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游戏里武当道法说:念三千道法,定四象乾坤

查看目录 >>万古天宗,万古天宗最新章节,万古天宗无弹窗,88读书网
当前位置: >
> 万古天宗
作者:万古剑尘 状态:连载中 更新时间:07-04最新章节:
太古百族,域外归来;诸神黄昏,妖魔肆虐!
诸天万界,宗门万千,谁能护佑人族永世安宁?
玉虚观:窥观天道,神虚万法!
琅琊剑宫:万剑朝宗,宇内称雄!
净土禅宗:极乐净土,众生佛国!
玄天宗:我有天宗系统!当为万古天宗!可护人族万古长存!【图片】道门神仙介绍。_道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0,314贴子:
道门神仙介绍。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一。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据《史记》载,老子曾为中国周代守藏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秦汉之际,黄老道德家推崇黄帝老子为先王圣哲,与儒家之尧舜周孔相仿。汉初关于老子的传言不一,司马迁作《史记》已不能确指。此后因黄老道的渲染,老子日渐神化,东汉楚王英、桓帝都曾仿佛教法式祀老子。
延熹八年(165),边韶作《老子铭》说 :“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因为有这种社会传言作背景,五斗米道经书《老子想尔注》乃称“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南北朝(420~589)时 ,南方道教崇三洞教主三清天尊,北方道教则崇老子神化之太上老君,在南朝道教所传七部经教体系中,道德天尊所说洞神部经是《三皇经》,老君所说《道德经》是太玄部首经。唐太宗时焚禁《三皇经》,以《道德经》代之。高宗、玄宗又先后为老子加封尊号,推为宗室远祖,并建太清宫专奉老子,仪规同于朝廷,而实为宗室祖庙,太上老君遂最终确定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东汉以后,老子化身故事很多,宋元时道士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集成其说。
《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的由来: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生於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 元始天尊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赋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至心皈命礼 。玉界之上,梵炁炁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天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名经宝,居三清的第二位,又称上清大帝或灵宝道君,由元始天王的赤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手捧玉如意。由太元圣母体内降生以后,暂住在三十五天之上的禹余天上清真境内的蕊珠阙七映紫霞房中。日夜吸纳玉晨精气、庆云紫烟,凝神集气,幻化成型,然后转世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胎于洪氏,育形为人的肉体。其母怀胎三千七百年,方才将他诞生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峰下。到年长之后,开始参悟道真,一心追求至道。他坐在七宝笃林下,苦思百日,而后遇到元始天尊降临,授予他灵宝大乘之法妙经十部,灵宝天尊遂修成得道。
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绿那玉国,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於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后,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
上清宝诰:至心皈命礼。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玉皇大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玉皇宝诰:志心皈命礼。太上弥罗无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阙,太微玉清宫。无极无上圣,廓落豁光明。寂寂浩无宗,玄范总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穹苍真老,妙圆清静。智慧辩才,至道至尊。三界师,混元祖,无为圣主,四生慈父,高天上圣,大慈仁者,十号圆满,万德周身,无量度人,拔生死苦,众圣之王,诸佛之师,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
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天尊的形象,《道教灵验记》描绘道:端坐于九色莲花座,周围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金童玉女恃卫在他身旁。其诞辰日为农历的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民间的《拔度血湖宝忏》是他传授的。又《青玄济炼铁罐施自全集》称他:身骑九头狮子,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度亡,“东极青华妙严宫,紫雾霞光彻太空;千朵莲花映宝座,九头狮子出云中;南极丹台开宝笈,北都玄禁破罗丰;唯愿垂光来救苦,众等稽首礼慈窖;施食功德不思议,孤魂滞魄早超升”。
天尊的神职,《漂放莲灯集·放生咒》曰:“天罗神,地罗神,慧剑出鞘斩妖精,一切灾难化为尘,寻声救苦解救罗网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难度众生。”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五七曰:“太一寻声救苦天尊主炼仙魄”和“太一救苦天尊随形赴感,寻声救苦天尊应念垂慈。”道经还称东极青玄上帝即化太乙救苦天尊,又应化十方,而为十方救苦天尊。
志心皈命礼 :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渡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
