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扑克牌手法基本功从一到十三排好,默选一个点数,从加一点数到二十一,就是默选的那张牌,怎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每日白银

从农家小院到亚运会冠军领奖台

记平凡家庭里走出的草根英雄,22岁的亚运会冠军张娅儒

刘文清 靖远县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一周以来,甘肃省靖远县北滩镇中滩村寸草渠社22岁的农家女孩张娅儒,在雅加达举行的第十八届亚运会上,喜获女子BMX小轮车项目冠军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像一剂兴奋剂鼓舞着海内外的靖远人。

她以新科亚运冠军的身份,成为了新晋网红,她的直播间有1300多粉丝同时在线,靖远网红尕三子与她在直播间活动,有人甚至在微信群里提出让张娅儒代言靖远红枸杞,家乡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喜悦。

张娅儒的成功,带动了这个农村家庭的所有成员,一步步改变命运。在张娅儒刚开始享受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补助时,她就开始资助哥哥读书,直至他大学毕业去新疆任教。

张娅儒在兰州购买了商品房,在省城有了自己的窝。2016年全运会后,短期休假的空档,张娅儒为爸爸妈妈订了机票,带着爸爸妈妈在北京旅游了好几天,圆了爸爸妈妈想看天安门和长城的梦想。

她才22岁,许多更加美好的未来等着她去创造,就像她在村口面对着乡亲们所说的,首先得继续搞好训练,在接下来的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爸爸张正科:得知女儿获得亚运会冠军时正在犁地

在广为传播的一个乡亲们拉着横幅,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张娅儒载誉归来的用手机拍摄的视频里,人群中有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闪烁着圆圆的小眼睛,拿着老土的智能手机不停的替乡亲们和女儿拍照,这个似乎没有进入冠军爸爸角色的朴实的中年人叫张正科。

张正科告诉记者,8月25日清晨,中滩村天气稍微有点阴,他早起去犁地,尽管知道女儿当天正在雅加达参加亚运会,但是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平静的去干自己的农活了。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到,也没期望女儿能获得冠军。此前,他从不在女儿面前谈关于冠军和比赛名次的话题,怕给女儿带来压力。

张正科告诉记者,他有姊妹11人,7男4女,他排行中间。就在他和妻子要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张娅儒的奶奶去世了,而张娅儒的姥爷去世也比较早。爸爸妈妈忙于生计,常常抽不出时间去照管张娅儒和哥哥,渐渐地,“熊孩子”张娅儒在与小伙伴们一起生活的时候,培养起了胆子大、独立、能吃苦、坚毅的性格。这正是小轮车项目运动员所需要的性格品质。

张正科告诉记者,他早年在煤矿做下井工人,损害健康的同时,随时有生命危险,他曾亲眼目睹一起工作的工友,在事故现场离开人世。直至张娅儒进入省体校学习的那几年,他依然在煤矿坚持下井,那时靖远县北部几乡的经济类作物尚未成气候,农民家庭没有其他来钱路子,供孩子念书,盖房子的钱几乎都是来自小煤窑的辛苦钱。

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张正科,是一个埋头实干的人,网友看到的那一院房子,是他在煤矿一个人打工挣来的,二十年前造价28000元,在那个时代相当于在县城里买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楼房。

特殊的经历,历练出坚毅的性格,在张娅儒记忆里,不管自己遇到多大的困难,父亲总是毫不迟疑的鼓励她“咬住牙,挺一挺,为了生活的出路,为了关心爱护她的人们,也为了国家和地方的体育事业发展,决不能放弃,胜利就在前方!”

妈妈王生莲:常常不敢看女儿的比赛视频直播,因为比女儿还要担心成败

8月25日上午,天气阴转小雨,靖远县北滩镇中滩村寸草渠社,45岁的村民王生莲,在家焦急的看着手机,直到断网。

上午12:40的时候,王生莲收到正在雅加达参加第十八届亚运会女子BMX小轮车项目的女儿的一条微信“第一”,接着又收到女儿的第二条微信“待会聊”。

不一会,王生莲又收到女儿队友彭娜的微信,得知女儿获得了第18届亚运会女子BMX小轮车项目冠军。顿时,喜悦的泪水盈满了这位西北农村妇女的眼眶,突然而降的喜讯,让她无所适存!

