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脚下的土地往下陷骑车发现路边土地里有黄金手镯,往下挖是一个棺材,里面有很多金手镯银元宝

梦见我走在路上,路边有条观赏河,很多人在观赏河边喂金鱼,有很多漂亮的金鱼,然后鱼里有超大的鱼,人们太好奇和兴奋就跳到河里
问题描述:
梦见我走在路上,路边有条观赏河,很多人在观赏河边喂金鱼,有很多漂亮的金鱼,然后鱼里有超大的鱼,人们太好奇和兴奋就跳到河里想骑在鱼上面玩,然后鱼就生气了,把人吞吃了,被吃的那人一直在喊叫,周围的人全都吓跑了,然后我也吓醒了
问题解答:
梦见悲惨之事、或梦见伤害、流血、狼籍,则多为肺气虚所致.(仅供参考)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速度大 动能大,撞上去自然痛些啊花盆靠外,容易掉下来,重力势能转换为动能,砸到人肯定受不了.放在地上,以地面为参考,起重力势能为0,自然没有危险
“”:您好.如果与一个走得很慢的人撞一下,即使这个人是一个体重100公斤的大胖子,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如果是与一个快速奔跑的小孩子撞一下,那很有可能被撞倒,说不定还会被撞断肋骨送医院.这与能量有关,运动着的物体具有一定的动能,它与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且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动能=1/2×质量×速度&#
我婆摔倒了,没一个人去扶她,只有那个经常买他猪肉的人去扶她······不信
这个梦是个好梦,有好兆头,不管你做什么决定,结果应该都是不错的.祝福你.梦中很多人进了产房说明生活中有很多其他因素参与到离婚中,人或者其他事情,但是都不会妨碍你的,因为你很快生出孩子来了,也就是问题很快解决.总之,是个好梦.
天啊,你这个结,恐怕······
·梦见向平静的水面眺望 —— 表示人际关系非常顺利.在学校里同学间的友谊必然会增强,不妨歌颂你的青春吧!·梦见在水上任意步行 —— 愿望即将达到.但束手等待将无济于事,必须努力争取.·梦见水面掀起涟漪 —— 将开始新的恋爱.对方很可能是素昧平生的人,相逢的地方是美术馆或图书馆这一类的场所.多半是对方先跟你交谈,保持最真
梦见蝴蝶围绕自己飞舞将有快乐的事情发生建议晚上读书或工作累了,出去走走,不经意就会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属于吉兆,我所写参照周公解梦
——梦境与凶吉祸福无关 不少人有这样的苦恼:入睡后,常常做噩梦,甚至被惊醒.由于睡不好,次日头昏脑涨,影响了工作和学习.有的还担心噩梦会给自己带来厄运,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其实,做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一般情况下,人在睡眠时大脑神经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这个抑制过程有时比较完全,有时不够完全.如果
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对梦见棺材的解释如下:1、梦见棺材是好事,老的解梦书介绍是升官发财.按照周公解梦的说法,有特定的梦境下,梦见棺材确有暗示着财运好的解释.棺材的梦,是一个典型的反梦,也是一个吉祥的好梦.从事业上说,棺材的梦,表明着近一时期,你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上司的赏识.这个梦预示着你将有官运,职位会得到提升.从经济上看,棺材的梦,表明
做的梦一般和周围的环境有关 周围一定是有什么响声才会梦见下雨的
其实,信则有,不信则无.说明你的腿很累. 再问: 呵呵也许吧 谢谢 了 再答: 大哥,给分吧。。。再问: 我是女的爱4,就不能打打折? 再答: 大姐,给分吧,我还指望那点分数下载论文呢。。。。再问: 怎么给。,我不知道吗 什么大姐。你是有多小? 再答: 我就无语了!。。。。。。。。。。。。
别担心.孕妇总会做些很稀奇的梦.我老婆怀孕时梦到被蛇围着,也不咬她.她被吓醒了.后来生了个男孩.在梦里能够和别人打斗.说明你身体很好.你的梦没什么问题.还好出血了.没出血你就麻烦了.不过.你定期做检查就可以了.
梦见自己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别人都走的非常轻松:梦中的山路代表着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梦见自己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表示做梦者在追求目标时,面对了很多挫折和困难.做梦者可能觉得自己正在走的路并不顺利也不轻松,而别人却不同,他们能够走得顺利和轻松,不像自己的那样.此梦暗示做梦者觉得自己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梦见有好几次差点坠落下
梦见问路:朋友运将会上升,会受到朋友或同事的喜爱老人梦见问路则您的运势:目前虽好,但运势有可能走低,要小心.特别是提防桃色感情的纠纷.求学者梦见问路预兆考试成绩好.梦见问路:朋友运将会上升,会受到朋友或同事的喜爱老人梦见问路则您的运势:目前虽好,但运势有可能走低,要小心.特别是提防桃色感情的纠纷.求学者梦见问路预兆考试
自己太寂寞了,感到孤独无助,对生活很迷茫.我经常做到这样的梦...
深夜:反应自己的心理状态个性格特征及人生的迷茫两边一个人没有:内心的孤独,没有可以交心的人,估计现实生活中的你不爱与人交流,喜欢独来独往.黑但能看清前方:虽然孤单,但是自己明白想要得到什么,有人生的方向害怕向前跑:也渴望摆脱这种乏味的生活,想让自己有活力,生活更有情趣.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
谨小慎微、富祸将至.
你看到的路边在冒热气的管道,多半是城市的供暖管道,这类管道应该是有保温层包裹的,因而一般不会产生冒热气的现象.但是,管道的接头处、或者管道中间设置的阀门等等部位,保温包裹比较困难,因而会有热量泄漏导致附近的水份蒸发.当然也有可能是管道的接头处和阀门处确实有漏气现象.这类冒热气的现象看起来似乎很严重,但在寒冷的季节,冒出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2.8K3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7899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孕妇梦见路上有很多很多送葬的队伍,很多棺材,挤的我都不知道怎么走_百度宝宝知道孕妇梦见出殡的场面
孕妇梦见出殡的场面
孕妇梦见出殡的场面
导语:孕妇梦见出殡的场面,普遍相信的预兆有:梦兆,如孕妇梦见刀、枪、剑、矛、虎、豹要... 出殡时,由四人将棺木抬至火葬场进行火葬,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
孕妇梦见出殡的场面
你了解普米族吗?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牦牛种说最早从史料学的角度对&西番(普米)&进行考证的是方国瑜先生。方先生在《彝族史稿》中认为:&自岷江上游地区偏西南而下经大渡河至金沙江地带,古时居住着属于羌人的许多部落,其中徙笮(牦牛夷)为西番人(今称普米或藏族)先民。&后又在附说中提出分布在今越嶲、冕宁、石棉和峨边、马边之地的&勿邓、两林和董蛮、虚恨诸部为西番族&一观点与学术界商榷。马曜先生在《云南各民族的由来和发展》中依据史料《后汉书?西羌传》中有关&牦牛种&的记载,认为&今西昌山有牦牛山,自来是以普米(西番)族为主的分布地区,且&越嶲羌&又称&髦牛种&则&越嶲羌&中也有一部分藏族和普米族。&何耀华先生在《川西南藏族史初探》一文中依据史料《太平寰宇记》&通望县有故牦牛城&,&阳台县、台登县郡旄牛故县地&认为早在两汉时期,旄牛夷就已聚居在今冕宁至盐源的广大地区。又结合《新唐书?南蛮传》和樊绰《云南志》中有关东蛮的记载,认为&普米族源于秦、汉时代之牦牛羌,唐、宋时期为勿邓、两林、丰琶诸部众多自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为西番的一个主要支系。今天云南兰坪、丽江、维西、宁蒗等县之普米族是宋、元时期西番众多支系中向南流徙进入滇西北地区的那一部分发展而来的。&蒙默先生在谈及&东蛮故地与元明清东蛮故地的西番&时引用了方国瑜先生&筰人为西番先民&的观点,并又略作补充论证。蒙先生结合近世民族调查与清代文献《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和嘉庆《四川通志?土司志》,认为史籍所载四川西部的西番或番族其内涵是相当复杂的。分布在今四川西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的藏族;居住在茂汶地区的羌族以及云南丽江、兰坪、永胜一带的普米族其先民都是西番人。格勒在论述&氐羌南迁与普米族&时结合普米族的传说和文献记载中关于牦牛种羌南迁路线以及普米语语言分布区域同考古发现的氐羌文化&&&石棺葬分布地点进行对照,认为&普米族是祖先牦牛种羌从甘青一带南迁时,经过横断山区南北流向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进入越嶲或滇西地区。&白狼羌说任乃强先生在其著作《羌族源流探索》中,从历史地理和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全面探索羌族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在论述&羌族的形成&时,结合史料《后汉书?筰都夷传》、《三国志?张嶷传》和《西羌传》中有关白狼部落的记载,认为&康区(旧西康省和西藏昌都专区)的古代民族和滇北部分民族(古宗、么些、普米)可能就是古羌人的遗裔,其中&白狼槃木&即今普米族。&刘尧汉、陈久金在《汉代&白狼夷&的族属新探》一文中运用语言学和民族学田野调查中一些资料,认为藏缅语族中只有分布在四川甘洛、越西、冕宁、盐源、木里及云南宁蒗县的西番人具有&布朗咪(咪意为人)&的称呼。并结合《旧唐书?西南蛮?东女国》和元代周致中《异域志》中有关&白狼夷&、&布朗&的记载,认为&羌族、彝族、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都与汉代&白狼夷&有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但西番人是汉代&白狼夷&的嫡系遗属。&邓文峰、陈宗祥在《&白狼歌&研究评述》一文中认为,将《白狼歌》的本语与羌语支的普米玉姆土话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普米就是&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国&的&槃木&&。普米族学者杨照辉先生在&《白狼歌》辨析&中结合自己多年在滇西北、川西南地区对普米族语言的考查,从语言特点和社会习俗方面对&白狼歌&及其族属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他认为&白狼歌&中反映的&白狼夷&恰是普米族先民的来源。严汝娴、王树五在论述&白狼王国的子孙&时在方国瑜先生&徙笮为西番人先民&以及任乃强和蒙默两位先生&笮为普米先民&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普米族的旧称&西番&,可以追溯到东汉的&白狼夷&,以白狼王唐菆为首的部落联盟,正是普米族形成较稳定的族体的基础。&党项羌说尤中先生在其著作《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对&西番&形成的时代和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尤先生认为&辽宋时期,自黄河上游两岸往南,沿大渡河南流段以西地带,普米族做为&西番&中的一部分,与一部分羌人、吐蕃人相杂居。直到明朝时期,西番的这种分布状况仍然基本上古今一致。除云南西徼外的那部分西番是13世纪中叶随蒙古兵南下的而外,其他部分则为自辽宋以来便居于原地。& &清代的西番是一个近亲集体,有共同的名称及经济文化生活的某些共同之处,是一个还不曾完全稳定的民族集体,仍处在分化与重组的过程之中。直到20世纪中期,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盐源、木里一带的&西番&,依其意愿而称普米藏族;四川冕宁的原&西番&自称&拍米依&,实为&普米&之音异写,却加入了藏族;青海和川西北的原&西番&都分别加入了其他民族。&对普米的族属问题,尤先生认为&西宁、河州、岷州的西番,是隋、唐时期的党项羌的后裔。天全六番招讨司辖境内的西番,元时期亦仍称为羌。宁番卫的西番当为汉代牦牛种越嶲羌中的一部分,1253年随忽必烈征大理国的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则当为甘、青地带原党项羌中的一部分。&即认为党项羌是云南境内的&西番&的先民。藏人说吕振羽先生在《中国民族简史》一书中将&西番&归入唐古特族群之中(唐古特,中国文献称之为羌,元称唐古特,清称为&西番&)。林惠祥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中认为:&&西番&住西康省及四川西部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或谓属羌之遗属,通常谓属藏族。此二说亦无甚冲突,因羌与藏实有密切的关系,并非并不相同之两民族,且&西番&介居两者之间即类于羌亦类于藏,可视为两者的混合也。&
