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侠盗猎车手:迷失与诅咒诅咒是持续多久还是这一层

这年头,年轻演员们似乎都奔着流量去了,真正能够沉下心来演戏的小伙伴好像也没有几个,李冰冰的初心,张哲瀚的诅咒,马思纯的爱情,谁是你的一辈子?
演员这个行业本来是是非非就特别的多,很多人在娱乐圈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最后误入了歧途,能够保持初心的就显得格外得珍贵了,比如说咱们的李冰冰小姐姐。
说起来李冰冰应该算得上是圈中的老前辈了,人长得好看,也拿过很多奖,年轻演员见到差不多都要喊上一句冰冰姐,地位还是相当不错的,即使是这样,李冰冰小姐姐依旧保持着演员的初心。
在采访中,李冰冰也表示,自己一直都记着当初到北京人艺,一位老艺术家对自己说的话,她说,做演员就要老老实实演戏,做到演员的本分,保持初心,回归初心。后来我们的李冰冰小姐姐也用自己一次比一次精彩的影片,证明了自己的初心。如果说李冰冰小姐姐保持了初心,那么我们张哲瀚小哥哥就强烈吸引人的注意了哈,前段时间小哥哥主演的《云汐传》收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本以为咱们的张哲瀚小哥哥在剧中冷冰冰,在剧外同样也是高冷小王子,但是很明显大家都想错了,其实人家很调皮的嘛,时不时还要画个圈圈诅咒你!
当记者问道如果小伙伴们不去看你的《云汐传》,他们会怎样,张哲瀚毫不犹豫地说,会单身,哇,这诅咒是认真的吗?不过,下一秒小哥哥就说了一段相当动人的情话,他说,韩芸汐我是你的天,你的地,你的一辈子,对不起心脏已经阵亡。
话说回来,这边张哲瀚小哥哥在秀恩爱,那边马思纯的爱情,却叫人惋惜,从其他采访中也能看出,马思纯小姐姐是一个感情特别细腻的女子,比如她就非常理解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当然也希望如此温柔的小姐姐,能够被岁月温柔相待。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你的一辈子呢?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立马删除。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W7X1KjcuR7yBOqyM9wGNW8BiDJrJH2BlxbflImO7t23o95compressflag.jpg侠盗猎车4:风流托尼之歌,迷失和诅咒和自由城之章有什么联系?能下载了么?大小差不多么?_百度知道
侠盗猎车4:风流托尼之歌,迷失和诅咒和自由城之章有什么联系?能下载了么?大小差不多么?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span class="wgt-replyer-all-uname
" data-href="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uid=4f705e4613769
<span class="wgt-replyer-all-card-name3 wgt-replyer-all-card-names" data-href="https://zhidao.baidu.com/usercenter?uid=4f705e4613769
采纳数:22
获赞数:41
擅长:暂未定制
自由城之章是两部的合集,网上有破解版下载 迷失与诅咒稍大些下载地址:
破解版的是不都汉化了,就不用再下载汉化包了
目前网上没有汉化补丁,据说没汉化完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3月新版复古特色蓝色沉默全新升级版本-诅咒之地-幽暗祭坛-迷失神殿-轮回岛屿【GOM引擎】传奇版本站- Powered by 06id.Com
&&|&&&&|&&&&|&&&&|&&&&|&&&&|&&&&|&&&&|&&&&|&&&&|&&
您的位置: &>&
3月新版复古特色蓝色沉默全新升级版本-诅咒之地-幽暗祭坛-迷失神殿-轮回岛屿【GOM引擎】
软件提交:及时雨版本
软件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 18:10:31
文件大小:
文件格式:
官方网址:
程序演示:
观看统计:总:0,本月:0,本周:0,今日:0
①.【信誉保证】:蓝色沉默正规授权,绝对长期、公平、公正、稳定,非三天服,已稳定运营3年,时间来证明!
②.【郑重声明】:蓝色沉默为公司运营,无任何托,与团队家族的入驻一概拒绝!
③.【游戏线路】:电信服务器,网通服务器,移动服务器,三线稳定不卡!!
④.【开区时间】:每天2-4个区,开区时间以登陆器为准!
⑤.【版本特色】:本版本为独家策划,复古耐玩,欢迎广大骨灰玩家入驻!
⑥.【最新活动】:游戏有许多活动,许多新地图新怪物等着大家去挑战!
⑦.【装备次序】:铜域-黄金-红域-孤月-逍遥-龙吟-逐枫-破天-终极!
