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散仙净天之命渡劫失败败了被主角灵魂附体了 外面有一只吃灵魂的蝙蝠

一、《葵花宝典》   《笑傲》以林家灭门惨案开篇,然后借着林平之的视野展开故事。前七回的主线一明一暗,明里写林平之由小康落入绝境,灭门、探秘、受辱、入华山,这些都是读者当时就知道的;暗线则要等后来岳不群露出马脚之后才明白,林平之的遭遇尽在岳不群彀中。   中间还穿插众多辅线,如辟邪剑与青城、华山的渊源,名门正派与日月教之矛盾,五岳派内部矛盾;又施以浓墨重彩,千呼万唤之后推出主角令狐冲,并埋下冲、琳之恋,令狐冲与林家及辟邪剑谱,令狐冲与日月教的伏笔。   ——总之,《笑傲》前七回以最少的字表现了最多的内容,无一处闲笔,全书千头万绪都没有离开前七回的框架。构思之妙、人物之多形象之丰满(基本全用对话体现)都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老金这份功力实在吓人。   从第八回开始,老金开始着力描写全书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令狐冲与岳不群的矛盾。   然后带出了一系列历史疑案,处于暴风之眼的是一本书:《葵花宝典》      故事里套故事是金庸惯用的技巧,其中有一种套故事的方法是:一切故事都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某一个事件,今天发生的都是当年那个种子开枝散叶的结果。   这种以点扩散成面、纠结成网的讲故事技巧在金庸作品中多次出现,只是出现的面目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雪山飞狐》里这个种子是李自成的宝藏;在《射雕》里是前公务员黄裳自费出版的一本书;在《倚天》里是阳顶天夫人的一段婚外情;《天龙八部》实际是个故事集,因此种子也有三个,分别是一个狂热的复国世家、一个风流的大理国王爷还有一个玩弄同门感情的前逍遥派掌门;《书剑》里是一出狸猫换太子;《侠客行》里是一张来自侠客岛的请柬。   在《笑傲》里,毫无疑问,万恶的源头就是前朝那个死太监。太监一般都不识字,识字的太监一般都比较危险,有政治野心的贪权为祸朝堂,没政治野心的贪钱为祸民间,既不贪权也不贪钱、平时生活习惯良好喜欢练武强身并且有文人气质喜欢舞文弄墨的太监,他祸害武林,并且遗毒数百年不散。   公公,你在体制内锦衣玉食,不缺那几个稿费,何不抓紧时间找漂亮宫女对食,养几个干儿子送终,或者搞个大宅院关起门整天玩SM游戏。人生乐事很多,没事你写什么书啊?   即使要写书,也学学前辈司马迁写点正经的,什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传唱两千年,人人都翘大姆指,说“这没卵蛋的家伙真是好样的!”你偏偏要写什么不上台面的,游离于经史子集之外小众书籍,读者还限定于黑社会。   黑社会里大多是不识字的粗人,少数识字的也在打打杀杀的生活中变得功利无比,只会吃独食。所以《史记》这本书可以成为大众教材,无数人给它注释、补充、完善;《葵花宝典》只能从一个保险柜转移到别一个保险柜,并且在一次次转移过程中,掉了封面脱落了封底,越来越薄,于是乎到后来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了。一场辛苦没有著作权没有署名权没有稿费版税,到头来连名字都没被人记住,何苦来哉?      不过话又说回来,《葵花宝典》横空出世的时候,世上没有出版社,无法量产——这也许才是遗憾的根源。否则书名改为《何必遗恨一剪梅?——成功人士速成法》,既实用又励志,肯定会成为年度第一畅售书,那无名公公靠版税就能过王侯生活,必定稳居作家富豪版前五,不让菊花门郭敬明独美;   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否则宫中太监人手一本,皇城内全是东方不败,不见地上走的尽见天上飞的,到时候别说像归辛树一家那样的大逆不道之徒,就连洪七公那样只想鸡鸣狗盗的也不敢靠近。数量庞大的御林军就此撤销,这可以省多大一笔军费啊!众所周知,御前护卫一向是扰民急先锋,少了这群混蛋,京城百姓更幸福,京城社会也就更和谐了,唯一的副作用可能就是从此京城绣针、丝线的消耗量会大大增加。   而且《葵花宝典》还可以用来装备军队,即使士兵们天赋各异,量产不了林远图东方不败,那量产岳不群林平之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啊。将士们阵前绣花,谈笑间敌军灰飞烟灭。拥有这样一支军队,可以说无往而不利,唯一值得抵防的大概就是敌人使美男计。   这样到了近代,1840年,小英国鬼子开着铁甲舰飘洋过海耀武扬威,我们照样让他乘船而来御风而回。不信?请回想一下《东方不败重出江湖》这部影片,里面东方不败对西班牙人说:“你有科学,我有神功”——我叫你牛逼!!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辗转至此,做下记录
  强帖留名。  楼主对前七回的分析很精辟。
  牛人一个
  二、从少林到华山    因为中国出版业的不发达,《葵花宝典》以手抄本的形式,默默地流入了民间。    一切手抄本的下场都是悲惨的,它稀有而且风华绝代,导致了它人尽可夫阅人无数,阅人无数又导致它迅速变成残花败柳。记得N年前,当时的出版界只出红宝书,远不能满足人民旺盛的求知欲望,于是就出现了为数重多的手抄本,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叫《少女之心》,直到今天还有人津津乐道。《葵花宝典》与《少女之心》一样,在众人如狼似虎般的争夺撒扯之中,越来越薄越来越薄,等到它在三百年后落入莆田少林的红叶和尚手中时,它已完全赤裸。       按古人的脾气,著书立言是不朽功业,那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那无名太监倾注一身心血来写《葵花宝典》,慎重程度肯定在常人之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好容易成书了,装订肯定是豪华精装。古人作书与现代人一样,书前有序书后有跋,这序跋一般都是名人手笔,或托人情或出钱买,内容不外乎夸作者写得好。有的夸得过火,作者就写一篇自序来表示谦虚,同时赞扬写序之人有眼光;有的夸得不足,作者就再写一篇自序继续夸。前辈太监司马迁就是如此,他写完《史记》很得意,于是写了篇自序,用骄傲的谦虚口吻说“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俊后世圣人君子。”    《葵花宝典》是本专业学术著作,一般人看不懂,看得懂的呢不放心给他看——否则这老太监很可能要开个“品葵花”茶话会,请来一帮高手看书写序题字,如在扉页上写道“旷世巨著”四个大字,落款:少林XX大师题;翻过扉页是一篇序文,骈四俪六文采斐然,署名小李探花;再翻过,又是一篇序,通篇错别字,署名丐帮帮主XXX——不管怎么说,一篇自序是肯定有的。    呈现在红叶和尚面前的《葵花宝典》却已不成书了,封面和扉页早不知烂在哪个前人的手中,那篇序文也残缺不堪,考古价值骤减,只能模糊辨认成书年代是两百年前、出产地是皇宫大内,但是作者姓啥名啥已不可考--好在红叶和尚是佛学院毕业生,不是历史学院,他也不打算到煮酒上做历史写手,不用关心这些无谓的细节--红叶和尚翻开正文,他的眼神马上直了。    说不来是幸运还是不幸,这破鞋一样的破书中最关键重要的一句话并没有佚失,这句话八个字,言简意明:欲练神功、挥剑自宫。    红叶和尚瞬时相信并理解了那个在江湖中流传甚广的传说:《葵花宝典》“所载的武功,却是精深之极,三百余年来,始终无一人能据书练成。”(《笑傲》三十章、方证语)    红叶和尚盯着这八个字,愣住了,他背着手走出禅房,望着山下某尼姑庵的方向出了一会儿神,又回到禅房,叹了口气,将书锁进抽屉。    练功的念头从此不再提起。后世敬佩不已,都说“莆田少林寺方丈红叶禅师,乃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了不起人物。”(同上)       后世知道红叶和尚没有练《葵花宝典》上的武功,但是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葵花宝典》在莆田少林”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江湖,莆田少林的知客僧从此每天都在加班加点。    访客来自天南地北,男男女女各路服饰各种口音都有,他们上九莲山的目的也千奇百怪,有借宿挂单的、有求学听讲经的、有说要连作数十天道场的,还有后生来拜师学艺、有武夫来切磋武功——红叶和尚以不变应万变。斋饭侍候礼送下山,所求之事概不从命。    没过多久,知客僧自然满腹怨言,其余的和尚们也不堪其扰。终于有弟子受不了了,说我莆田少林只是嵩山少林下院,不如将《葵花宝典》送到嵩山本部,由本部方丈定夺。    这个弟子说得极有道理,也极为体贴领导。莆田少林充其量只是少林集团驻福建子公司,子公司虽说也是独立法人,在法律上与嵩山母公司平等,实际上还是隶属关系。红叶作为子公司总经理,却擅作主张设立小金库,截流《葵花宝典》这种珍贵的稀缺资源,这种作法无疑会让嵩山总部很不快,对红叶的仕途很不利;    而且古人有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莆田少林根基尚浅,安保措施远不及嵩山总部,《葵花宝典》放在莆田只能招贼,只有送到嵩山“藏经阁”,那才万无一失。(理论上如此,事实上嵩山少林“藏经阁”是武学史上管理最差、失窃次数最多的图书馆)    可是红叶老秃驴他笑而不语,笑而不语......       终于有一天,九莲山下来了两个操持陕西口音的年轻人,一个叫岳肃、一个叫蔡子峰,自称是华山派弟子,到福建旅游途经莆田,久闻“南少林”大名,不胜仰慕,特来登门拜访。    那几年的武林除开《葵花宝典》面世,还另外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星散于华夏四隅五岳山上的五个门派: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缔结成盟组成“五岳剑派”,相约并气连枝同生共死。    这五个门派逐个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门小户,但是一合起来就其利断金了。这几年“五岳剑派”风生水起,令所有武林中人刮目相看。很多人相信,“五岳剑派”已经成为继少林、武当这两个传统豪强之后江湖上的第三大派,而以“五岳剑派”目前这迅猛的发展势头来看,将来这三个门派的排名还未可知。    此时的“五岳剑派”内部,以华山派实力最为雄厚,(我怀疑出面掮合五派结盟的就是华山派)岳肃与蔡子峰又是华山派后起之秀,在江湖上已小有名气。这两人的来访,可以视作“五岳剑派”对少林的一次非正式照会,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外交矛盾。    果然,红叶和尚一反常态,表现出少用的重视态度,亲自接见了两位小辈。       岳、蔡二人来时恶补了“莆仙语”,这是个小语种,只在福建的莆田、仙游两个地方小范围使用;红叶和尚因时常要向嵩山本部交流工作,对于北方方言听力无障碍。双方因此都避免了对牛弹琴与听牛弹琴的窘境。    宾主相见甚欢。红叶老和尚看岳、蔡二人浑身都是机灵劲,更是喜上心头。    一通闲聊,话题不知不觉走到了《葵花宝典》上面。出乎岳、蔡二人意料,红叶不仅没有否认传言有误,反而从身前抽屉里掏出本抹布一样的破书长吁短叹,说:“可惜啊,近来俗务缠身,每日清晨至正午,全寺上下都在前殿理佛作法事,竟无暇揣摩前人心血。”    顿了一顿,又说:“咱们学武之人,不见到宝典则已,要是见到,定然会废寝忘食的研习参悟,结果不但误了清修,反而空惹一身烦恼。老衲手握宝典,竟不知是福是祸也!”(嘿嘿,借用一下冲虚老道的话语)言罢,又将这破书郑而重之地锁进抽屉里。       当晚岳、蔡二人就借宿在寺中。    第二天上午,岳肃在前殿闲逛,蔡子峰在前殿通往方丈的长廊来回闲逛。晚上两人一合计,果然全寺上下都很忙。    第三天下午,知客僧禀告说,华山派的两位客人不告而别了。红叶和尚立刻回到禅房,室内宛然,一看抽屉,仍然上着锁。红叶皱起眉,暗想:“这两后生这么无用?”    打开抽屉,红叶长出一口气,《葵花宝典》依然躺在里面——但是很明显已被人翻动过——昨晚红叶曾在书上面轻轻洒下一层不易察觉的粉末,现在粉末不见了。    “阿弥陀佛”红叶心想,“瘟神终于送走了。”  
  语言幽默风趣,顶一个先!
