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红军冲出敌人包围是在从重重包围中冲出的第六。七军团发生在哪次战役?

长征中的姊妹花:带着婴孩爬雪山过草地走完长征路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核心提示:蹇氏姊妹以坚强的毅力,各自带上孩子终于胜利地走完了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周恩来副主席当着毛主席的面夸奖说:“你们是长征途中的姊妹花”。可惜,先佛的“堡生”也和“红红”一样,未能看到胜利的这一天(堡生死于日寇毒气之中)。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柯云,原题为:《长征中的姊妹花》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亘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当年凡是参加长征,无论是走完全程到达陕北汇合或者是在半途壮烈牺牲的同志,都是了不起的英雄。蹇先任(贺龙元帅的原配夫人)、蹇先佛(肖克将军夫人)姐妹带上未满月的孩子胜利地走完长征路,得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周恩来称她们为“长征中的姊妹花”。


  溇澧二水像雌雄两条巨龙交汇于慈利县城北门,成为一道亮丽的水上风光。沿河的北街上有个小商人家,户主叫蹇承宴,幼年家贫。成年后靠货郎担走村串户,有了些积蓄,到此定居,开设一作坊,煮酒熬糖,薄利多销,生意逐渐兴隆,克勤克俭,日子过得顺当。夫妇俩所生子女7人,除长女外,6个儿女均被送进学校,先任是老二,先佛是老三,老四叫先为,老五叫先超。先任和先为原在长沙读书,正值革命大潮风起云涌,年仅15岁的先为第一个参加了共产党,并担任了中共湖南省委机关的交通员。这个秘密,先为一直守口如瓶。不料一天,被姐姐先任看出了一些端倪,姐姐不仅没有反感,反而她也毅然地参加了革命,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时成为青年女子中的佼佼者。
  就在此时,蒋介石指使湖南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先任与先为身份被暴露,敌人向全省发出通辑令,处境极为危险。先为闻知贺龙在桑植、鹤峰等湘鄂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和“扩红”工作,便果断地加入红军队伍。1929年夏,先任也来到了贺龙领导的这支队伍中,成为湘西第一个女红军。由于她文化素质好,又善做鼓动工作,被党组织安排为文化教员。红军战士多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大老粗,他们除打仗外,便向先任学习文化。贺龙本人也不例外,他曾戏称她为“任先生”。
  此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初创的红军队伍,受国民党大军的“围剿”,收编的一些杂牌队伍很不巩固。面临这种险恶的环境,先任毫不后悔、气馁,更加坚强勇敢,她向贺龙发誓让自己的知识和青春年华与他、与革命相伴到底。贺龙向她点点头,投以深情的目光。
  无疑作为军中唯一的女性,困难比任何人都大得多。比如行军时的大小便,宿营时的生活,都不好处理。尤其是夜晚住宿,作为她这样一位年轻而又漂亮的知识女性,军队领导自然不会让她单独睡觉,她只好和大伙儿睡在一起,夹在那些骠悍健壮的男人中间,那如雷的鼾声,熏人的汗臭味,她都默默地忍受着,力求心理上的平衡,努力适应这种特殊环境,不久就习为常了。
  同年金桂飘香的9月,她和患难与共、志趣相投的贺龙结为伉俪。婚后不久,先任怀了孩子,强烈的妊娠反应,把她本来不太强壮的身子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她从未叫过一声苦,继续跟随部队跋山涉水,转战沙场。1930年,先任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红红”。正逢贺龙奉令东征,见她带着孩子吃奶行军不便,将她留在湘西做地下工作。红军大队伍一走,敌人便疯狂地向根据地反扑,形势日益严酷。她背上吃奶的婴儿,东突西奔,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就在这时,湘鄂西几支武装的领导人相继叛变,根据地与地下党机关均告丧失和打散。先任焦急万分,四处寻找党组织和红军队伍。奔波中,心爱的孩子却因病饿交加而死在怀中,她悲痛欲绝。“破船又遭扫头风”,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弟弟先为,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敌人杀害,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心急如焚,欲哭无泪。当她还未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之时,又落入虎口,被敌人扣留。敌人见她年轻、漂亮,软硬兼施诱她投降,可她心坚心如钢。敌人黔驴技穷,始终没动摇她的信念。
  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先任拖着病体冲出了牢笼,装作乞丐,回到自己老家,强忍巨痛,隐瞒了先为及孩子的不幸,并再次向家里人表明自己对党忠贞不二的赤心,决心找党找红军。蹇承宴老人,见女儿心真意切,令内弟杨进元雇船载货,让她藏于船内,顺澧水而下,过洞庭,入荆江,找到了红军大本营。谁知就在她来的前三天,红军队伍已经撤离,听说又回到湘鄂边境去了。她来不及休息,又要舅父掉转船头,溯澧水而上,来到桑鹤边区。经打听,红军到了川黔边境。就这样,先任不知厌倦、无休无止地一次又一次寻找。尽管一次又一次失望,她仍然对党坚信不疑,就像孩子寻母一样,不见不罢休。1934年10月,西征的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出发直往黔东,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一个月夜,先任终于在大庸境内找到了日夜思念的红军队伍,历时整整4个春秋。连她自己也弄不清走了多少里路,磨破了多少双鞋。她对党对红军矢志不渝的精神受到广大红军战友的敬仰和钦佩。
  慈利是湘西门户,水陆交通方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红二、六军团为了钳制敌人,于1934年12月26日攻克慈利县城。进城的前一天,贺龙带上肖克、关向应等军队领导人来到他岳父家,看望了蹇承宴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请他到一家小馆子里饮酒吃饭,贺龙并要妹妹先佛及弟弟先超作陪。酒席上贺龙兴致很浓,与老岳父淡了许多家常话,一连称赞老人的品德高尚,蹇老说:“大概是有感染吧,先为当了红军,先任接着去了。先佛和先超也呆不住了。人各有志,我也不阻拦他们,今天,你们来了,带他们去吧!”
  蹇先佛是父母最喜爱的女儿,自幼聪明活泼。先任的革命行动对她影响极大,进入长沙女子师范之后,经常与一些进步师生接触,读了不少新的书刊,思想逐渐成熟。她的感情极为丰富,当人们谈到祖国东北被日寇侵占之时,她竟然流泪痛哭,发誓要将热血洒疆场,不灭倭寇誓不休。长沙群众抗日组织很多,她记住父亲的话:“你的姐弟都是共产党,是因为这个党能救中国。除了这个组织外,别的组织都不要参加。”她经常与在中学的弟弟先超一起交换思想,决心要和姐弟一道当红军,参加共产党。可是上哪里找他们呢?今天没想到红军的领导竟上门来了,不觉心中一亮,浑身是劲。
  肖克与先佛是在这时相识的。先佛从肖克的举动谈吐中得知他是个文武双全的军队指挥官,心中暗暗敬佩。肖克从先佛的外表到简单谈话,断知她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顿生爱慕之情。
  “欢迎你参加红军!”贺龙对先佛风趣地说。
  “你是神仙?怎么能知我的心事?”先佛亮着一对黑白分明的眼睛望着贺龙。
  “我们红军是抗日救国的,你不是早在长沙就发誓抗日救国吗?”肖克、关向应借机宣传红军的宗旨,先佛、先超听得津津有味。谈话中,先佛向贺龙问起先为弟的情况,贺龙本想再瞒一段时间,心中沉思一会:迟讲不如早讲,干革命哪能不死人?干脆讲了。蹇老先是一愣,接着心如刀扎。先佛抱住先超泪水夺眶而出,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但他们马上振作精神,异口同声说:“人死不能复生,只要死得有价值。”先为之死,更加坚定了他们当红军的决心。
  关向应对他们说:“那好,你们姊妹弟三人来一个比赛吧!”
  先佛说:“我怎能赛过姐姐,他有哥哥(指贺龙)帮助。”
  贺龙笑道:“你也会有人帮助的。”一句话说得先佛不好意思了。
  果然,这位不满20岁的才女,因能写一笔好字,画一手好画,被分配到政治部做宣传工作,不久与肖克结为终生伴侣。
  先佛发挥自己的长处,每到一处就用红粉浆在墙上写标语,画宣传画(至今湘西还留下她的字画痕迹),回到营房就刻蜡板,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干。她还最善讲演,在一次“扩红”动员会后,有20多名俘虏当了红军,创了全军一次“扩红”最高纪录。一位外国传教士同她一起行动了18个月,在回忆录中对她作了这样的描述:“谁知她做起宣传工作来,口若悬河。她非常能干,每天行军空隙时间,她都刻蜡板,再同一个大约9岁的男孩儿,把成百张蜡红用油墨滚子一张张地印出来,然后装钉成本子,繁忙时,一印几千份。当时能干这个活整个红六军仅她一人。”这位外国传教士对她作了高度评价。
  蹇先佛不仅能文,也能武,每次“扩红”、打仗,她从不落后。只要有机会就练习枪法,虽说不上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但一般也是弹无虚发。军中都称她与姐姐是现代的花木兰。
  黑云压城城欲摧。蹇老家里,经常被敌人骚扰,要他交出儿女。蹇老说:“他们大了,腿长在他们身上,我管得住吗?”
  尽管敌人越来越猖狂,贺龙率领的东征军还是打了一个大胜仗,就在捷报传来之时,蹇先任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她经过一阵痛苦挣扎之后望着哇哇坠地的婴儿,绽开了笑容。肖克、关向应、王震等都来道贺。先任说:“你们给取个名字吧!”肖克脱口而出:“此乃她父亲传捷时降生,就叫捷生吧!”大家都说这名字甚好。
  捷生刚出生20天,即1935年10月,蒋介石纠集130多个团,疯狂地向我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抗日救国,红二、六军团于11月19日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出发前夕,先任一夜未合眼,她倒不是害怕长征,而是考虑到捷生未满月,是带上她长征,还是寄养老乡家?不论哪套方案,都觉得凶多吉少。她征求贺龙的意见。贺龙深思片刻说:“就地找个老乡带吧!”先任只好违心地点点头。可是已找好的那个老乡却怕连累而开溜了。先任一时无语。贺龙望着她那憔悴的秀脸:“我看只有那一条路了。”
  “带着孩子长征。”先任下定了决心,即使千难万险,也要带上她走完长征路。
  贺龙向她投以钦佩的目光。
  摆在她面前的第一步就是生死搏斗。
  先任是在红二军团,随卫生部到达大庸县张家湾附近(即今张家界山麓),这时先头部队已飞渡澧水,并在河畔滩头上消灭了驻城敌军。由于红军主力过河时暴露了目标,敌人派了几架飞机集中轰炸,炸死不少红军战士,共青团省委书记周玉珠不幸牺牲。卫生部长贺彪见先任身体太弱,将她编入伤员队伍,并给她准备了一副担架。先任和伤员们隐蔽在一片柑林中,等待时机。敌人连续来了6次,渡河的木桥也被炸毁,一天的急行军,又累又饿,孩子又要吃奶,腹中空空实在难熬,看到黄澄澄的柑桔,闻着香喷喷的味儿,恨不得吃个够。然而,她想到军纪,不仅未去摘一个,相反,她和战友们把炸掉的柑桔拾在一起放在树下。
  夕阳西坠之时,二军团参谋长李达命令卫生部伤病队到渡口乘船渡河。贺彪亲自撑船,划破滚滚波涛。刚到河心,敌机又来扫射轰炸,霎时,浪花飞溅,排空而起,小船剧烈地摇晃起来,大有翻船之势。伤病员都忘了自己的伤痛,合力划桨,向彼岸冲去,终于强渡过澧水。上得岸来,天色已黑,脚踏在细软的沙滩下,行走极其艰难。说也奇怪,小捷生在船上却悄无声息,一上岸就在背篓中哭闹起来。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不仅牵动了慈母之心,也牵动了战友们的心。贺彪对先任说:“我们已是两天一夜未休息了,孩子也是两天一夜未换尿布了,又有几个钟头未给她喂奶,她能不哭?”他便动手帮先任换尿片,一股屎尿臭气扑鼻而来,他取笑道:“刚出生20来天的姑娘满身都是臭,叔叔若不是医务工作者,早被这臭气吓跑了。”说得先任也笑了。在笑声中,他又说:“不要笑嘛,等她长大之后,我们就把今天强渡澧水、走沙滩的情景讲给她听,要她明白,当年不是母亲的辛劳,叔叔们的帮助,怎能有今天?”
  大家相互搀扶着走完了沙滩的艰难之路,到了宿营地,先任已疲倦不堪了,从战友背上接过哭声嘶哑的小女儿,给她喂奶,两只眼睛睁开又合上了。先任强支身子,给女儿换尿片、洗澡,然后放进襁褓中让孩子睡觉。当她洗完尿布、找火烘干之时,已近凌晨,刚打个盹儿,忽听到门外传令兵向贺部长传达命令说:“军部命令,你部将牺牲的同志就地安葬好,将重伤员妥善安排在群众家中寄养,多给些生活费和医药费,轻伤员随军,上午10点出发。”凌晨,先任找到贺彪说:“今天,我要先走了,不要为我个人的事连累大家。”贺彪说:“派副担架送你。”先任拒绝了,执意要了一匹骡子,自己骑着走,让老尹帮她背上孩子。她跟着传令兵到达团部集合地点。老远就见到了任弼时、关向应、贺龙等同志。关向应一见面就关怀地问:“先任,你昨日是什么时候过澧水的?顺利不?”先任说:“是上午9点,蒋介石派飞机掩护呢!”三个都被她说笑了,她自己也笑了。
  任弼时政委对先任说:“你以后就随军团部走吧,不要回卫生部了,卫生部出发前准备时间长,到宿营地晚,无法休息是不行的。”任政委几句话说得她心中暖烘烘的,早听说他平易近人关心战士,现在看来果然名不虚传。贺龙对她说:“你现在跟二营先走,以便早到早休息。”又望着她那极度虚弱的面孔,深情地说:“你要多多保重,我不能为你分忧呀。”先任见他也消瘦多了,那嘴上的一字胡老长了,心疼地说:“你更要多加保重。”贺龙打开襁褓,逗逗孩子后,就跃马而去。
  又是一段艰难路,部队进入原始大森林。上不见天,下不见地,脚步踏在软如棉花的林间路,比走羊肠小道还累人,约走了四五个小时,才走出头。待赶到宿营地,先任顾不了吃饭,首先抓紧找热水给孩子洗澡换尿片,再与老尹、老刘同警卫班的战士一道开饭。饭未吃完,敌人的飞机又来了,她只好拖着沉重的双腿,背上孩子,又转移他处,原来,敌人采取上炸、前堵、后追的办法,想把红军消灭在沅江、资水之间,形势十分严峻。
  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锐力,多是夜行军和急行军,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即使休息也是见缝插针。先任的身体越来越差了。2月9日,红军到黔西北重镇毕节县。她为捷生预防天花,给她种了牛痘。孩子在襁褓中皮肤发炎,哭叫不休,她找了些石膏粉,效果不佳,又找了凡士林,才勉强止住。她本人出现了产后热,每天下午体温升高,浑身发抖,吃饭无味,奶汁自然减少,孩子无充足奶吃,大哭大闹。她望着可爱又可怜的孩子,泪水一滴一滴地从脸上滚下来。尽管有孩子拖累,她每到一处总不忘宣传发动群众,写标语,印传单,忙得不亦乐乎。领导深受感动,劝她注意身体,照顾好孩子。她说:“我是长征的战士,带孩子是次要的。”
  沿途乡亲们听说有个女红军带上孩子行军,她人还未到,消息早已传开,等她每到一个村寨,群众都争着看望她母女俩,特别是一些妇女更投来热情而又惊异的目光。先任抓住时机,进行宣传:“乡亲们,我们红英勇奋战,目的就是要北上救国求民,创造一个新社会,让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过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老百姓听了她的讲话,无不为之感动:“她带上月儿行军打仗,图个啥?”许多热心妇女给她送来鸡蛋、尿布。有些妇女见她的孩子因皮肤溃烂的惨状,不禁为之落泪,更加钦敬红军是了不起的军队。有些年轻人自觉地当了红军。
  小捷生在长征途中几次死里逃生。有一次红军为冲过敌人的封锁线,先任怕孩子的哭声会暴露部队的目标,毅然用衣服紧紧捂住孩子的头,待她冲过险境打开衣服一看,才发现捷生的小脸蛋憋得发紫,几乎被闷死。又有一次,陷入敌人重围。先任的身子实在难以支持再背捷生行走了。贺龙从她背上接过孩子,裹在怀中,跃马挥枪,一路冲杀,待突围后松一口气时,才发现孩子不知何时从怀中掉了出去。这下子一向镇定自若的贺龙吓慌了,急忙顺路回头寻找,幸好孩子被一位好心的老乡拾到了,将她交到贺龙手中。先任得知此情,惊愕万分,心中连说:“好人天佑!”“好人天佑!”一时想起死在怀中的第一个女儿,眼角湿润了。但只是用手背擦擦眼角,又背上孩子继续迈开艰难的脚步
  过了雪山草地,先任都是骑马背着孩子,一路快马加鞭,她怕孩子受不了高寒山区风侵袭,将自己的棉被撕开,为孩子做了一件棉衣。虽然孩子暖和多了,但长时间的风餐露宿,孩子发高烧,烧得眉毛不伸,呼吸困难,连那双漂亮的眼睛也睁不开了。先任急得六神无主,没有退烧的药物,她只得按土办法行事,用灶心土粉拌生鸡蛋清法贴肚脐,可鸡蛋上哪里找呢?战友为她四处寻找,才找到两个。大概小捷生命不该绝吧,尽管身子一直瘦弱,还是逢凶化吉。
  长征途中,先任与先佛、先超基本上很少见面。因为从桑植出发时,先佛已调到红六军团政治部,先超到卫生队,相互也很难打听到消息。
  先佛是在长征前怀孕,行军非常吃力,加上不时呕吐,几次在途中几乎昏倒过去,但她一咬牙却又挺了过来。她是倔强的女孩,凡是男同志能做到的事,她总是不让须眉。
  当她同姐姐先任在毕节镇会面时,她已快要临月了,腆着大肚子,不说走路艰难,就是连说话都感到吃力。姊妹见面,第一句话都问各方战斗情况,其次才问身体。先佛打开襁褓,吻着捷生的小脸蛋:“快叫我姨姨。”还不会说话的捷生回答她的只有可爱的笑脸。
  先任关怀地问她:“你快要做妈妈了?”
  先佛很费力地说:“我想应该是早晚的事了。”
  说罢姊妹二人又继续赶路。一步一身汗地向前迈进。就在进入草地第一天,意料之中的事终于发生了。
  那天烈日似火,万里无云,行人都感天热口渴。先佛在草地上蹒跚地移动着脚步。先任在后面一眼认出是妹妹,拼命几步赶到她的身边,只见她面色苍白,满身大汗,直吐粗气。
  “是不是要生孩子了?”先任拉着妹妹的手。
  先佛有气无力地说:“大概是孩子也要赶上长征中途了。”
  往哪里找地方降生呢?恰巧前面不远处有先头红军打败敌人留下的一个土围子(当地人叫堡子),姊妹二人赶快进入堡子中,从骡马上取下被子,扶先佛躺下休息。先佛紧咬牙关,强忍阵痛,先任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剪刀、扎脐带的棉线及包小儿的布片。小捷生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一个劲儿直哭。太阳偏西之时,随着一阵徐徐而来的清风,一阵婴儿啼哭,先佛的孩子出世了!肖克闻讯,惊喜万分地飞马过来。先任向他道贺,要他取个名字,沉思片刻,对先任姊妹说:“我看叫他堡生吧!”
  生了孩子,没有什么可吃,连水也没有,又得立即行走。第二天,二军团总务科抽调了4位身体强壮的战士,扎了一副担架,轮流抬着产妇前行。走到有水处,停下来,烧点开水喝,给产妇冲点青稞粉充饥,又起步前进,约走了60多里,才到达宿营地,当地群众给军队送了一些羊肉。贺龙见她们多少日子没见油珠子了,鼓励姊妹俩喝点汤水。先任提议将青稞粉拌进去吃。然而肠胃多日未见荤腥承受不了,先是腹鸣不已,随后疼痛难支,接着是腹泻不止。姊妹相互笑道:“真是口大福小啊,没有受用之命。”
  红军带的青稞吃完了。唯一的办法只能吃野菜。首长发动大家遍地寻找能吃的野菜。先任姊妹因从小在城里生活,无法辩认野菜,只好跟着那些有经验的同志学认学挖。野菜的味道小孩自然难以吃进去,先任只有将汤熬浓让孩子喝。贺龙知道后,将自己口袋里的粉末抖出来,煮了一碗面糊,姊妹二人互相推辞,结果谁都没吃,最后决定给捷生做了两天的口粮。贺龙抱着捷生说:“你不要哭吵,看你弟弟堡生多听话呀!”贺龙分手时,一再叮嘱先任说:“你有经验,多照料妹妹。”先任感激地说:“难得你一片好意,我会尽力的。”
  部队进驻得荣时,卢冬生突然来到军团部向先任报告了先超的情况。他说,先超,真是个好少年,在行军中不知抢救了多少伤病员,让他们走完长征路。而他自己过雪山前身体还不错,可在过雪山时,毕竟年幼体嫩,长眠在雪山了。卢冬生一面报告,一面安慰她。先任虽眼中无泪,但眼前闪现了小弟活泼可爱的面容,心似箭穿。先超年仅16岁,参加红军后,听话懂事,在师当卫生员,表现极好,多次受到首长表扬。他俩在长征中仅见过一面,临别时相互叮咛:“大姐,你要多加保重自己。”“小超,你别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先任心情沉重,思绪万千,又不禁想起先为:好一个年轻的革命干部,22岁当鹤峰县委书记,对敌斗争不屈不挠,令敌人胆战心惊,不幸内部出了叛徒,敌人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两位好弟弟先我而去,叫我内心怎不悲哀啊!但她马上想到:我不应沉浸在悲哀之中,要继承他们的遗志,为革命奋斗到底!
  蹇氏姊妹以坚强的毅力,各自带上孩子终于胜利地走完了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周恩来副主席当着毛主席的面夸奖说:“你们是长征途中的姊妹花”。可惜,先佛的“堡生”也和“红红”一样,未能看到胜利的这一天(堡生死于日寇毒气之中)。
  蹇先任于2004年7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蹇先佛如今已是百岁老人。
}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生死考验面前威武不屈、英勇无畏;无论遭受什么挫折和磨难,从未动摇过当初入党时的庄严宣誓。如此壮举,就是因为他们对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坚守立场,一心向党,自觉与党同心同德。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铸造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展现了光辉的人格。本文撷取的正是最能凸显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典型事例———长征时期数位共产党人在遭遇极端恶劣处境与党失联后,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千里执著找党。