紫微北极大帝又称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四御之一。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仅次于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在全国许多地区供奉,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微垣内。《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道教认为,北辰是永久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它极为尊崇。《晋书•天文志上》谓:“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后最尊者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唐代孔颖达《书•说命中》疏:“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上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道经中称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是: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如《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卷上曰:“北极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由此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崇祀,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祀。
紫微北极大帝的来历,《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引《北斗本生经》曰:“昔龙汉初劫,有周上御国紫光夫人于上春日,游玩至温玉池边,方脱衣澡盥,忽感莲蕊九苞,一开发,化生九子,夫人护抱鞠养宫中,志愿性成圣哲,佐辅乾坤,诸子洎壮冠乃各修,园地功行俱满,白昼冲天,并受得三清贵职矣!天皇大帝,长子也,紫徽上宫纪纲,元化众星主领。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极中目明堂布政下土。”
志心皈命礼。大罗天阙 ,紫微星宫。 尊居北极之高, 位正中天之上。 法号金轮炽盛, 道称玉斗玄尊。 璇玑玉衡齐七政, 总天经地纬, 日月星宿约四时, 行黄道紫垣, 万象宗师。 诸天统御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万星教主, 无极元皇, 中天紫微, 北极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仙神就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
对于南极长生大帝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元始天王长子之说。据道经《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序》载:“昔太空未成,元炁未生,元始天王为昊莽溟律大梵之祖,凝神结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炁,方名混虚。元始天王,运化开图,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万炁祖母太玄玉极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长曰南极长生大帝。亦号九龙扶桑日宫大帝。亦号高上神霄玉清王。一身三名,其圣一也。”这位真王,凝神金阙,思念世间一切众生三灾八难,一切众苦九幽泉酆,一切罪魂受报缘对。又因牿劫相求,无量众苦,不舍昼夜,生死往来,如旋车轮。故真王以神通力,悯三界一切众生,即诣玉清天中元始上帝,金阀之下,礼请殷勤,乞问紫微上宫紫玉琼蕊之笈,于九霄宝箓之内,请《神霄真王秘法》一部三卷……元始上帝即敕太皇万福真君以《高上神霄玉清真长生护命秘法》传付下世。其二为元始天王第九子之说。据道经《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元始天王“第九子位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统领”。同时,《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一《元始八子封职》中对南极长生大帝的神职亦有记载,谓南极长生大帝任高上神雷玉清王,职太阳九炁玉贤君、玉清保仙王,讳棍洞,字曜华。同卷《八帝封号官职位》中亦称:“第一子任神霄玉清天王,绰霄太平应化道主大帝,遥领扶桑太阳九炁神君。
至心皈命礼。高上神宵府,凝神焕照宫。会元始祖炁以分真, 应妙道虚无而开化 。位乎九霄之上 ,统理诸天 。总乎十极之中, 宰制万化 。宣金符而垂光济苦, 施惠泽而覆育兆民。 恩溥乾元 ,仁敷浩劫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玉清真王, 南极长生大帝 ,统天元圣天尊。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勾陈大帝”、“天皇大帝”,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
《晋书·天文志》又称:“勾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勾陈先刂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道教吸收了这些信仰,称龙汉年问有一国王名叫周御,圣德无边,时人禀受八万四千大劫;国王有一玉妃,明哲慈慧,号曰紫光夫人,誓尘劫中已发至愿,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裨造化;后三千劫,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荣茂之时,游戏后苑至金莲温玉池边,脱服澡盥,忽有所感,莲花九苞,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掌握符图纪纲元化,为众星之主领。是说见于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
另宋张君房《云笈七羲》卷二十四称:“璇玑星君,字处行,勾陈六星主之,常陈天之虎责也。”并列勾陈上宫目天皇大帝名目,列为四御之一。
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我国古代星辰崇拜,《上精灵宝大法》卷四称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位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精,上应始先刂(xìn)。”其实,勾陈同“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共自六颗星组成。《星经》称:“勾陈六星在五帝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住天子六将军,又主三公。”所以后人又以勾陈为后宫。
