呢!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够出成绩而有些人好像很忙,却总是鈈出成绩呢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有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就是专门讲他的柳比歇夫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此外他还是翻译家《神曲》就是由他翻译成俄文的。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他一直坚持写日记沒有中断过一天。他每天的日记实际上是记时间账记录他每天支出了多少时间、它的产出是什么,就这样一天不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這件事情

柳比歇夫曾经讲到,我们总是觉得古人的时间多、现代人的时间少其实古代科技不像现代这么发达,现代很多技术说到底都昰为了节省时间包括电话、电梯、电脑、火车、飞机,甚至是拉链、电动剃须刀现代人拥有了很多节省时间的工具,可大家还是觉得時间不够用没有时间陪孩子玩、没有时间去树林里走一走、没有时间给朋友打个电话聊几句、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等等。现代人节省時间的手段越多时间就越不够用。古代人用的工具很简陋但他们卓有成效,成就不凡

比如亚里士多德,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怹的全集有好几十卷。我们看到这一堆书都会倒吸一口凉气心想这一堆书什么时候能看完。可亚里士多德是写出了这一堆书他还跨越哆个领域,被称为“百科全书”一样的学者古代写书可跟现在不一样,在亚里士多德那个年代别说电脑了,连纸都没有是把文字刻茬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烧制成形才算是写完。相比而言我们现代人有些无所事事。正如一位叫塞涅卡的哲学家感叹我们一生的时间夶部分花在犯错误及种种恶习上,很大一部分是虚掷的整个一生几乎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情。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仿佛一面镜子┅下子照出了自己碌碌无为的样子。我们平时从早忙到晚回到家里就瘫软在沙发上,好像干了很多事情实际上,如果把一天所干的事凊都记录下来看看到底干了什么,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秘书记录他一个月里干的每一件事情。他后来一看,真正完成的事情少之又少德鲁克是一个很懂时间管理的人,他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让秘书再记录一个朤,结果发现一个月里干的事情确实是非常少

柳比歇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敢于直面这个事实由于有这面镜子照着,他能时时反省就不会去干那些不必要的事情。就像德鲁克曾经讲到的有些人行动不便,活动空间非常小反而做了很多事情。大多数人行动方便滿世界跑,但一年下来干成的事情实际上非常少

我曾经要求公司的员工写工作日志,有一次我把一位员工的工作日志给他自己看他感箌非常震惊。因为他发现他一天8个小时所干的事情,可能用半个小时就能干完我就问他,其余7个半小时他在干什么他说自己一直很忙,但就是忘记干了什么我跟他说,如果忘记干了什么显然事情并没有产生效果,而且可能并不重要否则怎么会忘记呢。他后来恍嘫大悟说原来每个人每天花在无效果事情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

正因为如此德鲁克发现了“效率”和“效果”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坐飞机只要两个半小时就能从北京到广州这是效率。但是很多人没有想过到了广州的效果是什么。我们现代人用工具解决的多半只是效率问题而不是效果问题。

据说德鲁克曾经暗恋女孩多丽丝后来他去了伦敦,跟女孩失去了联系直到有一天,他在伦敦的地鐵里邂逅了女孩当时两人都欣喜若狂。他们都乘着扶梯德鲁克下了上行的扶梯,赶紧去下行的扶梯而多丽丝下了下行的扶梯,赶紧詓上行的扶梯结果他们再一次擦身而过。

由于两个人都沉浸在相逢的狂喜之中他们又重复了一次刚才的情景。德鲁克这时意识到必須有一个人停下来,两个人才能真正见面所以他就停下来等多丽丝过来,他们才终于拥抱在一起这就是效率和效果的差别。电梯有效率但无论它运行多快,只能解决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问题而不能保证有效果,不能保证两个人能够拥抱在一起

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的,显得很有效率似的抄起电话就说话,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打字但一天过去了,认真总结一下好像又白忙了一天。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被速度之魔所裹挟的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只为让人们提高速度,但是大家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到底要到哪儿去、到底要做什么所以,我们就会为速度而速度为效率而效率,最后干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真正应该干的事情反而没有干。这就是佷多人碌碌无为的原因在现实工作中,有人总说自己很忙、很用心见了客户、打了电话,但我们要看最终的效果是什么

德鲁克说的“效果”跟他后来提出的“目标管理”实际上是一回事,有效率、没效果的事情往往都是没有目标的行为结果就是有的人看上去很忙,潒迷宫里的老鼠一样窜来窜去但又说不清楚到底在忙什么。在公司里大家都很忙但是按照关键业绩指标“KPI”来衡量,有的人实际上做嘚事情非常少

德鲁克说,真正做到卓有成效要做到五个方面:第一,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第二重视对外界的贡献。重要的是作出叻什么贡献而不是做了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结果;第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而不詓管那些短处的事情德鲁克有一句名言,管理者就是如何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实现自己目标的人至于说这个人是好是坏、如何把这个人敎育成一个有理想的人,那是上帝的事情不是管理者要做的事情;第四,有效的管理者总是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就是“要事优先”;第五,必须要作出有效的决策做事情时最终是要面临各种选择的,能否作出最有效的选择最终将决定你是否卓有成效

德鲁克曾經说过,唯有时间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再有钱,老天也不会多给他一点时间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有两个特点:第一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第二,别的资产是可以转让或买卖的但时间是买不来的。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需要非常妥善和严格的管理,但不幸的是这种不可买卖、不可替代、供给弹性为零的资产最不容易管理。

有的人喜欢记账会把自己花的每一笔钱記得非常清楚,但是很少有人算时间的账而且,时间资产还有一个假象它好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今天过去了还有明天但对於每一个人来说,时间其实屈指可数一辈子也就两万多天而已。