  漆鲁鱼远涉千里遭磨难乞讨找党

  在战火纷飞、险象环生的长征时期,共产党人漆鲁鱼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立志一定要找到党组织。他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艰辛跋涉千里,坎坷连连,历经3年,辗转广东兴宁、汕头和上海等地,饱尝艰难困苦和曲折险阻,终于找到了党,表现了他屡遭磨难志不移的坚强决心和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党史上留下了一段千里找党的感人佳话。

  漆鲁鱼(),重庆市江津李市镇人,是漆南薰烈士(曾任《新蜀报》主笔,牺牲于1927年“三·三一”惨案中)的侄子。他早年留学日本学医,1929年在江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做地下工作。1934年赴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卫生部保健局局长。

  1934年10月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前夕,因陈毅身负重伤,中央决定他就地留下治疗,并决定将漆鲁鱼一道留下护理陈毅,且兼任江西省军区卫生部长。

  红军长征后,在敌数次“围剿”中,漆鲁鱼与部队失去联系。之后不久又在赣南寻邬县落入敌手。在法庭上,面对敌人的审讯他急中生智,不慌不忙地辩称自己是“曾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敌人将信将疑,便心生一计进行验证———带来病员叫他诊断。他熟练地给病人诊断一番并用英文娴熟开出处方。敌人见他是留日归国的医生,经审讯也找不出什么破绽,数月后便释放了他。

  1935年5月,获释的漆鲁鱼急切盼望能与党组织尽快接上关系。可党中央和红军已经长征,原来的关系早已断绝,苏区已被敌人占领,要找到党组织极为困难。他深思熟虑后决定到广东省兴宁县去找曾共过事的老蔡同志从而找到党。

  可是,沿途全是国民党军队布下的岗哨和密探,漆鲁鱼人生地不熟,又身无分文,真是寸步难行。面对如此千难万险他依旧暗下决心:就是沿路讨饭,也要找到党组织!

  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漆鲁鱼从江西省的瑞金出发,从这年的盛夏走到初冬,一路风餐露宿、乞讨度日,徒步行程800余里,最终到了广东省兴宁县城。期间,每天讨来的残羹剩饭难以果腹,身穿的单衣也褴褛不堪难以御寒。对于这些苦难他都可以毫不在意,因为他的心中始终不渝地期盼着能早日找到党。但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跋涉千里也没能在兴宁找到老蔡!

