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嘎拉哈是什么意思多少钱

原标题:辽代契丹文青铜嘎拉哈的前世今生之二: 铭政治宣传口号于民俗游戏工具之上的智慧与创新

笔者在拙文《辽代契丹文青铜嘎拉哈的前世今生之一:从民俗玩具到国家金融工具的华丽转变》中,曾指出“辽契丹时,聪慧绝顶的契丹人不仅玩嘎拉哈,还曾把嘎拉哈这种民俗玩具,改造成金融工具和政治宣传工具。当然,这种嘎拉哈不是动物的距骨,而是用铜仿铸的动物距骨形状的铜嘎拉哈。”并告知“货币用嘎拉哈与政宣用嘎拉哈,用途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

政宣用嘎拉哈什么样呢?除可作政治宣传之外,它是干什么用的呢?从目前已发现的近三十枚铭刻有契丹文政治宣传口号的铜嘎拉哈看,大体有青铜鎏金和青铜不鎏金两种。青铜鎏金共发现四种不同文字的品种。它们分别是:“一统万年”(见图4、);“大辽万年”(见图5、);“清宁万年”(见图6、);“太康永寿”(见图7、)四种。此四种包浆、锈色、形制、材质、工艺一致的青铜鎏金嘎拉哈,都应铸造于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期间(年)。

青铜不鎏金嘎拉哈,共发现五种不同文字的品种。它们分别是:“天朝万岁”(见图1、);“千秋万年”(见图2、);“一统万年”(见图3、);“太康永寿”(见图8、);“八字功臣?”(见图9、)五种。其中“八字功臣?”的契丹文铭文,只认出“八、字?”两字,后两字实没认出,只好以常见词语填充,存疑待考。两种嘎拉哈,扣除文字重复两种,剩有不同文字的七种。这是目前已知的出土铭刻有契丹文嘎拉哈情况。

从目前已知出土的九种铭刻有契丹文的嘎拉哈材质、形制、工艺手法分析,它们至少应分别铸造于两至三个不同时期。其中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期间(年)铸造品种应最多。其最早的铸期应是辽太祖耶律阿宝机建国初期(907-926年),也就是说是辽太祖耶律阿宝机在建国初期,为宣传帝制,大力开展“化祖为神,化家为国”等造神运动时,发明并创新利用了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游戏工具,嘎拉哈的形状,作为宣传帝制信息的载体。辽太祖耶律阿宝机,应是铭刻契丹文,进行政治宣传的青铜嘎拉哈的发明人,创始人。这符合当时的历史状况,其与辽太祖大造特造政治宣传方孔钱的行为亦相符合。

政宣用嘎拉哈与货币用嘎拉哈,用途不一样,形状也大相径庭。政宣用嘎拉哈的形状除保留了嘎拉哈类似银锭的轮廓外,彻底抛除了动物嘎拉哈的距骨特征,成为一个只具类似银锭的嘎拉哈轮廓的小铜饼。铜饼面部中央,保留了一个银锭形凹槽,象征嘎拉哈的“坑儿”。铜饼背面中央为一凸起的奔马纹,向右前方做奔跑状。马纹,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前腿弓起,后腿蹬开,昂首、立耳、扬尾、大有行空天马的气势。非鎏金钱的马首马尾与鎏金钱区别较大,说明他们是不同的祖模铸造。非鎏金钱的祖模应早于鎏金钱的祖模。

政宣用嘎拉哈与货币用嘎拉哈的铸造应都是泥范铸造,先雕制印模,印制母范,铸嘎拉哈。货币用嘎拉哈一次成型其钱文为阳文。政宣用嘎拉哈是先铸出无字马纹嘎拉哈,然后加刻阴文契丹文字,或再鎏金。最早铸制的政宣用嘎拉哈铜质暗红,据分析应是原铜为主铸造。中后期铜质水红或青黄色。这应是三元青铜配比不同造成。政宣用嘎拉哈无穿孔,无嘎拉哈的“坑儿,包儿,针儿,鱼儿”四面,故它不可能做民俗游戏欻(读chuā)弹嘎拉哈的代用品,也不可能是做流通用钱币使用。

但考虑到铜在当时是一用仅次于金银的贵重金属,它们又被做成与金银锭相同的锭形,故很有可能也当作金银锭一样,称作“铜锭”在金银锭流行地区参与流通贸易,东北内蒙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量发现这种无契丹文马纹“铜锭”币,应就说明这一现象的可能存在。如果无契丹文马纹“铜锭”币,钱币性质得到确认,那铭刻契丹文马纹的“铜锭”币,就可能是契丹朝廷特铸的专用于祭祀、殉葬、赏赐的特用钱币。

从它们的重量大多在35-40克间状况分析,其重约辽代衡制“一两”,即相等于辽小平钱15-20文左右重量。这种马纹 “铜锭”币,价值如何?如按货币用嘎拉哈的“万、千、百”衡量,其相当于百文平钱到有可能。据东北地区一些老老年的传说讲,嘎拉哈是皇上的贡钱,因为收得都是牛马羊和粮食,皇上根本看不见,也不知是多少,谁家交没交,于是就用这东西顶替。上面写的是朝代和吉祥话。老人讲:过去一枚可以换2只羊,10个换一匹马,现在没有了。