⑧.【攻沙奖励】:首次拿沙人数达到40+即有额外RMB奖励哦!
按字母检索
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本站所有游戏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游戏业主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会及时撤消以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注释:本站发布所有广告信息.下载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来信告之.我们会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清除
请玩家仔细辨认广告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
网友单机版本研究&论坛会员有恶意经营或侵犯法人版权者&本论坛坚决举报
Powered by
<font color="#FF& &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邮箱
手机号/邮箱已经存在
请输入密码
请输入密码
60秒后再获取
验证码错误
还不是会员?
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密码
30天内免登录
手机号/邮箱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邮箱
图片验证码
60秒后再获取
验证码错误
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密码
人保迷失金控帝国:华闻系上市诅咒 切下金手指
来源:环球企业家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
编者按:  
  环球企业家2011年第22期封面
  要金控还是要上市,人保面临抉择时刻有这样一则希腊神话:弥达斯国王曾百般设计,获得了点石成金的神力,但却因接触到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黄金,而无法进食,甚至沦落到几近饿死的险境。
  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下称&#8220;人保集团&#8221;)而言,这则神话似乎是对现实的绝妙隐喻&#8212;&#8212;费尽周折获得的百亿华闻系...
  环球企业家2011年第22期封面
  要金控还是要上市,人保面临抉择时刻有这样一则希腊神话:弥达斯国王曾百般设计,获得了点石成金的神力,但却因接触到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黄金,而无法进食,甚至沦落到几近饿死的险境。
  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下称&#8220;人保集团&#8221;)而言,这则神话似乎是对现实的绝妙隐喻&#8212;&#8212;费尽周折获得的百亿华闻系资产以及弥足珍贵的综合金融牌照,不仅未能助人保集团实现金控帝国的梦想,反成为影响集团整体上市进程的最大障碍。
  日,人保集团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8220;北金所&#8221;)公开挂牌出售&#8220;华闻系&#8221;股权,包括持有的华闻控股55%的股权和广联投资54.21%的股权。
  然而,就在挂牌后的第22天,作为华闻控股股东之一的人民日报社(下称&#8220;报社&#8221;)突然发表严正声明,表示人保集团所提交的审计评估报告内容严重不实,人民日报社及其下属企业应付华闻控股5.01亿元债务事实上并不存在。
  华闻控股内部知情人士称,5亿债务原本是华闻系的&#8220;家事&#8221;,若非股权转让,报社对内部的挂账一直没追究,但若人保集团出售华闻系,势必要对这5亿的债务做个了结。
  北金所人士亦向记者证实,该挂牌项目已处于暂停阶段,须待双方达成共识后,方可重新挂牌交易。
  而之前已经提交申请的无锡金源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8220;无锡金源&#8221;),目前也只有等待,即便已经交纳了22.9亿元保证金等相关费用。&#8220;我们哪敢提出撤资呀,只能耐心地等待。&#8221;此前,无锡金源一位相关人士无奈地说道。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在报社发表公开声明后,人保集团开始与报社就债务纠纷重新展开谈判,并在近期取得一定进展,双方已经接近达成协议,不过,这已不是双方第一次达成协议,而之前的协议人保均未能履行。
  总之,5亿债务成了目前报社和人保集团之间最大的纠结,而报社的公开发难,也让人保挂牌&#8220;华闻系&#8221;的努力暂时搁浅,随之放缓的还有人保集团原本紧锣密鼓的上市进程。
  在不少人保内部人士看来,能否顺利上市已是人保&#8220;生死攸关&#8221;的大事。