接下来的几天里,通过手机屏幕上不断弹出的信息,中滩村以及外面的人们开始逐步了解张娅儒以及她的不平凡的经历。

作为新科冠军妈妈,王生莲已经接连好几天没有在凌晨3点前睡过觉了,忙于接待各方来看望张娅儒的市县乡领导、乡民及亲戚们。

接受采访时,已经是当晚10点过了,还没有忙完的王生莲,在记者再三要求下,在她家院子靠东的厨房饭桌旁,与记者聊了半个小时。

采访前,看见记者拿着相机要拍照,王生莲说要洗洗脸,梳梳头。在王生莲忙碌的瞬间,记者低头在饭桌上铺着的透明塑料布下面,发现了一排整齐排列着的张娅儒参加各种比赛和训练的照片,以及王生莲与十来个广场舞大妈的各种合影。

从相片中人物的站位看,似乎王生莲还是那个团队的领舞或者组织者。无疑,这是一个注重细节,热爱生活,敢于追求能够独当一面的农村女性。

王生莲说她只念过两年书,而且很大年纪才开始上学,只因为小时候家里太穷。她与张娅儒爸爸结婚时,只有20岁,婚后共同拉扯孩子的岁月里,她在家种着30多亩水地,守着家照顾着孩子。丈夫张正科则常年在煤矿下井,为家庭赚外快,盖房子,交水费,买化肥,为孩子挣学费。

没有文化,没有选择命运的机会,繁重的农活,让王生莲无时不刻不想着去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农闲时,自己没能力给孩子们辅导,农忙时,孩子们放下书包就要下地干活,一直以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总是表现一般。省体校向张娅儒伸出橄榄枝的时候,突然显现的曙光,着实让她们一家兴奋了。

学习成绩一般,走体育训练之路,未尝不是一种出路,再说,在张正科和王生莲看来,任何一种出路都要比挖煤和种地强。于是张娅儒在爸爸妈妈和舅舅的护送下进入了甘肃省体校学习。第一次送张娅儒到省体校,临离开时,看着才15岁的孩子,坐在教室里上文化课,也不回头看看即将离开的亲人,王生莲的眼里瞬间涌出了泪水。

张娅儒训练小轮车的这几年,每次打完比赛,王生莲都把比赛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支持女儿。女儿每次回家,王生莲都会给女儿做很多好吃的。她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女儿身上,她期望女儿能够再接再厉,在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张娅儒:受伤做完手术,想退缩时,教练“踩”了我一脚!

刚进入省体校,张娅儒练的是柔道,只练了一年,就成为甘肃省排名第一的选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做医生的亲戚帮助下,进入省体校一年半的张娅儒被从甘肃省体校柔道队推荐到甘肃省自行车训练管理中心转型训练小轮车项目。

进入自行车训练管理中心后, 甘肃队总教练兼中国小轮车竞速国家队总教练张烨成为张娅儒的新教练,这位来自甘肃平凉的中年人,是小轮车项目国内最顶尖的教练,严厉是他的执教风格之一。

为了做好自我保护,张烨要求运动员们,任何离开视线之外的水或者饮料都不能喝。他会在规定的时间,把运动员的手机收走,不让运动员们把大量的时间耗在看手机上,这也是为了切断运动员们与外界的联系,让他们集中精力搞好训练。他还指导运动员们按比赛和训练需要,科学节制饮食。

2016年,全国青运会前夕,当年甘肃队该项目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张娅儒身上,指望她拿冠军。可是不巧,在备战青运会的训练中,张娅儒摔断了锁骨。手术后第七天的时候,张烨就逼着张娅儒开始训练,张娅儒觉得委屈,哭闹着要放弃训练回家。在这个节骨眼上,张烨“踩了”张娅儒一脚。第二天,也就是术后第八天,张娅儒憋着一口气要开始训练,张烨却说不着急,其实他也担心张娅儒的病情。张娅儒说,主教练张烨就是人生中不断推着她前进的那个人。

小轮车比赛时间很短,总共38-40秒,比赛过程中,要求运动员从起步到过程,每一秒都要保持警觉和敏锐,因此在训练时,经常要刻意训练运动员出发的反应敏锐性。这种训练很艰苦,很高密度,运动员们一旦投入正规训练,平时很少回家,进入自行车专业队后,张娅儒便从来没有回家过过年,总是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偶尔去看望她,也没能与她一起住过一晚。

谈起这些年自己的变化,张娅儒说,从2011年离开家乡,不断地在国内外四处奔走,参加各种比赛和训练,这些历练使得她已经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小姑娘变成了一个胸怀理想和使命感的大姑娘了。

采访的最后,张娅儒对记者说,家乡人民对她的支持令她特别感动。小轮车运动员的黄金年龄在24、25岁之间,接下来,她会珍惜时间,好好训练,在接下来的国际国内比赛中,尽量赛出更好地成绩,回报关心和支持她的人们,报效国家。

亚运冠军张娅儒:初中体育老师引领我走上体育之路!