创世纪到敦煌古文明时期(创世纪&&公元前21世纪)茫茫的&直呆木喃&洪水时代,  没有天地和万物,也没有生存和死亡。  宇宙全是黑压压的洪水,  没有白天和黑夜的迹象。&&不知那个世纪,水底生长一只癞蛤蟆,  是它一气汲干滔天洪水,他也因此大腹便便。  从此洪水消失,出现宇宙和大地,  接着出现光明和黑暗。&&仁慈博爱的喏提天神,  为了繁衍世间万物,  她向大地撒下一把种子,  无垠的大地从此生息万物。&&&觉吾布知东,培米冉贡祖&,这是每个普米都熟知的一句古话。各地普米追溯到祖源或背诵谱系时,开头都从&觉吾布知东&说起,然后才说本支的谱糸。把这句划分开就是:&觉&的意思是穿裙人,&吾&义为地方,&布&义为雪,&知&义是水,&东&又称&阿东&,意既汇聚、源头或总根,&培米&既普米的自称,&冉&义为四,&贡&是山,&祖&的意为儿子、子孙,合起来的意思是:雪水汇集的地方(有穿裙子的妇女之地)就是我们普米的祖宗发源地,普米四弟兄就在这里分开的。又据说,联合为普米的四个部落的名称是:①&萨雅蚌巴贡&,意思是美丽的花瓶山;②&百门岁姆贡&,意为威武的豹子山;③&俄明沙戛贡&,意思是叉舌的红虎山;④&宗沙风阿贡&,意为秋季的黄花山。前三个部落的部分遗裔今分布在兰坪、宁蒗和木里等县,第四个部落原来居住在青海&日拉塔猜贡&,其遗裔并未生活在今川滇两地,而分布于青海&雅拉塔猜&地区,&塔猜&是古代青海境内的一座大山。今兰坪、维西、丽江、宁蒗和盐源等县的普米,在为死者杀羊砍路的《指路经》中给亡灵指出的归宗路线终点是青海江河之源;宁蒗普米古歌提到了青海的名山&岗日〔玛卿岗日〕&;普米语对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黄河的称呼都具有源头特征:四大河源头及上游的许多地名含义与普米语义相同。著名的普米学者熊贵华认为普米先民&槃木&的形成地是青藏高原中部的江河源头,大约包括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这一范围。发源地东面是阿尼玛卿山和柴达木盆地东南沿的柴达木河;西面是金沙江上游通天河及其支流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西北面是巴颜喀拉山西北段和布尔汗布达山东段,东南面为巴颜喀拉山中段。整个地区略呈矩形,东南一线约从玉树州觉拉带起,经玉树、称多、巴颜喀拉山口直到玛卿岗日,横跨了通天河、雅砻江和黄河;西北一线约从玉树州雅格一带起,跨过通天河与楚玛尔河。经雅拉达泽山、布尔汗布达山直到柴达木河;东面从玛卿岗日北上到柴达木河,西面从觉拉经杂多直到雅格曲一带。这个时期,普米先民西蕃四大部落和其他中亚腹地的游牧族群一道,开创了敦煌文明,今天敦煌文物中用古藏文记载的史料可以证实这一点。其他时期(内容缺,待补充)
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这表明普米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聚族而居、繁盛发展的时期。尽管拥有自己的语言,普米族人在与周围民族和睦相处的交往过程中也掌握了多种民族的语言。普米人普遍兼通汉、摩梭、白、纳西、藏、彝等周边民族的语言。 普米族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仅发现有一种处于文字前身状态的刻划符号,在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简单的图画文字,字数虽少,但已经堪称萌芽状态的原始文字。他们又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普米族地区大都普遍使用汉文。
主条目:普米语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云南省兰坪县、维西县、永胜县、丽江县及宁蒗县新营盘乡以南地区属普米语南部方言区;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拉柏乡,四川省木里县、盐源县、九龙县和冕宁县等地区属普米语北部方言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的约25000名藏族人也说普米语,其中木里县人数最多,约有18000人。除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邻近民族的语言。普米族没有文字,宁蒗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一种以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传不广。
舞蹈根据来源的不同,普米族的舞蹈可以分为宗教舞蹈和娱乐舞蹈宗教舞蹈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均为原始宗教舞蹈。目的是崇奉神灵,驱邪撵鬼。从表演场合看,都在特定的宗教活动中表演。如驱邪撵鬼时跳&醒英磋&、葬礼中跳寨细蹬、敬羊舞等。哪一种宗教舞蹈在哪一种宗教活动中跳,教规分明、不得相混。非宗教活动的场合是不允许跳专门性宗教舞蹈的。从表演人员看,宗教舞蹈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只由训练有素的巫师表演,人数一般不多。宗教舞蹈的伴奏,为了营造神秘和恐怖气氛,多用鼓、锣、铃等打击乐器,渲染出夺人的声势。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全是男子舞蹈,大都佩有法器或刀剑、铃等器械。表演时,或持刀握铃,转跳腾挪;或击鼓纵横,伴以念颂咒语或高声猛唱;或摹拟禽兽状,情态奇诡、气韵别致。这类男性舞蹈,动作雄浑刚健,虎虎有力、气势逼人,显示出一派阳刚之气。这种风格,充分体现了普米族坚毅、勇猛的大无畏性格。娱乐舞蹈普米族的民间娱乐舞蹈,普米族舞蹈普遍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线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娱乐舞蹈全是手拉手转圆圈的舞蹈形式。人们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词。特别是普米族妇女雪白的长裙随舞步轻盈飘旋,似白鹭翻飞,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声不停莫歇脚,舞场上没有陡岩子,脚底板下没有刺,跳它个地动山也摇。&在喜庆的集会之夜,欢快的娱乐性舞蹈,往往一跳就是通宵达旦。
饮食普米族生产的粮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麦、燕麦和荞麦,主要食物就是这些粮食的制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传统食品,原料有大麦、燕麦、荞麦、玉米等。普米族面食类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两种,各种粮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较硬的烤粑粑,老人和儿童常食用烤稀面饼,普米人也常吃煮面片。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普米人大多集中在冬天杀猪,一方面便于贮藏,另一方面也是为大过年做准备。猪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法,即将猪杀死后去毛、头、内脏和四肢,加盐进行腌制,再将腐部缝合成即成猪膘 ,猪膘一般可以放置数年不变质,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一般每个普米家庭每年都要制作一至两个猪膘,猪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普米人食用牛肉则是随杀随吃,一般是煮牛肉、骨头做牛排汤。普米人吃羊更为普遍,食用方法也与牛肉类似。普米族已经广泛开始种植蔬菜,主要有洋白菜、青菜、白菜、南瓜、萝卜、土豆等,做菜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取煮、炒、腌等方式。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每天起床后以及中午和晚饭前都各喝一次茶。酒也是普米人喜爱的饮料,有烧酒和水酒之分,在婚丧和集会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称为牛角酒,主人以将客人灌醉为体面事。除了通用的烹饪器具以外,许多普米族人家至今还使用着先辈留下来的烹饪器物,如铜罗锅、铜盆、铜壶、土锅、木碗、木指油盐茶具等。
普米族创造了很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长久以来,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一代代普米族人的口传身教传递至今。在现代普米族文学之前的普米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普米歌谣中有叙述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金国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还有反映普米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丧葬歌、苦歌、劳动歌、情歌等生活歌谣。普米族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保存至今,如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白狼歌》 ,讲述普米起源的神话《直呆喃木》等都可称为普米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普米族诗歌中有一些关于宗教或历史方面的被用丁巴文或藏问记录下来,人们可以对照歌词进行唱诵,如《古利歌》,是记载普米传统习惯法规的诗歌,叙述了扑民族古代的历史和生活,以及一些古代的传说法规等。在普米族内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向往和追求,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还有一些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如以马帮生活为题材的《赶马歌》等。神话在普米族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含田地开辟,人类起源、原始畜牧、迁徙活动以及图腾崇拜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普米族先民以幻想的形式解释自然,以大无畏精神征服自然的历程。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雨,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称之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争吵多、病多、即家运不好时,常常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希望把恶神交给&替神&,让好运归自己。仪式一般在家中举行,全家人参加,要用一整天的时间。普米族凶吉兆预测: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预兆,有时根据预兆行止,或采取某些防范措施。普遍相信的预兆有:梦兆,如孕妇梦见刀、枪、剑、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梦见蛇、鱼、虾则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鹊叫为报喜,乌鸦、猫头鹰、狐狸夜间在房附近叫为报丧;人事活动兆,如上眼皮跳为凶兆,下眼皮跳为吉兆。