  漆鲁鱼到处寻找党的同志,却始终杳无音讯。但他要找到党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于是,他又继续从兴宁一路行乞辗转赶到400多里外的汕头那个曾经工作过的秘密交通站寻找。然而,到了汕头才发现,原先老蔡开设的药房早已人去楼空。

  思来想去,漆鲁鱼感慨万千地决定:“只有回上海找党了。”然而赤手空拳,路途遥遥,再徒步前行何日可至?最后,他设法找到一家慈善机构,说服负责人为他买了一张到上海的船票,以难民身份踏上去上海继续找党的征程,他在底舱熬了几天,终于来到上海。

  此时,白色恐怖正笼罩着上海。过去相处的革命同志都已撤离,可靠的亲友也不知去向。一连几个月过去了,漆鲁鱼连一个认识的朋友都没能找到。

  极度困苦中走投无路的漆鲁鱼想到了鲁迅但又不知到何处去找。只好在繁华的上海闸北区北四川路的内山书店一带,继续以乞讨来维护最低的生计,度日如年,仅盼有朝一日能与鲁迅相遇。然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环境复杂、行人又多,他转了一天又一天,望了一月又一月……两月过去了仍未能如愿。长时间的乞讨生活使他身患痢疾等疾病,以致两眼深陷、枯瘦如柴,身体极度虚弱。

  直到11月,正当漆鲁鱼陷入难以维持的困境时,有一天在上海北四川路遇到老同学、复旦大学教授何鸣九,他才有了转机。何思想倾向进步,将漆接到家中让他休养,还帮他打听消息。从此他结束了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行乞生活。在何帮助下,漆与堂兄漆相衡取得了联系,但此时堂兄已脱党,何鸣九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样一段时间后仍没党组织的线索。漆得知情况后非常失望。

  在上海,漆鲁鱼经多方打听,预感到一时在此不可能找到党组织,便结束半年多的乞讨生涯,于1935年年底返回老家四川江津,寻找当年入党时的关系人。殊不知,当时不仅是江津甚至整个重庆都没有党组织的存在。

  在家待着的时间里,漆鲁鱼深觉离开了党组织,就像孩子离开了母亲,心中时刻思念着她。一天找不到党就一天都不安心。1936年2月,永不放弃的他再次告别家乡父老来到重庆,继续积极找党。而且他坚定地想:即使一时找不到党,也要主动坚持战斗。而此时他所面临的重庆形势又是怎样的呢?土地革命时期,敌我力量悬殊及党的“左”倾错误致使重庆革命力量遭受惨重损失,到1935年夏重庆已无党的组织。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漆鲁鱼的到来才有所改观。漆鲁鱼到重庆后,暂时借住在叔父漆南薰的遗孀家里。他秉持坚决要找到党的信念,先自觉开展起进步活动。他敏锐地注意到《商务日报》的进步倾向,便试着写了一篇国际评论,以“鲁鱼”的笔名投向《商务日报》。牛刀小试,漆鲁鱼很快就崭露头角。不久,漆鲁鱼成为《商务日报》撰稿人,并结识了《商务周报副刊》主编温嗣翔,此后又通过温嗣翔认识了聚集于副刊周围的甘道生、侯野君、刘传等知识青年。

  这些进步青年很快将漆鲁鱼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和引领者。漆鲁鱼从甘道生、温嗣翔口中,了解到重庆已经没有党组织。他感到由自己去找到党的希望太渺茫,便决定以积极开展进步活动来引起党组织的注意。其时,重庆建党时期的重要人物、曾是青年团重庆地委第一任书记的周钦岳也结束了在日本的流亡生活,重回《新蜀报》,出任该报总经理。漆鲁鱼得知消息后,即托叔母介绍与周钦岳认识,进入《新蜀报》,得到周钦岳的支持,被聘为主笔。随即他经常在报上发表抗日救亡的文章,进行爱国等思想宣传,鼓舞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时值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消息传到重庆,漆鲁鱼与一批在投稿中结识的进步青年研究了一二·九运动后重庆的救亡运动情况,决定以刊物为阵地团结和聚集一批失去关系的党员和进步青年,组织一个秘密救亡团体。

  1936年6月,鉴于当时重庆公开的抗日救国活动难以开展的现实,漆鲁鱼仿效上海沈钧儒、邹韬奋等组织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式组建了“重庆各界救国会”。该救国会以秘密与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逐步成为重庆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它下属有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重庆职业青年救国联合会、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重庆妇女界救国联合会,还联系和团结了一些公开团体。漆鲁鱼等领导救国会利用《商务日报》《新蜀报》《齐报》《人力周刊》《春云》等报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发动社会各界募捐援助绥远抗战,举行要求释放全国救国会“七君子”的宣传活动等。

  期间,漆鲁鱼根据自己对党的抗战政策的理解,积极组织重庆的抗日救亡活动。与此同时,他找党的初衷一刻也没有释怀过。所幸的是,在漆鲁鱼的领导下,重庆救国会影响日益扩大,它的积极行动引起中央特派员张曙时的注意。张曙时1935年初由上海临时中央局派往四川做刘湘的统战工作,是当时四川仅存的几个重要党员之一。

  1936年暑期,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成员、重庆三里职校的刘传福回成都探亲时,偶遇张曙时并向他介绍了重庆抗日救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的情况。张曙时从刘传福处得知重庆的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估计是有“人”在从中领导。张要刘回重庆后对漆鲁鱼进行考察。刘一一照办,随后再赴成都向张详细汇报。9月下旬,张从成都秘密来到重庆,对漆鲁鱼领导救国会的活动表示赞赏,指示刘加入重庆各界救国会并与漆鲁鱼更多合作。

  与党失散许久的漆鲁鱼,终于看到了重回组织的希望。他将重庆救国会自觉纳入党组织的领导之下。由于有张曙时在政治上的正确指导,漆鲁鱼领导重庆救国会不仅擎起抗日救亡的大旗,广泛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而且聚集和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骨干,为中共重庆党组织的恢复重建作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至此他寻党行动已不再是个人行为,已同整个重庆地区党组织的恢复重建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共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决定大力恢复和加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中央非常关注重庆和川东地区党组织的重建和恢复工作。1937年10月,张曙时派刘传福等人来到重庆,协助刚成立的中共四川省工委审查漆鲁鱼等人后批准恢复了其党籍。

  至此,在奋斗了800多个日日夜夜后,漆鲁鱼终于重新回到了党组织温暖的怀抱!

  而漆鲁鱼所领导的重庆救国会,为抗战初期重庆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奠定了基础。张曙时不仅恢复了漆鲁鱼等人的党籍,还成立了以漆鲁鱼为组长的中共重庆干部小组。

  1937年12月,经刚成立的中共四川省工委的批准,重庆干部小组改为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工作委员会,漆鲁鱼被任命为书记。它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市级党组织。重庆市工委在救国会骨干中大力发展党员,并直接领导和推动重庆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漆鲁鱼担任重庆市工委书记后,在进一步领导群众开展抗日运动的同时,大力发展党员。考虑到这一时期重庆政治地位的迅速提升,1938年11月下旬,中共四川省工委在成都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撤销中共四川省工委,分别在成都和重庆设立中国共产党川康特别区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川东特别区委员会。中共川东特委随即成立,漆鲁鱼出任宣传部长。到1939年10月,中共川东特委所属党员约3600人,此时是川东地区党组织空前壮大的时期。此后,漆鲁鱼一直坚持战斗,直到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漆鲁鱼先后担任西南出版局副局长、西南文教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主任、卫生部部长助理、成都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聚奎等扮乞丐历艰险千里寻党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将军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几番生死,但他总是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化险为夷,为党奉献一切并奋斗终生。部下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口头禅:“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这正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与高风亮节的生动写照。这句话,李聚奎用毕生的实践去履行。尤其最能印证之的是:西路军失败后他千里迢迢行乞找党,历时近两个月,多次遇险,是“生死昼夜事也”。

  李聚奎(),湖南省安化县(今涟源市)人。1926年9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五师)。1928年7月,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李聚奎在彭德怀等影响下,毅然参加了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的第一次党小组会上,他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不忘初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誓言。

  土地革命时期,李聚奎从红五军班长、排长、中队长(连长)到大队长(营长),他一直在彭德怀指挥下,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演陂桥等战斗。1928年12月,在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统一指挥下,红五军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在宁冈会师。初上井冈山,朱德给红五军官兵训话:“当红军要有三条,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李聚奎始终牢记着朱德的训话。当红五军由湖南平江、浏阳转移到江西莲花、永新、吉安一带时,任八大队大队长的李聚奎因日夜行军、忘我工作而身患重病。部队经常要转移作战,战士都劝他休息,但他倔强地硬撑着。1933年2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正炽,在江西宜黄南部的大龙坪,李聚奎乘着江西金溪西南黄狮渡、浒湾战役大胜之威,果断组织全师穿插包抄,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生俘敌师长李明。李聚奎升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他刚走马上任,蒋介石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国共两军重燃战火,三甲嶂(又名山岬嶂)阵地防御战让李聚奎名垂军史,连国民党将领陈诚都对他刮目相看。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为加强两军联系和交流,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红九军参谋长,对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搞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由于张国焘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损兵折将后再度北上。北上途中,李聚奎指挥攻占通渭城,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辟通路。1936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由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指苏联)的任务;11月中旬,中央军委决定,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李聚奎与红九军军长王树声同红五军、红三十军一起西渡黄河,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李聚奎参与指挥红九军攻占甘肃土城、永昌等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这些战斗对配合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黎元口反包围战斗中,他率部殊死抵抗,并协助王树声将官兵带出了绝境。

  1937年3月,奉命西征马家军的西路军在祁连山区悲壮失败,马家军骑兵撒开了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

  红九军参谋长李聚奎率领300余人的部队被敌人冲散,与他在一起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他们在祁连山的密林里流离转徙,几天后,因缺水断粮而饥饿和病痛时时向他们袭来,最后李聚奎身边仅剩一个警卫员,警卫员也双脚冻烂,无法行走,李聚奎只好将警卫员委托给一家老乡,自己孤身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开始了等待和瞅准时机设法寻找中央的迢迢征途。

  此时的李聚奎也已是一副病痛的身躯,更何况河西走廊距延安千里之遥……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他的心上就像压了一座大山,沉甸甸透不过气来。但他给自己打下一剂强心针———即使遇到千难万险、上刀山下火海,无论如何心中也无比坚定地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绝不能脱离党的队伍,一定要找到党中央,回到革命队伍,东山再起,继续为伟大理想奋斗!

  李聚奎拄着一根棍子沿着祁连山麓艰难地向东行进。为避开敌人的搜查,他和老乡换了衣服,把空枪拆散,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打扮成叫花子模样,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渴了,喝一口路边的积水;饿了,嚼一把野草,或向民家讨口饭吃;困了,就在荒野中露宿。

  就这样,在近两个月的流亡中,李聚奎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捕,在千里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终于横穿宁夏,到达陇东的镇原境内。

  这天晚上,李聚奎借宿在一家骡马店里,同几个赶毛驴做生意的人同睡一条大炕。临睡前,这几人议论不休,说:“离此地100里的王家洼子住着一支军队,那些军队可真好,买卖公平,不扰商人和老百姓……”李聚奎一听,立即振奋起来,凑过去问他们那是支什么样的军队。其中一人说:“听说是红军,是红二十八军一团的部队。”

  两个多月了,这是李聚奎第一次听到关于红军的确切消息,他顿时兴奋得一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聚奎便爬起来,匆匆赶往王家洼子。傍晚时分,到达王家洼子援西军指挥部,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见到徐向前、刘伯承等首长时,一时百感交集,泣不成声。刘伯承激动地说:“不要难过了,你回来了,就等于西路军回来了。”后来见到毛泽东,他欲哭无泪,毛泽东大手一摆:“你是虽败犹荣!”数十年后,当解放军史料撰写人员采访他的经历并向他提及他的这些辉煌过去时,他却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写那些牺牲的战士,不要写我。为了信仰,他们血洒征途。我们算幸运者,没啥写的。”

  此后,不论在抗日前线(李聚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参谋长等职),还是在解放战争(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等职),抑或是抗美援朝战争(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中,李聚奎都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当祖国急需石油时,毛主席一声令下要李聚奎当石油部长去开采石油,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远赴荒凉的克拉玛依,到了寒风刺骨的大庆。

  弥留之际李聚奎把儿女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我,一个老共产党员,一辈子为信仰奋斗,没有个人私产。”说完又颤巍巍地把他在5张白纸上一笔一划写的遗产“清单”交给5个孩子。孩子们展读,那上边赫然写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展现了一个传奇将军、一个老共产党人何等高尚的情怀!

  与李聚奎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湖南汝城人。1925年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连党代表、军部秘书,参加黄洋界保卫战等战斗。1928年后,历任营部书记,支队、师、军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多次亲率突击队爬城墙、攻堡垒,曾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中,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经常亲自组织医疗抢救工作。长征开始时,他任三十四师政治部主任,率领后卫师担负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掩护任务。一次作战中,他身负重伤血流不止,仍坚持不下火线,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给部队以极大鼓舞和力量。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调入红四方面军,先后任第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西路军失败后,朱良才历尽艰险,跋山涉水,辗转千里,经过36天的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还要躲避敌人的追杀,也最终找到了援西军,找到了党组织。并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8年春回到延安。

  后来的开国大将王树声也是冲出敌人重围、身遇危难,之后始终不忘入党时的初心,矢志不渝一心要找到党组织,最后独自千里一路乞讨穿越沙漠,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的。王树声(),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三十一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等职。

  1937年3月,为保存实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分散突围。王树声率部转战茫茫祁连山,时值冰天雪地,冷得出奇,他们历尽艰险,不久所部由300余人战至11人。

  由于敌人的重重包围,重兵围剿,尽管王树声带领部队选择敌人防守力量薄弱处迂回穿插,趁机突围,但依然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8人。为了减小突围目标,王树声把剩下的8人分成两个小组,决计在民勤县骆驼店分路赶回陕北。王树声、骑兵师师长杜义德、营长谭云保和一个通讯员编为一路,在行进中当天夜里就遇到蒙古土匪的包围。王树声以“我们的使命是到陕北去,向党中央汇报。革命战士不怕死,可死在这里不值得!”的道理说服了其他3个人,将枪和金戒指交给了土匪,幸免一死。

  王树声等4人走到靖远县境,巧遇红五军保卫局长欧阳毅。他也是东返途中辗转流落到此,因身体不好又用光了路费,就发挥一技之长写字卖字,边卖字边东行的。他见到王树声后,喜出望外随他一起东去。

  王树声长得疙瘩满脸,剽悍敦实。一般胆小的百姓见了就怕。他在向一家老乡找饭吃时因与老乡成年的儿子发生口角,被追逐,先行逃跑。他和杜义德等战友不慎走散,失去了联系,从此,开始了独自向着延安的目标乞讨前行。

