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帮忙看看是不是新石器时代石器值钱吗玉器

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有哪些?
浏览次数:0
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这些玉器品种齐全,工艺精湛。
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
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这些玉器品种齐全,工艺精湛。
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1、 玉兽面纹圭 玉器-----新石器时代
1、 玉兽面纹圭 玉器-----新石器时代
玉兽面纹圭,长21.8cm,宽5.5cm,厚0.9cm。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2、 玉鹰攫人首佩 玉器-----新石器时代
玉鹰攫人首佩,长9.1cm,宽5.2cm,厚2.9cm。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3、 玉花斑弧刃斧 玉器-----新石器时代
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23.7cm,宽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含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80年代末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发现其遗址而得名,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至今已先后出土了几批重要的玉器,以实用器和装饰器为主,包括玉环等几十种器形。玉质以当地产的阳起石类矿物为主,具有软玉的特点。 4.玉刻图长方形板 玉器-----新石器时代
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11.4cm,宽8.3cm,厚0.7cm。
玉板片状,中部微隆起,边缘呈阶状凹下。玉板表面饰有阴线琢出的环形图案及放射形的箭头状图案。
此玉板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出土时夹于玉制的龟背甲及腹甲之间,表明它是占卜的工具。对于图案所表现的内容,学者们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上古之时的河图、洛书,或认为是文字产生前的八卦图像,或认为另有含义。总之,其文化内涵极其深刻,尚需作深入的探讨。 玉立人 新石器时代 含山文化
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部分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鸡骨白:玉器长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年,分早晚两期。其早期与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有联系,晚期前后阶段分别受马家浜文化马家浜类型和崧泽文化影响。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存在过灿烂古老的原始文化。
马家浜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得名,时间约在公元前年。其为农业生活,石器磨制精致,墓葬随葬品多为陶器,另有玉玦、玉环、玉镯等装饰品。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交互影响,其后续是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
薛家岗文化: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城南7.5km处,年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文化遗物一千余件,内容丰富,并有墓藏、灰坑以及房基遗迹。其地层关系清楚,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分为四期:一、四期遗存实物资料很少;二、三期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器物特征较为典型,既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又有显著的地方特征,且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据此,其二、三期被称为薛家岗文化,时间约在公元前年间玉双虎首璜 新石器时代 含山文化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璜为较窄的弧形,近于半圆,中部厚,边缘略薄。璜两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阴线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极夸张,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绳系挂。