音乐民歌民乐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普米族民间歌谣有自身的严格划分,以演唱形式和体裁内容等特点划分为&哩哩&和&格黑&。&哩&是普米语,译成汉语是&吟唱、轻唱或收声唱&的意思,除此外还可以译作名词,指某一歌种的名称。&哩哩&类民歌,演唱者一般是学识渊博的长者和专门的民间艺人,在节日礼仪中和在一些风俗仪式的祭典上演唱。 &格黑&(有些地方称&啯&)译作汉语即&唱&或放声唱之意,也可以译作歌名运用。兰坪、永胜一带的普米族称这类民歌为&吉哩哩&。&哩哩&有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含义。著名的民歌有《古利歌》、《柞树叶子歌》、《贡嘎岭歌》、《放牦牛歌》、《煮茶歌》、《办酒歌》等。还有许多民间歌手。普米族同胞常常伴随着民歌的演唱,吹奏起笛子和葫芦笙,跳起传统的&锅庄&舞。普米族的民间歌谣还有《哄娃娃调》、《跳舞歌》等。普米族音乐有各种曲调。例如&推磨歌&,&煮茶歌&,&撒麦歌&,是妇女们喜爱唱的歌,&在皇帝家里&、&贡嘎岭歌&、&外侄给舅舅拜年&等,则是老年男子常唱的歌子;青年人喜欢&阿利约利&的调子。这种曲调的唱词,大多现编现唱,有短的,也有长的,可以表达哀怨忧伤的情感,也可以表达欢乐和爱情,可以独唱,也可以两人对唱。此外,还有 &扎尼笼跌&曲调,是专用于大合唱形式的;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和。&客坦&曲调,是专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音乐曲调主要有呀哈巴拉、阿辽辽、那布升洛等。呀哈巴拉,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曲调,旋律悠长委婉、节奏自由,高区一般用假声唱,开头常用一个弱起引子作为补充乐句,旋律从低音乐向高音区行进,末尾又回到原来的起音上,前后呼应。阿辽辽,这种曲调一般不带引子,而是以一个较高的主音作为开头,一开始就给人以热情奔放的感觉。阿辽辽一般用以唱情歌、山歌等抒情的民歌。那布升洛,是人们对歌时常用的曲调,有鲜明的节奏规范,由一问一答上下关联的两句构成。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产、生活、历史、伦理、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民歌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部分内容都可称丰富多彩,普米族声乐中各种曲调大多已经定型,并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色。在宁蒗以北各地区的音乐曲调中受到了藏族和彝族声乐的影响,也保持了本民组的特色,兰坪民歌的声乐部分则既有藏族音乐的痕迹,也体现了普米民歌代代相传的风格。在声乐方面,可以分为民歌(含情歌)、哭腔、礼仪和祭祀四个部分。其中民歌又可以分为山歌、老年凋、出门凋、猎歌、生活(生产)凋、敬老歌、牧歌等;哭腔属于发自内心的声音,不受节奏和音高的约束;礼仪歌则在特定的礼节和礼仪中才可以吟唱,因此流行面较窄;祭祀歌主要由原始宗教音乐为主要成分,内容丰富且风格各异,主要有拜龙凋、祭山神等。在器乐方面,普米族器乐可以分为弹拨乐、吹奏乐、丝弦乐和打击乐四类。其中弹拨乐又分为四弦、小三弦和口弦,四弦曲有十二种节奏类型,与十二种对应的舞步类型相结合就形成了普米锅庄。此外,笛子、芦笙胡琴、唢呐等也是普米族人唱歌跳舞或进行各种其他活动中经常使用到的乐器。
雕刻艺术,大多掌握在木工手中,他们经常在门窗和神龛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在经堂的门上,雕刻有花鸟等形状。他们以黄泥、马牙石子,海螺等物,塑成宗巴拉(灶神),在里面放置铜钱,外面涂上白灰,供在火塘边。漆器也是普米族的传统工艺品,远近闻名,通常的制品有漆碗、酒壶、酒杯、漆盒等。他们喜爱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白图案,小巧玲珑,光洁可爱。四弦琴是普米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乐器。普米山村,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幢幢木楞房里,常常都能听到纯朴、悠扬的四弦琴声。四弦琴既是普通的乐器,还是小伙子们向姑娘传情示爱的武器。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阿布的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姑娘阿乃,但姑娘丝毫不为阿布的真情所打动。阿布忧伤地砍来木头,将它的一端刻成人头形状,用羊皮蒙住&脸&。又把木头的另一端削成人身形状,把四根麻线绷在这根木头上,制成了&四弦&琴。阿布整天忧郁地弹着,弹出了美妙的乐声。弦声回响在普米寨的上空。第四天,阿乃终于被阿布的真诚所打动,接受了阿布的爱情。从此,&四弦&便成了普米人吉祥幸福的象征。&四弦&音质优美,能弹奏出不同的曲调。当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朋友重逢,普米人都用&四弦&来抒发感情。虽然有了现代化的乐器和音响设备,但普米人仍舍不得放下&四弦&琴。人们用它来赞美新的生活,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向姑娘表达心中的爱慕。音乐人陈哲建立&土风计划&普米族传承小组,为普米族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与乡村建设做了很多努力。陈哲说,&所有普米族的歌曲都跟森林有关。于是我开始进入山村去寻找大树。在中国有许多地方,巨大的树已经不存在了。我大概走了十几年,也看到很多片林子,都没有兰坪县的这么丰盛和原始。直径2米、胸围6米多的树很常见。人站在树下很小。而且这片森林是玉狮场的村民用血汗保存下来的,他们曾英勇地和砍树集团作斗争。我们算了一下年轮,村民跟我介绍,这些树很多都有年了,唐宋时期就活着的。这种树站到今天,在中国几乎是绝无仅有了。站在树下的时候,想着一件事:如果这样的树给我带来一种震动的话,那么它们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喜悦?一个民族保护了罕见的原始森林,也守卫着他们的传统。可惜的是,这个传统正面临断裂、弱化。他们的作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价值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就开始推动土风计划,到今天,很多人参与进来。我们就想通过大树的故事,告诉全世界,中国人还能保留一片完整的精神家园。&
普米族的绘画主要是用于宗教活动,也只有喇嘛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画老虎、豹子等挂在门上,作为避邪之物。供在锅庄前的灶神&宗巴拉&,是喇嘛绘制的。有经堂的人家,往往在经堂内绘有壁画;以白灰为底,在上面以黑线条作画,有雷公、老虎、豹、牛等,所用颜料有白灰、黑色锅灰和红粉等;最简单的是在墙上画些白点,表示着天上的群星,象征着吉星高照。服饰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十三岁成丁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
区域传统聚居区域主要聚居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属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普米族标志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峡谷、小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此外,还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该地区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各地气候变化较大,高山终年积雪气候严寒,江边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半山区丘陵地带凉爽,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适宜玉米、小麦、青稞、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的生长。部分温湿地区还可以种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在50年代,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盛产云南松、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及经济林木。崇山峻岭是虎、豹、熊、野牛、金丝猴等稀有动物的乐园。铅、锌、铁、锑、金、银、水银、石棉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民族自治区域一,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始建于1987年11月,辖区面积4388平方公里。二,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始建于1988年2月,辖区面积617.6平方公里。建筑擎天柱&木楞房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 ,称上火塘。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婚丧依据传统的习惯,普米族的婚礼多选择在冬天农闲的季节举行。具体的婚礼形式各地不一。普米族的婚姻制度:1、一夫一妻制度。2、民族内婚制。3、严格外族通婚制。4、自由婚恋制。宁蒗地区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抢婚&是相爱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