  至此,王树声等由4人战至孤身一人。他一心要回延安,要找到党。春末夏初,正是腾格里大沙漠多风的季节,天气变化无常。他穿着破烂的衣服向东前行,孤身一人闯入茫茫沙海这绝境之中……时常狂风卷着沙石飞舞,天昏地暗中他不知自己在沙漠里已经或慢走或滚动了多长时间。他常常挣扎着爬起来,仰身躺在沙坡上,想起西路军失败的惨况、许多患难与共的战友壮烈牺牲时的遗言:“首长,你要为我们报仇!”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他。他暗自加油:我不能死在沙漠里,一定要走回延安,找到党中央,继续战斗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烈士的遗愿,才能告慰先烈的英灵……他走啊走,中途采摘带在身上的沙枣吃光后肚子饿得直叫,嘴也干舌也燥得难忍,两腿也像灌了铅般不听使唤了……他一下子栽倒在沙丘上。他不服输,奋力地向东爬行。爬了半天,越爬越吃力,他最终昏倒在沙漠里……所幸有位老乡(亦说是个小商贩)俞学仁搭救了他。老人说:“红军都是好人,是咱穷人的队伍。我一定把你带出腾格里大沙漠,送你到延安去!”他们渡过黄河,来到宁夏同心城外,找到了红军。俞学仁临返回时,王树声以保存多年的一个金戒指相送来报答救命之恩。

  后来的开国中将方强回延安时也是一路行乞艰难找回党组织的。方强(),湖南平江人。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任湖南平江县献钟工人纠察队区队长,平江青年义勇队区队政治指导员。1927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马日事变”后,平江的大批共产党人遭到血腥屠杀,在这个白色恐怖的日子里,16岁的方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从此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汨罗江边的献钟横街小学的小阁楼上,面对鲜红的党旗和马克思、列宁的画像,他跟着介绍人贺注民同志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握紧拳头,声音低沉但铿锵有力地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入党仪式之后,方强以“梭标亮光光,擒贼先擒王;打倒蒋介石,活捉许克祥!”作为自己的行动誓言。

  紧接着,方强先后参加了献钟暴动、三月扑城(即1928年3月中共平江县委组织20万农军武装攻城,方强当时除任平江青年义勇队第三区队政治员工作外还在平、湘、岳游击总队负责情报工作)、平江起义,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

  随后,时任红二十二师政治委员的方强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三过雪山草地,亲历了攻打长沙、抢渡湘江、巧渡金沙江、西路军西征等战役战斗。遵义会议后任红军干部团党总书记。1937年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随军西渡黄河作战。1937年4月西路军失败后,方强在祁连山突围中被俘。在狱中发起成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坚持斗争。同年6月组织200余被俘人员脱险归队。

  在这艰险困苦之际,当年的入党誓言一直言犹在耳,督促激励着方强始终不忘初心,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方强抱着绝不被困难吓倒、坚决不退缩、定要找到党的坚强信念,开始了寻党的艰难旅程。他历尽艰险,跋涉千里,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还要躲避敌人的追杀……入夜,他露宿在田边地头;饿了,捧一口泥水充饥;脚底化脓了,就用几片菜叶进行简单包扎。就这样,经历了一个多月难以忍受的磨难终于到达延安,回到党的身边。

  同样,后来的开国中将欧阳毅也是初心不改,历尽千辛万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超人的勇气和智慧回到延安。欧阳毅(),湖南省宜章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第二十八团连政治委员,红四军无线电台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四方面军政治保卫局秘书长,总指挥部一局局长,西路军总指挥部五局局长等职。

  当时,欧阳毅所在的小分队也被打散了。欧阳毅从此孤身一人。怀着一定要找到党组织那矢志不渝的信念,欧阳毅过起了野人和生活,穿越一望无际的沙漠时差一点渴死。好不容易穿过沙漠后,已形同乞丐的他来到了甘肃到宁夏必经的一座长城垛子下,这里的关卡检查得十分严格。他的讨米袋里除罗马怀表、派克自来水笔外还可怕地装有9发子弹。他索性故作镇定把干粮袋掀开一角主动递上让敌哨兵搜索,最终机智地闯过检查。

  欧阳毅继续沿途讨饭,过了黄河后松了一口气。他走进甘肃靖远县许家湾,来到一户叫许秉章的家门口要饭。他说自己是个落了难的生意人,想讨口饭吃。没想到刚说完,许秉章就说:“你做什么生意,别骗我了,你是红军。”又聊了几句后便热情提议他以写字谋生也未尝不可。

  有了卖字攒得的路费,身体也恢复了元气,欧阳毅便决定按照计划启程去找红军了。不敢公开打听就只好耐心地捕捉一切有关红军活动的信息。事也凑巧,一次,他在与一位到过陕北的老乡闲聊中打听到了红军的行踪:红军到靖远县打土豪,把这里的县太爷抓走后,捎话让带钱去赎“票”。随即他装作漫不经心地打听出了彼地是曲子、环县一带后,便以卖字先生的身份正大光明地到一连去了几家学校找地图查看具体位置与路径,却无果而返。继续四处悄悄查找之际,他幸运的在一家老乡的炕头上发现了一本《幼学琼林》,上面有一幅简要的地图,恰好标有他苦苦寻觅的曲子、环县!

  于是,欧阳毅告别许秉章和乡亲们,经海原、固原,过泾川,奔庆阳而去……虽然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麻烦,但他都用自己的书法手艺逢凶化吉,有惊无险地一路走了过来。走到庆阳驿马关,他忽然被两个当兵的拦住了去路。抬头一看是两个站岗的红军战士。他内心一阵暗喜,真想跳起来扑过去叫一声“同志哥”。可他克制住了。哨兵照章办事,严肃地查问他的身份。

  经过一番机智斗答,欧阳毅好不容易说动哨兵领着去见指导员,这才算是归了队。欧阳毅在庆阳休息了三四天后,袁国平派专人送他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途。欧阳毅最终历经千难万险,靠讨饭、卖字终于到达延安,回到了革命的队伍之中。

  陈为人边舍命保档边设法寻党

  陈为人(),湖南省江华县人。五四运动后到上海,在上海早期党组织领导下他与俞秀松、罗亦农、张太雷等组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成其首批团员。1920年冬赴苏联学习,1921年冬奉调回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党的二大、三大和五大代表。1928年冬和1931年春在沈阳和上海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忠贞不屈,坚守党的秘密,组织狱中党支部,领导狱中同志坚持斗争,均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到1931年,中共早期秘密档案已收集积累了总计约l万件20余箱。由中央秘书处文书科长张唯一负责。1931年4月和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兼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中共总书记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后,张唯一将这些中央文库分若干次紧急转移。后因他奉调中共上海执行局秘书处负责人难以兼顾文库工作,急需另一可靠人选担此重任。1931年底,陈为人获释出狱,中央决定派陈为人管理中央密档,由张唯一单线联系。一个深夜,周恩来离沪赴苏前,亲自到陈为人的住所交待了任务。陈为人虽在狱中备受折磨身体十分虚弱但仍向党立下誓言:“定以生命相护,宁可放火烧楼,与文件俱焚。”

  1935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张唯一的住处遭敌破坏。不知情的陈为人之妻韩慧英(党的地下交通员)去张家送文件时,被守候在那里的特务逮捕。见妻子没在规定时间里返回,他意识到定是发生了意外,为保护文件决定立即搬家。党的秘密条例规定,存放档案必须是单幢房子。可马上找到既安全又保密的库房很不容易,何况租赁单幢房子还得有铺保。一时间他既不便找党内同志又不能找外人,想尽办法才找到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上一幢免铺保的二层楼房,可是每月30块银元的租金十分昂贵。

  更何况这时陈为人已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断了经费来源且早已衣食无着,可他还是不顾一切以化名张惠高、木材行老板之名租住于此,以保全中央密档。白天扮成商人,晚上关起店门,在密室里通宵达旦地整理档案。

  鉴于文库安危陈为人不能出去工作,也无任何经济来源。他只好典当衣物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无奈他把二楼家具几乎变卖一空,甚至将铁皮罐头之类杂物都卖光,唯独留下一楼摆设以示老板派头作掩护。全家每天以两餐红薯或山芋粥充饥。为了不让房东察觉他家生活艰辛而引起怀疑,他常常盖上一片干鱼端到楼上吃,快到楼门口时怕孩子们看见就将鱼片藏起来。就这样,那片干鱼片足足用了一个月。

  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陈为人不得不常常搬家,长期的奔波劳累、生活的极其艰险和两次入狱的折磨,使他染上严重的肺结核病,时常咳血不止。没钱吃药,就把萝卜当水果吃润肺。后来,连掩护机关也成问题。最后不得已,他让进步青年李慕英给在河北正定小学任教的妻妹韩慧如写信谎称“姐姐重病”速来沪。她来后见家具变卖一空,姐夫除了身上所穿外一时不用的衣服都已卖掉,孩子穿的是抽了棉花的破背心;一岁的婴儿常常以水代奶,可怜的仨孩子饥饿难熬。他为逗愁苦的孩子们笑就领上跳个舞。

  不久,陈为人的病情加剧,寻找党组织的心情更加迫切。每天除了翻晒文件和箱子,在文件中夹上烟叶以防蛀防霉,就是夜晚出去寻找党组织。他秘密找过一次何香凝,却被告知她门边有暗探,叮嘱不要再来。他只好用党内用过的联络暗语登寻人广告,还让韩慧如晚间到处在马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张贴纸条,“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希望引起地下党的注意,重新接上跟党的联系。

  1935年底,在敌狱受尽酷刑的韩慧英咬定是去亲戚家却认错了门。敌人抓不到她任何人证物证只好放了她。为生计韩家姐妹外出教书。妻子在培明女中附小任教,这给他带来转机,她通过女中训育主任罗叔章,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他们这才知道,受党的委托中央特科负责人徐强也在到处查访陈为人。

  1936年秋,陈为人终与徐强接上关系。对这次接头情景徐强后来回忆:“我见到为人,脸色苍白,身体十分瘦弱,正在吐血。他不敢借钱,又不敢找朋友帮忙,肩上的担子重啊!同我交谈明显地看出他很警惕。我几次问他的住址,他都不敢讲。”从接头小饭店归来后陈为人如释重负,还轻松地与孩子们说笑起来:“爸爸今天总算吃饱了,把盘子都舔光了。”

  陈为人的肺病日趋严重,再独自担当重任,危险很大。徐强决定立即转移全部文件。1936年底的一天,陈为人亲自押着两辆三轮车,把秘密档案送到法租界顺昌里7号一幢石库门房子。移交完文件,卸下了几年的重担,他回到家中就吐着大口鲜血昏倒在地,半年后病重不起。就这样,他以顽强的革命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用生命保卫了中央文库的安全,最后把大量党的机密档案和珍贵历史文献全部完整安全地交给了党。为挽救他的生命,党组织特意对韩慧英说:“只要能保住为人,需要用多少钱就用多少钱。”徐强将他送进广慈医院治病,但他觉得党的经费太紧张了,两次送他进去,两次他都跑出来。徐强只好找医生上他家看病。无奈他为革命密档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已病入膏肓,1937年3月,年仅38岁的陈为人病逝。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陈为人为革命烈士。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生死考验面前威武不屈、英勇无畏;无论遭受什么挫折和磨难,从未动摇过当初入党时的庄严宣誓。如此壮举,就是因为他们对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坚守立场,一心向党,自觉与党同心同德。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铸造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展现了光辉的人格。本文撷取的正是最能凸显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典型事例———长征时期数位共产党人在遭遇极端恶劣处境与党失联后,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千里执著找党。

  漆鲁鱼远涉千里遭磨难乞讨找党

  在战火纷飞、险象环生的长征时期,共产党人漆鲁鱼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立志一定要找到党组织。他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艰辛跋涉千里,坎坷连连,历经3年,辗转广东兴宁、汕头和上海等地,饱尝艰难困苦和曲折险阻,终于找到了党,表现了他屡遭磨难志不移的坚强决心和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党史上留下了一段千里找党的感人佳话。

  漆鲁鱼(),重庆市江津李市镇人,是漆南薰烈士(曾任《新蜀报》主笔,牺牲于1927年“三·三一”惨案中)的侄子。他早年留学日本学医,1929年在江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做地下工作。1934年赴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卫生部保健局局长。

  1934年10月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前夕,因陈毅身负重伤,中央决定他就地留下治疗,并决定将漆鲁鱼一道留下护理陈毅,且兼任江西省军区卫生部长。

  红军长征后,在敌数次“围剿”中,漆鲁鱼与部队失去联系。之后不久又在赣南寻邬县落入敌手。在法庭上,面对敌人的审讯他急中生智,不慌不忙地辩称自己是“曾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敌人将信将疑,便心生一计进行验证———带来病员叫他诊断。他熟练地给病人诊断一番并用英文娴熟开出处方。敌人见他是留日归国的医生,经审讯也找不出什么破绽,数月后便释放了他。

  1935年5月,获释的漆鲁鱼急切盼望能与党组织尽快接上关系。可党中央和红军已经长征,原来的关系早已断绝,苏区已被敌人占领,要找到党组织极为困难。他深思熟虑后决定到广东省兴宁县去找曾共过事的老蔡同志从而找到党。

  可是,沿途全是国民党军队布下的岗哨和密探,漆鲁鱼人生地不熟,又身无分文,真是寸步难行。面对如此千难万险他依旧暗下决心:就是沿路讨饭,也要找到党组织!