  从坐拥多家上市公司及基金、证券、期货、信托等多块金融牌照的综合金融控股集团,到一块&#8220;中看不中用&#8221;的&#8220;烫手山芋&#8221;;从当初雄心勃勃的&#8220;金控帝国&#8221;之梦到今日刀钝刃乏之下的&#8220;壮士断腕&#8221;;从彼时众人口中雪中送炭的&#8220;侠客义士&#8221;,到此时小股东眼里言而无信的&#8220;投机玩家&#8221;,华闻系资产的嬗变、金控战略的挫折以及与报社等重量级股东的关系逆转,人保集团所遭逢的大变局背后,既是一场场曲折离奇的资本博弈,亦是一段段悲欣交集的商海沉浮。
  5亿欠款缘起
  &#8220;一边是国有控股的重点金融企业,一边是享受正部级待遇的公营机构,偏偏要在上市的紧要当口搞"突然袭击",这也太不给面子了。&#8221;尽管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但提起报社将双方纠纷公之于众的举动,一位人保内部人士仍是难掩心中的失望与不满。
  可是在一位参与处理华闻资产问题的报社人士看来,所谓&#8220;突然袭击&#8221;的说法,却是&#8220;不值一驳&#8221;。
  &#8220;什么叫突然袭击?自从2009年年初华闻出具被人保收购后的第一份年报起,报社就一直对所谓"5亿元债务"问题提出异议,是人保和华控一直对我们的意见充耳不闻。&#8221;该人士表示,尽管掌握华闻控股25%股权的报社一直没有认可所谓的&#8220;5亿元债务&#8221;,但在华闻控股从2008年到2010年的年报中,这5.01亿元&#8220;应收账款&#8221;却一直列在华闻控股的资产项下。
  而据该人士介绍,所谓&#8220;5亿元债务&#8221;问题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一度兴起政府机关办企业创收的热潮。这一过程中,报社也先后开办了200多家各类企业。但由于体制和资源局限,部分报社下属企业陷入经营不善、连年亏损的窘境。
  为此1999年起,报社制定了&#8220;以发展带动清理&#8221;的方针,开始以华闻控股等几家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为核心,对亏损企业及资产进行重组和清理。&#8220;这种资金划转在财务上表现为报社对华闻控股的负债。&#8221;一位曾参与相关账目清理的前华闻内部人士表示。
  由此,报社和华闻控股之间就形成了纠缠不清的资金往来。据一位华控前董事透露,报社与华控之间有4亿多元的欠款,还有一笔6000多万元的报社关联单位应收款,两项共计5.01亿元。&#8220;4亿多的所谓欠款中,有当时报社从华闻转出去用于清理亏损企业的款项,还有一部分是华闻已经上缴报社的利润。这些利润当时出于种种原因被华闻控股处理为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再有就是华闻与报社下属企业的资金往来。&#8221;但所有款项在交易对价中已经扣减评估价值或者全额提取损失准备,本应核销,华闻控股与报社就不存在此债权债务关系。
  当时的资金划转频繁且不规范,上述曾参与相关账目清理的前华闻内部人士坦言,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一家人,反正&#8220;肉烂在锅里&#8221;,报社未过多计较。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联、华闻控股和上海新华闻实际上是&#8220;三块牌子一套班子&#8221;,核心为上海新华闻,而华闻控股名义下的很多资产都是为新华闻代持。&#8220;三合一&#8221;的运作模式下,三者之间的资产界限一直较为模糊。
  &#8220;比如华控曾卖掉了一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上海购置的地皮,收入一个亿,本应上交报社的,最后却被华控留下自己用掉了。&#8221;该人士续称,类似的情况当时很常见。
  对于这些历史遗留的财务问题,报社在上海社保基金案发后对华闻控股进行第一轮重组时,已经和当时有意接手华闻控股的中海外在日签订&#8220;合作框架协议&#8221;,公司内部称之为&#3;15协议&#8221;。协议规定通过内部账务调整的形式,冲抵上述报社和华闻控股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其中就包含报社、人保双方纠结不开的5亿债务。
  该人士还透露,3&#183;15协议签订之后,报社曾与中海外签订对价方案,截至2006年底,华控评估值为(中天恒会计师事务所)11.06亿元,净资产3.63亿元,折合每股净资产0.91元。而这一数字远远低于华控的实际价值,&#8220;为了尽快成交,报社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不少资产被低估&#8221;。
  后来,华闻的收购者由中国海外变成了中国人保,几经周折之后,人保集团于2008年6月,终于斥资8.6亿元接盘华闻系,通过旗下人保投资获得华闻控股55%股权和广联投资54.21%的股权。一位曾参与华闻控股2007年、2008年两轮重组的报社人士说,人保接盘后,不但一直没有按照协议等文件的约定进行调帐、核销,而且在华闻控股的账面上始终有5亿元应收款项。
  当时,报社认为人保刚接手华控,事务繁杂顾不上调账,就没有催得太紧,毕竟日,人保和报社、中海外签订重组协议(下称4&#183;10协议)也都是以3&#183;15协议为基础的。
  &#8220;令报社始料未及的是,直到2009年初,人保入主已过半年,华闻控股2008年财报出炉时,这个帐还是没调,我们就觉得不对劲了。&#8221;上述参与华闻控股重组的人士称,而他至今仍为没有利用人保初来乍到的有利时机,完成华闻控股账目调整,而懊恼不已。
  冲销4亿债务?