勾陈大帝的职能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至心皈命礼。紫微宸极,勾陈天宫。九光宝苑之中,五炁玄都之上。体元皇而佐司玄化,总两极而共理三才。主持兵革之权衡,广推大德。统御星辰之缠次,毋失常经。上象巍峨, 真元恢漠。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盘古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现在非常有名的后土皇地祗,又称后土娘娘。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关於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皆祀后土。《宋史·礼志七》:“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地祗未有称谓,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上皇地祗。”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并规定享用同玉帝一样的礼仪规格。宋张君房《云第七签》天地部谓:“三十六上皇,上应三十六天,中应三十六国。如是土皇皆位齐玉皇之号。”
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俗称“后土娘娘”。“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其身份、来历有人名、官名、神名等不同说法。汉代列入皇朝祀典,为历代帝王所沿袭。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宋史·本纪》卷二二)宋代时,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于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地母焉。”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抵”称:“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
后土的职能是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
至心皈命礼 九华玉阙,七宝皇房。承天禀命之期,主执阴阳之柄。道推尊而含弘光大,德数蓄于柔顺利贞。效法昊天 ,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仁。岳渎是依,山川成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仙人东华帝君。领导男仙,常与领导女仙的西王母并称。姓倪,字君明。在天下苍生未始时,生于碧海之上,创造万物。在东方主理阴阳之气。亦号“东王公”。凡升仙的,要先拜木公(即东王公)后拜金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殿,拜太上老君,见元始天尊。在仙界的地位十分高。
东华帝君乃是西王母之夫,男神之王。主掌仙籍,凡男子成仙必要先拜东王公,仙人升品也要拜东王公《尘外记》所说与《列仙传》略同,称东王公居方诸山上,并说方诸山在东海之上,其诸司命三十五,所以录天上人间罪福,帝君为大司命总统之。
对于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枕中书》称他为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仙传抬遗》又说他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传》卷一皆称其讳倪,安君明,钟化于碧梅之上,苍灵之墟。
秦汉时,相传海中有三岛,而十洲位列其中:上岛三洲,为蓬莱、方丈、瀛洲;中岛三洲,为美蓉、阆苑、瑶池;下岛三洲,为赤城、玄关、桃源。三岛九洲鼎峙洪蒙之中。三岛之间有紫府州,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的地方。凡此三迁都是由东华帝君主管。
东王木公宝诰:
志心皈命礼:清微大道 无极神君 元始之化炁分真 紫府之潜龙勿用,称帝于方诸之山 职掌天阶仙籍 立阙于碧海之上 道称化育群生,三宫有管辖之司,八帝为无为之座,届期登台,南顾宛尔,紫炁东来,湛然真静,诞迪玄功,无上之君,群真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东华大司命少阳帝主王公木父天尊!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因此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由于天官被封为赐福紫微大帝,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与禄、寿二神并列。至于三官神的职掌范围,宋明以后又自于三清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一般认为掌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但民间信仰仍然很普遍。明代以来,各地建有许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庙等。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时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清代,三官信仰更为普遍,“天官赐福”的年画、民惜画,多种多样。画中天官,身著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绺虬须,面窖慈祥,一派雍窖华贵的气质。一些图中,天官还慈祥地携带五个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过去民间每逢新春时,皆贴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长寿。有时天官还被当作财神。清代流行一种“赐福财神”,图中间为天官手执如意端坐元宝之上,金山、银山、花卉、云龙和一个大“福”字陈于上方,聚宝盆、手持“日日生财”旗子的童子位于下方;和合二仙和招财仙官、利市仙官立于两旁。画中充满着福气和财气,表达了人们渴望天官赐福、财神送财的富裕理想生活。
志心皈命礼 :唯三圣人,乃一太极,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无量品之褒,紫微清虚洞阴,总领功过,赐福赦罪解厄,普济存亡,道冠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官九府,应感天尊。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气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上导九天之和气,下引九泉之流芳,养二仪以长存,护阴阳以永昌。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曰东方木德青帝太昊伏羲,木帝也,其精岁星.下应泰山神仙。