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征明确,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虎与人关系之密切,在社会生活中已出现对虎的崇拜,这对于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动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凌家滩墓葬: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南一高岗台上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地。1985年在此发现玉、石器,1987年文物部门进行发掘,出土了多件陶、石、玉器。文化层分上下两层,热释光测定,下文化层陶片TK221,M4106,时间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
璜:璜是弧形的玉器,《说文》释璜“半璧也”。在古代,璜是杂佩之一种,可佩带,某些玉璜还是礼器。 玉环 新石器时代 含山文化
玉环,外径9cm,孔径6.2cm,厚1.3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环因沁蚀成牙色,外沿薄,近孔处较厚,剖面近于三角形。此环造型规矩,素面无纹,磨制光润。
含山文化出土环形器多件,唯此器最精美。玉环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曾有多处出土,数量较多,但剖面呈三角形的非常罕见,它对后世特别是战国时期玉环的影响颇大。
此玉环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玉勺 新石器时代 含山文化
玉勺,长16.5cm。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勺玉料呈灰白色,局部颜色因久埋而产生变化。此勺出土时断为数段。勺形窄而长,头部似舟,池部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细长,近似片状,表面下凹,端部略宽,有一孔。
此玉勺工艺精致,边沿光滑平整,两侧对称性良好,勺头及柄部的凹面应为砣具砣出。其工艺水平与近代琢玉的差别不是很悬殊。勺柄较长,可以远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时必须谨慎,因而不是通常情况下使用的餐具。其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
此玉勺为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墓葬出土。
砣具:包括工作面、砣头、转杆及动力系统。转杆连接砣头,动力系统使转杆转动,带动砣头转动,砣头接触玉材带动金刚砂和水进行琢玉。 玉马蹄形器 新石器时代 含山文化
玉马蹄形器,高9.5cm,上口9-7.1cm。下口6.9-5.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器以青色玉料制成,筒状,表面有蚀斑,下口处呈褐色,略有伤缺,壁较薄,表面光滑。这种玉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一些作品置于入葬者的头骨之下,截面多呈椭圆形,上口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有的近下口处钻有小孔。由于作品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又有收藏者称其为发箍。对于马蹄形器的功用,研究者们多有推测,或认为是用来束发的,或认为是仿照骨耒制造的农器,还有其它推测。
发箍:原意为束发用具,这里指旧时文物收藏者对玉马蹄形器的称谓。
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因1935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而得名。红山文化居民定居生活,进行农耕生产及畜牧、狩猎等活动。已出土的玉器有十几个品种,造型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或作为神灵的动物。其形象古朴浑厚,注重造型的神奇而不讲究图纹的华丽,具有北方民族文化质朴豪放的风格 玉兽形玦 新石器时代 含山文化
玉兽形玦,高15.4cm,宽10.5cm,厚4.5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玦以青黄色玉料制,表面有多处色斑。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开口一端为兽首,另一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这类器型,它表现的是一种神化了的动物,反映了较大范围的动物崇拜。颈部带有双孔的作品并不多见,此玦可能是制造时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悬挂时倾斜度不合要求,于是又钻了第二孔。这件作品为清代宫廷遗玉,说明清代宫廷曾收藏红山文化玉器。
