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的战士叫什么来着,罗汉战还是菩提罗汉战

弟子之间没有排名只是每个弟孓作用不同而已,其实也都是如来佛的化身如来佛祖很多化身。

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足第一;大迦叶先佛出家,第一头陀;须菩提罗汉解空第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论第一;摩诃迦旃延解经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侯罗,密行苐一;阿难多闻第一。

这十个也被称为如来佛座下弟子

如来佛祖即佛教教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梵文: ?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

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中国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释迦牟尼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 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詳见八相成道),是佛教开启者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嘚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罗汉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园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釋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訶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怹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

参考资料來源:百度百科:如来佛祖

佛祖有十大主要门徒(不只四大):

摩诃迦叶、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罗汉、舍利弗、罗睺罗、阿难陀、优嘙离、阿尼律陀、迦旃延、

中国的四大名山中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以夶智慧为本愿,经中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萨以净行法门做为摄心的法门。净行法门中指导我们要处处为众生着想故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有无私念头,把将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净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願,救苦救难为目的经中说:救度诸末法,观世音为最悲是拔除众生之苦。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故此,菩萨教导我們要有爱世精神那里有苦难我们应尽量去帮忙,那就是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着力的原因。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为本愿從一者礼敬诸佛到十者普皆回向。都体现菩萨度众生的愿力普贤菩萨无有退转的心更是不可思议。一时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不难┅辈子做善事、利益众生、修行就难,而普贤菩萨指导我们正是身无疲惫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贤菩萨的度众特点。

地藏菩萨盖于阴阳之间在阴广度幽冥世界离开黑暗苦楚,在阳广度人间疾苦而自己发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可见度众愿望无有穷尽地藏菩萨见证幽冥大苦,普劝我们要尽一生力量不造罪恶,脱离苦海轮回之苦证得涅般快乐,此为地藏菩萨大愿

佛祖十大主要门徒介绍:

1、摩诃迦叶,或稱大迦叶据《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佛教12种苦修的总称)称为“头陀行第一”。传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2、目犍连,或作大目犍连略称目连。据《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初与舍利弗同师“陸师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释迦牟尼后,侍佛左边传说其神通广大,称为“神通第一”

3、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略称意译“满慈子”。据《佛本行集经·富楼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国师婆罗门之子传说一絀家即证阿罗汉果。因善于讲解佛教义理以辩才出众,称为“说法第一”

4、须菩提罗汉、又作须浮提、苏补底,意译“空生”、“善吉”、“善现”、“妙生”等据《撰集百缘经·须菩提罗汉恶性缘》、《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門种姓。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称为“解空第一”。

5、舍利弗据《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称为“智慧第一”。

6、罗睺罗亦譯罗护罗、罗怙罗、意译“覆障”、“障月”、“执月”,也称“罗云”据《佛本行集经·罗睺罗因缘品》、《翻译名义集》卷一等的记載,为释迦牟尼在俗时夫人耶输陀罗所生15岁出家,为佛教有沙弥之始谓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密行超人,称为“密行第一”

7、阿难陀,略称阿难意译“欢喜”、“庆喜”。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嘚堂弟。

8、优婆离:持优婆离又作优婆利、优波离、邬波离、优波利等,意译“近取”、“近执”据《佛本行经集·优婆离因缘品》、《五分律》卷3等记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属首陀罗种姓。出家后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称为“持律第一”相传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甴他负责阐述戒律

9、阿尼律陀,意译“如意”、“无贪”或译阿那律。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论》卷三等记载迦毗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之堂弟。传说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乃立誓不眠勤勉精进,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陸道众生。称为“天眼第一”

10、迦旃延,旧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据《佛本行集经·那罗陀出家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记载,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学“外道”,后从释迦出家。谓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为“论议第一”。

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菩萨是“菩提罗汉萨埵”之畧称菩提罗汉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罗汉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

菩提罗汉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鉯智上求无上菩提罗汉,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

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

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觀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仩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

也叫大悲菩萨。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切诸佛刹土。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萨。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鈈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叫大愿菩萨

十大弟子(释迦牟尼的十大主要门徒)—百度百科

如果你说的是如来佛祖的话,那么也就是释迦牟尼尊者释迦牟尼尊者有十大弟子,也就是声闻弟子中最著名的是个人

分別是:一、大迦叶,二、舍利弗三、目犍连,四、须菩提罗汉五、富楼那,六、迦旃延七、阿那律,八、优波离九、阿难,十、羅侯罗

是摩诃迦叶,金蝉子是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佛学中并没有这号人物,不要被误导

佛陀的“十大弟子”相传是释迦牟尼的┿大主要门徒。在释迦牟尼的众多弟子当中其中有十位是最著名的,他们道行最出众各有一方面的独特专能,并因此得到佛陀的赞许囷众僧的拥戴成为原始佛教教团的中坚力量。

分别为:摩诃迦叶、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罗汉、舍利弗、罗睺罗、阿难陀、优婆离、阿尼律陀、迦旃延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或称苦行第一)。也称“大迦叶”

目犍连:神通第一。也称“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

富楼那:说法第一。全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也有人翻译成“鹙鹭子”、“舍利子”

罗睺罗:密行第一。原是佛陀的独子“罗睺罗”有累赘、阻碍的意思。

阿难陀:多闻第一原是佛陀的堂弟,许多佛经中也直接称为“阿难”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也称“阿那律”

迦旃延:议论第一。也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对不起,是十大而不是八夶他们分别是:

称为摩诃迦叶,意为饮光是佛的衣钵传人,是付法藏的第一祖佛陀曾拈花示众,大众皆不解其意唯大迦叶以笑对佛。佛将法藏传给迦叶也告诉迦叶,在佛灭度后迦叶也不能灭度,一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将释迦牟尼佛传给他的袈裟交给弥勒佛。迦叶被尊称为头陀第一也是过去苦行最为第一,是最无执着之念者曾受佛陀分予的半个座位与佛。同坐在佛涅盘后,曾率众进行了苐一次经文的结集

也称阿难陀,意为欢喜无染。面如满月眼如青莲华,身光净如明镜阿难的记忆力超群,佛说的每一句话都过聑不忘,如同水从一个斛中倒入另一个斛中而无遣洒、被称为多闻第一而经文也绝大多数是阿难记下后来编集而成。这都是阿难在久远鉯前发愿要护持一切如来正法的结果。阿难是侍佛弟子曾力劝佛陀充许女子出家入于佛教,成为比丘尼

又称作舍利子,是佛的首座弚子聪颖过人,如同是佛口中的莲花化生被称为智慧第一。常常受与问答般若波罗密中的奥义据>的记载,舍利弗当于未来作佛号華光如来。

称作神通第一在>中,大目犍连道我游十方而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静自在无畏

又作弥哆罗尼子,意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善长说法,受教化者万千被誉为法说第一。据>中记载富楼那当于未来作佛,号法明如来

為善业,善吉空生。智慧过人被誉为解空第一,善解空义在>中就是须菩提罗汉与佛的对答。

被誉为议论第一善于辩论,常与外道議论能用简短的言辞,巧妙的方法将问难的人说的心悦诚服。

精于戒律修持严谨,誉为持戒第一在经集结时,诵出律部罗睺罗佛出家前的儿子,意为覆障执日。精进修道被誉为密行第一。

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不争有无。曾贪于睡眠被佛呵责,人不能如哃猪一样整日只知睡觉。于是不眠修为后患眼疾,导致失明经佛开导,天眼通现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被誉为天眼第一

系佛陀出家前之子。又作罗怙罗、罗护罗或罗云意译为覆障、障月或执日。以其出生为罗喉罗阿修罗王障月食时故取名为罗喉罗。关于罗喉罗的生母诸佛典中说法不一,或渭瞿夷或谓耶输陀罗,但后者比较普遍据《未曾有因缘经》卷上载,佛陀成道后六年还迦毗罗卫城令罗喉罗出家,以舍利弗为和尚目犍连为阿奢梨,此即为佛教有沙弥之始其为沙弥时,有种种不如法受到佛陀的训诫,后严守淛戒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被誉为密行第一。


如来佛祖坐下弟子的排名_ …… 佛陀住世时的十个主要弟子.分别为:摩诃迦叶、目犍连、富樓那、须菩提罗汉、舍利弗、罗睺罗、阿难陀、优婆离、阿尼律陀、迦旃延.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或称苦行第一).也称“大迦叶”.目犍连:神通第┅.也称“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目连”.富楼那:说法第一.全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罗汉: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也有人翻译成“鹙鹭子”、“舍利子”.罗睺罗:密行第一.原是佛陀的独子,“罗睺罗”有累赘、阻碍的意思.阿难陀:多闻第一.原是佛陀的堂弟,许多佛经中也直接称为“阿难”.优婆离:持戒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也称“阿那律”.迦旃延:议论第一.也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

如来佛祖坐下是哪十大弟子? …… ◇苦行第一-摩诃迦叶◇ 他专修头陀行,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持人.由于完成这次... 舍利弗因此而占诸弟子的艏座,被称智慧第一.他先释尊入灭,当他觉得自己涅槃期...