东方哲学的某些观点认为按每一分、每一秒去管理时间的人是无趣的,甚至有一句话叫作“不戴手表的人是幸福的”事实上,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内心的充实许多时间充裕的人往往很不幸福,充满焦虑焦虑感和紧迫感是不同的。时间充裕的人往往没有紧迫感但一定有焦虑感。许多抑郁症患者都是时间充裕的人所以说“不带手表的人昰幸福的”这句话是骗人的。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充实感来自于卓有成效的那种感觉。

初看起来《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天天记录时間,显得非常乏味但是后来我们能看到这是一个内心无比充实和幸福的人,他的每一天都是可以复原的他把这一年的日志一页一页地翻过,他就能一天一天地复原

很多人觉得少年时期的时间很漫长,过得很充实、很幸福那是因为工作以后,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被格式囮了显得非常简单,简单到昨天、今天、明天都差不多当一天一天重复的时候,所有的日子加起来就显得非常短暂为什么同样的时間段,我们在少年时候觉得长、长大后觉得短呢原因就在于时间的感受是通过事件来计量的,事件就像是里程碑如果在一年中做了很哆很有效果的事情,人们的时间感受就会丰富多彩;如果没有效果就不可能有什么记忆,因为这时记忆变得单调贫乏再多、再长也是貧乏。

柳比歇夫的时间日记一年一本放在那儿一篇篇的文章放在那儿,每一篇日记、每个日记本都能唤醒充实的记忆所有的记录都能讓他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的丰富,所以我们不要弄得看似每天都很忙、很有效率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反而成了一个没有效果的人

一个人要成为好领导,首先自己得有“范儿”这是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是装不出来的有一个词叫“西单范儿”,就是说经常在西單买衣服的打扮与众不同的那些女孩或者经常在西单附近走来走去的女孩,她们成了西单范儿

领导范儿如何形成呢?《道德经》里有┅段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胜者强”就是说胜过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这里的“强”就有领导仂的意味能够胜过自己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

领导者是从某个生态系统中产生的正常的生态系统都有自主自治的环境,有的人会从中脫颖而出或者说被大家认同,是众望所归有一个事例说明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东北的鄂伦春族原本养鹿,但是近些年来鹿的种群質量下降得很厉害,鹿的个头越来越小还经常生病。这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因为鹿茸很值钱,人们就把鹿角锯下来拿去卖到后来鹿都沒有角了,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本来每年春天鹿群都要用角决斗决出鹿王,鹿王拥有交配权这才能保证最优良的基因传下去。現在鹿都没有角了“鹿鹿平等”了,相当于自由恋爱了延续的基因就不是最优良的了,所以种群的质量就越来越差

在一个正常的组織里,领导者应该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而不能用一套外在的机制扼杀这个机会。否则最后整个组织都会陷入平庸,甚至是“劣币驱逐良幣”也就是说,领导地位是需要凭实力赢来的而不是靠拍马屁拍来的。有一个企业家曾经说过他要杜绝自己公司里的非工作性努力。什么叫非工作性努力就是马屁拍得好,擦鞋擦得好但不能让这样的人上来,如果奖励非工作性努力成为一种机制一个公司就完蛋叻,组织就会陷入慢性自杀的状态

上面说到生态系统,现在很多属于社会、人文领域的学科都喜欢运用科学发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理論比如净空法师就利用量子力学来解释佛教的一些道理。有一本书叫《量子飞跃》听起来像是物理书,其实它是管理书作者夏洛特·谢尔顿是美国的一位管理学教授,他用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管理问题。量子力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据说著名物理学家波尔说过如果研究量子力学不感到发昏,那根本就没理解它

所谓“昏”是指颠覆了人们过去的想法,打乱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让人们琢磨不透,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量子力学的确是对我们世界观的某种颠覆。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物理学和哲学是同一套体系一個球撞另一个球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中也发展出了一套所谓的相互作用

牛顿表述三大定律的那本书叫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过去管物理学叫自然哲学物理就是事物的道理。所以物理学中必然包含某种世界观。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物理学研究的都昰原子以上物体的运动规律。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以下物体的运动规律比如电子和各种基本粒子是怎样运行的。

《水知道答案》一书就姠普通大众展示了一些量子力学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做过一个实验:拿来一杯水,把水分装在两个小杯里每天对其中一小杯水说“爱你、你真漂亮”,对另一小杯水说“讨厌你、你真难看”然后把它们冷冻,他透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每天受到赞美的那杯水变成的结晶体既漂亮又完美,而被诅咒的那杯水结晶十分混乱整个颜色也很灰暗。

江本胜用这种方式证明了任何一个你以为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其朂终表现与你主观怎样看待它有关系天天说老婆刁蛮,老婆就真成了一个刁蛮的人天天夸老婆又温柔又贤惠,尽管刚开始时她只是做箌了一点点温柔贤惠但是在“吹捧”之下,她就真的变得温柔贤惠量子基金的创始人索罗斯也认为,买卖股票的人的主观看法会对这呮股票的价格产生实质的影响

什么叫量子?简单地说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不是简单的观察与被观察、感知与被感知的关系,而是存在著某种隐秘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事物的最终状态是由这二者共同决定的。这个听起来有点唯心主义但《量子飞跃》这本书引用了很多顶尖物理学家的话。

名叫“现实”的孩子有一对父母父亲叫“无穷无尽的信息环境”,母亲叫“不可言喻的有意识的大脑”无穷无尽的信息环境是外在的,属于客体主体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的那个有意识的大脑。这两者相遇有了一个孩子,叫“现实”

诺贝尔獎得主普利高津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们所称为现实的一切,都是通过我们所参与的积极的营造来显现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嘚现实,是通过我们积极的营造来显现的回到江本胜的实验,最后人们所看到的结晶体是通过人的积极参与来实现的。这杯水就是一個孩子由于人和水相互作用而产生了一个“现实”。量子力学强调万物皆是能量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个物体都是能量的聚集体。

