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成为孙氏太极拳厉害吗名家

学习太极拳,你需要看看太极拳名家这几个常用的教学资源学习太极拳,你需要看看太极拳名家这几个常用的教学资源太极体验百家号看点:很多人利用闲暇时间想通过网上的资料学习一下太极拳的相关知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资源,网上介绍的五花八门,那么作为外行的太极拳爱好者,很难甄别其中的差异,在这里把一些大的太极拳教学结构常用的资料给大家列一下,给找不到“抓手”的太极拳爱好者做一个参考。如果你想查询资料,比较权威的有太极拳网,这个网站的资源比较多,收集了好多的专业知识。如果你想找一线的太极拳老师咨询问题,而不是找所谓的客服给你答疑,你可以找太极体验中心,在这里你能和老师视频,答疑解惑。如果你想找志同道合的拳友,可以到百度的太极吧,这里的资料比较杂,需要你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这是当之无愧的大数据库,能够找到你想要的任何资料。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太极体验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我们只做一件事:专注太极体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这拳怎么练?两位太极拳名家一语道破!
来源:太极功夫
文 | 网络  编辑 | 鹿鸣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伯先先生曾请教陈照旭先生(陈小旺之父):“这拳咋练?”陈照旭简洁地回答:“四块放松”。  ▼  四个字道出了放松的关键部位,  在于“四大块”(两肩、两胯)。  陈照奎先生讲放松的关键环节时,讲得更具体、更生动,他说:  ▼  要特别注意胸部的放松,只有胸部能放松,才有胸中运化.胸部太僵,就会气贯满胸,胸贯满,就不能调整上下关系;胸部不能运化,就要挨打;打拳紧要处全在胸腰运化,胸部任何时候都不能领劲,胸部开合都要放松,胸部放松的关键又在于两肩的放松。所以拳论中说,转关在肩,运化在胸腰。而腰部的松活关键又在两胯,胯不松,腰也不会活。”  对于肩,他还讲:  我们和别人推手,首先要制对方的肩,使对方的肩关节失灵,产生对抗劲,而被我所制,对方制我,亦然。但是,如果我在走架子时,解决了肩的转关问题,肩部能放松,而且肩能向四面八方转动,那么,当对方用手拿我的胳膊,企图控制我肩时,我可以立即随对方的拿劲进行转关,使肩沉下来,对方拿劲可立即解脱,我可以马上反攻。  同时,他又强调说:  肩的转关并不能单独进行,它必须与胸腰折叠运化结合进行才好。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解决了肩的转关,并且解决了胸腰运化,才算真正解决了松的问题。”他在教推手时又说:“最怕的是,当对方一推你,你肩先抗起来了,胸腰成了木板一块,这就一切全完了。”“所谓练拳要练到身上,就是要在肩上、胸腰上下功夫。  从以上两位陈氏太极拳传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出放松的主要环节所在:  ▼  我们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抓住了这点,其它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  那么,刚刚接触太极拳的人,如何进行放松的训练呢?  初学太极拳的人,开始一般都有一个僵硬的过程,这是应该允许的正常现象。因为当你刚刚接触,还没有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紧张、动作生疏,往往是顾此失彼,此时要求你“一动无有不动”,动作谐调而松柔,那是难以做到的,精神紧张必然带来动作上的僵硬。因此,应该允许初学者有一个生疏而僵硬的初学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记住动作顺序、路线和方位,弄清虚实、顺逆和力点。  当学员基本上学会了拳架套路之后,教练就应该及时地提出放松的要求,并且要强调太极拳的这—特殊要领。同时要求从以下几个环节上锻炼,逐步做到周身放松的要求。从以上两位陈氏太极拳传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出放松的主要环节所在:  ▼  我们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又在于松胯.抓住了这点,其它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  那么,刚刚接触太极拳的人,如何进行放松的训练呢?  初学太极拳的人,开始一般都有一个僵硬的过程,这是应该允许的正常现象。因为当你刚刚接触,还没有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之前,必然是精神紧张、动作生疏,往往是顾此失彼,此时要求你“一动无有不动”,动作谐调而松柔,那是难以做到的,精神紧张必然带来动作上的僵硬。因此,应该允许初学者有一个生疏而僵硬的初学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记住动作顺序、路线和方位,弄清虚实、顺逆和力点。  当学员基本上学会了拳架套路之后,教练就应该及时地提出放松的要求,并且要强调太极拳的这—特殊要领。同时要求从以下几个环节上锻炼,逐步做到周身放松的要求。第一
从正中求松:  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第二
从慢中求松:  陈氏大极拳要求快慢相间,对初练者来说,特别是在未能放松之前;要强调练慢,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第三
从缠绕中求松:  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育松。第四
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  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从蚕蛹、毛毛虫的蛹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第五
从紧中求松  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因此,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实践证明,拳走低架最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从此处可以理解松与紧的辨证关系。为此,平时就要注意锻炼低架,锻炼下盘,特别是独立步的支撑力,而为周身放松创造条件。第六
借推手求松  从推手中练“吃亏”入手,借对方之力来锻炼放松。  推手,主要练借力的技巧,而借力,必舍已从人,顺遂对方来力。推手时,往往是越怕输的人,精神越紧张,也最容易犯僵硬,丢顶,拱架之病.所以,我们主张开始练习推手时,要从练“吃亏”入手.要敢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陈式太极拳和别派太极拳到底有什么区别?两位名家的点评和争论也许让你有所感悟 _来书生活健康百科 Laishu.com
陈式太极拳和别派太极拳到底有什么区别?两位名家的点评和争论也许让你有所感悟