兰坪、维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礼则是在&对歌&声中进行的。从新郎去女方家接亲,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个过程中,《出嫁歌》、《梳妆调》、《认亲调》、《开门调》、《送亲调》、《聚会调》等欢乐的歌声连绵不断,整个婚礼喜庆、欢乐、吉祥。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从新婚之夜开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内不能发生性关系。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长住于此,过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后,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几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后,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时,新郎新娘方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总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却仍要设法返回娘家。当她怀孕后,娘家便通知男方举行坐家仪式,从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旧的习俗,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甚至七回八转。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间认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婚俗,当地人称之为&三回九转婚&。在这种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即使女方愿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规矩办,否则,就会遭众人耻笑。
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进行探视,人去世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鸣枪放炮,吹牛角报丧。同族人闻讯赶来帮助料理后事。先以樟脑树皮加香料煮水净身。然后用酥油、盐涂抹尸体,再捆成坐姿,外裹麻布,放入一糊泥的大竹箩中,存放于后室,择日发丧。出殡时,由四人将棺木抬至火葬场进行火葬,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葬场拣回十三块遗骨,放入骨灰罐中,同一氏族的骨灰罐放在一个坟山上,有的普米村落的丧葬活动中,还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纯白绵羊作为死者的化身。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并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给羊子& 仪式期间老人们要长开天辟地以来的所有古歌,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仪式持续四天,直至将骨灰罐送往罐罐山葬礼方告结束。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食具是别具风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与内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输送到普米族地区,普米族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普米族地区多种核桃树,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来炸粑粑、点灯等。此外,在四五月间采摘青刺果,晒干后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机榨成油脂食用。猪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于一般煮甜酒或制作一些祭品时用。普米人家每年要宰杀一至五头肥猪用来食用,平常逢年过节要宰杀牛羊、鸡鸭等家禽。普米族人特别尊敬老人,对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在普米山寨,年过七旬的老人,床头边一般都有一个安放饮食的木柜,里面装了各种食品,逢年过节,寨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得给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礼;出嫁的女儿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献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给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里的黄酒打开,得给老人盛一坛放着;杀年猪要把脊肉割下给老人;做燕麦炒面先给老人装上一袋。孙儿孙女去赶集串亲外出归来。要给老人捎些糖果、草烟。千百年保持的这种习惯,亦让老人少吃多餐调剂胃口。普米族热情好客,每当亲友来访,总是导上座,奉上酥油茶和炒面,接着就端上热气腾腾的牛羊肉和猪膘肉,另加上一碗拌有葱、蒜、辣椒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汤,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吃饱以后,家人才开始用饭。普米族具有农耕民族的特点,也有游牧民族的特点。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和核桃仁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过去十三岁以上的男人都吸烟、喝茶,每人都有一个茶罐和烟杆,不论走亲访友,耕种放 牧,只要一体息就取出烟杆吸烟,拿出茶罐煮茶。经常饮用的有白酒、黄酒和有名的苏里玛酒(甜酒)。苏里玛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麦酿制而成,其味浓香醇厚,甘冽净爽,是待客、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其节日活动也是多种多样。
大过年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饭到正月初七过完人的生日为止,要七八天时间。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台)烧香祈祷,祭祀祖先。凡年满十三周岁的男女儿童,要举行&穿裤子&、&穿裙子&成年礼仪式。除此外,还有上山打猎、绕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锅庄等活动。吃完除夕团圆饭后,年满13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别各聚一处,通宵狂欢。待东方发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里人为他们举行&穿裤子&或&穿裙子&成丁仪式。澜沧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右手拿耳环、串珠等首饰,左手拿麻纱、麻布等日用品,象征妇女有物质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劳动的义务。接着母亲把女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系上一条绣花腰带。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然后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长裤,系上一根腰带。仪式过后,这些男孩、女孩才算长大成人,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端阳节每到农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开用新麦酿就的酒坛,咂出苏理玛,过尝新节。除自家畅饮外,还分别送给亲友尝新。端阳节这天,孩子们穿着盛装,到野外采来各种鲜花,插在屋里屋外,显得十分美丽。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吃种类食品。雪门槛游山节农历五月五日,是兰坪普米族传统节日&&&雪门槛游山节&。&雪门槛&是雪盘山脉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内唯一&一步望四乡&的地方,自古就是四乡客商和游客往来的要塞。当春寒退尽,山花烂漫时,四乡普米族群众就会身挎四弦琴,携带黄酒和蛋肉,来雪门槛山顶草地过节。雪门槛游山节是普米族节日中人数最多而宗教气氛较淡的一个节日。不举行宗教仪式,有病的可上山采挖草药,爱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试武艺;年轻人对唱情歌,互诉衷肠;有的人是来谈生意。游山节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属于自娱和交际舞种,人群手拉手围成圆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边舞边弹四弦琴,羊皮&鼓&伴着琴声,加强了节奏和气势,跳一轮共需弹奏十二个舞曲。队形变化丰富,有单圆、双圆、半圆、对跳、开门、翻身、二龙吐水和满天星等。转山节转山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祭山神活动。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到指定的山头参加各种传统活动。小过年小过年,又称普米过年,在每年的腊月初六这天,据说这天是普米祖先的诞辰日,所以活动多是进行些祭祖先、驱病魔等的宗教活动。成丁礼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的义务。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亲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的亲友客人。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13岁。13岁前,男女儿童均穿长衫。到了13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即成丁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普米族的成丁礼多于大过年(即春节)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简朴而热烈。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如果是男孩,还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如果是女孩,则要右手拿耳环、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等,象征着可享受的家庭权力和应承担的劳动义务。接着由巫师向灶神及祖先祈祷,由舅父或母亲换下他(她)的长衫,给他(她)穿上短上衣、长裤(百褶裙)。换装完毕,大家都要赠送给他(她)一点礼物,以示祝贺。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亲友们一一叩头、敬酒致谢,并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继续得到他们的保护与帮助。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就可以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了。据说普米族为年满13岁的孩子举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当年忽必烈攻打云南,路过川西时,有两位年仅13岁的普米族少年随军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战,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为了教育后代,便于每年的新年为13岁的儿童举行成丁礼,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志之士。从此,这种活动便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远古时期的普米族先民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计算一年的时辰季节。他们用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辰作为&坐标&推算一年的时令和吉时,但一般是以观测&处紫&星宿为主,这两个星辰与月亮相遇之日过&吾昔&,即过新年。普米人以每年的腊月初六、初七为每年的最美好的日子,按这种历法,每月定为36天。如今,普米人已逐渐采用与汉族同时过年的办法,用以确定新年和岁首。正月确定以后,其余的月份也按汉族的历法类推。