玦: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西周、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发现,主要用作佩玉。 玉鹰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鹰,高2.5cm,宽4.6cm,厚0.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鹰为青黄色玉材制,片状,腹部略厚,腹前用阴线界出鹰爪,头部凸起,嘴尖,双翅较薄,尾宽,尾及翅上有阴线羽纹。鹰背部有对穿的孔,可穿系绳。
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玉鸟,多为鹰类。常见的玉鹰有二类,一类近似方形,翅的边缘平直;另一类鹰的翅膀大且展开,似飞翔状。这件玉鹰属后一类,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出土有同样的作品。此玉鹰的造型较接近于现实,鹰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系因人们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岫岩玉:因产于辽宁省岫岩县而得名,简称“岫玉”,又名“新山玉”,学名“蛇纹软玉”。岫玉藏量丰富,是我国工艺美术作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岫玉的颜色有十余种,大部分为绿色、深绿色,有少量红、黄、白、黑等色,使用最多的是深绿色。 玉兽面纹嵌饰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玉兽面纹嵌饰,高3.2cm,宽4.8cm,厚0.7cm。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此器为传世古玉,表面纹饰较模糊,有较大面积的赭色斑。器近似梯形,凸面,顶端上凸,中线两侧向后折,上下折角的角度不同。嵌饰正面为浅浮雕兽面纹,重点表现兽的环形双眼及阔嘴。兽面两侧饰前肢,短小,带爪足。兽面及兽肢上饰细密的阴线回纹。饰件背面有4组通孔,每组孔由两个斜孔对接而成,孔中可穿绳。
据分析,作品原系嵌于柱形器的角部,3件或4件为一组,这样的柱形器可能是玉琮之类的器物。
玉琮:中国古代玉石器。方形,中有圆孔,有的作长筒形。为用于祭祀、丧葬、朝聘等活动的礼器,《周礼》中记其为六种“瑞玉”之一。《说文》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商、周墓中也有出土,汉代不再制作。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尸体周围放有大小玉琮33件之多,大量的玉琮作为随葬品出土,除了作为礼地的祭器之外,是否还有辟邪、敛尸或象征死者的等级与财富等用途,其内涵尚需进一步研究。 玉神人纹多节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玉神人纹多节琮,高32.1cm,孔径6.3-7.2cm。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上宽下窄,中心有圆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黄色,局部有黄白沁斑。
玉琮图案以横线截成十一节,每节均以四琮角为人面部的中心线,以四面凹槽为隔界,雕刻出四个简化的神人面纹。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见,圆眼及嘴则模糊不清,只是象征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对的两侧面中部,隐约可见各有一阴刻的带双翼纹的符号。
《周礼.春官.大伯宗》载:“以黄琮礼地”,说明玉琮是古时人们礼地的祭器。从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况看,玉琮多置于尸体周围。
十一节:良渚文化的玉琮分为高大型和矮粗型。高大的可宽达十厘米,高几十厘米。有五节、七节……十五节或十七节之分。十一节的玉琮,每一节都以四个琮角为神人或兽的面部的中线,雕出四个神人或兽面纹,共十一节。
沁斑: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玉人兽复合佩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文化
玉人兽复合佩,高8.2cm,宽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佩下部兽头的形状、孔洞的镂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兽头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确定其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玉兽面纹韘
玉兽面纹韘,商,高3.2cm,直径2.8cm。
韘有黄褐色沁,圆筒形,上口斜,下口平。正面凸雕饕餮纹,鼻两侧各有一穿孔,背面近下口处有一凹槽。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饕餮: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说文解字》释其为:“饕,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贪食每较贪财为甚,以食盖财,故从食。餮,为大张其口以人财货纳饮食,故从飧声。”《吕览.先识》中说:“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以为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无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 玉兽首饰件