导读: 此文非常有代表性,两种对太极拳的说法都表述得比较客观,值得仔细研究。文中徐老的观点比较鲜明,不躲不闪,反观沈老倒好像在强辩。这里,确实鲜明地表现了...此文非常有代表性,两种对太极拳的说法都表述得比较客观,值得仔细研究。文中徐老的观点比较鲜明,不躲不闪,反观沈老倒好像在强辩。这里,确实鲜明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太极拳理论观点,如果有谁还不知道太极拳确实有两种的话,看看这篇文章并仔细体会一下就基本能得到答案了。沈家桢:评《徐致一对于拙作八个特点总的批评》编者:本文原附于日沈家桢致顾留馨的信中.现摘出另发,题目是编者加的。了解此文背景请参照沈、顾有关来往信函。文中宋体字部分,为沈家桢先生对徐致一先生批评的点评:楷体字部分,为徐先生批评的原文。特点:意气批评原文:特点,既称意气,说简单些,只要在“用意不用力”这一特点,作些说明就够了.原稿在内容上力求丰富,反而使人捉摸不到特点所在了。
点评:徐老是不同意太极拳也是一种气功说法的,所以主张拙作只要在“重意不重力”这一特点上作些说明就够了,这是多人认识的不同,不可能有同等看法。又说原稿内容力求丰富,反而使人捉摸不到特点所在,这一特点内容是“意神气灵劲”五项的统一,主要在意气,贯通了神灵,归纳到劲上去,稿件压缩时要特别指出主从关系,使不辜负提意见人一番美意。第二特点:弹性徐老批评原文:第二特点,弹性,太极拳的打法,先柔后刚而且是脚、腿、腰、手的整体动作.所以有弹性。原稿说成肌肉收缩.身肢拔长所致,可能是陈式的练法。点评:这是根据拳论在姿势方面的规定而提出的,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为身的拔长,沉肩坠肘,作臂的拔长,含胸拔背是背脊上部的拔长,如此等等。合成身手的拔长,由拔长产生弹性,由弹性成为掤劲,掤劲为太极拳八劲的基础,也就是吴鉴泉先生常说的身手放长的意思。徐老说,太极拳先柔后刚的打法,与整体动作,就有弹性。这与练习弹性成为掤劲的质量不同,因为身手不放长,是不能产生弹性的。第三特点:螺旋徐老批评原文:第三特点:螺旋,是陈式的特点。点评:凡在一动全动之下,使掌心由内翻外及由外转内的收放旋转,皆是抽丝劲,也就是缠丝劲!合成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为形成双鱼的太极图,这种劲就是太极劲,此劲是阴阳合成的,没有此劲就不成为太极拳。劲的表现在手臂上是旋膀转腕(徐老的说法)表现在下肢上是旋腿转踝,表现在身躯上是旋腰转脊,各式太极拳没有一式离开翻转掌心的,也没有一式不旋膀转腕的。所以这种螺旋,各式太极拳都是有的,所不同者,只不过注重程度上有些差别而已。太极拳五式是一脉相传,因此不会此有彼无,如杨澄甫老师、吴鉴泉先生,都是具备这种螺旋作用并作化劲的核心,猜想徐老亦不能例外,因此与其说陈式的特点,不如说五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四特点:贯串徐老批评原文:第四特点贯串,腰脊是贯串的组成部分,不过它有稳定重心和增强力量的主要作用,所以叫做主宰于腰,原文把主宰说成源动,不尽相符,在拳论中明明是说其根在脚,发于腿.全身各有所思,合起来成为一个整劲,而且贯串的,原意是说各部分要相互调协不要牵制的意思,如是源动于腰脊,那么腰脊一动,全部都动,就无所谓要调协,不要牵制了。点评:节节贯串,就是其根在脚……形于手指,再由手指回归脚根,就这样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经过几个主要关节,节节贯串起来成为一个整劲,这条整劲的长线上需要一个主宰来带动,这就是腰脊,因为它们位置在身躯中部,所以拳论中说腰脊是主宰。徐老所提增加力量,稳定重心等等说法,这是属于贯串时要求的功能,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就是说这一条长线,是以腰为主宰来带动的,这里或许是徐老的主宰二字当作贯串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仅是一种猜测,可能把原意误会了,假使真有误会,亦请原谅。第五特点:一气呵成徐老批评原文:第五特点,一气呵成,不要断劲要绵劲,是太极拳的特点,在绵劲之下一气呵成是符合要求的,在断劲之下一气呵成,除运用缠丝劲之外,别种武术也要求这样练的,不能称为特点。点评:徐老认为他的拳是有绵劲的,而陈式拳则没有这种绵劲,所以说在绵劲之下一气呵成是符合要求的。又说在断劲之下一气呵成,除运用缠丝劲外,底下就没有再加说明,因此很难看懂,徐老的原意,一气呵成都没有断劲,若有断劲,就不成为一气呵成(发劲有断有接除外)。徐老硬性断定,陈式除了缠丝劲处,内中没有绵绵不断的劲,又说一气呵成不能称为特点,这是误解的,但实际上徐老在他自己著作中(第15页)把一气呵成的连贯,称为动作方面重要特点,因此第五特点仍可成立,并与徐老过去论点是一致的。第六特点:调整虚实徐老批评原文:第六特点,动作要有虚实,也不是太极拳所独有,太极拳的特点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可缠误。点评:在这一特点内,拙作是从双脚虚实,双手虚实,说到上下相随变换一手一足的虚实,并且解释了拳论内“轻重浮沉”的尖点虚实,拳论说“不知轻重浮沉的虚实,有类掘井不及泉之叹”。徐老对于这一系列的种种虚实未加可否,却提出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作为太极拳的特点,认为这才可以称为特点。其实王宗岳先生在那篇轻重浮沉的论文中早已有详尽的分析,从理论上说,比虚中有实更上几层楼了,所好也认为须有虚实,因此应该说,第六特点也是成立的。
缠误二字,想系徐老讽刺陈式太极拳重视缠丝劲作用的缠误,这是当年陈长兴先生所不及料的。第七特点:刚柔相济徐老批评原文:第七特点,刚柔相济,太极拳的特点在以柔制刚以静待动,要求越柔越好,刚柔相济别种武术也是同样讲究的,不过柔多刚多上的一些区别而已。在吴式里刚柔相济至多是懂劲阶段,不是神明阶段。点评:徐老说太极拳是以柔制刚,以静待动为特点,这是一个方面,同时认为刚柔相济在别种武术也有,不能称为特点。事实上太极拳以柔制刚的(走)同时也是以刚制柔的(粘),这就是徐老认为在推手中得到统一的说法。徐老的著作中有“和谐”这一重要特点,并且说“绝大多数武术项目,都是讲究和谐的”,绝大多数内容所有的,还可称为重要特点,则太极拳刚柔相济与其它武术不同,当然可能称为特点了。徐老在这项附注内说,在吴式刚柔相济,至多是懂劲阶段,不是神明阶段,既然徐老在此因忘了刚柔相济,前此分项内也认为阴阳相济内是包括刚柔相济的,则前面反对刚柔相济的论点是可以不谈了。第八特点:快慢相间徐老批评原文:第八特点,快慢期间,是陈式所独有,吴式是快慢随心所欲,并不一定相间。点评:徐老说快慢相间是陈式所独有,吴式的快慢是随心所欲,并不一定相间,同时有分项内却说了可以快慢相间的,在此补充的是随心所欲的快慢,(正是吴鉴泉先生在推手时常谈的,要有快慢的功能)。