8月25日,靖远县北滩镇中滩村寸草渠社的22岁农家女孩,一鸣惊人,获得雅加达亚运会女子BMX小轮车项目冠军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成为靖远人最热门的话题,让天下所有的靖远人都骄傲了一回。

路遥在《人生》开篇中引用柳青的话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热烈关注之余,大家不禁要问,一个出生在西北偏僻农村的小女孩,是如何打破家庭和地域的局限,选择走上职业运动员之路,并最终登上亚运会冠军领奖台的呢?

日前记者前往张娅儒初中阶段的母校靖远县北滩中学做了深入采访。

初中体育老师发现独特运动天赋

2011年,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省体校)来北滩中学招生,在班主任兼体育老师吴强民极力推荐下,张娅儒参与了省体校的考核。在完成了100米短跑后,张娅儒被省体校的教练告知,如果她愿意去省体校训练可以马上就去。

15岁的张娅儒告诉教练她得回家征求父母意见,张娅儒高兴地一路跑到几公里之外的家里,激动地告诉父母省体校答应录取她的消息。考虑到孩子还小不方便出远门,选择去学体育也不一定有确定的前途,张娅儒的父母一时拿不定主意。几天后,经过多方打听和权衡后,张娅儒被父母和小舅含泪送到了省体校,开启了人生新的精彩征程。

老师毕业于靖远二中首届体艺班

张娅儒的爸爸张正科认为,除了张娅儒本身的独特天赋与努力,家人的全力支持,以及甘肃省体校、甘肃省自行车训练管理中心等专业训练机构对她的高水平训练之外,北滩中学组织的那次秋季全校运动会,吴强民老师慧眼发现张娅儒极具爆发力的体育运动天赋,之后极力推荐她去上省体校,也是张娅儒能取得今天优异成绩的重要人生转折点。

记者了解到,1998年夏天,靖远县乌兰中学初三毕业生吴强民,以606分的成绩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十分考入靖远二中。在当年靖远二中秋季田径运动会上,吴强民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参加全校长跑比赛,取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接着,靖远二中时任体育教研组长谢兴彦老师找到吴强民,劝他转入体艺班学体育。

二中体育人的独到眼光成就冠军

资料显示,2001年高考,吴强民考入陇东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4年,吴强民毕业回到家乡北滩中学任教;1996年,张娅儒在靖远县北滩镇出生,2011年,15岁正在北滩中学就读的她,在吴强民老师的推荐下进入甘肃省体校学习;2018年8月25日,在雅加达举行的第十八届亚运会上,22岁的张娅儒获得女子BMX小轮车项目冠军。

张正科同时认为,张娅儒是从初中就走出靖远的,但是她前期接受的小学至初中阶段的教育在靖远。后来,在命运的关键转折点上,作为靖远二中首届体艺班毕业生的吴强民老师,把他身上的靖远二中体育人的激情和独到眼光辐射到了张娅儒身上,这对张娅儒取得今天的成绩起到了关键作用!

师傅领进门之蝴蝶效应不可小觑

就像在南美洲热带雨林偶尔扇动几下翅膀的蝴蝶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的效应一样。人们不难梳理出这样一个效应轨迹,1998年,谢兴彦老师,通过靖远二中全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发现了吴强民并把他引向了体育教学之路,2011年,吴强民也通过相同的方式,在张娅儒命运的关键节点给了临门一脚。

这看似简单的脉络,体现出的是多年来靖远县体育教育事业系统而完整的人才发现与选拔体系。张娅儒貌似偶然的成功,凝聚着靖远体育教育界无数默默奉献者的集体势能,这绝对不是蹭热点,也不是邀取功劳。

用张娅儒自己的话说,如果当初不选择去上省体校,如今的她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进入省体校一年半后,被推荐进入甘肃省自行车训练管理中心,从柔道转型到小轮车项目,则是她的另一次命运转机,冠军就是这样炼成的!