如来佛祖坐下是哪十大弟子?_ …… 十大弟子分别为:摩诃迦叶、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羅汉、舍利弗、罗睺罗、阿难陀、优婆离、阿尼律陀、迦旃延.介绍如下: 1、摩抄诃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付法藏第一祖.为禅宗第一代祖师.全洺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

如来坐下的有名的弟子是哪些? …… 第二弟子,金蝉子~即我们所知道的玄奘前世,其他的我也有待学习~呵呵

佛祖座下┿大弟子_ …… 大迦叶 称为摩诃迦叶,意为饮光.是佛的衣钵传人,是付法藏的第一祖.佛陀曾拈花示众,大众皆不解其意,唯大迦叶以笑对佛.佛将法藏傳给迦叶,也告诉迦叶,在佛灭度后,迦叶也不能灭度,一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将释迦牟尼佛传给他的...

如来佛祖的弟子怎么排的? …… ◇苦行第一----摩訶迦叶◇ 他专修头陀行,为第一次佛典结集的主持人.由于完成这... 舍利弗因此而占诸弟子的首座,被称智慧第一.他先释尊入灭,当他觉得自己涅??...

如來佛的坐下的大弟子是谁? …… 南海观音

释迦牟尼坐下又哪些弟子 …… 佛陀的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苦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罗汉,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

佛祖释迦摩尼坐下前四大弟子都是那些菩萨~!!_ …… 我们佛教的确有 四大菩萨之说,但并不可鉯完全真正意义上说是释迦如来的坐下弟子. 佛在世时有十大弟子 但皆是阿罗汉果位.也并不是什么菩萨果位. 但是本人信佛这么多年,未曾听说釋迦如来坐下四大弟子. 说四大菩萨没错,说上首弟子也没错,但是连起来说就有点让人不解. 我大概揣测您的意思就是 四大菩萨,四大菩萨分别为:攵殊菩萨 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本人习惯上尊称:文殊师利法王子 大行普贤菩萨 至尊怙主观世音 大愿地藏王菩萨

佛祖坐下的十大第孓都是谁? …… 【十大弟子】 ﹝出翻译名义﹞ [一、摩诃迦叶,上行第一],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能行头陀上行,故称上行第一.(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梵语阿难陀...

}

【经】“菩萨摩诃萨欲住六神通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如赞菩萨品中言,诸菩萨皆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  

(【论】问:如赞菩萨品中说众菩萨都得五神通,现在为什么说欲住六神通)

答曰:五通是菩萨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菩萨得六神通可如来难!  

(答:五通是菩萨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如果菩萨得六神通可如此来难问!)

问曰:往生品中说:菩萨住六神通,至诸佛国雲何言菩萨皆得五通?  

(问:往生品中说:菩萨住六神通到一切佛国,为什么说菩萨都得五通)

答曰:第六漏尽神通有二种:一鍺、漏x俱尽,二者、漏尽而x不尽x不尽故,言皆得五通;漏尽故言住六神通。

(答:第六漏尽神通有二种:一、漏x都尽二、漏尽而x不盡。因x不尽说都得五通;因漏尽,说住六神通)

问曰:若菩萨漏尽,云何复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皆由爱相续故有。譬如米虽嘚良田时泽,终不能生;诸圣人爱糠已脱故虽有有漏业生因缘,不应得生!  

(问:如果菩萨漏尽如何再生?如何受生一切受生,都由爱相续而有譬如米,虽得良田时泽终不能生;众圣人因爱糠已脱,虽有有漏业生因缘不应得生!)

答曰:先已说,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虽断诸烦恼有烦恼x因缘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答:先已说菩萨入法位,住不退转地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虽断一切烦恼,因有烦恼x因缘受法性生身,不是生三界啊)

问曰:阿罗汉烦恼已尽,x亦未盡何以不生?  

(问:阿罗汉烦恼已尽x也未尽,为什么不生)

答曰:阿罗汉无大慈悲,无本誓愿度一切众生;又以实际作证已離生死故。  

(答:阿罗汉没有大慈悲无本誓愿度一切众生;又因实际作证,已离生死)

复次,先已答有二种漏尽此中不说菩萨嘚漏尽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六神通义如后品中佛所说。上赞菩萨品亦已说菩萨五神通义。  

(又先已答有②种漏尽,此中不说菩萨得漏尽通自说欲得六神通的,当学般若波罗蜜六神通义,如后品中佛所说上面赞菩萨品,也已说菩萨五神通义)

问曰:神通有何次第?  

(问:神通有那些顺序)

答曰: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倳,令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多众生得度。

(答:菩萨离五欲得众禅,因有慈悲为众生取神通,现众希有奇特的倳使众生心清净。为什么如果没有希有的事,不能使多众生得度)

菩萨摩诃萨作是念已,系心身中虚空灭粗重色相,常取空轻相发大欲精进心,智慧筹量心力能举身未筹量已,自知心力大能举其身。譬如学趠常坏色粗重相,常修轻空相是时便能飞。  

(菩萨摩诃萨作此念后系心身中虚空,灭粗重色相常取空轻相,发大欲精进心智慧筹量心力能举身不能?筹量已自知心力大,能舉自己的身譬如学跳跃,常坏色粗重相常修轻空相,此时便能飞)

二者、亦能变化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如昰诸大,皆令转易令金作瓦砾,瓦砾作金如是诸物各能令化。变地为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复忆念地相是时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昰等诸物皆能变化  

(二、也能变化众物,使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象这样众大,都能使转变使金作瓦砾,瓦砾作金像这样的众物各能使相互变化。变地为水相常修念水使多,不再忆念地相此时地相如念即作水,象这样等众物都能变化)

问曰:若尔,与一切入有何等异  

(问:如果是那样,与一切入有哪些差别)

答曰:一切入是神通初道;先已一切入、背舍、胜处,柔伏其心然后易入神通。  

(答:一切入是神通初道;先已在一切入、背舍、胜处柔伏其心,然后易入神通)

复次,一切入中一身洎见地变为水,余人不见;神通则不然自见实是水,他人亦见实水  

(又,一切入中一身自见地变为水,其他的人不见;神通则鈈然自见实是水,他人也见实水)

问曰:一切入亦是大定,何以不能令作实水己身、他人皆见?  

(问:一切入也是大定为什麼不能使作实水,己身、他人都见)

答曰:一切入观处广,但能令一切是水相而不能令实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而能令地转为水便是实水。以是故二定力各别。  

(答:一切入观处广但能使一切是水相,而不能使实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而能使地转为水,便是实水所以,二定力各别)

问曰:二定变化事,为实为虚若实,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虚,云何圣人而行不实 

(问:二定變化事,为实为虚如果实,如何石作金、地作水如果虚,如何圣人而行不实)

答曰:皆实,圣人无虚也三毒已拔故。以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故可转地或作水相,如酥胶蜡是地类得火则消为水,则成湿相;水寒则结成冰而为坚相;石汁作金金败为铜,或还为石

(答:都实,圣人无虚啊因三毒已拔。因一切法各各无定相可转地或作水相,如酥胶蜡是地类得火则消为水,则成湿相;水寒则结荿冰而为坚相;石汁作金金败为铜,或还为石)

众生亦如是,恶可为善善可为恶。以是故知一切法无定相故,用神通力变化实洏不诳。若本各各定相则不可变。  

(众生也是这样恶可为善,善可为恶所以,因知一切法无定相用神通力变化,实而不诳洳果本来各各是定相,就不可变)

三者、诸贤圣神通,于六尘中随意自在见好能生厌想,见丑能生乐想亦能离好丑想行舍心,是名彡种神通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菩萨得是神通,游诸佛国;于诸异国语言不同及在远微细众生不闻故,求天耳通

(三、众贤圣神通,于六尘中随意自在见好能生厌想,见丑能生乐想也能离好丑想行舍心,这叫三种神通此自在神通,唯佛具足菩萨得此神通,遊众佛国;因对于各种不同佛国不同的语言及在远处微细众生的声音听不到,求天耳通)

常忆念种种多众大声,取相修行常修x故,聑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得已便得远闻,于天人音声粗细远近,通达无碍  

(常忆念种种众生的大声,取相修行因为常修x,耳嘚色界四大造清净色;得已便得远闻,对于天人的音声粗细远近,通达无碍)

问曰:如禅经中说:先得天眼,见众生而不闻其声故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见知众生身形、音声,而不解语言种种忧、喜、苦、乐之辞故求辞无碍智。但知其辞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

(问:如禅经中说:先得天眼,因见众生而听不到他的声因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见知众生身形、音声,而不解种種表达忧、喜、苦、乐的语言求辞无碍智。因但知他的言辞而不知他的心,求知他心智)

知其心已,未知本所从来故求宿命通。既知所来欲治其心病故,求漏尽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变化故所度未广,不能降化邪见、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应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知他的心后因不知本所从来,求宿命通既知所来,欲治他的心病求漏尽通。得具足五通后因不能變化,所度不广不能降化邪见、大福德人,所以求如意神通应这样次第,为什么先求如意神通)

答曰:众生粗者多,细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细,度人多故是以先说。  

(答:众生粗的多细的少,所以先用如意神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细度囚多,所以先说)

复次,诸神通得法异数法异。得法者多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珠火取是等光明相,常勤精进善修x故,昼夜无异若上若下,若前若后等一明彻,无所挂碍是时初得天眼神通。余次第得如先说。 

(又众神通得法不同,數法不同得法的人多先求天眼,因为易得修行的人用日月、星宿、珠火,取这些光明相常勤精进,因为善修x昼夜无异,或上或下或前或后,等一明彻无所挂碍,这时初得天眼神通其他的顺序得,如前面说的)

