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脑这样升级一下可以玩游戏电脑升级步骤吗?

前言:在上一期的结尾,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坑,聊完了笔记本,当然得聊聊台式机。攒机有很多攒法,有追求光污染的,有追求极致小机箱的,还有追求绝对静音。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攒机最根本,也是最直观的部分:性能。和笔记本那期一样,这篇文章并不会给出详细的装机单,主要内容是我们在装机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和问题。

我们就不骗自己了,买台式机就是用来打游戏的。

在下定决心,要动手自己攒一台PC之前,我们得先想清楚,到底要用这台PC玩什么样的游戏。我按照我自己的游戏经历与实际体验,按照不同分辨率和帧数需要的性能从低到高的顺序(画质默认为高),将常见的PC游戏分了一下类:

注:为方便读者对自己的游戏PC进行整体估价,每一个?代表了RMB¥2000,仅包含主机,不包括外设显示器

你可能对游戏帧数没有那么敏感,只要稳定不掉帧就行;你也可能眼球已经进化,无法再忍受60FPS以下的帧数,觉得那就是一种折磨,没有60FPS的游戏那根本不叫游戏。不管怎样,一台游戏PC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绝对性能,有了充沛的马力,你想怎么玩都可以。

要是你并不知道自己以后会玩什么样的游戏,很简单:????????????

“Intel i7天下第一,我不管我就要!”

”啥玩意儿?你花了七、八千的电脑买了个AMD?“

”你这电脑是i7的不,不是?垃圾。“

”给我配台电脑呗,4000多,要i7的啊。“

”你还买AMD啊?不是i3秒全家吗?”

Intel市场部门实在是太出色了,从当年的“等灯等灯”到简单易懂的i3、i5、i7品牌划分,i7就是牛逼的观念已经广为人知。不管是谁,只要涉及到买电脑,笔记本的时候,都会来上一句:这电脑是i7的不?

我们先来聊聊Intel Core i7系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线。

i7猛不猛?猛地一比。i7要不要上?要分情况。

在2006年Intel的高主频策略彻底破产后,痛定思痛的Intel推出了全新的子品牌”Intel Core“。以Intel Core Solo/Duo作为自己全新的主打产品系列,原有的高端Pentium “奔腾”系列下放到中端产品线。Intel Core系列的具体产品以字母加数字的形式进行命名,如Intel Core Duo E5300。这种命名法则让消费者十分的困惑,无法直观判断产品的具体性能档次,所以2008年Intel在Intel Core的基础上,将Solo/Duo的后缀去除,以i3、i5、i7作为替代,形成了现有Intel消费级产品线的命名模式。(今年加入了i9,本质上其实还是i7,Intel改名部搞的鬼。)

  • i3入门级别,双核心处理器

  • i5中端主力,以走量为主,四核心处理器,移动端为双核心

  • i7高端旗舰,彰显了Intel的技术实力,独占超线程技术,四核心八线程

简单易懂的三档划分,也让搭载Intel处理器的电脑厂商更加方便推广宣传自己的产品。加上那印刷精美的Intel Core i7标识贴纸,彷佛贴上了这个贴纸的电脑性能立马提升50%!

性能确实立马飙升,但额外的CPU性能对我们用PC玩游戏真的有非常大的帮助吗?

在2018年的今天,答案是否定的。

常见的主流3A游戏对于CPU性能的优化一般处于双核的水平,四、六核优化现在也逐渐多了起来。PC游戏对于多核心、多线程的利用率一直不太高,更加注重的都是CPU核心频率与单核性能。我们以Intel最新的八代处理器为例子,来具体看一看它们的核心频率

这三款CPU应该是目前主流攒机时人气最高的选择,最高的8700K和最低的8400最高频率相差0.7Ghz,差价达到了1300元人民币,考虑到i7 8700K可以超频以及额外的超线程技术,这个差价还是可以令人接受的。但这并不是所有的差价,选择8700K和8600K的用户99%都会进行超频,那么主板的选择必然就是Z370芯片组的高端Intel主板(799 - 3499元),与8400一般搭配的中端B360芯片组主板(499 - 1299元)的差价根据具体选择的不同,可以达到300 - 2200元,那么整体的价格差距就来到了1600 - 3500元。