普米族根据海拔地势差异、气温和雨量的变化,结合观察花开、鸟鸣、下雪等物候征兆来判断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安排农事,并通过谚语代代相传。例如,判断季节就有好几种方法,谚语曰:&鸟忙筑巢,人忙种&、&包谷鸟叫,点苞谷时候到&、&银子果鸟到来,春播插秧开始。&等等,春播是最重要的农活,因此,人们都密切注意春播时的物候,以判断播种时日。银子果鸟是一种候鸟,它以准确的季节路过普米族山区往北去,又以准确的时间从北方飞回南方路过该地;它们每次路过该地都要停留半个月左右。所以普米谚语曰:&银子果鸟秋天来,开始翻地。&他们根据时令农事将一年分为&花开月&、&烧山月&、&醉酒月&等等。春天来了,山花开放,叫&花开月&;上山砍木,开始刀耕火种,叫&烧山月&;&醉酒月&是收获之后,酿酒狂饮的季节。普米族人通过各种天象的变化来推断阴晴、风雨、晦明,这些知识大多数保留在古老的谚语之中,如&东虹天要晴,西虹天下雨,南虹北虹涨大水&、&山雀叫声变,天气也要变&、&烟袋作响天下雨&、&河水出泡泡,大雨就要到、&&画眉叫鬼鬼,雪花飘满地&等。
普米族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必须尊敬长辈,不能和长辈开玩笑。在日常生活中,普米族人有很多禁忌,如不准摸别人的脑袋,晚上不能扫地,吃饭时不可以发出声响,盛饭时不能反手舀饭,不可以食用狗肉、马肉、青蛙肉和猫肉。不可以从火塘和神龛之间跨过,不能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脚架。在家中落座时,男子要坐在火塘左边,女子坐右边,必须面向火塘而坐,不可以乱坐。娱乐普米族的民间体育运动主要有打秋千、射箭、打磨秋、跳绳等。这些娱乐活动,常带有普米族居住山区和半农半牧生活的民族特点。
打秋千:在形式上与其他民族类似,但是其秋千架很有特色。普米族人把六根长干木料分成两组,每组三根,并分别用竹篾绳栓住一头,竖起来后叉开,形成两个三角支架,中间横搭一根木料,上面栓一根长篾绳套,人就站在绳套上,两手抓住身体两边的篾绳开始荡秋千。打秋千这种运动一般在过大年时进行。打磨秋:是在一根竖载的短木桩上横扣一根光滑的粗木干,杆两头分别压上一人,旋转起来进行取乐的一种活动。打磨秋大多是节日期间在村边举行,参加者以青年男女和较大的孩子为主。近代民族识别历史上,「普米」被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称为「西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暂定名为「西番族」,此名使用近10年时间,后通过民族识别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和族人的愿望在日定为「普米族」。族称识别的时间段为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初始,国家组织大批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待识别族体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群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地甄别其民族成分和族称。关于云南境内普米(西番)的识别工作,前后经历了8年时间,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1954年5月由在昆明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和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昆华医院、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及语文组等7个单位共46人组成了云南民族识别研究组。该研究组第一阶段的工作,计识别研究了29个民族单位,其中就包括了兰坪(当时兰坪归丽江专区管辖)、宁蒗的西番。其调研成果集中反映在方国瑜等撰写的《兰坪、宁蒗「西番族」识别小结》中。第二阶段,1954年8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继续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民族识别研究工作。这一阶段,计识别了39个民族单位,其中包括永胜、丽江两县西番的识别。其调研成果主要表现在林耀华等撰写的《永胜、丽江两县西番族识别小结》中。第三阶段,为了尽早全面解决云南境内西番的族称问题,1960年1月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特致函丽江专署民委会,要求尽快在「西番族」中召开包括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会议,认真讨论「西番族」的构成、特点及族称,提出根据,形成决议,上报审批的同时,写了一份补充调查材料供参考。根据云南省民委的指示,丽江专署民委会于当年2月14~17日即时召集了全区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也正是在此次座谈会上,关于「西番族」的名称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经与会西番代表的同意,确定为「普米」(系自称,意译为白人)。第四阶段,1961年5月,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进一步组织民族识别综合调查组进行复查,并报经云南省委和中央民委审核同意之后,向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写出了《关于将「西番族」改称为「普米族」的报告》,同年6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正式转发了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报告,并明确指示:「今后,我省西番族应一律改称普米族,并应列为单一民族」,至此,云南境内西番的识别工作,就此定论。当时民族识别分为两个组,一组由林耀华担任组长。(林耀华,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另一组由方国瑜担任组长,(方国瑜,丽江纳西族,是著名的史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是西南民族史的开拓者、云南地方史的奠基人。)  民族识别时期怒江、迪庆都归属丽江专区管辖。云南所有普米都归属丽江管辖。丽江专员公署,辖丽江、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德钦、维西、碧江。福贡、贡山、兰坪、鹤庆、剑川共13个县。1953年底,沪水县由保山专区划归丽江地区。1954年8月,沪水、碧江、福贡、贡山4县划出,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再把兰坪县划人怒江并改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56年将鹤庆、剑川两县划归大理白族自治州。1957年9月,中甸、德钦、维西3县划出,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两自治州成立后到1973年,曾由丽江专区代管)。
近代普米学研究
对普米族群极其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叶,综观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初开展的关于云南境内「西番族」识别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普米族及文化研究工作起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的普米研究工作,主要是为普米族的民族成分确认寻找依据。此后又有一些研究者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写了不少调查文章。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学者开启了研究普米族及其文化的先河。第二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民族文化研究开始活跃,不断有学者从语言和民俗事项的角度来研究普米族及其文化。这一时期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在大范围调查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许多普米民间文化及释毕、韩规文化资料。但由于特定时代的局限,对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普米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及独特性认识不足,或过于简单,对不同人们群体的独特心理与其文化特征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更缺乏关注。第三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各级政府及相关的文化机构重视包括普米族在内的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普米族各界精英也积极介入到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行列之中,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尤其对普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及普米宗教文化领域的研究。
是普米族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外闻名的歌唱家,云南省歌舞团一级演员。1975年春,曹新华从宁蒗彝族自治县文工队被选拔到云南省歌舞团,到上海音乐学院进行深造,他先后参加过中国艺术节、上海艺术节、云南省艺术节亚运会艺术节的演出,演唱了《远方的朋友,请到普米族花床上坐一坐》等歌曲,在舞台上再现了普米族人民的生活形象。曹新华还曾到缅甸、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过演出,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还曾出现表现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东方彩霞》一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尖子独唱演员&。在少数民族青年歌曲大奖赛、首届长江歌会民歌比赛、全国首届海峡同乐优秀民歌大奖赛等赛事中获奖。杨照辉普米族学者。1975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汉语文学系,懂普米语、白、僳僳、那马语,对纳西、藏和彝族语也有一定了解。现为云南省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分会、云南省民族学会、云南省宗教学会、云南省伦理学会会员。杨照辉是普米族历史上第一位民族学领域的高级学者,从1980年开始,他从田野考察入手,科学地研究普米族和其他相关民族历史文化的异同,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等课题,先后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学术专著和论文,填补了普米族有史以来没有由自己的学者撰写的文学、宗教、历史、民俗、语言等领域专著的空白。鲁若迪基