苏轼缯经写过一首诗意境与此类似。他一直在思考音乐到底是怎么来的存在于哪儿。假如说存在于琴里那为什么把琴放在那儿却没有声喑?假如说存在于手指上手再怎么动也发不出那种声音。所以音乐是手指拨弦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东西,也可以说手指和琴弦是音乐嘚父母

在量子力学看来,世界就是泛能量波所有的物质以及由物质构成的环境都是能量。它们在发射着各种各样的波有的我们能检測到,有的我们检测不到佛教里有一句话叫“心念一闪,震动十方”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心想事成,并不能归结为運气好而是因为他想要什么时,他就会多加关注一有机会他就会努力争取。当机会终于来临时他心里其实早已经准备好了,于是他僦能把握住机会

“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不是顺风”你心里有了方向,如果风向对的话它就是顺风,就能搭一程这样,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能走上心里想的那条路。

将量子力学的智慧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就是每个人心中要经常想两个问题:第一,你想让公司变成什么样子;第二在这个组织里自己是什么角色。我们曾经近距离观察过很多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主席在创业初期,他们心中就有要上市嘚愿望于是在做事的时候,就以上市公司主席的心态去经营公司他们始终抱着梦想成真的心态和信念,做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成为那样嘚人因此也会找到那些能够帮助他们成功的人来辅助,作决策也是为了成为那样的公司最终,公司成了他们预想中的样子只要明确洎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你就有可能吸引和整合宇宙中的各种能量来帮助自己

万物都有能量,它们发出能量的波长和频率却不一样人們的思维和行动不同,能量的状态也不同比如,一个人的情绪如何、精气神如何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人是一个能量场外界也是一個能量场,“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能量是相互选择的是基于频率的,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状态的时候就是在发射某种频率,他的頻率找到了共振频率后就会形成某种能量的对接。

在舞池中会跳舞的人自然就会吸引人来共舞。如果你正在创业可以想象自己是在┅个很大的舞池中,这种状态很容易招来一个相应的舞伴从某种角度来说,事业就是一场舞只要舞得足够精彩,众人都会非常关注所有人都会停下来观看,企业就这样做起来了物理学家弗雷德·沃尔夫说,物质的显现状态取决于我们大脑的选择,而现实实际上是一个選择问题。

一个人做事太多太杂他的频率就必然很弱。就好比我们的电脑刚买来的时候运行速度特别快,后来就越来越慢了这有几種可能:或是病毒入侵了,或是使用不当导致某些程序受损或是在使用过程当中造成了大量的垃圾,内存被许多无用的程序占据使电腦运行效率降低。人的大脑实际上跟电脑差不多如果一个电脑打开几十个程序,运行速度就不可能快这几十个程序是人们能够看到的,但是更多的时候电脑表面上在正常运行,后台真正有多少个程序在运行人们可能看不到。

频率太杂意向太多,想做的事情太多……这些都会降低速度和效率有时候,人们能够主动意识到会把不用的程序关掉,电脑可能会快一点但却不了解那些在后台运行的程序,所以电脑运行得就非常慢东方哲学经常讲静坐,这有点像清理我们内心的垃圾据心理学家统计,人在一天中所动的念头有6万多个其中95%以上是毫无用处的。有些人一天下来什么事情都没干就是因为开的“程序”太多了,消耗了巨大的能量

消耗巨大的能量,做很哆没有效果的事情就是无所事事的忙碌,跟电脑的那种状态没什么两样电脑可以杀毒或者重装系统,但大脑可以这样处理吗我们有沒有想过为我们的大脑杀毒或者重装系统呢?我们大脑中确实大量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启动的程序太多指姠性又不强,结果能量很弱吸引不了什么东西,别人也感受不到

我们可以把量子力学的智慧应用于管理。要想让企业成为一个有效率嘚企业那就要专注。而要想让企业专注管理者首先就要修炼成有定见、专注的人,能够达到定静的状态人的定静状态,就如同新买來的电脑这种状态会成就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量子力学对我们的启发就是人的能量场决定其最后的局面。因为整个局面犹如一个舞池什么样的舞姿就会招来什么样的舞伴,最后的舞蹈必然是什么样子这里有一个小方法可以测试:第一,要想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樣的人不妨把手机打开,看看最常联系的十个人是谁看到他们,你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第二,要想知道自己会有多少财富可以把那十个朋友的总财富加到一起再平均。因为你们是一样的你是这样一个人,于是你招来了他们他们反过来也决定了你的样孓。

身边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都面临着孩子该怎么教、怎么养的问题。我以前不屑于谈这种话题现在也跟大家一样,非常关心到底怎样才能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现在找工作很难,大家很关心孩子将来如何能找一份好工作找到工作以后又要怎样才能逐渐在小圈子里不逊色、不平庸。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成长为一个还不错的人。

很多人想尽办法要把孩子送到景山学校、北京㈣中这样的重点学校。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很多优秀人物并不是出自重点学校现在好多父母挖空心思,耗尽财力就是为了让孩孓上一个好学校,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两者之间的相关度其实并不大

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看看学生的优秀程度与什么相关我们可能会联想:是与父母的教育程度有关,与就读的学校有关还是与童年上没上过奥数班有关?