  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漆鲁鱼从江西省的瑞金出发,从这年的盛夏走到初冬,一路风餐露宿、乞讨度日,徒步行程800余里,最终到了广东省兴宁县城。期间,每天讨来的残羹剩饭难以果腹,身穿的单衣也褴褛不堪难以御寒。对于这些苦难他都可以毫不在意,因为他的心中始终不渝地期盼着能早日找到党。但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跋涉千里也没能在兴宁找到老蔡!

  漆鲁鱼到处寻找党的同志,却始终杳无音讯。但他要找到党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于是,他又继续从兴宁一路行乞辗转赶到400多里外的汕头那个曾经工作过的秘密交通站寻找。然而,到了汕头才发现,原先老蔡开设的药房早已人去楼空。

  思来想去,漆鲁鱼感慨万千地决定:“只有回上海找党了。”然而赤手空拳,路途遥遥,再徒步前行何日可至?最后,他设法找到一家慈善机构,说服负责人为他买了一张到上海的船票,以难民身份踏上去上海继续找党的征程,他在底舱熬了几天,终于来到上海。

  此时,白色恐怖正笼罩着上海。过去相处的革命同志都已撤离,可靠的亲友也不知去向。一连几个月过去了,漆鲁鱼连一个认识的朋友都没能找到。

  极度困苦中走投无路的漆鲁鱼想到了鲁迅但又不知到何处去找。只好在繁华的上海闸北区北四川路的内山书店一带,继续以乞讨来维护最低的生计,度日如年,仅盼有朝一日能与鲁迅相遇。然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环境复杂、行人又多,他转了一天又一天,望了一月又一月……两月过去了仍未能如愿。长时间的乞讨生活使他身患痢疾等疾病,以致两眼深陷、枯瘦如柴,身体极度虚弱。

  直到11月,正当漆鲁鱼陷入难以维持的困境时,有一天在上海北四川路遇到老同学、复旦大学教授何鸣九,他才有了转机。何思想倾向进步,将漆接到家中让他休养,还帮他打听消息。从此他结束了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行乞生活。在何帮助下,漆与堂兄漆相衡取得了联系,但此时堂兄已脱党,何鸣九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样一段时间后仍没党组织的线索。漆得知情况后非常失望。

  在上海,漆鲁鱼经多方打听,预感到一时在此不可能找到党组织,便结束半年多的乞讨生涯,于1935年年底返回老家四川江津,寻找当年入党时的关系人。殊不知,当时不仅是江津甚至整个重庆都没有党组织的存在。

  在家待着的时间里,漆鲁鱼深觉离开了党组织,就像孩子离开了母亲,心中时刻思念着她。一天找不到党就一天都不安心。1936年2月,永不放弃的他再次告别家乡父老来到重庆,继续积极找党。而且他坚定地想:即使一时找不到党,也要主动坚持战斗。而此时他所面临的重庆形势又是怎样的呢?土地革命时期,敌我力量悬殊及党的“左”倾错误致使重庆革命力量遭受惨重损失,到1935年夏重庆已无党的组织。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漆鲁鱼的到来才有所改观。漆鲁鱼到重庆后,暂时借住在叔父漆南薰的遗孀家里。他秉持坚决要找到党的信念,先自觉开展起进步活动。他敏锐地注意到《商务日报》的进步倾向,便试着写了一篇国际评论,以“鲁鱼”的笔名投向《商务日报》。牛刀小试,漆鲁鱼很快就崭露头角。不久,漆鲁鱼成为《商务日报》撰稿人,并结识了《商务周报副刊》主编温嗣翔,此后又通过温嗣翔认识了聚集于副刊周围的甘道生、侯野君、刘传等知识青年。

  这些进步青年很快将漆鲁鱼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和引领者。漆鲁鱼从甘道生、温嗣翔口中,了解到重庆已经没有党组织。他感到由自己去找到党的希望太渺茫,便决定以积极开展进步活动来引起党组织的注意。其时,重庆建党时期的重要人物、曾是青年团重庆地委第一任书记的周钦岳也结束了在日本的流亡生活,重回《新蜀报》,出任该报总经理。漆鲁鱼得知消息后,即托叔母介绍与周钦岳认识,进入《新蜀报》,得到周钦岳的支持,被聘为主笔。随即他经常在报上发表抗日救亡的文章,进行爱国等思想宣传,鼓舞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时值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消息传到重庆,漆鲁鱼与一批在投稿中结识的进步青年研究了一二·九运动后重庆的救亡运动情况,决定以刊物为阵地团结和聚集一批失去关系的党员和进步青年,组织一个秘密救亡团体。

  1936年6月,鉴于当时重庆公开的抗日救国活动难以开展的现实,漆鲁鱼仿效上海沈钧儒、邹韬奋等组织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式组建了“重庆各界救国会”。该救国会以秘密与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逐步成为重庆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它下属有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重庆职业青年救国联合会、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重庆妇女界救国联合会,还联系和团结了一些公开团体。漆鲁鱼等领导救国会利用《商务日报》《新蜀报》《齐报》《人力周刊》《春云》等报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发动社会各界募捐援助绥远抗战,举行要求释放全国救国会“七君子”的宣传活动等。

  期间,漆鲁鱼根据自己对党的抗战政策的理解,积极组织重庆的抗日救亡活动。与此同时,他找党的初衷一刻也没有释怀过。所幸的是,在漆鲁鱼的领导下,重庆救国会影响日益扩大,它的积极行动引起中央特派员张曙时的注意。张曙时1935年初由上海临时中央局派往四川做刘湘的统战工作,是当时四川仅存的几个重要党员之一。

  1936年暑期,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成员、重庆三里职校的刘传福回成都探亲时,偶遇张曙时并向他介绍了重庆抗日救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的情况。张曙时从刘传福处得知重庆的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估计是有“人”在从中领导。张要刘回重庆后对漆鲁鱼进行考察。刘一一照办,随后再赴成都向张详细汇报。9月下旬,张从成都秘密来到重庆,对漆鲁鱼领导救国会的活动表示赞赏,指示刘加入重庆各界救国会并与漆鲁鱼更多合作。

  与党失散许久的漆鲁鱼,终于看到了重回组织的希望。他将重庆救国会自觉纳入党组织的领导之下。由于有张曙时在政治上的正确指导,漆鲁鱼领导重庆救国会不仅擎起抗日救亡的大旗,广泛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而且聚集和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骨干,为中共重庆党组织的恢复重建作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至此他寻党行动已不再是个人行为,已同整个重庆地区党组织的恢复重建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共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决定大力恢复和加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中央非常关注重庆和川东地区党组织的重建和恢复工作。1937年10月,张曙时派刘传福等人来到重庆,协助刚成立的中共四川省工委审查漆鲁鱼等人后批准恢复了其党籍。

  至此,在奋斗了800多个日日夜夜后,漆鲁鱼终于重新回到了党组织温暖的怀抱!

  而漆鲁鱼所领导的重庆救国会,为抗战初期重庆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奠定了基础。张曙时不仅恢复了漆鲁鱼等人的党籍,还成立了以漆鲁鱼为组长的中共重庆干部小组。

  1937年12月,经刚成立的中共四川省工委的批准,重庆干部小组改为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工作委员会,漆鲁鱼被任命为书记。它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市级党组织。重庆市工委在救国会骨干中大力发展党员,并直接领导和推动重庆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漆鲁鱼担任重庆市工委书记后,在进一步领导群众开展抗日运动的同时,大力发展党员。考虑到这一时期重庆政治地位的迅速提升,1938年11月下旬,中共四川省工委在成都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撤销中共四川省工委,分别在成都和重庆设立中国共产党川康特别区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川东特别区委员会。中共川东特委随即成立,漆鲁鱼出任宣传部长。到1939年10月,中共川东特委所属党员约3600人,此时是川东地区党组织空前壮大的时期。此后,漆鲁鱼一直坚持战斗,直到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漆鲁鱼先后担任西南出版局副局长、西南文教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主任、卫生部部长助理、成都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聚奎等扮乞丐历艰险千里寻党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将军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几番生死,但他总是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化险为夷,为党奉献一切并奋斗终生。部下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口头禅:“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这正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与高风亮节的生动写照。这句话,李聚奎用毕生的实践去履行。尤其最能印证之的是:西路军失败后他千里迢迢行乞找党,历时近两个月,多次遇险,是“生死昼夜事也”。

  李聚奎(),湖南省安化县(今涟源市)人。1926年9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五师)。1928年7月,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李聚奎在彭德怀等影响下,毅然参加了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的第一次党小组会上,他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不忘初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誓言。

  土地革命时期,李聚奎从红五军班长、排长、中队长(连长)到大队长(营长),他一直在彭德怀指挥下,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演陂桥等战斗。1928年12月,在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统一指挥下,红五军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在宁冈会师。初上井冈山,朱德给红五军官兵训话:“当红军要有三条,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李聚奎始终牢记着朱德的训话。当红五军由湖南平江、浏阳转移到江西莲花、永新、吉安一带时,任八大队大队长的李聚奎因日夜行军、忘我工作而身患重病。部队经常要转移作战,战士都劝他休息,但他倔强地硬撑着。1933年2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正炽,在江西宜黄南部的大龙坪,李聚奎乘着江西金溪西南黄狮渡、浒湾战役大胜之威,果断组织全师穿插包抄,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生俘敌师长李明。李聚奎升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他刚走马上任,蒋介石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国共两军重燃战火,三甲嶂(又名山岬嶂)阵地防御战让李聚奎名垂军史,连国民党将领陈诚都对他刮目相看。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为加强两军联系和交流,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红九军参谋长,对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搞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由于张国焘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损兵折将后再度北上。北上途中,李聚奎指挥攻占通渭城,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辟通路。1936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由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指苏联)的任务;11月中旬,中央军委决定,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李聚奎与红九军军长王树声同红五军、红三十军一起西渡黄河,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李聚奎参与指挥红九军攻占甘肃土城、永昌等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这些战斗对配合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黎元口反包围战斗中,他率部殊死抵抗,并协助王树声将官兵带出了绝境。

  1937年3月,奉命西征马家军的西路军在祁连山区悲壮失败,马家军骑兵撒开了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

  红九军参谋长李聚奎率领300余人的部队被敌人冲散,与他在一起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他们在祁连山的密林里流离转徙,几天后,因缺水断粮而饥饿和病痛时时向他们袭来,最后李聚奎身边仅剩一个警卫员,警卫员也双脚冻烂,无法行走,李聚奎只好将警卫员委托给一家老乡,自己孤身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开始了等待和瞅准时机设法寻找中央的迢迢征途。

  此时的李聚奎也已是一副病痛的身躯,更何况河西走廊距延安千里之遥……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他的心上就像压了一座大山,沉甸甸透不过气来。但他给自己打下一剂强心针———即使遇到千难万险、上刀山下火海,无论如何心中也无比坚定地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绝不能脱离党的队伍,一定要找到党中央,回到革命队伍,东山再起,继续为伟大理想奋斗!

  李聚奎拄着一根棍子沿着祁连山麓艰难地向东行进。为避开敌人的搜查,他和老乡换了衣服,把空枪拆散,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打扮成叫花子模样,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渴了,喝一口路边的积水;饿了,嚼一把野草,或向民家讨口饭吃;困了,就在荒野中露宿。

  就这样,在近两个月的流亡中,李聚奎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捕,在千里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终于横穿宁夏,到达陇东的镇原境内。

  这天晚上,李聚奎借宿在一家骡马店里,同几个赶毛驴做生意的人同睡一条大炕。临睡前,这几人议论不休,说:“离此地100里的王家洼子住着一支军队,那些军队可真好,买卖公平,不扰商人和老百姓……”李聚奎一听,立即振奋起来,凑过去问他们那是支什么样的军队。其中一人说:“听说是红军,是红二十八军一团的部队。”

  两个多月了,这是李聚奎第一次听到关于红军的确切消息,他顿时兴奋得一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聚奎便爬起来,匆匆赶往王家洼子。傍晚时分,到达王家洼子援西军指挥部,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见到徐向前、刘伯承等首长时,一时百感交集,泣不成声。刘伯承激动地说:“不要难过了,你回来了,就等于西路军回来了。”后来见到毛泽东,他欲哭无泪,毛泽东大手一摆:“你是虽败犹荣!”数十年后,当解放军史料撰写人员采访他的经历并向他提及他的这些辉煌过去时,他却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写那些牺牲的战士,不要写我。为了信仰,他们血洒征途。我们算幸运者,没啥写的。”

  此后,不论在抗日前线(李聚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参谋长等职),还是在解放战争(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等职),抑或是抗美援朝战争(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中,李聚奎都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当祖国急需石油时,毛主席一声令下要李聚奎当石油部长去开采石油,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远赴荒凉的克拉玛依,到了寒风刺骨的大庆。

  弥留之际李聚奎把儿女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我,一个老共产党员,一辈子为信仰奋斗,没有个人私产。”说完又颤巍巍地把他在5张白纸上一笔一划写的遗产“清单”交给5个孩子。孩子们展读,那上边赫然写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展现了一个传奇将军、一个老共产党人何等高尚的情怀!