鲁若迪基,普米族,汉名曹文彬,当代著名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之一,日出生于宁蒗县翠玉乡。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著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等。曾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大家》、《星星》诗刊、《作家》、《诗选刊》、《诗潮》、《上海文学》、《芙蓉》等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1999中国新诗年鉴》、《2000中国新诗年鉴》、《2004中国诗歌精选》等。部份作品被译成外文。其作品1990年11月获《云南日报》&南国云&诗歌比赛二等奖;1997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1999年10月获第三届边疆文学奖;2000年12月获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2001年9月获第五届边疆文学奖;2002年8月被宁蒗县委、政府授予&小凉山十大文化人&;2002年9月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4年12月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文艺报》作品推介榜第一名;2005年2月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提名奖;2005年3月获首届丽江市文学艺术创作奖最高荣誉奖、单篇作品二等奖;2005年12月获第七届《云南日报》文学奖;诗集《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
来源:百度
掌上小凉山实时关注小凉山各种动态!编辑:杨鹏程 审核:沙东霖长按左边二维码识别关注我!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在这里您可以征婚交友,房屋租售,拼车服务,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孕妇梦见出殡的场面2
同安人一生的礼俗是同安人民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和生活磨练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充满智慧和经验、体现分享与交流的珍贵文化遗产。古人说,通情才会达礼,知礼而后养德,愿与朋友们一起重温君子之礼,记住故乡同安的人生礼仪,做一个知人情、懂世故同安人。
本文从生育、婚嫁、寿庆、丧葬诸方面分述老同安丰富淳朴的人生礼俗。一、生育礼俗
诞生礼仪的主角是母亲和婴儿。就母亲而言,早生贵子的祈求和祝福早已洋溢于婚礼之中,与诞生礼仪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新娘子嫁人时,家人回的&轿前盘&中就有五谷种子和生姜,寓有日后繁衍旺盛之意。
旧时,女子婚后常由年长女眷带领前往寺庙参拜神佛,希冀早赐子嗣。求神赐子不拘时日,但要虔诚恭敬。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是&注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旧时城隍庙都有配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妇女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生娘娘赐子。然后掷&信杯&,若是&吉卦&,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与她,即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然后再拜,据说无不灵验&&这当然是迷信。得子后,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除了向注生娘娘求子外,人们还可向各路神佛求子,如天公、土地公、观音、保生大帝、妈祖等,都是膜拜求子的对象,尽管他们司掌的专业有所不同。
婚后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也叫&病子&、&有身&或&官身命&。期间有诸多禁忌,凡事须小心。当妇女一旦怀胎后,便有胎神相随存在了,胎神可得罪不得,否则,对胎儿将造成损害。人们为了胎儿不受胎神的损害,便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镇制胎神的办法。
人们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认为中方戊巳土最为庄重朴实,并能制、能生、能助万物,所以就想象出以&土&来镇&胎神&。由此,在怀上身孕的妇女眠床下安放一块&土结&(建筑用的土制坯块),以稳住胎神,保护胎儿。
日常生活还有许多稳定胎神的习俗,&刀犯者形必伤,泥犯者窍必塞,打击者色青黯,系缚者相拘挛&,形象地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举止行为不适当会造成胎儿身体残缺,所以孕妇不得动用剪刀、针线等一应什物,不得切割鱼肉,孕妇或他人更不能在卧室内外乱钉钉子,房中凡较重之物不能搬迁移位。说话不能高声,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孕妇要回避丧葬仪式,孕妇之间也不能接触,否则会造成&换胎&。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胎儿,道家符咒在旧时更是比比皆是,符有安胎、保胎、催生三种。&孕不易,保胎更难&,在十月怀胎期间,人们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恪守习俗。同时也注意孕妇营养,多以鸡肉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孕妇顺利分娩。
人类胎儿出生之际,也是母亲受苦之时。俗话说:&不生不值钱,要生生命来交缠。&此言道出妇女在临盆分娩时生命攸关,切勿疏忽大意。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面线、鸡等物品到女婿家,此谓&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倾注着深厚的戚族情谊。孕妇安全分娩的当日或翌日,当父亲的要到外婆家&报生&。若是男孩,外婆家必备二斤米、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若是女孩则备二扎面线、二粒鸡蛋和二粒石卵,给报生者带回产妇的房中,置于衣柜顶上。
古代中国为宗法社会,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新生婴儿性别不同,对待他们的是两种不相同的眼光。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气魄。生女则没有如此热烈气氛,甚至所送礼品也有差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面线,以免有连续不断生女之嫌。如今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一个样,实行计划生育后,人们的传统观念大为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
婴儿出生后的一个月内,产妇的卧房严禁接近丧事之人或有丧之人进入,生疏之人也慎让进入,以避产妇血气之灾,亦免给误入者带来晦气,而进入产妇卧房的人因带有血气也不能进入有丧之家。现在婴儿基本上都在医院出生,也就没有旧时那样繁杂的陈规陋习,但陪产妇分娩的人仍有避忌。
婴儿诞生的第一个月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也有产妇做两个月的。婴儿出生半个月内又有&做半月&之俗,一般来说前半个月送一些清淡营养的三餐食品,后半个月送较有滋补的补品,让产妇调养身体。娘家要在孩子出生第三天起,备办&月内包&给产妇&做月内&。月内包有蛏干、目鱼、芡实、莲子、红枣、豆乳皮、红菇、蚝干等数包,生男的包数为偶数,生女的包数为奇数。境内也盛行将活鸡送到女婿家。产妇的姐妹、女伴,男方家的亲戚朋友闻讯后,也会来&送庚&。有的送&月内包&,有的送瘦肉,有的送米粉面线和鸡蛋,有的送红包,有的送鸡。这些都是平常交往中礼尚往来的亲戚朋友,赠送物品都是根据交情和意愿而行。
在&月内&的产妇忌风、冷水,食物应以干饭、猪肉、鸡肉、鸡蛋为主,早饭前吃&五味汤&,配干饭的汤要加姜油。
现时医学日益发达,人们育婴都讲究哺乳等方面的清洁卫生,有不良症状都找医生就诊医治,保证婴儿安康,逐渐抛弃配以相应物和请符驱邪的迷信陋俗。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举行&满月&仪式。满月又称出月,所择日子是在满一个月的前一两天,男孩为单日,女孩为双日,这样做据说是将来男孩心肠会软而女孩的心肠不会硬。
满月时,产妇的娘家要送婴儿衣服、被仔、背巾、摇篮、蚊帐等。另有避邪的金银饰品,如长寿锁和银镯,旨在让小孩能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若是头胎,则要宴请亲戚朋友。当日还要给来送庚者、亲友和邻居分发红鸡蛋或满月油饭。
做&满月&当天,产妇必须&绞面&(刮脸毛),梳妆打扮,向亲友表示坐月子已经结束,产期的晦气随之消失,可以出外串门、劳动。这一天要还祀神祭祖。最隆重的是为婴儿举行&剃头&仪式。首先置洗头温水一盆,盆中放有菖蒲、牡荆等端午节煮午时水所用的草叶和十二粒鸡蛋、十二枚钱币(若逢闰月其数各为十三)。盆边置葱数棵、镜子一面,葱谓聪,镜谓明,合谓&聪明&。剃头时由母亲或祖母动手,先从温水中拿出一粒鸡蛋,在婴儿头上滚一圈,边滚边念吉祥语:&鸡蛋滚落面,有的吃,有的穿,小弟仔来一大阵。&剃头后凡曾进入产房者均要在剃头盆温水中洗手,以示从此之后就无任何禁忌了。随后让家中的小孩和邻居的孩童入盆洗手,并捞鸡蛋食用,据说这样做婴儿长大后会与孩子们和睦相处,不会吵架。剃头洗手毕,把洗头水泼在门前地上,认真察看钱币正反面字样。钱币正面为&某某通宝&,谓之&字&,反面为&万&。如果有八个钱币正面向上,就说婴儿好&八字&。接着由一位婶姆用背巾把婴儿背上,一手拿一把有裂缝的雨伞,一手执一根裂尾的竹杖,从家大门出来绕房屋走一圈,边走边用竹杖不停地敲着地面,喊道:&老鹞(老鹰)哦&&大门出,后门入,不怕电不怕闪。&认为此举会使婴儿长大后有胆量,俗称&叫喊练胆&。
婴儿周岁的时候,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此日要举行&度坐&仪式。民间常有&抓周&仪俗,抓周又称抓龟。用一个大竹盘或大木盆,内装红面包一双、红蛋一对,以及书本、剪刀、尺子、算盘各一,此外还有其它文具、玩具、乐器和化装品之类,然后放置在婴儿面前,让婴儿伸手拿,看其先抓着什么。宾主围观,以婴儿抓着之物预测孩子未来的爱好、志向和前途,如先拿书本,则预示将来会读书,先拿算盘则预示日后会经商等。这样的预测虽然毫无根据,但却反映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外婆家还要为婴儿送来四季穿用的衣裤、袜子、鞋帽、童被、布料之类物品,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坐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婴儿家则必须准备筵席招待外婆家客人及亲朋好友,叫做&周睟&,旧时筵席丰俭与否视其所生婴儿性别而定,是男的丰盛而隆重,女的则一切从简。当日还要向邻居乡亲分送&度坐包&。