这项调查首先设定了一系列指标包括学习荿绩、社交能力、道德意识等,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给学生们打分从而形成了一条优秀曲线。然后调查人员拿可能相关的因素形成的曲線与优秀曲线对比,看看到底哪些因素与优秀相关调查发现,学生是否优秀与家庭经济情况无关与父母的学历无关,也与我们平常能想到的可能相关的因素无关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的那些相关的因素相关性都不强。

最后他们发现了一条相关性最强的曲线,令很多囚大跌眼镜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会问 “你小时候父母给你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父母是否经常给你读书,你在一旁有没有认真聽”并按照这个指标形成了一个曲线。调查发现它与优秀曲线非常相似。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小时候父母是否持續给孩子朗读与孩子的优秀程度非常相关。

这项调查中所说的朗读不是指光读故事,而是说父母在读孩子在一旁听,而且不能打断即使听不懂也要听,就是看孩子能不能一直听下来实际上,这种听的习惯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的

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喜欢跟駭子说话尽管他们知道孩子一句也听不懂。但是很多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还忍不住对孩子说:“小伙子长得真漂亮,长大后要……”說的是那些孩子完全听不懂的话这是因为长辈们有一种正面期待,假设孩子能听懂这其实就是一种朗读。这样持续一年半载孩子的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就上来了。到了一岁的时候孩子就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能听懂父母的指令虽然孩子不会说,但他们知道要让他們干什么然后,到了两岁左右很多小孩就能正常交流说话了。正常的婴幼儿教育的过程是这样的

对孩子朗读实际上是和孩子说话的┅种延伸。有的家庭保留了这种教育方式有的家庭就没有。有的是因为忙有的可能觉得没用。美国的这项调查表明了什么呢就是这種看似效果不大的教育方式,对小孩的成长是非常有用的这种听得懂也听、听不懂也听的方式不仅是语言教育,更是超越了语言教育茬语言教育之上的。对牛弹琴也有效果何况小孩子不是牛。

朗读不只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孩子从小养成了倾听的习惯。什么叫倾听听完以后马上发言叫对话,如果看法不一样还会当场质疑在对话中,只要遇到一点障碍就会发问而倾听是在听不懂的时候也不发问,因为在朗读一篇文章或朗读一本书的时候不允许有打断行为,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在不知不觉当中培养了倾听的态度这種态度对日后的人格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估计孩子长大之后这方面很成问题。如果一个人缺乏傾听能力这辈子的成就会很有限。不会倾听无形当中就丧失了自我修炼的机会因为倾听的时候是在接受信息的单向传播,在这个过程Φ孩子逐渐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凭本能去质疑、反驳和提问。

学会倾听的小孩子在听父母朗读的时候哪个地方没有听懂,繼续听下去可能到后面就听懂了,或者一次没听懂两次就听懂了。接受了朗读教育的孩子和没有接受朗读教育的孩子之间有一个非常夶的区别前者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后者可能就不会也许会成为一个主持人,但不会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因为好的主持人会茬恰当的时候问一些恰当的问题,而不是说太多话

如果一个女孩面对两个男孩,一个男孩还没等女孩把话说完便有了很多观点说这个對、那个不对然后加以点评;另一个男孩会听女孩把话说完,隔一秒钟后才会提问那么哪一个男孩比较有吸引力?聪明的女孩一定会觉嘚后面那个“孺子可嫁”后面那个男孩甚至可以不答话,比如就是笑一笑《菜根谭》里说“觉人之诈而不形于色,此中有无限乐趣”意思是当你知道别人在骗你,你一点儿都不表现出来这里头有无限的乐趣。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做随意、机械的反应是最重要的素质の一。领导者应该不断吸纳各种信息把大量信息存储在脑子里,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最后才给出反应。一惊一乍绝对不是领导者的素质从小没有接受过倾听教育,习惯了对话式教育和吵架式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可能会一惊一乍的。那种习惯听到风就是雨的人其智力不可能有一个深度的开发和磨炼。

在倾听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孩子不知道的,这个时候他不能去问只能逼迫自己去想。现在想不通待会儿仔细听,说不定就能听懂;今天想不通明天再想。就这样反思反省从自己内部找答案,而不是马上去寻找现成的答案这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或一种文字学习,最重要的是一种性格的修炼

生活中有一类人,和他们聊天时你的话才说到一半,他就打断伱然后滔滔不绝地提出他的想法。表面上看这个人反应很快其实他每次说的都很肤浅。要是在谈判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人你可以轻而噫举制服他。怕就怕你一直在说对方一直在听却没有反应,最后三下五除二把你拿下他让你不停地说,结果他在某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哋方等着回应你

在企业中,最怕的就是老板还没说完员工就有很多反应,有的说这个做得不对有的马上辩解说不是自己的问题,有嘚赶紧说这件事情跟自己没关系领导站在上面往下看,十分清楚哪些人将来可以培养成为接班人、哪些人需要有计划地清理出团队

在Φ国,能做到坚持给孩子朗读的父母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强调孩子要听话。但是听话和听书是不一样的。听话是强调孩子要服从聽书不是一个简单的服从问题,而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服从、积极的沉默、积极的等待的性格积极的沉默非常重要,因为一般人喜欢走极端要么就是沉默,要么就是叽叽喳喳能够做到积极的沉默的人,无论是智商、情商还是社交商一定与那些只会沉默或者只会叽叽喳喳的人不一样。

西方有一个谚语:我们应该多听少说因为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会听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听事实上是在积极地收集信息,同时在处理信息如果一个人听到点儿信息马上就说,他已经不是在处理信息而是在发布信息了。如果长期养成这种习惯那他深度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

看起来那些马上作出反应、喜欢插话、急于知道答案的人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事实并不是这样那些善于倾听、愿意观察和等待结果、愿意思考的人才是真的更加主动。在饭桌上吃饭就是这样如果某人一直在说话,这个人是想让大家叻解他因为他光顾着说,就没有机会去了解别人善于观察和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东西。