爱玩快手的95后美女亚运冠军张娅儒

最近,靖远当地快手用户,只要一点开快手,一定躲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最近火的不要不要的——靖远县北滩镇中滩村寸草渠社的22岁农家女孩张娅儒。因为一鸣惊人成为亚运会冠军,张娅儒一举成为草根英雄,成为乡亲们崇拜的对象。

以下是记者从快手账号“张娅儒”里现场扒的文字与照片。

“一次次的摔倒又一次次的爬起来,依旧毫无理由拼了命努力着,在我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了你们,谢谢!”

"不要质疑你的付出,这些都会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坚持未必有结果,不坚持,肯定看不到结果”

“愿我们都安安稳稳就好”

“感谢领导,感谢教练,感谢队友,感谢父母,感谢亲人及支持我的所有朋友。全运会结束!”

“我第二名,我很满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谢谢大家!”

“请善待我们的青春!”

“一辈子很短,如果不小心遇到错的人,一定要学会适可而止。”

“我们还年轻,长长的人生可以受一点风浪,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独,努力沉淀。”

“我虽不是那颗最亮的星,但我在你们眼里是最好的。”

“原来我也可以这么洒脱,曾经以为放不下的,等真正准备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真的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右先生,你可以来得慢一点,但是你一定要来。”

“爱情死了,但你得活着,没有谁离不开谁!”

“我发现最近拍我容易火啊,所有拍我的人都上热门了,我自己拍一下我自己能不能上个热门,上热门呀!”

我们可以看出,22岁的张娅儒,时而奔放,时而理性,是一个活泼可爱,善良知性的女孩。赛场上她是“亚洲一姐”顶级高手,勇猛精进,生活中她就是个邻家女孩,知足常乐;她渴望爱情却不敢轻易向前;她感恩生活,孝顺父母,团结队友,尊重师长,浑身充满正能量;她希望有更多的粉丝去关注支持她,却又怕自己不够完美。

我们祝福她在“寂寞中美丽,宁静中致远”,在接下来的艰苦训练中,照顾好自己,超越自我,骑得更快,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

7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经快50岁了,像我的父亲今年都已经48岁。在他们那个年代,整个国家与社会都是比较贫穷的,而在遥远的农村,这种普遍的贫穷更是显而易见。

吃不饱饭,没有几件好衣服,也不怎么出远门,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却是撑起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我的老家是在陕甘交界的一个偏远的山村里,这里在上个世纪和全国的大多数农村都一样普遍贫穷。

据父亲给我讲他们十几岁的故事,我更加对那个时候的农村有了深刻的认识。

那个时候,全村人普遍都吃不饱。虽然开垦了许多土地,种了很多庄稼,秋收时甚至要跑二三十里地背粮食,但即使如此,很多人还是养活不了家里面的人。

女孩子比较多的家里情况稍微好点,嫁出去的姑娘还能换几袋小麦。倘若生了很多男孩子,这种饥饿更是会促使家里做出无奈的选择。

我的奶奶生了六个孩子,但无一例外全是男孩,我也就没有自己的亲姑姑。大伯打了一辈子光棍,现在还在老家,我每次回家都会给他带点东西;老二就是我爸爸;三叔生活在甘肃,家庭圆满;四叔在本市一个富裕的农村做了上门女婿;五叔因为抱送时年纪小到现在也不认我们,爷爷十几年前去他家讲这个事实时也没丝毫改变什么,但好在听闻他现在日子过得好;六叔生下来没多久就夭折了。

我最渴望的事就是将来某一天让他们兄弟能够在一张桌子上吃顿饭,毕竟打我记事起从来没有目睹过这种美满。六个人中,我大概最心疼三叔了,我觉得他青年时期受的苦让我不由得想为他写点文字。

给别人做儿子,却被当做长工▲▲▲

三叔大概在六七时被抱送到甘肃的,当时就换了半袋小麦。当时爷爷饿得躺在炕上,父亲受不了饿跑到邻村给人放羊去了。因为奶奶娘家在甘肃,所以那边算是有熟人,于是当时只有六七岁的三叔便被这样安排了。