《洞玄本行经》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帝君者,往在白气,御运于金劫之中,暂生郁悦金映云台那林之天,西娄无量玉国浩明玄岳,厥名元庆。于此天中,大建功德,初无懈心,勋名仰彻,朱陵火宫,书其姓名,记于赤简。仙道垂成,而值国多采女,元庆遂以寄世散想,灵魔举其浊目,朱宫辍其仙名。一退遂经三劫,中值火劫,改运元庆,又受气寄胎于洪氏之胞。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转为女子。朱灵元年,岁在丙午,诞于丹童龙罗卫天洞明玉国丹霍之阿,改姓洪,讳那台。年十四,敬好道法,心愿神仙。常市香膏,然灯照暝,大作功德,诸天所称,名标上清。南极上灵紫虚元君托作佣人,下世教化。见那台贞洁,好尚至法。回驾于丹霍之阿,授那台《灵宝赤书·南方真文》一篇于是那台励志殊勤,自谓一生作于女子,处于幽房,无由得道。因斋持戒思念,愿得转身为男。丹心遐彻,遂致感通,上真下降,元始天尊,时于琅碧之溪、扶瑶之丘,坐长林枯桑之下,众真侍坐。是日,那台见五色紫光,曲照斋堂。于是心悟,疑是不常。仍出登墙四望,忽见东方桑林之下,华光赫奕,非可胜名,去那台所住数百里,中隔碍阳谷沧海之口,心怀踊跃,无由得往。因叉手遥礼,称:名那台,先缘不厚,致作女身。发心愿乐,志期神仙,高道法妙,不可得攀。日夕思念,冀得灭度,转形为男。历年无感,常恐生死,不得遂通,弥龄之运,有于今日,天河隔碍,无由披陈。今当投身碧海,没命于天,冀我形魂,早得轮转,更建功德,万劫之中,冀见道真。言讫,便从墙上投身掷空,命赴沧海极渊之中,纷然无落,即为水帝神王,以五色飞龙捧接。女身俄顷之间,已于悬中得化形为男子,乘龙策虚,飞至道前。于是元始即命仙都锡加帝号,于火劫受命,辅于《灵宝青帝玉篇》。七百年中,火劫数极,青气运行,随元灭度。以开光元年,于弥梵罗台霄绝寥丘飞元云根之都沧霞九云之墟,元始又锡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帝君号。
五老星君宝诰:
至心皈命礼 一元分炁?五曜舒晖 按行乎南北东西 协应乎雨暘寒燠  奠中宫者 曰圣 佐后土者 曰神 各分周天之候 不爽次舍之经 九街大使 三界行人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太虚布化周通无极五老天尊!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号曰赤帝,姓洞浮,讳极炎,字赤熛弩。头戴赤精玉冠,衣三气丹羽飞衣.常驾丹龙,建朱旗,从神丙丁,官将三十万人。 上导泰清玄元之灵化,下和三气之陶镕,令万物之永存,运天精之南夏。
《洞玄本行经》云: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者,本姓郑,字仁安,大炎之胤,生于禅黎世界赤明天中。生有三气之云缠其身,朱鸟鼓翮覆其形。三日能言,便知宿命。年及十二,面有金容玉颜,便弃世离俗,远游山林。于寒灵洞宫遇玄和先生,授仁安《灵宝赤书•五气玄天黑帝真文》一篇,《智慧上品》、《十戒》而去。仁安于是奉戒而长斋,大作功德,珍宝布施,以拯诸乏,割口饴鸟,功名彻天。因于西那国遇天洪灾,大水滔天,万姓流漂。仁安于洪波之上,泛舟诵《戒书》《黑帝真文》,以投水中,水为开道,百顷之地,鸟兽、麞鹿、虎豹、狮子,皆往依亲,悉得无他。是时国王百口,登楼而漂没,叹不能得度。仁安见王垂没,乃浮舟而往,以所佩《真文》授与国王。王敬而奉之,水劫即退,翕然得过。王既得免,《真文》于是即飞去入云中,莫知所在。
仁安失去《真文》,退仙一阶,运应灭度,托命告终,死于北戎之阿。暴露灵尸三十余年,形体不灰,光色鲜明,无异生时,在于北戎长林之下。时国王游猎,放火烧山,四面火匝,去其灵尸之间,百步之内,火不得然,麞鹿虎豹,莫不依亲。王怪而往,见灵尸之上,有三色之光,云雾郁冥,鸟兽匝绕。王乃伐薪围尸,放火焚烧。于时尸放火中,郁起成人,坐青烟之上,指拈虚无,五色焕烂,左右侍者,仙童玉女,三百余人,肃然而至。凡是禽兽依亲之者,并在火中,皆得过度。仁安以赤明二年,岁在丙午,于叩摩坦娄于翳天中洞寥之岳,改姓洞浮,讳曰极炎,受锡南单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帝,号丹灵老君也。
五老星君宝诰:
至心皈命礼 一元分炁
五曜舒晖 按行乎南北东西 协应乎雨暘寒燠  奠中宫者 曰圣 佐后土者 曰神 各分周天之候 不爽次舍之经 九街大使 三界行人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太虚布化周通无极五老天尊!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号曰黄帝,姓通班,讳元氏,字含枢纽。头戴黄精玉冠,衣五色飞衣。常驾黄龙,建黄旗,从神戊己,官将十二万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灵,天地守以不亏,阴阳用之不倾。
《洞真九真中经》云:中央黄老君者,太上太微天帝君之弟子也,以混皇二年始生焉。年七岁,乃知长生之要,天仙之法。仍眇纶上思,钦纳真玄,萧条灵想,栖心神源。解脱于文蔚之罗,披素于空任之肆。于是太上授《九真之诀》、《八道秘言》,施修道成,受书为太极真人。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五老星君宝诰:
至心皈命礼 一元分炁
五曜舒晖 按行乎南北东西 协应乎雨暘寒燠  奠中宫者 曰圣 佐后土者 曰神 各分周天之候 不爽次舍之经 九街大使 三界行人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太虚布化周通无极五老天尊!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号曰白帝,姓上金,讳昌开,字曜魄宝,一字白招拒。头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飞衣。常驾白龙,建素旗,从神庚辛,官将七十万人. 上导洪精于上天,下和众生于灵衢。
《洞玄本行经》云: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者,本乃灵凤之子也。灵凤以呵罗天中降生于卫罗天堂世界,卫罗国王取而蓄之。王有长女,字曰配瑛,意甚怜爱,常与共戏,于是灵凤常以两翼扇女面。后十二年中,女忽有胎,经涉三月,王意怪之,因斩凤头,埋著长林丘中。女后生女,堕地能言,曰:我是凤子,位应天妃。王即名曰皇妃。生得三日,有群凤来贺,玄哺玉霜,洪泉曲水,八炼芝瑛。年八岁,执心肃操,超拔俗伦,常朝则谒日,暮则揖月。于重宫之内,王设厨膳,物不味口。天作大雪,一年不解,雪深十丈,鸟兽饿死。王女思亿灵凤,往之游好,驾而临之。长林丘中,歌曰:杳杳灵凤,绵绵长归。悠悠我思,永与愿违。万劫无期,何时来飞。于是王所杀凤郁然而生,抱女俱飞,径入云中。王女今于景霄之上,受书为南极上元君,常乘九色之凤,此女前生万劫,已奉《灵宝》,致灵凤降形,得封南极元君之号。