  事态的发展印证了报社方面的担忧&#8212;华闻控股不按协议调账,并非是人保或华闻控股的一时疏忽。事实上,羁绊在报社和人保之间的还有另外一件&#8220;大事&#8221;,即证券时报的&#8220;双百回归&#8221;问题。
  尽管2008年年报甫一出炉便引发了报社派驻华闻控股的副董事长陆建国的反对,但在2009年和2010年年报中,所谓&#8220;5亿元债务&#8221;依旧赫然在目。而面对报社方面的不满和质询,人保的回应一律是&#8220;不清楚报社与华闻控股内部财务往来的形成背景,也不清楚报社和中海外在此问题上达成的谅解。&#8221;
  随着双方在此问题上博弈的深入,报社方面日益怀疑,人保集团迟迟不愿在&#8220;5亿债务&#8221;问题上松口,是为另一项剥离华闻传媒资产的谈判争取更多的筹码。
  &#8220;我们甚至怀疑这不是巧合,就是因为人保想用这5亿元所谓债务,冲抵华闻控股欠证券时报社的4亿多元债务。因为证券时报社回归人民日报社时,这笔4亿多元的债务需由华控偿还。&#8221;前述报社人士表示。
  根据国家对于媒体管理的相关规定,即便报社失去华控大股东地位,人保集团也不具备主管主办华闻传媒旗下证券时报等公开媒体的资格,而人民日报社的主管主办权却毋庸置疑,有关部门也多次提示报社要对此负责。
  因此,&#8220;拿回证券时报等媒体资产&#8221;便成为报社在华闻系资产重组过程中的又一重要诉求。
  然而,华闻传媒2010年报显示,证券时报社在账面上对华闻控股有着8.9亿元的应收账款。一旦证券时报社所有权和经营权100%回归人民日报社的计划得以实现,那么这笔债务就将由华闻系内部的财务融资安排,转变为人保集团旗下资产对报社的外部债务。
  正所谓&#8220;君子不立危墙之下&#8221;,一位华闻控股内部人士表示:&#8220;只要这项新增负债的风险还存在,人保集团就不可能拱手交出证券时报。&#8221;
  而这8.9亿元的债务又从何而来呢?该人士告诉记者,其中的4.8亿元来源于华闻传媒给予证券时报社的所谓&#8220;保证金&#8221;。
  日,证券时报和深圳证券时报传媒公司(下称&#8220;时报传媒&#8221;)签署《经营业务授权协议》,将证券时报经营权独家授予时报传媒,为此,时报传媒向证券时报支付保证金4.8亿元。而华闻传媒持有时报传媒84%股权。
  &#8220;而那时正好华闻传媒的母公司华闻控股资金紧缺,于是又从证券时报处借走了这笔钱。&#8221;前述华控人士称,再加上之后几年的资金往来,截止目前,华控对证券时报的负债高达8.9亿元。
  对华闻控股而言,筹够4.8亿保证金交给证券时报,证券时报再交给华闻传媒,就是一个左口袋换到右口袋的戏法,并非难事,但是剩下的4.1亿,就得实实在在地动真金白银了。
  对于报社方面的猜测,人保方面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部分人保内部人士也表示,此事&#8220;内情复杂,不便多谈&#8221;。但2010年人保提出的解决证券时报回归问题的一份新方案,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报社方面的怀疑。
  经过多次磋商,2010年6月,报社和华闻终于达成一揽子解决证券时报&#8220;双百回归&#8221;人民日报社的方案,并签署协仪。
  一位当时谈判的报社员工透露,在那份方案中,人保直接提出,以华闻控股调账抹掉5亿债务往来为条件,换取证券时报不再追索4.1亿元债务并&#8220;双百回归&#8221;人民日报旗下。
  对这一方案,前述华闻控股内部人士认为:&#8220;这等于人保白白吃了报社4.1亿,因为华闻控股那5亿元的帐本来就是该调的,但证券时报的债权却大可不必放弃。&#8221;
  为了尽早实现证券时报的回归并了结与华控的债务纠纷,报社最后也默许了这套方案。可出乎报社意料之外的是,这项由人保自己提出的协议最后也未能付诸实施,使得人保集团失去了在上市前理清公司与股东债务关系,并实现己方利益最大化的绝佳良机。
  2011年6月,冲刺年内上市的人保集团单方面宣布将包含&#8220;5亿元债权&#8221;的华闻系资产挂牌出售。正是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不满已久的报社方面,并使华闻控股与报社的债务纠纷这块暗礁彻底浮出水面,并牢牢横亘在人保上市的必经之路上。
  就在&#8220;华闻系&#8221;资产挂牌后的第22天,报社突然发表严正声明,表示人保集团所提交的审计评估报告内容严重不实,人民日报社及其下属企业应付华闻控股5.01亿元债务事实上并不存在。致使人保集团的挂牌交易已暂停至今,长达4个月之久。
  切下金手指