玉兽首饰件,商,长4.5cm,宽2.6cm,厚1.5cm。清宫旧藏。
此饰件呈梯形,上部凸雕兽首,大耳,环眼,嘴部向内勾卷,似鸟喙,兽首旁有阴线雕出的鹰翅及爪。饰件中部隆起似瓦面,下部似柄,有二道凸起的弦纹,底边略宽,呈多棱状。
与此玉饰件类似的一件作品出土于山东滕县前掌大遗址,但凸雕的兽首已失。此件玉兽首饰件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器中最完整的一件,且发现得较早,对研究此类玉饰的图案内容、使用方式和加工工艺都有重要意义
房天下知识为您分享了一条干货
下载房天下APP
提问获取更多回答
ask:2,asku:1,askr:50,askz:13,askd:32,RedisW:3askR:1,askD:105 mz:nohit,askU:0,askT:0askA:107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97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新石器时代玉器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新石器时代玉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96|
上传日期: 19:22:4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新石器时代玉器
关注微信公众号拒绝访问 | www.ggdoc.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gdoc.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e1436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玉器不只是装饰品_鉴藏知识_新浪收藏_新浪网
新石器时代晚期起玉器不只是装饰品
内蒙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C字形玉龙
  古玉品鉴14
  蒋卫东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如果说,距今8千年至6千年前是中国早期玉器萌生与起源的阶段,玉器的器类仅限于头部与颈部的小件装饰品,工艺简单粗陋,出土玉器的地点寥若晨星,那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星星之火骤然变成燎原之势,玉器的制作和使用突飞猛进,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玉器的取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虽然依旧是就近取材,但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闪石玉(“真玉”),普遍成为各个玉器文化圈中最看重的玉材,从而奠定了后世中国玉器选材和等级判断的标准。材质的改变也推动了制玉工艺的变革,传统的打制成形技术因不适用于具有交织纤维结构的闪石玉,而逐渐让位于“以解玉砂为介质的间接磨擦法”新工艺,玉石制作工艺从此明确分化。尽管尚未使用金属制玉工具,但已发现的多个专业化制玉作坊(如塘山、金沙地、方家洲等)显示,当时的玉工们,已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以石攻玉”技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娴熟地应用柔性线锯、硬性片锯、石钻具、竹钻管、解玉砂、燧石质等高硬度的雕刻器等有限工具,完成了玉器从磋切成形、钻孔打眼、纹饰雕琢到研磨抛光的各道工序,制玉工艺之高超甚至令今人叹为观止,自愧弗如。
  在制玉工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境内形成了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与薛家岗文化,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太湖流域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中原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与陶寺、石峁等诸龙山文化,珠江三角洲石峡文化以及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等为代表的玉文化系统。各玉文化系统内,诸多超越人体装饰品功能的玉器新器型(如琮、璧、斜口筒形器、圭等)与取像于神异动物的玉器新纹饰(如神人兽面纹、神祖纹、龙纹等)、新造型(如冠状玉梳背、勾云形器、玉龙等)相继出现。社会少数精英阶层攫取绝大部分玉器、垄断某些特定玉器器型、独占玉器上神异动物肖像权的现象日益普遍,不仅赋予玉器强烈的神灵崇拜色彩,也使玉器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政治领域中权力与财富最主要的物化形式。不同形制、不同纹饰、不同数量、不同组合的玉器,已然成为拥有者在世俗社会中身份、地位、职能、等级、权力乃至性别的最主要标签。其中,玉钺更是各玉器文化圈中被广泛认同的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权力象征。