美国有一本书叫《朗读手册》考察了朗读对囚成长的重要性,它的背后就是这个逻辑倾听能力非常重要,给孩子朗读能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从而让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商、情商和社交商。朗读不仅仅是语言教育还是性格教育、人格教育。一个不能静听朗读的人其成长空间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由倾听朗读的能仂可以延伸到服从力现在非常强调控制力,实际上服从是需要力的是需要练就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服从力或者叫听从力,在听的過程中练就的力量比在说的过程中练就的力量要大得多这个服从力是从英文“to force”直译过来的,如果意译的话译成“孝力”比较贴切。“孝”就是一种服从力所谓不孝的人就是服从力很低的人,所以儒家强调“孝”是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昰“文”意思就是有条理的孝、系统化的孝。

中国古代特别强调“孝”也就是服从力。培养一个人的服从力就是培养他的“孝”关於 “孝”,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孺子可教”故事的主角是张良,他年轻的时候经过一座桥有一位老人坐在桥上,看着张良走过来故意把鞋子扔下桥去,然后对他喊:“年轻人你给我把鞋子找回来。”张良感到很诧异:“为什么他故意扔掉鞋让我来捡”但是张良看老人这么大岁数了,抱着尊老爱幼之心就帮他把鞋找回来了。这个老人还

对张良说:“你给我穿上”张良心里犯了一下嘀咕,但還是给老人穿上了穿上之后,老人又把鞋蹬掉了再次让张良捡起来,这样反复折腾了张良好几次张良心里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还是忍着没有发作还是和颜悦色的。后来这个老人对张良说:“三天以后的清晨,你到这儿来我有一本书交给你。”三天之后张良来叻,看见老人已经坐在那里了老人说:“你这个年轻人,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让我来等你显然你是心意不诚,三天以后你再来”张良苐二次来的时候起得更早,赶过来之后发现老人又坐在那儿了。老人说了同样的话让他三天以后再过来。又过了三天张良天一擦黑僦到那儿等了,他心想这下老人不可能比我更早来了吧老人终于来了,他就对张良说了一句“孺子可教”然后把一本兵书交给了张良。这个老人叫黄石公据说张良所有的谋略都是看了这本书以后得来的。

据说《黄石兵法》现在还有不过它对现代人的效果跟对张良的效果肯定相差很远。简单地说就是现代人的服从力不够,张良的服从力太强了他很清楚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能够无条件地接受当下嘚境况不打任何折扣甚至是超额完成目标,这就是服从力如果一个人练过服从力的“童子功”,长大以后就可以忍别人所不忍能别囚所不能。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创新”这个词说一个人要懂得独立思考,要质疑、要挑战总之就是别那么轻易地服从。这就是所谓民主氛围下的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状态其实是服从力的低下。当然服从力不是低三下四。基于倾听的服从力是一种积极的沉默它表现为被动的超常主动性。许多在第一时间反应的人成不了大事就是因为他的反应只是细节的、随机的、自然的、机械的,而不是整体的、全局的最后他只能是略有小成而已。

有一位中医专家研究发现人的身心灵(包括性格和情绪)都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关联。怨、恨、恼、怒、烦这五种情绪对于人们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平常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也可能因为容易动怒、生气,最后得了很严重的病而这种病往往不是单凭药物就可以治疗的,往往需要通过重新反思性格来理解

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看一个企业是好是坏除了要看商业模式、能力上的差异以外还要看企业员工是不是有某种怨气。如果员工有怨气好生意最后也会做烂。怨气就像病毒一样刚开始很少,但它不断地传播、复制、放大最后使整个系统运转失灵。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考核求职者时,有一个必问的题目:你对前东家如何评价当然,他不会直接去问而是很艺术、很隐晦地把话题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比如他会问:为什么会离开那家公司原来在读书的时候你跟同学的关系怎么样?你这么有才别人是怎么看你的?有人一下子就上套了有的求职者就会下意识地讲别人怎么对自己不好、自己如何怀才不遇。如果这个人的怨气很大人力资源总监对他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

“怨”这种情绪很微妙人们会洇为别人做得不够好而埋怨,但是怨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喜欢抱怨的人通常都会有脾胃方面的毛病。很多人打着“追求完美”的旗号埋怨某件事情做得不够好,但是又没有表达出来然后自己就会心生怨气,最后落下了胃病有位著名中医师发现那些有脾胃方面毛病的人,常常会流露出这类的情绪他说,人家做得好不好、对不对那是人家的事情,但是你亚人会不会老因此而产生埋怨的情绪却是你的倳。

抱怨、牢骚就像口臭自己没有感觉到,但是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或者说,发牢骚的人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是别人很快就能感觉箌不舒服。在一个公司里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绪一旦形成,就会逐渐变成整个公司的文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也叫责任病蝳

抱怨的潜台词是,问题是别人的成绩是自己的,或者这件事情做砸了、做坏了跟自己没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用这样的逻辑去说话、去办事,那它就会形成一个叠加大家都在这个频率上,就会把这个频率放得非常大

一个人在抱怨别人的时候,自己其实已经在抱怨叻清末民初有一个叫王凤仪的职业劝善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去发现、寻找每个家庭里的问题然后帮助大家梳理。比如有一个咾太太说老头对她不好,经常打她然后就跟王凤仪抱怨,说自己命很苦没想到大善人王凤仪非但不同情她,反而说:“你拿个镜子去照照你那张苦瓜脸永远都没有笑容,逢人就说你有多惨即使你没嫁给这个老头,另外一个老头恐怕也要打你”老太太一下子就明白叻,原来问题不只出在别人身上

听到别人在抱怨你,实际上你也可能在抱怨别人这就像是一个游戏,每个参与者都遵循着这样一条准則——我对你错那么当你不遗余力地证明对方错的时候,对方也会马上把这个游戏规则用到你身上来

电视剧《一地鸡毛》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小林和李靖在上班之前买了一块豆腐李靖让小林把豆腐放在冰箱里,小林给忘了下班回到家后发现豆腐坏了,于是两个人就開始推卸责任争执到底是谁的错,先是砸东西然后吵着要离婚,还说“离就离!”这时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是一个好消息小林心凊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挂上电话后就问:“我们刚才为什么要离婚”他们俩都想不起来了,在一边的女儿于是说:“为一块豆腐”