  单方面挂牌出售&#8220;华闻系&#8221;相关资产,是导致人保集团遭逢来自人民日报社狙击的直接诱因。根据多位人保集团及华闻控股内部人士的说法,人保急欲出手&#8220;华闻系&#8221;资产,同样具有满足上市合规要求的考量。
  2011年6月人保将华闻系资产挂牌出售的消息甫一传出,即有市场人士分析称,华闻系金融资产整合难度过高,人保原本寄予厚望的金融牌照无法带来预期中的收益,是人保割爱华闻系资产的主要原因。
  而今,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一位人保内部人士的部分证实。
  人保集团原本的金控战略,是将华闻系旗下的金融资产进行整合,将金融牌照等核心资产纳入人保集团直接管辖。可是万万没想到,华闻系资产内部的股权关系太过复杂,交叉持股、&#8220;一产拖三家&#8221;的情况比比皆是。
  &#8220;经常就是一家三级子公司,权属归一家二级子公司,日常资金则是来自另一家二级子公司,最后运营权又属于第三家二级子公司。在这个情况下,对华闻资产的整合动作,稍不留神就会变成极具争议的关联交易,整合工作自然陷入停滞。何况不少金融资产还在人保接手后,继续深陷诉讼漩涡而被持续冻结。这种令人失望的整合结果,的确是人保出售华闻系的原因之一。&#8221;该人士称。
  不过该人士同时表示,华闻系资产对人保集团A+H上市进程所构成的巨大隐患,却也是华闻系被出售的另一鲜为人知的重要动因。
  首先是财务报表的问题。安永过去三年给华闻控股出具的审计报告,都带有强调事项段。尤其在2010年报中,有20多处所谓强调事项段。
  &#8220;人保如果要实现A+H股上市,这样带有大量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在香港联交所是很难被通过的。&#8221;一位华闻控股小股东代表透露,在一开始安永其实出具的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8220;但是包括中海外在内的小股东对此极不满意,认为安永的报告没有尽责审核华闻控股资产状况,并为此给安永出具了一份公函,最终安永才把这些解释性内容增加进去。&#8221;
  注册会计师王彦(化名)表示,审计报告中出现强调事项段,一般是由于对部分资产的持续经营能力、或有重大事项以及已披露违规行为有所疑虑或建议。但对于香港这样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而言,这样的瑕疵补丁很难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
  华闻系复杂的资产构成也对人保集团登陆H股构成不利影响。
  相比人保集团金融服务业的行业属性,华闻系资产中却有大量的实业资产,尤其是拥有大量的地产项目。一位人保内部人士表示:&#8220;人保如果持有大量地产、传媒这类与主业关联度不高的非竞争性资产,在港上市时很难向投资者进行解释,甚至也会影响其红筹股的定位。&#8221;
  更难以解释的,是庞大的华闻系资产对人保集团价值回报的乏善可陈。
  前述华闻控股内部人士表示:&#8220;华闻系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很高的,但是产生利润的能力却很差。不少实业资产,都属于中看不中用,账面和公允价值都在上升,可就是带不来现实收益。而金融牌照的价值则由于整合不顺,也难以实现价值。&#8221;
  华闻旗下的杭州凯悦酒店,便是这位华闻控股内部人士所说&#8220;中看不中用&#8221;的典型。据该内部人士介绍,杭州凯悦酒店占地30亩,其所处的的黄金地段每亩地价已升至8千万元,如此算来凯悦酒店仅地皮价格即可达24亿元。&#8220;可是酒店实际收入非常有限,也不超过2个亿,剔除成本和给凯悦集团的运营管理费用后,连支付负债经营的利息都不够。&#8221;一位人保集团内部人士对华闻系资产价值和资产回报率的背离亦深感忧虑,&#8220;华闻系资产的低回报率也拖累了人保集团的盈利率。更何况这些资产还和保险主业没多少关联,我们在过会和路演时,很难解释为什么还分散精力到这些不赚钱的业务上。&#8221;
  失败的空降
  从王政时代全面发展的&#8220;现金牛&#8221;到人保接手后&#8220;扶不起的阿斗&#8221;,两三年间华闻系资产收益率的骤降,也让华闻控股由一个相对完美的金控平台演变成为拖累人保上市的&#8220;鸡肋&#8221;。
  而这一剧变的成因,一般的说法是因华闻系内部股权关系复杂,人保难以进行有效整合所致。但部分人保内部人士的反思却有所不同。