  葵花重出江湖,紅葉功不可沒,很可能是嵩山少林本院方證的師傅在後面推波助瀾
  MARK  
  楼主怎么还不来更新啊~~等着看
  敬候更新,一日三更...
  原来写“八王之乱”的应侯到了。怪不得有这么深厚的功力!好文力顶
    三、无奈的笨贼     岳肃、蔡子峰被后世认为是华山派“气宗”与“剑宗”的鼻祖,是此后华山派百年内斗的根源。在《笑傲》第三十章里,史学达人方证老和尚说:“华山派岳肃、蔡子峰二人...所见宝典经文不同,在武学上重气、重剑的偏歧,却已分别跟门人弟子详细讲论过,华山派后来分为气剑两宗,同门相残,便种因于此。”——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我认为不是。“气宗”与“剑宗”确实是始于岳、蔡二人,但华山派内部的勾心斗角却早已有之,到了岳、蔡二人的时代,这内斗披上了“气剑之争”的外衣变得公开化表面化,愈演愈烈,最终酿成惨烈内战。后人记住了最激烈残酷的那一段,却忽视了早已潜伏于地底的那段暗流。   证据就是《笑傲》一书中,书中借方证之口,如此描述当年情景:   “华山派有两位师兄弟,曾到莆田少林寺作客,不知因何机缘,竟看到了这部《葵花宝典》”...“其实匆匆之际,二人不及同时遍阅全书,当下二人分读,一个人读一半,后来回到华山,共同参悟研讨。不料二人将书中功夫一加印证,竟然牛头不对马嘴,全然合不上来。二人都深信对方读错了书,只有自己所记得的才是对的。可是单凭自己所记得的一小半,却又不能依之照练。两个本来亲逾同胞骨肉的师兄弟,到后来竟变成了对头冤家。华山派分为气宗、剑宗,也就由此而起。”(第三十章)   这话半真半假,原因一来是考虑到令狐冲的感情因素,不能太伤华山派的面子;二来是当时华山派的内部隐情,外人确实不知道,所以方证忽视了一些关键细节,出于想像给予补充,结果给读者造成了错觉。      疑点集中在“其实匆匆之际,二人不及同时遍阅全书,当下二人分读,一个人读一半,后来回到华山,共同参悟研讨。不料二人将书中功夫一加印证,竟然牛头不对马嘴,全然合不上来...”这一句上。   金庸作品里的窃书贼不少,《易筋经》、《九阴真经》、《九阳真经》这些武功秘笈都无一例外的遭过贼惦记,这些贼里面有巧贼也有笨蛋,有成功也有失手。一般来讲,像偷武功秘笈这种高风险且十分注意保密性(偷到了也不能张扬)的工作都是单独行动,少有团伙作案——据某些阴谋家的理论:两个人知道的事就不能算秘密。   当然团伙作案也有,金庸作品中最成功最经典的一起窃书案就是团伙作案完成的,一直以来都被人津津乐道。这个完美的窃贼团伙由一对高智商夫妇组成,丈夫叫黄药师妻子叫冯衡,受害者叫周伯通。   在作案手段来讲,那个案子与岳、蔡二人偷窃《葵花宝典》有相似之处,都是凭借作案者大脑惊人的存储功能快速复制书本内容,然后粘贴到别处。但是这种事要作得巧妙,要使受害者被卖了还替你数钱,例如那个周伯通,《九阴真经》在眼皮底下被偷走他却浑然不觉,直到数年后得到师侄丘处机冒死听来的情报,这才恍然大悟。   相比之下,岳、蔡的作法就显得太笨了。团伙作案的优势是什么?如果回答“人多”那就太低级了,盗窃又不是抢劫,人多势众不仅无用,反而可能因为目标过大而误事,所以正确答案是“有分工、有配合”。在那起“《九阴真经》盗窃案”中,黄药师夫妇的分工就十分明确,黄药师负责与周伯通扯淡,吸引其注意力,给冯衡创造心无旁骛的作案环境,进行速记。如此默契的配合,是周伯通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人比人气死人。看完黄药师夫妇的配合,再来看岳、蔡二人的配合,简直让人吐血。这二人是华山派千挑万选出来的人才,在记忆方面必有过人之处,而且,不像黄药师路遇周伯通是个偶然事件,黄药师夫妇作案那是临时起意,这二人应该早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前就开始策划这一行动,按说每一个细节都该经过反复推敲,以求万无一失。   结果呢?这二人正式上场时就像两只撞在一起的没头苍蝇,“当下二人分读,一个人读一半”。二人头贴头脸对脸,凑在一块齐动手,这算什么道理?      为什么要“一人读一半”?   方证的理解是“匆匆之际”,来不及阅完全书。其实这个理由大成问题,所谓时间匆匆是指作案时间不充裕,生怕默记了一半有人闯进来撞见。   但是这个理解说服力并不强。固然,“一人读一半”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省下一半的时间;但是坏处也显而易见,就是效果差风险大。   偷书的常见的方法是顺手牵羊将书拿走,只有天赋禀异的人才会想到用默记的方法来偷书的内容。华山派挑选岳、蔡二人委以重任,应该就是看重他俩有过目不忘(抵不上百分百的冯衡,也能抵百分之六十吧)的本事,偷书不露形迹,不至于公开得罪南少林。“一人读一半”却完全违背了这一方针,两人凑在一起背书实则就是冒险,赌的就是那段时间没人撞进来,否则就是人脏俱获,华山、少林彻底交恶——所谓“风险大”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效果差”也全在情理之中,对于任何人而言,情绪起伏都会影响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灵敏程度,试想当时二人高度紧张,每有风吹草动背上都是一阵冷汗,神经紧崩到差点崩溃。以这样的精神状态作任何事都会事倍功半,更别说是在凝神默记大段诘牙聱口的技术文章了——回想起中小学古文课吧,我们每人都有切肤之痛的——往常一个时辰能记住的内容,现在也许两个时辰都记不全,因此“节省时间”这个唯一的好处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倒,今天看《妖记》看得入迷,竟没有将这一段写完,只好明天继续,争取与下一段“林远图一身是迷”一块帖上来,嘿嘿    晚安        
  “一人读一半”?  -------------------    更大危险是受制于人,如果两人早有心蒂,或是所属派系以貌似神离,能信的过对方吗?    若真如此,说不定日后葵花已包含了华山创造性地贡献...
  潜力帖留名
  不过葵花原本如果是上下册的,一人背一本,也讲得通
  一人记一半或许还有个理由————牵制
  潜力贴,首页mark!