这多出来的0.7Ghz主频与额外的线程数,对于游戏性能的提升有多少呢,我援引了对Intel八代处理器的测评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8700K的最高帧数和8400的差距为-1,最低帧数为-8帧,是不是搞错了?我又看了所列出的其他游戏,结果发现8400在游戏性能上对8700K居然还有一点点的优势?Intel你这是在弄啥咧?当然,这个测试里面的样本是不足的。我在仔细研究了众多其他评测机构的测试后发现,8700K与8600K的主频优势在《CS:GO》等游戏里是得到了体现的,而且幅度还不小,但是那种情况下,i5 8400的帧数也已经超过了200FPS,没有太大的意义。分辨率越低,CPU性能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当分辨率到了2K,甚至是4K的时候,CPU性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显卡性能更重要。

其实锅并不在Intel,大部分3A游戏对于CPU多线程优化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而更高的主频在超过一定的数值之后,对于游戏帧数的提升并没有多大意义。如果你在游戏时,帧数达到了100以上的FPS,而你的显示设备只有60Hz的刷新率,超过60FPS帧数唯一的意义就是让游戏画面更加稳定,以减少游戏帧数突然暴跌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过于高的帧数只是一种性能浪费,你应该考虑更换分辨率更高的显示器或者刷新率更高的电竞显示器。

最近几年单核性能的提升十分有限,Intel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注重于制程和核心频率的提升,在2017年AMD的Ryzen系列CPU发售之后,感受到了久违竞争压力的Intel才将Intel Core品牌下三个系列的规格大幅提升。而且游戏性能的瓶颈,90%以上都在于显卡。如果你是纯粹为了玩游戏而攒机,选择i5

i7 8700K相对于i5 8400不会为你的游戏体验带来很大的提升,反而会对你的钱包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不代表i7 8700(K)没有任何意义,更多的核心与线程数对于强CPU性能需求的软件有很大的用处,比如渲染视频之类的,8700(K)优势非常明显,如果你想要一台全能PC,Intel Core i7是你的绝对首选,吗?

我们把目光从图表的顶端往下挪一挪,会看到Ryzen 7 2700X与Ryzen 5 2600,性能表现一样出众,面对i7 8700K丝毫不落下风,大部分游戏由于主频的关系,可能比i7 8700K低5 - 15FPS(在帧数超过60FPS的情况下)。但是Ryzen系列开放超频与更多的核心数量以及更低的价格对于性能党来说是非常大的诱惑,只需要比8600K多一点点的钱就能买到八核心十六线程的处理器,性能比i7 8700K还强!更别说B350/B450级别的主板就支持CPU超频操作,整体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样的,对于分辨率超过2K,甚至是4K的游戏,高主频为Intel处理器带来的优势会急剧缩小,有时候甚至就比AMD平台的处理器高个位数的帧数。

我不推荐第一次攒机的朋友直接购买AMD平台,在使用了一年多AMD Ryzen 7 1700之后,我确实发现了一些比较恼人的问题,有些并不是来源于CPU本身,而是配套的主板。还是稳妥一点,Intel平台是更适合新入门朋友的选择。

在很多实体门店,如果你指名要求使用Intel Core i7处理器,而又不是很了解攒机这一块,那么很有可能你得到的是一块Intel Core i7 7700(k)处理器,再黑心一点的,甚至有可能是i7 4790,而这些处理器综合性能表现甚至是不如Intel Core i5 8400的,需要特别注意。

CPU的选择总结如下:

  1. 追求游戏性能最大化,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i5 8400就足够了,如果愿意尝试AMD,那么Ryzen 2600X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2. i7 8700K不是一无是处,预算充裕可以一步到位,如果有其他的用途也可以上,但如果纯粹就是为了玩游戏,多出来的钱选择更好的显示器、外设甚至是人体工学电脑椅带来的体验会更好

  3. 想要追求更高的性价比,那么AMD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显卡是基础,显示器同样重要

很多人在评价一款显卡性能的时候,都是以游戏具体的画质为参考标准,比如这个游戏能不能开全高特效。不同于主机在输出游戏画面时固定的分辨率,PC游戏可以自行调节各种画质与分辨率选项。画质选项的高低固然对游戏性能的影响很大,但是分辨率同样不容忽视。

在很多人攒机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台素质优秀的显示器所能带来的体验。我在电竞显示器兴起之前,见过很多人花了一万多元装了一台PC,CPU、显卡都是旗舰,然后显示器随便选了个899的AOC,这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要知道,我们玩游戏是需要看到由CPU、显卡运算后输出的游戏画面的,对于画面的显示设备是不可以太过于马虎的,在你花了大价钱购买了高端显卡,将画质选项拉到最高,但是显示器不给力,呈现的画面十分糟糕,这可不是什么好的游戏体验。