  &#8220;很多人都说,人保卖掉华闻是要"轻装上阵"完成上市,并认为华闻系内部复杂的股权结构给人保增加了繁重的负担。其实在华闻系的事情上,人际关系的因素远比股权关系复杂。&#8221;一位前人保派驻华闻控股的高管表示,&#8220;正是因为内耗牵扯了大量精力,导致华闻控股的整合日程一拖再拖,到最后拖不下去只能放手。&#8221;
  2008年,人保集团拿下华闻控股55%股权后不久,以曾北川为首的人保团队便进驻华闻控股开始执行人保构建&#8220;金融保险控股集团&#8221;的战略任务。可在此之前,包括曾北川本人在内,整个人保团队中没有任何人有过担任大型金融企业总部高管的工作经历。
  一位人保内部人士称,这个被派去管理数十亿多元化金融资产的管理团队,&#8220;是在十几天里匆忙组建起来的,派到华控不久,即被原华控高管冠以"草台班子"称号。&#8221;
  另一方面,不甚熟悉基金、期货、信托、地产等具体业务的&#8220;人保团队&#8221;,是从人保的行政、财务和人力资源等部门转岗而来,且一到华控即直接负责管理实际业务部门,对具体业务缺乏了解,一段时间下来,业绩退步、人才流失就在所难免。
  更让人保团队陷入瘫痪境地的是,几乎所有团队成员都和人保集团高层"说得上话&#8221;,这也使得曾北川根本无法对这个空降到华闻控股的团队进行有效管理。&#8220;一有什么事情就都跟集团高层直接请示,曾北川不能管也管不了,再加上曾本人个性不硬,最后大家也就各行其是了。&#8221;一位人保内部人士表示。
  但也有人保内部人士认为,&#8220;空降团队的受挫,并不应过多归咎于人保派出团队本身的人员素质,还是和华闻系本身盘根错节的股权结构以及既得利益者的刻意阻挠有关。&#8221;
  一位曾参与整顿华闻控股的人保员工就指出,&#8220;部分王政时代的老华闻控股高管,出于维护个人既得利益的目的考虑,在工作中敷衍甚至欺骗人保派去的管理团队。个别人甚至参与挑拨高层矛盾,严重牵扯了管理层的精力。&#8221;
  冗累的内耗之下,华闻控股继2008年巨亏上10亿后,2009年依旧未能止住颓势,所持股的华闻传媒净利润严重缩水,新黄浦干脆因为业绩不佳没有分红。
  在2009年,华闻控股因资金链紧张,通过委托购房协议的方式,向人保融资20亿。人保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就调来了20亿资金。华控内部一人士称,当时华闻控股还觉得这个股东真是找对了,很有资金实力,但后来,在被迫缴纳年息9.9%的高额违约金,才发现有些变味。
  2009年11月,人保集团将曾北川免职,转而任命作风硬朗的人保投资总裁、党委书记刘虹担任华闻控股的总裁。
  尽管刘虹上任后便采取了一些强硬政策对华闻控股进行整顿,却未能扭转管理团队内耗不断的局面。华闻控股的业绩也未出现明显好转,旗下新黄浦2010年股价更累计下跌超过40%。
  随着今年6月华闻系资产的挂牌,人保集团最终中止了整合华闻系的努力,前述人保内部人士称:&#8220;公司内部,大家也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过去对华控空降整合的做法,基本是失败的。&#8221;
  扩充盈利空间
  按照日中国人保集团上半年工作会议披露的信息,截至6月底,集团资产规模达到总资产3794亿元,同比大增1075亿元,增幅为39.5%。
  华闻系全部资产在如此规模面前,其实并不起眼。但就是这块并不起眼的资产,却有可能将人保集团这个看似强壮的巨人拖到精疲力竭的边缘。个中缘由或在于,为了在整个行业变数不断的环境下达致上市的终极目标,在华闻系的麻烦之外,人保集团提高盈利的空间已经不大。
  由于证监会规定拟上市企业至少需要在过会前三年连续实现盈利,因此自中国人保提出A+H股上市计划以来,确保年报盈利已成为其不容有失的企业年度发展目标。
  然而,就在2008年人保收购华闻系刚刚尘埃落定之时,冰冻及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接二连三的爆发,人保实现当年盈利的构想遭遇严重挑战。
  为此,人保采用了几乎可以想到的所有财务手段,平滑业绩&#8212;首当其充的就是再保险。
  人保选择了采取在当年12月31日即资产负债表日之前分保的手法,即对部分风险较大、可能引发亏损的保单资产进行财务再保险,从而成功地在当年的年报账面上使需要计提的损失准备大幅降低。可是这部分在12月31日前一周内被分保出去的保单,在资产负债表日过去后又重新回到了人保名下。这种做法除却修饰报表外,对人保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毫无益处。
  对此,一位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对盈利数据进行调节,一向是保险行业的潜规则,而分保只是手段之一。&#8220;保险公司报表的水分一直都很大,因为保险公司在报表上可以加以利用的项目和空间,远超其他行业。&#8221;