从以上分析看,政宣用嘎拉哈应是契丹人发明的一种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是另一种国家铸行的具有传达“王信”功能的特用钱币。它巧妙地利用了无脚可以走遍天下,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钱币,创新性地把“皇权神授”等愚民思想,通过既是钱币又是民俗游戏工具的青铜嘎拉哈迅速地传达给天下百姓。这项创新,说明辽契丹族是当时思想最开放的民族,契丹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此等评价今天看来,确实是恰如其分。

本文源自:泉痴山人于京东

}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辽金青铜嘎拉哈,东北十大怪之一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

原标题:辽代契丹文青铜嘎拉哈的前世今生之一 从民俗玩具到国家金融工具的华丽转变

嘎拉哈是用动物距骨做成的玩具,在辽金墓葬中曾出土过水晶和玉做的嘎拉哈。据史书上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铸有铁嘎拉哈了,而后其他朝代陆续有铸铜嘎拉哈的。嘎拉哈最早是用来占卜的,还曾当过军事战术模拟演习工具,祭祀品,殉葬品,甚至在契丹时期铜嘎拉哈还曾作为特种货币流通使用过。但是嘎拉哈最终是作为一种竞技游戏用具,而被传承下来的。玩嘎拉哈,是东北内蒙地区不分民族,农闲时最喜好的一种游戏。每年秋收后到来年春耕前,村民们都会经常聚在一起玩这种游戏。

玩嘎拉哈,有两种玩法。一种叫作“欻(读chuā)”嘎拉哈,也称抓嘎拉哈。此种玩法是在炕上进行的,最常见的玩法是:首先要准备1个沙包(俗称“籽儿”)和4枚嘎拉哈。因每个嘎拉哈有4个面,各面有固定的称呼。有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真儿)”,背为“鬼儿(轮儿)”,俯者为“背儿(坑儿)”,仰者为“梢儿(肚儿)”。

规则是:参加者将沙包扔起的同时,要将散落的4枚嘎拉哈中处于同一面的几枚迅速抓起,并在沙包落下之前接住沙包。还有一种玩法是将沙包扔起,然后用手或者用其中的一个嘎拉哈去翻另外的几枚,仍然是在沙包落下前要接住,最后使其都处于同一面上,再将所有嘎拉哈抓起。欻嘎拉哈中难度最大的是抓四样,所谓四样即4个嘎拉哈中珍儿、鬼儿、背儿、梢儿各有一枚。因为4个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难在一起,在沙包抛起的一瞬间,要从不同位置上分别抓完4样嘎拉哈而又不准碰动其他嘎拉哈,难度相当大。

另一种玩法叫作“弹嘎拉哈”,亦称“打嘎拉哈”。此种玩法,《塞上杂记》有记载:“为此戏者,先记一骨为马儿,以二骨卜地分甲乙,珍先于鬼,背先于梢。甲以骨若干,对抛于地,珍、鬼、背、梢从其类以弹之,间有竖立者,愁必负其类之难得也。中则取者弹此而击,彼则前之所取,皆罚出不中。乙检余骨,复抛而弹,终计所得之多寡为胜负,马儿为人得去,倍数以续。”所谓弹嘎拉哈,就是用右手拇指、中指扣外去弹嘎拉哈,碰相同面形态的。如碰不到或碰不同形态的和碰两个以上的嘎拉哈,则为失利,轮为下个人弹。两个或几个人轮流往复,直到把所有的嘎拉哈赢尽,以赢多者为胜。

玩嘎拉哈,老少咸宜,男女皆可,不分贵贱,方便简捷,玩法无穷,妙趣横生。所以,他的生命力极强,契丹方国(部落联盟)时,即隋唐时,玩嘎拉哈应即已形成风气,整个契丹族存在期间(公元368-1248),玩嘎拉哈游戏始终伴随着他们的生活。契丹灭亡后融入的蒙古、女真及其它北方民族,包括北地汉族,都流行开了玩嘎拉哈,直至今天盛行不衰。

辽契丹时,聪慧绝顶的契丹人不仅玩嘎拉哈,还曾把嘎拉哈这种民俗玩具,改造成金融工具和政治宣传工具。当然,这种嘎拉哈不是动物的距骨,而是用铜仿铸的动物距骨形状的铜嘎拉哈。货币用嘎拉哈与政宣用嘎拉哈,用途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为便于集用阐述,本文只论述货币用嘎拉哈,下一篇青铜嘎拉哈的前世今生之二,将再专门论述政宣用嘎拉哈。