在确定整机配置的时候,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用什么CPU、显卡,还要考虑你主要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分辨率来进行游戏,这是比“某某游戏特效全开要什么显卡”更实际的选购思路。有了具体的分辨率作为指导,再去看实际的游戏在不同分辨率、不同显卡下的性能表现,可以更好的帮助你选择具体的零部件。

我以目前主流的10系显卡为例:

  • 2K分辨率144Hz刷新率的电竞游戏,GTX 1070和GTX 1080都可以胜任,1070可能需要牺牲一点画质

  • 4K分辨率你愿意以中低特效运行,那么GTX 1080可以勉强跑出45 - 60FPS的帧数,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GTX 1080ti也不能保证在4K分辨率下全特效全程60FPS进行游戏

对于显示器的选择,面板类型非常关键,我非常简略的将两大面板类型的优缺点做了总结:

对于主机游戏和PC游戏兼顾的玩家来说,我更推荐IPS面板的显示器,因为更好的色彩表现可以让很多独占游戏的画面更上一层楼。而针对PC射击游戏,高刷新率的TN面板显示器,只要1000多元就可以买到,追求一点效果的,高端TN面板的显示器大概在3000元左右。如果想要IPS的好色彩,还要高刷新率和响应速度,有没有这样的产品呢?

有钱当然可以为所欲为,27英寸高刷新率IPS显示器里有”四大金刚“之称的四款产品:

这四款显示器所选用的面板都是同一型号,所以主要参数也完全相同:

  • 165Hz超高刷新率(需要超频实现)

  • 4ms响应速度、高素质IPS屏幕

以上四款就是27英寸2K游戏显示器的顶级产品了,不仅屏幕素质出色,各项实用技术也应有尽有。作为旗舰级的产品,价格自然也是不会低,最便宜的XB271HU在京东售价为4299元人民币,而最高贵的”败家之眼“PG279Q的售价更是高达5299元人民币。

你在装机的过程中,显卡选择了1080ti,显示器是一个24英寸1080P、60Hz的显示器,那么你的显卡会有巨大的性能浪费,可能你在实际游戏中,可以跑出100多,甚至200多FPS的游戏帧数,这些额外的帧数没有任何意义,有时候过高的游戏帧数还会引起画面撕裂。

不同的显示器分辨率所需要的显卡性能等级完全不一样,你想升级显卡,又不换显示器,那么就没有必要买旗舰级显卡。反之,如果你选择的是2K、甚至是4K的显示器,那么1060级别的显卡是肯定不够的,在有限的预算里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显卡与实际输出的效果相匹配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Nvidia在科隆游戏展发布了最新的”Turing“图灵架构显卡,Nvidia RTX 2080 / 2080 Ti,由于现在没有评测数据,所以并不好评价它们的实际游戏性能如何。官方宣传的数字现在不能信,因为评价的标准不一样,这一次老黄抛出了两个新的性能指标:

这俩都是用于评价光线追踪性能的参数,对于传统游戏性能没有任何参考意义,但是发布会上公布的价格非常有意思:

早在发布会开始之前,国内的预售价格已经流出了:

按照这个价格走势,其他一线非公版的2080 / 2080 Ti的价格都会在7000 / 9999元附近,甚至更高,而GTX 1080 Ti乞丐版的价格已经下探到了5000元出头,GTX 1080更是只有3000出头了,对于要不要等20系上市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 你想体验一下最新最眩酷的实时光线追踪渲染技术,你没有选择

  2. 你就是想玩游戏,不关心用不用光线追踪,那么你完全没必要多花一倍的钱来买20系显卡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部分游戏厂商,尤其是3A游戏厂商不可能推出只支持光线追踪的游戏,所以我们手头上现有的游戏显卡还能接着用下去,兼容性的问题不用担心。从目前Nvidia放出的Demo来看,光线追踪的效果确实十分的惊艳,但这仅仅是Demo而已,实际的游戏性能表现如何还并不知道。根据发布会上的GPU核心图与参数来看,CUDA核心这一部分的提升并不明显,对于实际的传统游戏渲染性能,20系显卡可能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强。那么我们现在最优策略就是等双十一的时候,10系显卡清仓处理的那一波,届时有可能1080