  除了分保,保险业调整业绩的手法通常还有另外两种,第一是操纵调整到期收益或是公积金等项目,这样的手法较为传统;第二种是利用准备金项目。
  根据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需要根据保单金额计提一定额度的准备金,额度是一个比例区间。有些保险公司便在业绩较好时,按正常标准计提准备金,一旦业绩不理想,便按照规定区间的下限计提准备金,从而在账面上达到减少费用支出进而实现盈利的效果。
  除此以外,冲高投资收益也成为人保提高利润的途径之一。这在人保寿险2010年的市场投资行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8220;为了在年报中抬高利润,只要是持有的股票或债券现在卖出能够盈利的,就几乎不考虑长期持有的投资意义和战略价值,通通一卖了事。&#8221;一位接近人保寿险的分析师表示,&#8220;这种追求短期利益落袋为安的做法,实质上是未来收益的提前释放,并增大了今后的盈利压力和经营难度。&#8221;
  可即便通过美化财务数据满足了上市所需的盈利要求,日常业务上现金流的日益紧张,却依旧使人保难以承受上市计划因华闻系而无限押后的后果。
  &#8220;人保的主要业务分为三块:寿险、健康险和财险,可三块业务的偿付能力从6月底到9月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寿险公司从六月底的159%下降到9月底的101%,健康险则从144%降到110%,财险从158%降到152%。同期人寿和平安也都下降了30到50个百分点,但他们降完了之后还算从容,可我们的寿险和健康险就不容乐观了。&#8221;一位人保内部人士透露。
  按照保监会规定,偿付能力在150%以上的为充足II类公司;150%到100%之间的为充足I类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为不足类公司。由于保监会对偿付能力实行分类管理,因此,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也有不同的待遇和要求。
  例如,保监会对于不足类公司,或酌情采取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等等。
  如今,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的偿付能力均已濒临临界值,资金之紧张可见一斑。也正是为了避免占业务主流的寿险陷入暂停营业的窘境,前述人保内部人士表示:&#8220;集团已经紧急筹足35亿元向寿险增资&#8221;。但在保险行业今年整体低迷、寿险一个季度偿付能力便剧降近60%的情况下,&#8220;35亿又能够支撑多久&#8221;也引发人保内部的普遍担忧。
  这位人保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人保内部普遍寄希望于今年第四季度股市能出现明显的反弹行情,从而增加投资收益以解燃眉之急,&#8220;可如果股市反弹无望,第四季度又不能顺利上市融资或是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明年第一季度的偿付能力危机就有可能全面爆发。&#8221;
  &#8220;复辟&#8221;之梦
  可令不少人感到惊讶的是,尽管上市已成为对人保&#8220;生死攸关&#8221;的重大考验,但人保集团在解决与报社的纠纷和出售华闻系资产等事件上的立场却十分暧昧。
  &#8220;人保集团目前采取的举措使人感觉,他们似乎并不急于与报社达成谅解,也不急于把华闻系卖出一个好价钱,如此拖延时间,不知是在等待什么。&#8221;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不少人保内部人士也对人保集团目前的消极做法大感意外。
  &#8220;其实5亿债务问题并不难解决。华闻系资产挂牌至今,已基本确定只有北国投和无锡金源两家意向买家。人保完全可以借助招标的名义,要求两家拿出5亿元问题的解决方案来,或者干脆跟两买家明说,要接受事后对5亿元问题调账。&#8221;前述人保内部人士表示,&#8220;即便如此,相较于华闻系最为珍贵的金融牌照,这依然是笔合算的买卖。&#8221;
  对于目前的僵局,亦有人提出,人保可考虑全面收购华闻系股权,从而获得华闻系资产的自由处置整合权。一位华闻内部人士就认为:&#8220;人保也可以把人民日报和中国海外的股权都买过来,这样华闻系整合受制于股东不信任的局面也将大为改观。&#8221;