家里的情况三叔估计能看到,据当时送他的人和他自己回忆,抱送时三叔并没有哭,更多像是一种倔强。

送三叔去甘肃的人大概有十个,都是亲戚朋友。那天是中秋节,山里的早晨还是比较冷的。天还没亮,中秋的圆月还挂在清明的天空中,奶奶用仅剩的一点白面给爷俩做了一顿搅团,放了许多油泼辣子。

吃完后,爷爷背着蛇皮袋缝的包,里面装的是发硬的干馍馍和用瓶子灌的水。亲戚朋友也已经在村口等着了。人们得赶早出发,当天晚上之前还要赶回家。

当时交通不便,三叔他们要去的地方距家有40多里路。路况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形容一点不为过,我曾在初中时有幸走过一次。

这路是人们踩出来的,路标这些现代的东西更是一种幻想,如果恰逢阴雨绵绵甚至会有迷路的危险。曲曲折折的小路延伸到茂密的灌木林地,高大的皂荚树“遮天蔽日”,不时能看到上树的松鼠,幸运地话还能看到野猪出没的痕迹。

当时的三叔肯定无暇眷顾这些风景,他心情沉重却又可能充满期待。这一路没有请求别人抱着他,硬是自己坚持走了下来。

他不知道离开父母之后会有一个怎样的生活;他不知道没有熟悉的玩伴之后,自己该玩些什么;他更不知道等待他的生活将会是和黑暗一样。这一切的一切对一个小孩子来讲没办法思考。

接收他的那家人是奶奶娘家村里的一户,没有儿子。三叔被送到时,这家人面对众人还是笑脸相迎的。简单询问一些情况之后,爷爷背着那半袋粮食和众人当天就又返回家了,只留给了他那个蛇皮袋缝的包。

爷爷离开那家人大门时,三叔炕上端着的一碗面条还没吃完,他呆呆地望着爷爷回家的背影长时间没有下筷。

爷爷他们走后,那家人立马变了脸色。男主人夺过三叔的碗筷,嘴里面谩骂着:“吃什么吃,赶紧去干活。”三叔几口把剩下的面扒拉进嘴里,拿着碗筷就从炕沿上“刷”的溜下来,直奔厨房。

锅灶收拾完后,他被安排去劈柴。六七岁的他连斧头都拿不稳,大人可以一下劈开的他得好几下。就这样,一捆柴他硬生生砍劈了一下午。

这样的压迫持续了好几年,这不是给别人做儿子,像极了地主压榨长工。吃饭时,家里人也不叫他。即使在冬天他也很难吃一口热腾腾的剩饭,更别说其他季节,最要命的是只有一碗,想到锅里盛第二碗时发现只剩下需要洗的碗筷。

新爸爸常常打他,动辄棍棒上手,经常一打就是一整天,那个时候三叔经常棍痕遍身,衣服遮都遮不住。新妈妈也是毒蛇之口,难听的话不绝于耳。三叔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不能叫童年,是地狱。

闯荡江湖,终获一技之长▲▲▲

后来,三叔十几岁了,背着那个蛇皮袋做的包出去闯荡了,于是才算脱离苦海。他扒过火车,进过砖厂,被人偷过,遭人骗过,总之他尝尽了余华笔下的种种苦难。

进入世纪之年,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可谓迅猛,与此相关的建筑行业更是吸引了广大农村青年进城务工。

但与此同时,媒体与社会更是给这些劳动者安上了诸如“农民工”、“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等带有歧视性的标签,潜移默化中带着一种鄙视。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他们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一线劳动者一样,在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许多人甚至凭着自己学到的手艺养活了一大家人。

三叔和同村的青年去了发达的东部城市,他离自己的两个家更远了,从地理上来讲真正成为一个异乡人。当欣赏着城市的高楼大厦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停下脚步向这个城市的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不需要做多少,当他们坐公交地铁时不再投去异样的目光;当他们不会手机支付时可以耐心地教教他;当他们拖家带口坐火车时可以分享自己不太需要的座位;……

三叔是幸运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踏实学会了建筑的粉刷,算是大工吧。但笔者不觉得是《粉刷匠》里所唱“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的欢快,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

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冬风凌冽,他们都在与灰泥打交道。如果是在室内还相对比较好,可以防晒,但是长时间的弯着腰以及涂料的刺激性气味会导致许多人干到最后得职业病。