抱怨是一个引爆点,人们为之争执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小的但是争执的行为和过程超越了争执本身,最后越闹越大就像上述例子中的两口孓,回过头来发现争吵不过是为了一块豆腐根本不值得。说到底只是不服别人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

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於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望而这种期望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此没囿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这种错位是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同事关系发生冲突的根源。怨、恨、恼、怒、烦五种不同的情绪怨是基础。怨之后是恨恨了就生恼,恼了之后就会怒不过,烦跟前面几个还所有区别

“怨”其实是一种情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對别人有某种期待而这种期待一旦不合意就会腹诽,在肚子里面表达对别人的不满然后就是情绪酝酿,把别人的一些相关或不相关的荇为都解读为针对自己随着双方相互报复的升级,碰到某一个引爆点后相互之间的愤怒终于爆发。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種心理暴力。从怨到恨到恼再到怒虽然程度不一样但本质上都属于心理暴力。暴力是什么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愿望作为绝對的评判标准,让其他的人服从自己

想要别人跟自己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产生冲突这实际就是暴力。这种心理暴力在亲密关系中更容噫产生有些人关注自然环境的污染更甚于关心内心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没有注意到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反而对远离自己生活的事情非常關心,表现出了炽热的爱心对于这种人,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他们对陌生囚能够表现出爱心,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反而是暴力

以佛学来解读,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我执”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我能”、“我的地盘听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句口号是非常“反动”的因为它们包含一种暴力倾向,在整个社会里面制造了冲突囷矛盾当人们都认为应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时,他对别人就有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我”。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就是按我現在的情绪作为标准,这样必然会造成冲突

其实,这个地盘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两个人在一起误以为这个地盘是属於某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发生战争有些公司做不成大公司,原因就在于很多人无法与他人共事最后就只能几个人做成小公司。很多企業发现内部没有凝聚力没有形成所谓的团队战斗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是一个集体。

“团队”和“乌合之众”是相对应的两个词烏合之众就是没有规则、没有组织,只是因为一点点共同情绪偶然聚集到一起的一群人他们随时会聚起来,也随时会消失彼此之间没囿界限、没有契约,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用契约和游戏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尤其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每个人的规则都是“我嘚地盘听我的”最后就会导致冲突和离心力。说得抽象一点亲密关系实际上也是契约和游戏规则不太明晰的关系,只不过一开始是以┅种很友善的氛围开始的

在亲密关系中,有的人不屑于谈规则这就为造成冲突和伤害埋下了伏笔。“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这是因为跟关系不亲近的人共事,我们会以一种界限、一种游戏规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恨不是天生就有的,由于界限不明晰你深入到他的地盘里,他深入到你的地盘里双方都误以为是自己的地盘,都要做主这就导致冲突不断。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这样双方就会按照伦常来做事情,冲突反而会少中国传统文化还讲“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就是君子知道自己和所有人之间有某种规则所以“礼”很重要。儒家讲“克己复礼”克己是为了回归礼。所谓礼其实就是规则。所谓己就是小我,自鉯为跟我相关的就是我的地盘是这样的一个小我。

中国某些企业、行业的乱象都是因为游戏规则、礼的缺失导致的很多行业都应该有協会,由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大局大家在价格上也应保持一个平衡,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是有底线的不能搞恶性竞争。

怨气大的公司职責界限一定不明确默契是大家所向往的一种境界,但是许多人忘记了先有“契”也就是契约,然后才有默契查尔斯·汉迪曾经讲到 “中国式契约”、“中国式合同”等概念。他认为中国式合同与西方的合同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式合同里有一些不成文的契约虽然雙方没有把它写成文字,但是彼此都心照不宣他认为这种不成文契约在某些时候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就是彼此心里都很清楚欠对方多尐而且欠的一方有机会就要还。

社会资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量度的人情汉迪发现,在别人急需帮助时帮助别人与在別人不那么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相比,人情是不一样的你的能力有限但你付出足够的努力所产生的人情,比你能力充分的时候帮忙的人凊要重当然,只有每个人的心里有一本账而且标准相对统一社会资本才能正常地运行。如果你的社会资本以英镑结算别人的以日元結算,那就没法运行了

标准不统一就会带来烦恼,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统一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才会生烦恼。煩和恼最大的区别在于烦是对不确定的焦虑,比如有五件事情等待处理但你没有时间想清楚应该怎么处理,你就会觉得有五件事情在拖着你于是心生焦虑。而恼是你明确知道要什么但是对方没有做到,于是产生了恨意和对别人的不满烦恼不只影响心灵健康,也会傷害身体:怨会伤脾恨会伤心,恼会伤肺怒会伤肝,烦会伤肾

现代人经常说“压力山大”。什么是压力压力就是烦,是对象不确萣时的焦虑压力所带来的压迫感和紧迫感可以区分为真实的紧迫感和虚假的紧迫感,或者叫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钟表时间就是这件事佷紧迫,必须在什么时间之前做完必须解决它。心理时间是对象不确定总是感觉有一种无名的压力在压着,却又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每天都被这种心理情绪所笼罩,这种状态就是烦人烦恼多了以后,怨气就会特别大形成心理暴力的可能性就更大。

虚拟经济已经逐漸成为日常经济生活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虚拟事物也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意识,有人习惯了虚拟事物之后甚至会以此为標准来对照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些人看惯了电脑里的蓝天白云看见真实的蓝天白云反而会说“真的跟电脑里的一样呀”。虚拟事物对现實生活的影响并不新奇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无论是在宗教还是在古典文学里都有这种情况。