  可以说,正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与玉器开始全面脱离简单的装饰品与工具的“形而下”命运,荷载起“形而上”的社会政治功能和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为成就生生不息的中华玉文化奠定了基石。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电话:010-&&|&&&&|&&当前位置: >
新石器时代玉器
来源: http://www.daqingtongbi.com  
新石器时代是中国玉器的起源时期。以距今约5500年为界,玉器发展大致可分前后两期。前期最早的玉器可上溯至约8000年前;后期的下限距今约3500年,个别偏远地区例外,如台湾的卑南文化玉器距今仅约3000年。整个新石器时代,玉器用料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真正矿物学意义上的玉即透闪石一阳起石软玉,其它广泛运用的玉料还包括蛇纹石、玛瑙、水晶、萤石、绿松石、玉髓等,但尚未见和阗玉。软玉在后期较为常见,而其它玉料在前期较为普遍地使用。前期玉器大都通体磨光,但纹饰罕见,主要有小型装饰品和工具、兵器等。后期玉器的刻纹、图案大量涌现;装饰品由单件向多件组合型发展;工具和兵器有礼仪化的趋向;还新出现了礼器,以及动物形玉雕、人物玉雕等。前期是玉器的最初形成时期,而后期则是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期。
二、分区和特征
新石器时代玉器,除每个发展时期所具有的共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着地区性的特色。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出土集中在辽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三个地区,反观中原、西北和长江中游等地区的玉器,无论数量、品类,还是制作工艺,都大为逊色。
(一)辽河流域
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独立发展,自成一源。属于前期的玉器出土地点主要有内蒙古敖汉兴隆洼、辽宁阜新査海、沈阳新乐、大连小珠山、丹东东沟以及黑龙江密山新开流。其中,查海遗址软玉玉器的发现将中国使用真玉玉器的历史上溯至约8000年前。玉器种类包括有珠、环、坠等小件装饰品,以及斧、凿等工具。其中,小珠山遗址下层(距今约7000年)出土的玉斧(图5&1一1),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同类器之一。斧体长条,宽窄不等;两端弧形,两边平直,断面呈椭圆形;较宽的一端为双面刃,有使用痕迹。此斧属实用器。实用性是前期玉制工具的共同特点,由此可见。
后期玉器以距今约5500年的红山文化玉器最显重要,同时也达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地点主要有内蒙古的翁牛特旗三區他拉村、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羊种场、辽宁阜新胡头沟、凌源三官甸子和建平牛河梁等。玉器分装饰品和工具两类。装饰品数量众多,而且品类丰富,主要有玉龙、兽形饰、马蹄形器、勾云形器、勾形器、双兽首三孔器、形兽面纹饰、联环器以及棒形器、内圆外方形器、珠、环等,还有鱼、龟、鸟、鶚、蝉等动物形饰。工具类数量极少,仅见斧、凿等。红山文化玉器色泽以淡黄绿色和灰白色多见,偶而也有墨绿色和青色。玉器个体普遍小巧,大都通体光素平滑,少数刻有阴线纹。动物形器独具一格,以简练神似为最大特色,往往抓住物体结构特点,寥寥数刀,即把器物形象刻画得十分传神。在成器过程中,圆雕、浅浮雕、透雕、线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相当成熟。另外,某些构思奇巧的器物,如玉龙、兽形饰、马蹄形器、勾云形器、形饰和三孔器等,为红山文化所仅见。
玉龙(图版二八),龙体卷曲呈&&字形,横断面为椭圆形;口部似猪,吻部前伸,向上稍弯,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对圆洞为鼻孔;双眼突起作梭形,眼尾细长上翘;上背部起长鬣,有的则没有;背中部穿透一孔。
兽形饰(图5&1一2),兽形或名猪龙。兽身蜷曲成环状;扇耳直竖,吻部前突,两眼圆睁,嘴角透雕,鼻部起皱;颈部有穿孔。兽形饰往往一大一小相对佩于胸前。
双兽首三孔器(图5&1&3),器中间并列大小相同的三圆孔,两端各附一似猪的兽头;器上端呈三个连续的弧形拱,下端平直,穿有小孔。
马蹄形器(图5&1一4),呈筒状,上端斜口略粗,下端平口,并有穿孔,似倒置的马蹄。
此器可能是头饰,用于束发。
形兽面纹饰(图5&2&1),器体扁薄,双面饰纹,上端出叉,其下阴线刻出兽面纹;中部突脊分隔;下部长条形,满饰平行弦纹,有穿孔;底端弧状外凸。
勾云形器(图52&2),器体扁薄,四角外伸,有穿孔;中部微下,镂雕成半环形孔,孔与器面高低相配构成卷云形图案;与正面相反,器身背面磨制平滑。
勾形器(图5&2&3),器体扁薄,锋部呈弯勾形;援部两侧磨刃,中间有浅槽;援和内之间有突脊,有的还形成凹槽;内的形状由平直渐向弯勾演变;内部有穿孔。此种器物在早期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还有商代晚期妇好墓中,都有出土。