倘若是在室外,尤其是那种高层外刷,更是一种挑战,在安全绳的牵引下慢慢刷,恐高的人没办法参与这种外刷。

三叔算是内外刷都干吧,这几年工资还可以,就在前几年他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能挣到五六万,平均一个月六七千吧。

很多人感慨建筑工人比白领工资还高,但是当你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时就不会这样认为的。

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只看到光鲜亮丽的城市外表,却很少去注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这些默默无闻的贡献者,甚至某些程度上还带着一种鄙视。

三叔学完粉刷技艺后,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自己能挣到更多的钱了,也有了比较稳定的工作选择。他在外漂泊的几年攒了点钱,背着那个舍不得扔却已经缝了不知多少次的包,彻底离开了那个地狱般的家。

只是他离开那个家之后,新爸爸和新妈妈也没有所谓的找寻,只是后来听说他们在邻村找了一个男孩抱养。自此,我的三叔也算是和那个家彻底断绝了。

他去了一个比较远的村子里,带着仅有的几件旧衣服便安置下来。作为一个外来人要想在本村长久的立足只得通过婚姻。而他作为一个流浪汉,此时是没有对象的。

好在村长比较善良,听闻了三叔的遭遇后给他把村头那个以前关牲畜的废弃窑洞让了出来。那个窑洞的门是用木条编的,如果碰到下雨刮风,雨水都能吹进洞里的床铺上。但当时的三叔对这样的房子已经很满意了,好歹算是有了自己的家了。

善人相助,收获家庭▲▲▲

三叔算是安顿下来了,但也不经常住,就是过年的时候回到住处,平时都在外面打工。过年时一个大男人也不懂得自己照顾自己,总是比较将就。过年时也就吃点咸菜,煮点挂面对付过去了。而这一切都被村那头王大叔一家看在眼里。

王大叔年近半百,有三个女儿,家里情况一般。他经常赶着牛羊从窑洞旁边经过,所以能观察到,加之村里的人也对三叔好评有加。

他更加珍惜这个年轻人,于是常常打发女儿去叫三叔吃点好的。过年的时候,三叔陪着一家人吃饭,也让他感到久违的那种家的感觉。

而三叔有空也陪着王叔唠嗑,像背柴这样重的活也常常帮着干。一来二去,踏实认真的三叔便被那户人家的大闺女看上了。王叔自然喜爱有加,对此也心知肚明便首先吐露了心意。

两个年轻人也情投意合,最后就把事情办了。这个大闺女就是我后来的三妈,他们现在生活很圆满,子女双全。

婚后三叔也只得搬出窑洞住到丈人家里,毕竟也算是一个有家的人了,但这也不是一个常事。三叔心里清楚,作为大男人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房子是非常失败的。

但好在丈人家里支持,于是借钱给他,加上自己这些年攒的一点钱,以及奶奶娘家的一点帮衬,总算在村里盖了一间房。房子虽然小,但好在是自己的住处。从这以后,三叔更加拼命的赚钱。

前年走亲戚时,我第一次去三叔家,往日他所说的一间房已经变成了一院房,借的钱也还的差不多了。

弟弟妹妹们也非常懂事,去了就直接叫我哥哥。虽然平时不怎么见面,但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早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阻隔。

那些年,三叔偶尔来陕西这边走亲戚。只是那个时候两边情况都比较紧张,来往也多不便利,所以联系也比较寡薄。

这些年,情况变好了,两边之间的走动也比较频繁。三叔从刚开始的一个人到后来夫妻两个再到一家人,双方之间丝毫没有生疏感。

虽然那个稚嫩的少年早已经变成了渐渐秃顶的中年大叔,甚至口音也变成甘肃那边的,但看到那些昔日和他一起玩耍的玩伴时,他却依然能清晰地叫出他们的名字。

三叔现在谈起那些小时候的经历时,已经是一种“云淡风轻”的状态,只是很舍不得那个蛇皮袋做的包,每当看到它时心里说不出来什么滋味。

平静地谈起这些往事时,他已经像老者一般像是讲述别人的故事。这种豁达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会渐渐凸显,而世事变化之快也会让人不在刻意计较得失,要不连孔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知道他们那个苦难的时代已经渐渐融入到国家的历史长河中,一些甚至搬上了荧幕,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些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为这个社会所做的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果这篇文章能对你自己的奋斗之路有所启发,笔者在这里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式扑克牌手法基本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