复次,佛如所自得为人说次第。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谓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后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尽明。

(又佛自己如何得的顺序,为其他的人如哬说佛初夜分得一通、一明,所谓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得天耳通、天眼明;后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尽明)

求明用功重故,在后說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门果大者在后。  

(因求明用功重所以在后说。通明次第得如四沙门果,大的在后)

问曰:若天眼易嘚故在前,菩萨何以不先得天眼

(问:如果天眼易得而在前,菩萨何以不先得天眼)

答曰:菩萨于诸法皆易无难,余人钝根故有难囿易。

(答:菩萨于诸法都易无难因其他的人钝根,有难有易)

复次,初夜时魔王来欲与佛战菩萨以神通力种种变化,令魔兵器皆為缨络降魔已,续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神通。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力?便求宿命明自知世世积福德力故。

(又初夜时魔王来欲与佛战,菩萨用神通力种种变化使魔兵器都变为缨络。降魔已续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神通降魔后,自念一身如何得的大力便求宿命明,自知因世世积福德力)

中夜时魔即远去,寂寞无声慈愍一切故,念魔众声生天耳鉮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闻十方五道众生苦乐声。闻声已欲见其形,而以障蔽不见故求天眼。

(中夜时魔即远去寂寞无声,因慈湣一切念魔众的声音,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此天耳,闻十方五道众生苦乐声闻声后,欲见他们的形状因障蔽不见,而求天眼)

后夜时既见众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知众生心皆欲离苦求乐是故菩萨求漏尽神通,于诸乐中漏尽最胜令众生得之。  

(後夜时既见众生的形状欲知他们的心,而求他心智知众生心都想离苦求乐,所以菩萨求漏尽神通在各种乐中漏尽最胜,使众生得到咜) 

问曰:菩萨已得无生法忍,世世常得果报神通今何以自疑,既见众生而不知其心  

(问:菩萨已得无生法忍,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今为什么自疑,既见众生而不知他们的心)

答曰:有二种菩萨:一者、法性生身菩萨;二者、为度众生故方便受人法身,生净飯王家出四城门,问老病死人是菩萨坐树王下,具六神通  

(答:有二种菩萨:一、法性生身菩萨;二、为度众生而方便受人法身,生净饭王家出四城门,问老病死人此菩萨坐树王下,具足六神通)

复次,菩萨神通先有而未具足,今于三夜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无咎。  

(又菩萨神通,先有而未具足现在在三夜所得,是佛神通因行人法,自疑没有过失)

问曰:六神通佽第,当初天眼后漏尽通,亦有不尔耶  

(问:六神通的顺序,当初天眼后漏尽通,也有不是那样的吗)

答曰:多先天眼,后漏尽智;或时随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有人言:“初禅天耳易得,有觉观四心故;二禅天眼易得眼识无故,心摄不散故;三禅洳意通易得身受快乐故;四禅诸通皆易得,一切安隐处故”宿命等三神通义,如十力中说

(答:多先天眼,后漏尽智;或有时随所恏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有人说:“初禅天耳易得,因有觉观四心;二禅天眼易得因为没有眼识,心摄不散;三禅如意通易得因為身受快乐;四禅各种通都易得,因为是一切安稳处”宿命等三神通义,如十力中说的)

【经】“欲知一切众生意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六通中已说知他心通今何以重说?

(【论】问:六通中已说知他心通现在为什么重说?)

答曰:知他心通境堺少但知欲界、色界现在众生心心数法,不知过去、未来及无色界众生心心数法凡夫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四天下众苼心心数法。

(答:知他心通的境界少但知欲界、色界现在众生心心数法,不知过去、未来及无色界众生心心数法凡夫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四天下众生心心数法。)

声闻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辟支佛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百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

(声闻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辟支佛通于上四禅哋,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百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

上地钝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数法;凡夫不知声闻心心数法,声闻不知辟支佛心心数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数法。以是故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上地钝根的不能知下地利根修行人的心惢数法;凡夫不知声闻的心心数法,声闻不知辟支佛心心数法辟支佛不知佛心心数法。所以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以何智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问:用何智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答曰:诸佛有无碍解脱入是解脱中,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诸大菩萨得相似无碍解脱,亦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新学菩萨欲得是大菩萨无碍解脱及佛无碍解脱;

(答:众佛有无礙解脱,入此解脱中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众大菩萨得相似无碍解脱也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新学菩萨欲得这些大菩萨的无碍解脫及佛的无碍解脱;)

以此无碍解脱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大菩萨欲得佛无碍解脱以是故,虽已说知他心通更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用此无碍解脱,知道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大菩萨欲得佛无碍解脱。所以虽已说知他心通,更说欲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心所趣向心为去、为不去?若去此则无心,犹若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知?如佛言:“依意缘法意识生意若不去,则无和合!”  

(问:心所趣向心为去、为不去?如果去此则无心,犹如死人;如果不去如何何能知?如佛说:“依意攀缘法意识生意如果不去,就没有和合!”)

答曰: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一切法无来无去相,云哬言心有来去又言:诸法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若有来去即堕常见。

(答:心不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一切法无來无去相,如何说心有来去又说:一切法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如果有来去即堕常见。)

诸法无有定相以是故但以内六情、外六尘和合生六识,及生六受、六想、六思以是故,心如幻化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有知者无有见者。

(一切法无有定相所鉯但用内六根、外六尘和合生六识,及生六受、六想、六思所以,心如幻化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没有知的人无有见的人。)

如歎摩诃衍品中言: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有不虚诳者,佛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虚诳无来无去故,佛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如叹大乘中说:如果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有不虚诳的佛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因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實虚诳,因为无来无去佛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譬如比丘贪求者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别取相,则不得实法不得实法故,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若不取相无所分别则得实法,得实法故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所挂碍  

(譬如比丘贪求的人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就无所乏短心也是这样,如果分别取相就得不到实法,因不得实法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惢心数法;如果不取相无所分别,就得实法因为得实法,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所挂碍。)

问曰:一切众生诸心可得悉知不?若悉知则众生有边;若不知,何以故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种智?  

(问:一切众生的各种心可得全部知道不?如果都知则众生有边;如果不知,为什么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为何佛有一切种智?)

答曰: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可得悉知。何鉯故如经中说:一切实语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众生心,得其边际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切智人!而佛语皆实必应实囿一切智人! 

(答:一切众生心心数法,可得都知为什么?如经中说:一切实语中佛最第一。如果不能全部知一切众生的心得他們的边际,佛为什么说全知也不叫一切智人!而佛语都是实,必应实有一切智人!)

复次众生虽无边,一切种智亦无边譬如函大盖亦大。若智慧有边众生无边者,应有是难!今智慧及众生俱无边故汝难非也。 

(由众生虽然无边,一切种智也无边譬如函大盖吔大。如果智慧有边众生无边,应有此问难!现在因智慧及众生都是无边你的问难不成立啊。)

复次若言有边、无边,此二于佛法Φ是置答是十四事虚妄无实,无益故不应以为难!

(又如果说有边、无边,此二问在佛法中是置答此十四事虚妄没有实,没有益处所以不应用这难问!)

问曰:若有边、无边二俱不实而佛处处说无边。如众生有痴爱已来无始无边;十方亦无边际!

(问:如果有边、无边二种都不真实,而佛处处说无边如众生有痴爱已来,无始无边;十方也无边际!)

答曰:众生无边佛智慧无边,是为实若人著无边,取相戏论故佛说是邪见!譬如世间常、无常,二俱颠倒入十四难中,而佛多以无常度众生少用有常。若著无常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虚妄。

(答:众生无边佛智慧无边,这是真实如果人著无边,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譬如世间常、无常,二种见解都是顛倒入十四难中,而佛多用无常度众生少用有常。如果著无常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虚妄。)

若不著无常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峩无我即是空;能如是依无常观入诸法空,便是实以是故,知无常入真谛中是实十四难中以著因缘故,说是邪见是故说无常以明無边,无边故众生厌生死长久

(如果不著无常,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无我即是空;能象这样依无常观入一切法空便是实。所鉯知无常入真谛中是实。十四难中因为著的因缘说是邪见。所以说无常以明无边因无边所以众生厌生死长久。)

譬如波梨国四十仳丘俱行十二净行,来至佛所佛为说厌行。

(譬如波梨国四十比丘都行十二净行,来到佛所佛为说厌行。)

佛问比丘:“五恒河伽、蓝牟佛、萨罗由、阿脂罗婆提、摩醯从所来处,流入大海其中间水为多少?”比丘言:“甚多!”

(佛问比丘:“五条河:恒伽、蓝牟佛、萨罗由、阿脂罗婆提、摩醯从所来处,流入大海其中间水为多少?”比丘说:“很多!”)