  记号一个    
  不知黑木崖是几时来抢的葵花宝典?    我估计葵花宝典本有一个合二为一的过程,岳蔡均浏览过合二为一的“原典”,并打算依“原典”进修的。只读了一半的人,通常都认为最精彩的东西是在自己没看到的那一半里面,抱着自己已得的部份认为精华尽在于兹,这不符合人性常理。    不过,“原典”再失后,在重新追忆原典的过程中,两人记忆差异便很容易不自觉地形成了对原典的歧解,认为对方的记忆不如自己的记忆精确。气宗剑宗的形成,应是葵花宝典被抢之后。
  三、无奈的笨贼   岳肃、蔡子峰被后世认为是华山派“气宗”与“剑宗”的鼻祖,是此后华山派百年内斗的根源。在《笑傲》第三十章里,史学达人方证老和尚说:“华山派岳肃、蔡子峰二人...所见宝典经文不同,在武学上重气、重剑的偏歧,却已分别跟门人弟子详细讲论过,华山派后来分为气剑两宗,同门相残,便种因于此。”——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我认为不是。“气宗”与“剑宗”确实是始于岳、蔡二人,但华山派内部的勾心斗角却早已有之,到了岳、蔡二人的时代,这内斗披上了“气剑之争”的外衣变得公开化表面化,愈演愈烈,最终酿成惨烈内战。后人记住了最激烈残酷的那一段,却忽视了早已潜伏于地底的那段暗流。      证据就在《笑傲》一书中。书中借方证之口,如此描述当年情景:   “华山派有两位师兄弟,曾到莆田少林寺作客,不知因何机缘,竟看到了这部《葵花宝典》”...“其实匆匆之际,二人不及同时遍阅全书,当下二人分读,一个人读一半,后来回到华山,共同参悟研讨。不料二人将书中功夫一加印证,竟然牛头不对马嘴,全然合不上来。二人都深信对方读错了书,只有自己所记得的才是对的。可是单凭自己所记得的一小半,却又不能依之照练。两个本来亲逾同胞骨肉的师兄弟,到后来竟变成了对头冤家。华山派分为气宗、剑宗,也就由此而起。”(第三十章)   这话半真半假,原因一来是考虑到令狐冲的感情因素,不能太伤华山派的面子;二来是当时华山派的内部隐情,外人确实不知道,所以方证忽视了一些关键细节,出于想像给予补充,结果给读者造成了错觉。      疑点集中在“其实匆匆之际,二人不及同时遍阅全书,当下二人分读,一个人读一半,后来回到华山,共同参悟研讨。不料二人将书中功夫一加印证,竟然牛头不对马嘴,全然合不上来...”这一句上。   金庸作品里的窃书贼不少,《易筋经》、《九阴真经》、《九阳真经》这些武功秘笈都无一例外的遭过贼惦记,这些贼里面有巧贼也有笨蛋,有成功也有失手。一般来讲,像偷武功秘笈这种高风险且十分注意保密性(偷到了也不能张扬)的工作都是单独行动,少有团伙作案——据某些阴谋家的理论:两个人知道的事就不能算秘密。   当然团伙作案也有,金庸作品中最成功最经典的一起窃书案就是团伙作案完成的,一直以来都被人津津乐道。这个完美的窃贼团伙由一对高智商夫妇组成,丈夫叫黄药师妻子叫冯衡,受害者叫周伯通。   在作案手段来讲,那个案子与岳、蔡二人偷窃《葵花宝典》有相似之处,都是凭借作案者大脑惊人的存储功能快速复制文本,然后粘贴到别处。但是这种事要作得巧妙,要使受害者被卖了还替你数钱,例如那个周伯通,《九阴真经》在眼皮底下被偷走他却浑然不觉,直到数年后得到师侄丘处机冒死听来的情报,这才恍然大悟。   相比之下,岳、蔡的作法就显得太笨了。团伙作案的优势是什么?如果回答“人多”那就太低级了,盗窃又不是抢劫,人多势众不仅无用,反而可能因为目标过大而误事,所以正确答案是“有分工、有配合”。在上述案例中,黄药师夫妇的分工就十分明确,黄药师负责与周伯通扯淡,吸引其注意力,给冯衡创造心无旁骛的作案环境,进行速记。如此默契的配合,是周伯通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人比人气死人。看完黄药师夫妇的配合,再来看岳、蔡二人的配合,简直让人吐血。这二人是华山派千挑万选出来的人才,在记忆方面必有过人之处,而且,不像黄药师路遇周伯通是个偶然事件,黄药师夫妇作案那是临时起意,这二人应该早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前就开始策划这一行动,按说每一个细节都该经过反复推敲,以求万无一失。   结果呢?这二人正式上场时就像两只撞在一起的没头苍蝇,“当下二人分读,一个人读一半”。二人头贴头脸对脸,凑在一块齐动手,这算什么道理?      为什么要“一人读一半”?   方证的理解是“匆匆之际”,来不及阅完全书。其实这个理由大成问题,所谓时间匆匆是指作案时间不充裕,生怕默记了一半有人闯进来撞见。   但是这个理解说服力并不强。固然,“一人读一半”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省下一半的时间;但是坏处也显而易见,就是效果差风险大。   偷书的常见的方法是顺手牵羊将书拿走,只有天赋禀异的人才会想到用默记的方法来偷书的内容。华山派挑选岳、蔡二人委以重任,应该就是看重他俩有过目不忘(抵不上百分百的冯衡,也能抵百分之六十吧)的本事,偷书不露形迹,不至于公开得罪南少林。“一人读一半”却完全违背了这一方针,两人凑在一起背书实则就是冒险,赌的就是那段时间没人撞进来,否则就是人脏俱获,华山、少林彻底交恶——所谓“风险大”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效果差”也全在情理之中,对于任何人而言,情绪起伏都会影响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灵敏程度,试想当时二人高度紧张,每有风吹草动背上都是一阵冷汗,神经紧崩到差点崩溃。以这样的精神状态作任何事都会事倍功半,更别说是在凝神默记大段诘牙聱口的技术文章了——回想起中小学古文课吧,我们每人都有切肤之痛的——往常一个时辰能记住的内容,现在也许两个时辰都记不全,因此“节省时间”这个唯一的好处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其实只要在路边随手抓两个小毛贼不耻下问一下,他们就能教会华山派的大侠们一个传统而实用的技巧:一人翻墙入室,另一人在外望风,就可以使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变得从容不迫。况且,他们只偷书的内容,并没有露出破绽,一次不行,可以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何必非得毕其功于一役?像这种如果暴露就会后患无穷的机密,应该谨慎为先,而岳、蔡二个人却像低劣赌徒一样孤注一掷地冒险。   聪明人作傻事,必有其不得不作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内讧。(仗剑里好多朋友已经猜到,令我好生没有成就感,同时又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故弄玄虚而充满了严重的自卑)方证说岳、蔡师兄弟二人“亲逾同胞骨肉”,事实上这对“同胞骨肉”各怀肚皮、彼此猜忌,都怕对方独吞了宝典,自己分不到一杯羹。因此,索性抱成一团齐死齐活,如果我得不到,你也别想独美——这种操蛋心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岳、蔡二人后来各自开宗立派,被尊为宗师鼻祖,应该不是那种不分轻重缓急,因为私怨坏大事的人。二人之间的猜忌看来不是私怨,而是各为其主不得不然,他俩在莆田少林寺里勾心斗角,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一刻灵魂附体的是个一分为二的华山派。   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推想出整个窃书计划是如何出笼的:   华山派就像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宅院,表面一团和气,实际已分成大房、二房两股势力,彼此明争暗斗却又不撕破脸。两房实力不相上下,谁也不能压谁一头,胶着中双方想方设法要扩充实力。   恰在此时,《葵花宝典》重现江湖。其中一房或者是两房同时心动了,大房开始训练得意弟子岳肃(或者蔡子峰)练习福建话,这些异常举动被时刻窥视着的二房觉察。就如当年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独有核武器一样,二房也很没有安全感,于是要求大房资源共享,否则就撕破脸皮开打,大不了同归于尽。   在多方斡旋之下,经过一番博弈,大房妥协,与二房共同开发《葵花宝典》。两房各派一人组成“华山派窃书二人组”,既为伙伴,又互为中纪委。  于是就发生了那起拙劣无比的窃书案,掀起江湖百年血雨腥风。
  四、各怀肚皮   岳肃、蔡子峰窃书成功,欢天喜地回到华山。庆功宴后,满身酒气的华山派高层聚集在密室里,拿出岳、蔡笔录的《葵花宝典》一对照。妈的,坏事了!“二人将书中功夫一加印证,竟然牛头不对马嘴,全然合不上来”。(《笑傲》第三十章,方证语)   这是怎么回事?   方证的说法是“二人都深信对方读错了书,只有自己所记得的才是对的”。所谓“读错书”,言下之意是说红叶和尚作了本假的,岳、蔡二人互相指责:“你读到的是西贝货。”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后来的史实已经证明岳、蔡二人录下的《葵花宝典》货真价实,百年之后还有一个叫东方不败的家伙真的修练成功;就算当时岳、蔡读到的是假宝典,伪造宝典之人必定会保持前后风格的统一,没道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而且,复写本的《葵花宝典》在《笑傲》第三十一章里出现过,只是“一本薄薄的旧册页”,由此可推想原版的《葵花宝典》也是一本小册子,岳、蔡二人一个读前半本,一个读后半本,怎么可能读错书?岳、蔡二人指着鼻子互骂的时候,其实他们自己也不信吧。   事情的真相不是“读错书”,而是“写错书”。莆田少林寺里的那本《葵花宝典》是确凿无疑的真品,但是岳、蔡二人背诵之后,从笔下默写出来的那本《葵花宝典》却是西贝货。动机很简单,就是想以这半部假书去骗对方那半部真书,凑成一部完整的《葵花宝典》。只可怜二人都是聪明人,竟使出了相同的诡计,结果两份假书凑到一块,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彼此都吃了哑巴亏。   岳、蔡二人一看对方竟如此狡诈,心中怒火无法遏制,理所当然的,“两个本来亲逾同胞骨肉的师兄弟,到后来竟变成了对头冤家。”   华山派的大房、二房(后来改名气宗、剑宗)枉费一番心血,只得到个半成品,弃之可惜食之无方。正在各自关起门来伤心愤懑之时,好运来了,天上掉下了个林哥哥。   红叶和尚的得意弟子、俗家名字林远图的渡元和尚登门拜访。      对于当年渡元和尚远赴华山这件事,少林的官方解释如下:   “岳蔡二位私阅《葵花宝典》之事,红叶禅师不久便即发觉...这《葵花宝典》...修习时只要有半点岔差,立时非死即伤。当下派遣他的得意弟子渡元禅师前往华山,劝谕岳蔡二位,不可修习宝典中的武学。”   “渡元禅师上得华山,岳蔡二人对他好生相敬。承认私阅《葵花宝典》,一面深致歉意,一面却以经中所载武学,向他请教。殊不知渡元禅师虽是红叶禅师的得意弟子,宝典中的武学却是未蒙传授。只因红叶禅师自己也不太明白,自不能以之传授弟子。岳蔡二人只道他定然精通宝典中所载的学问,哪想得到其中另有原由?当下渡元禅师并不点明,听他们背诵经文,随口解释,心下却暗自记忆。渡元禅师武功本极高明,又是绝顶机智之人,听到一句经文,便以己意演绎几句,居然也说来头头是道。”   “渡元禅师在华山之上住了八日,这才作别,但从此却也没再回莆田少林寺去。”   “不久红叶禅师就  收到渡元禅师的一通书信,说道他凡心难抑,决意还俗,无面目再见师父云云。”(以上都出自《笑傲》第三十章,方证语)   --按这说法,渡元上华山完全是一片好意。红叶和尚遭了贼不嗔不怒,反而担心岳蔡走火入魔,所以专程让弟子从福建赶到陕西,劝二人不要练《葵花宝典》,红叶禅师真是菩萨心肠啊。   若以时间排列,金庸作品里与之靠得最近的一个少林应该出现在《倚天》里,那个少林里的和尚们,嘴脸之丑陋、思想之陈腐、心胸之狭窄,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度。以那个少林来揣度方证口中那个百年前的少林,说它美得像朵花,你信吗?   反正我不信。在我这个心地阴暗的人眼中,就连那个木讷迂阔的方证老和尚也在扮猪吃虎——试想这江湖遍地枭雄盛产变态,余沧海左冷禅任我行,一个比一个狠,林平之岳不群东方不败,一个比一个变态,莫大风清扬“恒山三定”,人越好下场越悲惨,最后连主角令狐冲都满怀恐惧与厌倦的选择了隐居。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竟然有个圣人混得风声水起,这圣人的真面目就很可疑,圣人说的话也得斟酌着听了。   渡元和尚上华山绝非方证说的那么简单,他随后的还俗也并非方证说的那么偶然。  
