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了解三中国文化有什么?

三国,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三国,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敖凝百家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诸雄纷争,三国中出现诸多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人——一代枭雄曹操曹操因听取诸位谋士的意见,厉兵图练,称霸北方,成为三国鼎立最为强大的国家;东吴孙权孙权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吴国有大都督这个职位,当时周瑜当大都督的时候他的威信都比孙权还高,可以说孙权不听别人的不行,在众人扶持下,东吴由一个小小的军队,发展成一个地广粮足,人民安定的国家;刘、关、张结义而刘备是非常听诸葛亮的,所以前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在关羽死后,刘备坚持要伐吴,诸葛亮再三劝阻刘备也没听,毕竟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诸葛亮。就因为这一次没听诸葛亮的,才会遭夷陵大败,导致白帝城临终托孤。关羽其他的人呢,东吴大将吕蒙听取孙权和鲁肃的建议,发奋读书,学习兵法,完成了从粗莽武将到儒雅智将的华丽变身,后成为东吴大都督,带领东吴打败蜀国军神关羽,夺取荆州,成为好学克己的典范。相反,他的对手关羽性格孤傲,“藐视吴臣”,听不得部下的半点意见,结果败走麦城,成为东吴的刀下鬼。至于像吕布那种,宁听妻妾语,不纳将士谏,一介勇夫,并没有吸取好的方面,所以,最后也命丧白门楼。“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附笑谈中。”三国中群雄结局,给我们无穷的传统文化思考,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文化内涵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把好的意见汇总起来,就能从中借鉴,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敖凝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人世间,逃名士;云水中,自在翁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就要熟悉这个民族的语言【三国演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7,479贴子: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就要熟悉这个民族的语言
虽然英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但其实很多文化的意蕴和精粹是英语没法翻译出来的。比方说我们中国的七言律诗,总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英语最多只能翻译出律诗的意思,世上除了中文之外,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法翻译出七言律诗的意蕴。一个不懂中文的美国人,看了七言律诗的英语翻译,根本感受不了其中的韵味。 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语言。要研究一个民族,首要基础就是要熟悉这个民族的语言,如果单单只看翻译,很多东西是看不出来的,只看懂意思,看不出内涵,就像喝白开水一样。就算是顶尖的翻译专家,按照标准语法,把《三国演义》翻译成各国语言,不懂中文的外国人看了,估计也记不住颜良文丑的姓名。 图片来自:
颁布百万家族族语?
我只是知道日语
整天看三国演义吧,同是汉族人,平欺许褚胜张辽的意思都不懂,还大吹特吹许褚是曹营第一的文化,就证明我族的文化是多么的虚伪和可怕!平欺许褚胜张辽的意思就是关羽胜过张辽可以侮辱许褚,同时证明了张辽大于许褚。所以文丑只是马忠行为射退张辽,作者也不好意思文丑能打败张辽违背历史名将所以用了暗箭伤人!许褚不离曹操左右,诸将栗然尤其指许褚!也直接证明了张辽在马超赵云之上,相当于张飞!因为马超赵云水平略大许褚不明显,张飞和许褚就有差距了。。。
赞,能翻译的就是意思而已,那种感觉很难翻译出来啊. connotation又不同
然后你发了个地球的图片
同感.看国外的书写得再有水平翻译得再好都没有任何舍身处地的感觉,无法入戏,也就没办法感悟其灵魂思想了。
中国人中有多少人懂自己国家的文化。。
百万,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咱俩离得很近诶
-- -- -- -- -- -- -- -- -- -- -- -- --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一个贴又发两遍——专注林黑三十年
汪汪汪汪——满语
最后几句话笑了。。
百万族长每次都是很用心的发帖,赞一个
终于支持你一回
反过来,英语的韵味汉语也未必能表达。比方说冰雪奇缘那句let it go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o o o o o o o o
快速分享最新文章
站长推荐 热门文章 热评文章
官方公众号:w3guo_com定义/三国文化
狭义:人们对三国时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知识与经验;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三国为原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历史主体/三国文化
“三国时代”有两个定义,狭义的三国时代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但狭义的三国时期用于排三国大事年表,或考试。曹操、关羽、庞统、周瑜、吕蒙等不在狭义的三国时代之列。而《三国演义》《三国志》中的三国时代是广义上的。广义上的三国时代可以理解为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军阀割据刘氏集团、曹氏集团、孙氏集团及与其相关的汉末军阀的集团斗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天下的时代。广义上的三国才是三国文化的研究主体。
相关会议/三国文化
诸葛亮主题为"引领三国文化,打造精品三国游戏"的三国题材游戏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希尔顿逸林大酒店隆重举办,ChinaJoy组委会与游族网络携手邀请知名游戏研发商、平台商及众媒体出席。本次研讨会吸引了多位重量级制作人齐聚,畅谈三国题材游戏的现状与未来,深入探讨三国文化如何在游戏里的传承。
发展历史/三国文化