孩子出生以后,就要给孩子命名,同安人谓之&贺名&。人之所以要命名,据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命名的习俗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里,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在古代为孩子取名属于礼仪的一部分,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就要为其命名。古代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比较复杂,不仅有乳名,还有大名(又称学名、正名、书名);有的人还有字、号,而且字、号还不止一个。
如今命名时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出生后只取乳名(或称乳名),报户口或上学之前才取定正名。如今有字、有号的极少。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大多早于正式名字,也有的同时取定。乳名为昵称,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名字虽然是人的代号,但它伴人一生,甚至更长。所以人们给孩子取名都很慎重、认真,包含着对孩子一生的希望。若是家庭自己为子女取名,多以父亲或祖父的意见为主。若因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或要进一步慎重其事,就请深通文墨的先生取名,请德高望重的长辈命名,请衔高位显的长官赐名。当地人在给孩子取名上有四个特点:
一、以贱庇佑。为了易养育、保平安,人们有意给孩子取个轻贱的乳名,民间常见的如牛仔、狗娃、猪娃、狗蛋、臭娃等等。宋代有一取名逸闻,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素不重佛,就给其一子取命僧哥,有人问他:&公素不重佛,安用此名?&欧阳修回答说:&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物为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此俗来源于一段迷信传说:每个人的名字都压在&阎王爷&那里,它想叫谁死,就按名拿人。为了迷惑&阎王爷&,故意不取人的名字,使其在&人簿&中找不到,拿不住就能长大成人。这也算是人要胜天的一种办法。但这种取名法只限乳名,若取学名,则依照以下三例。
二、按字排辈。宗法伦理始终贯串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而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命名方式也于汉代应运而生,影响至今。例如家族早就确定每一辈份命名必须使用的偏旁或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局部范字现较少人使用,一般都采用完全范字。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日后要按辈份登录于族谱,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如有的宗族按福、禄、寿、禧、吉、星、高、照、富、贵、康、宁等吉语祥字,按辈排列,看名字即知此人为家族中的&福&字辈、&禄&字辈或&寿&字辈。以前人们给孩子取名还忌与宗族和近亲长辈重名重字,否则就会被人们谴责为&不恭&、&不孝&。现在人们取名,虽不拘于许多戒规了,但与长辈重名重字仍是一忌。
三、寓有深意。字音响亮,充满褒义,气魄宏大,呼叫顺口,是人们取名一个主要意向。如富、贵、吉、祥、玉、辉、丁等寓意兴旺发达的字眼,常为人所用。取名用字还推崇一些高尚雅致的字,或者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字词和典故,以此寓含着长辈对子女成材的殷切期望。也有以记事、记人取名,以作为父辈生命历程的一个纪念。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这类取名法就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例如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取名&卫东&、&新民&、&跃进&的大有人在。
四、避免歧意。人们给孩子取名不仅追求字义好,而且特别注意避免与其它字义不佳的字词同音或近音,以免造成名字的谐音,呼叫时形成歧意,把名字变成&绰号&。例如:名为&秦富&的,就与&情妇&谐音;名为&史贵&的,就与&死鬼&谐音;名为&曾怀丹&的,就与&真坏蛋&谐音。如果不避开这些谐音,就会造成许多尴尬和误会。
二、婚姻礼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礼仪不但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古代婚姻礼仪,有&六礼&之规。六礼即纳采(求婚)、问名(问女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六礼定下了婚姻基本程序,虽然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但仍为历代参照遵行。同安现代民间,虽然不是咬文嚼字地行六礼,但从实际活动看,六礼内容都已包含其中。
近代一般到了十八岁,就被视为进入婚嫁年龄。男方父母托媒人或亲朋好友为儿子找对象,向女方父母提亲。若双方认可,女方父母即将女儿&生辰八字&用红纸楷书&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瑞生&,由媒人送到男家合婚。民间流传婚姻中属虎对属狗不合,属蛇对属蛇不合,属马对属马不合,等等,生肖不合,双方均有顾忌。也有的人家请算命先生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卜测,看双方命相是相符还是相克。这些当然是迷信言行,新时期的青年男女都不以为意,开明的长辈也不会计较这些。
相亲俗称对看。合婚顺利后,男女两家都要针对对方的家世、职业、品行等进行一番调查,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后,一般由男方提出见面&相亲&的要求。日子由媒人与男女两家商定,在女方家进行。
相亲是婚姻成败的关键环节。男方备办礼物在亲属以及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打扫门庭,备茶迎接客人。过程中女方要出来敬茶,实则是与男方及其亲属照面;女方亲属也会对男方进行审视。同安等地也有女方到男方家相亲的习俗,这是因为女方本人也想亲自看看男方的家庭环境,方才心中有数。也出现相亲既不到男方家,也不到女方家的情况,即男女双方选定一个地点,由媒人带去见面。如此经过对看,如双方均感满意,下一步就择定吉日&订婚&。
订婚免不了由媒人作中,双方进行聘金、嫁奁、盘担的&讨价还价&。较开明的女方家长,对聘金、盘担之数并不介意,较守旧的,则是非常苛刻。一般来说,聘金数额视男方的家境等而定,三万元至七八万元不等。盘担一般6至8担,多的达十二担,盘担内一般都是事先定好的各若干斤的面线、猪肉、猪脚(渔村还有黄鱼)等物。现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很多实物都折为现金交付。
&放小定&较简单,男方择卜吉日,当事人与亲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为&定金&。早些时候定金为八十二元(方言&二&与&字&谐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随物价上涨增至八百二十元、八千二百元。双方互赠定亲礼物,如男方给女方手帕、戒指或项链等,女方给男方戒指或钢笔等,互相馈赠之物各村风俗略有差别。若女方祖父母健在,并有弟妹等,男方必须分别给见面礼,俗称&挂兜&。放小定之后,双方婚姻关系已确定,每逢年节之际,男方家大多会有礼品致送女方家。
5、放大定。
这项程序可以说是具有民间&法律效力&的关系确认。男方要先后三次备办盘担送往女方。第一次是&行大礼&,也就是放大定,送盘担若干、聘金半数。盘担中要有猪肉和猪脚,女方可收下猪肉,猪腿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俗语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放大定预示着婚期将近,具体的迎娶日期由男家择日确定后通知女方。
第二次办盘担到女方家便是&提日盘&,俗称&送日头&。&日头&方言指&太阳&,这里指&日期&。&送日头&即男方将迎娶的日期通知女方,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请期&礼。从字面上看,似乎古代是男方向女方请示婚期,其实不是这样。古代礼书上是这样解释&请期&的:&婿之父使使纳征迄,乃下卜婚月得吉日,又使使吉日,是期由男家来。今以男家执谦,故遣使者请女家,若云期由女氏,故云请期。女氏知阳倡阴随,当由男家出,故主人辞之,使者即是主人辞,遂告主人期日也。&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言&请&是男方尊重女方的谦让表示,女方还之以礼,婚期还是男方定的。中国是闻名全世界的礼仪之邦,从&请期&用&请&字可窥一斑。女方当即备礼回盘,男女两家各将所收粿糕之类分赠亲友,同时分发喜帖。受送者必备礼物或红包,分别赠送男女当事者,以示贺喜。
第三次备办到女方家的盘担是&轿前盘&,在结婚前一日,男方要将先前约好的剩下的盘担和聘金送到女方家,过去迎接新娘用花轿,故称轿前盘,如今改称为&起落脚盘&。旧时富有人家的新娘流行的&金(凤)冠红袄&,男家自制或租或借一套如古装戏中扮演女旦穿戴的服装,装在精致的箱子里贴上封签,随&轿前盘&送到女家,以备结婚之日穿戴。女家接受盘担后亦须回盘,回送男方的物品有谷、豆、麦、芋和花生&五谷种子&,两个用红丝线结扎的猪脚,以及生姜、铅钱、面线、袋子、家婆(男方祖母)鞋、新娘的红衣、盘花、糖果诸物。五谷种寓意着新娘到了夫家如同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姜则寓意家业兴旺,儿孙满堂。红丝线结扎猪脚,象征新婚夫妇情投意合,百年和睦。铅钱是用铅纸剪成小碎片而成,&铅&与&缘&谐音,所谓&人未到缘先到&,表达了人们对夫妻相爱、家庭和睦的良好愿望。女方还要给挑送盘担者送红包致谢,一般为十五元,多的有三十元不等。回盘的盘担将至,媒人必先到男方家中请男方亲人回避,待盘担安置在厅堂中,男方的亲人才能与盘担照面。据说这种习俗是为了避免新娘进入夫家后与夫家的亲人怄气。
旧时结婚当天起轿迎亲,出发时要奏乐鸣炮,媒人、锣鼓吹(乐队)为先导,新郎、花轿、伴娘(俗称礼妈)、担礼盒的族亲跟随在后,浩浩荡荡前往接新娘。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至女方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如今迎亲不用花轿,都以妆扮华丽的轿车代替,也鲜见人家请乐队,其它礼俗大致相同。
女方家早上就要办出嫁酒席,宴请陪送的女伴,新娘则梳妆打扮等待男方迎亲。出嫁是件喜事,新娘反而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依惜别。据考这是原始社会掠夺抢婚的遗俗。此外还有先出后入之习俗,凡同族甚至同村之内,如是同一天举办嫁、娶喜事,出嫁的女儿必须先出门,儿子娶媳妇的在其后才迎接新娘入门。人们还认为:同样嫁女,早出门的更吉利,同样娶亲,早入门的更吉利,所以那天会出现两家争先恐后的场面。