  不错,继续。
  楼主请继续,你的另一帖正在发生口水战,哈哈
  LZ怎么不继续啦
  五、诡异的华山之行   在方证口中,渡元和尚的华山八日游无惊无险,是十分和谐的。   “渡元禅师上得华山,岳蔡二人对他好生相敬。承认私阅《葵花宝典》,一面深致歉意,一面却以经中所载武学,向他请教。”——和谐里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息,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嘴脸都很诡异。   首先是红叶和尚,上文说过了,他善良得过头,这是诡异之一;   其次是渡元和尚,他“是红叶禅师的得意弟子”,“武功本极高明,又是绝顶机智之人”。可见红叶平时灌注的心血并不少;渡元的佛法修为应该也不差,否则红叶不会派他去诱导岳、蔡迷途知返;而且按常理推断,红叶指望渡元去说服别人,必须先得把渡元说明,肯定先会对渡元示以利害分析利弊。   所以渡元在上华山之前真的没看过《葵花宝典》?不可能吧。所以说渡元是到了华山之后才对《葵花宝典》动的心?不见得吧。   然后,这么一个大有可为的后起新秀、一个未来的有道高僧,轻而易举地被花花世界策反,在华山仅八天就思凡还俗去了——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但华山派的土壤再不好,也不至于毁人毁得如此之迅速猛烈吧?渡元转变太快,这是诡异之二;   而整个事件中表现最诡异的还是华山派。偷了他人至宝,苦主找上门来了,华山派的认罪态度倒是十分良好,“承认私阅《葵花宝典》”并且“深致歉意”,可是一转身,竟然又“却以经中所载武学,向他请教”——这就好比小偷顺了人家电脑,被主人摸上门来,主人是个好人,说“我不是来查赃的,我只是想提醒你,硬盘里全是少儿不宜,你千万别打开看。”小偷点头哈腰,认错态极好,张口第一句话却是:“开机密码是多少?”——见过厚颜无耻的,可是厚颜无耻得这么直接、这么没有技术含量,未免也太诡异了吧。      喜欢侦探小说的朋友对于这一幕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小说里总有一些目似忠厚的证人口供似是而非,猛一听觉得有理仔细一推敲漏洞百出。最后谜底揭开,全体大吃一惊,原来这个看起来慈眉善目老实巴交的人竟是这起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或者帮凶,他的口供自然也是半真半假。   事隔百年,无法判断方证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但方证说的话肯定与事实不符。   要揭穿方证的谎话,突破口就在渡元给岳、蔡二人讲经的方式。方证说:(渡元在华山上)“听他们背诵经文,随口解释,心下却暗自记忆。渡元禅师武功本极高明,又是绝顶机智之人,听到一句经文,便以己意演绎几句,居然也说来头头是道。”   疑点来了,渡元是在什么样的场合给岳蔡二人讲经的?   如果是在岳蔡二人都在场的公开场合,那么对《葵花宝典》的诠释发乎渡元之口,同时入于岳蔡二人之耳。他俩同是华山弟子,武学基础相同,又都是机智灵巧之人,听了渡元的讲解,怎么会产生“重剑”与“重气”的分歧?(“剑”“气”之争不仅仅是党争的借口,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武学分歧)   由此可以断定,渡元是在一个秘密的场合分别与岳、蔡单独会晤,然后借着交流武学的名义,给岳、蔡讲解《葵花宝典》。   出现这种情况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岳、蔡拿出的伪书扯下了华山派表面和平的画皮,两宗游走于冷战与开打的边缘。华山上两拨相互敌视的人,鸡犬相闻,却打算老死不相往来。他们的敌意是如此之盛,以至于在少林和尚上山的时候,连“面和心不知”的表面姿态都无法无法维持。渡元在上华山之前估计也听说了两宗不和,一看这架式就知道两宗矛盾升级了,为完成师命,他私下分别约见岳、蔡二人。   在一切勇于打内战的人眼里,外敌永远比同胞可爱,为了消灭同胞,他们不惜被外敌当枪使。像民国初年,几乎每一路军阀都在拼命找外国奶爸,有的找日本有的找美英,这些军阀不是不知道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都是虎狼,只是为了消灭政敌,他们不惜为虎作伥。   岳、蔡二人就是那些军阀的老祖宗,在他们眼里,渡元不再是少林派来兴师问罪的讨厌鬼,而成为一个可以拉拢、引以为外援压制对方的潜在盟友,因此就对渡元拼命示好。“岳蔡二人对他好生相敬”的原因就在于此。   而渡元是“绝顶机智之人”,他在两宗左右逢源,并可能许下了一些根本不打算兑现的承诺。岳蔡二人心花怒放,都认为渡元是自己的盟友,所以就放心大胆的向他请教《葵花宝典》。   ——渡元和尚这一系列举动是不光彩的,即使算不上挑拨,也可以视为煸风助火。子曾经曰过,认清一个人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渡元上华山的动机。方证说这个动机是无比善良的,这个说法恐怕只能让我们嗤嗤冷笑了吧。    
  六、林远图一身是谜   八天之后,渡元和尚离开了华山,然后,他失踪了。   事态一下子变得很严重。莆田少林认定是华山派偷书在先、灭口在后,兴师动众上华山要人;华山派死不承认,说对渡元始终礼数有加,并且已经将他礼送下山。这个回答自然无法令莆田少林信服,红叶和尚此刻作金刚怒目,大犯嗔戒。一时之间,整个江湖都在等着看华山派如何收场。   结果却令他们很失望,这场风波虎头蛇尾,气势汹汹的莆田少林不久偃旗息鼓,绝口不提“渡元”两字,理亏的华山派也没有遭到任何打击。初出江湖的菜鸟因此大赞少林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不愧为武林泰山北斗;熟稔世情的老江湖则在旁捻须冷笑,暗想少林这个千年老妖这回肯定是吃了暗亏。不过赞扬也好讥讽也好,都只是局外人的猜测,真正知道实情的局内人不多,他们都很理智地保持着缄默。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暴毙而终,并没有理清少林与华山谁是谁非,事实上也不会有局外人真正去关心谁是谁非,他们的注意力全被以下消息吸引:华山派如今也有了《葵花宝典》。   这句话换一个说法就是:想抢《葵花宝典》嘛?现在有两个目标可供选择:一个是家大业大门生遍布天下,天上还有如来罩着的少林集团;另一个是后起新进,但是没有绝顶高手坐镇,也没有神佛照顾的华山派。   所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不难预料了。   方证和尚说道:“由于这一件事,少林下院和华山派之间,便生了许多嫌隙,而华山弟子偷窥《葵花宝典》之事,也流传于外。过不多时,即有魔教十长老攻华山之举。”      为什么是魔教?   ——这个问题太低级,当时的江湖黑白分明,一道鸿沟划出楚河汉界,一边是魔教另一边是以少林、武当为首的所谓正教,两边一向水火不容。当时正教中最激进的就要数五岳剑派,他们结盟的目的就是要铲除魔教。华山派拥有《葵花宝典》就好比本阿登有了核武器,魔教心里当然会很着急。   上述回答看似很有道理,但是有一个地方说不通。试问是少林强大还是五岳剑派强大?   ——答案一目了然,当然是少林强大得多。   那么论对魔教的威胁程度,是少林大还是五岳剑派大?   ——嗯,少林。   那么为何《葵花宝典》在少林手中的时候,魔教一点都不着急,一落到华山派手里,魔教就急了呢?   ——这...或许是因为少林太强大了,魔教没有把握一招致胜,所以不愿意轻举妄动,避免正教变本加利的报复吧。   这个假测是不成立的,魔教领袖大多是野心勃勃胆大包天的精神病患者,欺弱怕硬是正教的作风,不合魔教行径。魔教可从不惮于与少林、武当硬碰硬打硬仗,而且每回落于下风的都是正教。在《笑傲》第四十回里,任盈盈把当年从少林抢走的《金刚经》、从武当抢走的“真武剑”《太极拳经》物归原主,把方证秃驴和冲虚老道感动得要哭,喜欢得差点中风。由此可知落于下风无可奈何心怀恐惧的其实是少林武当,而并非魔教。   魔教大举进攻华山派的直接诱因是一个人,名叫林远图。      我们知道林远图就是渡元。渡元下华山之后躲到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还了俗,“不久红叶禅师就收到渡元禅师的一通书信,说道他凡心难抑,决意还俗,无面目再见师父云云。”(《笑傲》第三十章,方证语)不久之后,江湖上就出现了一位来历不明的剑法高手,以七十二路“辟邪剑法”威震江湖,这位高手自称林远图。   和尚“凡心难抑”并不值得奇怪。粗茶淡饭青灯古佛读黄卷的日子,偶尔坚持个十天半月是很容易的,一年两年也不很难,十年八年挺一挺也行,但要坚持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那就是很令人绝望了。毛祖语录“禁欲不难,难得是一辈子禁欲”,这是人性,可以理解;有撑不住的和尚还了俗,这是明智之举,值得赞赏;不过大多数和尚既撑不住又没勇气还俗,就沦为坊间巷尾笑谈的佐料,这在明清小说里表现得十分具体,广为人知,所谓“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是也。   僧人还俗不足为奇,渡元和尚倘若没练“辟邪剑法”,他想要还俗也不足为奇,可是他却在练了“辟邪剑法”之后“凡心难抑”,这就很诡异。你一个没卵子的阉人,还俗图的是什么呢?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笑我太狭隘,作为一个有志气的男人,目光不能老盯着肚脐下三寸不放,人生还是有许多大事可以做的嘛。即使图色不成,那还可以图权倾天下、图富可敌国、图声名遐迩、图流芳百世。   好吧,我们不从社会学角度讨论这个器官对于男人的重要性,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要说“诟莫大于宫刑”,也不讨论为什么阉割又叫“去势”,我们权且把它当作一个等同于盲肠的器官,割了就割了,此后除了上厕所不怎么方便,对于人生不会有其它影响。但是即便这样,还是无法解释林远图的行为。      林远图他到底图什么呀?   如果是图权势,那么北京紫禁城比江湖更适合他,明朝的太监权势熏天,王振、刘瑾、魏忠贤,个个都是青史留臭名的响当当人物。以林远图机智,以林远图的身手,混条好出路难度应该不大吧。到时候辟邪剑法从宫中来回宫中去,也算是暗合天道;   如果是图钱财,以林远图的身手大可去作盗贼。说盗贼也许不好听,那就换个名号叫“侠盗”,打出劫富济贫的幌子,以正义的名义聚敛钱财,只要掩饰得好,还可以名利双收。比如数百年前有个叫楚留香的,其实是个穷奢极欲的毛贼,日子过得自由自在,还拥用私人游艇,长年包养数名绝色美女,偏偏这人欺世盗名做得好,江湖中人不以为耻,反而尊称他为“盗帅”;   如果是图名誉,林远图大可不必脱离少林,大树底下好乘凉,有少林这个大靠山,在江湖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轻而易举。