皇妃功德遐彻,天真感降,以上元之年,岁在庚申,七月七日中时,元始天尊会于卫罗玉国凤麟之丘,坐骞华之下,众真侍坐。是时皇妃所住室内,忽有日象如镜之圆,空悬眼前。皇妃映见,天真大神普在镜中长林之下,一室光明。于是自登通阳之台,遥望西方,见凤生丘上,紫云郁勃,神光炜焕,非可得名,去皇妃所住五百步许,逼以女根处在宫内,无由得往。须臾,忽有神凤来翔,集于台上。皇妃白凤言曰:西方有道,心愿无缘,不审神凤可得暂驾见致与不?于是凤即敷翮,使坐翮上,举之躭至道前。元始天尊指以金台王母;即汝师也,便可施礼。皇妃叩头上启,惟愿众尊,特垂哀矜,则枯骸更生。”言毕,金母封以西灵玉妃之号,即命九光灵童披霜罗之蕴,出《灵宝赤书•白帝真文》一篇,以授皇妃。受号三百年中,仍值青劫改运,皇妃方复寄胎于李氏之胞。三年,于西那玉国金垄幽谷李树之下而生,化身为男子,改姓上金,讳日昌。至开光元年,岁在上甲,元始天尊锡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号。
五老星君宝诰:
至心皈命礼 一元分炁
五曜舒晖 按行乎南北东西 协应乎雨暘寒燠  奠中宫者 曰圣 佐后土者 曰神 各分周天之候 不爽次舍之经 九街大使 三界行人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太虚布化周通无极五老天尊!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号曰黑帝,姓黑节,讳灵会,字隐侯局,一字叶光纪。头戴玄精玉冠,衣玄羽飞衣。 常驾黑龙,建皂旗,从神壬癸,官将五十万人。上导五帝之流气,下拯生生之众和,护二仪而不倾,保群命以永安。
《洞玄本行经》云: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者,本姓浩,字敷明,盖玄皇之胤,太清之胄,生于元福弃贤世界始青天中。年十二,性好幽寂,心玩山水。远于家中,或去十日,时复一还。时天下灾荒,人民饿殍,一国殆尽。敷明于地境山下,遇一顷巨胜,身自采取,饷系穷乏,日得数过。救度垂死数千余口。随取随生,三年不讫。他人往觅,莫知其处。是时辛苦,形体憔悴,不暇营身,遂致疲顿,死于山下。九天书其功德,金格记其玉名,度其魂神于朱陵之宫。后帝遣金翅大鸟,常敷两翼,以覆其尸。七百年中,尸形不灰。至水劫改运,水泛尸,漂于无崖之渊。水过而后,敷明尸泊贝渭邪源初默天郁单之国北垄玄丘。四十年中,又经山火盛行,焚烧尸形,于火中受炼而起,化成真人,五色之云,覆盖其上。至开明元年,于北垄玄丘,改姓节,讳灵会,元始天王锡灵会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号。
五老君是三清还没成为大流之前地位最高的五位神仙,本来是历代帝王祭祀的对象,后来纳入道家的神仙体系,称其为“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不过对他们的地位还是很尊重的,称其五位元始五老,与元始天尊一样,非后天学而得真者,又称其为五行之始、五气之祖。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五老君没有具体职司, 但地位崇尊。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贾疏实据两汉纬书,《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诗含神雾》等有类似记载。
五老星君宝诰:
至心皈命礼 一元分炁
五曜舒晖 按行乎南北东西 协应乎雨暘寒燠  奠中宫者 曰圣 佐后土者 曰神 各分周天之候 不爽次舍之经 九街大使 三界行人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太虚布化周通无极五老天尊!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真武大帝也称玄武、玄龙,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
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王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
志心皈命礼 :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 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地母又称天公地母。皇天后土。地母娘娘。地母元君。地母至尊。后土其地母圣号为“无上虚空地母至尊”。
地母至尊在混沌之先以玄元一炁造机成运,阴阳判后,又以灵体生化,造成万物生长的型态,整个地球,四时节序,江湖河海,大小土地,都是地母的灵体所生成的。大地一切万物,花草树木也都得到地母灵炁的滋养,包括五谷杂粮等..都是地母长来养育她的子民的,人人在世的时候依靠这些东西来过活,死后还是将肉体葬在地母至尊的怀抱中。各府州县虽然划分了区域,但是各个区域还在地母的土地上。各庙宇,寺院大大小小的神只也都是用地母身上的东西建造或雕塑而成的。历代的帝王,文武百官也都是得到地母至尊灵慧的孕育才能统摄国政,治理万民。
人类诞生以后,就是秉持着天地阴阳的两股灵气,人类才有良知,来造就今日世界的科学文明。天地本是不言不语的,但是冥冥之中,却以无穷的力量来运化五行,使各星宿能做有秩序的运行,地球上的四时轮替就是靠这股力量在平衡运作的结果,整个宇宙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球,万事万物都在她的范围之内。
灵气是代表着原始的母性,而正气则是阴阳交融产生的结晶。贤能的人,就是得到这股灵气的孕育,才有智能来造福世民。一个人在世上能有所成就都是地母娘娘培育的功德。地母,相对于主宰天界的玉皇,即“天公地母”,“皇天后土”,是主宰大地山川之神,又称“地母娘娘”,“地母元君”,“地母至尊“,”后土“等,宋朝大中祥符年间,徽宗上尊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
虚空地母元君宝诰:
志心皈命礼。地母化生。普天肃静。河海净默。山岳吞云。万灵扳扶。召集群真。天无杂气。地无妖魔。明慧洞清。大道玄玄。大圣大慈。大悲大愿。虚空地母。无量慈尊。无上虚空地母元君大慈尊。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图。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成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据已故考古家王献唐先生考证,他出生在阆中。(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脚印而怀了伏羲。12年后,在仇夷生下伏羲。宋代罗泌的《路史》注释:“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今阆中渝水也。”)
另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仇夷。(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意思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今甘肃秦安)。《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周地图》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