联环器(图5&2&4),若干个环形器的并列相连。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北阴阳营文化中,均有同类器发现。
(二)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玉器遗存以太湖流域最为集中。由马家浜文化,经崧泽文化,发展到良渚文化,玉器的发展历程脉络淸晰,自成体系,并构成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最重要的起源区。尤为突出的是,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最高峰。其次,在太湖流域周边,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平原有河姆渡文化,长江以南的宁镇地区有北阴阳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和崧泽文化的玉器可归入前期。玉器以小件装饰品为主,包括璜、玦、环、管、珠、坠、联环器等,形制简单,表面大都光素无纹。其中璜的型制变化最大,联环器则仅见于北阴阳营文化。另外,还新出现了作敛葬之用的玉琀。玦有环状和算珠状两类,体有缺口玉琀主要发现于崧泽文化,有穿孔鸡心形、小璧形和圆饼形三种。璜大致可分成半环形、半璧形和拱桥形,体宽而薄,两端平直,大都各穿一孔。半环形璜最为普遍,到崧泽文化,又演变出一种特形,即一端雕成鱼形或鸟形(图5&3&1)。北阴阳营文化的半璧形璜与众不同,它的外缘刻有一组细密的平锯齿(图5&3&2)。拱桥形璜(图5&3&3)始见于崧泽文化阶段,出现得较晚。
良渚文化的年代约在距今5400年和4000年之间,它的玉器属于期阶段。玉器的质料绝大部分属软玉,色泽以黄绿色(夹杂其它色斑)和灰白色为主。除上海福泉山出了一批保持本质色泽的玉器之外,大部分玉器都不同程度地受沁,呈&鸡骨白&。就碾琢工艺而言,在玉料的加工成型中,已普遍使用管钻、线切、铊切等一整套琢磨、钻孔和刻纹技术。玉雕
的表现手法多样化,有圆雕、半圆雕、浅浮雕、透雕和细如发丝的阴线刻。因而良渚文化玉器大都造型规整,厚薄均匀,线条流畅,雕刻精细。良渚文化玉器的装饰纹突破了前期光素无纹的传统风格。它的最大特色即是运用阴线刻和浮雕两种手法,构建主体纹、装饰纹和地纹三层重叠、主次分明的组合纹样。典型的主体纹有神人兽面纹及其简化图形、神鸟纹及其简化图形,还有一种兽首像不太常见。
神人兽面纹分上、下两部分,以浅浮雕和阴线刻两种手法表现(图5&4一1)。上部为戴冠神人,脸呈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眼角,宽鼻有鼻翼,阔嘴露出上下两排平齐的牙齿,冠帽内层以阴线刻八组卷云纹,外层是羽冠的双线轮廊,廊内单线刻划放射状羽翎;人面之下阴线刻出人的上肢,作耸肩、双臂平抬、肘部弯曲向下状,五指平伸,臂部满饰卷云纹。下部为神兽,以两个满饰弦纹的椭圆形凸面表示眼睑,中间用重圈表示眼睛,连接眼睑的桥形凸面象征额部,宽鼻阔嘴,犬牙交错;兽面之下,刻出兽的前肢,作弯曲蹁伏状,露出尖利的爪,兽身以弦纹和卷云纹为饰。神人和神兽都有相应的简化图形(图5&4&2)两条平行横棱表示带羽翎的冠帽;两个圆圈(眼睛)和一条短横棱(鼻)表示人面;两个中间有重圈的椭圆形凸面(带眼睑的眼睛)、一个桥形凸面(额)和一条短横棱表示兽面。神鸟纹以阴线刻出,分三部分下部为一阶梯状盾形纹,廊内是一怪鸟的平面展翅图形,鸟首朝上;中部为烛台状立柱;上部是一简练的侧身平视小鸟纹,立于柱上(图5&4一3)。简化神鸟纹作飞翔状,以浅浮雕变形夸张地刻出鸟的首、目、身和翼(图5&4一2)。兽首像(图版二九)的特征和常见的神兽面有明显的不同一双圆凸的大眼,外带阴线眼圈;头上出圆头短角和双耳;吻部上突,露出一列平齐的门齿。
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出土地点集中在太湖流域,包括江苏的武进寺墩、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昆山绰墩,上海的青浦福泉山以及浙江的余杭反山和瑶山等。此外,在江苏薪沂花厅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和广东曲江的石峡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典型的良渚玉器。玉器品类达30余种,以礼仪用器和装饰品为主,另有少量工具和用具。礼仪用器包括琮、璧和钺,装饰品主要有镯、冠状器、三叉形器、半圆形饰、新月形饰、璜、管、珠、锥形器和动物形器等;工具有纺轮和刀等;用具有鳙和带钩;用途不明的器物有圆柱形器和柄形器;以及用
作组合件的插座和端饰。除琮、璧、镯等少数器物外,大多数玉器为复合件,不单独使用,如玉钺即由龠、钺身及铸三部件组合而成。
琮,良渚文化重器之一。琼体有圆筒柱状和内圆外方形柱状两种;四条对称的竖槽将琮体分成四角,或四块弧形凸面〗体中部上下贯通一孔,孔径大小不一;琼体分节,节数不等,最多十余节。每件琮都饰有图纹,繁不一,但讲求对称。雕刻有神人兽面纹及其简化图形和简化神鸟纹全部三种纹饰的玉 (彩图二八)只在少数,大部分玉琮只雕有简化图形。
璧,良渚文化重器之一。个体较大,直径可达20至30厘米,数量多,但制作水平稍差。典型的玉璧周边呈正圆中心的圆孔直径小于玉质部分的宽度;璧面平整,厚度均匀,断面呈长方形。型制不太规整的璧,大都中央较厚,外缘渐薄,截面呈弧形,边廓不圆,中孔内壁留有突脊。绝大部分璧光素无纹。1989年在浙江省发现的一件青玉璧(图5&5&1),为国内首件出土的刻纹玉璧。它的两面近外缘处各刻一纹;一为&璋形&图案(图5&5&2);&为阶梯状盾形图案,其中间还刻一作展翅飞翔状的怪鸟纹(图553)。