  与李聚奎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湖南汝城人。1925年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连党代表、军部秘书,参加黄洋界保卫战等战斗。1928年后,历任营部书记,支队、师、军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多次亲率突击队爬城墙、攻堡垒,曾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中,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经常亲自组织医疗抢救工作。长征开始时,他任三十四师政治部主任,率领后卫师担负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掩护任务。一次作战中,他身负重伤血流不止,仍坚持不下火线,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给部队以极大鼓舞和力量。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调入红四方面军,先后任第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西路军失败后,朱良才历尽艰险,跋山涉水,辗转千里,经过36天的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还要躲避敌人的追杀,也最终找到了援西军,找到了党组织。并任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8年春回到延安。

  后来的开国大将王树声也是冲出敌人重围、身遇危难,之后始终不忘入党时的初心,矢志不渝一心要找到党组织,最后独自千里一路乞讨穿越沙漠,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的。王树声(),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三十一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等职。

  1937年3月,为保存实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分散突围。王树声率部转战茫茫祁连山,时值冰天雪地,冷得出奇,他们历尽艰险,不久所部由300余人战至11人。

  由于敌人的重重包围,重兵围剿,尽管王树声带领部队选择敌人防守力量薄弱处迂回穿插,趁机突围,但依然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8人。为了减小突围目标,王树声把剩下的8人分成两个小组,决计在民勤县骆驼店分路赶回陕北。王树声、骑兵师师长杜义德、营长谭云保和一个通讯员编为一路,在行进中当天夜里就遇到蒙古土匪的包围。王树声以“我们的使命是到陕北去,向党中央汇报。革命战士不怕死,可死在这里不值得!”的道理说服了其他3个人,将枪和金戒指交给了土匪,幸免一死。

  王树声等4人走到靖远县境,巧遇红五军保卫局长欧阳毅。他也是东返途中辗转流落到此,因身体不好又用光了路费,就发挥一技之长写字卖字,边卖字边东行的。他见到王树声后,喜出望外随他一起东去。

  王树声长得疙瘩满脸,剽悍敦实。一般胆小的百姓见了就怕。他在向一家老乡找饭吃时因与老乡成年的儿子发生口角,被追逐,先行逃跑。他和杜义德等战友不慎走散,失去了联系,从此,开始了独自向着延安的目标乞讨前行。

  至此,王树声等由4人战至孤身一人。他一心要回延安,要找到党。春末夏初,正是腾格里大沙漠多风的季节,天气变化无常。他穿着破烂的衣服向东前行,孤身一人闯入茫茫沙海这绝境之中……时常狂风卷着沙石飞舞,天昏地暗中他不知自己在沙漠里已经或慢走或滚动了多长时间。他常常挣扎着爬起来,仰身躺在沙坡上,想起西路军失败的惨况、许多患难与共的战友壮烈牺牲时的遗言:“首长,你要为我们报仇!”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他。他暗自加油:我不能死在沙漠里,一定要走回延安,找到党中央,继续战斗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烈士的遗愿,才能告慰先烈的英灵……他走啊走,中途采摘带在身上的沙枣吃光后肚子饿得直叫,嘴也干舌也燥得难忍,两腿也像灌了铅般不听使唤了……他一下子栽倒在沙丘上。他不服输,奋力地向东爬行。爬了半天,越爬越吃力,他最终昏倒在沙漠里……所幸有位老乡(亦说是个小商贩)俞学仁搭救了他。老人说:“红军都是好人,是咱穷人的队伍。我一定把你带出腾格里大沙漠,送你到延安去!”他们渡过黄河,来到宁夏同心城外,找到了红军。俞学仁临返回时,王树声以保存多年的一个金戒指相送来报答救命之恩。

  后来的开国中将方强回延安时也是一路行乞艰难找回党组织的。方强(),湖南平江人。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任湖南平江县献钟工人纠察队区队长,平江青年义勇队区队政治指导员。1927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马日事变”后,平江的大批共产党人遭到血腥屠杀,在这个白色恐怖的日子里,16岁的方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从此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汨罗江边的献钟横街小学的小阁楼上,面对鲜红的党旗和马克思、列宁的画像,他跟着介绍人贺注民同志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握紧拳头,声音低沉但铿锵有力地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入党仪式之后,方强以“梭标亮光光,擒贼先擒王;打倒蒋介石,活捉许克祥!”作为自己的行动誓言。

  紧接着,方强先后参加了献钟暴动、三月扑城(即1928年3月中共平江县委组织20万农军武装攻城,方强当时除任平江青年义勇队第三区队政治员工作外还在平、湘、岳游击总队负责情报工作)、平江起义,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

  随后,时任红二十二师政治委员的方强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三过雪山草地,亲历了攻打长沙、抢渡湘江、巧渡金沙江、西路军西征等战役战斗。遵义会议后任红军干部团党总书记。1937年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随军西渡黄河作战。1937年4月西路军失败后,方强在祁连山突围中被俘。在狱中发起成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坚持斗争。同年6月组织200余被俘人员脱险归队。

  在这艰险困苦之际,当年的入党誓言一直言犹在耳,督促激励着方强始终不忘初心,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方强抱着绝不被困难吓倒、坚决不退缩、定要找到党的坚强信念,开始了寻党的艰难旅程。他历尽艰险,跋涉千里,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还要躲避敌人的追杀……入夜,他露宿在田边地头;饿了,捧一口泥水充饥;脚底化脓了,就用几片菜叶进行简单包扎。就这样,经历了一个多月难以忍受的磨难终于到达延安,回到党的身边。

  同样,后来的开国中将欧阳毅也是初心不改,历尽千辛万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超人的勇气和智慧回到延安。欧阳毅(),湖南省宜章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第二十八团连政治委员,红四军无线电台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四方面军政治保卫局秘书长,总指挥部一局局长,西路军总指挥部五局局长等职。

  当时,欧阳毅所在的小分队也被打散了。欧阳毅从此孤身一人。怀着一定要找到党组织那矢志不渝的信念,欧阳毅过起了野人和生活,穿越一望无际的沙漠时差一点渴死。好不容易穿过沙漠后,已形同乞丐的他来到了甘肃到宁夏必经的一座长城垛子下,这里的关卡检查得十分严格。他的讨米袋里除罗马怀表、派克自来水笔外还可怕地装有9发子弹。他索性故作镇定把干粮袋掀开一角主动递上让敌哨兵搜索,最终机智地闯过检查。

  欧阳毅继续沿途讨饭,过了黄河后松了一口气。他走进甘肃靖远县许家湾,来到一户叫许秉章的家门口要饭。他说自己是个落了难的生意人,想讨口饭吃。没想到刚说完,许秉章就说:“你做什么生意,别骗我了,你是红军。”又聊了几句后便热情提议他以写字谋生也未尝不可。

  有了卖字攒得的路费,身体也恢复了元气,欧阳毅便决定按照计划启程去找红军了。不敢公开打听就只好耐心地捕捉一切有关红军活动的信息。事也凑巧,一次,他在与一位到过陕北的老乡闲聊中打听到了红军的行踪:红军到靖远县打土豪,把这里的县太爷抓走后,捎话让带钱去赎“票”。随即他装作漫不经心地打听出了彼地是曲子、环县一带后,便以卖字先生的身份正大光明地到一连去了几家学校找地图查看具体位置与路径,却无果而返。继续四处悄悄查找之际,他幸运的在一家老乡的炕头上发现了一本《幼学琼林》,上面有一幅简要的地图,恰好标有他苦苦寻觅的曲子、环县!

  于是,欧阳毅告别许秉章和乡亲们,经海原、固原,过泾川,奔庆阳而去……虽然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麻烦,但他都用自己的书法手艺逢凶化吉,有惊无险地一路走了过来。走到庆阳驿马关,他忽然被两个当兵的拦住了去路。抬头一看是两个站岗的红军战士。他内心一阵暗喜,真想跳起来扑过去叫一声“同志哥”。可他克制住了。哨兵照章办事,严肃地查问他的身份。

  经过一番机智斗答,欧阳毅好不容易说动哨兵领着去见指导员,这才算是归了队。欧阳毅在庆阳休息了三四天后,袁国平派专人送他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途。欧阳毅最终历经千难万险,靠讨饭、卖字终于到达延安,回到了革命的队伍之中。

  陈为人边舍命保档边设法寻党

  陈为人(),湖南省江华县人。五四运动后到上海,在上海早期党组织领导下他与俞秀松、罗亦农、张太雷等组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成其首批团员。1920年冬赴苏联学习,1921年冬奉调回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党的二大、三大和五大代表。1928年冬和1931年春在沈阳和上海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忠贞不屈,坚守党的秘密,组织狱中党支部,领导狱中同志坚持斗争,均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到1931年,中共早期秘密档案已收集积累了总计约l万件20余箱。由中央秘书处文书科长张唯一负责。1931年4月和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兼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中共总书记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后,张唯一将这些中央文库分若干次紧急转移。后因他奉调中共上海执行局秘书处负责人难以兼顾文库工作,急需另一可靠人选担此重任。1931年底,陈为人获释出狱,中央决定派陈为人管理中央密档,由张唯一单线联系。一个深夜,周恩来离沪赴苏前,亲自到陈为人的住所交待了任务。陈为人虽在狱中备受折磨身体十分虚弱但仍向党立下誓言:“定以生命相护,宁可放火烧楼,与文件俱焚。”

  1935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张唯一的住处遭敌破坏。不知情的陈为人之妻韩慧英(党的地下交通员)去张家送文件时,被守候在那里的特务逮捕。见妻子没在规定时间里返回,他意识到定是发生了意外,为保护文件决定立即搬家。党的秘密条例规定,存放档案必须是单幢房子。可马上找到既安全又保密的库房很不容易,何况租赁单幢房子还得有铺保。一时间他既不便找党内同志又不能找外人,想尽办法才找到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上一幢免铺保的二层楼房,可是每月30块银元的租金十分昂贵。

  更何况这时陈为人已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断了经费来源且早已衣食无着,可他还是不顾一切以化名张惠高、木材行老板之名租住于此,以保全中央密档。白天扮成商人,晚上关起店门,在密室里通宵达旦地整理档案。

  鉴于文库安危陈为人不能出去工作,也无任何经济来源。他只好典当衣物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无奈他把二楼家具几乎变卖一空,甚至将铁皮罐头之类杂物都卖光,唯独留下一楼摆设以示老板派头作掩护。全家每天以两餐红薯或山芋粥充饥。为了不让房东察觉他家生活艰辛而引起怀疑,他常常盖上一片干鱼端到楼上吃,快到楼门口时怕孩子们看见就将鱼片藏起来。就这样,那片干鱼片足足用了一个月。

  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陈为人不得不常常搬家,长期的奔波劳累、生活的极其艰险和两次入狱的折磨,使他染上严重的肺结核病,时常咳血不止。没钱吃药,就把萝卜当水果吃润肺。后来,连掩护机关也成问题。最后不得已,他让进步青年李慕英给在河北正定小学任教的妻妹韩慧如写信谎称“姐姐重病”速来沪。她来后见家具变卖一空,姐夫除了身上所穿外一时不用的衣服都已卖掉,孩子穿的是抽了棉花的破背心;一岁的婴儿常常以水代奶,可怜的仨孩子饥饿难熬。他为逗愁苦的孩子们笑就领上跳个舞。

  不久,陈为人的病情加剧,寻找党组织的心情更加迫切。每天除了翻晒文件和箱子,在文件中夹上烟叶以防蛀防霉,就是夜晚出去寻找党组织。他秘密找过一次何香凝,却被告知她门边有暗探,叮嘱不要再来。他只好用党内用过的联络暗语登寻人广告,还让韩慧如晚间到处在马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张贴纸条,“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希望引起地下党的注意,重新接上跟党的联系。

  1935年底,在敌狱受尽酷刑的韩慧英咬定是去亲戚家却认错了门。敌人抓不到她任何人证物证只好放了她。为生计韩家姐妹外出教书。妻子在培明女中附小任教,这给他带来转机,她通过女中训育主任罗叔章,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他们这才知道,受党的委托中央特科负责人徐强也在到处查访陈为人。

  1936年秋,陈为人终与徐强接上关系。对这次接头情景徐强后来回忆:“我见到为人,脸色苍白,身体十分瘦弱,正在吐血。他不敢借钱,又不敢找朋友帮忙,肩上的担子重啊!同我交谈明显地看出他很警惕。我几次问他的住址,他都不敢讲。”从接头小饭店归来后陈为人如释重负,还轻松地与孩子们说笑起来:“爸爸今天总算吃饱了,把盘子都舔光了。”

  陈为人的肺病日趋严重,再独自担当重任,危险很大。徐强决定立即转移全部文件。1936年底的一天,陈为人亲自押着两辆三轮车,把秘密档案送到法租界顺昌里7号一幢石库门房子。移交完文件,卸下了几年的重担,他回到家中就吐着大口鲜血昏倒在地,半年后病重不起。就这样,他以顽强的革命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用生命保卫了中央文库的安全,最后把大量党的机密档案和珍贵历史文献全部完整安全地交给了党。为挽救他的生命,党组织特意对韩慧英说:“只要能保住为人,需要用多少钱就用多少钱。”徐强将他送进广慈医院治病,但他觉得党的经费太紧张了,两次送他进去,两次他都跑出来。徐强只好找医生上他家看病。无奈他为革命密档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已病入膏肓,1937年3月,年仅38岁的陈为人病逝。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陈为人为革命烈士。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在生死考验面前威武不屈、英勇无畏;无论遭受什么挫折和磨难,从未动摇过当初入党时的庄严宣誓。如此壮举,就是因为他们对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坚守立场,一心向党,自觉与党同心同德。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铸造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展现了光辉的人格。本文撷取的正是最能凸显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典型事例———长征时期数位共产党人在遭遇极端恶劣处境与党失联后,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千里执著找党。

  漆鲁鱼远涉千里遭磨难乞讨找党

  在战火纷飞、险象环生的长征时期,共产党人漆鲁鱼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立志一定要找到党组织。他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艰辛跋涉千里,坎坷连连,历经3年,辗转广东兴宁、汕头和上海等地,饱尝艰难困苦和曲折险阻,终于找到了党,表现了他屡遭磨难志不移的坚强决心和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党史上留下了一段千里找党的感人佳话。

  漆鲁鱼(),重庆市江津李市镇人,是漆南薰烈士(曾任《新蜀报》主笔,牺牲于1927年“三·三一”惨案中)的侄子。他早年留学日本学医,1929年在江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做地下工作。1934年赴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卫生部保健局局长。

  1934年10月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前夕,因陈毅身负重伤,中央决定他就地留下治疗,并决定将漆鲁鱼一道留下护理陈毅,且兼任江西省军区卫生部长。

  红军长征后,在敌数次“围剿”中,漆鲁鱼与部队失去联系。之后不久又在赣南寻邬县落入敌手。在法庭上,面对敌人的审讯他急中生智,不慌不忙地辩称自己是“曾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敌人将信将疑,便心生一计进行验证———带来病员叫他诊断。他熟练地给病人诊断一番并用英文娴熟开出处方。敌人见他是留日归国的医生,经审讯也找不出什么破绽,数月后便释放了他。

  1935年5月,获释的漆鲁鱼急切盼望能与党组织尽快接上关系。可党中央和红军已经长征,原来的关系早已断绝,苏区已被敌人占领,要找到党组织极为困难。他深思熟虑后决定到广东省兴宁县去找曾共过事的老蔡同志从而找到党。

  可是,沿途全是国民党军队布下的岗哨和密探,漆鲁鱼人生地不熟,又身无分文,真是寸步难行。面对如此千难万险他依旧暗下决心:就是沿路讨饭,也要找到党组织!

