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平台校本课程开发在哪添

开发校本课程有哪些基本路径?【泰州师说主题讨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76贴子:
开发校本课程有哪些基本路径?
请您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开发校本课程有哪些基本路径?
1.结合学校特色来开发,如京剧进课堂。2.结合地方特色来开发,如围棋进校园。3.结合时代特色来开发,如足球进学校。
1、国家课程校本化。认识国家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国家课程以知识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不足;基础性、统一性强,学生适应选择性、个性化不足。落实策略:增加探索实践、体验学习,增加能力、人格培养。2、地方课程乡土化。认识地方课程的缺陷:地方课程主题单一,不能覆盖乡土特色的全部;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些主题内容重复,浪费了资源;地方课程知识化倾向严重,缺乏与乡土实际的有效结合。落实措施:利用地方课程的主题,挖掘地域文化、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实践体检活动。3、校本课程生活化。认识对待校本课程观念上的局限:模仿国家地方课程,注重知识本位;内容脱离学生个性,注重统一;实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传授技能。落实措施:联系学生实际,开发足够学生喜欢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本化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学习过程,增强学习力培养。
1、学校确定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评估和资源分析(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3)当地自然、人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2、学校确定总的开发目标(1)学校汇总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理清办学思路,提炼核心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形成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2)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学校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报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开发设想,进行初步审议。(3)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原则和程序、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等。3、学校组织教师项目申报(1)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申请开发的课程项目,提供《课程简介》。《课程简介》要说明想开发什么课程,教学哪些内容,大约需要多少课时,采用什么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篇幅大约200字宜,也可统一制作表格。(2)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审议,编制《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向学生、家长公布各年级想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说明各门课程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设施情况,并附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小学最好召开家长会当面向学生、家长介绍说明。(3)学生在教师指导、家长帮助下自主选课,淘汰不受欢迎的课程项目(选修学生过少者淘汰)。(4)审议委员会再次进行课程项目审议,根据课程选报情况最终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4、学校制定开发方案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公布学校最终确定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课程结构、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意见。此方案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政策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和特点,资源条件,办学理念和思路。(2)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不宜太复杂,3——5条即可。(3)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包括课程门类,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和限制性条件等。5、编写《课程实施纲要》教师根据《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自己负责开发的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项目,简要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二是具体教学方案,较详细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专题、内容、活动项目等)、课程实施说明(主要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分配、教学场地安排、教学设施条件、班级规模等)、考核评价方式要求(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
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我校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组织全校语文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读写365》,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活动,也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习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着普遍性和共性。一、挖掘人文资源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陈鸿宾,张明政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着普遍性和共性。 一、挖掘人文资源  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1)环保为主题: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3)名人名言为主题: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4)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⑸其它主题:如司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二、多渠道采集信息  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三、利用社区资源      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我们可以把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提炼,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形成校本课程。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虽是一个外来语,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许多中小学对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中小学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于是“校本课程”这一术语便由此而逐渐流行于我国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在我国的提出与之在英美等国的出现相比较,虽有一些相似的原因,但也有明显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缘由.所以,我们探讨这个概念的内涵时,须充分反映我国校本课程的特点.一、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一)校本课程的涵义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1〕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的关联性,是指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校本课程只是新课程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但决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其关联性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一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要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所以,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其次,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是以校长为首的本校教师.第三,校本课程深深植根于学校.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它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沃土里.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然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只提供学生极有限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当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时,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逐步增强、分层推进的.
我们学校主要是结合我们的地方特色来开发的校本课程。我校地处姜堰区南大门,原泰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牺牲在那里,我们2013年申报了省薄弱初中课程基地建设--红色文化课程基地。
每种校本课程都要开发校本教材,这是最难的?如何组织编撰校本教材?
1、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2、开发学科类校本课程3、开发活动类校本课程4、开发学校特色课程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首先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学校的教务、政教、科研、总务、党团、少先队、工会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
学校课程是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由专家编教材、教师教教材。而是教师自主研究、自主选题、自主开发、自主设计编排。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3、民主性。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们总是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4、选择性。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的特长是活水之源。
教师的专业延伸出来的知识。
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其方法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
结合学校的传统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家校联系,使学校、家庭、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
学校要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社团活动,这样既能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问题,又能提高辅导质量,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历程,伊始就是要有准确的育人目标定位;立足学生需求,必须从学生的身边找学习题材;将目光投向地方文化,对乡土文明的自觉开掘,使得地方文化课程资源极具开发潜力,从而凸显其价值功能。
校本课程的开发历程,伊始就要有准确的育人目标定位,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又是以学生发展为育人目标;立足学生需求,课程开发内容必须从学生的身边找学习题材;课程开发者将目光投向地域文化,对乡土文化的自觉开掘,使得地域文化课程资源极具开发潜力,从而凸显它的价值功能。
教师根据《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自己负责开发的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项目,简要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二是具体教学方案,较详细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专题、内容、活动项目等)、课程实施说明(主要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分配、教学场地安排、教学设施条件、班级规模等)、考核评价方式要求(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
学校课程是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
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用数字就能归纳出其基本路径的,我认为关键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校本课程 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 所讲的内容有哪些?如何上好校本课程?