哪怕是头脑发昏得了迫害妄想症,以为异族武士要入侵中原武林,带队要去雁门关外打伏击,照样会有无数糊涂蛋跟着去卖命;   即使脱离了少林,以林远图的身手也完全大有可为,他可以去深山老林养一只脑袋上长满瘤的秃毛大鸟作宠物,然后牵着大鸟出山海关,等官兵与异族人(蒙古人也好,满人也好)开战的时候,在众目睽睽之下SM对方大汗,成为新的“神鸟大侠”享誉百年——有这么一只大鸟作掩护,谁还会在意林大侠跨下无鸟啊......总而言之,林远图有许多种大有前途的职业可供选择,但他最后却开镖局走起镖来。   走镖是一个江湖地位很高的,很受人尊敬的行业吗?不是,镖师不仅不受人尊敬,而且江湖地位极低,因为他必须四处装孙子,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他都得小心应付,哪怕是占山为王的小毛贼,他也得以和为贵,尽量不得罪;   那么,走镖是个一本万利,能发大财的行业吗?恰恰相反,走镖高风险低回报,赚的都是辛苦钱血汗钱,万一不留神失了手,赔光老本那不是轻的,搞不好就将命都要赔进去。   而且开镖局的本质上已脱离了江湖,算是生意人。用林远图的孙子林震南的话来说:“江湖上的事,名头占了两成,功夫占了两成,余下的六成,却要靠黑白两道的朋友们赏脸了”,所以作镖头的是作人第一,功夫还是其次的,林远图那一身惊世骇俗的辟邪剑法用来走镖,怎么看都是大材小用,浪费资源。   考虑到林远图的实际情况,他要以镖师身份融入这个社会还有诸多不便。他必须掩饰自己的阉人身份,所以他得每天往脸上粘胡子,他得有意粗着嗓门说话,他还得时时刻刻留心自己的举止,他还得时时刻刻抗拒因体内雄性激素减退而导致的女性化倾向,他要假装娶妻,假装生子,然后害他老婆守活寡,在他老婆面前一辈子抬不起头......弊端不胜枚举,让人疑惑不解:林远图哪是在还俗享福,简直就在活受罪嘛。   还是那句话,聪明人作傻事,必有其不得不作的理由。      要找出这个理由,得先分析走镖这一职业的特点。   走镖有什么特点?   对于这个问题,大行家林震南可以用切身体会给出答案,他说:“咱们吃镖行饭的,第一须得人头熟,手面宽,这‘交情’二字,倒比真刀真枪的功夫还要紧些。”(《笑傲》第一章)   可见“人头熟,手面宽”是走镖成功的基本条件。那么又与什么人“人头熟”,对哪些人“手面宽”呢?   林震南又给出了答案,说:“要靠黑白两道的朋友们赏脸”。(《笑傲》第一章)   具体一点,倒底是黑道的朋友多一点呢?还是白道的朋友多一点?   自然是谁的威胁大,对谁的笼络就得加重。白道的朋友未必会劫镖杀人,黑道的朋友干的就是杀人越货,所以自然是与黑道朋友打的交道多一点。特别是在创业阶段,林远图估计每过一座山、渡一条河,都得对当地的恶霸恩威并施一番。   所谓的白道,估计就是官府势力与武林正教及其旁枝,白道是有系统的;那么黑道有没有系统呢?当然也有,五霸冈上与令狐冲喝酒的那伙人,哪个不是地方一霸?像什么白蛟帮、浙西海沙帮、山东黑风会、湘西排教,他们都是有组织的,他们都归魔教管辖。   话说到这里,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林远图选择做镖师,其目的就是想不动声色的接近魔教。   那么林远图为什么要接近魔教?他想加入魔教吗?   非也,林远图终其一生都是站在正教立场上的,方证和尚说他:“这位林前辈立身甚正,吃的虽是镖局子饭,但行侠仗义,急人之难,他不在佛门,行的却是佛门之事。”而且林远图如果想加入魔教也根本无需费那么多周折,直接冲上黑木崖就行了,以他的身手,即使不能天下无敌,来去自如肯定是可以的。   林远图煞费苦心,其实只想向魔教展示一样东西,那就是辟邪剑法的威力。      在林远图之前,数百年间无人练成《葵花宝典》,时间一长,江湖上就流传起这么一句话:不要迷恋宝典,它只是个传说。   当莆田少林爆出猛料,说《葵花宝典》重出江湖的时候,动心的人也许不少,真正动手的人却只有华山一家。(少林完全可以算准五岳派会动手,理由稍后分析)其余大多半信半疑,认为这可能是个诡计,或者所谓的《葵花宝典》根本就是前人开的一个玩笑。所以当时魔教一点都不着急,无法练成的武功秘笈就像拆了引信的炸弹,有什么好怕的?   当时林远图横空出世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魔教高层不停收到基层传来的情报,说福州福威镖局出了一个绝顶高手,武功不在教主之下,并且所使剑法诡异无比,根本看不出是哪门哪派。   起先,这一情况可能并没有引起重视,但是当相似的情报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魔教的好奇心被勾起了。于是偷偷派人去试探林远图的武功,一探不得了,果然是深不可测;于是魔教就去查林远图的来历,结果吓了一跳。原来他就是莆田少林的渡元和尚,原来他练的就是《葵花宝典》。   传说变成了事实当然令人震憾。魔教高层当时的反应不仅仅是震憾那么简单,他们还感到恐惧,因为他们想到这世界上还有两份《葵花宝典》,一份在莆田少林,另一份在华山派。这两个都是魔教的死敌。(而且可能林远图放出风声,说他练成的只是《葵花宝典》的一小部分,更厉害的武功还在华山派)   两派之中,莆田少林的红叶和尚早已放出风来,说《葵花宝典》上的武功阴毒无比,禁止门徒练习。少林寺立世千年,少林武学自成系统博大精深,确实用不着靠《葵花宝典》来充实实力,红叶和尚的话应该可信,少林那份《葵花宝典》自然也要夺过来,但可以先缓一缓,目前的心腹大患是华山派。   华山派及身后的五岳剑派是近年来对神教态度最激进,敌意最浓的门派,他们不惜得罪少林也要抢夺《葵花宝典》,得到宝典之后自然没有不练习的道理。如此煞费苦心,还不是为了对付我们神教?   必须先下手为强,不能养虎为患,否则等五岳剑派量产林远图这样的高手,神教的末日就到了。   于是几天后,魔教大举进攻华山。   后人都说魔教进攻华山是为了抢《葵花宝典》,他们说错了,如果魔教只是想抢《葵花宝典》,他们应该去福州福威镖局找林远图。魔教上华山的首要目的,其实是阻止华山派练成《葵花宝典》。     
  好玩好玩,強帖中段插入
  后面呢?楼主
  牛帖要留名
  坐等下文!
  老范好像还有些坑未填?
  LZ关于华山剑气分歧已久的观点给人启发很多。书中直接描述的五岳其他门派也有此类现象:衡山莫大一派与刘正风一派的忽隐忽现的矛盾、泰山天门与诸玉的矛盾。
  楼主果然有才阿!分析深入,合情合理,佩服佩服!
  版主给个精阿!
  记号,好文
  怎么沉下去了?楼主继续来填坑啊!!!
  楼主很强大,顶
  下线前留名
  楼主?    下面?    恩啦?
  现在仗剑流行暗黑风、阴谋论。    楼主无非是说在笑傲其实是讲了一个白道一哥“少林派”对后起之秀“五岳剑派”的两次打压过程,在笑傲之前的几十年内,少林对后张三丰时代的武当使用各种手段进行了压制,最终使本土的道教对外来的佛教的臣服,甘心当老二,但世俗力量的“五岳剑派”崛起,威胁到老大的地位,所以少林首先利用“辟邪剑谱”打击三十多年前五岳中最强大的华山派,然后在五岳剑派里扶植代理人,培养反对力量,(当然是佛门的恒山派),最后搅黄了五岳剑派的一体化进程(并派),使五岳剑派彻底成为一盘散沙。顺便还针对性利用&辟邪剑谱”使神教二代领导人由胸怀天下、立志一统江湖的英雄豪杰变成只会绣花、不理世事的小女子,当然此项活动建立对东方不败详细情报及心理性格分析之上,包括他是否是单亲家庭,童年时期的阴影,潜在性取向缺陷等等,(几千年来有野心的太监太多了,成为爱绣花的东方不败肯定和他性格缺陷有关)最终达成目的,打击了日月神教的扩张。    最终江湖成为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少林寺为领导核心的河蟹江湖。
  楼主加油啊,很看好你。  更新的有些慢 啊  
    楼主各位好,挖坑已久,出来打个招呼。    一月十号之前忙于准备考研,此后在改“八王之乱”,近三十万字要在月底之前改完,时间比较紧,所以一时顾不上填坑,真是不好意思。    但是我绝不对太监的,请各位放心。        
  作者:深水鱼极乐 回复日期: 00:12:48 
    LZ关于华山剑气分歧已久的观点给人启发很多。书中直接描述的五岳其他门派也有此类现象:衡山莫大一派与刘正风一派的忽隐忽现的矛盾、泰山天门与诸玉的矛盾。  ------------------------------------------------    其实我自己感到得意的是林远图那一段,呵呵    华山剑气之争好比苏联的托派与斯大林那派,好比当年左倾与右倾——披着学术外衣的权力争夺。    
  作者:再试试看看 回复日期: 23:21:37 
    现在仗剑流行暗黑风、阴谋论。        楼主无非是说在笑傲其实是讲了一个白道一哥“少林派”对后起之秀“五岳剑派”的两次打压过程,在笑傲之前的几十年内,少林对后张三丰时代的武当使用各种手段进行了压制,最终使本土的道教对外来的佛教的臣服,甘心当老二,但世俗力量的“五岳剑派”崛起,威胁到老大的地位,所以少林首先利用“辟邪剑谱”打击三十多年前五岳中最强大的华山派,然后在五岳剑派里扶植代理人,培养反对力量,(当然是佛门的恒山派),最后搅黄了五岳剑派的一体化进程(并派),使五岳剑派彻底成为一盘散沙。顺便还针对性利用&辟邪剑谱”使神教二代领导人由胸怀天下、立志一统江湖的英雄豪杰变成只会绣花、不理世事的小女子,当然此项活动建立对东方不败详细情报及心理性格分析之上,包括他是否是单亲家庭,童年时期的阴影,潜在性取向缺陷等等,(几千年来有野心的太监太多了,成为爱绣花的东方不败肯定和他性格缺陷有关)最终达成目的,打击了日月神教的扩张。        最终江湖成为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少林寺为领导核心的河蟹江湖。    --------------------------------------------------    嗯,我的观点与老兄有一点偏差    我认为《葵花宝典》的面世、五岳派的兴起、五岳派与魔教的交恶,是少林派幕后推动的结果;  但是至于让东方不败变成绣花小女子,我想少林神僧再精明,也不可能算到这一步。魔教四分五裂这怨不得少林寺,只能说是天助。    少林寺的意图很简单,此前几十年他一直站在第一线与魔教短兵相接,它的损失太大了,所以它拉五岳剑派当炮灰。  对于少林而言,五岳剑派是把双刃剑,掌握得好是把利器,掌握不好就割伤自己。它最希望看到的五岳剑派是“不独、不统”——这几个字好眼熟啊——既用来缓冲魔教的攻击,又不可实力太强反客为主。    我想这是金庸的本意,看看《笑傲》第三十章里方证的表现,活脱脱一个老政客在忽悠初出茅庐的令狐冲;到了《笑傲》最后一章,他们想用炸药来对付魔教,更是将政客不择手段的嘴脸展露无疑——方证老和尚满嘴仁慈,“像威尔逊,但作起事来就是劳合.乔治”,行径与当年华山派对付十大长老根本没什么区别——若说气节,《笑傲》里还是宁中则最令人佩服,她对岳不群上嵩山与左冷禅拼命时说:“大不了轰轰烈烈一死。”——这样的人物混政治,最合理的结局就是理想幻灭,哀莫大于心死。套用一个人的话,这叫“生于理想,死于理想”。  到了《笑傲》的结尾处,五岳剑派名存实亡,魔教也元气大伤——少林百年前预定的目标达到了。  历史不停地在重演,一代又一代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者充当了老谋深算的政客们的炮灰。          
    至于华山剑气之争,在别一个帖子里争和很厉害哈——我声明放弃那个帖子的楼主称号,那个帖子能上首页,是仗剑的朋友口水推动的结果。    我想问一个问题:华山派的剑气之争有胜利者吗?剑宗显而易见是失败者,但是气宗能算胜利者吗?    我的观点:没有胜利者,只有既得利益者。  在剑宗衰败的同时或此后不久,气宗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肃整,衰落得甚至比剑宗更厉害——最后得益的只有岳家,否则如何解释《笑傲》里面,除了岳不群夫妇,竟然没有其它气宗平辈弟子?    所以所谓的“剑气之争”只是一个借口,只是一个
运动的幌子——如果联系现实那太不和谐了,打住打住。    岳不群后来为什么要始终强调“剑气之争”呢?我想用《1984》里的一句话来解释:  “谁掌握了现在就掌握了过去,谁掌握了过去,就掌握了未来。”    
  偶像出現,頂  
  老谋深算的少林  现在成立公司也是?