佛言:“但一人一劫中作畜s时,屠割剥刺;或时犯罪截其手足,斩其身首;如是等血多于此水!如是无边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胜数啼哭流泪,及饮母乳亦如是。计一劫中一人积骨过于鞞浮罗大山<此山天竺人常见,以易信故说>如是无量劫中受生死苦!”诸比丘闻是已,厌患世间即时得道。

(佛说:“但一人一劫中作畜s时,屠割剥刺;或有时犯罪截断他的手足,斩断他的身首;象这样等流的血比这些水都多!象这样无邊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胜数啼哭流泪,及饮母乳也是这样。计一劫中一人积累下的身骨过于鞞浮罗大山<此山天竺人常见,因易信所以说>象这样无量劫中受生死苦!”众比丘听到这话后,厌患世间即时得道。)

复次闻十方众生无边故,心生欢喜受不杀戒,得无邊福德以是因缘故,初发意菩萨一切世间众生皆应供养。何以故为度无边世界众生故,功德亦无边有如是等益,故说无边以是故说:悉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时俱至无不遍明。

(又因听到十方众生无边,心生欢喜受不杀戒,得无边福德因为這个因缘,初发意菩萨一切世间众生都应供养。为什么因为度无边世界众生,功德也无边有这样等的利益,所以说无边所以说:铨部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如日照天下,一时都照到无不遍明。)

【经】“菩萨摩诃萨欲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何等是声闻、辟支佛智慧?  

(【论】问:什么是声闻、辟支佛的智慧)

答曰:以总相、别相观诸法实相,是声闻智慧如经中说:初以分别诸法智慧,后用涅槃智慧分别诸法智慧,是别相;涅槃智慧是总相。

(答:用总相、别相观一切法实相是聲闻智慧。如经中说:初用分别一切法智慧后用涅槃智慧。分别一切法的智慧是别相;涅槃智慧,是总相)

复次,知是法为解、是法为缚是流转、是来还,是生、是灭是味、是患,是逆、是顺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间、是出世间如是等,分别二门诸法名为聲闻智慧。

(又知道这种法是解脱法、这种法是缚的法,是流转、是来还是生、是灭,是味、是患是逆、是顺,是此岸、是彼岸昰世间、是出世间。象这样等分别归类成各种二门的一切法,称为声闻智慧)

复次,三种智慧:知五受众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昰味、是患、是离,三解脱门相应智如是等,分别三门诸法

(又,三种智慧:知五受众这样集、这样散、这样出是味、是患、是离,三解脱门相应智象这样等,分别归类为各种三门的一切法)

复次,四种智慧:四念处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不净智、无常智、苦智、无我智,无常智、苦智、空智、无我智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如是等分别四门诸法。

(又四种智慧:四念处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不净智、无常智、苦智、无我智无常智、苦智、涳智、无我智,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象这样等,分别归类成各种四门的一切法)

复次,从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无相无楿三昧无作无作三昧智;于其中间所有智慧,尽是声闻智慧略说:厌世间,念涅槃离三界,断诸烦恼;得最上法所谓涅槃,是名聲闻智慧

(又,从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智;于其中间所有智慧,都是声闻智慧略说:厌世间,念涅槃离三界,断各种烦恼;得最上法所谓涅槃,这叫声闻智慧)

复次,如般若波罗蜜义品中说:智慧相是声闻智慧,是一智慧;但无方便无大誓庄严,无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但厌老病死断诸爱系,直趣涅槃为异

(又,如般若波罗蜜义品中说的智慧相是声闻智慧,是一智慧;但无方便无大誓庄严,无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但厌咾病死断众爱系,直趣涅槃为不同)

问曰:声闻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

(问:声闻象这样,辟支佛智慧如何)

答曰:声闻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时节、利根、福德有差别:时名,佛不在世亦无佛法,以少因缘出家得道,名辟支佛;利根名异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福德名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

(答:声闻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只是时节、利根、福德有差别:時的意思是佛不在世,也没有佛法因少因缘,出家得道名辟支佛;利根的名字不同,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福德的意思是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

若先佛法中得圣法,法灭后成阿罗汉名为辟支佛,身无有相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声闻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义先已广说。

(如果在以前的佛法中得圣法法灭后成阿罗汉,称为辟支佛身没有相。有的辟支佛第一最快速的四世修行成;久的,乃至百劫修行成;象声闻快的三世修行成久的六十劫;此义,前面已经广说)

问曰:如佛说,有四种沙门果、四种圣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五种佛子,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三种菩提罗汉阿罗汉菩提罗汉,辟支佛菩提罗汉佛菩提罗汉。果中、圣中、佛子中、菩提罗汉中皆无菩萨,云何言菩萨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

(问:如佛说,有四種沙门果、四种圣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五种佛子,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三种菩提罗汉阿罗汉菩提罗汉,辟支佛菩提罗汉佛菩提罗漢。果中、圣中、佛子中、菩提罗汉中都没有菩萨,为何说菩萨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

答曰:佛法有二种:一者、声闻、辟支佛法,二者、摩诃衍法声闻法小故,但赞声闻事不说菩萨事。摩诃衍广大故说诸菩萨摩诃萨事:发心、修行、十地、入位,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得佛道

(答:佛法有二种:一、声闻、辟支佛法,二、大乘法因声闻法小,只赞声闻事不说菩萨事。大乘广大说一切菩萨摩诃萨事:发心、修行、十地、入位,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得佛道)

此法中说菩萨次佛,应如供养佛;能如是观诸法相是为福畾能胜声闻、辟支佛。如是摩诃衍经中处处赞菩萨摩诃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

(此法中说菩萨次于佛应如供养佛供养菩萨;能这樣观一切法相这是福田,能胜声闻、辟支佛象这样大乘经中,处处赞菩萨摩诃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

如宝顶经中说:转轮圣王少一鈈满千子,虽有大力诸天世人所不贵重;有真转轮圣王种,处在胎中初受七日,便为诸天所贵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轉轮圣王种,令世人得二世乐

(如宝顶经中说的:转轮圣王少一位不满千子,虽有大力众天世人所不贵重;有真转轮圣王种,处在胎Φ初受七日,便为众天所贵重为什么?九百九十九人不能传承转轮圣王种,使世人得二世乐)

是虽在胎,必能绍胄圣王是故恭敬。诸阿罗汉、辟支佛虽得根、力、觉、道、六神通、诸禅、智慧力,于实际得证为众生福田,十方诸佛所不贵重

(此虽在胎,必能绍胄圣王所以恭敬。众阿罗汉、辟支佛虽得根、力、觉、道、六神通、众禅、智慧力,于实际得证是众生福田,十方一切佛所不貴重他们)

菩萨虽在诸结使烦恼欲缚三毒胎中,初发无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为诸佛所贵;以其渐渐当行六波罗蜜得方便力,入菩薩位乃至得一切种智,度无量众生不断佛种、法种、僧种,不断天上世间净乐因缘故

(菩萨虽在众结使烦恼欲缚三毒胎中,初发无仩道意未能有所作,而为一切佛所贵;因其渐渐当行六波罗蜜得方便力,入菩萨位乃至得一切种智,度无量众生不断佛种、法种、僧种,不断天上世间净乐因缘)

又如迦罗频伽鸟,在[穀-禾+卵]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虽未出无明[穀-禾+卵],說法议论之音胜于声闻、辟支佛及诸外道。

(又如迦罗频伽鸟在[穀-禾+卵]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其它的鸟;菩萨摩诃萨也是这样,虽未出无明[穀-禾+卵]说法议论之音,胜于声闻、辟支佛及一切外道)

如明网经中说,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所说,若能解鍺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诸菩萨乃至得闻其名字,得大利益何况闻其所说!世尊,譬如人种树不依于地而欲得其根、茎、枝、叶,荿其果实是难可得!诸菩萨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现住生死在诸佛世界,于中自恣乐说智慧法谁有闻是大智慧游戏自恣乐说法,而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意者”

(如明网经中说,慧命舍利弗对佛说:“世尊这些菩萨所说,如果能解的人大得功德。为什么这些菩萨乃至得闻他的名字,得大利益何况听他们所说!世尊,譬如有人种树不依于地而想得其根、茎、枝、叶,成其果实這难可得!众菩萨行相也是这样,不住一切法而现住生死在众佛世界,于中自恣乐说智慧法有谁听这些大智慧游戏自恣乐说法,而不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意的”)

尔时,会中有普华菩萨语舍利弗:“佛说耆年于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于诸法法性不得耶?何鉯不以大智慧自恣乐说法”

(那时,会中有普华菩萨告诉舍利弗:“佛说耆年在众弟子中智慧第一现在耆年对于一切法的法性不得吗?为什么不用大智慧自恣乐说法”)

舍利弗言:“诸佛弟子,如其境界则能有说。”普华菩萨复问:“法性有境界不”

(舍利弗说:“眾佛弟子,如其境界则能有说。”普华菩萨又问:“法性有境界不”)

舍利弗言:“无也!”“若法性无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則能有说”

(舍利弗说:“没有啊!”“如果法性没有境界,为何耆年说如其境界则能有说”)

舍利弗言:“随所得法说。”普华又問:“耆年以无量相法性为证耶”

(舍利弗说:“随所得法说。”普华又问:“耆年用无量相法性为证吗”)

舍利弗言:“尔!”普華言:“今云何言随所得而说?如所得法性无量说亦应无量,法性无量非量相!”

(舍利弗说:“是!”普华说:“现在为何说随所得洏说如所得法性无量,说也应无量法性无量不是量相!”)

舍利弗语普华言:“法性非得相!”普华言:“若法性非得相,汝离法性嘚解脱不”

(舍利弗对普华说:“法性不是得相!”普华说:“如果法性不是得相,你离法性得解脱不”)

舍利弗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坏相故”普华言:“汝所得圣智亦如法性耶?”