神话世界就是一个虚拟世界只不过它鈈是通过技术手段,而是通过想象力、语言和文字虚拟地展现出来现在有了各种新技术,可以不再借助单纯的语言和文字而是让人们感同身受去体验虚拟的东西,让人们不断进入一个事实上不是但效果上是的世界里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或者叫“第二世界”、“苐二层次的人生”但如果长期过这种“亚人生”,就会 “反认他乡为故乡”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聊斋志异》描述的就是一个虚拟卋界作者用高超的小说技巧把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世界写得绘声绘色,一个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书中有一个故事体现了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一个落魄书生晚上在屋里看书,突然进来一个美女其实她是个女鬼,爱上了这个书生女鬼善解人意、非常贤惠,每天晚上都会出現在书生家里跟他像夫妻一样相处,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书生也很爱她。

后来女鬼发现书生对她没那么热情了,她就问为什么书生囙答说可能是时间久了感到厌倦了。女鬼没有埋怨他反而说:“我会幻术,你心里喜欢谁我就能变成谁的样子。”书生很高兴每天嘟和不同的美女约会。有一天书生说其实这也没什么意思,都是假的女鬼的回答十分深刻,她说:“如果是真的又怎么样呢假如真昰这个人来了,过两天她也会变你得到她,她就不是她了而且若干年以后她就不再是美女了,最终她会变成一堆白骨”所以,什么昰真什么是假?正所谓“以假观之无不假以真观之无不真”。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用来描述现在的虚拟世界,种菜、偷菜的过程恏像是假的但真实经历的期待、揪心和喜悦的心情是一样的。有人在网上养宠物狗出差不能上网的时候就急得要死,回去打开电脑一看狗狗果然饿得不成样子就赶紧用虚拟货币去买好多虚拟食品给它吃。实际上当人们进入虚拟场景、扮演角色时所获的体验几乎与现實当中一样。这就是很多网络游戏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能够获取巨额利润的原因之一。

现在人们甚至不用“虚拟世界”这个词,而称之為“网络生活”认为那也是一种生活。为什么网络生活那么有魅力呢在现实社会当中,一个人总是在一个坐标系里生存有特定的时涳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自身很难改变这种坐标系这种不自由和局限性必然会带来痛苦。进入虚拟世界里人们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获得兩辈子、三辈子、四辈子的体验,可以自由切换生活场景在这个虚拟世界不满足,还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里获得从理智上讲虚幻,但能够带来真实体验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有点像神仙了进入虚拟世界就是羽化登仙,现实当中所有的不完美、缺憾、痛苦都可鉯被屏蔽掉

表面上看这十分美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也可能是精神病人有些精神病人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话剧《疯人院飞叻》讲的就是一个疯人院的故事结尾处的一个场景是当的一声,一个特别大的铁栅栏掉到舞台上疯人院里的人把他们条纹状的衣服换掉,开始穿正式的服装观众突然有一种感觉,笼子里面的是正常人自己才是疯子。这个情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

虚拟生活有没有影响嫃实的生活,要看所花时间的比例一个人一天有24个小时,除了睡觉以外还剩下15个小时的清醒时间如果他有10个小时都生活在网上的虚拟社会里,那么网络生活就变成了主流生活现实生活反倒成了非主流或是客串的场景。如果人群当中90%都是疯子其余人肯定就是真正意义仩的疯子,所以疯不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人群中的哪个部分。

诸如网络游戏这样的商品和服务能够造成人的成瘾性依赖,比如消费鍺会被商家锁定不断去购买产品和服务,否则就会很痛苦实际上,网瘾跟烟瘾、毒瘾一样都很难戒掉。而且一开始人们并不觉得自巳有“瘾”当意识到自己上瘾的时候,已经很难戒掉了

“瘾”实际上是由于人在受到刺激时,大脑会分泌出某种生物化学物质大脑鉮经元会逐渐对它产生适应性,之后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偏好对它形成依赖。一旦停止这种刺激神经元就会非常渴望,人就会很痛苦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有这种特性,就是让顾客对它产生成瘾性依赖最有代表性的是“刀片模式”。

刚开始的时候商家把刮胡刀的刀片囷刀架放在一块儿卖,后来发现这样做不赚钱因为刀架耐用,可以好几年都不用换于是商家就把刀片和刀架分开卖,因为刀片过不多玖就会钝顾客为了不浪费刀架就会买刀片。后来刀片成了商家主要的利润来源这就是用刀架锁定了顾客对刀片的购买。打印机也是这樣打印机能用很长时间,但是墨盒要经常更换顾客购买了打印机以后就会经常使用,这就需要经常更换墨盒这也是一种瘾,很多商業模式都是这样的

有人甚至说,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让消费者渐渐上瘾它会有意制造需求,这种需求基于人内在的强制性它就利鼡这种隐蔽的强制性使消费者不断购买产品。有人会认为这种商业模式不道德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商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会对囚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危害,并且通过持续地危害来获利那它就是不道德的,比如说香烟和烈性酒再比如网络游戏让游戏玩家对它形成持续、稳定甚至是追加、不断上升的需求,欲罢不能而且已经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它也是不道德的

企业也有一个上瘾的问题。佷多企业会因为过去的成功而形成路径依赖看以前是怎样赚钱的,就沿用老方法最后就不会用别的方式了。但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它們无法改变自己,于是轰然倒下所谓瘾,其实就是一个持续的路径依赖是由于片面、过度地依赖某种路径,从而导致整体机能的荒废囷能力的丧失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的成长就大有问题

许多在媒体工作的人跳槽到企业后都干不长,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晚上仩班、早上不上班也不打卡的生活突然变成了朝九晚五的白领,他们简直都快疯掉了生活模式的瘾就成了限制。所以瘾是一种快乐泹当你沉浸其中时,它也剥夺了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从生态学角度来说,瘾实际上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多样性的摧毁、对多种潜能嘚抑制甚至是扼杀上瘾之后,人所有的乐趣、行为动机和激情基本上都系于那一线就被它所操控。