  但问题在于,人保至今既没有和两位意向买家就此进行任何讨论,也没有对华闻股权发起新一轮收购的迹象。有人保内部人士大胆质疑:&#8220;人保为了在上市时拿出漂亮的财务报表,已几乎用尽了新会计准则范围内所允许的一切手段,将大量利润都&#8220;提前&#8221;释放出来了。一旦上市不成,后面的局势实在不容想象。可即便如此,感觉公司高层还是不着急,其中考量难以捉摸。&#8221;
  而华控内部人士则认为,目前人保之所以不愿积极解决5亿元的所谓债务纠纷,还是与不愿放弃金控帝国的梦想有密切关联。就像其出售&#8220;华闻系&#8221;时附加的若干条件一样,总给人&#82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8221;之感。
  虽然人保集团挂牌信息显示&#8220;期满如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人保不更改挂牌条件延长挂牌直到征集到意向受让方为止&#8221;,似乎预示人保誓将&#8220;华闻系&#8221;卖到底。但仔细分析,似乎又不然,背后另有玄机。
  根据挂牌信息,人保持有&#8220;华闻系&#8221;的股权评估值为21.35亿元,根据股权比例推算,&#8220;华闻系&#8221;广联公司与华闻控股两公司合计评估值应约为38.8亿元,而负债方面,除人保此次挂牌要求受让方替华闻系公司承担的特定债务16.5亿元外,&#8220;华闻系&#8221;对金融机构的债务还高达25到30亿元,因此,&#8220;华闻系&#8221;资产估值已高达80到85亿元之间。
  表面看,估价如此之高,理论上对买家没有太大吸引力。而且还开出受让方需&#8220;具有100亿元总资产、20亿元净资产以及具有金融机构投资管理经验的国有控股企业&#8221;的条件。此外,人保还要求受让方接受不做尽职调查等条件。条件之苛刻,让市场感觉恐难有人应标。
  随即有媒体指称,人保集团已经圈定意向受让方,即与人保集团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北国投。
  令人保始料未及的是,半路杀出个&#8220;无锡金源&#8221;搅局,打破了人保集团的一盘好棋,不少市场人士猜测这家公司的背后推手正是华闻系当年的掌舵人王政。市场中更有人笑言,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不看华闻的账本便能拿出二十多亿保证金来收购华闻,只有王政。但记者未能从工商资料中查证无锡金源和王政之间有任何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人保在挂牌信息附件&#8212;《评分标准》中给予&#8220;投标人受让标的后,支持人保集团受让中泰信托所持大成基金48%股权的承诺&#8221;等要求,分值虽然不高,但亦可瞥见人保集团想通过附属条款保留大成基金股权的玄机。
  虽迫于无奈出售华闻的金融资源,但人保集团打造&#8220;金控帝国&#8221;的梦想始终没有泯灭。
  一来,已经拥有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全牌照的中国平安,率先构架起了综合金融版图,无论是各业务板块的综合开拓,还是利润超期贡献,都让保险圈内人艳羡不已,却又望尘莫及。
  二来,作为以财险起家的人保集团来说,每年的现金流量与三大寿险上市公司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自从确立了集团整体上市目标后,人保寿险就背负着做大保费规模的使命,以超常规的方式飞速发展着,在短短几年间,已经跻身寿险第二梯队,虽然屡遭诟病,却始终&#8220;勇往直前&#8221;。因为它必须给人保集团整体上市的故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正因为此,为了讲一个美丽的上市故事,人保集团似乎比任何人都需要综合金融的平台,以吸引投资者的青睐。
(编辑:admin)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投中网,或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投中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新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暗之魂1暂时诅咒持续多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