1. 魏吴两国政府设置太史这一官职,记载了魏吴两国的历史。蜀国可能未设置史官。2. 在晋朝统一后,史学家陈寿根据魏吴两国史书的记载,根据自己收集的大量资料把这段历史编成《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合称《三国志》,这是“三国”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陈寿叙事简略,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这就导致了,《三国志》虽然比较真实,但不够完整。3.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很好的写三国历史的史书。4. 南朝宋文帝以陈寿所着《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这是有关三国的资料已经很多了。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着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三国志》的三倍。裴松之认为不可靠的材料只列出来而不评说,认为可靠说明道理。所以后人读《三国志》必读裴注。5. 南朝宋时期上层人事刘义庆作《世说新语》,着重记载魏晋名公士族的言谈轶事。6. 隋炀帝时已有曹瞒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水上杂戏。7. 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到,当时已用三国人物作为笑谑的材料。8. 评书的前身叫做说话,在宋朝出现,当时说三分是比较流行的。说三分的艺人挣得应该比别的说话艺人挣得多。9. 元朝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三国的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同时出现了很多很多有关三国的剧本。10. 元末明初中国非常伟大的文学家罗贯中在上述史书、杂记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受百姓欢迎的着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出现以来人们对三国文化的研究不断重视,深入。11. 在当代三国游戏(硬盘游戏如《三国志》系列《三国群英传》系列,网络游戏如《QQ三国》《三国策》)、三国恶搞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如《水煮三国》,动漫影视作品如《Q版三国》)不断更新换代。易中天教授也由于品三国而倍受关注。当然,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文化经常由于服务于商业而遭到破坏。东汉十三部州(三国行政区域)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称为“司州”。豫州:治所 谯(皖亳县) 辖区 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兖州:治所 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徐州:治所 郯(鲁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鲁东南部,苏北部及皖东北角。青州:治所 临锱 辖区 今鲁北部及冀东南西角。凉州:治所 陇(甘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东东部。并州: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北部,秦大部及内蒙之一部。冀州:治所 镐(hao)(冀柏乡县北) 辖区 今冀西南部。幽州: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冀北部,辽、吉各一部。扬州:治所 历阳(皖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荆州:治所 汉寿 (湘常德市东) 辖区 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益州:治所 雒(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交州:治所 广信(桂梧州市)魏国经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蜀国经济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亮及法正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后来关羽失荆州,备讨伐吴败亡,使蜀面临崩溃边沿,故亮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吴国经济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吴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三国源头/三国文化
襄阳城始建于汉代,到今天她已经阅尽了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在这漫长的历史里,这座古城目睹了一幕幕历史的往事。那南来北往的风流才俊,纵横天下的英雄豪杰也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而至今襄阳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这座城市与三国的渊源。在襄阳城西20里,有一处幽静的山坳,这就是后来天下闻名的隆中。当年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就在这里躬耕苦读坐看世间风起云涌的。走进古隆中,今天的人们常会产生一连串的疑惑,这个远离尘世的地方竟然走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谋略大师,而在交通信息相对落后的东汉末年,一个隐居山林的青年,又是如何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并做出深谋远虑的战略判断的。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他是“苟针生命于乱世”,也就是说他是在乱世的磨难中成才的,这句话的确概括了他的一生。诸葛亮在襄阳求学和躬耕苦读期间,正是豪门望族文人学子云集襄阳的时候,可以说那时的襄阳人才济济文化发达。但在当时的襄阳上流社会,存在着三股最大的势力集团,一方是掌握地方政权的官吏,刘表是他们的首脑,一方是当地的豪门望族,主要是蒯姓和蔡姓两个家族集团。还有一方是当地的名士,代表人物是文坛领袖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等。东汉末年实行官吏推举制度,谁被名士赏识,便会被推举给地方官员,再由地方官员逐级向朝廷推荐。诸葛亮跟随叔父到襄阳后,很快和襄阳的这三股势力建立了联系。后来诸葛亮作为一个布衣而能获得“卧龙”、“俊杰”等巨大声誉,这固然是由他自身的才能所决定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他不被名士们赏识和举荐,就不可能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而诸葛亮或许就会老死山野不为人知。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时期对他影响、教诲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司马徽、一个就是庞德公,庞得公是当时荆襄地区六大家族之一,也是襄阳城的名士领袖,除学识渊博外,他的人格修养也被传为一时佳话。《襄阳县志》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庞德公“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诸葛亮对自己的老师非常崇敬,传说他每次登门求教都独拜床下,听取老师的真知灼见。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诸葛亮27岁的这年。求贤若渴的刘备经过再三的求访,耐心的等待,这一次终于在襄阳隆中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诸葛亮。当刘备向诸葛亮讨教统一天下的大计时,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建立根据地,改革政治,联合东吴,等待时机,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构想。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这篇不足300字的策论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军事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谋略大师的思想智慧。《隆中对》确定了三足鼎立的时代基调,也拉开了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历史帷幕。