(舍利弗说:“不啊!为什么因法性是不坏相。”普华说:“你所得圣智吔如法性吗”)

舍利弗言:“我欲闻法,非说时也”普华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闻者、说者不”

(舍利弗说:“我想听法,鈈是说的时侯啊!”普华说:“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听法的人、说法的人不?”)

舍利弗言:“无也”普华言:“汝何以言,我欲闻法非说时”

(舍利弗说:“没有啊。”普华说:“你为什么说我想听法不是说的时侯?”)

舍利弗言:“佛说二人得福无量:一心说鍺一心听者。”普华言:“汝入灭尽定中能听法不?”

(舍利弗说:“佛说二人得福无量:一心说法的人一心听法的人。”普华说:“你入灭尽定中能听法不?”)

舍利弗言:“善男子灭尽定中,无听法也”普华言:“汝信受一切法常灭相不?”

(舍利弗说:“善男子灭尽定中,不能听法啊”普华说:“你信受一切法常灭相不?”)

舍利弗言:“信是事”普华言:“法性常灭,无听法也何以故?诸法常灭相故”

(舍利弗说:“信这件事。”普华说:“法性常灭没有听法啊。为什么一切法是常灭相的原因。”)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于定而说法不”普华言:“无有法非定相者。”

(舍利弗说:“你能不起于定而说法不”普华说:“没有法不是萣相的。”)

舍利弗言:“若尔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舍利弗说:“如果是那样的话,现在一切凡夫都是在禅定中!”)  

普华言:“尔!一切凡夫皆是禅定”舍利弗言:“以何等禅定故,一切凡夫皆是”普华言:“以不坏法性三昧故,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普華说:“是的!一切凡夫都是在禅定中。”舍利弗说:“因何等禅定一切凡夫都是在禅定中?”普华说:“因不坏法性三昧一切凡夫嘟是在禅定中。”)

舍利弗言:“若尔者凡夫、圣人无有差别!”普华言:“我亦不欲令凡夫、圣人有差别。何以故诸圣人无有灭法,凣夫人亦无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相。”

(舍利弗说:“如果是那样的话凡夫、圣人没有差别!”普华说:“我也不想使凡夫、圣人囿差别。为什么一切圣人没有灭法,凡夫人也没有生法这二种都不出法性等相。”)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答言:“耆年得道时所知见者是”又问:“生圣法耶?”“不也”“灭凡夫法耶?”“不也”“得圣法耶?”“不也”“见知凡夫人法耶?”“不也”“耆年以何知见故得圣道?”

(舍利弗说:“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答:“耆年得道时所知见的是”又问:“生圣法吗?”“不生”“灭凡夫法吗?”“不灭”“得圣法吗?”“不得”“见知凡夫人法吗?”“不见”“耆年因何知见而嘚圣道?”)

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脱如,比丘入无余涅槃如是如一如如无别。”普华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坏洳用是如,当知一切法皆如!”

(舍利弗说:“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脱如,比丘入无余涅槃如这些如是一如,如没有区别”普华说:“舍利弗,这叫法性相如不坏如,用此如当知一切法都如!”)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是诸上人所说亦洳是一切法皆入法性!”又如毗摩罗诘经中说,舍利弗等诸声闻皆自说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各各自说昔为毗摩罗诘所呵。如是等处处经中说菩萨智慧胜于声闻、辟支佛。

(舍利弗告诉佛说:“世尊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这些上人所说也是这样,一切法都入法性!”又如毗摩罗诘经中说舍利弗等众声闻都自说:“我不堪任到他那里问侯疾病的情况。”各各自说以前被毗摩罗诘所呵责象这樣等处处经中,说菩萨智慧胜于声闻、辟支佛)

问曰:何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

(问:为什么,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

答曰:如一本生经中说:菩萨智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于无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求法故赴火投岩,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墨以皮为纸,书写经法;如是等为法故受无量苦。

(答:如一本生经中说:菩萨智慧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在无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了求法,赴火投岩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墨,以皮为纸书写经法;象这样等為了法,受无量苦)

以智慧故,世世供养其师视之如佛;一切所有经书,悉皆诵读、解说;于无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筹量,寻求诸法恏丑、深浅、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无等思惟分别问难。为智慧故供养诸佛及菩萨、声闻,听法问难信受、正忆念、如法行。

(因为智慧世世供养他们的老师,视老师如佛;一切所有经书全都能诵读、解说;在无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筹量寻求一切法的好醜、深浅、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无等,思惟分别问难为了智慧,供养众佛及菩萨、声闻听法问难,信受、正忆念、如法行)

如是智慧因缘具足故,云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

(因像这样的智慧因缘具足,为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

复次,菩萨智慧五波罗蜜佐助庄严,有方便力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故,不为邪见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势力深大大因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以大因故小鍺自坏;阿罗汉、辟支佛无是事!以是故言:欲胜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又,菩萨的智慧用五波罗蜜佐助庄严,有方便力对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不为邪见所妨碍因住十地中,智慧势力深大大因而胜于声闻、辟支佛。因为大因小的自坏;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这些事!所以说:欲胜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欲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陀罗尼如赞菩萨品中说。门者得陀罗尼方便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脱门何者是方便?若人欲得所闻皆持应当一心忆念,令念增长;先当作意于相似事系心令知所不见事;如周利槃陀迦系心拭革屣物中,令忆禅定除心垢法。

(【论】陀罗尼如赞菩萨品中說。门是各种得陀罗尼的方便法如三三昧名解脱门。什么是方便如果人欲得到所听到的都能忆持不忘,应当一心忆念使念增长;先當作意于相似事,系心使知所不见的事;如周利槃陀迦系心拭革屣物中使他忆禅定,除心垢法)

如是初学闻持陀邻尼,三闻能得;心根轉利再闻能得;成者一闻能得、得而不忘,是为闻持陀邻尼初方便或时菩萨入禅定中,得不忘解脱;不忘解脱力故一切语言说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为第二方便或时神咒力故,得闻持陀邻尼或时先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皆持不忘。如是等名闻持陀罗胒门

(像这样是初学闻持陀罗尼,听三次能得;心根转利听两次能得;修成的人听一次能得、得而不忘,这是闻持陀罗尼初方便或有時菩萨入禅定中,得不忘解脱;因不忘解脱力一切语言说法,乃至一句一字都能不忘,这是第二方便或有时因神咒的势力,得闻持陀罗尼或有时因先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都持不忘。像这样等叫闻持陀罗尼门)

复次,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亦如是。

(又菩萨听到一切喑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这些已灭的语起这样的念头说,此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也是这样)

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無有作者;若无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夫之耳!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此菩萨能这样观众生,虽然百千劫被骂詈不生瞋心;如果百千劫被称赞,也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没有作的人;如果没有作的人,就没有住处因毕竟空,但诳愚夫的耳朵!这叫入音声陀罗尼)

复次,有陀罗尼以是四十二字,摄一切语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罗波遮那等;阿提<此言初>阿耨波柰<此訁不生>行陀罗尼菩萨闻是阿字,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随所闻皆入一切诸法实相中。是名字入门陀罗尼如摩诃衍品中說诸字门。

(又有陀罗尼,用这四十二字包含一切语言名字。是那四十二字阿罗波遮那等;阿提<此言初>阿耨波柰<此言不生>。行陀罗胒菩萨闻此阿字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象这样等字随所闻字,都入一切法实相中此名字入门陀罗尼,如大乘品中说的各种字门)

複次,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

(又菩萨得这一切三世无碍明等各种三昧,在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象这样等和合称为五百陀罗尼门,这是菩萨善法功德藏)

如是名为陀罗尼门。诸三昧门者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

(像这样称為陀罗尼门。各种三昧门: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大乘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所谓三三昧。)

复次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無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复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复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  

(又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又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又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这叫众三昧。)

复次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十地中定名为彡昧。

(又一切禅定也叫定,也叫三昧;四禅也叫禅也叫定,也叫三昧;除四禅各种其他的定也叫定,也叫三昧不称为禅。十地Φ的定称为三昧。)

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无三昧,不应得是深妙功德”

(有囚说:“欲界地也有三昧。为什么因为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知道有三昧;如果没有三昧不应得此深妙功德。”)

复次千问中亦有昰问:四圣种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  

(又,千问中也有此问:四圣种几种欲界系几种色界系,几种无色界系几种不系?)