  作者:应侯范雎 回复日期: 17:04:16     我认为《葵花宝典》的面世、五岳派的兴起、五岳派与魔教的交恶,是少林派幕后推动的结果;    但是至于让东方不败变成绣花小女子,我想少林神僧再精明,也不可能算到这一步。魔教四分五裂这怨不得少林寺,只能说是天助。          =========================================================    如果说是天助少林,(当然这个“天”是金大仙),东方不败的性格突变还不算什么,最莫名其妙的是正值意气风发、准备一统江湖的任我行任大教主好不秧来了个突然暴毙,估计笑傲全书死的最郁闷的就是这位任老先生,没任何由头给老金一脚踹进阎罗殿,真比窦娥还冤,古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正是写照。    任我行向金大侠哀求“再给我一年阳寿,最多一年我就能一统江湖了。”金大侠冷冷的说道:“这本书的稿费赚的差不多了,再写下去没什么新意岂不是折我的名声,要尽快结束,你必须现在就死,不准上诉。”  我突然明白了,现在网络小说虎头蛇尾原来走的是笑傲的路子啊。。。    如果任我行的计划能够实施,方正冲虚他们的小伎俩全盘落空,先灭武当,再围城打援,消灭白道有生力量,极有可能最后是日月神教一统江湖。天不随人愿,谁叫你是大反派呢,死了都没地说理去。        
  另外对楼主说少林因为怕正面对抗魔教损耗太大才扶植五岳剑派的说法不太赞同。    正是因为魔教的强大压力,才使白道各门各派必须仰仗少林的支持,唯少林马首是瞻,这正是前几代少林掌门努力营造出的有利态势,他们根本没必要培养一个五岳剑派,至于与魔教斗争的损耗问题,做为白道领导人的少林寺,完全可以最大限度的把这种损耗转嫁到其他杂牌门派上去,只要把“少林不倒,武林正义就有希望”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别的那个门派都可以被灭,唯独少林寺不能被灭,你可以想象会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给少林当炮灰。    其实这手蒋委员长玩的也不错,在抗战之前中央军实际控制地区不过数省,但到了抗战胜利,整个中国就只有国军和共军了,其他的杂牌实力呢,早已被蒋委员长的“化功大法”给化掉了。    所以说与魔教保持一定的均势,才是对少林最有利的结果。
    我觉得拿少林与老蒋比不怎么恰当,老蒋也是一新军阀暴发户,资历并不比什么云南王啊四川王啊什么的高多少。  少林则不同,它立寺千年,在魔教没有诞生之前,它已经是武林的泰山北斗,无需借助魔教来给自己增加影响力。    如果把少林比作一个人,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少林早已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睿智老人,他的身份地位早已确立,并且得到全世界的承认,无需再要立什么奇功来证明自己——为什么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时候,武功最高的张三丰没有跟着去,却让不顶用的宋青书充当了急先锋呢?因为宋青书还需要扬名立万,而张三丰不需要。  我们都说老年人有智慧。所谓的智慧是什么呢?除了眼光深一点、计谋长一点,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刻了一点。  子曾经曰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说,人越老越明白自己有几斤几量,什么事能干成,什么事不能干成,心里都有了数,聪明的老人从而专心于能干的事情,修练到“从心所欲”的程度,但并逾矩。  少林在这漫长的一千年里,已经明白一统江湖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它也早就放弃了这个野心(如果这个野心曾经存在过的话);也已经明白,让江湖上所有人都赞同你,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它并没有搞什么结盟,搞得盟友遍天下。  但是做为一个江湖最大门派立足于世,这是少林能够做到的——所以它专心去做了,并且做得非常好。  千年来江湖上风风雨雨,像明教、魔教这样的盛极一时的教派不知凡几,它们朝气蓬勃,具有侵略与扩张的本能。在短时间内,它们的风头可能盖过少林。但是时间最终会证明它们只是一朵朵浪花,而少林则是海中的磐石,浪花最终会死在沙滩上,而磐石屹立千年。    说句实话,像魔教这种暴发户似的教派,少林见得多了。如果少林真想与魔教死磕,以它弟子遍天下的势态,以它在江湖中的号召力,我就不信它扼不死魔教这朵小花。  ——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没必要为逞一时之气,把千年基业给毁了。  说到底,少林与一般的江湖正道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立世千年的大财团,处于守成期,循规蹈矩就可以发展得很好;另一个是小皮包公司,处于创业期,必须冒着高风险追求高收益。魔教就好比一个风险奇高、回报率也奇高的项目,这样的项目会吸引来创业期的小公司,但是在大财团眼里,就是一个鸡肋。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打击魔教,少林的声誉会受到损害;而且,即使少林不打击魔教,魔教要扩大声势,依然会将少林列入第一打击目标。在五岳剑派面世之前,少林与魔教打过几场硬仗,双方损失都很大,当时魔教正处于上升期,锐气十足,所以相比之下少林的损失更惨重一些。(详见《笑傲》最后一章)    所以少林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它必须打击魔教,但是却又不愿意死磕,打得伤筋动骨。  在这种情况下,五岳剑派的成立简直就是在帮少林的大忙,从此邪道与正道之间的第一战场转移到了魔教与五岳剑派之间。  少林松了口气,偶尔派出一些低辈的弟子去助助阵,喊两嗓子,方字辈的高僧们就可以躲进禅房喝茶了。  
    而且我觉得,所谓的“别的那个门派都可以被灭,唯独少林寺不能被灭,你可以想象会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给少林当炮灰。”——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存在的,所谓的江湖正道也都是些关起门来各自算账的家伙,指望他们“前仆后继给少林当炮灰”,呵呵,不太实际。    
  在另一个贴里的回复:  ---------------------------------------------------------------------------------------------------------    凹凸兄,可否有第三种假设:    在玉女峰大比剑之前,剑、气两宗虽有分歧,但是还没有达到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程度。当时剑、气两宗的领导人(或者再加上试图超然的风清扬)都还没有丧失基本的理性,在勉力维持着一种平衡。  当时的华山派,实力上是剑宗强于气宗,那是肯定的,也是气宗所承认的;但是在政权分配上,气宗也是有不小话语权的。如果华山派存在着类似于长老院这样的权力机构,剑、气两宗应该平分秋色  ——这个猜想来自那块“剑气宵云”的匾额。剑者,剑宗也;气者,气宗也;宵云者,剑、气合并,振兴华山派也;“剑”在“气”之前,说明“剑”为主“气”为副;“剑气”合称,又说明剑、气并未决裂。  这块匾额是公然挂在华山派大厅上展示给世人看的,也就是说,华山派并不掩饰自己内部有两个派别。所谓的剑、气之争在当时并不是见不得台面的诡计之争,而是光明正大的、理直气壮的——既然如此光明正大,那么手段也不会血腥杀戮的。  打个比方,在六七十年代,谁敢说在中国大地上实行“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宝,那时候如果要收复香港,唯有一个办法就是派兵去打,杀个血流成河;等到了八十年代“一国两制”提出来之后,就有了和平收复香港的希望。  ——当然这个比方不一定恰当,但是我相信,在“剑”“气”两个字都可以公开展示,并且摆上台面讨论的时代,必定是宽容的时代,宽容的时代必定不会太血腥。  后来“剑气宵云”换成“正气堂”之后,连“剑”字提都不能提了,这个时代是严酷的,也才是最血腥的。    在这种剑、气两宗暂时和平的表象之下,风清扬才可能放心的离开华山,去江南娶亲。(算算年纪,当时的风清扬可不是什么风流俊少,而是四五十岁的蜀黍。老处男?考)    然后,就发生了“玉女峰事件”。华山派长老院成员几乎全军覆没,只活下来一个人,就是气宗的岳XX。这个人是岳不群的师父,我倾向于认为,这个人也是岳不群的父亲,岳不群很有可能就是岳肃的孙子。岳不群本人也参与了这起事件,胸前被人砍了一剑,差点一命呜呼。    按幸存者岳XX父子的说法,当时玉女峰上爆发了一场大比剑,剑、气两宗的长老矛盾突然激化,大打出手。剑宗的长老全军覆没,气宗的长老只活下来一个。  但真相是什么?  除了岳XX父子,就只有死人才知道了。我个人倾向于,这是岳家父子发动的兵变,有很不光明的手段,杀死了剑、气两宗的全部长老。    骨干份子在一夜之间死个干净,剑、气两宗后辈弟子相互指责、敌视,马上演变成相互仇杀。当时宁中则只是气宗的一个低辈弟子,她不可能参与“玉女峰事件”,她所见到的同门相残,应该就是指这段时间发生的事。    由于剑宗的前辈已经死绝,气宗的残存势力马上聚拢到岳家父子周围,对剑宗弟子斩尽杀绝。大半剑宗弟子死了,一小部分剑宗弟子脱离华山派。    华山派因此变成了气宗的天下,此后经历了整风运动、三反、四清、五反运动,华山派变成了岳家的天下。    在这一系列运动中,岳XX的形象日渐高大,在
运动的作用下,“玉女峰事件”被后世描述成岳XX力挽狂澜,掌毙剑宗十多位高手,拯救华山派于危亡之中的神话。    就这样,华山派的政体发生了变化,由“议会共和制”变成了“独裁专制”。  新一代华山派弟子,如令狐冲等从小接受愚民教育,只知对岳不群愚忠。      
  应侯先生写的真好    不过更新有一点慢...    = =
  楼主,咱们讨论归讨论,别影响你继续发帖连载,省得别人说歪楼。    少林在武林中确立地位是在唐朝,十八棍僧救唐王什么的,而魔教也是从唐朝传入中土的,到宋代已经被官方确认为黑社会恐怖组织,比如方腊教主起义等,所谓白道,就是和朝廷官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在唐后是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少林等白道组织影响应该也有限,所以少林在武林中的地位的确立虽比魔教早但也差不了很多。    少林在白道中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如果按照金庸体系在宋代白道一哥有段时间是全真教),但这种影响对各派的作用在各个时期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外来压力,其他各派没有必要对少林唯命必从的,毕竟少林寺只是河南嵩山那么一块地方,不能把全国各派都开成少林别院,我不屌少林关起门来称王在和平时期也没什么,但在魔教的压力下,任何一个白道门派都无力单独对抗魔教,所以才必须仰仗少林鼻息生存,对少林予取予求,绝不会坐等少林寺被灭门,在笑傲一书中的例证就是令狐冲领导的“救圣姑”黑社会组织攻打少林寺时,全天下的白道门派都在帮助少林寺,比如五岳、丐帮、武当、青城等各门各派。    楼主说老蒋是一暴发户,资历不比比别人多多少我也不太赞同。老蒋的实力比各军阀强先放一边,老蒋是继承中山先生的衣钵啊,名分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在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已经成为天下的“共主”,但这时候他也不能明目张胆的吞并其他军阀,抗日战争给了他一个消除异己的天赐良机,在抗日前线上各地方军阀的部队被日本人整师整军的消耗,但靠美援组建的只有国民政府的中央军,所以到最后只剩下“国民党军”了。    这就相当于冷战时期西欧各国唯美国马首是瞻,甘当仆从国,而苏联解体后,有些老欧洲国家对美国的作为发出“呛声”。对于少林寺的老油条来说,绝对可以利用魔教为自己营造最有利的态势,而不需要假五岳剑派之手。
  留名,待楼主续!