东昌府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来看,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校本课程的教材不要求精美,但一定要科学。
记者 刘敏 刘亚杰
注重多元发展
校本最初以音体美类为主
轮滑、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装饰画、生活秀、泥塑、丝网花、七巧板、书法、平面设计…………
在文苑小学,自主选课课程表上有36门自选课程。从2013年的10多个兴趣社团,到学校商讨开设自选课程时,校长李月宽表示,这类的课程,学校能开多少就开多少。
“最开始,以音体美为主,孩子们也比较喜欢。”文苑小学书记刘金玉告诉记者,最初,老师根据自身的特长,来建立社团。音体美老师的专业性比较强,开展活动比较好开展。
文苑小学书记刘金玉坦言,学校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构建自主校本课程,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这也是在遵循教育规律。
原来,孩子笔试一味地要成绩,现在更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
刘金玉认为,在小学阶段,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孩子有广泛的兴趣、强健的体魄,提高其综合能力更重要。
现在,学校课程分为三级,分别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原来,学校没有校本课程是不规范的,现在有了是在补课。”刘金玉表示,在一些大城市,校本课程十年以前就有了。
“在15年前,我老家胶东地区的校本课程当时就开展得很丰富。”刘金玉说,胶东地区的条件比较好,学校的功能营房、各种器材都比较多。而且,家长的素质也比较高,能去配合学校。
最初,文苑小学的自选课程,还是以画画、手工等为主。但自2014年起,文苑小学校本课程的研发越来越多,现在印刷的校本教材将近50本。
目前,文苑小学已开设的14类36门自主课程。每周三下午设为学生自主选课学习日,1500名学生可同时参与。
“学校这样做,是因为学生要多元化发展。”文苑小学校长李月宽表示,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才是健康的,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第一本非国家教材
聊城老师参与编写的地方课程
国家课程是固本的东西。地方课程,则是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
在一些老教师的记忆中,《运河两岸》曾是聊城小学生书包中唯一的特殊教材。因为,这是一本非国家课程的教材。
刘金玉说,其实,《运河两岸》属于地方课程的教材。教材以运河为一条线,记录了沿岸各地的一些地域性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等。
刘金玉表示,《运河两岸》作为地方课程,她教的时间比较长。当时,还有一种探究类的地方课程,涵盖了地理历史、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关于《运河两岸》,是有文字记录可查的。在日-19日,在聊城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的组织下,“全市实验小学英语新课程、地方课程《运河两岸》课堂教学大赛”在聊城光岳宾馆第八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市13所实验小学的26名课堂教学好手参加了比赛。
当时,聊城小学英语课程开设虽短短四年却历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那时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型向数量扩张型和质量提高型转变的关头。
同时,地方课程《运河两岸》在我市尚属一门新型课程,老师们对它还缺少成功的借鉴经验。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刘金玉说,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因地方课程还不能完全体现课程体系,只能再以校本课程来体现。
不同于地方课程
校本要体现学校特色
《运河两岸》虽属地方课程,但文苑小学副校长栾淑婧当时参与了这一教材的编写工作。那时,栾淑婧是在东关民族小学工作。
那时候,栾淑婧还编过教材《水城神韵》。“得20年左右了,那时候我刚到学校,在学校负责教科研。”栾淑婧告诉记者,当时,《水城神韵》收集的是孩子们的作品,编成了个一系列。
栾淑婧回忆,编写这两本教材时,还没有电脑,全部靠手写。她认为,这两本书,都应该算是校本教材最早的雏形。
文苑小学的第一本校本教材是《与古诗文同行》。“严格来说,那时还不是真正的校本,还处在简单的积累阶段。”刘金玉说,当时,老师只是把自己认为孩子应该掌握的一些东西汇集成册了。
刘金玉解释说,真正的校本课程,应该是固化下来的,以年级为单位、全校开展的课程。
那么,现在的自选课程中,那些优化下来、固定下来,就成为校本课程了。“这些课程,已经成了学校的特色。”刘金玉说。
刘金玉告诉记者,通过去外地参观学习,她发现外地先进学校校本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丰厚得多。外地有的学校,学校有整栋的艺术楼,琴房就有90多个,让前去参观学习的老师十分羡慕。
“人家的校本课程已形成体系,我们刚搭起架子。”刘金玉坦言,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师资等现实情况开设的,有学校自己的特色。
学校在自己现有条件的下,去尽可能多的开设自选课程,就是因为,社会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关注越来越多,学校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一定要科学
校本内容包罗万象
据东昌府区小学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一些农村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也是丰富多彩的。
比如,在堂邑,他们有一本校本课程叫做“可爱的家乡”,孩子会学习“家乡的葫芦”的渊源。在沙镇,孩子们还会接触到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大棚”。
可以说,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调节了孩子们的文化课学习,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让孩子们在兴趣的基础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看来,我们的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达到了。”该负责人说,从目前来看,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而且,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学校和学生双向结合的结果。
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开设校本课程之前,开什么课首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每个学校都要建立调查卡。
学校的校本课程,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点以及师资情况去开设,不要走入误区,更不能盲目攀比跟风。
“校本课程的开设,使我们的教育能面向人人,人人成才,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的兴趣。”她告诉记者,从间周一次到现在的每周一次,校本课程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中间,并且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她也提到,虽然校本课程国家提出了10多年,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成的教学标准、教学大纲等,这也是校本课程开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不过,从目前来看,如果能让孩子们感觉“好玩”、“有趣”,这样的课堂就有意义。