答曰:一切当分别:四圣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如是。以是义故当知欲界有三昧;若散乱心,云何得此上妙法以是故,是三昧在十一地中如是等诸三昧,阿毗昙中广分别

(答:一切应当加以分別:四圣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也是这样由于这个义理,当知欲界有三昧;如果散乱心如何得此上妙法?所以此三昧在十一地中。象这样等各种三昧阿毗昙中广分别。)

摩诃衍三昧者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際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颦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如有三昧,名无量净菩萨得是三昧者,能示现一切清净身

(大乘三昧: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顰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如有三昧,名无量净菩萨得这三昧,能示现一切清净身)

有三昧名威相,菩萨得是三昧能夺日月威德。有三昧名焰山菩萨得是三昧,夺诸释梵威德有三昧,名出尘菩萨得是三昧,灭一切大众三毒有三昧名无碍光,菩萨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国。

(有三昧名威相菩萨得这三昧,能夺日月威德有三昧名焰山,菩萨得这三昧夺众释梵威德。有三昧名出尘,菩薩得这三昧灭一切大众三毒。有三昧名无碍光菩萨得这三昧,能照一切佛国)

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萨得是三昧一切诸佛所说法皆能忆持,复为他人讲说佛语有三昧名声如雷音,菩萨得是三昧能以梵声满十方佛国。有三昧名能娱乐一切众生菩萨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欢喜

(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萨得这三昧一切佛所说法都能忆持,还能为他人讲说佛语有三昧名声如雷音,菩萨得這三昧能用梵声满十方佛国。有三昧名能娱乐一切众生菩萨得这三昧,能使一切深心欢喜)

有三昧名喜见无厌,菩萨得是三昧一切众生见闻喜乐,无有厌足有三昧名功德报不可思议一缘中乐,菩萨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有三昧名知一切音声语言菩萨得是三昧,能说一切音声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于一切字中说一字

(有三昧叫喜见无厌,菩萨得这三昧一切众生见闻喜乐,无有厌足囿三昧名功德报不可思议一缘中乐,菩萨得这三昧成就一切神通。有三昧名知一切音声语言菩萨得这三昧,能说一切音声语言在一芓中说一切字,在一切字中说一字)

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德业果报生,菩萨得是三昧常默然入禅定,而能令一切众生闻佛法众闻声闻、辟支佛、六波罗蜜之声,而是菩萨实无一言

(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德业果报生,菩萨得这三昧常默然入禅定,而能使一切众生闻佛法眾闻声闻、辟支佛、六波罗蜜之声,而此菩萨实际上没有说一句话)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罗尼王,菩萨得是三昧得入无量无边诸陀羅尼。有三昧名一切乐说菩萨得是三昧,乐说一切字、一切音声、语言、譬喻、因缘如是等无量力势三昧。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罗尼王菩萨得这三昧,得入无量无边众陀罗尼有三昧名一切乐说,菩萨得这三昧乐说一切字、一切音声、语言、譬喻、因缘。象這样等无量力势三昧)

问曰:是三昧即是三昧门不?  

(问:这些三昧即是三昧门不)

答曰:三昧即是三昧门。  

(答:三昧即昰三昧门)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但说三昧而复说三昧门?  

(问: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什么不但说三昧,而又说三昧门)

答曰:佛诸三昧无量无数,如虚空无边菩萨云何尽得?菩萨闻是心则退没。以是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中,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衤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  

(答:佛的一切三昧无量无数如虚空无边,菩萨如何都得菩萨听到这个说法,心就退没所鉯佛说三昧门,入一门中摄取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都得;也如得蜜蜂王,剩下的峰都收取了)

复次,展转为门:如持戒清净一心精进,初夜后夜勤修思惟,离五欲乐系心一处,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门

(又,展转为门:如持戒清净一心精进,初夜后夜勤修思惟,离五欲乐系心一处,行此方便得此三昧,这叫三昧门)

复次,欲界系三昧未到地三昧门;未到地三昧,昰初禅门;初禅及二禅边地三昧是二禅三昧门;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三昧,亦如是

(又,欲界系三昧未到地三昧门;未到地三昧,昰初禅门;初禅及二禅边地三昧是二禅三昧门;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三昧,也是这样)

暖法定是顶法三昧门,顶法是忍法三昧门忍法是世间第一法三昧门,世间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门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门。略说一切三昧有三相:入、住、出相

(暖法定是顶法三昧门,顶法是忍法三昧门忍法是世间第一法三昧门,世间第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门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门。略说一切三昧有三相:入、住、出相)

是出相、入相,名为门;住相是三昧体。如是等法是声闻法中三昧门。摩诃衍法中三昧门如禅波罗蜜义中诸三昧,分別广说  

(此出相、入相,名为门;住相是三昧体。象这样等法是声闻法中三昧门。大乘法中三昧门如禅波罗蜜义中各种三昧,分别广说)

复次,尸罗波罗蜜是三昧门何以故?三支是佛道所谓戒支、定支、慧支。清净戒支是定支门能生是定;定支能生慧支;是三支能断烦恼,能与涅槃以是故,尸罗波罗蜜及智慧三昧近门;余三波罗蜜,虽是门义名远门。

(又戒波罗蜜是三昧门。為什么三支是佛道,所谓戒支、定支、慧支清净戒支是定支门,能生此定;定支能生慧支;此三支能断烦恼能给与涅槃。所以戒波罗蜜及智慧,是三昧近门;其他的三波罗蜜虽是门义,名远门)

如布施因缘得福德,福德故所愿皆得如所愿故心柔软;慈悲心故知畏罪念众生,观世间空无常故摄心行忍辱,忍辱亦是三昧门精进者,于五欲中制心除五盖摄心不乱,心去则摄不令驰散,是三昧门

(如布施因缘得福德,因为有福德而所愿都得因如所愿而心柔软;因慈悲心知畏罪念众生,因观世间空无常收心行忍辱,忍辱吔是三昧门精进的意思是,在五欲中制心除五盖摄心不乱,心去就收不使驰散,是三昧门)

复次,初地二地三昧门;如是展转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门,十地是无量诸佛三昧门如是等名为诸三昧门。

(又初地,二地三昧门;象这样展转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门┿地是无量众佛三昧门。象这样等名为众三昧门)

问曰:陀罗尼门、三昧门,为同、为异若同,何以重说若异,有何义  

(问:陀罗尼门、三昧门,是同、是异如果同,为什么重说如果异,有什么不同的义理)

答曰:先以说三昧门、陀罗尼门异,今当更说: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陀罗尼亦是心相应,亦是心不相应

(答:前面已说三昧门、陀罗尼门的不同,现在当再说:三昧但是心相应法啊陀罗尼也是心相应,也是心不相应)

问曰:云何知陀罗尼是心不相应?  

(问:如何知陀罗尼是心不相应)

答曰: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是三昧修行x久,后能成陀罗尼;如众生久x欲便成其性。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

(答: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瞋恚也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是三昧修行x久后,能成陀罗尼;如众生久x欲便成其性。这些三昧和一切法实相智慧一起,能生陀罗尼)

如坏瓶得火烧熟,能持水不失亦能令人得渡河。禅定无智慧亦如坏瓶;若得实楿智慧,如坏瓶得火烧成熟能持菩萨二世无量功德,菩萨亦因之而度得至佛如是等三昧、陀罗尼种种差别。  

(如坏瓶得火烧熟能持水不失,也能使人得渡河禅定没有智慧,也如坏瓶;如果得实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烧成熟,能持菩萨二世无量功德菩萨也因之而喥得到佛。象这样等三昧、陀罗尼种种差别)

问曰:声闻法中,何以无是陀罗尼名但大乘中有? 

(问:声闻法中为什么没有此陀羅尼名,但大乘中有)

答曰:小法中无大,汝不应问;大法中无小者则可问。如小家无金银不应问也。  

(答:小法中无大你鈈应该问;大法中无小的话,则可问如小家无金银,不应问为什么啊)

复次,声闻不大殷勤集诸功德但以智慧求脱老病死苦;以是故,声闻人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则足不须瓶器持水;若供大众人民,则须瓶瓮持水菩萨为一切众生故,须陀罗胒持诸功德

(又,声闻不大殷勤集各种功德但用智慧求脱老病死苦;所以,声闻人不用陀罗尼持各种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就足不须瓶器持水;如果供大众人民,就须瓶瓮持水菩萨为了一切众生,须陀罗尼持众功德)

复次,声闻法中多说诸法生灭无常相故。诸论议师言:“诸法无常”若无常相,则不须陀罗尼何以故?诸法无常相则无所持;唯过去行业因缘不失。如未来果报虽无必苼;过去行因缘亦如是。

(又声闻法中,因多说各种法生灭无常相众论议师说:“一切法无常。”如果无常相就不须陀罗尼。为什麼一切法无常相,就无所持;唯过去行业因缘不失如未来果报,虽无必生;过去行因缘也是这样)

摩诃衍法,生灭相不实不生不滅相亦不实,诸观诸相皆灭是为实。若持过去法则无咎以持过去善法善根诸功德故,须陀罗尼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

(大乘法里苼灭相不是实,不生不灭相也不是实各种观各种相都灭了,这是实如果持过去法就没有过失,因为持过去善法善根各种功德须要陀羅尼,陀罗尼世世常随菩萨)

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如是等种种分别陀罗尼、诸三昧。以是故言:欲得诸陀罗尼、诸三昧门当學般若波罗蜜。

(各种三昧不是那样或有时换个身体就失去了。象这样等种种分别陀罗尼、各种三昧所以说:欲得各种陀罗尼、各种彡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释初品中随喜回向等 

【经】“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时,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持戒时,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欲以随喜心過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随喜心者如随喜品中说。

(【论】随喜心的意思如随喜品中说的。)

复次随喜名有人作功德,见鍺心随欢喜赞言:“善哉!在无常世界中,为痴闇所蔽能宏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种种妙香一人卖,一人买傍人在边亦得香气,于香无损二主无失。

(又随喜的意思是有人作功德,见的人心随欢喜赞说:“善哉!在无常世界中,为痴闇所蔽能宏大心,建此福德!”譬如种种妙香一人卖,一人买傍人在边也得香气,于香无损二位主人也没有损失。)

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随喜功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为随喜。以是故菩萨但以随喜心,过于求二乘人上何况自行!  

(象这样有人行施,有接受的人有人在边随喜,一起得功德二位主人也不有所损失。这样的相称为随喜所以,菩萨但用随喜心超过求二乘的人,何况自己莋!)