伏羲大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 昊天洞位 太古王夫 圆融道果 造化玄枢 成伦执礼 击易为巫 法继千秋清净色 新传万世润霑雏 五行四象两仪证 八卦九宫太极图 阴阳凶吉 日月星惧 毋人毋炁 必地必吾 开山启教 立圣宣儒 消苦海殃灾劫数 运凡尘锡福祥数 博达神通明惠泽 为今众庶布霞符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开人古佛 太古皇帝 无量圣王 圆羲治世天尊 伏羲帝君。
五岳大帝是指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五岳大帝为守护五方之信仰,最迟起於汉代,唐代封王,宋代封帝。全称为:东岳天齐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西岳金天顺圣帝,北岳安天元圣帝,中岳中天崇圣帝。形象似人间帝王,着冕旒朝服,各有其形貌。
从汉代开始,对五岳的祭祀开始形成制度,据《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然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真正形成观念却在汉武帝前后,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的功能,从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祀典。《重修纬书集成》卷三《礼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庙六宗五岳,得其宜,则五谷丰,雷雨时至,四夷贡物。
东晋葛洪《枕中书》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然对五岳的祭祀,殷周以来便有之。周礼·春宫·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道教创立后,将五岳视为洞天福地,如东岳名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名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名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名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名为上圣司真洞天,并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后来人们又将五岳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这种观念认为东方属木,其色青,南方属火,其色赤,西方属金,其色白,北方属水,其色黑,中央属土,其色黄。
志心皈命礼 万山宗主 九土威神 青黄赤白黑各辖其天 东西南北中胥从其地 大生广生含生 群赖其匡庇 神应感应类应 罔越其张弛 七九五三炁统会於一元之中 亿百千万官总隷乎五岳之掌 封 禅久沿於累代 管辖本册於玉清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五岳名山大帝 威灵烜赫天尊。
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源于蜀,也兴盛于蜀。二郎神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赵昱、邓遐等几位古人有关。
李冰为秦朝蜀(今四川)郡守。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民感其恩泽,立庙祭祀,使其神化。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为“应圣灵王”。祀奉他的庙在永康郡导江县。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庙,七年(974年)改号“广泽王”。后世遂称厂济王,每岁一祀。《风俗通》《新搜神记》《华阳国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李二郎为李冰之次子。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乃是他第二子。 据《夷坚志》载:永康郡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王,置监庙官,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必宰羊,一岁至四万头。元至顺元年(1130年)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李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李冰渭敷泽兴仁通佑王,二郎神为“承绩广惠英显王”。故后来改其祠为二王庙,今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
赵昱为隋朝道士。柳宗元《龙城录》云: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从道士李钰学道。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隋末天下大乱,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苏州府志》说,赵昱为四川嘉州太守时,遇有蛟患,于是奋勇入水斩而杀之,为民除了一大公害。他逝去后,嘉陵江水涨,蜀人思之,赵昱遂在雾中骑白马,夹弹弓,牵猎犬,于江上越流而过,因而在灌口建庙纪念,并称其为灌口二郎。唐太宗时封为神勇大将军,宋真宗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明代又加封为“赤城王”。现存的《元明孤本杂剧》中收有三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犍蛟》其中的二郎神,均指赵昱。
邓遗为《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中所称二郎神。书中记载忠清里有二郎神庙,所奉神明为邓遐。邓遐,字应远,陈郡人。自幼勇力过人,气盖当时,乡人以战国樊哙喻之。曾经跟随桓温,多次外出征伐,屡立奇功,为一代名将。相传襄阳城北水中有蛟龙,屡害人性命,邓遗遂与蛟相斗,斩蛟,水患遂止。乡人感其恩泽,尊其为二郎,立祠祀之。
二郎神启请咒:
统领天兵斩健蛟。二郎神圣显英豪。跨骑趁日白龙马。手执三尖两刃刀。嘉州黎庶遭涂炭。冷源河内起波涛。天兵怒战邪魔怕。山精野怪尽难逃。健蛟斩首除残害。民安国泰胜汤尧。一心诚请二郎君。三柱清香迎驾尊。