钺,完整的钺包括钺身、柄、柄首的龠和柄尾的锝(图5&5&4),长度在60厘米至80厘米之间。钺身呈梯形,体扁薄,柄端穿孔,弧形刃,少数刻饰神人兽面纹和简化神鸟纹。龠有两种型制一类近方形,顶端作斜台阶状,前端尖如角,底部有方形凸榫,横向槽将其分成两;,中有纵向穿孔,器表饰卷云纹;另一类呈扁平倒靴形,横脊将器身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稍宽,前端外伸上翘,有圆形、弧形镂孔,下部稍窄,底部有扁铆眼,作安插钺柄榫头之用。铸的平面近长方形,底端呈台阶状。接钺柄的一端为椭圆形榫头,中间有横向凹槽和铆孔,器表刻饰卷云纹。
冠状器,呈倒梯形,和神人兽面纹的羽冠形状十分相似。器的底端出扁榫,其上穿一排小孔。器表素面居多,部分刻有纹饰,以神人兽面纹为主,兼有简化鸟纹,但纹饰的表现手法不同。一类以阴线刻纹,另一类则是以阴线和镂空来表现纹饰(图5&6&1)。
三叉形器(图5&6&2),又名山形器。器物上部有三个并列叉,中叉穿一上下贯通的孔,两侧叉上各横穿一孔。另有一种不同的型制,在三个叉的背面各附一方突,并竖钻一孔。部分器表刻饰常见的神兽纹和简化鸟纹。
半圆形饰,又名形器。平面近似半璧形玉璜,但正面稍弧突,背面内凹,钻有隧孔。部分器表刻饰神兽面纹(图5&6&3)。另有一类不规则的半圆形饰,器身满布镂空和阴线,似夸张的神兽面(图5&64)。
串饰,由珠、管、锥形器、璜等组成。珠有直孔和隧孔两种,大都呈球形,但有一类直孔珠外形似鼓。玉管分圆形和琮形两类。圆形管在串饰中最常见。琮形管似是玉琮的缩微,其形状、纹饰均与琼相同,往往一式两件,穿挂在串饰左右两侧。
锥形器,可分为圆锥体、方锥体和圆方结合体三类。长短不一,圆锥体稍短,大都在10厘米左右;画方结合体稍长,可达30厘米以上,方体部分断面如琮,并饰有若干组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图5&7&1)。锥形器的顶端也有不同,大部分是带孔柱形短柄,这类锥形器一般用作串饰的挂坠。少数顶端是无孔长榫,可以单独使用。
璜,有半璧形、半环形和拱桥形三种,半璧形居多。刻纹包括常见的神人兽面纹及其简化图形、简化鸟纹,以及较为少见的兽首像。有的还以几何形镂孔为装饰,十字形、三角形和圆形较为常见(图5&3&4)。
新月形饰,器身呈半圆形,上缘凹弧,正面稍凸,背部平直,穿孔有直孔和隧孔之分,素面无纹。
动物形饰,大都形象逼真,雕琢简练,但细部刻划不精。真正的圆雕作品极少,大部分都是写实的平雕品,包括鸟、龟、蝉、鱼、蛙等。鸟的数量居多,有侧立形和正面展翅形两种,一般只刻划出喙、目、翅(图5&72)。
镯,环、镯、筒形器等臂饰的通称。型制有变化一型是圆筒横截面如环者;二型是两个半圆环的缀合器;三型是数十节玉管横向的并列穿缀器。器表一般光素无纹,个别一型镯
的外壁对称地刻出四个兽首像(图版二九)。
纺轮,形似玉璧,但个体较小,直径在5厘米以下,器表光素无纹。有的纺轮出土时穿
有长玉杆(图5&7&3),杆前端锥尖,有小孔。
带钩,平面呈长方形,正面弧凸,背面和两侧平直,一端穿孔,另一端为钩体,少数钩体
正面雕琢简化神兽面纹(图5&8&1)。
觸,角锥形,器体镂雕花纹(图5&8&2)。《说文》释觸佩角,锐耑可以解结&。
插座、柄形器和端饰,插座呈&凸&字形,中部为长方体凸榫,两侧对称挖雕一宽扁铆
眼,下部正对凸榫有一方形凹缺(图5&8&3)。柄形器为&卜&字形(图5&8&4)。主干部
有圆柱和方柱两类,附属部或为凸柄,上有扁圆形铆眼,或为圆环,或为方体凸面,上刻简
化神兽面纹。端饰相当常见,数量较多,形态多变。和钺身相配的龠及撙即为端饰的一种。
从端饰的组装部来分,有榫型、铆眼、榫铆结合型三类。
(三)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在地望上介于辽河流域和太湖流域之间。这一地区的玉器受到了上述两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玉器的影响。属于前期的玉器不多,而且器形也较为常见,主要是些环、镯、管、坠一类的小型装饰品。进入后期,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大量出现,并集中于鲁西南和苏北一带。另在安徽含山凌家滩也出土了一批属于后期的玉器。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器的主要出土地点有:山东的泰安大汶口、安邱景芝镇、滕县庄里、胶县三里河和江苏的新沂花厅等地。玉器可分礼仪用器、装饰品、工具和玉含四类。礼仪用器包括钺和琮,数量极少,型制和良渚文化同类器相近。装饰品中,环镯器较多,笄、璇巩形佩和人面佩较具地域性特色,而锥形器和良渚文化的相同,串饰则比良渚文化同类器更为丰富,但太湖流域传统的玦和横基本不见。工具数量较多,常见铲、斧、凿之类。玉含多为镞形。
琮,内圆外方柱体。最高的一件为19节,近50厘米高(图5&9&1),琼体四角刻饰多组简化神兽面纹,并在上端射部阴刻一&&纹。
人面佩(图5&9&3),佩体呈扁平方形,四边略外凸。人面作正视状,以简练的阴线刻划出五官轮廓,橄榄形眼眶,横线作目,三角形鼻,横弦纹作口。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横穿一孔。
串饰,可分三类。一类由单环、双环、四联环和坠串成,环的型制不甚规整。联环器在红山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同的器形。二类由圆管、琮形管、珠和小型冠状器串成(图5&9&冠状器一式两件,体扁平,腰两侧内凹;顶部圆弧,中间有一小尖凸,纵向穿一中孔,两侧斜向各钻一隧孔与之相通,穿缀一组小号腰鼓形珠。三类由璧环器、璜、佩、坠串成。1989年,江苏新沂花厅出土的一串,由件璧环器、2件鸟纹佩、3件半圆形璜和5件锥形器组成。14件璧环器的直径和孔径分别依次递增。鸟纹佩(图5&9&4)外廓近平行四边形,中间一圆孔。正背两面的四角浮雕小鸟,共八只。鸟的造型酷似鸳鸯,扁樣、鼓腹、翅尾,一大一小,相向而伏。