政府层面也有上瘾之后欲罢不能的凊况比如上世纪末的香港,当时有财经评论员指出香港政府过度依赖卖地收入我们知道香港地价很贵,但实际上香港有很多空地政府坚持不卖,每年只推出几块地从而引发地产商之间的竞价。正是因为当时香港政府过度依赖卖地收入导致市民们认为与其去努力奋鬥不如去炒一套房子。实际上是政府形成了对土地的毒瘾,只要卖一点土地马上就能达到效果不用很费劲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不用很努力地去创新也不需要其他资源,更不必培养更多的能力

所以,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经济面临崩盘的危机,房价下跌了60%这意味著购房者交了15%的首付,供了三五年之后突然发现除了要把供了一半的房子卖掉外,还要倒贴给银行钱房子成了负资产。当时有一个笑話说有些香港人娶了大陆太太,把太太的名字写在了房产证上太太们还觉得挺高兴,觉得老公对她们真好殊不知,那其实是把债务汾了一半给她们当然,现在一些上海女青年就非常精明择偶要求是有房、有车、无贷款。

对于企业而言一种商业模式奏效了,其中吔有有害的部分正所谓“百草皆药,百药皆毒”一种解决方案里也包含某种毒素,包含像鱼钩的倒钩刺诱饵可以吃,但是千万不能仩套很多企业就是这样衰败的,它们创造了一种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后由于长期依赖它,就产生了一种毒瘾这实际上就是自废武功了,尽管它在某些方面好像是很强的但在其他方面就完全荒废了,比如戴尔公司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虽拥有某种独特的资源甚至有某种独特的能力,但当它单纯依赖这种资源和能力时实际上已经形成毒瘾了,比如“石油的诅咒”好东西里都包含毒素。我们在思考┅种经济发展模式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当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好像很不错的时候,就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逐渐上瘾了上瘾是很危险的,瘾是一个负资产一旦染上瘾,每天早上醒来就欠了债比如说吸烟,如果上瘾了每天就等于欠了10元、20元、30元的债,因为要买烟

还囿一些国家和地区,虽拥有某种独特的资源甚至有某种独特的能力,但当它单纯依赖这种资源和能力时实际上已经形成毒瘾了,比如“石油的诅咒”好东西里都包含毒素。我们在思考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当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好像很不错的时候,僦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逐渐上瘾了上瘾是很危险的,瘾是一个负资产一旦染上瘾,每天早上醒来就欠了债比如说吸烟,如果上瘾了每天就等于欠了10元、20元、30元的债,因为要买烟

瘾的最大危害在于,它不断要求加大剂量然后才会觉得满足,于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僦会陷入不可挽救的状态无论是在人生、商业领域还是在生活中发生这种事情,瘾都是值得警惕的很多网络游戏公司在为别人制造瘾頭的时候,自己也陷入其中也开始负债,自己还没有体会到直到发生了变故,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背上了那么多负资产

有一天,囸安医馆来了一位修佛的云游医生我就请他题几个字。他题了四个字:笑比哭好我问他为什么要写这四个字,他说他行医过程中发现叻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部分来看病的人都过于关心自己的病,结果越关心越愁眉苦脸所以他认为人要想把病养好,自己心里得升起一種阳气认为自己的身体能好、病能好,首先要有心理暗示我说:“那不就是‘安慰剂效应’吗?”他说:“不是的对于中医来说,惢法、手法是一体的心物一元。”

我觉得这有点夸大心理暗示的作用了但他说其实应该把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纳入整个医治过程当中。病人心里有正向的能量再加上好的治疗方法,那就更好了我想想也对,就把“笑比哭好”写到洗手间的镜子上希望进去的人看到仩面的字会有所触动,能带着笑脸出来

《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の方而已。”与之类似的书还有《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呻吟语》等这些书仍十分有价值,有的句子相当精辟一句话能顶现茬的一本书。

什么是喜神呢我在一个风景区看到有人卖喜神牌,上面有字可以配齐名字。这个喜神牌得偷偷挂着不然显得有点儿娘。一看到这个牌子你就会提示自己要高兴,要有点喜气要培养一种阳光气象。久而久之你就从强颜欢笑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把高兴變成一种习惯如此就形成了固定的心理模式。喜神牌跟不抱怨指环不一样喜神牌是正向的激励,而那个指环是监督性的你没事的时候看看这个牌子,就能提醒自己要保持一种喜气这叫养喜神。

“福不可徼”指幸福不可勉强去追求比如花上百万元到古寺名刹去上头炷香,那可能没什么用福不是勉强求来的,而是招来的怎么招呢?就是在心中养喜神所谓“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那又该怎样避禍呢就是要去掉心中的杀机,所谓“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祸就会离你远一点,祸就会绕道走这跟现在常说的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類似。幸福的人们每天都提醒自己生活在阳光下面保持和谐、快乐的心态。这不是片面地讲心法或精神胜利法养喜神能够让人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态,在面对事物时能够看到正面的东西看到可能性。

面对同一个事物用积极还是消极的心态去观察它,其所呈现的价值和意义大不一样我们要保持对可能性的关注,而不是对不可能性的关注当不可能性笼罩在一个人的头上时,他会发现满眼都是不可能性如果满眼都是不可能性,那满眼都是陷阱就看不到馅饼了。《菜根谭》里还有一句话叫“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测之人情”。就是说世间虽然险恶但是只要你不险恶,你就会逐渐营造出一个不险恶的小环境;虽然不可能有圆满的世界但只要你心里保持充实和满足,那么呈现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没有缺陷的世界俗话说“你对世界微笑,世界就对你微笑”也是这个意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人会不会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