托塔天王,姓李,名靖,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陜西人,是唐初名将,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因为他战功显赫,故死后封为“卫国公”又因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于是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托塔天王是印度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塔是佛教的象征,一般的寺院都有塔,是佛门安置经文、佛物和舍利子(得道高僧圆寂后火化的遗留物)的地方。唐僧经常训诫悟空说的“救人一命,生造七级浮屠”的“浮屠”就是指塔。
李靖,是天宫中的卫戍司令所生三子,长子金吒侍奉如来佛祖,二子木吒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的大徒弟,三子哪吒在自己的帐下效力。早年因与三子哪吒反目,如来佛祖赐他一座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化解了父子前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李家父子武艺超群,法力深厚,又对玉帝忠心耿耿,在天界享有崇高而又重要的地位。每逢大事,玉帝必先钦点李天王挂帅。两次平息孙猴子造反,都是任命他为降魔大元帅,手下的巨灵神、鱼肚将、哪吒三太子等十万神将天兵,均是天王所统率的精兵良将,在取经途中帮了唐僧四人度过不少劫难。
在中国的佛门中,北方的多闻天王,就是“托塔李天王”的前身。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sramana。又名毗沙门,“多闻”以福,德知名闻于四方。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右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卧神鼠-银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在唐代他曾帮唐明皇退蕃兵的围困,轰动一时,唐明皇为感恩,特命“诸道州府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相”供养,佛也特设别院供养。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东方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佛教所说护世四天王之一,主守东方。据说他能护持国土,故称作东方持国天。此天王居须弥山黄金埵,率领诸毗舍阇(颠狂鬼)等守护东方弗提婆洲。
持国天王的形象,据《陀罗尼集经》卷十一中记,身着天衣,左手伸臂下垂持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托宝珠。另据《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所说,持国天王身青色,紫发,面显忿怒状。着红衣甲胄,手持大刀。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的持国天塑像,因受《封神演义》等民间神话影响,为一手持琵琶、身披中国式战甲的武将形象。
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ritarastra。“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州。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乐司调。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中【南方增长天王】名魔礼青,手持青锋宝剑,以“锋”谐音“风”;【东方持国天王】名魔礼寿,手持碧玉琵琶,以琵琶之义谐“调”;【西方广目天王】名魔礼红,手持混元珠伞,以伞之义谐“雨”;【北方多闻天王】魔礼海,手持紫金花狐貂,司“顺”(有的书说这种动物叫蜃,以“蜃”谐音“顺”。各处塑像也不甚相同,有的塑成龙,有的塑成蛇),连起来就是“风调雨顺”。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南方增长天王,佛教护法四大天王之一。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ūdhaka。“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以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
其为佛教护世四大天王之一,是佛教十二诸天的第一重天,率诸鸠盘茶(雍形鬼)、薜荔(饿鬼)等主守南方阎浮提洲。“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他住须弥山琉璃埵,身穿甲胄,手握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是保护南方阎浮提洲的统领。他可以令人增长智慧和善根,手中所持宝剑能断烦恼,增智慧。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
增长天王的形象有多种,据《陀罗尼集经》记,他的衣甲与东方持国天基本相同,右手执矟,矟根着地。另据《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记,南方增长天王,身赤紫色,绀发,脸显忿怒相。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持金刚杵。在中国佛教寺院中,这位天王则是身青色,手持宝剑。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南方增长天王。寓意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道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西方广目天王佛教用语。广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四天王天之一,据说他能以清净天眼观察护持世界,故名。他居于须弥山白银埵,率领诸龙族及富单那(臭饿鬼)等守护西方瞿耶尼洲。