  阴谋论与厚黑学的良好教材
  不错不错,分析深刻!有很多都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过的
  LZ不要太监了啊...    - -
  ding  
  其实剑宗是给杨过灭了的。  ------------------------------------------------------  只见一块石坪上聚了三四十个僧俗男女,手中都拿着兵刃。  
这群人自管吵得热闹,见周伯通、郭靖等人到来,只道是华山的客人,也不理会。一名  铁塔般的大汉朗声说道:“大家且莫吵闹,乱打一气也非了局,这‘剑、气两宗谁强谁弱,决不是叫叫嚷嚷便能分出高下。今日剑气两宗各路好手都已相聚于此,大伙儿何不便凭兵刃拳脚上  见个雌雄?只要谁能长胜不败,大家便心悦诚服,”。一个长须  道人挥剑说道:“不错。武林中相传有‘华山论剑’的韵事,咱们今日便来论他一论,且看当世英雄,到底是谁居首?”余人轰然叫好,便有数人抢先站出,大叫:“谁敢上来?”  
周伯通、黄药师、一灯等人面面相觑,看这群人时,竟无一个识得。  
只见人群中跃出六人,分作三对,各展兵刃,动起手来。数招一过,黄药师、周伯通等无不哑然失笑,连一灯大师如此庄严慈祥的人物,也忍不住莞尔。又过片刻,黄药师、周伯通、杨过、黄蓉等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原来动手的这六人武功平庸之极,连与武氏兄弟、郭家姊妹相比,也是远远不及,瞧来不过是江湖上的一批妄人,不知从那里听到“华山论剑”四字,居然也来附庸风雅。  
那六人听得周伯通等人嬉笑,登时罢斗,各自跃开,厉声喝道:“不知死活的东西。老爷们在此比武论剑,你们在这里嘻嘻哈哈的干甚么?快快给我滚下山去,方饶了你们的性命。”  
杨过哈哈一笑,纵声长啸,四下里山谷鸣响,霎时之间,便似长风动地,云气聚合。那一干人初时惨然变色,跟着身战手震,呛啷啷之声不绝,一柄柄兵刃都抛在地下。杨过喝  道:“都给我请罢!”那数十人呆了半晌,突然一声发喊,纷纷拼命的奔下山去,跌跌撞  撞,连兵刃也不敢执拾,顷刻间走得干干净净,不见踪影。  ----------------------------------------------  杨过一声长啸,剑宗众高手由于内力不济,均受重创,而气宗相对而言受创较轻,之后比拼自然大占便宜。  哈哈  
  就这样,华山派的政体发生了变化,由“议会共和制”变成了“独裁专制”。    新一代华山派弟子,如令狐冲等从小接受愚民教育,只知对岳不群愚忠。  ============================================================  其实没有武林门派是“议会共和制”的,不管是少林 武当 还是其他四岳、魔教都是掌门人拍板的“独裁专制”,只不过有的掌门人是“明君”,能够听取属下意见和建议,有的掌门人更乾纲独断些,但都是“家长制”,因为所以武侠门派都跳不出中国历史这个大范畴,所以楼主认为前华山是“共和制”纯属个人一厢情愿,
  我想这是金庸的本意,看看《笑傲》第三十章里方证的表现,活脱脱一个老政客在忽悠初出茅庐的令狐冲;到了《笑傲》最后一章,他们想用炸药来对付魔教,更是将政客不择手段的嘴脸展露无疑——方证老和尚满嘴仁慈,“像威尔逊,但作起事来就是劳合.乔治”,行径与当年华山派对付十大长老根本没什么区别——若说气节,《笑傲》里还是宁中则最令人佩服,她对岳不群上嵩山与左冷禅拼命时说:“大不了轰轰烈烈一死。”——这样的人物混政治,最合理的结局就是理想幻灭,哀莫大于心死。套用一个人的话,这叫“生于理想,死于理想”。  ===========================================================  宁中则可以说“大不了轰轰烈烈一死”,连令狐冲这个不合格的掌门人也可以这么说,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事”,换句话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方证能说这话吗?不是掌门可以说,如果是掌门说了那叫不负责任,少林寺延续千年的声望,合寺上下数千人的性命,他能轻巧的说一声“大不了轰轰烈烈的一死”领着他们走向毁灭,那他死了之后都无颜去见达摩祖师,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来保全少林,这是他作为一个掌门的义务。  甚至耍些阴谋诡计也是牺牲自我的声誉来保证少林这个大集体的安全,就是在笑傲书中这种行为也不是被批判而是褒扬的,例证就是当恒山派定静师太被嵩山派以几十个弟子的性命威胁要求其答应并派时,她也准备以诈术骗嵩山派放恒山弟子的,而不是“轰轰烈烈的一死”,这才叫责任感!  所以方证冲虚是为了背负自己的应尽的责任才被楼主嘲笑为虚伪的老政客的,我认为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尽而推广到任我行、岳不群、左冷禅,他们肆意挑起斗争杀戮,当然大部分是为了自己的野心,但有没有一小部分意愿是为了将门派发扬光大呢?
  为什么沉了呢,
    抱歉,前一阵杂事多,现在开始填坑    
  七、窃案主谋浮出水面   “魔教十长老攻华山,便是想夺这部《葵花宝典》,其实华山派已与泰山、嵩山、恒山、衡山四派结成了五岳剑派,其余四派得讯便即来援。华山脚下一场大战,魔教十长老多数身受重伤,铩羽而去,但岳肃、蔡子峰两人均在这一役中毙命,而他二人所笔录的《葵花宝典》残本,也给魔教夺了去,因此这一仗的输赢却也难说得很。”(《笑傲》第三十章,方证语)   华山脚下这一场大战打得天昏地暗,是可以载入武林史的,其真实性与惨烈程度不容置疑,但是此役有一个令人不解的地方:五岳剑派的其他四派是如何到场的?   方证说这四派是援军,听闻魔教进攻华山“便即来援”。这个说法很难令人信服,当时东方教主还没有出生,黑木崖上“文成武德,一统江湖”那套风气还没形成,彼时的魔教还是很朴素的,教主出行根本用不着天子卤簿,大不了叫几个护法当保镖,再叫几个美女充门面(参考《倚天》中张无忌出行),而这些护法、美女都是高手,飙起速度来不亚于骏马,日行一千夜行八百(当然,如果晚上教主与美女有要事相商,则除外)。   进攻华山是魔教年度最机密紧要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是斩首行动,目的一是夺取《葵花宝典》,二是杀掉一切看过《葵花宝典》的人。(参考《射雕.第十四章》中黄药师要求梅超风“你把《九阴真经》丢失了,去给找回来,要是给人看过了,就把他杀了,一个人看过,杀一个,一百个人看过,杀一百个,只杀九十九人也别来见我。”)魔教高层极为重视此事,因此他们派出“十大长老”这支最精锐的部队,务求一击即中。斩首行动讲究快、准、狠,并且需要严格保密,所以这次出击的速度肯定在教主出行之上,这次出击的隐密性也不亚于本拉登的行踪。   在《笑傲》一书中,正教在魔教内部几乎没有建立情报网,杨莲亭恃宠擅权,搞得黑木崖乌烟瘴气,魔教因此实力大损,而正教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情报工作做得如此差劲,正教有可能探听到十大长老进攻华山,并且做出反应么?显然不可能。   退一万步说,即使正教狗屎运,在某天打猎野炊的时候射到一只信鸽,信鸽腿上绑着这个高度机密的情报,于是正教人士出于江湖道义,火速通知了五岳剑派,其余四派因此火速动员志愿军,抗魔援华。但这都是要花费时间的呀,当时可没有无线电,更没有移动联通,近程通讯基本靠吼,远程通讯基本靠走,本来道家有一绝招叫御剑飞行,但显然在武侠小说里没人能修练到那个境界。等四派得到消息,黑木崖上十大长老已经喝过告别酒、留下遗书遗嘱,整装出发了。   兵贵神速,十大长老一下黑木崖就向着华山一路飙狂,其余四派能追得上么?要知道这四派与华山派可不在同一居民小区,他们散居天南海北,西岳华山在陕西(古称关中,战国时秦国地界),中岳嵩山在河南(三晋之一,战国时郑国地界),北岳恒山在山西(三晋之一,战国时赵国地界),东岳泰山在山东(靠近海隅,战国时齐国地界),南岳衡山在湖南(长江以南,战国时楚国地界)。黑木崖的具体地点不详,但无论它在哪个方位,都不可能比这四派都远,更何况十大长老的武功远在五岳各派之上,行军速度想必也要超过五岳各派。   由此可知方证所言不实,这四派并非援军。十大长老杀到华山脚下的时候,这四派都在华山,他们一开始就参与了战斗。      五岳剑派为何聚首华山?   如果只有一两个门派出现在华山,还可以解释为五岳剑派内部例行拜访,但是四大门派全部出动,从东、南、北三个方向,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华山,操着南北各地方言聚于一堂,那显然不是为了开联欢会。   当时华山派已处于风口浪尖,他既得罪了少林,又怀有人人觊觎的至宝,这简直是在自杀。难道四派趁火打劫,威逼华山派交出《葵花宝典》,或者是四派见风使舵,打算与华山派散伙撇清关系,以免引祸上身?   以上两个猜测都不对,当魔教打上山的时候,四派与华山并肩作战,兑现了“五岳剑派,同气连枝”的盟约。而如果他们打算舍弃华山派,他们完全可以保持中立。(连借口都是现成的,他们可以说,华山派身为名门正派,却做出鸡鸣狗盗这种不义之举,有污“五岳剑派”威名,我XX派耻与其为伍云云——世界上最难找的是钱,最好找的就是借口)   五岳剑派聚首华山,其实是为了群策群力共同钻研《葵花宝典》,结果撞上了魔教入侵。   而当十大长老现身华山,却意外发现五岳齐聚一堂的时候,当时江湖流传甚广的一个猜测终于得到了证实:五岳剑派果然不是清白的。      早在华山派爆出窃书丑闻之初,就有很多人猜测五岳剑派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是置身事外的路人甲,还是运筹帷幄的幕后推手?   产生这种猜测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华山派高层并非一群头脑简单的武夫,他们赞成五岳结盟,就证明他们是有能力、有魄力、有远见并且有野心的领导者——知道华山派势单力薄,所以寻求结盟,说明他们有自知之明;不满足于华山现状,所以寻求结盟,说明他们有野心;能压制反对意见,并且舍弃结盟之后会被联盟牵制的部分权力,说明他们有政治头脑;五岳结盟是从无到有的大事,后来左冷禅想更上层楼搞五岳并派,却遭遇无穷阻力,当初他们结盟时面临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他们顶了下来,说明他们有魄力——以此类推,可知当时五岳各派都不是省油的灯,五岳剑派在成立之初人才鼎盛、实力雄厚,远非《笑傲》时期那个暮气沉沉的五岳剑派所能比拟。   然而华山派这么一个优秀的领导层,却做出决定,明目张胆地捋了少林虎须。   这太不合常理了。江湖中人都知道少林集团是惹不得的,且不说嵩山少室山上藏龙卧虎,里面的清洁工、图书管理员甚至伙房里的火头陀都可能具备秒杀丐帮帮主的实力,即使少室山上都是有道高僧,不嗔不怨,但少林是千年成妖的老树,开枝散叶的旁系门派成百上千,这些门派可未必都是良善之徒,他们心里就不存个疙瘩?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作人如此,作为一个门派也是如此。在没有强横实力的前提下,得罪少林是以卵击石的自杀行为。   所以流言遂起,人们纷纷说:“没有五岳剑派撑腰,小小华山派哪敢这么嚣张!”    