陈列馆/三国文化
地址:成都三国文化陈列馆三国文化陈列馆,里面的陈列物多是介绍三国的军事人物和军事故事的,当然也有《三国演义》中火烧藤甲兵里那刀枪不入的"藤甲",还有"木牛""流马"等,还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山路实景模型……三国文化陈列馆三国文化陈列馆
贡献网站/三国文化
随着日月变迁,星移斗转,面对21世纪飞速的发展,人们已经很难平静下心态去静静地品尝文化所带给我们的精神寄托,对三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动已经有8个年头了,在这不经意的岁月流逝中,默默无闻的一批网站却用他们钢铁一般的毅力书写着人们对三国文化,三国知识的渴求所给予的希望,为此我向默默为三国文化做出贡献的网站表示由衷的感激和无限的谢意。他们有:三国文化、三国论坛、天涯三国专栏,柔居,三国琅琊、三国英雄论坛、轩辕春秋、三国艺苑论坛etc。
三国兵制/三国文化
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中、外军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至220年),到魏黄初年间(220至226年)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军式系统/三国文化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中军-领军、护军——诸营将校中央军-大将军——||——外军-都督诸州军事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东汉光武帝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帅。”州郡兵以守备本州郡为职,必要时也应调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军、外军低,“州郡都督不与中外军同......苟在中军之例,虽下功必侯;如在州郡,虽功高不封”(《晋书.段灼传》),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因此后来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陈傅良对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汉代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蜀汉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点。蜀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据《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而据王平、刘敏、姜维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蜀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上宗下贝)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刘璋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汉军本有部和曲的编制,蜀有曲长,则在部分军队尚有曲的编制。屯将,蜀有屯将,则有屯的编制。突将,冲锋队的将领,则蜀军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飞军,以羌族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白(目毛),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上宗下贝)叟,由(上宗下贝)人(湘、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目毛)、(上宗下贝)叟、夷兵等外族军队。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东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东吴的般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艟、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舟扁)、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军需用。这样,我们虽不能得知东吴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东吴军队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组成,以山越为兵,仅见于记载的已不下十余万。西晋灭东吴时,接收其军队二十三万。东吴军队有许多不同名号。《历代兵制》:“兵有解烦、敢死两部,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及健儿、武射之名非一,调度亦最无法。”这里列举的也很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东吴军队有下列名号:羽林,是宫廷禁卫部队。虎骑,拱卫京城的骑兵部队。敢死、解烦、无难、马闲,都是精勇的冲锋队,多分左右两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领兵。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五营有五营督领兵,五校有五校督领兵。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大约都是屯驻在京城以外的队伍,分属前、后、左、右四军。还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虎射吏等名号的地方兵。从义士、健儿等名号推测,这些地方队伍可能大多为东吴豪族将帅厚养的子弟兵。《三国志.吴志.甘宁传》:“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可见这些队伍与其世袭将领的关系非常特殊。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文化论坛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0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42:5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