  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漆鲁鱼从江西省的瑞金出发,从这年的盛夏走到初冬,一路风餐露宿、乞讨度日,徒步行程800余里,最终到了广东省兴宁县城。期间,每天讨来的残羹剩饭难以果腹,身穿的单衣也褴褛不堪难以御寒。对于这些苦难他都可以毫不在意,因为他的心中始终不渝地期盼着能早日找到党。但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跋涉千里也没能在兴宁找到老蔡!

  漆鲁鱼到处寻找党的同志,却始终杳无音讯。但他要找到党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于是,他又继续从兴宁一路行乞辗转赶到400多里外的汕头那个曾经工作过的秘密交通站寻找。然而,到了汕头才发现,原先老蔡开设的药房早已人去楼空。

  思来想去,漆鲁鱼感慨万千地决定:“只有回上海找党了。”然而赤手空拳,路途遥遥,再徒步前行何日可至?最后,他设法找到一家慈善机构,说服负责人为他买了一张到上海的船票,以难民身份踏上去上海继续找党的征程,他在底舱熬了几天,终于来到上海。

  此时,白色恐怖正笼罩着上海。过去相处的革命同志都已撤离,可靠的亲友也不知去向。一连几个月过去了,漆鲁鱼连一个认识的朋友都没能找到。

  极度困苦中走投无路的漆鲁鱼想到了鲁迅但又不知到何处去找。只好在繁华的上海闸北区北四川路的内山书店一带,继续以乞讨来维护最低的生计,度日如年,仅盼有朝一日能与鲁迅相遇。然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环境复杂、行人又多,他转了一天又一天,望了一月又一月……两月过去了仍未能如愿。长时间的乞讨生活使他身患痢疾等疾病,以致两眼深陷、枯瘦如柴,身体极度虚弱。

  直到11月,正当漆鲁鱼陷入难以维持的困境时,有一天在上海北四川路遇到老同学、复旦大学教授何鸣九,他才有了转机。何思想倾向进步,将漆接到家中让他休养,还帮他打听消息。从此他结束了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行乞生活。在何帮助下,漆与堂兄漆相衡取得了联系,但此时堂兄已脱党,何鸣九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样一段时间后仍没党组织的线索。漆得知情况后非常失望。

  在上海,漆鲁鱼经多方打听,预感到一时在此不可能找到党组织,便结束半年多的乞讨生涯,于1935年年底返回老家四川江津,寻找当年入党时的关系人。殊不知,当时不仅是江津甚至整个重庆都没有党组织的存在。

  在家待着的时间里,漆鲁鱼深觉离开了党组织,就像孩子离开了母亲,心中时刻思念着她。一天找不到党就一天都不安心。1936年2月,永不放弃的他再次告别家乡父老来到重庆,继续积极找党。而且他坚定地想:即使一时找不到党,也要主动坚持战斗。而此时他所面临的重庆形势又是怎样的呢?土地革命时期,敌我力量悬殊及党的“左”倾错误致使重庆革命力量遭受惨重损失,到1935年夏重庆已无党的组织。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漆鲁鱼的到来才有所改观。漆鲁鱼到重庆后,暂时借住在叔父漆南薰的遗孀家里。他秉持坚决要找到党的信念,先自觉开展起进步活动。他敏锐地注意到《商务日报》的进步倾向,便试着写了一篇国际评论,以“鲁鱼”的笔名投向《商务日报》。牛刀小试,漆鲁鱼很快就崭露头角。不久,漆鲁鱼成为《商务日报》撰稿人,并结识了《商务周报副刊》主编温嗣翔,此后又通过温嗣翔认识了聚集于副刊周围的甘道生、侯野君、刘传等知识青年。

  这些进步青年很快将漆鲁鱼视为他们的同路人和引领者。漆鲁鱼从甘道生、温嗣翔口中,了解到重庆已经没有党组织。他感到由自己去找到党的希望太渺茫,便决定以积极开展进步活动来引起党组织的注意。其时,重庆建党时期的重要人物、曾是青年团重庆地委第一任书记的周钦岳也结束了在日本的流亡生活,重回《新蜀报》,出任该报总经理。漆鲁鱼得知消息后,即托叔母介绍与周钦岳认识,进入《新蜀报》,得到周钦岳的支持,被聘为主笔。随即他经常在报上发表抗日救亡的文章,进行爱国等思想宣传,鼓舞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时值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消息传到重庆,漆鲁鱼与一批在投稿中结识的进步青年研究了一二·九运动后重庆的救亡运动情况,决定以刊物为阵地团结和聚集一批失去关系的党员和进步青年,组织一个秘密救亡团体。

  1936年6月,鉴于当时重庆公开的抗日救国活动难以开展的现实,漆鲁鱼仿效上海沈钧儒、邹韬奋等组织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式组建了“重庆各界救国会”。该救国会以秘密与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逐步成为重庆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它下属有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重庆职业青年救国联合会、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重庆妇女界救国联合会,还联系和团结了一些公开团体。漆鲁鱼等领导救国会利用《商务日报》《新蜀报》《齐报》《人力周刊》《春云》等报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发动社会各界募捐援助绥远抗战,举行要求释放全国救国会“七君子”的宣传活动等。

  期间,漆鲁鱼根据自己对党的抗战政策的理解,积极组织重庆的抗日救亡活动。与此同时,他找党的初衷一刻也没有释怀过。所幸的是,在漆鲁鱼的领导下,重庆救国会影响日益扩大,它的积极行动引起中央特派员张曙时的注意。张曙时1935年初由上海临时中央局派往四川做刘湘的统战工作,是当时四川仅存的几个重要党员之一。

  1936年暑期,重庆学生界救国联合会成员、重庆三里职校的刘传福回成都探亲时,偶遇张曙时并向他介绍了重庆抗日救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的情况。张曙时从刘传福处得知重庆的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估计是有“人”在从中领导。张要刘回重庆后对漆鲁鱼进行考察。刘一一照办,随后再赴成都向张详细汇报。9月下旬,张从成都秘密来到重庆,对漆鲁鱼领导救国会的活动表示赞赏,指示刘加入重庆各界救国会并与漆鲁鱼更多合作。

  与党失散许久的漆鲁鱼,终于看到了重回组织的希望。他将重庆救国会自觉纳入党组织的领导之下。由于有张曙时在政治上的正确指导,漆鲁鱼领导重庆救国会不仅擎起抗日救亡的大旗,广泛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而且聚集和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骨干,为中共重庆党组织的恢复重建作好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至此他寻党行动已不再是个人行为,已同整个重庆地区党组织的恢复重建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共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决定大力恢复和加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中央非常关注重庆和川东地区党组织的重建和恢复工作。1937年10月,张曙时派刘传福等人来到重庆,协助刚成立的中共四川省工委审查漆鲁鱼等人后批准恢复了其党籍。

  至此,在奋斗了800多个日日夜夜后,漆鲁鱼终于重新回到了党组织温暖的怀抱!

  而漆鲁鱼所领导的重庆救国会,为抗战初期重庆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奠定了基础。张曙时不仅恢复了漆鲁鱼等人的党籍,还成立了以漆鲁鱼为组长的中共重庆干部小组。

  1937年12月,经刚成立的中共四川省工委的批准,重庆干部小组改为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工作委员会,漆鲁鱼被任命为书记。它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市级党组织。重庆市工委在救国会骨干中大力发展党员,并直接领导和推动重庆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漆鲁鱼担任重庆市工委书记后,在进一步领导群众开展抗日运动的同时,大力发展党员。考虑到这一时期重庆政治地位的迅速提升,1938年11月下旬,中共四川省工委在成都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撤销中共四川省工委,分别在成都和重庆设立中国共产党川康特别区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川东特别区委员会。中共川东特委随即成立,漆鲁鱼出任宣传部长。到1939年10月,中共川东特委所属党员约3600人,此时是川东地区党组织空前壮大的时期。此后,漆鲁鱼一直坚持战斗,直到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漆鲁鱼先后担任西南出版局副局长、西南文教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主任、卫生部部长助理、成都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聚奎等扮乞丐历艰险千里寻党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将军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几番生死,但他总是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化险为夷,为党奉献一切并奋斗终生。部下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口头禅:“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这正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与高风亮节的生动写照。这句话,李聚奎用毕生的实践去履行。尤其最能印证之的是:西路军失败后他千里迢迢行乞找党,历时近两个月,多次遇险,是“生死昼夜事也”。

  李聚奎(),湖南省安化县(今涟源市)人。1926年9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五师)。1928年7月,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李聚奎在彭德怀等影响下,毅然参加了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的第一次党小组会上,他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不忘初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誓言。

  土地革命时期,李聚奎从红五军班长、排长、中队长(连长)到大队长(营长),他一直在彭德怀指挥下,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演陂桥等战斗。1928年12月,在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统一指挥下,红五军进军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在宁冈会师。初上井冈山,朱德给红五军官兵训话:“当红军要有三条,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李聚奎始终牢记着朱德的训话。当红五军由湖南平江、浏阳转移到江西莲花、永新、吉安一带时,任八大队大队长的李聚奎因日夜行军、忘我工作而身患重病。部队经常要转移作战,战士都劝他休息,但他倔强地硬撑着。1933年2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正炽,在江西宜黄南部的大龙坪,李聚奎乘着江西金溪西南黄狮渡、浒湾战役大胜之威,果断组织全师穿插包抄,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生俘敌师长李明。李聚奎升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他刚走马上任,蒋介石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国共两军重燃战火,三甲嶂(又名山岬嶂)阵地防御战让李聚奎名垂军史,连国民党将领陈诚都对他刮目相看。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为加强两军联系和交流,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红九军参谋长,对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搞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由于张国焘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损兵折将后再度北上。北上途中,李聚奎指挥攻占通渭城,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辟通路。1936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由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指苏联)的任务;11月中旬,中央军委决定,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李聚奎与红九军军长王树声同红五军、红三十军一起西渡黄河,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李聚奎参与指挥红九军攻占甘肃土城、永昌等战斗,予敌以重大杀伤。这些战斗对配合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黎元口反包围战斗中,他率部殊死抵抗,并协助王树声将官兵带出了绝境。

  1937年3月,奉命西征马家军的西路军在祁连山区悲壮失败,马家军骑兵撒开了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

  红九军参谋长李聚奎率领300余人的部队被敌人冲散,与他在一起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他们在祁连山的密林里流离转徙,几天后,因缺水断粮而饥饿和病痛时时向他们袭来,最后李聚奎身边仅剩一个警卫员,警卫员也双脚冻烂,无法行走,李聚奎只好将警卫员委托给一家老乡,自己孤身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开始了等待和瞅准时机设法寻找中央的迢迢征途。

  此时的李聚奎也已是一副病痛的身躯,更何况河西走廊距延安千里之遥……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他的心上就像压了一座大山,沉甸甸透不过气来。但他给自己打下一剂强心针———即使遇到千难万险、上刀山下火海,无论如何心中也无比坚定地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绝不能脱离党的队伍,一定要找到党中央,回到革命队伍,东山再起,继续为伟大理想奋斗!