但是拙作所说的快慢是转关慢,就是劲由内换期间要慢(指盘架子),过了内换之后,就要由慢加快,在这“加速力”内将太极拳应有八门劲表现出来(尤其是四正手),表现后,又是转关又转慢了,就这样慢慢快快的期间,到此可以说,对于快慢的观点,已经接近统一了。附: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完整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从不同层面来总结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以下的八个特点是顾留馨前辈根据前人著述归纳划分的。我(同一太极)基本赞同其观点,所以引用过来。但觉得这种划分还没有触及陈式太极拳的核心,还不够过瘾,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博客中做一论述。但在这里,我不妨先顺着顾老前辈的思路,再对其观点做进一步的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原文做出对比。(对此篇文章,同一太极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不断修改,敬请朋友们留意)太极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阴阳代表着事物的既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方面。太极拳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著“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对称平衡法则”。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习练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在外则是神气鼓荡,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简言之,太极拳是一种“以意领气,以气催形”武术。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上,不仅能增强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同样,在技击上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克制自然,并掌握自然,动作起来可以一动全动,“周身一家”,达到知己知彼和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特点 大脑支配下的意气拳谱规定: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上述表述中,“心”及心思,意念,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意”。神,及精神,思想,意念。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意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的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三个措施。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着来提高意气。 有了意念,就有了思想,人就显得生机勃勃,富于朝气,生灵活现,对练时灵活多变。如果缺乏意念、精神,人就显得迟缓生硬,宛如愚人,对战时反应迟缓。第二特点 身肢放长的弹性拳谱规定:
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沉肩坠肘”;3)“松腰圆铛,开胯屈膝”;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需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铛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到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圆铛松腰和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这一系列的放长,又促进了全身的放长;使身肢不特产生了弹性,形成棚劲,而且因全身放长,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因此,只要具备了放长的姿势,就不容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所以身肢放长的弹性,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棚劲, 棚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4)练习棚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拙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棚劲的内在因素。第三特点 顺逆缠丝的螺旋拳谱规定:1)“运劲如抽丝”;2)“运劲如缠丝”;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从上列四项规定中可以看出,太极拳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到那时就纯以意知了,所以顺逆缠丝对立统一的螺旋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达到完整一气。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用。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太极拳的最好的工具。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神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第四特点 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拳谱规定: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上列四项规定可以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实大虚,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脚的虚实。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主要关键。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刻留心,久久才能养成。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具练。第五特点 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拳谱规定:1)“腰脊为主宰,一动无有不动”;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从以上四项规定可以看出,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要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所以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就成了太极拳的第五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中心关键;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5)减小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第六特点 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拳谱规定: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这是加大量的又一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当然,这个特点同特点五一样,是在螺旋式缠丝的辅助下来实现的。