参照我上面列出的按照显示器分辨率来选显卡的原则,如果你的显示器是1080P分辨率,那么GTX 1080的性能足以再支撑2年的游戏,2K分辨率的显示器,也完全可以用到2019年结束。就算你是GTX 1060,那么降低一点画质起码还能再用一年。到那时,第二代RTX显卡也即将上市,不管是支持光线追踪的游戏数量,还是优化程度应该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对于游戏PC来说,显卡就是最重要的配件,在保持其它部件性能不成为瓶颈的情况下,应该将预算尽可能的向显卡倾斜,以我实际的使用来说,大部分游戏画质选项,最高一档和次一档的选项,肉眼可以见到的区别其实不多,尤其是当你投入进去之后,你不会在意那么细节的部分。但是帧数部分还是有些差距的,有可能你次一档就能跑60FPS,最高就只能40 - 50FPS了,这个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选择显卡时,以次顶级特效为目标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显卡的选择,请务必与显示器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性能,不会造成预算的浪费。

主板到底需不需要买高端

这一部分仅代表我个人看法,以下观点都是在以游戏性能绝对优先的前提下产生的,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攒机的时候,有很多朋友会选择一款1000多元的CPU,配上一块1000元左右的主板,他们大部分的说法都是:

  • 供电好,稳定,主板非常重要,如果主板不好可能会影响性能发挥
  • 必须买高端主板,中低端那都是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boom了
  • 都花了这么多钱了,还在乎那一点?

除开最后一点,如果在十多年前,DIY市场刚兴起的时候,这些说法都是非常正确的,必须赞同。那个年代各部件之间还有兼容性问题,板卡厂商也还没有太多的设计制造经验,所以买高端一点的主板会更有保障。但现在PC的DIY市场已经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了,不仅有众多的厂商每年都推出非常多的新品,产品细分程度也非常高了,就连华硕的ROG旗舰系列都分了好几个子系列。

不可否认,四五线品牌的用料做工确实比较难堪,但是选择一、二线品牌的主流产品线,价格不会高太多,但是带来的品质却完全不一样,主流的产品特性一个不缺,基本的供电模块虽然说不上豪华,但是绝对不会成为性能瓶颈。这一价位的产品是厂商的销量大户,出厂的品质也必须有保障,不然卖了这么多,返厂率高的话,那数量就可比高端产品多多了。

高端主板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为了超频。不管是极致的用料,还是硕大的散热鳍片装甲,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CPU核心频率。超频需要提高电压,让CPU稳定工作在更高的核心频率,但更高的核心频率对游戏表现有帮助吗?至少对于八代Intel处理器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显卡性能不足的情况下。

主板不能太烂,这是肯定的,但主板并不是决定一台电脑性能的关键部件,它的职责在于为元器件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工作环境,仅此而已。只要选择的是主流厂商的主流产品,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你不需要超频,甚至主板都不支持超频,那么冗余的供电模块存在的意义何在?如果你追求的是更好的超频体验,那么高端产品的很多特性是值得买单的。

纯粹就是运行游戏,还是那句话,省下来的钱升级显卡更合适。

电源、机箱、内存、SSD

很多人对于电源的品质十分的关注,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红星炸弹”的烈士们都在墙上挂着呢。

我对于电源选择的原则是:够用就好,冗余可以适当,但不用强求。

10系显卡与主流CPU的功耗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尤其是显卡。比起7系和9系,10系的电源功耗可以说是非常低:

而主流CPU一般为65 - 125W,就算你的配置是超频5.0Ghz的i7 8700K + 1080 Ti显卡,整机满载的功耗也不会超过450W,大部分情况下,玩游戏时的整机功耗不会超过300W。从电源的选择上来说,550W的电源可以带动一切单显卡配置的PC,不会有任何问题。

比起追求更大的功率,80 Plus认证是更加值得的投入,80 Plus金牌不仅仅代表着电源转换效率的提升,更是内部做工用料的保证,550W电源从299元到799元的都有,我推荐的是中间价位499元的众多80 Plus金牌认证的全模组电源,这一价位的电源品质有保障,价格有比较合适,有一定的性价比。

如果是需要多卡交火的用户,那么就请毫不犹豫的选择750W以上的电源,EVGA的大容量电源性价比十分的高,基本做到了1元1W的水准。

有的说法表示,电源处于最大功率值一半的负载时,转换效率最高最好,我觉得吧,这点效率是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是为了以后升级组多卡交火,电源买大一点可以理解,如果单纯的是为了这个,真没有必要。

这个其实还是看个人,有人看重外观,有人看重散热,有人看重大小或者静音。对于没什么具体要求的朋友来说,选择最大众的产品是最稳妥的,比如各家300 - 400元价位的ATX中塔式机箱。这些产品没有太多的特点,也没有很大的缺陷。