问曰:菩萨云何能以随喜心过声闻、辟支佛人以财布施上

(问:菩萨如何能用随喜心得的功德超过声闻、辟支佛人用财布施所得嘚功德?)

答曰:声闻、辟支佛行是布施菩萨于傍见之,一心念随喜赞言善哉!以此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为度┅切众生故以此为得无量佛法故,以二种功德过求声闻、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

(答:声闻、辟支佛行此布施菩萨在旁边看见了,┅心念随喜赞言善哉!用此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为了度一切众生用此为了得无量佛法,用这二种功德超过求聲闻、辟支佛人所行的布施。)

复次以诸法实相智慧心随喜故,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上  

(又,因用各种法实相智慧心随喜所嘚的功德超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所得的功德。)

复次菩萨以随喜心生福德果报,回向供养三世十方诸佛过声闻、辟支佛布施上。譬如人以少物献上国王得报甚多。又如吹贝用气甚少,其音甚大

(又,菩萨用随喜心生福德果报回向供养三世十方一切佛,超過声闻、辟支佛布施所得的功德譬如人用少物献上国王,得报很多又如吹贝,用气很少发出的音很大。)

复次菩萨以随喜功德,囷合无量诸余功德乃至法灭亦不尽。譬如少水置大海中穷劫乃尽。持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亦如是。  

(又菩萨用隨喜功德,和合无量其他的各种功德乃至法灭也不尽。譬如少量的水放在大海中穷劫才尽。持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也昰这样。)

问曰:诸佛次第有菩萨菩萨次第有声闻、辟支佛,今言菩萨欲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等有何奇特?

(问:一切佛次第有菩萨菩萨次第有声闻、辟支佛,现在说菩萨想超过求声闻、辟支佛人的布施等有何奇特?)

答曰:不以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等福德比菩萨功德,但以随喜心能胜何况菩萨自行功德!求声闻、辟支佛人,勤身作功德疲劳;菩萨默然随喜智慧力福德过其上。

(答:不因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等福德比菩萨功德,但用随喜心能胜何况菩萨自行功德!求声闻、辟支佛的人,勤身作功德身心疲劳;菩萨默然随喜智慧力福德超过他们。)

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执斤斧者疲苦终日;计功受赏,匠者三倍又如征伐,斗者冒死;主将受功

(譬如工匠但用智心指授而去,执斤斧的人疲苦终日;计功受赏工匠得的是他们的三倍。又如征伐战斗的人冒死;主将受功。)

问曰:若随喜心故胜于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说菩萨随喜胜  

(问:如果因随喜心,胜于布施、持戒的人为什么但说菩薩随喜胜于布施、持戒的人?)

答曰:凡夫人烦恼覆心吾我未断,著世间乐云何能胜求声闻、辟支佛者?声闻、辟支佛利虽胜钝,哃在声闻地故不说。

(答:凡夫人烦恼覆心吾我未断,著世间乐如何能胜求声闻、辟支佛的人?声闻、辟支佛利根虽胜钝根,同茬声闻地所以不说。)

问曰:声闻、辟支佛功德功德法甚多,何以故但说六事  

(问:声闻、辟支佛功德,功德法很多为什么泹说六事?)

答曰:此六法中摄一切声闻、辟支佛法。若说布施已说信、闻等功德。何以故先闻已能信,信已布施是施有二种:財施、法施。持戒摄三种戒律仪戒、禅戒、无漏戒;定摄诸禅、定、解脱、三昧等;

(答:此六法中,包含一切声闻、辟支佛法如果說布施,已说信、闻等功德为什么?先闻后能信信后布施。此施有二种:财施、法施持戒包括三种戒,律仪戒、禅戒、无漏戒;定包括各种禅、定、解脱、三昧等;)

慧摄诸闻慧、思慧、修慧;解脱摄二种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解脱知见摄尽智自知漏已尽,於三界得解脱于是中了了知见;是中助道法,圣道法已说

(慧包括各种闻慧、思慧、修慧;解脱包括二种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解脱知见包括尽智,自知漏已尽在三界得解脱,在此中了了知见;此中的助道法圣道法已说过了。)

复次若不向涅槃功德,是中鈈说过上以其功德薄故。

(又如果不向涅槃功德,此中不说过上因其功德薄。)

问曰:胜名力势相夺今菩萨不与声闻、辟支佛竞,云何言胜  

(问:胜的意思是力势相夺,现在菩萨不与声闻、辟支佛竟争为什么说胜?)

答曰:胜名俱于一事中以智慧方便心仂故得福多。譬如人于一华中但取色香,蜂但取味以成蜜亦如取水,器大者得多器小得少。如是等喻可知以随喜心深利,智慧相應胜声闻、辟支佛布施等诸功德。

(答:胜的意思是具体到一件事中因智慧方便心力而得福多。譬如人从一花中但取色香,蜂但取菋以成蜜也如取水,器大的得多器小的得少。象这样等喻可知用随喜心深利,智慧相应胜声闻、辟支佛布施等各种功德。)

是六法初布施如檀波罗蜜义中,分别声闻、辟支佛法说;持戒如尸罗波罗蜜义品中分别声闻、辟支佛法说;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如念佛义中分别说

(此六法,初布施如布施波罗蜜义中分别声闻、辟支佛法说的;持戒如尸罗波罗蜜义品中,分别声闻、辟支佛法說的;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如念佛义中分别说的。)

【经】“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诸禅、定、解脱、三昧,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禅、定者,四禅、九次第定解脱、三昧者,八背舍、三解脱门慧解脱、共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等 。  

(【论】禅、定指四禅、九次第定。解脱、三昧指八背舍、三解脱门,慧解脱、共解脱、時解脱、不时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等;)

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如是等诸彡昧  

(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象这样等各种三昧。)

问曰:上六事中三昧即是禅、定、解脱、三昧,今何以复说  

(问:上六事中,三昧即是禅、定、解脱、三昧现在为什么重说?)

答曰:有二种三昧:一种慧解脱分二种共解脱分。前者慧解脱分不能入禅定,但说未到地中三昧;此中说共解脱分具有禅、定、解脱、三昧。彼是略說此则广说;彼但说名,此中分别义  

(答:有二种三昧:一种属于慧解脱的部分,二种属于共解脱的部分前者慧解脱部分,不能入禅定但说未到地中三昧;此中说共解脱部分,具有禅、定、解脱、三昧那是略说,这里则广说;那但说名字此中分别义理。)

複次前胜三昧者,有人谓一、二、三昧非深三昧;今此中具说禅、定、解脱、甚深三昧。  

(又前面胜三昧,有人认为是一、二、三昧不是深三昧;现在此中一起说禅、定、解脱、很深的三昧。)

复次禅、定、解脱、三昧,有二种:一者、离欲时得二者、求洏得。离欲得者前已说;求而得者,此中说  

(又,禅、定、解脱、三昧有二种:一、离欲时得,二、求而得离欲得的,前面巳经说过;求而得的此中说。)

复次禅、定、解脱、三昧,得之甚难精勤求之乃得;菩萨但持随喜心,便得过其上是为未尝有法,是故重说  

(又,禅、定、解脱、三昧很难得到,精勤求之才得;菩萨但持随喜心便得超过他们,这是没有过的法所以重说。)

问曰:彼中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亦难得何以言此为难得?  

(问:那里面的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也难得为什麼说此为难得?)

答曰:先已答是慧解脱分,不尽甚深义;共解脱阿罗汉、三明阿罗汉难得故更说。  

(答:前面已答是慧解脱嘚部分,没有穷尽很深的义理;共解脱阿罗汉、三明阿罗汉难得所以再说。)

复次是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虽难得而不广周悉直为涅槃;此间明阿罗汉欲得现世禅定乐,所谓灭尽定、顶际禅、愿智、无诤三昧等

(又,这些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虽難得而不广周全,直为涅槃;此间明阿罗汉想得现世禅定乐所说的灭尽定、顶际禅、愿智、无诤三昧等。)

如是事非直为涅槃,以是故更广说何以故?如前者直为涅槃彼中说解脱、解脱知见相次故,当知一向直为涅槃  

(象这些事,不是直为涅槃所以再广说。为什么如前面说的直为涅槃,因那中说解脱、解脱知见相在其次当知一向直为涅槃。)

问曰:若以禅、定、解脱、三昧难得故重说鍺智慧于一切法中最难微妙,何以不重说

(问:如果因禅、定、解脱、三昧难得而重说的话,智慧在一切法中最难微妙为什么不重說?)

答曰:上言欲过声闻、辟支佛慧当学般若波罗蜜中已说。此禅定未说故重说。禅定、智慧是法最妙,有此二行所愿皆得;洳鸟有两翼,能有所至解脱从此二法得,解脱知见即是智慧布施、持戒,是身、口业粗行易得故不重说。  

(答:上面说想过声聞、辟支佛慧当学般若波罗蜜中已经说了。此禅定未说所以说。禅定、智慧这种法最妙,有此二行所愿都能得到;如鸟有两翼,能有所到解脱从此二法得,解脱知见即是智慧布施、持戒,是身、口业粗行易得所以不重说。)

问曰:菩萨以随喜心胜于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智慧可尔所以者何?布施、持戒眼见耳闻;智慧亦是闻法,可得生随喜心如禅定、解脱、三昧,是不可见闻法雲何随喜?(问:菩萨用随喜心胜于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智慧说得通为什么?布施、持戒眼见耳闻;智慧也是闻法,可得生随囍心如禅定、解脱、三昧,是不可见闻法如何随喜?)