“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古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白云埵,身为红色,穿甲胄,,率领诸龙族及富单那(臭饿鬼)等守护西方瞿耶尼洲。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部信奉佛教,即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都司顺。同时和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和增长天王又被供奉为“四大天王”。此天王的形象有多种,在《陀罗尼集经》中记,他左手持矟,右手执赤索,其余与持国天王大致相同。在《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 广目天身红色,一面二臂,目圆而外凸,头戴龙盔,身穿铠甲,右手捉龙,左手托塔,于诸佛净土坛城中,守护西门之职,主怀爱。因其为金翅鸟所化,能镇伏龙王,故右手捉龙,表风调雨顺。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着这个世界物质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山名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天王居之,分护一方天下。广目天王即四天王之一,为西方守护神。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神,四天王之一。据说,他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毗罗别名施财天(意思是"财富的赠予者"),早在印度古代伟大史诗《玛哈帕腊达》等书中就已出现过。又说吉祥天女和他关系密切,是他的妹妹或妻子。在古代吠陀神话中,毗沙门天王本是帝释天的部下。
毗沙门天王——毗沙门是梵文,直译为‘多闻天王’。因传说他常去听释迦说法,所以称‘多闻’。他率领夜叉、罗刹等守护着北方郁单越洲。北方多闻天王, 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毗沙门”梵文译音,意即“多闻"。“多闻”比喻福、德 ,闻于四方。他住须弥山水昌盛,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众生财物。
毗沙门有四位王妃,四位儿子,还有成就事业八大药叉,赐予财宝八大龙王,以及无尽的天龙八部、各路神祗等眷属。毗沙门护法,身色如旃檀黄金,一面二臂。右手竖立把持各种珍宝镶嵌装饰之幢,左手捉持能变吐无尽宝藏之吐宝鼠。面色微怒,和他掌管着分配世间财富、福禄的职能相配。
毗沙门威光赫奕,犹如十万太阳所出光芒。可以变化各种身相,应修持者需要,而能赐予财宝以及降伏仇敌等各种成就。若能如法供奉及修持毗沙门护法、念诵赞辞及咒语,不但可以增财旺运、招财进宝,还可以消除来自各方面的障碍和不顺,满足众生一切愿望。
至心皈命礼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天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明史·礼志四》称:“雷声昔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廿四为天尊现示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并且道教中还有招请雷神的雷法,此法以符箓法术为用,阵妖捉鬼炼度亡魂、召神驱耶、兴云致雨。
他下辖一个复杂的雷部组织,总部为神雷玉府,下设“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四府为:九霄玉清府、东极青玄府、九天应元府、洞渊玉府;六院为:太一内院、玉枢院、五雷院、斗枢院、氏阳院、仙都火雷院;诸有司为:天部廷司、蓬莱都水司、太乙雷霆四司北帝雷霆司、北斗征伐司、北斗防卫司、玉府雷霆九司及诸曹院子司。并称每个机构中均有“玉府左玄、右玄、金阀侍中、仆射、上相真仙、真伯、卿监、恃宸、仙郎、玉郎、玉童、玉女左右,司麾诸部雷神、官吏、将吏”。且称“九天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总兵使者”,均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麾下听令。是经称诸司中有三十六雷公,分天、地、人三类,每类十二名。
道经中说。雷神执掌五雷,是众生之父,万灵之师,掌握生杀大权,专门惩处恶人。关于“五雷”,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五雷为天雷、水雷、地雷、神雷、社雷,也有说五雷是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妖雷。道教中有五雷天心正法之术,相传宋朝道上林灵素擅长此法,能兴云致雨,役使鬼神,驱邪治病。
志心皈命礼 :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风。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心三界。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哪吒,道教中说他是神兵神将的统帅,称“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命他永镇天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 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 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於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 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於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 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 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於击赤猴(花果山的孙大圣)、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 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哪吒,在佛经中哪吒是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译之略。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毗沙门天王有五子(一说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除了三太子哪吒之外,二太子独健也是神通广大,母亲是吉祥天女,姊妹也是天女,属佛门中之豪门之家。唐代僧人大广智不空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称哪吒为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
中坛元帅宝诰:
志心皈命礼。兴周圣将。灭纣前锋。金光洞裹鍊金光。玉虚奉命降陈塘。左执金圈。右执尖枪。足踏两轮。曰火曰风。驱妖灭怪斩魔王。亲历一千七百浩劫。而圆道果。破尽三万八千恶阵。永镇天宫。一蕊莲花化成壮严妙相。十方世界。广济救苦慈航。玄功深奥。变化无穷。达地升天。转眼中临敌无惧。威武堂堂。大忠大孝。至勇至刚。安民护国。中坛元帅大天尊。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修行道法念什么咒最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