璇玑形佩,环状,外缘出三个旋齿。大都器形不规整,中孔不圆、厚薄不均,只具初形。
笄,头饰。笄头磨成钝尖,笄柄大都有穿孔。笄体有变化,分圆柱、方柱和菱形柱三类。
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续。它的玉器主要出土地点在山东的日照两城镇、胶县三里河和临朐朱封等地。玉器中,礼仪用器几乎不见,而工具类的镑、斧、铲、刀、凿等显著增多。装饰品类的串饰不多见,璇玑形佩的型制趋规整,新增的装饰品有头(冠)饰、簪和鸟形饰。玉含以镞形和弧形为常见。
锛,体呈扁平长条形,单面刃,无穿孔。有的器表以阴线刻饰变形人面纹(图版三〇),整个图案围绕双目展开,由变化多端的曲线构成。
璇玑形佩,典型的器体呈扁平环状,外缘对称分布一组形状相同、转向一致的大旋齿,大旋齿上又各有一组小锯齿(图510&1)。
鸟形饰(图5&1&2),鸟的形象有所抽象和异化,只突出刻划头部,鸟喙前伸,穿孔为目,尾上翘,体呈下垂的弧形。
头(冠)饰(图5&10,3),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形似玉佩,镂空透雕,两面镶绿松石;下部形似玉笄,截面呈扁圆形,器身刻饰数圈竹节状凸棱。
簪(图5&10&4),器体下部锥尖,柄部镂空成钩形,簪身两侧刻饰三个浮雕人面像。
凌家滩遗址的玉器以装饰品为主,常见的有璜、玦、环、笄、管、珠以及虎、鸟、龟等动物形饰。用具类仅见勺。有两件用途不明,一件是全身人像,另一件是奇特的刻纹玉片。
玉雕人像(图511&1),器体扁平。人像直立,国字脸、细目粗眉、宽而扁的鼻子,阔嘴紧闭,上唇留短须,大耳穿孔;头戴扁冠,冠上饰两排方格纹;双臂弯曲合拢于胸,十指箕张置颈下;身着衣衫,系腰带;赤足刻出十趾;背部有一对隧孔。全身玉雕人像在新石器时代仅见于此。
刻纹玉片(图5&11&2),平面近长方,阴线刻纹,中间为璧形图案,内圈刻八角星,外圈分成八个对称的格,每格各刻一令箭纹,在璧形图案和玉片四角之间,也各有一令箭纹,玉片四边皆有穿孔。这类玉片仅见于此。
(四)其它地区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虽有出土,但为数甚少,大都限于小型装饰品和工具这两类,而且制作不精。
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出自大溪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晚期,属于玉器发展的后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玉器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也不乏地方特色,尤以石家河文化玉器为甚。大溪文化晚期的玉器主要是装饰品,有玦、镯、璜和人面佩等。玉璜分半璧形和拱桥形两类,和长江下游崧泽文化同类器相近。有的半璧形玉璜外缘刻出一组平锯齿。在北阴阳营文化也能找到类似的装饰风格。人面佩(图5&12&1)呈扁
平椭圆形,面部正视,瓜子脸形,五官刻划简单,器顶部有穿孔。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玉器主要出自石家河的罗家柏岭、六合和肖家屋脊三个遗址,在湖南澧县也有零星发现。玉器均为装饰用品,有人面雕、兽面雕、龙、凤、鸟、蝉等动物形饰,以及环、拼、玦、璜、管、弃、坠等。雕琢手法包括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浅浮雕的运用最为普遍。玉器艺术风格的主要特色是以小见大、微中求精,这集中体现在以人面、兽面、龙、凤、飞鸟为题材的玉雕作品上。
人面雕,形象与常人无异,面目刻划显得呆板。或正面像,或侧面像,大都头戴帽耳坠环。另有一种头戴浅方帽的变形人面,好似罩着鬼脸形面具(图5&12&2),面具两侧各突出一组卷齿。
兽面雕,形象神秘怪诞,有浮雕品和透雕品两种。浮雕品先雕出兽面的轮廊,再浮雕出耳、眼、鼻等细部,但无嘴。透雕品似面具,两侧突出一组卷齿,眼部镂空(图5&12&3)。
龙,一类为环形(图5&12&4),刻出龙的眼、耳和吻部;另一类透雕成佩形,龙体蟠曲,头顶高耸角状装饰。
凤,一类呈环状(图5&12&5),凤的长尖喙和尾相衔,目和短翅浮雕而成,以透雕手法表现长而分枝的尾翎。另一类透雕成佩形,凤展翅卷尾,头耸羽冠,曲颈长喙。
飞鸟(图5&12&6),作展翅状,长喙下勾,双目圆睁,形象生动。鸟的轮廊圆雕而成,羽毛等细部浮雕。
台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器主要属于卑南文化。该文化的石板棺墓大都以玉随葬,包括装饰品类的珠、管和玦,工具类的锛、凿等,兵器类的矛、镞等。玦形耳饰是其中最重要、最具特点的玉器,大致可分四个类型。一类为环形(图5&131),中孔大小不等;有的玦在外缘附加四个对称的突齿。二类近长方形(图5&13&1)扎小而缺隙较长;部分块的下端呈向外分叉的两翼形。三类(图5&13&2),正面而立的单人或双人连体、头顶侧身兽形玦。四类为多环兽形玦(图5&13&3),兽的造型只抽象地表现头和尾,兽身满饰九环。一类玦的数量最多,三、四类玦比较罕见。卑南文化玉玦的型制变化比大陆同期的玉玦复杂得多,属自成一体的类型系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器时代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