  顶楼主!期待更新!
  ^_^ 坐待楼主更新,楼主的阴谋论我喜欢!
  当看小说了
  一本书与百年武林史,我还以为是讲九阴真经呢。
  急等下文分解
  正在赶,嘿嘿,不写完不睡觉了
  八、新物种   五岳剑派是江湖上的一个异数,在它面世之前,江湖上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倘若当时朝廷想建立和谐社会,对武林进行准入制度,给武林各机构颁发“组织机构代码证”,它只需办ABC三种证。   A证是发给门派的,这一类组织相当于四世同堂的大家族。特征是同派成员之间武学同出一源,彼此有师承、同窗关系;组织内部有章程、有体系,由掌门实行家长制统治;由学艺辈份高低决定地位高低,辈分越高者权力越大;A类组织代表有少林、武当等等,五岳剑派分拆开来,也属于A类。   B证是发给帮会的,这一类别相当于社团。同派成员之间未必有师承、同窗关系,但是有相同的志向,或者服从于相同的理念;组织内部有章程、有体系,由帮主或教主或长老院实行寡头政治,内部从高到低设有各级职位,职位的高低决定了地位的高低,下级服从于上级,任职的高下一般由功勋值与武艺修为决定;B类组织代表有丐帮、魔教等等。   C证是发给游侠的,这些都是单干户,虽然他可能在经济上、师承上与某一门派或某一帮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们有行动的自主权,不听命于任何组织,独立承担江湖风险,也独立收获江湖收益。比如那个著名的楚香帅、陆小凤,其实他俩与田伯光是同一类型的。   五岳剑派的出现,就给朝廷的办证人员制造了难题。   以前江湖并不是没有帮派结盟,比如那些少林俗家弟子,出师之后在江湖上闯出名号自立门户,但他们仍听从少林的号令,自觉充当了少林集团的外围组织,但这些联盟结构松散不成明文,维系这些关系的仅仅是个人情感与利弊权衡,这与穷人傍大户、少女做二奶是同一个道理,财尽则人散势去则义绝,所以极不稳定,不能算作江湖的社会细胞。   五岳剑派则不同,它的结盟被一本正经的写入了组织章程,以明文法令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当穷人傍大户傍成了部曲、少女做二奶做成了姨太太,他们的关系就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都有约束力,不可以随随便便解散了。   所以,五岳剑派是江湖社会里的新物种。      但五岳剑派是不受欢迎的新物种,原因在于它太有侵略性了,会破坏江湖的生态。   像ABC这三种类型的江湖组织,他们的扩张是以人为单位的,而五岳剑派这种联盟的扩张,却是以门派为单位的,两厢一比较,五岳剑派的扩张食量惊人;十年树口百年树人,像少林武当等为了补充实力,都必须花费十年以上来培育优秀弟子,而五岳剑派这种联盟倒好,他们瞄准目标(有潜力的门派),或示以利诱(比如组团报仇啦什么的)或加以威逼,几个月的功夫,就吸纳了一批好手,两厢一比较,五岳剑派的扩张迅速惊人。   如果把江湖看作一个躯体,那么少林武当都可以算是正常细胞,给江湖提供新陈代谢的物质,而五岳剑派这样的联盟组结却是癌症,它可以无限扩张,抢夺躯体养份,甚至可能断送躯体的性命。   这就好比在朝堂上,诸大臣之间有矛盾有争执,那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有人结党搞党争,那就是灾难的前兆。因为一方结了党,另一方为了自保,也必须找人结成联盟共同进退,两个党群相互殴斗,那个破坏力可以两人撕打凶猛得多了。   五岳剑派成立的时候,虽然口号很冠冕,而且在表面上显得也很正义——但是口号响亮,一脸正气就是好人嘛?如果这个好人实力强横到无人可及,无人可以加以约束的地步,这个好人还会是好人嘛?   智者见一叶落而知秋至,五岳剑派这个物种的出现其实是很值得担忧,它说明这个江湖又开始病变了。      完全有理由相信,五岳剑派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没有获得过少林与武当这两大巨头的好感。   无论从哪方面考虑,这个新兴的联盟都不是善桩。   从名字来看,“五岳”暗合五行,与帝王巡视封禅的行为有关,你一个江湖草莽门派为何要取这么一个僭越的名字?   从地域来看,中岳嵩山坐镇中原腹地,西北有西岳华山,华北有北岳恒山,华东有东岳泰山,华南有南岳衡山,五岳剑派辐射面之广,几乎盖住了整个华夏,这是什么意思?划定势力范围?况且武当派如此势力,尚未开设分店,少林也只在福建莆国注册了一家子公司,你倒好,一下子开设五家。   从教派来看,华山派类儒,恒山派为释,泰山派为道,五岳剑派横跨“儒释道”三教,这是武林绝无仅有的。众所周知,武林中执释道牛耳的是少林,执道教牛耳的是武当,五岳剑派涉足两教,是何居心啊?   五岳剑派如今草创,势力未曾扩张,所以野心还没有彰显,如果他日羽翼丰满,那么他会不会扩大其联盟呢?俗话“三山五岳”,日后五岳剑派会不会改名为“三山五岳剑派”,将黄山、庐山、雁荡山也归入囊中呢?以此类推,他会不会无限扩张,直至将诸名山大派都吞并干净,一统武林呢?   所以说,这个五岳剑派,怎么看都是个祸胎啊。      如在《笑傲》第三十章中:   冲虚点头道:“......左冷禅野心极大,要做武林中的第一人。自知难以服众,只好暗使阴谋。”   方证叹道:“左盟主文才武略,确是武林中的杰出人物,五岳剑派之中,原本没第二人比得上。不过他抱负太大,急欲压倒武当、少林两派,未免有些不择手段。”   冲虚道:“左冷禅当上五岳剑派盟主,那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将五派归一。由他自任掌门。五派归一之后,实力雄厚,便可隐然与少林、武当成为鼎足而三之势。那时他会进一步蚕食昆仑、峨嵋、崆峒、青城诸派,一一将之合并,那是第三步,然后他向魔教启衅,率领少林、武当诸派,一举将魔教挑了,这是第四步。......左冷禅若能灭了魔教,在武林中已是唯我独尊之势,再要吞并武当,收拾少林,也未始不能.....那时候只怕他想做皇帝了,做了皇帝之后,又想长生不老,万寿无疆!这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古以来,皆是如此。英雄豪杰之士,绝少有人能逃得过这‘权位’的关口。”   ——在这章节里方证与冲虚一唱一和,难道仅仅是对左冷禅一人的判断嘛?非也,非也。这是少林与武当对五岳剑派历任盟主的一贯看法。   当年武当派崛起的时候,少林也曾对武当实施过打压,后来发现打压不住,于是改变策略着力拉拢,少林武当很快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等到《笑傲》时期,已经发展到“武当派和少林派的两位掌门人是过命的交情,同荣共辱”(第三十三章)的程度了。   如果假以日时,五岳剑派势力长足发展之后,五岳剑派的盟主会不会与少林方丈、武当掌门结下如此深厚的交情呢?  估计不可能,毕竟五岳剑派是危险的新物种啊。  
    困死我了,睡觉去了,各位晚安    
  狂顶阿!话说这章不紧凑,不实在。
  顶啊,好长时间没见到这么精彩的贴子了!
  作者:逍遥子888 回复日期: 09:08:16 
    狂顶阿!话说这章不紧凑,不实在。  -------------------------------------------    嘿嘿,哥们说得是,下面一定注意,说点有用的,不乱扯了。  (不过看在我昨晚半夜赶帖,大脑短路的情况下,原谅我一次吧)
    跑到这里顶~  
  码字辛苦了,顶一个
  九、孰为螳螂、孰为黄雀?   “少林派向为武林领袖,数百年来众所公认。少林之次,便是武当。更其次是昆仑、峨嵋、崆峒诸派。令狐贤弟,一个门派创建成名,那是数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花了无数心血累积而成,一套套的武功家数,都是一点一滴、千锤百炼的积聚起来,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五岳剑派在武林崛起,不过是近六七十年的事,虽然兴旺得快,家底总还不及昆仑、峨嵋,更不用说和少林派博大精深的七十二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渡劫失败之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