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就要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一气呵成的要求。因此,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就可作为太极拳的第六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断劲的方法。4)能神气鼓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第七特点 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拳谱规定:1)“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2)“外似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极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个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摧毁得彻底。此时的要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不是从努责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的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为身肢放长,并不断螺旋式地绞来绞去,就可产生这种弹性。因此,又可名为“棚劲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似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到好象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就成为太极拳的第七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初期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这段时间也是愈长愈好,一般要一、二年的时间。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以练习刚劲。3)行气用柔,落点成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对于刚柔变换的法则。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陈鑫《总论发明》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这是陈式对于太极拳刚柔度的标准。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拳谱规定:(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在初练太极拳套路(一趟架子)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做到随快,但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漂与错乱现象。这是指练习一趟架子所需时间的长短而言的。在这种能慢能快的总前提下,用到每个拳式时则须将这种快慢的对立面统一于一个拳式中,即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如此周而复始。所以太极拳的每个拳式都要经过能慢能快的,这样才能在推手时,“彼微动,己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并能达到快慢相间的统一。所以,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练拳要领概括如下: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但求快,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的落点要快。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结语太极拳的八个特点是从太极拳拳谱中一再经过提炼而精选出来的。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练拳经验,早已成为现时练习太极拳的原则,也是人们练太极拳所一致遵循的准则。另外应该指出,特点虽分八个,但其实质是一个,因此在练习走架子或推手时,不可孤立地对待这些特点,务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逐渐做到符合这些特点。因为任何一个拳式或是动作,都必须运用集中意识来指挥整个动作过程(特点一),使身肢在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具有弹性(特点二),并在虚实灵活变换(特点四)与顺逆螺旋缠丝中(特点三),促成内外相合,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节节贯串(特点五)和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特点六),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质量(特点七)和有慢有快的速度(特点八),这是太极拳应具备的特色。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因此,如果孤立对待,企图贯彻一个特点而放弃另外的特点,则不但损害了后者,同时也影响了前者。所以这些特点不是为一个特定动作所特有,更不是某一个动作仅有某一个特点,而是构成整个太极拳套路的每一个拳式皆应具有的特点。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不论是哪一式,也不问姿势是开展还是紧凑,更不管这趟架子内多几个拳式还是少几个拳式,只要细心观察,这些外表随有差异的太极拳架子,内中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共同特点。所不同的,仅是有的是明显的表现于外,而有的则以暗劲方式隐藏于内。这也说明了太极拳流行数百年不为其他武术所同化,而仍能独具一格,皆是这些共同的特点作了中流砥柱。因此,学习太极拳时,不可把它当作等闲视之。加入太极堂微信公众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们交流分享!获取海量太极拳教程、视频资料(最新增加40张DVD资料,关注回复“下载”即可),一起学习交流探讨太极拳吧!
您可能也感兴趣: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氏太极拳厉害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