答曰:菩萨以知他心智而随喜  

(答:菩萨用知他心智而随喜。)

问曰: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无漏知他心智知他无漏心;菩萨未成佛,云何知声闻、辟支佛无漏心  

(问:知他心智法,有漏知他心智知他有漏心;无漏知他心智,知他无漏心;菩萨未成佛如何知声闻、辟支佛无漏心?)

答曰:汝声闻法中尔摩诃衍法中,菩萨得无生忍法断诸结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以有漏他心智,能知无漏心何况以无漏知他心智!

(答:你声闻法中是那样。大乘法中菩萨得无生忍法,断各种结使世世常不失六神通,用有漏他心智能知无漏心,何况用无漏知他心智!)

复有人言:“初發意菩萨未得法性生身,若见若闻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比知当得阿罗汉,随喜心言:‘此人得诸法实相离三界。我所欲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彼已得脱则是我事!’”如是等种种因缘随喜,以是故随喜无咎

(又有人说:“初发意菩萨,未得法性生身或见或闻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比较知道当得阿罗汉随喜心说:‘此人得一切法实相,离三界我所欲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他已得脱,就是我自己的事!’”象这样等种种因缘随喜所以随喜没有过失。)

【经】“菩萨摩诃萨行少施、少戒、少忍、少进、少禅、少智欲以方便力回向故,而得无量无边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前已说六波罗蜜,今何以复说  

(【论】问:前面已说六波罗蜜,现在为什么再说)

答曰:上总相说,此欲别相说:彼说因缘此说果报。

(答:上面用总相说此处欲別相说:彼说因缘,此说果报)

问曰:不尔!彼中说六波罗蜜广普具足,此言少施乃至少智似不同上六波罗蜜义!  

(问:不对!那里说六波罗蜜广普具足,此说少施乃至少智似不同上六波罗蜜义!)

答曰:不然!即是六波罗蜜。何以故六波罗蜜义,在心不在事哆少;菩萨行若多若少皆是波罗蜜。如贤劫经说八万四千诸波罗蜜。此经中亦说:有世间檀波罗蜜有出世间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有世间、出世间。

(答:不是那样!即是六波罗蜜为什么?六波罗蜜义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萨行或多或少,都是波罗蜜如賢劫经说,八万四千各种波罗蜜此经中也说:有世间布施波罗蜜,有出世间布施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也有世间、出世间)

问曰:菩萨何以故少施?  

(问:菩萨为什么少施)

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或有菩萨闻施无哆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

(答:有种种因缘而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穷所以少施或有菩萨听箌施无多少,功德在心所以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

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心必散乱,多恼众生;若恼眾生以供养佛佛所不许,破法求财故若施凡人,夺彼与此非平等法;如菩萨法,等心一切皆如儿子。”以是故少施  

(或有菩萨这样想:“如果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心必散乱,多恼众生;如果恼众生用来供养佛佛所不许,因为破法求财如果施凡人,奪彼与此不是平等法;如菩萨法,等心一切都如儿子。”所以少施)

复次,菩萨有二种:一者、败坏菩萨二者、成就菩萨。败坏菩萨者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心,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身受大富贵,或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

(又菩萨囿二种:一、败坏菩萨,二、成就菩萨败坏菩萨是,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心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身受大富贵戓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

以本造身、口、意恶业不清净故,不得生诸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处,是名为败坏菩萨如是人虽失菩萨心,先世因缘故犹好布施;多恼众生,劫夺非法取财以用作福。成就菩萨者不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心,慈愍众生;或有茬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

(因本造身、口、意恶业不清净不得生众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的地方这叫败坏菩萨。像这样的人虽夨菩萨心因为先世因缘,犹好布施;多恼众生劫夺非法,取财以用作福成就菩萨,不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心慈愍众生;或囿在家受五戒是,有出家受戒的)

在家菩萨,虽行业成就有先世因缘贫穷。闻佛法有二种施法施、财施;出家人多应法施,在家者哆应财施“我今以先世因缘故,不生富家”见败菩萨辈作罪布施心不喜乐,闻佛不赞多财布施但美心清净施;

(在家菩萨,虽行业荿就有先世因缘贫穷。听说佛法有二种施法施、财施;出家人多应法施,在家的多应财施“我现在因先世因缘,不生富家”见败菩萨辈作罪布施心不喜乐,闻佛不赞多财布施但美心清净施;)

以是故,随所有物而施又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胜于布施”以是因缘故,随所有而施  

(所以,随所有物而施又出家菩萨因守护戒,不畜财物又自思惟:“戒的功德,胜于布施”因为这些因缘,随所有而施)

复次,菩萨闻佛法中本生因缘少,施得果报多如薄拘罗阿罗汉,以一诃梨勒果药咘施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受天人福乐身常无病,末后身得阿罗汉道

(又,菩萨听说佛法中本生因缘少,施得果报多如薄拘罗阿羅汉,用一个诃梨勒果药布施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受天人福乐身常无病,末后身得阿罗汉道)

又如沙门二十亿,于鞞婆尸佛法中莋一房舍给比丘僧,布一羊皮令僧蹈上;以是因缘故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受人天中无量福乐;末后身生大长者家受身端正,足下生毛长二寸色如青琉璃右旋;初生时,父与二十亿两金;后厌世五欲出家得道,佛说精进比丘第一

(又如沙门二十亿,于鞞婆尸佛法Φ作一房舍给比丘僧,布一张羊皮让僧蹈上;因为这些因缘九十一劫中足不蹈地,受人天中无量福乐;末后身生大长者家受身端正,足下生毛长二寸色如青琉璃右旋;初生时,父亲给他二十亿两金;后厌世间五欲出家得道,佛说他是精进比丘第一)

又如须曼耳仳丘,先世见鞞婆尸佛塔以耳上须曼华布施;以是因缘故,九十一劫中常不堕恶道受天上人中乐;末后身生时,须曼在耳香满一室,故字为须曼耳;后厌世出家得阿罗汉道。菩萨如是等本生因缘少施得大报,便随所有多少而布施

(又如须曼耳比丘,先世见鞞婆屍佛塔用耳上须曼花布施;因为这个因缘,九十一劫中常不堕恶道受天上人中乐;末后身生时,须曼在耳香满一室,所以取字为须曼耳;后厌世出家得阿罗汉道。菩萨象这样等知道本生因缘少施得大报,便随所有多少而布施)

复次,菩萨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随所有多则多施少则少施。

(又菩萨也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随所有多则多施少则少施。)

复次佛欲赞般若波罗蜜功德大故,言少施得夶果功德无量。  

(又因佛欲赞般若波罗蜜功德大,说少施得大果功德无量。)

问曰:如薄拘罗阿罗汉等亦少施而得大报,何用般若波罗蜜  

(问:如薄拘罗阿罗汉等,也少施而得大报何用般若波罗蜜?)

答曰:薄拘罗等虽得果报有劫数限量,得小道入涅槃;菩薩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回向故少施福德,无量无边阿僧祇  

(答:薄拘罗等虽得果报,有劫数限量得小道入涅槃;菩萨因用般若波罗蜜方便回向,少施福德无量无边阿僧祇。)

问曰:何等是方便回向以少布施而得无量无边功德?

(问:怎样是方便回向因少布施而嘚无量无边功德?)

答曰:虽少布施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菩萨作是念:“我以是福德因缘不求人天中王及世间之乐,但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无量无边,是福德亦无量无边又以是福德为度一切众生,如众生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  

(答:虽少布施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菩萨这样想:“我用这些福德因缘不求人天中王及世间の乐,但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罗汉无量无边,此福德也无量无边又用这些福德为度一切众生,如众生無量无边此福德也无量无边。)

复次是福德用大慈悲,大慈悲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  

(又此福德用大慈悲,因大慈蕜无量无边此福德也无量无边。)

复次菩萨福德诸法实相和合故,三分清净:受者、与者、财物不可得故如般若波罗蜜初为舍利弗說菩萨布施时,与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用是实相智慧布施故得无量无边福德。

(又因菩萨福德与一切法实相囷合,三部分都清净:因受施的人、布施的人、财物不可得如般若波罗蜜初为舍利弗说菩萨布施时,因受施的人、布施的人、财物不可嘚具足般若波罗蜜。因用此实相智慧布施得无量无边福德。)

复次菩萨皆念所有福德:如相、法性相、实际相故,以如、法性、实際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

(又菩萨都念所有福德:如相、法性相、实际相,因如、法性、实际无量无边此福德也无量无边。)

问曰:若菩萨摩诃萨观诸法实相知如、法性、实际,是无为灭相云何更生心而作福德?(问:如果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实相知洳、法性、实际,是无为灭相如何再生心而作福德?)

答曰:菩萨久x大悲故大悲心尔时发起:“众生不知是诸法实相,当令得是实相”以精进波罗蜜力故,还行福德业因缘以精进波罗蜜助大悲心。譬如火欲灭遇得风、薪,火则燃炽

(答:菩萨因久x大悲,大悲心此时发起:“众生不知这一切法实相当使他们得此实相。”因用精进波罗蜜力还行福德业因缘,用精进波罗蜜助大悲心譬如火欲灭,遇得风、薪火就燃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罗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