辽契丹货币用嘎拉哈,目前仅发现三种三枚。它们是:1999年黑龙江省克东县宝泉镇一农民,发现的铜铸“万贴泉货”嘎拉哈;2010年沈阳市收藏家邵华伟,在沈阳鲁园文化市场购得的铜质“丹贴一百”嘎拉哈;2011年哈尔滨收藏家冯爱军,在巿古玩市场购得的铜质“丹贴直千”嘎拉哈。笔者自2006年12月至2011年1月,曾先后撰文四篇,对这种铜铸“贴”字嘎拉哈的性质、用途,进行了较深入的考述。指出这种被铸成与银铤类似的羊距骨形的铜铸铭刻“贴”字的嘎拉哈,应是契丹族边疆地区流通的一种货币,或是具有货币职能的代币凭证。

从发现的三种铜铸“贴”字嘎拉哈看,它们具备古代钱币的全部特征,即有钱名,“丹贴”;有币值单位,“贴”;有货币面值,“万、千、一百”;有代表兑换货币名称,“泉货”。钱上标有发行单位,“丹(契丹人对自己民族和国家“契丹”的简称)”。上述特征,说明铜铸“贴”字嘎拉哈,确是具有法律意义的钱币,是完全可以用于流通的货币。但是根据其面值“万、千、百”不同,形制大小轻重却很相近分析,它们又应该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钱币,而是一种代币凭证。它们应是辽太祖“贴”字“巡宝钱”,亦称“巡贴钱”的前身或滥觞。

从“贴”字嘎拉哈的钱文看,它们应是“契汉参用”,“万贴泉货”中的“泉”字,“丹贴一百”中的“一”字,是典型的契丹文字,但应该不是辽契丹神册五年后的契丹大小字,而应该是唐五代人对契丹增损汉字偏旁部首笔画而创造的文字名称“胡书”。根据钱文“胡书”,“贴”字嘎拉哈钱与辽太祖“贴”字“巡宝钱”的关系,以及“贴”嘎拉哈代表兑换货币的名称“泉货”,三点证据分析,“贴”字嘎拉哈钱,应与遥辇汗国耶澜可汗屈戍铸造的“通行泉货”方孔圆钱同时代铸造。

“贴”字嘎拉哈钱与“通行泉货”钱,应是契丹统治者对不同经济类型地区所采用的不同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形式。“通行泉货”铜钱,这种低值钱用于农业为主地区,因为农作物单位价值过低,不适于大面值货币。而大面值的“贴”字嘎拉哈钱,在牧渔地区使用,正适合单位畜渔产品高价值不易分割的特点。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形式,应是“一国两制”政治制度在经济领域里的反映和实践。事实也证明,遥辇汗国中后期,已经在政治经济领域实行了“一国两制。”

这里,我要再一次强调,“贴”字嘎拉哈钱的“贴”字不是“钱”的意思。它仅是币值单位而已。“贴”的本义是:“以物为质也”,具有官方赋予的以物为质的交换价值,即兑换实物货币的法定价值。所以“贴”字嘎拉哈钱的“贴”是指凭证,而不是指货币的“钱”。我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曾反复解释“贴”字的意思,可始终有人仍把它当“钱”字说,实在让人不解。

“贴”字嘎拉哈钱,形制特点是有字这面呈平面状,貌似银锭,背面仿嘎拉哈“肚儿(梢儿)”,十分逼真。中心有圆孔,方便穿绳系带。货币用嘎拉哈外形与宣教用嘎拉哈有明显区别,一眼即可辨别。“贴”字嘎拉哈钱与辽太祖的“巡宝钱(巡贴钱)”,有渊源但性质并不完全一样。“贴”字嘎拉哈钱是遥辇可汗对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实行的不同的一种货币制度和货币形式。辽太祖的“巡宝钱(巡贴钱)”则是耶律阿宝机为取代遥辇氏统治,刁买人心的经济举措。

阿宝机利用“代天巡狩”的机会巡访时,对忠诚之士用“巡宝钱(巡贴钱)”给予鼓励赏赐;对疑虑畏惧者用“巡宝钱(巡贴钱)”给以温暖感化;对困难危急者用“巡宝钱(巡贴钱)”真心给予关怀体贴;对敌对反抗者用“巡宝钱(巡贴钱)”收买安抚。缺钱者,这“巡宝钱”就是真金白银;缺粮者,这 “巡宝钱”就是稻谷粮草;缺医少药者,这“巡宝钱”就是名医良药。阿宝机就是通过这个“巡”字,把各部落间恩怨化解,把加入契丹大家庭的新成员纳归麾下,使汗国人心朝向了阿宝机。一个“巡”字,在阿宝机迈向天皇帝宝座之时,做出的重要贡献,胜过百万雄兵。一套“巡宝钱”的使用,为阿宝机建立强盛的契丹帝国,铺筑了坚实平坦的大道。

一个普通的民俗玩具,在契丹统治者的精心打扮下,一个华丽转身,蜕变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金融工具,事实说明契丹民族的确是一个胸怀博大,能充分包容、吸纳各种先进文化的民族。其货币文化,是当时中华大地上最先进的货币文化。契丹人把钱币的所有功能,无论是政治的、教化的、经济的功能都做到了极致,为后世(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更先进的货币文化的出现、完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本文源自:泉痴山人于京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嘎拉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