该有的风道都有,也没有反人类的设计,安装上来说都比较轻松,不会成为散热的瓶颈。

这一价位的机箱一般都会标配侧透面板,有的是钢化玻璃,有的是亚克力面板,对于不知道怎么选的朋友,我直接推荐购买追风者416P钢化玻璃版就行了,这个价位里除了颜值没有别的可挑剔的地方了,不要光污染的还有全黑静音版。

特殊造型或者规格的机箱,如ITX,在购买之前请一定要仔细查阅各种评测,尤其是散热的性能表现,不然到时候出现因为过热降频就得不偿失了。

内存条如果是京东买基本没啥问题,如果是从淘宝买,尤其是买“裸条”(没有散热盔甲,光秃秃的那种),需要特别注意国内山寨厂商组装的假冒内存条,这种内存条插上主板可能可以识别并使用,但是不知道能用多久,怎么分辨是不是假冒内存条,我也不知道,还是尽可能购买正规品牌的正规内存条。

单条8G对于Intel平台来说,性能影响不算特别大,如果是AMD Ryzen平台,请尽可能的使用双通道内存,并且内存频率越高越好。个人推荐:芝奇、威刚、海盗船。

内存其实没什么好聊的,选个自己喜欢的样子买,或者买便宜的就行,无非就是单双通道的区别。有(P)些(U)游(B)戏(G)对内存频率敏感,有些就没什么区别。

至于C14、C16时序也好,是不是三星的颗粒也好,你不超频就没任何区别。

对于今年上市的新主板来说,M.2接口是标配了,NVMe固态硬盘的性能优势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价格并没有差太大。我推荐选购256GB的M.2接口,NVMe协议的固态硬盘,看起来是一块小小的PCB板。M.2只是接口的名字,SATA协议的固态硬盘可以做成普通2.5英寸的样子,也可以做成M.2接口的样子,我们在实际选购的时候,一定要确认要购买的M.2固态硬盘到底是什么协议的。

目前整体固态硬盘的价位在下滑,如果预算充足的朋友,可以购入一块国产的固态硬盘当作游戏仓库盘,比如最近很火的光威568元720GB的SATA固态硬盘,价格超低,用来装游戏是再适合不过了,就算掉盘或者数据损坏也无所谓,毕竟是游戏,可以重新再下载。

M.2规格的NVMe硬盘我推荐两类,一类是有正规保修的行货产品,一类是从各种渠道流出的OEM产品。

正规保修类的产品可以考虑:

  1. HP EX920系列(没错,惠普也有SSD卖!),可以重点考虑下512GB的型号,999元,性能爆表,5年换新

  2. 三星 970 EVO系列,虽然三星这个厂子喜欢搞事情,但是产品的品质没得挑

OEM类的固态硬盘可以考虑一下三星的PM981系列,性能比EX 920强一点,就是970 EVO的OEM版,没有官方保修,只有店铺保修,价格优势也不大,总的来说还是推荐HP那个。

说了这么多,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预算有限,没有办法所有配件全部都是选购旗舰的朋友们。

我很多次看见新入门的朋友们在网络上发贴,想请大家进来看一看配置单,配得怎么样,有没有被坑,能不能玩3A游戏。一点进去就发现,各种5000元的电脑配了一块过时两年的CPU和显卡,整机可能就值2000多块钱,被人宰了一多半的钱。

总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攒机是用来干什么,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配置侧重点。为了在预算内取得最好的性能表现,三元悖论的客观存在让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将钱花在刀刃上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攒机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成就感爆棚。从制定预算表,到选择配件,等待快递送达后,将包装盒摆在一起拍一个全家福。自己动手将所有的零部件一点一点的拼成一台完整的PC,在点亮屏幕的那一瞬间,是非常开心的。就算你从来没有组装过电脑,从零开始,一个周末的时间足够让你完成所有的工作,网上有非常多手把手教人装机的视频教程,主板上需要插的部件就只有CPU、内存条和显卡,线缆的连接也有防呆设计,除非大力出奇迹,否则不会插错地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选择什么样的配件取决于自己,我只是提供了我自己的思路给大家作为参考。我们总是会被价格贵的东西所吸引,想要将它们收入囊中,但预算有限时,我们需要回到现实,着眼当下,希望大家都能攒出自己想要的电脑,我们下次再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游戏电脑升级步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