该负责人直言,课程结构决定着人的素质结构。对于校本教材,他们不要求编写的有多精美,但一定要科学。
注:校本课程的开设,能带给孩子什么,对今后的发展有何影响?敬请关注校本课程系列报道之三。(聊城新闻网)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云时代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新模式――基于微课视角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作者: 章奕
&浙江师范大学 &章奕
一、研究背景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题,云时代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次机遇,改变了我们对于计算机、软件和数据资源利用的传统印象,使学习更灵活自如。
如今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存在课程类型重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场所固定,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等问题。如果将校本课程开发的平台转移到互联网上,依托云时代强大的计算能力,利用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媒介,我们不仅可以突出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还能重复利用教育资源。因此,微课即将成为云时代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新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关于&云时代&的研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Michael Armbrust 等在&伯克利云计算白皮书&中将云计算定义为:包括互联网上各种服务形式的应用以及这些服务所依托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这些应用服务一直被称作软件即服务(Saa S),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就是所谓的云,云计算就是 Saa S 效用计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等把云计算作为并行计算的新发展方向并给出了如下定义: 云计算是指基于当前已相对成熟与稳定的互联网的新型计算模式,即把原本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设备等个人设备上的大量信息集中在一起,在强大的服务器端协同工作。它是一种新兴的共享计算资源的方法,能够将巨大的系统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计算服务。虽然 Amazon、Google、IBM、Microsoft 等云计算平台已经为很多用户所使用,但目前云计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在概念的界定上,有学者从课程开发策略的角度出发将其界定为&在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渴望能够使教师积极参与并卷入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Keiny S, Weiss T,1986)有学者从课程管理制度变革的角度上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主权,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3OECD,1979)
就其价值而言,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傅建明,2002)有学者看来,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的价值取向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凸显地域(或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养成健康和谐人格。(付全新,王坤庆,2013)
(三)关于&微课&的研究
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 Roy A.Mc Grew教授所提出的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关中客,2011)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提出的。(Shieh,D. 2009)
在国内,2010年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教育局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国内对微课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铁生在2011年、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分别为:①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②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③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此外,同一时期不同研究者对微课的定义也不同。有学者从其表现形式和应用目的的角度,定义它为&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焦建利,2013)有学者突出其特点,将其定义为&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黎加厚,2013)
(四)校本微课的研究
校本微课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框架提出了挑战。校本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教研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条条框框的束缚,更为学校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也为促进师生成长提供了新途径。然而,通过现有研究发现,校本微课研究大多指向校本研修,在教师应该如何实践方面指导意义匮乏,探讨的主要是校本微课的价值取向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没有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展开具体的研究。此外,专门针对&云时代&背景下的校本微课研究显得更为匮乏,对其实践研究尚显不足。
故如何在云时代背景下运用微课平台,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对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移动平台和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将碎片时间黄金化以及教师在交流学习中提高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校本课程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