女方的陪嫁妆奁随时代的进步而有所不同,除金银首饰、衣料、家具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手表、针车(缝纫机)、脚踏车(自行车)被列为首选件,流行将近二十年。现在一般为摩托车、彩电、音响、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女方家富裕的还有陪嫁套房和轿车之举。一般人家虽说也为女儿购置陪嫁妆奁,其实是出自婚前男方按婚约付予的聘金。如果购置的物品花销大,娘家给女儿&压箱底&陪嫁的现金自然就少了。旧时一些男方家很在意亲家置办&压箱底&的钱数,迎亲后发现&压箱底&的金额少于期望值,会指责亲家&抠相&。
旧时新娘上下轿时要头披红色纱巾,现代则以红伞替代。新娘到了男方家门口,由礼妈牵着新娘走出轿车,有人把一个米筛举在新娘头顶,遮着她跨过预备在大门前的火炉和瓦片,缓缓进入洞房。遮米筛、踏瓦片是依古俗行事,古代有娶亲瞒天瞒地之说,俗称这样可以驱魔避邪。米筛上大多画八卦或阴阳太极图案,有兆祥繁盛之意。新娘进门时,新郎三代以内的亲属要回避,特别是生肖冲克者更应如此,据说这样日后才会和睦相处。
进洞房后,新郎新娘一起&吃丸子&,但仅是象征性的,新郎启筷表示,新娘不动筷子。礼妈在旁念吉祥语:&丸子吃一弗(粒),生子生罱核(睾丸之方言,借代男孩之意),丸子吃一双,生子生相公(当官的)。&吉祥语一般以四句为一组,富有韵律,琅琅上口,俗称念&诗句&。
娶亲的当天便是结婚正日,要进行拜堂和办喜宴。
新郎新娘&出厅&拜堂时,新郎在前,新娘头罩红纱巾,由礼妈搀扶或新郎牵引,一齐到祖厝或厅堂拜堂,这时要有司仪在一旁主持,并念&诗句&。拜天地和高堂时,司仪念道:&拜天日月双晴,拜地五谷丰登。拜国出忠臣良将,拜家传孝子贤孙。&夫妻对拜时,司仪念道:&一炉香火阵阵香,灯火蜡烛满堂红。双双对对来相拜,恩爱和睦过春秋。夫妻成对像鸳鸯,三元五桂永世续。百子千孙祖积德,富贵荣华万万年。&拜堂之后,新娘才算男方家中的一员,此时由新郎领着,逐一与新郎的三代亲属相见,新娘跟着新郎一一称呼。
新郎新娘回洞房后,家人要请一位男童(最好是属龙的)&滚落铺&,即在眠床上左翻右滚,主持人嘴里念道:&滚落铺,生达埔(男丁)&一句,旨在祈望早生贵子。&滚落铺&的礼俗各地也略有不同,不少村庄是在正日夜间进行。
正日晚上便举行婚宴,俗称&吃喜酒&,筵席的桌位和座位很有讲究,正厅主桌的&大位&,非小舅子或母舅公享坐不可。各席宾客必要待小舅子坐定启筷后才能跟着动筷,席间,新郎新娘必须向客人敬酒敬烟致以谢意。
&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自新娘娶进门之夜,众亲友便要来闹洞房,俗称为&弄新娘&,也就是戏弄新娘之意,此举也有个雅称叫&弄经文&。闹洞房有&七天内不分大小&之说,在新婚七天内可随便闹。闹洞房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动作,大家逗笑玩乐。
闹洞房者出示的妙趣节目,动作多为戏谑,新娘难于应对时,多以敬烟、送糖果而圆场。亲友闹洞房是自古延续下来的社会风俗,体现了人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祥和喜庆的婚庆氛围。以往恶作剧者会在洞房内通宵打扑克,让新人不得鸳鸯同眠;或者将炒过的柯木皮粉末撒进新娘的脖颈,使她痒不可耐;或者将带刺的植物放在眠床的席子下面,让新娘遭受皮肉之苦&&如今,这些陋习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渐渐消失了。
古人婚庆&六礼&,有五礼为婚前仪礼,只有&亲迎&一礼为嫁娶当日的仪礼,嫁娶之日过后尚须行之的仪礼,就无礼可遵了,但其在境内的习俗亦是相当丰富。
下灶脚。正日的第二天,新郎要再陪同新娘,由家人引导,来到厨房灶边,让新娘摸摸各种饮具、餐具,并让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这些象征性的家务劳动,目的是让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环境,是新娘进入家庭妇女角色前的一次预演,俗称&下灶脚&。
请子婿。正日的第二日,小舅子还要来姐夫家请新娘回娘家,一些乡村的礼俗是要送给小舅子&彩头&,即红包,数额不一,多至数千元。新郎在媒人及二三位&子婿伴&的陪同下前往岳父母家&做子婿&。用过点心后,女婿首先要上祖厝拜谒女方家祖先,再拜见新娘亲戚,然后就宴。筵席上,女婿到上鱼这道菜即离席,有的村落则是八道菜上席后,女婿即要离开筵席。当日小姑还要专门去接大哥大嫂回家,新郎向女方祖父母、父母拜别,各送上一份&拜见礼&(红包)。娘家要备两棵留根带尾的甘蔗让他们带回去,由于街上卖的甘蔗多是削去尾梢的,要特地吩咐卖蔗人从田里选取上好、无虫蛀的甘蔗连尾送来,寓意夫妇生活有头有尾,恩爱甜蜜,百年偕老。界山、南埔一带也有将此甘蔗称为&状元蔗&,寓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美好愿望。
请后请。即在上述请女婿之后的第二天,女方娘家再请一次女儿女婿,这天新婚夫妇不须他人陪同,自行赴宴,娘家的直系亲人同新婚夫妇一起用餐畅饮,共享亲情之欢。
拜圆仔。即是新郎之母在儿子结婚之后携子祭拜娘家祖先。一般在婚后三五天内进行,无论新郎的父母和外祖父母在世与否,都要&办盘担&,即备一席的鱼肉等菜肴和用大米粉搓成的&圆仔&,前往祭拜。礼毕设宴招待外祖父母家亲人,并分赠左邻右舍每户一碗圆仔汤。
三、寿庆礼俗
江南地区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开始出现了做生日的风俗,但出于孝亲观念,双亲健在时才可以做。后来,即使双亲亡故,也有人依然做生日。唐代更把生日庆贺与祝寿古礼结合起来,并传承后世。
满四十九岁开始,每十年一大庆,岁数逢九逢十都要举办寿庆,境内都称为&做十&。一般是逢九庆寿礼仪较为隆重,逢十庆寿礼仪较为简易。至于人们为何逢九做十,一说&九&与&久&谐音,寓有&岁寿长久&之意,谓之岁寿可添不可减;一说方言&九&和&狗&谐音,人们忌讳之,故逢九即说做十。两者都体现了同安人对数字的讲究。境内一般认为:&二&谓一双,成双成对,觉得吉利;&四&与&死&谐音,极其禁忌;&八&恰与相命的生辰&八&字相合,视为理想;&九&,与&狗&谐音,故极禁忌;&十&则有十全十美、圆满的意思。
四、丧葬礼俗
同安人忌讳把亲人的死亡谓为&死&,而是称为&老了&或&过身&,委婉地表达了人们对亡者的尊重。在传统观念中,灵魂是令人敬畏的,亲人之灵可以庇佑子孙后代。迷信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主宰着自己的肉体,不能支配他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着,能影响甚至支配还活着的人,能给他们带来灾祸,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
当地迷信还认为,死者的灵魂居住在另一个世界&&地府,过着和活人没有两样的生活,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钱花,逢年过节还要回到原来的家里走走看看。这种&灵魂不死&的观念起源于远古的原始人类,如果说现代人常常为在梦中与死去的亲友相会而产生震撼,那么,就不难理解远古的原始人类因梦见死者而产生死者灵魂不死的念头了。
在同安人传统观念里,死者的灵魂还得再受摆布,面临着令人诧异的悬殊命运:虔诚从佛的死者,灵魂直上西天净土的极乐世界;得道成仙的,则定居仙岛神山,都可享乐;凡人落入阴间地府,一律被押往地狱,接受十殿阎罗王的审判。依平生善恶判处,善者直送第十殿,投生为人;生前有罪恶者,依次过十殿审讯,历尽酷刑后,或投生为牲畜,或投入最底层的地狱,永受折磨,不得投生,惨不可言。地狱之说源自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说,道教接过此说,对地狱作了更详尽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民间不敢奢望自己的亲人死后能成仙成佛,唯恐死者灵魂在阴间饱受折磨,无不希望死者灵魂早早免罪投生为人。同安人说死为&过身&,就有祝愿死者灵魂安然投生人世的含意。&过&即&转移&,&过身&即灵魂已转世投胎,重新获得新生,因此人们还称妇女怀孕为&有身&。
人们认为过五十岁辞世就不算&夭寿&。因此,做过五十岁大寿之后,就可以备下&百年&之后的棺木和寿衣。因为老人还健在,所以将棺材称为&生寿&。棺木制好后,要竖立置放于厅角,人们将这一仪式称&竖生寿&,又称&起大厝&。
以往在老人还健在时,亲人就要为其预建坟墓,称为&寿域&。造寿域同样以闰年为吉。
风水。首先要请风水先生勘舆吉地。尸体葬之高阜向阳之地,以免受湿受寒,亦合乎情理。但汉代以后,阴阳五行之说流行,加上&天地人时&四维,风水堪舆遂起。如今已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政府推行火葬和集中殡葬,已鲜见风水纷争。而旧时贫者无所谓风水,多就本乡闲地葬之。
造墓。再择吉日动土,泥水匠先掘地砌砖为墓穴。墓穴有长方形与长方穹顶状两种,一般为并排双穴或四穴,空穴内填细砂。明清时期,庶民坟墓最大不能超过方18步。贫者开地为穴,不营圹。富者用砖圹、三合土圹,大小不一。墓圹分独葬、合葬、群葬三种。合葬多为夫妻,筑双圹中隔以砖土;先卒者先葬,后卒者葬时只须揭开另一单圹,并不破坏先葬者的墓圹。群葬为全家葬在一起,较为罕见;较为常见的是四圹,即在父母双圹墓左右各增制一圹,以供长子长媳百年之后伴葬,以便在阴间继续奉孝。
墓碑是以石板磨制,上刻碑文,通常只录族望姓氏,如&XX(族望)X氏祖坟&、&XX(族望)先考(妣)XX(名字)X公(妈)佳城(或之墓、之坟、封茔)&。族望如吴姓称&延陵&,王姓称&开闽&等,流派甚多,名目各异,恕不一一详列。&封茔&之&封&字义本为封固,人们以讹传讹,以为官绅所封头衔,便用以官绅墓的专称,无职者不得称。
临终。凡已过五十岁或做&公(祖父)、妈(祖母)&者,病危临终之际要&上厅边&,即背到祖厝厅边,未满五十岁的,只能在下厅边。将临终者安放于用两条长凳和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万一病者&上厅边&后又慢慢康复起来,必须由病者自己下床,亲自撤下那简易床铺的四块板。临终时儿孙家眷都要守候其身边&送终&,即将断气时,家眷要赶快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以免在断气后,有&生死都光着身子&之嫌。有的村庄是在入棺收殓之前,为死者洗脸、洗身、洗手,再由孝男、孝女给死者更换寿衣。
去世。死者寿终正寝后,立即将死者头朝厅内、脚朝厅外安放,并用被单(称&水被&)把死者的躯体和面部盖得严实。合家男去冠,女披发,地上铺稻草,众人围尸跪坐恸哭。一般为配偶和子媳披麻带孝,孝子腰缚草鞋,其它的亲人或着白长衫,或着蓝长衫,或着白上衣,各地略有差别。协助治丧亲堂在厅口张挂&脚尾布&遮挡阳光,以免照射到亡者的身上。并于尸前点生油灯一盏,烛一支,注意不使熄灭,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称&点脚尾烛&,孝男孝女日夜守灵至出殡。家族中老者提着装有斋果、金银纸的&礼篮&,引领孝男以及长孙(长孙与&尾仔&同礼)到供奉&保境社主&宫庙&投社&,为亡者到阴府报到,免得灵魂归阴后沦为孤魂野鬼。接着,长孝男出门,自池塘、溪沟或田埂边取粘土一块,用瓦片盛着捧回,置于亡者脚尾地上,土上插香点燃。同时要不断地焚烧冥纸,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称&买路钱&,直到入殓为止。
关于死者去世的时辰,迷信有&留三顿&的说法。清晨早饭之前气绝,说是为子孙留下三顿饭,后代一日三餐都有饭吃。若在早饭或午饭后去世,则后代三餐将有难以为继的可能。最忌讳的是在晚饭后断气,死者将一日三餐都带走了,预示后代子孙将无一日三餐之用了,必须进行一番解厄。解厄的方法是让众孝男和孝妇在厅堂面朝外跪地,由堂亲长辈分别给每个人分米,意为向天乞米。
入殓俗称&收乌&。首先由长媳手提吊桶到附近的水井打水,象征性地给死者洗身,谓之&乞水&。长媳吊起水后向井中投二枚硬币,向&井神&买水。返回时,吊桶绳拖地,边走边哭,走到厅口,取一小碗水进厅为亡者洗身,剩下的水倒在天井。界山镇周围一带虽同样要为死者洗身,但无乞水之俗。
之后在厅堂摆祭桌,桌后置&太师椅&(交椅),死者由子婿(或孙婿)二人用&吊棺布&抬到交椅坐下,双脚平放在米筛上(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脚下的土地往下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