  李聚奎拄着一根棍子沿着祁连山麓艰难地向东行进。为避开敌人的搜查,他和老乡换了衣服,把空枪拆散,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打扮成叫花子模样,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渴了,喝一口路边的积水;饿了,嚼一把野草,或向民家讨口饭吃;困了,就在荒野中露宿。

  就这样,在近两个月的流亡中,李聚奎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行乞千里,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多次搜捕,在千里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终于横穿宁夏,到达陇东的镇原境内。

  这天晚上,李聚奎借宿在一家骡马店里,同几个赶毛驴做生意的人同睡一条大炕。临睡前,这几人议论不休,说:“离此地100里的王家洼子住着一支军队,那些军队可真好,买卖公平,不扰商人和老百姓……”李聚奎一听,立即振奋起来,凑过去问他们那是支什么样的军队。其中一人说:“听说是红军,是红二十八军一团的部队。”

  两个多月了,这是李聚奎第一次听到关于红军的确切消息,他顿时兴奋得一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聚奎便爬起来,匆匆赶往王家洼子。傍晚时分,到达王家洼子援西军指挥部,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见到徐向前、刘伯承等首长时,一时百感交集,泣不成声。刘伯承激动地说:“不要难过了,你回来了,就等于西路军回来了。”后来见到毛泽东,他欲哭无泪,毛泽东大手一摆:“你是虽败犹荣!”数十年后,当解放军史料撰写人员采访他的经历并向他提及他的这些辉煌过去时,他却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写那些牺牲的战士,不要写我。为了信仰,他们血洒征途。我们算幸运者,没啥写的。”

  此后,不论在抗日前线(李聚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参谋长等职),还是在解放战争(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等职),抑或是抗美援朝战争(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负责筹措抗美援朝物资)中,李聚奎都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当祖国急需石油时,毛主席一声令下要李聚奎当石油部长去开采石油,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远赴荒凉的克拉玛依,到了}

“名家笔下的长征”系列网文①
货郎带来的消息使那个偏僻小镇一度陷入混乱之中,人们纷纷收拾起可以携带的财物逃进深山密林,只留下一条横贯小镇的空荡荡的街道。
湿润的天地间只有细雨落入红土的声音,寂静的环境令进入小镇的年轻红军官兵感到了一丝不安,他们沿着街道两侧的土墙停下了脚步。二十二岁的前卫营营长周仁杰把这个空旷的小镇探视了一遍之后,站在镇口下意识地朝通往县城方向的土路看了一眼——就在这一瞬间,他看见了从朦胧雨雾中突然闪现出的三个穿土黄色上衣和短裤的人,以及跟着三个人身后的那条同样是土黄色的狗。
接踵而来的巨大灾难令这位年轻的红军营长永生难忘,回想起这个瞬间周仁杰说他依旧会不寒而栗。那三个土黄色的身影和那条土黄色的狗突然出现所导致的后果影响深远:这预示着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军事转移即将发生。
这个瞬间发生的时间是:一九三四年十月七日上午九时。
甘溪,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小镇被中国西南高原上的险峻山岭环抱着。
周仁杰的前卫营所在的部队,在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中被称为第六军团。第六军团两个月前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井冈山。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已经在根据地转战了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了命令——由于根据地外围的局势日益恶化,他们必须在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而一个特别之处是:命令要求第六军团“把一切都带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资料图
八月七日,第六军团的突围行动开始了,整整四天之内,七千多人的队伍不停地在碉堡群中穿梭。组成第六军团的绝大部分是湖南籍士兵,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岁,他们几乎携带着根据地的一切,包括兵工厂的老虎钳子,印刷厂的石印机,医院的医疗设备,甚至还有病床的床板,发电机、脱粒机和磨面机。负重累累的队伍突然出现在重重封锁线上,使国民党军万分惊愕。就在敌人短暂的不知所措中,第六军团突破了地方民团的阻击到达了第一个集结地:寨前圩
由于军情紧急,第六军团重新上路了,急切地奔向他们预定的第二个集结地:湘江。他们必须渡过这条贯穿湖南全境的大河。敌人在湘江沿线的防守极其严密,且已从各个方向开始实施大兵力夹击。八月二十三日,第六军团到达了位于湘江东岸的蔡家埠渡口,他们这才发现江对岸已经布满了严阵以待的敌人。
猝不及防令他们在湘江东岸不停地徘徊,与夹击他们的敌人兜着圈子。最终,第六军团不得不放弃渡过湘江的计划,掉头往回走,进入了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阳明山中。阳明山极度贫瘠,大军无法生存,第六军团只能再次突围。他们向北绕过敌人的侧翼,然后突然掉头向南,几天之后又折向西,再一次接近了湘江。虽然连续的行军和不断的遭遇战严重消耗了第六军团有限的兵力,但九月四日,一个夜色昏暗的晚上,红军官兵以一场恶战在重围中撕开了一道缝隙,终于渡过了湘江
红军第三军转战在湖南西部,中国革命史中称那片土地为湘西。红三军的领导人名叫贺龙
第六军团在撤出根据地后的一次次突围中损失严重,唯一的收获是他们发现在国民党军队中,黔军的战斗力是最弱的。于是,第六军团决定迎着黔军打开缺口以冲出包围圈。在旧州,军团长萧克万分惊喜,因为他得到了一张一平方米大的地图。这张珍贵的地图上的文字是洋文,为此,萧克把旧州天主教堂里一个叫薄复礼的英国传教士叫来了。
三十六岁的薄复礼出生在瑞士德语区,后移居到英国曼彻斯特。这天夜里,这位又瘦又贫穷的传教士就着一盏煤油灯的亮光,用了大半夜的时间将那张地图上的法文全部翻译成了中文。这个举动一下就缓解了红军与传教士之间的敌对情绪。
但最终薄复礼还是被要求留在红军队伍中,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伤亡红军认为他能弄到药品。传教士薄复礼就这样跟随着中国工农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并且在历尽艰难困苦之后活了下来。他于一九三六年四月在昆明附近被释放,当时军团长萧克主持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薄复礼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著,是前所未闻的。”
对旧州的占领并没有缓解第六军团所面临的危机,萧克在地图上找到了与红三军会合的准确位置,而去往那个方向必会陷入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第六军团决定暂时放弃直接向北,转向西,渡过纵贯贵州境内的水流湍急的乌江,再以乌江为屏障寻找机会向红三军靠近。
此刻,敌人已准确地判断出第六军团急切地想与贺龙的部队会合。国民党中央军、黔军、桂军和湘军已经制订出了完整的大规模合围计划。第六军团就这样从乌江边折回,一步步走进了一个埋伏着巨大危险的包围圈中。
 前卫营进入甘溪镇后,团侦察班和营尖兵排向石阡方向观察警戒。此时,第六军团的大部已行至官庄至甘溪的十几公里的山路上。尽管电报说敌人已经向南移动了,也就是说,至少今天可以放心地按照预定路线前进,但是军团指挥员们还是无法完全放心。
队伍出发后不久,军团部特别询问了在路上遇到的邮差,并且仔细研读了从邮差那里获得的报纸,而无论是邮差的话还是报纸的报道,都证明情报是准确的——这一切似乎很好,因为很久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可是,尽管情况很好,却总是好得令人有点不那么放心。此刻,第六军团的士兵们坐在湿漉漉的路边开始休息,女战士甚至开始梳理让雨水淋湿的头发。马上就要到达宿营地了,如果太阳能够出来,找到些干柴烧些热水把肿胀的脚泡一泡,幸运的话再找到些山芋什么的塞到嘴里,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第六军团红军官兵的所有美好的期望,都被那三个在雨雾突然出现的穿着土黄色上衣和短裤的人以及跟在他们身后的那条土黄色的狗彻底粉碎了。
周仁杰的手下意识地伸进衣服摸出驳壳枪,同时向穿着便衣的侦察班长周来仔递了个极特殊的眼神。周来仔带领几个同样穿着便衣的侦察员迅速迎了上去,然后突然扑倒了两个穿着土黄色上衣和短裤的人,另一个人连同那条土黄色的狗跑掉了。狗在奔跑时狂吠不已,凄厉的叫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被红军侦察员抓获的人咿哩哇啦,说的是周仁杰听不大懂的土话,这些发音奇怪的土话和疯狂不止的狗叫混杂在一起,使周仁杰顿时紧张起来。土话是广西方言,可以肯定,眼前的这两个人是桂军的侦察员。接着,俘虏的口供令周仁杰的脑袋像炸开了一样:桂军十九师的先头部队已经接近甘溪镇北面的山脊了。
周仁杰立刻命令把这两个俘虏送到军团部去,同时命令两个连沿着镇边的土墙火速散开,机枪配置在侧翼,另一个连跑步上山占领前面的无名高地——这一切,都是周仁杰的本能反应。
但是,俘虏送走了好一会儿,周仁杰仍没有接到军团传来的行动命令,他看见的依旧是正常行军的景象。
接近中午十二时的时候,枪声响了。
镇子里传出的枪声令红军惊异万分,他们随手用桌子和凳子当掩体,一边没有目标地四处射击,一边急速地向镇外撤退。
查阅现在所能查到的所有史料,也无法查清一九三四年十月七日上午,在九时至十二时之间的三个小时内,第六军团先头部队的指挥员面对突发敌情为什么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唯一能够说得通的推测是,他们完全相信了电报,把当前的重大敌情判断成了企图骚扰他们的小规模的地方武装。在这生死攸关的三个小时内,他们既没有下达展开部队以抢占有利地形的命令,也没有部署遭到袭击之后部队的作战方案。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桂军突然发起攻击的时候,除了周仁杰的先头营之外,整个第六军团从军团指挥员到普通官兵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短暂的交火之后,大批桂军成散兵队形沿着干河道冲来。
桂军设置在制高点上的机枪和迫击炮一齐开火,掩护步兵前进。
当桂军快要冲过河道的时候,周仁杰突然站了起来,驳壳枪和呐喊声同时响了:“打!”
在桂军被子弹和手榴弹暂时压制的空隙里,周仁杰迅速调整了部署,留一个连和一挺重机枪在原地阻击,命另外两个连爬上附近的一个无名高地挖掘工事,以迅速扫清机枪的射界。桂军的火力十分猛烈,步兵很快逼近了红军的阵地前沿,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已从阵地的右翼突了进来。
周仁杰问身边的教导员:“团部有什么指示?”
锡教导员回答道:“没有。”
周仁杰,湖南茶陵县一位农民的儿子,十七岁参加游击队,十八岁加入工农红军。周仁杰沉默了一下,对他的教导说:“必须把敌人顶住,准备牺牲吧。”
甘溪镇的枪声令第六军团先头部队的另一位营长刘转连顿时警觉起来。几乎在枪声响起的同时他开始迅速跑步前进,不一会儿,他看见了他的先头部队一连已经被猛烈的火力压制在一条山沟里。一连此时的处境几乎是绝境:山沟的一面是陡崖,官兵全部被压在沟底;而崖上的桂军一边居高临下地扔手榴弹,一边逐渐向下挤压。
一连通信员冒死从沟里爬了出来,他报告说:一连没有手榴弹了。不但崖上有敌人,在沟底,身后的敌人正在大量增援。刘转连立即命令二连带机枪从侧翼迂回接敌,以减轻一连的压力。他还要求营部通信班和三连每人拿出一颗手榴弹支持一连。得到手榴弹的一连立即在面前形成了一道火墙,往下挤压的桂军暂时被遏制了。刘转连在这个短暂的瞬间向后看了一眼,他知道,必须在这里为大部队冲击出一条通道,无论为此将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先头部队五十一团的阻击方向上,桂军的大部已经冲进了甘溪镇,并在镇南一个叫青龙嘴的高地与红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桂军猛烈的火力冲击令红军很难守住这一地势上的要地。军团机关被迫作出了全面撤退的决定。军团参谋长李达带领一个机枪连与五十一团和四十九团的两个团部向东南方向撤退。军团党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军团政治委员王震与军团机关和部分官兵一起离开土道折进了没有道路的山谷密林中。而已被分割包围的四十九团、五十团和五十一团,为了给军团机关赢得宝贵的转移时间,拼死阻击着桂军洪水般的冲锋。
四十九团一营营长刘转连在最后关头开始组织正面强攻,力图给被包围的红军杀开一条血路。副营长樊晓洲命令机枪火力掩护二连冲击。红军士兵手扒着陡峭的崖壁缝隙,头顶着如雨的枪弹向上爬。不断地有人掉下来,不断地又有红军接着拥上去。在一排长的带领下,二连最终爬上了敌人的阵地。司号员蔡百海在爬上崖顶的瞬间高喊:“营长命令,冲呀!”二连终于用血肉之躯在敌人的冲击线上撕开了一条裂缝般的生路。
羊东坳山深涧狭,只有一条很窄的水槽从那里通过。退下来的红军官兵拥挤在一起走上水槽,很快,木制的水槽断了。红军在水槽断裂的那个瞬间听到了迎面两百米处桂军阵地上响起的机枪射击声。桂军将数挺机枪聚集在一起,射出的子弹被狭窄的山涧挤压得异常迅疾而锋利,红军即刻便出现大量的伤亡,倒下的人重重叠叠地摞在了一起。到第二天战斗结束时,当地四百多位农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把这条山涧里的红军官兵的尸体全部掩埋掉。
一九三四年十月七日,天快黑下来的时候,甘溪之战结束了。
受到国民党军凶猛追杀的红军第六军团,经过整整两个月异常顽强的突围之后,除了流尽鲜血永远倒下的官兵外,其余的红军相互间都失去了联系,他们分散消失在中国西南山高谷深的茫茫密林之中。
逐渐明朗起来的历史表明,在一九三四年夏秋交替的季节里,一段新的历史——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是走向新生还是走向灭亡——的确就要开始了。只是那时候,没有人意识到红军第六军团的遭遇,已经成为一个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兆。
——摘自《长征》作者:王树增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途中红军冲出敌人包围是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